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量经济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量经济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量经济学

篇1

一、浅析数量经济学

1.数量经济学的内涵

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在一些经济学科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故而我们认为数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数学工具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解决经济问题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当其他它经济学科在实际研究过程遇到困难时,数量经济学可以从量化研究问题的角度为其提供一些高效可行的数量分析方法和工具。数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是一种特殊、抽象但又具体的关系[2]。

2.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数量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一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就是把数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学中,在具体的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对经济系统的整体刻画,再通过具体的方程以及方程组进行经济系统中各变量间的表述。在现阶段的数理经济学中,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产品、资本、劳动、货币以及国际贸易等市场的列方程、解方程以及进行相关解的讨论问题等,逐步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融入一个系统之中;二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借助基本的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以及统计学定量方式来进行经济现象研究的经济计量方法的一个统称;三是模拟经济学。在数量经济学中我们不仅要利用计量经济学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模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拟经济学,即通过智能模拟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技术。这种模拟可以有效的反应出具有随机性、动态性、非线性为主要特点的经济问题,可以利用电脑有效的把各种方案进行整合[3]。

3.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学领域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的分歧较为突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具体的经济活动的方式、内容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观察角度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尽相同,这也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体系或者学说。所以在数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我们虽然重点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在本质上研究的都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问题。因为利益的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最终所得到结论的应用方面。

二、数量经济学发展研究

我国现阶段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进行开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作为基本的科学发展观点和前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科学框架下的一个数理科学。从宏观层面上说,数量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为指导思想具有如下三个重要研究方向:第一,要根据西方对数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经验,通过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函数形式以及基本的数学模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用工学信号分析中的小波理论、数学上混沌分析理论、神经网络算法等非线性、非均衡以及非稳态的分析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具体的完善;要有针对具体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基本定义、估计、检验以及应用具体环节中要不断的协调理论与方法,要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结构向量自回归、非限定性贝叶斯向量自回归等方法都在不断完善中。值得一提的是用贝叶斯方法进行分位数回归是当较前沿的领域,这里关键在于对回归方程随机误差项的设定,即误差项服从非对称拉普拉斯分布(ALD)。笔者正在研究用非对称指数幂分布[4](AEPD)替代ALD,预计会取得更好的统计性质。第二,要拓展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有效的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以及应用手段;通过在经济学主要涉及的五个基本领域来进行,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可能出现的新的应用方法和具体的方法论。我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在数理经济学方面,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博弈均衡理论的基本研究;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方面,要把博弈模型中具体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的研究目标;最后,在模拟经济学中,要根据模拟微观主体的具体对策,全面的完善阐释宏观经济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基本现象。第三,要适应我国经济学发展进程和现阶段实际经济的客观需要,针对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的基本原理,完善和建立具体研究工具。对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进行全新的研究,概括研究经济学理论,这是数量经济学领域中的每个经济学者的基本任务;其次,要把经济学理论不断的条理化、规范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新原则以及新理论;最后,要充分的运用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把研究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以及具体的决策规划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在现阶段的数量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经济学领域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根据数量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一些具体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以及方法论自身的创造,要全面的发展数量经济学,要在数量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数量经济学的发展适合本土经济学的根本目的,为我国的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张锡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领先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第一、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毛洪涛,《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4、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8

篇3

一、物流的经济批量

物流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顾客所需的物品从供应的工厂,向顾客要求的地点,准确及时运到,这种门对门模式的服务形式流程。物流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应运而生的。这种传统的经济运输形式主要是由物品的运输、配送包装、装卸、加工等环节构成,有着保障生产流程,方便客户与商家交易和服务于商业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发达的今天,网络购物也越发的火爆,物流产业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商业部分。现代的物流的目标是造就以最小成本达到顾客最大的需求全过程。其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方面,它和电子商务有着紧密联系,在其的运作过程中对信息、资金、和人才的需求都很大,是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今需求最大的产业重点。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物流对商品的包装标准和物流针对的对象也有严格的要求。

另外,所说的经济批量又叫做经济订货批量,是指消耗最小成本的条件下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求,即每批材料采购或产品的数量。因此,在此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采购费用和生产投入的费用和材料在运输和产品保管费。一般在采购物品中还需考虑相关的零件费用。总之,经济批量是物流最为有意义的部分。

