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元宵花灯制作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为了使我园幼儿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以幼儿与家长自制灯笼、做元宵、猜灯谜等亲子活动为载体,充分地让幼儿感受“元宵节”特有意义及给人们带来的喜气和欢乐。
二、目标:
1、能与家长积极参与赏灯、猜灯谜、搓元宵等活动,体验集体过节的快乐。
2、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三、活动准备:
1、搓圆子的材料。
2、大盘子、一次性小碗、汤匙
3、幼儿与家长自制元宵灯一盏
4、猜灯谜谜面,悬挂操场
5、每班准备十个谜语贴在花灯上
6、发出邀请,家长参与
四、活动安排:
时间:20__年2月8日下午
地点:各班教室、大操场
五、活动流程:
1、和幼儿一起观赏花灯和玩花灯。
(大操场)
2、各班教室做元宵。
(1)谈谈说说:我吃过的各种元宵。
(2)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元宵。
(3)品尝元宵,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3、家长带领幼儿猜灯谜。
(大操场)
4、活动结束。
幼儿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2一、设计思考
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
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
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
“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
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
小班主要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
(2)愉快地参与元宵节各种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
中班主要目标
(1)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玩灯、赏灯、吃元宵、划旱船等);
(2)感受与家长、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快乐
大班主要目标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
三、活动实施概况
活动名称:欢欢喜喜闹元宵(赏灯、猜灯谜)
组织形式:亲子形式(分年级组开展)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_日下午小班15:40、中班15:55、大班16:10
活动准备:园内展出各种各样的花灯和灯谜、各种小礼物
活动建议:
1.参观花灯展,欣赏花灯的外形、色彩、图案。
2.交流对灯谜的认知经验,丰富对灯谜由来、种类和结构的认识。
3.积极参与赏灯猜谜活动,老师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班级环境
(1)师幼共同布置“美丽的花灯展”,悬挂幼儿购买或参与自制的花灯;
(2)收集幼儿在节日中赏灯、玩灯的照。
幼儿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了解民问花灯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产生亲手制作的愿望。
2.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3.在参与装饰花灯的过程中,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
活动准备:
1.请民间艺人来园现场表演制作花灯。
2.半成品花灯骨架、各色纸。
活动过程:
1.介绍做花灯的艺人,激发参与活动的愿望。
2.观察已经制作好的花灯,讨论制作需要的材料。
3.看艺人现场表演扎兔子灯,了解做兔子灯的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1)幼儿猜测兔子灯的制作方法。
(2)幼儿观看扎制兔子灯,大胆提出疑惑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3)讨论、归纳兔子灯的制作方法。(用竹篾扎成兔子的骨架——裱糊白纸——用彩色纸进行美化装饰——装上可以滚动的轮子并安上蜡烛。)
4.分组合作,对半成品花灯骨架进行美化、装饰。
(1)观察半成品花灯骨架,商量装饰的办法。
(2)分组合作,美化装饰花灯。
延伸活动:
在区域中提供可拼插成花灯的吹塑纸、毛线、剪刀、笔等制作材料,供幼儿尝试用对插连接的方法自制花灯并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装饰。
幼儿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4活动时间:上午7:30——10:30
活动地点:园大门口、各班级内、活动大厅
活动内容:发红包、班级主题活动、快乐儿歌赛
活动过程:
一、7:30——8:45发放红包
二、9:00——9:45班级主题活动
小托班——搓元宵
中班——做灯笼
大班——做春联
三、10:00——10:30快乐儿歌赛
托大(一)班——《长大一岁》、托大(二)班——《新年到》
幼小(一)班——《新年到》、幼小(二)班——《元宵节》、
幼小(三)班——《吃汤圆》、幼小(四)班——《过新年》
幼中(一)班——《正月十五闹元宵》、幼中(二)班——《吃汤圆》
幼中(三)班——《元宵灯会》、幼中(四)班——《红红火火过新年》
幼大(一)班——《春节歌谣》、幼大(二)班——《元宵节》
幼大(三)班——《欢乐年》、幼大(四)班——上海童谣《新年到闹元宵》
活动效果:
今天是元宵节,孩子们早早地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在园门口孩子们拿到了幼儿园发的红包,个个喜笑颜开。在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他们学会了主动与人打招呼“老师,新年好”。
接下来各班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搓元宵、做灯笼、做春联等,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与同伴共同活动的快乐。更有趣和紧张的是快乐儿歌赛,孩子们拿着各种道具,响亮地表达着自己心中的喜悦。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他们知道了元宵节的来历、习俗、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集体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节日的喜悦氛围。
幼儿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感受过节的愉悦心情。
2、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花灯,并讲述一个谜语。
3、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活动背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孩子们纷纷跟着大人前去公园参观灯会。
活动准备:
1、物质--每人准备一盏花灯,上面贴有一则谜语。
小奖品若干。
2、知识--有过过节的生活体验。
活动进程:
一、导入
师:开门见山引入主题:正月十五闹花灯,赏灯猜谜就是我们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之一。
二、展开
1、赏灯活动。
(1)幼儿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及特别之处等等。
(2)请几名介绍有特色的幼儿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花灯。
2、猜谜活动。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A组持有花灯和奖品,并给B组幼儿念谜语,B组来猜灯谜,猜中了即得到奖品。教师讲清玩法后,幼儿自愿展开游戏。(根据时间进行交换)
(2)集体讲述自己猜谜的情况:谁猜中了我的灯谜?我自己猜中了几个灯谜?
