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师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学习目标:
1积极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各项活动,结合自身成长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观念,吸收身边好的教育经验。在理论和教学技能上进一步完善自己。
2改变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养成读书的习惯。
3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园内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三、学习计划:
1多读书,并从书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育行为是否正确,并在不断调整中改进。
2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珍惜每一次的观摩学习机会。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思想。
3积极参加每次组织的各种培训,做好记录与整理。认真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制定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真正使得教育落到实处。并吸纳别人的长处补己之短。
四、学习措施:
1每天用小时读专业理论书籍。在半年的时间里至少写出4篇读书笔记,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更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2在半年的时间里至少写出4——6篇教育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不断反思,调整改进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参加小组课题研究。在小组中勇于建言献策,积极承担各项研究任务,找准一个切入点,并在园所中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不断总结研究成果。
篇2
有机化学是生物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评价与分析了我校生物2011级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构建有机化学题库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本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56份,皆为本科应届生,无往届重修生试卷。试卷组成:考试试卷分为六种题型,共44题,满分100分,各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方法:运用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应用Excel2000和SPSS统计软件对本次考试试卷成绩建立数据库后,计算出平均成绩、标准差、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布分析、正态性检验。
二、结果
1.试卷成绩分析。卷面成绩分析:试卷满分为100分,试卷56份,平均成绩为73.03分,标准差为8.33分,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0分,极差为35分,中位数为72.5分。学生成绩频数分布为:
2.试卷质量分析。试卷质量分析的定量指标:试卷定量分析常用的统计指标是“四度”,即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3]。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本试卷考试成绩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3可见,试卷的平均难度值(P)为0.70,区分度(D)为0.73,试卷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性;信度(A)=0.76,效度(E)=0.87,说明考试结果可信、有效。第五和第三题失分较多,难度系数分别为0.62和0.63,其他类型题难度值在0.73~0.88之间,说明试题难度适中。从试题的区分度看,各类型题均有较好的区分度(区分度系数均大于0.4),能将高分与低分学生区分开。
三、讨论
《有机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电子效应、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等基本概念难于理解和掌握,重要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和反应式难于记忆。本次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小于70分的学生占37.5%,高于80分的占25.06%,反映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上还有薄弱环节,也说明学习好的学生与学困生成绩有悬殊,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兼顾两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高中后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与选择学习《有机化学》参加高考的同学间有差距,这种化学基础学习的差距影响到大学里《有机化学》的学习。因为《有机化学》是接下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关照这部分同学,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发现:此次试卷的平均难度适中,平均难度为0.71,各题的难度及相应区分度对应的关系基本合理。难度最低的是第一题命名和写出结构式,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细节把握很准确。试卷失分最多的是第四题完成反应题,本题共14小题,30空,涉及到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虽然不是综合题但是涉及内容较多,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程度不一,所以多数失分。同时完成反应题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对于学生间的有很好的区分度,所以在以后的考试中,这样的题应该继续保留并深化。本次考试试卷的总体信度为0.78,试卷的效度为0.88,可以认为试卷成绩是稳定、可靠的,较好地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综上,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培养的同时,在考题设计中应增加综合分析试题数量,使试题科学合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点评:此题考查了饱和一元脂肪醇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首先根据题给有机物的通式和性质,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抓住饱和一元脂肪醇可看作是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的本质(也可将C5H12O变形为C5H11—OH,而判断C5H11—的异构体有8种),可快速求解.
例2 (海南化学卷)分子式为C10H14的单取代芳烃,其可能的结构有( )
(A)2种 (B) 3种
(C)4种 (D)5种
解析:因单取代芳烃C10H14即为C6H5—C4H9,而丁基—C4H9有4种CH3CH2CH2CH2—、CH3CH2CH(CH3)—、(CH3)2CHCH2—、(CH3)3C—,则其可能的结构有4种.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单取代芳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首先将题给分子式变形为单取代芳烃的形式,然后根据取代基异构体的数目,可快速求解.