所以,在物流管理中,加入经济批量的概念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经济体系。这是现代物流使用较为平凡的运营方式,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批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制造最小的运营成本,对于设置仓库保管费用和进出货物时的总量都实现了最有配比。这对于物流的运营过程,在进出货计划中进行优化。实现运营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目标。

二、经济数学

经济数学是高等数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通过细分,划分为微分学、线性代数、普通概率论和统计四个部分。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基础,并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另外,对于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十分高,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后,能够很在好地金融证、投资、统计、保险等行业从事经济分析,建模设计等工作。经济数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主要课程,是必备的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和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地位。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例如,通过实际的经济问题,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的运行成果,分析经济模式的分析与修改。另外,也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相关程序,了解经济问题的核心原因。经济数学主要设有的课程包含很多,像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与统计等,在高职学校,一般要求学生修满相应学科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从事了。

三、物流经济批量中的经济数学

物流经济批量是一个需要进行规划和配置的过程,所以往往是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等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分析的。只有通过经济数学对其相关数据的分析,才能达到其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效益的目的。其主要可以分为统计、分析、预测三个部分:

1.统计

在物流的运营过程中,会遇见许多的数据,对于如此庞大的数据,若是不能很好地今夕统计,往往会使得整个物流过程效率降低。同时,这些数据是物流单位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很好地分析和预测物流市场的总体趋势和发展重心,从而及时地调整工作方向,造就收益。经济数学通过数学理论对数据信息通过整理后,便可以很好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使企业的预测更加精准,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另外,物流行业的货物进出量极大,且受季节的影响,而这些因数往往可以再统计结果中分析出来的。为了达到物流配置最优化这个目标,只有通过物流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这直接关系到了物流经济批量能否实现的关键。

2.分析

分析是指利用经济数学的知识,对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分析,是物流研究过程中主要的部分,通过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和函数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分析出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律,为稍后的预测提供材料。其中,函数部分是指通过统计的数据,进行函数上的总结,会出相关的函数图形,得出数据运营的横向和纵向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规律和趋势,推测出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再加以概率论的知识,按比值最后确定出真正的结果。这样做是比较客观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数据的统筹,避免了人为因素和主观想法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于这种分析方式也较为认可,其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存在着它的经济学意义。

3.预测

经济预测是指与未来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市场变化通过经济学的分析,预测其走向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过去,仅凭借这直觉与经验的预测方式十分主观,往往会因为人的状态影响,何况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呢。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分析出来的预测,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的数学手段,就是极具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他不是主观臆断,不受个人思维的影响,而是建立在客观数据的基础和概率走向的科学走势,是现代最为科学的经济学预测方式。

四、总结

物流经济批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经济上的手段,将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制造的成本降到最低,获取的收益放到最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经济学终究提出了建立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分析系统。而经济数学便可在这个系统中很好地起作用,有助于提高数据准确率,预测的可靠性。总而言之,在物流经济中运用经济数学的知识,可以很好地为企业造就收益,这是广大学生必须好好把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瑞春,陈占靖.经济批量博弈的凸性[J].河北北方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

[2]徐建腾,张庆普.多供应商的动态批量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4):22-23.

篇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将平面向量引入高中课程,是现行数学教材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向量既能体现“形”的直观位置特征,又具有“数”的良好运算性质,是数与形的结合和转换的桥梁。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功不可没。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包括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性质及运算律。它是继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等线性运算之后又一新的运算,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学好后续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投影的定义;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及运算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各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性质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及运算律的探究。

二、教法分析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上,我着重以引导探究的方法为主(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展示目标、引导探究――达到目标、发展思维――归纳小结、深化目标)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学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物理学中的力做功知识,应该能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所以我主要采用从物理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得出数学上的重要结论。

三、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回顾

通过前面学过的向量的线性运算引出向量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乘法运算?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在物理课上学过的矢量有哪些?

