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篇1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大学生个性教育概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精神层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和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性的。它涵括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德、无为、逍遥;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举贤、节俭;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等多家学派。从西汉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逐步确立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体系。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上述各家学说,特别是儒家学说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消极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2.大学生个性教育。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根据社会对人才的潜质特征要求和自我价值倾向,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计划和运行方案,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优化个性,完善人格,完善独具个性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系统。

通过个性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根据个性特质,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成长信念,优化气质、情绪、认知、兴趣、能力和性格等,使人格更完善;二是通过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使知识更全面;三是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通过人格整合和个性优化,实现能力更突出;四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身心更健康,特别是实现心理健康。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盖面广,其中,思想观念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最深刻。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念、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部分消极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深入推进。

1.传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在此过程中,“官本位”思想、森严的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学习好了就能当官发财成为社会共识,读书成了个人改变阶层、提高身份和改善经济条件的有效途径。其中,“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门”等就是这种思想观念最直接、最形象的体现。由于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把培养尖子生、名人、官员作为衡量教育水平的唯一尺度,选官拔才成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受此影响,直到今天,整个社会还在要求学生围绕考试升学这个指挥棒,坚持“以考为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没有了兴趣爱好,不是为了求真,探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围绕各种考试,死记硬背,成了“考试机器”,严重埋没和扼杀了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2.传统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

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侧重于从整体、运动和联系的层面思考,但过于笼统抽象,不注重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忽视对事物局部细节的周密细致分析。换句话说,就是过于注形象思维,缺乏理性思维,忽视演绎推导,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依靠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行识别、理解和判断。特别是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经过多次变化,但主要还是以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社会科学内容为主,除了唐代设置明算外,很少涉及自然科学。这种重社会科学、轻自然科学的考试和选拔导向,使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楚渔先生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中提出:“我们中国人思维重视直觉和经验,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一个整体的粗浅的印象,而不作周密详细的分析。”

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对知识只注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论的过程推导,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属性,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3.传统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

纵观中国传统教育,其中有很多科学的、对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和理念,如“因材施教”等,但同时,传统教育理念中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和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静态教育理念。比如: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主动表达自己的学习意愿和学习体会,降低了主动思考、创新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现象,逐步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考试高手、实践低能儿”。二是结论式教育理念。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是“重结论、轻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以独立的知识结论建立整个教学体系,主要传授单元知识的基本原理结论。即便有所逻辑分析,也是局限于知识结论的范围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记忆取代逻辑推理,教师“授之以鱼”,而忽视了“授之以渔”。三是直线式教育理念。我国传统教育界一直坚持直线性的教学,即重视学科或专业知识的纵向联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知识体系之间的互相交叉和渗透,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直线式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克服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影响的措施

1.牢固树立“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学生培养理念。

树立科学的学生培养理念,是提高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要树立“人人成长,个个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把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作为重要目标,而不是只注重根据考试成绩培养所谓的“尖子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坚持个性化培养理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挖掘、放大,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切忌责备求全。

要注重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克服传统的“唯成绩”论,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成才的唯一标准。要准确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关注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把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点滴进步看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直接指导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教师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因此,高校要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根据个性特征,注重自我培养、自觉成长。

要发挥成长、成才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以名家、名人作为典型,更要宣传身边的榜样,不仅要宣传先进典型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更要宣传身边榜样在某一方面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全体学生切身体会到成长、成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稍加努力就可实现的,从而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努力奋发的求学精神,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教育过程中,与课堂教学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学生可以根据个性特征和兴趣,有选择地自觉参与。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并在活动中不断发展特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触类旁通,促进学习和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过于谦虚内敛,要大胆尝试,敢于质疑,充分张扬个性,增强自信,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

3.改革教育模式,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等是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科学设置个性化课程体系。要从学科专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所学知识适应今后职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明确个性化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纵向和课程之间的横线联系,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选择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才能的路径,着力完善知识结构,把高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主观内在的能力素养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各类型的人才成长都能得到保障,发展个人特长,成为具有时代担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掌控学习进程”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机制。教师要探索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发展过程、社会价值、研究的最前沿动态等作简单介绍,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多采用问题式教学,引领学生思考,以班级讨论、大组讨论或沙龙等形式,引导开展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点评式指导,启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指导学生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其受益终生。大学期间,课堂之外的时间非常充裕,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要使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加强知识结论的推导,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沈超.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2).

[3]武秋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我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6).

[4]张岂之.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1999(6).

[5]郭兴举.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8(5).

[6]刘家和.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基金项目:

1.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教育机制下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徐州高校》项目编号2012JSSPITP2296

2.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特性差异的“问题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DJZY201213YB005

篇2

研究生读书的多少。往往代表着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为更科学地掌握当代研究生对读书和大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以读书为切入点,考察高校研究生对于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对如何提高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出对策。调查在专题讲座之前进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接受调查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一全体学生,包括三个专业:传播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此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问卷形式采取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相结合。

研究生对于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对策认知

1 研究生在“读书”和个人文化修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读书时间仍然较少,目的和规划不明确。有学生指出,本科四年要修满40余门课程,课程设置太多,真正消化的没有多少。多数学生认为,研究生在本科和研一阶段课程任务繁忙。为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很少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读书。在读书目的上,有学生指出。研究生往往是受考试要求和科研任务要求而去阅读书籍和资料。目的性被动。而对于研究生自身的规划,很少会有学生规划好研究生这几年自己应该读些什么书、学好哪些知识的。

(2)电子产品“侵占”了传统的读书方式。有学生指出,电子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更乐意在网上阅读报刊和资料,而传统的读书方式似乎渐行渐远。而真正可以得到收获的。却往往是纸质的经典书籍和著作,传统书籍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电子读物更有益处。因而应该多提倡传统的读书方式。

(3)阅读范围狭窄: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专业历史往往都不了解,比如音乐史和美术史。研究生对历史、地理、诗词等普遍了解不够多。在学科交叉上,本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本专业的知识。在涉及到考试要求和项目研究、个人兴趣等因素上,一部分学生会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借助搜索引擎,研究生很难写出纯原创的学术论文、说出较多的音乐家、美术家等等,这在学术不端现象上有一定表现。

(4)研究生文化修养问题有待重视。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文化修养在教育和学术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扩招,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入学的门槛,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没有阅读背景,是背教材背出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仍然严重,引用他人文章不加注明、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现象严重;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研究生都比较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做学问,因此,有必要加大学风建设,重视研究生的文化修养问题。

2 在提高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上如何努力

(1)学校应该安排好课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感兴趣的书。有学生指出,研一的课程负担较重,两年制的学生在研二又面临着毕业答辩和找工作,根本没时间读书;如果是三年制,又增加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样面临着个人支配时间少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存在着与本科课程重复的问题。希望学校安排好教学计划,让研究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面。

(2)希望学校推荐书目、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可以开设专题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学术性讲座。而不是沿袭“应试模式”,按教学计划上完课程就结束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学校,更应该注意多开设人文讲座,学生对人文讲座有一定的需求量。在授课方式上,有学生指出,不希望研究生阶段还有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老师只是讲解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而是应该使满堂灌方式,向文化讲座的方式变更。

(3)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学生指出,研究生文化修养不仅仅体现在读书多少上,在做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时,研究生也会学到大量的实用性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的学术素养。只是目前课程安排太紧。研究生往往是请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课余与同学或者帮助导师做科研项目。学校应安排专门的时间段给研究生做学术活动,并且应有专项的硬件和经费支持,以此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

(4)导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有学生指出,目前有一部分导师大多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事务,而且存在着一个导师带较多研究生的状况,因此往往与自己的学生交流过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导师指导,研究生几年也显得没有了意义。有学生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多给予学生指导,如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等等。