(3)集体将难猜的灯谜找出来,大家一起猜,或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猜。
三、结束
篇2
三、活动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这次的活动走出了幼儿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在这次的活动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每位老师都有计划意识,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代表的是全园的形象,在游小区的过程中,要维护自身形象和幼儿园形象,要服从指挥者的指挥,听从安排,正因为老师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所以本次的活动大家配合的默契,取得了成功。
四、不足之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完美,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次活动家长的热情太高,参与的人太多,使得队伍拉的很长;当各小队走在小区的南门时,就听不到音乐了,随身带的收音机声音太小,不能将气氛调动起来。
虽然有不足,但很开心,整个幼儿园到处充满着快乐的笑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对孩子的成长欣慰地笑容和对这次活动所给予的热情支持与赞扬。我们也感受到:教育培养孩子不仅需要在平日的生活中,也需要在每一次与家人亲密合作的活动中,每一次的契机都是开启幼儿兴趣与拓宽想象空间的机会。提供给孩子参与、感受的机会,让孩子们无时无刻地体会到快乐在自己身边。
这次元宵庆祝活动,以亲子联欢的形式进行,既融洽了师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情感交流,既感受到在幼儿园过元宵节的快乐,也感受了大带小的关爱。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推出更新颖的活动内容,创新各个活动形式,相信以后的活动将会越办越好。
幼儿园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范文二“蛟龙迎春”元宵节主题活动小结
放鞭炮、做元宵、吃元宵、看花灯……无疑是童年里最快乐的节日。在新的一年刚开始之际,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庆元宵”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到元宵节热闹喜庆的气氛,同时能体验在幼儿园过元宵节的愉快,萌发爱集体、爱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活动一:“好看的花灯”。(跟活动方案有所调整)寒假期间,我园布置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花灯,2月8日上午各班将收集的花灯送到幼儿园操场、大厅展出,同时将准备好的灯谜张贴出来。各班组织孩子赏灯,老师向孩子介绍花灯的名称以及花灯的制作方法,或请孩子介绍自制的花灯,孩子们神采飞扬,气氛非常活跃。下午家长来接的时候,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饶有兴趣地赏灯,还跟孩子一起猜灯谜,在浓浓的亲情中享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二:2月9日各班开展元宵节主题活动
1.小班: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
2.中班: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玩灯、赏灯、吃元宵、划旱船等)。
3.大班:在班上开展“话说元宵节”活动,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向同伴介绍自己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的关于元宵节的新认识、新经验。
活动三:热闹的龙灯
2月9日上午10点,锣鼓声声、鞭炮阵阵,龙池社区的舞龙队来园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孩子们欢呼雀跃,舞龙队的队员年龄都比较大了,虽然舞的大汗淋漓,但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他们舞得更带劲了,最后他们还和每个班的孩子合影留念。
活动四:“甜甜的元宵”。小、中、大班组的老师们在这一活动中,介绍元宵食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并示范包汤圆的方法及要求,同时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搓元宵,在“卖汤圆”的歌声中,大家一起品尝煮好的元宵。整个活动室到处充满着快乐的笑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节的喜庆。
这次元宵庆祝活动,从开始我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研究方案开始,园领导和老师们积极动脑,理念有了很大的更新。以往多以说教的方式让孩子来了解元宵节,而这次活动我们完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来了解元宵节,同时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体现了家园共育是理念。孩子们感受到在幼儿园过元宵节的快乐,也学到了不少本领。我们体会到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推出更新和新颖的活动内容,创新各个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幼儿园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范文三元宵佳节是快乐的日子,更是热闹欢腾的日子,2月6号我们高村幼儿园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因为我们团聚在一起举行“快乐迎元宵”的活动。
在教室里教师向大家介绍了元宵节的来历,让孩子们更近一步的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元宵节特殊的日子里,在这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和教师们共同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情深。
老师们在这一活动中,介绍元宵食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整个活动室到处充满着快乐的笑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节的喜庆。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应尽量提供给孩子动手、动脑及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们无时无刻地体会到快乐在自己身边。
这次元宵庆祝活动,孩子们感受到在幼儿园过元宵节的快乐,也学到了不少本领。我们体会到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推出更新和新颖的活动内容,创新各个活动形式。相信以后的活动将会越办越好。
4幼儿园元宵节活动小结本次活动在所有老师的尽心准备下已经结束,整个活动带给大家的是快乐,同时也让幼儿了解了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增长了幼儿的知识面。
篇3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1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玩龙灯不但老百姓玩,军人也玩,长度也为他处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长的百余节,玩起来多则上百人。纱灯有楮练纱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画,愈是高手价值愈高。商家届时也在店前举办猜灯谜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猜中者即奖所售物品。有一种由南京人首创的“走马灯”,外罩灯笼,内点蜡烛,利用空气热胀上升的原理,带动灯面转动,灯面上画着各种姿势的骏马疾驰,宛如万马奔腾。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古代人的一项发明。
篇4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几个?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也有团圆美满之意。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闹花灯
闹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兔子灯当属孩子们最喜欢的花灯。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望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闹花灯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元宵节的诗词和习俗
十五夜观灯
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代: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语花·上元
宋代: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
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
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踩高跷
篇5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方法很多,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节除元宵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应节食品。
篇6
手工制作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折、剪、拼等形式的手工制作中,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能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开动大脑,做到手脑并用,启迪幼儿的智慧,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手工制作备受幼儿的青睐,从而成为发展幼儿各项能力的课程呢?
