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综合实践课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表现为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应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所以实践课题的选择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来源的生活性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生活责任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其次,真实的生活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
(二)主题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主题目标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
(四)主题难易的适中性
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根据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找准选题的切入点,即找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他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生活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构性实施环境
良构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性、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会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二)形式的丰富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师生的平等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组织着、指导者、合作者、实践伙伴,教师处在学生们的中间,同学生一起交流合作,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提问、善于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四)资源渠道的畅通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而这其中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生活责任感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等指标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测试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及生成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灵活多样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是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这里的灵活多样还指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且评价标准不能整齐划一,同时,要将学生个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与班级、小组发展的横向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比较而言,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相对独立性,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实践课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更强调教育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教育评价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每一有利条件,针对学生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活动过程中外显的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及时、适时进行点评,即评价发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时时、处处,这必然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综合实践课,进一步实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作为教育绩效的基本标志。综合实践课的发展性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是他们在社会中成长的必然过程,学生获得的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同样是成长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实施综合实践课,不能用传统的分数或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效果,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按三维的目标体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技术与能力,知识与理解)进行立体的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学生评价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对评价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综合实践课应改变这种教师是教育评价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班级及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在综合实践课的评价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特别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也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感悟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受现代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以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应该以每个学生为评价对象,将其在综合实践课中的感受及变化作为具体评价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更好的发展,构建一个纵向的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衡量复杂而又有个性的学生对象。
(五)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讨论、成果展示、评比、论坛、体会、自我小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评价的手段。由智力多元化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由不同程度、不同元素组成的智力系统,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4--181.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3]李志厚,李如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4]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篇2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课是以活动为主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与进步。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课比较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时,很多教师通常会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一起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促使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沟通技巧,拥有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或者上网等方式,获取信息,并且根据信息的种类,进行整理和处理,以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制定活动目标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动手能力不强,在以往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通常对活动过程都是一手包办,没有充分给予小学生挑战问题的机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一科目开设的意义。为了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等合理制定活动目标,指导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尝试着分析、处理、解决难度较小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抗挫折意识,提高抗压能力。在实践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促使学生能够遵守组织纪律,完成活动任务,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提升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市场上各类铅笔盒的材料、价格、图案以及使用时间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丰富生活经验,进而提高认知水平。
2.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但自控意识薄弱,集体意识不强,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可以带领学生在放学后、双休日或者课余时间等在区域较大且安全的地方活动,引导他们运用计算、写作、摄影等方式收集、处理信息。
3.科学评价实践成果,增强学生的信心
小学生有一定的好胜心,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进行鼓励和奖赏,正确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适当进行评价,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设立“最大进步奖”“最佳设计奖”“资料搜集王”等奖项,鼓励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实践热情,鼓励学生遇事多动脑、勤动手,提高综合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方法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4.合理选择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综合性、实践性是综合实践课的主要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多样化地选择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家乡土特产”“我喜欢的家乡歌曲”等活动,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收集、整理,以全面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总之,综合实践课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重视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开展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科学选择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是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有趣、丰富的学习方式转变。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收获。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组织综合实践课的基础
