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给儿子承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考前给儿子承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考前给儿子承诺

篇1

2007年夏天,王娟和丈夫赵林立离婚,儿子赵卫便成了她的全部希望。王娟是县城一家公司的会计,虽然收入不算高,却从来不委屈儿子。她认为儿子失去了父爱,就应该给他更多的母爱,宁愿自己苦点,也要让儿子过得好点。

2012年9月,赵卫在县重点中学读高三。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便成了王娟和儿子生活的重心。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王娟觉得只有让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才能为未来的求职增添砝码。因此,她向儿子许诺:“先辛苦拼下这一年,等高考结束,你想怎么玩都可以,想要什么我都满足你。”她觉得物质奖励是最有效的,这就跟公司的目标奖励制度是一个道理。

王娟对儿子进行物质奖励是从他小学五年级开始的,而始作俑者是她的丈夫。赵卫从小就聪明,但有粗心、好动、贪玩的毛病,每次考试总是不理想。有一次期终考试,赵林立对儿子说:“这次考试你要是能得满分,爸爸就给你买一个你最喜欢的航船模型。”

结果,赵卫真得了满分。赵林立高兴极了,立刻给儿子买了一个航船模型。赵卫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心里总记着你的话,我学习专心,做题也不马虎了,就是为了得到这个模型。”

此后,父母每学期都要给赵卫定一个学习目标,并相应给予物质奖励。赵卫也挺争气,几乎每个学期都能如愿拿到奖励。后来,虽然王娟和丈夫离了婚,但对儿子实施奖励的传统没有变。赵卫也在母亲的奖励承诺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态势。

为了和儿子一起备战高考,王娟把她的微博名改为“决战高考――母子同博”。她对儿子说:“让我们一起用微博的形式,记录下这段艰难拼搏的时光,以后回头看看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毕竟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儿子心动了,答应和母亲一起认真记录微博。

每天学习之余,赵卫就在微博上面记录自己的心情和学习心得。而王娟也通过微博更多地了解到儿子的内心想法和学习情况,并尽力配合儿子。没想到,他们的“母子微博”竟引来了一些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留言,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心得,相互鼓舞士气。老师还在上面点对点地答疑解惑,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气氛。

仅仅过了两个月,赵卫就有了抱怨情绪。正当王娟不明所以的时候,赵卫突然在微博上留言说:“同学们的学习都很投入,好像要跟我竞争似的,我就问了几个要好的同学,为什么非要跟我飚着劲儿竞争。他们居然说:‘哪是跟你竞争啊!我们是跟爸妈竞争哩。’原来,他们的父母都承诺了丰厚的物质奖励。李明亮的爸爸说,等他考上了中南大学,就奖励他1万元现金;张颖的妈妈说,如果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就给他买一辆高级赛车……我问了好多同学,他们都有具体的奖励标准:手提电脑、数码摄像机、智能手机等。怪不得他们学习劲头那么大!”

看到这里,王娟恍然大悟:儿子是在用微博告诉她,该给儿子承诺高考的物质奖励了。她突然想起来,自从上次奖励儿子暑假赴三亚旅游之后,尽管自己对儿子许诺“只要考上名牌大学,你想要什么都可以”,但并没有明确奖励什么,这可能就是儿子写这个微博的缘故吧!当天晚上,王娟与儿子推心置腹地交谈之后,痛快地答应儿子,只要他考上全国排名前10的任何一所大学,就奖励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数码摄像机。

相互攀比:

面对物质诱惑儿子越走越远

王娟给儿子明确了承诺后,赵卫的学习劲头果然大增。欣慰之余,王娟感到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以儿子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应该没问题,因此必须给他准备学费,而现在又承诺总价值上万元的电脑和数码摄像机,到时候经济上就更紧张了。这些年,前夫给了儿子一年的抚养费后就没再给一分钱了,她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儿子的开销上,家里基本没什么积蓄。王娟这样一想,觉得到时候可能难以兑现承诺,不觉有些后悔。但她的妹妹得知她的苦恼后,很大度地对她说:“小卫上大学没电脑不方便,这个要求应该满足。姐你放心,还有我呢,我会帮你想办法的。”听了妹妹的话,王娟也想开了,觉得只要儿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自己多吃点苦,就算借钱兑现承诺也是值得的。

2012年12月初,王娟所在的公司要在张家界市成立一个分公司,前期过去的人除了正常的工资,还会有额外的补贴。王娟立即争取到了这个能多挣点钱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在儿子最关键的考前阶段她要离开几个月。她只好把儿子托付给儿子的外婆和姨妈照顾。

去张家界那天,王娟在微博上给儿子留言:“现在我们母子真的要一起拼搏了,你为学习拼搏,我为你的学费拼搏,我们共同努力。你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保证你上大学的学费。其实妈妈多想留在你身边照顾你,但我不得不去外地挣更多的钱。不过,目前的状况给你一个启示:要想得到就必须付出。幸好,我们有母子微博。儿子,加油!”

到张家界之后,每天无论多忙多累,王娟都没有忘记看儿子写的微博,并和儿子通过微博交流。没多久,儿子就给王娟打电话,吞吞吐吐地说:“妈,我想换一辆新自行车。”儿子那辆自行车是高一的一次考试后奖励的,平时他很少骑,现在起码有七成新,怎么突然想着要换车呢?再说,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儿子去外地上大学,买新车岂不是放在家里当摆设?王娟稍微一迟疑,儿子就挂断了电话。

晚上,王娟看了儿子写的微博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为了让学生适当放松,学校组织了一次郊游,没想到大多数同学骑的都是父母在他们进入高三后买的新车。跟着同学们一同出去,他觉得骑那辆旧自行车没面子。特别是那个他暗暗喜欢的女同学不肯坐他的车后面,被一些同学喝倒彩时,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看完微博,王娟哭笑不得:青春期的儿子对于同伴和异性之间的敏感和虚荣心,让她无法介入劝说。她想到马上要高考了,这些事情一时又说不清,就给儿子打电话说:“你想要新车就去买吧,去找你姨妈拿钱,我会给她打电话的。”儿子在电话那端惊喜地叫着:“妈妈,你真好!”

