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老年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教育

篇1

内蒙古老年大学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有一批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老年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坚守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给老年朋友带来知识和力量,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最值得学习和宣传的榜样。

今年老年大学要筹建自己的图书资料室,以方便任课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查阅。诺敏老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老年大学校领导,提出为筹备图书资料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诺敏老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主攻音乐和键盘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表演工作。2003年被聘为老年大学电子琴专业任课教师。她钻研教学,耐心辅导,对待老年学员像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一样。学员中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有高有低,他们中大多没有电子琴基础,诺敏老师为了让学员们听得懂,学得会,可谓煞费苦心、尽职尽责,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为每位学员化解难题、辅导操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但她从无怨言,乐在其中。她把全身心投入到老年教学中,不计得失,不计名利。几年来,她与老年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不管身体怎么样,无论事务多么繁杂,总是风雨无阻准时到校授课。在学员们的爱戴拥护下,诺敏老师在去年“创先争优共建和谐校园”表彰活动中当选为内蒙古老年大学优秀教师。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诺敏老师几年来用心教学的肯定,也是对她志立于老年教育事业的最好回报。

在此次赠书之前,诺敏老师就曾向校领导表示要为老年教育事业做点贡献,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部分支援给老年大学添置教学设备。学校对她这种为老年教育无私奉献的行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肯定,同时也婉言谢绝了个人捐款和无偿资助的美意。这次诺敏老师用了整整一天时间,连中午饭也没吃,走了好几家书店,选购了一百多册音乐、器乐、舞蹈方面的初、中、高级的普及的、专业性的书籍和13盘VCD、DVD音像资料,无偿捐献给内蒙古老年大学。诺敏老师并不富裕,丈夫卧病在床,但她还是努力克服困难,坚守在老年教育课堂上。她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多年来,她将自己的爱心传播给社会上最需要帮助关心的人,把节省下来的钱多次捐献给了有困难的人和她热爱的事业,同时,也感动着周围的人们。

老年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尊老敬老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像诺敏老师这样一批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人们的热切关注、无私奉献和鼎力相助,老年教育事业定会朝着更高、更新、更好的方向迈进。

篇2

三是突出规范化,强化学习积分管理。老年大学网络课堂学员的学习时间累积后可以换取相应的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可以进行学分流通消费,对学习者进行奖励,包括发放奖学金、活动奖励、特约商户购物折扣等。通过学分消费,学习者所积累的学习积分自然相应减少,要想增加学习积分,惟有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以此鼓励学员学无止境、勇攀高峰。此外,“网络课堂”每天都根据学分积累情况对前10名的“学习之星”自动排序,年终根据积分情况评选出市级、镇级、村级“学习之星”,并予以表彰奖励。2013年,全市新注册老年学员达到8000余人,参加在线学习的突破3万人次,表彰市级“学习之星”28名,使老年学员完全摆脱了时空限制,满足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二、依托民办教育机构

推进“社会课堂”建设针对部分老年人的求学需求,我们本着方便、就近的原则,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新途径。根据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相对空闲的实际,从2013年9月开始,我们会同市老龄办、市教育局从众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择优选择了中心城区两家民办教育培训学校作为试点,先行开设老年教育特色教学点,首批分别开设了4个热门课程班级,招收了近200名老年学员。

一是实施“发掘+培育”策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很多,我们根据各个培训学校的课程特色、师资水平、硬件设施和地理位置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选定10所培训学校作为近期重点培育的对象。

二是实施“创新+品牌”策略。通过协助提质发展、创新自管模式,积极发挥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努力打造品牌课程。比如,在崇立美术培训学校开设的国画、书法两个班级,在春晓舞蹈培训学校开设的拉丁舞、花样交谊舞两个班级,由于学校专业环境好、师资力量强,受到了老年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是实施“扶持+激励”策略。在业务指导上,各教学点由市社区学院、镇(街道)老年大学分校开展业务指导,并派驻一名专职管理人员。在经费支持上,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在定期组织考评的基础上,一年一次给予教学经费补助,按照考核结果,优秀级按照每人每课时5元、合格级按照每人每课时3元予以奖励,每个学校最高不超过5万元,激发了各培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篇3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大学为主体、老年远程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年教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老年教育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缓冲功能。但调查[3]发现老年教育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老年教育需要新的发展思路予以革新。

1.经费投入落后于经济发展和老年教育事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的加快,老年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投入相对不足成为制约其主要瓶颈。多数地方尚未将老年教育列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老年教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政府的财政经费捉襟见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老年学校的数量、规模、基础设施、办学经费、教学手段、办学水平还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和老年人的需求。如此,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2.现有教育体系无法适应老年学习需求调查发现,N市现有l所市级老年大学,11所县级老年大学,初步形成了老年教育三级网络,而其中在老年大学学习的只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的2.7%左右。老年大学资源紧缺,“僧多粥少”,存在着“一位难求”、“贵族学校”现象,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从现状看来,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的基本功能并没有得到切实发挥与有力保障。

3.教育内容窄化难以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当前,老年教育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有学上”层次,更重要是关注“上好学”,即教育是否能符合老年人学习需求。教育内容直接关系着老年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年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教育内容可以说是整个老年教育的重心所在。分析某市老年大学1学年中的课程设置得出(表1),教育内容并未随着老年人新需求而发生较大的改观,仍是保留娱乐、休闲等基本活动内容。理论而言,老年教育的内容具有无限定性特点,应延伸到生活的各方面。现实却相反,教育内容存在过度倾向于娱乐性教育内容和枯燥的结构性知识的现象。教育内容窄化的倾向与老年人的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等需求相背离,难以准确地反映老年群体的需要和时代对老年人的要求。

4.教育方法比较陈旧亟待革新教育方法是否适当,往往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育方法陈旧是造成老年教育事业发育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在发展我国老年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正如此囿于正规教育条框内无法创新,老年教育机构和办学单位并没有认识到拓展老年教育形式重要性。正规的教育形式决定了教育方法主要集中于理论说教,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目前老年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参加老年大学,收听广播、看报或看电视,娱乐活动在老年教育中仍扮演着重要作用。(表2)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和老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学”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发展思路、突破传统的藩篱,使得老年人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老年教育发展思路探析

