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乌鸦喝水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乌鸦喝水教案

篇1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2、乌鸦的头饰和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你知道的乌鸦知识

2.出示课件上的乌鸦图。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感悟。

(1)谁愿意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②小组讨论:

“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如何表演?”

③小组汇报:

④指名表演朗读。学生评价

(2)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说说你的办法

(3)分小组合作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说一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乌鸦成功的喜悦。)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①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②“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③学生上台演示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④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⑤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⑥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⑧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1.激趣:播放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你怎样评价这只乌鸦呢?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1)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2)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3)大家练习创意朗读表演。

(四)识记生字。小组合作认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我是聪明的乌鸦"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聪明的乌鸦该怎么办呢?

2、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好,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带头饰表演,评选最聪明的乌鸦。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在课文中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象了,谁最先找到?(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形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乌-鸟石-右办-为)

4.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找、许、法)这几个字书写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部首边,写窄长一些,右边写宽点)

(3)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办”呢?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1)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篇2

在课堂中老师的艺术修养体现在他们自身的言行中,这样的言传身教将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一、课堂语言艺术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逻辑、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一小节时“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此时老师可设问:小小的鸟蛋为什么是凉凉的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地想,在什么情况下鸟蛋是不凉的呢?不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考虑到鸟妈妈不在窝里,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能顺利取下鸟蛋的原因。

二、课堂情境艺术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认字,在生活中认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识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表演,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里将来会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树林”我让学生到讲台上延续我的板书,在蒙蒙细雨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树。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树,一棵、两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树,有些并不是很形象,但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课堂形象艺术还要包括一些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不符合,很快就被老师“矫正”过来,若有与计划设计不协调的其他音符,很快也会被“消灭”。因此,很大程度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遏制,整节课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呆板地听。其实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学设计做出回答,当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吻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努力引导,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将课堂编成表演的舞台,学生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主角。

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让学生识记“猴”字时。我事先把字词板书在小黑板上,因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单人旁边多写一竖。把小黑板挂出来以后,很多学生都认读了,一个眼尖的学生看出来了,提出了我多写一竖。因为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刹那的失控,随后我灵机一变,夸奖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老师故意多写了一竖,一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二是提醒你们别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处理使一堂公开课更加的完美了。课后有老师调侃问是不是我故意设计的。我告诉他们是我的大意,他们都对我的应变表示赞赏。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生: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大家想一想,平时你看到过乌鸦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学生都摇头。

师:那么假如你是乌鸦,你会上哪里找水喝呢?

篇3

0090-01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重要补充和修改。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推进过程。课堂教学往往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计划进行,特别是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课堂教学就会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为生动、有趣、丰富的精彩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灵活应变,摒弃原先预设的方案生成新教案,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发现,使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一、把握学生灵动的思维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往往是教师在课前难以预见的,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缜密的计划和预见,但也难以保证教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一名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作者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加上了省略号。而在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却没有加省略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学生:“那么,你们认为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形态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草帽。”有的说:“有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山峰撑着的一把雨伞。”还有的说:“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像是青山穿上了迷你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合理想象,既发展了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顺势引导举手提问的学生回顾其他同学刚才所说的内容,问题立即迎刃而解。

面对课堂的生成,师生只有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氛围中才能展开心灵的对话,才能使教案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生成,学生方能在教学生成中得到启迪,形成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感悟。

二、把握教师的智慧生成

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往往随着课堂教学的推移而产生,许多教师会从教学过程中顿悟新的教学流程,从而打破课堂僵局,使教学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的公开课时,笔者到学生中间指导他们做练习。当笔者走到一位女生身边时,她悄悄地说:“老师,您板书上的‘既’字写错了。”笔者一看,果不其然。此时,坐在前面的几位听课老师都为笔者捏了一把汗,有的老师还建议笔者悄悄改过来。但是笔者不紧不慢地等学生完成练习,再趁机组织学生进行“找错字”的比赛。不少学生很快找出并改正了板书上写错的“既”字。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把握突发事情中的生成

篇4

1、备教材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了解本年级的教材,还要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对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纲要都要做到心知肚明。对于每一节课,上课前都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关键,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想上好每一节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来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充分预见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案。

2、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备课时不但要考虑自己怎样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关于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体积的意义》一课时,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明白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下一节教学《容积》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续集。

“话说乌鸦这一天飞得又累又渴?这时乌鸦看到一口井,井水很深,怎样才能喝到水呢?他就想起了上次喝水的方法,对,还用小石子,于是它有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投向井里,可是这样叼了老半天也不见井里的水上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一位老农过来说:“你怎么能总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呢?是呀!同学们,为什么乌鸦就不能用上次的老办法解决这次的新问题呢?

