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园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三是大力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近期来,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在各校宣讲了中央、自治区媒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11名大学生公开联名书——我们不在沉默”及“维吾尔著名作者联名书”等评论文章,强化教师“四种意识”(即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岗位意识),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及“、反渗透”教育,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明确政治立场,坚守民族团结阵地。同时,加强维稳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各校每月邀请法制副校长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定期选派师生代表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公判大会,增强法纪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围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以特长教育为主的“特色课”,开展了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球类、艺术体操、主持、双语口语、棋类、竞技、科技等体艺卫活动。在我县形成了学生“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的良好育人氛围,增强了抵御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二是大力抓好主题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确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徽、校旗悬挂于醒目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教育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各校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并能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聘请了有热情、有经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员作为家长学校教师,切实做好了家校联系工作,搭建了有效的家校交流互动平台。
三是延伸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推动民族团结大融合。全县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等主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强化校园育人功能,增强“四个认同”,营造远离宗教思想影响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语言同学、学习同步、歌舞同台、娱乐同享、节日同庆、就餐同桌、就寝同舍、校园同护、困难同度”的“九同”活动,让各族学生从小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此外,各中小学校每日开展跳《小苹果》、麦西来甫舞蹈“大课间”活动;每周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活动;每月开展民汉结对“一帮一”走访活动;每季度开展校际间人文社科竞赛;每年举办青少年“双语”才艺展示大赛,融入现代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篇2
大学置身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中,必然会受到区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区域文化将会影响整个学校师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甚至学校办学特色的各个方面。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高校在构建独特校园文化方面进行了不断创新与发展。如西安科技大学坐落在文化古都西安。雁塔校区毗邻大雁塔、唐曲江文化遗址,新校区坐落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具有深厚秦唐文化底蕴的西安市临潼区,位于新开发的以秦唐文化为主打的国家旅游规划区的重要位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秦唐文化、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秦唐文化,形成具有深厚底蕴秦唐文化的校园文化;曲阜师范学院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利用区域文化素材,兴建了孔子文化广场,建立了孔子雕塑及儒家经典石刻等,同时,注重发挥儒学研究的优势,将儒学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广泛开设《论语》等传统文化公选课,以传统经典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出了优良学风,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追求真知、不断超越;湖南科技学院以“西山”文化为主线,注重对“西山”文化的培养,坚持用“西山”文化培育学生独特的思想特征和优良的心理特征,铸就了“西山”校园文化特色;广州大学在2007年发表的《广州大学文化宣言》中写到:我们的大学文化应该是区域的,她拥有岭南文化的传统,传承了广府文化的基因;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开放的精神,人文关怀的意识,面向世界的胸襟,豁达包容的气度和求实创新的智慧,发扬光大岭南文化的精髓;上海市金山区的各中小学将本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整合金山地区的区域文化资源,开设了民族特色技艺的课程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稳定性、整体性的制度,继承金山民族文化技艺,形成一套正常发展学校民族特色技艺教育的制度及管理模式。钦州学院坐落在广西钦州市,作为广西沿海地区唯一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注重研究的联系,将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进行整合,构建出稳定和谐、容易深入师生的心灵的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地处南海之滨,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广西连接东南亚的重要枢纽。钦州得名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我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乡,是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之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视分析钦州学院所处区域文化的特性,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并依托区域文化特色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大学文化成为了钦州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钦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区域特色的路径
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钦州学院应该在挖掘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的资源,从特色化发展的角度切入,搭建有效地交流平台,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找准两者契合的对接点,使校园文化在继承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一)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钦州学院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时,深入研究区域文化,大力挖掘区域文化精髓,凝练具有区域文化特色钦州学院新时期的大学精神“海涵春育,鹏举南天”和学校校训“博观内省,达道知行”,并在倡导过程中的对全校老师和学生加以熏陶,并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逐渐形成为师生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钦州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塑造形象、发展内涵、打造特色、办出质量”的治校理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园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严格遵循着校训精神。
(二)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钦州学院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中的历史资源和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历史人物如宁长真、刘永福、冯子材历史遗迹打造环境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色,营造区域文化氛围,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区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感受区域文化的精髓。钦州学院的大门设计————海贝•明珠,体现钦州市正在打造的北部湾滨海城市品牌;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像立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他是在校生和其他历届毕业生捐赠下铸成的,这不只是一尊铜像,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是钦州学院师魂的体现。
(三)区域文化特色要体现在教学科研中
