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市场需求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工程技术研发类的人员一直是汀行业最热门的人才。
(二)汽车行业中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竞争焦点。比如精通外语的汽车设计人才、具备汽车技术背景的营销人才、具备汽车销售背景的IT类专业人才,以及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2005年将更加走俏。
(三)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激活。近两年,由于金融行业不断调整和不断推出增值服务,金融业以保险、基金等行业为龙头,人才需求量大增,特别是在核心业务如证券、银行、保险以外的房地产贷款、个人理财、车险等都需要专业的金融人才的加入,以及新的金融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使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2004年6月,作为科锐金融人才网的拥有者――科锐咨询的CEO高勇在新闻会上透露:截至到今年3月份,有19个国家和地区6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195家金融机构,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急缺八种金融人才:一是金融分析师(CFA);二是特许财富管理师;三是基金经理;四是精算师;五是证券经纪人;六是股票分析师;七是信息主管;八是投资管理人才。
(四)传媒业需要高级市场人才。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 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然而,中国传媒培训市场却显得风平浪静,与传媒业巨大的人才需求显得极不相称。目前,急需培养三个层面的高素质、专业化传媒人才:一是传媒企业家或职业出版人,这是传媒业发展的领军力量,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二是专业人才团队,包括资深采编人员、发行专家、营销专家、印务专家、传媒市场研究专家、信息管理和竞争情报专家等,传媒企业必须在采编、营销、广告、发行、印务、信息情报分析等方面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专业化队伍,才能在传媒各个环节中确保竞争优势,三是管理及服务人才队伍,包括HR专家、财务专家、行政管理等专家队伍。
(五)物流业通揽前后端人才。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地区中心城市制定了物流发展规划;全球50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有75%已进入我国,采购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而与此不相称的是,中国物流人才缺口巨大,全国缺 60万人,其中北京缺20万,上海缺20万,深圳缺12万。物流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六)数字电视成为新的人才需求热点。我国计划在2005年将进行数字电视的商业播出,2008年用数字电视转播奥运会,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的播放,全面推行数字电视。而在数字电视的运营、制作、关键技术本地化应用等方面,人才缺乏。
(七)咨询业人才需求呈新的热点。现在咨询业在中国绝对是个新兴行业,前后不到20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据北京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地区注册登记的咨询机构已超过7000家,从业人员约为 30万人,其中规模较大、声誉较高的咨询公司服务范围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策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综合咨询及专业认证等诸多领域。2004年6月11日,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与中国第三大咨询公司远卓组成战略同盟,而国际著名的五大会计公司安达信、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更是早巳入主中国。近两年,各大国际咨询公司云集北京,国内咨询公司异军突起,使咨询人才大战一触即发。
(八)游戏人才链上需求多。调查显示,国内游戏产业真正起步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全国游戏企业仅79家,游戏从业人员只有2969人,其中大部分是游戏销售人员,游戏技术开发人员(含美工)仅有1169人。但随着国内网络游戏用户的急剧增加,人才资源匮乏的矛盾很快突出出来。目前国内的游戏专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人,游戏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游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据分析,目前,市场上主要需要以下5类紧缺游戏人才:一是游戏策划人才;二是游戏程序员;三是游戏美术工程师;四是游戏市场拓展员;五是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
(九)市场总监缺口较大。据2004年7月18日的《北京考试报》报道,市场总监已屡次被列入人才紧缺榜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至少紧缺30万名市场总监。全国现有6000万名营销人员,80%以上未被培训认证,其中60万名高级营销管理人才基本都未被培训认证。针对市场的需求,部分机构及教育单位已经推出市场总监的培训考试。其中,以中国市场学会主持的“中国市场总监资格认证”体系最为引人注目。由于该认证按照国际惯例引入了第三方考试方案,有美国ATA考试平台进行规范老师,突显出其公正性及严肃性,因此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同。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上海市目前已有大约200多位市场总监通过了这个考试,并获得了珍贵的中国市场总监资格证书。
(十)医药业人才需求呈多样性趋势。北京人才市场经理郭卫东告诉记者,医药人才特别是医药销售人才一直是今年人才市场的招聘大户。而在网上人才市场,进入8月医药人才也表现不俗。中华英才网数据显示,与7月份相比,医药人才职位一直在稳步增长,8月共提供职位10551个,比7月增长 1612个,在热门行业的排行榜上也跃居第七位。其人才需求特点是:一是职位需求多样化,不再死守销售;二是高薪优势引才,海归竞争力凸显;三是外资医药企业销售代表首选毕业生:四是医药物流人才成为新热点;五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才需求增大。
(十一)海归人员急需培训。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 2003年底,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58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达1了万人。北京市有了万余人,成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最多的城市和地区。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信息,北京市目前有2万名留学者回国创业,已经成为“海归” 人员最多的地方。但海归人员不等于就是人才,而是潜在人才,是准人才。2003年,出现了一个现象,不少“海归”成了“海待”,回国等待工作机会。海归是越来越不值钱,这个现象在2004年继续上演。“海归”成“海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一是良莠不齐,个别人系出“克莱登”大学。德勤人力资源咨询专家黎化民表示,海归也分三六九等,美国的海归相对好一些。 9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人到外面速成一个学位甚至是博士,他们往往选择去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这些国家门槛低,周期短,这些人回来后,受到认可的程度自然就低。二是专业单一,不能胜任复杂工作。三是追求高薪,却不愿付出。四是单打独斗,不讲团队精神。五是文化差异,导致沟通不畅。六是定位局限,一窝蜂挤向沿海企业。随着留学门槛的进一步降低,海归人士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供过于求导致海归身价大幅下降。可海归们仍将就业目光盯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鲜有海归问津。如何使各类海归人员尽快了解中国国情,掌握有关就业劳动政策和创业技能技巧,由潜在人才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叮的显性人才,成为培训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培训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化和全球化
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奥运会、世界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活动大量增加,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都通过正规的学历学位教育来完成,大量的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以获得大批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教育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大量的国外、境外培训机构和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进入中国,既带来了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壮大了培训市场规模,同时,也加剧了培训市场的竞争,影响了培训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变化及改革方案出台
十六大后,我国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期,一系列政策将作调整,一系列改革举措将出台,市场经济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这改革创新、社会变革的时代,将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方式。为适应这个社会大变动的趋势,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这就给以新颖、快速为特征的继续教育培训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增加了许多培训需求。
(三)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同时,珠三角、长三角进入了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时期,对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近期,在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说明了这一点。继续教育培训如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节奏产生互动,及时分析发展带来的人才培训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四)新职业、新职位催生新的培训需求
据上海《人才市场报》报道,2004年将诞生65个新职业。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管理类职业,如商务谈判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二是高科技产业中的技术类职业,如IT行业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软件项目经理、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师等,IC集成电路行业的集成电路测试人员、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工艺员等;三是在城市重点发展领域中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如汽车产业中,有二手车交易员、汽车综合经验与诊断技术、汽车营销员等新职业等。新职业的产生将催生新的培训需求。促使一些行业培训及其机构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
(五)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对培训需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对于大多数职业人来说,入职、升职晋级、岗位转换、再就业等成为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人生经历。在这些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必须及时地更新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这就不断产生新的培训需求。
三、培训市场热点分析
