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而且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五种解题方法,本节课按教材要求主要讲解了两种解题方法: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各部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的方法解答。所以,在教学中又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尝试、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分数乘法和归一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把比转化成份数、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

[设计思路]

通过潘慧分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初步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所以在设计时,第一步换成了“潘慧分糖,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再讨论。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弟多、姐少,弟少、姐多等不同分法。特别是李飞同学说,我要是潘慧,先把糖藏起来两块再和小弟分,给这节课增加了亮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轰堂大笑。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种方案。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在学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上,把数字扩大为140块,按3∶2的方法分配姐弟俩。让学生首先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

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李壮和陈子强都成了大老板,他们共同投资一项工程,李壮投资30万元,陈子强投资50万元,年终获利16万元,让他们各分8万元钱,陈子强同意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潘慧有个弟弟,每天她带着他上学,而且潘慧还特别关心爱护他。今天一大早,她妈妈给潘慧10块糖,说你们俩个分着吃,这下可难坏了潘慧,怎么分呢?大家想一想,谁来替她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出说:

平均分每人5块。师问比是几比几?生答出5:5=1:1

小弟6块,潘慧4块。比是:6:4=3:2

小弟7块,潘慧3块。比是:7:3=7:3

……

教师:第一种分法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教师:第二、三种分法各是怎样分的?

生:不是平均分的,分的有多有少。

从而引入课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去分配,叫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二、尝试探究新知

1.教师:同学们想的真不错,有那么多种分法,为潘慧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再认真的想想:哪一种分法最好?大部分学生可能是说3:2最好。

(因为潘慧还特别关心爱护他)

教师:如果她妈妈买了140块糖果,按3:2分给她们姐弟俩个,你们能分好吗?

2.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请两名同学把两种解答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解法1:2+3=5(份) 解法2:2+3=5(份)

140÷5=28(块) 140×■=84(块)

28×3=84(块) 140×■=56(块)

28×2=56(块)

答1:弟弟分84块,姐姐分56块。答2:弟弟分84块,姐姐分56块。

3.让这两名学生说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学生1:先求出总份数,然后求出每份有多少块糖,再求出弟弟和姐姐各分多少块。

学生2:先求出总份数,然后求出弟弟和姐姐各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弟弟和姐姐各分多少块。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

(1)把姐弟各分得的糖加起来,是否等于原来糖的总数。

(2)把姐弟各分得的糖数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5.教师小结解题思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通常告诉了我们几个量的和以及这几个量的比,然后把总量按一定的比分成几个量,这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被分配的量和各个量之间的比。可以把比转化成份数,使题目成为归一应用题,应用归一方法来解答(解法1);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应用题,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解法2)。最后检验写出答语。

三、拓展提高

1.教师: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多,老师再举个例子,假设20年后我们班的李壮和陈子强都成了大老板,他们共同投资一项工程,李壮投资30万元,陈子强投资50万元,当年获利16万元,让他们各分8万元钱,陈子强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会答出陈子强不同意,因为他投资的钱多。

师: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比较与前一题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主要让学生说出:先求出李壮和陈子强投资的比是3∶5,然后就与前面的题做法相同了。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56页。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3题,并说明理由。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按比例分配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

解法1:2+3=5(份) 解法2:2+3=5(份)

140÷5=28(块) 140×■=84(块)

篇2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热容知识向学生展示了物质热力学方面的美妙特性,而这方面特性是他(她)们之前未曾思量过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求知欲。重点和难点:比热容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教学器材:铁架台、温度计(2支)、酒精灯、石棉网、大试管、火柴、植物油、水。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并开启下文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所花的时间长,把一壶水烧开煮饭比把这壶烧成50℃的热水来洗脸所花的时间长。这说明:对于同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也越多。那么,对于不同种物质呢?――比如水和植物油(用一般同学都比较熟悉的菜油),让质量相等的水和植物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反之,如果要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的热量又是否相等?

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如何才能保证水和植物油吸收的热量相等?学生思考解决办法,老师分析引导。(2)实验装置介绍如图,将酒精灯置于两试管的正中间,通过石棉网对试管进行加热,可认为在相等的时间内,两试管中的水和油吸收的热量相等,即通过加热时间是否相同来表示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3)进行实验:让一位同学到台上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观察相等质量的水和植物油吸收相同多的热量之后,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在开始加热的头两分钟,一般看不出温度的差别,这时可让学生看一下课本,大约一分半钟左右,看完书之后就开始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这一过程约需要5―8分钟。说明:①为降低实验难度和节省实验时间,试管中的水和油可由教师在课前称好装好,在课上给学生说明即可;②水和油的质量以50克左右为宜。太多,则加热所需时间过长;过少,则看不出水和油的体积差别;③实验组装之前,要将两支试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质量相等的水和油的体积有差别,联系之前所学的密度知识。④实验中所用的两支红线温度计要完全相同,因为这是一个演示探究实验,稍远一些的同学看不清温度计示数为多少,但大多数同学能看清温度计上红线上升的位置,对于座位靠后的同学可让它们上前观看。⑤此实验要有一两个学生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仪器组装,最后由一名学生亲自点燃酒精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学生却有如按下神舟飞船运载火箭点火起飞按钮般的兴奋和自豪。(4)观察。随着加热的进行,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渐渐显示出差别,油的温度逐渐高出水的温度,而且差别越来越大。(要留一定时间让后面的同学到前台进行观察,看清楚此时谁的温度高。(5)探究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植物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不相同!要使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需要停止对谁加热而继续对谁加热?――停止对油加热而继续对水加热!这说明,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需要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多,油吸收的热量少。物理学中,用比热容这一物理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三、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就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即相同的质量和升高相同的温度,所以取单位质量和升高1摄氏度的温度。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单位符号为J/(kg.℃)。指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比热容表,理解水的比热容的物理含义,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指导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

