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一年级计算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一年级计算题

篇1

数的组成和分解知识也是学习加减计算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的、、卡片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比如教8的组成和分解,学生一面摆卡片,一面讲解:7和1组成8,8可以分成7和1……有时可让学生讲数的组成,如教师讲:“8可以分成几和几?”甲生讲:“1和7”;乙生讲:“2和6”;丙生讲:“3和5”;丁生讲:“4和4”。又如:一个学生讲:“1和7”,另一个学生马上接下去答:“合成8”。看谁讲得又对又快。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知识,学习10以内的加减计算就比较顺利了;掌握了10的组成,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的速度也可以大大提高。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课本中是结合认数引入学习加减法的。在认识“3”后学习加法;认识“5”后学习减法,以后每学一个数就出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时,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集合图,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计算时,应首先讲清算法和算理。如10以内的计算是利用数的组成和分解去想结果。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用凑十的方法计算,而且,课本上讲的是在大数上加小数的方法,如果遇到小数加大数时,可以根据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的道理,算出结果。也可以在小数上加大数。如5+9,想成5 + 9 =14,只要方法正确,教师就应加以肯定。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课本是指导学生利用加减之间的互逆关系来计算的。如计算15-7,就想7+8=15,所以15-7=8。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要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三、加强课堂练习,注意提高练习效果

当学生知道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之后,必须通过练习使计算能力提高。如学完得数是14的加法后,先集中练得数是14的加法,再练得数与14相近或有联系的题目,如9+5、9+4、9+3、8+6、8+5、8+4等,使新旧知识相联系。实践证明,在这20个题目中,9加几的题和两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题,学生错误较少。难题只有9个题,即:8+3、8+4、8+5、8+6、8+7、7+4、7+5、7+6、6+5等。教学时要反复出现,加强对比练习(如8+5与7+5,8+6与7+6等),化难为易。

对于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应该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如有的学生把16-7=9错误地算成16-7=11。错误的原因是6减7不够,学生把两个数对调算成7减6,即把加法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得数不变的知识用于减法。为此,要讲清道理,还要把两类易混的题目进行对比练习。如:

12-3=9 13-2=11

11-2=9 12-1=11

14-5=9 15-4=11

……

又如,有的学生对连加、连减的题目掌握不好。有时忘记或记错中间的结果,有时丢掉第一个数用后两个数进行运算等。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

四、结合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

25+3= 13-6= 25-3= 13-9= 28+2=

28+5= 64+5= 67-60= 8+40= 5+8=

13-4= 12-8= 11-5= 6+5= 70+20=

35+30= 17-8= 20+56= 60-30= 6+36=

14-7= 10+5= 15-9= 9-9= 43-8=

68-50= 48+6= 14-6= 40+20= 24+3=

6+6= 10-7= 6+57= 23-7= 79-6=

13-8= 9+3= 80-6= 35+4= 48-2=

15-7= 53-3= 60-20= 9+25= 100-30=

7+5= 26+5= 12-4= 8+7= 14-3=

45-9= 11-4= 36+4= 7+4= 44+4=

篇3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乘法的口算、笔算时,课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训练,或者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课上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用小黑板视算,或者听算。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的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中,有意出现“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课堂上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所以要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积极用脑的习惯。除了抓课堂常规训练外,还要重视狠抓听、看、想、讲的落实。用心听。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动脑,积极思维,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及时考察学生会听的能力,我经常在班内组织听算、你问我答等练习。效果非常好。仔细看。会看懂书上的题目,同学的板演,凡是学生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以训练学生仔细看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善于想。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想”的习惯,既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他们“想”的方法。 敢于讲。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后进生),训练学生讲思路、思维的过程,使他们从口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3.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4.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为例。新授结束后,我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练习。比如,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三题改错题,这三道改错题比较典型,都是学生在计算中容易犯的错误,第1题是除到个位不够商1,应该商0,这个0没有写;第2题是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计算错了,第3题是商的书写位置错误。再有写;第2题是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计算错了,第3题是商的书写位置错误。再如,在教学调商的例题后,我安排了调商的专项练习——“根据试商情况,说出各题准确的商”,有助于增强学生调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攻其一点,做到逐步突破疑难点。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即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设计编排。以除法这一单元中估算教学为例,先让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再让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时商是几;之后,又让学生估计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时,最高位上可能是几,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体现了估算训练的层次性,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练习设计要有思考性。即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而且要会“想”,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例如:教完整十数除整十数后,我出示了四组一位数除一位数和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对比性练习,旨在学生通过题组练习,在练习中比较,发现联系,从而形成和旧知识之间的类推、迁移。再如,学生在学完把除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试商后,设计初商后需要调商和不需要调商的题组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试商情况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发现、孕新,深化了学生对试商方法的理解。练习中我们要让多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以比引思,以比促思,深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练习设计要有综合性。即计算教学不要成为单纯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要把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在数学中的实际价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提高计算能力。