此后,赵卫又变着花样向母亲要了几样东西,都是在跟同学攀比之后开口的。王娟想:儿子该不会因攀比和谈恋爱而放松学习吧?她立刻给儿子的班主任打电话,讲了儿子攀比要东西的事。儿子的班主任说:“赵卫不错啊,考前复习一直很认真,成绩不断进步。他这时候要点东西,能满足的话就尽量满足吧,一切以高考为重,不要因此造成他情绪波动、学习退步就好。”听了老师的话,王娟便不再多想,一一满足了儿子的要求。尽管这让她额外背上了债务,但她别无选择。

2013年春节前,王娟回家休假,回去之前她问儿子需要买些什么。儿子没有理会,反而问她:“妈,你在张家界的工资是不是比以前高很多?”王娟如实回答:“是的,几乎高一倍。”然后还开玩笑地说:“妈妈可没敢乱花钱,全都给你存着,供你读大学用。”儿子听完没再说什么。

回到家,得知儿子在最近的一次全校统一测验中成绩有很大进步,排在全县第11名,王娟高兴坏了。这时,赵卫说:“妈,等我考上名牌大学,你能不能再奖我一辆摩托车?”王娟这才想到,原来儿子问她收入状况是有目的的。面对儿子的要求,她不禁有些为难:一辆摩托车最便宜的也得好几千元,这样加上以前的奖励承诺一共近2万元,这对于一个单亲母亲来说,确实有些吃不消。她只好含糊其词地说:“等考了再说,你要真考好了,妈妈不会亏待你的。”

利诱惹祸:

不满足的儿子考前突然崩溃

当天晚上,赵卫就在博客中写道:“随着高考的临近,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学习之余,同学们谈得最多的就是高考后如何放松和购物的事。班长张明的父母许诺,只要他考上清华大学,就奖励他一辆5万元的轿车。真让我羡慕呀!更多同学的父母是让他们暑假出去旅游增长见闻,这也是我最向往的。所以,我想要一辆摩托车,带着数码摄像机,骑着车游玩,多来劲儿啊!可是,今天妈妈并没有明确答复我……”看着微博想了老半天,王娟并没有给予回复。

2014年3月初的一天,赵卫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说他已经转到张家界一所中学读书了。王娟大吃一惊,急忙问是怎么回事。赵卫吞吞吐吐地说:“没什么,春节前这所学校就联系我了,叫我去他们学校读书。我想到这样离你更近些,所以就答应了。”“那你也得跟我商量一下啊,你这不是胡闹吗?原来的学校知道吗?”赵卫低着头不作声。王娟急忙给儿子原来的学校校长打电话。校长怨愤地说:“我正四处联系你呢,你儿子被张家界一所中学挖走了!”在校长的讲述中,王娟才得知,这所学校一直想把全县前20名的学生都挖走!他们开出的条件很诱人,只要在他们学校复习、参加高考,一旦考上名牌大学,就有1~5万元的奖励。由于学校及时识破了这个阴谋,绝大多数同学都留了下来。而赵卫为了拿到奖金购买摩托车,没跟学校和家长商量就自作主张跑到那所学校报名了。

事已至此,王娟只好同意儿子在张家界读书。毕竟儿子经不起折腾,一切都得以高考为重,再说张家界这所中学的教学水平一直很高,或许对儿子考大学有利。

可是半个月后,赵卫又突然回到了原来的学校!原来,到张家界这所学校后,他发现地级城市学生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惯都和他不一样,他常常成为同学们议论的对象,敏感的他为此感到很难受。每次上英语课,他带着乡音的英语发音,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些对他打击特别大,他开始变得自卑自闭,一上课就紧张,老师讲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这样一来,他已经没有精力学习,最后只好选择逃离。

而这些,王娟也是在儿子回到原来的学校后,通过儿子写的微博才了解到的。她对儿子的任性做法很恼火,但她想到儿子正处在考前的关键时期,只好压下心中的怒火,在微博里叮嘱儿子:“就当这是一个小插曲,不要放在心上,回去继续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妈妈答应你,一定给你买一台数码摄像机和一辆摩托车。”

然而,让王娟没想到的是,儿子回到原来的学校后情况变得更糟糕。一回到学校,班里的同学就对赵卫冷嘲热讽。得知这个情况后,王娟心急如焚,急忙联系了儿子的班主任。但儿子的班主任无奈地说:“同学之间是有些议论,我已经在努力做工作了。可是这次回来,赵卫变得格外自卑、敏感,他觉得连老师都对他另眼看待!我们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但我们越是关心他越是警惕,每天像一只受惊的兔子,惶惶不可终日,上课根本没专心听讲。这样下去,他还能学好吗?”听了儿子班主任的话,王娟的心情更加沉重。

“妈妈,怎么办?我现在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妈妈,我头疼!今天又在课桌上趴了一天。”“今天同桌又取笑我了,我和他打了一架,老师居然偏袒他……”看着儿子留在微博上一个个短促杂乱的句子,王娟心乱如麻,只能不断地在微博上留言鼓励儿子,然后给老师和同学打电话求助,想办法让儿子恢复到以前的学习状态。可是一天天过去,儿子的状况依然没有好转。在最近的一次模拟测试中,赵卫的考试成绩居然降到全班第32名!

得知儿子的状况,王娟急忙请假从张家界赶回家,天天陪着儿子,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儿子,希望他重新振作起来。

5月12日,儿子的班主任气急败坏地给王娟打电话:“赵卫没法在学校读书了!他自己不专心复习,还一再骚扰同学,让人家也不能好好复习。”王娟立即赶到学校,近乎绝望地问儿子:“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谁知儿子居然振振有词地说:“他以前成绩比我差远了,凭什么现在比我好?”见儿子精神恍惚,王娟只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根据赵卫紧张、焦虑、自闭、干扰别人学习、茶饭不思、每天胡思乱想等一系列症状判断,他得了“考前综合焦虑症”,而且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必须接受治疗。心理医生说,以赵卫这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估计没办法考出好成绩了。

篇2

后来,冯飙的病情得到了控制,2002年,他考上了大学。送儿子上学时,冯建中得知:顽固性癫痫可以用伽玛刀手术根治,但手术费用至少需要六万元。他心中喜忧参半:儿子终于可以摆脱病痛的折磨了,但到哪里去筹措手术费呢?正当他愁肠百结时,挣钱的“机会”来了!

