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学八下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八下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学八下总结

篇1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挖掘不深入。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缺乏理论指导 .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教学反思不够。(1)

以下内容与本文【2010—2011年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 | | | | | | | |

查看更多>>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加强转差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2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书店等地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指出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篇3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以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的研究,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教学要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兴趣的形成、知识的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数学结论的获得,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篇4

在讲北师大版教材八下第二章第三节“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对于平方差公式学生比较熟悉,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公式及特点。在公式的灵活运用方面,学生仍然比较欠缺。

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算课后习题中“-16x4+81x4 ”这种题型。这道题,不能直接套用平方差公式,需要进行两步运算。在教学中,我给出了这样一个题目:-16+x2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优秀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能够给出两种解法。第一,可以运用加法的交换率变成x2-16再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第二可以直接提出“-”号,变成“-(16- x2)”,然后对于括号里的式子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这样在例题讲解之前,就做下了铺垫,后续的习题,虽然学生仍然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老师一提醒,结合例子,学生能够解决。可见,课堂教学就应该循序渐进,提前预设,这样课堂才能顺利,学生接受也比较容易,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讲北师大版教材八下第三章第一节《分式1》,在分式的定义和意义引出后,我把例题也进行了讲解。然后,我设计了学生的活动环节:

1、每个同学写出两个分式;

2、小组内互相交流,看看写出的分式正确与否;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将分式写在黑板上。

通过第一个环节,让每个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现分式的特征。通过第二个环节,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碰撞思想,交流看法,进一步认识分式。第三个环节,让学生选出来并写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分式.其中还出现了  “ ” 这样的情况。对于第一种,我大力表扬了他们:喜欢思考,对分式的定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对于第二种情况,我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师:对于这种写法,你有不同观点吗?

生:老师你在定义中写成的  的形式,其中的A和B都进行了限制。所以这位同学的写法也应该进行限制。

师:那怎样进行限制才可以呢?

生2:要求M、N为整式,且N中要含有字母。

师:这样就比较完整了。

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了解了分式的定义和表示形式,同时也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讲北师大版教材八下第三章第一节《分式2》时,教材中“做一做”中有两个题目: 。我首先让学生放手来做。学生在板书时,出现了下列的错误: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入纠错环节。对于第一个问题: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1:老师,他没有化到最简,分子分母可以再约.还可以同时除以5,结果应该是....

师:什么原因导致他没有化到最简呢?

生2:他一开始的公因式没有找对,应该是5xy.

师:看来在约分的时候,要想化到最简,找准公因式非常关键呀.

对于第二个问题:

师:这道题出现了两个答案.分别是,你同意谁的做法呢?

生:同意第二种.

师:那这两种做法,在哪一步上有区别呢?

生:第一种约掉的ab,第二种约掉的是a+b.

师:为什么不同意第一种呢?

生2:因为他不能约掉ab,分子和分母的两项都是和的形式,不能直接约掉,只有是积的形式时,才可以.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他为我们总结出了很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知道了,要将分式约分时,一定要把分子和分母写成公因式和另外因式乘积的形式.

在纠错活动中,学生明白了算理。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篇5

还有我的阅读测评,我看到判了错的地方,我没有错,是老师判错了。我找了老师,老师看了一下,确实是判错了。可名次已经排好,第四名是无法再改了。

篇6

2016年1月15日——16日。

二、监测科目及分值

七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共7科;

八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共8科;

九年级为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共7科;

七、八、九年级的语、数、英均为120分钟120分,其余学科均为60分钟100分。

各年级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考查科目,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开设实际,自行确定考查方式。

四、监测范围及内容

按学期初下发的教学进度执行,其中思想品德有10%左右的时政内容;初二生物考八上和八下第七单元的全部内容。

五、监测要求

1、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期末考试所有工作由各学校组织实施。

2、要进一步明确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师生的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结果真实客观。

3、要认真筹备召开考务工作会,明确各类人员工作职责,按照考试工作流程,严格考试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考试各环节不出任何纰漏。

4、要确保试题安全,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在考试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调动考试科目的顺序及时间。

5、考场安排同桌异题,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单人单桌。

6、学校内部年级之间调换监场、阅卷,监考教师不得跨学校监场。

7、要严格执行省《规范》要求,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名次。

篇7

二、主动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传统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整合

