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效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博物馆蕴含巨大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所收藏和展示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实物见证,是人类薪火相传的溯源之路,因此当今博物馆担负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社会效益的重要使命,对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博物馆亦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更应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成为人类终身教育的课堂,成为社会效益的释放地。
博物馆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博物馆数量不菲的藏品本身就代表着国家一定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科技、军事、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其中不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熏陶,所以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爱国主义教科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特性
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特性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有所区别,它以直观的、立体的形象,向对象客观地传承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文明,通过与个体的互动,使之融会贯通、开启思域、启迪智慧。
文物是一个历史时期文明的物质结晶,总是以最客观的方式记录当时的工艺水平、政治思想、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者主观思想。与阅读书籍不同,书籍以文字为载体阐述理论实现其效益,而博物馆则是通过直观形象传递文化元素来实现。由于先感觉再知觉最后形成意识的心理认知过程,比起前者,后者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博物馆作为独特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将零散的历史遗存发掘、征集、聚合到一起,创造出一个在博物馆以外所没有或少有的感性认知条件。因此人们常把博物馆的教育称作“直观教育”或“ 诉诸于眼睛的教育”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决定了博物馆社会效益是在观众意取闲野、心旷神怡中进行的,“寓教于乐”,是其显著特征。
三.克服瓶颈,多举措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
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客观上存在着一些瓶颈。我们暂且将形成瓶颈的制约因素大致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加以分析。
外部因素:首先,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效力范围直接受制于观众数量,参观者数量越多,则社会效益覆盖的范围越广,反之则覆盖范围越窄。再则,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程度受制于观众学识层次和文化素养,通常来讲,博物馆在层次高、素养深厚的观众身上更容易发挥其社会效益。最后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广度受制于博物馆所处区位特点,交通便利,信息渠道广泛、区位优势明显将有利于其发挥社会效益。
内部因素:一是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对自身亲和力的塑造。博物馆是冷漠地以建筑形态矗立在街边,还是热心地以主人翁姿态走进社会;是以教育者自居,还是以朋友身份与社会形成互动;是以自谓高雅艺术超乎于人民群众,还是以包容意识实现雅俗共赏等等,都将决定其亲和力的强弱。亲和力强的博物馆更能赢得众多数量、不同层次和积极参与的观众,从而使社会效益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多层次、广覆盖的繁荣景象。二是博物馆文化宣讲与文物的结合程度以及生动程度。文物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对一般人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很难领会文物蕴含的历史、人文、思想等意义。只有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紧紧结合文物的生动讲解,才能赢得 “芳心”,加深观众对文物蕴含意义的认识,才能实现文物应有的社会效益。三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形式多样性和吸引力。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传统模式是在馆内对文物进行静态展览,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实现受益。传统模式过于单调且容量有限,走进博物馆感知文化的观众数量毕竟仅占一小部份。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尽管四川博物院年观众流量达到100万人,在同类博物馆位居前列,但相对于全省人口而言(2009年底,四川总人口8860万人),按每人年均参观一次计算,全省仅有1.1%的人口可以在一年内享受一次这一资源,以此推算要实现每人一生中参观一次,则需要近百年的时间。这还是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历史艺术类综合博物馆,依托多达26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达6万余件),10000平方米展厅在传统模式下所能实现社会效益的范围。
鉴于制约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内外因素,我们有必要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内外因素的不利影响,疏通发挥社会效益的渠道,使博物馆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开启民智等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1.明确博物馆发展理念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一名博物馆馆长在谈到博物馆事业发展时曾这样描述,“冷静思考,老老实实地做一些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具体事情。真正把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落实在基层,落实到群众中,落实到青少年教育中。”无论是从标准定义还是感性描述中,都不难看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文化教育单位,具有鲜明公益性质,强调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明确为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念,博物馆自身建设及运作就更能从以人为本角度,换位思考,考虑对象观感、接受程度,探索更多有益的方式,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更广泛的范围实现社会效益。
2008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可以看作是利用政策牵引力实现博物馆发展理念向提供无偿性、公益性社会服务转变。这一华丽转身收到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四川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为例, 截至2009年,全省共有50家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范围。免费开放后,观众人数大幅增涨,仅2009年全省50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452万人次,其中青少年576万人次,各馆观众数量是免费开放前的2倍。大量的工人、农民、居民及其他从业人员、青少年学生、自驾游客等入馆参观,观众出现更加多元化倾向。免费开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出现了文化惠民繁荣的盛况,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2.塑造博物馆文化氛围
博物馆静态展览的传统模式过于呆板,将博物馆文化封闭在馆内,这样的结果致使博物馆仅仅成为一个地区的旅游景点,社会效益并不明显。要做大社会效益,可以考虑从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入手。这就好比中国的茶文化、美国的汽车文化一般,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在具有博物馆文化氛围的区域,其社会效益发挥较其他地区而言显然更为有利。塑造博物馆文化氛围不妨从培育“博物馆之友”,招募博物馆志愿者,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入手。
