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班科学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预设: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2.通过尝试问茶、沏茶、品茶,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重点、难点:

认识不同品种的茶,了解正确的品茶方法,感受中国传统的茶文化。

设计理念: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品茶,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设计思路: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社会活动,通过扮演一名茶馆的店小二,为幼儿营造一个茶馆的喝茶的氛围,通过一个真实的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茶知识,感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喝茶的相关杯具。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茶馆情境,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幼儿入场前)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喝茶,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呢?”,提前布置好简单的场景,插上茶馆的旗帜。

(2)播放古典音乐,走进茶馆,教师扮演店小二问“你们会点茶吗?知道有哪些茶吗?”请幼儿自由交流发言,稍后教师总结介绍——我是店小二,让我来帮你们介绍一下吧。”

备注:以色泽制作工艺分类:(中国六大茶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2.介绍有关茶叶的知识。

(1)将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倒茶。

(1)请幼儿自己思考后,尝试着去倒茶,之后教师介绍沏茶的知识。

(2)请幼儿讨论的沏茶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4.准备好温度适宜的茶水,请幼儿品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1)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2)师:“我们应该怎么喝茶呢?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吗?”请个别幼儿尝试。

(3)教师播放品茶的视频,启发幼儿了解喝茶的方式,请幼儿再次尝试用正确方法喝茶。

(4)幼儿交流前后2次喝茶的感受,教师参与交流并做总结。

5.喝茶的同时,播放古代人们茶馆喝茶的视频,体验优雅、温馨的茶文化。

6.幼儿自由分组尝试泡茶、倒茶、品茶的过程,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参与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困惑。

篇2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

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点评: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

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总评: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篇3

活动名称:宝宝哪里来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2、对动物的生殖方式感兴趣,积极探索。

活动准备: 动物和宝宝配对图片  鸡蛋、鸭蛋实物  黑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1、出示蛋的实物,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它是谁生下的蛋?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蛋?谁生的?

3、小结:其实蛋就是动物妈妈产下的卵。

二 、了解动物妈妈生宝宝的两种方式

(一)请幼儿观看视频后描述

    1、观看蛇产卵视频,认识动物妈妈生蛋的过程。

    2、观看鸡妈妈孵蛋,小鸡出生视频

    师:母鸡妈妈是怎么生出鸡宝宝的?

    鸡妈妈生蛋——鸡妈妈孵蛋——蛋变成小小鸡——小小鸡再长成鸡(结合图片展示)

(二)认识卵生

    1、 和鸡一样,先生出来蛋宝宝或卵,再孵化长成小宝宝的动物我们都叫它是卵生动物。

    2、你知道还有谁也是卵生动物呢?

   (鸡、鸭、鹅、鱼,鸟、蝉、苍蝇等等)其实在动物世界里,除了鸡、鸭、鹅是卵生的,各种各样的鸟类,鱼类,还有昆虫他们都是卵生的动物。

(三)认识胎生

   1、 师:所有的动物妈妈都像鸡妈妈这样生宝宝吗?(幼儿讨论)

   2、观看小狗出生的视频

   3、小结:像小狗一样小宝宝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长成,然后再生出来的动物,我们叫它们是胎生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动物呢?

 三、操作活动: 幼儿尝试分类

篇4

课题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课型

实验探究型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氧气之后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没有科学的认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得知与氧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气体,又因为学生在学习氧气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易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课准备从小魔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1)石蕊变色,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2)分别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和鼓入空气(3)灯火实验。在学习中运用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合作、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制法及用途之后,又一次具体研究另一种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它使学生初步了解某一种物质,必须从物质的性质、制法及用途开始,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这两种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关于二氧化碳,学生早在七年级上第0章就有所耳闻,学生已经知道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过学生需要回忆起那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知道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3、体验在实验中学习和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式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分组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试管若干、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气体若干瓶、

干燥的紫色(用紫色石蕊染成)小花若干、一小喷壶、大烧杯、蜡烛若干

学生分组实验:吸管若干、试管若干,一个洗耳球,石蕊试液、酒精灯、试管架、二氧化碳气体若干瓶

重难点

教学重点:1.知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这一性质检验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体验在实验中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魔术引入课题

教师表演小魔术:将紫色石蕊试液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学生观看魔术表演,并思索魔术的谜底。

为什么紫色的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里就变成红色?

魔术表演为本节教学作好情境铺垫,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提问:大家想学这个魔术吗?想做这个魔术吗?

积极回应,表示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魔术(本课内容)的兴趣。

引入二氧化碳并进行化学性质实验。

强调学做魔术必须先懂得这个魔术的道具和原理。并告知学生空试管中有二氧化碳,紫色液体是一种会变色的指示剂,遇到某些物质会变色。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流程把这个魔术(实验)做一遍。

根据老师给出的器材

1.学生二人一组

2.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实验,亲自体验实验的神奇,能更好的延续学习的兴趣,并为接下来的探究埋下伏笔。

探究紫色石蕊变色的原因,建立假设。

魔术成功后,也要了解魔术背后的秘密(即原理)。请大家猜想: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红色了呢?

