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小企业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在和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比重已经占到工业企业的90%以上。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大的拦路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尤其是缺少固定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资金短缺是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缺失大环境分不开的,而这也是被融资方产生融资风险的根本所在。银行对企业的甄别能力有限,仅仅限于财务报表等可修饰的很表象的东西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信任企业的贷款申请,只有企业提供抵押品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他们的风险。
关于信息不对称,前人多有研究。庄晋财、程李梅(2012)认为企业的成长能力等隐性信息是银行所无法考察的,相应的也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他们建议银行从企业家的素质、品格等方面考察隐性信息。信号传递理论的提出者Ross、Leland&Pyle(1977)在“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路径”一书中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信贷供给障碍的最主要原因。Berger,Udell(1998)也有类似观点: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银行更倾向于提供低利率下的低风险贷款,以及中小企业为获得资金不履行合同约定甚至长期借贷不还。对此,Helmut Bester(1985)提出抵押信贷可有效控制银行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从而均衡信贷配比。由此,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融资风险的关键点,控制了由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融资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二、理论基础
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控制风险,平衡投资人的风险与收益。
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人有低谷,企业也有跌宕起伏。起源于美国学者MasonHaire(195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后期诸多学者的研究下逐渐丰富完善。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用以描述企业增长规律。
将其引用到金融上就衍生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Weston和Brigham将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并分别描述了各个阶段的资本结构:
我国学者陈晓红,刘剑(2006)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符合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即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中小企业生命成长阶段的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但是庄晋财、程李梅(2012)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现象,并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成长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路径。
三、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模式架构
1.初创期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特点是:风险大、融资规模小。对这一阶段的融资风险控制政策,我们采取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的方法。通过个人出资,亲友借款将风险消化在企业内部,这是最常见的融资手段。还有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通过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加入将风险转移,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未来的高融资成本。
创业邦的2012天使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天使投资人目前已渐成规模,对中国创业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而且投资收益非常不错,有一半以上回报在30%以上,18%的天使投资人回报率超过200%,一些明星企业的投资回报高达几十倍甚至100倍;著名天使投资人何伯权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天使投资有三点不同:一是没有专业的资讯平台告诉中国的创业者如何找天使投资;二是社会对天使投资的认可和尊重还不够,总体表现出的是对于资本的鄙薄;三是中国现在处于创业热情高、机会众多的时期,但是天使投资人数量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句谚语叫背靠大树好乘凉。政府就是中小企业背后的那颗大树,政府有责任支持那些缺乏资金的高科技企业,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通过初期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政府投资可遍布企业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但是初创期的企业最为艰难,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虽然具有较大风险性,但是所需资金量较小,且未来可收到较大的收益,这些会吸引天使投资人。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投入,此时的企业的融资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2.成长期
成长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风险较大,融资收益较大,可融资手段较多。这一阶段企业已取得了部分发展,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开始显现,社会各界对此阶段的企业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且因为此阶段的企业已有部分可抵押品,可获得银行的短期借款。但是,可抵押品很有限,笔者认为,为有效控制成长期企业的金融风险,应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最大化转移企业风险。
目前企业的融资手段过少,银行贷款方面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占据90%以上。企业除利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以外,还可利用仓单质押、出口提单质押、国内保理、流动资产抵押等手段进行融资。仓单质押和保兑仓是银行开发的信贷产品,俗称融通仓。他们都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有效回避风险。其原理是,生产企业将采购的产品作为质押品放入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先期获得银行贷款。待企业将产品销售以后,销售收入直接打入银行账户作为还款。此种方式通过第三方的引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作为质押物来抵消银行风险,可有效补充企业的资金缺口。
除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也可成为资金的来源。风险投资者的加入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提出改善建议,从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风投资金不仅期限较长,且可更好的融入企业,是未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政策性补贴以及政府担保贷款也是成长期企业资金的来源之一。部分高科技企业政府补贴每年可达几十万元。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也可为银行贷款分担大部分风险,引导优势企业的良好发展。
3.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资产有了一定规模,财务制度也较完备,资金回笼较快,具备了申请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所以成熟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债务融资比例上升。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除前两个阶段的所有措施以外,还包括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分担。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信用评级制度落后,信用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仍然存在。往往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详细到繁杂的资料,甚至包括申请企业法人的婚姻状况、父母的生活状态等,以期通过这些调查来考察企业的隐性信息。且申请周期时间较长,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成熟期的企业就要更多的考虑融资成本与风险的问题。资金瓶颈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企业对于融资政策的选择也开始考虑更多方面。保守的公司管理层选择的融资手段可能是扩大留存收益比例,将风险进行内部消化。相反,激进型的管理者会选择更多的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规模。
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也可扩大投资规模来弥补企业资金缺口,股权融资也会成为一部分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总之,成熟期的企业风险控制手段丰富,资金缺口相对较窄。
四、政策建议
前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风险控制融资模式,期望能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助力。但是融资环境的改善也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贷款施行区别定价,放松管制
不管怎么控制风险、分散风险,银行贷款中银行都要承担一定风险。风险理应与收益是对等的,但是我国贷款利率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不同贷款对象施行不同利率。这就导致银行宁愿以较低利率向风险小的国企或者大型私企贷款而不愿以较高利率向中小企业贷款。只有区别定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信贷约束。
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打造流畅的信息交换平台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落后,银行在放贷时还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这不仅会加大银行的成本,也会对企业产生负担。我国有些地方企业每月要向统计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报送三份报表,而且统计口径不一致。如果这些政府部门信息可以共享,银行在放贷时可以直接导入信息平台的报表,参考税局企业纳税情况,掌握企业获得政府资助信息。如此,不仅节省了成本也有效防止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3.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虽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但是审批手续繁琐,要求较高,可进入的企业较少。建议应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促进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
4.变政府直接投入为引导基金,强化服务意识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多为直接性政策性资金补贴。政策性补贴是国家对诸如高科技企业、商务示范企业等的专项补贴,这类补贴采取直接投入方式,不需企业承担任何成本,现实中,极易导致寻租的产生。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补贴,采用造假或者改变使用用途等方式骗取补贴资金,反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建议政府补贴采取引导基金的方式,设立基金或者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专门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活动。变直接投入为侧面资助,对于培育企业的积极性,防止寻租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的融资和经营提供助力。例如,我国很多地方成立了集聚区或者经济示范区。这些地方成立以后只是给企业提供土地的优惠政策,而后不闻不问。政府成立集聚区后,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除可成立政府引导基金以外,还要搭建起企业、银行、担保公司的桥梁,建立可共享的信息平台,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5.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典当行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产业
前文已对风险投资进行论述,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还有很大潜力,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都能提供帮助,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是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典当行、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模式具有传统融资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手续简单、速度快,可成为传统融资模式有效的补充。建议大力发展典当行、融资租赁等产业,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贵州省教育厅项目《贵州省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融资意愿背离分析》(项目号:12SS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Ross.S.A.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Signalling Approach[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2
[2]Berger,A.N.,Udell,G.F..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
[3]Helmut Bestr.Screening vs.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篇2
[中图分类号]F276.3;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力量。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国将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支柱,韩国认为“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小型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缴纳的税金超过50%,是解决从村剩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广大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机会和舞台。
但是,中小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无法及时判别经济、金融环境和产业形势变化,抗风险能力弱;由于规模限制和所有权性质的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导致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因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短,死亡率居高不下,破产与替代风险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等,但是融资难、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基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多管齐下,各方参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融资风险,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