教师要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个性;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北师大八下《线段的比》教学设计中,我把形象生动的图形、易懂的定义、简单的练习题利用课件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讲评例题时,我首先启发诱导学生得出列算式和列比例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随后在黑板上板演了详细的解题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结果,而且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加深了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灵感,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有创造活动。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会不断地去创新,创造出以前所没有的东西。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基础。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开启思维探索大门的钥匙,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起步器。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在教学《线段的比》时,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一幅地图。首先,在让学生观察图4―1回答问题之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一是测出线段AB、CD的长度,求出两者的比;二是以小颖的身高1.6米为参照物,得出大树的实际高度,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次,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对观察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再次,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地图)及多媒体教学技术(课件),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仔细、深入地观察。最后,用学到的课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练习题),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培养学业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学生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首先,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其次,学生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去大胆猜想。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新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设计问题情境,及时诱发和捕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归纳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得出多种结论;(2)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3)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创优创新;(4)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等等。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CD是斜边上的高,AC=4cm、BC=3cm,求斜边上的高CD的长。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在我的启发下得出两种解法。解法一:先推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列比例求出CD的长度;解法二:由勾股定理得出斜边AB=5cm,根据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积即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也等于斜边及其高乘积的一半,易得CD=2.4cm。通过对照比较,多数学生认为解法二简捷,不易出错,我马上给予肯定。像这种在探索过程中采用一题多解、提炼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就是创新意识的外在表现。

篇8

一、设计梯度化例题,由浅入深训练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设计出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抽象,在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运用优化例题设计。

例如,在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教学中,原例题:已知图1,在如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且∠BAE=∠DCF。问: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试说明理由。

原例题主要是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判定定理来证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思考并叙述证明思路后,我追问:若将问题条件“∠BAE=∠DCF”删去,题目变成:已知:如图2,在ABCD中,试在对角线BD上取两点E、F,连接EA、EC、FC、FA,添加一个条件,使得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由于该题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所以学生思维异常活跃,问题的答案也精彩纷呈。

学生的解答囊括了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各种基本方法,系统地梳理了所学知识,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例题经过改编后在思维水平与综合解题能力要求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既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又有可供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二、设计体系化例题,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从有效教学的观点出发,数学例题设计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出学生演练的有效性,即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各个层次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在设计体系化例题时,利用纵向串联新旧知识,横向并联多个知识点的例题,组织学生有效演练,形成知识网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达到“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境界。

例如,在八下复习时,我设计如下例题:如图9,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①求证:AN=BM.②如图10,将CBN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后,以上结论是否还成立?为什么?

③把原题中“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换成两个分别以AM、BN为底的等腰三角形,以上结论是否还成立?为什么?

④如图11,把原题中“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换成两个正方形,AN与BM的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

经观察发现:以上题目都是根据“SAS”来证明ACN≌MCB,在理解问题的本质后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寻找问题规律的机会,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得到深层次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设计层次化例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指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有解决数学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例题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求解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次函数复习的教学中,我先抛出:y=-x+2问学生这是什么?

生答: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

师问:那一次函数表达式是什么?

众生答:y=kx+b

师追问:还知道什么?

生答:这里的k=-1,b=2;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等。然后,我顺势给出以下例题:

①已知y=(m-1)x-2mx2+8是y关于x的一次函数,试求出m的值.

②已知y=(m-1)x-2m+8是y关于x的一次函数,其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求m的取值范围.

篇9

变式1.“五·四”青年节,市团委组织部分中学的团员去西山植树。某校九年级(3)班团支部领到一批树苗,若每人植4棵树,还剩37棵;若每人植6棵树,则最后一人有树植,但不足3棵,这批树苗共有 棵。

变式2.“六一”儿童节前夕,某消防队官兵了解到汶川地震灾区一帐篷小学的小朋友喜欢奥运福娃,就特意购买了一些送给这个小学的小朋友作为节日礼物。如果每班分10套,那么余5套;如果前面的班级每个班分13套,那么最后一个班级虽然分有福娃,但不足4套。问:该小学有多少个班级?奥运福娃共有多少套?