增强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建议

时下艺术传媒业界、学界都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三浮”之病体现为空虚、浅薄和势利、庸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首先就是要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好书。多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古人说过,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因此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和“增强个人文化底蕴”意识,是高校必须开展的探索。

1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问卷反映出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氛围的缺失。研究生的失望度较高。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和人文氛围,无疑是提高师生学术水平和个人素养的长久之计。在营造文化氛围上,学校应鼓励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研读,专门开设经典研读相关课程:重视人文讲座的开设,用名家思想影响学生个体:鼓励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增强研究生自身的知识丰富程度、文化底蕴和个人竞争力。包括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都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调社会文化,绝不能被“快餐文化”所取代。

篇3

当前,各种知识管理软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可选的知识管理软件很多,如Google Reader、Dropbox,Gmail等。OneNote,作为Office的配套组件,应用对象主要是办公人员,学生层面的应用很少。OneNote符合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独具优势。

1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信息社会,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体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对知识及其获取、利用和创造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和系统性,促进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最大化个人知识的使用效益和价值[1]。

知识管理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时代的“知识”具有鲜明的数字化和网络特征,知识管理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或工具进行;2)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个体知识从混沌“无序”逐渐走向系统“有序”的过程,是个人知识体系不断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个体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的产品,知识管理应以知识的获取和利用为重点,以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知识的效益和价值。

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2.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个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能力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吸收所需的专业知识或根据实际需要去培养或增强某些方面的能力。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及其自身学习特点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性要素,一种无形资产,参与了市场竞争,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必须能够将这种无形资源(知识)和有形资源(环境、人际网络)有效结合并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大学生应当紧跟时展,紧跟信息技术的步伐,与时俱进,勤于对知识的管理,在知识管理中不断开发智力资源,培养新见解、新思维,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2)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得其有必要对个人知识进行统一管理。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范围广,其学习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专业针对性和职业定向性,需接触一定深度与广度的专业知识以完成自己的学业以及日常学习任务,其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的构成中,显性知识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是隐性知识,如果不能主动地管理知识,将会导致大量信息的流失,难以形成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2]。

3)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个人知识管理是提升个人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满足社会需要,方便知识提取与更新,大学生急需建立个人知识库,增加个人知识储备,提升个人能力,为个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2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大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针对性和职业定向性,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学习要密切联系实际,紧跟专业发展。由于时间、精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应当以人为本,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特点[3]。

1)简单方便。大学生学习内容多种多样,有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OneNote笔记本可以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思想、观点、心情以及快速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和使用。

2)经济实惠。大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其生活、学习的费用基本上都是靠父母维持。由于经济上的依赖,很多时候都要考虑到经济问题。OneNote是微软Office自带的一款软件,可以免费使用。Office 2010将OneNote作为其标准配件,因而只需安装Offices 2010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个软件。

3)知识库可扩充。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发展快,大学生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以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打造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4)简易分类。大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多,资料来源广泛,要求对知识有一个简易的分类方式,以促进其对知识的整理、消化与吸收。OneNote可以对不同学科及内容的知识以笔记本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

3 利用OneNote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

OneNote(Microsoft Office OneNote)是一种数字笔记本,其设计理念是“随心所欲地获取、组织和再利用你的笔记”[4]。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收集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可有效整合、存储个人知识,是一款非常实用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它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强大的文件管理功能和搜索功能,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

3.1 OneNote的设计非常人性化

首先,OneNote的排版方式非常符合人们的学习习惯。正如现实中的笔记本一样,在OneNote中分别对应笔记本、分区、页和子页。各种笔记本是在左侧以树状形式显示的,事先的每一类就是一个笔记本,笔记本的分区是在该笔记本中以横向平铺的方式显示的,每一页的知识点又在右边以页及子页的方式显示,可对每一页的内容进行编辑、修改、删除等操作;其次,OneNote可以对内容进行自由编辑。OneNote2010采用浮动式工具栏,它具有Word编辑功能、手写功能、标记功能,可使某些内容突出显示,使内容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3.2 强大的文件管理功能

首先,OneNote导航窗格式的笔记本管理方式,符合人们的文件管理习惯。笔记本内容可以进行大纲式的查看,笔记本分区及页的位置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意移动和修改,可轻松管理文件。其次,OneNote支持图像、文本、音频文件的混合输入,可插入附件、表格、图像、链接,录制声音。笔记页面格式非常灵活,可将文本、文件内容等移动到所需的任意位置。将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一个笔记本里,便于知识的融合与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3.3 完备的搜索功能

首先,OneNote可以跨内容类型检索,它具有光学识别功能和语音识别功能,不仅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检索,还可以对图像中的文本以及声音文件中的语音内容进行检索;其次,在检索范围上,OneNote可以分别对所有或特定笔记本、笔记本分区及页进行检索,检索关键词在搜索结果集中突出显示,方便信息定位。

4 基于OneNote的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的运作过程大体包括3个阶段,即输入、转换过程与输出。与此相对应,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也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存储与组织能力、知识的利用与创新能力。OneNote可以对知识内容、知识来源以及交流信息进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在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4.1 OneNote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应用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查阅资料、听学术报告和讲座、参与社会实践等,知识来源广泛。OneNote可以整合多种信息格式,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

1)在OneNote中插入文件。在OneNote中可插入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件,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一种简便的插入方式就是直接把文件拖动到笔记本页上,OneNote会自动为本地文件或网页信息加注,即将资料来源显示在笔记页中,方便了知识收集过程的管理。插入文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如表1所示。

2)创建链接。在OneNote中可对一个主题创建新页,并在笔记本中创建指向该页的超链接。通过链接页,可以在笔记本中创建信息网站,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和编辑信息。

3)录音和录像。OneNote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就是录音和录像功能,大学生在上课、参加重要会议或听讲座时,可对教师的讲解或报告人的报告进行录音或录像,并与文本内容同步。

4)做笔记。OneNote的笔记功能非常实用,可以有两种方式。①利用笔记本模板功能快速做好笔记。OneNote 2010模板部分包括各种模板,用于创建专门用途的笔记本,如学院、空白、商务、图案、计划等笔记本样式,可以根据笔记的类型添加模板,个人也可以将自己喜欢使用的页面样式创建为新的模板。②键入或手写笔记。OneNote可以在笔记本页的任何位置键入或手写笔记、添加注释、标注等。

5)新建便笺。OneNote的便笺功能跟便利贴类似,可以写下多个代办事项,形成备忘录,方便查看,便于个人时间的管理。

4.2 OneNote在知识存储与组织方面的应用

大学生可以为每类知识或主题在OneNote中建立笔记本,各类知识信息以笔记本的形式加以存储。在笔记本页,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对知识加以组织和利用。

1)创建笔记本和内容知识框架。在OneNote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为每门课程或主题创建一个笔记本,然后在创建的数字笔记本页中创建内容知识框架。OneNote笔记本页的特点:①不受页面大小限制,可以在任何位置插入空间;②利用手写功能,可在页面的任何位置键入或手写笔记,笔的大小及颜色可自行设定;③页面格式灵活,文本、图片、声音等各种类型的文件在OneNote笔记页中均随意存放。

大学生在阅读书籍或研究某一主题时,可随时加入自己的看法、见解,即手写或键入笔记,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做标记,OneNote内置了很多标记,如待办事项、重要、问题、定义、电话等;还可以在主题边上链接网站或文档、图片等,OneNote会自动为信息来源加注,从而创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

2)导航窗格式的笔记本管理方式。在OneNote 2010的导航窗格中可以轻松查看和排列笔记。展开窗格可显示笔记本的分区,右边同步显示分区的页及子页的详细信息,易实现笔记本、笔记本分区及页的定位,如图2所示。此外,还可以使用拖放功能对笔记本及其分区和页进行重新组织。