(一)根据零点集团的调查, IT培训、金融培训和法律培训是目前培训市场的中流砥柱。在未来几年,IT、金融和法律培训仍会继续走高,并且培训课程将与WTO知识密切相关,例如 WTO与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WTO与企业商务运作等等。而物流培训、会展培训极有可能“火”起来,国家对会展人才、物流人才的需求呈飙升趋势。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上海国际性会展达300多个,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使会展经济达到顶峰,会展运营、会展服务、公共关系、客户服务等等的市场需求使与此相配套的培训呼之欲出。同时,作为我国新兴的物流专业,正以每年30%~ 40%的速度递增。能够系统掌握物资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的人才,除现有的大中专学生外比例很小,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此外,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项目管理、公共关系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以及风险投资等等也呈现出强势需求。
(二)来自民营企业的订单越来越多,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企业培训的主要需求者。据上海一家培训公司介绍,早两年,来自外资企业的业务份额占其业务总量的70%,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到20%和 10%。相比较而言,民营企业对于培训的需求非常急切。据专家分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走到了从小中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或是集团化转型的拐点,规模不断扩大,从雇员数额来说,现在外资企业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0%,民营企业却上升到了40%。数量在迅速增加,管理水平也亟待提升,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快速膨胀的培训需求。但相比而言,民企挑选培训产品仍不及外企理性,急于求成、图快图省事的思想非常普遍,培训需求分析往往不够深入,间接导致了培训的草草了事。
(三)高端培训转身咨询角色。一些高端培训公司开始在前期导入和后期跟踪上提供更多的服务,扮演起咨询顾问的角色。好的培训和劣质的培训的差别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的工作。有关人土由此推断:未来,真正适合企业培训需求的还是企业内训师,他们更了解企业,能够为企业度身定制课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管理培训热点
根据中国管理资讯网撰写的《2003中国管理培训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3年中国管理培训市场有六大热点;一是认证课程;二是总裁研修班;三是项目管理培训;四是MBA课程;五是拓展训练;六是人力资源培训。
(五)IT培训热点
1、IT营销人才培训
IT行业呼唤经过系统训练的高素质营销人才,但目前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专门针对IT行业的营销人员的培训,这种现状的最终形成,主要缘于以下营销人才培训的四大阻碍: 一是开设新课有风险。培训机构倾力开发一门新的课程,前期的开发成本暂且不说,学员能否接受一个新鲜的课程也有着太多的疑问,因此不少培训机构干脆选择那些经过市场检验的课程。二是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虽然每家培训机构都不断从企业那凰获得一些有用的人才需求信息,但其传统信息来源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关部门或者人力资源部,对于IT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情况很难把握准确。三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往往因循着学什么干什么的惯性,殊不知学中文或英语的从事IT公关或者营销工作,往往有着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四是社会对于营销职业的误解。从事技术工作固然是令人向往的、稳定的、高薪的职业,但从长远看,汀技术人员始终无法回避年龄的尴尬,而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对IT营销人员来说则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优势。
2、IT管理咨询人才培训
国资委信息中心2003年对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信息化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型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平均为6782.63万元/户,但与企业动辄上千万元的投入不成正比的是,只有 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对此,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周明认为,企业内部汀管理咨询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业内人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IT管理咨询顾问作为企业信息化人才金字塔的中坚力量和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神经中枢,其工作的复杂性较高,对其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为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6月,由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推出的汀管理咨询系列技术资格培训与考核项目(1TMC)全面展开。该项目共分5个专业方向: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 (CRM)、供应链管理 (SCM)、产品数据管理 (PDM)、IT服务管理(ITSM)。
3、IT设计培训
篇2
一、软件市场发展现状
在专业服务的细分产品市场中,IT教育与培训在市场强大需求的拉动下,同比增长达到23.0%,国外软件厂商和服务商加快脚步进入中国IT教育与培训市场,Novell、EMC与东软签订合作协议,惠普则成立了软件工程学院直接参与市场竞争;IT咨询服务市场快速发展,服务内容不断向高端发展,同比增长达到21.0%;IT运营管理服务在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带动下,同比增长20.8%。国内最大的贸易集团上海联华超市/世纪联华签约IBM,树立了内资零售企业IT运营管理服务的典型,而主要行业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对于外包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明显提高,对外包服务的需求范围、需求力度不断加大,“惠普集成运维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应运而生;相比之下,系统集成市场略显沉闷,仅实现同比增长15.3%。
在充满变数的中国网络服务市场中,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服务商们希望凭借特色应用实现突围,综合类和专业类的网络服务商在竞争中不断演绎着变化。搜狐和淘宝网宣布成为战略联盟,共同开拓中国网上购物和网上拍卖市场;MSN了在中国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爱问”互动搜索等战略举措,使网络服务市场面临新的竞争格局。
二、软件市场需求
1、在建基础建设对软件产业的需求
我国当前正处于大规模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这些建设包括电力行业、金融行业、电信行业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公共交通信息系统、社保、医保等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些对软件都有着极大的需求,据IDC预计,未来5年,我国软件市场将以48.3%的速度高速增长。
2、政府部门对信息技术及软件的需求
从当前世界信息发展来看,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同时,联合国经济会事务部把推进发展国家政府信息化作为今年的重点,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将提升政府效率及便民服务作为重点,以更有效率的行政流程,为人民提供更广泛的、更便捷的信息及服务。
政府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打破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并成功建构了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以书面审核的传统作业方式,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与人们的联系。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政府投资200多亿元,先后建成12个国家级政府信息系统;有40多个部委成立信息机构,开发各类数据库800多个。自1993年,我国陆续启动了以"金"字命名的一系列国家级电子信息应用的重大工程,到了1997年,先行启动实现金桥、金卡、金关、金税工程的初期目标,并将其投入应用建设中。
3、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的需求
当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在竞争中生存并取胜,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而现代企业的管理系统企必须有信息系统来支持。所以,基于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则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在中国拥有近15000个大中型企业和大约1000万个中小型企业,而根据IDC的统计,截止到去年年底,在中国只有2051个企业安装了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M)系统。与世界500强企业中60%都装有ERM系统相对照,在中国的前500强企业中只有2%安装了ERM系统,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国的企业将会是多种软件产品的最大购买者。
4、教育软件和家用对软件的需求
我国有1000多所大专院校、几十万所中小学、二亿多在校学生,教育系统信息化和教育软件的需求十分庞大。此外包括娱乐在内的家用软件市场需求目前更是难以简单用数字来表达需求的规模。
所以,综上所示,当前我国市场对软件的需求还是相当庞大的。
三、软件开发原则
1、软件开发的目标
软件的开发目标即是生产具有正确性、可用性以及开销合宜的产品。正确性指软件产品达到预期功能的程度。可用性指软件基本结构、实现及文档为用户可用的程度。开销合宜是指软件开发、运行的整个开销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们形成了对过程、过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选取的约束。
2、软件开发的原则及对策
软件开发必须围绕软件设计、软件支持以及软件管理这三方面开发,笔者根据此提出了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选取适宜的开发模型
该原则与系统设计有关。在系统设计中,软件需求、硬件需求以及其它因素间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经常需要权衡。因此,必需认识需求定义的易变性,采用适当的开发模型,保证软件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
(2)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
在软件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软件的模块化、抽象与信息隐蔽、局部化、一致性以及适应性等特征。合适的设计方法有助于这些特征的实现,以达到软件的目标。
(3)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程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软件工程中,软件工具与环境对软件过程的支持颇为重要。软件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开销直接取决于对软件工程所提供的支撑质量和效用。
(4)重视软件工程的管理
软件工程的管理直接影响可用资源的有效利用,生产满足目标的软件产品以及提高软件组织的生产能力等问题。因此,仅当软件过程予以有效管理时,才能实现有效的软件工程。
如下图一所示为是某公司软件产品一个版本的开发流程,整个开发大概持续一年左右。从图中可以看出,流程中的大多数活动都是串行进行。这样的一种类似瀑布的开发流程,前提是需求在产品的初始阶段就完整的被捕获并正确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最后交付的产品是客户所需要的产品,但通常这样的理想状况很难实现,所以,一般情况下,图二的开发流程更适合软件产品的开发,其优势有如下几点:
1、市场和需求驱动,拥抱变化
在开发的过程中,产品的业务人员和售前可时刻保持与产品开发团队的沟通和工作,保证开发出来的产品是符合业务需求。
2、充分利用资源和时间
这种方式可迭代开发、强调沟通、缩减文档,在每个迭代初期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开发、测试人员的时间,达到效率最大化。
3、每日交付
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自动化Build,并生成可以交付的产品。业务人员、客户都可以试用并提供反馈和新需求。
所以,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团队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总体来说,在开发软件时一定要先确定软件工程的可行性,估算完成该工程所需资源和成本,制定合理的工程进度表,以及时顺利完成整个软件工程开发工作。■
篇3