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议论,最后得出结论,井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大,而瓶子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小,所以就不能再用放小石子的方法来喝水。等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我说:“同学们,其实呀!也就是井的容积大,瓶子的容积小,那么什么叫做容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吗?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然后,小组讨论解决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我发现上课老师讲得少,学生探究的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意外的好。

2、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形式很容易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力争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又照顾到后进生的学习困难,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决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

3、让课堂教学充满情感的交流。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其魅力。”

首先用语言对学生交流。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课堂上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语言传达的。在教学时,除了要注意到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到自已的语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用眼睛和学生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睛向别人传递心灵之语,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它是无声无形的神韵,是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它是人之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一节数学课,每一次数学活动师生时刻都充满情感的交流。当学生疲倦时,炯炯有神而又充满的目光会使他振作;当学生胆怯而又缺乏自信时,慈爱的眼神里包含着鼓舞,能使他扬起自信风帆;当学生思想开小差时,以特有的魅力将他唤回。用爱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用美好的心态看待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语言肯定其优点,用科学的知识培养其智慧,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其进步。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抓不懈。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倾听的习惯。在上课时,要经常问“你认真听了吗?你听懂了吗?你听懂某某同学的意思了吗?”这样“迫使”每一位同学,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去理解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学生倾听意识较弱,或出现打断同学发言的现象,要明确查出:我们应该先听完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地倾听和努力理解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不断反思与补充。再如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要求具体操作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合作学习的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

篇5

教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都想证实某种想法或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即使是结果“错误”的实践也同样重要,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即使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那也是很很正常的。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做法,无论是否犯错,都要切勿对学生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篇6

一年级的小孩子天真幼稚,喜欢挑战、闯关。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利用课件创设一些闯关情境,领着他们走进情景中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猴子过河”的游戏情景:第一关:自由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第二关:听老师读课文,留心圈出来的字;第三关:小老师带读课文;第四关:小老师带读生字;第五关:摆字卡,读生字;第六关:开火车,记难字。其实所设的这些“关”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环节,不过套上“猴子过河”的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孩子们感觉自己不是在紧张辛苦地学习,而是在玩游戏,他们不知不觉在玩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学得不亦乐乎。

当然,我们除了可以设计游戏情景,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如教《汉语拼音a o e》时,创设情景:一天清晨,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小姑娘来到河边,她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故事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孩子们学起来,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再如我们可以把四线三格,形象的称为拼音宝宝的家,它的家有三层楼。孩子们认识了汉语拼音,要进行书写练习。我们可以创设情景:拼音宝宝玩累了,要回家了。看看拼音宝宝o住第几层啊?o长得胖胖的、圆圆的,把屋子都占满了。拼音l,它长得真高,占了两层楼,上层、中层。,在认识“田字格”时,也可以以家的形式。再比如教学课文《乌鸦喝水》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孩子们的小眼睛瞪圆,小耳朵竖起来,听得非常认真。总之,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景,也是一个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好办法。

二、趣味游戏,劳逸结合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只能连续集中15―20分钟,那么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孩子们不可能一直都专心地听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环节中穿插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最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对本节教学内容起到一个补充或巩固的作用。如:开火车,主要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再比如:找朋友,孩子们边唱边找出可以相拼的字母,或相同偏旁的字,也可以组词等。

另外,“猜一猜”方法也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如:看动作猜生字、词语,听谜语猜生字、词语或某种事物等。在“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寓教于乐凸显效果。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游戏要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在课堂中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知识的作用,它既是教学设计中的环节,同时又是课堂调节剂,可以说一举两得。不过要使这些游戏在课堂中操纵起来快捷流畅,平时就必须训练好游戏常规,要把学生训练到只要老师一说玩什么游戏,孩子们马上就能心领神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课堂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了。

三、趣味“课中操”,一举多得

面对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课中操”可以进行很好的调节。

我们可以根据拼音教学的进度,让孩子们做做拼音操,如: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拼音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r zh ch sh,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学生学到哪儿,就背到哪儿。

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儿歌,作为“课中操”。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利用儿歌“聪明伶俐的小乌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喝到水,我们都来学习它。”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孩子们复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调节了课堂,激发了兴趣。

歌曲也可以作为“课中操”。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本身也是一首很动听的歌曲,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唱“课文”,趣乐无穷。再如《王二小》这篇课文,也有相应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欣赏。