邀请有志之士参与博物馆事业,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培育并壮大“博物馆之友”这一群体。“博物馆之友”关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兼具观众视角,他们的参与将有利于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博物馆爱好者和博物馆事业后备力量;有效利用馆外的人力、物力,协助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并及时引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最新观点和最新成就,应用于博物馆的工作实践。特别注重在大学社区里培育“博物馆之友”群落,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博物馆文物资源与大学的智力资源、实验室资源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大学提供学用结合、心智休养的场所,一方面扩大博物馆影响力,提升博物馆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完备的博物馆志愿者评价标准,吸引专家学者、大学生、民间艺术传人、社区居民等各领域人士,参加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志愿者提供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志愿者参与博物馆事业,在出于对社会公益事业考虑之外,往往还会出于增长学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志愿者渴望得到关于自身公益行为的客观评价,因此结合博物馆实际,制订科学完备的志愿者评价标准,能吸引更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并通过志愿者行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化附着力。
跳出博物馆为展览而建的传统思维窠臼,摸索新路子,不断增加将其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可能性。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使博物馆周边地区的公益设施、园林设计和建筑外观体现出博物馆元素,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搭建平台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方便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传统民族文化节日期间,博物馆主动贴近群众,结合节日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传统节日场景布置,深入浅出地讲解节日礼仪,提供传统节日服装、器物等式样参考,组织开展节日特色的社区集体活动等举措,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一个原生态的传统节日,加深人们对其文化背景的认识;一方面更能使人们在愉悦的体验中,对博物馆文化氛围有直观立体的感受。
3.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通过发挥自身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来实现社会效益。从传统博物馆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来看:许多优秀的历史文物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库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被局限于展览馆内,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悉,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鉴于此,博物馆需要创新服务形式,尽可能让博物馆资源贴近群众,发挥应有的文化亲和力。
始创于四川博物院的流动博物馆是创新服务形式颇具成效的事例。这一新思路不再将博物馆文化束之高阁,而是主动走近寻常百姓家门口。
2010年2月,四川博物院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博物馆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的要求,在全国率先打造的服务“三区一基层”的流动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正式成立。仅一年时间,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足迹已遍布巴蜀大地,涉及区域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地震灾区,受益单位类别有:乡村社区、学校、驻川部队、工厂、矿山等,总行程5万多公里,直接受益观众达60余万人次。
让博物馆动起来是博物馆服务形式的创新之举。博物馆从定点展出到流动展出,其文化教育等社会效益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延展,文物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一新颖的展出形式,有利于克服博物馆自身容量不足以及所处地域条件对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限制。除克服地域条件的限制外,我们还应考虑博物馆开放时间对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影响。
一般而言,博物馆开放时间与其他大多数行业工作时间几乎同步。这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初衷存在冲突,工作中的人们不大可能在上班时间去博物馆参观,而此时门庭冷落的博物馆又正好冗积了大量的准备提供服务的员工。解决这个冲突,博物馆需要对作息制度予以改进,尽可能满足提供异步服务的要求。所谓异步服务,是指当与其他行业同步工作的时间结束后,博物馆设置新的较长的服务时段,组织员工为结束工作后的人们提供服务。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它的特殊性在于,人们走进博物馆参观,接受文化教育服务是主动的个体行为,是在休闲愉悦的体验中进行的。因此,将博物馆开放时间予以延长,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浓郁文化氛围的休闲场所,不仅能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能促进博物馆提高文物资源、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形式是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丰富并方便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引进现代科技克服文物保存空间对于文物展览的限制。打造数字展厅,采用3D数字技术拍摄文物及其制作工艺、历史文化背景记录片,让人们在极度真实的场景中,实现多角度观赏文物造型,并深入了解文物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传递信息的优势,建立网络虚拟博物馆,模拟参观博物馆的真实场景,让人们即使坐在家中也能以第一视角近乎真实地进行参观。博物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能为其实现社会效益开辟更为方便、迅速、畅通的渠道,为实现博物馆文化无障碍传播奠定基础。
实现友好互动是创新服务形式的重要取向。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是建立在观众愉悦体现的基础上的。与观众建立朋友关系,而并非以教育者、馆主人姿态凌驾于观众之上是保证观众愉悦体验的前提。通过多种形式与观众形成互动,例如:在民族民俗文化展览中,结合展览内容,设计故事情节,提供服装道具,邀请观众参与角色扮演;建立手工坊,指导帮助观众在参观文物之后,探索文物的制作工艺,亲自参与制作其感兴趣文物的防制品制作;创新讲解形式,改革说教、灌输为主的单一模式,把说教式变为激发式,把灌输式变为互动式,主动把信息传递给观众,强化展示效果,让观众看后能记忆深刻,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辟休闲交流平台,为观众提供一个整理思绪、总结交流观后感的优良环境等等。建立友好互动的关系能加深观众对所见事物的印象并感受到博物馆及其文化的亲和力,对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博物馆静静守护历史并维护历史原貌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冷落馆藏所含社会效益却令人惋惜。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的现状,开阔思路,创新服务形式,采取多种有效途径解禁并放大其价值。这对丰富公民教育,增加社会效益,促进博物馆事业繁荣进步都极具重要意义。博物馆以主动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多种形式融入社会事业,终将使之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重镇,成为民族文化和历史文明窗口,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
参考文献:
[1] 王敏英,独特的古代文明传承方式.东方艺术,2009年 S2期.
[2] 黄超,流动博物馆 创建展览新模式.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 01期.
