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导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导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导技术论文

篇1

作者:黄玉梅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课程的实践性与实验场地不足存在的矛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涉及许多操作实验,如“现代教学媒体与环境”一章涉及到许多现代设备,而实验设备的场地和仪器面向学生教学的却没有。这样本来以培养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课程变成理论讲授和课件模拟演示,先进教学媒体和环境的实际操作环节不能落实。为了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是构建新的课程培养体系新课程体系由“必修课+技能实训课程”组成。必修课有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概述;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编辑和处理;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代教学设计等,技能实训课程有现代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摄影与摄像、常用媒体的使用与维护等。调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教师能力标准的四个维度(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十四个一级指标以及N个概要绩效指标调整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适合我院五年制、三年制以及公共课的教材。根据五年制、三年制能及公共课的学生精心选择适合的内容,教材内容应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标准》里规定的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课与计算机课、学科教学论等相关课程的整合与衔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所以很难通过教育技术一门课程来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有的章节的学习是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的,要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必须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衔接。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的衔接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院校各专业至少开设了两门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有的目标重叠,有的计算机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所以加强此两类课程的整合和衔接非常有必要。这要求在制定师范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时,就考虑到教育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课件开发”、“学习网站设计”等章节内容,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再安排教育技术课以及课程的内容和学时。2.现代教育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整合根据我师范学院开设的专业开设学科教学论课程,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论课程有机整合。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教学设计模块作为两门课程整合的重点,此模块的教学任务由两科教师共同完成。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适当调整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科教学水平。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以学科教学论课程为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的独特平台,学生在教育技术课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都能在学科教学论课中加以实践应用,与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内化为真正的教学技能。建立基于校园网的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延伸和拓展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为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教育技术平台包括以下模块:1.在教育技术平台上分模块开设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2.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能。3.建立网教育资源库,包括优秀教育技术课件,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各高校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的链接网址等,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提供素材帮助。4.开辟现代教育技术答疑讨论专区,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有机整合教育技术以技术先进性与实践性为特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每年我院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校外实习,通过教学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发挥教育技术在实习中的作用,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实习整合起来。教育技术教师参与教育实习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课件,使用先进媒体等,提高学生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总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学生信息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变,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也要不断更新。要依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2

作者:张俊丽 李燕 蔡曦卿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视程度[4],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国培计划”前,参加培训的老师,有近1/3的老师表示学校领导同意来参加培训,原因有:学校经费有限,不愿意让老师外出;面临会考,师资紧缺;老师出来参加培训后,没有人顶替老师的上课任务等等。要想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首先是要从观念转变,领导尤其是中小学校长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素养,带动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否则,再多的培训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培训课程设置缺乏新意和针对性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培训才有针对性,才会调动教师的参加培训积极性和兴趣。然而目前的培训在开展之前,培训机构没有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做充足的前期调研,只是按照培训机构的安排进行授课。有些专业理论都应该是教师已经具备的知识,重复的讲解使教师感觉培训乏味,让教师对参加培训失去信心。在培训方式上,培训模式比较单一,采用传统的专家授课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差异,最终导致培训达不到理想效果。培训后期跟踪服务不足培训后跟踪是检验培训成效的关键,是培训效果的有力保证。目前的培训项目,大多数随着培训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而对教师后续发展的关注较少。教师在参加培训后是否能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教学中,是否有能力传授给其他老师,从而带动其他老师,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大家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应用新技术和方法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缺少能够交流问题的平台,而阻碍教师的积极性,使后续能力的提高得不到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策

在国家重视教师能力提升的同时,中小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参加培训后,既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又能在培训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师参加培训的同时,学校应分担由参加培训产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选择适合农村教学实际的培训资源优质的培训资源是培训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对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训开展前,应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前期深入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能力现状、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等。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针对教师的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建设优质的培训资源。加强校本培训,以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6]。建设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培训资源,将多媒体学科素材资源按照学科划分大类,再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课程目录体系进行归类,这样容易被培训学员所接受,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限于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素材、案例等丰富的培训资源无法在短期内为每个学员所获得。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大量的培训资源可借助平台得以共享,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丰富程度。同时对平台的资源经常进行更新,使新的培训资源和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送到学员的手中。通过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可以弥补集中式培训时间短的缺点。培训结束后,教师以及学员可以通过培训平台进行长期的交流,解决学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巩固培训成果,从而延伸培训时间。在现有的集中式统一培训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员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大部分学员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分享自己的培训成果和教学经验。而利用网络这一大众平台,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参与培训交流。网络平台的应用将极大地扩展学员的交流空间,充分发挥出学员的主体能动性参加集中培训的学员之间能通过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同样可以参与到学习交流之中,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学员交流的范围。采用活动化的参与式培训方式在良好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培训资源的支撑下,可以引入更多的培训方式。参与式培训即为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下的培训方式[6]。参与式培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者在培训活动和培训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获得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参与式培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在参与式培训中,对真实案例的研讨,能够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以往培训中所学知识因为没有联系实际教学而缺乏良好的操作性,无法直接迁移应用到日常教学的缺陷。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提高的,需要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努力,解决现实的问题,为促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3

作者:贾晓华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IITE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评价