学生猜想的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得出三种猜想。

学生思考,按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猜想:

可能涉及以下三种情况:

a.是水使石蕊试液变色。(需提示)

b.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色。(易提出)

c.是生成新的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需提示)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大胆进行猜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扩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究紫色石蕊变色的原因,设计实验。

讲解: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如下器材:

1、干燥的紫色(用紫色石蕊染成)小花若干

2、一小喷壶

3、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请大家根据器材再次进行讨论,设计实验验证上面的三种猜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单次实验不能解决,可以设计多次实验验证。

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肯定正确的实验方案

该实验可分为三组对照的小实验来完成,

a.第一组实验:用小喷壶向一紫色小花喷水,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b.第二组实验:把一干燥紫色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c。第三组实验:用小喷壶向紫色小花喷水,把湿润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小组根据三种情况结合所给实验器材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回答。

学生倾听,并对三组对照实验的设置进一步熟悉。

针对上述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相对容易,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能说出,可能不是很有条理,经过整理,使学生对该探究更加熟悉。教材上的实验不能直观的证明是二氧化碳还是碳酸使紫色石蕊变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也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难点,设计此对照实验,以学生的实践强化知识难点,而且也使学生亲历探究全过程,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紫色石蕊变色的原因,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分别让三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实验,并针对实验现象提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强调结论: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色了。

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色了。

学生上台演示比教师演示效果好,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强调,澄清相近概念,便于知识归纳。

深化结论。

补充讲解: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并板书:二氧化碳+水碳酸

学生倾听并笔记。

具体化学反应暂不作要求,不宜过多解释。

碳酸的不稳定性。

接下来请大家对刚才实验变成的红色溶液进行加热并观察现象。

教师补充: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碳酸  二氧化碳+水

1、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变红的液体又逐渐变回原来的紫色。

2、学生倾听并笔记。

对碳酸的不稳定性做一个及时的讲解,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帮助会很大。

验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并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分别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和鼓入空气

1、实验器材:两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一个洗耳球,两根饮料吸管

2、让学生自主实验:向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吹气和鼓入空气并观察实验现象。

3、完成实验后,回答:从这个实验现象中,你得出什么结论呢?

4、肯定学生回答并补充讲解:白色固体是碳酸钙,很难溶于水中,这一反应经常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并板书: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1、学生两人一组。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

3、学生能回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所以,出现了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4、学生倾听并笔记。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学生早在上学期就已经接触并且比较熟悉,但它又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鉴于该实验操作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实验现象和原因也可以让学生表述,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的描述规范化,准确简洁化。这样学生对该性质记忆会比较深刻。

解释溶洞的形成。

再往变浑浊的液体中吹气,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教师补充讲解并板书: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可溶于水,由此解释溶洞的成因。教材小资料及图片展示。

观察现象,浑浊消失,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倾听并笔记。

学生观看溶洞图片,对溶洞形成进一步理解。

后续实验能更好的解释溶洞的形成,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知识:北方人在冬天时习惯把蔬菜、粮食储藏在地窖里,但在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必须进行灯火实验。

播放灯火实验FLASH

问:为什么一个久未开启的地窖不能直接进入?而灯火实验为什么可以告诉人们是否可以进入?

学生观看FLASH,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得知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并且在氧气的学习中得知,氧气能支持燃烧。因此,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较容易得出答案。

教师演示如图实验请同学们猜测结果:蜡烛自下而上熄灭,验证了同学们的回答。

教师补充解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课件展示灭火图片

猜测实验现象,并仔细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倾听并笔记。

巩固新知

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课件展示大自然界图片,引出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性质。

学生观看课件倾听并笔记。

学生早就了解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起温故知新目的。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作业

1.随堂练习

2.作业本

3.上网查阅“温室效应”的影响。

1和2作业目的是巩固基础,适当涉及重难点;3作业目的联系实际,扩展学生知识面,让科学走进生活,生活中学习科学。

板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水碳酸

碳酸  二氧化碳+水

2、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检验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二氧化碳碳酸氢钙

3、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篇5

(1)366012n(2)5105x(3)0.6a

(4)(2a+1)(a-2)(5)(x/40-x/50)

2.解:(0.9a+0.8b)元.

3.解:(16-2a)/2×a=a(8-a)(m)

4.解:a(1+30%)×80%=1.04a(元).答:这时该商品的零售价为1.04a元.

习题3.2答案

1.(1)(96-2a)(2)1.35m(3)2x(4)a/4π

2.(1)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之和

(2)这根弹簧挂上xkg的物体后的长度

(3)三个连续整数之积

(4)用100元钱买了4枝每枝为a元的铅笔和3本每本为b元的笔记本剩余的钱数

(5)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答案不)

(6)5本单价为m元的练习本与1本单价为2元的外文本的价钱之和(答案不)

3.解:(2a+5)箱.

4.解:m(1+25%)=1.25(万元).

5.解:(a+1500x)元.