一、环境熏陶,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
幼儿最初的手工制作,大多数是随意的,没有丝毫的目的性。你给他们一张纸,他们只会撕碎,而不会想到将这张纸通过折、剪等制作方法,制作出一件像样的作品。俗话说:“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营造“制作”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相关环境的布置会在无形之中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例如,在小班,由于幼儿刚刚入园,手工制作教学多数以折纸为主。教师可以用折纸来布置教室的环境,让幼儿一进教室就有种走进折纸世界的感觉,从而使他们对折纸充满好奇,产生迫切想跟教师学折纸的欲望。比如,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折纸世界的感觉,我用各种颜色的纸折了各种形态的小鸟,把各种形状的花朵和大树,贴在教室的一面墙壁上,并取名为“快乐的小鸟”;在教室的区域广角中,我用彩纸折出盛开的、神态各异的三角娃娃、可爱的小猪……幼儿一进教室就被眼前的作品吸引住了,个个都情不自禁地走近折纸作品,想看看是怎么折出来的。“老师,老师,太好看了!是怎么折出来的?”“我也想折,你快教我们,好不好?”幼儿的折纸兴趣在这一刻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趁势展开了折纸的教学……有了兴趣的引领,有了手工制作的热情和动机,幼儿在学习时十分投入。
二、巧用多种材料,增添“制作”的乐趣
大自然犹如一个百宝箱,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艺术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制作素材,发挥素材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这样一来,幼儿才可以从不同的制作素材中发挥想象力,引发更多的联想。比如,在学习“京剧脸谱”的制作前,我让幼儿先向家长了解京剧,同时让学生注意收集吃过的螃蟹壳和废弃的木勺子。在幼儿收集了这些材料以后,我设计组织了一次手工活动《螃蟹壳和木勺上的艺术》,即利用木勺上凹进去的椭圆部分以及螃蟹壳上凸出来的部分,用橡皮泥做京剧里的角色贴在上面。幼儿们在观察京剧角色的图片之后,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在木勺上、螃蟹壳上贴了各种角色,有旦角、小生、丑角等。从幼儿透露着艺术灵气的作品中,你能看到幼儿的丰富的想象。这样做,既能变废为宝,也让幼儿大胆地去创造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
三、形式多样,促进“制作”灵感的产生
幼儿手工制作活动的内容一般比较丰富,形式也很多样。如刺绣、泥塑、纸艺、编织、彩绘等都是幼儿手工制作中常见的形式。在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时,教师启发幼儿将绘画等方法参与进来,利用各种形式来装饰制作的手工作品,既能让手工作品变得活灵活现,起到装饰的作用,又能增添幼儿的制作乐趣,同时还能让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
篇7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节的民俗游戏每年元宵前后,各地在迎神祭祖的同时,会推出许多神秘游戏,如拨火塘(走火炭)、咬火犁、上刀梯、穿令等,现以雷州市自沙镇瑚村和杨家镇店前管区为例,让我们领略一番。
瑚村大约有三千多人,几乎都为何姓,以传统农作方式—种植稻谷和一于「蔗为主要的生活来源。村里的最高神抵就供奉在何氏祖祠::该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几遭破坏,几经修缮,绵延至今。祖祠里有一块石匾,是雷州大学者陈昌齐题写的二,热情的村民告诉我们,元宵节前一天的白昼,村里就准备好燃烧髯火需要的木柴。这些木柴必须是砍伐活树得来,总量约两三千斤吧C.是日傍晚,村民们将一把新犁头(必须是未使用过的)埋在本村祠堂前宽阔的地坪上,用采回的新鲜树木(必须是鲜活的,干枯的不行)将犁头覆盖。
待到黄昏时分,便生火把树木点着,然后由村里请来的道士(一般都是外村的道士)开始做法事。在簧火燃烧期间,一般由村里两个健壮青年用长长的铁叉拨弄着火堆中的木头;目的是使火堆烧得更旺些,烧出该村的气势来。至凌晨两点左右,熊熊大火渐渐熄灭,树木已烧成了通红的火炭。
此时,锣鼓喧天,声震如雷,在火堆旁靠近神案处,大约有三十几个青壮年用尽力气齐声呐喊;还有道十的几个弟子口咬一把点燃的香火,挥汗如雨,卖力打鼓。在众人簇拥下,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健壮的男子,身穿浅黄色法袍,头缠红色飘巾,脚底穿一双蓝色塑料拖鞋,肩上扛着一面黄旗出场了,他就是道公师傅。接着,道公师傅率领众弟子,在山摇地动的锣鼓声和呐喊声中绕火堆跑一二圈,再次回到神案前,继续进行祈祷和膜拜的仪式。
道士在村头的神完进行上香、迎神、占卜、问吉仪式过后,吹响了牛角号。然后迅速跑到火堆旁,用法剑拨开火炭,寻找出一块正在熊熊燃烧着的“火母”(最大的一块烧得通红的木炭)放在手掌!一扫检验;验过之后,迅速放入准备在旁边的一个椰壳中,然后将其送至神案前。待到此块“火母”颜色变蓝时,道士旋即跑到火堆旁,用法剑叉起被烧得通红的犁头,将之前在神龛前祈祷而得的咒符放在犁头上烧化。随后,道士张开嘴,用牙齿尖咬住犁头,绕着火场走只圈。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他把犁头放到神案上,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着,道公继续做法,再次占卜问吉之后,令其得意弟子到火堆边进行“滚火堆”。只见那弟子身着普通的牛仔装,双手拿着一床普通的凉席,突然将凉席往火堆上一铺,头迅速顶着凉席,身体轻快地从火堆上飞速翻滚而过:。然后迅速起身,以同样的动作,从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位依次翻滚而过。围看的村民大声喝彩,齐声叫好。正当道公的弟子翻滚而过的时候,该村的青年男子已经在火堆的一边列队等候。他们一边呐喊,一边在做准备跨越火堆的动作。
这些青年,多是在校读书的孩子,从12岁到20岁不等。在锣鼓声中,在村民的欢呼助威下,这些年轻人一个接一个鱼贯而行。一路高呼威风,一面光着脚从火炭上一溜小跑穿越而过。连续只轮,每次过处,都将火堆。里的炭火踢得火花四溅,地涌金莲。这时也是村民们“拨火塘”仪式的时候,火堆四周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爆竹,在此时同时被点燃。整个瑚村春夜行雷,四处火光,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时候,村民们纷纷用铲子铲上一小撮火炭,带回自己的家中。他们将这些未燃尽的火炭,倒在自家的后院、猪圈或是水塘边,用以祈求来年家庭幸福,六畜兴旺。一个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我们,在火堆里,道士预先将一个小酒杯埋在其中。谁要是在“拨火塘”仪式结束后,能铲到那个小酒杯,就代表他们家来年必然行大运,家庭更发达。
据那些参加“拨火塘”的年轻人说,踩过火堆的时候,并不觉得疼痛,感觉滑滑的、凉凉的,一下子就踩过去了。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脚掌完好无损,跟平常一样,实在是匪夷所思。
还有一种同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习俗是“穿令”。
店前,是雷州市杨家镇的一个普通管区,由前塘、北渡、赤步、何宅、井尾南、山尾、J前、南边、北界洋等十个村落组成。这个特别的管区里,潜藏着独特而又神秘的“穿令”活动。