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分析截止2011年10月,IITE共开展了两个旨在建构中等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指标体系的项目:波罗的海和独联体国家中等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指标项目[2](以下简称“波独指标”)和东南欧国家中等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指标项目[3](以下简称“东南欧指标”)。以下是从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硬件、软件程序和工作人员四个方面对两个指标体系及其具体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一)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波独指标”中的官方相关文件,主要是关于在中等教育阶段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全国性的官方政策文件,包括官方政策、文件和信息技术课程相关信息;“东南欧指标”主要关注现状、实施方式、财政支持、课程、教育软件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起始年级。相似指标有:一是在中等教育阶段使用信息技术或者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有关全国性官方政策和文件;二是信息或者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三是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科目;四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不同之处是“东南欧指标”涉及有关信息或者信息技术的国家课程,而“波独指标”涉及的是有关信息或者信息技术的地方课程。(二)硬件硬件包括教育机构中计算机装备情况,其中相似指标有:第一,教育机构中可用的计算机教室,即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的数量与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第二,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的平均生机比,即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的学生数与这些教育机构中计算机总数的比值;第三,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在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所占的比例,即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不同的指标有:“波独指标”涉及:一是教育机构所有计算机中可以与IBM和Apple制式兼容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教育机构所有计算机中可以与IBM和Apple制式兼容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二是装备一个或多个多媒体系统的教育机构在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所占的百分比,即装备至少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而“东南欧指标”涉及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计算机新旧情况,即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的1995年以后出产的计算机数与这些教育机构中计算机总数的比值。(三)软件程序“波独指标”中包括软件程序相关指标,而“东南欧指标”中没有相关的指标。“波独指标”中的软件程序包括操作系统和教育软件程序。其中操作系统包括:第一,计算机教室中安装DOSTM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教室中安装DOSTM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第二,计算机教室中安装WindowsTM或者AppleMacintosh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教室中安装WindowsTM或者AppleMacintosh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第三,计算机教室中安装其他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操作机教室中安装其他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与计算机总数的比值。而教育软件程序包括:计算机教室中安装任何与科目(小学,科学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软件的计算机所占的比例;教育机构使用的与科目(小学,科学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育软件程序中由本国专家设计的教育软件程序所占的比例;教育机构使用的与科目(小学,科学科目、人文科目和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育软件程序中由外国专家设计的教育软件程序所占的比例。(四)通信通信主要指互联网接入情况,相似指标有:限制连接互联网(只能使用电子邮件)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被限制连接互联网(只能使用电子邮件)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拨号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可以拨号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专线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通过专线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拥有自己网站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拥有自己网站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不同之处有“波独指标”涉及没有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所占百分比,即计算机没有连接互联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数的比值;而“东南欧指标”涉及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在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中所占的比例,即连接局域网的教育机构数与拥有计算机教室的教育机构总数的比值。(五)工作人员“波独指标”和“东南欧指标”在工作人员指标方面几乎相同,都包括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信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主要有:一是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包括参加计算机能力培训的课时数,其中“波独指标”规定的指标是少于50小时、多于50小时而少于100小时、超过100小时三个层次,而“东南欧指标”规定的指标是少于30小时、多于30小时而少于70小时、超过70小时三个层次;二是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信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即分别达到基本计算机技能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技能水平的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信息教师和教育机构管理人员数分别与小学教师、其他科目教师(除了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教师或机构管理人员总数的比值。

启示

IITE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科学、严格的筛选、分类和系统化指标的基础之上的。首先,IITE将已有相关项目中的指标进行分类,主要是将所有的指标系统化并排序,寻找可能存在的空白之处,在此过程中系统化一个最适合该研究项目的指标体系。其次,充分考虑研究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尽早提出解决方案,例如,组织性问题包括法律方面和必要的数据以及统计信息的保存与处理过程;教育性问题包括如何描述和评价现象;信息性问题包括所有信息保持和提供的必要程序。第三,考虑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特点,构建适合研究目的和对象的评价体系,例如,因为波黑和独联体地区与东南欧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不同,所以“波独指标”中包含的有关软件程序的指标就没有设计到“东南欧指标”中。开展合作研究,培养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专家团队虽然IITE在国际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评价项目中经验丰富,尤其是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其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各国社会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我国在建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方面不能照搬他国的经验,而是给我们专家创造参与IITE和其他国际相关机构的研究项目的机会,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专家团队,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开发地方课程,促进信息技术课程跨学科整合IITE认为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既可以理解为开设独立设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信息检索信息等,也可以把信息技术看做是一种工具,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和其他科目整合,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我国,一般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就是应该单独设立,而将信息技术看做一种工具可以给地方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发信息技术地方课程提供新的思路,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标下,开发地方课程在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4

(一)整合师范专业的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此课程的开设打破现在师范教育中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割的局面(师范专业是一个封闭的课程体系,而职业教育则隶属于大学生政治思想课程毕业前由政工人员讲授)。“农村教育”中的“农村”已不仅是地域的概念,“农村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对学生的职业意识与技能的教育。(二)服务于农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师范院校应该同时参与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正是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教师职前职后的协调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提升受教育者从事农村教育的专业发展能力,它既针对职前师范生的入职需要,又服务于职后教师(包括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了解职后教师发展规律与需求,师范教育永远不可能真正贴近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而不在职前就培养师范生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意识与技能则永远不可能改变农村教师队伍面貌。(三)融高校的国情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于农村大教育中近年来,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各种形式服务农村,服务者已远远超出了师范生的范围,他们已经成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大学生来自农村。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上讲,“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是一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基本的国情教育。对当代城市大学生来说,比技术和专业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要让大学生走近农村,尤其是走近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走近还未实现温饱的几千万父老乡亲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感悟和体会另一种人生,在心中树立起道德理想和人文关怀。