四、热量的计算

(1)物质升温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Q吸=cm(t-t0);(2)物质降温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Q放=cm(t0-t);(3)综合公式:物质温度变化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cmt;(4)热平衡方程:Q吸=Q放

五、科学阅读:气候与热污染

(1)初步了解内陆沙漠地区 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其原因是砂石的比热容小海水的比热容大;(2)初步了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3)利用近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资料进一步说明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例如三亚市、三沙市;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例如乌鲁木齐、贵阳等。

六、用“类比法”阐述物质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比热容大小的关系

如图所示:高度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甲的容积大,乙的容积小,原来容器里面水位相同,都到达h处,现将相同的水量分别注入甲乙两容器中,甲的水位到达h1,乙的水位到达h2,由于甲的容积大,乙的容积小,所以甲的水位升高得少,乙的水位升高得多,即h1

篇3

《C#程序设计基础》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对象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一年级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技术原理以及编程思想,特别是在面向对象编程基础和基础这两部分重点教学内容当中,充斥着大量比较抽象的编程概念和技术原理,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学生很容易感觉编程技术枯燥乏味,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对其后续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此,作者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了类比教学法(Teaching with Analogies,TWA),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教学内容或者复杂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类比教学法及其实施步骤

类比教学法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比说……”、“就像是……”之类的开头语时,就可能是在进行类比教学。类比教学法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教学内容或者复杂问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帮助学生了解不熟悉的概念,通过类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对讲清难点十分凑效。

类比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为:(1)介绍准备学习的概念;(2)唤起学生对类比对象的记忆;(3)确认类比对象的相关特征;(4)对应目标对象与类比对象两者的相似性;(5)指出类比的限制;(6)归纳目标对象的重点。

所谓目标对象指的是教师准备介绍的概念或问题,如类、对象、方法等,所谓类比对象指的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不熟悉的概念而使用的比喻。

2 类比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作者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数据访问对象为例,介绍类比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具体应用。首先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类比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逐条对照便于理解。

3 结束语

类比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都可以用类比教学法进行教学。作者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大量地采用了类比教学法,使用学生熟知的实例来形象化类比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名词术语和技术原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实际上,作为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类比教学法也能够很好地运用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值得进一步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彭宗举,沈明,赵一鸣.类比教学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123-125.

[2]杨恒伏,孙光,田祖伟.类比教学模式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4):76-77+56.

[3]李红.类比教学模式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1(21):201.

篇4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repeatedly" 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Teaching

TONG Jinlian

(Ed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 & Technology, Huanggang, Hubei 438000)

Abstract Comparison repeatedly has it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Repeated way of thinking with a relatively tutorials can inspire students to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 broaden thinking, improv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compare repeatedly; teaching; application

比较反复有其深刻的哲学内涵。用比较反复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辩证思维,不断深化对概念、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解决机械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路,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关于比较反复的哲学思考

列宁在论述辩证的思想方法时指出,考察事物客观性非常重要,强调“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无限过程”。这一“无限过程”,离不开比较反复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探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各种各样关系,分析、研究出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势比较:“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反复:认识是近似螺旋曲线发展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在事物内部,正面与反面、正确与错误、有利与不利等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决定重大问题要留有思考余地,不得匆忙结论,应“三思而后行”,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才能使人的认识和决策更正确、更科学、更可靠。进一步分析事物矛盾的发展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上需要反复。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们思维中,事物总是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发展。要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反复的辩证思维,“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2 用比较反复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2.1 总体类比,凸显共性,注重衔接,把握特点

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作为机械的组成部分,均因其具有特定的功能,由于使用条件的特殊,又有不同的类型、结构、相似的工作原理,对制造材料选用,强度、刚度的计算均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就各类机构、零件而言均存在功能、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材料选用、强度计算统一的共性问题。这一点在讲授结论和总复习中应反复说明,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应突出重点,并结合若干实例,说明知识体系这一必然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能动地体味其特有的统一性。在具体章节的衔接中,同样应注意类比反复,“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就应找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普遍性的最佳结合点。如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齿廓形成的范式、标准参数的确定、几何尺寸计算方法、常用材料选取、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强度计算等方面,既有其共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特点。特别应注意在把握各自特点的同时,找准个性与共性的最佳结点,能动地认识带普遍性的问题,再通过前后关联进一步深化对各自特点的认识。

2.2 通过特殊问题的比较,使学生不断深化有关理论的认识,并增强理论的应用能力

(1)关于易混淆概念的比较:教材中载明一是,“能限制某些物体运动的其他物体,称为约束。”二是“这种构件相对运动的限制,称为约束。”这两个概念,从字面上看起来,均有约束二字,容易混淆,但深入分析,前者实际上是指能对自由体运动起阻碍作用的物体,是这种特定物体的代名词;而后者是指因构件间运动副元素的接触,形成对接触构件间相对运动的一种限制,显然这里的约束有管束的意思,似有动词的含义。两个概念越比较,其区别愈加明显。