二、考查日常生活常用物质的化学成分
例3 (海南化学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
(D)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解析: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CO和H2,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了日常生活常用物质的化学成分.熟记这些常识性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三、考查化石燃料的有关知识
例4 (上海化学卷)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
解析:石油裂化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液态轻质汽油,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制煤气是化学变化,则(A)、(B)、(D)均不正确;而(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综合利用的有关知识.掌握其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四、考查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
例5 (江苏化学卷)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
结构如图1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有关普伐他汀
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
(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1 mol该物质最多可与1 mol NaOH反应
解析:因该有机物分子中没有酚的结构单元,其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则(A)不正确;因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醇羟基(且醇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羧基和酯基,其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则(B)、(C)正确;因该有机物分子中有1个羧基和1个酯基,1 mol该物质可与2 mol NaOH反应,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B)、(C).
点评:此题以普伐他汀为素材,考查了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抓住该有机物所含官能团与其结构特点,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6 (全国理综大纲卷)橙花醇具有玫瑰及苹果香气,可作为香料,其结构简式:
下列关于橙花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既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发生加成反应
(B)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可以生成不止一种四烯烃
(C) 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470.4 L氧气(标准状况)
(D) 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40 g溴
解析:因橙花醇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醇羟基,其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则(A)正确;因橙花醇分子中羟基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其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发生消去反应,能生成2种四烯烃,则(B)正确;因橙花醇的分子式为C15H26O,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21 mol氧气(其在标准状况的体积为470.4 L),则(C)正确;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 mol溴(其质量为480 g),则(D)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以橙花醇为素材,考查了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抓住该有机物所含官能团与其结构特点,掌握官能团的性质(尤其是消去反应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五、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
例7 (全国理综课标卷)分析表1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 )
解析:由题给表格信息可知,可把其分为4循环,从第2循环开始,每一项与前一循环的对应项均增加1个“CH2”原子团;因26=4×6+2,则第24项为C2H4O2+5(CH2)=C7H14O2,第25项为C2H4+6(CH2)=C8H16,第26项为C2H6+6(CH2)=C8H18.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以表格信息为素材,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考查了对表格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对题给表格信息的认真分析、挖掘出隐含的排布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六、考查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
例8 (海南化学卷)下列化合物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两组峰.且其峰面积之比为3∶[KG-*2/3]1的有( )
(A)乙酸异丙酯 (B)乙酸叔丁酯
(C)对二甲苯 (D)均三甲苯
解析 乙酸异丙酯[CH3COOCH(CH3)2]分子中有三种氢原子,其个数比6∶[KG-*2/3]3∶[KG-*2/3]1;乙酸叔丁酯[CH3COOC(CH3)3]分子中有两种氢原子,其个数比为9∶[KG-*2/3]3=3∶[KG-*2/3]1;对二甲苯
点评:此题考查了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能够书写有关物质的结构简式,掌握核磁共振氢谱的意义和等效氢原子的判断方法(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处于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是解题的关键.
七、考查有机物的除杂
例9 (上海化学卷)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酸性杂质,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过滤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D)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解析:苯能够萃取溴水中的溴,且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仍溶于苯中,无法通过过滤除去杂质,则(A)错误;乙醇与水互溶,(B)操作溶液不分层,无法通过分液达到分离、提纯目的,则(B)错误;乙醛与水互溶,(C)操作溶液不分层,无法通过分液达到分离、提纯目的,则(C)错误;乙酸乙酯不溶于Na2CO3溶液,而乙酸与Na2CO3反应生成乙酸钠而进入水相从而与乙酸乙酯分离,(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机物的除杂方法,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性质与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除杂方法与原则(①“不增”:不能增加新的杂质;②“不减”:不能使被提纯的物质减少;③“易分”:操作简单,容易分离;④“最好”:最好使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是解题的关键.