2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结构理论(也称作资本结构理论)方面。David Durand提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入理论、净经营收入理论和传统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Miller提出的MM理论,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兴起,产生了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信号传递理论、成本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 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戴小平、陈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防范融资风险。程仲鸣、夏银桂认为要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应从信用环境保证、制度安排和中小企业风险治理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出发。鲁丹、荣通过对我国银行市场结构、竞争变化等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即在短期内应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合理的市场竞争,长期则应依靠发展中小银行市场。罗孝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融资地位显著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且未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框架:融资者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商业银行、政府监管者。江红艳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相应提出融资资金需求方的风险防范、融资资金供给方的风险防范以及完善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建议。施郁梅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从基本原则、控制机制、执行力度三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谷丽通过对沪深两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并从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反馈三个角度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政策意见。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和方法。但从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信用担保体系、信用共同体等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构建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创业孵化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市场的诸多限制、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所有权性质的歧视,我国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难度大、融资难也成为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反过来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如果不合理有效地解决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问题,很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3.1 融资渠道单一
从资金来源来说,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见表1)。内部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占其总融资比例的比例较高,甚至高达80%。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也对企业内部融资,特别是小企业,产品的单一企业是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即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追求内部融资,我国中小企业是被迫从外部融资转向内部融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自筹资金,但数额小,不足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融资渠道很多,如国家金融支持、发行股票、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等。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基本取消了对非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由于发行门槛高、股票融资门槛高,中小企业已经基本被拒之门外。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成本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紧缩”“申贷”现象普遍存在。在目前既没有资金支持,而且市场“涨”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民间借贷是从外部自由的金融监管,类似于资金借由地下黑市,属于非法集资,具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是严格禁止的。
3.2 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其借贷成本要高得多,贷款利率远高于大型企业。同时银行发放给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草根型”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手续繁琐,且需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资格审查费、年审费等诸多费用,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条件严苛,手续繁杂且审批时间长,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等待成本。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为满足资金需求,投向另一种替代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但由于民间借贷在我国的“非法”性质,风险大、成本高。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筹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等。如果不加以合理规避和控制,势必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阻碍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从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和信用共同体三个角度“三管齐下”。
4.1 建立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债权人约定的担保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担保时(中小型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保证人赔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难、缺乏担保、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和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从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为政府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策,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4.2 实施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为增强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偿政策性措施,如向银行贴息的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等,政府参与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风险,构建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不失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尝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向银行提供利息补偿,根本目的是在不增加融资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银行的贷款收益,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而向互助担保机构提供风险补偿,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双管齐下,多方参与,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4.3 构建信用共同体
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由中小企业构成,共同体内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联合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提高贷款成功的可能性。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是由各成员分别出一部分保证金,组建成专业的担保机构,从而为成员企业贷款提供相应的担保,减少违约风险,降低银行损失,如图2所示。
图2 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
注:①信用评级;②申请贷款;③提供担保;④发放贷款;⑤监控;⑥还款,若中小企业违约,由信用共同体代偿并向企业追索
互助联保即团体贷款,即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以团体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分散了单个企业贷款的风险,实现风险分担的内部化。
5 结 语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共同努力,三位一体,建立健全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和化解融资风险,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小平,陈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
[2]程仲鸣,夏银桂.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2009(24).
[3]鲁丹,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
[4]罗孝云.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
篇3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经济控制属于控制论中的一种,而内部控制是经济控制的一个分支,运用经济控制论与控制论中的原理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控制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说到企业管理那么内部控制必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从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之初便蕴含其中,一直伴随其存在并最终发展出一套重要理论,是必然产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企业的内部,为了确保企业完成目标运用内部控制,制定相应的控制机制之后按照执行。2008年,我国财政部颁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将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定义:必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监督以及执行每个阶段都进行的内部控制,必须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步,应该由企业经理层、监事会以及董事会对所有员工实施的、为了完成整体控制目标的这个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伴随企业自身的发展程度的提高企业对内部管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内部控制的内在与外延被不断加强,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包含了完善企业资产安全、确保企业经营合规与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的内容。这个体系能够按不同层次划分为三个目标: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保障经营结果达到预期的效率与目标;第二,阻止舞弊情况的存在,达到资产完整与安全的目标;第三,符合经营规定,完成财务报告真实与准确的目标。
(三)相关理论分析
1、委托理论非对称信息博弈论是委托理论建立的基础。非对称信息即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活动中一部分参与人了解信息而另一部分参与人不知晓信息的情况。信息的不对称可以】分为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对称和信息在内容上的不对称两种。时间不对称又分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两种,其中事前不对称将产生逆选择问题,事后不对称则会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委托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委托关系,也就是一个或者多个行为主体根据契约,这些契约可能是明确或隐含的表示,雇佣另外的主体给予其相应服务,与此同时将相应程度的决策权授予这部分主体,并提供报酬。2、关系融资理论关系型融资就是银行在经过长期、多方面和借款企业的接触交往中了解到有关企业和业主的信息,从而做出借款决定的融资模式。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关系型融资的本质特征是:资金供求双方之间存在长期互动交易,在关系存续期间资金供给者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及其业主的私有信息,包括业主的信誉状况、企业的真实现金流量等。在帮助银行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成为金融机构为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还能给银行带来利润。3、信贷配给理论《国富论》是信贷配给理论的最初源头,信贷配给是亚当斯密在对高利贷的最高数额进行论述时研究过的内容:当最低市场利息率高于法定利息率之时,其导致的问题与停止利用发放贷款得到利息的结果相同。假设货币使用的价值高于所得到的报酬,那么产生的后果就是债权人必然不会再借出货币资金,因此债务人需要给予一笔费用来促使债权人冒险提供货币使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现状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部门对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给予了许多政策方面的支持,加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力度,逐步扩大我国的中小企业各方面的融资渠道,产生了多元化的融资手段。但是随着这些,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控制以及融资风险的问题。中小企业利用发行股票债券采取的直接融资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条件利用上市的方法来进行快速的资金筹集。在2013年12月时,我国中小企业中已经完成上市发行股票的仅仅有701家。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这种行为存在多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里可以完全符合上市发行条件的仅有很小的一部分,导致大部分企业仅可以在非公开的市场上利用短期债券的发行来筹资。仅有的两种直接融资的方式不能够达到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部分企业不得不利用民间融资或集资的方法,在这一方面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造成许多集资发展成为非法集资,极大的损害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一)观念相对落后