(2)关于相似规律运用的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宽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工程问题的视野。

如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意点的切应力计算公式及应用,与梁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点正应力计算公式及应用比较(公式比较):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距中心某点处切应力与其距离成正比,在其边缘时达最大值,因而大型圆轴多做成中空轴,这种结构既减轻了轴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又增强了抗扭强度;梁弯曲时横截面上距中性层y处的正应力与y成正比,距中性层最远点y值最大,正应力取值亦最大,因而视条件不同通常做成工字梁或空心圆杆,与前面的中空轴比较,同样减轻了轴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同时增强了抗弯强度。

(3)关于相似方法的实用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运用理论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如取隔离体求约束反力与用截面法求内力比较:总体上看,两者对学生均有一定难度,但后者的难度更大,好在课程安排是前者先讲,这更有利于两者的类比。其相似处是,一取隔离体作受力图时要去掉与考察对象相联的构件,而其对隔离体的作用用相应约束反力代替,后者是保留一段截开的杆件作研究对象,去掉的一段对它的作用,以相应内力代替;二均要用静力学关于力的平衡原理求解。采用前者类比,使学生易于理解用截面法的解题诀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内力的多样性,对轴力、剪力、所知、弯矩的形成和它们方向的确定的认识会更深刻,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4)关于同一原理不同应用场合的比较,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原理的认识,提高相关理论的应用水平。

如根据相对运动原理使用“反转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与根据相对运动原理,采用“转化机构法”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问题比较:虽然后者解题难度较大,但在前者已经讲授并经过作业练习后,学生通过比较,对相对运动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整个构件系统绝对运动的任何改变不会影响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这一原则,有如我们带手表一样,无论带表人怎么运动“即随时改变绝对运动”,手表的三个指针仍然会准确报时。当然,这一原理用来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的特殊问题是:正确处理转速是向量的问题,即导出公式的适用条件,要考虑涉及构件的轴线是否互相平行及有关转速的方向问题。

2.3 抓住重点和难点不放,将比较反复的思维方式贯彻到底

比较与反复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诸项内容类比中,应抓住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某一类比中,要注意找出其中有主导作用或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这样抓住关键点,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问题的全面解决。

关于典型问题、典型案例的类比,要注意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是在工程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特别在多种构件连接条件下,如果受力情况总体比较复杂,就更容易模糊人的印象,导致解题的难度。这时可选用内容极为相近的典型例子,在讲例题、课堂讨论、作业、单元小结等环节中,将这一内容贯彻到底,这就比孤立地在某一环节下气力强得多。

3 结束语

在不断比较反复哲学内涵认识的基础上,用比较反复方法指导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这使得能自觉地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的学生多了,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开始对课程学习怀有厌倦心态的学生,也逐步通过学习产生了兴趣,这确实使人振奋。

参考文献

篇5

一、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生源质量下降。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骤增,生源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较薄弱。

2.受就业、考研影响。

由扩招影响,近年来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异常严峻,而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与部分学生找工作及考研的时间段相冲突,自然把毕业设计放在了从属地位。

3.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设计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答辩前三四周加班加点,东拼西凑,更有甚者在网上购买毕业设计,准备敷衍过关。

(二)指导教师方面的原因

1.部分教师业精力和实践经验不足。

近年来,由于扩招导致师生比不足,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对毕业设计指导投入精力不足;还有一些教师缺乏现场经验,缺乏科研与实践背景,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2.选题方面原因。

选题的质量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毕业设计题目与实际项目及学生就业去向脱钩较严重,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题目过于陈旧,因该类型课题网上资料齐全,从而导致作弊现象较严重。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1.毕业设计经费投入不足。

一方面,配套实验设施建设不够。随着学校的扩招,实验资源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在教师的进修及企业挂职锻炼方面投入不够,导致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2.毕业设计监督管理不完善。

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其顺利的前提基础。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制订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在具体实施上多数流于形式,缺乏管理力度,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新指导模式

(一)完善相关课程改革,调整毕业设计时间

到一些知名企业充分调研,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及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更新,整合一些有相互重合部分的专业课程,多增设一些基础实验及综合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将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第十周开始,以缓解学生精力不足。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完成文献检索、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相关讲座,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多购置一些综合性试验设备,提高试验的开出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室,使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实习及毕业设计,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现场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三) 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管理及奖惩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该与二级院系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相关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开展毕业设计讲座,让学生以更加严肃的态度去完成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把关,根据过程检查结果评定平时成绩,公平合理地对待最后的答辩及成绩评定。对于学术不端,抄袭及造假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及延期毕业等处分;对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此项内容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挂钩,以提高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为毕业设计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探索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1.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

“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一到大三,在此期间学生在学校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第二阶段为第四年,学生在企业结合生产和科研开发实际,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及毕业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进行生产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这种毕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及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基于创新竞赛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竞赛尤其是国家级、省级大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如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竞赛从大二、大三开始,毕业设计与创新竞赛相结合,避免了学生与大四的找工作、考研等相冲突,同时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可将大赛内容分成几部分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增加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大赛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可代替毕业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基于实物模型、科研立项等的毕业设计改革。

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鼓励实践性、多样化的选题模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及综合能力,选一部分学生参与实物模型制作,以机电专业为例,如结合单片机、PLC及基于三维软件的装置部件设计等的设计题目,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硬件调试的实践能力及软件应用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完成实物制作或模型的装配仿真即可代替毕业设计;对于部分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的同学,内容符合本专业方向,完成立项的结题答辩经审定通过可代替毕业设计。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为主导、教师参与的一项综合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毕业设计改革应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二君.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体会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85-86.