元宵节趣事到唐代中期,元宵节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节。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元宵灯会成为固定假日,灯节从汉代时的一天增加到三天。唐代京城长安历来实行宵禁,夜晚不许人们出门,但唯独在元宵节期间的三个晚上解除禁令,以便让百姓看灯。节日之夜,长安城十里长街,游人如云,热闹非凡。崔液《上元夜》诗云:“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两句更是脍炙人口,以致“火树银花”一词成了后来比喻灯光烟火绚丽灿烂的一个成语。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富足,元宵灯会也成了王公贵族争强斗富的场所。据《开元天宝记事》记载,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建造了一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灯楼,光照长安。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不甘示弱,特意制作了一座“百枝灯树”,灯树高八十尺,’‘竖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
到了宋代,上元张灯之俗更为繁盛,宋太祖赵匡)$亲自下诏增加元宵灯节的放假时间,将放灯时间从三日增加到五日,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宋代制作的灯笼比唐代的更加精致、更加豪华,灯会更为繁荣、更为热闹。我们从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中,可看到当时元宵佳节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代元宵节期间,官府鼓励市民前往观灯,规定凡到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因此观灯者人山人海,通宵达旦。统治者以灯节来炫耀歌舞升平,却往往给穷苦百姓造成负担。《晃氏客话》就记载了这么个故事:北宋福州太守蔡襄强令灯节民家每户点灯七盏,当时有个叫陈烈的文人,做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巨灯,上面题诗一首,予以讽刺:“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灯谜,即把谜语系在灯上,让看灯的人们在观灯之际进行猜谜活动,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烘托节日气氛。
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以后冰灯传人中原地区。由于满族原本居住在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严寒,结冰季节长达数月,因此一直有制作冰灯之俗。人主中原之后,冰灯也传人中原地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一带在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冰灯会,不过,制作方法和花样已经现代化了。
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记述了一则有关灯节的趣事:宋代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由于他名字的“登”与“灯”谐音,为了避他的讳,他不许身边的人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答”,谁要是一不小心触犯了这个忌讳,轻则挨打,重则判刑。因为“触者必怒”,所以不慎犯禁而遭此“榜答”的人数不胜数。为避其名讳,全州的老百姓也只好称“灯”为“火”,“点灯”也只能叫“点火”。
这一年,元宵节即将来临。按照以往惯例,元宵节里都要燃放灯火、点上花灯表示庆贺。官府放灯,民间观灯、赏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节俗。为此,官府衙门要提前张贴通知安民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赏。这时,官府衙门里办事的人感到万分头痛:无论如何,告示上面的“灯”字都没法避开。可要是写上“灯”字,会触犯州官的忌讳;但不用“灯”字,意思就无法表达出来。
这件事情真的难倒了一大帮办事的人。绞尽一番脑汁之后,写告示的人决定按照平时的惯例,把“灯”字改为“火”字。于是,全城的百姓读到了这样一则“流芳后世”的布告:元宵节里“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篇8
主料:冰皮月饼粉适量
辅料:大枣适量、山药适量、紫薯适量、南瓜适量、菠菜适量
制作方法:
步骤1.大枣去核切片,放入蒸锅蒸熟。
步骤2.蒸煮后打成泥状,用不粘锅,不要放油,小火炒干。
步骤3.山药、紫薯、南瓜去皮切块,上蒸锅蒸熟。
步骤4.放入料理机,打成泥,菠菜洗好打成泥。
步骤5.接下来和面,放入冰皮月饼粉,揉成面团,彩色面团做好了。
步骤6.包入泥枣馅,放入模具,按压出膜。
步骤7.做好的月饼放入锅蒸5分钟。
广式莲蓉蛋黄月饼:
主料:月饼粉200g、太古转化糖浆150g、花生油50g、陈村枧水3g、咸鸭蛋黄18个、红莲蓉或白莲蓉710g
辅料:蛋黄(刷面)1个、蛋白(刷面)1勺
制作方法:
步骤1.咸鸭蛋黄放入烤盘,入烤箱140度,烤7分钟左右,取出放凉,要注意时间和火候,7分熟即可,千万不要烤裂或烤出油,(蛋黄最好买市场上那种生的咸鸭蛋回家自己磕出蛋黄,网购的蛋黄腥味太重);
步骤2.把糖浆倒入玻璃碗内,加入花生油和枧水,搅拌均匀。
步骤3.筛入月饼粉,用手揉成团;
步骤4.移入另外一个干净的容器内,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静置1小时;
步骤5.取1小块红莲蓉或白莲蓉,和蛋黄放一起,称出53克(做的是75克的月饼,饼皮是22克,馅和蛋黄是53克,由于蛋黄的大小不固定,所以馅料没办法确定要多少,只有和蛋黄一起称岀53克);
步骤6.将蛋黄包入莲蓉馅内,搓成小球,一共包了十八个;
步骤7.从冰箱取出饼皮面团,将面团分成18份,每份约22克(我是按75克,皮馅3:7的比例分的);
步骤8.取一块面团压扁,包在莲蓉馅上面,用虎口将面皮轻轻的往下推,推的过程中要边推边转动,直到推到将近底部,然后翻面,继续用虎口处慢慢推进靠拢,并收口;
步骤9.包馅的时候最好戴上那种一次性的防粘手套,比较好操作。
步骤10.将包好的月饼放在低粉里,稍微沾点面粉,模具内也撒上一些面粉,晃一晃,使面粉附在模具上,再将多余的面粉倒出,把包好的面团放入模具,压出月饼形状;
步骤11.用喷壶在月饼表面上少许水,然后放入提前预热至200度的烤箱中层,烤5分钟,待花纹定型后取出,刷上一层蛋黄水,只刷上面花纹,侧面不刷,(蛋黄水是用1个蛋黄一勺蛋白拌匀的.);再放入烤箱烤,这时的烤箱温度要调低点,调至180度;
步骤12.继续180度烤15分钟即
五仁月饼:
主料:面粉200g、糖浆150g、枧水2g、植物油50g
辅料:花生碎100g、芝麻70g、瓜子仁70g、葡萄干60g、白糖75g、熟糯米粉110g、植物油30g、凉开水
制作方法:
步骤1.准备和陷的材料。
步骤2.馅料里加入白糖。
步骤3.加入植物油。
步骤4.炒熟的糯米粉,加少许清水,搅拌均匀,能揉成团为宜。
步骤5.糖浆,枧水和植物油,搅拌均匀。
步骤6.筛入面粉,和成面团。
步骤7.将馅料分成30克,面皮分成20克每份。
步骤8.面皮压扁,放入馅料,包好。
步骤9.包好的月饼裹上一层面粉,放入模具内,按压定型。
步骤10.烤箱预热,先烤5分钟定型后刷上一层蛋液,再烤15分即可。
广式豆沙月饼:
主料:食用油20g、豆沙350g、转化糖浆75g、中筋面粉100g、枧水2g
