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篇2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一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二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心理辅导主要是指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以此帮助个体、群体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功能的过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该年龄阶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在该阶段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针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缓和师生关系,推动班级和谐发展。
1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功能
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班级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学生需要朋辈关系入心入耳的帮助———辅导介入。这种辅导并非是一种知识性的教导,而是通过心理学方法帮助中学生提高自信、兴趣、意志等。实践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中学班级管理,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激发其潜能,提高班级凝聚力,推动班级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1认知功能:
在班级心理辅导当中,可进行结构性的认知学习或者咨询,主要包括了情绪处理、人际交往训练、性格培养等方面,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单向性的传递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类团体活动,并在活动当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手段完成。
1.2发展功能:
通过团体辅导,促使学生在团体活动当中了解自身,并通过活动了解他人,从而更为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信心,并学会接纳他人。通过团体活动融入班级和学校,促进其在成长前期学会自尊、友爱,以及后期的知、美、自我的实现。
1.3矫治功能:
中学生的年龄特殊性决定了该阶段的学生较为自我,对于事情的看法也较为片面,通过团体互动则更为容易使其在活动过程当中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也较为显著。
2实践分析
设计科学的团体活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下结合实践谈谈在活动设计当中一些想法。
2.1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改善学生间关系:
比如可以固定的开展心理展示活动。某学校将五月作为学校的心理展示节,为了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某七年级班级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特邀八年级班级加入。在活动当中将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等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在团体生活当中健康成长。通过此活动,最为直接的效果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班级也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在团体活动当中,学生们共同完成任务,克服遇到的困难。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当中,积极的配合,从而圆满完成任务。学生在活动当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互助的积极作用,自觉融入到集体当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此外,在活动当中由于有高年级的孩子参与其中,面对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大龄孩子积极的进行指导,并辅助低年级的孩子完成任务。通过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朋辈”辅导方式,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所获得的结果也更为喜人。同时这种“朋辈”辅导方式也是符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原则的,体现了合作性和趣味性。
2.2加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班级的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具有针对性。比如刚入学新生正处于小学与初中衔接阶段,因此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性。如八年级学生到七年级学生班级中进行经验介绍,帮助七年级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树立自信心,成功的度过该衔接阶段。与此同时,八年级学生也在活动当中获得的自我认可,提高了自信心,也是一种成长。
2.3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乐观成长:
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在活动当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需要热情的投入到活动当中,正确引导活动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保持高涨的热情,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活动,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适当的给予夸奖和鼓励。此外,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但要注意小组的划分应当包含各种性格的学生,帮助学生适应组间学生合作和学习,达到互补的效果。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活动,应当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分到一组,采用叠加介绍的方式进行小组内部的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认识其他学生,降低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促使课堂更为融洽。
3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年龄特性决定了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叛逆、学业困惑等,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其之后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班级管理当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团体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指导老师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永江.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周元臣.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4
绘画疗法最早源于西方精神科医生通过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治疗方案的运用。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投射技术的完善,心理治疗工作者开始在心理治疗领域引入绘画心理疗法,并很快在西欧、北美等地区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同样是从精神病治疗的研究开始,我国也开始了对绘画治疗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绘画治疗的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如今,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尤其在心理辅导与治疗领域,了解及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并不多。但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中绘画技术的应用却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近几年,随着绘画心理疗法在国外应用的普及以及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方法也慢慢为国内心理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相信绘画心理疗法在不远的将来会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心理工作者了解和运用。
