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上语文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八上语文总结

篇1

2、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本册书单元教学的性质很强,每单元都有一个相关的主题,比如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说明文单元……因此在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以每篇课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有意识思考,有兴趣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每堂课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好学生,知道学生喜欢课外的知识,于是每节课前就由我自己给学生讲一个课前小故事,让学生起来复述,并让同学讲讲故事讲了个怎样的道理或从故事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既锻炼自己的朗读水平,也让学生从小故事当中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课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课文的迁移积累也是本学期很注意做的一件事,每课都会向课外或生活延伸,作业设计也注意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的设计。即专家所说的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3、作文教学也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命题灵活,形式也多样化了。比如本学期学生参加了军训和运动会,因此本学期就有两次作文有关这方面的,因是学生亲身实践的,写作中就多了几分真实性和真切的情感,作文水准也提高了许多。周记就让学生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做些摘抄写一写读后感,有时还有意识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写在周记上。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有所区别,因人而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比如周记我让作文水平中下的同学就摘抄,而中等以上的同学就要踏踏实实的写每周发生的重要的大小事,或在摘抄的基础上写出相对应的感受想。而作文也有区别,一些有能力的作文字数就要求600字以上,而一些后进生则要求450字以上则可以。一课三练一部分可以只同学做第一、二部分,一部分同学则需全部完成。

4、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由于本地区学生受闽南音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篇2

地名之谜:巫山、巫溪的“巫”字当头

一直以来,人们都感到奇怪,在三峡沿岸地区,为何两个毗邻的地名里都同时带有一个含义不明的字:“巫”――人们好奇的是,在“巫山”、“巫溪”这两个名字背后,究竟只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另外暗藏着什么玄机?而且,为什么不用别的字来命名而偏偏要用“巫”字?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以“巫”字命名的不是别处,而偏偏只是三峡流域的巫山和巫溪两地?

经过走访和查阅,笔者得知:原来,在久远的原始部落时期,现在的巫山、巫溪实属一地,人们称之为“巫咸国”。而关于巫咸古国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唐尧时期,有一个非常擅长占卜的人,他既能帮人消灾吉祥、祝福延寿,又能料事如神、通晓生死存亡,而这个人就是巫咸。尧帝对他十分看重,将他尊为神巫,奉为良相,还让巫咸受封于灵山。并且,等到巫咸死后,又将他葬于灵山之中。不仅如此,为了纪念他,尧帝还将巫咸生前所居住的地方赐名为巫咸国,让巫咸的子孙巫贤等人子承父业,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

而巫文化的发源地,不是别处,正是巫咸国。

说起“巫文化”,我们必须首先要弄清,人们口耳相传广泛使用的“巫文化”、“巫术”、“巫师”等概念中的“巫”究竟是指的什么?对此,学界目前尚未作出严密定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毫无疑问,“巫”指的就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媒介,也可以说是一种通灵的职业。而从事这一高尚职业的人则被叫做“巫师”,他们是通达天地的预告者,也是执行者;他们所使用的通灵手段,主要包括占星、占卜等形式,这些都被统称作“巫术”。而与之相关的宗教也好,风俗也罢,还有艺术等等,通通都被视为巫文化。而巫文化不仅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还间接地反应了远古的经济生产力水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载体,它还开创了三峡流域后来的精神文明和群族文化。

可以说,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的人类文明,它不仅渗透、影响了阴阳说、老庄思想、屈原诗歌,甚至还包含了禅、中医、宗教,而且还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哲学、科技和艺术,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成长。

既然如此,那我们所说的三峡巫文化又具体指的什么呢?有专家给出定义说:三峡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它指的是西起重庆,东至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临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整个重庆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全长66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范围以内的文化。主要以巴文化与楚文化为对象,其中,尤其又以巫文化为最大的核心文化。

为“巫术”正名:迄今被误解最深的巫文化支流

提到巫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装神弄鬼的那一套,尤其在科学文明已经春风沐雨般统治人类的今天,人们更是难以理解巫文化背后的积极意义了。然而,如果我们放下偏见,亲身走进巫文化滥觞之地的巫山巫溪等地,就会发现,事实上巫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明的早期印记,背后保存了许许多多华夏文明的母题,是人类童年时期的集体记忆中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比如巫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又比如起源与盐、药文化的巫术,还比如巫歌、巫舞、巫戏等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

而其中最让人兴趣高涨的大概要数“巫术”了,然而,这恐怕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巫文化误解最深的内容之一。

