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它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是基于知识基础,为其他产业或个人提供智力支持、智力服务的高增值的服务。
1.知识服务的特点
知识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它以知识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能力为基础,其特点和优势在于:
(1)知识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知识服务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量身定做知识需求的服务,因此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其服务过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服务方式上多样化及多元化。
(2)知识服务是一项增值性的服务。所谓 “增值”,即是结要合服务反馈信息及用户特征,而不局限于信息的简单罗列和堆砌。对原有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和加工处理,产生新的知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3)知识服务是知识的智能化开发服务。知识服务采用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用先进知识技术和只能技术实现服务各个流程尤其是内容加工和开发的智能化;以简单的用户操作接口提供对大量多媒体数据的高性能、个性化、主动化、多样化的检索及信息推送服务。
2.知识服务的内涵
(1)知识服务从用户实际的信息需求和所处的信息环境出发,遵循用户的信息获取途径来组织服务的流程。
(2)知识服务核心在于知识创新过程,在显性知识的加工中融入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将显、隐性知识集成,形成了智力型的知识产品
(3)知识服务强调专业人员和用户的共同参与,关注的重点从信息本身扩展的服务过程,是一个“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教与学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才是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之所在。教育部“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已成为时代的趋势。
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知识服务要求按照专业领域实施服务,其特点主要是在专业信息内容方面,用户希望能够获得针对性更强、专业性更高、更省钱、更方便地基于专业内容的服务,做到对用户问题和用户环境的准确把握、及时跟踪、提高服务质量。知识服务强调针对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协助用户开发个人化信息资源系统,为用户建立个人主页的系统界面和超级链接,为用户个人搜集、组织、定制个人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多元化用户的信息需求。
知识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知识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将是知识服务的主导。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通讯设施和技术,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组织,充分体现知识服务的时效性、快捷性和准确性。
在对知识服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对它的表述应该是:以各种网络(Internet、广播网、卫星网、有线、移动网等)为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在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和资源服务质量监控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中心提供内容服务,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机制,通过整合、集成、应用和服务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知识的综合服务系统。知识服务体系的构成结构如图所示。
知识服务体系的构成结构可以概括为: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实施连锁管理模式,共享教育和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学习中心,最后达到学分互认。也即:由国家行政部门负责监管,服务运营商负责运营(符合市场机制),学校、企业和个人共同进行资源建设(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通过国家攻关、企业参与技术支持,标准化委员会负责标准制定,网络提供者负责接入服务,最后的终端用户是学习者。该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别为:
1.数字化学习管理中心
以连锁、加盟为主要运营方式的学习服务模式。围绕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提供网络学习环境、资源接受与发放、招生咨询、为办学机构开展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考试管理服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
2.质量监管
包括教学质量的数字化监管与评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估与认证;数字化学习超市的监管与评估;学分存储与学分转移监管;毕业、学位等相关证书的认证管理;考试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
3.运营
包括知识整合与配送(注册、存储、检索、管理、推送和);学习支持服务(学习、交流、答疑、评价、考试);学习过程管理(招生、注册、学分、学习过程跟踪服务);收费与运营(收费、内部质量监控)和知识服务运营流程等。
知识服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开拓努力,形成系统化的服务模式。在技术上,重点攻克知识整合与集成、知识应用与服务支撑技术,进行知识服务示范典型应用,形成知识服务产业,为用户提供开放、及时、准确、 便捷、主动、智能、无处不在、低成本的知识服务。
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的应用
大力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和应用服务,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将是知识服务在教育上的主要应用,包括建立公共的现代教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开放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知识服务体系等。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应用比较典型的是国内的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和国外的OKI计划。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全面支持知识信息资源建设、共享、增值应用、增值服务、运营管理,以及网络出版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软件平台。OKI(Open Knowledge Initiative)开放知识行动计划的目的在于设计和开发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以解决各高校现有的软件系统的底层机构和功能接口不一致,从而导致应用软件共享困难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实施有效的知识服务,达到全球知识资源共享,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系统的组织和利用,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知识服务体系的最终发展目标是通过集成各种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整合各种异构教育资源,集成数字教育服务的业务流程,逐步建立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立知识服务体系支撑下的终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积极建立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比如花卉协会、大米协会、蔬菜协会等,由他们承担起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农产品专业协会主要由农民组织,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统一相关的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如此一来,便可以维持农产品市场秩序,更好的促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对象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农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销售企业逐渐成为农产品市场上农民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能够从农技服务体系入手,转变自身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尽可能多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当然,重视为农产品企业服务,并不意味着忽视农民的农产品服务,而是要改变服务农民的方向,要不断加大向农民推广技术示范的力度。也就是说,农技服务体系要能够改变自身的服务主体,并在此基础上由农民转变为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协会等组织[1]。
三、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只要不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国家的粮食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甚至还有富余。但由于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一直存在些许问题,许多地区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进而导致现阶段全国各省、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加上各种农药、添加剂的出现,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逐渐突出,在如此背景之下,农技服务体系要能够将服务的重点内容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
四、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形式
广大农民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民对各种农业技术的掌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水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往往会通过示范向广大农民传授、推广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毋庸置疑的是,示范田、示范带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大多数农民却始终没有脱离“观摩”,很少有人能够切实的掌握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之中。正因为此,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低下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效率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落实具体的工作时,要能够有意识的、积极的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尽可能多的在农闲时间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生产技术的操作规程、普及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而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各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生产能力的同时提升农民在农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2]。
五、农业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是全国新时期农村和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从而最终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了切实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国家农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在落实农技服务时,相关人员要深入农户田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传播途径,积极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及机械设备,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各种先进的产前、生产、产后技术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地区政府可以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研究会,以此为平台,及时的相关的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人员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在网络上与广大农民进行对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还可以建立专家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户田间,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实地指导及服务,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提升,为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相当多的农村地区仍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是个现实问题。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农业一直属于“脆弱产业”,很容易受到冲击,农民的平均收入也因此难以有效提高。为了切实推进国家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形式,转变工作思路,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的社会。