启发学生从物理方面解释,从数学方面证明。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运算其运算律不尽相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3.巩固训练:教科书例2、例3、例4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如何解答出来的。这样可以查缺补漏,同时也给不太会解答的同学解释一下。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各学科是密不可分的。

篇5

3.供给函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可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Q看成是其价格p的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二、边际与弹性

1.边际收益。设某种商品的总收益可以为需求量Q的函数,即,平均收益RA就是单位需求量的收益,于是有,可见,需求函数也可以称为平均收益函数,就是说价格P可以看成是从需求量Q获得的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就是总收益对Q的导数,即

2.边际成本。成本是指生产某总产品时消耗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所有费用,而总成本则是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求成本总额,它是由固定成本(即在一定限度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费用)和可变成本(即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费用)两部分组成。

设某种产品的产量为Q,于是我们可以把总成本看成是产量Q的产量的函数,即,最简单的成本函数有这样几种形式:

(1),其中c为固定成本;pn(Q)为可变成本,它是Q的一个n次多项式。特别当n=1时,即这时总成本为线形函数,其中a表示增加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单位成本;

(2)

(3)这里的a,b,c,d均为正常数。

由平均定义可知,平均成本KA,就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即

根据边际的定义,边际成本KM可以用总成本KT对Q的导数来表示,即

例如,当总成本为时,平均成本为而边际成本为。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边际实际上刻画了一个经济的变量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的绝对变化率。在实际过程中讨论对x变动的敏感程度时,往往离不开计量单位(即量纲),这样就很难比较使用不同的量纲时y对x的敏感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不依赖与任何单位的计量法,这就是弹性。在经济分析中,弹性表示一个经济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微小的百分比变动所作的反应。严格地讲,就是当自变量x的变动趋向零时,x的微小变化的相对变化率去除由它引起的因变量y的相对变化率所得到的比值的极限。在数学上,函数的弹性可以用导数与平均函数的比值来表示,即,可见,在经济弹性又可以理解为边际函数与平均函数之比。

设需求函数为,则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

例如,当时,有而当时,有

这里,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bp,说明了价格增加1%时,需求量减少bp%。

对于一般的可导函数,则表示当自变量x变化1%时,函数f(x)变化的百分数。例如,当f(x)=c时,由f’(x)=c,得到=0即常数函数的弹性为零。

三、总量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与边际概念相应的是总量函数的概念,例如,边际成本与总成本,边际收益与总收益,边际产出与总产出等。

设边际函数(即总量函数的变化)为f(x),求在区间[a,b]上的总量F。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元积分学中的微分法来解决;

分割区间[a,b],设其中任一小区间[x,x+dx]上的总量为,由于的线性主要部分

故有这就是说,总量边际函数从a到b的定积分。

例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收益为RM(Q),则销售N个单位时的总收益RT可以表示为

又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为KM(Q),则从产量a到b的总成本KT可以表示为

四、应用举例

例1 生产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函数KT(单位:元)是其产量Q(单位:t)的函数。试讨论

(1)当产量Q=100t时,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各是多少?

(2)当产量Q为多少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平均成本是多少?

解 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卡KA(Q)和KM(Q),则于是,有

(1)(元)(元)(元)

(2)由,解得Q=200,且,即当Q=200t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值为(元)

例2 设某种产品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求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

解 由

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例3 设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每周生产Q台时,边际成本为KM(Q)=0.6Q-2(万元)。设该产品的每台销售价格为10万元,试讨论每周生产多少台时所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解设总成本,总收益和总利润分别为和,则有其中总成本KT(Q)可由边际成本KM(Q)通过不定积分求出;

考虑到Q=0时,企业仍需支付固定成本60万元,故KT(Q)=60,代入上式得到C=60,于是

篇6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靠教育,而教师队伍是教育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教师的授课质量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质量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基础。一是全面加强教风建设。教风是学风的前导,引领学风的形成,没有好的教风,不可能有好的学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风建设,促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价值观念,培养为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甘为人梯”的良好教学风气。通过教风建设,促使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自觉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二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进,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努力钻研业务,进行教育创新,探索教学规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三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落实岗位练兵计划,全面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教学正规化建设,规范教学设计、教案、讲稿、集体备课、全程试讲、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外辅导、考试和分析等环节。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竞赛,开展经常性的评教评学活动,及时分析教学形势,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强调经济数学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数学就是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数学的应用也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要提示知识的产生背景,能使学生从前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思想方法,如微积分中的极限思想、微分法与积分法,概率论中的随机思想、数量化方法——对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还有代数学中的抽象化方法和变换方法等。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无疑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习经济数学,归根结底是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当今的经济问题。如不具备应用能力,那么只能在纯数学范围内平面式地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纯而又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而应重视数学知识的经济应用。让经济数学名副其实地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烙印,如金融数学、保险数学等。当前,数学建模教学是值得肯定的一项教学改革,是强化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和数学结合起来,就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一种完善的地步。所以说,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给未来的经济人员讲授数学,最有吸引力的是让他们了解数学中那些干巴巴的数字和公式对以后的经济活动有多大作用,要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学为用”的教学理念。为解决好数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恰当时机,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出一些利用已学知识能够解决的经济活动中的课题,锻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比如,微分方程一章除了介绍课本中物理、几何等方面的应用题外,还可以插入经济增长模型等与经济领域相关的一些例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微分方程,并且求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逐步将数学与经济领域问题相结合的目的。