从历史上来看,三峡地区自古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其中,尤以巫山、楚地为主。这里巫风弥漫,历来就有“信鬼巫、重人祠”的习气风俗。在民间,人们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巫术占卜活动。无论是造屋铺桥,还是修堤筑坝,先民们往往都习惯于求神问佛,占卜问卦。甚至连生老病死,丧葬嫁娶,也都离不开巫师鬼神的指引和帮助。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例如,当巫溪巫山等地的土家族人建房时,从动土,到奠基,再到竖柱、上梁、钉大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人们都会向巫师问卦,每一道工序都得选择黄道吉日,并且还要专门去找一些能言善辩的工匠来说吉利话,那阵势简直是大动干戈,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而等到上梁、安门的时候,还得请专门的贺梁礼官来家里念《上梁礼词》和《彩礼词》。人们相信,只有通过以上的种种方式才能实现娱神、祈福的功效。有趣的是,在上梁前,人们往往会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退煞”仪式。所谓“退煞”,简单地说就是上梁前人们首先得杀鸡撒血,等梁上好以后,还得向梁上抛“屋梁粑粑”的一种巫术仪式。人们相信,这些巫术都具有一种神秘力量,能确保自己得到神的祝福和庇佑,能让家人获得安宁和吉祥。

甚至,当家中有人生病患疾时,人们往往也不急于投医问药,而是摆上祭坛,献上牛羊,宴请巫师,“击鼓卜筮以祝”。一般来说,巫师的治疗方式大致被分为两种――咒术疗法和药物疗法。其中,咒术疗法是巫师向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发,使病人内在的防御技能充分诱发出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它主要包括歌舞降神、征兆、招魂、占卜、祝咒等方式。药物疗法则主要采用丹砂(即硫化汞)配以三秀(灵芝)、瑶华、白芷等中草药来实施治疗,祛除病症。

此外,因为受到佛、道轮回思想的影响,巫文化中对于人死后的灵魂归属问题也格外重视。于是,在巫溪巫山等地就产生了著名的丧葬风俗:悬棺葬。先民们之所以采用将棺木置于高山悬崖之上的丧葬方式,不仅是因为这些生前世代居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少数民族,感念山神庇佑的恩典,而且还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将先人安葬于此,让死者继续与大山为伴,并目睹崖下子孙生活,已经去世的人的灵魂就能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他们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

不仅如此,关于人死后灵魂归宿这个问题,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别的巫术形式。即便是到了现在,在巫溪等地的民间也还零星地保留着跳端公、告阴状、赶白虎、化九龙水、请七仙姑、请桌子神等巫术形式。比如,其中比较常见的“跳端公”,它常常又被称做“过刀桥”――这是一种专门为超度死者所做的法事。根据习俗,做法事之前,首先得扎好“刀桥”。而所谓的“刀桥”,其实是将两尺长的刀每隔一两尺远缚在两根竹竿上,共绑十多把刀,并需要将两尺长的刀以每刀一两尺的间距捆缚在两根竹竿上。然后,用桌椅扎成一两丈长的桥头,将用竹竿做好的刀梯平放做“桥身”,刀口向上放置。最后,便是在阵阵锣鼓声中,由端公一边在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赤脚踩着刀口走过,而死者的亲属们则一律披麻戴孝,跟随在端公、灵幡、灵牌之后不断地作辑,以示躬送。

还有一种类似于巫蛊的“告阴状”也别具特色,这是一种将仇人姓名、生辰八字、地址等写在一张纸上,揉成团塞进即将下葬的死者口中,让死者带到阴间,请求阎王受理诉状的巫术。人们相信,这样一来,即使到了阴间,此人也会被阎王绳之以法,永世不得安宁……走访中,笔者还得知,就在巫溪的宁厂镇长桂、万古一带,还流传着一种类似的暗害巫术,它是在生辰八字不容易收集到,政府机关查户口又不方便的情况下流行起来的。据说只要收集到仇人的毛发,指甲或脚印泥土等,然后将收集起来的东西盛于小竹筒内,边念咒语边涂上鸡肉(防止灵外跑或污灵),再用树叶包裹,偷偷投入危险之地,受术者就会逐渐痴呆乃至死亡。

除此以外,巫溪地区流传的巫术还有很多种花样。比如为了驱鬼辟邪、还愿请神之类目的而采取的巫术则更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虽然这些巫术难免带有迷信色彩,然而,如果将它们放到远古人类历史上来关照,也许你就会穿过纷繁的巫术现象,站到人类和人性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人们对幸福、对健康、对丰收的深切渴望,并且进一步理解无论是先人还是作为后代的我们,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外力帮助和保护的,这种人性深处的普遍愿望了。