辅料:蛋液适量
制作方法:
步骤1.转化糖浆,枧水,食用油,放入盆中,搅打均匀
步骤2.筛入面粉
步骤3.和成面团
步骤4.和好的面团用保鲜膜包好,室温醒一个小时
步骤5.豆沙35克一个,饼皮15克,分好
步骤6.把豆沙馅包入饼皮内,滚圆,收口朝下
步骤7.用模具压出花型,可以沾点面粉,防止粘模具不好脱模
步骤8.做好的月饼胚子入烤箱之前,喷水,烤箱200度预热,烤5分钟,拿出刷蛋液,再烤15分钟
步骤9.烤好的月饼出炉,等回油
中秋节保存冰皮月饼的技巧自冰皮月饼一亮相,就成为月饼市场上的新宠。它晶莹剔透的冰皮、清甜的果酱馅料、冰凉的口感赢得了市民的喜爱。但冰皮月饼的存放方式很讲究,不能在常温下保存。因为冰皮月饼的馅料是新鲜的果酱,常温下容易变质;其次,冰皮月饼的饼皮主要是用糯米为原料做的,饼皮融化之后会变成粘乎乎的糯米团。因此,冰皮月饼必须在冰箱里冷藏保存,特别是切开了的月饼,最好放在速冻格,且要尽快吃完。
一般,在未开封的情况下,把冰皮月饼放置在冰箱的冷藏库里保存,要吃的时候可以直接拿出食用。之后再将吃不完的冰皮月饼放在速冻格里保存。但从冰箱的速冻格中直接取出的冰皮月饼并不能马上食用,因为在速冻格里保存的月饼会变得硬梆梆的,口感欠佳。最好的方法是在吃之前的半小时,把月饼从冰箱的速冻格换到冷藏库中让月饼自然解冻,这样,便能品尝到软糯香甜的冰皮月饼了。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冰皮月饼在常温下不能保存超过两小时。因此常温下一定要采取保温措施。比如饼家准备了冰皮月饼专用的保温袋子或者装雪糕专用的保温袋子,在这种袋子保护下,冰皮可以保证两个小时不融化变质。另外,冰皮月饼在存放时,不宜与其他食品、杂物放在一起,以免串味,失去本来的口味和特色。
中秋节节日习俗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1]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篇9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推进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景仰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鉴别和创造先进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课程标准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主力军,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因此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美术教学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视觉化与直观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人类对外界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来自于视觉,而美术活动、美术作品都是视觉化的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绝大部分文化要传承和发展通常先进行视觉化,然后再进行传播。而在进行视觉化的转换过程中,美术活动的介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化视觉,并使得较抽象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懂。如《三字经》在传承时,用文字进行记载,而早期传承用书法的形式进行记录,现代化的传承进行图书化,加入插图的创作,使之图文并茂,这都需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其更易于传播和传承。
美术介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喜闻乐见,更易于引入专业课堂。比如在上《看花灯》一课时,除了讲述元宵节看花灯习俗的起源和历史传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外,还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分析各地区花灯的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花灯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这样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形式各异的花灯代表着人们在新年里不同的愿望,学生除了设计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等,有的还设计了喜洋洋、小熊维尼等可爱的新造型,在材料的选用上,除了运用纸、竹、绸缎等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还融入了塑胶、玻璃纸、皱纹低、铁丝、压克力废弃纸盒、铝罐等各式现代材料,表现出花灯的透光性,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传统花灯有更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打下烙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将绘制的花灯布置起来,开展师生共赏花灯猜灯迷系列活动。
二、美术教育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与书法、国画等艺术相结合,使得其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把先人的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者的结合,更加相互提升文化品位,而美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的源泉来自于传统文化,并使其升华和物化为视觉形象,创造为有中华文化意境的艺术品,文化艺术品的广泛传播和雅俗共赏的特点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如在上《水墨画变体画》一课时,首先学习水墨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带着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以及国内外名作,从中了解名画的创作背景、内涵及绘画方式等,并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和水墨技法,在艺术家的原有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习了传统国画方面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名作进行二次创作,既巩固了传统水墨知识,又进行了绘画方法、理念上的创新。
篇10
Different plac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guangzhou has a unique customs.
