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古代诗词鉴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古代诗词鉴赏

篇1

意象:“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物象),“象”则指客观事物(景象)。“意象”就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

意境:是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清简平淡、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

流派: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如宋词有豪放(特点:不拘泥于传统离愁别绪,意境开阔,音韵灵活)和婉约(特点:委婉含蓄、多、严格遵守音律)两大流派。

二、 积累相关知识,明辨手法

鉴赏诗词,须辨清手法。就诗章内容而言,有写景抒情的,一般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情景间的表达关系,则可分为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此外,诗词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还借助于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比、兴、夸张、拟人、对偶、衬托、反复、重章叠唱、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映衬烘托等,这些手法及其作用,必须在训练中加以分辨理解。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倒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衬托: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三、 反复咀嚼,消除文字障碍

诗词语言的特点是形象、凝练、极富表现力。古人历来追求“一字传神”。贾岛的“推敲”家喻户晓,而“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使画面生动、具体、有动感,古人誉为“境界全出”。此外还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妙词。读者越是反复咀嚼,越是能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鉴赏诗词,还常见到这种现象,不少名篇佳句,有的字词如按现代汉语的常用义去理解,是无法领略原诗句的妙处的。鉴赏时要摆脱思维定势,力避以第一印象去解释。因此,扫清文字障碍除了反复咀嚼品味外,还要做到:

(1) 对上下文有关语句的含义理解清楚;

(2) 把握语句的相关性,对上下句的有关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如王昌龄《从军行》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的“穿”只有理解为“磨穿”、“磨破”才能更好地表现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的豪情壮志。

又如:①梦啼妆泪红阑干。②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④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⑤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⑦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①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②班马:离群之马。③个:这样。④恨:遗憾。⑤坐:因为。⑥何当:什么时候,并非“用什么东西当做”。句意是企盼把良马当良马对待。⑦可怜:可爱,表达诗人对月出后明净江天的喜爱之情。并非“可惜”,“怜悯”的意思)

四、 善于联想想象,深入体味诗词意境

诗词的概括性决定了读者在阅读时必须进行主观再创造,它是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通过想象去补充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借助于联想想象,鉴赏者就能深入体味诗词的意境。

如写尽旅人孤寂情怀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凄凉断肠的情怀。试想一想,枯藤、老树、昏鸦,是什么样的景物?毫无生机,多让人感伤,眼前“小桥流水人家”却又透露出一股清新、淡雅、幽静的生机。两组景物对比,越发勾起思乡之情,而古道是如此荒凉,西风是何等萧瑟,瘦马呢,又是那么的疲惫,偏偏太阳又西坠了,此时此景,岂不令人断肠!如果没有抓住意象,不借助联想想象,又怎能领略到作者表现出来的深切的孤寂和思乡的哀愁呢!

再看柳宗元的托景言志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人迹罕见茫茫冰雪之中,一位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渔翁独自一人在寒江的雪中垂钓,一位无所畏惧、敢于顶风抗雪的斗士形象不就活生生站在你面前吗?孤舟独钓恰恰折射出渔翁的落落不群、孤独寂寞,而渔翁的孤傲不正是诗人清高傲世不甘寂寞又无法摆脱的孤独情怀的寄托!从中不难看出读者的联想、想象在鉴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五、 适应考核趋势,强化书面表达

高考越来越加大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反映在诗词鉴赏方面,其题型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外,还有简答题。因此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考生对于一首诗词,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进行复习时,应注意加强诗词鉴赏方面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应试教育”等讥讽,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

