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模具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模具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模具设计论文

篇1

一、塑料制品材料的选用对模具设计的影响

一般来说,并没有不好的材料,只有在特定的领域使用了错误的材料。因此,设计者必须要彻底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材料的性能,并仔细测试这些材料,研究其与各种因素对成型加工制品性能的影响。本文只就传统的热塑性材料进行分析以说明问题。在注射成型中最常用的是热塑性塑料。它又可分为无定型塑料和半结晶性塑料。这两类材料在分子结构和受结晶化影响的性能上有明显不同。一般来说,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主要用于机械强度高的部件,而无定型热塑性塑料由于不易弯曲,则常被应用于外壳。这是材料选用的大框,其次,还要根据填料和增强材料继续选择。

(一)根据填料和增强材料进行选择的分析

热塑性塑料可分为未增强、玻璃纤维增强、矿物及玻璃体填充等种类产品。玻璃纤维主要用于增加强度、坚固度和提高应用温度;矿物和玻纤则具较低的增强效果,主要用于减少翘曲。玻璃纤维会影响到成型加工,尤其会对部件产生收缩和翘曲性。所以,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不能被未增强热塑性塑料或低含量增强材料来替代,而不会有尺寸改变。玻璃纤维的取向由流动方向决定,这将引起部件机械强度的变化。试验(从注射成型片的横向和纵向截取了10个测试条,并在同一个拉力测试仪上对它们的机械性能进行了比较)表明,对添加了30%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聚酯树脂,其横向的拉伸强度比纵向(流动方向)低了32%,挠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减少了43%和53%。

在综合考虑安全因素的强度计算中,应注意到这些损失。

在一些热塑性塑料中加入了一系列增强材料、填料和改性剂来改变它们的性质。由这些添加剂产生的性能变化必须认真地从手册或数据库中查阅,更好的是听取原材料制造厂家的专家的技术建议。以选用最为合适的材料。

(二)考虑湿度对材料性能影响

一些热塑性材料,特别是PA6和PA66,吸湿性很强。这可能会对它们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进行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这种性能,考虑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模具材料的选用取决于制品材料,细致分析制品材料后,才能在模具设计时选用最为合适的模具材料。

(三)塑料制品模具材料选用

细致分析塑料制品使用的材料后,选取最为合适的模具材料。目前我国市场常见的、适合热缩性材料的模具材料有:非合金型塑料模具钢(即碳素钢)、渗碳型塑料模具钢、预硬型塑料模具钢、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整体淬硬型塑料模具钢、耐腐蚀型塑料模具钢几种。在模具材料选取时,根据制品材料是否改性和增加填充剂,添加何种添加剂来选取适合的模具材料。例如:制作形状复杂的大、中型精密塑料制品时,其模具材料可选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制造复杂、精密且生产时间较长,需要高寿命模具时刻采用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具体选用时主要还是要针对塑料制品的材料和模具预计使用情况选取。适宜的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将极大的提高模具使用周期,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二、壁厚及相关注意事项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在工程塑料零件的设计中,还有一些设计要点要经常考虑,其中对于壁厚的设计尤为重要,壁厚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产品影响极大,改变一个零件的壁厚,对以下主要性能将有显著影响:零件重量、在模塑中可得到的流动长度、零件的生产周期、模塑零件的刚性、公差、零件质量,如表面光洁度、翘曲和空隙等。

(一)塑料模具设计工艺中的基础要求

在设计的最初阶段,有必要考虑一下所用材料是否可以得到所要求。流程与壁厚比率对注塑工艺中模腔填充有很大影响。如果在注塑工艺中,要得到流程长、而薄,则聚合物应具有相当的低熔融粘度(易于流动熔解)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深入了解聚合物熔化时的流动性能,可以使用一种特殊的模具来测定流程。

增加壁厚不仅决定了机械性能,还将决定成品的质量。在塑料零件的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使均匀。同一种零件壁厚不同可引起零件的不同收缩性,根据零件刚性不同,这将导致严重的翘曲和尺寸精度问题。为取得均匀的,模制品的厚壁部分应设置模心。此举可防止形成空隙,并减少内部压力,从而使扭曲变形减至最小。零件中形成的空隙和微孔,将使横截面变窄,内应力升高,有时还存在切口效应,从而大大降低其机械性能。不同壁厚塑料制品的模具设计时,模腔的要求也不同,根据制品的要求,设计模具的模腔及脱模斜度,斜度要与塑胶制品在成型的分模或分模面相适应;是否会影响外观和壁厚尺寸的精度。

(二)热塑性塑料设计中的指标分析

热塑性塑料一般具有高的延展性和弹性,不需要像具有高刚性、低延展性和低弹性的金属一样指定严格的范围。设计者在决定热塑性塑料模具制品的成本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合理且不影响产品性能的、缩小公差,较少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一般商业上可接受的产品与标准尺寸的偏差不高于0.25-0.3%,但这还需要与应用时的具体要求相结合来判断。精确的模具可以有效的缩小制品公差,从而降低制品成本。因此,模具精密度对制品生产厂家具有重要意义。

三、塑料模具设计时对收缩值的考虑

为了不对塑料部件制定过分严格的范围,必须要注意一些影响塑料制品尺寸准确性的因素。模具制造的标准必须严格遵守,同时要特别注意脱模斜度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了脱模容易与否及防翘曲性能。

还有一个与产品设计相关的重要问题是,当成型品是由不同材料或不同壁厚制成时,其模后收缩值与方向和厚度相关如果复杂的成型对加工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要获得模具原型有关收缩值和翘曲行为的准确数据玻璃增强材料的这一性质最为明显。玻璃纤维的取向性可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产生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收缩,从而导致尺寸不准确。塑料制品的几何形状对收缩也有影响,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性能,这也是设计者值得关注的一点。因此在此类制品模具设计时要注意制品脱模收缩后的尺寸是否为产品要求尺寸,否则因制品模后收缩值的影响,极有可能导致产品尺寸不符合标准。

结论:

与产品模后性能相关问题还有许多,设计人员可以参考手册进行设计。总之,在塑料制品模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制品尺寸、性能、外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利弊,选用适合的材料,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产品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模具设计概述[J].中国模具设计,2003,6.

[2]李海龙.注塑模具设计[J].模具前沿,2005,12.

[3]肖海燕.模具设计之材料选用[J].西安机械设计,2006,1.