本研究通过在几组中学生团体辅导中进行绘画治疗(辅导)的尝试,检验该方法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笔者于2009年至2010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借助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机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进行团体绘画辅导招募,最后确定参加的学生有三组,其中第一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二组5人,初一学生,男生2名,女生3名;第三组3人,初二学生,女生3名。在参加活动的三组学生中,第一、二组学生均来自初一年级,其中第一组所有参与者为同班同学,笔者曾兼任该班班主任一个学期,对参与者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熟悉。
2.研究过程
(1)团体招募
本次团体辅导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开展的,因此,团体成员的招募也是建立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准。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招募:①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招募海报。②以社团活动的名义在初一年级的心理课上进行宣传。两周后,笔者与报名参加的学生进行面谈,在把团体目的及团体活动规划进行讲解后,把最终选择留下的参与者分成了三个小组。由于初一年级的宣传较充分,同时可能由于笔者正在初一年级上课的原因,绝大部分报名者为初一年级学生。
(2)团体目的
根据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但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计划通过有步骤的绘画过程、团体领导者的引导、团体成员共同分享等方式对自我进行渐进的探索,克服当代中学生缺乏成长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以及缺乏自省意识等问题。让团体成员对自我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会对中学生活进行规划,树立成长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等。
(3)团体时间计划
根据本次团体活动的目的以及内容的需要,初步确定本团体活动次数为6~8次,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第一次团体见面后确定每组参与时间分别为中午休息时间(12:50~13:50)、年级划定的班级活动时间(周二下午第七节)、社团活动时间(周五第七节)。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每次活动只能限制在45~60分钟,这比常规的团体活动时间短30分钟左右,因此活动的连续性及其效果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
(4)道具准备
本团体活动需要准备的道具有:18色以上软性油画棒、2B以上软性铅笔、橡皮擦、A4打印纸或素描纸,其中绘画用纸由心理辅导室提供,其余由活动参与者自备。团体活动地点为学校心理辅导室。
(5)团体进行
第一次团体。破冰,热身,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制定团体活动章程,并对团体活动规范等进行澄清,团体成员学习规定,作出承诺,了解团体活动的开展形式、自备活动道具情况,最后由团体领导(笔者)对团体活动的基本知识进行“扫盲”,并就团体辅导中将采取的形式、理论根据以及对团体成员进行活动分享的重要性、作用、方法进行简单快速的培训。
第二次团体。参考国内外团体绘画治疗的实验及活动方法、内容,根据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初步确定团体绘画的内容:
①涂鸦及互换涂鸦;
②自画像;
③画树;
④风景构成画;
⑤家庭动态画、家庭室内画;
⑥个人成长连环画。
在每次作画前,均有当次绘画主题的前言及内容、寓意解释,让学生了解本次作画需要投入的情感因素,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等,约占15分钟左右。成员创作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但活动本身并不限制时间。待所有人绘画结束后,要求作者写上名字和创作时间。领导者简单总结本次活动后,参与者把作品存于辅导室档案袋里,由于单次活动时间限制,作者解读、成员分享、互相澄清等活动需待下一次活动完成。因此,一个绘画主题的完成一般需要2~3次活动才能完成。团体分享一般为30分钟,团体领导分享或总结,约15分钟。团体分享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①回顾上一次团体绘画的内容,并欣赏自己的作品,以便团体成员重新热身。
②领导者对上一次团体活动进行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寓意上的解读,并分享绘画心情、目的等。
③团体成员互相根据成员作品进行提问,分享感受,澄清作品细节,并作自我解读。
④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分享。
⑤领导者总结、分享活动,同时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澄清,并结束愉快的分享过程。
⑥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参加的共有三个小组,13人,分别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其中参与的女生比男生要多。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本次活动的招募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关,因为在校学生中,女生普遍比男生更愿意接近老师,但从活动进行本身来看,男生与女生同样对此活动感兴趣,并能投入其中。同时,笔者还发现,在团体活动开始初期,初一学生在领会绘画主题、解读作品以及成员间进行分享时,稍逊色于初二学生。分享对他们而言,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增多,以及领导者的加入与引导,团体进行也愈加顺利。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活动,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活动很有意思,希望继续进行,并且表示,通过活动,学会了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和学习目标问题,学会了对成长进行一些规划。笔者认为,尽管这些意识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可能略显幼稚,但这是一颗种子,它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作为一个团体领导者,笔者第一次带领一个步骤不太明确,目标不太有把握实现的团体,作为绘画治疗的初学者,笔者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做的,但活动的效果与反响却出人意料地好。
三、讨论
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治疗通常针对于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对心理访谈存在抵触,防御较强的人群,或对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以及受过较重创伤的患者。在学术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依然集中在对精神病患者、情绪障碍患者进行的临床治疗效果评鉴上,治疗目的大多在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心理治疗者发现、挖掘患者被压抑的冲突及痛苦。笔者把绘画心理辅导引入到中学生团体辅导的出发点在于,绘画治疗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具体如下:
(1)目的不明确,来访者难以防御。他们往往会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状态,并能从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愿望、内心需求及冲突等。
(2)方式极易为人接受。除极个别参与者以不擅长绘画为由拒绝认真参与外,大多数参与者都乐在其中,并对该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在本次组织的活动中,几乎无人因不喜欢而退出,极少数的缺席也是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导致的。
(3)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此方法容易且方便开展,需要的工具廉价易得。可以随时甚至随地进行,效果明显,需要的支持资源少。
(4)对于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使用绘画的方式可以克服言语交谈的局限性。
(5)方法使用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借助作品容易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当来访者难以表达某些情绪时,借助绘画,问题可迎刃而解。
篇5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篇6
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乏人问津,有的学生甚至对本校心理咨询教师及心理咨询室的地点一无所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又往往由主要学科的教师兼任,被大部分学生所熟知,学生心里即使有了想法和困惑,也没有勇气去和这样的教师交流,因为他们害怕教师会把学习与所咨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或者对教师能否完全保密持怀疑态度。虽然一些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咨询制度,却由于师生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而无暇付诸实施。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咨询尤其是个别心理咨询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心理咨询室也大都成为“漂亮的摆设”。