4.3 OneNote在知识利用与创新方面的应用

知识管理就是为了知识的利用与创新,OneNote的搜索功能可实现快速定位和查找信息,方便了知识的提取与利用;笔记本内容导出形式多样,可直接发送到博客,方便了知识的同步管理;共享功能有利于同步交流、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和知识创新。

1)OneNote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OneNote可跨多种内容类型分别对笔记本、笔记本分区及页中的信息进行快速查找和定位。搜索结果会在一个动态显示框中显示,关键词以不同颜色呈现,点击链接,便跳转到相应的笔记本页中。OneNote信息检索方式如表2所示。

2)内容导出形式多样化。OneNote会自动为用户保存信息,也可以点击OneNote中的“文件”上的“发送”命令,发送至电子邮件、Word、博客;或者点击“文件”菜单上的“另存为”命令,将其保存为OneNote分区、Word、PDF、网页等形式。笔记保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节省花费在不同信息格式转换上的时间,同时也方便了知识信息的上传、共享与交流。

3)内置Outlook邮件功能。在OneNote中不仅可以利用导出功能将笔记本发送到电子邮件,还可以在笔记本页直接打开Outlook,进行笔记本发送、查看来往电子邮件等操作,从而便于电子邮件的管理。

4)可实现共享和协作。在OneNote中知识共享采用向导形式完成。注册一个Windows Live ID号就可以选择需要共享的笔记本,可实现多人同时编辑,即使对方没有安装OneNote也可以用浏览器进行编辑。它能够自动组合和更新任何人所做的修改,始终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每个人,方便知识的交流与创新,这样利于协作学习的开展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5 展望

目前,Office OneNote在办公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知识管理成为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鉴于OneNote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特殊优势,它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个人知识管理[EB/OL].http:///view/346754.htm.

篇4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开展的“读百本好书”活动,是一项拓展大学生成功素质的重要的实践性举措。目的在于训练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以厚积而待薄发,为学子们将来迈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要求重在落实,重在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且都能有所得、有所获。作为大学生知识拓展的有效手段,“读百本好书”活动包含着四个方面的要求: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数量的把握、阅读方法的运用和阅读效果的评价。这四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同的书籍要求有不同的读法,而不同的读法会对阅读的速度、数量产生影响,并且书目选择和阅读方法的不同会带来阅读效果上的差异。书目的选择、数量的把握、方法的运用及效果的评价是读书活动中的四个重要问题,是体现读书质量、实现读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阅读的书目、数量、方法、效果评价进行科学的指导并提出合理的要求。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阅读书目的选择

古今书籍浩如烟海,大学生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外书来读,的确是个难点,是个最费思量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推出的“好书”书单各种各样,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书单所列书籍虽然确有价值,但大多是人文类的,有些又专业性太强,并非适合所有人,且有些书籍很难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在大学阶段,我们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该怎样进行指导和要求呢?首先,阅读书目的选择必须以塑造成功素质为目标。国内曾有人对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做过调查,一种是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对象为安徽省5所本专科院校的26个系、37个专业的学生[1];一种是用大学生在图书馆借阅书籍的类型及数量作为大学生阅读情况的客观指标,调查对象为赣南师范学院的学生[2]。两项调查均表明,文学类作品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在所有课外读物中高居榜首,比例达40%,而专业辅导类、科技类读物则少人问津,两类加起来所占比例不足10%。虽然大学生们偏爱于娱乐性和消遣性的文学作品,对满足大学生课外业余活动和闲暇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自身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对所学专业与文学关联不大的学生来说,毕竟缺少实用性。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读书“不加选择,那就是浪费时间”。中国现代学者夏尊在他的《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一文中,将阅读的范围分为三个,一是关于职务的,二是参考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其关于职务的和参考的解释,对学生而言是指功课和与功课相关的参考书。先生在谈到读书时曾言:“理想中的学者,既能精深,又能博大……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两位学者都一致强调了专业类书籍在读书中的核心地位。今天,我们以塑造成功素质为目标而读书,不妨将课外书籍分为以下几类:专业素质类,包括专业书籍及与专业相关的书籍;非专业素质类,指与专业关联不大甚至无关联但能提高观念、品格、能力等成功素质修养的书籍;娱乐消遣类,指那些与专业毫无关联,纯粹拿来怡情、休闲的书籍。这里,专业素质类应是我们课外书籍阅读的首选,当然,并不是说要将其它两类排斥在外,但绝不能本末倒置。这三类,在大学生阅读书目单上的比例,可以考虑为631,在此基础上可视情况进行调整。其次,书目的选择还应考虑大学生的年级、知识基础、个性修养、爱好兴趣等因素。在对安徽5所本专科院校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低年级大学生与高年级大学生、专科生与本科生,甚至女生与男生,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爱好和习惯。例如,低年级大学生比较喜欢娱乐性、消遣性的课外读物,而高年级大学生则比较喜欢知识性、专业性的课外读物;专科生课外阅读的数量不仅低于本科生,且偏好于消遣性读物。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比方说,对低年级或专科生,课外阅读的书目中,专业类书籍的比例可适当放低,深浅难度上的标准可适当降一降。最后,在书目方面有几点需要说明:(1)书目的选择上应采取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方式,有的书必读,有的学生可自选。其中专业素质类书籍由专业老师负责推荐,而非专业素质类书籍要有素导、专业老师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国学大师先生就曾应清华大学学生之请,为初学者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今天,大学的专业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而且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除课本之外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是数不胜数,而非专业素质类书籍则有如恒河沙数,由谁去挑选呢?这项工作只有相关研究机构、专业老师、素导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2)我们选择书目不要将眼光仅仅盯在纸质书籍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知识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像电子书籍以至影视作品等等都应是我们选择的对象。

二、关于阅读数量的把握

我们说读百本好书,并不是刻意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读满一百本。书籍的字数有多寡之分,阅读的速度有快慢之别,再加上大学生的学制有长有短等等因素,对大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也就不宜作过于硬性的规定,但这并不等于说完全不作要求。一般情况下,一本约两厘米厚薄的书字数在三十万上下,如一部分上中下三册的《红楼梦》,每册就是三十多万字。按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即使是带研究性的精读而不是一般性的泛览,对一本三十万字的书,每天用约两个小时的课外时间,相信一周左右是可以读完的。因此,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中,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含寒假或暑假)读10本书是可行的,这应是最低标准。这样,到大学毕业,专科生认真读完60本课外好书,本科生读完80本,那将对大学生的学业、对大学生成功素质的塑造,其作用不可估量。

三、关于阅读方法的运用

读书是一门艺术,读书方法直接影响着读书的效率与效果。清代文人袁枚曾把读书比作“吃饭”,说:“善吃者长精神”。因此,读书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古往今来,中外很多成功者曾在读书方面有过经验之谈,给我们总结出了许多极有学习、借鉴价值的读书方法,如背记式、复述式、评注式、重复式、博览式、计划式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参考。读书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应寻求到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否则,有耕耘却收获甚微;或者,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书橱”,这都是读书的悲哀。在读书方法上有两点要重视:(1)要善于把握精读与泛览,特别须注意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与专业、与塑造成功素质无关的消遣性书籍上。(2)要勤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采用心得体会式,或是摘录式、评注式,都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写读书笔记可以说是读书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四、关于阅读效果的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读书活动落实情况的量化检查,是对学生在知识拓展方面所获素质学分的考核手段。评价过程涉及三个方面:

(一)评价的组织机构。因为即使是大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对读书活动加强领导并设立组织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组织机构上,可以将每个班级确定为一个读书活动组,素导、班导为顾问,设组长一名,由班级素导助理或者学习委员担任;每组又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8人左右,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指定安排,设小组长一名。机构的领导成员不仅要负责对读书活动的宣传、指导,积极筹划与组织诸如读书比赛、经验交流、学术研讨等等班级活动的开展,同时要负责对学生在读书活动中的表现和读书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二)评价的量化。这里的量化也就是将“读百本好书”活动与素质学分挂钩。考虑到知识拓展在整个非专业素质拓展中的重要性,读书活动在非专业素质学分的权重分布中应该有所偏重,总学分不应低于5分,按专科5学期,本科7学期平均分布,并将每学期分值划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三)评价的方式。评价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检查读书笔记。要求每位同学在读完一本书后写出读书笔记,形式不限,评论、体会均可,然后由素导依据每位同学所写笔记的数量与质量按等级进行评分。(2)组织考试。采用笔试方式,根据教师推荐的全班学生以至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生在学期内全都必须阅读的书目(共须书目),由素质导师、班级导师根据书籍内容给学生设计题目,每个学期末安排一次笔试,根据笔试成绩按等级评分。(3)考查平时表现。平时表现是指学生平时对待“读百本好书”活动的态度,以及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有关读书活动的情况。考查由素导、班导、组长和小组长共同负责,同时,考查平时表现与检查读书笔记或者与组织考试结合起来,可按46或55的比例分配素质学分。

要使“读百本好书”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除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如大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专业教师、素导、图书馆三者的协同,读书活动与其它成功素质拓展活动的统一,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篇5

1.2以大学生证书考试为抓手,营造公寓自我学习氛围

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和使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是公寓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星级宿舍”的打造可以把宿舍之间评比大学生证书考试通过率为主抓手,以点带面,形成公寓内的浓厚学习文化。如制定宿舍早自习读书计划,评比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通过率,评比专业课课程成绩、制定宿舍熄灯计划,杜绝熬夜上网、打游戏现象等,以此引导学生养成早睡早起,内部加压,养成自我独立学习的习惯。

1.3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塑造学生自我人格魅力

文明素养是新时代大学不可或缺的优良品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通过开展“smilealways”活动;5米之内“打招呼”活动;上课不做“低头族(低头玩手机)”活动;“尊重保洁阿姨劳动成果”活动等增进师生员工之间的感情。通过培养和督促学生按时作息,在宿舍内开展“六不”活动:不打牌,不吸烟喝酒,不大声外放音乐,不吵闹喧哗,不随意损坏公寓物品,不打架斗殴等促进学生良好的自我礼貌习惯的养成,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此类活动对塑造学生个人品位,打造以“不抱怨、不找借口”为中心的学生人格魅力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2加强公寓“星级宿舍”文化建设,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全面发展

积极健康和谐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自我行为习惯、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实现大学生自我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2.1强化理念教育,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篇6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情况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在中国还不普遍。我们中国人一般认为大学生打工会影响学习。而且,大部分大学生都可以从父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生活费和学费,没有迫切的打工需求。但是大学生打工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就大学生个人而言,打工不仅能从经济上减轻家长的负担,还能够增长社会见识,有助于确定将来毕业时的就职目标。此外,在打工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积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又可以熟悉作为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接人待物方面的基本礼仪和立身处世的基本规则,同时更能在个人履历上描上最为精彩的一笔,而这在未来的就职活动中,无疑都将非常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对整个社会来说,大学生打工,主要是能够解决对非技术性生产力的需求问题。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许多工作的劳动强度比较大,对服务性的要求比较高,却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不需要从业者接受专门的训练,也不适合作为终身职业。如果雇佣专职人员,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工作上就会有困难;而且退休后,劳保福利方面的负担与其工作成果相比,收支难以平衡。所以,许多相关公司和业主自然会选择雇用打工者。而大学生打工,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永不枯竭的、高素质低成本的非技术性生产力的来源。这点在发达国家表现非常明显。因此在发达国家,政府和整个社会也非常支持大学生打工。现在中国社会劳动力充足,还不需要大学生打工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随着中国正慢慢步入少子高龄化社会,大学生打工的现象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接下来我们看看世界各国大学生的打工状况。

美国教育委员会最近的研究显示,目前在美国,四年制大学生打工者约为77%,学习的同时全职工作者占26%。美国大学生打工是被列邦教育计划之内的,大学生和美国公众普遍认为通过打工接触社会,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和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以自立为荣的朴实健康的社会风气。

在德国,有70%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打工,平均月收入为225欧元,这是德国著名的校园杂志《unicum》的网上调查结果。德国大学生有自己的自治团体,负责管理大学生的事务,其“行政机构”――大学生委员会会负责协助大学生寻找打工机会。由于学生劳动力相对比较低廉,许多雇主愿意雇用学生,因此大学生寻找打工也比较容易。德国法律规定,在德外国大学生可以每年工作90天或180个半天。

在法国,大学生边读书边打工的情况极为普遍。法国大学生普遍认为,打工不仅为了挣钱,更是走向独立和社会生活的起点,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2000年,法国大学生打工率为71%。法国大学生通常通过张贴求职广告和学校机构推荐等途径寻求打工机会。此外,法国有一系列完整严格的劳动管理制度,外国留学生必须申请临时工作许可证才能打工。

在英国,大学生通过打工可以满足个人日常生活开支,但不包括住宿费。此外,英国法律还规定,留学生被录取就读超过6个月课程者可在英国打工。

日本学生支援机构进行的2008年度大学生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打工的大学生(不含夜校生)占总人数的78%。在日本,大学生基本不住校,而是在校外租房。日本大学的学费和入学金都非常高,条件一般的家庭家长通常只负担一半费用,其余的要靠大学生自己负担。所以对日本的大学生来说,赚钱是压倒一切的目的。至于日本大学生打工的目的,除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以外,多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在寻找打工时,日本大学生最看重的是报酬,其次是打工时间,其它还有交通等等。日本全体大学生平均一周打工时间约为12小时。在日留学生向入国管理局提出申请并获得打工许可证后,便可以打工。日本法律原则上规定大学生一天4小时以内,7-8月(暑假)时一天可打工8小时以内。但是许多留学生迫于生存压力,打工时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时薪也根据地区和工种有很大的差别。

篇7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和广泛信息来源的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现代大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根据各种需求为读者提供纷繁复杂的图书资料,以及快捷、翔实、广泛的电子信息;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顺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大学生也充分认识到拓宽知识面、培养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普遍追求,而图书馆是自学成才的最佳场所。在上述背景下,图书馆与广大读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全面、系统的分析,从高校图书馆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及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两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总计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6份。调查对象覆盖全校本科各年级学生,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生218份,女生178份。问卷设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课外阅读目的、阅读现状、阅读方式、阅读兴趣等多个方面,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开放性问题相结合。

二、调查结果与研究分析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扩大知识面是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阅读目的,63%的学生对该项有所选择,而主动学习新知识只占40%,作为课外阅读,其学习功能不再是首要阅读目的。大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博览群书,以开阔自身视野,增长见识,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休闲娱乐是阅读的一大重要功能,是社会在职群体工作之余的主要阅读目的。但对在校大学生来讲,以此为阅读目的或阅读动机相当较少,居第三,比例为49%。

(二)阅读现状

1.阅读时间

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周课外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以0-4小时和4-8小时的居多,分别占到47.1%和39.7%,而每周花费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的比例仅为13.2%。可以看出,随着阅读时间的递增,所选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这样的分布也是合理的。但是,这也反映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大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并不那么多。

2.阅读计划

在针对大学生有无阅读计划的统计中,59.5%同学选择了无阅读计划,随意阅读。可见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同学没有阅读的计划,这也是大学生花在课外阅读时间上比较少的一个原因。