6.解:(17a+13b+5c)元.

习题3.3答案

1.

解:

(1)2a+2b=2×2+2×3=4+6=10.

(2)2(a+b)=2×(2+3)=2×5=10.

(3)ab=2×3=4×9=36.

(4)(ab)=(2×3)=6=36.

(5)a+b=2+3=4+9=13.

(6)(a+b)=(2+3)=5=25.

(7)a+2ab+b=2+2×2×3+3=4+12+9=25.

(8)2(2a-b)-(2a-b)+8(2a-b)=2×(2×2-3)-(2×2-3)+8×(2×2-3)=2×1-1+8×1=2-1+8=9.

2.

解:表格从左至右依次填-15,-13,-11,-7,-5,-4,-2.2.

3.

解:图中从上至下依次填×2,-3,,5;

表格从左至右依次填-25,-20,-15,0,5,10,43.9.

4.

解:因为当tf=64.4°F时,tc=5/9×(64.4-32)=5/9×32.4=18(°c),所以这两地的气温相同.

5.解:(1)①a-πa/4;②a-πa/4;③a-πa/4.

篇6

A.﹣2B.2C.﹣D.

考点:倒数.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一般地,a•=1(a≠0),就说a(a≠0)的倒数是.

解答:解:﹣2的倒数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倒数的概念及性质.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数﹣32、|﹣2.5|、﹣(﹣2)、(﹣3)3中,负数的个数是()

A.1B.2C.3D.4

考点:正数和负数.

分析:根据乘方、相反数及绝对值,可化简各数,根据小于零的数是负数,可得答案.

解答:解:﹣32=﹣90,﹣(﹣2)=2>0,(﹣3)3=﹣27,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数和负数,先化简各数,再判断正数和负数.

3.一个点从数轴上的﹣3表示的点开始,先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这时该点所对应的数是()

A.3B.﹣5C.﹣1D.﹣9

考点:数轴.

分析:根据数轴是以向右为正方向,故数的大小变化和平移变化之间的规律:左减右加,即可求解.

解答:解:由题意得: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可表示为+2,再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可表示为﹣4,

故该点为:﹣3+2﹣4=﹣5.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轴的知识,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注意数的大小变化和平移变化之间的规律:左减右加.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B.两个有理数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

C.有理数分为正数和负数

D.所有的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考点: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数轴;相反数.

分析:A、根据有相反数的定义判断.B、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推断.C、按照有理数的分类判断:

有理数D、根据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判断.

解答:解:A、+2与﹣1符号不同,但不是互为相反数,错误;

B、两个负有理数的和小于每一个加数,错误;

C、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错误;

D、所有的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都是平时做题时出现的易错点,应在做题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5.若2x﹣5y=3,则4x﹣10y﹣3的值是()

A.﹣3B.0C.3D.6

考点:代数式求值.

专题:计算题.

分析:原式前两项提取2变形后,把已知等式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解:2x﹣5y=3,

原式=2(2x﹣5y)﹣3=6﹣3=3.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利用了整体代入的思想,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6.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两点的连线段长分别为4cm,6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

A.不超过4cmB.4cmC.6cmD.不少于6cm

考点:点到直线的距离.

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的点与直线上垂足间线段的长度,垂线段最短,可得答案.

解答:解: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两点的连线段长分别为4cm,6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小于或等于4,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利用了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7.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6个,那么比计划多做了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7个.设计划做x个“中国结”,可列方程()

A.=B.=C.=D.=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设计划做x个“中国结”,根据每人做6个,那么比计划多做了9个,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7个,列方程即可.

解答:解:设计划做x个“中国结”,

由题意得,=.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设出未知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8.如图,纸板上有10个无阴影的正方形,从中选1个,使得它与图中5个有阴影的正方形一起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的纸盒,选法应该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考点: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

分析:利用正方体的展开图即可解决问题,共四种.

解答:解:如图所示:共四种.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图.解题时勿忘记四棱柱的特征及正方体展开图的各种情形.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在﹣5.3和6.2之间所有整数之和为6.

考点: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大小比较.

专题:计算题.

分析:找出在﹣5.3和6.2之间所有整数,求出之和即可.

解答:解:在﹣5.3和6.2之间所有整数为﹣5,﹣4,﹣3,﹣2,﹣1,0,1,2,3,4,5,6,

之和为﹣5﹣4﹣3﹣2﹣1+0+1+2+3+4+5+6=6,

故答案为:6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0.京沪高铁全长约1318公里,将1318公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318×103公里.

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0,

a=3,b=2或a=3,b=﹣2;

a﹣b=1或a﹣b=5.

则a﹣b的值是5,1.

点评:此题应注意的是:正数和负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如:|a|=3,则a=±3.

17.一个长方体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8.

考点: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分析: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可得,长方体的长是6,宽是2,高是4,进而可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求出其表面积.

解答:解:由主视图可得长方体的长为6,高为4,

由俯视图可得长方体的宽为2,

则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6×2+6×4+4×2)×2

=(12+24+8)×2

=44×2

=88.