鉴于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学生中开始进行“班级团体心理咨询”的尝试。
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或班主任利用班级的特点,基于心理学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导技术,对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和训练,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
1.活动内容的确定
活动的内容通常以发展中的青少年面临的普遍问题为主题,可分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具体安排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与班级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划分为:如何调整逆反心理、如何学会接纳他人、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培养团体意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如何不厌学、怎样进行学习规划、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如何利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怎样掌握学习方法与策略、如何排除考试焦虑、如何进行正确归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对待早恋和网恋、如何预防网络成瘾、如何看待“追星”、如何看待吸烟行为、如何合理消费、如何管理时间等。在确定主题之后,最好能取一个团体名称,如“明日之星” “同舟共济” “心灵驿站” “同在屋檐下” “牵手你和我” “轻轻松松进考场” 等,名称力求新颖、独特、有意境。总之,活动内容应是发展性的,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学生的成长情况确定主题。
2.活动的开展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看活动的开展情况。活动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如“认识自己” “认识他人”;可以动手画也可以感悟音乐,如“自画像” “动人旋律”;可以自省也可以分享,如“生命线” “苦乐分享”;可以是实情也可是模拟,如“我真实的困惑” “角色扮演”;可以讲故事也可做游戏等。如笔者在对初三年级以班为单位开展的一堂团辅活动中,活动安排分别为暖身活动、吸管的力量、讲述故事、突出重围、激励留言卡等。
总之,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需要根据主题的不同,采用演讲、阅读、讨论、辩论、唱歌、绘画、自省、游戏、制作、调查访问、媒体应用、角色扮演、心理训练、创意思考联想活动、参观访问、分组竞赛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切实开展一系列切合主题、适合学生特点与学校条件、方便学生参与的活动。
3.围绕目标,进行小组辅导的评估
为了提高效率,总结经验,每次辅导我们都要进行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是在小组活动进行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我评估等方式,了解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以方便教师随时调整活动进程,选择有效的方法照顾到每一个成员的发展。结果评估是在辅导结束后进行的效果评估,可以从认知改变、情感协调及新行为的建立与强化三方面来进行。认知层面是用来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是否明白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认识到某些不良行为的危害。情感层面是看学生的情绪是否得到宣泄、是否能进行情感的迁移、是否有积极的体验、是否增强了归属感及认同感。行为层面是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调控情绪的方法,是否掌握了反省、监控、表露的技能技巧,是否重建了合理性认知,是否发展了适应等。总之,评估不是看组织了多少场活动,而是看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有多深刻,成员是否有自身经验的变化及素质的提高,是否实现了辅导的既定目标,班级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气氛及意向。班主任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活动进行整体及全面的评价,力求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共存,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兼顾。
三、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提高效率,省时省力
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如异往问题、学习问题、逆反心理等,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比较符合我国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中学教师往往教学任务繁重,而班级团体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效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如“自信心培养”,可以对自信心不高的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同时进行辅导;“寻找正确的归因”,则可以对全班同学同时进行辅导,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促进成长,提高素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于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着眼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能学到许多社会生活经验,如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发展良好的自我形象、喜欢并投入学习、提高心理机能、增强心理承受力、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等。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的心得中写道:“同学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发现我身上存在的不足,能让我有动力在今后改正错误。我觉得同学们好可爱!我觉得特别幸福!他们对我的评价,我以后会认真收藏。我会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失望。” “有些同学平时不怎么说话,看到他们给我的留言很开心,感到在他们的眼中有我的存在,他们的评价让我充满自信,以后也不能辜负他们。我感觉我们班的同学很可爱。” “我认为友谊很珍贵,当我看到这些留言,很感动,差点儿哭了。以前我并不自信,但通过这次游戏,我看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对自己有了一丝希望。” “老师,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接纳自己和接纳别人,如何勇敢地面对挫折,如何面对考试的焦虑,如何在学习中寻找快乐……我们真的很感谢您,我们都比以前开心快乐多了。”
3.师生参与,加强班级管理
班主任参与班级心理辅导,有助于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的融洽;有助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改变以说教、训导、惩罚等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的简单行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人际协调、自主独立、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
篇7
二、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认识内在
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能够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欣赏自己,能够在班会课进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优缺点等作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喜欢与认识自己开始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与人生理想,抛弃华而不实的期望与要求,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能;最大努力对待过程,坦然处之面对结果。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过度则产生狂妄自大、不足则产生自卑菲薄。因此在班会课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辅导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从接纳自己开始,形成良性发展的自我意识。
(二)认识外在
班会课是一种团体活动,融入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与同伴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通过学习接纳与欣赏他人而养成的宽容品质,也会使自身能够快速地被同伴和集体所接受。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影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就是个体与集体脱离,这种被集体排斥的感觉会转化为对同伴的猜忌、畏惧、妒忌等,面对压力的时候常常孤独和压抑。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掌握与同伴沟通的技巧,使他们学会及时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