5、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6、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7、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8、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基础一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9、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这表现为:抄错数、看错符号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篇4

一年级的学生有很好的学习能力,算术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学习和练习口算算术,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口算教学的现状

(一)不重视口算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计算是教学过程中非常简单的一部分,始终忽视了口算的教学,使学生不能理解口算的重要性,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很多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采取的都是笔算的方式,造成学生习惯于采用笔算的方式解决算术题。

(二)口算教学方法落后

有些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口头计算方式进行教学,没有体现出口头计算的灵活性,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达不到教学目的,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个想法是片面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做大量的练习,而练习不具有针对性,所以不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的结果也不理想,重要的只会让学生产生烦躁心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忽视口算速度

有些教师对正确的计算感到满意,不注意速度要求,忽视口算速度与能力发展的关系;个别教师追求速度快,而忽略结果的正确性,认为快速但容易出错的学生只是粗心大意;有些教师平时不重视教数学的方式,不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思路来提高计算速度。

三、小学一年级学生口算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一年级学生口算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完善,机械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学生口算算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中生动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口算数学训练,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快速问答方式,培养一年级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教师可以先把问题写在卡片上,让学生迅速给出答案,最终给予回答最快、准确性最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还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口算游戏,让学生通过口算的方式找到自己对应的朋友,教师还可以设计诸如“碰碰球”的游戏,这些活动有利于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口算的准确率,加强口算的练习

为了提高口算的速度,保持口算的准确性,应该让学生多练习,使口算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从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看问题,很多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产生计算错误,学生的粗心是因为没有认真阅读题目,不认真分析问题,由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要多加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教师在口算教学过程中,不要追求口算的速度,还要注重口算的准确性,同时还要进行不断地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熟记常用数据,提高口算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口算计算更快速,更准确,除了记忆口算算术中常用的一些數据外,还要学习一些计算方法,这对提高计算速度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记住口算算法中常用的一些数据可以丰富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其成为计算“合并”的有效替代方法。培养学生的算术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算法,还要引导学生实践,计算能力的养成非一日之寒,教师要重视培训的持续时间,坚持每天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练习、校对和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对于个别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针对容易出错的口算题进行重点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这些学生的口算计算将会得到改善。

(四)培养一年级学生口算技巧

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口算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口算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学科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算术技能,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学生自己要继续巩固练习,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列出这样的一个公式供学生观察和思考:4+6+1=?4+6+2=?4+6+3=?,然后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均能发现这几个算式的共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计算4+6=10,然后计算10+1=?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用凑十法,计算题目难度小,计算速度自然快。

四、结语

总之,口算教学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重视口算教学,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地设计多样的口算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学习计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才能学好。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对低学段学生提出的具体目标。

二、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

例如,进行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破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破十”的算理。我利用课件设置情境,小丽和小兰在热闹的商店中购买文具,小丽买了一捆铅笔(十支)后,店里还剩15支铅笔,小兰要买9支铅笔,想一想,店里还剩几支铅笔?为什么?你怎样拿给他? 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小棍代替情境中的铅笔,剩下1捆和5根,把15分成10和5,从一捆中拿出一根后,给小兰9根,另外5根和拿出的1根是6根。即把15分成5和10,进而说出10根给了小兰9根还剩1根,1根再加上5根是6根。接着列出算式:15-9=6,同样,教学“12-9”“13-9”,“14-9”“16-9”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