In my memory, guangzhou's Spring Festival is on lunar ChuXun began. This period of time, everyone will be ready for them. Therefore, the street, shops, is is a scene of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At the same time, every family can boil laba rice. In guangzhou, laba rice also called sticky rice.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sticky rice is relatively simple, washing should be prepared to glutinous r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various ingredients into a pot and fry until fragrant. Sticky rice is also a variety of ingredients: there is dry mushrooms, eggs, squid, bacon, onion... After put the glutinous rice into the earthen pot. In rice almost like good, the fragrant air ingredien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rice. About half an hour, wait for after rice are golden color can slowly enjoy. Light smell fragrance can not but have a bite.
Every household must be in a year on this day cleaning, hope in the New Year, display of renewal.
The flower market in guangzhou all reflect the huacheng. Flowers crowded in the city, everyone's face was revealed to the joy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flowers is also in trying to outshine each other.
On the first day here! A New Year again!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with each other, to visit each other, until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end.
Yuanxiao, another climax of Spring Festival. On this day, every family decorating stores, meet this grand and lively festival. The family also feel happy to get together to eat dumplings, go to square to see lanterns at night.
Unconsciously, the Spring Festival is over. The students go to school, adults to work. The Spring Festival in the laughter of people flash across, people began the New Year's busy...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特色,广州的春节颇有一番独特的风俗。
在我的记忆中,广州的春节是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段时间,大家都会准备好年货。因此,大街上,商店里,都是一派人山人海的景象。同时,家家户户都会熬制腊八饭。在广州,腊八饭也叫作糯米饭。糯米饭的制作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先要准备好洗过的糯米。同时,将各种配料放入锅中爆炒至香。糯米饭的配料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冬菇、鸡蛋、鱿鱼、腊肉、葱......之后把糯米放入瓦锅。在饭差不多焖好时,将喷香的配料放在饭的表面。大概等半个小时,待饭色泽呈金黄色后便可以慢慢享用。光闻香味就忍不住吃一口。
每家每户都必须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大扫除,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呈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的场面。
广州的花市无不体现出花城的美誉。花市内人头攒动,每个人的脸上都透露出对春节的喜悦。花儿也是在争奇斗艳。
年初一到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在过年期间,大家互相拜年,互相走访,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元宵上市了,春节的又一个到了。在这一天,家家店铺张灯结彩,迎接这隆重而热闹的节日。一家人也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吃汤圆,晚上去广场看花灯。
不知不觉,春节结束了。学生们上学,大人们上班。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闪过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春节的英语作文(2)
Again, the Spring Festival in the cheers of the children, the ringing of firecrackers in the morning, it quietly again.
For many children, the arrival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happy, they sing, they dance, to celebrate their festival day yue. But for m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not so good, the arrival of the Spring Festival, but can't bring me joy. Because, I am a child of the poor.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just think: "if I can get parents accident in the morning of New Year's money, can have a lot of snacks to eat, that it would be great! When thought of here can't help jumped out of bed, but the cruel fact had to let me out of the fire of hope in my heart. I'm a telling myself: don't be wishful thinking, you are children of the poor, and then, I only sitting silently in the doorway, looking at other children happy smiling face.