篇2
一、前言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同时非商业化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的公益性特征。社会效益是全运会公益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衡量全运会赛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 年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开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结以往全运会办赛经验,分析全运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消极效益,提出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降低负面影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热点。
二、全运会社会效益分类
全运会社会效益分为积极效益和消极效益。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指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问题等。研究全运会社会效益,要充分挖掘赛事本身的资源和优势,提高赛事积极效益,更要警觉赛事风险,控制赛事不利因素,最大程度的减少消极效益。
三、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改善城市形象
形象影响着公众、政府决策者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认知和空间决策行为[1]。全运会属于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对承办城市办赛资格的审查十分严格。一方面,主办城市要重新规划城市布局,交通路线,改善城市环境,完善通讯系统,建造适合竞技比赛的体育场馆等来保证大赛顺利、高质量地进行。另一方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城市各种广告的直接宣传为赛事升温造势,观赛人员声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以及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使得城市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
(二)精神激励
大型赛事举办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凝聚力[2]。在赛事举办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奋斗的坚强品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在运动竞技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以“祖国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是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全运氛围的熏陶下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改变,体育参与意识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城市凝聚力。
(三)文化传播
全运会赛事举办有利于展示东道主城市的文化魅力,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办赛城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民众,在赛事的理念、口号、吉祥物中融入该城市的特色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各参赛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举办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四、全运会可能带来的消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扰乱居民正常生活
从赛事申办成功到赛事收尾,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第一,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噪音,影响场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大量的人流涌入比赛主办城市给交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地居民由于交通重新规划,道路拥堵而改道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第三,大量的人员突然涌入会造成城市很多物品资源相对匮乏,给主办城市的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二)造成环境破坏
赛事举办修建体育场馆及相应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原有的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新公路、停车场等设施更加重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规模的人群在短时间内集聚到比赛地点,交通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空气指数下降,游客暴增,旅游景点、城市中的垃圾泛滥成灾,水和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三)潜在安全隐患
1.办赛期间观众、游客、运动员、记者等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剧增,大量的生活用品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由于货源的紧急需求,有些经销商低价收购即将过期或者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投入市场从中谋取利益,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而损害身体健康。
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比赛现场数以万计的观众都聚集在空间有限的体育场馆内,类似场馆失火,看台坍塌,球迷闹事,甚至是裁判的不公正裁决等,都有可能引起突发性的群体骚乱,酿成大祸。
3.大赛举办期间,由于赛事精彩,观看人员众多,吸引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流量集聚的公共场所成为犯罪的高发区,偷盗、抢劫的犯罪行为迅速上升。
五、充分挖掘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
获得办赛资格之后要充分利用举办城市现有的基本条件,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团队,加强宣传,打造赛事品牌,积极争取电视转播机构和有实力,且具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的大力支持,不能够只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要树立与这些企业长期合作的长远观念[3]。将“全民全运”的思想落到实处,积极鼓励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市民体育人文意识。加强赛事无形资产宣传和开发,包括赛事理念、价值观、标志、会旗等方面,联系城市文化与赛事文化的特色元素,充分挖掘全运会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社会效益。
六、防范全运会消极社会效益的建议
(一)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影响居民生活的干扰因素
1.办赛前期场馆建设是重头戏,可以在保障办赛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城市已有的场馆,如学校体育场馆、商业性体育场馆,通过合理的改建达到比赛要求,既减少了建筑垃圾,又降低了施工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交通是一个城市正常运作的命脉,重新规划改道要合理,将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或者将单行道改为双行道,这样的做法既为比赛时的交通提供了保证,同时能够减缓居民上班高峰期重点路段的压力,在比赛结束后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
3.过高的商品价格往往会使一些中等收入以下游客望而却步,甚至对办赛城市产生厌恶情绪,制定适当的价格政策,限制比赛期间价格的过度上涨,尤其要维持基本消费产品价格,为中等收入的游客提供观赛机会。同时可适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法案,严防投机商。
4.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人员不应该采取驱逐方式,应该将这类人群集中交由本市或邻近友好城市的收容机构来妥善安置,提供衣食起居所需物品,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掘他们的优势,非残障人士可以通过组织培训重新走向社会,用劳动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
5.赛事举办期间是志愿者服务高峰时间段,赛事选择安排在假期可以避免影响学生志愿者的学习任务,严格控制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培训,培养志愿者平和乐观的服务心态。
6.对于临时性就业人员赛事结束后通过颁发奖章、荣誉证书或推荐信的形式给与支持鼓励,增强他们再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强环境的防范与治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加以保护。建筑垃圾、汽车尾气、大量的人群聚集、消耗品产生的垃圾以及旅游景点的废弃品将比其他任何时间带给环境的负担沉重,提倡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垃圾分类进行循环利用,控制旅游景点游客乱扔垃圾。同时倡导“绿色文明”的办赛理念,创建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三)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关系到每一位游客、居民、与赛事相关人员以及途经主办城市的差旅人员的身体健康,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案严打参杂造假,以次充好的投机商。
2.加大公共区域警戒,造势严惩偷盗抢劫的行为,使犯罪人员有所顾忌,控制犯罪增长率。对于赛场安全要高度重视,首先安排医务人员保障参赛队员的身体健康,一旦运动员比赛受伤、观众或现场工作人员出现任何身体不适状况,做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其次,做好体育场馆内外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完善消防灭火器材等。最后,做好场馆内突发性的应急措施。
3.在保障场内安全的前提下,更要加大恐怖袭击的防范,开展高质量的安全保障教育工作,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岗位职责,成立安全保障巡逻小组,对比赛场馆各出入口以及重要场所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巡逻。尤其是场馆内保安人员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盘查可疑人员,警觉异常事件,保证比赛现场的安全。
七、结语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一类,本身具有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诉求远远超过了赛事的商业性需求,所以办赛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但都是在宏观层面,针对全运会研究的文章相对比较少,借鉴大型赛事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全运会社会效益,在公益化视角下细化分析全运会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扬正面效益,正视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大程度的体现全运会的公益性特征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篇3
2.1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的5a间,全县新增林地面积1.64万hm2。在涵养水源方面,可有效调节水分平衡,达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目的。在保持水土方面,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经调查,土壤侵蚀模数由1999年的5500t/(a•km2)降低到2014年底的2600t/(a•km2),年降雨量由1999年的473.1mm增加到2014年的539.5mm,干热风、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得到了控制。
2.2经济效益
2.2.1退耕还林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工农业产值达186537.0万元,与1999年的27237.0万元相比,提高了163300.0万元;农业产值由1999年的18623.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07726.0万元,增加了89103.0万元。2.2.2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群众把一部分偏远、瘠薄的陡坡耕地退下来,从广种薄收的辛苦劳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在有限的耕地上精耕细作,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同时,通过在条件适宜的退耕地上大搞林草、林药间作,发展草畜业和中药材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在退耕还林实施期间,全县退耕区共完成林药间作0.41万hm2、林草间作1.00万hm2,每年生产的牧草可饲养15万个羊单位,加上间作药材所得的丰厚收益,使老百姓着实体会到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生机。据调查,2014年底,全县粮食总产量为83289t,比1999年退耕还林前65489t增产17800t。2.2.3退耕还林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的实施,广大退耕户吃粮有了保障,收入进一步提高。1999年退耕前与2014年底退耕后相比较,畜牧业收入由3117.0万元增加到11057.0万元,增加了7940.0万元;劳务收入由5845.5万元增加到5.1亿元,增加了45154.5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036元增加到6199元,增加了5163元。