四、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主要工作,特别是高校教师,更应该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因为科研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服务教学,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围绕《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数学的相关学术研究,参与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拓宽研究领域,跟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寻找相关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横向合作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真正做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篇7

    面板协整模型不仅面临着个体的残差序列相关和截面空间相关等截面相关性问题,造成面板单位根检验水平失真,而且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外部冲击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必造成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结构性变化,进而改变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即产生结构突变问题,导致面板协整检验功效的降低,甚至无法通过协整检验。最近10多年来,有关结构突变和截面相关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研究成为国际上计量经济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

    (一)结构突变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

    在国外有关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分析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针对不同时期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段建模。其中,邹至庄教授1960年提出的Chow检验方法,用于判断结构在预先给定的时点是否发生了变化。[7]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把时间序列数据分成两部分,其分界点就是检验是否已发生结构变化的检验时点。在此基础上,利用F检验来检验由前一部分n个数据求得的参数与由后一部分m个数据求得的参数是否相等,由此判断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方法在虚拟变量(dummyvariables)出现之前被人们广为使用。二是采取贝叶斯方法的途径,建立特定的统计量和分布函数。在基于频率统计的OLS估计、ML估计和GMM估计中,模型检验过分依赖于相关统计量渐近分布的样本信息,而几乎不考虑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先验信息。尤其在小样本情况下,使得统计推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充分。贝叶斯推断方法通过构造似然函数,同时利用了先验信息和样本信息,可以得到突变点的概率密度,采用吉布斯抽样完成结构突变点的数目和位置的判断。由于贝叶斯推断考虑了已有的先验信息,一些文献将其应用在时间序列结构的突变点识别和预测中。例如,2008年,Maheu和Gordon运用贝叶斯推断进行结构突变点的预测;[8]2011年,Meligkotsidou等(2011)运用贝叶斯推断研究了带有结构突变的单位根过程;[9]国内学者王维国等基于贝叶斯推断构造似然函数分析了上证指数的突变点。[10]如果经济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中不考虑结构突变问题,将使得许多存在协整关系的经济变量无法通过协整检验。1989年,Perron发现大部分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是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提出了带有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11]

篇8

二、模型类型设定对数据的依赖性

在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一旦确定研究的对象,也要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数据的确定。例如,研究人员进行我国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的过程中,模型研究的对象就是表征经济增长结果的GDP时间序列;在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的时候,尤其是挂科情况研究,那么表征不及格的数据0、1、2等自然就是模型研究的对象;研究农民的贷款方式的时候,农户借款的途径选择结果的离散数据0、1、2等就是模型研究的对象。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必须要高度重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深入研究,数据的类型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类型。我国的经济学家李子奈提出,要想更好的对计量经济学进行研究,正确的总体回归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指出了一些建立正确总体回归模型的条件。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根据最新的模型方法体系来建立总体理论模型,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经验实证。

三、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对数据关系的依赖性

李子奈在研究中,使用图表达出了数据对于总体回归模型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对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恒常、明显的因素。怎样才能够说明这些关系是存在的呢?这些因素怎样才能够引入到模型中?显然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数据的支撑。可以认为,对于经济关系的确认,其前提条件为数据之间存在的统计关系,这也就是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对于数据的依赖性,因此,在进行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研究的时候,必须要高度的重视数据统计的相关性检查。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的对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分析,这样就可以对行为分析的假设进行验证。如果只用数据关系来确定经济关系,明显不够严谨,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经济关系存在的充分条件,只能说必要条件。