(三)培养意志
人在成长过程中肯定要面对悲、愁、忧、怒等消极情绪,但是每个人处理这种消极情绪的能力不同。在班会课中融入心理辅导手段能够引导中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困难挫折,培养心理承受力。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中学生带来良好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自残等现象,就是因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失去了抗争的勇气,采取自暴自弃的方式来逃避或者将责任归结于社会和他人身上,最后导致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通过周期性的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学生树立克服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开拓进取的个性特征,并以坚强的意志与勇气面对生活和学习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压力与挫折,时刻保持良好、和谐的心态。
(四)寻找方法
目前,大量的专家学者不停地宣讲新课改的精神,大力研究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实教育里的中考与高考唯一出口依然是分数。某某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依然是每个家长与学子无比揪心的话题。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试卷上多争取分数。在这种大前提下,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帮助中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发掘潜能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变得积极学习和善于学习,也能够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自信心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来自考试的焦虑、缺乏自信等。因此通过周期性的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分析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用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心理辅导融入型的班会课能够为初三的学生带来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三、班会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奥斯本的脑力激荡
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主要是通过集体思考与讨论的方式,使观点与想法相互激荡,产生连锁反应,以引出更多的新观点或新想法的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模式的班会课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例如本次班会课要解决的问题是我管辖的课桌座位半米包干区范围内出现了不是我扔的垃圾,怎么办?(2)申明规则:奥斯本提出了“脑力激荡”的四条著名规则,即:①不要批评别人的意见;②观点与意见越多越好;③自由思考,容许异想天开;④可以将别人的观点进行组合或改进。(3)营造气氛,鼓励各抒己见。(4)记录有效的观点与意见。(5)在符合大多数人意愿的前提下制订共同的规则标准。(6)一旦规则被制定下来,则需要全班学生共同贯彻监督执行。对于脑力激荡所产生的各种观点与意见,包括具体的规则与规则不能被执行时所采用的惩罚方式,最终可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决定,并由全班共同讨论改进或完善后才最后进行实施。由于规则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群体的本身,因此普遍能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这种班会课模式具有易实施、效果好的优点。
(二)勒温的敏感性训练
勒温在研究团体动力过程中,发明了敏感性训练这一心理教学形式,这一特殊教学形式被著名心理家罗杰斯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发明。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探讨的形式,让每个人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同伴沟通和交流;通过自己与同伴的互动影响有效地了解自己、同伴以及同伴眼中的自己。典型的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培养明确、坦率的社会交往与交流方式;培养社会交往中各种角色的适应性;培养社会兴趣以及对社会和对他人的了解;培养平等、合作与相互信赖的社会交往态度;培养解决社会交往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广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广州石化中学开展的一节班会公开课为例,该班会课设计了一个传球的游戏,规则如下:1.球要经过每位组员的双手,但不能在相邻的两个组员之间传递,看哪个组用的时间最短。2.务必做到球在组员之间传递。3.最后球不能落地,从谁的手里出发,还要回到谁的手里。4.本组组员之间可以交流,小组之间不能交流。5.完成游戏时举手示意,教师记录各组的游戏时间,各组不断挑战记录。学生通过简单的游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思考探索,找到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付出行动,便有可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这种班会课模式强调在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依靠个人的游戏体验和感知来学习。班会课活动的目标主要不是认知领域的目标,而是同伴之间情感和人格方面的目标。同伴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要途径,而小组中真诚互助、坦诚相待的气氛是班会课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默里的成就动机训练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默里就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概念,他认为人除了吃、喝、性与排泄等生理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人有27种心理需要。默里认为在多种心理需要类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动机。因为成就动机能够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碍,施展个人才能,使得个体拥有足够的欲望和倾向去解决某些困难。以广州市名班主任朱霞云工作室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开展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系列主题班会课为例,在一个学期的班会课中,该班级的主题班会课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实施主题统觉测验(TAT),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就动机,同时了解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班主任先在计算机房让学生观看一张图片20~30秒钟,然后让学生在3~5分钟之内将图片的内容整理和延伸为一个故事。故事内容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三个部分,字数不少于300字。面对同样一张图片,成就动机强的学生与弱的学生所编的故事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成就动机强的学生通常会讲图片中的人物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力争取得成功;而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很少构想出这样的故事。2.通过百度搜索有关资料或优酷观看录像片,找到高成就动机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到的描述成就动机强弱对比鲜明的故事,要求学生阅读之后,对两类案例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举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特征。3.通过BBS论坛和QQ群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就动机与愿望强度,认识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想要获得他人关心、认可、支持的动机)的关系,了解成就动机在自己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4.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如篮球赛、足球赛、校运会等,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冒险,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让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思想与行为方式。5.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理化生竞赛、头脑风暴(OM)、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让学生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大量成就动机训练表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8