3.阅读方面的月支出

而在阅读方面的花费问题,调查显示,花费为10元以下和10-20元的比例分别为38.36%和43.65%,也就是说花费不超过20元的比例就占了82%。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本来就没有阅读的计划;另一方面,电子阅读以其经济、快捷、方便等优势已经越来越流行,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开销比较少。

(三)阅读方式

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情况调查显示,图书馆借阅排第一,比例为62.97%,其后依次是电子图书、自行购买、同学间借阅、书店租借。网络阅读的兴起,对传统纸本阅读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大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位居第二位也是必然趋势。据调查我校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达87%,上网率99%,这为网络阅读发展提供了便利。但网络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难以精读。图书馆工作者有义务引导学生读者从事健康、深层次的网络阅读,同时发挥纸本阅读的传统优势。让大学生在网络阅读和纸本阅读间相互搭配,相互补充。

(四)阅读兴趣

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中,娱乐消遣类的书籍排第一,比例为57.67%。其中有67.4%的女生做出此项选择,而在男生中仅为52.4%,此项兴趣差异较大;排名第二的是文学类书籍,比例为46.6%,其中做此项选择的女生占44%,男生占48%,在这方面兴趣差异不大;而兴趣差异第二大的项要属应用技术类书籍,男、女生所选比例分别为23.2%和9.8%,兴趣差异更为明显;同时在专业和科普书籍类方面,男生所选比例普遍比女生高10%左右,这也是兴趣差异所在。

三、高校图书馆针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采取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图书馆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指导工作。在引导大学生读好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可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认为,图书馆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的阅读:

(一)了解阅读现状,有目的地扩大藏书量和增加书的种类。

本次调查显示,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读物的重要保障i但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不能满足读者需求而导致个人阅读较少的大学生达17.7%,有约21.4%的学生反映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够,而且种类不多。对此图书馆可通过借阅流通数据、问卷调查、读者荐购、读者留言等渠道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搜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据此开展订购工作。从而扩大藏书量,增加图书种类,及时更新书籍,推荐好书、新书,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要。使大学生能更多地接触新作品,接受新理念,与时代同步发展。

(二)调动阅读积极性,指导大学生读好书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的选择上选择较为随意、单一,系统性、计划性较差,易受任课老师影响。而对于文献检索,多数本科生的意识都极为薄弱。针对这些现象,可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调动阅读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根据大学教学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校报、校广播、校园网等大众传播媒体,介绍相关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社会热点现象,全方位地对大学生阅读提供直接指引。二是开办关于图书查阅、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技能的讲座,加强引导。同时,学校也应开设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学文献检索等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减少大学生因找不到目标书籍而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培育、建立课余文化中心。综上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致力于推动大学校园课余阅读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自主增加课外阅读量,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合理培养阅读能力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17-04

[作者简介]周文军(1982―),女,湖南益阳人,长沙学院基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原理;李福英(1965―),女,湖南邵阳人,长沙学院基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长沙学院在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重视具有较为宽厚的科学与人文根基、较强的职业适应和转换能力、既宽又专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的本科职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了大类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应长沙学院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给学生创造特有的读书氛围与空间,基础学院依托本科生导师队伍,全面实施以倡导课外深度阅读、传承文化经典、涵养性情学识、塑造完备人格为宗旨的“读书工程”计划,以促进校园文化优化,构建书香校园,共同推进通识教育与大类培养。

一、起因与背景

强化通识教育是推进大类培养的关键,基础学院作为长沙学院推进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自2011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着力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强调育人全过程的整体优化。在不断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实施机制,重点开展以读书工程为代表的大类培养模式下的通识教育活动隐性实践课程,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并行互动的持续学习机制,推动大类培养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二、2011―2012学年读书工程活动全年回顾

读书工程活动目前已在2011级学生中广泛实施,对全校其他年级学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已成为长沙学院的精品项目,在学校范围内已具有一定的影响,深受老师和同学欢迎。

(一)领导重视,对“读书工程”抓得早抓得实

早在2011年4月长沙学院基础学院筹建工作开始,学院领导就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长沙学院基础学院工作方案》和《长沙学院基础学院导师队伍管理办法(长大发【2011】15号)》,出台了《长沙学院基础学院“读书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在广泛讨论与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明确读书工程系列活动一体八部,贯穿大一新生全年,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基础学院院长亲任组长,各级领导亲自抓落实。下设办公室,基础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读书工程各项活动的指导与实施,先后召开动员大会与员工培训会议,出台了《基础学院学生参与“读书工程”计划的相关规定》等补充政策。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对“读书工程”工作抓得早抓得实,加之基础学院全体老师的支持与基础学院全体大一新生的积极参与,使“读书工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二)成立读书工程・读者会,强化读书工程之读书窗口

2011年10月,我校成立了读书工程具体组织与实施的平台――读书工程・读者会(原月湖书社),以协助宣传基础学院读书工程计划的理念、目标、政策和意义,收集和调查学生阅读倾向,及时反映读者对基础学院读书工程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传达基础学院对学生读者的要求和希望,做好基础学院与读者联系的工作。

在基础学院领导、本科生导师队伍以及基础学院全体老师的指导、支持与帮助下,经过读书工程・读者会内部成员的共同努力,2011~2012学年读书工程各项活动均已圆满结束,并取得了较大成功。这次活动在学院内部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与推广力,自身运作机制也趋于完善与成熟,初步具备了组织大型活动、多元化信息交流渠道、人员调配渠道、特色宣传渠道等活动的筹备、策划以及执行等能力。

(三)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读书工程常规活动是“读书工程”实施中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1)新生导读。学会使用图书馆,使学生能熟练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提高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读书工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2)好书推荐第一段。推荐心目中的好书,以专业导师推荐为主,指定100本左右,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引导。(3)个人自习阅读。针对所选书目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认真仔细的阅读,通过阅读加深对书本的了解与认识。(4)名师导读。师生读书沙龙,针对学生阅读的热点书目与问题,选定若干专题,邀请专业导师或班导师与同学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提升认识,加深感悟。(5)入室请益。建立常规的“问学”制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6)品书大赛。开展东来阁讲坛。(7)好书推荐第二段。我心目中的好书,通过自身的阅读感受,以班级为单位向其他学生和老师推荐图书。(8)含英咀华。读书心得征文大赛等三个步骤,旨在打造平台供学生展示其阅读思考所得,其间导师可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

目前,2011~2012学年读书工程各项常规活动均已圆满收官,并于2012年6月4日晚举行了基础学院“青春之梦”读书晚会暨读书工程表彰大会,对全年的读书工程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总结表彰。据统计,自2011年9月读书工程实施以来,导师工作室共接待来访学生3000余人次。组织由专业导师主讲的读书沙龙活动10次,2011级全体大一各班均组织了有班导师和班导助理参加的读书工程主题班会2次,东来阁讲坛共计46支队伍参赛,含英咀华――读书心得征文大赛共收到学生读书心得593篇。好书推荐第二阶段――我心目中的好书共收到以班级为单位的好书推荐短文105篇,读书工程品牌标志(LOGO)与品牌描述征集共收到校内外推荐作品30件。读书工程活动直接获益人数达到3230人;另一方面,除惠及大一新生外,如好书推荐,对全校其他年级学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书工程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三、长沙学院“读书工程”发展存在的不足

经过2011~2012学年一年的实施,读书工程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达到3230人,规模大,参与者多,深受老师和同学们欢迎。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仍有待加强。活动过程中仍有小部分同学或班级存在应付倾向,无法找到适合自身阅读的相关书目,更无法合理规划阅读时间、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