作者:兰守格 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农业局
篇3
本文希望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实现国务院所提出的医疗信息服务。
2 系统概述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有线通信的补充与延伸,可以大大加强基于有线网络的医疗信息系统的移动性和便利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将借此摆脱台式终端的物理位置束缚,在区域内实现移动和漫游的康复医疗信息的快速介入,借以提高医疗的时效性。本系统通过移动网络运营技术与有线网络通信技术结合,构建广覆盖、功能齐全、畅通安全的网络系统,服务于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康复诊疗管理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双向转诊服务平台、云数据管理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实现康复机构的病区查房、医技沟通、决策支持、双向转诊、医疗咨询、预约诊疗等应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实施方案
根据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引入云计算概念,将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整合起来,打破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应用中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计算资源分配与管理的动态化。该系统采取数据分布式应用结构,以移动4G TD-LTE网络为纽带,开发多个系统版本及App应用。在个人层面,患者可通过手机传感器采集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自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亦可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咨询、健康管理、预约诊疗等服务。在医疗机构层面,系统采用数据接口控制器结合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既可满足本地康复诊疗需求,又可通过移动4G TD-LTE网络实时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本地数据上传至云端。在需要发生双向转诊事件时,转诊前医疗机构只需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将患者的个人病历信息权限开放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即可,患者就诊信息将自动由云端传输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
在信息安全方面,本系统自动获取各级医疗机构的本地信息,任何中间环节都没有权限修改数据,可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信;并采取网络多层次多区域设计原则,建立安全边界及防火墙,确保病人信息等医疗数据的安全性,促进双向转诊的及时性、可靠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网络拓扑具体见图2。
4 系统功能
4.1 云数据管理平台
建立区级的云数据库,存储区域内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部署和运行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康复服务信息云数据管理平台,以移动TD-LTE网络为传输通道,建立各级康复医疗机构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体系。在云数据管理平台中采用分布式计算技术,为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提供可靠、高效及可扩展的云数据库、云搜索引擎、云存储及分布式并行计算服务。
(1)基础数据库
建立区域内就诊人群基本档案数据库,实行“一个患者一个标识码,具备区域内的唯一性”,建立覆盖区域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人群数据库,为每一名患者建立唯一的个人健康档案,形成“综合三级医院-综合二级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纵向一体化的康复诊疗的基础数据库。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慢性病情况)、失能分类及等级、失能原因、康复需求等。
(2)患者诊疗信息库
保存患者在不同医院的结构化的病历信息、康复诊疗方案、康复治疗信息(包括康复设备治疗部位、治疗强度、治疗时间、治疗周期等参数)、康复前/中/末期评估及分析、后期随访等数据。这些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中该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中,确保数据准确、有据可查。
(3)数据挖掘系统
云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云搜索引擎提供了分布式的索引系统,通过和云数据库相结合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检索和访问实现数据挖掘功能。该子系统通过使用Map Reduce技术,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及分析,支持临床科研工作,可实时调整决策支持管理模块模式库,使决策支持更趋精准。它亦可挖掘区域内康复需求、康复疾病类别等数据信息,为政府部门的政策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其原理见图3:
图3 云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挖掘系统
4.2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
(1)康复临床管理门户
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应用决策支援技术上,开发了医师工作模块、治疗师工作模块,针对康复科的整体管理而研发,以使临床康复诊疗更加规范、科学和人性化。该平台主要服务于各级康复医学科,通过康复诊疗过程的决策监控,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院的人才匮乏、资源薄弱、患者不愿就医等现实问题。
医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医师的临床工作,实现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书写,智能初步诊断病人疾病,提供快速有效的康复评估和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套餐,并即时通知治疗室该病人的新治疗医嘱项目。在医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功能根植于医师临床诊疗的各流程,按照康复诊疗规范设计运行模式,辅助医师分析临床资料,预测、推理诊断及治疗方案。
治疗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医师的患者基本情况接诊患者,查阅病人康复治疗医嘱项目,并对患者本治疗室的康复进行详细评定,核对康复治疗医嘱项目;若发现不合适之处,可向医师提出质疑。在治疗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技术可辅助治疗师制定合适的治疗参数,并提供禁忌症的系统默认取消功能。
(2)康复决策支援系统
决策支援管理模块构架主要由模式管理单元、资料库管理单元这两部分组成,因其后台服务于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自动辅助其他模块临床诊疗过程。其中模式管理单元[2]是决策支援系统能否正确实施的关键,针对不同的输入、输出级运算,整合各类临床资料,通过模式来提供预测、推理、分析、创造可行方案。而资料管理单元是决策支援的基础[3],通过将临床病历资料(主诉、病史、查体、检验检查结果)等内容条目化,完成主观性的病历资料数字化、标准化。决策支援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康复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参数的临床决策,规范康复诊疗流程,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
4.3 双向转诊管理平台
(1)康复转诊信息管理门户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康复诊疗信息管理门户,利用云数据库集成各级医疗康复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面向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服务。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转诊情况及病情,通过此门户实时调取患者区域内个人信息及就诊信息,保障患者区域内就诊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2)双向转诊应用门户
主要服务于“康复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内三级康复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医疗,实现患者从发病到回归家庭的完善康复诊疗流程,同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监督及评价系统。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系统会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康复评定自动进行综合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即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平台期),制定明确、规范的双向转诊标准,辅助医师进行病人的双向转诊,建立完整的现代康复供应链体系,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长期、联系追踪管理。
5 系统功能架构
康复服务信息系统采取“区域建设,三级应用”的方式,即在海珠区内建设运行环境,物理部署于全区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建立患者康复服务基础数据库。整个系统包括三级应用系统,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见图4)。不同级系统之间功能设计上考虑不同的需求重点,越到上级的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越强,对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的支持能力越大;越到社区康复中心的系统业务管理功能越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越大。
6 系统设计原则
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规模庞大、信息量大、安全性高的综合信息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化和规范化
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工业标准,以确保系统集成的可行性、良好的可扩充性。
(2)科学性和先进性
系统设计与开发采用先进成熟的思想、概念、方法、技术和平台,在理解用户的各项需求后,进行科学的建模、功能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设计以指导系统开发建设;同时在系统建设上适应未来技术、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系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易维护性和扩展性
采用开放的系统设计,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易维护性和扩展性,能方便地进行功能的调整以适应系统需求的变化,如专题应用、数据更新等方面引起的变化。同时系统的升级要充分考虑与现有各应用系统的版本兼容问题,尽可能保证系统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4)安全性和保密性
为了保证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防止病毒入侵、非法用户访问、恶意更改破坏数据的功能,并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可以进行各种权限级别的控制,并具备审核功能,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5)高性能和稳定性
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时,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软硬件平台、技术服务和维护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较高的性能。
(6)方便实用性原则
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康复医疗的实际需要,贴近用户的需求与习惯做法,做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7 结束语
区域性康复服务体系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部分,具备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特征,即以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康复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信息共享为目标,使有限的康复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利用移动TD-LTE无线通信技术,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诊疗流程都在严密的网络管理中进行,并接受质量抽查和阶段性考核,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医疗、康复经验可以互用,能够加快康复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成奇. 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27(6): 494-496.