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控制环境。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管理者文化水平相对大型企业不高,相应的风险控制理念低下,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观念。因而在运行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导致控制机制问题重重。此外由于规模小、组织机构不完善,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不敏感,以至于风险在潜伏期没有被发现,直到最后风险集中凸显才有所察觉。最后内外部监督不完善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的一大弊病。由于内外部监督不完善,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风险,任由风险发展后果往往不容乐观。
(二)配套设施落后
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机构不健全,组织管理简单,大多存在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的问题。齐全的设施对风险的预防、治理有积极的作用,落后的设施不但不会有利于企业各种风险的防范工作,反而会加大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相比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相应的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的风险可能性更高,风险敞口暴露更大,面临的风险程度也就更严重;互助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机制弱,资金补偿机制不健全;尽管可以有较好的相互监督机制,但是互助机构会员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对风险控制和应对能力差。而所用资金也多是会员缴纳,后续资金实力不足,因此并不能从整体上解决的融资支持。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政策法规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风险管理的法律依据。
(三)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渠道堵塞,增加了融资风险。金融机构的限制,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小、期限短、频率高、利率低,因而银行从给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的收益相对也较低。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专门的人才,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逃债现象,使得银行无法按时收回贷款,加大了银行的风险。为了降低这样的风险,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贷款时就会设立诸多额外的限制条款,如此提高了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金融市场部发达,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主要是以银行间接融资市场较为发达,企业直接融资的股票市场尚不足够发达,众多中小企业难以应用直接金融市场进行必要的融资。除了票据等金融工具外,还有诸如经营租赁、融资租赁等其他的融资方式,但总的来说,这些以项目为基础的融资方式在大企业方面发展的风生水起,在中小企业方面却发展缓慢,并不乐观。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补偿机制机建立的时间比较晚,覆盖范围不广。
(四)内部控制监督不利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没有很好的进行监督,内部审计制度落后,一部分甚至没有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而成立审计部门的部分也大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大多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是长时间多方面的积累引起的。所以,想要完成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脚踏实地一步步进行。
四、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层风险管控思想
中小企业管理层没有风险管控思想,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缺乏合理的风险管控方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完成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加强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认识,使其对财务风险有更清晰的意识,同时锻炼财务人员的风险防控操作,保证财务人员能够在融资过程中及时应对各种财务风险,更好的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存在问题及时排除。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规模与时机进行确定,仔细研究各项因素,准确定位融资项目,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合理评估项目风险。
(二)提供合理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
风险预警体系是企业必须构建的体系,可以监测企业的整体发展和运行情况,将不确定事项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控。企业必须对未来的偿债能力进行首要关注。在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产业集群这样的一种地缘现象,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关联的企业在某个领域内形成有机体系集群,包括连片产生在上中游的机构以及完整的支持产业,应用较为灵活,在企业之间形成了非常亲密的相互合作关系。民间融资受到产业集群的影响能够较快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方法。集群内的私人关系较好的企业主能够利用这点进行借贷,双方受到地缘关系影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不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性,相应的存在的借贷风险也不高。
(三)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
提高中小企业在融资领域的政府扶持力度,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机构按照需要和实际问题组织成立。当前银行存在专门的信贷服务部门,这一部门能够提供给中小企业相应的融资服务,可是这种服务不够专门化,当前我国缺乏更加专业的服务平台,因此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是很好的选择,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融资服务,解决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困难,加强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想要在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要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问题,提供更稳定的融资方法,从多个方面来完成对中小企业在融资领域的帮助,按照我国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实际情况,提供从直接融资、税收、银行贷款与财政支出等多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融资支持。
(四)提高中小企业风险监督水平
想要顺利完成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必须拥有更加有效的融资内部控制体系和有力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能够提前找出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合理的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质量与效果,对存在问题的措施及时改正。部门以及岗位可以相互进行监督与制约,提高了企业融资过程可控性,降低融资过程中的存在的各项操作风险。规范经办人的工作要求以及职责范围,提供严格的授权批准流程。对审批人的授权批准责任、权限、程序、方式与相关控制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五、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完成有序融资,是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必须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层对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只有紧抓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问题,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完成企业自身的发展。在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达到市场经济要求,需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制,以此降低融资风险,完成企业集团的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只有充分利用提高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水平这一方法,实现中小企业对融资风险的防范,完成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各类融资风险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于迪.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肖晓,司宁.浅析企业融资活动中的税收筹划[J].青春岁月,2012,08.
[3]李付梅.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研究[J].特区经济,2013,02.
篇4
目前以COSO为代表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一是保障企业内部管理的顺畅;二是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三是保障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
(二)融资风险 融资从广义上来看指的是资金的筹集与资金运用;但是一般企业管理中所提及的融资指的是狭义的融资,指的仅仅是资金的筹集。而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来看,融资主要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以及政府扶助资金。其中内源融资包括具有低成本和高抗风险特点的资本金、折旧基金和留存收益;外源融资指的是企业直接通过对企业外部发型债券和股票进行资金筹集,还包括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对外部资金进行筹集;同时政府常常为企业提供诸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援助等资金辅助项目。
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行为上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中小企业在自我积累方面,表现为意识差同时能力不足,企业分配后留存不足,或者企业处于亏损根本无法积累等,使得企业无法通过低成本和高抗风险的内源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其次,由于我国对于股票和债券发行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中小企业根本无法通过这种直接融资的外源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因此许多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可抵押的资金有限,使得中小企业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所能筹集的资金数量受到了限制;最后,由于部分企业无法通过上述的方式筹集到资金,迫于企业生存的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集资、民间借贷、私募股本等非正式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由于目前法律对于非正式渠道上的融资方式定性比较模糊,监督力度不强,使得许多的非正式资金筹集易发展为非法集资,风险大大增加。
根据上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概括为: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包括银行贷款融资风险、债券融资风险、股票融资风险以及租赁融资风险;融资的识别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以及汇率风险。如表1所示: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整体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这只是相对于过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而言,如果对比同期的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仍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虽然银行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但是由于条件苛刻,收效甚微。综合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主要包括:
(1)内源融资不足。内源融资由于其自身的低成本和高抗风险等特点,受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欢迎,在西方发达国家内源融资占到中小企业总融资额的80%以上,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积累意识和盈利能力的欠缺,使得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内源融资来筹集资金。
(2)间接融资比重低。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13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余额5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季末回落0.7个百分点;1~9月增加4.47万亿元,同比少增7123亿元。截止2013年12月24日,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总数为701家,但是市值只有36349.06亿元。我国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资金只能来源于银行,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体系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仍然以服务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筹集的资金占金融机构的总贷款发放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见图2(数据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中小企业板)。
(3)直接融资难度大。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上市的方式来快速筹集资金。截止2013年12月目前我国已经上市发行股票的中小企业只有701家(见图3、4)。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在公开市场发行债券有着过多的约束,能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企业只能在非公开的市场上发行短期债券。由于以上两种直接融资方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要,许多的企业纷纷走向集资和民间融资的融资途径,而我国法律目前对这些融资渠道定性模糊,监管不当便会使许多集资最后走向非法集资的结局,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危害较大。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具体如下:
(1)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一是直接融资数量有限。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和对债券发行的限制,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筹集的资金非常有限,目前能上市发行股票的中小企业只有701家,相对于庞大的中小企业数量是微不足道的。二是中小企业在融资上被区别对待。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特殊性,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银行将金融政策向国有大型企业倾斜,首先满足大型企业的信贷需求。鉴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收益不高,易造成不良贷款,使得银行对象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较低。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能服务于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机构非常少,且中小企业时常发生逃费、悬空债务等现象,造成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高,进一步造成中小企业整体信用贷款的难度。四是结算工具较少。由于中小企业目前无法在银行办理如汇票承兑等结算工具,造成中小企业只能使用现金结算,造成资金结算周期较长,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五是相应法律法规的缺乏。由于我国目前在融资方面仍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已经出台的行业法规政策,无法对中小企业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使得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融资权力无法得到保障。
(2)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因分析。一是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中小企业限于规模和收益,使得中小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较低,再加上许多的中小企业不具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进一步降低自身的信用评级,使得目前的中小企业在现行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下很难获得充足的融资支持。二是内部管理混乱。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者的经营水平不高,公司管理水平较低,企业拥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再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诚信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许多中小型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存在着作假问题,造成银行对企业的审查难度加大,降低了银行对企业的评级,使得企业最终无法获得贷款。三是商业银行的体系影响。由于我国银行业目前已经开始实行市场化,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放贷时会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出发,由于发放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较高,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四是政策支持不够。由于政府在对银行进行市场化时,没有考虑中小企业在市场相对于大型企业所处的融资弱势地位,造成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进行融资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政策多倾向于大型企业。使得出台帮助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较少,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五是市场秩序较差。由于目前,我国仍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使得中小企业处于一个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的环境中,而法律的欠缺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因为部分的现象造成了整体堵塞。
(3)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成因分析。一是宏观原因。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条件的下的经济周期现象、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因素、金融市场与行业特点等因素,造成了企业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在企业处理内部问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外在的风险因素对企业融资造成的影响。二是微观原因。在微观方面,由于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会因为筹资的方式选择不当、筹资结构不当、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负债期限结构不当、经营风险等微观因素,造成企业融资风险的增加。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有:首先,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特性和管理者自身的水平,使得企业内部的控制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观念缺失,组织结构上不尽合理,人力资源建设也存在缺陷,种种因素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一直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其次,内部控制工作不规范。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非常不规范,具体表现为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控制程序设计不合理和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等现象,因此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由于以上原因而无法进行完善。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策略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原则 具体有:(1)合规性原则。中小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制定的各项措施制度不违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确保内控机制可以持久实施。(2)系统性原则。中小企业在制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时,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文化、企业运行流程、员工等企业各个层面综合起来,确定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制定的控制机制能全面涉及企业各个层面。(3)相关性和重要性原则。中小企业在对企业内部进行系统控制的过程中,还要遵循相关性原则,确保企业制定的各项内控机制和制度可以做到相互衔接和支持,同时在确定具体项目时还需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将各高风险领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以可以快速起到控制效果。(4)成本效率效益原则。因为中小企业在对企业内部融资风险进行控制时,限于资源不可能将所有的融资风险做到防控到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融资风险进行控制。因此中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时,还需要遵循成本效率效益原则。因为防控的级别越高,企业所需要付出的防控成本就越大,如果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所获得的收益不能满足防控成本需要,则会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在制定实际的控制机制时,需综合考虑成本和实际能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5)适用性原则。中小企业在实际的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同时需遵循适用性原则,确保建立的控制机制具有可操作性,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使用价值,为企业创造控制效益。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必须与企业现阶段的经营规模、竞争状况、风险水平和业务范围相适应,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基本国情,不能将西方的成功模式直接照搬过来,要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改造,以避免先进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产生。
(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构建 具体为:
(1)融资决策。所有的融资行为都是以融资决策为开始,正确融资决策是后续融资行为实施的前提,错误的融资策略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常常是致命的。而确保融资决策的正确,必须要求企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融资决策进行指导:首先,需要综合考虑融资的收益与成本,确保融资行为是能为企业创造收益的;其次,需要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一定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对资金的需要,使用财务分析法来来确定融资规模,不能凭经验感觉盲目决定;其三,要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和途径,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上,优先使用内源融资,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其四,选取合适的融资时机,充分了解宏观经济状况和国家的货币政策,抓住国家可能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倾斜的时机,帮助企业进行快速融资。
(2)融资执行。在融资执行过程中,首先,需要签订完善的融资合同和融资协议,充分了解合同和协议中涉及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以降低后续的违约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可向法律顾问咨询意见,确保合同所涉及的详细利益关系;其次,要根据合同取得所筹集的资金,并对融资行为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其三、必须对企业所筹集的资金加强管理,做到全方位监督,降低企业在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3)预算管理。中小企业必须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挂钩,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其次,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能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考核,并将系统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各个价值链的管理层面,以支持管理层面的决策。
(4)监督管理。当融资行为得到顺利执行,融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后,对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还必须与内部控制体系结合在一起,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纠正措施。要确保监督工作可以有效实施,首先要将日志业务中不兼容岗位分离,确保执行人和监督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其次,要采取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权限和批准程序。其三,要将融资项目实施责任人制度,在融资过程中指派企业人员进行全程配合,确保问题发生时,可以快速的找到责任人解决,直到融资结束。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执行力策略 具体有:
(1)提高企业内部融资风险控制意识。中小企业应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以掌握各种防控融资风险的方法与工具,在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中,要贯彻正确的风险观念和风险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中小企业在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制度的同时,还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进行改进,调整企业所有权,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注重企业自身的守信用意识,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发展经营状态监测的同时,需要建立一个针对不确定事项的风险预警机制,综合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融资结构,确定各项相关指标和权重设定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提前发现融资风险,及时防范和纠正。
(4)优化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需要对对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进行权衡,做到在该结构下可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根据风险等级设定企业的负债数量和负债期限,尽可能地用短期负债应对临时资金需求,长期负债应对永久性资金需求,以资本结构避免资金调度上产生的风险。
(5)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设计制度。由于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因此,必须在融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在实际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企业审计部门在职能上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牵制和影响;其次要将审计过程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保证内部审计部门能发挥其财务监督作用,增强企业对融资风险的遇见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风险因素是影响企业危机形成的主要因素。企业风险管理主要由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补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回避和风险抵消等几部分构成。风险无处不在,对于这些风险要有防御的措施和手段,主要的目标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包括对市场风险的控制、投资风险的控制、存货风险的控制、技术风险的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控制
一、市场风险的控制
要成功的在市场上对中小型企业进行长期风险控制,必须要建立市场营销体系,采取有效的措施。
1.市场运营能力。造成中小型企业市场风险的直接因素是企业对自身所在的市场环境的把握和运营能力。企业首先要对产品对市场的需求做好调查,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市场的创新能力,做好对产品合理的营销方案。
2.生产控制能力。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能力相关。首先要从产品的投入角度看,企业的产品要进行必要的投资,维持企业的生产、人力资源市场和原料市场之间的平衡关系。其次,要从产品的销售角度看,企业产品与产品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的生产控制能力是影响企业市场风险的关键。
3.技术创新与维护能力。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有长远的生存方法,对于现有的产品和营销是远远不够的,要注意企业的创新技术和维护能力,不仅要关系眼前的利益还要时刻保持危机感,这样才能够长久的降低对企业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所以企业的创新和维护是影响企业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投资方面中小型企业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找到自身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和空间,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投资前要想好自身的实力和所从事的行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找到最适合的企业的发展方向。要善于利用和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化优势,对市场进行定位,计算好产品在市场上份额和可获取的投资回报,增加企业利润,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2.对选好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评估。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项目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的风险评估。选择适合企业的项目进行投资,在投资之前要建立投资策略程序,进行可行性化分析,还要对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如支出、收益和未来的发展情况和变化,投资所用到的费用的增减和投资收的涨落等。中小型企业在进行固定新资产投资和多样化投资前必须要筹划好长期资本,以保证经营项目上对资金周转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控制