老年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他教育没有或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教育的人本性,即老年教育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4C理论(TheMarketingTheoryof4Cs)是以美国的舒尔兹教授为首的一批营销学者提出来的,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s)、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4C理论的核心强调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消费者或公众的需求,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对于老年教育,4C理论亦有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价值。

1.消费者需求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s)。企业应该考虑顾客的需要和欲望,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零售观念。企业应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帮助顾客组织挑选商品货源;按照顾客的需要及购买行为的要求,组织商品销售。故此,老年教育应该坚持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为原始点,做好以下方面:———坚持教育的生活化。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本身,教育即生活,除此以外,别无目的,对于老年教育来说尤其如此。老年化是个人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阶段,是老年人适应老龄生活的重要途径。进入老年期,老年人生活伴随社会角色的转移发生突变,老年教育应从老年人生活出发,联系老年人的生活实际。为此,老年人教育应当坚持教育生活化,教育形式、内容以及教育方法都应该贯彻这一原点。———坚持生命教育。当今,成人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赋予生命意识的教育。“其核心是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有限性,创造条件已实现生命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促进生命的不断超越”[5]。个人步入老龄期,其身心、社会身份诸多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衰老的人脱离社会团体,使其缺乏归属感,自我认同感降低。为此,老年教育的内涵要将教育和老年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的乐趣,寓教于乐之中。如何让老年人坦然地面对死亡,对生活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是老年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4

数字鸿沟;老年教育;网络资源;系统修弥

“数字鸿沟”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二十余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指向也陆续发生着变化,由早期侧重于设备的接入水平转而向普及程度和使用能力铺展。至于“设备”,也由原先涵盖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服务)逐渐聚焦于互联网。至此,对“数字鸿沟”的基本共识,大体为:从互联网的接入、普及、使用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国内不同区域、行业、人群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有着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鸿沟的两极中,发展较好的一端获取着低成本、高速度的丰富信息,从而享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极大收益与机遇,而处于劣势的另一端则面临被忽视和受排斥,失去竞争力。这种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分化,已然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尤其当这种不平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即受到了限制。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普通公众视野,继而迅速得到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1997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者仅62万,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在全部人口中的普及率为47.9%。然而,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一,普及率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与许多国家相比(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的一些国家),在互联网的普及、接入以及使用上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种差距,一方面囿于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综合地位、发展状况、财政资源,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原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更多占有话语主导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资源、语言、规则等优势,同时占据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网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程度、质量、效能处于较弱的位置。就国内而言,数字鸿沟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之间的鸿沟,二是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成就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地理区位、市场竞争、对外贸易依赖度等方面的差距,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和普及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群体之间,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划分群体的依据(人口属性抑或社会经济特征)具多重多元叠加交错性,较难精确描绘,但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婚姻、政治面貌、个人收入、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数字鸿沟,还是清楚地存在着的。不同群体对互联网的认知、对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程度均呈现出较大差异。本课题着眼于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考察他们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数字浪潮,如何应对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了的日常生活,如何适应教育技术的变更对他们的老年学习活动带来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新技术革命带给他们的福利,是否能被充分地享用?是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尴尬和不安?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针对教育的技术开发者如何在学习环境的提供、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资源的创设等方面与老年学习者的学习期待与学习能力形成较好的对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课题试图要了解和分析的。

一、关于选题与研究对象

(一)应关注的群体:社会排斥与数字排斥

人口老龄化的话题,一些年来常常被人提及。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至201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不仅在数量上我国早已超过老龄化的底线,而且递增速度也逐年加快。我国以很短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之路。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才进入人口结构的老年型相比,我国的国情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而不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多少是有些仓促应对的意思。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多方面压力,以养老保障为甚,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界,较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讨论老年福利、养老护理、医疗服务等问题,并逐步推进实施,这自然是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但是,关注老年群体,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更多一些基于情感体贴的文化观照,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价值。老龄化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学过程。作为个体的人,步入老年,健康走下坡路,精力渐趋疲弱;脱离职业活动之后,收入降低,资讯锐减,人际关系简化,生活内容单一,组织程度低,利益诉求路径少,从而远离社会的核心位置而处于边缘化境地。这个境地里的群体很容易遭遇社会排斥,成为弱势群体。这种社会排斥,不仅以制度、规则的方式使他们在就业、受教育、政治参与等各方面受到限制,还内化为他们的集体意识。他们习惯将自我设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精力尚可时替子女管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条件许可的就考虑些休闲养生的事,条件差的,面临的困窘与委屈就多些。我国的老年人大多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步入老年后的几十年生涯。传统社会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社会将“探望父母”写入法律,都是试图用正向能量对负面存在施加影响,其基本点出于道义上对弱者的同情。现代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空前便利,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群都能从这种改变中充分受益。对老年群体而言,数字排斥加剧了社会排斥。正当大量年轻活跃的人群沉浸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而如痴如醉之时,老年人或许正为不能自助操作网上银行、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网上挂号、网上打车等等程序而尴尬无措,更遑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参与深度学习,介入社会管理,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有所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社会不公平,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去关注这个问题。缩小与弥合数字鸿沟,必须分析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生存状态、生活需求、缺陷成因以及修补路径,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具包容性的、以发展为目的的信息社会。正如“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2003,日内瓦)《原则宣言》所预想:“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应关注的领域:需求的旺盛和需求的得不到满足