篇6

[Key words]Metaphor;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urse; Teaching; Application

现行《C语言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一般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大多数学生处在从中学学习方法向大学学习方法的过渡期,他们知道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块基石,但由于这门课程概念抽象、例题繁多,加上初学者的系统感不强,他们常常以死记硬背的方法应付,所以无法找到课程的趣味,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因而教学效果也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呢?这里本人仅就课堂讲授中,如何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实用和有效的问题,谈些看法。

比喻,就是用学生熟悉、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生疏、难懂的事物或道理,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深入事物或道理的本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确了解、深刻领会、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本文以计算机专业必修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举几个方面的例子予以说明,在《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概念教学中所运用的比喻。

1、在标识符教学中运用比喻

标识符就是用来标识变量名、符号常量名、函数名、类型名、文件名等的有效字符序列,这些名字不但需要程序员自己来命名,而且名字还不能违反标识符的命名规则:标识符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三种字符组成,且第一个字符必须为字母或下划线。标识符中的大小写字母有区别,不能与C编译系统已经预定义的、具有特殊用途的保留标识符(即关键字)同名,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标识符的组成不能自由一点呢,还这么多规定,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处理,充分应用比喻的魅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标识符就是你起的一个名字,打个比方,就好像你父母有了你以后给你起的名字,你的姓一般随你爸爸、妈妈、或爸妈复姓等,除此以外起的名字还不得跟你爸妈、或爷爷奶奶等已经使用过的名字相同。

标识符的概念及规定如果只凭老师反复讲,学生对那些规定只会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而运用比喻教学法,把标识符比喻为日常的通俗的道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

2、在字符常量教学中运用比喻

常量是在程序运行中,其数值不能被改变的量。常量分为整型常量、实型常量、字符型常量、字符串常量。整型常量也就是整常数,实型常量也称为浮点数,也就是带小数点的实数,一个字符常量代表ASCII字符集中的一个字符,字符常量只能用单引号括起来。对于整型常量和实型常量的概念,与同学们在中学时所学的整常数、浮点数有些相似,比较好理解,可字符常量同学们感觉到比较难懂,特别是容易丢失单引号,我们在讲授时可以借鉴赵本山小品中穿马甲的事情,将一对单引号比喻成“马甲”,那么穿或不穿马甲,情况就大不同了,例如,9是整数常量,而‘9’就是字符常量;当然,马甲是不能随便穿的,例如1234是整数常量,而‘1234’就不是合法的字符常量,因为字符常量只能包含一个字符,我们可以打比方说“马甲”只能是一个人穿,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加深对字符常量概念的理解:字符常量就是用单引号括起来的一个字符;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讲授字符串常量的概念做铺垫。通过这样将字符常量用穿马甲的比喻来讲授,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3、在变量教学中运用比喻

变量是指在程序运行中,其值可以被改变的量。学生只知道是发生变化的量,理解的很模糊,这时我们可以将变量比喻为旅馆的房子(房间),房间(或房间号)是不变的,但是旅馆房间里住的人(数)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的。所以变量的值就比喻为房间里住的人(数)。这样利用房间与变量,房间里住的人与变量的值对照起来,就能使学生对变量的模糊认识得以澄清。

4、在运算符教学中运用比喻

运算符是告诉编译程序执行特定算术或逻辑操作的符号。C语言的运算范围很宽,把除了控制语句和输入输出以外的几乎所有的基本操作都作为运算符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算术运算符、 关系运算符与逻辑运算符、按位运算符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于完成特殊任务的运算符,比如+,-,=,&,|,都是合法的运算符,与他们中学时的运算符很相似,讲授起来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连续的这样两个运算符在C语言中还是合法的运算符,初学者在编写程序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少输入一个符号,尽管编译时没有语法错误,但是结果确会大相径庭,所以在讲授这些运算符时,将他们比喻为双胞胎运算符,同时随时提醒同学们双胞胎运算符与普通运算符的作用的区别,使得同学们容易记住,使用时也会得心应手。

5、总结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巧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事物,同时,比喻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调节了学生大脑的紧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由直接的、强制的认识过程,积极主动的转向间接、轻松的另一认识过程,产生的知识的迁移和联想,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但是,比喻并非万能,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也要避免以偏概全,运用比喻要尽量恰当。

比喻作为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以求得所用的比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以增加语言的艺术魅力,把课讲得深入浅出,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硕.浅析比喻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

[2]谭浩强.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7

一、前 言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5年作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和五年以后,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大,这一类数学人才的需求估计将占总需求的一半左右,五年以后,将占总需求的一半以上.可见,培养具有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就如何将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贯穿于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二、应用型人才须要有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能把理论付诸实践,能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为综合应用知识、创新应用与开拓创业的精神.