2004年4月,冯建中的大学同学刘春亮从内蒙古回老家,见老同学生活窘迫,他便开导冯建中:“我们内蒙古高考录取分数线低,我有个朋友是当地教育部门的,他办了不少‘移民考生’,我为你牵线,你去联系几个考生,挣点钱救儿子。”

冯建中深知,办理“高考移民”属考试舞弊行为,是在犯罪,但他还是决心铤而走险。他找到了一个高考生的家长,试探着说,自己有路子,可以帮他们办理“高考移民”,并承诺:收取2.5万元,事情办不成的话如数退还。

没想到,这位家长竟满口答应,并帮他找来了另三名高考生的家长。冯建中收了4个学生10万元钱。按照事前的约定,由冯建中负责招收学生,每生收费2.5万元,他和刘春亮各提成5000元,其余1.5万元交给内蒙古某地文教局长张某,由张一手操办学生的户口、学籍等。他留下两万元后,把余下的8万元给刘春亮汇了过去。万一办不成功可怎么办?从汇出钱的第一天,冯建中就开始忐忑不安地等待。

然而,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一个星期后,刘春亮打来电话说,一切已办妥,并把学生的户口本、学籍寄了回来。随后,这4名学生以内蒙古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高考,最终他们都如愿以偿地上了理想的大学。

贪欲膨胀,100个指标利诱下“扩大招生”

初战告捷,冯建中不但赚了钱,还在家长中建立了“信誉”。2005年高考前,他又联系到6名学生办理“高考移民”。

2005年,冯建中为几个学生“移民”,赚了3万元。他决定大干一场,提前离岗,专心做起了“高考移民”生意。他租了办公室,成立了“招生信息部”。个人的关系毕竟不够,2007年8月,他认识了丁力,两人一见如故。50岁的丁力在做小生意,善交际,关系广。冯建中向他表态:丁力每介绍一位学生,提成1000元。

这时,刘春亮给冯建中打来电话:“我们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我可能要调走,你这次多办一些学生。”三天后,他又打来电话,“我已托人弄到了100个指标。”

100个指标!冯建中欣喜万分,他盘算着:就算每个学生赚4000元,100人也能赚40万元啊!想到这里,他浑身是劲,和丁力及其朋友李新华动用各种关系联系生源。两个月后,他们在唐河县城联系到了30多人。接着,他们又到南阳市区及周边县城发展生源,不到一个星期,就联系到了几十名学生。

东窗事发,80名考生与家长哭作一团

2007年底,冯建中收取了80名学生共计200万元“高考移民费”,他从自己提取的50万元中,给丁力和李新华各5万元,自己净赚40万元。其余150万元,他打到了刘春亮的账户上。

2008年4月的一天,刘春亮打来报喜电话:所有学生的户籍及学籍手续都已办妥!6月1日中午,刘春亮专程回到南阳,与考生家长们见了面,并出示了为80名考生办理的内蒙古身份证和准考证。所有的手续都办齐了,冯建中终于如释重负。

6月3日,高考前三天,冯建中租了4辆大巴车,把80名考生和陪同的家长,分成几个组,浩浩荡荡地前往内蒙古。6月4日下午,他们到达了呼和浩特,刘春亮已在市郊包了两家宾馆等待他们入住。

可是,这支队伍都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一路上很引人瞩目,不少人问长问短。在宾馆登记住宿时,家长和孩子挤满了大厅,又引来了不少好奇的询问者。

10分钟后,正满头大汗分发房卡的冯建中,突然看到3名警察走进来,盘问起众家长来。原来,这支怪异的队伍引起了许多当地市民的怀疑,不知是谁拨打110叫来了警察。

冯建中束手无策,急忙逃到另一家旅馆,反锁房门,瘫坐在地上。好容易捱到天亮,抱着侥幸心理,他悄悄前去事发宾馆打探情况。

此时,已是全国高考的前一天,内蒙古方面一定不会接收这些移民考生参加高考,回南阳参加高考已经不可能了,80个学生和家长们无比绝望,抱头痛哭!

看到这一幕,冯建中眼前一黑,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他立即打的赶到火车站,登上了回河南的列车。下车后,他藏在偏僻的街角,天黑后才敢进家门。陈雪看到丈夫面如死灰,急忙询问原委。冯建中哭诉了事情的经过。陈雪吓坏了,她哭着说:“这关系到多少孩子的人生啊!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平静下来后,她要带丈夫去自首。冯建中泪流满面地说:“这笔钱数目太大了,即使自首也要被判刑的!”

为躲避警察和学生家长,冯建中说服妻子随自己到外地暂避。第二天,他们来到了西安冯建中的妹妹家,谎称自己得罪了一个仇家,出来躲一下。

悲剧上演,副校长绝望之中飞身跳楼

案发后,最痛苦的人莫过于丁力。因为他介绍的三个学生都是自己的亲戚,而且把好友李新华也拉下了水。为给亲朋好友一个说法,他决定找到冯建中,追回“移民费”。

听说冯建中去了西安,丁力和李新华立即赶了去。8月7日下午,他俩一到西安,就在大街上碰到了冯建中,并把他带回了唐河县,关在了李新华位于唐河县五交化公司家属楼六楼的家中。丁力说:“老冯,把我和新华交的7个学生的费用退了,你再走人!”

冯建中面带难色地说:“我手中钱不多,想先给每位学生家长退5000元,余下的我慢慢还。”

李新华大怒:“我们的钱你还不了,休想离开这里!”

怕冯建中溜掉,丁力让儿子丁涛和朋友一起过来看管他,李新华也找来了侄子李强,5个人轮流给冯建中施压,让他把钱交出来。冯建中不表态,丁涛和朋友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冯建中只得答应打电话让妻子去取钱。

谁知,陈雪接到电话后,丝毫没感觉到丈夫的异常,她生气地回答说:“我不答应,你把钱全给了他们,其余学生家长闹起来可怎么办?”说完,被此事困扰得痛苦不堪的她生气地挂断电话,并关了机。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电话,竟是她与丈夫的最后一次通话。

此后两天,陈雪的电话一直关机,丁力等人误认为冯建中和妻子在“唱双簧”,他们开始轮流殴打冯建中。身心的双重折磨,令冯建中感到生不如死。

篇3

“这简直就是强盗行为!”海南日报社培训部主任李平也是考生家长,她对“高考移民”挤占本地学生升学资源的行为深恶痛绝。

“我们的孩子要上学”

为查堵“高考移民”,今年4月份,海南省教育厅联合省监察厅、公安厅、民政厅以及省侨办等部门联合下发有关文件,要求各市县、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高考报名条件,对每一名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事后又组织了一个省内调查组、六个省外调查组,对各市、县已审查完毕的考生进行复查。

5月16日,海南省取消了340名同时在两省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考试资格。

5月28日,83名“高考移民”考生家长在《海南省340名被非法剥夺高考资格考生的家长代表联名申诉的紧急请求》上签名,开籽共特快专递至国家部门。

5月31日上午,又有20余名考生家长来到海南省政府上访,提出“我们的孩子要上学”的要求,同日,重重压力之下的海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最终恢复了这些考生的考试资格。

海南省2005年最终招生计划显示:高考本科第一批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080人,本科第二批招生却减少了1303人。

根据《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暂行规定》,不符合条件的“高考移民”考生“只能报考本科第二批和专科(高职)学校”。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门考试正在进行时,500多不符合报考第一批院校的考生家长又来到了海南省政府上访,要求把调剂到第一批本科的1303个招生指标“还”给他们。