Is a series of firecrackers, put me back from the past. Yes, I it's time to get up, though not parents' money, and the wide variety of snacks, but bed.
I finished at very fast speed wash and dress, when I step out the door, hall scene caught my eye, that's right! That is my mom and dad put out snacks, that's right! When I think of this, mother walked to come over, the hand also took a new 50 yuan, with infinite care, said: "lili, happy New Year, this is your lucky money this year, with good, don't lost!" I was stunned. Asked: "mom, family situation is bad, we get lucky money stem what?" Mom smiled: "silly child,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 long, my situation is much better, is mom and dad I'm sorry you before, but later, don't have to be poor, you can rest assured with good." "There are snack, eat more." I'm bouncing, ran to the front of the dim sum, caught a handful, happily pigged out.
I lean against the door, in one hand and a snack, a hand holding mother gave me money, then looked at the group of children playing nearby broke, listening to the adults said bless "get rich" in the New Year, and is that a proliferation of firecrackers, heart feel carefree!
春节又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声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
对于众多孩子来说,春节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以庆祝他们的喜庆节曰。但对于我来说,春节没有这么好,春节的到来,却不能给我带来喜悦。因为,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每当春节早上我一醒来,就在想:“要是我早上能意外得到父母的压岁钱,能有好多的点心吃,那该有多好呀!每当想到这里便情不自禁地跳下床,可是,无情的事实不得不让我熄灭了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诫自己:别再痴心妄想了,你是穷人家的孩子,然后,我只有默默地坐在门口,望着别家孩子们欢乐的笑脸。
篇11
一、当前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校方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有不少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性有所缺乏,认为其教学内容应该更多的偏向于娱乐性,帮助学生缓解文化课学校所带来的压力。这一观点在对民间美术进行教学的时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材内容出现了缩水的问题,一些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仍旧担任着相关的教学职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未展开有效的评定,教学目标也是死板的按照教学任务进行,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校教学的整体性发展。2.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对于美术教学内容,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老师自身能力有限,所以导致在对民间美术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其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运用口语教学来向学生灌输有关的学习内容,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对于一些民间美术内容,也并未展开积极有效的拓展。甚至在一些学校中发现,老师在进行这方面内容教学的时候,完全照搬教参上的内容,缺乏自主的教学思考,这样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兴趣不高,在美术课堂上,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引导,和必要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必难有起色。根据相关数据反映,当前小学生对于民间美术学校的积极性要低于其它艺术类的科目,造成这种问题的因素较多。所以要想对其进行改进,老师除了要正视民间美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之外,还应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作出有效的改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1.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引入民间美术的内容,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更为多元化的认识。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过多重视学生在技巧上的练习,而忽视了学生对美术创作思想内容的探讨。引入民间美术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传统民艺的来源进行追溯,深化自己的学习理解,同时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变得更富深度。2.传递相关文化历史。民间美术在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同时,也对历史内容起到了一定的记录性,可以深化小学生的历史学习知识面。比如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仍旧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骨器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器物,也曾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还有像用于纺织机的纬刀;用于织鱼网的骨梭;用于刺鱼的骨镖;用于装饰和避邪的项链等,其在表现美术形式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底蕴。3.开拓学生学习思维。将民间美术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上,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其不单单是一种美术教学内容,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引导。传统教育讲究应试,学生所知晓的是如何利用知识点来获得更高的分数,而民间美术内容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演变等内容,进行更为多元的认识。通过接触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以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有帮助他们对祖国和家乡进行深入的掌握,培养出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改善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学质量的手段
1.根据传统节日渗透民间美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民间美术的内容和传统节日展开有效的结合,让其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利用相关的文化节日,能够使得整体的教学环境更具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亲切。比如老师在对花灯的内容进行介绍的时候,不妨就引导学生根据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内容,让学生明白花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代表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将节日喜庆吉祥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同时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拼贴和绘画等美术技巧,来制作花灯的主题画,表现出积极的思想感情来。2.利用多媒体来介绍民间美术。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美术老师的教学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在帮助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欣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信息进行全面化的掌握。例如像针对民间美术中的“戏剧”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PPT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对一些图片资料进行观赏,像戏剧中老生的服装、青衣的脸部装扮,以及戏剧中人物所使用的舞台道具等,在加深学生对戏剧内容了解深度的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立一个更为清晰化的认识;最后,在美术教学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影像播放工具,带领学生对京剧、昆区等内容进行欣赏,并鼓励他们课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接触,进而达到弘扬民间艺术的目的。3.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民间美术。小学阶段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上的薄弱,也导致他们对于课外内容充满了好奇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借助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多元的感知。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览”的活动,让学生对乡土美术内容激发出学习兴趣,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假期去乡下采风,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对民间美术所表现出的生命力,进行切实的感受;还有,老师也可以将教学课堂延展至博物馆,让学生零距离的去接触那些精美的文物,并通过对图案、形态的研究,丰富学生学习体验。4.借助创新内容丰富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课程内容的设计比较贴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民间美术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老师不妨接祖创新内容,丰富民间美术的教学内涵。像在对“偶戏”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的木偶制作工艺进行了解,掌握其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在从直观上了解了这些艺术形式之后,不妨让学生通过一些容易取得的材料,像橡皮泥、黏土、废纸浆等来制作布偶,并利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对布偶制作的形式进行丰富,这样可以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对于民间美术的内容,老师应该给与相应的教学重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适当的教学引导,切实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凤.浅议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124.