八、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例9 (北京理综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
(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
(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
(D)乙醛、氯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解析:天然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混合物,没有恒定的熔点、沸点,则(A)不正确;尽管蔗糖的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但蔗糖分子中没有醛基,蔗糖没有还原性,蔗糖为非还原型二糖,则(B)不正确;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二肽,其水解产物相同,则(C)不正确;乙醛可合成聚乙醛,氯乙烯可合成聚氯乙烯,乙二醇与乙二酸可以缩聚成聚合物,则(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掌握其结构特点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应当注意的是油脂属于混合物、蔗糖属于非还原型二糖、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二肽的水解产物相同、乙醛也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例10 (山东理综卷)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解析: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油脂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A)不正确;甲烷和Cl2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则(B)不正确;葡萄糖与果糖的分子式相同(C6H12O6),而结构式不同[葡萄糖与果糖的结构式分别为CH2OH(CHOH)4
CHO和CH2OH(CHOH)3COCH2OH],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则(C)正确;尽管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但乙醇分子中的官能团为羟基,乙酸分子中的官能团为羧基,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及有关反应类型的判断.掌握其结构特点与性质及有关反应类型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九、考查有机物的命名、性质、同系物的概念及分子式正误的判断
例11 (浙江理综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CH3CH2CHCH2CH2CH(CH3)2[ZJ5,S]CH(CH3)2
的名称为2,6–二甲基–5–乙基庚烷
(B)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脱水,最多可生成3种二肽
(C)化合物[XC
.tif>,JZ]是苯的同系物
(D)三硝酸甘油酯的分子式为C3H5N3O9
解析: 对于(A),该化合物的名称应为2,6–二甲基–3–乙基庚烷;对于(B),最多可生成4种二肽(其中,丙氨酸分子之间脱水生成1种二肽、苯丙氨酸分子之间脱水生成1种二肽、丙氨酸与苯丙氨酸两分子之间脱水生成2种二肽);对于(C),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不是苯的同系物;对于(D),三硝酸甘油酯的结构简式为
CH2—CH—CH2[ZJ1,X;4,X;7,X]ONO2ONO2ONO2
,其分子式为C3H5N3O9,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烷烃的命名、氨基酸的性质、苯的同系物的概念及三硝酸甘油酯分子式正误的判断.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氨基酸分子间脱水生成二肽的性质、苯的同系物的概念及三硝酸甘油酯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十、有机框图推断题
例12 (浙江理综卷)化合物X是一种环境激素,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如图2所示).
化合物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化学环境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两种.1H–NMR谱显示化合物G的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F是一种可用于制备隐形眼镜的高聚物.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合物A分子中含有联苯结构单元
(B)化合物A可以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C)X与NaOH溶液反应,理论上1 mol X最多消耗6 mol NaOH
(D)化合物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2)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是,AC的反应类型是.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a.属于酯类 b.能发生银镜反应
(4)写出B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1)因化合物A能与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故应含有酚羟基,分子含有2个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化合物只有2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
,从而可知,(A)、(B)不正确;由题意可知B的结构
简式为 CH3—C—C—OH[ZJ4,S;4,X;LX,6,S]CH3OHO ,1 mol X最多可与6 molNaOH反应,则(C)正确;而B在浓硫
酸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D,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则(D)正确.
(2)因A与足量的浓溴水反应生成化合物C,则C的结构简式为
(3)因D的分子式为C4H6O2,属于酯类、且能发生银镜反应,则D为甲酸酯,其可能的结构简式为HCOOCH=CHCH3、HCOOCH2CH=CH2、
(4)因环状化合物G的分子式为C8H12O4,其分子中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则G
的结构简式为 [XC
(5)由题意可知E的结构简式为
,从而可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D)(2)
(4)
浓硫酸
一定条件
点评:以有机框图推断为素材,综合考查有机物结构简式的推断、有机物的性质与反应类型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有机化学的知识.根据题给信息,抓住突破口,掌握有关有机物的性质(尤其是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注意不能漏写副产物)是解题的关键.
十一、有机合成题
例13 (江苏化学卷)化合物H是合成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图3.[FL)]
(1)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和 (填官能团的名称).
(2)反应①⑤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填序号).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分子含有两个苯环;Ⅱ.分子有7个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4)实现DE的转化中,加入化合物X能发生银镜反应,X的结构简式.
(5)已知:
是合成抗癌药物美发伦的中间体,请写出以
和[XC
.tif>,JZ]为原料制备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
解析: (1)由A的结构简式可知,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羟基和醛基.
(2)由题给信息可知,反应①、③、⑤属于取代反应,反应②、④属于加成反应.