篇4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美术不断渗透到群众的生活中,有利于群众利用美术来丰富艺术创作,从而让美术逐渐成为群众艺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我国非常著名的“剪纸之乡”黑龙江海伦,那里的人们非常喜欢剪纸艺术,甚至连小孩和老人都很喜欢这项手工美术创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护林乡农民冯素珍创作的《送粮》《喂马》《养鸡》,双录乡农民刘淑珍创作的《牛车》《猫》《狗》,联发乡农民徐凤琴创作的《梳妆》《持花仕女》,李继英创作的《花鸟》等。更为特殊的是冰灯、冰雕、雪雕等美术作品都是黑龙江人们更为喜欢的,男女老少都很喜欢,摄影也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热忱追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让摄影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得到更全面的诠释。
篇5
在时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的促进性作用之下,工人文化宫承担着的历史使命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工人文化宫逐渐的演变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成分之一,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之中逐步的将“学校和乐园”的双重职能发挥出来。
一、首先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展现的工人文化宫文化发展观
工人文化宫是作为数量众多的职工群众开展知识学习、才干培养,以及各项娱乐休闲活动,并发挥出来“学校和乐园”作用的活动中心,其本身具有的最基本的只能及时为工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以及娱乐休闲等综合性质的服务,在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大众的基础上开展包含在“学校和乐园”职能中的各项服务。工人文化宫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企业工会和职工开展联系和沟通的时候需要使用到的最为重要的纽带,从始至终都应当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从思想理念的层面上使得我党占据的执政地位不断的得到巩固,与此同时也是能够对工人阶级的思想先进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的。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和谐社会构建思想,对于在崭新的r展背景之下的工人文化宫文化观的树立来说其实也是非常的重要的,简单点来说,在崭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工人文化宫想要将“学校和乐园”的职能充分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最为根本的就是需要将崭新的文化发展观念树立起来,在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之下引导职工群众并为其提供服务。工人文化宫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设置出来的市场导向和服务定位应当以我国社会中广大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直接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机遇和挑战,在能够对工人文化宫的宣传和教育这两项基础功能正常发挥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的同时,也应当予以工人文化宫所发挥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的重视。
二、工人文化宫应当在面向基层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的活动
工人文化宫假如说想要在崭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发挥出来“学校和乐园”的作用,作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面向基层,在将广大的工人群众作为基础的情况之下开展各种综合性活动和服务,使得进入到工人文化宫中的工人群众能够在阅读、培训以及娱乐等活动中,满足精神发展层面上的需求。在此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在崭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工人文化宫始终都是需要对基层职工群众发挥出辐射功能的,并以此为基础将工人文化宫本身具有的组织和协调方面的功能发挥出来。
三、美术教师在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崭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工人个文化宫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宣传和教育,只有在使得工人文化宫生产出来的文艺产品社会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为工人文化宫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程度保证,在工人文化宫文化产品生产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艺术和审美眼光以及绘画能力,可以使得工人文化宫在宣传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文艺产品满足时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说美术教师在工人文化宫文艺产品社会效益提升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较为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工人文化宫当中的一份子,我们其实是应当将基层作为出发点的,以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在付出我们经过艺术化修饰之后的辛勤劳动之后,以期能够在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中继续将“学校和乐园”的作用发挥出来,更是希望能够为工会正常宣传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就能够在“三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之中,做出我们本应当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二)社会效益
医院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医院充分利用各类型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通过自身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保健卫生服务,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而医院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社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影响即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不仅属于医院自身的责任,同时又关系医院自身的形象与信誉。
(三)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属于医院经营管理工作当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倘若医院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完全不估计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经济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医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然而长此以往,医院必然会丧失大部分人员群众,最终致使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不断降低。而医院如果过于偏重社会效益,则会导致医院难以承载巨大的经济开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因此,医院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关键条件与最终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重要联系,医院只有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才能够保障医院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体系
新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各个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损失在所难免。医院自身的发展一般是依靠自身资金的不断积累,然而随着医院自身经济收入的不断削减,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医院就必须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核算意识,切实加大医疗成本的控制力度。所以,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应当积极降低医疗项目、医疗工作方面的开支,减少一些不必要支出,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资金的积累。与此同时,医院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使用率,减少该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针对医院经济核算工作,应当积极采用全成本管理模式,将各个科室、全部类目当中的资金支出都计算到对应的成本中,通过全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的高效控制,再保障医院自身社会效益的同时,切实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建立正确的效益观。
正确的效益观属于指导卫生系统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利润是实现两个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社会当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经济是终极原因,倘若经济关系不顺,服务关系自然也不顺。满意的经济关系是形成满意服务关系的重要基础,即医院只有实现满意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满意的医疗关系。这就需要各个医院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观,进一步明确医疗服务的宗旨,使得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正确处理两个效益。
为避免损害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医院应当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目标。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主动权在医院本身,而社会与病人医疗效益的主动权同样也在医院本身。这就需要医院真正将谋求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当作最高准则,不仅要为医院自身谋利益,同时也应当为社会与病人谋利益。医院必须要在内部反复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两者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医院应当要求广大员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而当医院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时,社会必然会回报医院,其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基本法则。
(三)提高医院整体素质
新医改政策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然而其对广大医院来说,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由于医院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医改背景下的相关要求,因此,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自身的地位,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以此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各个医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传统优势的培育特色学科,通过与专科专病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还应当避免人才的流失,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教育力度,在医院内部树立优胜劣汰的思想,使得医院内部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人才机制下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扎实的操作、优质的服务获取病人的信赖,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医疗设施,加大与各个医院的合作力度,通过互相交流、沟通,实现医院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目标,切实促进各个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各个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够获得发展,新医改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这就需要医院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使得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医院自身的形象,使得更多的病人更愿意选择医院。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医院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这就导致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医院要想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在不断增加自身市场份额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对应的资金投入,保障医院能够在市场调节下,充分利用增长的经济利润来填补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差额。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高度重视改革创新,要想在新医改背景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当加大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构建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员工进行科研课题方面的研究,通过不断拓展医疗事业方面的新市场与利润增长点,真正把能力创新与科技创新当作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篇7