四、数据质量对于模型估计的重要意义

在确立了模型并且设定了正确的总体回归模型后,接下来就应该根据总体模型的要求来收集用于模型估计的样本数据,样本数据的质量高低对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研究的早期,研究的重点一般在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实际上数据质量不仅仅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后面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也从多个角度来对数据的质量进行研究,这也就使数据质量有了众多的维度。李子奈通过対计量经济学数据的质量的分析,将它们分为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四个方面。一致性,指母体和样本应该保持一致,样本的来源应该是母体,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经常会有违反一致性的情况出现;完整性就是指包含于总体模型中的变量,其样本观测值的容量应该是一样的,这既是模型参数估计所必须要求的,也是经济现象本身应该具有的特点;准确性包含了这样的含义:数据应该可以体现出它所描述的经济变量的状态,强调数据本身的科学性;数据对于研究工作应该是准确需要的关系,也就是说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一般来说,后一个因素容易被忽略;可比性,其实就是数据口径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找出经济活动存在的客观规律,加入数据是不可比的,就会导致无法准确的的反映出实际的经济规律。

五、外生想定数据对模型应用的重要意义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大致上包括了这几个方面:结构分析、理论检验、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如果要将模型应用在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中,想得到科学的结论就不仅仅只需要正确的模型,想定的外生变量值或政策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只有通过数据,才能将它们表现出来,被称“想定数据”。实际上,没有一个既能够用于预测又可以应用在政策评价的模型,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这种模型却出现了很多次。

六、结论

在上面,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看上去没什么深度,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是目前非常值得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数据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项计量经济学课题,大部分精力都应该放在数据上,否则就不能够体现出课题的价值。当然,在突出了数据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掉入数据陷阱,数据必须是客观的,这才能够表现出客观的活动规律,任何数据的来源都应该经过科学的前期调查,希望本文对相关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J].经济学动态,2009,08:22-27.

[2]刘丽艳.计量经济学涵义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02:69-83,221-222.

篇9

 

SFC模型方法被认为起源于Copeland(1949)对资金流量账户的创设和分析,即使用四式记账体系(quadruple-entrysystem)试图回答“当国民产出的总支出增加时,这些钱从哪里融资”以及“当国民产出的总支出减少时,那些未花费的钱会去到哪里”等问题,并把经济中的实际流量(商品服务的买卖和转移流量)和金融流量(净借入或借出的资金)整合在一起,从而突破了原有的国民产出与收入核算的研究局限。此后,不少学者对资金流量分析以及存量流量关系进行了研究(Bain,1973;Davis,1987;Patterson&Stephenson,1988;Dawson,1996)。而实现存量流量核算一致性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的是Tobin(Backusetal,1980;Tobin,1982),正如Tobin(1982,p.172)指出的,希克斯的‘IS-LM’版本凯恩斯理论有许多缺陷,他希望描述一个替代框架,以修补IS-LM模型的缺陷。他所建议的框架与标准宏观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1)正确考虑时间;(2)追踪存量;(3)多种资产和资产收益率;(4)对金融和货币政策操作建模;(5)瓦尔拉斯法则以及加总约束。这些思想为SFC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基础,然而Tobin的模型仍存在不少问题。®SFC模型的真正发展应归功于英国新剑桥学派的Godley(Godley&-Cripps,1983;Godley&Lavoie,2007),®此外也包括一些来自剑桥大学、列维经济研究所(LevyInstituteofBardCollege)和社会研究新学院(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以Godley为代表的这些经济学家在保持存流量核算一致性的基础上,引入许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比如历史时间、过程理性、货币和银行的关键作用、金融不稳定性等,其所发展的SFC模型,优点在于不仅避免了当前主流宏观经济模型缺乏考虑存量流量核算一致性的问题,同时还能对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性、金融危机等被主流宏观经济理论所忽略或其无法容纳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经济世界的分析框架。

 

二、SFC模型的主要特征

 

本节将重点探讨SFC模型的基本方法,包括存量流量一致性的含义、宏观经济部门的行为假设、历史时间与过程理性的方法论以及对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视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打算对数量繁多的行为方程和核算方程进行详细分析,®而主要讨论SFC模型的一些主要的方法论和理论假设,以突出SFC模型与主流宏观经济模型在这些方法上的区别。

 

(―)存置与流置核算一致性

 