(3)因B的分子式为C14H12O2,则符合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4)因X能发生银镜反应,再由D和E的结构简式可知,X的结构简式为
(5)用正向思维法进行分析,可得其合成路线流程为:
篇4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重要价值
(一)采用游戏化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因为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发展不健全,就需要借助游戏活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融入其中,保证幼儿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二)可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
通过游戏活动,能够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强化其实践感受,使得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运用游戏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积极的情绪,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体会到玩耍中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调动自身的各个器官,参与交流和互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认识。比如,在组织学习“5以内包含的序数”一节中,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几个动物放在五棵树上,设置“捉迷藏”的游戏,组织幼儿一个个找出小动物,同时仔细观察,然后回答什么动物在第几棵树上。以便使幼儿形成对序数的正确认识,强化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实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数字和图形的有效结合,这种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就需要利用这些物体,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例如,大班幼儿活动的教室,其周围就有各种各样的数学图形。在具体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借助这些材料,设置一群“小兔”被“兔妈妈”带着在草丛中玩耍的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总和、大小概念的认知。或者是设置小鸟在空中飞,小猫在地上跑的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空间思维,使其对方位形成一定的认知。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游戏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多种多样、形象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初步认知。例如,在《掷骰子列算式》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幼儿认识骰子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计算。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讲解和演示的方法,通过“认一认,摸一摸,算一算”的方式,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算出骰子的数量。
(三)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和认知规律,将数学游戏活动有效融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设计《值日生》游戏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回想,在每天吃饭时,值日生是怎样为大家分发餐具的,使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融入在问题情境中,回想“值日生都是怎样分发餐具的”“每个人都有几个勺子和小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还可以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实现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幼儿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水平比较低,就需要教师灵活地、针对性地对数学游戏活动进行指导,保证游戏过程的有序性和时效性。另外,在不同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进行大班幼儿个体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要在旁边观察幼儿的表现,不过多干涉游戏活动的过程。在集体游戏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参与其中,指导和带领幼儿做游戏。在一些小组练习的活动中,教师经常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评判者,分析和评价几个小组的不同表现,引导幼儿参与到讨论中,加深在游戏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化数学,需要教师重视幼儿之间的差异,为不同的游戏提供丰富的材料,有效引导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达到一种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正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朋友,玩具是幼儿的知己”。在具体的数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幼儿去学方面,而不是一味钻研怎样去教,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环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生动形象的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结合起来,结合不同的数学游戏特点和形式,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指导,不断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开拓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玩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浅议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J].教育界,2015(9).
[2]夏琳音.幼儿园数学教学实现游戏化的作用与方法[J].考试周刊,2014(89).
篇5
2.实验设计连续化。以往的实验中,有机实验中合成的产品往往作为废弃物集中处理。如果一个实验的合成产品是另一个实验的反应物。不仅节约了成本,也让废弃物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如环己烯的制备中,制取的环己烯可氧化生成己二酸,己二酸与正丁醇反应生成己二酸正丁酯,这样避免了生成产品的浪费,让实验安排更加合理。乙酰苯胺的制备中,其产物可再次应用于熔点的测定。蒸馏实验中可用蒸馏分离出的乙醇,用于天然产物中有机成分的萃取剂。
3.科学是不断进步的,因此在实验设计时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实验、照搬书上内容,要做相应的创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实验中。如微波合成有机化学,研究表明微波对大部分有机合成反应都有促进作用,微波辐射技术在催化加氢、基团保护、重排反应、消除反应、不饱和烃的加成、有机金属、立体选择性反应等有机合成领域都有应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黄学仁等人对微波提取黄连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用水做浸泡,微波提取后,黄连素的提取速度不仅加快,而且跟常规的乙醇提取法相比,更加环保,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李秋荣等人同样用微波技术合成肉桂酸,表明了微波技术可提高产物质量,节省时间。所以高校可借鉴先进的技术经验,与时俱进,创新实验内容。不过将先进技术与高校有机课程相结合,还必须做好实验条件的优选,及改进技术的对比工作。如微波功力越大,副产品越多,产率越低,而时间照射越长,产率越低。
4.有机实验与其它实验相比有其特殊性。高校设置中70%以上以合成为主。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合成产品的处理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教师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报告作为学生的实验得分,而很多老师大大忽视了废液的处理,因此必须将绿色化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加强思想建设工作,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而实验教师更要重视实验中的绿色教学,为学生实验提供专门的固定容器。每节课前认真查看是否有固定的废液瓶。将上节课的废液瓶收集好放在指定位置,防止学生将多种不同性质的废液混合在一起照成安全隐患。而对于可回收利用的溶剂,收集好后,可供下次的实验循环使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有机化学实验室教学模式应与时俱进,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优化整合多方面技术,创新实验内容,人性化教学,不断研究,提供给学生更好、更新、更实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孙俊梅,郑平.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18(5):60-61.