篇2

一、塑料制品材料的选用对模具设计的影响

一般来说,并没有不好的材料,只有在特定的领域使用了错误的材料。因此,设计者必须要彻底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材料的性能,并仔细测试这些材料,研究其与各种因素对成型加工制品性能的影响。本文只就传统的热塑性材料进行分析以说明问题。在注射成型中最常用的是热塑性塑料。它又可分为无定型塑料和半结晶性塑料。这两类材料在分子结构和受结晶化影响的性能上有明显不同。一般来说,半结晶性热塑性塑料主要用于机械强度高的部件,而无定型热塑性塑料由于不易弯曲,则常被应用于外壳。这是材料选用的大框,其次,还要根据填料和增强材料继续选择。

(一)根据填料和增强材料进行选择的分析

热塑性塑料可分为未增强、玻璃纤维增强、矿物及玻璃体填充等种类产品。玻璃纤维主要用于增加强度、坚固度和提高应用温度;矿物和玻纤则具较低的增强效果,主要用于减少翘曲。玻璃纤维会影响到成型加工,尤其会对部件产生收缩和翘曲性。所以,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不能被未增强热塑性塑料或低含量增强材料来替代,而不会有尺寸改变。玻璃纤维的取向由流动方向决定,这将引起部件机械强度的变化。试验(从注射成型片的横向和纵向截取了10个测试条,并在同一个拉力测试仪上对它们的机械性能进行了比较)表明,对添加了30%玻璃纤维增强的热塑性聚酯树脂,其横向的拉伸强度比纵向(流动方向)低了32%,挠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减少了43%和53%。

在综合考虑安全因素的强度计算中,应注意到这些损失。

在一些热塑性塑料中加入了一系列增强材料、填料和改性剂来改变它们的性质。由这些添加剂产生的性能变化必须认真地从手册或数据库中查阅,更好的是听取原材料制造厂家的专家的技术建议。以选用最为合适的材料。

(二)考虑湿度对材料性能影响

一些热塑性材料,特别是PA6和PA66,吸湿性很强。这可能会对它们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进行设计时,应特别注意这种性能,考虑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模具材料的选用取决于制品材料,细致分析制品材料后,才能在模具设计时选用最为合适的模具材料。

(三)塑料制品模具材料选用

细致分析塑料制品使用的材料后,选取最为合适的模具材料。目前我国市场常见的、适合热缩性材料的模具材料有:非合金型塑料模具钢(即碳素钢)、渗碳型塑料模具钢、预硬型塑料模具钢、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整体淬硬型塑料模具钢、耐腐蚀型塑料模具钢几种。在模具材料选取时,根据制品材料是否改性和增加填充剂,添加何种添加剂来选取适合的模具材料。例如:制作形状复杂的大、中型精密塑料制品时,其模具材料可选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制造复杂、精密且生产时间较长,需要高寿命模具时刻采用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具体选用时主要还是要针对塑料制品的材料和模具预计使用情况选取。适宜的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将极大的提高模具使用周期,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二、壁厚及相关注意事项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在工程塑料零件的设计中,还有一些设计要点要经常考虑,其中对于壁厚的设计尤为重要,壁厚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产品影响极大,改变一个零件的壁厚,对以下主要性能将有显著影响:零件重量、在模塑中可得到的流动长度、零件的生产周期、模塑零件的刚性、公差、零件质量,如表面光洁度、翘曲和空隙等。

(一)塑料模具设计工艺中的基础要求

在设计的最初阶段,有必要考虑一下所用材料是否可以得到所要求。流程与壁厚比率对注塑工艺中模腔填充有很大影响。如果在注塑工艺中,要得到流程长、而薄,则聚合物应具有相当的低熔融粘度(易于流动熔解)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深入了解聚合物熔化时的流动性能,可以使用一种特殊的模具来测定流程。

增加壁厚不仅决定了机械性能,还将决定成品的质量。在塑料零件的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使均匀。同一种零件壁厚不同可引起零件的不同收缩性,根据零件刚性不同,这将导致严重的翘曲和尺寸精度问题。为取得均匀的,模制品的厚壁部分应设置模心。此举可防止形成空隙,并减少内部压力,从而使扭曲变形减至最小。零件中形成的空隙和微孔,将使横截面变窄,内应力升高,有时还存在切口效应,从而大大降低其机械性能。不同壁厚塑料制品的模具设计时,模腔的要求也不同,根据制品的要求,设计模具的模腔及脱模斜度,斜度要与塑胶制品在成型的分模或分模面相适应;是否会影响外观和壁厚尺寸的精度。

(二)热塑性塑料设计中的指标分析

热塑性塑料一般具有高的延展性和弹性,不需要像具有高刚性、低延展性和低弹性的金属一样指定严格的范围。设计者在决定热塑性塑料模具制品的成本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合理且不影响产品性能的、缩小公差,较少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一般商业上可接受的产品与标准尺寸的偏差不高于0.25-0.3%,但这还需要与应用时的具体要求相结合来判断。精确的模具可以有效的缩小制品公差,从而降低制品成本。因此,模具精密度对制品生产厂家具有重要意义。

三、塑料模具设计时对收缩值的考虑

为了不对塑料部件制定过分严格的范围,必须要注意一些影响塑料制品尺寸准确性的因素。模具制造的标准必须严格遵守,同时要特别注意脱模斜度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了脱模容易与否及防翘曲性能。

还有一个与产品设计相关的重要问题是,当成型品是由不同材料或不同壁厚制成时,其模后收缩值与方向和厚度相关如果复杂的成型对加工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要获得模具原型有关收缩值和翘曲行为的准确数据玻璃增强材料的这一性质最为明显。玻璃纤维的取向性可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产生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收缩,从而导致尺寸不准确。塑料制品的几何形状对收缩也有影响,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性能,这也是设计者值得关注的一点。因此在此类制品模具设计时要注意制品脱模收缩后的尺寸是否为产品要求尺寸,否则因制品模后收缩值的影响,极有可能导致产品尺寸不符合标准。

结论:

与产品模后性能相关问题还有许多,设计人员可以参考手册进行设计。总之,在塑料制品模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制品尺寸、性能、外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利弊,选用适合的材料,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产品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模具设计概述[J].中国模具设计,2003,6.

[2]李海龙.注塑模具设计[J].模具前沿,2005,12.

[3]肖海燕.模具设计之材料选用[J].西安机械设计,2006,1.