对于应用数学的应用型人才来说,要求具备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规律,应用已知的数学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手段,它要求学生能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用公式、图表、程序来描述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理论、计算机求解建模,并对结果进行解释,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数学建模是强化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数学建模对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在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1.在毕业论文选题中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例

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一般从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等方面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的意向、所具备的能力选择大小、深浅、适度的课题.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去选题:联系数学教学实践有关的课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学术探讨;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目前多数院校都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这些题目中,大多数题目与现实生活脱节,能给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的题目并不多.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教师的选题应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指导教师可以考虑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如以一些企业的生产任务为课题,共同开发一些有实用价值、适合学生设计的课题.

同时,由于近几年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鼓励学生承担实习单位的部分科研项目,并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自行选题.在指导教师拟题或学生自行选题时,应尽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将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课程进行延伸.应用数学专业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运筹学等课程,可以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如利用运筹学,让学生设计学生干部选拔方案、设计生产的最优方案及运输的最佳路线,等等.

此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十年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题目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物、医学、工程设计、交通运输、农业、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内容.这些赛题对学生学习使用数学知识,解决以前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中的问题,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能比较好地模拟学生走上社会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部分学生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由于时间有限,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完善;另外,对这些题目,还可以改变一些条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2.将数学建模教学思想贯穿于数学专业基础课程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综合几年所学知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选题的极好的锻炼机会,是对学生在几年本科专业学习期间,建模能力和建模意识的综合反映.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建模思想应用于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在数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就应注意使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注重使用数学建模教学法,通过使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能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结合基本的数学概念与原理,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翻译,转化为数学上的问题,建立模型,求解,给出数学上的解释与方案.

如在《数学分析》教学中,可以考虑从基本概念上、定理证明中、应用问题上、习题课上及考试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毕业论文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调查、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综合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本科学习的几年中.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这个工具,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归纳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建立反映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最后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能力,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及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

在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这个环节,可要求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使用数学建模方法,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例如,可以让学生对学校食堂进行调查,提出合理的管理及收费方案;对教育收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现状,给出一个调整的建议等等.

在数学实验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复杂的运算用计算机迎刃而解.学生能学习到如何使用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体会到计算机与传统数学完美的结合.

4.建立一支有数学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意识比较淡薄,加上其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因而在日常教学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较少去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例子,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方法.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开设数学建模研讨班,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数学建模学习班与会议,选派老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开展骨干教师的技能培训班,使教师了解工程技术、生产新方法、新技术对数学的要求等.增强教师应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要培养一批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有奉献精神及良好师德师风的创新型指导教师.他们知识广博,善于学习新知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使用数学建模教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延喜,王世祥.数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6):103-105.

[2]张维亚,严伟.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2(2):77-81.

篇8

Application of CBI in furniture design specialized English teaching

LI Song, WANG Jun, CHEN Guodong

(Zhejiang A&F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 By comparing with five themes of CBI found that theme-subject instruction is suitable for furniture specialized English und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teaching philosophy. Using a flexible method to select course contents and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arts by 6T' s approach which including theme, text, topic, thread, task and transition. This paper emphasis student's practice use of furniture design specialized English and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into periodic evaluation, aiming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content area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simultaneously increase their language skills.

Key words CBI; Specialized English; furni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近些年来比较热点的二语教学理念,在世界许多国家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它是指在学习学科知识同时,习得语言的一种教学理念。CBI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学模式也比较多样化,其最具代表性的有五种:沉浸模式(Immersion Model)、保护模式(Sheltered Subject Instruction, 简称SSI)、辅助模式(Adjunct Language Instruction, 简称ALI)、主题模式(Theme-Based Instruction, 简称TBI)和内容操练模式。专业英语是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使用英语为目的课程结构,教学所基于的内容不仅限于生活常识,更多是基于职业技能或学科知识的,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与CBI教学理念是一致。如何将CBI理念中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设计专业英语中运用,具有较大的意义。

1 CBI教学模式选择

CBI最具代表性的有五种教学模式,很多学者对CBI教学模式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五种CBI教学模式侧重语言和内容的程度各不相同。家具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从设计到工艺,从生产到营销都属于其范畴,其知识点也可以分为若干模块。鉴于此,家具设计专业英语教学中首选主题模式。第一,主题模式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顾及多数人。第二,教学内容和材料比较灵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确定方向和主题。第三,主题模式主要目的是通过语言为媒介,传递新知识和信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水平。围绕话题、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影视、模拟等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

2 课程材料的选择

2.1 教材的选定

选定难易程度适中、内容较广泛的家具设计专业英语书籍作为学生使用教材,以便学生自学和阅读使用。教师除教材外,应该根据专业知识选择相关的参考书籍,比如工业设计专业英语、艺术设计专业英语等教材。

2.2 模块化内容

根据CBI主题模式的特征,对家具设计专业英语知识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

家具设计理论主题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和补充,包括家具设计史论、色彩与绘图理论、家具设计名家及作品解读与赏析等。

家具设计基础主题模块:内容包括家具设计图学、设计软件、家具设计构成、家具设计方法。

家具商贸与会展模块:包括商贸函电书写、产品使用说明与介绍、展会英语等。

家具设计实践模块:包括国外设计网站、国外知名家具企业网站查阅、国际知名设计大赛Red dot、IF等模拟设计。

3 CBI模式下教学方法与过程

专业英语的学习强调学生对专业词汇、表达的掌握与应用,但这些知识教师不能一味地讲授,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因此在不同的主题模块内容下,应衍生出不同的话题和任务。