在教学中,通过开设区域文化课程,将以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为主流的钦州文化引进教材、引入课堂,使师生在详实、系统的掌握历史史实、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将区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产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钦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现保存下来的刘永福、冯子材旧居,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冯抗法保国的历史事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中,在教学中渗透区域文化精神;在科研中,应将对钦州市的钦州坭兴陶(在中国四大名陶之中,别具神韵,独领,堪称我国陶瓷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持续不断的研究,使师生在研究区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区域文化。随着“北部湾大讲坛”和“教授博士论坛”开办,学院应校园文化活动引向更高的层次,办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文活动品牌,让更多教师在大讲坛中展现他们的特色研究。
篇3
(三)校园文化在传承上缺乏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道德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校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继承和发扬优秀校园文化并不断创新是高等教育育人的内在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然而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往往只重视传承而缺乏创新,在人才培养上依然沿用专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创新上由于师资设备匮乏,往往形改神不改;在教育理念上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模式;在教学管理上,缺乏实质性创新。继承传统无可非议,但缺乏创新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本科人才。校园文化内涵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外在体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握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创新,积极构建符合本科人才培养规律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对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全面发展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办学理念等目标的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将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价值观念,引领校园文化主流价值观,为特色校园文化营造核心价值氛围。另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四个结合: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校园文化实践相结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与校园文化特色创建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指导与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具体流程相结合。只有坚持赋物质文化以精神价值,赋精神文化以物质载体,赋制度文化以正确价值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原则,才能创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
篇4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系。文化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仅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在于人与文化的进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且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象征,作为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恒久的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恒常的人文精神资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1],大学往往成为国家甚至人类的思想库、社会思潮和时兴理论的发源地。在看似平静、平凡的大学校园中,师生们心情宁静地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高校的师生们在长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展现着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人类历史和当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使万物相生而不相害”“,学问共容而不相斥”,真正做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构筑起人类社会中最为神圣和高尚的精神殿堂。在社会各种思潮的消长起伏中,孕育并植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中精神因素变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总是起着某种社会先导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为高层的知识分子,也不会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文化继承。他们肩负的使命也使他们更渴望从事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这种创造开拓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文化更具有超前性。校园文化中的新思维、新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学校创造的新科技、新文化不但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有时候会引起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时也是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窗口。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气氛的影响、也是一种意识的、习惯上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关键是要优化文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形成一批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人的现代化素质,是能否建成文化大省的决定性因素。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单位,既是教学基地又是科研基地,而其中首要的是人才培养。__同志曾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从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发展人。而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的价值观、人才观、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塑造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然要走向社会,转移给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主要依赖三种“文化流”的作用:一是人才流,二是知识流,三是传播流[2]。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为社会文化的建设起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
示范和辐射作用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提出,使广东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应该更直接地和实质性地参与社会的进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主动适应文化大省建设的需求,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文化品牌,培养创新人才。
(一)植根岭南文化土壤,夯实校园文化底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数千年来,生活在岭南的人们,始终在吟唱着一部与中原迥异的“山海经”。作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生存居住的地区,钟灵毓秀的中原文明与生机蓬勃、开阔浩瀚的海洋文明,在这里既冲撞、排斥,又交融、汇合,形成了精彩、大气,独具一格的文化,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这是在土著南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汉化为主体,博采其它民族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融合、整合、创新、升华而成的一个区域文化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经济上已“先行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猛烈地冲击着与其相悖的一切旧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广东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包括先进科技、信息、人才和其它文化资源;国内文化科技人才也纷纷南下,使广东再度成为兼容南北、涵摄中外的文化改革之区,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热潮,不断改变着广东的文化景观把岭南文化推向空前发展的高度。岭南文化的某些品格,无论是开放意识、改革精神,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从南向北转移的趋势,甚至成为全国某些文化领域的领导力量。