课程改革内容

(一)对传统师范课程体系进行改造1.指导思想: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按照教师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改造传统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课程体系构架: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为导向改革后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教师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见图2)。3.主要特点:一是加大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仅占整个学时的8%左右,明显偏少。二是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师教育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目标指向教师(含职前)的终身发展。三是变过去纯学科化的“理论—实践”线性课程安排为“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上升式学习模式。改变过去学生到高年级或毕业前才到基层学校见习实习的作法,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参加有关农村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参与学习。四是变过去师范教育城市化取向为面向农村学校的教育。过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见习、实习等活动皆在城市。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直接接触到今后服务的对象———农村学校教育,了解和思考如何服务于农村教育。(二)“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建构1.课程目标: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培养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基本情感,懂得农村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必要的基本技能,帮助学习者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又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一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批将农村教育作为“可以成为终身投入的事业”的教师、缺乏具有从事农村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二是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师范毕业生普遍缺乏对农村教育的深入了解,难以将农村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去投入。同时,传统师范教育中又没有教给学生服务农村教育的专业技能,其结果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要么不愿意到农村服务,要么去了以后不知怎样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难以坚持下去。对于来自不同渠道支教的非师范专业的志愿者,由于缺乏严格的师范教育训练,尤其是缺乏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他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成为农村教育的行家,难以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2.教学大纲:(1)指导思想:一是可读性。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选择经典鲜活的案例、农村教育研究的经典文章或论述片断供学习者思考、阅读。二是针对性。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西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实际。三是适切性。适应即将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师范生、不同专业将到农村参加支教等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和在职进修的不同层次的农村教师。四是开放性。其内容根据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和增删。(2)教学大纲目录:序,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国外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性质、功能与目标;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与学生,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农村中小学的文化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农村学校的复式教学,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建设与利用等。3.课程内容:课程分为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农村基础教育实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生以及各类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人员。以叙述和理论分析为主。第二部分为专题性质,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题讲授。课程按照“基本理论、案例、阅读材料、思考题”的顺序展开。理论部分主要着眼于农村教育相关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不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将农村基础教育放到农业文化背景、农村大教育背景和国际视野中审视,看其特殊性与重要意义。分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特点、基本模式与规律。主要着眼于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习者了解农村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开阔视野,理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实践部分是课程的重点,以专题的形式讲述。主要结合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重点针对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尽可能给学生以操作层面的选择与启示。课程内容呈开放式,主要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构架,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专题讲授。职前在校生、职初教师、骨干教师讲授的内容各有侧重。

课程价值

篇5

作者:惠延岭 单位: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

在数控加工中,通常粗精加工一次完成,说以粗精加工有时候放在一个工序中,所以和普车有很大区别。学习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要加工工艺参数为重点。在数控教学教学中,由于课时少,设备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指令的学习,对于加工工艺参数的学习几乎没有。加工艺参数是零件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学生对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切削用量不仅是机械加工必须确定的重要参数,而且其数值合理与否对加工质量、加工效率、生产成本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生产实践表明,灵活应用切削用量,在加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加工工艺参数学习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保证。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学习是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对机械加工知识有一个系统学习和提高,毕业后才能较快地入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机械加工工艺文件是系统地学习和指导作用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车工实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有助于数控实习合理安排。机械加工工艺文件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把较为合理的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按照规定的形式书写成工艺文件,经审批后用来指导生产。将工艺文件的内容,填入一定格式的卡片,即成为生产准备和施工依据的工艺文件。总的来说,工艺流程是纲领,加工工艺是每个步骤的详细参数,工艺规程是某个厂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的特定的加工工艺。通过工艺文件的工艺流程可以科学的安排实习教学,对实习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习中,学生根据机械加工文件的要求独立完成实习任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高有指导作用。从工具、量具到刀具的选择必须自己解决,零件虽然简单,但需要磨外圆刀,镗孔刀、端面刀,及相应的钻头、量具等工具的准备,还要自己根据加工工艺选择加工顺序,选择切削用量等,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立的工作能力,想加工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显著提高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车工实习中有助于学生对零件的作用及工作条件、表面几何特征及组成、表面质量、材质性能方面的技术要求、结构工艺性、机加工方法达到结构要求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正确的分析,以明确加工的内容及要求,从而正确地选择加工方案,确定加工顺序、走刀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设计夹具、选择刀具,确定合理的切削用量等,能提高学生知识把握的全面性。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对安全隐患有指导作用,实习存在学生分布广、实习场地情况各不相同等特点,首先要做到严格遵守实习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安全事故隐患、设备使用与维护的问题以及预防是车工实习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旦学生出现安全事故,将对学生、家庭、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学生安全、守纪、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是不容忽视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中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件装夹和走到顺序为实习安全提高保证。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在科学合理的规定工艺顺序,加工工艺参数,时间定额等多方面内容,是科学合理安排加工重要依据,是按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的,有助于学生的安全。

篇6

对于涉及专业知识比较多的工作任务,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研究一项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难易程度根据小组学习基础程度分配,通过查找资料,研究讨论,每个小组成员掌握了分配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部分专业知识的专家,然后由小组成员重新组合,成立新的小组,新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别来自原来的各个小组,新小组任务是掌握工作任务中的所有专业知识,新小组每位成员在原来小组中已经掌握了一项专业知识,是这部分知识的专家,所以新小组每位成员都分别掌握了工作任务中各项知识点,每位成员负责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会小组其他成员,小组成员通过互相教授,咨询讨论,最后所有成员都能掌握各项专业知识。例如,数控技术专业“电工技术”课程的工作任务“电路分析方法”教学中,一个典型电路问题可以用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等三种分析方法解决,为了掌握这三个分析方法可以将十五位学生分三个小组,每小组五名学生,每个小组负责学习掌握一个电路分析方法,经过学习研究,小组每位成员掌握了相应的一种电路分析方法,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五个新小组,每个小组三名成员,每名成员分别来自原来的各个小组,新小组的任务是掌握所有分析方法,新小组每位成员掌握一种电路分析方法,并负责教会小组其他成员,通过互相教授,研究讨论后每名同学都能掌握三种分析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灵活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高。