2.1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收水平预测目前,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收水平已经位于全国前列,但各省、市发展并不平衡。到2013年底,山东省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82107台,居全国首位,玉米机收水平也最高,达到82%,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省的玉米收获机械已进入快速成长期。从整体看,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已经具备了快速增长的条件。同时随着规模化经营模式的推广,玉米机型的以旧换新、更新换代也将大规模开始,预计在5-10年内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收的真实水平将会达到85%以上。
篇4
一、多维度技术手段在电影中的应用
在多维度电影形式中,首先被大众接受的就是数字3D电影。其将传统的二维电影通过一定的拍摄技术手段与三维数字技术结合,从而产生更富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效果,观众可佩戴3D眼镜观看,代表作品包括《变形金刚》《阿凡达》等一系列影片。但普通的数字3D电影还难以让观众获得高品质的观影享受,因此3D电影进而发展到IMAX等高清大屏。普通的3D电影与IMAX在制作手段上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但IMAX的放映设备有了许多变化,因此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呈现方式上,即展示电影中的空间和在巨型超大银幕中使观众置身于电影中的空间的区别。其他多维度电影又给观影者带来更新的观影体验。其中,4D电影目前主要应用于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体验馆,具有代表性的如上海自然博物馆4D影院、金沙遗址博物馆4D影院等。每一种维度体验方式都是多维度电影的一种体验增量,从而实现电影形式的多元化。
二、多维度电影在现代电影市场中的应用
人们通常认为3D及以上维度的电影即多维度电影。3D电影技术在现代电影中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大影院的排片中3D电影占有很大比重。不仅如此,3D电影还经过了从被动立体(红蓝滤色片式3D立体眼镜和偏光式3D立体眼镜)到主动立体(快门式)的技术发展,但其他维度的电影形式尚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如,带有物理体验维度的4D电影目前主要应用在博物馆的影院建设中。现在市面上的所谓5D电影,即将屏幕扩大到穹顶的范围,使观影者真正置身于一个三维的观影空间中,每名观影者根据不同方向的观察得到的是不同的观影效果,每次体验也不同,甚至感觉同一部电影观看多次得到的却是不一样的画面节奏和理解。这种维度下的观影体验归功于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深入应用。不得不说,这样的融合虽然给电影带来了创新,但将其推广到大众电影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三、多维度电影的技术手段及发展方向
多维度体验式电影的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制作技术的数字化和硬件设备的体感体验上。就3D电影制作来说,首先实现了三维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如《变形金刚》等,再配合3D摄像机的拍摄技术,在数字3D和IMAX的电影制作技术手段上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终端的影院再配合不同类型的体验眼镜,就实现了3D电影的立体观影。事实上,这一系列技术手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制作系统,从前段的拍摄方式到中段的虚拟技术合成,再到终端的观影体验,整个流程已经较为完整且合理。要在这样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技术平台上再求继续发展,无非是在提高电影的清晰度、观影的舒适度等方面下功夫,但这些技术难以在本质上深入发展原来的3D电影的观影体验。而其他维度的电影手段又因为受到硬件设备的制约,很难迈上大众广泛消费的平台。4D电影中的多功能体验式设备,在本质意义上是借助硬件机械的作用,配合电影情节的发展而产生作用。如果要让这样的体验方式进入大众影院,现阶段可能只能结合部分通用的场景环节寻求更为经济的体感体验,如模拟风吹雨淋、座椅震动等。至于其他更多维度的技术手段使用就更接近电影的边界了,如交互式体验电影,在不同的人看来其也许就是游戏体验的一种,很难归入电影的范畴,其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当下的游戏设计本就是同根同源,只是应用的范畴不同。
四、多维度电影价值及其对电影制作所产生的作用
多维度电影在电影市场上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前期的制作过程中也影响了电影拍摄的视听语言。多维度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会是一种自身具备景别和前后关系的表现形式,镜头的虚实不再简单地依靠拍摄者的技巧,而更多地考虑了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的视觉中心问题。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营造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配合多维度电影的设备器材,如立体眼镜,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拍摄方式迎合观众的观影体验,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多维度电影的产生对电影制作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篇5
1.烟台市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烟台市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图1显示,烟台市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4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2.7%;到2020年将达到1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27.7%,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1]。
此外,烟台市老年人口也在逐渐呈现出高龄化和空巢化现象。至2011年底,全市百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73.73/百万,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3.22%。全市共有老年人家庭55.79万个,其中纯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32.05万个,占比达到57.43%,高龄化、空巢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2]。
2.养老机构调查现状综述
(1)供给不足。截止到2010年底,烟台市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已发展到208处,床位20625张,每千名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仅拥有床位17.22张,数量上远满足不了需求。
(2)各类养老机构存在诸多不足
① 老年福利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90%来自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对于如老年人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多项服务技能缺少,只能实现低端服务功能;
②敬老院的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县区街道财力有限,难以有效保障敬老院的运营。此外,敬老院还存在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等情况,老年人养老存在较大隐患;
③老年公寓是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然而政府办的老年公寓限于资金问题,数量上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民办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仍然处于敬老院的发展模式,硬件设施局限在休闲、健身的功能上,软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服务项目单一,层次不高;
④社区养老在一些大中城市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独居老人、不能自理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老人,需要更加优质的服务,但费用较高,一些老人无法承受;社区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服务人员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社区养老不能处理好盈利性与福利性的矛盾关系,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大,无法使社区养老得到顺利发展。
3.老年护理院的独特优势
老年护理院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配套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也是为老年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传统养老机构设施配置低,服务功能不全面无法满足现阶段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唯有老年护理院模式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
老年护理院服务功能:
(1)提供日常起居、餐饮、医疗保健护理、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既能使老人感受到居家养老的生活氛围,又能享受社会化服务;
(2)按照入住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租住模式,满足不同收入的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3)综合医院和普通养老机构的优点,填充医疗、保健、护理功能。弥补了普通养老机构的缺陷,对老年人养老无疑是最优选择,尤其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极大便利。
(4)配备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开设各类课程如舞蹈、书法、乐器等,为老人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仍能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4.老年护理院发展的政策建议
老年护理院是个具有集成功能的养老机构,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政府对这种新兴的企业模式积极的推广,在政策角度,宣传、引导角度做好保障工作,才能使烟台市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得以满足。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护理院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护理院的建设当中;
(2)政府引导设立老年护理院的旗舰企业,形成养老市场的竞争机制,使护理院功能齐备,收费趋向合理;
(3)政府应承担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及上岗监督工作,保障护理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独立审计市场是指在独立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其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审计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买卖“审计服务”的产品市场,与一般的产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交易“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行为。但审计服务还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价值高,审计服务直接影响广大社会相关利害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识别。审计服务的商品在形式上是审计报告,不允许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大多数公众很难通过外部形式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三是审计产品形式上的需求者与实质上的需求者不同。一般商品的供需双方关系明确而单一,审计服务的委托方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董事会,尽管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仅仅表明目前大股东的意愿,而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是社会公众,这种双重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一定会对事务所施加某种压力。