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破十”的算理。

三、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学生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都是运用的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地学会笔算,如:计算45+37,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都用的是口算。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并且把口算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口算的热情,稳步提高口算能力。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把口算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口算的热情,稳步提高口算能力。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而推动笔算能力的提高,为我们的基本计算教学以及整个数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笔算是不可缺少的提高计算能力的练习形式

学生口算能力提高了,不一定就能落实到笔头,因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笔算练习。我利用早自习时间,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容易混淆的题目,及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让学生在辨析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五、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1.“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位学生在计算3-3÷3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减,正确结果是2。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善于打草稿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教学二年级下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个内容时,学生的计算容易出错原因是很多学生不用草稿纸,只用口算的方法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教师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草稿计算,教师要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认真检查的习惯

篇6

我们知道,如果学生算理不明,计算时必然出错,因为,算理是计算的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在新授课上,教师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口述算理。如:进位加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满十进一现象,然后教师加以概述,使学生知道“十进制”是自然数的进位方法,也是计算中满十进一的理论依据。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二、落实学生基本情况,打牢基础

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愚公移山,非一天两天”。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狠抓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就好像建高楼一样,万丈高楼必须从地起。学习计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才能学好,不然,一旦掉档,特别是掉得太多,那要想补起来,就难了。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对低学段学生提出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逐一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惯:

1.教会学生“认真”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4+2=6和6-2=4这样两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都算成了4+2=6和6-2=8。如果再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一道是加,一道是减。难道是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教会学生有用草稿本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书上要做的和老师要求做的计算题,必定有一定的计算目的,或是有一定的难度,除开有少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教师要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草稿计算,教师要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篇7

3、的两位数的倒数是( ), 和( )互为倒数。

4、用圆规画一个周长为18.8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取( )厘米,所画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5、有80吨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 吨,还剩下( )吨煤。

6、( )的25%是25,25的25%是( )。

7、在 ,0.333,33%,0.3中,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8、从一个边长是20分米的正方形纸里剪一个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 )分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二、选择题:

1、一个不为0的数除以 ,这个数就( )。

A、扩大7倍 B、缩小7倍 C、减少7倍

2、a是一个不为0的自然数,在下面的各算式中,( )的得数最小。

A、a× B、a÷ C、a÷

3、把30%的百分号去掉,原来的数就( )。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不变

4、7÷9的商化成百分数约等于( )。

A、77% B、77.8% C、77.7%

5、甲数是乙数的1.25倍,乙数比甲数少( )%。

A、25 B、75 C、20

三、判断题:

1、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π。…………………………………………( )

2、一批试制产品,合格的有180件,不合格的有50件,合格率是80%。…( )

3、第一根绳子长 米,第二根绳子比第一根长 ,第二根绳子长1米。…( )

4、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5、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不同。……………………………( )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 = × = 1.8× = ÷3=

3.2- = + = 10÷10%= 6.8×80=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 - ÷6 × ÷( - )

×3.2+5.6×0.5+1.2×50% [ -( + )]÷

98× 11.58-(7 +1.58)

3、解方程:

χ+ χ= 17-120%χ=5

4、列式计算:

(1) 与 的差是它们的和的几分之几?

(2)最小的两位数的倒数,加上 与 的积,和是多少?

五、动手操作: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再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2、在下图中标出点D(3,4)、E(7,3)、F(9,1)、G(4,3),再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六、解决问题:

1、挖一条20千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全长的 ,第二天挖了全长的 。(根据下面问题列式计算)

(1)两天共挖了多少千米?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挖多少千米?

(3)还剩下多少千米?

2、一种电脑,现价2800元,比原价降低了700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3、用电脑打一份稿件,甲单独打要8小时,乙单独打10小时,现在甲、乙合打,几小时完成这份稿件的 ?