(二)“浅阅读”现象仍然严重,“深阅读”之路依旧茫茫。整个社会功利化、娱乐化,社会的浮躁逐步折射到了阅读上来,摄取更多的信息成了阅读的根本出发点。学生的阅读时间普遍下降,对所读的作品缺乏沉静思考,片段式、跳跃式阅读泛滥。从征文活动所收获的作品来看,作品缺乏深度,浅尝辄止。从好书推荐中反映出:学生的阅读喜好受当今社会文化、环境变化以及同辈阅读喜好等各种因素影响,由于无法找到适合自身阅读的相关书目,学生变得浮躁,追求一切能够快速达到目标的阅读方式,少了些稳重和深沉。

(三)学生个人自习阅读与本科生导师队伍的引导如何实现真正融合,以及导师提供引导的方式、时间有待更好的完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活动组织水平有待继续提高。虽然读书工程系列活动自筹划之日起就经过周密的思考与安排,各项活动均做到了活动前有计划、活动过程中有反思、有完善,活动后有总结。各项活动均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但活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组织不到位的情况,存在由于时间关系、细节考虑不周的情况,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思考与完善,以提高对广大学生的服务能力。

四、长沙学院“读书工程”发展的思考

“读书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意义深远。它能否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下去,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能展现当代大学生迸发向上的良好风貌的活动项目,进而成为热点效应,还有待我们去思考, 去努力。根据参与“读书工程”的实践,笔者认为长沙学院要广泛、深入、可持续地开展“读书工程”,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基础学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大类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主体,并进而自觉地将自己的阅读与自身需要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因此,有必要以主体性教育理念来关照读书工程各项活动的实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应该牢固树立以下观念:一是学生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即我们在开展任何读书工程的活动时首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去做调查与研究;二是学生是活动进行的关键,即我们在前期开展调查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及时在活动开展的各个方面鼓励和带动学生,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符合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活动,把学生当做“顾客”,转变传统的活动举办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危机感,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从而实现使学生学会读书、读事、读生活的目标,促进学生由阅读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促进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活动参与度

目前,虽然读书工程活动在校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仍有相当部分同学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采取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等措施,给予被动参与者更多的关注与锻炼,多鼓励、多肯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信心,努力改变学生的参与状态。同时,树立榜样的力量,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更多同学自发地参与到读书工程中来,切实扩大读书工程的影响力。

(三)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进一步创新读书工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读书工程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策划、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在好书推荐环节,补充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书目,读书沙龙活动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心理,解决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加强对读书工程各项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实施过程确保公开透明,以提高读书工程的可信度,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四)加强宣传,打造读书工程活动品牌

对于品牌的影响力,曾有人这样描述:“即使一把火把可口可乐的所有资产烧光,可口可乐凭着其商标,就能重新起来”。读书工程后续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读书工程系列品牌建设(读书工程,读书工程・读者会,《品书》杂志),提升读书工程的品牌影响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读书工程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读书氛围。充分利用校报、校广播站、学校网站、基础学院网站等媒体和读书工程微博,来提升读书工程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读书工程。基础学院在创新读书活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在原有常规化、体系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将力求个性化、实效性,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活动品牌和精品项目。

(五)健全保障机制,使读书工程活动进一步深入发展

先进的理念需要贯彻落实,还需要有效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读书工程・读者会”自身组织建设,提供人员保障。制度保障方面,基础学院先期已经出台了《长沙学院基础学院“读书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基础学院学生参与“读书工程”计划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读书工程计划的顺利实施与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学院将进一步研究完善读书工程的相关管理制度,如学分认定相关规定等。资金保障方面,在读书工程后续的实施过程中,要逐渐摆脱单一依赖学院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赞助、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学院拿出专门资金购置、补充图书,修缮布置导师值班室,大力营造读书学习的学院文化,为读书工程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使读书工程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白莉莉.开展读书工程,助推大学生人文素养建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7).

篇9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体系的脱节,导致医学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学,忽视医学的社会属性,忽视对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对象除了疾病,还有患者(人)。医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知识,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汉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善于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医疗事业发展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摆正医学教育中人文类课程的位置,打破以单一医学为主的学科体系,重视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增设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实用语言艺术、口才训练、阅读学、交流与沟通、应用写作等课程。

2.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关键

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相当数量的专业老师认为那只是大学语文老师的事,自己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行,其实不然。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几个大学语文老师和几堂大学语文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所以,专业老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始终牢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识修养、生动流利的教学语言感化每一位学生,并适时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当然,作为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主要任务的大学语文教师,更要坚定信念,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汉语学习的魅力,为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从而愿意、乐意学习汉语。

3.学生的认识和行动是保障

医学生大多数来源于高中的理科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兴趣。许多学生做论文,写文章,甚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利用电脑网络下载现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剪辑拼贴,疏于动脑、动手。再加上,在校期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参加各种培训和证书考试,无暇顾及汉语学习。学生有意无意忽视自身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他们提笔忘字,用词混乱,造句为文错误百出,开口用语平庸乏味,与患者交流缺乏技巧。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医术高明就是一名好医生,孰不知,临床工作中病历书写,治疗问诊,术前谈话,处理医患、医医、医护关系,医学科研工作中的论文撰写,医学生涯中的知识更新,都需要汉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作为将来要成为白衣天使的医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二、凝聚力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

1.发挥班主任对学生阅读、书写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每学期的阅读计划(可到图书馆去借阅查阅,也可以自己购买,请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阅读指导讲座),督促学生按计划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要求手写),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为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积累大量的素材。

2.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性,出现了无限的文献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使得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产生了困惑,需要图书馆及时有效地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可开设文献检索课,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文献;组织管理学生读书社团,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方向,引导他们健康阅读:设立《阅读与欣赏》栏目,推荐优秀图书的介绍和赏析,领悟作者的感情,体味书中的意境;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会、书目推荐会、读书有奖征文、书评论文、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网络阅读质量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络阅读,但因缺乏有效的网络阅读指导,阅读质量不高。因此,学校要开展大学生网上阅读调查,加强网络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网站目录,组织专题网络资源导航,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中的各种评价标准,创建自己的WEB站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综合信息,实现互动、研究型学习,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锻炼,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1.利用课堂大练兵

这里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语文课堂,也指专业理论知识课堂,无论是大学语文老师,还是专业理论老师,要共同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任务。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课时数相当少,以学医学知识为主的医学院校就更少,有些甚至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业理论课老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又不注意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培养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就成了一块教学的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医学院校的所有老师要发扬团体教育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教师可把理论知识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途径,通知要上课的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解答问题。医学理论知识在查找资料、交流讨论中得以掌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2.抓住实习多实践

篇10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中国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重教学、轻科研,特别是专科院校,更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谈不上主动有效的科学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仍没能充分发挥,个别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大包大揽,代替学生完成整个过程。

(二)制度有待完善,实施缺乏力度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推出了导师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等措施,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投入产出比,在搭建学生科研平台方面的人力、设备等投入还不够。科研训练缺乏施展空间,实验室条件不够完善,有些实验不能顺利进行,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许多普通高校都实行了导师制,但因为导师人数过少,基本上是一个行政班(40人左右)配备一名导师,致使指导方式主要为集体指导,师生个别交流少,欠缺互动,科研指导有流于形式之嫌。因为导师的选聘是由学院根据个人自荐或推荐来确定名单,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对导师只有被动接受,以致部分学生会因研究兴趣不同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三)缺乏激励机制,学生科研热情不高目前的激励机制重视获奖成果,对于完成了整套训练计划但没有获奖的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激励措施,致使部分学生参加科研的功利性太强,一旦遇到困难就失去完成项目的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投入的时间多、精力多,即使没有获奖,也引导着学生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科研环节,其发挥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和鼓励,从而稳定人才培养队伍。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导师制,引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15世纪初期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中国的导师制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开始在本科生阶段推行导师制。重庆科技学院则于2008年制订出《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导师制办法》,并开始实施于2008级。该办法所指的导师是指本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专兼职辅导员职责不同,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学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担任学生专业、学业、就业上的学习顾问,侧重于学术指导和引导。同时,也负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导师的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原则上应参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专业实习的辅导、指导工作”。鉴于之前导师制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实行双向选择,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方式,从学生大二开始,由学院公布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名单,并公示个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拟指导学生人数、条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公示的教师名单中选择,向导师提出申请,最后由导师确定并报学院。所以选择大二才开始确定导师,是因为大一的学生接触专业知识较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二确定导师后,导师要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例如,指导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定期给学生指定参考书或专业领域内较新颖的国内外文献,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交流读书心得,了解学术动态、进展等。大三阶段,导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某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大四阶段,导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扩大视野,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为考研或就业做充分准备。

