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中外文化比较举例
(一)思想观念的比较
先看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个美国人一起来到一个大瀑布面前,三个人同时感到惊讶,但发出了不同的感慨。中国人感叹说:“多么壮观的景色呀!”印度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瀑布不禁肃然起敬,说:“神的力量真大呀!”美国人则另有一番感想,他说:“多么可惜的能源呀,这里本可以建立一座大型发电站的。”这里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慨正反映了这三个来自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传统使中国人倾向于从自然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一瀑布;印度的宗教神学传统使那位印度人首先想到的是强大无比的神的力量;而来自商业王国的美国人则是从经济的实用主义观点去看待事物,他看到的似乎不是那流逝的水源,而是白花花的银元,反映了其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特征。
再比如:西方人特别注重人权,他们认为老师是为他们服务的。当发卷子的时候,老师要走到同学的位置,轻轻地把卷子放到他们的桌子上,并且翻过来,不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分数,分数是他们的隐私。当我们了解这一点后就要尊重他们。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国人一直信奉一句话:“入乡随俗”,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办法跃过文化的鸿沟,不要走入思想误区。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客观地对待。双方达到一种共识,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一味地追随,而是在双方尊重的情况下,做我们自己。
(二)动植物寓意的比较
“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尊贵、吉祥、昌盛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赋予了龙许多美好的意蕴,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中华子孙都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这说明随着几千年的文化凝聚,“龙”的形象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与中华子孙的民族观与自豪感血脉相连。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可怕的、凶恶的象征,与龙有关的一切成语都带有不祥的意韵。在中国有尊虎为百兽之王的传统,故汉语中以虎称雄的词很多。如:“虎口拔牙”、“英雄虎胆”、“虎背熊腰”。而西方并不产虎。英美人尊狮子为百兽之王,故有了“a lion-hearted man”(勇敢的人)、“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a lion in the way”(可怕的障碍、拦路虎)等习语。
有一个中国教授给他一个学生写留学推荐信,他想说这个女学生如蝴蝶般美丽多姿,于是写道:“The girl is 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在汉语文化里蝴蝶是美丽的化身,而且带有浪漫的色彩,历史上有庄周化蝶,还有梁祝的爱情故事,但在英美人眼里,蝴蝶却是“轻浮”的别名。这样的推荐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民间习俗的比较
中国人以红为贵,源于古代的对日神崇拜。在中国有“穿红可以避邪”之说。但英语中red还可引申为残忍、灾难、气愤、潜在的危险、战争、死亡等,其引申义贬多褒少。red也使人联想到暴力和流血。黑色在汉语文化里往往表示“坏”、“邪恶”,英语里也可以找到一些对应的涵义: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中国人常在婚车上用鲜花加以装饰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而在西方国家往往只有灵车才饰鲜花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据说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向其临时打工的美发厅的女老板送花不慎,触犯了禁忌,不仅被女老板当场逐出门外,而且炒了她的鱿鱼,因为她向医院病人送了红白相间的两种不同颜色的花而犯了英国人的大忌。又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吃猪肉,就不要总是介绍与猪肉有关的菜肴。再如传统节日,我国人民把春节看做一年之始,而在西方,新旧之交在元旦。
(四)待人接物的比较
中国人用点头表“同意”,尼泊尔人则用摇头表示“同意”。如果在和留学生教学或交际前不了解留学生本国的文化,就很难得到留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认同。受传统的“贬己尊人”思想的影响,汉语中对别人一方和对自己一方的称呼有很大区别,常常用敬辞来褒扬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事或行为,以示恭敬,而用谦词来贬抑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以示谦虚。例如,称别人的妻室为“尊夫人”、“令妻”,而称自己的妻室为“贱内”、“内人”、“拙荆”;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而称自己的父母为“家母”、“家父”;称对方的弟妹为“贤弟”、“令妹”,而称自己的弟妹为“舍弟”、“舍妹”;称别人的儿女为“令郎”、“令爱”,而称自己的儿女为“犬子”、“小儿”、“小女”,等等。英语词汇“uncle"就对应于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这里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特别重人伦、讲亲情;而在西方,人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很重,而是崇尚个人主义,个人对亲属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少得多。汉语中经常会借用一些亲属称呼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来称呼非亲属成员,甚至陌生人,以表示亲切,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是极不礼貌的。
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说“Lovely weather,isn’t it?”之类谈论天气的话语,而在中国见面时总少不了问一句:“吃饭了吗?”这是因为英国天气变化无常,阴雨天多,这样人们便对天气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谈论它也是意料中的事。而在中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正由于此汉语中与“吃饭”相关的词语非常丰富,如“饭桶”、“吃香喝辣”、“吃不消”等。“吃饭了吗?”已成为中国人表达一种亲近和关切的情感,但如果跟英美人见面时也说:“Have you eaten yet?”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是一种对别人隐私的干涉。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就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以上只是中外文化比较的一些方面和例子,可举的还有很多。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如果没有文化认知能力,一些貌合神离的词汇表达很容易使外国学生落入交际的陷阱,不懂文化语境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很难有效地进行交际。1990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已明确规定,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定的社会、民俗知识”。对外汉语老师不仅要学好汉语知识,也要广泛学习中外文化知识。
二、对外汉语中外文化比较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穿插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见缝插针地讲授一些有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讲到某个语言知识点,适时地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二)交际模拟法
把语言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其体验所学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分组编对话或情境表演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组织模拟情境训练,根据学生在模拟情境活动中的表现总结提升文化内涵,评价其正确与失误。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并避免出现交际中的文化失误。
(三)观摩欣赏法
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观看原版电影、录像、戏剧或教授学生英文歌曲等方法了解中外文化差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摈弃老师一张嘴、一支笔的单一的教学方法。
(四)主题活动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找出相关的文化信息介绍给学生。如饮食文化,介绍中西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异同;服饰文化,介绍中西服饰的变迁、中西服饰的异同、传统服饰的文化含义,等等。
参考文献:
篇2
长期以来,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与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各成体系,缺乏有机的衔接和联系。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一整套做法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而中学英语教师对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与要求也不清楚,其结果就是造成许多高职新生对新的学习方式和英语课程教学难以适应,部分新生更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对抗情绪。如何实现高职新生从中学到高职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心态的平稳过渡?如何打破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和排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比对
造成高职院校新生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我们将从中学和高职的英语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测试与评价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2.1.教学目的、教学大纲