八竿子也打不着的血脉:巫术竟起源于盐、药文化

追本溯源,在对巫术活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人们往往会对巫术的起源之谜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就好比“木有根,水有源”一样,当然,巫术的产生肯定不会是凭空而来。只是巫术的胚胎,竟然是貌似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盐、药文化,想必这结果,不仅让人不易想到,甚而至于,简直是叫人疑窦丛生,不肯信服了。

但是,只要跟你提起一个词,你也许就会豁然开朗,这个词就是――“盐巴”。很难想象,我们早已熟视无睹,日常所说所用到的东西,竟然会与貌似深不可测的巫文化起源联系起来。没错,根据古书记载,远古时期,在巫溪、巫山一带,巴人确实是靠盐兴旺、发达,乃至到了后来又兴邦立国……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巴国当然也难逃其宿命。相传,盛极一时的巴国在享受了因盐带来的丰实富余之后,紧接着又因盐而引来了邻国的嫉妒,并最终引发了楚、秦相争。巴国于是由此遭至战祸,直到最后灭亡。不难看出,在这里,盐是巴文化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与此同时,巴人又是盐这种远古时期的新兴产物的重要开拓者。于是,从此以后民间就有了“巴不离盐,盐不离巴”的说法,然后又有了“盐巴”一说。虽然时代久远,但盐作为一种再珍贵不过的资源,在三峡地区是确有其事的。现已发现的上古三峡地区自流盐泉就有三条之多,它们分别是:巫溪县宁厂镇宝源山盐泉、彭水县郁山镇伏牛山盐泉,以及湖北宜昌市长阳县西的盐水。

然而,作为万人敬仰的通灵使者的巫师,他们的使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一方面他们是与神灵最接近的,负责传达神的旨意;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一个时代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特权阶级。因此,除了上面提到的制盐技术,他们往往还掌握着制药本领。由于巫教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鬼神作祟,所以驱鬼服药便成了巫师的必用手段。而他们所采用的药,不是别的,正是“丹砂”。巧的是,这种珍贵的物质的产地不是别处,正是古时候的巫山――于是巫山在古代又被称为“丹山”。

由此可见,巫术的最初含义并不是指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而是指巫咸国的巫师们通过占星、占卜知识的运用,练就的独特土法制盐、制药之术。而拥有了盐、药文化的巫溪巫山等地,很自然的,便由此人丁兴盛,并产生了重要的巫文化。

接下来,随着原始部族间的战争与迁徙,巫文化得以深入发展:巫咸古国被巴国兼并成为巫郡后,巫楚文化开始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然后,到秦汉统一以后,这个以巫文化为母体的巴地族群文化,又开始融入了华夏文化共同体,巫文化因此成为托起华夏文明的伟大巨石之一。

华夏文明的同宗同源:各族热土上的“离奇”巫术

了解了巫术文化的“来龙”之后,接着我们还应看看它的“去脉”。

历史上,随着西南各部族间的战争与迁徙,巫文化逐渐开始了以巫山之地宝源灵山为中心,向华夏各地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在这个流变过程中,巫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积淀,而带上了一定的地方色彩,如:湘西的赶尸,晋北的“看闯客”,南夷的巫蛊等等。

事实上,在巫术的整个演变历程中,它逐渐开始分化,并形成了黑巫术和白巫术两条大的支脉。其中,“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使用的巫术;“白巫术”又称吉巫术,指的是祝吉祈福时用的巫术,例如湘西赶尸便是白巫术之一。

要说“赶尸”巫术,还得从一个传说说起:相传几千年前,苗族祖先有个叫阿普蚩尤的人率兵在黄河边浴血奋战,与敌厮杀,在战争结束后,阿普蚩尤因为感念与士兵的兄弟情谊,不忍将士兵弟兄的尸首曝于野外,于是,他便和军师一起施法,将战死沙场的士兵尸首“赶”回了故里。而后,湘西地区的人们便有了赶尸的风俗,只要有居于异乡的亲人过世,便会邀请“赶尸者”将亲人尸体赶回故土安葬。从这里不难看出,湘西巫文化背后,实际上是与当地人们极重乡土观念紧密结合的。

另一方面,中国巫文化自古以来便受到佛道轮回学说的影响,二者相互融合就形成了系统的鬼神文化,加之地域间民俗文化的差异,这就使得巫文化形成了一种共性群体下的个性趋势。比如,在山西北部盛行着的一种“看闯客”的驱鬼方式――所谓“闯客”,指的便是鬼魅。据说,在山西民间,人们认为造成疾病的原因在于鬼魅缠身,因此,一旦有人生病,信奉者便会到纸铺里去“看闯客”,以寻求驱鬼的方法,送走鬼魅保得安康。

