在线客服

企业培训机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培训机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培训机构

篇1

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培训示范机构的申报初审工作。

第三条对认定的培训示范机构,采取每三年重新认定一次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与申报材料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培训机构均可自愿申报认定为省培训示范机构:

1、独立法人单位。

2、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状况稳定。

3、开展某项专业特色或专项技能培训工作2年以上,近2年培训超20场次,受训人数超1200人次。

4、根据专业特色或专项技能培训的要求,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资源。

5、培训运作规范,收费合理,受到所在地中小企业的良好评价。

6、积极配合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开展论坛、讲座、公开课等公益。

7、在开展中小企业培训服务中接受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五条申报材料

1、*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申请表。

2、*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推荐表。

3、可行性论证报告(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收费标准、师资状况等资料)。

4、本机构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的主要师资人员的构成情况。其中申请中小企业培训师资资格的按《*省中小企业培训师资人才招聘细则》办理。

5、上年度财务报表复印件。

6、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或社会团体法人资格证复印件。

7、从事培训业务资格资质证明文件或证书复印件。

上述材料属复印件的,须由所在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

第三章推荐要求与认定程序

第六条推荐要求

1、申报机构提供5家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对象或3个社会团体或1个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推荐意见。社会团体可以是省级以上中介服务行业组织或市级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

2、同一家中小企业、社会团体或行政主管部门每年推荐培训示范机构一般不超过2个。

3、推荐单位须出具有实际考评依据的文字材料,并对所出具文字材料的真实性承担责任。

第七条认定程序

1、符合申报条件的培训机构向所属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省培训机构直接向省中小企业局申报。

2、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真实性、完整性审查后提出初审意见,填写*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机构推荐汇总表,连同申报材料报送省中小企业局。

3、省中小企业局组织示范机构认定工作小组对申报材料、申报机构的经验、业绩、效果以及申请机构实地设施等状况进行复审。

4、复审合格的由省中小企业局发文公布培训示范机构名单。

第四章权利、义务与管理

第八条权利

1、有权优先获得中小企业培训计划相关项目的举办权。

2、优先申请省扶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资金补助。

第九条义务

1、原则上按企业要求或年度培训计划举办相关培训。

2、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年度培训计划举办的个别免费培训、公开课或论坛时,各培训示范机构应全力支持配合。

3、协助建立中小企业案例库或完成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

第十条管理

1、省中小企业局颁发牌匾,并在媒体上公布认定培训示范机构名单,提高知名度。

2、开展中小企业培训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3、培训示范机构每年要撰写年度书面总结,于当年12月底前报当地地级以上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报省中小企业局。

4、培训示范机构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由省中小企业局取消其培训示范机构资格,并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信息平台上公布。

(1)经查实申报材料虚假的;

(2)被司法机关处罚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而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毕业生,却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即来即用型”人才,能够熟练操作的“职业蓝领”;而计算机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理论强动手能力差,普遍没有工作实践经历,教育和就业严重脱节,导致了“用工荒”和“技工荒”。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无论是在本科还是高职阶段,都属于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是该专业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然而,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如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学校想引进的工程实践人才学历达不到要求,专业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等。于是,许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提及校企合作,人们普遍认为是学校和一些生产企业、工厂的合作,却忽略了和学校具有同质性的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IT培训机构的合作。许多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参加这些IT培训机构的培训后反而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引人深思。据学者研究,校外IT培训机构具有课程体系较为实用、与相关的大型企业合作紧密、教师工程背景深厚、实验设备先进、实训基地贴近实用、教学资源相对集中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高校所缺乏的。

目前,高端的IT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何把大城市高端的IT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引入到偏远地区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来,吸收其优秀的教学资源为高校所用?云培训应该是较好的模式。

1 何为云培训

什么是云培训(Cloud Train)?著名网络服务平台“著云台”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的理论总结认为,云培训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云计算平台开发及其在教育培训领域应用的总称,包含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和培训机构网站,属于大型教育培训平台设计技术领域。在这个覆盖世界的教育培训平台上,大家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分享教育培训成果,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

关于云培训的实践,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构建网上“云世界”在线学习平台,整合了学员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云世界”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使用传统的留言板、站内信、聊天室等方式与其他人交流,使用作业系统查看教师为自己量身订制的学习内容,并上传作业。学生还可以在公共大厅上传自己的作品供他人使用及点评。在“云世界”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在此组建课题小组,开发集体项目,提高协作能力及实战水平。这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五方的参与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展示作品和对外宣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水平。

另一种形式的云培训是采用远程教育、在线服务、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实现了5个Any,即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意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在这个云培训平台中,学生可以直播或点播感兴趣的课程,接受企业优秀IT教师授课;远程连接培训企业的实验设备,进行真机演练。以较低的费用,享受企业的增值服务,实现一对一的专家在线答疑。使用考试测评系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同时对于想进一步发展的学生还可以亲临企业的实训基地,接受培训和项目实战开发。这种培训打破了传统学习地域性、时间性的局限,使在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发达地区的高端技术培训,使用高端的实验设备,随时随地加强技能训练。

相比较之下,第一种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培训,第二种方式侧重于远程教育本地化的实现。在计算机类工程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可以采用二者相结合,以第二种方式为主构建校企合作云培训教学平台。

2 构建校企合作云培训体系

1)网上学习平台。

通过合作企业的帮助,搭建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此专用平台上可以学习合作企业提供的IT技术培训课程,同时还可以在讨论组中与他人学习交流。教师可以在专业学习平台上学习公告及学习资源。

2)教学资源的建设。

合作企业挑选获得IT行业公认的、通过国际专业认证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并采取高品质视频录播系统录制多位教师的视频资料,放置到网上,供学生选择。同时合作院校也可以把自己单位的教学资源提供给企业学员,达到知识共享。

3)远程直播教学平台。

合作企业利用视频会议软件,由企业资深教师实时授课,学生在宿舍中就可以参与“面授”,如同在教室里。在直播平台中上,学生能听到教师清晰的授课声音,共享教师的课件及操作步骤,还能与培训现场教师互动,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操作学生的电脑进行指点。

4)在线答疑系统。

合作企业采用多线程非阻塞通讯模式、高并发对话业务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弥补了远程教育缺少互动性的不足,学生可以在工作时间内与合作企业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

5)云计算实验室。

合作企业采用先进的1200型高端网络设备,覆盖CISCO、H3C、IBM、HP、RED HAT LINUX等路由&交换、安全、语音和视频、磁盘阵列服务器等中高端设备来构建云计算实验室。在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远程登录这些设备进行实验。

6)基地实训。

这是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培训企业建立了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训基地,拥有庞大先进的项目库和案例库,使学生具有真实企业项目的动手机会,以及贴近真实需求的职业体验。学校可以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实习,在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企业可以采用“拆毁重建”教学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系统集成核心技术,增加真机实战的机会。