通过以上的变形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通过结论变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初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趋势比较明显,而学生对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归纳往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适当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变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变式问题中“变化量”的相互关系中,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以苏科教材八下P121习题8为编拟蓝本, 进行加工、挖掘、拓展而形成,充分发挥课本习题的探究能力。变式成如下习题:

变式1.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和AFG摆放在一起,A为公共顶点,∠BAC=∠AGF=90埃堑男北叱の?,若ABC固定不动,AFG绕点A旋转,AF、AG与边BC的交点分别为D、E(点D不与点B重合,点E不与点C重合),设BE=m,CD=n。

请在图中找出两对相似而不全等的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进行证明。

母题条件不变对其待求结论进行变式。

变式2.求m与n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自变量n的取值范围。

变式3.以ABC的斜边BC所在的直线为x轴,BC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在边BC上找一点D,使BD=CE,求出D点的坐标,并通过计算验证BD2+CE2=DE2。

变式4.在旋转过程中,变式3中的等量关系BD2+CE2=DE2是否始终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这样,因为需要对图形的几何性质等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或验证时,从简单的一类问题开始进行变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中其它规律的发现与验证都可以使用变式教学。

三、通过背景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性和严密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篇10

一路艰辛,宠过她,训过她,也打过她,盼望着她成人成才。她长大了,上高中了,我天天为她操劳,她却叛逆惹我生气。我以为我会怒火中烧,动用权威来压制,可常常是,一转身沉默回卧室,伤心的泪哗地倒下来。被孩子气哭了,转眼间却装作没事人,和她如常说话。有时,给她要好的同学打电话了解情况,说到伤心处,在电话这端泪流不止,在她面前却不露一丝痕迹。实在难以忍受了,顶多愤愤然对老公说一句:“她要是别人的孩子,我根本不理她。”

终于,她懂事了。18岁生日那天,她给我买礼物,说感谢我的养育之恩。我的泪掉下来,是欣慰的泪。母亲节,她借钱,为我买了漂亮的包。我的泪又掉下来,是欢喜的泪。

高考,数学题难,她伤心地哭,我也跟着掉泪,却不让她发现。分数出来,不尽如人意,想到填报的学校有可能录不上,我慌乱至哭。等待的日子,很多个清晨,我躺在沙发上,一遍遍看志愿填报的指导书,心里七上八下,想着想着就流泪。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学习材料有利于立足整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农村普通中学,每个班学生数学水平分了很多层次,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分层次备课,我对于新授课备课有这样的想法:要着眼于中和中下水平的学生,因为只要这批学生听懂了,全班学生都懂了。所以下面我要从教材的调整、教学例子选取、教学道具制作和使用、练习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实践活动)四方面来讲讲数学学习材料怎样巧使用,可以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轻松。

在我们班上中等和中下水平的学生人数不少,如果只是我一个老师去辅导中下生和中等生,帮扶面真很有限,所以我信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挥班上以好带差的作用,让学习好的学生去带动和帮扶基础差的学生,我把学生分成4到5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4人中1人学习好,2人基础中等,1人基础差。优等生首先要理解知识,并且也要学会简单明了地把知识点讲解出来。

一、教材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更有条理逻辑性,学得轻松。

我们要求学生不能读死书,我们教师也不能教死书,不能因为教材书是专家编的,就一味迷信,只字不留的按书教、按书讲,不理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专家的数学系统和教育系统固然全面,但在第一线使用教材的始终是我们,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进行教学。

对于新教材我还在我的两个班中作了试验。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的教材中有个地方与以前的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新教材先讲“算数平方根”后讲“平方根”,以前的教材先讲“平方根”后讲“算数平方根”。八下新教材先讲“正比例函数”后讲“一次函数”,以前的教材先讲“一次函数”后讲“正比例函数”。对于这两个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新教材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知识,但是先讲“算数平方根”后讲“平方根”,就缺乏“开平方”是“平方”的逆运算这一条理了;同样的先讲“正比例函数”后讲“一次函数”, 就缺乏“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这一条理。比较教材后,我决定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作一个试验,刚好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水平相当,所以我一个班按新教材的顺序教以上的两个内容,另一个班就按以前教材顺序教,结果通过我自己的教学感觉,通过各种大、小测和与学生直接了解,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按照以前教材顺序教学的条理逻辑性较强。