六、 掌握应试技巧,加强考前指导

篇2

技巧一:联系背景紧循本意鉴赏

任意给出一首古诗或古词来进行鉴赏,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诗词的写作背景。这里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本人所处时代,作品创作时的环境、作者的人生际遇等一系列背景。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内学习范围来看,学生应该熟知生平的诗词作者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陆游,陶渊明,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李煜,王昌龄,王勃等。对于其他的作者,属于课内已学习过其作品的作一定了解,完全性课外的,在试题中一般会给出注释及写作背景。当然,在课外增加对古诗词阅读量和对更多的诗词作者进行了解也能减少诗词鉴赏的陌生感。值得强调的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无人不知的作者,考察时有时还要对其一生的经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鉴赏出诗词的真实意义。例如:同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是其年轻时期所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是安史之乱后诗人过秦州看到百姓之苦,面对现实,表现忧国忧民,对百姓充满同情的作品。经过对杜甫本人的人生经历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是诗人于人生的不同时期写出,其背景,经历,思想都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联系背景、综合分析是鉴赏古诗词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探寻主旨、作者写作目的的重要步骤。不仅仅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有时同一个作者本身的作品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只有联系背景鉴赏的诗词,才不至于偏离主题,脱离作者本意。

技巧二:利用注释综合整体分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的考察,一般对部分字词、典故、句子会有一定的注释,除此外诗词作品本身很多也有词题和序文。这亦对作品创作缘由与表达情怀有所说明。然而很多同学对这些诗词鉴赏的“引路石”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对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只是进行主观臆断,盲目分析,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例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考察了宋人高观国的《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很多学生对“高寒滟滟开金饼”一句极为不解,而注释中却已说明滟滟意为月光摇动的样子,金饼喻为圆月,倘若考生能充分利用注释和诗词整体进行分析,则第一小问“此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迎刃而解。其后之问“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则可综合整体分析,由注释中“圆月、月光摇动”可知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又由后文的“香雾冷、西风、客醉”可知作者后来的心情是忧郁、愁苦的。如此分析,词意了然。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按照综合层次之法分析可发现,其序文中的“丙辰中秋”已点明了创作时间,“兼怀子由”则点明了全词主旨,这样词的中心思想基本就能基本确定,其中一定包涵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以上两例所体现的借注释综合层次分析之法,简捷快速,即使是诗词鉴赏能力偏差的同学亦能不费吹灰之力而习得,如此鉴赏,孰能不乐。

篇3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收集与所学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的情景,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对相关资料背景的了解,能让学生深刻地触碰到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中的灵魂,更好地了解创作的意图,从而更加客观地解读诗人的作品。这也体现了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学观点。但是知人论世要建立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上,不能只是凭借作者的时代背景资料来主观地臆断。不仅仅是这样,学生对于背景材料的学习了解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查阅收集资料。

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面比较广。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所以教学方法必须灵活,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就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对于诗词的鉴赏知识,在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可以把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篇4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描摹诗歌图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表达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①送别诗:A离愁别绪,依依不舍;B情深意长,互为勉励;C别后思念,坦陈心志。②怀古诗:A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B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C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D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③战争诗:A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B统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C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D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思乡怀人诗:A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B贬滴时,思乡怀人;C闺中怀人。⑤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⑥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答题时只注意了“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的正衬思维方式,而忽略了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反衬的思维方式。

(三)答题示例1

阅读宋林景熙的诗《溪亭》,然后回答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表现其情感?(07广东卷)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答案参考:(描摹图景)诗人以清秋、落叶表明季节已入深秋,万物凋零,一片萧索;以日暮月初白、孤灯表明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概括意境特点)构成了冷情幽寂的氛围,(表达诗情)表现诗人心绪不宁、孤独寂寞之感。

二、形象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

2、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意义

解答提示: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如: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林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形象更多的也指即兴即景中的景和物。这些景和物已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的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如诗人笔下最先开放、傲霜斗雪的梅花常用来比喻敢为人先、不畏权贵的君子形象;形象也可由人物直接出场,如白居易《卖炭翁》;形象也可是从意境氛围中感觉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们通过山村月夜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窥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也可以通过诗中的抒情或议论分析出形象意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一里合答。

(三)答题示例2

阅读宋刘一止①《小斋即事》一诗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07全国卷III)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者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释:①刘一止:宋微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水会”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答案参考:(什么形象)托琴棋二物言志。(形象具体特征或个性特征)诗人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学的兴亡了。(总结形象意义)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诗眼”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还原析句,描摹图景――烘托意境,表达诗情