存量流量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模型中的存量和流量需保持会计核算上的一致性,即某个部门的资金流人必对应于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出,亦即资金运用必对应着资金来源,而没有资金核算上的黑洞(blackholes);与此同时,流量会累积起来并影响存量,而存量变动将在随后影响流量,存量和流量之间存在着动态相互影响。存量流量一致性可以通过宏观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矩阵和资金流量表(包括国民收入和金融交易)来说明。本文把经济分为家庭、企业、银行和政府四个部门,只考虑封闭经济情形。为简化起见,假设:(1)央行合并到政府部门当中“2)政府债券价格固定为1;(3)居民是企业和银行的股东,因此企业和银行需要向居民分派股利;(4)固定资本没有折旧。此外,表中所有变量均为名义变量,表明的是货币量值的宏观变量。

 

而在企业部门内部,其资产是资本品PK,负债是贷款L,后者对应的是银行的资产;此外,政府部门的负债是政府债券和高能货币,其中政府债券发行总量为B,而央行以高能货币H购买政府债券Bcb。该表最后一行表示各个部门当期的净资产,其中最后一项表示整个经济体加总的净资产是有形固定资产PK。

 

描述的是各个宏观经济部门实物交易的资金流量,反映了国民生产活动中的收入分配(工资、税收、利息等)和支出(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其中,企业部门区分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以用于核算固定资产投资,即出售资本品的企业的经常账户获得收入PAK,而购买资本品的企业的资本账户则形成相应价值的新增固定资产,由于该项目是在企业部门内部进行交易,因此加总为零。企业和银行均向居民分配利润。政府部门的收人为税收T,而支出则包括政府支出G和债券利息rbt-1Bt-1。

 

反映了每个部门用各自的储蓄进行金融资产交易,比如家庭用储蓄投资于银行存款和股票;而企业则利用未分配利润和银行贷款为资本品生产进行融资。各部门的“加总”一项为零,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用于金融交易的预算约束。该表最后一行是每个部门期末的净资产,其考虑了存量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其中家庭的期末净资产即为当期储蓄加上因价格股票导致的股票存量价值变动;企业的净资产则是未分配利润加上资本品价值变动(ApKt-1),再减去因价格股票导致的股票存量价值变动(ApeEt-1);政府的净资产为SAVg;而银行净资产假设为零。最后一行的最后一项是一个核算等式,整个经济的期末的净资产变动量等于总储蓄最后一列各项为零,意味着每个部门的资金流入必对应于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出。表2最后一行表示的是每个部门当期的储蓄(或负储蓄),其中企业的储蓄是未分配利润Fu。而为了简化,这里假定银行部门的储蓄为零(即净利润为零)。每个部门的列加总体现的是各个部门用于实物交易的预算约束。

 

篇10

1.游戏导入法

学生爱玩游戏,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不愿学,更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采取游戏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又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情景创设法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让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过程: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你们只要开动脑筋,发挥自由的想象,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法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再如在《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播放有关维也纳的文字、图片PowerPoint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教学效果又好。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的1月~12月所发生的静脉输血时伴有不良性反应的140 例患者,其中男88例、女52例,患者年龄在7~78岁、平均年龄为(36.32±2.16)岁;从输血的原因看,消化道或急慢性的出血、外伤所引起的失血性的贫血49例,手术后的贫血26例,肝硬化19例,肿瘤的化疗16例,慢性的肾衰竭13例,其它原因的17例。总输血量为400~800ml。

1.2输血的类型 本地区的血站所供应的浓缩性红细胞的悬液、全血、机采的血小板及血浆等。

1.3方法 制定输血的不良性反应报告制度,患者每次需要输注血及血制品时,输血科要发给输血的记录单及反馈回报卡;由输血科记录和分析输血的反馈回报卡,各科室询问并详细记录出现输血的不良性反应具体情况,协助及时处理。

1.4对输血的不良性反应的判断 输血主要的不良性反应有:发热性反应,溶血性反应,过敏性反应及细菌性污染等。

2结果

2.1实施输血的情况 140 例患者中,输注的是全血的34例、悬浮红类细胞的51例、新鲜的冰冻性血浆的32例、血小板的23例。

2.2出现不良性反应的情况 140 例患者中,有过敏性反应的89例,有发热性反应的16例,有溶血性反应的18例,有细菌污染的3例,有其它不良反应的14例。在输入全血时可能引发以上各类反应,输新鲜的冰冻性血浆引起的主要是过敏性反应,但发热性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全血所引发的。

