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捐书活动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案例呈现: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始,教师创设买文具的情境。出示柜台里各商品的标价牌:
师:小朋友们,这些数,根据它们的特点,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小于1的数,另一类是大于1的数。
此时,只见那老师一愣,这可不是他要的答案。怎么办呢?但为了尊重学生,这位老师只能强露出微笑,说了下面的话。
师:今天×××发言真积极,但是你好像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吧?请坐。
2.案例解读
试问,老师的这一回应,是尊重学生吗?先奖一糖果,让学生心里着实甜甜的,然后又塞一苦果,可怜这学生了!教师的微笑可千万别太伪装了,学生需要的是你真诚的微笑,否则这种微笑太可怕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在这个案例中,难道学生果真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吗?我看,学生的回答完全是按老师的要求做出的呀,其发言也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怎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老师的想法考虑问题呢?如果是这样,那又该是多么可怕!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真言,还谈什么动态生成呢?所以,当学生出现你认为“意外”的回答时,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理解和尊重,发自内心地去想:“问题出在哪儿?”
二、你“真”倾听过学生吗
1.案例呈现:圆的认识
上学期,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五年级的杨老师上了《圆的认识》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课开始,杨老师找到学生的兴奋点,以画圆比赛引入。(课前了解到学生已经看过体育老师用绳子在操场上画过游戏圆。)课上,每个小组都跃跃欲试。杨老师给其他组的材料都是棉线,而唯独第一组是一根橡皮筋。小杨老师此时在组间巡视,不一会儿,其他各组都已相继完成任务,只有第一组还在那儿唧唧喳喳地争论不休,杨老师及时上前倾听:
生1:快,把橡皮筋拉紧点好不好,看你画得都扁了。
生2:这能怪我吗?
师:怎么,遇到困难了?不要急,小组同学间要团结,共同努力!
生3:老师,你不公平,为什么其他组你给的是棉线,我们却是橡皮筋?
师:当时棉线用完了,所以我就找了根橡皮筋代替。想不到,橡皮筋这么不好画圆?
生4:你看,这皮筋有弹性,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棉线就不会变。
师:同学们,虽然今天第一组的同学没能画成圆,但是,他们的这次失败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2.案例解读
如今,评价一个教师数学课上得怎样,除了看他是否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外,我觉得练就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本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认真倾听,可以敏锐地判断学生的认知深度,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可以果断地做出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以上案例中的杨老师工作还不到三年,但她的课堂让你感觉到她和学生贴得是那么近,微微前倾的身体,似乎随时在倾听和捕捉来自学生灵动的生成。除了肢体间的那份亲近,杨老师还有一种认真倾听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回答她都会以巧妙的话语回应,让学生带着那份自信探究数学的奥秘。
三、你“真”信任过学生吗
1.信任≠放任
案例呈现:11~20各数的认识
师:看,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根?
学生齐声数出12根。教师将这12根小棒一根一根地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老师是一根一根摆出小棒的,你还能怎么摆也能摆出12根小棒来?请小朋友用身边的小棒也来摆一摆。
学生开始独立动手摆小棒。下面是学生交流的摆法:
师:你们是怎么摆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是2根2根摆的,最后摆出了12根。
生2:我是3根3根摆的,一共摆出了12根。
生3:我摆了两堆,每堆都是6根,合起来就是12根。
生4:我先摆5根,接着又摆了5根,最后一次摆了2根,正好也是12根。
……
就这样,经过自主探究,学生的摆法“一一出炉”,还真不少!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加强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12的组成,这样的自主探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本案例中学生的探究脱离了最初的目标“探究用一捆和2根小棒表示出12根小棒来”。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你还能怎么摆出12根小棒来”,探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想到用一捆和2根合起来表示12根小棒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在提动手操作的要求时这样设问:“你能帮老师把这12根小棒重新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小棒”,就能使操作要求更加明确,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才会真正调动起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可见,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该是“放羊式”的活动,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的探究必定是盲目低效的。
2.责任>信任
案例呈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上册)
开学初,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课时时,整节课班里的学生学习得相当顺利,书本上的练习题几乎都难不倒他们。记得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五年级学生共捐书258本。
五年级捐书的本数比四年级的2倍多50本。
六年级捐书的本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30本。
问:四年级和六年级各捐书多少本?