篇12
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东湖公园、桃渚戚继光抗倭古城、郑虔墓等,其州府城墙和桃渚古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沧桑已是耳濡目染,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必将让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奇光异彩。
1.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临海古城之所以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称,除了这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还因为许许多多优越的自然名胜和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在教材建设上留下了许多可以自主开发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通过学生或教师的活动来达到开发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教材中的“空白”,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性。如教学《我们的家乡》一课时,以了解“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书籍、上网阅读等途径,了解到古城的桩桩件件,都凝聚着历史的记忆。那土砖辉泥和水土朽木,都显示着古城的特征,还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快板、播放视频、歌唱表演、绘画比赛等活动把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对生我养我的家乡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2.饱览家乡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这里绿树掩衬,风光清幽;这里是美丽的土地,有被誉为“江南长城”的台州府城墙,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古街,有被称为“春夏游乐之冠”的东湖公园、巾山塔群等风景区。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时,著名教师郁明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其中有个环节:“看看我的家乡景”: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方言游戏,让我们领略了各地不同的特色。其实除了方言,每个地方的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自己家乡的资料、图片,谁愿意先来做个简单的介绍?
(2)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家乡都很美?是不是都想迫不及待地介绍给大家?那好,我们给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一下吧!
(3)生介绍家乡的美景。(小组互动、场上场下互动)
(4)反馈。刚才你给同学介绍了美景,他们有什么评价吗?
(5)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美丽景色是那么令我们神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搜集临海名胜古迹的图片和相关的书籍、音乐等。准备的过程是一次爱家乡教育的契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科书内容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环境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临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江南鱼米桔果之乡,柑橘、茶叶、蔬菜、杨梅、草莓等已成为临海效益农业的支柱,境内还有全国著名的西兰花生产基地。无核蜜桔和优质茶叶,屡获殊荣,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在《家乡的特产知多少》一课中,我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请进课堂,通过学生说一说、看一看,尝一尝,体会到家乡特产的与众不同,在同伴、老师的赞美声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挖掘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小学品德课外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开发地域文化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整理文化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且要着眼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要重视课堂以外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优势,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通过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道德,通过课前调查和课程学习,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
1.体验民风民俗,感悟淳朴浓厚的乡情
临海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如元宵节(正月十四)看花灯,家家户户吃糟羹,吃罢糟羹吃甜羹;中秋节(八月十六)家家吃“糕喃”,糖霜饼;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清明节,每个家庭都会扶老携幼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这些贴近生活的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如在浙教版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课后延伸可引导学生亲临现场,发现他们对节日食品特别感兴趣,于是发动学生“认购”一种节日食品,收集这种食品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并举办家乡传统节日食品“品尝”会。活动中,学生有的用照片介绍,有的用实物介绍,内容异常丰富:从食品的色香味形、制作方法和原料,到吃该食品的含义等,使大家都获益匪浅。我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节日大观园”红领巾小事业阵地,引导学生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专题研究,例如,春节里开展“欢乐和谐中国年”习俗大搜索,“春节对联”书写大赛,贴门联等。清明节到时,开展“忆先烈事迹,明荣辱新观”主题班会,踏青远足活动;重阳节开展“学一技表孝心”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一方面,感受节日的喜庆,增加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的滋养下,不断获得探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成果,逐渐懂得合作、尊重、谦让、感恩、珍爱的意义。
2.收集民间掌故,积累丰富有趣的百科知识
民间掌故指的是民间流传的优美传说、人物事迹、制度改革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临海地方文献、博物馆等地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记者采访队”采访临海的老人,了解本地的民间故事。从老人妙语如珠的话语中,学生收集到层出不穷、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传说,有紫阳内丹《悟真篇》、尉迟恭冒雪筑州城、金满大闹台州府、台州式硬气……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净化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明白了是非黑白,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但锻炼了学生搜寻资料,与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等各种能力,而且让他们感悟到本地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
3.了解桑梓才俊,激发崇敬先辈的情怀
临海,这方热土,物华天宝,民风淳朴,虽地僻东南弹丸之地,然常异才突起,群贤多能立光明俊伟事业以惊动人世,他们为祖国的历史增光添色,为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谱写了可歌可颂的篇章。古代有王士性、谢深甫(宰相)、谢道清(理宗皇后)、紫阳真人、秦鸣雷(殿试第一名),现代有“名满东南的光复旧勋”王文庆,“报国拼此身”的杨哲商,“只尽我心完我责”的杨镇毅,“留得清名举世知”的陆翰文,“第一人”的屈映光等革命人物,当代有朱洗(东湖旁边雕像)、冯德培……这些可敬的临海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给家乡增添了光彩,永远是临海史册上的骄傲。如实践案例:追寻乡贤足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回家走访老人,到临海图书馆调查临海古代历史上的名人。果然,在课堂上有几位学生说出了唐郑虔,还知道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教师又引述了一些资料,唐代古祠――郑广文纪念馆,又名郑广文祠,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临海市区北固山南麓,背依著名的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未曾想到,几位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亲自游郑广文纪念馆,还带回了几张照片。看来这一节课激起了学生探寻家乡历史名人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临海地域文化,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家乡资源,我们的小学品德学科定能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