引言
城市园林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是一种新型园林。城市园林追求人、社会、自然生态的平衡,更注重城市建设各方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种和谐。
一、建设城市园林的必要性
1、城市园林的涵义
园林是由水体、地形、地貌以及各种配套建筑物和道路、植物、动物素材,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综合之后,组成的统一体。城市园林根据其规模和属性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1)用于城市整体环境的绿化,从而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2)用于局部环境的绿化,比如城市街头绿化、居住区绿地建设以及城市公园的修建等,主要的作用是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方便、常用的休憩活动空间;(3)用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旅游性城市园林,为了配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4)企事业单位专用绿地,是用来作为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美化。
2、为什么要加强城市园林的建设
城市园林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属于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经常被看作是评价城市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协调发展的一个指标。一个城市的园林建设与这个城市的社会经济之间往往会存在很大关系。因为每个城市在她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给自己一个关于“自我形象”的评价和定位,除此之外,这个城市的公民也同样会根据自己对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的熟悉和认知程度形成个人的一种看法。所以,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在建造城市园林的时候,要尽量扬长避短,根据自己城市的特色来设计城市的形象就十分重要。而城市园林的建设又往往是“充实”一个城市的“软实力”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它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搞得不错的城市,不仅这个城市的公民都可以享受着很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效益,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慢慢的显现出来。一个十分明显的标志和特点就是这个城市在本地公民和游客眼中的形象在改变,于是,这个城市的吸引力就会增强,就会带动招商引资的幅度,宏观的经济效益也会凸显。
二、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
1、净化城市空气
据世界银行一项报告显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20个城市有一半在中国。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刻不容缓。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以城市的公共场所含菌量最多,而在园林绿化比较好的地方则明显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园林植物具有过滤吸滞尘埃的作用,使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园林植物具有杀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森林和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天然的吸碳制氧工厂。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不但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而且还可以起到过滤吸收作用。
2、创造城市景观
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和艺术享受。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大多具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风格独特的园林绿化。其中园林绿化对城市面貌起决定作用。要丰富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必须从艺术、自然角度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既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文物古迹,又要从道理走向、功能分区上考虑,最大限度发挥绿化装饰作用。
3、提供游憩场所
城市中的公共绿地是环境美的重要地段,是人们假节日和工作之余休息、娱乐的良好场所。公园一般分为动、静两类活动区。青少年多喜欢动的游乐,老年人则偏爱静的游憩活动。在城市郊区的森林、水域,利用风景优美的地段,来安排为居民服务的休疗养地。
4、文化科教园地
城市园林绿地,特别是公园和一些公共设施专用绿地,是一个城市或单位的宣传橱窗,可开展多种方式的活动,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水平。公园中常设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等还有专类公园如植物园、动物园等,是向群众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场所,使游人在游玩中丰富科技和历史知识,陶冶情操,从而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
5、推动城市建设
城市园林建设要求城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构建高效低耗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它要求城市在建设园林城市时必须先有良好的规划,再合理的去实施并不断完善;要求城市不断加强对城市绿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公园、绿地等。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要求抓好城市主出入口和市区景观大道等道路的沿边配套绿化,全面改善城区的绿化环境,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使城市的绿化生态效益和城市园林景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这些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的实现夯实了基础,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有助于消除人们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三、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社会效益的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保障核心内容就是园林树木的栽植,要建构与当地生活环境气候相适应的植被地,合理的进行规划,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把城市的品位、城市的格调、城市的特色,高档次地创新地塑造出来。然后就是要加强绿地的管理养护,一个城市园林水平主要体现在绿化管理上。在具体的绿化管理过程中,要要根据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苗木状况和用途科学管理,合理协调水、肥、土壤、植物修剪等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因素,使植物有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绿化苗木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绿化效益。
2、健全法制,依法护绿
在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和延续性,积极推进城市永久性绿地的划定工作,完善城市绿地管理实施办法,并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的立法进程,加强城市绿化执法管理,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城市绿化保护、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依法兴绿、依法建绿、依法管绿,保证城市。
3、加强宣传,人人参与
搞好城市园林绿化不单单是园林绿化工作者个人的工作,更是全民需要参予的工作,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经常性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让广大的市民朋友们、企业朋友们以及各类的民间团体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以获取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绿化效益的技术保障。
4、建立科学的养护管理制度、进行养护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4.1建立和完善植物养护管理技术档案,方便总结,分析和改进工作。建立树木养护管理工作年历,从而做到有预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避免盲目性。同时又能总结经验,并为今后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4.2进行养护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模式,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3制定详细的养护标准,进行分级养护。理论与实践表明,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制对于完善、改进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工作都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根据现实情况处理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园林绿化部门要坚持改革,强化管理,因地制宜,不断总结与完善,真正地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打造出崛起中的城市新形象。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国家规划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蓝图,社会和环境相和谐必不可缺,园林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得城市环境得到保护改善和美化,同时其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篇8
2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赛简介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年歌手大奖赛”“青歌赛”等,自1984年举办第一节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在每次的比赛中,都涌现出了大量的艺术修养高,综合素质好的高水平歌唱家,并且很多已经成为了歌唱领域内的佼佼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殷秀梅、李琼、蔡国庆、毛阿敏、、宋祖英等,该项比赛,在比赛内容上基本唱法、曲艺表演、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人才。
第一届的比赛没有专业与业余的区分,在唱法上也没有区分。随着每一届的经验积累,在第二届比赛上,为了体现公平竞赛的比赛特点,划分了专业与业余组,在唱法上划分了美声、名字、通俗等,并且将比赛的现场直接推到观众面前,以直播的方式,让观众能够原汁原味的领略到歌手们的艺术天赋和造诣。在第八届的“青歌赛”上,团体比赛首次被认可,并且增加了对歌手的专业素养的考核,并沿用至今,歌手的整体能力展现出来了。在第九届大赛上,加入了群众元素,增加了“监审组”,让歌手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并且带动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积极性。在2012年,本应该是第15届“青歌赛”的举办年份,但是,“青歌赛”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2013年将会如期举办。
3艺术比赛的社会效益
不论是何种的艺术比赛,都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到第一位,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其举办历史悠久,社会影响反围观,忠实观众数量庞大,伴随着“60后”“70后”的成长,时至今日,每年的“青歌赛”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很高的。
3.1弘扬了一种精神