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师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前,应积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赏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例如:采用自评、他评、组评、师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重过程,轻结果,重视体现评价的阶段性、过程性。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创新的乐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给每个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平台,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由于我们的学生惯于从课堂获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机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探究的资源,这些做法,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组织探究学习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明确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可也从以下几方面来组织:
1、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的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先要思考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主题。如:学生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都知道一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那么它的个位肯定是“0”。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2×……×99×100所得积末尾连续有几个零?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末尾‘0’”的探究主题。因此,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捕捉确定探究主题的意识。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具有探究性价值的主题。
2、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方案。在确定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的主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探究方案。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中、低年级,主要以引导为主,高年级主要以拓展延伸为主。例如:让学生拟定探究目的、探究的内容与方法、探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探究结果内容等。制订探究学习方案,可以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
3、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要渗透合作意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被动参和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与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4、引导学生交流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交流与分享的成果内容,不仅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问题、还包括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内心体验。例如: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等。
三、优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具有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1、在组织数学综合实践课活动的时,应转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不能把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新的教学课程评价理念则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开放性和互动性。因此,我校部分年级在评价中采用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性的多方协商评定法,使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人。
篇4
一、简述综合实践课
现代教学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上,并没有过多的硬性规定,它主要以多种活动主题、多种自由活动形式、多种活动方法共同协助综合实践课的完成。在国外,综合实践课的研究较为深入,学校在每个年级都会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并且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综合实践能力。我国的综合实践课开设较国外晚,但是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将综合实践课作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说,综合实践课是我国现代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
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分析
1 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供一定的教学设备或者场地,但是很多学校对此都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他们只是将综合实践课体现在课程表上,以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真正开展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是少之又少。
2 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虽然教师并不是教学主体,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以随时解决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很多综合实践课的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并没有相对专业的知识结构;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而以考试的内容为教学内容,偶尔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也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当前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方面,学校为学生开设各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也使学生倍感压力,所以很多学生只对如何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感兴趣,对进行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兴致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课材料、工具的准备,也使综合实践课教学出现了难点。
三、解决综合实践课教学难点的对策分析
1 要想真正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认识,使学校各方面都能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提供便利,促进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此,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与检查力度,使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真正实行起来;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将教师的绩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考察相连,提高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最后,开展有意义的“亲子活动”,提倡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使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性,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综合实践课需要教师有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场所都变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条件。比如,教师在组织小学生进行蝴蝶标本的制作活动的小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蝴蝶标本的制作,就能发展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篇5
此外,在选题时还要有可研究性。学生通过开展连贯性的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学校及周边社会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处理归纳及调查,发表和讨论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传统的学校活动是有区别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课程,它具备课程的三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稳定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而学校传统活动内容是限定在班团队的活动、晨会、体育锻炼、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活动的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实际关注不够,学生生活与社会依然脱节。而且活动中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常常处在被安排、被设置的“配角”地位。这些都不符合综合实践课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及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可见,传统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
第一,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
第二,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
第三,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树立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方法指导。
在每个阶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阶段的目标是什么,本阶段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搜集到了哪些材料,不知道什么,还需要搜集什么材料,从而在活动过程中根据目标适时调整方案,让研究的方向更明确,避免时间的浪费和组内学生搜集材料的重复性。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小组内已知的材料和信息,确定未知材料和信息的搜集。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要明确课程综合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教师要做到几个“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篇6