故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8.

故答案为:88.

点评:考查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根据长方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得到几何体的长、宽和高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8.如图,∠BOC与∠AOC互为补角,OD平分∠AOC,∠BOC=n°,则∠DOB=(90+)°.(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考点:余角和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

分析:先求出∠AOC=180°﹣n°,再求出∠COD,即可求出∠DOB.

解答:解:∠BOC+∠AOD=180°,

∠AOC=180°﹣n°,

OD平分∠AOC,

∠COD=,

∠DOB=∠BOC+∠COD=n°+90°﹣=(90+)°.

故答案为:90+

点评:本题考查了补角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弄清各个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64分)

19.计算:40÷[(﹣2)4+3×(﹣2)].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原式先计算中括号中的乘方及乘法运算,再计算除法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原式=40÷(16﹣6)=40÷10=4.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0.计算:[(﹣1)3+(﹣3)2]﹣[(﹣2)3﹣2×(﹣5)].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分析:先算乘方和和乘法,再算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减法,由此顺序计算即可.

解答:解:原式=(﹣1+9)﹣(﹣8+10)

=8﹣2

=6.

点评:此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运算顺序,正确判定运算符号计算即可.

21.化简:3x+5(x2﹣x+3)﹣2(x2﹣x+3).

考点:整式的加减.

专题:计算题.

分析:原式去括号合并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原式=3x+5x2﹣5x+15﹣2x2+2x﹣6=3x2+9.

点评:此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2.先化简,再求值:3mn﹣[6(mn﹣m2)﹣4(2mn﹣m2)],其中m=﹣2,n=.

考点: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

专题:计算题.

分析:原式去括号合并得到最简结果,把m与n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解:原式=3mn﹣6mn+6m2+8mn﹣4m2=2m2+5mn,

当m=﹣2,n=时,原式=8﹣5=3.

点评:此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3.解方程:3(x﹣1)﹣2(1﹣x)+5=0.

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专题:计算题.

分析:方程去括号,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

解答:解:去括号得:3x﹣3﹣2+2x+5=0,

移项合并得:5x=0,

解得:x=0.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其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求出解.

24.解方程:.

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把等式两边的项合并后再去分母得到不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然后移项求值即可.

解答:解:原方程可转化为:=

即=

去分母得:3(x+1)=2(4﹣x)

解得:x=1.

点评: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注意在移项、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25.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每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按要求画图,并回答问题.

(1)将线段AB平移,使得点A与点C重合得到线段CD,画出线段CD;

(2)连接AD、BC交于点O,并用符号语言描述AD与BC的位置关系;

(3)连接AC、BD,并用符号语言描述AC与BD的位置关系.

考点:作图-平移变换.

分析:(1)根据图形平移的性质画出线段CD即可;

(2)连接AD、BC交于点O,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3)连接AC、BD,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出四边形ABDC是平形四边形,由此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如图所示;

(2)连接AD、BC交于点O,

由图可知,BCAD且OC=OB,OA=OD;

(3)线段CD由AB平移而成,

CD∥AB,CD=AB,

四边形ABDC是平形四边形,

AC=BD且AC∥B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作图﹣平移变换,熟知图形平移不变性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6.如图,将长方形纸片的一角折叠,使顶点A落在点A′处,折痕CB;再将长方形纸片的另一角折叠,使顶点D落在点D′处,D′在BA′的延长线上,折痕EB.

(1)若∠ABC=65°,求∠DBE的度数;

(2)若将点B沿AD方向滑动(不与A、D重合),∠CBE的大小发生变化吗?并说明理由.

考点:角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C=∠ABC=65°,∠DBE=∠D′BE,又因为∠A′BC+∠ABC+∠DBE+∠D′BE=180°从而可求得∠DBE;

(2)根据题意,可得∠CBE=∠A′BC+∠D′BE=90°,故不会发生变化.

解答: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C=∠ABC=65°,∠DBE=∠D′BE

∠DBE+∠D′BE=180°﹣65°﹣65°=50°,

∠DBE=25°;

(2)∠A′BC=∠ABC,∠DBE=∠D′BE,∠A′BC+∠ABC+∠DBE+∠D′BE=180°,

∠A′BC+∠D′BE=90°,

即∠CBE=90°,

故∠CBE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折叠的性质:折叠前后两图形全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平角的定义.

27.已知,点A、B、C、D四点在一条直线上,AB=6cm,DB=1cm,点C是线段AD的中点,请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并求出此时线段BC的长度.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分类讨论:点D在线段AB上,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AD的长,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C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解答:解:当点D在线段AB上时,如图:

由线段的和差,得

AD=AB﹣BD=6﹣1=5cm,

由C是线段AD的中点,得

AC=AD=×5=cm,

由线段的和差,得

BC=AB﹣AC=6﹣=cm;

当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由线段的和差,得

AD=AB+BD=6+1=7cm,

由C是线段AD的中点,得

AC=AD=×7=cm,

由线段的和差,得

BC=AB﹣AC=6﹣=cm.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了线段的和差,线段中点的性质,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28.如图,为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的展开图(重叠部分不计),设高为xcm,根据图中数据.