[2]郝玉兰,张荣明.高校绿色化学实验室建设的探讨.广州化工[J],2012,40(3):146-147.
[3]John Andraos and Andrewp Dicks.Green chemistry teaching in higer education.a review of effective practices.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J].2012.
[4]曾小君.从环己烯制备实验的改进谈化学实验上的“绿色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04,(23):69-71.
篇6
游戏化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游戏策划,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和生活相结合。另外,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选择能够使学生获取信息技能的游戏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在设计或者选择游戏参与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较为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在具体教学执行过程中将目标一一分解,并在具体的游戏教学开展中进行细化和完善。(2)选择设置、合适的游戏软件。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教学游戏软件需要与所明确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即选择的软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另外,教学模式尽量设置成探究式,即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完成学习任务。(3)明确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或者核心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定游戏软件后需要为学生提出核心的任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给出课堂探究的具体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游戏娱乐。如此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清晰的理解和整理。
篇7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尤为重要,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英语,学习英语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把英语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英语。必修2 Module 3 Music一课中,涉及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类别,如rock,jazz,the blues,rap,等等。授课前,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旋律轻快且同学们也比较熟悉的英文歌,如:My Heart Will Go On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单的英语对其作一番评论,大多数同学都非常喜欢英语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有兴趣,他们查阅字典,向优生请教。讨论后,同学们踊跃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突然觉得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也还是很有趣味的。
二、增强自主意识
1.帮助学生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
自信心是学习道路上成功的关键,有了自信心这一积极品质,无论学习道路多么坎坷,学习任务多么艰巨都不会退却。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信心重要性的同时也应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和提升自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付出是有回报的。自信心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自信心容易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又会增强自信心。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孩子“成功是成功之母”。
2.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学习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并应保持积极状态。如果教育使人“不是其所是”或“是其所不是”,学生就会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积极性。自主性是学生能力、品质、特性等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做到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作业,才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做准备。开展“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小组活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在竞争中成长
充分利用竞争的积极作用,振奋精神、奋发进取,尽可能多地创造竞争机会,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积极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定期开展英语书法大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辩论会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热爱英语学习、学会学习的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实施课堂记分,定期给予奖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既能学到知识,把握重点,又能学得牢固。
每位学生都可找一个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在紧张的竞争过程中,同学们不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而且在胜利和失败的经验中,不断调整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竞争中增强信心和友谊,调整目标和行为方式,为进一步取胜打好了基础。
四、构建和谐环境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知识信息,一堂课能否有好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学习心境和情绪会随之变化。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注意力自然就很难集中,这样的课堂何谈效果。民主、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才是现代教育所真正需要的,这取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和教授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教师应努力做到情绪饱满、精力旺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新时代的教师只站在讲台上授课是不能成为一名真正教师的,老师应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往,常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关爱他们、去信任他们,才会随时洞察到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动态,对不良行为习惯及时进行矫正,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综上所述,运用兴趣的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法势在必行。由于教学过程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过程,因此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应有所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单纯记忆的机器,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快乐、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2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措施
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途径见图1。
2.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与整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原先设置的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3大类[8-9],针对农业院校不同专业先从实验内容上建立一个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2.1.1精选基础性实验。基础性遗传学实验是综合性及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它的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基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离心、电泳、显微观察、细胞和组织培养等[10-11],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主要选择以下几个实验,如减数分裂涂抹制片、有丝分裂制片、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诱导和观察、染色体显带处理及核型分析等验证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2.1.2开好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也称为复合型实验,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目标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14]。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去完成预定的实验内容,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奠定基础。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以模式生物性状遗传分析实验(如将果蝇的培养、性别的鉴定、唾腺染色体的制片和观察、杂交实验、性状的遗传分析等综合成一个系统的大实验)为主,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专业补充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如基因功能的遗传分析(细菌的局限性转导、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等内容。