3.1 家具设计理论主题模块

对于设计理论来讲,往往都以教师传授的方式为主,学生被动接收,这种方式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利用CBI模式中的“6T”方法(分别代表主题、课文、话题、线索、任务和过渡)将课程内容灵活的组织起来,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堂的趣味性。以设计理论主题模块内容为例,首先对中西方设计发展脉络简要阐述,然后选定特定时期或地域的家具作为主题,围绕主题给出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英语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总结成材料汇报。其次,在前期话题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任务,要求选择熟悉或崇拜的设计师进行深度分析,内容和形式不限,给出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最后,从理论学习上延伸到家具设计作品实体上,按照教师给出的设计作品与设计理论相关联,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也很好地衔接了下一主题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3.2 家具设计基础主题模块

利用案例法,将课程中关于设计方法与图纸绘制的文章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主题。比如学生习惯于用中文来进行设计讨论,图纸说明,软件使用等。利用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将自己曾经做过的设计,用英语进行讨论(包括设计构思、方法、过程和结果),并将使用的中文软件安装成英文软件,熟悉设计软件的英文界面和操作。

3.3 家具商贸与会展模块

家具贸易已成为我国家具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主题内容围绕订单、邮件、电话、QC现场沟通和检验完成贸易。并根据内容设置情景模拟话题,如客户参观家具工厂,了解产品等。随着家具展会的不断兴起,国际性家具展览会也越来越多,以米兰国际家具展、科隆国际家具展、高点国际家具展、上海国际家具展和广州国际家具展为主题对国际家具展的活动形式、会前联系、会下交流和会后联系这四个主要环节中的主要任务、内容和书 信格式进行讲授。根据内容布置相应书写任务,并分组模拟展会中的主题活动,如客户接待,产品介绍,设计推广等,达到学与用的统一,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国际家具展,作为实践教学。

3.4 家具设计实践模块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设计经验,因此设计实践往往是他们最能够积极参与的模块,但如何将专业英语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很好地来进行设计。首先,设计需要有一定主题和方向,将国际知名设计赛事作为设计实践的主题,比如Red Dot,IF等,要求学生阅读国际大赛网站,理解大赛宗旨、格式要求以及参赛方式,并欣赏历年大赛获奖作品,从而开阔眼界。其次,按照国际大赛要求,模拟参加设计大赛,包括国外设计网站查阅,国外知名家具企业网站查阅等,为设计准备素材,完成后小组用英文讨论方案,老师随机参与讨论,以便监督学生用英文表达设计构思。再次,从方案草图绘制开始,要求用英文记录设计构思、材料、结构、工艺方法等,达到回顾和使用之前学过的专业词汇和表达;利用英文版软件完成效果图、生产图、展板绘制,并书写完成设计思路和作品说明。最后,小组完成作品后,将所有材料汇总并制作成册,作为课程考核材料,并要求学生在讲台做英文汇报,实现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设计工作。

4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常规的考试型考查方式,会使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上,而语言的使用效果不佳。因此在CBI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考核方式也因更加灵活。比如,将每一模块中的主题讨论、作业、汇报材料等作为阶段性的成绩。将设计实践中的讨论活跃度,设计方案的表达情况和英文的写作情况,以及小组汇报材料准备与表现情况等作为分数比重较大的模块。考核结果就是将每一阶段的成绩按照比例汇总成最终成绩。

5 小结

CBI模式融语言、内容为一体,让家具设计专业英语的目的更加明确。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笔者对CBI教学模式和专业英语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课堂效果也不断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用英文展示设计成果,并陆续有同学参加Red Dot、IF等国际顶级赛事,并取得奖项。然而家具设计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学科,课程内容广泛,更新迅速,教师需在CBI教学理念指导下,不断强化语言和专业知识,不断归纳不同的学习主题和话题,从而增加家具设计专业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YB1211)

参考文献

[1] Brinton D.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M]. Nunan D. Practic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3.

篇9

一、BIM和CAD的主要区别

(1)BIM并不意味着只是一个软件,是多种软件之间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需要有集成技术框架来支持BIM;CAD技术可以用单独一个软件来代表,如AutoCAD。在传统的 CAD 设计模式下,建筑设计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衔接都靠 CAD 图纸来进行,这些图纸都采用二维的方式进行呈现,造成设计人员之间沟通不畅,专业之间配合不紧密。BIM 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 CAD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BIM 技术将协同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整个设计的全过程中。

(2)BIM具有相关联的特性,一个部件信息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相关联的部分被自动更新;而CAD不具有这种功能,每个相关联的部分都需要单独修改。

(3)CAD可以创建3D模型,但单一的3D模型并不是BIM,BIM不仅是一个三维形状的表达,BIM表达可以是多维的。

(4)BIM具有参数化建模功能,以项目的基本单元(例如墙、梁)为对象利用参数形式进行表达,既有几何信息,而且还包括非几何信息,如材料、成本和设备的信息;CAD不具备此功能,只是表示基本单位的几何信息,几何信息又通过点、线、面来表达。简而言之,BIM的建模方法是通过组装元素,CAD更多的是绘制。

(5)BIM涵盖工程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统一了不同阶段和行业间共享的信息;CAD模型只能在不同行业的不同阶段分别搭建模型,由人工完成模型间联系。