三、模拟演习法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根据任务计划进行模拟操作,以检验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以便于进行及时修正,如“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组装和调试”任务完成中,学生设计的控制线路通过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控制,检验控制功能后进行修正,验证成功后,再进行实物组装调试,如“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中,在“套类零件的数控加工”任务完成中,将制定的数控加工工艺和加工程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加工,根据仿真加工情况对工艺和程序进行修正,待仿真加工成功后再进行实际数控加工操作,保证了实际操作的安全和效率。

四、角色扮演法

在数控技术专业“数控加工”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可以模拟企业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后与客户交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扮演工作过程中的各个角色,如其中一个小组扮演客户,另一个小组扮演厂方负责人,针对接受订单或完成订单后怎样跟顾客交流进行计划模拟,扮演接受订单后负责人进行生产计划安排,编程及工艺员安排工艺和编程,车间组长分配工作,工人进行加工等各个角色,各个角色可以进行互换,角色扮演法需要准备很多角色卡片,把各个角色的特点和任务描述出来,学生按角色扮演,不扮演角色的学生拿观察卡,根据观察卡中提的问题进行观察,对扮演角色学生提问题,进而找出不足,完善角色任务。通过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企业一线工作情况,学生兴趣浓厚,职业技能得到综合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后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五、工作站学习法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工作任务特点设置若干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安排不同工作任务,各站工作任务之间最好没有关联,学生分小组在各个工作站轮流完成该站的工作任务。每个站有很多具体工作任务,各个小组轮流到各个工作站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完成工作报告,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各组成员通过交流学习中的困惑,弥补漏洞,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工科课程教学比较实用,如“数控加工”课程“轴类零件数控加工”任务教学中设置工艺分析,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质量检测等工作站,各小组轮流对每个站工作进行学习实践,然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某小组对某工作站有深入研究,会帮助其他小组解决对该站技术掌握的困难,促进全体学生对整个工作任务的熟练掌握。

篇7

2.1减振效果试验对比

针对首次使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聚氨酯浮置板整体道床进行的一系列测试,通过将地下线普通整体道床与之对比,其普通道床铅垂方向的振动级最大值达到72.6dB,而聚氨酯微孔弹性减振垫,铅垂方向的振动级最大值减小到57.0dB,该值低于《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对于居民文教区昼间70dB,夜间65dB的要求,减振效果明显。

2.2聚氨酯浮置板减振轨道系统测试结论

对于施工完成的聚氨酯浮置板整体道床轨道减振垫测试时,在大于22Hz的频率段上其插入损失值>0,说明满铺于道床基底的减振垫减振工作频率为22Hz以上。而在70~125Hz频率段内减振的效果最为明显,最大减振量发生在100Hz处,基底测点在100Hz处的加速度级插入损失为38.17dB,基底测点2的Z振级插入损失为21.37dB,基底测点5的Z振级插入损失为20.97dB,两者平均值为20.17dB。测试结果最终表明:

(1)试验轨道系统自振频率为16.4Hz,理论计算结果为14.8Hz;

(2)减振工作频率为22Hz以上;

(3)在70~120Hz频率段内减振效果最为明显,最大减振量发生在100Hz处,基底测点在100Hz处的加速度级插入损失为38.17dB;

(4)基底测点Z振级插入损失为15.98dB(根据国家标准GB10071—88,分析频段取1~80Hz);

(5)基底测点Z振级插入损失为21.17dB(根据行业标准JGJ/T170—2009,分析频段取4~200Hz)。由此表明,聚氨酯微孔浮置板减振材料与道床整体形成了一个质量弹簧系统,其聚氨酯微孔减振垫具有最低的动静态刚度比和对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幅降低的性能,对于微孔减振垫材料在支撑上部道床结构部分传授的荷载时,动态刚度可能还会由于振幅频率和荷载的大小产生较小的变化,采用在槽形道床基底及侧墙范围内铺设减振垫,又可称之为全表面弹性支撑弹簧系统,相当于超临界频率范围内,可将结构传播噪声平均减缓至30dB范围内,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减振目的。

3聚氨酯浮置板整体道床轨道技术应用

3.1聚氨酯浮置板减振垫轨道系统铺设方式及施工流程

聚氨酯浮置板减振整体道床轨道系统施工中,在奥地利聚氨酯微孔弹性材料专家的支持和现场指导下,对于铺设施工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细化,以确保铺设的侧墙减振垫和基底减振垫完全呈隔离状态,避免刚性搭接,形成声桥,影响减振效果,打破常规轨道施工方式,以“先附属后主体”方式完成减振系统铺设。在聚氨酯减振浮置板整体道床轨道系统施工中,对铺设轨道的结构底板找平处理完成后,进行整体道床侧墙施工,对侧墙施工的位置、几何尺寸精度严格控制直至检测修正完毕后,铺设聚氨酯微孔减振垫材料,随后采用“机械铺轨法”先进行一次性浇筑整体道床,待强度满足要求后,绑扎道床凸台钢筋并浇筑完成聚氨酯浮置板整体道床轨道施工,完成聚氨酯浮置板整体道床浇筑施工。