二、独立审计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政府作为最大的审计信息需求主体,但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从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最早的是1980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财政部、证监会陆续颁布的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法定的要求。《公司法》、《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其它报告;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有关监管政策和上市规则中都将审计意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等。
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进行了脱钩改制,审计市场的地区分割开始被打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着主要的股权,这些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公司便更倾向于选择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还欠发达完善,国有股份所有者“缺位”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审计市场上存在着没有委托人的契约人。公司的权利掌握在人管理当局手中,因此,审计服务的需求表现为一种形式。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监管机构,只要能符合或满足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避免被摘牌,获得配股资格等。对企业来讲,取得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关键,审计质量成为次要因素,因为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的变量,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相反,若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可能会降低那些自身质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企业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我国的审计需求是形式上的审计需求者,管理当局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只不过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信息向公众传达公司的财务信息。这部分需求者(其实是管理当局)迫于无奈,为了应付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接受审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审计需求及审计产品质量的高低却与其无关;管理当局关注的是审计费用,往往根据审计价格的高低,而不是根据质量、信誉、规模等会计师事务所的内在价值选择供给方,且质量对需求的弹性小于价格对需求的弹性。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在IPO市场,还是在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均缺乏对高独立性产生自愿性需求的制度环境。这就从根本上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保持独立性的内在经济动机。由于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上市公司中由于我国特有的股本结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绝对控股权,社会公众股的投票权形同虚设,其利益没有制度保障,管理当局很难有自愿聘请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动机。在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当局既是被审客户又是审计服务的需求者,掌握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支付审计费用的主动权,这种被扭曲了的审计关系造成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淡漠。如果公司存在刻意粉饰报表的现象,公司管理当局自然是不愿意被社会公众了解,因此管理当局存在着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另外,管理当局拥有聘任和解聘注册会计师的权力,同时还是审计费用的支付者,因此审计合谋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发生。
(三)社会公众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是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更关注审计的质量,这源于对资本市场中相关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广大的社会公众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相关者们虽然并不承担审计费用,但为了转嫁或降低自身资产保值增值风险,往往会对审计质量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表明: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其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债权人为保证所贷出款项的安全收回,必须对贷款企业财务状况准确把握。而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独立鉴证,能够最好地满足债权人的这一需求。但从我国的股权结构中可以发现,个人股占整个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的比例还不到30%。股东的股权一般都比较少,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相差太远,基本上没有个人成为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成员。因此,个人股股东没有能力去监督上市公司的行为,只能成为“搭便车”者。这部分投资者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没有投票权和表决权和股票市场较高的换手率。据统计,我国的换手率一般在200%,如果考虑到流通股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30%,我国的换手率将达到700%-1000%,是美国67%的15倍。极高的换手率说明个人股股东大部分在投资股票时是做短线操作,甚至直接把股市当作赌场,根本就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谈不上对上公司的信息进行监督。现实中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是资本市场中现实或潜在的资金提供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由于这一部分人为数众多,各自独立地提出审计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通常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的机构(如被审计单位股东大会、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等)代为提出审计服务需求,并代为约束和评判审计服务
的质量。因此,在一个有效的审计市场中,应尽可能保证审计服务需求者与其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目标的一致性。
三、独立审计市场强化的政策建议
(一)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减少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行为,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管制效率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渐向独立管制模式过渡。我国审计市场建立之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创造市场需求,并直接创造或间接调节审计供给。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市场化的效率,但这种行政干预下的市场,缺乏对独立审计的自发需求,审计供求主体之间缺乏正常的供需关系,低价竞争大量存在,审计市场难以正常的成长。近年来虽然审计市场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分干预依然存在,审计供求关系依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自愿性需求市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改进我国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保护股东权益,倡导股东积极主义”,即规定公司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应具有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审计中应该保持事务所和审计人员聘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使得股东大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管理当局掌握了聘请主审事务所的所有权力,管理当局有权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工作条件和审计收费水平,在不满意时还能以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鉴于上市公司中由于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过小,董事会和监事会所起的制衡作用就显得太弱,由此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管理层谈判时力量单薄。建议在上市公司中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支付审计费的数额、审计工作的程序等重要事项,以减轻客户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的“权力来源”,切实增强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
(三)大力推进开产权制度改革 由于几乎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加之我国上市公司持有股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和监事会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管理当局的作用,实际上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完善的公司机制才真正是外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根本制度保障。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有赖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有赖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与各方面的完善。客户是否真正需要独立性高的事务所,取决于管理当局有无向所有股东提供可信财务信息的动机。我国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管理当局很少有动机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事务所,而是聘请“独立性低”、“容易配合”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满足其目的。我国国有股和法人股几乎都是控股的大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不同。这些股票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没有动机通过提高其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使其财富最大化;正因为不能流通几乎不用担心失去控股权。然而社会公众股股东具有需要高独立性、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强烈动机。因此,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降低或削减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应扩大社会公众持股份额,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特征,这是奠定形成有效权力制衡的产权基础,也是最终可以使公司股东中的众多中小股东,可以通过行使表决权来参与对公司的控制(包括对独立审计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立和完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使股权(产权)真正流动起来的方法。正是由于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与参与,才使“高独立性”的自愿需求市场所需的产权基础得以确立,自愿需求高质量的审计市场才能够被培育起来。
篇7