[2] Maris G Martinsons, Robert M Davis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support systems Comparing 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management[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43): 284-300.
篇4
我国的人口正在不断的增长,为了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保证优生优育,为育龄群众提供必要的节育和生殖健康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我国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这一项政策。计划生育的实行是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有效运用上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已经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育龄群众的生育质量、生活质量和心态,甚至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因此提高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护理这一项工作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护理质量的高低对整个计划生育的服务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护理质量,是使护理工作更趋向完美的必然选择。
1 方法
1.1 心理护理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则为我国的这项国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项国策所坚持的前提必须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1]。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女性一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压力,因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特殊性,再加之很多女性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她们往往会在接受服务的时候产生抵触心理,有的甚至萌生恐惧和害怕。所以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通,介绍该项技术的安全性,向其解释必要的节育措施,并帮助其选择长效的避孕措施,耐心的做好心理陪护工作。
1.2 针对
在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时候要注意做好针对,针对的原则是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接受服务的不同个体[2]。因为很多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女性都是生育过二胎的妇女,有些妇女两胎都是女孩儿,其心理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女性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必须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护理。要对其解释相关政策,并且介绍相关的手术过程和手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解除其抵触的心理。
1.3 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而言,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在医院、计生服务站内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主要宣传主体是站、内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做好相关的生理干预的同时,也要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护理人员需要向接受服务的女性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健康的生殖知识。可以针对不同的主体完善上面所提到的针对[3]。要做好新婚夫妇优生指导工作,向孕妇提供必要的保健知识,对于产后妇女要进行科学育儿的讲解工作,可以适当指导必要的避孕节育方法。除此之外,要做好育龄夫妇关于常见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更年期保健指导。关于院、站外的宣传,主要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杂志和报纸等宣传媒体来进行宣传,使计划生育更加的深入人心。
2 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相关护理干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护理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施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来,接受服务的女性的满意程度大幅度提高,而相关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态度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和改善。
3 讨论
为了做好新时期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4],要想实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功的由强制型转向服务型,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护理过程中以“受术者至上”作为指导理念,关心受术者的自身情况和家庭环境,注重她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的不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女性的真切需要。除此之外,从护理人员自身来说,护理人员要做好护理工作,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护理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等。只有护理人员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并且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工作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护理人员才能根据不同受术者的不同心态进行不同的心理指导和疏通[5]。从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情况来看,特别是对农村妇女进行节育手术时,由于她们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相对缺乏充分的健康知识,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不积极的配合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治疗,甚至个别妇女还产生了抵触心理。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受术者的身心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走进接受服务女性的生活,站在接受服务女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让她们消除一切负面的心理情绪,切实感受到温暖亲切,从而摒弃接受服务时的紧张焦虑甚至是抵触的心理,提高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计划生育事业做出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华毛.基础护理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中的重要性[J].青海医药杂志,2012,33(06):154-155.
[2]保成华.浅谈基础护理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3,25(01):85-86.