3.2聚氨酯浮置板减振垫轨道系统铺设要求

(1)基底清理:对于铺设聚氨酯浮置板减振垫地段,必须对结构基底进行找平和清洁,对于不平整度控制在±4mm以内进行验收,同时避免基底表面出现尖锐突起,损坏材料,同时对于结构底板必须保证不能有可见的水,对于渗水、结构漏水处必须及时处理,确保结构底板干燥。

(2)不同结构形式铺设:对于盾构形式的弧形基底,减振垫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底垫与侧垫之分)铺设减振垫必须达到规定高度,通过测量确定两段无误后即可定位;对于矩形的槽形结构基底,应当首先铺设底垫,然后铺设侧垫,其减振垫的下表面必须与精确处理平整的结构底部密贴接触。

(3)当轨道板减振垫铺设完成之后,侧垫上部与轨道板和基底侧面之间的接头空隙处要用专用的密封胶进行密封,保证侧墙及结构底板的减振垫形成一个整体,保证减振垫在道床浇筑完成后形成的质量-弹簧系统发挥其减振降噪性能。

(4)减振垫底垫和侧垫铺设完毕后,可以作为浇筑模板在上面浇混凝土道床。浇筑前应当根据轨道板的设计对其进行配筋。为了防止钢筋头对减振垫造成损坏,可以在钢筋和减振垫之间放置一些支撑块,予以支撑抬起钢筋,避免钢筋直接接触减振垫表面层。

(5)浇筑前对轨道进行几何尺寸调整时,支撑轨道的支撑架丝杠在调整过程中产生竖向力,避免支架调整轨道几何尺寸时破坏已铺设完成的聚氨酯减振垫,在支架丝杠下垫上预先加工的丝杠扭力防护垫板,调整时丝杠落在防护垫板中心,同时要求在丝杠上要预先穿好PVC管,便于浇筑道床完成后,可方便取出丝杠。

4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难点

(1)道床钢筋绑扎焊接作业时产生焊渣,焊渣烧伤减振垫是个难题,通过铺设浸湿养生棉布或浇水降温的形式,可避免钢筋焊接时电焊的焊渣烧伤减振垫的问题,严格确保聚氨酯减振垫外观完好无损,可全面发挥减振垫减振作用。

(2)道床侧墙与道床分为2次浇筑施工,且侧墙与道床间夹有25mm厚度的聚氨酯减振垫,受列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道床浮动,容易造成残渣及积水顺减振垫两侧流入减振垫层,造成对减振垫侵蚀破坏。为解决此问题,采用具有柔韧性较强的玻璃胶对25mm厚度的减振层密封,进行防水沥青包裹共2层密封,以确保减振道床的有效性。

(3)为确保聚氨酯浮置板减振整体道床轨道系统的铺设精度,提出“先附属后主体结构”施工方式。通过精确控制施工的附属结构即侧墙作为减振整体道床系统的基准保证,控制整体道床轨道施工精度。根据其聚氨酯减振系统需要,在线路中心线两侧每2.5m各设置1对测量基标;以基标精确定位侧墙中心线,并设置侧墙高程控制桩,按照侧墙结构设计尺寸施工浇筑,完成后两边侧墙与结构地板形成槽形,检查结构尺寸满足减振结构系统铺设要求后铺设减振系统,附属结构的精度直接影响减振道床结构精度,对此采取设置成对基标级附属结构控制桩的方式保证施工数据精确性。

篇8

1.2统一开发测试管理平台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软件开发测试平台主要针对两类软件业务,一类是轨道交通行业的核心生产系统,一类是轨道交通行业的日常管理系统。这两类应用软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主要采用“边开发、边实施、边测试、边上线”的策略,这样的开发流程往往导致系统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前端生产需求和后端软件开发人员沟通不顺畅、需求描述不准确、上线版本控制不严格等一系列弊病。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及线路规模的不断扩充,各类应用软件均需大面积的整合,但是因为各类IT项目所采用的平台工具不同、软件开发架构不同导致数据不能很好的整合,而且工具自身的功能也越来越不能很好的满足业务的需求,使得信息技术部门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因此,在统一开发测试平台上对各类软件开发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成为统一开发测试平台的基础服务同时也是系统建设的主要难点之一,随之而来的还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软件开发测试规范及标准的优化完善。

2方案架构和主要模型

按提供服务层次的不同,云计算平台主要有提供基础设施层服务、提供平台层服务和提供应用软件层服务的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1)基础设施层服务(IaaS)。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整个基础设施也可以作为一种服务向用户提供,不仅包括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和存储,同时还要保证用户访问时的网络带宽等。统一测试平台的基础环境支撑平台服务即为基础设施层服务。(2)平台层服务(PaaS)。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平台层主要包括并行程序设计和开发环境、结构化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系统、海量数据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实现云计算的其他系统管理工具,如云计算的系统中资源的部署、分配、监控管理、安全管理和分布式并发控制等。平台层主要为应用程序开发者设计,开发者不用担心应用运行时所需要的资源,平台层提供应用程序运行及维护所需要的一切平台资源。(3)应用层服务(SaaS)。主要是面向用户提供简单的软件应用服务以及用户交互接口等,用户无需购买和管理服务器端软件,称为软件即服务。与传统的软件相比较,应用层服务解决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包括较低的前期成本、便于维护、快速展开使用等。应用层服务的底层可以基于基础设施层或平台层。统一开发测试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及配置变更管理的应用服务,即属于应用层服务。以云计算架构为基础,为了实现轨道交通信息系统统一软件开发测试平台最终的管理目标,我们将解决方案建立在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技术架构的基础上。SOA架构作为体系的支撑平台,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轨道交通行业的信息业务繁杂、信息资源分散、用户众多等问题。应用支撑平台基于SOA架构进行构建,提供完整统一的基于SOA架构的应用、交换和管理解决方案。SOA架构的实现机制如图3所示。