解答提示: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有时可合一起答,也可融入到第二步骤里答。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为全诗增色甚至成为诗眼,关键在几类词上极下功夫。①炼动词或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②炼形容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③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④炼虚词。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⑤词类活用。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抓住了这些词,就抓住了诗的关键。

还原析句,描摹图景。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动词,抓住它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形容词,抓住它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身临其境。数量词,抓住它意蕴深刻,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词类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再如叠韵词,可增强韵律感和起强调作用;颜色词,既可表心情,也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应注意某个炼字使用的修辞手法。诗中用的较多的是拟人、夸张和通感。从稍大点的角度入手,应注意,该字处于写景句中,应抓住形象性、生动性;处在抒情句中,应从给定词上强化感情上入手;处在起始句、结尾句,应从结构上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入手。有的题目说某字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应特别注意从该字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考虑。

烘托意境,表达情感。用一句简炼的话总述即可。

(三)答题示例3

阅读王安石《葛溪驿》,回答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07四川卷)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答案参考:(1、2点合答)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烘托意境、表达诗情)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语言特色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清新等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词藻华丽、雄健雄浑、低沉、苍劲、舒缓、悲凉、淋漓尽致等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要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注意即使在描摹图景,组织语言答案时也尽量要体现出这种特色。

表达怎样诗情,诗情也一定要体现分析的这种特色。

(三)答题示例4

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参考:(点特色)该诗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析特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析诗情)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肠人”抒离情又不在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五、技巧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2、前人说该诗中的某句某联有如何如何的效果,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指出何种手法――怎样使用该手法――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

解答提示:指出何种手法。首先应准确,其次应熟悉掌握一些表现方法。如:①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哲理诗)三类。②表现手法分A衬托:正衬、反衬,后者又分动静相衬,声寂相衬,乐哀相衬三种。B象征 C烘托 D白描 E虚实结合 F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E点面、抑扬 正侧面结合G起兴H色彩渲染I观察角度变化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用典、反问,顶针、互文等。

怎样使用该手法,一定要结合诗句赏析。要特别注意:勿对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如果具体分析到某诗句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应从整体上谈诗的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第3点无须繁述。

(三)答题示例5

阅读清代徐兰《出关》一诗回答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07山东卷)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ei):旌旗。

答案参考:(何种手法)描写、对比、象征(借代),(怎样使用该手法,也可两点合起来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主旨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或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你的看法怎样?试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赏析。

(二)答题步骤:

析具体诗句写什么――说表达什么情感或暗寓什么(答时可调换,也可融在一起答)。

解答提示:

该类题型侧重的通过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以得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它应对的是考纲中“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答题示例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比作简要分析。(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答案参考:两着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沉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七、句意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 提问方式:

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未联或未句的理解或赏析

(二)答题步骤

阐明句表义(可挖掘深层义)――指出描写作用或诗情意趣

解答题示:解释诗句时一定注意分两层:句表义和句里义,然后结合全诗指出其作用或表达何种情感、意趣和观点。应特别注意句意型题里一般侧重的未联未句中的分析鉴赏。

(三)答题示例7

阅读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回答问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7全国卷II)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篇5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如把握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分析写作技巧、理解经典名句、品味生动词眼以及阐述阅读感受等。这些考点,在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和判断四种。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依旧围绕上述题型“做文章”。统计数据显示,四种题型中,简答类试题“独领”,占总题数的60.5%,填空类试题占总题数的20.9%,传统的选择类试题占总题数的17.8%。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题量最少的为1条,如山西卷、江苏南京卷等;最多的为3条,如河北卷、山东德州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题量约为1.84条,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通过对100份试题样本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最高的为9分,出自四川自贡卷;最少的仅2分,如四川雅安卷、湖南益阳卷等。从统计数据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平均分值约为4.29分(前几年稳定在4分左右),这一分值折射出“古代诗歌鉴赏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独特地位。