篇3

1.2模具工作过程

首先进行模具与200t油压机安装连接调试运行,确定油压机最佳工作参数。开机启动后,上模块和下模块分别往上、下移动,打开模具;同时模具的内腔滑块组件向里打开,外滑块组件向外打开,将需压边的外壳放入内、外滑块之间。启动操作按钮,下模块向上顶出到固定位置,同时上模块整组向下移动,当上模块移动到外腔滑块整组“C”处,上模压住外腔中滑块向里打开。同时导柱向下移动到“F”处,压住内腔滑块整组向外打开,将外壳的中间部份压紧固定住,避免外壳在冲压成型状态下滑动,造成起皱;并将壳体的中间部份按所需尺寸成型完整。上模块继续向下移动,压住外腔上滑块“D”与外腔下滑块“E”处时,外腔上滑块与外腔下滑块同时向里打开,将外壳两端的边完整成型出,尺寸稳定,拐弯处成型不起皱,两端面成型后平滑,高度一致。成型完成后,上模与下模分别向上,下移动打开模具,同时内腔滑块向里收,外滑块向外收,一个成型加工周期完成,取出成型完好的壳体,取出工件。

2模具设计要点及注意的问题

模具设计时内腔滑块与外滑块的移动行程够大,上、下模打开后的间距也应满足需要,便于拿取工件;内腔滑块组件的间隙不能够太小或者太大,内滑块间配合角度不宜小于95°;滑块的强度、耐摩损度、脱模斜度需要设计合理。模具运动机构的设计要便于维护与保养。

篇4

浇注系统需要根据不同塑胶产品进行浇注系统设计。一般由:主流道、分流道、冷料井、进料口等几部分组成。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主流道:可以把它理解成由注塑机喷嘴开始到分流道上的熔融塑料的流动通道。分流道:是连接主流道末端和浇口之间的一段流道。多型腔模具结构当中必不可少,单型腔结构中有时可以忽略。一般来说分流道的截面积最好要略小于主流道截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冷料井:又称冷料穴,是在塑料模具注射成型过程中储存注射间隔期间产生的冷料或废料,防止冷料残渣进入型腔而影响塑料产品表面质量。进料口:也称浇口,是分流道和型腔间的狭小的通道,也是整个浇注系统最为短小的部分。作用在于利用紧缩流动面而使进料达到加速的效果,可使进料流动性良好;浇口的种类繁多有直浇口,潜伏式浇口,点浇口等。因需求而异,设计浇口应注意是否有外观要求及流动、平衡、溶解纹的要求。浇道方式——绝热浇道、热浇道、无浇道、直接进胶,间接进胶及其他有效方式。排气——对保证产品品质至关重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排气,注意防止产品真空吸附及模具拉不开。

3冷却系统的设计

冷却对模具生产影响很大,冷却系统的设计即要保证冷却有效还要保证加工简单,结合本套模具特点冷却系统设计为直流冷却。结构简单,冷却可靠,方便加工及安装操作。

模具设计完成以后,必须对模具的整体进行复核。可以组织相关部门对模具的结构设计,加工难度,注塑特点进行讨论和审核。如遇到产品改动问题需要通知客户进行复审。以对总体结构,加工可行性及绘图过程中的疏漏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对改动部位做出标示,避免因设计失误造成模具的相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篇5

2.1浇注系统

浇注系统的设计重点是浇口类型及其尺寸。为了保证较高的表观质量,通常选用点浇口或潜伏式浇口。考虑到水杯盖内部有旋转的螺纹型芯,所以只能选择点浇口。它既实现了浇注系统凝料的自动脱落,还具有易排气和消除熔接痕的优点。将点浇口设置在塑件几何对称平面、且位于A和B凸台中间的位置。浇口尺寸及第一级、第二级分流道尺寸均按经验数据选取,并留有一定的修模余量。

2.2成型零件

综合分析水杯盖的结构,并兼顾模具零件的加工和装配,设计时采用4个独立的整体嵌入式凹模,将其嵌入到定模板中。这样既降低了凹模的材料和加工成本,又保证了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也确保塑件表面不会出现拼接缝或夹线痕迹。因为水杯盖有内螺纹,外表面非完全对称,因此模具型芯采用组合式结构,由外螺纹型芯包裹固定型芯组合而成。螺纹型芯进行旋转运动,确保其能够从杯盖上旋出;固定型芯在模具中固定不动,使水杯盖在未被推出前保持静止状态。

2.3侧抽芯机构

针对水杯盖上凸台B处直径4mm、深度12mm的侧孔成型,设计选用常见的斜导柱滑块抽芯机构。为了保证凸台表面光滑且无夹线,侧型芯采用隧道式抽芯结构。细长的侧型芯以独立的镶件与滑块连接,其最前端圆柱部分成型侧孔,而其他部位对塑件表面无任何封胶影响。非成型部分有一段锥面,是为了降低抽芯阻力,防止模仁被拖伤。在模具中,整个侧抽芯机构都在定模一侧。此时模具工作过程相对复杂,在定模和动模分开前,需要在定模一侧先进行一次分型从而完成侧抽芯过程。由于模具采用了点浇口、三板模,侧抽芯过程恰好与点浇口被拉断的过程在第一次分型时一并完成,并没有额外增加开模动作和时间。根据侧孔的深度,在抽芯距确定为15mm后,通过经验和计算确定了斜导柱倾斜角为15°、直径20mm、总长度95mm,以及完成侧抽芯所需第一次分型距离应大于56mm。

2.4自动脱螺纹机构

由于水杯盖螺纹深度较深,强度和精度较高,所以设计采用了自动化的旋转脱模法。其中,设计的细节包括传动装置、螺纹型芯的运动及旋转方向和塑件的止转。为了使螺纹型芯能平缓地旋转,防止水杯盖中的螺纹在旋脱时被拉坏,设计中选用可控的液压力而非快速的开模力来驱动齿条4,将运动传递给同一轴上的小齿轮5和大齿轮3,并由齿轮3与螺纹型芯1的轮齿啮合,带动螺纹型芯后退,最终旋出塑件。为了保证运动平稳,设计了与螺纹型芯1相配的导向元件2,其螺距和旋向应与水杯盖内螺纹相同。由于水杯盖螺纹是右旋,所以螺纹型芯1应顺时针旋转才能旋出水杯盖,而小齿轮5则逆时针旋转,齿条在液压活塞杆的牵引下应向右上角运动。

2.5推出机构

水杯盖表面质量要求较高,所以采用无推出痕迹的推件板进行脱模。为了防止磨损及节省材料,设计了单独的推件镶块,将其嵌入到推件板中用于推出塑件。为了防止推件镶块与螺纹型芯摩擦而磨损,将两者以锥面配合。模具中推件板与复位杆用螺钉连接,确保推件板推出完成后不会滑落,同时也有利于推出机构的平稳复位。