7)在线考试测评系统。

合作企业建立了考试测评系统,测试系统录入国际IT认证考试题库。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自我测评,模拟考试。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

3 校企合作云培训体系实施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组织考核。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教学任务到云培训教学平台注册学习。在平台上,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对于学习中的疑问可以到学习论坛中与其他学员或企业培训老师进行交流。这样的做法往往随意性较大,学生经常会学一些日子后就坚持不下来。学校辅导教师可以在网上学习进度表,供学生参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完毕后,学生可以申请考核,学校教师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向企业培训学校提出考核申请。对成绩通过者,给一定的学分,并且可以参与企业培训的更高一级课程。

2)开设选修课。

自主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随意性较大,坚持到最后往往是为数不多的学生,因此可以考虑开设专业选修课,一周设2节课左右,以集中教学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这一周要学习的要点难点,向学生讲解,同时安排实验任务。学生课后再到网上学习平台听取企业教师详细讲解,这样可以保证课程有序进行。

3)使用企业远程实验室平台。

相比学校实验室,企业培训实验室专业性更强,一些高端设备的更新也较为迅速。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校学生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真实的设备进行实验,只需要向企业购买一定的机时。为了减少学生的花费,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内相关的设备中进行实验,或者采用软件模拟的形式先行练习,然后再登录到企业远程实验设备进行真机实验,这样会大大减少学生在真机实验设备中所耗费的机时。

4)利用企业实训基地。

篇3

· 游戏3——穿衣服

· 游戏4——晋级

· 游戏5——销售中的异议 游戏6——过“鬼门关”

· 游戏7——不要激怒我

· 游戏8——你像哪种动物

· 游戏9——肢体语言

· 游戏10——找错误

游戏1——初次见面

经理人培训项目组

消除隔膜的游戏

游戏1——初次见面

见面3分钟时是你留给他人第一印象的最重要的时刻,同样在一个会议或培训的刚开始,如 何 让大家更加活络起来,是关系培训是否成功的关键,下面的小游戏就可以用于消除大家的陌生感。

游戏程序和规则

1.第一步:

(1) 给每一个人都做一个姓名牌。

(2) 让每位成员在进入培训室之前,先在名册上核对一下他的姓名,然后给他一个别人的姓名牌。

(3) 等所有人到齐之后,要求所有人在3分钟之内找到姓名牌上的人,同时向其他人做自我介绍。

2.第二步:

(1) 主持人作自我介绍,然后告诉与会人员:“很高兴来到这儿!”

(2) 快速绕教室走一圈,问:“如果你今天不在这儿,你会在做什么不情愿做的事情呢? ”

(3) 注意让问答保持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之内。

相关讨论

篇4

培训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企业培训中心通常是专司企业职工培训服务的直属机构。当前,企业为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正在赋予所属培训中心更多的培训职责和任务,同时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培训提供保障。如此,保证培训满足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需求,使企业的投入获得最大利益就成为培训中心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对培训中心的考核标准。然而,如何鉴定培训成效即培训绩效评估则始终是培训中心在培训循环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的建构应该是培训中心当下所应着力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

2.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理论概述

2.1培训绩效评估体系内涵

绩效一词源于英语performance,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培训评估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确定培训是否有效的问题”。因此,培训绩效评估可以概况为以验证培训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收集培训结果的活动。而要科学地验证培训结果是否满足培训目标或需求,则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手段、评估流程等因素,其中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

2.2现代培训绩效评估理论简述

2.2.1柯氏模型

柯氏模型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Donald Kirkpatrick在1959年提出的。模型依据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绩效分为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s)四个递进层次。

2.2.2柯氏改良模型

柯氏改良模型是美国另几位学者1993年在柯氏模型基础上针对其不足而提出的。他们认为培训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只是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把四个层次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培训绩效评估看作是培训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把评估和培训分割开,这样一来可以把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评估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培训评估对培训计划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使培训计划更加适合员工以及企业的培训需求。

2.2.3CIRO模型

CIRO模型是Warr.P,Bird.M,Rackham.N 三位专家在1970年提出的。它描述了四种基本的评估级别,即背景评估、投入评估、反应评估、产出评估。背景评估是指获取和使用关于当前操作环境的信息,以便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目标。投入评估是指获取和使用可能的培训资源来确定培训方法。反应评估是指获取和使用参与者的反应来提高培训过程。产出评估是指收集和使用培训结果的信息,它是评估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包括界定趋势目标、选择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和评估结果四个阶段。与之相似的还有美国学者Stufflebeam,D.L.在1967年提出的CIPP模型。

2.2.4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型

Phillips于1996年提出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型。模型在Kirkpatrick四层次模型上加入了第五个层次,投资回报率(ROI)。RIO是对培训效果的一种量化测定,是通过财务数据来测算有关投资回报率指标以说明培训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影响。它通常是指培训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往往用百分比表示。

2.2.5满意效用比模型

Lawshe在1975年提出满意效用比(CVR Content Validity Ratio)模型。此种评估方法是先有一定的培训人员和老师以及刚完成培训的学员根据KSAO (知识、技术、能力和其他人员特征)运用头脑风暴法建立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专家打分法对KSAO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根据统计得到的数据,运用CVR方法进行计算:CVR = Ni-Nu/Nt

Ni 表示认为选定的KSAO 指标重要的专家数

Nu 表示认为选定的KSAO 指标不重要的专家数

Nt 表示参加评估的专家总人数

2.2.6技术匹配模型

技术匹配模型是Macey在1982年提出的。它采用专家打分法对KSAO指标体系进行打分,从而来评估培训需求的重要程度,确定培训的重点。

2.2.7罗伯特・布瑞克夫成功案例模型

成功案例模型法是通过对部分成功受训人员的知识、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评估从而确定影响成功培训的因素和影响员工正接受培训的因素,从而更好的改良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

2.2.8目标导向模型

目标导向模型是Jackson1991年提出的。该模型的特点是,关注受训者而非培训者的动机;评估受训者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把培训效果的测量和确定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培训的评估不由培训者实施。

2.2.9CSE模型

CSE评估模型是加利福利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提出的。该评估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整个培训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估,因而不受时间、条件限制,也较容易操作。与其他评估模式相比,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阶段性、综合性与全程评估相结合上。因其将整个培训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阶段进行评估,从而有效地获取培训过程中的各阶段、各环节的可靠信息,不断控制、调整和改进培训工作。

3.培训中心培训绩效评估现状与特点

3.1现状

培训中心整体有绩效评估意识,在培训质量要求下多数培训中心建立了教育培训效果满意度评估制度和流程、学员满意度评估制度和流程;建立了评估标准。有些培训中心还应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培训效果进行统计并利用统计数据评价培训效果,通过座谈会、个别沟通等各种方式反馈给培训教师,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但从培训绩效评估的总体要求看,培训中心的培训绩效评估仅具雏形,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着对培训绩效评估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未建立科学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手段)、评估客体模糊和未有效利用评估结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制约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2特点