我国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心理尚未成熟。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为此,中学生需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才能从容应对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健康成长。于是,如何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心理现状
1.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待加强
中学生的幸福感较强,多数人表示自己感到幸福。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难以产生幸福感,同时又由于多数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存在缺陷,不能有效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在日益增大。简言之,当前中学生的幸福感还有待加强。
2.中学生不良情绪(如:苦恼、伤心、生气等)出现的情况较多,其中大多数表示自己偶尔会出现负面情绪
经调查可以推断出,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状况的频率在较大一部分学生中还是比较高的。再结合现场采访,我们了解到此时的学生渴望得到身边的帮助,愿意向他人倾诉。这也意味着,老师和家长对这部分学生应给予关注,及时沟通。
3.中学生不良心理状况的成因较多,且集中体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和人际交往问题两方面
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若调适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大的必要性。若中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和心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可以看出,若中学生心理调适不到位,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势必会对其日常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善中学生心理调适状况有极大的必要性。
三、针对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心理现状反映的问题分析
1.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稍显不足
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控制调节能力较好,一般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突发困境时,大多数中学生能采取较为积极良好的方式。面对当下的各种问题,中学生能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但在缺乏相关知识引导的情况下,中学生尚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针对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进行努力的时候,还必须关注到中学生应对突发困难的心态调节问题,适当加强中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
2.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视度不够
多数学校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根据调查显示,多数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站以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帮助,部分班主任会定期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交流辅导,少数学校会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拓展心理知识。然而,实际上这些措施并未起到理想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在心理的调适方面离不开引导帮助。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但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这一点上有待改进。另外,家长也应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为孩子减压。
四、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上饶及金华的中学生自我调适能力所作的思考
1.中学生自身应努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中学生心理的调适,应由中学生自己进行努力。中学生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课后多锻炼身体。同时,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和调节技巧,能及时进行自我调适。
2.教师和家长应提供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的关注、理解和帮助
中学生的处世经验还不成熟,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监控和心理调适,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平时多同他们交流沟通,并在他们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度的帮助,少批评、多鼓励,使他们能快乐成长。
3.相关部门应对中学教育做适度调整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针对其心理调适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1)应当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减轻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寓教于乐;(2)应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加强中学生的幸福感;(3)可以建议学校设置心理辅导站,增设心理调适课程,组织相关活动,并对此进行监督反馈;(4)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检测,并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五、总结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调适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适,但效果欠佳。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未引起重视,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师、家长对中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关注度也不够,欠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因此,为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自身应努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教师和家长应对中学生的心理调适关注、理解和帮助;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定措施,对中学教育做出调整和改进。总而言之,提高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s take RET as the foundation, stressed that the individual academic society self-admission, the goal lies in raises the student stable mood. Looking from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he implementation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has certain necessity. For these years came domestic also to have many about the principle sentimen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s applied research, the majority research showed the reason sentiment education to suit apply in Our country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practice, also made certain progress. The related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applies in middle school’s effect had the support, moreover as if may deduce indirectly from above findings: The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may apply our country’s middle-school student.