流动资金主要指的就是存货和应收的账目。在应收账款增加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机会成本,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收款的风险,必须要做好建立、执行合理的信用政策和建立客户档案,做好收账监督。建立客户的档案、收集相关客户的信息、实行客户级别之间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及其良好,客户管理软件的应用为企业客户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对于较短期的顾客,不应该过多地打扰,以免将来失去这个客户;对于期限较长的顾客,频繁地信件催款并电话催询,可以在催款时措辞严厉,必要时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请诉讼。
四、技术风险的控制
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面对经济危机时,都会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多方向的发展。技术上的创新失败率是比较高的,所以,中小型的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分散或是转移在技术上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在现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的增长与变化对经济的生产影响被广泛的关注。在生产理论中,注重知识的积累、技术的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自身的效益和企业的生产发展,从而使经济增长长期化。而增长理论明确的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则是决定创新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这种内生的技术创新来自于企业,企业是经济增长最终的动力来源。
中小企业在对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辨识和分析的情况下 ,就能做到事前对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进行预测和预控 ,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
结语:
经济危机已经有一个好的转折点,这些中小型企业更多的好转也就是经济政策的表现,在经济危机下,中小型企业危机不断,只有通过完善对自身的内部的风险的管理的控制,全面提升对风险的防御能力,这样才能在逆境中成长,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危机和发展的问题,也要以一种全球和长远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晓红:我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J].经济工作导刊,2003(04)
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70年代的高速发展、80年代的飞速发展、90年代的鼎盛时期。戴曼斯库从具有学位的工程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时,首次定义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主营范围、职工人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依靠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一项科技成果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诸如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企业、半导体企业、新材料企业、机器人企业、网络企业等,它们早期的形成过程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业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将技术最终转化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从而创造出价值,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量。笔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1.创业与创业风险。关于创业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什么是创业?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者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被定义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者创业的过程就是建立创业企业的过程。”关于“风险”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爱瓦尔(Ewald)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笔者研究的是创业风险,所谓创业风险,也就是指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它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是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影响大。
2.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重要的动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过程,一般由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五个基本阶段构成。
种子期是创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萌芽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将基于某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产品。严格地讲,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还只是拥有一项新技术和美好的产品设想,还没有组成现实的企业形式。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初始投资将没有任何价值。创建期通过种子期的资金投入与运作,技术基本完善,将成果、样品和专利进行商品化,市场开始建立,依托开发的产品创建了企业,并且发展前景逐渐明确。企业顺利渡过创业伊始的创建期后,创建的企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成长期。此时,开发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发挥出了系统整合效应。扩张期是开发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获取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这时商机和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组织团队,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这几个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经济链。创业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业技术的本身特性,而创业技术本身存在一系列风险。可见,对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
创业技术风险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运用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当代科技前沿的技术,将其变为现实是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从而使创业活动前功尽弃,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美国这样一些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计划只有6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而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中只有30%能够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而在我国,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产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艺和设备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会使商品化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关村开发区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国国际发明和技术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了呼吸监视仪等8种传感技术产品,各国代表在亲自操作这些新产品之后对产品快速的反应、精密的显示感到十分惊讶,称赞“这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技术”,获得了该展览会上唯一的一块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这些系列产品要推向市场却进展缓慢。
2.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风险。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追求技术领先,认为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而为此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新产品,它的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进一步发展。越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越谨慎小心,持观望态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创业者对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以及需求量会是多少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如果某一新技术投入资金多,再加上短期时间内不能被市场接受,使投资收回困难,严重时最终会导致企业倒闭。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快三步是先烈”。可见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也无法决定企业的收益。
3.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产品的寿命日益缩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术极易被新技术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术寿命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所研发的技术,其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把握不准确。往往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研发的技术实现不了预期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收益无法实现,使企业创业陷入困境。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是为了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而结果意外地解决了另外与先前不相关的问题。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虽然实现了产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违背企业伦理,如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了社会利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化获得利润,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遭到社会否定,其技术不能运用,这样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失败。
四、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防范是在创业风险尚未真正发生之前,事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进行防范,以减少企业面对技术风险的概率。而技术风险控制则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分散或控制风险,以减少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以上技术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技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1.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要严格把关。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商品化时,技术始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每一技术环节对产品的研发都至关重要。此时要把产品研发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提炼出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环节或某几环节技术不能实现,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使初始投资无法收回,这时就要停止继续研发工作。还应充分考虑配套工艺、材料等能否实现,避免再次出现上文中呼吸监视仪的事件。
2.运用技术模仿(技术追随)战略。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术,对在技术领先的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技术领先者的技术,由于此时该技术被市场普遍接受,企业可充分吸取技术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所获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成功率要高。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我国科技企业采用技术模仿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技术模仿的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要小的多。