培训中心的培训职能依据企业的定位和本身的发展战略,不仅承担着企业党校、高管、科研等各类高级人才的培训还承担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等各类实用人才的培训,因此,具有涉及面广、评估难度大,涉及专业多、指标体系复杂,涉及客户多、采集数据相对难度大等具体特点。

4.培训中心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设想

4.1构建原则

4.1.1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的核心要素是评估标准体系。科学的标准体系应以可测量为前提。但由于培训绩效评估内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又不能完全量化,因此,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1.2区别对待的针对性原则

鉴于培训中心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不同,培训需求、对象、内容、时间均有差异,标准不可一概而论。因此,应根据不同层次、类别在整体评估体系框架下,建立培训绩效评估体系子框架,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可靠结论。

4.1.3全过程评估的原则

培训绩效是培训全过程实施的结果。因此,培训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是培训后对培训产出的评价,还应对培训前需求的分析、实施的策划、过程的控制等环节进行评估,才能一方面及时矫正不足,另一方面为培训绩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4.2评估体系模型设想

依据现代培训绩效评估理论、实践及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要求,培训中心培训绩效评估体系应包涵需求分析评估、实施策划评估、过程控制评估和培训效果评估四个模块。

4.2.1需求分析评估模块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的依据。因此,需求分析评估是保证需求分析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需求分析评估的内容主要针对需求分析形成的各项要素,包括对需求分析者资格、能力的评估,需求分析手段或方法的评估和对输出结果有效性的评估。需求分析有效性评估的标准是满足企业发展战略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4.2.2实施策划评估模块

培训策划(培训大纲、培训计划)是培训实施的脚本。因此,对培训实施策划的评估是保证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实施策划评估的内容主要针对策划者和策划内容,包括策划者资格和能力的评估、目标制定的准确性评估、培训时机、时限、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评估、培训场所和设施策划的适宜性评估、过程策划的有效性评估和培训预算的合理性评估。

4.2.3过程控制评估模块

培训实施过程的控制是培训策划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培训实施过程控制的评估即能为培训实施的有效性及时诊断,又能为培训策划的有效性再行提供佐证。培训实施过程控制评估内容覆盖实施全程,包括培训者的有效性评估、培训对象的适宜性评估、师资聘任过程的有效性评估、教材及教学媒介的有效性评估、培训资源(设施、设备、环境)的有效性评估、培训内容和进度有效性的评估等。

4.2.4培训效果评估模块

培训效果即培训产出是培训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因此,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检验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依据柯氏模型和菲利普斯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型,培训效果评估内容应包括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材使用效果)评估、服务效果(教学设施和环境、生活设施和环境、管理设施和环境)评估、学员收效(学习收获、考核成绩)评估、培训收效(上级评价、同事评价、业绩表现、态度转变等)评估、企业收效(企业或主管部门对培训的满意度)评估和成本―收益(培训投入和产出的财务指标)评估。

4.3评估体系的流程设计

评估体系依赖于科学的使用,制定评估流程是保证评估科学性的重要途径。评估体系的流程应包括分析评估需求、确定评估目标、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实施评估、分析评估信息和反馈评估结果六个环节。

4.3.1分析评估需求

分析评估需求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的需求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评估需求分析主要通过对项目主管部门的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

4.3.2确定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是评估实施的导向标,决定着评估的深度和广度。培训目标的确定以评估需求分析为依据,以可测定为原则。

4.3.3制定评估方案

评估方案是对评估整体过程的策划。评估方案应包括评估目标、内容、方法、指标体系、评估过程等。

4.3.4组织实施评估

依据评估方案组织实施。在实施中应注意保存所收集的信息资料。

4.3.5分析评估信息

根据评估目标和标准,汇总分析评估过程所收集的各种数据,得出目标要求的评估结果,并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评估目标、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评估标准、数据分析方法、评估结果和建议等。

4.3.6反馈评估结果

评估报告应以适宜的形式反馈给培训相关方。首先,向培训对象反馈,以使其了解培训的效果,增加培训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向培训实施者反馈,使其了解培训实施的优劣,促进持续改进,增加培训的有效性;第三,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反馈,使其了解员工受训后的变化和提高,促其不断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第四,向企业高管反馈,使其了解培训的收益,给予培训工作更多的支持。

5.提高培训中心培训绩效评估质量的建议

5.1提高对培训绩效评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科学的培训绩效评估是培训良性惯性运转的有力保障。依据戴明的PDCA循环,没有检查评估,就没有实施。因此,培训中心应在全员中强化对培训绩效评估的认识,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共识,形成培训文化。

5.2推进培训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建设

制度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培训中心应通过建立培训绩效评估制度,完善机制,特别是通过对培训绩效评估建立和实施的考核机制,让培训中心上下像关注培训一样关注培训绩效评估,不断推进培训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减少评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3不断完善适合培训中心的科学性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是检测培训绩效的有效工具。工具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培训实施相关部门应根据培训需求,不断通过调研,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以达到科学性的要求。

5.4提供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平台

科学的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有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培训中心应在资源上保障评估的实施,如建立培训评估电子数据库,研究评估数学模型等。

5.5加强培训绩效评估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培训绩效评估成败的决定因素。培训中心应通过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员工实施培训绩效评估的能力,培训应包括态度培训和技术培训。

5.6充分发挥培训绩效评估的作用

要使培训绩效评估真正服务于企业培训,就要充分利用培训绩效评估结果。不能将评估结果束之高阁,让评估过程流于形式。培训中心利用评估结果矫正不足,以达到培训的既定目标;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再策划的依据,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玉萍,许伟波,彭于彪.绩效・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永刚.浅谈绩效技术在企业培训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08).

[4]张民.论现代企业职工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J].职业,2010,(05).

[5]袁凌,朱瑞娟.国外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

[6]左经文.凯洛格公司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研究[D].万方数据.

[7]人行海口中支人事处课题组.我国央行培训绩效评估研究[J].青海金融,2009,(1).

篇5

一、纳税现状

(一)税务部门确认的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纳税现状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税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税务部门一般界定大型企业教育培训单位提供的培训和住宿劳务属于文化体育业,依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征收营业税。以2000年度某教育培训机构收到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确认的纳税情况为例,税务部门要明确列出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当年应缴纳的税种有八种: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堤防维护费、印花税、地方教育发展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年应缴税金8.5万元。其中计税培训收入194万元,包括干部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党建培训、工人技能培训等,95%以上是企业组织的计划内培训班,适用税率3%,应缴营业税5.8万元;计税住宿收入30万元,为学员在校住宿收入,另加计税零星房屋出租收入1万元,以上二项计税收入适用税率5%,应缴营业税1.6万元;以营业税为征税基数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堤防维护费0.9万元。上述四项税金合计8.3万元,占年应缴总额的98%.