3统一开发测试平台方案设计

3.1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基础环境支撑平台的设计

虚拟化是云计算的一种基础性设计技术,它允许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其他硬件视为一个资源池,而不是离散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分配这些资源,通过快速提供虚拟机器或物理机器,迅速部署和增加业务环境和工作负载。除网络平台、服务器和存储整合之外,虚拟化还提供整合系统架构,包括应用程序基础设施、数据和数据库接口、网络、桌面系统甚至业务流程等。通过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中心的各类闲散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建立一套独立于生产系统之外的统一的开发测试云平台的基础环境支撑平台,动态的从各类资源池中搭建出开发和测试需要的生产环境,进行系统上线前的开发、测试和验证。如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可以将一个物理服务器S上闲散的计算资源抽象为一个或多个虚拟服务器实例Si(i=1,2…n),Si与Sj(i≠j)之间完全独立,每个Si均可以独立执行计算任务。结合杭州地铁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我们将物理资源、虚拟服务器资源均作为云节点,可以建立包含各种运算资源的云平台,如从现有的EBS系统的AIX计算节点上,独立出一部分AIX资源作为EBS系统的测试环境,从Maximo系统的Windows环境下的应用服务计算节点上独立一部分X86计算资源作为Maximo应用服务系统的测试环境等,通过云计算业务管理平台进行各类测试环境的资源分配、统一整合和业务调度,形成统一的软件开发测试基础环境支撑平台。开发测试平台基础环境支撑平台架构如图4所示。

3.2基于SOA架构建立项目管理服务,为统一开发测试平台建立基础管理服务

项目管理作为开发测试平台的基础管理服务之一,以电子化方式实现软件开发与项目的管理,为项目管理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相关人员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结合杭州地铁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借助项目管理平台以期达成任务或目标。(1)建立最基本的以需求为驱动的项目管理平台,解决杭州地铁当前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建立一套健全的可以综合协调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开发商的统一交互平台,以实现需求建设的透明化管理,提高需求的开发质量和效率。(2)建立统一的信息交互、处理平台: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收集所有项目数据;解决手工项目管理先天性缺陷,保证项目数据在各项目干系人之间传递的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实现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统计、共享、存储的集中处理。(3)建立可视化的项目执行和管理环境:保证项目执行过程和管理过程可视、可控,即实现量化管理和可视化管理。(4)建立多级的项目管理和监控体系:提供多级项目管理视图;各级管理领导、各个项目经理都能够从该平台中获取各自所需的项目管理信息,从而实现各个管理层面可以分别对项目执行不同粒度的监控。(5)建立标准化的软件配置管理规范,保证每个系统的变迁历史和代码资源的有效掌控。引入先进的工具管理软件资产,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提高软件质量管理能力。(6)建立合理并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办法,能够对供应商起到监控和考核的目的,保证外包项目的进度和质量。(7)建立轨道交通企业软件项目管理统一门户。轨道交通行业的IT项目管理人员在应用该系统平台时,可以与现有网络办公门户集成,实现单点登录、消息和数据集成。对于开发团队,为了方便操作无需通过门户登录,可直接登录项目管理平台。长远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全应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平台,从需求提出、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上线、到运维部门的服务台事件问题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实现标准化、量化的管理。本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是建立以需求为驱动的软件项目管理平台,如图所示5。针对轨道交通企业的实际需求,方案总体包括业务和支撑两大模块,其中支撑模块包含了角色权限管理、流程管理、风险库管理和文档中心等,为业务模块和企业知识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业务模块包含了项目管理、需求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配置管理等,为轨道交通企业软件开发的日常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直至将项目管理平台建成一个多用户、全流程的IT综合管理平台。如图6所示是项目管理平台总体架构蓝图。为了便于将来集中部署,方案采用B/S体系结构,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系列、Linux及各种主流的Unix,如AIX、HPUX、SOLARIS、SUSELinux等;并且支持多种数据库,例如:Oracle、MySQL、SQLSever等;支持多语种语言环境,如中文等双字节语言;支持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上统一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在系统层次可以实现异构平台数据格式的透明转换,还可以很方便实现与其它主流系统的集成,如QC、MSProject和Office等。因此,整个解决方案在统一的平台上通过定制开发完成,且使用统一的用户管理中心来管理。这样,系统内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建立在统一数据平台之上,与项目相关的各方可以在统一平台上协作完成开发及项目管理。

篇9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和引导。刑事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实验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小组合作是任务导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互补、协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整合,组织学生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与时俱进的对学习方案进行调整,随时根据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进行微调;在学习价值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

3.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无论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学习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可选性,也可使同学能够真正从评价中获得收获。

二、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

应该说,任务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完全固定的,但从一般的教学规律出发,根据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步骤实施: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作品展示—总结回顾和学生提问。

1.课前设计和准备。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任务,并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纪律情况、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从已经设计好的众多任务中挑出适合教学对象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分组设计、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学生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相关知识的准备、协助教师分组、协助教师准备教学器材和材料等,学生参与准备工作,可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过程。

2.布置实验任务。学生进行正式实验前,教师要把设计好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讲解实验的内容、原理、具体任务。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方法,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提问,引起学生思考;也可以教师演示后,让个别学生再次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学生通过观察,产生研究欲望。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完成实验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后,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教师下达的实验任务。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无论是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的同学,还是实验有一定问题的,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与实验的联系,对原理、方法融会贯通,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受益。