3.加快技术不断升级。面对技术寿命短这一特征,解决时效性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成败。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技术研发活动贯穿在创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同时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点,这就要加快技术的不断升级,在新技术寿命周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赢得市场,在科技企业竞争中获胜。另外,在不确定技术功能时,不可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准确把握技术功能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投资。还应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样有助于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针对不同的技术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控制策略,为更好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渡过高技术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笔者没有研究科技型企业创业过程中技术风险如何识别及其评价,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国新,王光杰.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蒋太才.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篇7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重视不足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经营灵活,经营和管理不够稳定,人员调整频繁,业务流程经常变动,管理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之中,难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形成了诸多劣势,比如组织结构简单、规章制度缺失、经营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这些劣势导致了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偷逃税和逃废债务的愿望比较强烈;在经营策略上偏向投机取巧,质量意识淡薄;在管理上随意性大,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在企业内涵建设上薄弱,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不重视精神激励,人员选用任人唯亲等。这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问题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方面导致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外部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政策变更,外部环境变革或者金融危机等发生,企业就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而难以维持正常经营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足够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度化、程序化,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中小企业应如何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较好的风险管理呢?笔者认为,必须先厘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关于二者的关系目前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ERM框架,英国的Turnbull指南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南非的 Kingll Repor(2002)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复杂的过程;二是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典型代表是加拿大COCO报告认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控制的关键要素;三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Black-burn(1999)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二者是一体化的,Matthew Leitch(2004)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变得越来越广,正在变为同一事物。其中,第一种观点得到了更多的共识,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延伸与扩展。
笔者也赞同第一种观点,从历史发展来看,内部控制思想的起源要早于风险管理的思想,但是从两者的含义来看,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可以说内部控制仅仅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然归宿,这是由内部控制内在的根本目的决定的。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基于此,结合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特点和内部控制现状来看,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中小企业要将风险意识深入到内部控制中,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方法运用到内部控制活动中,实现内部控制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识别和应对。
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状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法实现有效的内部牵制。虽然中小企业从事经营的业务与大型企业相同,其业务流程和经营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也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其员工数量相对较少,导致在大型企业由几个人分别从事的工作在中小企业则可能仅由一人承担。所以,员工数量的限制导致其不能充分实施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容易发生舞弊和错误。二是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较大。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控制幅度较宽,与具体业务层面可以进行更直接的沟通。这一方面会增加管理层对具体业务层面的了解,降低了基层人员发生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级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来自高层的舞弊和不轨行为增多。三是中小企业难以建立完整的文档记录和稳定的控制程序。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营和管理不够稳定,人员调整频繁,业务流程经常变动,管理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之中。四是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低,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企业管理层通常都重收益轻管理,只顾眼前利益,从而忽略了企业今后的生存发展,风险管理得不到重视。其次,专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低,在对风险预测、评估及防范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不够,从而不能准确识别、评估及应对、防范风险。最后,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及信息,降低了企业风险应对的能力,竞争中处于被动劣势,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导向与内部控制机制的整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越来越多,风险也变得更加多变和复杂。对这些多变和复杂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每个中小企业都要面临的新课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机制,使之成为企业防范风险,实现既定目标的免疫系统。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员工数量较少,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或内部控制规范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本文认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点不在于机械照搬所谓“五要素”、“八要素”框架去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而在于抓住那些关键的、核心的风险控制点和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达到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重点关注风险的导向作用,对于高内控风险的领域设计严格的控制程序,给予足够的关注;而对于低内控风险的领域,则可以适当放松控制标准。本文认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机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实现其资本的保值增值。因此,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仍然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是最基本目标。
其次,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应该成为风险评估的重点。中小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行业现状及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以关键业绩评价指标为核心的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应重点监测净利润和经营性净现金流量的正向关系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企业可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并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提出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
第三,建立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的集体决策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小、分工有限、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集中从而导致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制约管理层的行为,降低内部控制被凌驾而失效的风险。那么,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应实行集体决策制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中小企业的内控尤为重要。
四、中小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是基础,而有效实施则是关键。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在实施环节,同样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部控制风险较高的领域。对于高风险领域,要重点关注,保证执行到位;对于低风险的领域,企业则可以将较少的精力用到关键点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内部控制执行力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能力与力度,是一系列价值准则、行为规范、运行模式、制度体系、技术支撑,是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目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着忽视内部控制执行力的问题。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一方面,可以将内控运行流程与人员、制度相结合,在执行人员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的前提下确定内控实施计划;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各部门职责、权限以及相应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将企业目标融入各部门主管意识之中,使各部门协调起来,保证执行的实施。
二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要求全员参与。这两种思想只有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观念中,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让企业在每一个可能出现风险的控制点都能有所作为。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必须采取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措施动员全体员工,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最终成果与个人努力之间的联系,提高员工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是形成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凝聚企业员工思想,协调员工行为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做好企业内部沟通工作的重要手段、形式和载体之一。只有当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目标明确,责任清晰,风险意识强烈,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风险管理氛围,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企业应通过建立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正确地履行责任,及时识别和应对风险,达到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Z
参考文献:
1.于增彪,王竞达,刘桂英等.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J].会计研究,2001,(11):19-28.
篇8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中核心的管控制度,而风险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了合理科学的保证。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是以风险为目标导向的过程,在企业运营中不断分析评估修正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变化的,动态的,他指导企业想着所导向的目标不断加以创新和改正,常用的手段可通过控制风险评估、环境、控制活动、监督、信息与沟通这五个方面实现对企业运营风险的识别与应对。因此将风险导向融入内部控制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抵抗经营风险压力变成了现代企业的首要任务。
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薄弱,制度流于形式
中小企业往往处于行业初创期,为了求发展不断盲目扩张公司规模,同时疏忽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另外公司管理者风险管理敏感性较低,不能及时的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低估或错误判断了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往往造成内部管理失控、企业运营风险加大。公司整体制度体系不健全,监管不严格,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人员对现有制度进行违章操作,认为制度浮于表面执行力度低,因此对于部分制度越权操作,增大了制度执行中的风险。另外在业务处理上肆意扩大主观随意性,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不坚守原则,缺乏自觉性,目标不明确造成制度被动执行流于形式,无法识别风险并应对风险,风险意识薄弱。
(二)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监管措施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其可辨认各种不确定因素并分析对目标达成的影响程度,作出如何管理风险的决策。一般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对于风险的概念停留于表面,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尚不存在明确概念,因此如何把风险概念落地存在问题。
另外如何对内控执行效果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中小企业规模小,机构简单往往由财务部门监管内控的实施。人员配置不足,惩罚机制不清,全责规定不明,使得内部控制实施浮于制度表面。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培养风险管理理念,保障内控制度有效实行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是持续的过程,他渗透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连接了管理过程的各个关键要素。风险管理的责任人不仅仅是某一责任人某一责任部门,而是涵盖了整个企业、每个员工,以及贯穿到业务的每一个关键点,必须从高管人员到基层员工上下一心,全员相互配合才可完成目标。因此必须建立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大局观理念。可通过定期培训,反面案例讲解以及定期工作会议讨论等各种方式加强沟通,灌输理念,提升公司风险识别文化,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
每一位责任人既是控制实行者也是被监督者,每一个部门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他们对其所负责的业务环节实施控制的同时,他们工作结果又受到他人的影响和监督。只有这样紧密联系互相监督才能够保证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朝着管理者所制定的目标顺利运行。
(二)建立风险评价机制,增强监督管理考核
篇9