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和创新,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连续性,校园文化也不例外。要建设广东特色校园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内容对其进行浇铸与定型,使之形成相对恒稳的文化内核。与此同时,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岭南人特有的“实干”精神及先天的岭南文化优势中汲取养料,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丰满校园文化的躯干。广东文化的优势之一在于文化的多元化,既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又有特区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文化资源呈现出国内少有的丰富多彩,并反映在语言、戏曲、戏剧、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仅方言就在中国方言中独占其三。地方剧种也是少见的丰富,粤剧、潮剧、汉歌、山歌剧、采茶剧、雷剧,加上新型的轻音乐剧、芭蕾舞剧等现代剧种,令人侧目,既高雅又富有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把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彩的文化形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同时又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推动岭南各民系文化的不断发展,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创建广东特色大学文化园区
兴建大学城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近年来,我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大中城市先后兴建了大学城(园区)。大学城的兴建,从分散到集中,为打造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供了契机。教育和大学说到底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大学之魂。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建设大学城的目的,其本质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大学城靠什么去培养人才,当然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许多大学城由于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生活层面的需求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化层面的需求,虽有“明亮的公寓,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但却缺乏“图书馆”等文化建筑和文化氛围。许多学生只把这类大学城当作宿舍群而已,谈不上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就应注入文化的理念,整合各高校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合力建设一个融现代建筑及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大学城。
首先,大学城要引入岭南文化的建筑理念。环境可以造就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因而把环境也作为文化的构成因素,是理所当然的。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能潜移默化地对身处其中的师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塑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们知道,物体在其空间的位置都不是随意的,尤其是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过的学校建筑,更是一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和具体体现。大学城(园区),是高级人才培养、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应该注重大学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的建设。在充分体现现代化大学城的宏大气魄以及文化聚集、辐射功能的同时,建筑设计应体现岭南建筑的艺术风格,赋予时代的内涵。在校园规划上,也要有江南园林的风韵,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使之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从而为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校园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大学城应建设一批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灵魂,也凝聚着学校的形象,更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大学城可以说是在“文化荒漠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文化园区,既然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又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机构,当然也应有文化的氛围。除了大学城的建筑,大学城的规划、布局应体现文化韵味之外,还应有一些昭示着文化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宏伟的校门,但不能没有文化的底蕴,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塑像,每一张海报,都会__学城也应该有代表大学城灵魂,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对提升大学城的文化品味,提高所在城市乃至广东的知名度,树立大学城的个性形象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融通中外文化成果,铸造校园文化之魂
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外校园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吸收和融合、影响和适应,已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多元化和寻求保持不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质的寻根意识,也在不断增长。我们既不能因融合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不能因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质而拒绝交流、吸收和融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在历史上一切有为的文化开放,带来历史巨变的开放,无一不是主动进取型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竞争中,获得参照坐标,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综合创新,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进文化的创新,才能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要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就其总体而言是比较封闭的内陆文化。广东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岭南文化的构成中多数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包容性,所谓海纳百川、能成其大。内陆人把大海视为世界的尽头,望洋兴叹。岭南人却把大海当作世界的起点,令海不扬波,好远航。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才逐渐得以形成气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岭南,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地方,这就不难解释,岭南人为何能得风气之先,早于内地接受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从而在近代异军突起,在几千年的帝制及其封建专制统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再造中华文化铺平了道路。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先进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的品质,保持岭南文化中固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浇铸岭南校园文化更鲜明的民族特质和个性特征。其次,就是要更加开放地吸引、接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益的东西。有人担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会走向同质化,民族文化会被异质文化所侵蚀,这种担心是狭隘的,只有能够吸纳世界、交流世界,包括碰撞世界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更应以中国文化的博怀和世界眼光,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瞄准它的最新思想、观念、知识成果,“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立足实践并加以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能够在博采众长中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融合是必要的,发展更加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按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形成、发展有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培养优秀文化人才
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文化发达,人民文化素质高,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量。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文化人才是大学产生的最初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着眼点,就在于塑造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文化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省的文化大省战略的实现,培养大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具备成熟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超级秘书网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要保持自身的一种特殊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以创新精神为关注对象的人文使命。从人的本质出发,校园文化的视角更广、内涵更丰富。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培养“文化人”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本宿点也是人。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人出发,重视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研究和把握,从而使校园文化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前提下,立足于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才能使校园文化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特色和魅力。