“青歌赛”举办历史悠久,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相近,“青歌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我们都能开到每一次的舞台和参赛选手的不同特色,不论是“西北风”还是“团体赛”都能够看出歌手们的一种精神面貌――团结奋进!通过对“60后”“70后”的座谈,他们都纷纷说道,“青歌赛”的选手们,本身在唱功方面十分过硬,在舞台表演上十分投入,舞台形象佳,而且这些出了名的歌手在今后的发展上十分抢眼,一种“团结奋进”的净胜面貌展现出来了,对将近一代人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激励着人们为生活和理想而奋斗,弘扬了一种精神。
3.2展现了一种价值
就当前的我国艺术比赛的规模和形式来说,歌唱类的比赛数量明显较多,“青歌赛”所展现的是一种价值――为梦而生!所谓为梦而生,是“青歌赛”的参赛选手,本身十分热爱歌唱,并且具有一定的基础,将“青歌赛”作为一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明星梦”等等,展现除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从个人层面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并且可以为这个目标,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这个梦想;从社会整体层面上讲,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拼搏进取的气氛。“青歌赛”参赛人员的参赛过程,在舞台上尽情的挥洒个人的才能,展现了一种价值。
3.3体现了一种导向
“青歌赛”的多年成功巨变,并且能够延续下来成为一种常规比赛,说明了艺术比赛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青歌赛”体现了一种导向――文化建设!通过历年的“青歌赛”的比赛过程来看,全国很多观众都给予很高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青歌赛”的规格很高,说明了国家和政府对这种“公平、公正”比赛的重视程度,在选拔过程中,接受全国观众的监督,体现了对“诚信”的重视,从这些内容上,我们看出文化建设是“青歌赛”的一种内在导向,指导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氛围,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其中类似“青歌赛”的节目,能够给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
4艺术比赛的经济效益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不能够体现出来,因为“青歌赛”不同于一般的娱乐和商业的艺术比赛,而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特点而呈现出来的。
4.1近期经济效益
“青歌赛”的举办期间,主要有以下集中方式来产生了经济效益,第一,观众通过短信来参与互动,选出自己喜爱的歌手,并发送祝福等内容,资费的产生就是一种经济效益;第二,“青歌赛”的赞助单位,产生的广告费用等;第三,“青歌赛”周边商城的建立和产品的生产。例如,歌手的画册、写真,专辑等的销售都产生了经济效益。
4.2长期经济效益
从长远来看,“青歌赛”在艺术比赛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凝聚成了一种符号,其文化价值和附带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很难衡量的,但是,“青歌赛”的前提的宣传,对往届的回顾,都能够看到艺术比赛的魅力和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所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比赛的形式多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都有一定的贡献,而作为文化层面的建设,应当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时刻铭记作为艺术比赛的本质所在,是为了弘扬一种精神,展现一种价值和体现一种导向。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关于国家研制的思路与认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李于昆.走向综合的艺术课程――发达国家艺术课程的特点与启示[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
篇9
所谓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在修建和改建公路期间,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同时还可带动劳务用工、饮食服务、工程建材、商贸运输、劳务用工等一系列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增加沿线居民收入。二是公路建成使用后,随着交通环境改善、车流、客流量的涌入,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间交流和地区知名度,产生聚焦效应,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三次产业将进入结构调整与高速发展期。
可见,新建或改建的公路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经济效益:一种内部的直接经济效益,即新建或改建的整个公路系统通过内部管理的不断强化,通过一系列创新的管理活动,使得自身所从事的公路在建设、养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生产发展得以不断提高;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整个公路系统能够进行的社会经济的相关服务能力。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带给车辆、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降低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行驶费用。当然,二者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它贯穿于整个公路的生产活动各个环节的全过程。
二、公路经济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从公路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来看,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想观念落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彻底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就束缚了公路各部门以及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半下放型的管理体制让公路系统的各个管理体制在具体的实施中失去了主导作用;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结合点不能满足地方建设公路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事权和财权有脱节,无法满足其地方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公路建设以及养护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经济效益的发挥。再次,随着经济的膨胀,物价迅速攀升等因素,公路养护等成本不断增加;还有一些落后或者偏僻的地区,公路的级别不高或是人气不够,从而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近年来公路系统当中各个部门的人员快速的增长,致使内部混乱、机构臃肿,在职员工的管理以及薪酬发放都出现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路经济效益。
三、改善制约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对策分析
从制约公路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要改善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从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改变目前公路发展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1、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人员素质。观念的转变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观念的转变要从全员做起,通过单位组织收听讲座,交流讨论会,提供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人员的业务学习,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新的台阶,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树立用新型的市场经济观念,以此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想,让这些创新思想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有效提升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引用先进技术,提升公路经济社会效益。保质保量完成公路项目建设,技术力量是关键。首先,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公路级别既能能有效地减少成本,也能减少后期养护与管理程序。其次,利用现代智能技术,能准确检测公路上发生的一切状况,能有效地减小运输事故的发生,保持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最后,利用专业人才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经验,利用新的设计方案把公路的运行线路进行等级提升的同时进行线路取直设计,能有效地节约运输时间和交通运输里程。总之,在公路系统中全面推进技术改革,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
3、完善公路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发挥公路经济管社会效益的重要依据和保障。管理层面不仅要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还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还要有一个合理规范的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还有就是,我们还要依据具体的特征来制定相关的并且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只有因事不同而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这样的高速公路组织机构才更规范性,主要公路的规章制度规范了,这样就更能提高公路经济社会效益。
就现在而言,伴随着公路营运事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颁布的法律法规在公路的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公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依据,还要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来决定什么方法可行,并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4、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为了促进公路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公路系统,强化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工作。建立适合当地公路行业状况的行业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公路系统内部的积极性;从技术、人才、设备等设施及资金上保障公路处于良好的养护状态。对公路的建设以及养护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当把握编制科学以及均衡合理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其最大程度的投资效益。在管理程序方面,科学的制定管理措施,分工明确、有效制定奖励机制,可以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另外,应对公路其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公路进行养护时应当进行公路人员、组织、设备以及资金等各方面的准备,确保公路养护能够正常有效的进行。
5、重视整治公路周边环境治。重视公路周边环境的治理,要及时改善公路周边的噪声污染,水源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包括派人清理公路上产生的垃圾、灰尘、污水以及非公路标牌等。在公路两边栽种树木,以免公路垮塌以及坍陷,从而更进一步巩固公路的防护安全。结合实际条件在公路上设置消音带以及种植绿化带等以控制环境污染。公路部门也要加强公路周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气,废烟是否超标,如发现违禁者须采取果断措施给予制止。另外,公路部门还应定期做好整修边沟,更新交通设施、粉刷桥涵以及美化隔离带工作。
6、拓展公路的产业链条,促进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路系统应该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公路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发展公路自身系统以外的其它产业,以新的理念、新的形式建立公路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公路开展沿线区域的互动发展,有效地实现临近的县市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可以大大的扩大市场,带动沿线的经济以及旅游业或者其他行业的而快速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公路系统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公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中的主动脉,其中心任务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回报,实现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公路营运自身的营运能力,依靠其整体效率的增强,来发掘出新的效益增长点,才能让公路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作者单位:阜新市交通局直属分局)
参考文献:
[1]王敬娟.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行质量[J].理论界,2007,(09).