篇10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篇11

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作为主导,教师要提示要点、收集问题、讲授理论、仿真辅导,其角色从教学的“主演者”向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主导者转变;作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仿真设计,其角色从教学的“被动者”向探索创新的主动者转变。

2.1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实践步骤

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将仿真贯穿于整个效果。考虑到合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的实际情况,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实践过程中包括4个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在课前提示自主学习的要求和重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教材以及网络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思考、互相讨论、仿真验证、查阅参考资料等方法,积极解决发现的问题,变一般性的预习为探索性的自主学习。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为其答疑解惑,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

(2)课堂讲授阶段。课堂讲授重在讲透基本概念、原理、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仿真电路,边讲理论边实践,将课堂讲解和电路仿真有机结合,避免空洞的纯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课堂注意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共性问题,重难点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考查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掌握程度,利用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3)课后提高阶段。教师通过在课后布置作业、练习、仿真设计和实践报告等进一步引导、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检查、批改、评价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材施教进行辅导。依托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实践和创新竞赛活动,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4)课程考核阶段。课程考核用于评测教学效果,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的评价,使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期终考试成绩、仿真实践情况等在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占有合理的权重,期终考试成绩占60分、平时学习占20分(包括全期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小测成绩、期中测试成绩、课堂表现以及仿真实践成绩)、实践创新占20分(包括实验成绩和课外创新情况),使考核评价方式从传统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此外,整个实践教学中重视过程管理,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的各种学习情况,并做出准确的正面评价。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提倡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实行小组协作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选拔基础好、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小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各组的自主学习、讨论答疑、仿真实践等活动,以点带面使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

2.2“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的“仿真嵌入”

将仿真教学嵌入“电子技术基础”的学导式教学实践中,做到基本器件都有测试电路仿真、典型电子电路都有电路仿真,通过虚拟仪器仪表揭示电路工作过程,借助仿真平台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电路,加强学生对电子器件、实际电路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工程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中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模拟半导体器件时,利用仿真平台中的虚拟器件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器件的外形,利用IV分析仪等仪器辅助半导体器件伏安特性的理论讲授;讲授逻辑门、集成触发器、MSI功能模块等数字集成芯片特性时,通过逻辑分析仪或示波器来实时直观显示工作波形;介绍共射放大电路等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时,结合黑板理论推导或者多媒体理论教学,由仿真平台中示波器等仪表显示信号波形来揭示放大电路的动态工作过程,调节电路参数演示静态工作点对电路的影响及电路的交流放大作用,利用直流工作点分析方法、瞬态分析方法等对比验证理论讲授的工程分析方法,加强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和电路分析方法的掌握;分析逻辑门或触发器等构成的组合或时序逻辑电路时,通过数码显示、LED亮灭或波形图等直观显示电路逻辑功能。“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设计性和创新性的仿真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拓思考、尝试各种设计方案、仿真设计验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设计二极管限幅电路、有特定性能指标的晶体管放大电路、集成运放应用电路、楼道灯光智能开关电路、触发器组成的抢答电路、24小时计时器、汽车尾灯控制电路以及月球车避障控制器等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思考,认真仿真设计验证,完成并提交仿真实践报告。

2.3基于仿真的学导式实践教学案例

以“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电路”中的“比例运算电路”为例,介绍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教师在课前提出自主学习目标:熟悉基本运放电路,利用“虚短”“虚断”、节点电流等方法求解电路电压增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与电压增益的计算。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提出了平衡电阻、输入电阻、反馈组态等概念问题,由教师答疑解惑,及时指导学习方法。

(2)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结构,提出收集的典型性问题,驱动全体学生思考,验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利用“虚短”“虚断”以及反馈节点电流方程法来完成电路的分析,完成对提出问题的解答;运行例题仿真电路,通过示波器显示输入/输出波形及幅值大小,验证电路同相比例运算功能及比例系数;提出“若提高输入电压值,输出电压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思考讨论,提示集成运放工作状态,边讨论边仿真实践,得到仿真验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同相比例运算电路;提出“如果要引入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电路结构需要怎么修改,怎么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分析方法,仿真验证电路功能,引导学生总结反向比例电路特点。

(3)课后布置比例运算电路习题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仿真验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批改课后作业、评价仿真实践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材施教进行辅导。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中,仿真教学不再是碎片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而是以学导式教学为载体的系统仿真教学。仿真始终贯穿于整个“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仿真引导学习、布置内容、仿真得证,化主演为主导;学生在接受电子技术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仿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仿真求证,化被动为主动。

篇12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作为车辆和地面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通道,可为视频监控系统和乘客信息系统提供车站和车辆之间,乃至控制中心之间的无线传输媒介,是一种传输网络的延伸。除此之外,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支持列车在运行速度达到80km/h或者比其更高速度之下的视频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可靠传输,整个系统进行实时传输过程中应能有效的避免黑客和非法信息的侵入,确保整个信息播出时的安全和可靠。当前主要的无线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TETRA、GSM、CDMA:这几种为非常成熟的无线传输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这三种技术对于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来说,都满足不了其所要求的传输速率。TETRA其上行速率大约为几kb/s,下行速率大约为几十kb/s,GSM和CDMA的运行速率大致相同,其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分别为十几kb/s和几十kb/s。