一、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很多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企业大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业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
2、中小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大量存在没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定能力和个人的冒险情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另外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
3、管理者素质低,内部控制环境差
近年来,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进入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中小企业一些管理者由于文化水平、眼界的限制,往往认为凭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来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不必依靠现代管理技术来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小型企业容易推行家长式管理,下属也往往按习惯办事,长期养成不讲制约、不讲监管、不讲授权的办事方式。比如有的小企业银行印鉴及支票还由一人掌管,认为办事方便。在这种管理氛围下推行内部控制的环境较差。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5、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诸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在经营权和所有权未曾分离的状况下,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还有待时日。很多公司或者没有内部控制机构,或者建立的内部控制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6、机构设置简单,管理权责不清
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资产少,着重眼前效益,为了节减开支,往往不设置内控机构,或者机构设置过于精简,一人多岗甚至兼职兼岗,所以实施内部控制的难度较大,内部控制的内涵也较窄。
二、通过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对策
1、明确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或收到的效果。原有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大都从法规要求和审计角度出发,考核企业所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达到合法性、合规性、可靠性。我们在构建内部控制目标时,要帮助中小企业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经营效果和效率的实现,要通过制度化规范标准的构建,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加强行为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优化控制环境
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设计、执行和评价,它必然受到组织结构、职工的分权与责任表达、财务预算、组织牵制与制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环境是指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的各种因素,包括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组织机构、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并特别强调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等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
3、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企业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企业一定要强化内控意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
4、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有了领导的重视,有了员工的诚信,就有了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但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公司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5、着重关键环节的控制
第一,授权批准控制。批准控制是指在某项经济业务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批准控制系事前控制,可将一切不合法的经济业务控制在事发之前,具有预防作用。第二,
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应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具体包括恰当的岗位设置、必要的会计人员配备、科学设置的会计科目、严密的凭证制度、合理的会计记录程序、严格的日常核对制度、定期的财产清查、真实的会计报表。
6、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指企业针对每个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与控制。主要包括:第一,筹资风险控制。企业的财务结构、筹资结构、筹资金额及期限、筹资成本、偿还计划等都要事先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赢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因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第二,投资风险控制。无论是债权股权投资还是长短期投资,企业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根据项目和金额大小确定审批权限,预计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7、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减少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根据国外专家所做的调研,风险发生的原因有88%是由于认识的因素造成的。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要想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关键还是妻财务人员勤练内功,提高业务水平。首先,财务人员要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要掌握财会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而且要掌握经济学、统计学、现代数学、金融和网络技术知识。其次,能利用上述知识优势,实行多学科渗透,合理科学地测算、分析各种指标,具备捕捉、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青: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延伸[J],科技广场,2008(11)
[2]李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篇10
第一,经营压力仍没有缓解导致经营风险增大。因为金融危机带来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物价上涨,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将持续。首先,国内企业出口产品成本的提高削弱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大量人员失业、降薪,使消费者不得不缩减开支造成商品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存货大量积压,销路不畅。
第二,市场环境变化导致日常资金管理风险增大。一是企业理财不当所导致的现金流动风险。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的无序和财务人员的能力相对有限,会出现无现金预算、现金预算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的情况,导致企业日常经营的资金链断裂。由于金融危机,已经使企业不能很快地回笼货款并且存货积压,这样,企业的现金就更难顺利流动。二是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加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目前中小企业大量依赖赊销,据估计,其60%以上的资产是应收账款。国内外支付能力减弱、征收应收账款能力不足、收账期的持续延长,应收账款的各种催收手段所需费用无疑又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而经营的困境和资金压力是目前很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也普遍收账困难。
第三,筹资困难和经营亏损导致偿债风险增大。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合理的筹资是企业正常运行必需的。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筹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经营获取内源性资金的能力大大减弱,而正常外源性融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企业销售收入减少,而原材料成本在上涨,民工的用工荒导致人工价格也在上涨,企业可能无法盈利甚至亏损。因此,筹资困难和经营亏损势必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加大偿债风险。
第四,投资环境多变导致投资风险增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企业金融资产、房地产投资的公允价值上下大幅波动,账面就会对应产生大额的投资盈亏。进入后危机时代,投资环境的变化莫测让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小心。中小企业即使持有了一些投资也不敢变现,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包袱,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国际热钱的涌入,投资风险将日益增大。
二、中小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风险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以风险防范为主要目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必须能够适时反映企业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且采取准确的风险识别方法进行风险识别,找出哪些风险会对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同时,还要求针对不断变化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可见,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也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二者密切相关。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逐渐增大,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风险预警、识别、控制和应对能力,对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必要。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引》连同此前的《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基本建成。这对中小企业建立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个非常有利的政策契机。
因此,中小企业应当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框架来构建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即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来设计和实施,范围是企业内的所有层次和机构,还包括战略目标的设定,目的是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分析、控制各种风险事项,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尤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应站在整体的高度来衡量企业的风险水平,从而有效地消除或减少企业风险带来的损失,节约企业的财务管理资源,提高企业的应对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构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要点
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面临的风险,中小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以确保内部控制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一,提高管理层及员工的风险意识与内部控制意识。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重视内部控制,建立企业文化,留住人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加强全员的风险意识,创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同时,提高员工素质及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水平,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机制。此外,发挥战略性的领导作用,营造支持战略目标的组织氛围,适时进行战略调整,使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实施。
第二,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这样的程序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控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都会不同,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一些潜在的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从而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首先要建立风险识别体系,完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其自身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次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正确评价风险水平。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应包括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评估规范、风险评估方法。必须制定用来约束和评价风险评估人员的规章制度,以确保风险评估的规范进行。最后是培养风险评估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公司里每个员工的风险控制责任感和敏感度。加强培训,尤其是所在业务、岗位和环节的风险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培养端正的风险效益观。大力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第三,加强预算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结合。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资源的投入产出在其本质上也就是价值的投入产出。从本质上看,预算控制就是一种价值控制系统,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的过程。所以,预算是价值控制和管理的最主要的工具。只有实现了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严密的预算编制是实现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最佳手段,因此,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也就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加强预算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结合。