老年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凡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组织有设计的“泛教育”活动,均可能纳入这个概念中。但即便如此,与老年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数量上的覆盖率低。无论是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还是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都表明目前全国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有4万多所,在校学员近587万人。这对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的国度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数量,学校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主要面对城镇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收入较稳定的、69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尤以老干部人群为主;地域上也是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多些。虽然随着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模式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老年人受教育的途径,但这些模式中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数量也相当有限。二是缺少清晰的定位。理念上,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的地位框架,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此“地位”下的“定位”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初始阶段主要面向离退休干部,因此在行政体系上归属于老干部的管理部门;之后,人们逐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审视老年教育,但管理上还是归口不一,政出多门。老年教育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与“老年前”教育如何衔接?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欧美一些国家有“第三年龄教育”之说,着眼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建老年人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升其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这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三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比较片面。人们观念里较多关注了老年人因肌体衰退给个人、家庭、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从生命意义上对这一群体的代谢发展之价值认识不足。人的一生由幼年到老年,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某些特质的丧失和另些特质的获得,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内在的自我管理,人们在得失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达到生活的相对成功。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PaulB.Baltes)提出一个SOC模型(Themodelofselection,optimization,andcompensation),用“选择、优化、补偿”来解释人的毕生发展,认为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老年人在肌体自然衰退的同时,其流体智力(知觉、运算能力、记忆力等)也一定程度地衰退,但其晶体智力(语言、判断力等)则较为稳定,而文化需求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增长”的原理即出于“补偿”的自觉要求。目前的老年教育课程,大多围绕着打发休闲时光来设置,难以满足老年人通过文化积累的再度更新以补偿生物功能下降的心理。更何况,衰老的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里的老年人对学习的目标需求也不一样。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经历着离开职业生涯的角色转变,而身体状况尚好,有条件的社会教育可从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设计课程,为他们继续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工作提供信息与知识上的帮助;70至79岁的中龄老人,开始逐渐缩减职业性活动,处于“第二次退休”状态,老年教育可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人文课程,帮助他们真实体验周围世界、人际世界、自我世界,加深认识人的存在价值,从而重构新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伴随健康水平的下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老年教育更应关注生老病死,侧重老年人自我保护与自我超越方面的教育。总而言之,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标,当我们将年轻人理解为“接班人”,将中年人定位为“工作者”,那么老年人具备怎样的风貌才能完成“交班”、“传班”的事业?教育不是个人的事,因而也不能完全以适应个体或某些群体的现有需求来组织,还须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视角,去引领不同的群体。四是以教育提供方为主视角来施行教学的状况未曾改变,模式与手段离科学化、个性化的距离尚远。专职从事老年教育的师资欠缺,针对老年教学法的研究严重不足,在其他对象群体中被证明合用的教学方法,迁移到老年群体里就未必高效。比如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互动,如果不能突出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不能突出对话题的质疑性讨论,就难以在老年人原本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更具宽度与深度的知识廊道,用以串连贯通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有,伴随新技术的兴起,依托互联网的教学手段也开始引入老年教育,但技术的实现与老年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如何良好对接,同样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取样的依据及调研方法:面向宁波的受教育老年群体

课题组囿于成员所在区域、以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将调研的取样对象主要设定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兼及浙江的其他地方)已接触老年教育的群体。从取样的地理覆盖、人群特征的角度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由于本课题研究讨论的是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侧重调研老年人信息使用特征、现代老年教育的学习支持环境、老年学习者的信息能力与各类教育环境的对接水平,探讨提高教育的提供方与接受方在信息关联中的对接程度与对接效率,因而对象的选择还是具有典型性的。首先,浙江省的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处全国前列,而宁波在浙江省内又是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浙江省网民数34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6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普及率为47.9),普及率排名第5(前4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宁波由于产业支撑能力较强,O2O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各类产品的用户渗透率与非用户转化概率均呈较高比例。基于这样的环境条件,讨论某类群体在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较之于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区域,更为便宜且具更多的现实性,对问题的分析探究或可为其他区域亦将面临的代际信息鸿沟提供认识上的参考。其次,宁波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作为沿海开放的前沿城市,宁波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3月1日始,《宁波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实施,这是继福建、上海、太原、河北之后,又一个终身教育的地方法规,标志着宁波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法制化运行轨道。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11月正式开通以来,其核心组成部分“宁波终身学习网”注册人数已有87万余人,截至2015年11月1日,平台征集特色课程7607门,视频资源2.5万余个。目前,宁波终身教育领域将两个方面作为工作重心,一是数字化学习手段的强化,尝试营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二是市民终身学习档案与学分银行的建立,打造制定各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积累、学习成果转换与管理机制。老年教育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受到宁波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宁波的老龄化程度较全国尤甚,据宁波民政局统计,至2014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5.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5%,老年教育成为实践“积极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和长远战略之一。本课题调研取样于这一背景人群,有该区域的实践基础可资利用。课题立足于实证,面向老年学习者与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开展定量与质性的研究分析。走访了宁波老年大学、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宁波老干部摄影协会、奉化社区学院等单位,与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老年学习者等进行深入访谈;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有效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的比率为88.2%。同时,也做了部分个案调查及文献分析。

二、代际数字鸿沟现象及其对老年教育的影响

数字技术媒介渗入日常生活的速度与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当相关产品的推广不设技术门槛之时。电脑、手机等终端并不要求使用者具有过于复杂的知识储备,即便是令老年人起初比较为难的输入法,也随着手写、语音以及各种越来越体贴的工具出现而得到改变。博客(微博)、微信、QQ等媒体的使用,事实上已成为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老年人、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建设者等各方面存在着不甚协调的问题,因数字而形成的鸿沟依然给老年教育带来不少的障碍。