3模具工作原理

注射保压冷却后,在弹簧弹力和开闭器阻力共同作用下,模具先从分型面Ⅰ打开,点浇口被拉断与塑件分离;同时,开模力由斜导柱传至滑块和侧型芯,完成侧孔的抽芯分型运动。模具分开至定距拉杆时,分型面Ⅰ停止移动,但触动了脱凝料板,分型面Ⅱ被打开,促使浇注系统凝料自动从模具上脱落。限位套的位置限定了分型面Ⅱ的分开距离,使其无法继续分开。此时,注射机的开模力迫使开闭器分开,主分型面Ⅲ被分开,从而使包在型芯上的塑件与定模脱离。模具结束所有开模行程后,油缸通过液压力驱动齿条,并由齿轮传动使螺纹型芯旋转后退,与水杯盖中的成型螺纹脱离。接着,注射机顶杆将推出力传至复位杆,带动推件板将塑件从模具中推出。随后,油缸活塞杆回程,驱动齿条和齿轮反向运动,将螺纹型芯旋转复位。此后,模具将进行3个分型面的闭模过程,并先后完成推出机构和抽芯机构的复位。

篇6

该阀块毛坯表面粗糙度的最大值为3.2,考虑到中温蜡的铸件表面粗糙度可达到2.0左右,充分满足非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故选用中温蜡作为蜡模原料。铸件的收缩率由合金收缩率、模料收缩率和型壳膨胀率综合决定,最终确定铸件的综合收缩率为1%。

1.2蜡模的模具CAD

在Pro/E的模具模块中进行模具设计,最关键的工作是设计合理的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和结构的合理性,不仅对毛坯的制造效率和精度有影响,而且也关系到模具操作的方便性和模具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以及经济性。本文中阀块模具的分型面方案和结构设计过程是:首先复制阀块毛坯的上顶孔面并延伸到模具顶面形成第一个分型面,构造出模具的型芯;再利用双侧拉伸创建第二个分型面将模具整体一分为二,构造出模具的上下模型腔。分型面设计完成后,在Pro/E中进行开模检测,没有干涉。另外,为方便脱模和便于型腔的加工,下模设计了顶杆,并将型腔中加工难度大的部分设计了活块和型芯。从制造的工艺性和生产率的角度考虑,将下模型芯与顶料机构的顶杆设计为一体,使铸件能够完好的取出。

2上、下模型腔的CAM刀路设计及仿真

2.1文件格式转换

将Pro/E造型完成的上、下模实体另存为IGES格式。由于IGES文件是Pro/E和MasterCAM的通用文件,所以在MasterCAM中可以IGES格式的模具零件实体进行仿真加工。在加工中一些小的圆角加工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将切削用量适当调整,并且对刀具参数、加工方式进行改进。加工困难的部位需要多次精铣,以保证加工精度。

2.2CAM编程及仿真

在MasterCAM里建立加工任务,选择以外形环状铣削加工方式,先选择Φ10的平铣刀粗铣内型腔,再换Φ5的球头铣刀精铣内型腔,调整切削参数开始加工仿真并生成数控代码。

3结论

1)本文的阀块零件在液压系统中需求量大,材料昂贵,毛坯制造精度要求高,采用熔模铸造其毛坯可有效保证其批量和精度的要求。采用Pro/E软件的三维造型功能快速准确地建立了阀块的毛坯数模,并在其模具模块中结合熔模铸造工艺设计了阀块毛坯的熔模铸造模具,经开模检测,模具结构合理。

篇7

CAD/CAM/CAE等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并且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个国家的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模具行业作为工业的一个基础支撑行业必然会朝着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工业领域中起到其自身的重要作用,随着各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模具行业不单单只是局限的某个国家,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多国外某些行业提供先进的模具产品,这不仅对模具的设计水平、制造质量以及制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推动着模具的自动化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当前,模具的自动化发展趋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下面分别进行详细的研究。

2.1模具产品发展将大型化、精密化

随着模具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模具的产品也出现了两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模具的大型化发展与精密化发展,所谓大型化发展并不是指单个模具的尺寸逐渐变大,而是指将多个零件的模具集中到一个模具上进行生产,也就是一个模具往往会有多个模具腔,这样就可以提高零件的生产效率,模具的精密化与模具的大型化并不是冲突的,它是与零件的微型化有着一定的关系的,模具的精密化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的

2.2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将日渐广泛

模具的自动化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模具的制造效率,传统的模具制造行业对于每个新的产品都要单独设计模具然后再去加工,加工过程中还要对模具的质量进行监测,这样大大降低了效率,模具标准件的出现可以使得一部分模具不用再去重新设计,通过将某些模具的组成部分设计成标准化的模块并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对于模具的自动化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3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将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并应用到模具领域,模具设计的开始出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先进技术包括CAE、CAD、CAM以及CNC都被应用到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目前许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在模具的设计过程中可以直接对模具的加工过程生成完成并且可靠的数控加工程序,不仅提高了模具加工的效率,而且提高了模具加工的质量。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CAD/CAM/CAE等相关领域的应用软件成本也开始逐年降低,从而降低了许多中小型企业的门槛,这几项技术作为模具自动化发展技术的里程碑,推动了模具发展质的飞跃。

3模具设计的自动化

模具设计的自动化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模具的过程,通过CAD软件对模具进行设计的周期中,可以不断对所设计的模具进行质量上的改进,找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对于实际中应用的模具对其进行信息的完整收集然后将其体现在CAD模型之中,并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文件的共享从而几种多名设计人才的智慧对设计的模具进行改进,最后可以生成模具的生产文件,实现整个模具设计到制造的自动化过程。

3.1输入产品模型,生成高质量实体模型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中,模具的产品模型输入是最为基础的一个步骤,只有得到十分完整的实体模型才可以保证整个模具设计过程的可靠性,然而当前的状况就是常用的一些造型软件虽然在造型方面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但是在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进行数据交互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就是曲面部分,很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导入的产品模型进行相应的处理过程,处理过程大多数情况是针对的造型公差,当造型间隙相对公差较大的情况下常常采用的造型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称为愈合处理,另一种方法是公差处理模型,前一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受限,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可以用该方法进行处理,后一种方法是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多并且最终效果也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因此常常采用该方法。

3.2完备产品模型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中,模具的产品模型的完备是模具厂家需要完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之所以还需要对设计好的模型进行完备是因为许多模型在设计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将整个模型完整地绘制出来的,有时候仅仅给出模具的一个简单的外观,而内部的结构则需要模具的厂家进行细化,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出现,就算设计人员最终给出的产品的模型是完整的,模具厂家也需要完成另一部分工作,那就是将模具进行分离,也就是分为型芯和型腔两个部分,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模具才能够进行使用,因此,不管设计人员最终给出的产品的模型是不是完整的,该模型都需要进行不得处理,也就是模型的完备。