“海南‘高考移民’洪峰造成的冲击波将一直持续到高考录取结束后。海南必须下决心来堵住这股洪流了,否则造成的社会后遗症会越来越多。”海南省监察厅一位官员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冲击海南教育秩序

今年3月,为孩子复读报名参加高考的朱文海惊讶地发现,七个报名窗口中只有一个为海南本地考生服务,另外六个窗口前则排满了省外考生。

“临近高考的时候,班里的桌椅增加了两三排,新来的同学都说着我们听不懂的方言。有个河南来的同学连续二次数学模拟考试都拿了满分。”海南中学文科班应届毕业生林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面对临考之前赶来做最后冲刺的陌生同学她已经感到一种“威胁”。

“今年高考的数学考卷大家普遍感觉很难,但据说这些外省考生普遍比海南考生发挥得好。”高考结束后,林影心情沮丧地将志愿从心仪的上海复旦大学改为二类重点大学。

曾一再用外省考生成绩较好来激励本地学生的海南中学高三班主任刘哲信,考前给本地考生缓解压力,“这是教育政策的问题,我们无力改变,但必须坚强面对,你们要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但刘哲信认为,“海南省下面各县、镇中学的考生才是受到高考移民考生冲击最大的群体。”

据海南省教育部门统计,除北京、上海、外,全国27个省(市、区)在向海南省进行“高考移民”,尤以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北、内蒙古、浙江、山东九省份为最。上述九省份今年有9600多名应试考生来到海南省参加高考,其中河南省3500多人,湖北省1500多人,江西1100余人,湖南1000余人。

“今年的人数比去年激增3.4倍,达到9803人。每5个海南考生中就有一个是‘高考移民’。”海南省考试局一位官员说,“我们还发现,大批考生来自同一个市县,其中河南信阳市达800余人,安徽铜陵市达600余人。”

《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调查时也发现,河南新乡市第一中学有205名考生人户海南报考,占了其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也有175名考生人户海南参加今年的高考。

海南省考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海南省高考报考人数为44914人,招生学校为929所,招生计划为34423个,均为建省以来最多的一年。今年海南省本专科录取率为77%,本科录取率为32.8%,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往年一样,海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均低于全国多数省份。

而今年也是海南省“高考移民”创下历史记录的一年。

政策漏洞

一纸户口是“高考移民”中官民利益博弈的根本。

如果将全国高考的录取形势根据地域绘制成一张地形图,远离内陆的海南岛就是一个盆地,而购房人户政策则使其演变为“漏斗”效应。

为拯救一蹶不振的楼市,处置积压房产,国务院曾先后下发过两个加快处置海南积压房地产的方案,给予海南省许多优惠政策。在此大背景下,1999年《海南省积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出台,其中规定“单位或个人每购买25平方米的商品住房就可人一个户口,入户对象由购房人自行择定……学生从入户之日起,在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中小学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海南省本想以户口资源尽快给积压的房地产解套,这一规定事实上却成为高考移民洪峰的政策漏洞。

早在今年3月海南省高考报名前夕,海南省公安部门对2004年7月-2005年3月来琼购房人户的2.12万人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其中8800人为17-21周岁的适考青年;在海南省考试局对今年移民考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300个样本中284人是移民海口市,其中269人是购房入户。

至今年3月份,海口市空置商品房已消化255万平方米。海南省建设厅厅长夏恩恕向媒体表示,两年内,海口、三亚及各市、县烂尾楼绝大部分处置完毕。 据海南省统计局统计,2000年―2004年五年时间内,海南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92.9万平方米。

由此推算,按每25平方米可落一个户口政策指标计算,海南新落户可达20万人。

6月21日,《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海口调查时发现,海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户口代办”小广告。

据海南省政府附近一中介公司负责人透露,“按照行情,目前代办购房入户的费用是900元,我们这生意已经做了几年了,主要是给参加高考的学生办。”该公司还承诺可以办理学生学籍以及挂靠学校,但费用则涨到4900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许多购房者并不需要海南户口,而急于解套的房地产商发现,把户口倒卖给想在海南参加高考的学生比卖房更赚钱,于是从买房者手里收购户口指标,再倒卖给中介,这已经是海南地产商公开的秘密。

利益链条

“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把一个班的学生都劝过来了。”海南省一家中介老板很得意地告诉记者。

为大批量开发利用好户口资源,赚取利润,海南省的中介公司纷纷联络动员家乡的亲戚朋友“购房落户”,甚或发展到把落户宣传单派发到内地学校。

而内地省份正为高考升学率焦虑的校领导,听到只要出钱就能消化掉中等以下的学生,亲自上门做学生和家长的劝服工作。

这些考生的家长在交了1万-1.5万元不等的费用后,把考生户口本复印件和身份证交给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就可到房产局登记户口指标,并从辖区内派出所开出准迁证,再由家长凭借准迁证将原户籍转出由海南省中介公司代办落户领取户口册、身份证等一系列手续。

来自湖北仙桃的曾玉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万元把自己和孩子的户口迁到海口市后,报名、体检、考试期间两人先后两次往返海口,再加上高考期间在海口的食宿费用,为了给在当地可能落榜的儿子一个上学的机会,她付出了3万多元的代价。

今年4月,在海口市港澳开发区就职的张勇发现,上下班必经的国际研发学校的学生一夜爆满,百余名外地移民考生正集中在该校进行适应性的考前冲刺。

“一次性缴费4000元,再外加每月800多元的食宿费,外地移民考生就可在国际研发学校进行考前集中冲刺。该校甚至把校外一幢空置楼租下以满足新增学生的住宿需求。”张勇告诉《望东方周刊》。

实际上,海南省民办学校高考补习班招收内地考生,大发移民考生之财已经不是秘密。振发学院、华侨学校、国际儿童中心、国际科技园学校这些在海口市的年学费达万元的民办“贵族”学校,考前共招收了数千名外地学生。

高考期间,海口市所有宾馆、招待所更是千金难求一房。海口市金海湾酒店总台小姐回忆起当时的景象至今都兴奋不已:“比黄金周的生意都火爆!外地考生和家长都是组团而来,这些大客户都由经理亲自办理和接待。”

事实上,目前海南省“高考移民”已经达到了批量化、集中化和公司化运作的发展脉络,由于政策漏洞,“高考移民”事实上早已不再是“游击战”,一条有组织有计划成规模的移民产业利益链已经形成。