“动手操”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课中操”。在教学《z c s》时,可以让学生用毛线绳摆出“z c s”,老师说,学生摆。课中操也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摆出容易混淆的“p 和q”,学生身体得到放松,难点在放松操中突破,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有趣的课中操既能让孩子们的大脑得到休息,调节了课堂,又巩固了知识,了解了课文内容,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趣味”评价,出奇制胜。

篇7

因此,教学对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流,而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而不是“一言堂”,学生随声应和。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平等的。由此看来,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从思想的源头彻底扭转,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在这种民主、平等、互动的格局中,学生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最终创造力得到释放。

二、处理好对话关系是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第二种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三种是师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的阅读实践,呼唤生本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对话。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让学生圈点批注、静思默想,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思维得到细化和沉淀。

三、提高对话策略是抓手

(一)调动积极性,激发对话欲望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进行有效对话,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进行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相互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

如在《走进水浒传》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中,我就在课堂教学上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师生看书的场景,同时和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和体会。亲切的交流加上音乐的渲染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民主和谐的氛围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为后文的教学铺好路,所以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利用多媒体是其中的一种。

如在《走进水浒传》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等将学生带入水浒传的年代里,感受书中描绘的水浒英雄的豪气和水泊梁山的兴盛与衰败。在交流指导的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得到冲击,兴趣得到有效调动,充分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有效对话。

(二)注意质疑问难,提高对话质量

首先,教师要预留适合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有话可说。要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充分品读、欣赏、感悟的过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使学生处于探究的亢奋状态,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的的思想内涵碰撞出情感的涟漪,进而领悟到文本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终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其次,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从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时,在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树叶的不同颜色,以帮助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感知经验,然后让学生读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读了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季节树叶会变成蓝色的呢?”“老师,大自然根本没有蓝色的树叶,题目弄错了。”……这些问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文,读文,再读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捕捉增长点,生成有效对话

教师要促进对话深入,就应该善于捕捉课堂教学的增长点。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有经验、课堂机智高,驾驭能力强的教师绝不会按部就班,更不会急于完成教案要一个个步骤,眼里、脑中只有教案,耳朵里没有学生的发言。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一课时,理解感悟乌鸦是怎么喝到水这一片断时,我安排了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让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并相机和学生对话:“为什么要一个个地放呢?说明了什么?渐渐地又说明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演示体会乌鸦的好办法,感受到乌鸦的聪明。此时,课堂的呈现是活泼而灵动的,学生在对话中长知识、炼思维、育美感。

篇8

反思是一个日常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并且从思考中总结经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容易将反思与“内省”等同,古代有一句名言被收录在《论语》中,即“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

针对教学反思的含义,许多学者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还有以此产生的后果,进行理性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记录在案。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从两个方向展开,其一,是纵向角度,从自己的教学活动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且记录教学情况,分析自己教学的成败,及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积累教学经验。其二,纵向反思,观看他人的教学活动,进行研究,与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取其长处,弥补自己的教学补足。一位美国学者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它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及时记录,并做深刻反思,反复推敲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教学的遗漏之处,由此发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而解决教学困惑,完善下一次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教学反思意义

(一)课堂有效性提升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形式有了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是在此类现象发生后,教师对自己的备课进行重新审核定位,针对教学过程,从每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逐一排查,并进行分析判断,对于每一堂教学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要进行记录,从而在教学设计环节开始,进行教学的合理设计,促使教学目标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促进下一次教学的成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小节将举例进行说明,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某市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燕子》第一课时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字词,阅读课文,理解段意,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思想不集中,而且教师在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进行良好的疏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也比较少。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该教师应该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剖析,也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使其正确掌握学习方式,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交代学习的目的、任务以及方法,促进小组学习效率的提高,进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教学能力也很重要,可以说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知识可以补充,但是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在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认真思索,然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其必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其成长的必经之路,另外,教学反思还可以成为教师成功的助力器。叶澜教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他这一生无论写多少教案,都可能无法成为一名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仅仅三年的时间,就会成为名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在教师的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大部分教师对备课重视较高,但是在教学完成之后的教学反思,教师很少留意或思考,甚至是用一个教案,就可以应用所有教学。

例如,某位新教师在小学课文《乌鸦喝水》教学时,对本篇课文的重点部分讲解的不是很透彻,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教学缺乏新颖与创意,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学习内容较为浅显,对课外知识的延伸较少,难以达到学习的高效率。针对上述教学效果,该名教师在课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向其他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汲取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实行小组教学形式,进行讨论,如何使乌鸦喝到水,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方法,积极开发学生思维,并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演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整节课的教学可以说很成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该名教师在教学过后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创新,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量变的基础上引起质变,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反思活动,在教学完成之后,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仔细推敲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积极进行改进,促进教学活动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参考文献:

[1]刘利平,刘春平.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04).