【Key words】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Mood education; 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1 理情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非理性信念引发了情绪和行为失调,需要以理性信念替换非理性信念来进行治疗。理情教育(Rational Emotive Education ,简称 REE),是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在学校情境中的应用。REE是一种预防性、教育性的辅导课程,它是以RET为基础,强调个体学会自我接纳,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独立的理性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念,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
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实施理性情绪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偏重智育的发展,长期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绪层面。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正在成长过程中,正处于从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也是身心变化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逐渐复杂,但是仍然不够稳定,情绪起伏较大。此阶段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偏激的观念和想法。这些非理性的想法不仅会对青春期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焦虑、人格障碍、强迫动作等心理疾病的产生确实与非理性信念有关[1]。
从学校心理辅导看,作为教育的心理辅导主要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心理辅导[2]而理情教育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促进学生理性发展的体系,切合我国当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关于理情教育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大多数研究都表明理情教育适合应用于我国学校的心理辅导实践,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将对理情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并综合几项国内实证研究说明其在我国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2 理情教育的优势
2.1 理情教育与理性情绪疗法:理情教育是从理情治疗法中发展出来的,二者是一本多源的关系,所以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理情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ABCDE理论。
ABC理论是关于情绪障碍原因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 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 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对产生困扰的观念进行驳斥(D)且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哲学(E)才能消除情绪困扰。
理性情绪教育是将理性情绪治疗法应用于学校情境中的一个预防性情感教育课程。Ellis认为,不是每个心理治疗方法都适合学校教育,像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就不适宜。而RET作为治疗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因其所采用的方式多为具体的、教育的、高度教导取向的,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模式,因此,它比其他学派更适用于教育情境。
2.2 理情教育的教学特点:理情教育的模式强调经验性学习,批判性的思考,并提供许多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单元的练习,让学生能区分“假设”和事实,质问非理性想法,接受不完美,处理过度的情绪反应,驳斥导致痛苦的错误想法,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和了解如何处理偏激的观念等。理情教育模式是综合理情教育基本技巧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方法的习得的学习体系。
从理情教育课程这方面来看,核心在于教导学生理解思维与情绪的联系,把握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学习将不合理的信念转变为合理信念的技巧,最终达到减少情绪困扰的目的。
在实施方面,注重将班级辅导、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结合,着力点在于应用。班级辅导运用游戏、心理剧等方式交给学生理情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情绪行为问题的技巧。团体辅导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在面对家中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运用理情技术有效地处理问题。个案辅导主要对象是个别情绪行为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家庭作业训练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迁移至实际生活中。Ellis认为~个人若不能将所学应用出来,他就不算真的改进或痊愈了。可见,应用是理隋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理睛教育产生效果的前提。[3]