(二)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纳税义务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四款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经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劳务是教育劳务,包含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开设的专业、学历层次、培训项目都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放的各种毕业及培训证书是国家承认的,符合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四款规定的免税条件,不应该缴纳营业税。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指的文化体育业包括文化业和体育业,其中文化业是指经营文化活动的业务,包括表演、播映、经营游览场所和各种展览、培训活动,举办文学、艺术、科技讲座、讲演、报告会,图书馆的图书和资料的借阅业务等,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显然与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培训者身份提供的教育劳务有本质的区别。

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通过纳税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现行税收政策对教育产业给予减免政策,这给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创造了税务筹划的合理空间。

(一)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学校名称申报纳税,可以享受国家对教育产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1、学校资格的认定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一般是经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其批准成立部门,符合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四款规定的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主体资格条件,其发放的毕业证国家承认学历,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要件。因此,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属于免税学校。

2、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是企业的事业型经费单位,是企业自办内设培训机构,税务部门没有必要征税。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经费来源,一是企业的教育经费拨款,二是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企业拨款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奖金、劳保等人工费、教学设备投入、校园建设等固定性、大额支出,占总教学成本3/4,拨款是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主力财源;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纳入了企业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取的学杂费和培训收入只是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用于日常办公、教学开支,不是办学主要经费来源,不以营利为目的,年终财务决算一切支出由企业核销。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主办单位是大型企业,属于企业的内设机构,是企业自办学校,学校宗旨是“根植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从事教育服务,企业是培训机构的法人和纳税主体,税务部门对这样的培训机构没有必要征税。

3、培训费和住宿费收入只是补偿部分实物消耗,收费标准不包含税金成本。培训费收费标准根据办班资料费、上机费、课时酬金、学员活动费等开支情况,由企业办班单位核定,属企业内部收费标准。住宿费执行企业规定的内部价格结算,其标准低于市场价格50%,主要解决矿区周边及单位参训学员的住宿问题,没有考虑住宿成本回收。实践证明,企业核定的内部收费标准只是补偿部分实物消耗,并不是按照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支出的完全成本核定的,核定的收费标准也就更不会考虑税金因素。

4、培训和住宿收入是教育培训机构学费收入的一部分。税务部门稽查对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学历教育劳务免征税,职工培训教育劳务征税,我们认为,以学历证书划分征税的办法不尽科学。一是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的各种培训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培养目标安排的企业内部在职在岗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属于企业内部培训。营业税暂行条例补充规定:内部单位之间相互提品、劳务的按免税处理。因此,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培训和住宿劳务属于免税项目。二是从税法立法的原则上讲,划分不同税种,区分不同税目,主要是依据其经济行为本身的属性及所处的行业门类来认定,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都是教育劳务,在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两种教育劳务没有性质的差别,两种劳务都是文化教育事业,均属国家认可并支持鼓励发展的,既然不对学历教育劳务征税,培训教育劳务也不能征税。三是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的少量社会培训,一方面在企业对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弥补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经费不足的作用,另一方面开发社会培训,可以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好事,国家税收政策目前对教育事业是给予优惠和支持的,当地税务部门理应扶持、鼓励,若税务部门对社会培训和住宿收入强行征收营业税的话,就违背了税收立法者的本意。

篇6

一、纳税现状

(一)税务部门确认的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纳税现状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税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税务部门一般界定大型企业教育培训单位提供的培训和住宿劳务属于文化体育业,依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征收营业税。以2000年度某教育培训机构收到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确认的纳税情况为例,税务部门要明确列出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当年应缴纳的税种有八种: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堤防维护费、印花税、地方教育发展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年应缴税金8.5万元。其中计税培训收入194万元,包括干部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党建培训、工人技能培训等,95%以上是企业组织的计划内培训班,适用税率3%,应缴营业税5.8万元;计税住宿收入30万元,为学员在校住宿收入,另加计税零星房屋出租收入1万元,以上二项计税收入适用税率5%,应缴营业税1.6万元;以营业税为征税基数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堤防维护费0.9万元。上述四项税金合计8.3万元,占年应缴总额的98%.

(二)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纳税义务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四款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经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其学员学历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劳务是教育劳务,包含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开设的专业、学历层次、培训项目都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放的各种毕业及培训证书是国家承认的,符合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四款规定的免税条件,不应该缴纳营业税。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指的文化体育业包括文化业和体育业,其中文化业是指经营文化活动的业务,包括表演、播映、经营游览场所和各种展览、培训活动,举办文学、艺术、科技讲座、讲演、报告会,图书馆的图书和资料的借阅业务等,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显然与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培训者身份提供的教育劳务有本质的区别。

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通过纳税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现行税收政策对教育产业给予减免政策,这给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创造了税务筹划的合理空间。

(一)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学校名称申报纳税,可以享受国家对教育产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1、学校资格的认定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一般是经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其批准成立部门,符合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四款规定的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同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主体资格条件,其发放的毕业证国家承认学历,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要件。因此,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属于免税学校。

2、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是企业的事业型经费单位,是企业自办内设培训机构,税务部门没有必要征税。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经费来源,一是企业的教育经费拨款,二是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企业拨款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奖金、劳保等人工费、教学设备投入、校园建设等固定性、大额支出,占总教学成本3/4,拨款是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主力财源;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纳入了企业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取的学杂费和培训收入只是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用于日常办公、教学开支,不是办学主要经费来源,不以营利为目的,年终财务决算一切支出由企业核销。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主办单位是大型企业,属于企业的内设机构,是企业自办学校,学校宗旨是“根植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从事教育服务,企业是培训机构的法人和纳税主体,税务部门对这样的培训机构没有必要征税。

3、培训费和住宿费收入只是补偿部分实物消耗,收费标准不包含税金成本。培训费收费标准根据办班资料费、上机费、课时酬金、学员活动费等开支情况,由企业办班单位核定,属企业内部收费标准。住宿费执行企业规定的内部价格结算,其标准低于市场价格50%,主要解决矿区周边及单位参训学员的住宿问题,没有考虑住宿成本回收。实践证明,企业核定的内部收费标准只是补偿部分实物消耗,并不是按照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支出的完全成本核定的,核定的收费标准也就更不会考虑税金因素。