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方面具有下列几项特征:

1. 课内古诗词“坚挺依旧”。

近几年来,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选择一直以课本中涉及的古诗词为主,其中《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经典篇目,如《望岳》(杜甫)、《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渔家傲》(范仲淹)等,尤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在文本选择上延续了这一惯有做法。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考,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44家的文本选自课内(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62.9%。

2. 课外古诗词“大举挺进”。

近几年来,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文本开始选用课外浅易古诗词,2013年这一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涉及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70家省市试题中,有22家的文本选自课外(专指单一考查类型,不包括比较阅读),约占文本总数的31.4%。为测评公平起见,不少省市所选古代诗歌呈现出“避熟就生”的特点——所涉及的作者很多系“非著名”之辈,比如李觏的《忆钱塘江》(浙江舟山卷)、徐元杰的《湖上》(四川遂宁卷)等。

从文本“组元”的角度看,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形式大致有“单一课内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内”)、“单一课外古诗词鉴赏”(简称“单一课外”)、“两首课内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内比较”)、“一首课内古诗词与一首课外古诗词比较鉴赏”(简称“内外比较”)以及“课内古诗词与文言语段比较鉴赏”(简称“诗文比较”)等几种形式,尤以前两种居多。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首先,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同学们平时应有意识地了解并积累古典诗词常识,特别是涉及古诗词主旨评价、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方面的术语,做到“有备无患”。

篇6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素质教育理念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开门见山,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文本分析;轻描淡写,表达情感等方式开展。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知人论世感受创作情感

开门见山的方式即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与古诗词相关的内容和背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作者创作的时间、背景,从而为学生古诗词鉴赏技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作者苏轼。苏轼性格豪迈直爽,才华横溢,但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后,便能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于古诗词鉴赏过程当中,使古诗词鉴赏更加富含个性化特点。

篇7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它可以说是文学教育工作的最高形式。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诗词,既传承了老祖宗的文化,也创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拉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纽带。因此,鉴赏教育的实施成为了高中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诗歌艺术的必然需求。

(二)提高审美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于诗歌的本身而言,它集合了语言、美学、思想等多方面的艺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培养道德情操。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不移到“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的坚忍不拔,从“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离愁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别离姿态,不同的诗歌中也包含了不同的道德态度和人生思想。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诗词中的美好意境、高尚情感能让人们有意去观察和品味生活,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体味人生境界,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在应试教育的发展理念之下,很多教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功利的教学理念、偏误的教学实践、滞后的教学研究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必须强化以下几个环节:

(一)联系诗歌背景,开展多维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所要进行鉴赏的课程进行深度的分析,将作品中的背景、情境、故事、情感结合起来,深入分析诗歌中作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也可以安排学生搜集和整理诗歌的背景材料,并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导入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创作艺术的文化内涵。其次,每一个阶段的诗词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点。因此,教师可以以朝代为分界线,分为唐、宋、元、明、清五个不同的阶段,让学生进行赏析。例如,唐代国力兴旺,在诗歌中凝聚了气势磅礴的文学魅力,并且在大多数作品之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白的《将进酒》等等。再次,教师可以按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划分,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诗的分类,使学生能够在鉴赏过程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建立起对古诗词的良好认知,实现对诗词的整体把握。

篇8

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2、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长期以来,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

二、对策探讨

1、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3、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4、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5、加强对古代诗词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9

诗歌鉴赏教学活动比较乏味,缺少多样性,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融入课堂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升教学的质量,就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诗歌讲解过程,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融入到作者创造的情景中去,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新课标更加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关于古诗词知识,几乎都是教师课上讲解得来的,缺乏自主探索诗歌知识的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教师应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古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古诗词。同时,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对高考,所以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只是死记硬背。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真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诗歌鉴赏能力,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当然也就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学习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只有引导好了,让学生学习诗歌时不再感到困难了,产生了成就感,增加了学习诗歌的自信心,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诗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充分吸引学生,让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多开展趣味活动,如以诗歌为主题的诗词接龙大赛,类似于成语接龙的玩法,表现优秀者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动地融入到诗歌学习中去,甚至会因此爱上诗歌。