后遗症

“高考移民必须杜绝,这条以户籍指标买卖进行高考资源抢夺的产业链必然会滋生腐败。”海南省检察院检察官王珊愤怒地说。

王珊认为,教育腐败是户口指标商品化以及高考移民给海南省带来的另一负面冲击。

而在今年发生的海南高考移民事件中,移民考生家长身后的强大背景在海南省“有口皆碑”。

340名同时拥有两省户籍并在两地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被取消高考资格后,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事件却有了翻覆灼变化:重重压力之下的海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最终恢复了这些考生的考试资格。

“很多家长都是公务员,且在原籍担任相当职务,他们的经济能力和活动能力都非常强。有些人在短期内给孩子注销了原籍,并让当地派出所出具证明原户口未注销是由于数据传输有误造成的3然后家长动员当地政府部门出面给海南省施压。”知情人士透露。

移民事件因争夺高考资源而起,在这场冲突中,无论谁输谁赢,对渴望升人高等学府的考生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海口日报社记者王颖自儿子高考结束后就不断向海南省教育厅的朋友打听移民考生的报考意向,她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把儿子从黑龙江带到海南上学。

移民考生凭借自身优势,挤占海南高考升学资源是最令海南考生家长光火的事实。

海南省考试局历年统计显示,外省移民考生平均分又甩开海南本省考生70分之多。

在最近三年里,移民考生的平均录取率高达88.13%,海南本省考生录取率为81.9%。按此比例计算,今年高考移民将有8600多人被录取,如此数量将足以把海南第二、三批录取院校的8030个名额全部垄断。

篇4

李金木1962年出生在江西省余干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贫,他初中没毕业就踏入了社会。很快,聪明能干的他创办了一家香槟酒厂,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和当地姑娘戴金桃结婚后,李金木又到上海闯荡,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后来,李金木把生意拓展到了酒店、房地产领域,资产累计上亿元。

李金木长期在上海,他的大女儿李萍、儿子李波、二女儿李丹、小女儿李丽和妻子一起在老家生活。他整日忙于生意,却疏忽了对四个孩子的教育。2004年8月,大女儿李萍考入南昌大学,李金木以为儿子也会像姐姐一样上进,殊料,儿子连专科分数线都没有过。李金木初中没毕业,起初连看合同都有些费力,他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一心想让儿子读大学,将来生意上也好有个帮手,没想到儿子这么不争气。

之后,李金木放下生意,专程赶回了老家。经过一番打探,他弄清了儿子落榜的原因。原来儿子高考前和同桌黄真发生了恋情,黄真的成绩曾是全年级第一,同样被早恋所害落了榜。李金木知道,现在两个孩子的心情都不会好受,如果强行把他们拆散,将会给他们更大的打击,不如鼓励他们复读,来年再考。

随后,李金木把儿子和黄真叫到一起,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表态送他们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复读。因为有女友作陪,李波同意了。当年9月,李金木把李波和黄真送到鹰潭一中复读。李金木不放心,就让妻子在学校旁边租了套房子陪读。

经过一年苦读,黄真考上了大学,李波却再次落榜。李金木不甘心,要求儿子继续复读,没想到李波说啥也不干了。他振振有词地说:“你不是初中没毕业就去打工吗?现在不也赚了大钱。让我到你的公司上班吧!”女儿李丹、李丽也在旁边附和着。李金木清楚,如果不能说服儿子继续读书,将来两个女儿一遇到挫折,也不会有心思读下去了。

于是,李金木耐心做儿子的思想工作,并拿自己的例子教育儿子,说当年因为家穷,他不能按自己的心愿读书,现在要是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不知该有多幸福!”他的话音未落,李波就跳了起来:“老爸,复读的滋味太难受了,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只有压力,哪有你所说的什么幸福!”看老爸要继续劝说,李波不耐烦地说,“除非你到学校读书给我做个榜样,不然这书我是坚决不读了!”儿子的气话让李金木当了真,他激将儿子道:“你说的话算不算数?”李波觉得爸爸不会放弃生意去读书,就信誓旦旦地说:“当然算数!”李金木当即和儿子击掌:“一言为定,等我把公司事务安排一下,回来就重读初中!”

随后,李金木到上海将公司事务交给妹夫打理,然后回到老家黄金埠镇,找到黄金埠中学的戴校长,说出了自己想读书的缘由。戴校长被他的诚意打动,同意他进校读书,但有一个条件,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当一名初中生,社会上的那些东西不能带进学校来。李金木郑重向校长承诺:“如果这些我都做不到,还怎么给儿子做榜样?”

2007年9月2日,李金木和儿子到黄金埠中学报到。富翁重读初中的消息,一时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高龄中学生成儿女榜样

李金木到初中上的第一堂课是数学课,尽管他精力十分集中,却没怎么听懂,反倒因为用脑过度,弄得头昏脑涨。一下课,他到外面吹风,却被好奇的同学团团围住。有的学生知道他是公司老总,就喊着“伯伯”让他签名,弄得李金木哭笑不得,但又不好拒绝。

第二节是语文课,李金木得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了40分钟。不过,坐久了他的腰又受不了了。一天下来,他就有些吃不消,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床上,让妻子给他按摩。看着老爸痛苦的样子,李波有些幸灾乐祸:“老爸,这下知道读书是什么滋味了吧?你觉得还是享受吗?”两个女儿也在旁边帮腔:“读书是天下最苦的事了,老爸,你还是退出吧!”孩子们这一通奚落,反倒让李金木铁了心,他一字一顿地说:“我腰不太好,但不至于读不下去,只要我身体不垮,休想让我放弃!”

腰痛可以忍一忍,但李金木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同样的功课要比其他同学多花几倍的工夫。几门功课中,李金木感觉最难学的还是英语,仅单词一项就够他忙活的了。为了给孩子们做榜样,他拿出了惊人的毅力。回到家里,李金木让儿子和女儿给他辅导功课,单词发音记不住,他就让孩子们用相应的中文读音标注上,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背单词。

除了英语,数学也是令李金木头疼的一门课。一次,一道代数题他怎么也做不出来,小女儿教给他一种办法,他很快就做出来了。看到老爸兴奋的神情,女儿又给他出了10道类似的题,李金木一一解了出来。像又签下一单生意一样,他激动得手舞足蹈。李金木的勤奋好学感染了孩子们,此后,儿子和两个女儿的学习态度也渐渐端正了。

自从成了中学生后,李金木的很多习惯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平时他烟瘾很大,但进校园他从来不带烟,有老师课下给他让烟,他也笑着婉拒了。上海的公司由亲戚打理,很多事情需要他拍板,他却从不带手机到学校。有什么急事儿,他让妻子打班主任的电话通知他。就这样,两个月不到,李金木就完全融入校园,并和年纪比他的儿女还要小的同学打成了一片。

2008年元旦前的一天,李金木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又犯了,疼得他昏了过去。班主任把他送到镇医院,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躺在医院输液,儿女们也守在身边。他向医生提出请求,说自己现在是初一的学生,每节课都十分珍贵,恳求医生能允许他在教室里输液。医生被李金木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就同意他在教室后面边输液边上课。病情缓解后,腰部一有不适,李金木就在教室最后一排站着上课。他的学习精神感动了同学们,班里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期末考试,李金木考了全班第五名。老师常用李金木的事例教育那些学习偷懒的同学:“你们看一下李金木同学,40多岁了学习还那么刻苦,成绩比你们都好!”