篇3

在班主任工作中,本学期感受和收获也较多。首先,是把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作为班级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目标。针对这一点,我始终把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放在第一位,定期以全员投票的方式了解班级发展的动态,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全员教育和个别辅导,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不偏离发展的正常轨道,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其次,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班干部的正气,加强他们对班级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当好老师的助手。第三,充分利用好夕会和班会课教育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本学期,有四次班会课收效颇丰,一次是安全教育,一次是期中总结,一次是日常常规的复习强化,一次是期末复习动员会。第四,在班主任工作中,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智慧,每个学生都有了较强的主人翁意识;第五,家校联系工作做的比较及时,为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保证。

篇4

一、提炼课本

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考虑课本,也要考虑学生的焦点,要让命题点既具有考核性,又具有大众的喜好性。因为试卷只是一个考核学生在一个时间段中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情况的工具,它的目的是看学生有无成长,有无进步,有无学到新的知识,有无对大纲要求全面把握。而不是一次能力的筛选与选拔,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多考虑学生的焦点和立场,不要使考试的目的被扭曲了。关于语文知识所出的试卷,重在通过评估学生在一个阶段中的学习情况,进而发现学生的不足点以及弱点,最终使教师在下个阶段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在调整中得以进步。所以在命题的时候,要基于课本,提炼课本,但是不能将试题当作考核的最终手段。例如:在关于词语之类的命题中,不要硬生生地考查课本中的某个词,要将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而让学生可以凭借对语境的感受和揣摩,开拓、扩展、深化自己的思维,增加思考的正确性、方向性、定向性,进而在深化性、拓展性的思索、思考、理解中,使自己对词语的选择、运用得以正确化、标准化、延伸化。

二、融入生活

在过去对语文知识所出的试题中,很多命题老师只管出题,不考虑试题的影响性以及意义性,使试题只是试题,学生在拿到试卷的一刹那,更多时候表情都是愁眉不展,感觉考试就如同自己和课本在做一场陌生的较量,看题之后,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到硬生生的问题,忽然间就忘了,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之后担心考试成绩过差,进而垂头丧气、满脸不悦。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将试卷和生活做出一定的结合,将生活场景文字化,进而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场景中文字化。例如:考查一道关于《鸿门宴》的试题。在电视剧《西游记》之中,无论唐僧、孙悟空以及猪八戒、沙和尚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妖精前来闹事。有一次,孙悟空和沙和尚都不在,只有猪八戒在唐僧身边,突然一个妖怪出来,和猪八戒就打了起来,他想引诱猪八戒,让猪八戒离开唐僧,然后自己再去抓唐僧,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这个简短的小故事,可以用《鸿门宴》之中的哪句话表示?答案很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将知识变成有趣的场景来考查,学生看了后,会感到轻松、有趣,进而减轻考试压力,也能让知识点得到真实、科学的考核。

三、注重个性,能力拓展

课本中知识掌握得多少以及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语文造诣的高低。真正的语文能力往往是一种个性的发挥,能力的拓展。因此在命题的时候,除了课本或教材、大纲中的知识,教师还要出一些注重个性,能体现能力的试题。本人觉得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体现能力的试题就非作文莫属了。作文是一个可以自由阐述、自由发挥的知识性、能力性、文学性的空间,学生在作文中能将自己的个性、能力在字里行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对作文进行命题的时候,教师要取大众化的题材,让学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进行一次个性的、不一样的能力发挥。

总之,在人教版的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根据大纲的指标和要求,课本中的考核点、知识点与命题点非常多,虽然都需要学习,但是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所以在命题的时候,也会根据知识的难易度、重要度进行命题。总之,要使得试题具备有效性的考核作用和科学性的考核作用,教师在命题之时,要注意“十六字”准则――“提炼课本,融入生活,注重个性,能力拓展”,进而使学生通过考试,明确教材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使能力得到延伸、拓展、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雨薇.稳定平实进步:高中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意图[J].语文课题学习,2012(17).

篇5

“堂堂清”,确保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顺利达标;基础好,反应快的学生能很好地发挥。总的说,要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达成学习目标。这种目标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运用。我们都知道学习关键是心要“定”,堂堂清,当堂事,当堂毕,定下心来,迎接新的挑战,不为上节课的“包袱”所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学习是主动的,即使“身”累些,总比“心”累要好得多。所以说,“堂堂清”是素质教育在现阶段的具体实践,是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1 “堂堂清”常用模式

一般情况下,“堂堂清”常用模式是“复习检查——合作探究——核心突破——对位训练——提炼升华”

复习检查: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合作探究:针对探究题目设置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结束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核心突破:强调重点、难点,点拨疑点、易混点、易错点。