4、培训和住宿收入是教育培训机构学费收入的一部分。税务部门稽查对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学历教育劳务免征税,职工培训教育劳务征税,我们认为,以学历证书划分征税的办法不尽科学。一是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的各种培训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培养目标安排的企业内部在职在岗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属于企业内部培训。营业税暂行条例补充规定:内部单位之间相互提品、劳务的按免税处理。因此,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培训和住宿劳务属于免税项目。二是从税法立法的原则上讲,划分不同税种,区分不同税目,主要是依据其经济行为本身的属性及所处的行业门类来认定,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的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都是教育劳务,在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两种教育劳务没有性质的差别,两种劳务都是文化教育事业,均属国家认可并支持鼓励发展的,既然不对学历教育劳务征税,培训教育劳务也不能征税。三是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的少量社会培训, 一方面在企业对大型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弥补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经费不足的作用,另一方面开发社会培训,可以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好事,国家税收政策目前对教育事业是给予优惠和支持的,当地税务部门理应扶持、鼓励,若税务部门对社会培训和住宿收入强行征收营业税的话,就违背了税收立法者的本意。

篇7

1背景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电力行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广州市某电力设计企业根据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本公司五年的战略目标,打造南方区域内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电力设计咨询企业,此战略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子目标,分别是构建特色品牌、建立项目化管理企业、提升团队实力。但是随着电力设计市场的逐渐开放,南方电网系统外和跨区域的设计院加入竞争队列,且广州地区实力较强的设计单位较为集中,业务竞争不断加剧,这对该公司现有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了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和三个子目标,文章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以能力提升为基础构建了企业培训体系,拟为企业的人才提升提供有效支撑,从而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2企业培训工作现状

近年来,公司始终把教育培训作为人才培养战略性的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计划及需求未能与公司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缺乏针对性,不能从公司战略人才需求中找准培训目标,员工的能力短板未能从培训中得到有效弥补,此外,培训形式未有效结合各专业进行多元化设计较单一,从而无法激起员工的学习兴趣。

(2)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各层级的管理组织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培训效果也缺乏有效评估的手段,激励与考核措施不够完善。

(3)因公司多数中基层管理人员未经过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培养直接晋升,缺乏管理技能是比较显著的特点,在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沟通。

3基于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构建

文章基于以上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力设计企业的自身特殊性,围绕公司和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工作,以培训体系建设为纲,以“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资源体系建设、培训流程优化及激励考核机制的健全”为落脚点,以辅助战略达成及员工绩效改善为目的,进行培训体系的构建设计工作。

3.1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能力素质模型主要是为区别实际工作业绩卓越和业绩一般的员工的行为表现差异,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三个层面识别员工岗位胜任特征,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知识层面包括电力设计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通用知识,如规程及标准规范体系、电力工程概况、电力行业知识、公司文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等;技能是指运用资源完成岗位具体工作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专业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质量体系管理等;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如团队精神、责任感、压力应对等。

构建岗位能力模型首先是剖析对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影响重大的关键要素,研究企业面临的挑战,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然后确认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员工所需要的胜任素质,再提炼出员工应具备的胜任素质。

在提炼员工岗位胜任素质时应首先将关键核心岗位作为目标岗位进行分析,对关键核心岗位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全面评估,界定绩效标准,然后再分解细化到各项具体任务中,最终识别任职者产生优秀绩效的行为特征,并构建出符合企业及岗位要求的胜任素质模型。

3.2培训资源体系建设

针对公司的培训资源,通过整合各专业人才及培训需求分析,主要从讲师体系和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建设。

3.2.1讲师体系建设

由于内部讲师部讲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具有电力设计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获取、创造、积累、运用、交流和共享知识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组建内部讲师团队方面,计划优先考虑公司内部资深设计专家、部门骨干或项目经理等,其次通过多途径选取优秀的外部讲师。

3.2.2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电力设计企业培训课程体系,主要以员工岗位能力胜任模型为基础,从通用基础类、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三个方面出发。通用基础类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员工、员工通用职业素养及安全生产教育等培训;管理类培训主要是针对各类别各层次管理人员进行的培训,包括管理岗位要求安排必备的决策水平、领导方法、组织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培训,为管理人员胜任综合管理及经营管理岗位打好基础;专业技术培训主要是针对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为实际工作中必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实务操作及业务管理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案例等。此外考虑到专业技术人员对电力设计行业业务发展趋势及市场变化等基础和权变因素应及时得到创新和提升,所以专业类培训还需凌驾于能力素质模型之上拓宽视野,将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新业务和新的经营理念纳入课程体系。

3.2.3培训流程管理体系优化

按照“ISO1001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要求,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评估及培训过程监控等四个步骤进行培训的全过程管理,持续关注培训管理的规范性及高效性,并且重点关注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评估。

在培训需求分析管理上,首先需着眼于更深层次地分析公司发展战略及年度经营计划,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提炼公司战略人才需求;其次在以员工岗位胜任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员工年度绩效结果,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炼员工培训需求作为年度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多样化的培训手段,除开展“课堂教学、知识讲授”的传统课堂面授外,还可多采取沙龙、案例分析、参观考察、座谈会、经验交流、师徒帮带、岗位实践等方式,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取适合的培训方式,让受训者成为培训的主体,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理论知识深度”和“工作关联度”分析见图2。培训结束后,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重点培训项目和特定目标群体的培训,结合“柯氏四级评估”方法集中精力进行三级和四级评估,从受训者的能力提高、态度改变以及工作绩效提升等方面予以关注。此外,由受训者直接上级对员工训后的行为变化进行持续关注,并分析引起这些行为变化的原因,为后期的培训提供参考。

3.2.4健全培训激励考核机制

篇8

一、企业兼职培训教师和兼职培训教师机制的概念

企业兼职教师是指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教学、授课和培训的特定人员。企业兼职教师不同于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首先,他们在某一业务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属于专家型人才或业务骨干;其次,具有一定的授课经验和能力,具备从事教学任务的基本素质;第三,以兼职的形式出现,利用业余时间担任教学任务。

企业兼职教师制度,是指对兼职教师进行选拔、聘任、培养、管理并对其从事教学任务进行管理和保障的培训机制。

二、兼职教师制度的产生背景

企业兼职培训师制度,是企业培训机制创新的必然产物,利用内部人才资源解决师资问题,通过选聘业务专家、优秀员工从事教学工作,对人才资源进行规范管理、合理配置、科学使用,解决培训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通过发挥人才优势推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三、推行兼职教师制度的现实意义

1.推动企业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兼职教师制度,是对企业培训师资模式的有益探索,通过加强内部师资队伍建设,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成果传授给更多人,带动员工共同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条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捷径。

2.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一流的业绩源自一流的员工队伍,要实现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的目标,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员工队伍来完成。聘请兼职教师从事企业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传授知识和经验,使更多的员工激发斗志、早日成才。