(一)老年人大多未将互联网视作学习场所

已经开始接受老年教育的学习者,对于互联网以及衍生的相关技术产品并不太陌生。从我们所获取的调查数据看,学习者对具有网络功能的学习设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的拥有率是相当高的;网络学习环境也不错,98.6%的家庭开通了互联网,其中91.2%的家庭使用了wifi。90%的人有一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16%的老年人每天至少上网一次。然而老年学员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并非课程学习,只有10.8%的人表示留意过此,而跟踪某课程且持续完成学习的更在少数。老年人习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利用互联网,很少单纯由于新奇而改变自己已然熟稔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和手段。若非机缘,或者确信其优势无可替代,他们一般不主动选择新技术手段以迅速替换早已驾轻就熟的行事路径。调查显示,他们对网上购物订票、网上预约就医、网上银行交易等使用程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传统方式除了时间成本外,在功能实现上与之差别不大,但应用心理上则踏实放心得多。老年人观念中的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学习模式。重返课堂,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深具意义的回归。通过对年少时曾历过的经典生活情景的模拟,以达成刺激灵感、焕发激情、缓解颓丧、调适心境的目的。哪怕课表的编制、座位的安排、值日的规划、班费的使用,这些有助于强化班级一体化管理的细节,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们与个体角色的自我认定息息相关。这些学习者一旦进入老年学校,除非身体、年龄、或家庭的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自动选择离开。再者,目前接受老年学校教育的群体,年龄大多在55-75岁之间,这些人在本应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时期里,集体遭遇了一场特殊的文化灾难,老年之后对学业、以及聚会式的学习方式的“补偿”心理尤为殷切。虚拟的网上课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观之,老年学校的学习者对于借助互联网学习的疏离甚或排斥,既与他们的新媒体应用水平有关,更与他们主观追求的学习方式有关。

(二)教育管理者尚未高程度地开发利用互联网

在老年学校的管理层面,由于需求大过供应,学校的精力大多投入在挖潜接纳及课堂教学的正常运作上。有些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及专门的技术产品研发人员,更无法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照。即使使用了校园主页及QQ群、微信群等,也主要是为了通告、宣传、及交流沟通的便利。如此,老年学校在保障注册学员日常学习的同时,放弃了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对象的潜在需求:首先,老年教育对老年群体的覆盖率低、老年学校内部生源流动率低,出现了目前严重的供需矛盾;如果能以老年学校为主体开发老年课程,将现实课堂积累的精品资源通过网络分享给校园外的广大受众,则可以相对缓解这些矛盾。这是老年学校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价值。其次,在校的老年学员报读某专业或某课程,虽然取决于当时的兴之所至,但根本上还是在“配餐制”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远未做到“点餐制”的自由任性。而网络课程有规划、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发,假以时日,可期待学员有更多的选学空间。据调查,学员希望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34%的人希望完整学习某门课程,获得专业知识;27%的人希望学习某项实用技能,方便生活;25%的人希望参加一些艺术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14%的人希望系统学习某个专业,取得学历。但现实课堂开出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艺术保健等方面。再次,老年学校应有意识地提高全体在校学习者的新媒体信息素养,引领与指导他们融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角色身份,而不仅仅是开设几门电脑学习的课程;这样,当他们将来因高龄而不得不离开实体校园时,依然能够在虚拟校园里找到归属。当然,作为个体的老年学校尽管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但更高层次上规划老年教育(包括基于互联网的老年教育)的目标、内容、实现步骤等,还须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统筹。目前的教育管理者对于在老年教育中推进信息技术,认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还难以支撑网络学习的快速发展,培育的过程会比较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老年,这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等待”的策略不利于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在磨合中的积累与成长,对现有老年人来讲也显失公允。另一种倾向则颇为乐观,认为老年人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学习的时代,他们的网上浏览,各种链接的转发与接收,任何论坛、空间的跟帖、留言、评论、点赞,都是学习活动的形式。只要相关的学习机构能够推出好的学习产品,老年人与全社会其他年龄段的人们一样,都是新技术的受惠者。这种有意将学习活动“泛化”的倾向,不利于严谨意义上的学习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实现国家层面从“传班人”的期待上对老年教育做出有序的规划。

(三)老年学习资源制作者的思路与使用者之间的不匹配

缺乏统盘规划,缺乏教育目标与内容设置上的定位,现有的老年学习资源呈出处分散化、模块零星化、标准随性化等面貌。一是适用对象的定位欠缺。现行网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借用于中外高等院校文史、经管、艺体以及其他通识类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为青年学习者在学历学习的框架内设计的,它们一方面与现行高中或本科阶段的科目相衔接,另一方面又与学科内其他课程产生互联互补的对接关系。老年人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我们调研的对象中,大专与本科学历者占34.66%,高中(中专)学历者占37.91%,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27.8,加之距他们学历学习的时代日久年深,这些毫无区别度的课程所能产生的效应就难免含混了。也有一部分资源表面上看是为老年学习者定制的,但同样缺少分层分类教学的设想。以年龄、性别为例,调查中68.1%的学习者为女性,30.82%的学习者为男性;60岁以下的学习者占20.7%,60-69岁的学习者占55.2%,70-79岁的学习者占21.86%,80岁以上的学习者占2.15%。学历高低、性别年龄,都会带来兴奋点、理解力、感悟力等方面的差异。好的资源,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情怀。二是资源种类与内容的欠缺。由于老年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步骤等体系性的问题未能解决,社会包括老年人自身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老年群体的认识不足,现存针对老年人的学习资源仍旧是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为主。对于如何学会弥补生理变化、安排新的生活、承担社区职责、与年轻人相处、认识宗教与哲学、有准备地面对健康的失去等,还缺少以课程的方式加以引领与讨论。三是形式上的欠缺。资源较多地体现制作者的网络应用喜好和审美趋尚,而较少考虑老年人诸如视觉、听力、界面阅读习惯、输入手法等实际情况。

总之,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年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一直以来它缺少贴近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等层面上的明确定位,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衡之处,需要各方面加以协调。

作者:王艳平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篇5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粉笔加黑板,教学方法单调、单一。在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如在电脑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屏幕广播、学生示范、屏幕监视、遥控辅导、电子举手、分组讨论、消息发送等操作,可辅助学员完成电脑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书画教学过程中,采用摄像头加投影仪的方式,能够形象直观地把教师书写和作画时的笔法、姿势等投射到大屏幕上,无论坐在哪个位置,学员都能看得清楚。再如,在英语、普通话等教学中,采用语音教室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专业教学中,适当引进多媒体设备,通过制作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可以激发学员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

篇6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2年共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47例,均按WHO诊断标准确诊,男32例,占68.08%,女15例,占31.98%,年龄均为67~83岁,平均年龄75岁;患者病程1~5年,而且伴有冠心病13例,高血压病17例,脑动脉硬化39例。47例患者均为离休干部,能较好的进行交谈。