篇5
试题背景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或流程的某一片段。借助于具体的情境和信息,问题的目标指向物质的制备、检验、分离提纯等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以此为载体考查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表现形式以框图形式呈现,结合与流程有关的化学知识进行设问,问题呈现或定性或定量。
考点就此类题型考查的化学知识来看,重点有如下3个方面。
1.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要求学生分析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并写出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等等,查看学生方程式的书写能力。
2.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进行考查,如配制溶液,中和滴定,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方法等等。
3.考查化工流程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定量计算问题实际上考查学生是否会利用元素守恒法进行巧解巧算。
二、无机化工流程题解题思路
有序才能催生有效,解题的过程势必涉及到信息的提取和加工,无机化工流程题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题目中直接给出的信息;化工流程图中隐含与化学知识相关的信息;问答题中涉及到的情景信息。如何有效提取信息呢?核心一环在化工流程图中隐含信息的挖掘,化工流程题所给的化工流程每一步设计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优做法,但高中阶段的这类问题,往往又具有相似之处,例如物质制备工业流程简单图示如图1所示。
篇6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构建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而是将其纳入就业指导机构中,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远意义,制约了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之上,建立更为完善的辅导机构体系,并对这些群体和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开展各项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辅导和全程化辅导
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会经历从不知道“我想做什么工作”到“我可以做什么工作”再到“什么工作最适合我”的变化过程。在低年级时发展初步职业意识,中年级时开展职业生涯实践活动,到了高年级,需要接受择业指导、求职技能、工作申请等培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会对自身和职业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刻,逐步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
职业辅导师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品德、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了解,制订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最佳职业发展路径。
3.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
高校需搭建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积极寻求社会资源,获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制度保障。多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就业活动,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平台,聘请社会上职场精英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分析,研发职业测评工作,培训职业技能,在师资培训上多与外校交流,取长补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工作做得更到位。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激励机制
1.精神激励
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的效果和成就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式密切相关,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重于高校师生中。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实现职业成功和人生价值,这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致。
学生通过职业规划选择自己接受相关教育的时间和时机,通过辅导者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实现职业规划的长远目标。与此同时,学校对辅导教师多进行精神鼓励,使其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激发教师深层次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其责任感。
2.目标激励
高校领导者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主线,制订职业生涯辅导的宏远战略目标,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体系任务进行分解,进行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并定期视察工作的进展情况,通过分解任务、设定具体目标来激发广大教育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物质激励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一方面,高校要舍得投入,提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活规划辅导所需要的物资和资金,如社团活动经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基金等;另一方面,对因开展相关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报酬和津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作用和效果。
4.考核激励
高校领导者应当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考核机制,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辅导过程、辅导结果都纳入对教师绩效的考核范畴,其考核结果可以与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范辅导的意义深远而重大。高校工作者应当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完善其激励机制,鞭策落后,奖励先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篇7
1.管理体系建设。以旗县级农机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建设基层农机管理体系。该体系处于金字塔塔尖位置,机构少、人员精干。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机法治化建设,加强本地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本地区农机公益事业单位的管理;建立信息服务网络,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负责本地区农机服务市场的管理,严格执行农机作业标准,规范作业市场行为,建立良好的农机服务市场秩序;负责农机经纪人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建好各种农机服务组织档案,对农机服务组织实施动态化管理;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加快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实施本地区农机项目。
2.服务体系建设。以旗县级农机服务组织和乡镇苏木农机服务站(或乡镇杜牧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建设农机公益型服务体系。该体系处于金字塔的中间,上承农机行政管理机关,下联广大机手、农户。旗县一级:建设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负责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建设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对农业、农村和农牧民的农机化知识培训,引导农牧民依靠农机科技发家致富;建设信息服务与政策咨询机构,主要负责为农牧民和机手提供跨区作业信息、维修服务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指导机手合理使用农机,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乡镇苏木一级:将乡镇苏木农机管理服务站定位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农机化公益服务。乡镇苏木不单独设立农机站的,必须明确从事农机服务的机构,明确专职农机从业人员。
3.农机经营体系建设。农机经营体系应该包括一切企业化运作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如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农机中介组织,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和供应实体。该体系处于基层农机服务体系的最底层,属金字塔管理体系的基座,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农机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2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1.合理界定职能。严格划分农机管理职能、公益职能和经营职能。管理性工作交由行政管理机关处理。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宏观指导,制定规划,贯彻政策,安全监理,行政许可等方面的职能。服务性职能交由事业性单位负责。由政府全额拔付公益型单位的人头经费、公用经费,为社会承担无偿农机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等职责。营利性农机经营服务项目,交由市场主体承担,国家只给予宏观引导,鼓励其发展,其盈亏由自己负责,这些农机经营性组织在从事农机经营活动获利的同时,承担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职能。
篇8
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笔者认为是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的,有机化学自身难度较大,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在初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很多有机物的分子式非常冗杂,虽然有着一定的规律,但是学习起来也是比较吃力,而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复习方法和策略的话,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非常的棘手。
一、复习有机化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笔者也是高中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认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复习的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确的话,其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复习需要我们自己掌握进度,但是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笔者经历过的很多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都是采用同一个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复习,忽视了全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复习的内容也缺少层次,在班级里,一些优秀的同学会感觉教师的复习策略简单而缺乏挑战性,而学习较差的同学则会因为复习内容的难度较大而产生挫败感,更加不愿意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个人认为目标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我们不同的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
(二)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复习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复习内容平均化,很多同学包括笔者在复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重难点把握不清楚的状况,经常是从头到尾进行复习,对于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没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就导致对于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无法彻底理解,教师对于考试重点应该有着清楚的了解,在引导我们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复习方法和策略的科学性,将一些常考知识点让我们花时间复习,而生僻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为我们划分出有机化学知识的重难点,这样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会更加有侧重点,复习效率更高。