其次,要把大学生当作“文化人”,以“文化”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我国一般把高校作为教育环境,学校的一切活动指向明显,更多的表现为我说你听,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现代社会,大学已经成为人类进行智性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它不但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之所,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与理想的坚守之地。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把高校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人”实施的一种教育,利用文化固有的教育、引导、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让学生在充分张扬个性享受自由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熏陶和规范。这也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主题价值。再次,要提升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学术品味。按照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结合现代化的实践和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现实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强化文化理性;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凝聚校园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理想人格;构建以社会主流文化为先导,以师生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独特的校园精神为内核,以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的内容上,实现由浅层次的文体娱乐型为主向以文学艺术、学术科技型为主转化,以提高校园文化的艺术和科技含量。在校园文化的形式上要坚持灵活多变,与学生的特点吻合,与社会的现实同步,显示出时代的特性,积极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内涵深邃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人生舞台上冲出现代人的价值困境和道德迷雾,从而获得对生命世界的整体把握和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意义归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广东文化大省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蒋述卓.新型学者的新潮思想.羊城晚报,2003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4122
[2]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9
篇5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篇6
(二)校园手绘海报的“孩子气”
作为一名大学生,绘制的海报自然要能够体现大学生的素质、修养、气质,可是当前出现在许多大专院校中的手绘海报却让人感觉自己是不是在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展览。幼稚气十足、孩子气十足,严重缺乏艺术性。比如我曾经看到过某大专院校的一个毕业晚会宣传海报,我想这张海报的主题应该是要表现出一种毕业气氛,或者鼓励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或者学习中要努力奋进的,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张海报除了某某院校某某系毕业晚会这几个大字之外,就是一个神一般存在的日本动漫人物犬夜叉,而且美术功底也看不出这张海报的绘制者是犬夜叉迷。这样的现象不是一例的两例,放眼各大院校比比皆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代的学生受到太多来自东洋文化的影响;
二、校园手绘海报的改进对策
在高等或者大专院校中,不管是什么部门、什么系别或者什么社团的手绘海报的绘制,首先就应该遵循一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为建设原则来进行绘制,要体现出校园整体的素质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内部的宣传媒介,手绘海报就要将校园的精神风貌给予体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个性,张扬自身的特点,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建设,这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一)提高海报绘制美术功底
既然要绘制宣传海报,绘制者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但是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绘制风格,保证海报要表现的内容与绘制风格不要大相径庭,而且不能出现有失学生原则的画面。比如,我最近在某院校的宣传处看到该院校的动漫协会的动漫cos活动、以及漫画展览活动的宣传海报,首先不得不说这张海报确实能体现出这个协会的特点,画工、排版、用色以及海报内容的几近于完美,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张海报并不像有些院校的动漫协会海报那样满纸都是日本、美国的动漫角色,没有创新的同时,也有失以为中国大学生的行为风范,当然我并没有排斥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学习的观念,知识在此做个比较,而是以中国水墨画为背景,意境之辽阔,然后将该协会要cos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像日本极具正能量的动漫人物路飞,以及最近中国才刚开始制作上映的动画片《不良人》中的李星云等以优质的化工绘画出来,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排版绘制,画风简直就是别具一格,融合了中国与东洋文化的动漫特点,不失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借鉴之处也做得恰到好处,感觉不是在看宣传海报,就像在欣赏一幅画卷。这样的创新绘制海报在让人对其活动增加很大的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院校的文化建设质量;
(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也要起到对学生的正确意识的培养和对其进行健康正确的引导。比如制定相关的校园手绘海报的内容表现规则,相对于不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海报不予张贴,对于张贴海报的地方要有明确的规定,不能乱摆、乱放、乱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前提进行合理、有创意的宣传海报制作和安置。另外老师也要对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很多都以自我为中心,总想把自己的个性表现给别人,但是却忘了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像前文所提出的某院校一个系部的毕业晚会的宣传海报,我相信这为制作同学的初衷是想让海报更具特色,不至于太过枯乏无味,但是也不能不顾宣传的实际内容,对其进行不着边际的绘制。毕业晚会海报宣传设计首先就是要表现毕业的氛围,至少应该有些许的正能量的体现,以让毕业生感受到母校的温暖,而不是如此唐突的表现。所以,尽管大学生都是有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的群体,但是老师的引导也是同学们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
篇7
2.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的抵抗能力。
2.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
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地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2.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微博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指导微博平台上的热点和舆论的突发事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来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进行导向,遏制传闻和谣言蔓延。对微博环境进行净化,用户采用实名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师生的言论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对在微博客负面舆论炒作,尽快来缓和与化解;对微博上的恶意攻击,积极开展斗争,防止微博上的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微博监督管理,组建微博管理机构。微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及时适应当前形势,对话语权进行引导,应尽可能的掌握交流话语权,加强对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把关,把握微博整体的舆论导向。