[2]高贵忠.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模式研究评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5).

篇9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篇10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做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语言。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爱跟老师讲,有事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在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活动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之一,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学会解放孩子的身心,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尤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对于原则上错误的观点,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并让学生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考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结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才会经常出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的情况,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

三、要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等,从而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彻底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而要真正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就应做到“三主”和“三不”。

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心情下学习;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少了不应有的心理惶恐与自卑,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能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篇11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二、课堂上使学生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习《蚂蚁和蝈蝈》时,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悠闲自得的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会笑她们是笨蛋”。有的说:“我会说傻瓜快到大树下乘凉吧”等等。这些是学生内心的话,对老师来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课堂上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智者闯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课堂上我们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篇12

一、 教师角色的多变性

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能力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性,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同样要呈现多变性――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让故事类课文“活”起来。如在教学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尝尝炒花生,说说花生的味道,再让学生看看花生生长的图片资料,加强对花生生长过程的直观认识。在和学生一起尝花生、讨论花生味道的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在指导讨论、观看、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和知识的传递者。这样,学生带着浓浓的“香味”去学习,自然“趣味”盎然。

二、 学生角色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学十分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故事类课文“活”起来。

(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课文《青蛙看海》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课文描述的场景――一座高高的山的一面是湖,另一面是大海,然后让三名学生分别戴上青蛙、苍鹰和松鼠的头饰进行表演,同时先播放湖泊淙淙的流水声,后播放大海惊涛拍岸的声音,用充满童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引导学生惟妙惟肖地表演了青蛙终于看到大海,体会青蛙兴奋和骄傲的心情后,教师再让他们展开讨论:青蛙为什么能看到大海呢?如果没有苍鹰和小松鼠,它还能看到大海吗?在教师营造的自主参与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 依趣设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兴趣设计生动且引人入胜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意、情、行的发展。如教学课文《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实验游戏,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教学课文《猴子种果树》时,教师可以设计如“猴子该听谁的?猴子种什么树好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猴子,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在分组辩论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三、 教学环境的多元性

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了故事。生活是个大课堂,给我们呈现了多元的教学环境。教学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把课堂和身边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故事的环境中完成教学活动,从而让故事类课文“活”起来。如课文《云房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当遇上这样的天气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领略云彩的千姿百态及云彩散去后天空的洁净湛蓝,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热爱生活。

四、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故事类课文通常浅显易懂,不用教师精讲细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说,琅琅的书声、精彩的表演、热烈的讨论、协调的合作、顺畅的交流,是故事类课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一是读一读,品一品。“熟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把书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对于一些故事类课文,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品味,尤其是对话较多的课文。如课文《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故事角色的情感,理解优美文字所传达出的感人情境。

篇13

2、 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调读法。

3、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4、 掌握yi、wu、yu的四声,能读出他们带调的音。

教学重点: i u ü y w及yi wu yu 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

教学难点: 读准i u 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已经认识了a o e三个字母朋友,他们三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谁知道?对了,就叫单韵母。a、o、e还有三个单韵母兄弟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继续到拼音王国里去认识新的好朋友,他们就是 i、u、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u ü,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设计理念:孩子们对童话故事充满了亲切感,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变成童话中的人物,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学习字母i的音、形、书写

1、学字母i的音

(看图或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师: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

教师范读i,(可利用儿歌:“牙齿对齐i、 i、i”教学生发音)

学生学读i(教师注意要多叫几位学生单独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字母i的形

师:你能在图中找到i吗?(衣服中间花边和上面的扣子,形状与i相似。)

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重点:不要漏掉小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那些精致而传神的插图教儿童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体,在孩子的面前形成一种具体的情境。启发儿童说出字母与图的哪一部分相似。帮助儿童掌握字母的读音与形体。 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3、指导书写

师:i住在几楼?(二楼和三楼)

(课件)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再次强调不漏小点)

学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提醒生书写时要注意圆点的位置,不要写成圆圈,书写要干净)

设计意图: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的书写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书写韵母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然后示范书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学生学习就轻松主动。