1.2 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1.2.1 心理指导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病程呈慢性,患者常因反复血糖偏高而导致紧张恐惧心理,在基本知识教育中,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疾病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但又是可防治的疾病,提高患者坚持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饮食指导 目的是让患者理解合适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主要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2] 。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个体情况计算饮食量,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甜食。三餐热量分配可根据饮食习惯选择1/5、2/5、2/5或1/3、1/3、1/3 [3] ,但要基本固定,要根据血糖制定糖尿病饮食。

1.2.3 运动指导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运动还可以减轻病人压力和紧张情绪。依照病人身体情况选择活动种类如医疗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球类运动等。最好采取有氧运动,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1h左右进行,医疗步行是最佳的运动方法,根据身体情况可采用中速步行每分钟100~120步。如出现心率在100~120次/min,有劳累感应减速停止。出去运动时要随身携带糖果,以免低血糖时备用。

1.2.4 用药指导 对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特别在联合用药时更应小心谨慎。胰岛素治疗在饭前半小时注射,必须按时进餐,抽取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不管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均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防止患者乱用土方、秘方以免影响治疗。

1.2.5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 糖尿病病人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损伤,嘱患者经常用清水擦洗身体,特别注意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的清洁,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少抓以免抓破。穿宽松柔软的透气好的衣服、合脚舒适的鞋袜,不要过紧。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如发现皮肤破损及时处理预防感染。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但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造成严重后果,首先要告诉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症状,如何防止和处理低血糖反应,如出现心慌、出汗、恶心呕吐以及有明显的饥饿感等情况,应立即喝糖水和进食。由于各种原因停用降糖药物或饮食过量诱发酮症酸中毒,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甚至昏迷,应立即送附近医院进行血、血糖、电解质监测。

1.3 健康教育的方法

1.3.1 随机性教育 在治疗、护理、巡视病房中有针对性指导,如发药时讲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用法、注意事项。

1.3.2 座谈式教育 通过个别谈心,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针对个别病例逐项指导。

1.3.3 文字教育 通过黑板报、健康教育手册等图文并茂的资料指导患者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同时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

1.3.4 举行小讲课 分期介绍相关知识,每次小讲课20min,每周1次。

2 结果

47例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后,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防治方法、严格遵医嘱用药等方面有显著提高。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参加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参与医疗步行、慢跑、打太极拳、医疗体操等各项康复运动。有效控制血糖。47例患者健康教育前空腹血糖(7.21±0.52)mmol/L,健康教育及康复治疗后空腹血糖(6.48±0.51)mmol/L,餐后2h血糖健康教育前(9.78±0.67)mmol/L,健康教育后(8.23±0.65)mmol/L,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体会

4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入院前对糖尿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不够理解。通过向患者教育与指导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康复治疗方法,增强了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调动了患者参与各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自控水平明显提高。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能认真执行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方案,糖尿病教育对病情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注意事项:先要对每个患者进行评 估,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和状况,制定个体的教育方案、教育计划。其次健康教育内容应反映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入浅出、反复讲解。增加鼓励和引导患者,直到掌握。另外护理人员要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更好地为糖尿病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好的村校如XXXX街道、张祠、张湾等校参学率达75%以上,XXXX街道书记宋成贵,自己是大学生,自己编写教材给学员上课;张祠书记是大学生,经常给老年人组织起来,结合本村实际,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讲了本村经济发展规划,如何发展美好乡村建设,沟通老人们的心,有两户拆迁,都有老年学校学员沈国凡、荣先秀帮做工作,完成了拆迁任务,又如XXXX街道美好乡村建设拆迁户赵某,思想不通,不给拆迁,由学校学员方多前、谢少俭到户做工作,最后思想做通,完成拆迁任务。保证美好乡村点按时完成。程书记所编教材生动活泼,加之自己发挥水平,老人都爱听,所以参学率高、办的好。

篇8

一边是旺盛的求知欲,一边是挤不进的校门,这让多少老年人引以为憾?缺老年大学、缺师资力量、缺资金投入,弥补现实中的这些缺憾,既是制度设计的过程,也是制度落地的过程。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早就明确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此次《规划》的出台,可谓让权益落地。《规划》提出了发展老年教育的五项主要任务,其中摆在首位的即是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弥补短板,迈出扩大资源供给这关键一步,接下来的难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规划》提出,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而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在4年多时间里,起码要满足四五千万老年人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这需要教育、组织、民政、文化、老龄委等部门密切配合,也需要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增加对老年教育的投入。

篇9

顾秀莲充分肯定了首都教育系统涉老工作的整体情况,尤其对京教老年大学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内容给予了较高评价。北京市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等接待了顾秀莲一行。

高看一眼 厚爱一份

――张掖公路分局从6个方面关心离退休职工

■蒋福

2010年,甘肃省张掖公路分局从六个方面加强离退休干部职工工作,强化责任、细化目标、深化服务,把温暖及时送到老同志的心坎上。

一是强化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把老龄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对老同志要高看一眼、厚爱一份,实施人文化的管理和亲情式的服务。

二是强化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落实老同志的政治待遇,推行领导联系老同志的工作制度,落实好老同志来信来访、矛盾化解等工作。

三是加强离退休职工党支部建设。规范完善相关制度,通过抓学习教育、抓党员管理、抓文化活动,增强离退休党员的党员意识。

四是确保生活待遇落到实处。坚持老同志生病住院必访、重大节假日必访、家中遇到实际困难必访的“三必访”制度,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五是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对活动室的管理使用工作。

六是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简 讯

2009年年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李宝库理事长到北京康梦圆老人院考察指导工作。康梦圆老人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516张床位。(台恩普)

近日,甘肃省老年基金会的3位名誉会长等老同志率领老年艺术团,到甘肃省榆中县慰问农村老年人。(台恩普)

全国首个“敬老爱老助老教育基地”落户河南郑州。2009年12月18日正在建设的嵩山少林孝贤碑林被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命名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教育基地”。嵩山少林孝贤碑林是一项大型公益文化项目,是由登封市民张林银自2005年自筹资金开始建设。(台恩普)