当堂反馈、对位训练:围绕本节知识点精心设计对位训练,题在精不在多,要典型,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提炼升华、提炼升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要多注重规律、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总结。

如:苏教版三年级小学语文《第八次》教学片断:

片断1:检查预习。课前热身:教师师和学生同说:“主动学习、享受快乐、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然后进入正式学习过程。师:昨天布置预习了《第八次》现在请各小组检查批阅一下。(教师批阅读小组长,小组长批阅组员,小组辅导员辅导或相互讨论订正,对典型题目,可找一两个学生到台前做。)。《第八次》第一课时导学题可设计为: (1)看拼音写汉字:侵略 遭到 抵抗 招集 照样 磨坊 几乎 结网 苏格兰 布鲁斯 唉声叹气。(2)“第八次”讲了哪两个人物?简要写出《第八次》的故事内容。A.先说蜘蛛“第八次”的故事。B.说布鲁斯“第八次”的故事。(3)加示题:为布鲁期王子写一个动员令。

片断2:合作挥究。师:今天我们第一次上《第八次》,请同学们再次浏览一下全文,你认为这节课要学什么?(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学习目标)生1:会读双线格的生字。生2: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组词。生3:会读全文,了解故事大概。……师: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先自己读一遍,把读不准的字词画出来。然后写到黑板上。

接着教师指名分自然段读,主要找中差生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读错的字词,学生读后,教师注音,全班强化,接着进行下一个自然段。全文读完后,师提问:同学们还有不认识的字词吗?播放课件:蜘蛛结网无声动画,让学生为动画配音:(每人至少写50个字,不会的可从书上选择相关内容组合。)师述:大家知道布鲁斯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蜘蛛结网的吗?生: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师:从书上找出相关句子来读读。指图:这就是布鲁斯几乎失去信心的样子,谁来读课文中有关句子?师: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去掉“几乎”,行吗?为什么?生1:不行,和原来意思不一样的。生2:加上“几乎”,说明布鲁斯没有完全失去信心。……

片断3:核心突破。师:布鲁斯又是如何动员大家抗战的呢?请大家为布鲁斯写个动员令。……播放课件:出示凯旋而归、充满自豪的布鲁斯形象和相关文字: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师:“终于”说明了什么?生:布鲁斯第八次成功不容易。师:同学们,布鲁斯终于成功了,你想对布鲁斯说些什么?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生1:有志者,事竟成。这是范晔说过的名言。生2:钱学森说:“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3:失败第七次,还有第八次,第八次就“发”啦。

片断4:对位训练。(1)出示学生,读准黑板上字的读音。(2)修改动员令。(3)写出文中“几乎”和“终于”不能去掉的理由。

片断5:提炼升华。师:前面都是老师向大家提问的多,你们也向老师提个问题吧!生1:如果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又失败了,他会怎么做?生2:生活中真的这第巧,布鲁斯和蜘蛛都正好成在第八次吗?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节课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当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得到欢乐、得到满足,让课堂始终充满情趣和童趣。

2 “堂堂清”敏感点的掌控

2.1师生帮扶,步步为营

老师可以先批改每组做的既快又对的同学,让这些同学帮助老师批改,并把对子、同组完成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要充分利用“对子互助”,“兵教兵”、“ 组内互帮”的三大法宝,让同学之间真正帮扶,不走过场。

2.2发挥主体性,课前充分预习

课堂要想高效,学生必须作好预习这一环节,教师要给足学生预习时间,要求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标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使学生在对学、群学中相互帮助。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找准易错点,难点,哪些学生做到哪种程度,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篇6

一、研究问题

笔者所任教学校的八年级两个班学生在语文诵读方面专门用于诵读的时间远远不够,课堂上愿意站起来展示诵读的同学人数不多,总是只有几个“熟面孔”在不同环节读来读去,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朗读技巧,缺少诵读的兴趣,诵读教学的时空较狭窄,诵读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等问题导致班上诵读的水平不高,诵读远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不知道诵读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提高的重要作用也不知道诵读对一个人一生积淀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定有效的语文诵读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实施诵读,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质量,进而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诵读的要求,让大多数多学生参与课堂诵读学习。

其次,通过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对诵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班级诵读整体水平的目的。

再次,通过在班级开展的诵读行动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有效的诵读教学方式,以达到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最后,希望通过本研究促使学校改善语文教学目标,进而通过提高诵读教学质量来提高语文老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三、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依据前文所述的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在一线的课堂内开展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通过一线的数据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诵读教学理论,将目前诵读教学研究存在实际的问题努力通过多元的手段加以解决和突破,并弥补理论和实际研究存在脱节的问题,通过典型课例和学生的访谈、改进设想等行动研究的一套完整架构来提供给后人可供操作借鉴的一线教学实例;同时,还针对目前大班额教学现状下进行课堂合理分组诵读的有效尝试,依据学生意愿在同质、异质不同情况下分组诵读并进行不同策略的班级、课堂管理,这也是本文在教育管理学习领域的一个大胆突破,期望通过一线行动研究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和学生的素养并丰富不同课型的班级、课堂管理策略。