篇8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要知道上数学课前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在刚开学时,先就数学课上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怎样摆放提出了如下要求:练习本要用哪一页就翻开到哪一页;要用的文具(比如笔、橡皮、尺子之类)要提前从文具盒里拿出来;课桌上的东西按要求摆好,收拾利落……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知道作业前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作业本的保护和使用,可采用评比展览的办法,不管是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作业时所用的草稿纸,统统拿来展评,不仅注意作业的书写质量,还要看看谁的作业格局安排得更合理,评选出优秀的榜样进行表彰。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要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时,有的孩子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要让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尤其是计算题,应该把题目抄下来,在草稿纸上再计算一遍或者是验算。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宽松、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期待,使“教”为“学”服务。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要赋予感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时时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教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接受,并向学生表示感谢。

2.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问:1与60相等吗?如果有人认为相等,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心想知而未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解决认知困惑。

3.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上了“圆形的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有关概念,任意从装有不同形体的实物的袋子里摸出物品,闭上眼睛说形状,也可让其他学生猜;接着老师指定形体,请学生摸出相应的物品来,并给说对的同学掌声鼓励。

4.采用积极鼓励的评价方式。教师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当学困生稍有进步就鼓励他:“今天你又进步了,老师很高兴!”当学生书写潦草时,幽默地告诫他:“你长得很漂亮,希望你的字也像你一样漂亮。”总之,教师应多一些肯定、鼓励、启发和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1.鼓励质疑,让学生敢提问。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在主题图出示后,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有的直接表示图意:“图上有一把太阳伞”,“图上有5个小朋友”。有的则提出与所教问题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沙滩上的男孩与女孩不去划船”等等。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用数字几表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知道怎么表述问题了,纷纷提问。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地提出,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2.主动参与,让学生学会合作。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录像统计1分钟内十字路口来往车辆的情况,开始学生各数各的,结果谁也汇报不清,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只记一种车辆的情况,最后汇总,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每个单元结束,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开放性的作业,通过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如:学完“10以内的数字”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数字像什么;学完“加减法”之后,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看到的加、减法问题;学完“比较”,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大小、高矮”等等。对这种作业形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不仅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道理,而且关注了学习内容、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与愿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篇9

一、根據具体教材内容,组织同学讨论

一年级的数学学科中计算题目偏多,主要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及时给予回应,教师讲课也会更加富有激情。分组学习还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手段,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共同使用操作同一个器具,比如在关于比大小的知识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小组之间的成员一起进行探究。把十块石头分成任意三组,要求有两组的数量是一样的,一共有几种方法?在分石头这个小活动中,小组里面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去探究了一个命题,也增进了感情。除此之外教师在讲应用题时,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手段就可以运用,作为教师要发现题目中的教学点,比如这个例子,“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五只豹子,两只狮子在追赶十头牛,后来豹子和狮子吃掉了一只,逃跑了三只牛,问一共还有多少只动物?”这种应用题目也同样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教师分配一些学生当狮子,一些学生做豹子,一些学生做牛,然后在经过学生们对题目的再现然后再进行思考计算。还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对数学架构一个良好的认知体系。趣味情景还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愿意加入到解题过程当中来,经过长期的这种锻炼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数学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架构一个非常独特的数学思维。

二、组织讨论是创设情境中重要的一步

组织讨论是高效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能整节课的时间都由教师占据。学生们需要时间把老师讲解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互相讨论中还可能发现新的课本之外的知识点,小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限大的,教师应该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这种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灵活的学习思维,不被拘束在课本教材中。其次,每个人之间的想法存在差异,能够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教师在进行加减法的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是很重要的。首先老师可以先引出教学内容,问学生“老师手里有50块糖,咱们班一共有45名学生,老师一人分一块糖,那老师手里还有几块糖?”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还可以简单的讲解一下这种类型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时老师可以让不理解的同学来黑板上进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演示过程清晰的找出对应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组织讨论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的,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不敢向老师请教,害怕老师。但是同学之间就不一样,能够在互相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帮助别人解决疑问,及时解决好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数学学习起来枯燥,很容易就让学生失去兴趣,数学更是如此,计算偏多,知识也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激励为主要原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减少上课期间的紧张心理,使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环境氛围中。况且时代已经不同,学生们的想法已经不再像以前中规中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都很强烈,想法也很新奇。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能会带给教师另一种教学体验,让教师体会到如今的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想法和特点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师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

总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习就因为各种原因就产生抵触情绪。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部分害怕老师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活跃的学生更加发散自己的思维,建立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一手段也是对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忙协作。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所以在一年级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79-180. 