3.3产生模具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中,模具的产生是在产品模型完备以后需要进行的下一个步骤,在模具的产生过程又可以细化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型芯和型腔的产生,这是模具的主要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模架等附件,又可以称之为模具的辅助部分,很多模具设计的人员希望通过实体造型的CAD应用软件来完成这项工作,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不能够完成的,这是因为模具产生设计过程中应用到最多的就是曲面造型这一功能,而这些现有的应用软件往往很难达到使用的要求。

3.4加工准备

模具加工前的准备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过程最后一个关键步骤,这一步骤同样十分关键,它既涉及到模具的设计,也涉及到模具的制造,整个模具的生产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切削就可以完成的,有时候还需要特殊的加工方式来进行配合,最常见的就是放电加工,对于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需要选择对应的刀具来进行加工,而对于需要放电加工的表面就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对放电加工的部分设计对应的电极模型,这一步骤有时候会占据整个模具设计的大部分时间,而电极模型的设计原理就是对需要进行加工的部分进行求逆的过程。

3.5板材成型模具设计

自动化的模具设计时可以遵循上面阐述的四个步骤,此外还需要得到一些材料的特性参数、与模具相关的边界条件以及速度均方差的计算方法等等。其中,vi是考察截面上i节点处的流动速度,v是所有考察节点的平均速度,n是考察节点总数。

篇8

资料介绍,对于r=(0.6~3.5)t的铰链件,常用推卷的方法弯曲成形。弯曲成形一般分为两道工序,首先将毛坯头部预压弯,然后再卷圆。立式结构较简单,便于制模和弯曲成形,但此工艺方法和模具只适用于材料较厚且长度较短的铰链件。对本合页片由于材料较薄,长径比大于30,显然不适合。卧式模具结构是利用斜楔对凹模作用,使其产生水平运动而完成卷圆过程,有压料装置,弯曲件质量较好。但由于卷圆内径有公差要求,弯曲件的质量还是不够理想,还需增加一副整形模才能达到要求。而且图2c模具结构较复杂,模具制造成本高,周期长,对于小批量的合页片生产,经济性不好。从上述模具结构可以看出,该类模具比较适合加工小型铰链件。制件则相当困难,甚至不可能进行。因此,必须考虑其他工艺方法,设计新结构的模具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次摸索,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预弯成形后,卷圆弯曲之前增加一道U形弯曲工序,从而使推卷成形变得容易,同时也使模具的结构设计得到简化。优化后的冲压工艺流程为:下料→落料→去毛刺→制标→头部预弯→头部U形弯曲→卷圆成形。

3模具结构及工作过程

模具工作过程:卷圆模置于液压机(Y41-10T)工作台上,将模柄4固定在液压机上滑块上。工作时,液压机上滑块上升,模具开启,压块3与上模6脱离接触,将经U形弯曲后的坯件由端面从上模与下模右侧面的缝隙中插入下模7的型槽内,放入芯棒1,开动液压机上滑块下行,使轴向压块3向下传力给上模6,从而使坯件受限并卷圆弯曲成形。成形后,液压机上滑块回升,弹簧2将上模6顶起,用手将制件从芯棒1上取出,完成一个冲压过程。一个批次加工完后,将芯棒1插入下模7存放芯棒的孔内,以备下次使用。

篇9

Keyphrase:partingline,thegate,cavity,core,moldinsert,

ejectionforce,submarinegate.

概论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各部门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塑料模具是指用于成型塑料制件的模具,它是型腔模的一种类型。模具设计水平的高低、加工设备的好坏、制造力量的强弱模具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影响着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现代塑料制件的生产中,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高效设备,先进的模具。塑料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

一、模具的标准化

1.为了适应大规模成批生产塑料成型模具和缩短模具制造周期的需要,模具的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要。

二、模具加工技术的革新。

1.为了提高加工精度,缩短模具制造周期,塑料模成型零件加工广泛应用仿行加工,电加工,数控加工及微机控制加工等先进技术,并使用坐标镗,坐标磨和三坐标测量仪等精密加工与测量设备。

三、各种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1.模具材料影响模具加工成本使用寿命和塑件成型质量等。

四、CAD/CAM/CAE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塑件分析

参看产品零件图如,

本零件为手机的外壳的上盖。主要形状为长方并带圆弧形。上面为曲面,有多个长方形并带有侧抽心;两个伸出尾脚;内表面的精度要求一般。表面精度要求较高,同时需要涂漆。由于是采用上下盖配合而成,从而避免了侧向凹凸,尽量简化模具结构。从而避免在尖角处产生应力集中或在脱摸过程中由于成型内应力而开裂。综合以上各点分析,采用一模一件。

第二章塑件材料的成型特性与工艺参数

本章着重介绍塑料成型的工艺特点以及塑件的工艺要求,塑件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为后面几章的模具设计奠定了基础。

对零件的分析得塑件材料取ABS(丙烯腈-丁二-苯乙烯共聚物)。

第一节塑件材料的特性

ABS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而成的。这三种组分的各自特性使ABS具有良好的性能。

ABS无毒、无味,呈微黄色,成型的塑件有较好的光泽。密度为1.02~1.05g/cm.ABS有极好的抗冲击强度,且再低温下也不迅速下降。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一定的耐磨性、耐寒性、耐油性、耐水性、化学稳定性和电器性能。

ABS在机械工业上用来制造齿轮、泵叶轮、轴承、把手、管道、电机外壳、仪表壳、仪器盘、水箱外壳等。ABS还用来制作水表壳、纺织器材、电器零件、文教用品、玩具、电子琴及收录机壳体、食品包装容器、农药喷雾器及家具等。

第二节成型特性

ABS在升温是粘度增高,所以成型压力较高,塑料上的脱模斜度宜稍大;ABS易吸水,成型加工前应进行干燥处理;易产生熔接痕,模具设计是应注意尽量减小浇注系统对料流的阻力;在正常的成型条件下,壁厚、熔料温度及收缩率影响极小。要求塑件精度高时,模具温度可控制在50~60℃,要求塑件光泽和耐热时,应控制在60~80℃。