1.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机会,以实现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资源得到共享。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既然是合作,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能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更不能有与己无关的想法。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例如二年级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教师讲课时会安排音乐故事表演,这时就要合理安排分工合作。课本中给出了几个角色:小兔,乌龟,小熊,小猴子,小猫。除了这几个角色,教师还可以添加几个角色,使得人人有活干,人人有事做。小组分工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优生学困生综合在一起,给每个人都留有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作用,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延伸探究。比如在一年级音乐课《小雨沙沙》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歌词之后,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下雨,能说说大雨和小雨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下大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大家可以分组讨论,选派一位代表回答,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这时,可以教学生合作学习歌曲,看谁学的好,看谁合作的好。歌曲学到一定时候,教师拿出各种乐器,让学生自由为歌曲配乐,进行实践探究,最后,歌曲圆满结束后,可以提问学生你都有哪些体会,可以说一说吗,孩子们会说出许多你想不到的话来,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发挥创造性 作用。
由于《新教材》设计了单元式的结构,即每个单元一个主题,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强化对主题的认识。如爱心教育(爱妈妈、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少数民族和民间音乐、环保意识、民乐经典、西洋和民族管弦乐器、中国地域文化、世界地域文化、音乐中的动物、中国功夫、音乐里的故事、歌声中的回忆等。在每个单元中选择不同体裁、题材、不同演奏形式的作品,既围绕一个主题,又不显得重复、枯燥。在我的头脑中也始终认为音乐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但时常让我头疼,很大一部分的同学关心的是这首歌怎么唱,对老师讲解的知识是右耳进,左耳出,识谱只认唱名,不管音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让我知道"教育观念"不改变,学生还是谈不上喜欢音乐课,比如:在教学"切分音"时,我不像以前那样强调切分音的作用,而是让同学们先分析它的特点"×××"和"××· "拍拍手,读一读,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它的唱法及懂得了它的作用。
2.发掘音乐教材中的多学科元素,让学生自主感受,自主参与
篇7
二、开展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所具有的教学特点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学内容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既有助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智力的提高。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也是内心情感、意志、信念的升华和强化,这是一个外部提高和内部深化的教学过程。这种内外部结合教学的方式,会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有的知识全部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课堂的氛围压抑,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彻底将传统的模式打破,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多是各自为战,只注重自我学习的提高,却忽略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而现代社会对团队合作意识非常重视,拥有团队合作意识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语文”的基础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以语文课为课程的出发点,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再拓展其他的学科。但是在现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语文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认识有些偏颇,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普通的实践活动混为一谈,忽视了语文的特性,这样就会违背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初衷。
2.综合性不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另一个强调的特性就是综合性。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综合性贯彻的还不够。有的语文教师简单的将综合实践活动当做课外活动,只是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比如,有的教师在开展“这就是我”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一直采取演讲的形式开展,这样就会使得综合性无法体现。
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建议
1.明确课程目标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与现阶段的学生学习内容相结合。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第一单元的实践活动是“我爱文学”,语文教师要找到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并寻找其中的契合点作为教学目标,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进行教学。
2.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语文教材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只是确定了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建议,并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出明确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符合教学目标,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走进图书馆”这一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可以选择“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如何运行”等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
3.丰富的教学方式
篇8
二、在初中如何实现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创新
首先我们要知道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都有哪些。初中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活动、社会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这些活动基本囊括了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培养的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制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认知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优良品格,所以说综合实践课程是初中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例如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学生利用在初中物理课上学习的电磁感应原理自己搜集材料,来做一个电动的小玩具、小发明等等。在制作期间,学生可以去寻求老师和同学,甚至家长的帮助。这样的活动对初中生学习的帮助显而易见,将学习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抽象的“电与磁”的概念,通过自己动手变成实际的东西,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学习自然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综合实践课也要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到养老院、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和孤儿,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尊老爱幼的优秀品格,以及增加初中生的博爱、普世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还可以教学生学习他们喜欢的简单的乐器,如竖笛、口琴、笛子等,来增强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篇9
1 综合实践活动要合理分组,取长补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环境,因此,合理分组、分工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团队合作环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是公平、公正、合理的。针对这一现象我得出结论;对小组成员的调整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如书写认真的做记录,善于表达的做交流,擅长动手的进行实验操作,设有特长的作观察等。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小组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分工明确,轮流亮相
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定期轮换组长或者中心发言人,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有亮相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于是,我取消了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的终身制,定期轮换与临时抽签相结合。给组内成员编号分工,例如:①组长;②中心发言人;③资料员;④记录员;⑤联络员;⑥调查员。每周轮换一次,这样做到了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3综合实践活动要提倡鼓励与竞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方法。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实践,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我采取了鼓励与竞争的方法,交流的效果大有改观。①激励小组积极参与活动。以组为单位,凡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小组加“星”一颗;②鼓励小组的创新思维。能独立思考、独立活动及互相协作、有创新的方案的小组加“星”一颗;③教育学生学会自律。参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实验、活动、讨论、交流过程中不影响其它组,做到轻声讨论、认真倾听他组的交流并能够加以评论的小组加“星”一颗。有了这样的鼓励,小组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能力大小有限,但都在为小组加“星”摩拳擦掌。然后,我又进一步完善鼓励机制,将激励与竞争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渴望着坐在离讲桌最近的前三组,这是“黄金”座位:看得清,听得见。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班上宣布每月评一次“星”,按得“星”数量的多少来竞争“黄金”座位,其他的按得“星”的多少依次类推竞争较好的座位,每节课我都总结,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荣辱与共,多元化评价
4.1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评价时,最限度软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标准参照,以每一个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确立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加自信,发挥潜能。