学生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似乎个个胸有成竹,急着动笔算起来了。但当我看到学生那不约而同的两个“解:设……”时,我傻眼了。起初的那种信任感,现在已逐渐转变成一种责任感,该如何让孩子们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呢?
其实,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我是早有预料的。当初我在钻研教材时,就已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或会因为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造成这样的错误。于是,之后的课堂上就出现了下面的精彩片段:
师:完成的同学,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互相批改。(小组批改完毕)
师:做对的,请起立!
(师故作表扬,随手拿起一个同学的作业本,放在投影上给大家看,指着求“四年级的”的那个方程问学生)
师:你们都这么做的?你们都错了!(学生们发出“啊?”的一声)
师: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在认真审题的人手里!问问自己,你审题细心吗?(学生被触动了,此时全班35双眼睛都聚焦在此题上,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片刻,教室里陆续举起了很多手,他们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2个条件和第3个条件,说法不一样。第2个条件中四年级捐的本数是一倍量,未知,求一倍量用方程来解比较顺。而第3个条件中五年级捐的本数是一倍量,已知,可以直接列式求出六年级捐的本数来。
生:我以为今天的题目都是用方程解的呢?谁知道……
生:老师,你真坏,把我们都给骗了。今后我读题要仔细点了,否则就惨了!(学生诡笑着说道)
师:看来,今天老师的心思没白费,你们都能从中收获一些东西,这不仅仅是答对一个题而已,更重要的是你们明白了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后继知识往往以它的前位知识为依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学习新知时,都要能找到它的前位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才可能会日趋完善。
篇2
1.重在质疑解难。如在学生阅读《秦兵马俑》一文前,可以给学生质疑:兵马俑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它的由来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可以有所收获。
2.有些选入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删节或节选的,所以学生感受不到原文那种语言气息,教师如果把作者的原文推荐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丑小鸭》这篇课文没有写丑小鸭在农夫家的遭遇,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相关片段,再次感受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对丑小鸭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
二、营造良好氛围
兴趣是引起、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好拓展阅读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氛围将会让学生积极地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进而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知识、享受阅读。
1.以激励促使学生喜欢阅读。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作如下鼓励: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学生!你了解的课外知识真多"等,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游戏阅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可以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谁阅读、背诵、写出的文章多、质优,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是这个游戏的赢家,并能赢得一定的奖励。
专题阅读: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方法。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学生们特别喜爱,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设立图书角:师生踊跃捐书、献书,实现阅读材料的共享。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读书交流。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集中时间由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三、开放式阅读
开放式阅读就是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取向,根据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使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地发展阅读能力。进行开放式阅读,能为拓展阅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发者,起着导航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倡导自主、民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设计由"硬性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为学生预留探索的空间。传统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管理方式的概括性描述;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教材为中心,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以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教师怎样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内容是预定的、程式化的,不易改变,这种设计我们称之"硬性设计"。开放式阅读教学设计分为"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两个部分。预先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对教学观念、计划和规则进行事先设计。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有了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我们称之为"弹性设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留教学时间和空间。
3.课内向课外辐射,拓宽语文教学外延。学习语文不能仅靠课堂四十分钟,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善问会问的同时,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带进家庭,自己动手查一查,找一找资料,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3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开展的前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现实却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往往只重视教材教学,仅仅将语文学习视作答题的工具,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表现几乎没有。而阅读本身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具有以下重要性。
1.巩固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触发其内心的感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语文学习过程,而它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感与对语文的敏感度。
2.适应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应试考查中正在逐步加入课外阅读元素,因而未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查将逐步进入考试内容,学会阅读对于学生升学而言有着较大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层面
具体来讲,许多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也偏向“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此外,教师虽然会“教书”,但自身却也是不阅读的。这就让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会只重视技巧,而不重视素养,实在难以真正提升学生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进行规范的阅读教学设计,往往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2.学生层面
学生在认识方面的问题与老师如出一辙,对阅读不够重视,只是死记硬背地学习。此外,一些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高,因为在以往教学中习惯性地轻视阅读,兴趣也无从谈起。而伴随着学习压力日渐增大,多数学生越来越难在意中考几乎不考的阅读知识。
3.教学层面
首先是教学范围问题,阅读教学往被局限困在对课本教材的阅读中,而不会扩散到更宽广的中去。其次,阅读评价体系的匮乏一方面使得阅读的能力提升难以被看到,另一方面也很难针对现有的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变得很难;最后,部分学校仍会限于自身教学设备的约束而无法开展完善的阅读教学。
三、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对策
关于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主要目标还是在于提升教学效率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两方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1.以课本为基础,适当拓展教学范围
课本上的知识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因而课本的基石地位不容撼动。在完成课本阅读教学后,可以适当以开书单、现场拓展阅读等形式扩大阅读范围,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开展交流类型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展学习合作小组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领会阅读的乐趣并完成阅读任务,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3.进行批判式阅读教育
“批判性阅读”是建立在读者特有的认知、经验与审美情趣之上的阅读方式。开展批判式阅读能让学生见解独到,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阅读硬件设施