2.1.3精心组织研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研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最主要的特点是独立性,它是指独立于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7]。遗传学研究设计性实验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实验技能的综合性,使实验内容、过程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遗传学研究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地对实验结果的追求引导到广阔的思维空间中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在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动员和分组,每组3~4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实验室条件选择题目(或指导教师拟定几个指导性题目供选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将实验中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要求用简洁、准确的专业术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高度概括实验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如生物进化遗传分析、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生物亲缘关系遗传分析等。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2.2.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手段像遗传学理论课程教学一样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信息量,积极拓展课堂实验教学的有限空间,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嘴巴”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13-14]。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5-16]。
2.2.2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采用不同的模式[17-18],根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3类实验不同的实验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①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熟练掌握,采取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查阅整理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实验现场授课指导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③研究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创新,对于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研究式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
2.3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在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空间内完成预定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但其实验内容的选择、实施禁锢在一个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打破这种常规实验教学思维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开展教学,而其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学生无法在固定的空间和预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内容,必须利用课余时间或其他的实验室来开展工作,这就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9-21]。因此,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资源共享、统管共用”的理念建立公共的实验室大平台。同时,为了保证实验室尽可能全天候、开放式管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量补贴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改革前后的教学比较如表1所示。出研究的小课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进行研究。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1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应将自己的视野放宽,多懂得一些非该专业的知识,不断用新知识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具备知识转化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应有意识培养1~2项特长,不但提高自己的素养,还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4.2拥有娴熟的教学实践技能在昆虫学实践中,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中能操作的教学策略与技能,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3具备课题研究能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主动敏锐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创造问题的基础上确立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促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5丰富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1参观考察实践
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到校外开展一些对社会热点问题、专业相关性知识的调查,加深对社会的直观感受,在感受社会、体验生活的同时,增强创造社会的实践意识。这一点与农业种植户密切相关,下团场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利用学校的一切现有资源,如大学筹建的昆虫博物馆,既丰富了专业实践内容,又开阔了视野。
5.2劳动服务实践
组织学生在课外或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增长社会经验,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学习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生活。
5.3组织管理实践
篇9
一、重视演示实验
初中学生因其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成功的演示实验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在备课环节要下足功夫,不要怕麻烦,要弄清实验原理、方法,熟练掌握各种器材的操作。
演示实验要注意忌唱独角戏。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完全没有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的被推导出来,还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做实验,让学生成为演示实验的主角,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班里的“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分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力气小的女生来拉,却能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两者对比,说明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高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见的方法。例如:演示接不同功率的用电器,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不同时,为增加实验可见度,利用实物投影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现象。避免只有前排学生可以看到,后排学生产生老师厚此薄彼的印象,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演示“真空不能传声”时,为使效果更好,把玻璃罩内的电铃换成音乐卡中带有红色发光二极管的电子发声器,音乐响时,伴有二极管红光闪烁,用两面胶通过细线把发声体悬吊在玻璃罩顶部,减小固体传声的干扰。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兴趣又很好的完成了实验。再比如学生连接串并联电路的实验,如果只是让两个学生到讲桌上动手连接,那么其他同学肯定看不见,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利用实物投影效果也不太好而且好多学校并没有这个设备。这节课我利用两个小黑板把实验器材固定上去再把小黑板悬挂起来让学生上来做实验,其他同学可以方便清楚的看到连接的全过程,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优化学生实验