4、小组评议,对正确认真的作业讲出优点,形成榜样。

三、学习字母u的音、形、书写

1、学习字母u的发音

师:图上画的什么?(借乌鸦的“乌”,学习u)乌鸦的“乌”的发音与字母u相同, 教师范读u(儿歌:嘴巴突出u 、u 、u)

学生学读u(齐读,个人读,开火车读,小老师教读等)

设计意图:班里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知识和拼读能力。要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选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大家互相交流。

2、学习u的形(课件)

师:字母u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图上乌鸦窝的样子与u相似。)师: u还像什么?(像喝水的杯子、桶等)。教儿歌:u像一个茶杯子。

3、指导书写:

师:u住在几楼?( u住二楼写在中格。)

师范写u并讲清笔顺

3、学生描红、书写(师巡回指导)

四、学习字母ü的音、形、书写

1、学习字母ü的发音(课件)

师:图上画的什么?(借“鱼”的音学习ü)把“鱼”的音平读就是ü。教师范读ü。(像吹笛子ü、 ü 、ü)

学生学读ü。(采用多种方式练习读音,同位互相正音、开火车读等)(有时学生读不准音,可以先发“鱼”的音再变成一声就可发出ü的音。)

2、观察图学习ü的形

师:字母ü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鱼嘴与上面吐的两个泡泡合起来很像ü。)

教儿歌:ü像小鱼吹泡泡。(可能有学生说出ü与u之间相像,师要抓住这一点表扬,并趁机让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强调ü有两个小点)

3、指导书写

谁能告诉大家怎么写?(生可能说出u加两个小点)

师讲:ü占中格和上格,先写u,再写头上的两点。(写ü的两点时,要把两点的位置略向中间靠拢一点,这样写出的字母好看。)

4、学生练写,并同位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字母u、ü形很相似,可利用儿歌区分(u像一个茶杯子,ü像小鱼吹泡泡)教师要善于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活,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抓住儿童年龄特征,这样可以使初入学儿童爱学、学好汉语拼音,为识汉字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为儿童提早踏上知识的宝塔创造了条件。

五、巩固练习认形、发音:

回忆口型儿歌:牙齿对齐 i i i小嘴鼓鼓 u u u翘起嘴巴 ü ü ü,多种形式练读达到背诵。

六、作业:

回家书写几个漂亮的i、u、ü字母给爸爸妈妈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声调图)复习四声调,声调儿歌。

2、复习“a o e”的四声。

二、学习字母i的四声

1、学习i的四声

(卡片)谁能用学习“a o e”四声的方法,试着来读的i四声。

2、(出示卡片i)师: 看到i的声调卡片,你发现了什么?(给i标声调时,要去掉i头上的小点)。教师板书:ī 、í、 ǐ 、ì。

(1)自己试着读一读i的四声。

(2)师:在平时说的话里那些有i的四声呀?(课件)(ī医生;í阿姨;ǐ椅子;ì愿意)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名词与音相结合,把音、形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印记于学生脑海,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3)教师范读,学生随读。请小老师教读;同桌互相读(顺读)。(教师纠正二声三声的读音)

三、学习字母u的四声

1、出示u的四声 ,自己试着读一读。(教师重点指导三声的读音)

2、指名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四声。(注意纠正学生读不准的音)。

3、师:谁能用"u"的四声练习组词?乌鸦的“乌”(ū) 姓吴的“吴”(ú)五个的“五”(ǔ) 错误的“误”(ù)

设计意图:教师可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利用语言、动作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教u四声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模仿手握方向盘开汽车的动作,并边开车边发u的四声。这样,学生脑、眼、手、口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化难为易,就会学得轻松愉快。

四、学习字母ü的四声

1、出示“i”的四声与“ü”的四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师强调:单韵母“ü”标四声调时小点不能去掉,要带点写成“ǖ ǘ ǚ ǜ”。(师板书)

3、自己试着读读"ü"的四声

4、请小老师领读。 (教师强调二声和三声的读法)。打乱顺序读“ü”的四声)

5、请大家选择一个声调的音组词语。

五、巩固练习

1.按顺序读i、u、ü的四声。

2.给合日常生活的一些音和字进行练习。

衣服的“衣”(ī) 阿姨的“姨”(í)椅子的“椅”(ǐ) 愿意的“意”(ì)

乌鸦的“乌”(ū) 姓吴的“吴”(ú)五个的“五”(ǔ) 错误的“误”(ù)

小鱼的“鱼”(ǘ) 下雨的“雨”(ǚ)玉米的“玉”(ǜ)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