四、研究对象

笔者所在学校八(5)班、八(4)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时间和地点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我会在八(4)班、八(5)班学生身上开展为期12周的诵读教学行动研究,我决定在二周之内先用自己的真情范读来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并适时示弱来鼓励学生大胆诵读,并分组让孩子们就诵读内容展开学习讨论和评价,从第三周决定在组内开展小组内人人参与,人人展示的诵读活动给每个学生读的机会,第四周开始请学生试着总结必要的朗读技巧并告诉学生必要的技巧,并让学生形成统一的诵读达标的评价表从第7周开始就让学生开展组内的竞赛,然后全班起来展示,第9周开始知道学生不同诵读内容的不同方法,第12周开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诵读作品用音像资料保存下来,并这一阶段的诵读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策略,再投入下一步的的诵读教学中去。

六、研究内容

首先,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加课堂诵读学习。

其次,试图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竞争中掌握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式,激发诵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班级整体诵读水平。

再次,在行动研究中,笔者尝试进行一些诵读技巧的传授,如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进行专门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诵读教学指导策略的行动研究:

1.教师在课堂上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的多元诵读方法指导,包括觅到机会一切可供学生诵读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于诵读的兴趣:教师的适时范读,学生的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还有学生个体的领诵读;师生的表演读等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指导。采用合适的训练方式,带有考查性或学生示范性。特别是那些感情基调婉约舒缓的,可以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从而提高她的诵读水平。

2.课堂外拓展诵读的空间,开展系列活动来实施诵读教学。

3.运用多元化的诵读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个体诵读水平的提高。

最后,本研究会通过多元评价来对诵读教学的参与者进行综合考评,进而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

七、资料搜集方法

此行动研究拟采取课堂观察法、写研究日志、学生作业等方法搜集资料。

八、效果评价与反思

(一)效果评价

篇7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其中,第三单元“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共有课文27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四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全册8个单元便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第二次是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以后,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然后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对旧照片进行描写。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二、工作回顾

本学期我接六(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工作总结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

“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

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做好转差工作,本班极需帮助的后进生是杨婷、陶承宇、蒲舜旺3名同学,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

“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2、

根据学科内容进行相关法制渗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3、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仍有待提高。

4、

学业成绩:本班开学初51人,到考51人,人均分70.04分,优良10人,及格42人,最高分90分,最底分27分。学生高低分还是悬殊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几点不成熟的经验

1、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3、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

篇8

二、巧用复习方法

在复习中,除了对知识的归类复习外,我还尝试了一种新的复习方法,效果也不错。这种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1.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攻阵”的准备。此阶段,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那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

2.学生之间开展“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拟的测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作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此阶段,教师是导演,是参谋,是顾问,除维持好课堂秩序,调节好课堂气氛,还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不正确的问法、测法要给以纠正;对没有掌握好的问题,要引导讨论,明辨是非;对提问巧妙、见解独到、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热情表扬。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复习方法因为是师生共同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注意归纳复习,提炼解题方法。

有的老师在总复习时,总喜欢搞题海战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学生表面上练得挺熟,可实际考起来,总是抓不住要领。各种题型五花八门,老师仅通过分数考查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研究命题方向,分析解题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正确的方法,我们教师可根据各册教材的要求,帮助学生归类复习,可逐册归类复习,或从字、词、句、篇逐一复习。在归类复习中,突出每一类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例如修改病句这一训练内容,复习时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寻找修改方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紧缩法,对于较长的句子,可以把修饰、补充成分去掉,留下最基本的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以便检查句子是否有残缺或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滚滚的乌云和滂沱大雨顿时从半空中倾泻下来”。这句子较长,修饰成分多,不易看出毛病,若把修饰成分去掉成为“乌云和大雨倾泻下来”,这样,就不难发现,句中的“乌云”是不能“倾泻下来的”,故这一句子犯了顾此失彼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二是类比法。按照原句的样子(即意思)用另一些句子表达,进行对照比较,也可以检查句子的正确与否。例如:“工地上横七竖八地码着木料”可能有的同学没到过工地,没见过木料是怎么码着。因此这一句子的毛病一时找不出其毛病。遇上这类句子,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一些句子。例“商店里横七竖八地码着货物”这样一比照,原句话的毛病就可以容易地看出来了。商店里的东西是要放得整齐的,而“横七竖八”是乱糟糟的。“码着”是整齐地堆着,显然它与“横七竖八”是有矛盾的。以此类比,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修改病句就容易学了。复习其它内容时,同样的办法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加上适当的训练,学生复习时就感到轻松了。