篇10
第四,私有财产捐献给社会。例如,美国的股票大王巴菲特向他的子女宣布,他们别想得到他的一个铜板,他要把财产全部捐献给社会。当然,这种私有公用,是通过捐献改变了财产的所有权,即将私有财产捐献为公有财产,最终变为公用财产。
以上几种现象,都是将私有财产交给公用。什么叫“交给公用”呢?是指这些财产事实上归属于社会。从社会公益来看,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效果来看,从它对老百姓所带来的福利来看,这些财产与公有制财产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比如,这些财产照样为社会增加就业,照样为社会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照样为国家增加税收,照样增进城乡的经济繁荣,甚至就连这些财产的经营者和支配者,也不是财产的所有者,而是遍布于社会的大大小小的职业经营者。
我们可以说,这些财产与公有制财产的惟一区别是,公有制财产所形成的利润归公,私有制财产所形成的利润归私。在传统经济学看来,这是公有制与私有制最本质的区别。
然而,如前所述,所谓私有公用财产,是指这些财产的利润并没有被财产的所有者消费,而是被积累起来,继续用于投资或生产,继续用于财产的扩张,其结果是使私有公用财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如果私有财产所产生的利润被所有者消费掉了,则这部分私有财产就不称其为私有公用财产,而属于私有私用财产。
篇11
二、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1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幼儿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在平衡木上走、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4.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幼儿需负出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的运动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幼儿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幼儿产生烦燥情绪,甚至注意的分散,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较好完成。
6.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以同样的速度速跑完20米,有的幼儿心率达180次/分,有的幼儿仅168次/分;同做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三、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综合以上各影响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某大班教师为了发展幼儿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至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幼儿分别站在圆圈的边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幼儿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事先准备好的绒毛小动物玩具,数量每一轮都比游戏的幼儿少2至4个。),没找到“朋友”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第二轮变化为幼儿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幼儿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幼儿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幼儿出现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后半部分就可安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熊和石头人”。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幼儿的意志负荷也不应太大,应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材时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兴趣性和直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十分喜欢游戏,孩子在游戏中的认识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体育游戏和道具,再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一般来讲,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以增大幼儿的认识负荷,而后半部分则宜安排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而情绪负荷,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不应过大,以避免因幼儿情绪过度兴奋而影响新教材的学习掌握,在后半部分可安排适当的内容以让幼儿的情绪负荷达到。对意志负荷,学习新教材和较难教材时应先大后小,学习较易教材或复习旧教材时则可是先小后大。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3.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领导幼儿的体育课时应精讲让幼儿多练,应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幼儿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幼儿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幼儿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幼儿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龄班,尤其是小班,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中大班幼儿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在中大班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幼儿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幼儿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幼儿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幼儿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幼儿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幼儿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幼儿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幼儿的休息时间。
篇12
工程造价管理是有效控制建筑投资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搞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使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得到最大效益。 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
一、 工程造价管理各参与主体方面
1.政府方面:现在,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存在两种计价管理模式并存的状态,即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政府对工程造价是以直接管理为主,将一些本属于行业协会的工程造价行业具体活动也纳入到政府的工作范围。
2.业主:一般在建设项目中设计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3%~5%,而设计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达70%~80%。在招标过程中控制造价,业主方应注意与加强以下几点:(1)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2)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3)严格报价评审,合理低价者中标。对于造价的控制一般采用经过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合理低价法为主。
3.造价咨询机构及专业人员:近几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快速,使得从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的中介机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工程造价队伍 。通过健全法规,规范行为,政企分开,建立自主经营的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服务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咨询顾问公司,建立和发展与改革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中介服务机构,使建设项目管理逐步过渡到由一个独立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负责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在建设项目中和各方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且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加强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协会的建设,建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自律机制,不断提高工程造价协会在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地位,使之成为真正代表行业内多数从业者的利益,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4.设计、施工等单位:设计阶段是有效控制造价的关键环节。注重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这点。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是项目建设提高效益、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的重要保证。由于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通常可达60%~70%左右,因此,抓住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就抓住了造价控制的核心。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利进行控制的情况主要是对工程设计方案开展公开而公正的招投标,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详尽论证优选,并请专家综合评审,确保设计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和有利于有效控制投资额的优良方案中标。