(二)利用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学校在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有:赛课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等。自2006年开始,学校实施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至今已完成了5届。通过这个平台,部分成绩优良的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立项、项目答辩、评审、实施、撰写研究论文、结题验收这一全套的科研训练过程,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相关部门加强训练计划过程监控,通过中期检查、年度检查、评审答辩来督促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部分学院对参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否获奖,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个人等评定时均作加分处理;凡立项成功的项目组,除学校给予的经费外,部分学院会再追加配套经费,以尽量保障训练计划的实施。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不但做到以上方面,还自设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参与学校项目申报但落选的项目组纳入院内评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计划中来。

(三)设置科研助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每所高校都对贫困生有一定的扶助政策,其中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所有的勤工助学岗位均由学校各部门提供,由学工部统筹安排。这些岗位都是在各部门协助工作人员处理一些办公室杂务等,因所学有限,薪酬也并不高,致使这些岗位对于贫困生来说如同鸡肋。另一方面,教师在做科研项目时常常需要助手协助完成,有些教师会从自己所教的学生中选择,给予一定报酬。但这往往会因为学生个人安排或者兴趣转移导致人员不稳定,甚至影响项目进行等。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去年开始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由教师向院学生办提出用人申请,学生办再从院内符合条件的学生中选拔推荐,教师通过考查后予以确定。科研助理除了学院支付一定的劳酬外,教师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奖励。科研助理岗的招聘不仅限于贫困生,只要是有科研热情、表现优秀的学生都可加入到这个队伍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与教师结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科研助理队伍稳定,对于科研项目的顺畅开展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篇11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如何发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高校在社会转型期探索就业指导模式的重点。因此,引进西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构筑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头戏。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旨在强调高校管理部门应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构筑自己的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职业锚理论的涵义

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选择理论。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E.H施恩教授首次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对“职业锚”的定义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它是个人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职业锚,是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个人以其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施恩还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只有定位在自己适合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满足感。

简单地说,职业锚是个人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定位。它的特点是:①通过个人的职业经验逐步稳定、内化下来;②当个人面临多种职业选择时,职业锚是其最不能放弃的自我职业意向。施恩(Edger.H.Schein)指出,职业锚由以下8种职业锚组成:技术/职能能力型(Technical Functional competence)、管理能力型(GeneralManagerialCompetence)、自主/独立型(Autonomy Independence)、安全/稳定型(Security Stability)、创造型(EntrepreneurialCreativity)、服务型(Service DedicationtoaCause)、 纯挑战型(PureChallenge)、生活型(Life style)。

要了解大学生早期逐渐形成的职业锚类型,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行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调查表反馈的信息,结合个别访谈的情况和平时通过观察积累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职业锚类型就可以十分清楚地显现出来,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可以设计多种成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指导模块来指导各种不同锚型的学生,以帮助各类锚型的学生走上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社会转型期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使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后单位制时代,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识别个人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成功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职业锚是个人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或职业定位。这一搜索定位过程,依循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进行,所以,职业锚可以清楚的反映出个人职业追求与抱负。若某大学生选定的是技术职能能力锚,显现出其志向和抱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事业有成,有所贡献。与此同时,从职业锚可以判断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职业成功,无一致的定义,亦无统一固定标准,因人而异,因职业锚而不同。对于抛锚于管理型的大学生来讲,其职业成功在于升迁至高职位,获得全面管理越多人的机会和越大的管理权力。而对于安全型职业锚的大学毕业生来讲,求得一个稳定地位和收入不低的工作,有着优雅的工作环境和轻松的工作节奏,便是其职业成功的标志了。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从事劳动谋求生计,就必须通过就业来实现,必须走上社会就业岗位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人们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主要途径。因此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可为终身职业奠定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准备期和早期阶段,透过对个人职业锚的了解,大学生以及高校获得了大学生个人正确信息的反馈。一方面,大学生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怎样的能力,还需要什么,价值系统是什么,自己属于那种类型的人,把职业工作与完整的自我观相整合的过程,开始决定了毕业后的主要生活和职业选择,在大学学习期间有选择性积累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设置可行的、有效的、顺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将来合理就业,开拓个人美好的职业前程提供帮助。

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更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成才意识虽然非常强烈,但缺乏准确的个人定位明确的成才目标,成才途径越来越窄,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等盲目“赶集”。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明确社会需要人才的状况,并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业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提出合理的发展途径和成才方向,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观念结构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确立明确的成才目标,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三)促进预期心理契约得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与学校稳固的相互接纳,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锚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工作环境,反映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透过职业锚,高校就业指导者可获得大学生正确信息的反馈,这样,学校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多种成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指导模块来指导各种不同锚的学生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各种不同锚的学生要发展自我就必须要变革自我:即不仅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而且还要善于有效地实现目标。于是,学校与大学生双方相互深化了解,互相交融,达到深度而稳定的相互接纳。

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指导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大学生就业不能单纯的是“找工作”,他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应用职业锚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可以促进预期心里契约得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与学校稳固的相互接纳,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更多的“适销对路”人才。这将有利于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增长职业工作经验,增强个人职业技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职业锚是大学生职业工作的定位,是长贡献区。通过职业锚认定,将确定学生相对稳定的长期从事某项职业,必然增长工作经验;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即使个人知识扩增,也将使个人职业技能不断增强,直接产生提高社会工作效率或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效益。

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就业既是人们维持生活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稳定、维持良好社会心理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应届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应用职业锚理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事。

三、结语

社会转型期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择业、就业,并向着爱业、敬业、乐业这样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包括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E.H.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2002.

[2]沈明明.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M].华夏出版社,2002.

[3]沈杰.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择业心理的多元化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3):40-44.

[4]陆桂芹,等.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5-6.

篇12

文学作品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用文学的形式传达现代人的情感、思想。人在识字以后,就有了阅读的体验。字都有它独立的声音和意义,个性十足又千变万化地存在于阅读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吸引着人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书刊杂志、电子文本层出不穷,当今的阅读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知识阶层,而是扩大到了广大的普通群体。大学生作为主要的阅读群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阅读群,教师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大学生现在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也不容乐观。和五四的现代文学初创之时相比,人们的阅读取向和趣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到现当代文学教学,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更应该得到重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几种典型症状。