豫辉物流中心项目,规划总占地200000 m2。该项目位于河南省辉县市高新开发区,西临环城路,北侧为焦辉(焦作-辉县)高速公路。在《河南省 “十二五”道路运输站场建设规划》中,豫辉物流中心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是河南省枢纽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二、市场需求定性分析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辉县市地处的中部物流区域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贸规模的不断扩大、辐射作用的不断增强必然带动辉县市物流业的发展。目前,辉县市物流市场需求旺盛,但物流服务供给尤其是有规模、上等级的物流仓储设施严重不足,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应市场需要、运营良好的大型物流节点。作为新辉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副中心和豫西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在加快建设中原崛起要求下,必将推动辉县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由运输、加工、包装、储存、营销所带来的农产品物流需求将十分巨大,对物流服务的多样性要求将进一步提升。
(二)物流功能需求较大。
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势产业的深度开发,对外交流逐渐扩大,物流需求必将快速增长,与之对应的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功能性需求也会快速增长,对物流中心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中心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功能定位,竞争能力大,其未来物流市场需求旺盛。
(三)市场需求定量分析
数据来源:辉县市2001-2009年统计公报
1.按国内生产总值回归分析模型
式中:Y——货运量(万吨); X——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这个结果完全符合T检验和F检验的要求,判定系数也符合要求,总体达到回归假设要求。结合辉县市特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即可求得辉县市货运量需求预测值。
2.灰色系统模型|
3.三次指数平滑模型
通过对ɑ=0.16,0.17,0.18,0.2,0.25,0.3,0.35,0.4时的三次指数平滑预测值与实际货运量值的对比分析,结合辉县市的实际情况,综合选取误差较小,数值情况合乎假设的系数值ɑ=0.35。确定了平滑系数ɑ=0.35后,计算得到第t周期的一次平滑值S ,二次平滑值S ,三次平滑值 S,进而求得系数at、bt、ct的取值,得到各年度的货运量需求预测值。
三次指数平滑的模型为:Y=4414.622254.9T9.165 T2
4.组合预测及预测结果
利用上述三种预测方法和社会经济各主要指标规划值,对辉县市货运需求量的未来值进行了多模型预测,计算出2010-2021年的货运需求预测值。根据修正的权重系数,对几种方法的预测值进行加权平均,最终确定出未来特征年度辉县市货运需求预测值,具体见表3-2所示。
三、结论
综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果,可预测项目在投入运营初期,可能由于受货主习惯等原因,物流量可能会低于预测值,但是随着物流中心经营的不断完善,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在中期物流量预计会接近预测值。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一、抢金热现象概况
据调查,各类黄金珠宝首饰消费在中国占有最大的份额,约占总消费的50%左右。从2000年开始,直到2011年黄金价格每年都在高幅度增涨,2011年竟然高达40.7%,2012年中国消费者消费的黄金首饰有502.75吨,同比增长10.09%,却远低于2011年的27.88 %,黄金价格颇有下跌趋势。在2012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和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珠宝业的需求增速度正在放缓,中国的珠宝首饰行业也受到影响,特别是黄金、白银、铂金、钻石等珠宝消费增长明显减缓,甚至在2012年的时候出现了负增长。
在2013年4月中旬,黄金价格突然急剧下跌,千足金平均从358降到298每克,降幅高达16%之多,让中国消费者得到的百年一遇的入金良机,很多地方黄金饰品店在短短的一个星期的时间,销售量就远远超过了之前一个月的。在中国的上海、南京、广州等各大地区,纷纷出现卖断货的情况。黄金消费市场异常火爆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早已经出现过了,但都没有像中国消费者这么疯狂。
二、引发抢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消费需求
其实,黄金向来是稀缺资源,中国也有婚假佩金的习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大妈也是比较清闲,手头闲置资金比较多,为了美丽或者自信都会选择佩戴金饰,所以就算是在平时黄金首饰的需求也非常大。恰好又赶上百年难遇的黄金价格大幅度下跌,“中国大妈”更是发挥了她们一贯爱追风,爱抢购的风格习惯,很多大妈都会将女儿的、儿媳妇的嫁妆都买好,以备后用。
(二)投资需求
中国普通百姓的工资上涨率远远低于房价和物价的增长率,个人投资房产难免会力不从心,所以中国民众一想到投资,自然就会想到黄金。股市萎靡不振和房产的价格过高都减弱了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在最值得信赖的银行存款,其存款利率也跟不上通胀膨胀。伴随着金价下跌,中国大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线希望,希望可以投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金可以获得更好的消费预期,保持货币不贬值,还可以通过投资的渠道将现时消费转化成未来消费。由于缺乏对投资、财富方面专业知识的理解,这种习惯性的恐慌,头脑发热和不够成熟的投资理念也是造成“抢金热”的一个原因。
三、黄金消费市场需求分析
就大妈抢金事件的影响,笔者对黄金消费市场的需求分析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如图1,其实黄金需求课分为三大部分:投资需求、工业需求和消费需求。其中珠宝首饰消费需求占48%,投资需求占40%,工业需求占12%。由于工业用金需求比较稳定,受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此次就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需求对黄金市场进行分析。
(一)消费需求分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珠宝消费带来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的珠宝消费势头迅猛,根据消费者购买力分析权威机构统计显示,2007年,有12.68 %的消费者每年平均购买四件或者以上的黄金首饰,2012,有18.45 %的消费者购买四件或者四件以上的黄金首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明显变强,同时也说明黄金珠宝市场的消费需求正在迅速增长。随着黄金珠宝市场的迅速扩大,消费需求的黄金首饰消费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在2007年有大概80%的消费者购买黄金饰品作为装饰和美化,2012有61.8 %的消费者购买黄金首饰为了装饰,33.1%的消费者购买黄金首饰是为了纪念,而购买黄金首饰为了保值的只有25.6%,所以说,近几年来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有明显的变化,消费者目前的最大消费理由就是美容和个性化。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黄金首饰来说似乎更感兴趣,而在黄金首饰的消费中,中国的消费者更热烈的追求足金饰品,近几年K金饰品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对象。
(二)投资需求分析
国际黄金价格的下降是市场投资心理对价格的一次重新合理定位,并不是国际投资机构的刻意打压。由于投资者对金价并不敏感,所以当黄金价格重回市场时,市场将暂时陷入冷却状态,金价即使因消费需求的猛然增加和大量释放,而止跌反弹。但是黄金的消费需求却对价格变化异常敏感,所以这种追涨杀跌的现象不会在消费市场出现。笔者认为,黄金投资需求在近几年会呈现减速状态。因为美国经济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出现稳定复苏迹象,经济环境恢复正常,美元长期下跌的情况将被彻底逆转,美国国债很有可能成为黄金的替代品。再加上各国的货币政策也趋向稳定,所以未来的变化也不大,也同样影响着黄金投资需求的增长。
据调查,从2000年到2011年的黄金价格经历了一轮高达十年之多的连续上涨期,但是自从进入2012年后,金价的上涨趋势已经开始逆转。价格调整供需平衡,当价格下跌时,需求将大幅增加,特别是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得到大量释放,由此可见,抢金热现象不是偶然。但随着全球经济在后危机时代表现出的消费需求疲软和金融秩序的恢复,投资者不再担心经济环境恶化,所以投资保值已经不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黄金投资也不再是必需需求。
篇9
自然灾害频发使公众开始关注灾害损失的应对问题,巨灾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应对重大损失的手段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国,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因灾损失不断上升,学界和实务界都开始关注中国巨灾保险体系构建的问题。在中国巨灾保险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面临着供需均不足的局面。大体上,供给不足的影响因素较为单一,主要是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单一保险公司无法承受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和巨灾债券的方式化解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潜在重大风险,是提升中国保险公司巨灾保险供给的有效途径。
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消费者对巨灾保险需求也是不同的。根据笔者研究,虽然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中国市场的巨灾保险需求呈现低水平发展趋势。每一次重大灾难之后,市场对于巨灾保险需求会有短期的小幅度提升。但长远来看,市场一直处于对巨灾保险需求的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消费者的侥幸心理、巨灾保险的外部性、市场有效供给不足、风险防范教育不足及产品价格因素等都对巨灾保险需求产生了影响。这就使得研究巨灾保险需求变得较为复杂。加之消费者个体存在差异,每种因素对不同消费者的影响也不经相同,想要得到切实有效提升巨灾保险需求的方法,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类型制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本文主要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不同类型消费者巨灾保险需求的因素。通过考察消费者的期望损失与巨灾保险价格的对比,找出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前景理论分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的有关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消费者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从不同角度探讨解决此问题的途径。由于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政府的干预既是有益的也是有必要的,这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本文在此方面亦有相关阐述。在中国,政府在影响巨灾保险需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舆论宣传上,政府可以通过加强风险防范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增加巨灾保险的潜在购买者;在价格干预上,通过加强财政投入和价格监管,让供给价格降下来、消费意愿提上去;在国际合作上,拓宽中国保险企业分保渠道,分散保险企业巨灾风险,提高供给能力等等。政府对于提升巨灾保险有效性需求,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本文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相关解决途径探讨中,都有相关政府作用的阐述。
二、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巨灾保险市场需求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多角度性的研究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期望效用理论的创立,后继者在其基础上通过对保险市场竞争、再保险费率的考察,研究了最优保险合同问题,研究这方面理论的代表学者有卡尔·波奇。但是由于期望效用带有主观性,在实际中,消费者的行为和期望效用分析存在偏离。马克维茨、托宾等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期望方差模型”用以解决这种偏离情况。后继的学者,通过研究马克维茨和托宾的理论,提出了解决消费者对巨灾保险购买意愿低的方法,通过提高消费者对于购买行为的效用的认识,可以提升市场对巨灾保险的有效性需求。