篇10

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在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教育活动的困难也逐渐增加,入住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出现高龄、失智、不能自理的现象,为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一些老年人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相信自己。比如,在参加书法培训班时,有很多有着书法功底的老人觉得自己好几十年没写过了,已经写不了了;在进行声乐学习时,专业的声乐老师教导老人们如何运用技巧来发声,很多老人却认为到了自己这个年纪,能够发出声音就已经足够了;有的老人由于长时间的赋闲在家,生活十分随意散漫,担心参加教育课程会使得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自由受到限制。许多老年人伴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长时间缺乏锻炼,许多技艺已经生疏。完全按照老年教学的整套的课程教学方案对他们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实际的。再加之一些机构规模较小,受自身实力的限制,硬件设施不健全,教学不规范,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使得老年教育开展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以及重重的困难,老年教育的开展就要秉持着“以养为主”的原则。从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入手,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他们的生活,改变老年人枯燥单一的生活状态,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教学内容要以养生、锻炼技巧为主,简单实用为基本要求,帮助他们维持身体健康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重新获得生活动力。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教育的过程中,老人们的声乐是否悦耳动听,老人们的书法是否苍劲有力,是否具有欣赏的价值,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每一个老人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其中,在这个学习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快乐,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不仅仅是帮助老人们维持身体健康,延长生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使老人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重新拥有鲜活的生命力,真正体会到身心的愉悦,能够温暖地度过生命的时光。

三、老年教育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养教结合这一观念的提出,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都在进行不断地探索,都在试图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工作方法、教育模式。第一种是由老年学校和社区学校牵头,和该区域的养老机构进行合作,为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的教育服务。由老年学校出面和养老机构签订协议,施行至少“一对一”的上门教育服务,推出“五送”的服务模式,即送教材、送师资、送讲座、送指导、送活动,全面推进养老机构老年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这样的形式,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年教育工作者和支援者走进各养老机构,根据养老机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管理机制,科学地开展教育活动。还可以建立“教师资源库”,将具有相关资质的老年教育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收录,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进行统一的调度管理。第二种是以养老机构为主导,积极地调动养老机构内部的有效资源,以养老机构的社工和康复治疗师为主导,开展以老年人身体健康为主体的老年教育活动。其一是以社工为主导力量,全面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老年人较为常见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为导向,开展相对应的课程教学。养老机构也要对社工进行相应的培训,积极地引导社工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为老年人服务,帮助老年人运用科学的方式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年人课堂的特点就是教学难度低,教师资源容易培养,但是需要足够耐心和责任感,更加适合有爱心,能细心关心老人的社工担任。社工长时间与老人接触,最了解老人的需求,由他们根据老人的需求设计相关的课程,需找相关的支援老师进行配合,全程迎合老人的实际需求,随时根据实际状况对课程进行修改,保证教学质量。老年人多年远离学校,性格也早已定性,一些老年人对于课堂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自己难以跟上教学节奏,不敢参与老年课堂教学。一些老年人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很希望自己在老年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受到年龄和身体的限制,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有所下降,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还有一些老人心性比较好强,任何事都不愿意落后于他人,在学习效果不佳时容易激动,诱发疾病。在面对不同性格的老人的时候,社工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老人进行引导,帮助老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应节奏,克服困难,真正在参与老年教学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快乐。其二是以康复治疗师为主导,以疾病的康复为主线,把康复训练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针对身体机能虚弱、年龄偏高的老年人群。充分调动养老机构内部的专业康复治疗师资源,为老年人制定详细合理的康复养生课程,帮助老年人保持较好的生理机能。如思维训练、记忆训练、身心机能活性训练都是不错的选择,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活品质,可以有效地抑制老年的记忆减退、老年痴呆等老年病的发病几率。将康复作为老年教育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制定合理的课程,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医生、护理人员担任教学任务,向老年人传授相关的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带领老年人合理的锻炼身体,保持各项身体机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篇11

[3]金璐.高等教育与老年教育的关系刍议[J].成人教育,2008(8):50.

[4]杨守吉.高等院校老年教育规范化办学的示范作用研究[J].教育探索,2011(9):97.

[5]王胜子,韩俊江.关于我国老年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21.

[6]李双玲,周志毅.试析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教育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2.

[7]要薇.基于生产性老龄化的老年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81.

[8]张维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8(3):33.

[9]王颖.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J].成人教育,2007(9):62-63.

[10]潘澜.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新探[J].成人教育,2010(2):79.

[11]王英,王小波.中国老年福利的“新常态”:老年教育的社会政策化[J].宁夏社会科学,2015(11):67.

[12]《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远程教育课题组.全国电大系统老年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5(9):61.

[13]谢伟.上海市社区老年教育研究――以宝山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50.

[14]赵文君,卢筱媚.老年教育公平的缺失与回归――基于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发展的个案分析[J].职教论坛,2015(6):64.

[15]岳瑛.老年教育需求量及潜在需求量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0):4609.

[16]陈世林.论老年教育对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4(7):155-156.

[17]王卫丽.河南省农村老年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郑市龙湖镇老年教育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5:3.

[18]马良生.探索远程教育服务老年人群新模式――开放大学发展老年教育的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9):75.

[19]林韵薇.澳门理工学院长者书院与澳门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1(3):59.

[20]乐传永,夏现伟.台湾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脉络、发展路径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2):3.

[21]王戈.台湾地区老年教育政策l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10.

[22]王英,谭琳.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33-34.

[23]孙立新,罗彤彤.困境与出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4(6):30.

[24]王祥义.老龄化社会中高等院校对老年教育的推动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89.

[25]刘明永.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9):6.

[26]刘宁,陆静.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60-61.

[27]杨庆芳,邬沧萍.老年教育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可或缺的[J].兰州学刊2014(1):72.

[28]王英.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社区社会工作视角的分析[J].成人教育,2009(2):45.

[29]高长海.师范院校设置“老年教育专业”的可行性和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14(10):63.

[30]迟宝策.英国老年教育研究――以第三年龄大学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5.

[31]李洁.美国老年教育立法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9-82.