(1)该长方体盒子的宽为(6﹣x)cm,长为(4+x)cm;(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若长比宽多2cm,求盒子的容积.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

专题:几何图形问题.

分析:(1)根据图形即可求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长和宽;

(2)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1)长方体的高是xcm,宽是(6﹣x)cm,长是10﹣(6﹣x)=(4+x)cm;

(2)由题意得(4+x)﹣(6﹣x)=2,

解得x=2,

所以长方体的高是2cm,宽是4cm,长是6cm;

则盒子的容积为:6×4×2=48(cm3).

故答案为(6﹣x)cm,(4+x)cm.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正确理解无盖长方体的展开图,与原来长方体的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长方体的容积=长×宽×高.

29.目前节能灯在城市已基本普及,今年南京市面向农村地区推广,为相应号召,某商场计划购进甲、乙两种节能灯共1000只,这两种节能灯的进价、售价如下表:

进价(元/只)售价(元/只)

甲型2030

乙型4060

(1)如何进货,进货款恰好为28000元?

(2)如何进货,能确保售完这1000只灯后,获得利润为15000元?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1)设商场购进甲种节能灯x只,则购进乙种节能灯(1000﹣x)只,根据两种节能灯的总价为28000元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

(2)设商场购进甲种节能灯a只,则购进乙种节能灯(1000﹣a)只,根据售完这1000只灯后,获得利润为15000元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

解答:解:(1)设商场购进甲种节能灯x只,则购进乙种节能灯(1000﹣x)只,由题意得

20x+40(1000﹣x)=28000,

解得:x=600.

则购进乙种节能灯1000﹣600=400(只).

答:购进甲种节能灯600只,购进乙种节能灯400只,进货款恰好为28000元;

(2)设商场购进甲种节能灯a只,则购进乙种节能灯(1000﹣a)只,根据题意得

(30﹣20)a+(60﹣40)(1000﹣a)=15000,

解得a=500.

则购进乙种节能灯1000﹣500=500(只).

答:购进甲种节能灯500只,购进乙种节能灯500只,能确保售完这1000只灯后,获得利润为15000元.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再求解.

30.已知点A、B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

(1)若a=7,b=3,则AB的长度为4;若a=4,b=﹣3,则AB的长度为7;若a=﹣4,b=﹣7,则AB的长度为3.

(2)根据(1)的启发,若A在B的右侧,则AB的长度为a﹣b;(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并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探究,则AB的长度为a﹣b或b﹣a(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考点:数轴;列代数式;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1)线段AB的长等于A点表示的数减去B点表示的数;

(2)由(1)可知若A在B的右侧,则AB的长度是a﹣b;

(3)由(1)(2)可得AB的长度应等于点A表示的数a与点B表示的数b的差表示,应是右边的数减去坐标左边的数,故可得答案.

解答:解:(1)AB=7﹣3=4;4﹣(﹣3)=7;﹣4﹣(﹣7)=3;

(2)AB=a﹣b

篇7

2、太阳的热是通过________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_______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会慢慢地发生变化。___________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___________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___________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___________。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__________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___________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___________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____小时。

9、根据单摆的___________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___________℃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1、2、4、5、6、9、11、12原创,其余改编)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 ( )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 )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 )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 ( )

(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 )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 )

(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 )

(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 )

(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 ( )

(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 ( )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浮。

(11)人们用铁做锅,而不用铜做锅,是因为铁的导热本领比铜强. ( )

(12)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人可以大约呼吸60次左右,心跳20次左右。 ( )

三、选择题(1、2、4、5、7、8、9、13、原创,其余改编)

(1)一个茄子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后茄子在水中是(

)

A、沉

B、浮

C、无法判断

(2)相同体积的50℃水和10℃的水比较(

)

A、冷水重

B、热水重

C、无法判断

(3)往大小厚度相同的塑料杯、铁杯、陶瓷杯里倒热水,5分钟后杯中水凉的最快(

)

A、铁杯

B、塑料杯

C、陶瓷杯

(4)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一天中先迎来日出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无法判断

(5)比较下图中的两个摆的摆动速度(

)

A、1号摆摆的快

B、2号摆摆的快

C、两个摆摆的一样快

(6)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的水和最后10毫升的水比较(

)

A、后10毫升滴的快

B、前10毫升滴的快

C、滴的速度一样

(7)(

)作为地球自传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

A、傅科摆

B、极昼极夜现象

C、四季更替

(8)在北部的星空中,有7颗星组成勺子的模样。这7颗星被称为(

)

A、北极星

B、北斗星

C、牛郎星

(9)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

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10)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

A、加糖水

B、加盐水

C、加清水

(11)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 )有关。

A.大小

B.轻重

C.形状

(1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13)下面那种情况物体排开的水量最大(

)

A.图1

B.图2

C.图3

四、连线题(原创)

棉被 热的良导体 木制筷子

铁锅锅身 热的不良导体 铝棒

陶瓷勺子 空气

五、图形题(1改编,2原创)

1.预测图中铁块、木块在水中将会如何运动?并在图中用长短不同的箭头线画出浸没在水中的木块和铁块的受力情况。

2

六、简答题(原创)

1、 有一个乒乓球不小心被踩瘪了,但没有破损,请你想办法让瘪了的乒乓球再鼓起来,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2、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北极星是“不动”的?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什么地方?南极看北极星又会怎样?