在我国,巨灾保险研究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成为了学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巨灾保险需求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从巨灾保险市场低效导致供需不旺角度开展研究,通过市场结构分析、市场主体行为研究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解决目前巨灾保险市场失灵局面的措施。以孙祁祥、魏华林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的研究不断涌现。李海棠(2009)在他巨灾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中,通过对心理因素、价格因素、收入因素和风险因素的探讨,初步建立了巨灾保险市场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改善需求、增加供给、加强监管、以及促进创新等多方面的建议。丁元昊(2011)在他的巨灾保险可负担性研究中指出,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巨灾保险需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赵晋(2011)在他的研究中强调了在政府巨灾保险体系构建的同时,加强公众对巨灾保险的认知尤为必要,他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了公众认知程度的提升对于巨灾保险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国清、林悦(2012)在他们对房屋巨灾保险的研究中提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是从市场中提供的所有选择策略中挑选出的最优策略,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形成消费者的市场行为。
三、巨灾保险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在研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巨灾保险需求前,应当对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一般性因素加以阐述。在得到一般性影响因素后,对灾害频发地区展开针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影响巨灾保险市场需求的一般性因素主要包括:风险状况,这主要是指一地区发生巨灾的概率。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巨灾购买意愿同本地区巨灾发生情况呈一定的关联性。如日本、美国加州地区等,这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使得该地区公众的巨灾保险购买意愿高于经济发展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因此经济条件是影响公众对巨灾保险购买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在建设巨灾保险体系初期,缺乏政府必要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来应付市场上面临的巨大的聚在潜在损失是行不通的。由于保险费率的拟定,采取的是手续费加纯保费的形式,巨灾由于其发生的概率难以科学统计,在精算过程中倾向于定高巨灾保险纯保费的方式来保护保险企业免遭重大损失。因而,巨灾保险最终保费往往过高,其避免风险不确定性的对价。面对高昂的保险费用,一般消费者往往望而却步。侥幸心理,由于巨灾的发生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概率较低,消费者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来看待巨灾保险的购买行为。由于消费者预期巨灾将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因而消费者会选择不购买巨灾保险。这就抑制了巨灾保险的消费,消费的减少迫使保险够公司为了降低自身风险而继续增加保费,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巨灾保险的消费者越来越少,保险费用越来越高。上述影响因素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发生改变,最终会形成巨灾保险退出市场的局面,通过外力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变得尤为必要。
(二)期望效用分析
挪威经济学家莫森20世纪60年代末发表的《理性保险购买》指出,通过精算模型证明,只要一个个体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那么这个个体最终会选择购买保险,以规避预期损失。购买保险好比购买了一份承诺,只要这份承诺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者因为受到灾害而损失的效用,在相同的条件下,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保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厌恶者购买保险的意愿。作为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巨灾,由于其不确定性非常大,但巨灾在某一指定地点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使得在现实中,即使是风险厌恶程度高的消费者,生活在某一灾害不常发生的地区,其巨灾保险购买的意愿是非常低的。而生活在巨灾发生相对较为频繁地区的消费者,其购买意愿将会迅速上升。正是由于期望效用的原因,巨灾发生频率与巨灾购买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巨灾发生频率小幅度的上升,将导致消费者巨灾保险购买意愿大幅度提升。
(三)政府介入分析
由于市场自发的调解,最终致使巨灾保险市场失灵,供给和需求均出现了不足的状况。在供求双方的博弈过程中,巨灾保险由于价格恶性循环式的上涨,最终导致了巨灾保险退市的局面。政府力量的介入对于增强巨灾保险需求与供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的介入,原先的恶性循环局面被打破。政府通过加强巨灾保险价格监管稳定价格、进行必要的财政补贴增强保险公司巨灾保险供给,使得价格波动减小,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通过影响价格因素实现增强市场需求的目标。保险公司配合政府设计出相应的巨灾保险产品,为消费者消费巨灾保险产品创造了良好的产品环境。
由于政府角色缺位,我国完整的巨灾保险制度迟迟没有建立,近年来,政府不断推广的农业保险正式巨灾保险实施了良好试点。政府对巨灾保险体系进行投入解决了巨灾保险供求中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由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存在,巨灾保险商品普遍存在定价过高的现象,实现财政兜底,对个别国民经济发展亟需的险种进行补贴,降低了巨灾保险商品的价格,解决了价格因素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的不利影响。在此方面,农业保险的开展对于更广范围的巨灾保险制度实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中国各地区,政府通过实施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从价格因素、农民购买力水品上,都产生了影响。实行农业保险补贴的地区,农民的购买意愿提升,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社会总效益远远高于政府的投入,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四)有效需求研究
有效需求是指在这个需求水平上,可以为供给方创造最大利润的需求,也就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相等的条件下,此时企业将获得最大利润。在经济危机时期或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巨灾保险目前就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只是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具有短视现象,不能认识到巨灾保险产品的重要性而缺乏购买意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巨灾保险定价偏高,抑制了人们对此类商品的购买需求,由于购买力低下的缘故,人们往往不具备购买巨灾保险的能力。解决巨灾保险有效性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降低巨灾保险供给价格,使价格逐渐趋于合理,提高保险企业整体供给水平。在巨灾保险需求管理上,由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可以合理预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长的条件下,增强公众对巨灾保险的购买意愿。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以及相应补贴的方式,培养公众巨灾保险意识。
四、解决需求不足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已经对巨灾保险需求开展了内容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政府的角色缺位,使得巨灾保险体系迟迟难以建立。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巨灾保险在建立初期,只有通过政府引导、保险公司配合的方式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在这里,提升巨灾保险需求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意多方面影响因素的作用。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影响不同的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也不经相同。风险状况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尤为明显,让消费者明确所处地区的巨灾风险发生状况,对巨灾风险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有益于消费者合理调整自己的损失预期。经济条件的改变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也是影响消费者巨灾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国家短期内应当对消费者购买巨灾保险行为实施补贴,长期内应当将解决巨灾保险需求低下的关键放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来。合理控制巨灾保险价格,让具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消费得起巨灾保险商品,使购买意愿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避免购买行为中的侥幸心理、“搭便车”行为,正是由于公众看到了巨灾之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救灾,而使得公众心理上产生了依赖性,把救灾仅仅看做是政府一方的责任,最终忽视了自身风险的防范和风险意识的培养。
另外,只有当巨灾保险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不小于消费者因此而支付的货币效用时,消费者才会进行购买。目前情况下,中国巨灾保险市场运行并不符合这一规律。巨灾保险价格偏高,使得消费者为购买巨灾保险所支付的货币价值高于巨灾保险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消费者肯定不会为价格昂贵的巨灾保险买单。如何让巨灾保险价格降下来,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再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手段,将国内的巨灾风险在国际上进行转移,是降低巨灾保险价格、维护中国保险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手段。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移给国际上实力较强的再保险集团,或者通过证券化的方式直接进行风险管理,将巨灾风险直接转嫁给市场,有了稳定的供给,才能保证消费者对巨灾保险稳定的需求。
五、结语
由于中国巨灾保险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的研究,也是属于理论探讨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因素纷繁复杂。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在此,本文就政府如何发挥作用扶持中国巨灾保险体系建立,提升公众巨灾保险需求做一些探讨。
笔者认为,政府对于提升巨灾保险需求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作用:立法建设,尽早完善巨灾保险体系立法,规范市场行为,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巨灾保险市场。监督作用,避免市场中出现文中所述的“恶性循环”局面需要政府的监管,在市场出现恶性价格循环时,政府应当及时出面进行干预,维护市场的价格秩序。宣传与鼓励,一方面政府要在舆论上对公众进行引导,使公众认识了解巨灾保险,另一方面,对于供求双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相信在政府参与的条件下,我国的巨灾保险体系一定会尽早建立,公众的巨灾保险需求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晋.巨灾保险需求: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李海棠.论巨灾保险的需求与供给[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3(02).
[3]王国清,林悦.巨灾保险需求建模分析的初步探讨[J].市场周刊,2012(01).
[4]丁元昊. 巨灾保险可负担性研究[J].保险研究,2011(10).