2.4挖掘微博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是创建“微班级”群。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班级进行管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博对班级进行管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微博,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让他们作为管理人员,时时反馈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创建学生管理机构。将机构微博与学生个人微博连接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校园内外的资讯。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连海洋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微博开设两年来,拥有超过一万人的粉丝,微博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母校资讯,活动信息,校园福利,失物招领等话题。“海大学子,榜样力量”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大海大微博协会微博,对优秀海大学子的事迹进行宣传,引起了学生的热量参与讨论,对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篇8
一、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的重要意义
随着学院组织机构的合并,各小学院校园文化都被带到新学院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是必然的,无形的。但却是对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的,假如各小学院的优良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组合并发扬光大,将有利于新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其效果是1+1%26gt;2的;反之,假如各小学院原有校园文化中的优点被丢失,缺点相融合,则不利于新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其效果是1+1%26lt;2。由此可见,新学院的组建中,有必要对原有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和筛选,找出其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以便建设更加优秀的新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烟台职业学院是由5个小型职业学院(校)合并而成的,我们假定这5个小型学院(校),就是学院合并后的A、B、C、D、E5个校区。A校区原来的教学制度规定,教师必须提前5分钟走进教室,了解上次课堂教学的效果,稳定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有两条优点摘要:一是有利于教师的为人师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心得到教师的敬业精神;二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他四个校区的教学制度中,都没有这个规定。那么,新学院成立后,就应该在有关的教学文件中,对这一规定进行重申。这样以来,新学院的常规教学秩序,就建立在了一个科学、先进的基础之上,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便是教师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功能,这种功能将使学生长期受益。
二、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的具体做法
校园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各种明文规定的制度,又包括一些不成文的习惯做法。要形成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其具体做法有摘要:
1.组织有关处室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从中进行优选。新学院组建开始,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即校规校纪都要重新制定。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从中优选出最有利于新学院发展和壮大的内部管理制度条款,作为新学院的新制度颁布并实施。例如,教务处分析了各校区原有教学文件的格式、内容及要求,修改制定出了新的教案、教学计划、试卷分析等格式及要求,颁布并实施。
2.组织各处室有关人员,到同类学院去学习和访问,以便吸收其成熟的办学经验。
烟台职业学院组建初期,学院曾分期分批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同类学院去参观学习,吸收其他学院的先进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以便使本院的新制度、新校风更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例如,学院校园内的雕塑、标语、条幅、制度公告以及校徽、校训,都为新的、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功能。
3.组织全院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研讨,选择出有利于学院发展的校园文化,并作为新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院以企业文化探究为名,组织学生和老师探究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联,以及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院发展的;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落后的,不利于学院发展的。并且以研讨会和讲演比赛的方式,组织师生进行了分级研讨,最后,将研讨资料汇总到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汇总和筛选。
通过以上活动,达到了三个目标摘要:
(1)使学生对校园文化现象中的优劣进行了熟悉和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全体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2)学生学会了研讨现实新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调查探究的方法和互联网的更有意义的使用方法。熟悉到上网除了聊天以外,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探究工作。
(3)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师生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关系之外,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学生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和探究新问题的方法。
4.在全学院范围内,组织“两个转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全院师生明确办学方向。
烟台职业学院是由几个小型的职业学院(校)组成的,其中有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也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都有一套原有的办学理念。为了统一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学院在全体师生中展开了大讨论,讨论的题目有两个摘要:一是如何完成中专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变;二是如何完成普通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
通过大讨论,使全体师生熟悉到学院在烟台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熟悉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明确了从中职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意义、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最后,选择讨论中形成的优秀论文刊登在校报上,以展示其成果。
篇9
在生活方面,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环境、设施等一堆意见,却不从自身改变。第五,在平时的娱乐上,多寄情于网络、电脑游戏,虽然知道益处无多,但难于罢手,天天在玩,“玩风不止”,却没有真正得到玩的愉悦。在课外实践上,更在乎获得实际利益的多少,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功利色彩甚于关心是否对于自身成长有益。在人生规划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期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梦想缺失。上述现象在当前高校已经普遍存在,带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如何解决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教师或是辅导员队伍满腔热诚、敬业精神是不够的,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点在学生,以学生为本,明白当前环境下,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想其所想,从而找到突破口。
当前,学生为何如此的重视“现实利益”的获取,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说到底其实就是担心自身价值走向难以实现。例如在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的基础上,2015年增加到749万,就业的压力现实的摆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而就业的关键在除去外部因素后,还是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工作来讲,能够提升学生能力,又能解决学生现实思维困境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但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又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想学生之所想,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愿望,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动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初级阶段,不妨满足学生“急功近利”的愿望,制定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其从中获益,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例如当下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就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笔者所在高校就是一个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综合类院校,针对学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办学宗旨,在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就设置有针对不同就业趋向学生的“说课技能”“知识产权”“导游技能”等比赛专门针对就业,也有和国家、省内对接的“大学生创业”类的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从院系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这样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这是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工作的基础。