3 理情教育的实证研究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Ellis也提出过许多将理性情绪教育原则应用于儿童身上的成功案例。经Ellis和其同僚研究发现,理性情绪疗法十分适用于学校中正常的少年。国内不少研究也是从青少年入手,讨论理情教育的应用价值,大部分实证研究结果支持理情教育应用于学校中的青少年的有效性。而许多研究者也在其文章中得出结论,REE能降低非理性观念,减低或消除不良情绪、提升自我概念、增加情绪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刘宣文等人[5](2003)选取92名初二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对实验组的46人进行了一学期十八课时的理情教育。最后,将由通过心理健康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情绪稳定性测验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理情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邵晓芸(2004)[6]采用班级授课式的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研究理情教育应用于高中生的效果。对高一的一个班级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理情课程,另选一个班级为控制组,另外研究者本人对三名特殊学生进行辅导。所用的教材是有研究者综合考量编写的。经过前后测的学生心理健康测查、SCL.90量表收集得来的数据显示:REE对减低或消除高中生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EE不仅适合团体辅导,同样适合个别辅导。
徐广荣(2005)[7]选取初中两个班级,一为实验组,一为对照组。对实验班级进行为期十周的情绪教育辅导。对比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前后测情绪稳定性得分,结果发现情绪教育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情绪稳定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任智(2005)[8]选取了初一和初三的两个班级,仍然是采用自编教材进行理情教育干预,比较前后测的焦虑得分,结果表明理性情绪教育可帮助初中学生有效地调控考试焦虑情绪;理性情绪教育对考试焦虑的调控效果存在年级的差异而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刘清玲(2007)[9]选取职高一年级被试,用理情教育干预比较前后测得分,同时辅助个别辅导,得出结论:,在职高生中开展理性情绪教育,能有效地提高职高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但在抑郁性、强迫症状、自卑感、焦虑、自主性、疑病症、负罪感等方面并无显著性的变化;针对个案辅导,理情疗法也能起到良好效果。
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理情教育的研究多属于干预研究,多采用单因素组间前后测,主要的实施对象为初中高中的学生,实施理情教育时多使用研究者自编教材,有些研究将团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多数研究成果都证明理情教育对中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促进作用,理情教育也适用于个别辅导。但是这些实证研究仍有些不足: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研究者自编的教材,缺乏统一性,不利于证明全国范围内推广理情教育的合理性;并且多数研究历时最多四个月,还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来证明理情教育的适用性;被试的选择单一,多选择初一高一对于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较少。
有关理性情绪教育应用于一般青少年的功效已得到支持,而且从以上研究结果似乎可间接推论:理性情绪教育可应用中学生。不过,目前有关“效果”的问题,除了注意有效与否外,男、女的性别差异是否引起理性情绪教育效果的差别?探求理性情绪教育最佳年龄阶段等问题:理性情绪教育的效果是否与被试的某些人格特质有关?这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实证的研究。
4 总结
经过以上理论和实证的讨论,可以看出理情教育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理情教育本文化的同时仍然有许多问题,虽然理情教育基本精神与中国人传统的“讲理”相符合,但是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中国人的非理性观念和Ellis描述的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的对中国人非理性观念的研究;在实践中还会遇见“假说服”现象,有些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尊严,违心的服从,诸如此类的问题仍需要解决。
现今的大部分研究对象仍限于学生,教师的情绪问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情绪观也有利于理情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方健华.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与操作范型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5),52-54
篇10
(一)上一堂“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由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王艳丽老师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面临的困惑给学生上一堂线上“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帮助学生缓解焦虑的情绪,放松心情!