篇10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工作性质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颈椎病队列中,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局部组织肿涨淤血,颈椎间隙增生变窄,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压迫或刺激颈部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目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种,即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大多数颈椎病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症状复杂,手术治疗从安全性及疗效两方面来看均非首选。因此,非手术疗法在颈椎病治疗中有其特殊地位。其中,颈椎牵引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容易被患者接受。有效的牵引可解除血管神经等组织受压,从而缓解疼痛,反复牵引固定,使颈肌松弛,颈椎间隙加大,椎动脉拉直,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椎动脉及大脑供血情况,有利于局部淤血肿涨及增生消退,使颈椎病症状好转或完全消失。
2 牵引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结构如图所示。牵引力可在300N内调节,调节行程300mm,牵引角度可调。主要包括:牵引头套、控力装置、牵引杠杆、立柱、传力装置、座椅等部分。各部件可拆卸折叠,主要零件采用铝合金材料,质量轻,便于携带。立柱分两节,可根据需要适当伸缩确定高度;立柱底部通过U型卡件可与座椅快速连接,起到定位和限制立柱回转的作用;立柱中部由连接器固定在座椅靠背上;立柱上方与牵引杠杆通过滑套连接,牵引杠杆可前后滑动调节牵引角度。当牵引角度确定后可通过锁紧螺钉将其固定,满足治疗要求。传力装置由钢丝和滑轮组构成,把手轮上加载的作用力传递到牵引端。控力装置由锁紧旋钮、加载弹簧、卷筒、调力手轮、限位卡簧、外壳等部分组成。工作时先松开锁紧旋钮,减小锁紧摩擦力,转动调力手轮使钢丝缠绕在卷筒上,可以很轻松的进行牵引力的调节,当牵引力调整适度时,通过调节旋钮压紧弹簧,产生预紧力。弹簧力作用在卷筒的侧壁上,使卷筒侧壁与弹性卡簧被迫压紧,当摩擦力大于牵引力时,卷筒被锁紧,完成了牵引力的施加。如发生异常情况,牵引力突然增大超过设定摩擦力时,卷筒发生相对滑动,实现了过载保护。牵引完成后可放松锁紧旋扭释放牵引力。
患者可以采用坐姿进行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牵引杠杆的控制牵引力的角度,满足患者的需要。牵引器结构是根据人体力学结构状况设计,使患者牵引时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从而解除患者心里的恐惧感,更好的进行颈椎病的治疗。本牵引器与主要特点在牵引力的控制方面,即利用摩擦力控制牵引力的大小。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舒适等优点。
3 治疗原理
本牵引器采用适应人体结构的带状牵引头套,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过程。巧妙运用人体重力为载重物,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患者可以直坐在治疗仪上,全身处于放松状态,随着牵引力的增加,颈椎与肩胸躯干做静态拔伸牵引,患者可根据病情来旋转控制手轮,按照自身感觉控制牵引力的大小。避免了因牵引力失控造成的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同时由于力的控制由患者自己完成,排除了患者因施力不当造成的疼痛和心里恐慌,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颈椎的形状和病情,通过角度调节装置来调节牵引力的角度,实现了患者在颈椎处于正常舒适状态下的康复牵引。实际每次牵引需维持15分钟,每日一次,15天为一个疗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疗程次数。
4 临床资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力可控颈椎牵引器的使用疗效,将本产品的样机在某大型三甲医院临床试用,追踪调查了40例患者使用本产品的情况分析:使用前,根据医学鉴定诊断为颈椎病的19例,颈椎间盘突出的3例,神经根型4例,中局部型5例,椎动脉型4,其余5例为颈椎部位不适症就诊。使用后,经过3到5个治疗周期后,有明显疗效32例,感觉有所缓解4例,总效率达90%。证明本产品对颈椎康复治疗过程有很明显的帮助。
5 市场需求分析
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我国患有颈椎病或有颈椎病前兆的约在1.08亿人以上,这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需求人群,我国政府对医疗器械康复事业也给以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康复治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另外,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将在医院得到第一手的康复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医院配备齐全的医疗器械与设备,这个趋势必将带动整个医疗康复器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患有颈椎病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升高,患病人群年龄不断下降,颈椎病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而颈椎病属慢性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因工作、学习的原因不能保证经常去医院治疗,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不易走动,不适合到医院去,众多患者趋向于选择在家完成治疗过程,所以家用式颈椎牵引仪器将备受青睐。
由于国内现有资料中缺少专门关于颈椎康复器市场评估报告,我们可参考医疗器械2002-2004年行业产值来推算预测今后几年市场需求情况。这三年中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年平均容量约为40亿人们币,社会需求量为980万台,每年的报废数为40万台以上。根据“世界经理人”网《中国医械产业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根据统计,现有颈椎康复器产品只开发了康复器市场的25%-35%左右,不足需求量的1/3,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考虑市场增长情况,三年后康复器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136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力可控型颈椎牵引治疗仪是基于物理疗法的医疗器械,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人群广等明显优点,使用它可以明显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对辅助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其合理的性价比适合于家庭使用,是一种便于推广普及应用的产品。
参考文献
篇11
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主编的《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已出版发行,该报告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从人才的总量、高级人才的储备以及人才与经济结构发展有效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中国人才发展呈现几个主要特点“人才队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人才的素质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产业过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人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正处于历史转折过程中,这是我国内地人才发展的主要特点”。
而我国的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也与此相类似,表现出以下特点:
1.数量严重短缺,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据统计,本市会计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1%,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占22%,同时全市专业技术骨干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者占88%。同国外出现的水平差异也很大,如美国会计人员约占其职工总数的3.5%,日本人了松下电器公司中经济核算人员占3%。
涉外会计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本市注册会计师的数量还远低于需求量。
会计人才短缺还表现为会计专任教师匮乏。据统计本市高校会计专任教师担负着会计专业和其他财经管理类公开课程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40,比教育部规定的1:6要低很多。
2.学历构成偏低,专业素质差。据调查,本市会计人员大专以上约占9%,而国外这层人员一般要占50-70%。
会计人员不仅学历构成低,而且从专业素质来看也比较差。全市从事会计工作人员中,直接毕业于会计及专业占15%,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占65%,从工科或其他科类改行的占20%。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高会计,祸从实践中自学成才并不都是坏事,但问题在于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不适应限制工作的要求。
3.会计人才年龄结构老化,在26岁-35岁之间存在着断裂层。会计人才老化现象,突出表F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结构老化,本市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中51岁以上占55%,而全市这一类干部占35%,会计人才的急剧老化现象将比其他各类人才早5年左右出现。
4.会计人才知识陈旧,不能满足经济市场发展需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大量的既有会计知识和经济知识,又有一定工程技术知识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有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系统工程、价值工程、信息论、英语等现代管理理论。但由于目前会计人员缺乏这些知识也不熟悉外语,因而是会计主管不能进行可行性研究,不能参加对外谈判,不能为领导不能提供有价值的经济分析研究报告,会计工作水平基本处于核算阶段,这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尽快改变现状。
以上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我国主要缺乏的是中高端人才。然而从微观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需求规律。
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过后主要有4个就业方向:
内资企业: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的只是账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管理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
外企: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相对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是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近实际工作牧业更实用。
事务所: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得多,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是在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与地狱般的磨练。
理财咨询: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正在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争夺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挣更多走进都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该在理财资讯服务机构。