目录

前言……………………………………………………………………………3

任务书…………………………………………………………………………4

摘要……………………………………………………………………………5

概论………………………………………………………………….…………7

第一章塑件分析……………………………………………………7

第二章塑件材料的成型特性与工艺参数…………………………8

第一节塑件材料的特性………………….……………………8

第二节成型特性…………………………………………….……9

第三节工艺参数…………………………………………….……9

第四节塑料制件的结构工艺性…………………………….……11

第三章设备的选择………………………………………………………12

第一节最大注射量………………………………………….……12

第二节注射量的校核……………………………………….…13

第三节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最大注射量与锁模力的校核………14

第四节注射压力的校核……………………………….…………14

第五节开模行程的校核……………………….…………………14

第六节注射机的技术规格………………….……………………15

第四章分型面与浇注系统的设计………………….……………………16

第一节分型面的设计…………………………………………………16

第二节主流道的设计………………….……………………………17

第三节分流道的设计……………….……………………………19

第四节浇口形式的选择…………………………….………………19

第五节冷料穴的设计…………….………………………………19

第六节排溢系统的设计…….………………………………….20

第五章成型零件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21

第一节成型零件的设计………….………………………………21

第二节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21

第三节成型零部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27

第六章模架组合的选择……………………………………………………29

第七章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30

第八章推出与复位机构的设计……………………………….………………33

第一节推出机构的组成……………………………………………33

第二节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33

第三节简单推出机构…………….……………………………34

第九章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36

第十章冷却系统的设计……………………………………………………..43

篇10

1.2产品结构及尺寸精度分析风口法兰呈不规则渐变曲面状,材料厚度1mm。该产品成型后要与另一厚壁零件通过焊接组成部件,焊接组件有严格的几何公差要求。因此该产品技术要求直径140mm圆孔处圆度控制在0.05mm之内。直径460mm对应的圆弧高度80mm端面处的平面度控制在0.1mm之内。

1.3产品成型工艺分析该产品为1mm厚的镍基合金板材,采用冲压成型工艺步骤如下:①落料成型,通过落料模具将1mm厚板材落料成一块圆形落料件;②拉深成型,通过拉深模具将圆形落料件经过数次拉深成喇叭形半成品件;③切边成型,通过切边模具将喇叭形半成品件上部边缘拉深皱纹区域切除;④翻边成型,通过翻边将喇叭形半成品件底部和顶部翻边,形成直通喇叭形状成品件,最终形成合格产品。

1.4产品成型技术难点分析(1)由于产品材料为镍基合金,该材料拉伸强度大,材料流动摩擦阻力大,易造成模具磨损,影响模具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在产品拉深过程中易形成侧面皱纹,造成其成型加工难度大。(2)该产品呈大圆弧渐变曲面状,并在拉深和翻边过程中,材料流动不均匀、不稳定,产品易出现不规则扭曲和反弹。由于产品对平面度和圆度有严格要求,因此产品需要精确控制压边力。(3)该产品直径尺寸较大,并具有较大深度,因此板材在拉深过程中易产生拉深硬化,拉深件易破裂。

2产品成型技术难点解决方案

2.1针对第一难点的解决方案凸凹模具选用Cr12MoV材料,此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韧性,但Cr12MoV钢冷作模具仍易因磨损而发生失效,因此需要对模具表面进行技术处理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能。具体方法是应用P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对凸凹模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涂层材料为TiN,该涂层具有硬度高、摩擦系数低、导热性好、与钢材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小以及耐粘着磨损等优点[5-6],处理后表面硬度达2600HV以上,有效提高了模具的寿命。

2.2针对第二难点的解决方案压边圈下侧安装的压力弹簧其压力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在拉深模具和翻边模具压边圈下设置微调节氮气弹簧,因氮气弹簧具有体积小,弹力大,寿命长,弹压力恒定的特点,可以保持周边压边力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在压边圈内置压力传感器,精确控制压边力的大小变化,确保拉深过程中材料流动的稳定性。

2.3针对第三难点的解决方案经过对拉深系数分析,结合经验总结得出材料拉深采用3次拉深,尺寸由大到小,由浅到深。考虑到718材料的加工硬化率较高,在3次拉深过程中材料易出现加工硬化,所以在前两步拉深之间,对半成品进行中间退火热处理,消除材料内应力,避免拉深过程中出现开裂现象]。

3成型模具设计

3.1落料模具设计模具工作过程:将板料放置在压边圈9上,上模向下运行,落料凹模11向下推动压边圈9,氮气弹簧8受压,压边圈压紧板料,凸凹模5伸出进入凹模11内约1mm,将板料冲裁下。同时,冲孔凸模4冲入凸凹模孔中,将板料中间冲成工艺孔。上模向上回行,氮气弹簧回复向上推动压边圈,将板料从凸凹模上卸下,同时上模弹力橡胶1回复反弹,向下推动推件块10,将落料件从凹模内推落,落料工序完成,图2为落料模具结构示意图。

3.2拉深模具设计模具工作过程:将圆形落料件放置在压边圈14上,上模向下运行,拉深凹模15与圆形落料件接触,凹模压紧压边圈并推动其下行,拉深凸模7伸出,将工件拉深至凹模内,此时推件块1被工件向上顶起,压力弹簧2被压缩。弹簧2反向推动推件块,将工件压紧到凸模上。压边圈在下行的过程中压紧弹簧8产生压边力,由于四个压力弹簧弹的力会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在压边圈下侧设置氮气弹簧13,微调弹力,补偿4个压力弹簧的差异,并在氮气弹簧下端安置压力传感器12,精确控制压边圈受压力大小,以保持压边力周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拉深结束,上模回行,压力机顶杆推动推板9上行,将工件从凸模上卸除。同时压力弹簧2回复推动推件块1向下运行,将拉深件从凹模内推落,完成拉深工序。

3.3切边模具设计模具工作过程:将拉深工件放置在切边凸模内,上模向下运行,切边凹模6接触拉深工件,并推动压边圈7向下运动,压力弹簧9受压产生弹力,从而反向推动压边圈压紧工件边缘区。切边凹模推动压边圈向下运行,压块2在弹力橡胶作用下压紧工件,凸模8伸出进入凹模内,将拉深件边缘起皱区域切除。上模回行,压力机顶杆推动推板12上行,将切除边料从凸模上卸除。同时压力弹簧3回复推动压块向下运行,将工件从凹模内推落,完成切边工序。见图4。

3.4翻边模具设计模具工作过程:将切边件放置在凸凹模8内,上模向下运行,翻边凹模6接触拉深工件,并推动压边圈7向下运动,压力弹簧9受压产生弹力,从而反向推动压边圈压紧工件。凸模2向下运行,将工件底部翻边,形成底部直径138mm通孔。同时翻边凹模6向下运行,将工件上部翻成喇叭口状。压边圈在下行的过程中压紧弹簧9产生压边力,由于4个压力弹簧弹力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在压边圈下侧设置氮气弹簧17,微调弹力,补偿4个压力弹9的差异,并在氮气弹簧下端安置压力传感器16,精确控制压边圈受压力大小,以保持压边力周边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翻边结束,上模回行,压力机顶杆推动推板12上行,将工件从凸凹模上卸除。同时压力弹簧3回复推动凸模向下运行,将翻边件从凸模上推落,完成翻边工序。最终形成合格产品。见图5。