3、要使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一些,应考虑哪些因素?

2011年小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卷科学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填空题

1、水银热胀冷缩 大 小 微粒运动

2、辐射 对流

3、长度 方向 日晷

4、泄水 受水

5、不一样

6、四季更替

7、浮力

8、24 1小时

9、等时性

10、4℃

判断题

1—6 × × × √  × ×

7--12 √ √ √ × × ×

选择题

1---5 B A A B B

6—10 B A B B C

10---13 B A A

连线题 棉被 热的良导体 木制筷子

铁锅锅身 热的不良导体 铝棒

陶瓷勺子 空气

图形题

1、铁块沉下去 ,木块浮起来。

2、实验说明了钢条会热胀

简答题:

篇8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篇9

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知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本课要知道的性质是:①不支持燃烧;②比空气重)

3.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4.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难点:1.倒气体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操作;

2.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三、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小苏打、白醋、玻璃片、玻璃瓶、火柴、蜡烛。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观察小苏打、白醋及产生的气体。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小苏打。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苏打,并说一说小苏打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记录。

【预设】小苏打是白色粉末状物质。

【展示】展示白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醋,并说一说白醋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记录。

【预设】白醋没有颜色,而且闻起来酸酸的。

【过渡】如果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进行混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展示】展示工具。

【讲述】做这个实验还需要的工具有小勺、毛玻璃片和玻璃杯。

【展示】展示步骤:

1.用勺子取3勺白醋放入玻璃瓶中;

2.用勺子取1平勺小苏打放入玻璃瓶中,立即盖上毛玻璃片;

3.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手触摸玻璃瓶的外壁,有什么感觉?并记录。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自己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交流】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呢?

【总结】

【提问】烧杯中的白色液体还是白醋吗?

【预测】可能不是了。

【提问】我们如何来验证呢?。

【预设】往白色液体中再加入小苏打,如果还能有气体产生,说明是白醋,如果没有现象,说明不是了。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试。

【学生活动】往反应后产生的液体中加入小苏打。

【总结】玻璃杯中的无色液体不是白醋了,是一种新的物质醋酸钠。

知识点二:产生了什么气体

【过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还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呢?

【讲述】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验证这种气体有哪些性质。

【展示】展示方法。

方法一:往杯子里插入正在燃烧的细木条。

方法二: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

【组织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述方法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提问】往杯子里插入正在燃烧的细木条和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呢?

【预设】蜡烛都熄灭。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它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小苏打和白醋产生了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

【展示】展示【教学实验】观察小苏打、白醋及产生的气体。

【教学实验】观察小苏打、白醋及产生的气体。

【展示】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

【讲述】请同学们课下观看视频【知识解析】二氧化碳的性质—灭火;二氧化碳的性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反应生成醋酸钠和二氧化碳气体,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它不助燃,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七、板书设计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白醋+小苏打

二氧化碳+醋酸钠

篇10

1.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运用的广泛性

等特征。

2.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逻辑性

、精确性

以及系统性等方面。

3.通常认为数学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实用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文化素养等三类。

4.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5.

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开始逐渐凸现出切近儿童生活

、强化过程体验

、注意探究发现等价值取向发展上的特征。

6.

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

7.

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

以及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8.

知识学习过程大致包含了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以及巩固阶段等这样几个阶段。

9.

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效、教师要注意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教师在发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等三个问题。

10.

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

、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

11.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

1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

、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

13.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以及

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14.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包括

叙述式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以及“实验法”、“练习法”等。

15.学习评价除了具有“导向”

、“反馈”等价值外,还应具有诊断、激励、研究等价值。

16.

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知阶段、表象阶段以及概念阶段等三个阶段。

17.

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活动导入以及问题导入等策略。

1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空间大小等的识别。

1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

、设计方案、执行方案以及“评价结果”等四个心理过程。

20.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加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

21.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逻辑性、精确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

22.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

23.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以及依赖(性策略)等几种状态。

2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以及多样化(策略)等策略。

25.

教学手段的抉择与运用,主要取决于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这样一些变量。

26.

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以及参算数的改变引起运算结果的变化等几类。

27.

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等。

28.

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陈述(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策略性(知识)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29、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

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

30、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空间)大小等的识别。

31、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

32.课程就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环境等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33.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

以及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34.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等的特点;

35.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队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等。

3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37.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这三个特征。

38.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等三个部分。

39.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等这样一些特征。

40.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抉择主要取决的变量包括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以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三个方面。

41.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含着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以及交叉(关系)等三类。

4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数学问题主要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以及运算(信息)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43.课程就是由教师、学生、教材

以及环境等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44.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

以及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45.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6.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队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

47.