4.2采用多元评价。即评价主张采用多元化和互动性。充分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还要增强评价的民主性,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4.3综合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由单一的“量化评价”的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价”,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适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重实验、重探究、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
篇10
一、合作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意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合作教学模式在各科教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也经常采取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案例:在执教《我们去春游》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我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首先制订我班的春游计划。制订春游计划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全班的人数、旅游地点的门票、乘车的费用等。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配合的非常好,在我的引导之下,各个小组在组内还进行了有效的分工,有调查员、有记录员、有统计员、有统筹员等。各个小组完成自己的旅游计划之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大家讨论出一个最佳的春游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需要运用到很多数学知识,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运用。
合作教学模式不是让学生自由进行,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适时进行指导,不能完全的放之任之,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影响合作学习的进程,也可以避免部分合作学习小组有偷懒的可能。
二、游戏教学模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讨厌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喜欢游戏教学模式。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而游戏教学模式正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案例:在执教《游戏的公平性》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游戏教学模式。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帆布袋子,在袋子里装了6个白球和3个黄球。这一切同学们都是不知道的。游戏开始之前我宣布游戏规则:每组有两名同学参加,男女生各一名。每人可以摸3次。最初把两个人摸出的球做一个总计,如果摸出的球是黄球居多,那么则判女生赢;如果摸出的球是黄球居多,那么则判男生赢。对于这个游戏,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每次的游戏结果都是女生赢,男生们显得非常气馁。最后男生都大呼不公平,认为袋子里一定存在猫腻。于是我打开袋子,倒出球,男生大呼老师偏心,表示只有在白球和黄球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公平。就这样,同学们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目前,游戏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中都发挥出了其有效的教学作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在游戏教学模式下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三、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李吉林老师所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情境教学模式同样适用。
案例:在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超市购物》的时候,我事先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很多日常用品,比如肥皂、草纸、洗衣粉、杯子等,然后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模拟的超市。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室里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番模样:课桌都被推到了教室的一边,桌子上摆满了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并且每一个商品上都标有价格,仿佛真的走进一个小型超市一般。看到这一切,我对同学们的表现大加赞赏。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让几名同学扮演营业员,其他同学扮演顾客。然后给大家每人发几张卡片,让他们在卡片上填上人民币的币值(当然这一切都是虚拟的)。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活动正式开始,同学们自由购物,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物品。在买卖的过程中他们在不停计算自己手中的货币能买多少东西,应该给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自己多少钱等。为了刺激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我还特地搞了一次优惠活动:德芙巧克力现在搞促销,现有两种优惠方式:(1)每包巧克力19.2元,买两包可以送一包;(2)买一包可以折扣6元现金。请问您会选择哪种购买方式?这一优惠活动把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推向了,很多同学都在快速计算着,选择适合自己的购买方式。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开心,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同学们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模拟超市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同学们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内心深处很能接受,整个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
结语:除此上述几种教学模式之外,我们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还可以运用动手操作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给更多的一线教师以启发,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徐晓华.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西北成人教育
学报, 2009(5).
[2]蔡翠珠.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科学探微[J].科技资讯,2008(2).
篇11
二、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仅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三、综合实践课的良性实施环境
良性的实践环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得以实施完成的保证,它主要包括时空的灵活与开放,形式的丰富多样,师生的平等与协作,以及资源渠道的畅通等。
(一)时空的灵活与开放。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活化、开放性及趣味性,决定了在实践活动的时空上要具备灵活和开放的特点。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活动前预设的时间、场所难免发生变化,所以说灵活、开放的时空有利于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二)形式的丰富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及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张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实践欲望的形式,强调多种感官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如班级、小组、个人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创意识。有利于学生体验困难和成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资源渠道的畅通。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践环境和畅通的使用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除了网络资源和学科课程资源外,还有广泛的社会环境资源,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为学生提供环境资源、社会资源、资料资源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12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
比如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成立爱心助学会,扶贫帮困等。
(2)社会实践方面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就)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远离噪声污染》的学生课题来说,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实验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观察、采访、录音,在观察中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他们上网查资料,用《我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来衡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是否符合要求,用此来警示人们保护我们的声音环境;他们利用声级计测试数据;他们访问居民,访问有关专家;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最后他们宣传动员,发“倡议书”,设想出5种有效的对策。这种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内化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
1、档案袋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档案袋已从原来的工具演化为评价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各种行式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
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展示知识成果的材料、展示过程成果的材料,展示应用资料的材料、展示自我反思的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程性。
2、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便捷、有效。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实践者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句恰倒好处的指点,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它一定是肯定,是点拨,是启发,是鼓励……
篇13
1.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2)社会实践方面。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他们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2.培养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