篇11

2、成形工艺方案

2.1毛坯制备

根据挤压过程体积不变的原理,由零件尺寸计算毛坯的体积,考虑制备毛坯过程中的下料误差尧后续镦粗和加热等因素,实际毛坯体积需增加约 3%,通过计算所得毛坯体积V =4223mm3。用剪切模切一段准10mm的实心棒料,由于剪断所得的坯料端面比较粗糙,端面与中心轴线不能保持垂直,有一定的斜度,因此坯料在剪切后,需用镦平模将坯料端面压平后再进行挤压,最终获得坯料规格为准11.6mm伊40mm。

2.2表面处理及

为了减小挤压时坯料与模壁的摩擦阻力,本文采用了水基石墨剂(成分院石墨尧二硫化鉬尧滑石粉尧纤维素和水),该剂特点是院在中高温下不分解,热稳定性好,有良好的性能,对模具有良好的隔热和冷却效果[4]。温挤压成形前将坯料作喷砂或抛丸等处理,清理锈迹尧污垢等。然后加热至200℃ 左右,出炉浸入水基石墨剂中,快速捣匀,取出沥干,当坯料表面均布一层黑炭色的薄膜时,待坯料晾干即可进行加热尧挤压成形加工[5]。

2.3坯料加热成形

温度是温挤压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40Cr 的温塑性变形温度通常在 600~800℃ 之间,高于 800℃时金属的氧化变得十分剧烈,生成的氧化皮对于模具的磨损尧工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值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低于 600℃时金属的抗拉强度显著增大,金属的流动性不佳,不利于塑性成形。本文将温挤压温度定在 750℃依30℃,在这温度范围内 40Cr 的变形抗力约为常温下的 18%,而氧化极微。毛坯加热采用连续式中频感应加热炉,该炉加热速度快尧氧化烧损少尧热效率高尧炉温可控,易于实现自动化。加热过程中为使炉内温度均匀,加速热量传递,炉内带有强制空气循环装置[6-7]。

3、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本文在分析十字轴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基于Deform-3D 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温挤压成形工艺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成形过程中材料的形状变化尧挤压应力尧模具载荷等结果从而优化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出合理的模具,以达到减少工艺试验次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3.1几何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利用三维造型软件 CATIA 实现汽车万向节十字轴的参数化建模及模具的三维造型,然后输出STL 格式文件并导入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有限元模型[8]。坯料的四面体单元网格总数约为 50000 个,材料为AISI-5140(40Cr),多次模拟试验中,坯料的初始温度分别采用 720尧750尧780℃。凸模与凹模材料均设置为 4Cr5MoSiV1(AISI-H13),它是一种热作模具钢,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高的疲劳抗力和良好的韧性,广泛用作温热挤压的模具材料。坯料与模具间的摩擦类型选用剪切摩擦,由于是温挤压,摩擦系数设为0.25,热传导率设为 8N/(s窑mm窑℃)。本文采用的是双向等速复动成形技术,上下凸模挤压速度均为 10mm/s,增量步时间设为 0.002s,模拟步数为 725 步。

3.2温挤压成形过程与载荷行程分析

通过多次数值模拟试验,不断调整参数尧改进三维造型模具,最终得到了符合设计的数字化锻件,其模拟成形效果如图 2 所示,整个成形过程的挤压力变化如图 3 所示。十字轴的温挤压成形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每个成形阶段的特点为院①镦粗变形阶段院坯料在模具中受两端冲头同时挤压发生镦粗变形,镦粗的坯料填满了与凹模筒壁的间隙,金属与凹模大面积的接触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同时,坯料中段的金属发生径向流动。如图 4(a)所示,当圆柱体坯料侧面部分鼓成较为完整的球体时此阶段结束。如图 3 所示,这个阶段挤压力增长较快,但数值不大。②轴肩成形阶段院随着冲头继续挤压,坯料侧面的金属流入轴颈腔内,但该部分金属没有与凹模接触,阻力较小,金属流动均匀且稳定。如图 4(b)所示,当金属基本充满大轴颈型腔形成四个轴肩时此阶段结束。如图 3 所示,这个阶段挤压力增长缓慢。③ 轴颈充填阶段院轴肩成形后,凸模继续将金属向小轴颈型腔挤入,大量金属与凹模壁接触,产生巨大的摩擦阻力,且小轴颈型腔口较小,金属流动阻力增大。如图 4(c)所示,当小轴颈型腔基本充满时此阶段结束。如图 3 所示,这个阶段挤压力迅速增大。④充满余腔阶段院如图 4(d)所示,凸模行程即将结束,此时的坯料对模具的张模力达到最大,且金属与模具的摩擦力达到最大,边角成形比较困难。在此阶段挤压力急剧上升,最终达到最大值。

3.3结果分析与优化

通过对模拟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分析,对成形工艺方案提出以下几点补充与改进院(1) 十字轴温挤压温度由 初定的 750℃ 改为780℃,挤压力由 392kN 降为 364kN,成形阻力降低,金属流动性更好,成形效果更佳。(2) 在模具升温后,根据计算,4Cr5MoSiV1 的强度无法满足40Cr钢在温挤压过程中凸模的受力情况,所以凸模材料采用高速钢 W9Mo3Cr4V。凹模尧顶杆与压力板等承受的载荷较小,均可采用4Cr5MoSiV1,而上下模板可采用强度尧硬度更小的40Cr。(3) 由图 3 可见,载荷在成形过程中不断增加,因此凹模应设计成组合式结构,使其受力合理分布。在凹模加工时,在轴肩与筒壁连接处设计R1的过渡圆角,降低金属的流动阻力,减小对凹模的磨损,提高凹模的使用寿命。(4) 凸模的轴向承载力即为十字轴的成形挤压力,由图 3 所示,最大挤压力约为 364kN,实验室提供的型号为 THP32-315F 的 3150kN 四柱液压机可作为成形加工设备。液压机只需承担挤压力,张模力由模具的锁模机构承担。