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包含着儿童数学观

、生活数学观、现实数学观等这样三个数学观。

48.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的进步、数学自身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观

等。

49.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方位、距离以及大小等的识别。

50.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试误法

、逆推法以及逼近法等三种。

51.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

、策略性知识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52.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理特征主要包含着是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以及是发展情感的过程等三个方面。

5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以及交叉(关系)等三种不同的情况。

54.

发展儿童的数感包括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以及对数和数的

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等三个方面。

55.推理通常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56.

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等三类。

57.

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以及中间状态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58.

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强化“概率与统计”的学习,至少含有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些价值。

59.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60.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空间大小等的识别。

61.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

62.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概念性(陈述性)知识、技能(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6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64.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

65.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试误(法)

逆推(法)以及逼近(法)(爬山法)等三种。

66.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解释、显示问题、解答

、(反应)与确认这样相同的流程。

67.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促进数学思维

等三个方面入手。

6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以及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等这样一些特征。

69.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等。

70.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等。

71.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

等。

72.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

、(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以及(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73.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

74.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

、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

75.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改变参算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以及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等几类。

76.

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等。

77.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促进数学

篇11

2、我国的沈括是北宋时期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著作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并推断出太行山一带在远古时代是海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变化。

3、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

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海边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5、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逐渐破碎。

6、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岩石逐渐风化。

7.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逐渐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8、流水、风、物体重力、人类活动以及其他动物活动都可以把岩石的碎屑带走。

9、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10、人类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这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另一方面对自然也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如容易发生泥石流、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滑坡、沙尘暴等。

二、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研究冷热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实验过程: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会发现石头开裂变碎了。

实验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2、实验名称:研究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准备: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水杯

实验过程:

(1)用木条将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5)往水杯中加水,在课堂上展示现象,学生描述结果。

实验结论: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使地表发生变化。

三、练习

一、填空题

1、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

)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

)、(

)、(

)的化石。由此,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是(

)。

2、北宋时期的(

)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在他晚年所著的(

)中就阐述了关于(

)、(

)的精辟见解。

3、沧海变桑田指的是(

)。

4、高山上的岩石由于(

)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

)过程中,受到水的(

)和相互(

),形成了卵石。

5、大自然中能搬走碎石、改变地貌的力量有( )、( )等。

6、在长期的(  )、(  )、(  )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7、风化后的岩石被(  )、(  )、(  )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

8、一小块石头,在火上(  )后,放到冷水中冷却;然后再加热,再冷却,反复做,最终小石块会(  )。

9、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和(

)。

10、地表的变迁一个原因是自然的因素,另一个原因是认为的因素。那么,人类的(

)、(

)、(

、(

)等活动对地表有巨大的改变作用。

二、选择题

1、河流中的鹅卵石主要是借助了( )搬运的。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重力作用

2、《梦溪笔谈》阐述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见解,其作者是(

)。

A.祖冲之

B.沈括

C.徐霞客

3、自然界的岩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侵蚀作用

4、在下列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中,(  )造成的破坏最大。

A.砍伐森林

B.开山修路

C.植树造林

D.修筑梯田

5、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

)。

A.安第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昆仑山

6、(

)的做法是正确的。

A.

向大海倾倒垃圾

B.

乱伐森林

C.

改造沙漠

7、“沧海变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层运动

B.

填海造陆

C.

房屋倒塌

8、人类的哪些活动不会改变地表(   )

A、拦河筑坝

B、围海造田

C、开采矿石

D、种植庄稼

三、判断题

1.

地球表面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 )

2.

云南的路南石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化作用。

( )

3.

温度变化不会对地表造成影响。

( )

4.

海边礁石是受海浪的冲击,日积月累形成的。( )

5.

流水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

6.

人们活动对地表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影响。( )

7.

在一亿八千万年前恐龙时代,喜马拉雅山脉可能是海洋。( )

四、连线题

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下列地貌是怎样形成的?请用线连起来。

石林

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海边礁石

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火山口湖

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风蚀石

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五、简答题

1、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2、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鱼龙、鱼、海藻、海螺、海洋;

2、沈括、《梦溪笔谈》、地球演变、地质变化;

3、地表发生的变化;

4、风化、搬运、冲刷、摩擦;

5、风化、侵蚀;

6、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

7、风、水、冰;

8、加热、炸裂

9、风化、侵蚀;

10、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危害造田、开采矿石。

二、选择题

1、B;2、B;3、A;4、A;5、B;6、C;7、A;8、D。

三、判断题

1.

正确;2.

错误;3.

错误;4.

正确;5.

正确;6.

错误;7.