(2)3G的传输速率与CDMA、TETRA、GSM相比,其在数据的传输速率方面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低速运行状态时的下行速率可以达到几百kb/s,上行速率可以达到几十kb/s;静止状态下的下行速率甚至可以达到2Mb/s。尽管如此,3G的传输速率仍然不能满足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

(3)TRainCom-MT是德国得力风根公司专有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其应用领域主要是面向城市轨道无线通信技术,其也是为了城市轨道车地无线交通系统特别研制和发明的。其可以支持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双向无线通信最高达到16Mb/s的传输速度。TRainCom-MT作为一项非标转化的无线传输技术,此系统的协议并不具有开放性,因此,整个系统相关的升级、二次开发与维护都需要依赖技术的开发部门和持有公司,即该项技术只能由德国得力风根公司进行,因此,也就决定其具有较差的市场维护和选择性。

(4)WLAN作为一项宽带的无线传输网络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宽带化、网络化等优势。其目前具有的标准也多样化,例如,其具有802.11a,其工作频段在5.8G,传输的速度一般也可以达到54Mb/s,具有干扰较少的特性,除此之外,一般在5.8G频段的无线传输技术具有非免费开放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申请;802.11b,其工作频段在2.4G,传输速度一般最高能达到11Mb/s;此外,802.11g其工作频段也在2.4G,其主要采用了OFDM调制技术,其数据传输速度同样可高达54Mb/s。WLAN作为一种宽带无线传输网络系统,虽然具有较大的通道带宽,但是其覆盖范围不能满足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轨道AP在直线隧道一般每隔二百米就需要进行无线网路设置,导致系统切换和调制较为频繁;同时,与公用WLAN技术采用相同的频段也使得其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5)WiMax(802.16),即802.16无线域网,其已在2007年10月成为新的3G标准中的一员,当前其主要具有802.16d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和802.16e支持移动特性的宽带无线接入标准。802.16无线域网采用了未来通信技术OFDM、OFD-MA、MIMO、AAS等先进技术,OFDM、MIMO、AAS,OFDMA也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其最高可达到70Mbps的传输速度,数据传输的距离也达到了50km,除此之外,还具有应用频道较宽、Qos制度完善、业务丰富灵活、频谱利用较高、灵活分配宽带等优势。尽管如此,WiMax技术还是存在高速移动中无法达到无缝切换的最大问题;同时,受制于产业链的发展缓慢等因素,都使得WiMax技术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6)LTE无线传输技术,其主要是3G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改善,其也是当前3G和4G技术的过渡阶段,作为3.9G的全球无线标准,其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力的推广,大部分国内外的厂商也对LTE技术给予很大的期望。其主要是改进和增强了当前3G中的空中接入技术,同时也是目前众多无线传输技术之中,少数几个引入OFDM和MIMO概念的技术之一。与3G相比,其还具有延迟降低、极高数据传输速度、分组传送、向下兼容和光域覆盖等技术上的支持和优势,因此,也被作为3G向4G的主流技术的转变,主流运营商一般也都采取LTE技术标准。因此,通过对比以上几种目前较为成熟的无线传输技术,分析得出目前LTE无线传输技术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技术中,能够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实现大数据量信息的共享,完善并解决了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数据传输难的问题,有效保障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3LTE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问题,保证数据通信不断的稳定工作和系统的可靠,只能通过采取优秀的无线通信技术来达到技术上的解决和完善。工作者根据对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关研究发现,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具有:高效的数据业务传输效率、较低的数据业务传输延迟、较高的可靠性、良好的移动性能等特点。LTE技术主要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如下的特点:

(1)LTE系统采取了扁平化的组织方案,具有较为简化的组织网络结构,因此,减少了网元的数量、系统的可靠性也较高。

(2)LTE技术的数据频谱的利用率也较高,数据业务速率也较强,优于TETRA、WIFI、GSM-R等技术。

(3)LTE技术系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也有效的缩短了两端之间的传输效率,使得信息及时传输,更加满足了城市轨道交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共享性,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需求。

(4)LTE技术可支持列车移动速度达到350km/h的移动传输性能,而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一般不会超过100km/h的速度,否则会导致移动数据传输性能下降,但是LTE技术却避免了此项不足,使得移动状态下,也能较好的进行数据传输,同时也为未来列车提速创造了有利条件。

(5)LTE技术还具有频谱较为灵活的特点,可以适应不同大小频率的频谱分配,使其在不同频谱中进行分配和部署。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在隧道中都设置有天线,也可以采用商用的通信泄漏电缆实现信号覆盖。隧道内的单个RRU覆盖可以达到1.2km,提供更为稳定的覆盖面积。而通过多个RRU共小区,可以减少由于更新和切换,导致的信息传输的延迟和抖动,甚至丢失的情况,保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度切换下带宽和频率的稳定。

篇13

(一)建设科学的教材

《网络互连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一种,知识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教材的更新。《网络互连技术》的教材大多是以思科的网络互连为主,但是目前国内许多单位的网络建设采用的是华为等设备,所以《网络互连技术》在教材中不仅要设置思科组网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华为组网技术的实际案例,以增强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建立真实的实验平台

传统的《网络互连技术》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学生没有办法亲自体会,也就难以理解,同时这种传统的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网络互连技术》学习中相关的实验室进行重新的规划,建设一个以真实的网络运行模式为基础的真实的实验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生编入不同的功能区,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3]。

(三)完善课堂教学过程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一个任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保证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网络互连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这样的过程:任务展示、完成任务演示、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测试和验收、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以真实的网络工程为背景,建立课堂教学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理解自己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明白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演示到实际操作,也就完成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现了课堂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测评,也要有实际能力的测评;二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别人对学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