在传统的学生实验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前按要求预习好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报告,将实验操作步骤、程序、可能发生的问题等事先进行一些熟知和了解,然后根据课本中的内容“照方抓药”, 直到最后完成实验。在操作中,学生获得与所学知识相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这种方式的学生实验是一种机械地操作,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学习,做实验只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学生实验中应该有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实验稍作改进和优化。那么它产生的效果可能就大为不同。例如:测盐水密度实验,先让学生测空烧杯的质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烧杯中盐水的体积,求盐水的密度;再让学生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盐水的体积、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求盐水的密度。学生会发现两次密度不同,请学生分析原因。通过这两次实验,学生最终掌握了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和方法。同时实验中有的学生提出还可以这样做,测空量筒的质量、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盐水的体积,求盐水的密度,并感觉更方便。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因为量筒细而高,不易放在晃动地太平上。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测量液体密度的最佳方法,同时又掌握了相关的技能。这样的实验设计促使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反常现象,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实验
实验即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也应该是物理作业的重要形式。课外实验作业相对于枯燥的计算和文字作业,学生更有兴趣去完成。现在的物理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尽可能引导学生由物理回到社会、回到生活,为设计实验作业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家庭中的器具,甚至生活中的废品作为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例如:借助电视机遥控器研究红外线的传播,设计实验比较糖水、盐水、纯净水的凝固点是否相同,盐水凝固点和盐水浓度的关系,制作针孔相机、潜望镜,利用注射器和小药瓶制作潜水艇模型等等,利用喷雾器制造彩虹。由于课外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没有教师的亲临指导,在某种意义上,课外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开发智力、激发兴趣。
总之,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应该在物理实验上多下功夫。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篇10
篇11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江畔独步寻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诗,学生背的摇头晃脑;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篇12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
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绚丽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语言常识春季和夏季服装的学习为例,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商场中的内容,学生对商场是很熟悉的,教师在展示时可以询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可以很快速地说出:“这是商场。”教师可以接着问:“你们谁可以向老师介绍商场里有什么呢?”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随后听一听学生的回答,在某一个孩子回答出商场中有衣服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款式的衣服,这时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些衣服你们认为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针对课件中的内容向学生提问,使孩子进行独立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自然地向学生介绍春季服装与夏季服装的区别,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具有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Flas将主要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小蝌蚪从卵中钻出,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慢慢不见了,变成了小青蛙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动物,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添加小蝌蚪与鸭妈妈、鱼、乌龟、白鹅之间的对话,利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也设计可以拖动小青蛙的操作效果,学生只要轻轻移动鼠标,小青蛙就会相应地进行移动,利用这个计算机效果,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课堂的活跃程度。又如,学习双脚立定跳远的内容时,学生是非常好动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是无法对孩子进行一一的纠正,为了使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正确姿势,教师可以制作立定跳远的Flas,利用Flash向学生展示立定跳远的标准姿势,并给予学生机会,对Flas进行操作,慢放或是快放,让学生在好奇中了解立定跳远的正确姿势,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促使孩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科学现象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一体机展开教学。一体机中主要包括“快乐识字、奇妙数学、开心英语、综合学堂、亲子家园、游戏专区”6大资源栏目,教学时教师可以点击一体机中的Flash资源,通过形状和声音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孩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数学6的组成的学习为例,教师播放动画并对学生说:“早上鸭妈妈和鸭宝宝出来散步了,学生请数一数一共有几只鸭子呢?哪些鸭子在吃食?哪些鸭子在说话?”利用一体机展开教学,使孩子更加快速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开教学,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操作简单、随意画画的优势。以科学活动《沉与浮》《奇妙的七色光》的教学为例,第一次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视频录制功能将学生的活动过程录下来,上课时播放学生的操作过程,在播放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和周边的同学针对视频中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讨论,使教学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愿望。之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模拟实验的原理,选择孩子亲手触摸实践,使孩子对七色光是如何产生的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了解了七色光产生的原理后进行第二次探索,利用光碟、水等材料制造七色光。学生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配合能力、探索能力。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学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
篇13
信息技术,是指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的技术,一般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功能巨大。在枯燥的语言文字教学中适时地引进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可以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学习中的优势
(一)提供丰富的语言教学信息
计算机惊人的存储能力使它在教学中能轻松地提供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型的教学资料,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也是投影、录像等传统电教媒体无法轻易实现的。比如像歇后语、成语类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准备的材料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多媒体和网络却能完全能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
(二)实现方便的语言教学操作