新课标更加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知识和问题都要进行及时深入的思考,从而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对于诗歌这种深奥的知识,看法和理解也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诗歌更深层理解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走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关键词“凄凄惨惨戚戚”“憔悴损”“愁”等,然后提出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充分体会李清照丧夫的悲惨、寂寞、难过之情。

三、具体分析诗歌高考命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语文题越来越向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靠近。所以高考诗歌鉴赏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查过后,才成为高考题的,每道高考题都有其专门的定位和特定的作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充分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方向,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尽量贴近高考题,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篇10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题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 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词结构的整体把握。这首词创作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通篇对比手法鲜明,“想当年” 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到而今”写眼前所见的铁蹄践踏,民不聊生的惨痛情景。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一句描写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千村寥落”形成强烈对比。其中“珠翠”,本指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问题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筛选、概括。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风尘恶”的景象主要由“到而今”加以表现,研读词的相关内容,不难加以提炼概括,提取信息注意全面,关注题干中关键词“哪些”景象。

问题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本题着眼于整首词感情的鉴赏。“想当年”与“到而今”,昔盛今衰对比悲慨。一“叹”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苦;“何日请缨提锐旅”,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待重头,收拾旧山河”,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情绪洋溢于字里行间。

考 查 特 点

自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题有如下特点:

1. 唐诗宋词为主,诗词兼具。从选材方面来看,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的要求。自主命题8年来,选材唐诗5次,宋词2次,2006年选择了诗人魏初的一首元词。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高考命题者的首选,重点关注“名家非名诗”,对“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也应予以适当的关注,备考的视野应宽一些。

2. 内容广泛多元,题材多变。从题材的方面来看,主要考查了对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的鉴赏,考查的内容较为广泛,题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2005、2006、2011年考查了对思乡怀人诗的鉴赏,2007、2010年考查了对送别诗的鉴赏。备考注意从诗歌“类”的角度,积累如咏物诗、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鉴赏分析角度。

3. 注重整体把握,由点及面。从命题的角度来,设题注重诗歌的整体理解把握,例如2004年要求结合诗题“征人怨”,分析句句“怨情”;2005年要求同学们对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作具体说明;2011年设题为“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同时,又注重对炼字、炼句、修辞手法的考查,题量为三道,一题多点,综合设题,将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评价综合考查。

应 对 策 略

1. 夯实考点,注重积累。

古代诗词鉴赏考什么?《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有具体要求,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鉴赏要求高、难度大,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夯实各个考点,在量化诗歌鉴赏积累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品味语言,咀嚼词句,赏析语言风格;积累意象,知晓常见意象的含义,体悟诗歌意象构成的意境;注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结合诗句能准确辨别常见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体会、积累其表达上的作用;分“类”积累诗歌情感,能准确把握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等诗歌的思想感情。

2. 立足诗本,学会分析。

在鉴赏中常有同学忽视了对诗本的分析,或架空分析,或拔高分析,忽略了对题干中信息的把握,造成答题偏差或错误。因此诗歌鉴赏必须立足于诗本,抓住标题、序言、注释、作者、题干等一切信息,解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从诗题、文本入手,了解诗歌大意;关注注释、联系作者,了解诗歌背景;注意炼字、炼意,分析意象,把握意境氛围;领会诗歌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同学们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要进行有效的诗歌解读,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还需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常识,例如古诗中的绝句、律诗、词的基本常识,古代诗歌讲究韵律和谐,多用整句、对仗等。此外,古代诗歌中的倒装、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3. 明晓题型,规范表达。

概括起来,古代诗歌鉴赏的题型主要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炼字型、一字或一句领全诗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题,有不同的答题模式。规范的答题,层次清晰,要点齐全。例如炼字类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②展开想象,将该字放入原诗句描摹景象;③探讨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诗歌鉴赏答题中,还要注意题干中一些信息的挖掘,用好题干,理清答题思路,明确答题方向。例如,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这一类同属于信息筛选题,只要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摘取就可以了。有些是鉴赏分析题,就需要联系诗句,结合全诗分析。读题还要注意“哪些”“那种”的区别,答题力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蔓不枝。