四、注重发展,迁移升华

复习不是就知识论知识就文论文,更不是单为考试而复习,而是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既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又要关注复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和过程。将所学知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相关的拓展迁移,实现理性的升华。如在复习古诗时,不光要知道诗文的大意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还可以借此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引读其他诗人相同情感的古诗。在复习对联时,除让学生补充对联外,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在相关课文中学过的对联,或欣赏自己课外搜集的更多对联。这样,复习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体现知识由“会”到“会的更多”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原有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篇9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加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2012年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2012年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1、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专业化与综合化

作为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的“专业与综合”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专业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专业化的客观表现。众所周知,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和教育专业的课程构成。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它会涉及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既有汉语言专业课程的改革,也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甚至是两者在课程体系中构成的比率。例如,在某些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二主八辅”的改革模式。所谓的“二主”是指:二门主干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技能”[1]。所谓的“八辅”是指:八门语文教育专业方向限选课程“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2]在这一段的引述之中,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语文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的性质,从课程构成的层面上分析,它是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有机组合;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又是非常专业性的课程改革,它既涉及到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内容,又涉及到专业学生的执教能力培养。而无论是教育理论也好,教育能力也罢,它们又有机地融合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和教育学课程的内容里。因此说,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专业与综合的特点。其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与综合”特点的第二重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而言,它必须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而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和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对于正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而言,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既有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又有不同于教育专业的课程,所以说其课程的改革体现着专业性的特点。因为,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只适合于这一专业的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既要培养在校生的理论素质,又要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是后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2、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二:更新与重构

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还表现为“更新与重构”。众所周知,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设置已出现了好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各院校的课程早已自成体系。然而,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生,各院校必须对这早已成型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面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就需要管理者采取更新与重构的策略进行相关的改革。所谓的更新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新的课程;所谓的“重构”是指根据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更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但是,读者也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这里所谓的“更新”也好,“重构”也罢,并不是抛弃语文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结合新的教育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局部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某院校的传统《教育学》课程只有《教育学》这样的基本教育课程。后来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又增设了《教育与语文教学发展》,再后来又增设了上边提到的,对语文教学更加实用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案例解读》等众多的专业性课程。甚至在某些院校还增设了选修课《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等。但是,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这种重构,并未使其完全抛弃传统的课程构成。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的课程并未退出当代语文教育课程体系。所以说,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趋势中的“更新”与“重构”特点不能进行绝对化地理解。它只是一个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正如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一样。

3、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模式化与去模式化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可以概括为“模式化与去模式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样,都出现了模式化与去模式的特点。所谓的“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都设置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体系。所谓的“去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在其自身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各自的课程体系都出现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与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局部性的调整。就如上边提到的“二主八辅”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样,它既是一个课程体系的模式化过程,又是一个去除模式化的过程。对于前者而言,之所以说其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完成了一种新课程体系的模式化。即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对于后者而言,之所以说这种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去模式化,那是因为在这一课程体系之中,它具有与传统课程体系完全不同的构成因素。而且,这种不同,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又表现在主课与辅课的关系上。特别是对于主、辅课的关系而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总之,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基于时间层面上对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理性总结。在时间的层面上,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所谓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以下三个特点:即,专业化与综合化、更新与重构、模式化和去模式化。

参考文献:

[1][2]张芹.二主八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

篇11

一、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影响人心理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三类:(1)环境因素,即人所接触到的周围事物的变化;(2)机体因素,如遗传因素,智力因素等;(3)心理因素,即自身的心情对心理的影响,如心境的好坏等,而一般初中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都是因为高度紧张的学习环境和长期压抑的心境所造成的。

1.学生的课业负担重

许多学校或教师依然没有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只重视基础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从早到晚不是堆积如山的作业,就是铺天盖地的试卷,弄得学生头昏脑涨。高度紧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无所适从,意志力稍差的学生因为受不了压力,干脆弃而远之。

2.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缺漏比较严重,教师和家长却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在相同时间里接受同样多的东西,完成同样多的任务。实际上,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这些东西往往是他们无法接受的,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导致他们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使他们不喜欢语文,甚至害怕语文,最终厌恶语文。

3.教师教育不得法,忽视个性的养异

有些教师教法单一,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客观实际以及个性差异灵活选用教法,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不会因材实教,更不会因时施教,也不顾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学生的情感障碍。