可以通过捐书和修建图书馆等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此外,还需要对中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监控,尽可能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传统观点认为,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切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阅读教学方法与方向,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篇4
2、深研教材,推进学科知识树的建构,从新学期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树构建纳入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树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框架。各教研组也定期开展单元知识树说课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单元知识树说课活动和学科知识树构建展示活动,并评选出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绘制知识树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宏观把握教材,微观把握知识点,着力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积极推进小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研究改进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建立问题库,人人有小课题,人人研究小课题,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推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发展。通过个人、学科组、教研组研究,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科带动,优秀成果介绍等方式,深入推进小课题研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狠抓备课常规,增强备课实效,落实先周备课制度,通过“课前一聚”等形式加强研讨和沟通,使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通过听课、随机抽查等形式,落实“备教一致”。学校继续落实了“周查月检”常规检查制度。教研组、备课组还组织教师统一编写“三级学案”,创新备课方式,学习并逐渐推行高中集体大备课形式,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情和学情,形成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案,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5、规范作业设置,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学校教研中心的调控下由各级部教导处和教研组组织实施、落实了以下制度:依据教科院的要求建立作业周前申报和监控制度,对各科作业要从数量和质量、难易程度等实行总量控制;建立作业难度调控机制,对作业难度进行“会诊”,切实解决作业过难问题;制定优秀作业评价标准,建立特色作业创新机制,体现作业的自主设计与自主创新,实现作业布置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6、加大单元过关的落实力度和质量评价。各级部备课组加强了单元过关测试题的集体研讨,强化批阅环节的过程控制,重视批改后的集体备课,针对单元过关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和矫正措施,并将单元过关的落实情况和质量评价纳入教学常规检查项目。在期中、期末两个时间段,由学校教研中心组织各级部,开展了单元过关落实力度和质量评价的检查调研。本学期此项工作落实良好。
7、学校在教科院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校长和教学业务干部深入课堂听评课,开展听评课活动,定期专题研究教学,制定教学发展策略。这些措施都有力的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1、学校为教师营造了读书学习、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通过落实教学反思,建立师生“反思卡”,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单元、每章、期中、期末结束时,分别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填写在“反思卡”上,并进行交流展示。
3、通过实施教学研究论坛制度,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一是学科骨干教师论坛,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广骨干教师在教学研究改进中的经验探索。二是教研组长工作论坛,为学校教研组长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工作的平台。三是青年教师论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素质。通过这些论坛,教师们取长补短,利用优势资源,成长迅速。
4、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科院组织的“周六研究课活动”,充分利用“周六研究课”教研平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积极参加教科院组织的部分学科教师集中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让教师在教材知识、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材教法、课程标准的理解、课堂观察等方面得到提高。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通过落实课程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完善了课程体系。本学期,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齐并上好,还参加过几次公开课,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班主任开发《学习生活指南》,精心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双休日、自习、节日、假期等时间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继续推进学科引桥课程建设。把如何解决知识分化点问题作为重点问题加以研究,组织骨干教师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分类研究,制定了突破学科教学的知识分化点、薄弱点和衔接点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寻找出解决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新途径,总结规律和方法,通过此项措施,学科引桥课程建设推进良好。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学期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和实现研究性、探究性教学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重新修订新课程背景下的图书室、实验室管理制度,盘活图书室、实验室物力资源,使图书室成为学生的自修室,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园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通过强化教育科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本学期深入落实了《关于深化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推动机制。围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重点突破的四个关键问题,深化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教育创新奖、燎原奖”的评选,和优质课、教学能手、教学成果奖等评选。通过 “优秀教学案例”、“金点子成功案例”、“优秀教学成果”和论文评选,推动了教育教学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2、积极参与各级课题、“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立项。通过组织认领研究,对以下四个新问题的策略研究,成果卓著。一是探索在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依托校本研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提高育人质量的策略;二是探索在规范课程之后,学科课时减少,教师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策略;三是探索在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增多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和安排学生有效利用时间的策略;四是在教科院的指导下探索检测成绩等级表达的情况下,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策略。我校对以上四个策略研究结果及时进行提炼和表达,将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常规,使课堂教学步入了高质量内涵发展阶段,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
3、搞好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和指导。本学期每生确定了一个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撰写出调研报告并推荐优秀的进行参赛。还开展 了“科学小博士”、“探索小专家”、“操作小能手”评选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加强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和推进,构建“主题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本学期通过师生捐书活动,建设教室小图书馆,营造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还组织开展了文学社团、中华诗文诵读、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了“古诗背诵大王”、“演讲小状元”、“少年小作家”、“才艺小明星”、 “小小书法家”、“英语故事大王”等系列活动,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和古诗文诵读成果展示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
五、本学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工作良好,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益。
本学期落实了部分教师办公用机到桌,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电脑,在下学期继续落实本项工作。