2008年春节后一开学,许多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转到李金木所在的班,说有李金木做榜样,孩子不会懒惰。而最受触动的还是李波,回想起以前的不懂事,他心里充满了内疚,知耻而后勇的他学习更加勤奋。一天晚上,李波把铺盖卷儿抱到父亲的房间,说是让父亲监督他,以后他会好好学习。两个女儿也生怕成绩落在父亲和哥哥后面,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李金木取得年级第十名的成绩,还被评为班里的“三好学生”。让他欣慰的是,在当年的高考中,儿子终于被南昌工程学院录取;遗憾的是,二女儿李丹却名落孙山。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李金木会重回公司上班时,他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继续读书,完成初中学业。

榜样教育激发儿女正能量

李金木继续读书的决定让妻子非常意外。她质问丈夫:“你不是答应儿子考上大学就回公司上班吗?怎么又变卦了?现在生意场上竞争激烈,公司离不开你啊!”李金木却说出了自己的考虑:“虽然李波考上大学,谁能保证他在大学里一定能学好。李丹今年落榜,李丽后年也要参加高考,我继续读下去,就是要给孩子们做榜样,引导他们如何做人,这些东西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说服了妻子,李金木把李丹送到黄金埠中学复读,自己继续初二的学业。担心儿子在大学里懈怠,李金木经常和儿子通信,向儿子通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于女儿李丹,他也经常进行鼓励,父女间进行学习竞赛。每天晚上,家里的书房,他和两个女儿各自发奋苦读。有了不懂的问题,两个女儿就是他的老师。女儿有了思想问题,他也会及时引导。

毕竟年龄大了,李金木不但有老花眼的毛病,前列腺也不太好,经常出现尿频尿急等情况。有时课上到一半,他就憋不住了,举手要求上厕所,引得同学们窃笑。即便这样,李金木也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仍忍受着多种病症的侵袭,坚持学习。

2009年4月,李丹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不太理想,颇受打击。李金木及时安抚女儿,并找到李丹的班主任,和班主任一起帮李丹查找考试中的失误,在余下的不长时间内查漏补缺。6月,在父亲的鼓励下,李丹满怀信心走进考场,如愿考入华东交通大学。

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李金木并不满足,小女儿李丽明年要参加高考,他继续留在学校读初三。读书的同时,他和高校里的儿女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5月,在从上海回南昌的列车上,李金木还在捧着英语课本学习。他的专注引起旁边一位中年旅客的注意。趁李金木休息时,那位中年旅客和他攀谈起来。经过交谈,李金木得知,身边这位儒雅温和的中年人竟是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朱书记。得知李金木的儿子在自己学校读书,并了解到李金木重读初中背后的故事,朱书记很是感慨,当即拨通了李波的电话。得知李波在学校不但成绩优秀,还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并且在校学生会任职,朱书记高兴地说:“好小子,总算没辜负你老爸的一片苦心!”

后来,在朱书记的邀请下,李金木到南昌工程学院给大学生作报告,讲述他重读初中的故事。对于大学生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李金木都一一解答。在现场,李波动情地拥抱了父亲,感谢父亲为引导他求学所付出的心血。李金木的讲座引起了巨大反响,接下来,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相继邀请他去演讲。

2010年9月,李金木以年级第五名的成绩考入黄金埠中学高中部,并被分在高中部重点班,他以高昂的学习热情继续他的学业。

2011年9月,李金木的小女儿李丽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至此,李金木的四个儿女全部考入大学。在李金木的榜样教育下,儿女们都保持着难得的进取心。大女儿李萍大学毕业后,在南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儿子李波大学毕业后,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并如愿和初恋女友黄真结了婚。

篇5

2016年6月13日上午10点,儿子失踪3天了,为唤回儿子,没有多少文化的邓友明找到儿子的高中好友代自己给儿子写封信。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妻子李容华在电话里痛不欲生地大哭:“老邓,儿子自杀了!”犹如晴天霹雳,邓友明几欲晕倒,在别人的搀扶下他踉跄着来到街上,拦了辆出租车赶到渠县殡仪馆。当他看到被江水泡胀如鼓的儿子,无措地抱着儿子的尸体号啕大哭。

6天前,小斯刚刚参加完高考,考试结束后还参加了几次同学聚会。10日下午,邓友明打算带儿子去渠县风景区野营,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野营地温度低,他叫儿子带床被子,父子俩一前一后地朝车站走去。当邓友明到达渠县客运站时,发现儿子没有跟上来,他拨打儿子的电话却已关机,给妻子李容华打电话儿子也不在家。也许儿子又转念和同学玩去了,邓友明当时并没有在意。

当晚8点,邓友明接到儿子班主任老师陈勇的电话,陈老师告诉他小斯有自杀的倾向。邓友明点开儿子的QQ,当他看到儿子的文字里有对生活绝望及想要“自杀”的内容时,惊得目瞪口呆。文章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父亲的恨和对生命的绝望,邓友明预感不妙,当即给渠县公安局拨打了求助电话,并发动亲友满城搜寻。13日上午9点,一渔民打鱼时在江边发现了小斯的尸体,并向渠县公安局报了警。

“你儿子是投江自杀的。”当公安民警将儿子的死因告诉邓友明时,他几欲昏厥,要不是儿子冰冷的尸体摆在面前,他怎么也不会相信儿子会冲动到投江自杀。

接下来几天,邓友明一遍遍地读儿子的死亡遗言:“我恨我生在这个家庭,我恨我的爸爸,在他眼里我只是一个学习机器。也许是他从小吃了很多苦,他要我替他把好日子赎回来。语文考98分要挨打,数学、英语考满分都要挨训―戒骄戒躁!”