3对静脉输血的不良性反应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3.1对静脉输血的不良性反应的护理方法

3.1.1对发热性反应的护理 应当针对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处理,对情况轻微的减慢患者输血的速度,对不禁食患者将布洛芬口服或进行物理性的降温,出现畏寒时加强保暖处理;对重症患者必须马上停止对其输血操作,安排患者吸氧,进行赖氨匹林与抗过敏药的静脉式注射与复方类氨基比林的肌肉式注射等方法治疗,周密进行病情的观察。

3.1.2对过敏性反应的护理 有轻微过敏性反应的必须减缓输血的速度,注意跟踪观察;而对过敏性反应严重的必须马上中止输血的操作,改输注0.9%的生理类盐水,确保静脉的畅通。对呼吸出现困难的,须立即吸入氧气;对过敏性的休克问题,要实施抗休克的治疗。

3.1.3对溶血性反应的护理 如果出现溶血性的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血治疗,确保静脉的畅通,联系医生并保留好余血,对血型进行核对,重新进行交叉式配血的实验;对腰部进行双侧的封闭,采用热水袋对双侧的肾区进行热敷,以防肾小管的痉挛;做好急性肾衰或休克症状的处理和抢救。

3.1.4对细菌性污染的护理 此时应马上中止输血治疗,把抗感染与抗休克作为抢救的主要方向。采取抗生素药物及早进行大剂量的静脉式滴注;在血液培养细菌没有出结果以前,先使用革兰氏阴性杆菌等广谱类抗生素进行联合性用药;把袋内的剩血通过离心式取底层的方式对涂片的染色与病原体进行培养。

3.2对静脉输血中不良性反应的预防措施

3.2.1严格把握输血治疗的条件 坚持"能少输血就少输血、能不输血就不输血"的基本原则,努力减少非必需的输血治疗,科学地进行血液的使用。由于全血成分十分复杂,容易引发各类不良性反应问题,因此在现代的输血式治疗当中,成分类输血是发展的趋势。积极倡导成分类输血,应当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在确实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当选用合适的血液制品及成分进行输注,积极鼓励患者自体式的输血。

3.2.2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在实施输血治疗以前,必须详细地了解掌握输血患者的身体状况,比如输血、过敏与妊娠的历史情况,有没有不规则的抗体,如有必要还必须进行特殊的配血[3]。同时要详细地了解掌握输血患者的疾病情况,有没有肝炎及心脏、肾脏方面的问题等。医院实验室的人员应抓好配血的相关工作,尤其对ABO型及Rh(O)型血。

4结论

综上所述,输血是一种实施医疗性救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着其它药物所无法替代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的输血过程当中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不良性反应问题,增强科学和安全用血的意识,强化临床的相关护理办法与预防措施,以严格控制由输血引发的适应症,增强输血的效果,尽力减少和防止发生输血的不良性反应。

参考文献:

篇12

美丽的大海边,住着两位渔夫,老张、老王、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出海捕鱼,老王工作3天休息一天,老张工作5天休息一天。老师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大家说说,有这么巧的日子吗?会帮老师将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1.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利用课前准备的日历,分工合作,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老王的休息日:4、8、12、16、24、28;

老张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这个情境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结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可以直接体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呈现出横向数学化的的盎然生机。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纯数学”的公式化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倍数——找公倍数——找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现实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形式化的、缺乏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虽然可以使学生形成概念,但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二是对数学“纯生活”的常识性教学。认为情境越多越好,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生活情境的创设之中,表面看来,整节课处处体现生活化,是重视了把数学问题置于生活的学习;实际上观察其课堂教学实际,却忽略了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行为,无疑丢弃了数学的“工具性”、思维的“哲理性”,使得数学教学过于“生活化”,这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相悖。横向数学化的宗旨是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希望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情境必须要有数学的含量,如同去金矿淘金、到渔场捕鱼一样。

二、从“生活原型”建构“数学模型”

片断2:解决问题引出数学概念

师:读一读老王的休息日这些数,说说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都是自然数。

生2:这些数都是偶数。

生3:它们都是合数。

生4:每两个数中间隔了三个数。

……

生:这些数不仅都是偶数,而且都是4的倍数。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老王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用同样的方法,从“老张的休息日”引出“6的倍数”,并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老王、老张共同的休息日,12、24等这些数和4的倍数、6的倍数有什么关系?