(6)CAD 绘图是静态的,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更不要说进行模拟。但是借助BIM 技术制作的虚拟建筑模型,则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把这些信息输入到模拟软件中,就可以对建筑物的结构和相关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建筑物的空间效果进行模拟。

二、BIM课程体系的架构

在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中引入BIM教学内容为了保证BIM课程开设的效果和充足的教师力量,BIM技术的引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内容事实变革,合理安排该课程的内容,引入BIM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观察 BIM 的教学效果。

设置BIM课程内容时,必须考虑到现有的课程,如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CAD教学,建设装饰施工,建筑装饰工程量计量与计价。上述课程内容可以并入BIM的教学中去。由于BIM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BIM知识,设计教案要合理,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建议从理论课程教学和案例课程教学两个方面来入手:理论课程教学由在校老师来承担;在案例教学中,可从专门做BIM项目的公司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辅助指导。

根据目前BIM的主要应用领域,并结合实际学生就业情况,案例教学可通过对支持BIM的多种设计软件的介绍,并辅以实际项目工程BIM案例和学术讲座来满足学生对实际应用技能学习的需求,具体如下:

(1)介绍目前支持BIM的各类设计软件,如Revit,Architecture,ArchiCAD,PKPM系列软件等。

(2)讲解BIM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可以选择美国Architectural Resources公司皇后社区精神病服务中心为节能设计案例进行演示教学。

(3)讲解BIM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典型应用,例如上海中心大厦,墨尔本Eureka大厦,北京水立方等。

(4)邀请业内知名学者结合实际案例进行BIM工程应用学术讲座。

(5)讲解BIM在建筑生命周期的管理的作用,如采用BIM技术如何提高建筑物预防自然灾害的性能,做好建筑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和评估。

(6)介绍BIM在施工过程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如Graphisoft公司的Virtual Construction虚拟施工软件的4D 施工管理模拟。

三、BIM课程教学建议

(1)结合现有教学计划,合理规划BIM授课顺序以及课程体系。BIM的内容应实现跟各种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科学设置高职三年中的BIM课程内容,开设时间,实现课程间的合理衔接。

(2)结合已有的BIM教学条件,合理设置覆盖BIM知识体系的课程范围。对于已有BIM教师资源,已开设过BIM基础课程,尤其是想把BIM技术作为培养人才的特色工程管理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加BIM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相关课程的涵盖比例;相反,可适当缩减BIM的内容。

(3)重视BIM工程专家讲座的作用。通过开设专家讲座,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一些教师的态度,为进一步BIM课程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BIM教学改革各方面的阻力。

参考文献:

[1]赵晓刚,周力坦.将学习进行到底--BIM为建筑院校构建完整教学案例[J].建筑技艺,2011,(Z1):121-125.

篇10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用英语进行初步交际,参与各种英语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自信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发现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中职生来说很难,因为他们本身在初中就是英语学习的学困生,对于英语学习有恐惧心理,不敢开口说,开口就错,语法错误连篇,交流不畅,自信心不足。这些情形对于中职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既要减少学生语言错误,保证准确度,又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流能力。因此作为本校商务英语1401班英语语法基础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我分别使用传统机械式教学法教授一般过去时;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讲授who,whom,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下面将展示两种截然不同的讲授模式并分析两种模式的利弊。

二、传统机械式语法教学实例

Step 1教师导入英语时态的概念,英语的基本时态有哪些。

Step 2教师讲授一般过去时的谓语动词形式,以及在哪四种情形下需要使用一般过去时,举例说明每种情形,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一般过去时。

Step 3教师通过比较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概念,举例引导学生区分这两种时态。

Step 4根据考试要求,教师课前准备操练所需要的试题,基本是选择题(multiple choice)和改错题(error correction)形式,加强学生对这一语法点的准确掌握。

三、情境创设式语法教学实例

情景1设计意图:课前教师使用Flas制作几张校园和教室里的人和物的图片,创设如下情境:一间非常整齐干净的教室,学生都在认真地学习听课。一位优雅的英语女教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并不时地和学生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操作规则:学生的已有语言基础允许他们介绍所看到的图片,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用合并两个简单句的方法,导入定语从句。

学生(1):This is our classroom.It is bright and clean. Or:This is our classroom. We study 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教师(1):This is our classroom that is bright and clean. Or:This is our classroom where we study every day.

学生(2):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She loves us all. Or: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Her class is active.

教师(2):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who loves us all. Or:this is our English teacher whose class is active.

情景2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准备班级同学校园生活、比赛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照片,进行编辑并制作成PPT供上课时展示。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激起他们对话题的兴趣和注意力。

操作规则:两名学生一组,其中一位学生面对投影仪,一位背对着投影仪。面对着PPT的同学对所给照片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另一位背对着PPT的学生根据描述作口头回应。

学生1:She is the girl who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nglish Speaking Contest in our school.

学生2:Wang Lin.

学生3:He is the student who worked as a receptionist in the Grand Hotel during the internship.

学生4:Li Pengcheng.

学生5:He is the boy whom you often watch play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学生6:Cui Jihao.