儿子的遗书字字如针扎在邓友明的心上,他感觉自己要窒息了,心在滴血。“我死了,把我的尸体像垃圾一样扔了,或者火化随便抛了吧,不要送回家,我讨厌那个地方,我烦!”儿了死也不愿原谅自己,读到此处邓友明几近崩溃。

另一方面,小斯的死讯像一枚炸弹引爆了网络及社会舆论,老实憨厚的他被推到风口浪尖,网友们把邓友明当作“恶父”进行口诛笔伐,家里的亲人也把他当成儿子自杀的“幕后推手”。当得知孙子死讯后,邓友明的父母拄着拐颤颤巍巍地赶到县城,“虎毒不食子啊!你竟这么狠心逼死自己的儿子?考不上好大学,家里有三亩地也能养活他……”邓友明百口难辩,只得任凭父母数落。

“18年的养育之恩换来的却是仇恨。”面对记者的采访,形销骨立的邓友明用手捂着脸痛苦地说,两行浑浊的泪水从指间无声地滑落,掉在他那双洗得发白的布鞋上。

泣血控诉背后,一位父亲托付的热望

44岁的邓友明是四川渠县人,他身上有着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缩影。小时候因家里贫困,他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0岁那年跟着村民来到广州建筑工地打工,因没文化,邓友明做搬砖运沙的小工,十分辛苦,每月只有200元的收入。为改变命运,邓友明省吃俭用攒了一年积蓄上了驾校,两年后,邓友明在广州一物流公司当司机,整天奔波在广深高速上。

1997年10月,邓友明经人介绍与同村的李容华结婚,两人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邓友明在公司开车,李容华在老家照顾孩子,为节约开支,只有春节期间邓友明才回家和妻儿团聚。

大儿子小斯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考了双百分,当邓友明在电话里得知儿子的表现,心里特别高兴。深思过后,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情况,他决定重点培养大儿子小斯,好好赚钱供他上学,将来等他出人头地,帮自己实现人生的翻盘。他狠了狠心,决定把所有挣的钱都投入到大儿子身上,让小儿子和女儿在老家“散B”。这个决定就像在他心中设下了一场赌注很大的赌局,他输不起。

奔着这个美好的希望,在小斯上二年级的时候,邓友明把小斯接到广州,把成绩平平的二儿子和女儿留在老家。为了让儿子不输给城里的孩子,邓友明四处托人送礼把小斯送进广州有名的育才小学,李容华也辞职专程照料儿子的学习、生活。自此,七口之家的重担全落在邓友明肩上,儿子上学,3个人的开销每月要花费3000元,给老家每月寄1500元。邓友明每月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有时为了多挣钱,他加班加点地跑车。一次下班后他揽了单私活,在广深高速的一个出口与迎面驶来的小汽车撞了个正着,因他疲劳驾驶承担全部责任赔了两万块钱。

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小斯在班上排第20名,邓友明很是失望,家长会回来就给了儿子一巴掌,并勒令儿子写下了保证书。那天,小斯因害怕抖了很久。慑于父亲的威严,小斯刻苦学习,常常学到深夜,第二次考试小斯的成绩是班级第5名,语文考了98分,邓友明沉重的心情才稍稍轻松了些。见自己的“棍棒”教育见了成效,他心中暗自高兴。但为了防止儿子骄傲,邓友明严肃地说:“98分就要上天了,你咋不向你班的学习委员学习考100分?”刚刚感觉到轻松的小斯只好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后来据邓友明最好的朋友说:“邓友明每次看到儿子考试成绩出色,心里都乐开了花,很是骄傲。但他刻意不表现出来,就是怕儿子会骄傲自满。”但正是这种看上去的严肃,让小斯的内心发生了变化。

在学习上,邓友明把全年级第一名列为儿子的目标,在生活上也潜移默化地向儿子灌输“吃苦耐劳”的思想。一次李容华炒了盘苦瓜肉片,小斯嚼了一口大呼:“这是什么菜这么苦?”邓友明一脸严肃地教育儿子:“不吃苦甜从哪里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邓友明向儿子大讲自己小时候吃的苦。事后,妻子对邓友明说:“儿子这么小,你对他说这些有什么用?”邓友明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不教长大就晚了。”

为了让儿子保持好成绩,邓友明断了家里闭路电视线,勒紧裤腰带挤出钱来给儿子报了补习班。一次,邓友明发现儿子用零花钱上网,狠狠地给了儿子几耳光,从那以后,每天的5元零花钱也取消了。在邓友明的严厉管教下,到六年级毕业,小斯成绩一直是年级前三名。

儿子小学毕业了,邓友明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自己是外省农民工没有广州市户口,高考时只得回四川参加高考。考虑到两地的教材不同,他只好将儿子送回四川老家就读。邓友明考察了渠县几所中学都不满意,经过一番权衡后,他花了两万块钱把儿子送到当地有名的贵族学校―达州外国语学校。李容华心疼地说:“儿子读个初中就要花我们两年的收入,值吗?”邓友明做起了妻子的工作:“为了儿子什么都值,他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心愿。”送儿子上学,家里的经济吃紧,夫妻俩来到广州继续打工。这个阶段,小斯曾和自己儿时的玩伴说过:“我爸妈为了我付出了这么多,我特别怕对不起他们。”父亲邓友明的热切期待让年纪尚小的小斯心中多了一份沉重的负担。

稚嫩少年载不动父望如山,惨痛教训谁之过

儿子聪明,基础又好,邓友明满怀期待。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小斯考了全年级75名。当邓友明得知儿子的成绩时,对儿子咆哮起来:“你才考到75名,你对得起父母吗……”达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颇负盛名的国家级重点中学,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四川省内的尖子生,每个年级学生1500人,小斯取得这样的名次已经是拼尽全力了。邓友明哪里明白,劈头盖脸就对儿子呵斥一番,此刻小斯的心被浇了个透心凉。悲剧发生后,从小斯的遗言里可以窥见他内心的痛苦:“别人家的孩子考了前600名,都会有奖励,我考到75名还挨父亲的批评,这公平吗?”小斯平日里也会跟同学抱怨:“我为什么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已经使足了全身的力气学习,难道他一点都看不到吗?”

不仅如此,邓友明还专程从广州赶到学校,对小斯面对面进行批评教育。他在酒店里摆下宴席,请班主任给鹤痈多关照。临走时他想到儿子一直想要台电脑,便允诺:“只要你考到全年级前十名,爸爸就给你买。”奔着爸爸的承诺,小斯更加勤奋地学习,初一期末考到了全年级前五名。暑假,当小斯兴致勃勃地来到广州要爸爸兑现承诺时,邓友明以担心儿子玩游戏影响学习为由拒绝了:“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待你将来考上了好大学,爸爸给你买个名牌的。”见父亲反悔,小斯当着父亲的面大哭一场,邓友明给了他一巴掌:“都中学生了,还这样娇气?”