设计方案选定后,在设计实施阶段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即按照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再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并将投资限额分解到各专业,使各专业在保证达到工程要求的前提下,按分配造价限额进行设计,参与设计人员必须是有经验懂技术经济的设计师。他们设计的成果必须实用、先进而且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二、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而在施工阶段,通过优化组织施工设计,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10%,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编制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就是要在施工的过程中按合同控制价款。工程合同价的变更主要为工程变更和签证。每一个项目都或多或少有变更和签证发生,因此,控制合同价必须控制工程变更和签证。首先,严把工程变更关。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造成图纸不一致。设计规格与现有材料、设备不一致。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严把变更关,造价管理人员应对多个变更方案从质量、工期、造价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推荐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师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按图纸施工,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换、现场签证、额外用工等预算外费用的发生。对于必需的签证应做到先算账,后花钱,这样才能随时掌握项目费用的数额。对施工过程中所发生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按规定要求计算,注意施工企业报送的结算书中项目单价及分项的正确性,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和监理工程师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各种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以减少结算中出现麻烦,这也是有效控制施工投资的重要一面。
其次应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由于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人财物消耗大,考虑到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等因素,一旦决策失误,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合理确定造价,必须在建设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建设程序进行多次计价,以充分体现造价的合理性。
三、竣工结算审核的造价管理
篇13
地震是人类共同的灾难。由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受其影响,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范围极为宽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一直以来,同处地震多发地带的美国、日本由于科技先进,在地震观测及信息处理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中国科学技术稍有不足,但拥有的大量地震档案却为地震预报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如帝舜时期的“地震泉涌”,就真实地反映了地震时的自然景象,由于抗震意识的缺乏,以致于“龙生庙,犬哭于市”。随着该类档案地不断积累,一个问题也摆在了大众眼前,即如何发挥抗震纪念馆档案的社会效益。本文探讨了发挥抗震纪念馆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为广大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一、抗震纪念馆档案发挥社会效益的主要措施
(一)推出精品展览,再现抗震精神
地震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但抗震却给人们在悲痛中带来直面灾难的勇气。抗震纪念馆应该加强档案的管理意识,避免展览内容的单一性、重复性,要重视最新档案地不断添入,精品档案的不断推出。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时,曾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策划下,推出了《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充分展示了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通过多角度、多技术成功地纪录了三十年中灾后家园的重建工作,集历史图片、电脑合成图、光电地图、程控图于一体,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与现场环境相结合的手段,将展览办得有声有色。汶川地震博物馆这几年也加大了精品意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只有通过这种精品展览,才能让抗震档案发挥出积极地、有效的社会效益,让人们传承抗震精神,铭记历史伤痛。
(二)普及地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
通过纪念馆的档案展览和档案管理,能够有效地启迪、影响到社会和公众,改变他们对地震知识的薄弱、落后状况。通过档案展览,不仅要有效展示地震灾难的真实情况,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大众的防震意识。因此,有必要加强防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改进人们的防震措施;通过展示地震的灾难性,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为了加大宣传范围和宣传效果,纪念馆应该拓展宣传领域,采用巡回展览的形式,刊印防震手册,深入厂矿,深入农村,深入学校,深入机关,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缓解人们面临地震的恐慌心理,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程度。可以说,一座好的抗震纪念馆应该成为一个地震紧急救援的培训基地。
(三)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地震研究
我国有悠久的文明史,特别是盛行修纂史书和地方志以来,相关的地震档案就极为丰富。在19世纪末,大量学者加强了该领域的研究,陆续刊发了一些地震目录,可以丰富地震学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利用。1956年时,曾由地质学家李四光提议,著名学者范文澜等主持,翻阅文献近万种,胜利出版《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并编制出全国历史震中分布图;1960年,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编辑《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在23年后又对该书进行了修订、补充;1978年,谢毓寿和蔡美彪花费5、6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的编纂出版工作。通过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以促进地震的研究工作。作为抗震纪念馆,更须如此。
二、纪念馆档案社会效益得以发挥的几点体现
(一)能让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1992年7月30日,国务院总理在参观唐山地震博物馆时,曾题词:“中国人民要以唐山为鉴,长期不懈地同地震灾害作斗争。”随后的汶川地震博物馆在开馆,各级领导也纷纷致辞予以高度评价。通过各级领导的评价重视,对发挥抗震纪念馆档案的社会效益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二)能让业界同行充分肯定
抗震纪念馆档案的建立,由于专题性强,往往会受到业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如地震、规划、建筑等部门。如唐山地震博物馆,曾被中国地震局确认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特色博物馆之一,全国地震研讨会、以及一些省市县的防震减灾研讨会都纷纷在此召开,成为全国抗震纪念馆的典范。获得业界同行的充分肯定,自然会扩大其影响力。
(三)能让共建单位一致欢迎
抗震纪念馆档案的主题是反映抗震救灾知识,为了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防震知识,应该加大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与一些企业、学校及部队结成文明共建单位,一同探讨科普知识和德育教育,举办抗震救灾主题征文、演讲、座谈及巡回展览。在这方面,唐山、汶川地震博物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唐山的共建单位高达50余个,开办了大量的实际活动,举措得当,反响良好,影响深远,获得共建单位的一致欢迎,值得广大抗震纪念馆借鉴和学习。
(四)能让地震学者研究利用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应该做好痛定思痛,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地震灾难过去后,通过建立和管理抗震纪念馆的文献档案,可以供地震学者研究和利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等书籍的编纂出版,即是专家学者们研究利用各种历史文献档案的体现,能够提高后人的研究利用效率。抗震纪念馆档案不能偏重于管理,更需加强研究利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它们的最大价值。
(五)能让参观人员深有感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是《左传》中的一句话。抗震纪念馆档案要加强展览和借阅措施,让众多参观人员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接触到各种图文、影视资料,直面地震灾难的危害性、抗震救灾的积极性,加强自己的地震预防知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国爱家情怀,让抗震纪念馆档案成为一块良好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德育实践基地,从而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抗震纪念馆档案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对于地震和防震的文化知识需求。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地震档案的建立、展览和研究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抗震纪念馆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应该发扬职业精神,加强档案文献的收集,注意精品档案的推出,从而更好地发挥抗震纪念馆档案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