[32]张一晓.美国老年教育之演进[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8-19.

[33]杜智萍.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日本的经验和启示[J].成人教育,2006(12):93-94.

[34]张晓霏.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日本老年教育[J].成人教育,2010(9):93.

[35]俞可.论德国“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8.

[36]刘静.韩国老年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5(1):84.

[37]刘洪林.丹麦农村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成人教育,2015(11):92.

篇12

一、发展和推广基层老年远程教育的必要性

远程教育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可以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升老年教育工作水平,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1.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关注老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重视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的要求。可见,发展和推广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积极发展和推广老年远程教育。

2.随着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物质生活条件总体得到保障,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明显。老年远程教育可以使老年朋友聚集一起,“同学同乐同进步,安享晚年多快乐”。

二、远程教育对老年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远程教育具有诸多优势,现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在老年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远程教育在线平台的建立对老年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这使农村的发展需要老年教

育成为必然。发展远程教育可以为老年学习者提供便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既扩大了老年教育面,又降低了学习成本。使之更加经济、便捷、有效地服务于老年朋友们的学习和生活。2.农村老年人重视农副业生产,城市老年人重视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在老年远程教育设置的内容上都可以满足他们。面向农村的:有以学习实用科技知识为主的课程可帮助农村老年朋友们学习种植、养植,依靠科技致富。面向城镇的:有音乐、书画、摄影、舞蹈等。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公共科目也有健康保健、法律知识、时事政策等。这样的资源共享使得城镇和边远山区农村老年朋友足不出户都能享受到远程教育知识的好处。实践证明,老年远程教育推进“文化养老”,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制约我国老年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

1.办学经费有限。至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乡镇村居的老年教育普遍存在没有教育场所,教学设备不足,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经费保障不足,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力度不够,政府投入少,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

2.发展不平衡,普及农村老年教育比较薄弱。由于基础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区、乡镇村居之间的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城镇差距较大。农村老年人一般受教育程度有限,很大一部分都没受过什么教育,所以对于老年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要普及农村老年教育,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市区级老年远程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老年远程教育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3.无专职教师,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老年教育学校既无专职教师也专业教材,管理体制机制也不够健全。老年学校的师资主要来自社会各校的应聘老师,教师不固定,教材不统一,连课程都是拼凑的。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老年朋友们的求学积极性。

四、如何更好地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为老年教育服务

1.可积极创造条件,把远程教育带入老年教育中。

1.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各地市区乡镇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加快老年教育的推广普及。如:各个社区乡镇可通过远程教育网,播放老年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电影和各种综合节目,让老年朋友们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知识和一些生活常识。例如养身知识、生活小窍门、健康操等等,让老年朋友们渐渐喜欢和接受远程教育。莆田终身学习在线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现在已让很多老年朋友们习逐渐适应了利用远程教育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得终身教育理念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1.2资源共享共创佳绩。可紧密联手相关兄弟院校,与社会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实现共创,共建,共享。如与电大成人教育呀,网校呀,主动寻求具有资质威望和影响实力的网络系统支持。有些课程还可以与社会相结合走向企业,社会,创办校外基地,来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可调动学员积极性,让老年学员们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度过晚年。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来教学。远程教育的显著优势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达到资源共享,非常便捷、高效。基层老年教育要淘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例如,可以开办多个远程教育站点,来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求。据调查,莆田市教育网络基本形成,老年教育可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合理的分班编组,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比如:(1)针对老年群众可以开展卫生保健和生活娱乐文化影片的欣赏活动;(2)针对种养户可以举办种植技术学习班;(3)针对党员干部可以举办各类政策法规辅导班;(4)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举办技能、技术培训等。另外,根据农时季节,因时而宜,因季而宜,可由远程教育办牵头,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远程教育辅导团。以远程教育各站点为依托,采取短训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为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及时信息和传播先进文化提供服务,达到引领党员干部、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3.多元运作,优化办学。老年教育是社会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要做好以上各项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资金做后盾。政府部门应将老年教育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科目,保障老年教育的财政投入,科学统筹,切合实际地为老年学校配备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发展老年教育硬件的改善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经费,确保软硬件齐全,发挥最佳作用。当然,我觉得仅仅依靠政府来资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打开校门办学,拓宽资金来源,把老年学校办得更好。

4.完善管理体制。统一老年大学的性质、机构、主管部门、学校规格、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待遇、办学经费来源,让老年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纳入各级教育部门的同步管理,在现有教师中选配适合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这样既安排了教师队伍中的剩余人员,又达到了共享教师资源的目的。这是整合资源缓减财政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促进了老年健康有序发展。

五、结语

老年教育是老龄社会的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如果不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就不可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老年人进行政治形势、政策法规、科学知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不但迫在眉睫,而且势在必行。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追求。我们要为创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作者:翁晓红 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莆田分校

参考文献:

[1]田克美.新一轮教育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二)[J].中国远程教育,2010(6).

篇13

2.资源短缺和资源过剩并存的情况,为两者资源整合提供契机

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教育机构中的资源,如大、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包括非传统教育机构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如企事业单位中可以为社区教育所用的各种资源;以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老年学校中的资源等。这些资源是我国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不可或缺的。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从而造成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和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是资源的短缺和不足。社区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其所拥有的资源与传统教育机构不可同日而语,同时,随着参与社区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资源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山区,如果把希望仅仅依托于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或老年教育的投入,增加两者所需的各种资源,显然是不太现实和难以实现的,而充分整合利用两者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合优势,就成为当务之急和可行的措施。故此,因这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而造成的资源短缺和资源过剩并存的情况,为两者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