信息技术智能化程度高,教学操作非常方便,所有的操作都集中于一个鼠标和一个键盘上,教师只要轻点鼠标,或者敲敲键既可实现各种操作。如果是引入了交互式白版,操作更简单,靠手指触摸或一支神奇的电子笔就行。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汉字真奇妙》,我试着建立了一个以“神奇的汉字”为专题的网站,将有关的汉字知识和各类趣味练习题做成网页,学生可以方便地点击阅读或做题。
(三)集成多样化的语言教学资源
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首先,计算机可以利用各种设备将传统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如采集的录像、录制的音频、课文的插图、等等。其次,在各种软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自由地对影像、音频、照片、图片、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软件对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
(四)开展交互式的语言教学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机等电教媒体只能进行单向交流,即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单方面流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了人机对话、双向交流,且突破了一般媒体的限制,使学习者和计算机之间能进行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颖、高效、便利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如教师制作的交互性作业,在学生完成后立刻告知是对还是错;在阅读电子文章后,学生马上可以发表评论;在完成电子作业后,可以通过局域网和课堂上任何一个同学进行实时地交流和信息交换。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语言文字的基本策略
(一)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根据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学生从未见过的物体,再现学生从未听过的声音,再现学生未曾见过的场景,让抽象的符号直观化,陌生的语言形象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鲜明可感的表象,可有效加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快对语言文字的熟悉度,同时降低学习难度。这种基于直观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比较轻松、愉快,甚至对学习新知识充满期待。以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 “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一组词语时,我在教会学生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看到这些词语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接着播放有关录像和图片,呈现一些典型的场面,再出示相关的填空题,让学生用上其中的成语描述看到的场景。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欢乐气氛中,在人们喜悦的笑脸、奔放的舞蹈、愉悦的动作上,较好地理解了四个词语的意义,感觉到了词语的情感色彩,也弥补了因年龄小,阅历浅而造成的认识上的不足或缺失,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认识着世界。
(二)创设生动情景,化枯燥为有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整合,正是为了创设适宜的情景,激活儿童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画面再现情景、用音乐渲染情景”,声、画、语言、文字等相互结合构建的立体情景,用动画软件制作的游戏性情景等,使单调、枯燥的语言学习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审美活动。如《瀑布》一课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录象,明白“瀑布就是湍急的水流从陡峭的山崖上落下来所形成的水流。”学生初步感知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播放瀑布声音的录象,配以生动的朗读,学生理解了“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意境。诗句最后说“如烟、如雾、如尘”,学生很难把瀑布眼“烟”、“雾”、“尘”联系起来,再看录象,一下子便感受到水珠被风吹散开来时,像烟那样的轻柔、像雾那样的朦胧、像尘那样的飘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声、光、色、同时并举,刺激感官、诱发思维、丰富想象,最后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比喻句知识,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这样,既进行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又加强了语言能力培养。
(三)突破教学难点,化复杂为简单
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教师不时遭遇到无法讲解清楚,又苦于找不到合适媒体解决的尴尬情形。如今,教师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突破了诸多语言文字教学的难点。举例来说,汉字的构造方式共六种,象形字是其中一种。学习这类字,比如“日”、“火”、“安”等字,要求学生能大体了解演变过程,了解祖国汉字的演变知识,感受象形字的韵味美。通常的教学是教师作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我在教学中则引入了信息技术,用Flash制作了一个动画短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象形字的演变全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破壳而出”等动态词语,由于学生在认知上的限制,教师用语言解释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时,我试着播放一段小鸡顶裂蛋壳,探出脑袋的动画,在学生开心欣赏后要求用文中一个词语来描述,由此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该词语。
(四)构建自主学习环境,化被动为主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功能特殊,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为个性化的自我学习提供了优良的平台。教师应根据其技术优势,结合语言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地构建新型的自主活动环境,解放自己,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给予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谚语,我在课前制作一个简单的专题网,围绕谚语主题,分成“谚语的概念、谚语的种类、谚语小练习”等几个版块,让学生自主学习,读一读谚语的定义,说一说谚语的种类,做一做谚语的练习。而我则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讨论活动,点拨不明白之处,理解偏差之处、疑惑之处等,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性学习中认识谚语的特点,积累尽量多的谚语,并能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
三、在语言文字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点
(一)体现信息技术运用的灵活性
用“活”信息技术技术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各门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既有共性的地方,也独具个性之处。教师要根据语言文字的特点、规律,创造性地迁移各种信息技术,用好、用巧。二是信息技术纷繁复杂,且在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让我们不免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较之其他领域总是相对滞后。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视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出现,以及还未被引进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积极尝试,大胆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和语言文字教学整合的新方式。
(二)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到信息的接收中,有助于提高新知识的接受率和理解度,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有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调控和快速反馈。以上优势要得以充分体现,在运用过程中就必须关注适切性问题,包括整合的方式、选择的技术、运用的时机、把握用的“度”,等等。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要滥用,良好语感的形成还有赖于比较、涵咏、想象等方法,过分依赖图片和影像,只会使得学生的语感停留在浅层。
(三)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媒体,它还是师生的交流工具、协作工具、学习的平台等,被人们视为教育领域的革命。扬其长,避其短,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达到“1+1>2”的效果,是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教学整合的追求,也是需要我们长期深入实践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既不要随意地夸大其功能,也不要漠视其作用,而是应科学地对待,积极地应用,在扎扎实实地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严谨细致地理性分析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问题析解.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2]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