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篇11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自2002年开始,题型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材料为古代诗词曲,主要检测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答题的关键是要搞清诗歌的思想内容。只有在读懂了一首诗的主旨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它的语言或表达技巧。

提炼诗歌思想内容,方法很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记住古代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的分类,再根据自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去揣摩它属于哪一类,进而展开叙述。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很奏效的,但它先入为主的弊端也容易使自己的提炼“走眼”。其实每一首诗,不管如何晦涩难懂,诗人总会在诗中有所暗示。巧妙抓住这些暗示,或许是你开启诗歌思想内容破解之门的钥匙。

那么,诗歌的“暗示”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去抓住这些“暗示”?

一、题目暗示

赏诗先观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标题能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打开一扇窗口,古诗词尤为明显。尽管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一般不会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应该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有不少诗歌鉴赏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笛”与“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笛”所特有的表现力。所以,题目中“折柳”所蕴含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有的诗歌标题除了能点明作品的内容范畴,还能从中察知作品的情感主旨,像《赠别》、《淮上与友人别》、《送友人》这三个标题,含“送”“别”字,自然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江陵愁望有寄》、《书愤》、《静夜思》、《哭晁卿衡》、《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诗全的情感和内容。有些诗词的话言含蓄蕴藉,仅从诗歌内文很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了诗题,茅塞顿开。比如99年高考题《题李凝幽居》,通过题目中“幽居”二字的暗示我们就可推知作者在本诗要表述的是对闲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思想的向往;杜甫五律《倦夜》,就叫人感到蹊跷:疲倦只会在人们劳作之后,怎么会在应该是人们休息安眠的夜晚?这是怎样的―个夜晚呢?诗人为什么疲倦?这一系列问题紧密联系,是解题的钥匙之一。如果能从思考这些问题去解题,定将事半功倍。

二、注解暗示

赏读诗歌,别忘了看注释。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帮助考生准确理解诗歌,往往在诗后有一些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还有的更是有意无意的“泄漏”了本诗的主旨。对于这些注释,我们不能忽略不看或掉以轻心,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其中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绽放、傲然独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三、诗眼暗示

鉴赏诗词,千万要去寻找“诗眼”,这是提炼诗歌思想内容的最有效的办法。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暗示或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或句子。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诗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成了所谓的“诗眼”。这些“诗眼”,如果是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是句子,它常常是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找到了“诗眼”,就等于打开了诗歌思想内容的大门。

四、用典暗示

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方法。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中的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诗歌中运用这些材料,就叫“用典”。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有时遇到不便直说的地方,或为了追求含蓄,往往运用典故,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的方式有“直引”“暗引”“化用”“反引”等。理解典故也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理解诗词的含义。

篇12

诗歌属于一种语言的艺术,古代诗词有很多都是能够进行配乐演唱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时抓住古诗词的音乐性,让学生在诗歌的诵读吟唱过程中形成审美心境。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样说,音乐能够将节奏和乐调的力量注入到心灵的最深处。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优秀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比如说诵读法、故事导读,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因此我在教《望岳》这首诗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再引导学生进行吟唱,要求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境,之后我选择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演唱。学生不但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够较快的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个性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科学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开展诸如配乐朗诵、配乐讲解等活动。例如我在讲《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求学生从整首诗中找出诗人所描绘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这些景物,最后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能够较快的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感知春天万物复苏、燕舞莺歌的诗意。

3.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

我们只有给学生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中去,进入到诗人的心中,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首名诗时,我向学生这样讲道:王维在诗中仅仅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二十个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独自弹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优美的竹林中抚琴,月光如此的清凉,当一阵清风吹过竹林时,大家是否能够听到悠扬而动人的琴声。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诗中描绘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篇13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三、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四、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五、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