篇11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1.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能有效地降低贷款风险的爆发,该评估体系应该对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等各个环节进行动态评估,既对企业的贷款能力进行评价管理,又对贷款风险进行预测防范。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资金链较脆弱等特点,可以考虑将企业的担保能力纳入到对企业贷款能力的考核中。同时,综合考量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以及企业的信用、行业发展前景、企业发展空间等,更加全面地对企业进行评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将评估情况录入评估系统中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将整个贷款过程中的新情况记录在系统中,便于对贷款风险做出分析。在对企业的贷款能力作出全面评价的同时,还应当做好贷款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工作。可以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如分为三级。一级风险是指该笔贷款业务可能存在某些潜在的风险,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二级风险是指存在一定的风险,已经有导致不良贷款出现的趋势,需要及时采取一定措施控制风险的扩大及有效化解风险;三级风险是指存在较大的风险,不良贷款将出现,或者预期损失严重,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化解风险,或者启动贷款退出程序以降低损失。贷款风险分级管理与贷款能力评价管理的有效结合,对于降低贷款风险的爆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篇12
1.1管理落后的风险传统的种业企业多是国有企业,基本由农科院所、种子管理部门、农技服务推广部门注资成立。经过近年来种业专业化市场的发育,以及国家要求事企脱钩、弱化农业科研院所商业化育种的研究,支持种业企业进行自主商业育种能力,以及对种业门槛设定,使上述各类种业企业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分化,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基本上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即农科院所等保持原国有股,科技人员投入自然人股,引进战略合作股份;市场份额较小的成为个体民营种业企业,法人一般是原种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两类企业普遍具有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的共性,政企不分,产权不够清晰,缺少独立管理决策机制,有些企业仍沿袭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与国际先进的种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相距甚远。个体私营企业基本上是家族式企业,缺乏应有的行业规范。上述现象,使得中小种业企业的管理与决策质量不高,意外情况常有发生。
1.2制度缺失的风险中小种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如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进销存制度、保管检验制度、制繁种计划与相关制度。在工作中也发现,一些企业高管财务意识较淡薄,部分经营人员认为加强财务管理是对生产、经营的制约或是掣肘。由于种业经营的客户多数是农户和乡镇销售网点,在缺乏严格收付款与收发货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可能性较大,繁育、生产、经营业务单位之间的业务交叉,使资金往来存在产生漏洞的风险;缺乏严格的制繁种、加工生产、仓储制度,使成品种子的合格率、适应市场的能力减弱,库存积压加大,资金积压,易导致资金短缺。部分种业企业面对行业的整合、洗牌,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缺乏完善的预警机制,在风险来临之际往往后知后觉,缺乏有效应对之策。
1.3投资筹资的风险当前种子行业处于体制转换、快速发展的时期,行业的重组并购十分频繁,每年都会有重大收购重组案例,种业企业登陆新三板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小种业企业不断受到来自国内外种业龙头企业并购投资的诱惑,同时因为竞争的压力,自身也有对外投资扩张的需求。部分种业企业在重大投资谈判中,受原科研院所重科技轻管理的影响,财务人员参与度偏低,不够重视企业财务运行质态,容易导致投资的财务风险评估不足,筹资方案与实际财务状况有出入,导致并购方案不够合理、不够科学。调研发现,有些企业在盈利形势较好的时候,往往经不住诱惑,大肆兼并、扩张、多地设立分子公司,加大基地、仓储、生产加工设施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可行性论证,以及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成熟的人才队伍,以及没有新的领头后继品种接班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因原主打种子产品受时间、区域限制,市场萎缩,费用成本太高而难以维持,面临投资失败的风险。
1.4创新经营的风险种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但是由于行业的特点,种子经营易受到气候、季节、区域、加工、仓储、市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国家政策推行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之后,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少研发力量,没有新品种开发和创新能力,对原有科研院依赖度太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容易被市场淘汰。另一部分中小企业及个体家庭种业由于没有很好的品牌管理、质量管理的意识,导致窜货、套牌种子、白袋种子,甚至假冒种子伪劣问题常有发生,严重扰乱种业市场,形成诉讼风险、导致种业维权压力加大的同时,引发的农户纠纷屡见不鲜,一个“黑天鹅”事件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2中小种业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对策
2.1合理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计划的路线和原则、灵魂与纲领。中小种子企业发展应根据资产规模、品牌知名度、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管理水平等要素,合理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做到具体的措施、定量的目标和综合平衡结合。其中,最紧要的战略是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中小种子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可以来自三个方面:产品(如隆平高科的杂交稻)、市场、管理,中小企业因为能力所限,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如研发能力,或是市场控制。
2.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针对现有种业企业多数由国企或科研院所转轨改制而来,应着力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与传统部门划清产权关系,建立完善健全的科研育种合作关系,独立自主决策经营,按照投资额分享经营成果。健全内部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屏障,中小种业企业应建立健全以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劳动薪酬绩效制度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系,以制度堵漏洞,出效益。种业企业的客户群与其他行业明显不同,应着重抓好种子研发环节、专利申请、种子生产、仓储管理、营销管理、市场管理、货款管理、人才管理等重点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
2.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种业行业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交易的是品牌、信誉。近几年,每年都有因种子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或诉讼事件。中小企业应切实危机应对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从细微细节抓起,杜绝风险隐患。要抓住种子研发、生产、检验、销售、收款等管理环节,设定指标控制体系,通过指标预警可能存在的隐患。网络时代提供了企业信息数据化管理的契机,中小种业企业在这方面缺少投入,难以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各方面的动态。应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构建涵盖研发、繁育、生产、营销、财务、行政、人力资源等内容的信息化系统,将主要环节的日常数据全部纳入计算机系统,通过指标控制体系实时监控。
2.4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植业发展的意见》颁布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政策、资金将会向资产规模大、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倾斜,中小种业企业要想在行业立足,必须与领军企业寻求合作,错位发展,可以有效防止在当前种业行业竞争洗牌中被淘汰。中小企业与领军企业合作,重点是做好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配套,充分自身优势资源,做强做精主业。江苏金土地种业2014年与中农发战略合作,国企上市公司为新公司带来了资金、资源、政策、规范的管理模式,新公司为中农发带来市场和利润增长点,双方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提升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2.5充分发挥财务全过程控制作用财务是企业资金资源汇聚与分配的核心,应把财务的全过程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在企业的重大决策、制度建设、投资筹资、生产经营等工作中,让财务人员充分参与并作出前置审核。种业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经营模式限制,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也不强,应高度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职业判断能力。种业行业专业性强,环境复杂,会计人员不能过度依赖会计软件,应全方位接触企业的投资决策、生产经营活动,在实践积累中提升服务企业管理大局的能力。
3构建中小种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3.1研发控制体系种子研发是种业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重点从企业研发战略、研发进度、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构建研发控制指标。种业企业研发战略指标须根据自身实际规划研发的方向、时间跨度、支撑力量、研发成本与预计产出等等,最主要是量力而行推进研发战略,切忌四面开花,高投入低产出。研发进度控制指标应综合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种子平均研发周期设定,每年参照预期目标评价研发质量进度,并加强对研发期内的成本监控、科研种子副产品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控制指标包括有:企业种子新产品审核进度、新产品商标注册进度、产品品牌的市场认同度、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状态等。
篇13
1贸易业务防范风险重要性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具体就是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大小。一般地讲,风险是指一件事产生我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按照风险因素来自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外部,企业经营风险可以区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变化,中小企业贸易业务是商品流通中重要环节,业务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控制贸易业务中,如何提前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贸易业务为主公司来说,贸易业务出现风险,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而倒闭,甚至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本文阐述的贸易业务风险控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全面的风险控制,而指贸易业务过程中的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与防范。从贸易业务的相关环节,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中小企业贸易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2客户的评估调查与分类
这里所说客户包含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客户,与贸易业务相关的两个方面。在开始准备订立经济合同之前,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经营状况、商业信誉、履约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
2.1合同主体资格调查
一般合同主体是指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包括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行政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主要看其是否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民政部门颁发社团法人登记证书、人事部门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上述执照或证书除了向供应商和客户直接索要原件或复印件外,还可以根据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http:///),列明的企业所在省份,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以查询到企业登记资格情况、营业期限以及相应的年检情况等,来判定经营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要求。网站进入界面如图1所示。
合同主体资格认定合格情况下,主要是对其资信进行深入调查。包括资产状况、经营范围、生产经营情况、与本企业贸易往来情况以及与其他客户往来情况等。
(1)资产状况调查包括注册资本、总投资和其他形式的资产、资产负债等。资产状况是客户经济实力和履约能力的标志。在上一节里营业执照和工商登记可以看出注册资本数额,是否全部到位,股东出资比例等。一般来讲,注册资本越大,该企业经济能力越强。其他财务指标,包括净资产、资产负债情况、银行信用额度及信用期限等。这些财务数据可能不公开,不便及时取得相关数据。但比较正规的企业一般有年度审计报告或上市公司季报年报获得。一些中小企业出具财务报表可信度低。
(2)客户经营范围及经营情况调查。客户必须在其经营范围以内从事经济活动。在订立合同前,必须提前审查合同项目是否超出了其营业执照上规定的经营范围。对于一些重要生产资料和特殊商品需要许可证经营的,还要求其出示生产许可证。对于超越经营范围经营的客户,原则上不予签订合同。
除了经营范围外,经营情况调查也是一项内容,包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等能否满足要求。生产能力包括单台设备产能,开工率,从而核算出基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调查,主要是针对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是否能满足要求。同时,还要了解近年来盈亏情况,业务发展状况。以此判断客户竞争能力的强弱和发展潜力。有一些表面数据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比如采购或销售数量,员工人数多少、增减情况,员工资历、报酬以及员工工作满意度、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等,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经营状况。
在实际业务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对客户核心资料搜集不够理想,此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客户经贸往来资料、其他企业对其看法或评价,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3)如何搜集客户资料。对客户资料的搜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委托有查询资质的人员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企业公司章程、注册情况、资金情况、经营范围、经营历史等,从而获得第一手可靠的信息途径。②涉及房产和土地部门,可以查询其权属信息以及是否有被抵押、查封信息等。③如果是国外(境外)客户,可以委托我国驻各国商务参赞处帮助了解,可以提供基本商业信息。也可以通过涉外业务的公司,如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强大外国机构进行商业调查,并出具相关信誉报告。④正面与客户接洽,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希望了解的客户信息,直接与客户进行谈判、沟通索取资料。面对面了解客户经营品质,经营作风和能力。也可以通过派出考察组现场考察企业,包括办公场所、设施的情况。在与客户员工进行交流中掌握客户员工工资待遇、对本企业满意度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