正确。

四、连线题

石林

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海边礁石

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火山口湖

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风蚀石

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五、简答题

1、答: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火山

篇12

教学目标:⑴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使同学们能够、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搜集10组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一

1.说一说

①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课前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整理,现在和同桌互相交流吧!把你整理的过程与心得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生互相分享整理的知识,过程和心得。)

交流后展示。

②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指名说一说)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关系式为: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得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关系式为:

③同学们说的真棒!那么,你能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交流后指名回答。)

不同点

相同点

意义不同

变化方向不同

关系式不同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之扩大(或缩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

2.议一议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四人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并说明自己的举例为什么是成正比例或者成反比例。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每组说明正、反比例实例各一个,其他小组注意不要重复,并把本组需要交流的问题展示出来。

(生1:买苹果时,苹果的单价一定,那么需要的钱数和买的数量成正比例。如果花费总钱数一定,苹苹果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生2:一个人行一段路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生3: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π的值是一定的,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生4: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有些学生对此提出疑问)

讨论: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虽然圆的面积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圆的面积和它半径的比值不是固定,所以它们不成正比例。)

生5:给一个房间铺地砖,需要地砖块数和地砖面积成反比例。)

(二)回顾与交流二

生活中有许多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只要我们能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就一定能准确判断出来。

⑴、填一填:

1.圆柱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

)关系。

2.时间一定,总产量和单产量成(

)关系。

3.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关系。

4.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

)关系。

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成(

)关系。6.如果

,那么x和y成(

)关系。

7、已知

A÷B=C,当

A一定时,B和C(

)比例;当B一定时,A和C(

)比例;当C一定时,A和B(

)比例。

8、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中: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注:1、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纠正。

⑵、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2.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和芝麻的质量。

3.小丽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4.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和剩下的长度。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6、生产机器的总台数一定,生产天数和每天成产的台数。

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树高和影长如下图:

①看图填写下表:

树高/m

1

2

3

4

5

影长/m

②树高和影长成比例吗?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③根据图象,估计8米高的树,这时的影长是多少米?

注:1、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⑷解决问题

1.用长3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砖铺一条路,需用900块。如果改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需用多少块?

2.六(1)班买来72米长的绳子,剪下8米做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买来的绳子共可做跳绳多少根?

(三)、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2、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1、35:(

)=20÷16==(

)%=(

)(填小数)

2、因为X=2Y,所以X:Y=(

):(

),X和Y成(

)比例。

3、学校图书馆的科技书、文艺书和故事书共12000本,其中科技书占,科技书与故事书的比是2:3,故事书有多少本?

4、小明读一本书,已经读了全书的,如果再读15页,则读过的页数与未读的页数的比是

2:3,这本书有多少页?

5、每条男领带20元,每支女胸花10元,某个体商店进领带与胸花件数比是3∶2,共值4000元。领带与胸花各多少?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

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

进入新课学习,

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

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

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

“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

为什么?

”在学生能准确由A

X

B

=

C

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

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

再次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

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

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

我提出:

“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

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

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

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

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

篇13

意义判断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做乘法”,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解决较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图示法:根据数学问题画出实物简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来表达题意,以帮助加工信息,正确地审题、分析和检验,从而使数学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一种方法。解决倍数问题,常用图示法。

例1 学校一个书架有12层,每层可放25本书。一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

【助教解读】

这是一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应用题,求一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其实就是求12个25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25×12=300(本)

答:一个书架能放300本书。

【经验总结】

解这道题的关键是知道这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应用题,像这样的题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方法。

例2 希望小学有篮球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3倍。希望小学有足球多少个?

【助教解读】

这是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

可以画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求足球的个数,实际是求3个35是多少,

列式解答是:35×3=105(个)

答:希望小学有足球105个。

【经验总结】

解答倍数应用题时,关键是先要看清谁是谁的几倍。

例3 小明和小方到文具店买同一种钢笔,小明买了10支,小方买了13支,每支钢笔的价格是10元。小方比小明多用了多少钱?

【助教解读】

方法一:可以先找出小方比小明多买的钢笔支数,然后由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来求出小方比小明多用的钱。

方法二:可以先分别求出他们各自用去的钱,再利用减法求出小方比小明多用的钱。

解:方法一: 10×(13-10)

方法二: 13×10-10×10

=10×3

=130-100

=30(元)

=30(元)

答:小方比小明多用了30元。

【经验总结】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两种方法之间还可以相互验证。

【基础题】

1.这列火车有15节车厢,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2.一只羊重15千克,一头牛的体重是一只羊的17倍,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3.某飞船在太空运行1天,耗电43千瓦时,照这样计算,该飞船在太空运行15天,一共耗电多少千瓦时?

4.三月份植树小分队绿化荒山,每天植树28棵,三月份一共能植树多少棵?

【能力题】

5.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有“童话世界”之誉。下面是九寨沟门票的价格。

旺季(每年4月1日~11月15日):门票220元

淡季(每年11月16日~次年3月31日):门票80元

(1)旺季时,9个人去九寨沟游玩,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淡季时买5张门票比旺季时买5张门票少花多少钱?

参考答案

1.

98×15=1470(人)

2.

15×17=255(千克)

3.

43×15=645(千瓦时)

4.

28×31=868(棵)

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