(三)复习过度
虽然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但是应试的情况在很多高中都有,笔者自身感到很多教师都是一味的追求考试分数,为了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会让我们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自己,而有时会提高试题的难度,让我们做一些难题,尤其是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经常会违背教学规律,为我们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加重了我们学生的心理负担,属于复习过度,难度较大的有机化学题无法做出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
二、高中有机化学正确的复习方法及策略
(一)准确定位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对我们的有机化学水平有着清楚的了解,全班不同的学生其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复习目标,成绩较好,基础扎实的同学应该为其选择一定提高水平的复习题目,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是我们应该为其选择一些巩固基础的题目,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复习。从我们自身来说,在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对于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应该加强突击,在教师划分重点的基础上,选择复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有机化学进行复习。
(二)优化复习内容
教师在我们复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内容的选择应该在我们接受的范围之内,精心的进行组织和设计复习内容,千万不要一味的追求新、奇、难,首先教师应该对我们复习的深浅度有效的控制,应该突出重点,根据我们的学习水平以及能力来进行复习,复习题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应该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优化复习内容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选择合适的复习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复习更有效率。
(三)培养开发解题思维
死记硬背对于有机化学是无效的。复习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自己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同一类型的知识点应该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才能更加轻松的解题,当我们培养了自己的有机化学解题思维,那么复习效率也将大大提升。
三、总结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有机化学在高中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方法与效率,把握重难点,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9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2.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比如:化学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约30个,其中不少于15个在历年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
二、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用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案内容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基础知识回顾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样板题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2)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3)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4)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其设置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境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习题包括10道客观题和2-3道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四、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学习
(1)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以悟为果。
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自编出口诀来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达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3)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篇10
(二)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始建于1988年,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废止了定时清算模式(DNS),转为单一的实时全额结算模式(RTGS)。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由日本中央银行所有和负责运营,是当前世界四大支付系统之一。目前,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提供四种转账业务:一是由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银行间证券交易和客户转账产生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转账业务;二是同一金融机构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转账业务(在日本境内,金融机构的总部、分支机构均可在日本中央银行开户);三是由私人部门运营的清算系统发起的资金扎差头寸转账业务;四是金融机构与日本中央银行之间的资金转账业务,如公开市场操作等。除了直接向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发起的支付指令外,外汇日元清算系统所有的支付指令,以及全银数据通信系统(ZenginSystem)的大额支付指令(目前标准为单笔1亿日元及以上)均须发给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处理。
(三)外汇日元清算系统。1、外汇日元清算系统发展历程。始建于1980年的外汇日元清算系统主要用于清算跨境日元支付业务。在2008年10月之前,外汇日元清算系统具有实时全额结算和定时清算等两种业务模式。自“下一代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于2008年10月14日完成后,外汇日元清算系统废止了定时清算模式,并且将实时全额结算模式业务移至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处理。截至2010年末,共有207家金融机构,包括58家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和持续联结清算(CLS)银行加入了该系统。其中,有28家金融机构为直接参与者,这28家金融机构同时也是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的直接参与者,其余的178家金融机构为间接参与者。持续联结清算银行则以特殊身份接入外汇日元清算系统。2、外汇日元清算系统的管理模式。日本银行家协会(JBA)拥有并负责运营外汇日元清算系统,但将该系统的信息技术系统委托给日本中央银行运行和维护。日本首相和财政部长授权日本中央银行对外汇日元清算系统进行管理。日本银行家协会制订了系统参与者加入或退出外汇日元清算系统的规则,以及换算支付指令的程序和步骤。与外汇日元清算系统相关的各类规则的修订须经日本中央银行批准。3、外汇日元清算系统业务类型。外汇日元清算系统处理的主要业务有:外汇交易产生的日元支付业务、日元计价债券交易业务、欧洲市场上的日元交易业务、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的跨境日元支付业务、为持续联结清算银行与持续联结清算会员银行之间的日元收付办理结算业务等。4、外汇日元清算系统操作规则。外汇日元清算系统通过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实现实时全额结算。外汇日元清算系统的直接参与者通过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在直接参与者办公场所安装的终端进入外汇日元清算系统。直接参与者的电脑主机可与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的电脑主机直接接通。在9:00-14:00之间,支付指令以节省流动性的方式由外汇日元清算系统发送给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而14:00-17:00之间不能发送节省流动性的支付指令。此外,系统参与者可在14:00-17:00之间提前申请于19:00之前向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发送支付指令。5、外汇日元清算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外汇日元清算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为:(1)境外付款方指示其境外银行向日本境内收款方支付日元;(2)境外银行通过SWIFT向日本境内行(转汇行)调拨头寸;(3)日本境内行(转汇行)通过外汇日元清算系统向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发起支付指令来调拨头寸;(4)日本中央银行收到支付指令后,借记日本境内行(转汇行)账户,贷记日本境内最终收款行账户;(5)日本境内最终收款行贷记收款人账户。
(四)全银数据通信系统。全银数据通信系统是用于日本国内零售贷记业务的银行间清算系统。该系统始建于1973年,由东京银行家协会(TBA)负责运营。但自2010年10月起,日本银行支付清算网络(Zengin-Net)取代东京银行家协会负责运营全银数据通信系统。自2011年11月“下一代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工程”完成后,全银数据通信系统的大额支付指令(目前标准为单笔1亿日元及以上),均须发给日本银行金融网络资金转账系统按实时全额结算模式处理。单笔小于1亿日元的仍按定时清算模式处理,全银数据通信系统扎差出系统参与者的净头寸后,通过系统参与者在日本中央银行开设的账户进行资金结算。(五)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主要为同一地区的金融机构提供汇票和支票的交换清算服务。截至2011年1月末,日本境内共有243家汇票和支票清算所,其中,东京清算所(TCH)拥有最大的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处理日本境内70%的相关业务。虽然每个清算所都拥有独立的清算系统,并制定各自的清算规则,但出于金融机构对提供流动性管理效率的考虑,各家清算所之间基本是和谐共处。清算所规则的变更凡涉及到其在日本中央银行开立的账户使用的,须经日本中央银行的批准。
二、日本中央银行对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监管
(一)日本中央银行对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实施监管的背景。日本中央银行对支付业务的监管主要针对其境内支付清算系统。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在日本境外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由境外主体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日元支付系统,即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当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对离岸市场或跨境交易中以日元计价的交易进行结算时,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结算进程通常会借助日本境内的支付系统划转日元头寸,或通过日本境内金融机构持有的“过渡账户”(AcrossAccounts)划转日元头寸。根据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业务规模和特质,离岸日元支付系统会对日本境内支付清算体系的安全性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日本中央银行将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纳入监管范围。2010年,日本中央银行政策委员会通过并实施“支付清算系统监管政策”和“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监管政策”。这两项政策的出台有效落实了2002年日本为进一步明确与细化日本中央银行监管目标和政策的相关文件精神。目前,日本中央银行通过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合作对持续联结清算(CLS)和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开展合作监管。