……

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回答问题上,而不是关注语法规则,学生在情景对话中不自觉地掌握先行词是人的定语从句用法。

情景3设计意图:为了增强学生更好的语感,同时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特征,教师接下来设置猜谜游戏,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who/whom/whose定语从句结构进行开放式互动活动。

操作规则:6-8名学生一组,他们尽可能多地说自己喜欢的话题,听到后进行竞猜。

学生1:Guess the boy whom I made a friend with yesterday.

学生2:Guess the teacher who is the most strict with us.

学生3:Guess the girl whose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the best of our class.

学生4:Guess the students who do well in business English

……

虽然在整个游戏环节,部分学生表达欠妥,但是他们确实使用定语从句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布置课后任务:为了巩固课上已学的知识,教师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份Personal profile,用定语从句描述个人信息,课上教师设置大量的情景鼓励学生交流。现在教师欲将情境英语会话延伸至课外,真正做到通过创设情境掌握语法点,达到交际目的。

四、两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比较和总结

本次试验共有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商务英语1401班级30名同学参加,研究包括两个阶段:测试部分和问卷部分。

第一阶段:两种不同教学模式操作过程结束后,教师就两个不同语法项目――一般过去时和who,whom,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分别进行了两个小测试,每份测试共有20题,每题5分,测试结果按百分制计算。测试结果见下表:

由此看来,机械操练教学法对于学生掌握语法的准确性还是优于情境创设教学法的。

第二阶段:教师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关于学生的语言习得时间、习惯、方式、内容、目标等,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何种角色,教师是否应该尽可能多地创设情境,组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等进行问卷调查。共有三个班级92名学生参加调查,收回调查问卷共90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完成调查,视为无效问卷。

调查结果说明中职学生已经习惯初中英语老师语法纠错的教学方式,显而易见,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准确性的要求很高。但是所有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门对于他们来说相对陌生的第二语言,期望教师尽可能多地设置和模拟真实生动的语言使用场景,使他们在逼真或接近逼真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和使用目标语言,同时期望教师更多地让他们一起参与、合作和交流,教师不可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明白任何道理和规律。

另外,因为运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课堂都有录像,从录像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教学模式的顺序为:介绍项目――举例说明――机械操练。整个课堂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孤立的各个语法项目,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语法知识点。唯一留给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是背诵教师给出的规范性句子。相反,运用情境创设式教学法的课堂上2/3的时间学生都是主角,学生是主体,他们会被各种情境吸引,主动表演、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

五、研究的启示

1.适当融入传统机械式教学

由于我们大多数学生把英语当做必修的一门课,而不是为了未来工作考虑。随着目前上海市试行的中职生学业水平测试的实施,他们会更追求语法的准确性。在要求教师丰富课堂活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找出他们的语言错误。因此在语法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融入传统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2.选择适合学情的语言情景

因为我们大多数中职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在语法教学中需要循序渐进,教师一定要分析不同的学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英语表达的实际水平,创设适合他们的语言情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效地结合本专业的学习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语言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很多中职生认为英语在以后工作中要用到,那就得学好,但是如果我们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以后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学好学不好就无关紧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势必有反面影响。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做到与专业相结合,既切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总之,语法是语言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总结。英语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掌握语法和学生正确地、自信地运用英语关系很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的、形象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语言知识或技能,使学生语言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还要注意到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及理解,考虑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不能为教语法而教语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M].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3.

篇11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篇12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探究,猜测验证。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环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规律,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进行验证,使学生经历“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巧妙点拔,层层深入。

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步步深入,充分发挥教师在关键处的点拨作用,使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意义,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同时能正确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学习难点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化,并能熟练地化简整数、分数、小数比

一、复习导入(7分钟)

1.复习。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5.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2)验证猜测的性质是否成立。

①指导学生,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举例、合作验证。

②集体评价学生汇报的验证过程和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4)探讨:为什么0除外?

2.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

引导学生自学,明确要求。

(2)组织学生根据例1(1)列出比,并自主化简比,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汇报板演,师生评价。

(4)出示例1(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3.探究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组织学生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三、训练深化(9分钟)

1.巩固训练:完成教材第53页第4、5题。(巩固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2.拓展提高:完成教材53页第6题。(化简比)

篇13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手段不是只有PPT课件,而是包括全部的信息化资源。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多元化评价,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存在较大差異。传统备课是教师预设自己讲什么与如何讲的过程,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但引入了信息化工具,而且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具体来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选择最为有利的学习资源,设计最合理的教学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工具等。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口头表达能力与作文能力是两个重点。在听说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融合音频、图像、视频、文字的学习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设计人物原型,从网上下载材料,设计动画,增加人物配音,从而将学生置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画片,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之主动投入写作课堂。

2.增加学生体验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戏剧单元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表演其中的一个人物,如《项链》中的弗莱思节夫人,学生可以模仿她的各种表情、体会她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内容,但学生却可以通过表演理解弗莱思节夫人的心理过程,展开自己的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大胆创造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教师还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方法搜集大量学习资源,发挥其在创建高效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很多著名文学作品已经拍成了影视剧,在学习相关作品的片段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视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索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段,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线。现在网上已经有了唐诗、宋词、现代名著的资料数据库,不但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大量资源,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学习小说《项链》时,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项链》;在观看结束后,学生再回过头学习课文则可以轻松突破学习难点,在与电影内容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图书库,电子阅读有投入低、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课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4.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快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不可急于求成,要经过“有、用、融合”的过程,这样才能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侠.信息化教学设计让中职语文课堂更精彩[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