公务员、教师:会计人考上共务员或进高校当老师,和其他专业从事这些职业一样,有稳定、压力小的优势,也有发展艰难的缺点。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例如: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一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转变目前教育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实践与理论相脱节、教学模式滞后等状况。
篇12
客运方面:以200km和1500km为明显的转折点,200km范围内旅客首选铁路作为交通工具的占46.7,200—500km范围内首选铁路的占86,500—1500km首选铁路的占86.3,1500km以上旅客首选铁路的占66.9。200km以内铁路与公路“平分天下”,200—1500km铁路占据绝对优势,1500km以上铁路基本上“三分天下占其二”。
货运方面:铁路在500km以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500—1500km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200km以内货主将铁路作为首选运输工具的只占32.5左右;而在500—1500km范围内则占到了73.6;在1500km以上,货主首选率近70。
1.2安全是铁路的显著优势
旅客和货主普遍把运输安全作为选择交通工具的首要因素,对铁路安全的认可度最大。旅客选择铁路的主要因素中,安全居首位,比第二位高出近11(详见表1)。旅客和货主对公路安全的认可度只是铁路的一半(详见表2)。
表1旅客选择铁路的主要因素
安全舒适快捷方便价格合理正点服务周到其他
人数5432933112862562461972
比例()25.113.814.613.51211.69.30.1
表2选择交通运输工具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公路铁路 价格时限方便安全服务质量人数1241526811645
比例()3.810.74.88.23.2
人数20812916623873
比例()14.79.111.716.85.2
1.3运价低对旅客货主有很强的吸引力
价格始终是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运输市场中,铁路的价格最低,对旅客和货主有很强的吸引力。价格低是调查对象认可的第一条优点。在短途客市场,公路可以凭借车流密度大等优势,使旅客为了快捷而忽略票价的少许差别;里程越长,铁路的价格优势则越明显。
据了解,1998年4月1日铁路调整运价后,货物的基本运价为4.15分t·km,加上铁路建设基金3.3分/t·km,也仅为7.45分/t·km;而公路运价基本在0.4—0.7元/t·km之间浮动,远离于铁路运价。同时,铁路运价“递远递减”,运输里程越长,相对于公路来说其价格就越便宜。客票价格也是这样,以邯郸站为例,邯郸一石家庄普通汽车票价为20元,豪华汽车为35元;火车普通汽车票价157元,豪华汽车达到182元;而火车普快票价74元,双优车票价仅135元。
1.4铁路的信誉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的
铁路是国有大企业,实力雄厚,信誉高,这是调查对象对铁路众口一辞的评价。旅客和货主对铁路的信誉有三点共识:一是对铁路的赔偿认可度高,许多人把能够及时赔偿视为铁路的一大优点。二是认为铁路自身对形象、信誉问题非常重视,对有关问题严处的力度大。三是能够与铁路形成长期伙伴关系。过去一些与铁路有长期业务关系的老货主,对此都有较深感受。
2影响铁路市场竞争力的内在因素
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减少,既有客观外在因素,更有主观内在因素。千万铁路市场竞争力减弱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观念和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调查中了解到,某单位营销人员千方百计拉来的货源,由于一些业务人员的刁难,货源转向投向公路运输。其它方面也有类似情况。铁路个别职工和部分仍然存在“官商”习气。说到底是观念还没有转变,思想还没有进入市场。
2.2铁路运输产品的品种较为单一
许多调查对象认为公路比铁路方便。“方便”一方面是指手续上的简便,另一方面则是指公路开发的运输产品品种多,能够较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旅客货主的需求。相比之下,铁路产品品种不能很好地满足旅客货主多样化的需求。
2.3货物运输时间较长,时限性较差
货主这所选择公路,时限是一个重要因素,占到了10.7,而且25.6的人认为时间长是铁路运输的缺点。调查了解到的实例也证明了这一点。高家庄面粉厂7月份由高邑站向柳州东发送一车麸皮,如按期限9天运到,可获利20__元;但经过16天才到站,市场行情看跌,货主反而赔了1500元。又如,由宜宾抒情车卷烟发往霸州,8月13日承运,8月27日到达文安(与霸州相隔一站),9月5日才挂到霸州交付。这样的运输时限很难吸引货主。2.4承运手续较为繁琐
29.9的货主对铁路货运办理手续繁杂心存不满,认为这是铁路的第一条缺点。相比之下,公路运输的手续则简便得多。
2.5服务工作有待改进
调查中旅客货主对铁路的服务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并提出了亟待改进的一些服务内容(详见表3)。这些工作中的不足,是影响铁路市场竞争力的因素,而这些工作的改进也必将促进铁路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表3旅客看铁路客车应改进的方面
买票服务设施车内价格供水手续其他 难差差拥挤高不足繁琐 人数40124928155310225021817比例19.41213.926.74.91210.50.8
3对铁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思考和建议
3.1强化市场意识教育,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铁路干部职工的竞争观念和市场意识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这是影响铁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要把强化市场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仅宣传教育部门要抓,行政业务部门也要抓;要全员抓,抓全员。
3.2从战略高度巩固和发展铁路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优势就是市场的竞争力,巩固铁路既有优势,
要有战略的考虑和措施,要使这此优势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针对运输中公路与铁路“平分天下”等现实情况,要研究公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培育新的市场,把旅客和货主重新吸引到铁路上来。
3.3不断开发新的运输产品
铁路运输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与旅客货主需求的多样化的矛盾是造成铁路在运输市场中占有份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注意在针对市场变化开发铁路运输产品的新品种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产品开发机构和工作体系,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并以此适应市场、引导市场。
3.4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篇13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向好,乡村旅游成为很多地区短途旅游的最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得益于良好的主观和客观基础。
(一)乡村旅游的市场主观基础
乡村旅游的主观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植于人类内心的农耕文化,让人渴望返朴归真;二是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较快,特别是大都市中竞争激烈、紧张使城市上班族渴求平静的田园生活;三是现代城镇建筑高楼林立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机会稀缺,使城市居民向往绿树成荫的乡村景观。因此休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消费的新时尚。另一方面,近年来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转变,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转变为近距离亲近自然的体验生态旅游。这些成为黑龙江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主观基础
(二)乡村旅游市场的客观条件
旅游市场需求的产生需要以旅游者休闲时间的增多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基础。在闲暇时间方面,5日工作制、黄金周、春节假期和带薪休假的推广使城市居民个人的闲暇时间相当于全年的三分之一,且2008年对法定假日的调整后,闲暇时间多以三日为主,是开展短途乡村旅游的最佳闲暇,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时间条件。另一方面,在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2006年,黑龙江省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3%,标志着居民的消费结构提档升级,人均可支配收人增加,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经济支撑,这标志着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大。
二.黑龙江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基本特点
在本研究中,在黑龙江省比较典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3000份随机抽样调查,收回问卷2774份,其中有效问卷2737份,问卷有效率为91.23%。通过对问卷的基本整理可以发现,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整体来看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游客来源特征及其目的地差异性
在对不同目的地旅游者基本资料整理和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为省内客源市场,所调查景区点的游客中,本地客源及外地省内客源的总量为2011人次,占调查客源总量的73.47%。同时,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来源存在很大的差异:城郊旅游资源类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客源主要以周边本地客源为主,占到客源总量的85.39%;不同资源类型的景区点中旅游资源的省域特征越明显,资源的独特性越突出,省外游客所占的比重越大,例如冰雪类乡村旅游景区点中的省外客源比重为67.82%,省内特色民族文化类乡村旅游景区点中省外客源比重为41.11%,森林类乡村旅游景区点中省外客源比重为32.69%,水域类乡村旅游景区点中省外客源比重为29.05%,而城郊类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省外客源比重则仅为10.11%。
(二)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1.性别比例:全部2737份问卷中女性消费者1561人次,占游客总量的57.03%;男性消费者1176人次,占游客总量的42.97,即女性游客人数略高于男性人数。
2.年龄结构:游客中23~44岁年龄组的游客比重最高,其次为22岁以下的学生组,再次为60岁以上的银发组,比重最低的为45~59岁的中年组。其中44岁以下的青少年及青年组别消费人群在黑龙江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出水域类旅游景区点外,其他各类景区点44岁以下消费者的比重从57.69~77.39%,表现出该年龄段消费者对乡村旅游较强的需求。而水域类乡村旅游景区点各个年龄组别的比重差异最小,表现出水体旅游资源对旅游者身体条件限制较小的特点;相反,冰雪类乡村旅游景区点对旅游者身体素质的要求最高,60岁以上消费者所占的比重则在各类景区点中最低,仅为5.59%。
3.学历结构:各类不同资源类型景区点不同学历结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市场游客学历结构较高,大学本专科学历的旅游者占游客总数的35.19%;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游客总量的22.40%。
4.收入水平:中低收入人群(月收入3000元以下)在黑龙江乡村旅游消费者中占主要比重,为61.16%。反之,月收入5001~8000元及8001元以上的消费者分别占游客总量的8.66%和3.14%。
(三)游客信息来源与出行方式特征
1.主要信息来源
从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黑龙江乡村旅游市场中游客的最主要信息来源为口碑(1844人次,占总量的67.37%),其次为旅行社宣传及推荐(1311人次,占总量的47.90%)第三为网络宣传与广告(1278人次,占总量的46.69%),第四为报纸宣传与广告(1269人次,占总量的46.36%),第五为电视宣传与广告(1007人次,占总量的36.79%),最后为广播宣传与广告(811人次,占总量的29.63%)。
2.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