(二)对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监管的国际合作。由支付结算系统委员会(CPSS)出版的国际合作监管准则为跨境支付结算系统的国际合作监管提供了运作框架。国际合作监管准则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在互有需求和利益相关的中央银行间开展合作。例如,货币发行国的中央银行与离岸货币支付系统所在国的中央银行开展相关合作监管。包括日本中央银行在内的相关各国中央银行开展国际合作监管已在实践中运用。以对持续联结清算(CLS)的合作监管为例,持续联结清算是为国际主要货币的外汇交易结算提供跨境支付的机制。可提供日元、美元和欧元等七种货币结算服务的持续联结清算(CLS)银行位于美国纽约,受到以美联储为主导的相关国家中央银行的合作监管。日本中央银行根据有关的合作监管准则与其他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对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开展合作监管。同时,日本中央银行还推动参与合作监管的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执行有关的合作监管准则。例如,日本中央银行与某国的中央银行建立合作监管关系,当该国的中央银行发现本国境内已经存在或正准备上线离岸日元支付系统时,应立即将有关情况告知日本中央银行,并共享相关信息。若有必要,双边中央银行还可通过签订相关监管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
(三)对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实施风险分类监管。为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日本将境外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划分为具备重要影响力和不具备重要影响力两类。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影响力大小通过其对日本国内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性来判定,具体有两个标准:一是离岸日元支付系统处理的业务笔数和资金规模;二是离岸日元支付系统与日本境内支付系统的依存度大小。对于具备重要影响力的离岸日元支付系统,日本中央银行会试图与该系统所在国的中央银行,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相关合作监管关系。并依据相关准则,参照“国际认同标准(InternationallyRecognizedStandards)”,对该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支付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后,若日本中央银行认为该离岸日元支付系统有必要加强设计、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或实施其他整改,日本中央银行将会与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起对该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调整工作。根据国际合作监管准则,日本中央银行为确保日本国内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自行退出合作监管程序。对于不备具重要影响力的离岸日元支付系统,日本中央银行首先确认该系统所在国以及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否对该系统实施了适当的监管;在认为有必要的基础上,日本中央银行将对该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业务规模及其他特征开展评估。随后,日本中央银行将向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询要该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设计、运营、风险控制等相关方面的信息,以此判断和监测该离岸日元支付系统的发展潜力和趋势。若有必要,日本中央银行还将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与相关国家的中央银行交换相关意见和观点。
三、日本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对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启示
目前,人民币“走出去”正处于重要历史发展阶段,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日趋完备、人民币的全球支付地位逐步提高、海外离岸人民币市场数量与规模与日俱增,这对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质量和相关监管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篇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21-02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正在从传统的纸质教学资源向数字化、电子化方式转变,从单一载体向多媒体产品和多样化教学资源服务方式转变,从而形成了以纸质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这不仅给高校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也在迅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认真探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结构,构建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及其体系结构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
教学资源是指向教师、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存储形式,是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
从“96―750”国家规划项目到“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启动的“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计划”,我国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理念和技术上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根据目前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一般将其体系结构描述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业)网站三个层次。
1 立体化教学包
立体化教学包是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主教材为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
就内容而言,立体化教学包一般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试题库、案例库等。教学包的产品形态和表现形式主要有纸介质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教学包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优势,满足多种应用需求,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环境。
教学包中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 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为了加快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了大学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部分骨干专业和基础课程都已建成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内容丰富的教学基本素材与优秀的教学示范课程,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学科(专业)网站
学科(专业)网站是出版社根据相应的教学层次、学科、专业和领域建设的服务型、综合性的网站,内容包括信息服务、资源服务和教学过程服务。网站为教师、学生、编辑、作者和专家提供在网络上交流的平台,为广大教师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这样,在编辑、作者、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要使这些教学资源得以快速地传播,有效地使用,把教学内容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高校必须构建可为师生提供全面教学和学习支持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做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务处、图书馆、教学院系、网络中心、教材中心等多个单位。学校要高度重视,统一规划,明确分工,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构建反映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集成方案。在立体化教学资源诸要素中,印刷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音像制品用户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学习实践中,是教学的基础,学校应该有专门的资金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务处、教学院系在选用这些资源时,首先要进行综合比较,选出最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主教材及相应配套的其他资源,用于教学实践。图书馆作为学校的资源集散地,要以教学为中心,及时了解出版社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进展现状,建立比较齐全的,体现学科特点的,适合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库。在馆藏资源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制定采购政策,努力保障课程教学资料的完备。对已被选为学校使用的教材的配套材料,如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课件等,要有针对性地及时补充。在做好纸质图书供应的同时,要突出重点,不断充实、丰富与专业相关的电子图书、期刊以及其他电子教学资源。
(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以立体化教学资源为依托,建立面向教学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是有效管理资源和使用优秀资源的基础条件,是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高校要把为教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服务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教学资源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使用,提供了一个先进实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在线利用教学资源的广阔空间。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资源服务系统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本校学科专业特色的服务体系。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对学校的所有教学资源(印刷资源、光盘资源等)进行管理,提供基于海量资源的管理与检索服务。其功能主要包括:(1)浏览资源和检索资源。(2)按专业索取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在线利用。(3)教学资源的定制推送服务。
在立体化教学诸要素中,学科网站是数字化新形态教学资源发展、推广和应用的服务平台,是数字化新形态教学资源体系结构中的支持元素。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课程信息平台是运行在学校的教学支持系统,为校园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教学支持,也是出版社提供课程内容销售的承载平台,是课程整体解决方案中的前端服务系统。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使这些教学平台经过授权后,可以使教师、学生和学校通过网络从出版社的资源中心、课程中心自动获取最新的资源,获取全面的支持服务。
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虽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得并不够充分,效果还有待于提高。这既有教学理念、学习习惯的因素,也有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因素。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涵不在于资源形式的立体化,而是资源服务的立体化,高校要从以资源建设为核心转向以提供基于教学资源的增值服务为核心,以有效措施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一)加强用户培训,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电子教案的改造和开发能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
(二)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这种服务首先要在时间上立体化,在读者使用教学资源时的疑问解答、资料补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等方面,学校相关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服务延续到读者的整个学习期间。其次是服务形式的立体化,通过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样类、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最后是服务对象的立体化,教务处、图书馆、教学单位以及教师个人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学校要通过整合各类分散的教学资源,为更多的服务对象提供更开放、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郭相勇,莫民.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资源整合模型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3):25-28.