3.实现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企业兼职教师来源于企业一线,他们既是教学人员,又是业务骨干,掌握着业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的理论不仅来自于书本,更产生自实践,可以较好地实现理论与业务实践的对接,对实现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节约公司人力资源成本。开展员工培训时,既要考虑培训效果,也要注重培训效益。聘请外部教师为员工授课存在成本上的问题,一是授课费问题,聘请著名的培训师,授课费十分高昂,请不知名的培训师,授课费用虽低,但又达不到培训效果;二是时间成本问题,邀请外部人员授课,需要与培训师进行反复沟通,商定授课主题、时间、场地等,时间成本高。而聘请企业内部兼职教师为员工授课,既节约培训经费,也方便确定授课主题及授课时间,效率高、费用低。

四、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机制的主要步骤及可行性探讨

1.分析、统计、评估优秀人才。要对员工队伍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评估,掌握符合担任兼职教师条件的人员情况。在确定兼职教师的人选时,要坚持多元化原则,其范围不仅包括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员工、业务专家,也包括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层人员,最大程度地吸纳理论功底好、实践能力强、具有教学经验的人才进入兼职教师人选范围。兼职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一是培训项目开发能力。兼职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项目开发者,有前瞻性的培训视野,具备自行开发培训项目的能力。二是课程设计能力。兼职教师是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者,在培训项目的总体架构下,根据已有培训资料和场地、时间安排等情况,结合受训者年龄、职务、学历、专业背景等特点,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课程。三是实际授课能力。兼职教师是员工的教师,他们不仅应掌握扎实的教学理论功底,还应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四是评估分析能力。兼职教师是客观理性的分析者,授课结束后,能够开展分析评估,对自身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做客观评价。五是总结和改进能力。通过对课程评估的反馈,及时发现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成因,进行针对性改进,切实提高授课质量。

2.确定兼职教师准入标准。兼职教师承担着繁重、专业的培训任务,这对其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兼职培训教师需要一个准入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国家对企业培训师资格认证来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试点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企业培训师制度。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鼓励优秀员工参加企业培训师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后获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企业培训师资格,初步具备成为兼职企业培训教师的能力条件。

3.筹备成立兼职教师师资库。要研究制订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管理办法,对师资库的人员组成、兼职教师产生程序和主要职责进行明确,最终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师资库。师资库主要由公司领导、业务骨干、资深员工组成,被聘任为兼职教师后不脱离原工作岗位,以兼职的形式承担授课讲学、业务交流等任务。

4.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要提前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全面了解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通过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整理和分类,明确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向,并及时将情况向兼职教师进行反馈,力争使培训工作贴近员工的实际需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结合培训需求制作课件,进行针对性授课。兼职教师在充分了解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员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授课主题,准备授课材料及课件,将课件汇总制作成“学习套餐”后进行公示,供全体员工选学,实现以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培训工作的目标,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6.评估授课质量,及时改进工作。为准确掌握教学效果,兼职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请学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于教学优势要及时进行推广,扩大培训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改进教学水平。

五、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激励机制

兼职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着额外的教学任务,付出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人力资源部要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提供有力保障,使培训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从事教学任务,同时激励更多的优秀员工加入兼职教师队伍。

1.确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标准。人力资源部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兼职教师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一是在需求调查、制作课件、开展教学时的必要支出,二是支付适当的授课费用作为报酬,以体现对培训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

2.为兼职教师升职、评优创造条件。对于在员工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兼职教师,人力资源部要根据其工作表现和教学贡献,结合公司对其工作成绩的认可度,综合评价其工作绩效,在职务晋升、年度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体现公司对优秀人才的重视。

3.畅通与兼职教师的沟通协调机制。人力资源部要与兼职教师建立高效畅通的联系机制,如及时向教师反馈员工的培训需求、工作中需着重提升的能力短板等,以便开展针对性的课件设计,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要通过探索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员工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员工队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组织编写.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M].新华出版社

[2]李莎.企业兼职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J ]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1)

篇9

2、构建企业员工培训长效机制的途径

员工培训在企业管理、人员储备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员工培训,为企业长期有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那么就需要构建员工培训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创新的培训方式,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知识、技能,才能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构建企业长效培训机制是企业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从以下三个构建企业员工培训长效机制的途径究根,希望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2.1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管理

加强培训工作管理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的有效保障。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培训是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行为。因此,完善的企业领导能够确保企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首先应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必要的组织领导机构,努力协调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培训工作能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其次,掌握员工的真实状况等有关信息,为开展培训工作和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帮助。抓好日常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工作逐步制度化,形成标准的培训工作方式,就是实现了培训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

2.2 采取多种激励方式,促进长效培训机制的建立

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要想真正利用员工培训提升效益,必须强化内部培训,建立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员工学习自觉性。一是积极开展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开展理论知识竞赛和技能比武等各类培训主题活动,表彰先进,激发员工创先争优的热情。二是大力宣传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充分运用典型激励和荣誉激励,在全体员工中营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针对员工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完善培训投入机制,加大培训基地建设

篇10

3.缺乏大量经济上的支持。从1986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均财政投入远低于同期普通教育的投入,这十分不利于企业职业培训的正性发展。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4,而对技工教育的投资却微乎其微,大多数职业培训院校都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设备,用以学生的实习教学,很大一部分职业培训院校都是运用陈旧或被企业淘汰的设备来给学生实施实习教学。这在当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极不可取的。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将先进的设备投入到后备技术人员的培育上,但在我国,调查资料显示,即使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至今在300多所职业培训学校中也仍还有20%的学校没有实习工厂。这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对企业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使得企业职业教育始终无法提高它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对策及措施

为了职业培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的适应和发展,我们应该制定全面而详细的策略与措施去应对企业职业培训实践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国家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做出充分的准备。

1.更加灵活、开放的运用办学体制,创新办学形式及运行机制。通过改革,调整政府管理行政式的管理制,理清政府与培训实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减轻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负担,彻底消除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对职业培训的束缚。落实好各职业培训机构的自主办学权,使各类职业培训院校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让培训实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形成按需施教,按需办学和多方办学的局面。

2.加强对职业培训立法和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加快立法和制定法规的进程有利于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不再使用单一的红头文件管理方式,将每一个培训实体办学的相应处理措施和政策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在立法和制定法规的过程中,要使职业培训立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改革日益深化的总趋势,明确职业培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家对其的重视和投入。

3.建立健全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制度,加强其社会化的管理。在对工人考核方面,将侧重点从企业转向社会,使其由部门、行业管理转为社会化的管理。在建立健全的考核及鉴定制度时,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考核的工作机构,以保证职业培训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 :角色定位;中层管理者;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1;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93-02

1.引言

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不在于他掌握专业知识量和技能的多少,关键在于他能否在企业中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或角色,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只有与具体的角色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角色的确立和扮演在任何国家、任何性质的企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只有清楚认识才可能进而有效和高效率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所以我们必须在分析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活动过程中能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角色理论模型,强调其相应要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有实际操作价值。