4.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成绩稍差的学生的心理多数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语文太难,即使有时对某些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一些兴趣,可一旦看完,就觉得课文索然无味,丧失兴趣,越不想学就越不会,导致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能学好语文,最终成为学习的失败者。

5.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的的,往往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并没有把学习语文作为内在需要,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学习语文的毅力和耐力较其他学生差,对知识不愿做反复地研读和练习;遇到问题就一眼扫过,甚至不屑一顾,回避失败,这样也就不能形成自觉求索的执着信念。

二、学生厌学心理的防治与应对措施

1.教师要转换角色,更新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拆除师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2.课堂教学要凸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达到:(1)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模式。如:可以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修改街上不规范用字,不规范的广告语等;也可创作公益广告,参加新闻媒体上的征集活动等。(4)必须是现代的课堂,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四个带进,即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技术带进课堂。

3.培养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体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演讲、扮演的机会,不能为了课堂气氛、教学节奏、课堂容量,而把机会全包给少数尖子生,应当挑一些易回答、易解答的问题让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去做,这样不仅使他们有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信心和决心。

4.降低教学过程的起点,注重双基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能力、培养素质的前提。初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较成人差一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降低起点,要采用影视中的慢镜头,小步子甚至倒退的手段,给大多数学生搭起思维的小台阶,使他们都能拾阶而上。实际上,在教学安排上要注重双基教学,要求他们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从而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解题能力。

5.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着力激发兴趣

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一是要学生学会读书观察。变过去的只捧一本教科书和视野只局限在教室内,为现在的博览古今中外名著,纵观天下大事,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二是学生要学会讨论研究。变过去的教师宣布唯一正确答案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是学生要学会提问质疑。变过去的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互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四是学生要学会实践创作。变过去教师先读范文为学生自由创作,在自我体验发现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五是学生要学会检测总结。变过去的教师测验小结为学生互相检测,自己当“小老师”上讲台讲解、表演,总结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六是学生要学会批判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七是学生要学会分析总结。变过去教师主宰课堂,分析小结,为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总结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八是学生要学会收集信息,变过去的教师查找资料、筛选信息为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各种渠道,自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八种策略就是要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12

这里要说明的是:“提出问题”意在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同时使问题趋于有意义。“概述文章主要内容”“作出分析性评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规范化。

例如对于《春酒》一文的主要内容的概述可以这样表述:本文主要记叙和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过新年喝春酒的情形。对于中心可以这样表述:本文通过作者对小时候在家乡过新年喝春酒的情形的记叙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风俗人情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对于“分析性评价”的规范请看下面的案例:

“母亲给我的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关于画线句子的批注我们请看下面的师生对话――

生:画线句写出了小花猫也爱喝八宝酒。

生:不。画线句写出了八宝酒的好喝。

师:这是直接写八宝酒吗?又该如何完善这一批注?

生: 画线句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八宝酒的好喝。

师:侧面写不是直接写,其目的在于烘托,还应该怎样修改更准确?

生: 画线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烘托了八宝酒的好喝。

师:“好喝”!为什么好喝?看课文,找出关键词。

生:“酒香加药香”。

师:香甜醇美,谁再来完善这个批注?

生: 画线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烘托了八宝酒的香甜醇美。

篇13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线的课文,如《》等。所以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读读背背的八个成语是:以身许国、碧血丹心、疾恶如仇、大义灭亲、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横眉冷对、浩气长存。这些成语都是以陶冶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的。再例如这一册教材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所以在“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就安排了八个描写山水景色的成语: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在教学成语时,我们可以联系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来教学,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中让学生理解,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的课文语境中理解成语,并熟读成诵。如教学“练习3”中的八个成语时,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3”时才把这几个成语拿出来讲解,而是在教学《九寨沟》一课就把这几个成语融进来教学。在小结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觉九寨沟美不美呀?能否用几个成语来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不出所以然时,我就进行适当总结:“九寨沟太美了!它的湖光山色真是人间天堂呀!当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五彩池时,我就想用水光接天这个成语来形容!欣赏了九寨沟,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江山如画!”然后让学生说出我一共用了几个成语,结合课文说一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不仅理解了练习3中几个成语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就把课文与成语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联系主题,加深理解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练习中的成语都是相关或相似的,它们表达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思想,这样的安排就给我们的成语教学找到了平台。教学时,结合这几个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教学,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成语的理解。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八个成语:肝胆相照、开诚相见、同舟共济、心照不宣、志同道合、亲密无间、荣辱与共、唇亡齿寒。这八个成语是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亲密合作的。在教学这八个成语时,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结合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进行讲解。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帮助他们大体理解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八个成语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再让学生说几个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理解的成语。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联系生活,加强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