篇12
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从1982年起步,1994年金税工程的启动拉开了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序幕,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线。在经历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后,信息化在税务系统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支持税收业务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及逐渐走向成熟,税收工作对IT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运维中的种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IT运维工作的现状及运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IT运行环境复杂。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使得税务系统的IT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在硬件方面有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PC服务器、PC机、路由器、交换机、光端机、网闸、磁盘存储设备、不间断电源及机房空调等设备。软件方面有各种操作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及大大小小的几十种应用软件。这种复杂的运行环境大大增加了运维部门的运维难度和复杂度。
2、 运维工作缺乏统一的问题申告平台。目前,税务系统运行着几十种应用系统,各种系统之间有的进行了整合,有的相互提供数据支持。运维部门往往安排不同的运维人员来维护不同的应用系统。当用户发现问题时,不知道该找哪些运维人员来解决,从而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3、 需要规范的变更管理。在目前的IT运行环境中,有的硬件设备承载着多种应用系统,有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当对这样的设备或系统进行配置更改时,就会同时影响到其他相关的系统。而这样的变更事件经常发生,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变更,并且将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是IT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 文档管理不规范。对于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文档资料,一般是谁最初接手谁负责管理。这样往往会因为运维人员的工作调整带来资料的丢失,给后期的运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基于ITIL的税务系统IT服务管理模式探索。
ITIL是英国政府委托政府商务办公室开发的一项供公共使用的IT服务管理方法。目前,ITIL已经成为汇聚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的集合,发展成为了世界IT服务管理领域的事实标准。
ITIL的主体框架由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6个模块组成。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的核心模块,由一个服务台管理职能和10个流程组成,它们分别是:
1、 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服务级别管理流程是指通过分析客户的业务需求制定成本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SLA),并通过监控和评审确保IT服务达到协议所约定级别的管理流程。
2、 配置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指由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和变更请求、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服务管理流程。所有的软件、硬件和各种文档的配置信息都作为配置项记录到配置管理数据库中。配置管理是IT基础架构的信息中心和控制中心,为其他服务管理提供有关IT基础架构、软硬件配置、服务及相互关系方面的准确信息。
3、 服务台。服务台即通常所指的呼叫中心,是一种服务职能,是用户与运维部门的单一联系点。它的主要职能有:①响应用户的呼叫请求,并进行初步处理,无法处理时就将这些请求转交给二线或三线支持人员。②有关IT服务方面的信息。③管理客户的需求和客户关系。④日常的运作管理任务(数据备份恢复、磁盘空间管理等)。⑤基础架构的监控工作,一旦检测到故障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立即评估故障对关键设备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在必要时将故障报告给事件管理。⑥为其他的活动和流程提供接口。
4、 事件管理流程。事件管理流程是指对引起或有可能引起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活动进行处理的服务管理流程。它不仅包括处理软硬件故障,还包括响应服务请求(如:权限的修改)。
那么通过ITIL能否解决目前税务系统IT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呢?让我们按照ITIL服务管理的主要管理流程来分析一下:
首先,分析业务部门对IT服务的需求,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制定一个成本合理的服务级别协议。
其次,通过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来统一管理税务系统复杂的软硬件设备和文档配置信息,为解决事件和问题提供关于IT基础架构、软硬件配置、服务及相互关系方面的准确信息。同时也可避免因运维人员的工作调整而带来的文档丢失问题。
第三、当用户发现问题时直接与服务系。服务台启动事件管理流程,按照知识库中的信息初步解决问题。当服务台在SLA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解决问题时,将问题提交给二线、三线技术人员,待问题解决后终止问题。通过这个流程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提交问题,并按照最快捷的渠道解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四、服务台对所有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归纳总结解决方法形成共享的知识库。技术人员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参考知识库中的内容,减少重复工作。
当然,ITIL只是IT运维管理的一个国际标准,是对IT管理实践的抽象和总结,就税务系统而言不能直接使用,而必须根据税务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它的实施将涉及组织、人事、技术、IT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通过ITIL的实施,将会有效改善税务系统的IT运维现状,显著提高运维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实施ITIL运维管理,将是税务系统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篇13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组建起来的一种急救医学模式。医院信息化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是集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系统为一体的现代化医院综合管理系统[1]。据检索发现近来关于HIS中计算机软件开发管理、信息工程学管理等方面研究较为成熟,然基于临床决策的医院信息化管理这块探讨较为局限。或有涉及大多停滞在医院系统化信息管理层面,并未予以区别化或分学科化研究。即有涉及(如病案室病例的信息化管理、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药房药品的信息化管理等),关于临床决策的信息化管理这块探讨也较为有限。这引起了笔者强烈的研究兴趣。急诊区域为EMSS实施场所,具有不可预知性、群体性、紧急性、机动性等特点。这对急诊区域信息化管理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笔者将以临床决策为基础视角,从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信息化管理、医院急诊与加强监护病房信息化管理两大块对基于EMSS急诊区域信息化管理综述如下。
1 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信息化管理研究探讨
1.1 指挥型急救调度中心与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信息化管理 据检索近来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分类标准存在着较大争议。王亚东等[2]学者大体将其归纳为三种模式,即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蔡文伟等[3]学者在一项随机对照调查研究中根据急救人员归属将院前急救模式分为医院参与型、独立型两种模式。据其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显示,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模式为当今主要急救模式。其在辐射面积、急救人次、急救效果等方面均优于独立型院前急救模式。然在其研究中发现独立型院前急救模式中急救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手法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技能优于医院参与型。我地区急诊区域院前急救模式为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出诊为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即院前急救指挥型(以王亚东等学者院前急救模式分类)。指挥型急救中心和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据长期院前急救信息化管理研究发现,指挥型急救调度中心在患者信息(如出诊确切地点、患者主要症状描述、目前情况等)存在差异性,致指挥型急救调度中心与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存在着患者信息的失真,使院前急救人员对患者所需急救医疗资源的判断存在着误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院前急救的及时性及成功率。据检索指挥型急救调度中心工作人员配置及其专业归属性存在着较大争议。各地区医疗机构因其人力资源及EMSS发展情况,其人员配置及其人员专业归属性存在着较大差别。故实现指挥型急救调度中心与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信息化优质管理,其调度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及专业归属信息化管理是关键。然如何实现其信息化管理及人员专业归属问题,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予以研究探讨。