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会如何承上启下,并不断习得与企业有关的角色期望的过程,也就是中层管理人员不断领悟并遵从企业和相关群体对这一工作的角色期望,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表现出合适的角色行为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培训需求分析,并依次对中层管理人员实施有的放矢的培训发展计划,才能使中层管理人员真正做到承上启下,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全面提高综合领导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所有的中层管理者都成为企业战略的参与制定者与实施的执行者(对上层)

(2)使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核心能力培育者(对下层)

(3)使中层管理者成为组织文化传播者(对下层)

(4)使中层管理者成为资源整合者(同事)

(5)中层管理者理应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倡导者(对外)

2.中层管理者培训需求层次分析

(1)组织层面的需求分析

1)分析组织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任何组织都会根据环境与自身的实际制定未来一个阶段的组织目标与发展战略。究竟组织目标对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什么要求?组织未来是否会发生战略转型、重组或兼并?组织发展战略的变化对组织的人力资源带来什么影响?这些影响能否通过培训得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组织层面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得到明确的答案。这是进行组织层面培训需求分析的重中之重。

2)分析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

主要分析组织当前或未来一个阶段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所用的机器设备、工艺流程、技术专利、能源原料等。通过分析要明确,维持这种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怎样的员工数量、员工类别和员工素质?这种需要与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有何差距?这种需要如何通过培训得到满足?

3)分析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组织文化方面的培训可以加深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从而在日常的工作行为中有所体现并促进工作发展。分析组织文化时着重分析:组织文化中是否出现了需要在员工中大力推广的新元素?员工——尤其新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识与认同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开展规模较大的培训教育?

(2)任务层面的需求分析

1)一般工作内容分析:此分析的目的在于让非岗位任职人员快速了解该工作的工作性质、主要职责与权限等,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

2)工作任务的饱和度分析:此分析主要是对工作量的大小、主要工作所消耗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行政部的工作特点是事小、多且繁杂,但是工作的时间相对都比较短;而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则是工作量相对较少,但是对工作的细致程度却要求较高。那么在对两部门人员进行培训时,其各自培训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3)岗位任职资格分析:岗位任职资格分析主要是依据职位说明书的信息,分析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并找出岗位任职者的欠缺之处,从而提取培训需求信息。

(3)个体层面的需求分析

1)绩效考评

组织经常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绩效考评,这些考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培训需求分析,但有时绩效考评不够全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会感到欠缺,此时需要专门进行一次为培训需求分析而进行的绩效考评,本次采用的2008年的绩效考评。

2)绩效与标准的比较

绩效考评结果与计划、标准相比较,这种比较是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地比较。假如现在要分析的是一个已在本企业工作一年的办公室主任的培训需求,就要从十项职责中的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与标准逐一进行比较,并分别从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效率标准等等方面去进行比较。

3)差距原因分析

如有差距,要进行原因分析,即搞清是“不能做(can’t do)”还是“不想做(won’t do)”。不能做的进一步原因可能来自组织,也可能来自个人,来自组织的原因如工作设计不合理,标准定得不当,工作过程中组织没有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和人际合作,来自个人的原因可能是对职责、任务、任务标准不了解,更可能缺乏胜任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不想做的原因可能主要来自组织:如薪酬设计不合理、激励手段运用不恰当、人际矛盾,也可能来自个人的因素,如家庭变故而心情不好。属于个人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原因,则需要进行培训。

3.基于角色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需求模型构建

培训需求和组织战略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研究和培训实践所关心的问题,很多企业的培训实践与组织发展战略缺乏紧密的联系,这种现象反映了培训需求分析(特别是组织分析)缺少一个可操作的战略概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模型,本文以角色作为整合培训需求组织、职位、人员分析三层次的统一概念框架,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操作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操作是在组织层面上进行的战略角色定位分析,属于相对宏观的分析层次,分析的结果是得到在组织层面进行的中层管理人员角色定位:企业战略的参与制定者与企业战略实施的执行者。

第二部分操作是在职位(任务)层次上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将得到企业核心能力培育者、组织文化传播者、资源整合者、企业社会责任倡导者四种角色定位。

第三部分操作是通过个体的胜任力测评与前者的任务分析相结合,通过“差距分析”,分析员工现有情况与理想的任务要求之间的差距,即“目标差”,以形成培训目标和内容的依据。得到具体的个体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雪莹,朱芝平.正确认知企业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角色[J].中国外资,2012,(04):187.

[2] 姚凯,陈曼.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培训系统构建[J].管理学报,2009,(04):532-536.

篇12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汽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背景分析

(一)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的信任度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虽然已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但企业对职业技术院校的认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还比较深,对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存在有“理论知识强、实践操作能力差”的认识,对学生就业观的认识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校内实训内容与生产一线脱节,校内实训的组织停留于为完成实训任务、缺乏质量标准层面等因素也不无关系。因而也造成了顶岗实习难度大,即使安排了顶岗实习,但真正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的信任度不高,使顶岗实习的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生产的环节中,更多的是见习的形式。

(二)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质量稳定、性能可靠、故障率低的耐用性商品;我国在汽车维修制度上实施的是“强制维护、预防为主”的维护制度和“定期检测,视情修理”的修理制度,使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面对的是更多的维护保养工作,而企业对汽车出现系统故障和综合故障时能诊断的人才需求,并不是要求在生产一线的全员都一定要人人具有诊断的能力。同时,对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人员稳定性的调查也不难发现,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强。这种对人才能力层次需求和流动性强的特点严重地制约了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在汽车行业,真正愿意参加工学结合培养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人才的是那些具有战略眼光、想通过汽车售后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来占有市场份额的汽车生产主厂,而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的参与愿望并不高。

(三)校企利益结合点的分析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汽车类职业技术院校(或专业)的职业导向和市场需求是以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的岗位需求为主,因此,寻找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尤其是校企利益结合点,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学校通过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常用和专用工具、量具和检测诊断设备等保持与企业的一致性,甚至比企业具有前瞻性;通过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组织、实训内容和实训标准的公开性,组织企业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考察等形式,建立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对校内实训的内容、组织形式、质量标准和考核等环节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在对校内实训具有认同感和信任度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改进顶岗实习的组织形式、改进学校寒、暑假制度,为企业提供常年能够顶岗、按批次轮换,保持不间断的、具有汽车维护保养和汽车换件修理基本技能的相对廉价的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层次,开展相对与汽车维护保养和汽车换件修理基本技能层次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这一层次的合作,提高企业和学校联系的紧密性,使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企业用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同时,在这一层次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本着学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和学生继续学习和技能的继续提高的需求,开展汽车的系统性故障和跨系统的综合性故障诊断的相对较高技能层次的人才培养。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汽车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想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满足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要从设备、仪器、场地、指导教师、实训内容、实训质量标准等方面努力建设让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具有高度认同度与信任度、让学生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进一步提高的校内实训基地。