1.消极阅读症。根本厌倦阅读,不想看文字,尤其是纸质的文字。懒于思考、懒于生活、懒于用脑用眼;即使阅读,也是读些不良书刊,无益身心,有害健康,耽于臆想。

2.阅读恐惧症。阅读恐惧,是上一症状的深层次,更进一步。不读书,怕读书,拒绝阅读,只对视频音频感兴趣。

3.阅读盲目症。走进图书馆的书架旁,不知道读什么,茫然不知所措,空耗时光,最后随便拿本什么看,或者面临选择干脆放弃,转向了实际性较强的英语学习和各类考试的试题。

4.阅读失语症。这类学生爱读书,也读了不少的书,但属于读死书的,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人读亦读,不加拣择,不加思考,读过就忘。以至于读书失语,满口都是别人的话,失去自我。谓之“阅读失语症”。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名篇,多数距今已有数十年了。相比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当然只能属于新生儿,比起最新潮的文学却又显得较为古董。它的学科性质使得当今的文科大学生对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图书的出版包装越来越精致,配以大量图片、装帧精美的书籍杂志纷纷登场,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书坊。阅读很多时候只是成为了一种彰显身份的装潢,就像人们社交穿西装打领带一样,书是拥有精神贵族头衔的标志性物品。而年轻的大学生是在动画和游戏中长大的一代,他们也读书,但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轻浅的、搞笑的、玄幻的、穿越的、魔法的题材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真正的读书品味严重缺失甚至并未养成。大学生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随便翻翻教师指定的必读篇目,然后就弃之一旁了。心浮气躁进而导致根本读不进去,这样的现象使得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严肃文学面临着失去读者的重重危机。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面对以上所说的种种症状,我们并不愿意做无能为力的旁观者,我们也不愿意做毫无意义的指责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我们能做的只是立足于教学本身,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阅读指导,起到授业解惑外加监督引导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帮助。

1.加强和学生的联系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及时加以引导;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出发,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谈吐都会增加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个人魅力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就会模仿教师,追随教师,自然会接触教师所读的书籍。具体到当今高校文学教学,大学教师要增加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身素质。

3.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要使现代文学教学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悬念,用丰富的文学语言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度;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尊重和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珍惜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特性。

4.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监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制作读书计划,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在一起讨论交流,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互通,也有益于改进各自的读书方法。

另外,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是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层次和深度,因此要求学生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对于长篇的作品可以泛读,对于短小经典的作品和长篇作品中精彩的部分要注意精读,反复玩味这些语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力求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策

现当代文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文学现象比较多。“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1.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对于某个作家的专题阅读,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研究鲁迅作品,先采取整体式阅读:提倡学生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本文由收集整理,把着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上。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2.审美式阅读教学策略。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写作。文学创作或某个文学问题的讨论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手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多写”,勤写“读书笔记”,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可以写读后感想,可以进行作品片断的分析,也可以提出与前人研究的不同看法,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是随时抄录选文中的精彩段落,持之以恒,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

3.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针对某个文学现象或问题,进行相关的阅读指导,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问题的发现要靠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鼓励他们由点及面,通过更进一步的讨论,再阅读,整理思路,形成有效的文字形式。论文可以采用比较活泼的语言,格式不必要求过严,只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

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的文学学习做简单的辅导,更是为文学学科的日益式微振臂一呼。“改革现代文学教学, 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必须努力摒弃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91.

[2]陈香珍等. 谈消费主义文化与大学生的文学阅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36.

[3]吴炳生.试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9(4):44.

[4]刘梦琴等.浅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116.

本文系衡水学院教改课题“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之研究”结项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2012046。

篇13

学风建设是高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风是学校关于治学、读书、做人的整体风气,主要体现在师生的日常行为之中,是一种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优良的学风对于高校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弘扬刻苦、努力的精神及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和学会做人、做事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应从学生培养与成才的视角去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在关系,充分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学风建设。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机理

1.1 职业生涯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大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定,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其目标做出的有效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是立足于大学生个人的特点,结合现时的外部环境,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一生。人人都渴望成功,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如愿。许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从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有些人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有的人选择工作,只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什么时尚干什么,以至于放弃自己本已不错的职业。但事实是,头几年这一职位在待遇上会有一些优势,但是后来差距越来越小了,甚至风水轮流转,今天时尚的过几年不再时尚了,从前挣钱容易的职业几年后挣钱不再简单,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不给自己做一个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难以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冷静地分析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在求职前,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求职的盲目性,并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失衡,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障碍,坚定地朝着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前进。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设计适合本人的目标和发展通路,指导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定位,进而科学规划人生,实现人生梦想。

1.2 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对立统一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而开展的。学风是教学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根据我们对学生学风调查尤其是对大学生学风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问题的调查表明,学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重在解决学生的内因问题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问题,其次才是辅之解决外因问题即学习的方法、质量问题。

要强调学生工作必须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让学风建设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整合二者的力量和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和学生工作互促共进的“双赢”效果,就必须十分重视高校扩招、院校升级、学生增多等背景下的学生工作新问题,重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既有群体性需求也有个体差异性需求的特点,找寻出一个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统一的契合点。

2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脱节的原因分析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具体表现为纪律上松懈、思想上浮躁、逃课缺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之后发现,二者脱节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1)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里没有家长和老师的规划与督促,自由的空间和自主式的学习成了很多人沦丧未来的开始。一方面大学生不明确学习的目的,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就不会切实参与到教学的实施中,更听不进关于纪律和制度要求,最终毕业走向社会后发现知识掌握不到位,求职没有方向,就业也成为难症;另一方面这些非大学生学风的主流现象,却已成为影响学校优良学风形成的主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进一步实现,更从客观上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否定。

(2)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强。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缺乏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修养,制约了教师的上课水平,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也就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也使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风。

(3)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社会相对脱节是普遍的问题。大学新生们在这个年龄并不具备自主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也不可能等专业设置改革好之后再考虑上大学,与此同时,职场也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

3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有了这样一个共识——抓好学风建设也就抓住了学生工作的根本。究竟什么才是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统一的契合点?经过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抓这个学风建设的主线重点在于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量毕业生迟迟不清楚、不了解整个社会的分工和架构,也搞不清楚自身的定位在哪里。职业生涯规划可帮助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但前提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只有在正确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合理定位自身进而持续增值。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内容广泛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来引导大学生首先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这样的活动开展得越早越好,建议在新生一入校就连同入学教育一并开展。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走好了,就为目标实现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3.2 指导大学生科学制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职业生涯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成功的机率。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能盲目地“撞大运”。许多时候,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受挫就是因为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端,谚语讲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务必要讲究科学性。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是划分期限的。理论上,短期规划,是指五年以内的规划,主要是明确近期目标,安排近期完成的任务;中期规划,是指,规划五年至十年内的目标与任务;长期规划的时间是十至二十年以上,主要是设定比较长远的目标。实践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就要是具体的把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在制定目标方面也参考的划分时期。其次要注意目标的特性。一是可行性: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而非是美好的梦想或不着边的幻想,否则必将延误生涯良机;二是适时性:规划是设计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实施时间,完成时限,都须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来作为检验行动的依据;三是灵活性:规划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的各项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规划应有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四是连续性: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须持续、连贯衔接,各阶段的职业生涯目标也要连贯衔接起来,可持续发展。

3.3 教育大学生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引领大学生制定计划来缩短差距

当今社会是一个时时变化的时代,处处都充满着残酷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学生想要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面对现实,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不断去缩短同社会、竞争对手的差距。

当大学生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和最初的理解大相径庭,或者自己的兴趣完全不在此,那么学生工作者有必要帮助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现在,获取第二学历和职业素质认证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可以选择一些这样的课程,比如报关员、报检员、营销师、各类IT认证、秘书资格认证、会计从业认证等等。当然,这些都必须在学生已经选择好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方向之后再进行,坚持按需选择,多学未必有益原则。否则,永远都会有不同的证书可以去考,都考下来是不可能的。

另外很多企业现在都开始面向大学生招聘实习生。因此我们也十分赞同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如果大学生能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到这些,并且向着成为实习生的要求努力(很多要求是单凭学校课程学不到的),相信待到毕业的时候就会比毫无准备的同学具备更好的竞争力。另一个角度看率先走上社会去实践,就能够优先得到锻炼,也可以提前知晓差距,从而努力去制定实施改进计划来缩小差距。

参考文献

[1] 廖满媛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2] 兰志生.形势与政策课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