篇5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重视程度不足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与教师就要求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这种越来越多的兴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负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更多地集中在课下,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措施不足。这种状态下,一些小学生过早地出现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出现抵触情绪。这就是没有重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后果,越不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他们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就越大,最终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
2.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课程设计较少,很多教师都兼职心理课程,他们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些教师组织心理教学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对一些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正,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只是在不断接受教师的负评价,影响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在组织心理干预的时候,没有将更多的生活案例与干预措施进行结合,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最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师的心理干预措施过于直接,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只是将学生的问题指出来,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释放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小学生课外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处于玩耍阶段,但是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负能量逐渐增加,同时他们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负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发泄空间。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有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的交流不畅,不能实现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
1.构建积极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整个教育的主线。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积极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积极的心理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需要直面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为、人际交流障碍等问题,这是在一些学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捋清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动态的教育思路,不断了解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准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2.优化积极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选择更多积极向上、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的内容选择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开展,例如,社会公德教育中,教师可以与敬老院等社会机构联系,让学生进入社会中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部队的纪律教育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引导。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教师需要选择大量正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
3.改进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
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情境模拟法、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之中,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们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对象,教师需要不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这种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际交往的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运用换位思考的思想,不断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当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敞开心胸接纳孩子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心理相对自卑,不利于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撇开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多关心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表现。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他们,需要主动去接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温暖。这种主动与他们接触可能一次不会成功,需要多次重复地进行。当某一天,孩子们伸出自己的手,主动与我们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就实现了他们对学校班级环境的融入,他们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这是他们融入班级大集体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敌睦泶嬖谖侍獾暮⒆佣际且蛭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引发的。因此,教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与家长进行交流,不断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当家庭的生活方式调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不能心急,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安全感。
3.针对性的干预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首先,借助节日进行情感教育。节日是孩子最喜欢过的日子,例如,六一儿童节。当遇到这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室进行有效装饰,烘托节日气氛,让他们在一起过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关心孩子,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进行情感教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日无动于衷,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学校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过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这种互动和交流将使得他们成为学校班级大家庭中的焦点,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亲切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小学教育更多借助游戏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败和不配合,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感。
4.引导关爱别人
很多小学生的怪异行为都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们不断融入小学班集体中。例如,假设妈妈生病的情境,“小学生应该怎样照顾妈妈”,这样让孩子主动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妈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再如,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等,这样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心。我们需要进一步关心学生,才能使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去照顾一些植物,通过他们的照顾,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长大。这种成就感将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照顾别人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学生进一步关心别人。
5.大家庭氛围的营造
孩子们融入学校班级这一集体中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关心,还需要学校班级形成一个大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心。例如,在孩子进入学校班级的第一天,可以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等,这些标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差异时,教师需要多关心,少旁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对集体的依赖感。让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他们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信心的树立。当他们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将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况,优化心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构建与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实现教学氛围的融合。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教师需要坚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干预,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