基于工学结合的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应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感,即以汽车维护保养和汽车换件修理基本技能培养的第一层次和以汽车的系统性故障和跨系统的综合性故障诊断技能培养的第二层次。在有层次的培养计划引领下,开展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质量标准的建立等工作。

(二)校内实训基地物质条件建设构想

为满足第一层次校内实训需要,构想设置汽车构造实训室、汽车维护实训室和汽车修理基础实训室。汽车构造实训室以汽车主要总成的实物、解剖的总成实物和汽车构造多媒体课件为主要物质条件;此实训室的功能以服务于汽车不同专业,作为汽车类专业的入门基础平台。汽车维护实训室是要着重建设的实训室,以目前国内常见车型的新车和常用及专用维修工具为主,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的环境,布置实训室的内部结构,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车型的选择上,比如建设日系车维护组、德系车维护组、美系车维护组、韩系现代车维护组等;此实训室的功能以加强汽车维护作业技能的培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与生产实践一致的实训教学为主;此实训室的建设可以采取与汽车后市场服务型企业合作、与汽车生产主厂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共建。汽车修理基础实训室以汽车总成、配给大量的常用工具、专用工具、测量量具等,此实训室的功能主要训练学生的操作姿势、工具量具的正确选用、测量量具的正确识读等为主要内容,以汽车主要总成的正确拆装技能为重点训练技能。

为满足第二层次校内实训需要,构想设置汽车检测实训室、汽车诊断实训室、汽车维修资料检索室等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以汽车维修企业的主要检测设备为主,其功能是训练学生对检测设备的使用技能为主。汽车诊断实训室以车辆和主要的诊断设备为主,其功能以培养学生对汽车各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技能、诊断设备的使用,对汽车各系统的诊断思维逻辑的训练和汽车跨系统性的故障诊断的训练等主要项目为主。汽车维修资料检索室以常见车型的维修手册和以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的电子书库为主要建设项目,其功能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和方法。

(三)校内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构想

篇13

前言:在金融风暴的市场大环境中,企业要想强大,就必须从竞争中取胜,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我国电力企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较以前有很大提高,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培训体制的完善与创新都足以体现这一点。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谈几点粗浅意见。

一、企业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电力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真正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微乎其微。据对多家电力生产企业的调查,员工培训投资经费只有工资总额的3%,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

(二)培训实践效果差

培训实践的效果指两方面,其一为失败的培训,即企业所实施的培训对于原状并无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毫无促进效果而言。其二为训而无用的培训。“用”是指培训后,可以将所学用于现实实践中。既然有了一种能力,就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不是培训后,原来该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仿佛培训的那段日子只是企业好心施舍的一个特殊“福利”。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少数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几家企业进行过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企业一提到培训,就是组织一场讲座,外派学习一周等清一色的“单调品牌”,从来或者说很少考虑自身需要,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

二、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的内容

(一)培训机构

企业培训的机构有两类:外部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外部机构包括专业培训公司,大学以及跨公司间的合作(即派本公司的员工到其他企业挂职锻炼等)。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则包括专门的培训实体,或由人力资源部履行其职责。企业从其资金、人员及培训内容等因素考虑,来决定选择外部培训机构还是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一般来讲,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规模较小的公司,或者培训内容比较专业,或者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少缺乏规模经济效益时,可以求助于外部咨询机构。

(二)培训对象

根据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普通职员培训和工人培训。应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一般而言,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应以灌输理念能力为主,参训人数不宜太多,采用短期而密集的方式,运用讨论学习方法;对于中层人员,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引导,参训规模可以适当扩大,延长培训时间,采用演讲、讨论及报告等交错的方式,利用互动机会增加学习效果;对于普通的职员和工人培训,需要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大班制的方式执行,长期性的延伸教育,充实员工的基本理念和加强事务操作。

(三)培训方式

从培训的方式来看,有职内培训和职外培训,职内教育指工作教导、工作轮调、工作见习和工作指派等方式,职内教育对于提升员工理念、人际交往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职外教育指专门的培训现场接受履行职务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非在职培训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传授知识,发展技能训练以及改变工作态度的培训等。职内教育和职外教育相结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灵活进行员工培训。

三、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的途径

(一)确定企业培训目标

无论企业内部是否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或者机构,均要确定内部培训的使命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向与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寻找合作机构或讲师,就不会出现跟潮流的现象。企业明确了培训的使命与目标后,就可制定清晰的培训计划与行动方案了。培训的目标可以分为长期(10年或以上)、中期(5―10年)、短期(5年以内),目标要数据化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把目标张贴在企业内部的宣传栏、网站、办公室,不断地从视觉、听觉及感觉方面提醒员工。

(二)组建专门的组织或机构

在电力企业里,一般将培训的职能归属于人力资源部,分设培训开发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培训组织,便于专业化、精细化、责任化。如果没有专门的组织或机构,那么就会产生无所谓、不重要的现象,加之精力、资讯等的局限,就会使得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得不到真正的成效。所以企业内部的培训应该有专人负责并推广。从成本角度出发,在成立培训管理组织的初期可控制人员编制,找关键人物带动试运行,逐步延伸拓展。培训实施组负责课程开发、课件制作、课程实施。培训监督组负责培训效果调查,培训结果跟踪与反馈。

(三)建立清晰明确的规章流程

企业的培训需要建立规章制度与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培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果没有书面的规章制度与流程,就会出现无计划、想当然的培训现象,当然也不会得到想要的成果。书面的制度是体系运作的基础,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概括为权限、流程、数据规范,三个核心元素组成有效的制度。基于此,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制度,然后整合资源执行。因为文字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的书面依据,便于工作中统一行动与目标。企业培训制度系统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建立。

1、规划层面的制度

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纲领性文件,贯穿始终,相当于培训职能运行的基本法。具体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职能、岗位描述、素质模型、硬软件配置、短中长期计划。

2、操作层面的制度

可以理解为支持培训有效运作的依据,让培训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看得见的成效。具体包括: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费用、培训课酬、培训设备、培训档案、培训课件开发与维护、培训学员、培训考核、培训知识产权、培训安全等管理办法,最重要的是培训需求管理、培训考核与培训评估办法。

(四)健全培训评估系统

企业培训的终极目的是:员工个人成长,企业效益提升。基于此,建立规范的培训效果评估系统非常重要。根据实际经验,企业的培训评估系统可以从态度层面、行为层面、结果层面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可以建立标准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估,也可建立定性的评估。大多数采用定性评估方法。常常采用:对比法、访谈法、调查法。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培训始于需求,同时也是止于需求的闭路循环。因此,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需求来进行,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正,不能生搬硬套。要使企业内部的教育训练规范、系统的运作,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电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