我们通过对中学和高职两个阶段各自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学和高职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之间有着较大的不一致性。例如,新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与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一样,其侧重面是培养阅读技能。而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好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和高职对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的层面分法不同。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两个层面:阅读与听力,会话与写作;而高职英语教学则分三个层面:阅读、听力、会话与写作。因此,学生不适应高职英语学习的问题最集中的一点主要表现在听力教学方面。
2.2.教学材料
从目前全国使用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JEFC)和高中使用的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EFC)来看,两套教材充分注意了中学阶段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而高职英语教材与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材料相比,除了与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整体关联不够外,仍有不少缺陷,诸如教材的编排体系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未能做到承上启下与循序渐进;其过渡阶段与高中教材脱节;单元所学内容在起始阶段就几乎成了单词的堆砌(中学阶段学习2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而高职一年级就要求掌握1000多个单词);选材内容过于老化等等,这也是造成新生入学不适应的原因之一。
2.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中学和高职两个阶段教学目标的不太协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然出现不协同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着重于应试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旦在作业、考试中检验他们的语法知识,则错误百出,高职教师不得不重复讲解旧知识,盲目重复的结果是极大的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怀疑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合法性”,甚至是整个外语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英语教学阶段,为迎合“爬分”需要和服从“升学杠杆”的指引,大多以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讲解为中心,重点放在讲解词汇、句子结构和用法上,强调讲解后的记忆和背颂。而高职教师则着重文章的语篇分析及文化背景介绍,强调知识的拓展和关联。因此,许多新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上课听不懂,作笔记跟不上教师的讲授,抓不住重点,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不适应。
2.4 教学评价与激励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阶段的教师深受“升学率”的压力和学校实行的“结果论”教师评价体制的双重影响,片面的单项评价体制对教师的教学改革试验常视而不见,有的甚至持否定的态度,结果必然会挫伤教师的创新的积极性,产生冷漠对付的消极情绪。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机制相比之下要灵活一些,但也无法回避各式各样的考级、考证中学生的表现成为考核高职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的现实,师生间的互动难以达成,师生间的情感淡漠,课后鲜有联系和交流,更不要说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了。
3.面向高职新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综上分析,要实现高职新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心态的平稳过渡,排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时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向新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必须找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目标明确,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积极与学生互动。
3.1找准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无外语学习环境的中国,学生要想追求自我发展,把英语自学下去,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再强恐怕也难以坚持下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出“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只有这样,学生在校时所学的英语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助一臂之力。
3.2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以及专业学习的相关性。如果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仍沿用应试教育模式,不结合学生实际,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围绕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掌握好实用与够用原则。
(1)明确学习目标。要实现中学和高职英语教学整体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英语教师必须把英语教学思想转变到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整体培养上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一个目标进行,那就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这个有用的工具,进而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离开这个目标进行教学,一味地追求高考升学率或四、六级的通过率,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技能一听、说、读、写的训练,其结果只能是费时低效,高分低能,打击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激情。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本位, 深入调查研究学校学生的需求,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编写适合自身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教材,指导、服务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实践。
(2)尊重学生差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高职新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觉得能身体力行。例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学一点,差的学生可以少学一点;教师可以给基础好的学生增加一些课外任务,如上网查阅资料、阅读课外书籍等;对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必做的任务。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学生为本,多留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做到教一点、会一点、用一点,使学生人人敢开口说英语。
(3)把握不同的评价尺度,摒弃“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美国,一个中学生升高职不只是凭一次性测试,还需要有三位权威人士的推荐信、在校学习成绩、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的成绩、个人作文(说明自己的特点和志向)。这些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人品、秉性、智力、潜能等,而不仅限于某些学科成绩。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对学生个人或对学校、校领导和教师的评价都不能仅看学科成绩,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通过教育得到了提高。
3.3沟通情感,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尤其要关心学困生,体谅他们的难处,帮助其克服困难,要耐心辅导,善于发现、捕捉其闪光点。教师耐心细致的育人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敬
爱和信赖,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持久的情感桥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之火。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必然乐于接受,教学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结语
由于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协同,这给面向高职院校新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看,高职新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调动起来关键在教师,教材的选取和运用在教师,能否争取校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关键在教师。它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务实地探索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最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熙旭. 打破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提高课堂互动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1.
[2]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徐小贞.希望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