还有学习数学差的学生其实大部分对于教材内容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教师可以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的教材中,“有理数的加减法则”,我觉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描述不够通俗易懂,不够贴近生活,反而觉得很冗长难理解。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基础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就会接受的比较慢,甚至有的根本就理解不了。所以我教到这内容的时候我完全抛开书上的法则,不让学生背它,只按我的法则“赚钱”表示正,“亏钱”表示负,赚多少就正多少,亏多少就负多少。在学习小组中,优生做小老师的时候就会学会用更加简单易懂的方法去解释给基础差的学生听。

教师也可以把难理解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诀。例如:“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图象直线的方向由公式y=kx+b中的k来决定。我就总结可以用“八”字决来记直线的方向。当k>0时直线方向如“八”字的第一笔“/”;当k<0时直线方向如“八”字的第二笔“\”。又如当学到“幂的运算法则”时,我总结的学习口诀是“指数的运算是它本身运算对应的低一级运算”,这句话就把书上相应的所有法则总结了,并且不用学生死记硬背。如:a2a3本身相乘,指数对应低一级运算就做加法。

二、教学例子选取很关键,例子选恰当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

例如:上面举的例子 “有理数的加减法则”,不但它法则的描述难理解,而且我觉得它举的例子也较模糊,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基础不好的学生只要一走神就蒙了,而且不深刻。我就想能否可以举些很生活化的例子,可以让全班的学生都能接受这个知识。因此我联想到这里的农村学生会帮家里卖过农产品,都有买卖的经验,所以不妨用“赚钱”表示正,“亏钱”表示负。用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2)+(-3)=?这个等式。是“做生意第一天亏了2元,第二天亏了3元,那么这两天一共亏了5元,由于亏为‘―’,所以即为‘-5’元”。这些基本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我检查学习小组学习的时候发现他们能够举一反三,用借钱表示正、还钱表示负;用赢表示正,用输表示负。

还有就是要引出一个数学问题,例子也不要太多、而且要简单易懂并且数字要容易计算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的教材中,引出“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x,-y);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x,y)”,用了5个点分别在平面坐标系来画从而得出上面的结论。但我觉得我的学生中基础差的要画完要用很多时间,接着我就只够时间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练习的时间没有了,所以就只让学生一起画两个点(2,3)、(0,1)分别关于x轴y轴对称,就让他们分学习小组自己总结结论,这样每个学生都容易操作,不会画完后看得眼花缭乱。也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实操。

还有就是书上的例题有的对于我们的学生过于深,我就把它改容易一点或者搭多几个台阶,便于他们的理解,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在初中阶段很重要,讲完定理后用例题说明怎样用的时候,我就最简单的给出两个三角形和对应定理需要的三个条件,一下只就可以证明出来的,让他们感觉怎样“对应相等”和必须的三个条件;还有通过全等得对应角相等,然后同位角相等证明两条线平行,可以不直接给证明平行,可以先让学生证明两个角相等。

三、教学道具制作和使用的巧,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在教“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我用学生以前画的图(把平行四边形画成矩形)来提问学生问题“之前要求画平行四边形的,但把平行四边形画成矩形对不对?”引导学生说出“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幅图怎样得来的呢?是这样的当时教的是平行四边形,我为了让学生熟悉图形,在课堂上要求他们画平行四边形,但有一个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画成矩形,当时我没有说他不对,他也没错,但我想这幅图正好可以用在教矩形时,这真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教具。

还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来帮我们例如:几何画板等。

四、练习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实践活动)要巧,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从而得到满足,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象我们多层次的班级,讲课要面向中下学生,但练习的设计就要分层,并且学生做过的练习一定要评讲。

有的教师会问按你说书上的例题,还要不要给学生讲啊?我是这样处理的,时间充裕的话,例题可以调过来让他们作为练习做,因为如果不够时间评讲,学生可以看书上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们选择的练习书是《数学同步导学》,这本练习很适合我们的学生用,先总结内容提要,后按照每个课时分配好练习,练习分了基础训练、拓展训练、问题探索三部分,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平时我设定过关题,过关题就是最基础的题目,这一工作量很大,我就发挥小组里以好生带差生,然后到我这里最后把关。好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在不断地复习和进步,这样子做全班学生整体有了很大的进步。