(二)开展一次“心语传递”师生恳谈活动。
班主任组织召开一节班会课,组织学生对自己、同学、老师说句心里话,分享居家学习生活体会和成长感悟,初三学生谈一谈面对中考的困惑,对今后生活的展望和寄语。通过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居家学习与复学之后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惑,排查心理问题。
(三)开展一次“爱的抱抱”亲子活动。
班主任组织召开了一节班会课,活动中学生和家长相互拥抱,学生们听家长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班会中学生讲述家里的亲子之间爱的故事。有效的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化解误解与冲突。学生给家长、扶养人一个拥抱,促进家庭亲子关系和谐。
(四) 开展了一次“疫情让我成长”班会活动。
利用线上班会活动,让学生谈谈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感悟,对抗疫故事、抗疫事件、抗疫任务的讨论与反思,总结一下这次疫情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体悟,挖掘正向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珍爱生命,促进理性成长。
篇11
项目基金:此论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心理故事在培养初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性研究》JCJY131710051的研究成果。
采用“故事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能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自信心的同时,增强其情感体验,促进其思想升华,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辅导效果。文章结合近两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工作,总结了“心理故事法”的应用价值、优势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期对教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示。
一、“心理故事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中学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学习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学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积极心理治疗与故事治疗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由德国神经科专家、心理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所创立他在心理治疗中尝试把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进行一种综合的治疗模式。这一方法强调心理矛盾和冲突的积极方面,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在治疗中运用直觉和想象以及寓言故事作为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媒介,在不与求助者的观念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改变其观念的建议,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问题,唤醒学生的自助能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想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日的。
在生理生物学的研究中有这样的推断:故事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对某种事物的感受。因此故事也同样能改变人的心理与生活过程,我们观察那些听故事听得入了迷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的连带变化,如呼吸的变化、肌肉运动的变化、心率的变化等。故事能强化和丰富人的体验,宣传某种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故事本身可以帮助学生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应对在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我们自身是故事创作的源泉,故事帮助我们认识和定义自我,交流彼此的体验与感受,使人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调节态度、情感、行为模式,促进个人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保证一种健康的身心状态。
三、心理故事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活动中去。比如,在实施故事教学时,也采用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竞赛法等。笔者在语文教学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学习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学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学校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习,面对高考,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提高学生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它也能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篇12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差、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大概达到了30%,有的县区甚至高达60%。”可见,在中学厌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如今90后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家人视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的感觉,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处理问题时忽略别人的感受。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民主型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的性格。自由放纵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教和沟通,易造成青少年散漫、任性、甚至狂野不羁。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开设心理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到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
三、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中学生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了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中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另外,可以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忽略中学生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3、结合班级、课外活动和学科教学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和学科教学来进行,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教学以及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同时,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力度,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姜莹 游川 丁辉 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8。
[2]王丽敏 吕杰 哈尔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3]李燕 龚洁 杨旭 武汉市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4]陈纪方 梁彦秋 等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校管理心理学,1988。
[5]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6]林崇德 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9]彭德华 等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管理心理学,1992。
篇13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团体,是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
行为。
二、如何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当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考量。方法如下:
观察,可以是对当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总体效果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一个专题辅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时间段后的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测量,是通过量表进行测量,针对的只能是学生的某一具体态度在一个时间段后的转变情况,也就是选定某一专题的心理辅导,用辅导前的态度,与辅导一段时间后的态度进行对比,将对比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从实践环节上追求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只对学生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确定内容之后,才能对这一辅导内容考察效果。正因为辅导内容是效果的依托,才将其列出说明。在班级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来自心理教育教程,也可以选择学生展现出的整体性的、倾向性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目标,是对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和效果的预期,是团体活动的导向。目标既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服务,又是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与达成目标有关,否则就是在浪费有限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达到目标就是追求效果。那么所有的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进行,也是追求效果的必然要求。
判断方案是否围绕目标进行,首先要判断方案能够对内容起什么作用,如果看不到作用,就应当予以否定。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案从呈现的形式上讲,不外乎四种:讲述、问答、讨论、体验。
相对于什么内容,在什么时机采用哪种形式,需要从可能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全程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以方案最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要求为准。
4.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和修正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是前述设计的实际呈现,但不是设计的简单再现。这个阶段对“领导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领导者”负有维持和指引团体心理辅导按预定方向进行的责任。并且,在实施的同时还伴随着对辅导发展偏差的修正,实施与修正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讨论与反馈、总结与结束。要想将这个过程完成好,还需要一些技术,如何完成也必然涉及技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些技术。技术有很多,而且技术还是发展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选取几个常见的、主要的技术作一个说明。
分组技术
分组作用是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者团体活动。
反应技术
反应技术是团体“领导者”的基本功,包括倾听、复述、反映、
澄清。
互动技术
建立关系是互动技术的基础,互动就是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利用互动可以在团体中形成良好的气氛,形成尊重、接纳、信任、关怀的人际关系。互动技术包括解说、联结、促动、沟通。
行动技术
行动技术指的是“领导者”在维持团体心理辅导时所作的行为技巧。行动技术包括提问、调停、聚焦、示范。
参考文献:
[1]陶泻.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