只有当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了较为普遍的参与基础,才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解决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前提。其次,利用当下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但参与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工作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同志指出的“四个统一”,即“坚持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于大学生的希冀和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立足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要有目的,有高度。例如我院组织参加“十精神知识竞赛”“‘我的梦中国梦’微博评选”“多彩贵州美丽校园摄影比赛”“我的贵州‘中国梦’大学生征文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该类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活动。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参加校级的文化活动比赛前,分院(系)层面一定要将工作做足、做好,可以先通过比赛选拨,这样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可以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最大化。再次,作为在教学分院来讲,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搞。因为结合了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具备参与的学生基础,甚至学生的课堂作业就可以作为作品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比赛,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也是获得了作品,无形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例如我院承办的校园文化活动——“DIY手工制作大赛”“公益广告制作大赛”就是结合美术类、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提倡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倡导了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源创’民族工艺设计制作大赛”“民族风采摄影大赛”是结合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在传承民族工艺,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主动收集素材,并积极的加工素材,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以后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都有利。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不能只囿于校园,还要和更高级别的活动、比赛相衔接,从而做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再提升。
通过打造适合校情、院(系)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向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活动、比赛看齐。例如,我院通过组织制作大赛、摄影比赛、广告大赛等,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要求。例如我院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作品的提升,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开阔了的视野,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总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创新。相信通过系统而扎实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能够将网络和电脑游戏前的学生“抢”回来。
作者:王至强 单位:凯里学院
篇10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
篇11
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真实性、直观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其是新时期校园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不仅能为本单位服务,还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的信息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便于高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增强学校的知名度、信誉度,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主要作用
高校档案不仅在人们的道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而且还能为高校科研、文化、教育等项工作提供素材,在营造高雅、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和有力工具。
1、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记录者和承载者,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校教育和文化发展创新所必需的营养,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如果充分拓展档案馆(室)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信息的功能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将档案的开发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把档案馆(室)建成一个档案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基地,就能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繁荣高校文化,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到档案馆(室)接受文化和知识的熏陶。
2、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档案馆(室)如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根据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全面清理馆(室)藏档案,对能公开的档案大胆尝试采用像图书馆的开架书库、查阅大厅等类似的公开查阅档案的方式,尽可能简化手续为师生利用提供便利,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并且档案馆员在接待学生利用档案时,应以亲和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为查询者提供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档案人员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娴熟的技能和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档案的魅力。
3、高校档案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1)前辈贤圣的示范教育素材。利用高校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历史名人的珍贵资料,以名人的人生经历感染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我校通过举办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的专题展览,为学生学习树立了榜样和楷模,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2)爱国、勤奋、敬业的文化教育素材。高校的良好校风有着丰富的爱国荣校的教育内容,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模范读本。同时,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带有强烈自身特色的良好校风、学风是一种群体气质、作风的反映,它对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操行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3)学校成就的激励教育素材。通过展览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传统特色,突出学校的历史地位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使大学生了解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发展史,激发大学生热爱母校的思想感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4)知识创新教育素材。高校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部内容,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招生情况、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教师考评、教学改革、教学设备,学生学籍成绩、毕业生工作情况反馈等等。这些记录经过总结、提炼,可以上升转化为教育理论,成为新的知识信息点和成果。