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例如:学到通过测量物体的影子利用比例计算实物的高度,我就安排成一个实践活动,设计表格练习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到室外亲身去量度和计算。让他们动手做一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直观演示,以形象具体的知识为基础,丰富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规律,就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学习材料是死的,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指导来使用学习材料。以上只是我结合我所教学生情况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点个人意见,希望可以与大家交流。

参考文献:

篇12

一、人名中谈成语的普遍性

成语的普遍性指成语随处可见。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喜欢和成语沾边。如:“花无缺”,是古龙《绝代双娇》中的人物,他有着俊朗的外表,并且武艺高强,刚好符合了“完美无缺”这个成语的特性;“杜鹏程”是当代作家,有点“鹏程万里”的味道;又如“李国邦”是影片《天地男儿》的人物,父母命名就希望他能立国安邦。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碰到了不少学生的名字与成语息息相关,比如“王声东”――声东击西,“陈炼钢”――百炼成钢,“丁成规”――墨守成规,“许端端”――端端正正,“林连城”――价值连城,“李亭亭”――亭亭玉立,“赵登科”――五子登科等,虽然学生不是名人,但却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成语的随处可见,如果能结合实际,相信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数字中找成语的联系性

联系性指的是成语与其他的学科有很好的关联。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科与学科之间往往存有隔阂,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不少成语与数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记得郑板桥过年的时候,看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细细想来,原来是这户人家“缺衣(一)少食(十)”。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成语与数字还是很有关联的,诸如:一字千金、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五月飞霜、七上八下、九九归一、十全十美。当然,有些成语还与数学中的规律有关联,例如:“35、35、35”乍一看是一组数字,但如果从成语的角度看,它就变成了三五成群了;“3322”――三三两两;“2、4、6、8、10”――无独有偶;“1256789”――丢三落四;“3456789”――一干二净;“124356789”――颠三倒四; “9+9=1”――九九归一;“7/8”――七上八下等……在课堂上,如果能活用这些数字讲解成语,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肯定会高涨。

三、故事中学成语的知识性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如:“名落孙山”,讲的是宋朝有一位名叫孙山的人,为人聪明幽默,非常喜欢说笑话,有一次,他去京城参加考试,邻居有位吴先生的儿子也跟他一起去,那位吴先生嘱咐孙山多多照顾他儿子。到了京城以后,两人住在一起,也一起进了考场。揭榜的时候,孙山得了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没考上。邻居的儿子心里很难过,于是决定留下来准备参加下一次考试。孙山一回到家中,乡亲们都跑来探望他,并且很关心地问他考试结果如何。邻居吴先生也跑来问他儿子的考试情况,孙山笑了笑,回答他说:“你的儿子还在京城呢!”邻居急着问:“为什么呢?我儿子到底有没有考中?”孙山不直接回答,只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考生的榜单上,最后一名是我,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那么当然就是没有考中喽!从这个小故事中,引申出了成语“名落孙山”。与此同类的还有“河东狮吼”“道听途说”等,讲成语故事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成语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四、字谜中猜成语的趣味性

中国的造字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有些字不但可以使用,还可以用来猜字,比如:“斌”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不难看出它其实是由“文”和“武”组合而成,用成语表述的话,就是“文武双全”;再如“乖”,下面加一个人,那就是“乘”了,细细一想,原来是“乘人不备”。诸如此类,“斤”――独具匠心;“关”――美中不足;“黯”――有声有色;“白”――一了百了;“火”――灭顶之灾;“炭”――头重脚轻;“众”――三位一体;“必”――心如刀割;“不”――一口否定;“钱”――穿针引线。善于归类,成语就变成猜字了,如:偏旁变换,“杭”跟“航”有什么联系,把“木”变成“舟”――“木已成舟”;“波”和“破”,把水变成了石头――“水落石出”;又如“砍”――“钦”(点石成金)、“瓜”――“爪”(瓜熟蒂落)、“苯”――“茉”(舍本逐末)、“咕”――“吟”(古为今用)、“伥”――“值”(长驱直入)、“吝”――“文”(出口成章)、“犒”――“高”(拔苗助长)、“记”――“人”(舍己为人)。猜成语,既可以让学生动脑,又可以让他们用心。