3.飞云湖社区的实际,为两者资源整合提供具体实例

近年来,山区大集镇的老年学校、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和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明显发展,由于管理体制、办学主体、办学条件的不同等各种因素影响,致使两者在广度、深度、效度上受到限制,但实际上两者各有侧重,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老年教育得以广泛开展的最好形式,社区教育为老年教育提供更广泛、更有效的教育平台,而老年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区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一情况在飞云湖社区表现尤为突出。飞云湖社区为百丈镇政府所在地,地处浙江省第三大人工湖———飞云湖畔而闻名,环境优美,曾获“中国美好乡村”荣誉称号。飞云湖社区是珊溪水库枢纽移民聚居地,全村共515户1190人,常驻人口880人,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比例高达65%,是一个相对典型的老年人聚居区,同时因其是个移民聚居地,社区居民户口和农村户口比例均衡。与全县其它地方相比,飞云湖社区的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相对开展的正常、规范,但因办学实体不同,两者存在着教师双聘、培训项目重复、群众认识模糊、资源利用率低等诸多弊端。为了真正“让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方式”,构建“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飞云湖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探索一条适合飞云湖乃至山区实际的开放型的市民终身教育新模式,社区领导、老年大学及社区分校领导就两者资源整合做了有益探索。

二、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

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整合,旨在通过创建有利于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实现区域范围内包括场地、教室、设备和师资、课程、活动等软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制、联动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飞云湖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整合主要在管理体制、联动机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1.加强宣传,为资源整合营造良好氛围

关爱社区每一位群众,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项战略措施,要加大对终身教育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当地党委政府和社区领导要继续高度重视终身教育,这是实现资源整合的重要保证。要加大“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互不相离”的认识和宣传,把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资源整合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其次,各联动单位、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融入,主动对接,在场所、设备、人力资源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创新办学机制,本着开放办学、合作双赢的思路,为资源整合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2.建立机构,为资源整合提供组织保障

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为了确保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镇政府先后召开了有镇政府分管教育副镇长、驻社区专职干部、居委会领导、老年大学领导、社区分校领导、社区居民代表等有关人员参与的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副镇长任组长,社区书记任副组长,老年大学校长、社区分校校长、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资源整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实施飞云湖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使资源整合工作有了组织保障。为保证整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深入调研并充分考虑到整合中存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上,制定了《百丈镇飞云湖社区分校与老年大学资源整合方案》,为具体实施资源整合提供依据。

3.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办学合力

根据《百丈镇飞云湖社区分校与老年大学资源整合方案》,组建“百丈镇飞云湖社区市民学校”,隶属县教育局。学校对外增挂“百丈镇飞云湖社区分校”和“广播电视大学飞云湖老年大学”,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学校法人独立、账户独立,人、财、物统一管理。在领导机构上,成立新的班子,并成立校务委员会,校长和校务委员会主任由社区书记担任,原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校长担任副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乡镇驻村干部和原来两校干部等担任校务委员,全面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内的市民教育,保障管理的畅通,最大限度地消除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市民学校的领导下,实施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教学计划,将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工作务实地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4.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互利、互惠、双赢的联动机制

在资源整合中,将两校的资源包括场地、教室、设备和师资、课程、活动等软硬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实现共建共享。通过整合,有效避免了教师双聘、教育内容重复、场地设施单一或不足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使社区内的各类教育和社会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充实和完善了社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满足了居民多元化需求。整合前,飞云湖老年大学和社区分校办学设施简陋,教育内容单一。整合后,仅近一年时间,社区专门提供办学场所,有固定专门的教室、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室外活动场所和体育活动器材等办学设施;重新组建了一支有政府干部、行业技术骨干、在职教师、“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医生等人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人员更加精炼,志愿者队伍向老年教育服务拓展;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涉及老年健康休闲教育、农民技能培训、来料加工培训、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等各方面教育培训活动。整合后,政策和资金支持渠道也更加广阔,社区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归属度也不断提高。同样,在罗阳镇,北城社区分校,今年初与县老年大学合作办学后,两者相互开放教育资源,为社区学校提供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县老年大学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方面上也注入社区教育的新元素,社区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双赢的联动机制初现端倪,这也为今后更大的整合提供思路。

5.开展教学实践,探索长效运作机制

整合后,百丈镇飞云湖社区市民学校按照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在学管理的前提下,具体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将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社区教育中融入更多的老年特色,老年教育中更富有社区教育意义。既避免了课程设置重复,抢聘同一位教师等具体矛盾,又有利于推进学化、终身化进程,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新组建的市民学校能否长效运作事关整合工作的成败,在整合后,市民学校围绕“办下去、办得好、示范好”三个环节来构建长效机制。“办下去”是构建市民学校长效机制的基础性环节,它需要学校班子用行动守望理想,通过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培训和政策支持,即建立起配套的帮扶管理机制,落实激励保障措施,才能“办下去”。“办得好”是构建市民学校长效机制的关键,学校领导班子不仅要乐于奉献———“办下去”,更要奋发作为———“办得好”,努力成为终身教育实验项目的试金石。这需要各级部门注重对市民学校的发展平台建设和考核激励,既要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要为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既要重视精神鼓励,也要重视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办得好”。“示范好”是构建市民学校长效机制的终端环节,它是激发市民学校整体活力的根本驱力。“示范好”环节的关键在于办得好的前提下,推广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各部门积极配合,为学校拓宽沟通交流的渠道,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既为学校的持续办好以压力和动力,又为其他地方的整合提供模版示范。

三、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考

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项系统而整体性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它既需要各部门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又需要学校自身的勇于面对与开拓进取。现就整合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商榷、共同提高,以此抛砖引玉。

1.要坚持整体观念和与时俱进的思想

在工作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不要把老年教育孤立地去看或简单等同于社区学校,也不要把社区教育狭义理解为老年教育。要明确社区教育的主体对象是老年人,要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推进老年教育的发展,构建和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同时,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对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概念的认识,总是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而不断深化。因为时代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增添新的内容,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内在联系,突出了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各地城市大学的组建或成功运行可以说是这一整合工作在城市中的具体体现。

2.对市民学校的概念界定值得商榷

目前在图书报刊杂志上,并未有明确的市民学校概念界定,但大都认为:市民学校以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引导社区居民互爱互助,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为办学宗旨,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等基本功能而开展各种各样教育培训活动。在山区乡镇社区,在尚未找到类似与“城市大学”或县级层面的“城市学院”相接轨的校名时,将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整合后的新的办学实体命名为市民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别于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但又不免陷入俗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