4、模具设计与工作过程

本文设计的模具如图 5 所示,采用浮动的上凹模与浮动的下凹模对合结构,用钩子锁模。上下凹模工作部分均采用了组合式,模具闭模高度为 340mm,模具外形尺寸满足所选设备装模尺寸。模具工作的简要过程为院将坯料放在下凹模与下冲头形成沉孔内,坯料靠孔腔壁自然定位。上模随压力机滑块下行,下模的导柱导入浮动上模板上的导套,上凹模与下凹模对合,形成封闭模腔,同时钩子在小弹簧作用下向内转一个角度,钩住垫块,将上尧下凹模锁住。上模继续下行,带动下凹模尧浮动下模板和钩子一起向下浮动,大弹簧被压缩,上冲头将沉孔内的坯料挤入型腔。当上模达到下死点时,变形金属充满型腔,挤压结束。上模抬起,在开始阶段钩子尚未打开,浮动下模板尧下凹模和钩子随上模上浮,当钩子尾部被挡板挡住时,随着浮动下模板继续上浮,钩子被打开,上尧下凹模分开,浮动上模板和浮动下模板上升至各自的极限位置。十字轴留在上凹模或下凹模中,由上顶杆或下顶杆顶出。需要注意的是院温挤压前,需对凸模和凹模工作部分采用喷灯进行预热,预热温度约 300℃,温挤压过程中,模具温度将达到 500~600℃,连续工作时硬度急剧下降,可能导致加工过程不能继续,在温挤压过程中需采用喷雾装置将冷却液喷向凸凹模工作部分进行冷却,使温度降低。

篇12

本制品由于涉及内部抽芯,先设计主分型面,其次设计五个次分型面。考虑到上述因素及成型时的侧抽与脱模斜度,选制品的上表面作为主分型面。制品的内部有五个不同的侧凹,需要有五个内部侧抽,这五个内部的侧凹采用斜杆导滑式内侧抽芯。

3电话机后盖注塑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及工作尺寸的计算

成型零部件主要由型腔,型芯和顶出斜滑块组成。型腔用于成型塑件的外表面,该塑件分型面设在接近下表面处,结构比较简单,型腔可设计成整体式的。型芯主要用于成型制件的内部结构,型芯上带有较多的侧抽芯,使得型芯结构较复杂,需要设计成组合式型芯,可节省体积、降低加工难度。开模时让动模提前分型带动斜滑块侧向分型。整个制品该塑料制品侧孔和内凹非常多,对侧分型抽芯要求比较高,共需五个内部抽芯。由于模具结构较大,侧抽芯滑块采用镶块结构。采用斜杆导滑来做滑块内抽芯,斜滑块的头部是成型制品的内侧凹,斜滑块安装在动模垫板上开设的斜孔内,在推出过程中斜杆要向模具中心靠拢,其下端安装有滚轮,在推板上滑动,脱模时制件一面离开主型芯,同时完成抽芯动作。

篇13

定转子零件尺寸如图1所示,材料为冷轧电工钢带,料厚0.5mm,未注公差按GB/T1804-M,要求零件的平面度≤0.1mm,毛刺高度≤0.05mm,表面光滑,大批量生产。定转子在电机中装配单边间隙为0.542mm,尺寸精度、同轴度都要求很高。以前2个零件的生产,要设计2副模具,1副完成定子的生产,1副完成转子的生产。设计制造这2副模具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很难保证定转子的尺寸和装配(a)精度,严重影响电机使用寿命和质量。通过分析和优化改进定转子的模具结构,用1副级进模完成2个零件的冲压,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及降低了生产成本。采用1副模具冲压2个零件,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分析定转子特点:转子有12个均匀的极槽,中间?24mm的孔和?39mm的孔有同轴度要求;定子的外形是不规则的异型,有很多窄槽。如何在1副级进模上完成上述2个零件的生产,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排样设计

级进模具设计的重点是排样的确定,排样设计直接决定了模具结构设计合理与否及难易程度。在设计定转子排样时要综合分析工位多少、材料的利用率、步距如何保证、零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如何保证、模具的制造和维修难易、成本的高低等都要考虑。通过对定转子冲压工艺分析,对以前的2副模具排样进行了改进和优化,该零件采用了单排、套冲(即同一条料的内部冲转子,外部冲定子)少废料的多工位级进模排样,如图2所示,采用7个工位完成定转子的冲制,工艺排样的方案是先完成冲转子,再冲定子。经计算,条料的宽度680-0.1mm,步距56mm。零件冲压工序:①冲导正销孔及转子内槽;②冲转子中心孔和定子的2个小孔;③转子落料并校平;④冲定子中心孔;⑤冲定子两端的槽,通过④和⑤把转子复杂的内孔形状改为冲2次外形,使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得到保证;⑥空位;⑦定子外形的落料并校平。通过排样分析,可以得出改进后的排样不但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还能在1副模具上完成零件的冲压成形。

4结构模具设计

改进后的模具结构如图3所示,设计特点如下:(1)整副模具上、下模座采用4根滚珠式导柱导向,卸料板由6根滑动的小导柱导向,双导向的模架和模板结构既保证了上、下模板的导向精度,又保证了凸、凹模配合间隙均匀、相对位置准确及模具零件的装配精度。(2)零件大批量生产,条料采用自动送料机构送料。为保证条料的步距精度,采用7对导正销进行精定位,条料在①工位为了减少废料,提高材料利用率,采用初始弹压挡料销定位。条料的导向机构中采用了具有导料和顶料作用的6对导料杆导向,该结构送料和抬料平稳,条料的横向误差小,保证了零件质量。(3)模具采用弹压卸料板进行卸料,通过带套管的卸料螺钉固定在上模座上,并采用了带螺塞式的卸料弹簧来调节卸料力大小。冲制过程中废料通过下模的漏料孔来完成。卸料板在装配中采用套管式安装,保证卸料板高度一致、卸料平稳及拆装方便。(4)凸、凹模的设计及选用的材料决定了整副模具的使用寿命。因此根据定转子的产量,确保凸、凹模有较高的使用寿命,其材料采用硬质合金YG25。为了降低成本、制造、拆装和维修方便,凸模采用压板式固定方法,凹模采用镶件式结构。(5)零件在连续冲裁过程中为防止条料误送操作、出现废品和损坏模具零件及实现连续自动化的冲裁,设置安全检测装置即误送料检测销。(6)在整副模具冲裁过程中,定转子不是在一个工位冲制成形,以前模具结构中冲制出来的零件毛刺大、平面度达不到要求。为克服这些缺点,设置收紧装置,该装置安装在落料凹模下方,落下的定转子在收紧装置中堆积校平,以达到零件的平面度要求。(7)为了防止在冲制过程中合模过深,引起零件、凸、凹模及模具结构的损坏,设置了4对限位块,为后期的模具维修调整高度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