五、广告中看成语的生活化

广告中出现的成语比比皆是,虽然这些成语使用不规范,却也足以体现成语使用的生活化,如:“其乐无穷”,在我们的广告中变成了“骑乐无穷”,如果这是一个自行车的广告,那么骑上去就真的回味无穷。“独领”变成了“读领”,一看就是读书机的广告,不过它却点明读书的重要性。又如:贤妻良母(闲);盖世无双(钙);百依百顺(衣);一鸣惊人(明);口蜜腹剑(健);默默无闻(蚊);引以为荣(饮);刻不容缓(咳);燃眉之急(煤);机不可失(鸡);随心所欲(浴);爱不释手(湿);有口皆碑(杯);长治久安(肠);一览无余(揽)等,虽然乱改成语不合理,但这也恰恰体现了成语的生活化。

篇13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天马行空”,没有优美的文字;没有英语课的生动有趣的对话表演;没有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好玩的实验操作,只有单调的数字和符号、重复而繁琐的计算。学生一上数学课就昏昏欲睡。这大大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否在数学课中恰当地引入一些数学史,让数学课也变得有一些文化底蕴?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呢?

二、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恐怕是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不当。如今数学教科书中虽然有一些史料,但都是“阅读材料式的数学史”。教材多数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修改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会舍弃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很难获得数学的全貌,同时也会忽视一些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正如一位数学家所说:“过度形式化,把光彩照人的数学女王,用x光看成一副骨架。”

另外,一部分数学教师没有意识到数学史的重要性,往往对“阅读材料中的数学史”三言两语,甚至根本就不讲。数学课堂中经常采用的就是不断重复的大量的练习。现实中要应付中考,教师重视的是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和熟练程度,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兴趣。

三、问题的解决

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给学生。数学概念,方法,技巧,技能固然重要,但数学的产生,演化,发展的历史底蕴,同样不可缺少。我希望数学史内容被请进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殿堂,而不是边缘化于教学内容。

“数学史引出学习内容”模式如果能在数学课堂中得以推广,选择学生必须了解的主题,在各个学段以适合学生的不同方式、系统的连贯的呈现。这样,不仅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历史发展观。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引言时,采用了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首算诗“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代替原来的一道单调的数学题。这一节课,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没有人开小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我经常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讲数学小故事,也鼓励学生上网查找相关史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讲,学生乐此不疲。介绍“负数”时,学生通过查找史料,发现印度在公元7世纪就出现了负数概念,但只被理解为“负债”,欧洲数学家“迟迟不肯承认负数”,认为“不可思议”,欧洲最早承认负数是7世纪的笛卡尔,不过他称之为“假根”;直到19世纪,负数在欧洲才获得普遍承认。这一堂课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

在七下的“图形与变换”习题中,我增加了对称和对联的关联性。“清风”对“明月”,上联变下联,正如对称图形,变过去相互重合一样,都是变换后的不变的性质。八下“对称图形”介绍了中西方古代妇女织布中的对称图案,我国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中的对称知识。在七下“简单事件的概率”设置了具有探索性质的数学游戏,像蒲丰投针实验。

在教学八年级上“勾股定理”时,我把数学史中古希腊、中国、印度、日本、欧洲数学家各有的证明方法选取一种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演示。在教学函数时,讲述李善兰借用“函”字古意翻译“function”为“函数”的故事。再讲一次函数时,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老百姓是如何用水壶中的水来记录时刻的“中国古代漏刻”,这其中就有函数思想的萌芽。

另外,一些数学史上的名题本身就很有趣,如湖上红莲、拿竹竿进城等问题。

介绍此类题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介绍数学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介绍祖冲之时,可以这样说:法国巴黎的「发现宫科学博物馆中有祖冲之的大名与他所发现的圆周率值并列。他曾经算出月球绕地球一周为时27.21223日,与现代公认的27.21222日,在那个时代能有那么伟大的成就,实在让人佩服,难怪西方科学家把月球上许多「火山口中的一个命名为「祖冲之。而即使在社会主义共产国家「老大哥苏俄,在莫斯科国立大学礼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的世界各国著名的科学家肖像中,也有中国的祖冲之和李时珍,祖氏有那么杰出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对他稍有认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