篇10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其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萌发创造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9加4”时,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结果是“13”,但却说不出算理。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我先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盒子里面有9个乒乓球,盒子外面有4个乒乓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乒乓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乒乓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4=13。同样,教学“9+7”、“9+8”、“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操作活动的特点,突破了难点,又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法

计算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基础的计算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而笔算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以上基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所以,为了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必须加强练习。在刚开始练习时,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在算理明、思路清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的题量,加快练习的速度。

二、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都是运用的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地学会笔算,如:计算35+47,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都用的是口算。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希望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口算,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口算的具体目标是: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低年级有低年级的口算要求,高年级有高年级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坚持口算练习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同时它也是估算、简算与笔算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要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使学生感到口算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每天安排3至5分钟,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使学生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得数,将算式与得数直接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技巧,达到口算准确熟练。

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我经常采用“视算与听算”两种形式的练习。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引发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例如:练习10的组成时,老师打手势“4”,学生打手势“6”,表示4和6组成的;老师打手势“8”,学生打手势“2”……。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时,老师说“9+6”,学生答“15”;老师说“8+5”,学生答“13”等等,要求学生脱口而出。经常这样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篇11

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一小同学回答:“还有4只。”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大部分同学保持沉默,眼睛盯着老师,好像在问老师:对吗?我适时问同学们,为什么不是3只、2只、1只呢?这时课堂氛围就活跃多了,一个同学说:“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地点着头。)“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我适时问:“怎么会是3只呢?有同学说不对、不对。”其他学生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我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这个同学说:“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

各位亲爱的同仁,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你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呀?”那么,他们还会厌学吗?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只有他们参与了、理解了、投入了,他们才会有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教师人为创造厌学现象的牺牲品。

二、对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进行纠正

1.稳定学生情感。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琐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教师就要利用计算过程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2.集中学生注意力。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会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出现。从生理层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岁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大多数在走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的协调性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由于计算题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演算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3.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抓重点的习惯。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天玩,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地做习题。如果一下子做十几或几十题,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的习题相对就多了,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的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改变训练方式。

篇12

一、自制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制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制学具中,边玩边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十课Animals前,老师建议学生在家做好自己所喜欢的动物的头套,结果学生带来了各式各样五彩丰富的头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到了上课的时候,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把头套展示给老师。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更能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动物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动物玩偶带到课堂,并用英语模拟自己所带动物的叫声,带了小猪玩偶的小朋友说Oink,带了喜羊羊的小朋友说baa,奶牛则说moo、狗说woof,课堂顿时变成农场一般,叫声此起彼伏,本来学生对玩偶就非常喜欢,模拟叫声更加激发他们的活力,那节课上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轻松记住几种动物的声音并且印象深刻。在学习Numbers时,老师可以结合数学课堂知识,出示“five+one=?”这类的计算题让学生抢答,既运用了计算能力,也有利于数字和英语语言的转化。在教授数字时,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读出常用报警电话,例如119(one one nine),利用这个机会灌输些常识教育。

三、布置多样化的趣味练习

不要让英语作业局限于听读和抄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作业任务多样化才能长期保持他们的课后复习热情。制作英语书签,学习与课文相对应的歌曲都是不错的选择。制作书签考察语言综合性比朗读课文大,学生却更具热情,书签制作过程中他们通过绘画涂色,为图片配解说语言开启了自主探究、主动思考,思维的局限性更少。多彩的图片充分引发学生乐趣,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都觉得享受,自然不觉得完成作业是件累人的事。   []

篇13

综观整体,这次数学试卷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断获得成功乐趣的同时,唤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人生的自信。

二检测结果分析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好教材中知识与课改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课下积极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及时给学生补课,查缺补漏,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尽快赶上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大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的要求,全面、系统的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进行考查。

一 试卷内容分析

1、形式:这套试卷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没有明显变化。

2、难度:试题整体来说难度中等偏下,命题综合性不太强,但是题目题量虽然不太多,但是题目有一定的阶梯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挑战性。

3、考查知识及能力:这套试卷考查的知识,各个单元都有所涉及,试题比较侧重学生对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

4、试卷特点:这张试卷注重人文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人文性体现在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每道题都要求很细致,避免非知识非智慧非数学错误的产生,还体现在试卷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以亲切感。