1.2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抢救室信息化管理 我院急诊科抢救室在急诊区域中肩负着院前急救任务及下级医疗机构转运患者的接诊工作。据统计我院院前急救疾病谱中43.32%的疾病需予以呼吸支持。笔者将以临床呼吸系统阶梯化管理为视角,对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抢救室信息化管理探讨如下。据长期急诊抢救室信息化管理研究发现,患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存在着"脱节"现象。需予以呼吸支持的患者由院前转运至院内时,气管插管箱、呼吸机、吸痰器等设备可得性、及时性欠缺。据相关文献报道大脑缺血、缺氧4~6min脑内ATP耗竭,大于5min将产生不可逆性的脑损害[4]。该"脱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大脑缺氧发生风险,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患者急救成功率及远期愈后。何忠杰等学者[5]率先提出呼吸系统支持的阶梯化管理(stepwise breath management , SWBM)这一概念。SWBM评定系统包括二类(无创、有创)、四阶梯(呼吸系统徒手支持、氧疗支持、有创气道支持、机械通气支持)、十方法(复苏、开放气道、胸外按压、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气管插管/氧疗、环甲膜/气管穿刺、气管切开/气管穿刺扩切、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常规呼吸机)。据其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证实,该系统能有效的提高急危重症患者呼吸管理效果,并建议在临床急诊中常规使用。笔者认为若将院前急救需呼吸道支持的患者予以SWBM阶梯化管理,并在转运途中与院内急救护理人员说明呼吸支持的级别,以便早期准备各类所需呼吸支持设备。这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脑缺氧发生风险。据检索SWBM评定系统在院前急救中应用研究较为有限,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依据。上述中SWBM评定系统仅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化管理中的一点设想。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抢救室信息化优质管理,关键在于实现院前与院内患者信息标准化管理。然如何实现患者信息标准化管理及如何建立院前与院内信息沟通途径等,仍需进一步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予以研究探讨。
2 医院急诊与加强监护病房信息化管理研究探讨
据调查研究发现基于各地区医疗技术及资源配置等因素,加强监护病房的设置及其科室归属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三级以下或者相当一部分三级医疗机构,未予以设置急诊加强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而是将其归属于综合ICU。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危重症患者院内途中转运风险。据长期急诊区域信息化管理研究发现,院前急救与加强监护病房之间患者信息(如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急诊处理、注意事项等)交接存在着"迟滞"现象。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及时性,增加了其死亡发生风险。故实现医院急诊与加强病房信息化优质管理至关重要。综上述,实现医院急诊与加强监护病房的信息化管理,关键在于实现医院急诊与医院综合ICU信息化优质管理。据我院近三年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疾病谱统计显示,呼吸心跳骤停比例为10.52%。然据我院急诊区域统计分析显示,自行送入(包括下级医院转入患者)或者院前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脑复苏成功率较低。或以恢复自主心跳,然其愈后仍较差。笔者将以临床近来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术后患者实施低温脑争论热点为视角,对医院急诊与综合ICU信息化优质管理进行如下探讨。CPCR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持续生命支持。CPCR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脑复苏,脑复苏归属于持续生命支持范围。近来国外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实验研究证实了低温治疗的有效性[6,7]。在2010年AHA心肺复苏指南中进一步肯定低温治疗效果并予以临床推广[8]。据国外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亚低温实施时间越早,越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9,10]。我国刘法[11]等学者研究发现,即使温度未达亚低温水平,也能改善复苏后患者远期预后。据Meta分析显示体温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颅内压降低5%,氧代谢下降6%~9%[12]。故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早期实施低温脑保护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脑细胞水肿,减少大脑缺血、缺氧发生时间。CPCR术后患者持续生命支持及低温脑保护实施场所为医院综合ICU。据临床调查研究发现,医院综合ICU为CPCR术后患者实施低温脑保护存在着延迟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复苏后患者脑缺血缺氧发生风险,影响其远期愈后。据调查其延时性的原因在于患者信息交接迟滞,致实施低温脑保护设备准备工作相应迟缓。故实现医院急诊与加强监护病房信息化优质管理势在必行。据多中心临床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急诊与加强监护病房信息化多采用口头或者交接单方式予以实现,缺乏及时性及可靠性。信息化管理时机可提前至院前急救阶段,然各医疗机构CPCR技术存在着较大差异。提前至院前急救阶段,可增加医疗资源浪费风险。然如何实现医院急诊与加强监护病房信息化的优质管理,将信息化提前至院前急救阶段风险评估等仍需大量临床实验予以研究探讨。
3 结论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急诊区域信息化管理也将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挑战。如何实现急诊区域信息化与院前急救、120急救指挥中心及院内其他急救相关部门如ICU、手术室等无缝衔接;将信息化和急诊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急诊区域信息决策管理系统,将是研究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素丹, 张德仁, 张秀英, 等. 基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医院防保信息一体化管理[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4(23): 444-447.
[2] 王亚东, 吴优, 关丽征, 等.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模式分析[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12): 802-805.
[3] 蔡文伟, 叶再元, 王显荣, 等. 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J]. 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7): 652-653.
[4] Neumar RW, Otto CW, Link MS, et al. Part 8: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12(18 Suppl 3): S729-767.
[5] 何忠杰, 彭过球, 张宪, 等. 急诊呼吸支持抢救流程指-呼吸阶梯化管理[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8): 491-495.
[6]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J]. N Engl J Med, 2002, 346(8): 549-556.
[7] Bernard SA, Gray TW, Buist MD, et al. Treatment of 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hypothermia[J]. N Engl J Med, 2002, 346(8): 557-563.
[8] 孙肇瑜, 唐江琴. 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临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8(12): 1684-1685.
[9] Nozari A, Safar P, Stezoski SW, et al. Mild hypothermia during prolonged cardiopulmonary cerebra resuscitation increases conscious survival dogs[J]. Crit Care Med, 2004, 32: 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