生1: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生2:这些数是4和6共同的倍数。

生3:这些数是4和6公有的倍数。

生4:这些数是4和6的公倍数。

师:对了,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就把它叫做4和6的公倍数。(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就是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最小公倍数,并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师: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出示集合图)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借助“休息日期”这一具有浓厚生活味的“数”,初步感知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策略,这是横向数学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把休息“日期”转换成“数”,逐步抽象出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形成概念的初步表象;再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正初步形成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三、从“生活思考”提升“数学思考”

片断3:运用初步概念的“支架”理论,深化解决问题的“数学化”概念

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解决一个问题:晋江汽车站,每过8分钟发一班车到安海,每过5分钟发一班车到金井,每天晨7:00同时发车后,至少再隔几分钟才能再次同时发车?请你们在图上画一画,找一找。(学生在数轴图上画一画,找一找,并根据找出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抽象出5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还有一条通往磁灶的班车车每10分钟发车一次。你能把通往金井、安海、磁灶这三条线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找出来吗?(学生继续在图上画一画,找一找。根据结果抽象出5、6、1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片断3中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横向、纵向数学化交错运行,互为补充,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部结构特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化概念的表象。同时,随着情景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两个数的情况拓展为三个数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理解。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式与关系的抽象表达,当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时,教师需要紧紧地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生活思考提升到数学思考,从而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从“生活语言”提升“数学语言”

片断4:组织语言,通俗准确表达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找“同时发车时间”,我们分别求出了几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生1:共同的倍数叫公倍数。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3:我认为不仅是两个数,三个数也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生4:既然两个数、三个数都可以,我想更多的数也可以吧。

师:说得有道理。所以我们可以把刚才这位同学(指生2)说的话改一改,把“两个数”改成“几个数”,这样更完整些。谁来再说一遍?

生: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对,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引导学生和书上的结语相对照,读一读,说说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师:想一想上面找“共同的休息日”、找“同时发车时间”的过程,说一说可以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篇13

2.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科性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综合性、整体性以及更新性。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处理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并要能够根据时展变化来及时调整知识结构。然而,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该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尤其是一些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各种模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大大影响到了该门课程要求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高要求。

3.办学理念不尽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定位并没有达到合理、科学的地步,一些学校在开设该门课程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是否具备开设的充足条件,而是随波逐流的开设该门课程,从而使得其教育定位无法具有规范性,那么,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真正具备所需要的艺术设计能力。同时,一些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类课程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很多文化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应该加入到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而这又直接到了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二、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很多与新时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比如说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没有遵循市场经济活动要求,教学目标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等,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切实提升其教学有效性

1.积极改进教育思维与教育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由于缺乏与现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各个学校在进行该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努力顺应时展的实际情况,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切实树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它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也是非常强的,应该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在开展该门课程教学的时候,尽快树立先进的教学思维,采取较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打破文理科之间的界限,让该学科的学生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从而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综合性的实践才能。

2.采取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然而现实的教学状况并没有真正重视其实践性,更多的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忽略了其实践性能。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要从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因此,各个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实践体会,通过实践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并发展理论知识,从而让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3.准确定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由于很多学校对于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把该门课程的教学定位为混杂性质,从而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好。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的领域,具有文理兼具的特性,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级的能工巧匠,应该来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对于该门课程的认知和定位,把它看作是一门高尚的学科,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模,尤其要提高生源质量,重新定位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向,从而真正为社会输送出具有高级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

4.建立健全相应的课程考核机制。

环境设计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教学体制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殊性,改进现有的学制设置情况,制定出符合该门课程人才培养需求的施教机制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认证考核机制。这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原先的学制设置改成没有固定学制的设置,让学生的入学以后就积极参与到社会学习与活动中去,学生的学期时间长短可以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灵活变动,但是,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对这些学生的考核工作,要让他们在严格的考核机制下获得成长与进步,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由此可见,该门课程教学中应该实行以实际动手为主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式教学手段,并辅之以严格的考核机制与管理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切实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质量,因为他们才是该门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真正核心力量所在。这是因为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他们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传授者和参与者,我们必须尽快改善办学条件,不仅提供给这些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外,还要给他们配备多功能模拟实践式教室、研究所式教室、车间作坊式教室、工作室式和公司式等的教学场所,让他们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教学空间来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出他们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