三、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者要改变过去默默无闻的被动状态,从后台走向前台,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创新档案文化,打造档案文化品牌。通过网络、媒体、橱窗、宣传板等途径,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宣传特色档案信息,自觉把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树立档案文化建设理念,把静态无声资料开发成声文并茂、形式新颖、贴近校园文化建设实际、赋有震撼力的宣传材料。
2、进一步充实馆藏档案,丰富档案编研资料。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明进程最重要的记录载体,它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较好地反映了高校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高校档案馆(室)利用档案编研的各种资料,如我校编制的财务制度汇编、基础数字汇编、校志、年鉴、优秀教案集、优秀论文集、优秀成果集等具有丰厚底蕴的档案文化作品,充分挖掘了高校历史文化的内涵。通过档案编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师生开阔视野,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3、举办校史展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高校档案馆(室)中的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浓缩了高校的发展历史。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巧妙组合与设计,举办高规格的校史展览,真实生动地再现高校创业的艰苦历程及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学校的美好形象,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将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校史展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爱校思想,而且展出中名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突出贡献更能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我校在50周年校庆时,通过举办校史展览,使上万名校友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学校,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激发了他们为学校、为祖国争光的强烈斗志。
4、利用档案展现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档案馆(室)通过学校公布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校史馆、博物馆建设,挖掘学校的人文精华,增加文化特色,把高校档案馆建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很多高校通过著书立说、举办展览、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方式,利用各种图表、照片、录像建立了展厅基地和网上宣传基地,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了解学校的成就,接受多种知识和美的熏陶。同时,校史馆、博物馆等学校文化场所还有助于社会了解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和过程,通过公众效应促进档案馆教育功能的增强,展示其良好的对外形象。
5、利用档案中的学术研究成果,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
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学术档案记载了高校师生历年来的学术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记录了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数据,总结了他们在科研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是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基本条件。它不仅能帮助研究者了解科研的进展情况和已有的项目成果,使研究者得到启发,避免重复研究,而且还能提供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
参考文献:
篇12
生态文化的概念是最早是由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佩•切伊提出的,他站在生态学发展角度对生态文化进行系统科学的阐释。他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生态学发展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包括生态思想观念、价值原则、思维模式、发展方式、管理体系几部分内容。生态文化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态理念,以一种科学的、生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自然和环境,积极协调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地提升,其自然征服欲和贪欲急剧膨胀,要求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人们思想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他们认识到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反思其发展行为,积极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和防治措施,极大地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学界尚未就校园生态文化的概念达成一致,不同学者在概念界定和内容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普遍认同以下观点:校园生态文化系统是由全校师生和管理人员共同维护和发展起来的一套文化系统,它较为全面、直观地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群体取向,具有发展性、整体性与和谐性特点。
3生态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直以来,高校就是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文化形成和创造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结构、体系、内容都较为系统完整。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其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学校积极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有效地提升了其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前进的文化系统,它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校师生,使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自觉规范其自身行为,积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校园发展氛围。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物质文化带来的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遭受着精神文化缺失带来的折磨。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和解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矛盾,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更好地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发挥其育人功能,就必须创建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生态文化,增进师生与生态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只有将生态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还是推动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增强其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因此,在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中,高校必须积极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生态文化意识,积极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以自身行动传播和践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逐渐形成科学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其人格发展完善;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构建良好的校园内部发展环境。
5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5.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校园人际和谐在进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时,学校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处理校园内外的各种发展关系,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摆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强化学校师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其树立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师生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还要积极进行合作与交流,扬长避短,以保证其学习和工作目标的尽早实现;二是要积极协调师生间的关系,增进其专业沟通与交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校要积极协调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引导其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篇13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