与生活的联系在这张卷子上体现的更加充分自然。比如第五大题,都是根据图形解决问题,所选择的题目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 试卷结果分析

现将试卷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 是计算题,学生基本没有问题,只有几个学生因为粗心而在连加连减的出错。

第二题 是填空题,这里又细分为9道小题,问题主要是在第四小题中的,关于减数和被减数、加数、和的概念的考察,因为这类题目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比较陌生,造成了学生对概念也会比较陌生,所以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有就是图形的分类,这题错的原因有几个,有些是学生对于圆柱长长的立着是认识的,但是若换一下,让圆柱倒一下就分不出来了,空间观念还不够强烈。再来就第九小题,题目出了整时和半时,还有就是分针不是指着12和6时,能不能识别大概时间。但是还是有些学生出现了把整时和半时搞晕了,而出错;有些是格式写错了,语文上的格式和数学上的格式表达错了。

第三题 分类。第一小题把图形和分类混在一起,学生没有具体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所以第一题他是按照直观上的圆圆的和尖尖的来分。

第四题 一图四式。学生对看图能力都掌握得很好,正确率高。

第五题 用数学。有4道题目,做得比较好,学生在计算方面掌握的比较好。正确率很高。

总之,从这张试卷看,我两个班级的学生大都掌握了课本提出的要求。在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思考

三、 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审题,及时检查,仔细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引导。使得后进生能吃到知识,好学生能吃饱知识,教师在重视基本算理和概念的教学的同时,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的练习。

5、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二)

一、主要成绩

1、学生试卷卷面清晰,书写认真端正,正确率高,有15%的学生得了满分,及格率和优秀率都相当高,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2、第一题是直接写得数的题比较简单,由于平时在这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失分特别少。

3、第二题填空题中的第一小题,看图填数题是看着计算器的图来填数,题目明了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大多数学生都正确。第六小题是考查学生用凑十法来算题,由于平时对学生在这方面加强了训练,学生完成得较好。

4、第八题看图列式是由两道加法题组成的,学生做这样的题比较容易,正确率较高,大多数学生比较细心,答卷的时间也比较充足。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马虎现象严重,一些非常简单的计算,好多学生却因为看错加减号而失分,一些非常简单的题,有些却因为缺乏审题习惯而导致错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保证。

2、第二大题的第二小题是先计算再比较数的大小,题目的难度大了一点儿,出现的错误就多了一些。这主要是有的学生能力较差。

3、第三大题是把不是同类的圈起来,由于给出的图较小,印刷又不清晰,学生看不太清,圈错的特别多。

4、第四大题是看图数一数有几个长方体,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圆柱,有几个球。学生数错长方体的特别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把又大又薄的桌面数出来,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培养。

5、第九题解决问题中的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由于印刷不清楚,学生看不清楚是几只蚂蚁、几个人,数数数错了,列式也就错了。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钻研教材,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提高自己教学的素质。课堂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除了备好课还必须具有多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的艺术、启发引导的艺术、合作交流的艺术、表扬激励的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和动态调控的艺术等等。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4、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师要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总结成功的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素质和水平。

(二)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三)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是每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

本次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以数学一年级教材为基准命制。具体命制时,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准确反映课改的实施情况、实验教材的使用情况和检查小学一年级学生应有的简单、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出发点,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查一年级学生对教材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单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加强了对基本运算能力、用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空间观念能力的考查,避免繁难偏旧试题出现。现根据本次考试情况作如下具体的分析:

一、试卷综合分析

这套一年级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本试卷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进行设计的。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 查了教学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卷面看分这样几部分:

100 以内的数的认识及计算、认识人民币、位置和图形的拼组、认识钟面、统计知识等。

2、 注重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在数学中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比如给图形找规律接着画下去,换钱、排队照相等这些活动具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感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 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活动必须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过程。本卷精心选材,考查了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画统计图等。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组织实施课堂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二、学生考试情况

本班34 名学生,现结合本班考试情况,对试卷各题得分情况做具体分析:

1、填空题

填空题第10 题,左边的图形是由右边的哪两个图形组成的?在你所选的图形上画“√”。此题中的第三个错误率较高,学生对图形的形状判断不够准确。

2、判断题

3、口算题

4、数一数,填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