小斯在广州待了一周就回老家了,父亲的出尔反尔和不近人情让年幼的他很受伤。他曾在QQ里写道:“我好想回到爷爷奶奶身边,考一次100分或者作业得了个A+,他们就奖励我一块钱,那时候我作业满本都是A+。后来虽然没有再给我钱了,但在他们的关心下我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那时我才有种做学霸的感觉。可是现在,我好像被一个恶魔逼着为他而学习。”从那以后,邓友明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成绩,小斯已经厌恶至极,他内心的反叛像春天的野草疯狂地生长。

“不是我吹,有时我想引起父亲的注意,故意把成绩考差。有次期末考试,临收卷只有半小时我才开始答题,但是这样我都能考到全年级前300名。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我只是想有能与父亲平静沟通的机会,可最终换来的却是他绝望后歇斯底里的责骂……”小斯的遗言字字透着青春期孩子对父亲高压政策的叛逆。

2013年6月,小斯初中毕业了,虽然他拿到了全学科A+的成绩,但因两分之差没有考进该校高中的尖子班。得知成绩邓友明冲儿子大喊:“不想读就转校,别糟蹋我用血汗换来的钱!”9月小斯被父亲转到了渠县中学,夫妻俩双双回到渠县陪儿子读书。

邓友明给小斯约法三章:不准上网不准看电视。为了防止儿子上网,邓友明不给儿子零花钱,把他的智能手机换成了老年机。邓友明本以为儿子在他的高压下会好好学习,可是小斯的成绩一学期不如一学期,高二下学期掉到了年级中段。邓友明不明白儿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伤心之余,除了呵斥打骂,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期间,小斯曾偷偷去同学家,同学记得当时他曾望着窗外很伤心地说:“完了,我爸爸对我失望透了。”

2016年4月,邓友明得知儿子在高考模拟考试中只考了389分,彻底绝望了。他对小斯说:“当初我看走了眼,你根本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儿,你考不上大学就去打工吧,一个月也有2000来块钱。”看着父亲哀伤的神情,小斯也默默流泪了。日记中他写道:“第一次,爸爸没有打我,是因为他对我彻底绝望了,他失望的眼神比他的拳头更让我害怕,我的心被蜇痛了。在这漫长的父子大战中,我们都是输家,但现在明白一切都晚了。我们三兄妹,为什么我要承担着光耀家门的使命,为什么是我?我羡慕我的弟弟,他每天在工厂工作10小时也比我快乐……”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小斯拼命地学习,像变了一个人,他曾感叹:“若时光能倒流,我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小斯选择自杀,一定程度上是怕高考成绩不理想无法对父母交待,他年幼的心是多么的沉重。

篇6

“因为胎儿宫内窒息,颅内有血块,将来非傻即瘫,我建议你们放弃。”1988年7月18日,当25岁的邹燕精疲力竭地在产床上睁开眼睛,期待看一眼自己怀胎十月孕育出的小生命时,因为一场医疗事故,她等来的却是几张病危通知单,和医生这句“理性”的建议。

医生告诉她,孩子一出生就抽搐,而且全身发紫,很可能是重度脑瘫。如遭五雷轰顶的邹燕,已经听不清医生后来在说什么,她只是流着眼泪坚定地摇头:“不,我要养大这个孩子!”

连续4天,宝宝安静地躺在特危病房里,鼻里插着氧气管,悄无声息。

“我们不能要这个孩子,他会拖累家庭一辈子的。”丈夫近乎无情的理智,让邹燕失望透顶。他丢下这句话,就去和院方谈判医疗赔偿事宜了。

在医院的走廊里,邹燕放声痛哭。怀孕的近300个日夜,虽然母子俩未见面,但邹燕和孩子有过那么多交流。他的小脚丫曾经那么用力地踹她的肚皮,他的小心脏和她的心脏一起律动。邹燕曾经承诺要把他带到人间,同喜同悲。

母亲的本能如潮水般汹涌,面对丈夫的再次劝说,她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坚定地回答:“我不会放弃的,我只要他能活着!”“你这么固执,就自己养这个孩子吧!”丈夫的话字字如刀。邹燕怀疑,这还是自己认识的那个男人,那个大学同学吗?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竟如此无情和自私。“我养就我养!”邹燕的回应斩钉截铁。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好在丈夫当时没有那么绝情,万般无奈之下,他还是选择与她共渡难关。

孩子出生后,一直住在特危病房。这天,望着自己不哭也不闹的可怜孩子,邹燕突然想起了《诗经》里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树木倒下也能发出一些声响,要是我家宝宝也能给世界留下一点声音和动静,就好了。于是,她给儿子取名叫“丁丁”(读音zheng,象声词)。

邹燕每天把丁丁搂在怀里,对着他默默打气。儿子出生的第6天深夜,邹燕突然感觉到他的小脚丫在动,轻轻柔柔的,她以为是幻觉。就在这时,宝宝放声大哭。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他终于发出声音了,孩子有救了!”邹燕哭喊着。

因为爱所以狠,

“铁心妈妈”成就小男人

出院回家后,邹燕总是对着丁丁说话,不管他听不听得懂。“丁丁,妈妈现在吃饭,你看,奶奶做的菜多好看,真好吃。”“丁丁,妈给你讲故事……”家里挂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她经常抱着丁丁,指着气球说:“这是红色的,这是黄色的……”邹燕认为,这样做可以不断刺激孩子的神经,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感觉,帮助孩子认知外界。

到了7个月大时,丁丁认得妈妈、奶奶、爸爸,也会认气球的颜色了。孩子还特别想说话,总在那咿咿呀呀。经过专家的测试,丁丁的智力没有问题。但是脑瘫儿的其他症状显现无疑,比如流口水、脖子直立不起来等。

90年代初,师院教师邹燕的月工资不过百余元。丁丁的康复治疗全部自费,光按摩就一周3次,每次5元。虽然效果并不显著,但邹燕知道,自己唯有拼命坚持,才有可能看到希望。

一次去医院按摩,赶上下大雪,邹燕骑自行车带着丁丁,陷进了泥坑里。等到了医院,母子俩都成了泥人。医生看到后大吃一惊,说今天天气不好觉得你们不会来了。邹燕说:“孩子的病情耽误不得啊,就算天上下刀子也得来。”一句话,把老医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比起自己吃的苦受的累,更让邹燕痛苦的是治疗带给儿子的疼痛。看着儿子因痛苦而扭曲的小脸儿,邹燕的心在滴血。但多年的教育从业经验告诉她,她不能哭,而且也要让儿子勇敢起来。她问正在哭喊的儿子:“你一哭是不是就不疼了?”孩子摇头。“如果哭就不疼了,妈妈就陪你一起哭。但泪水改变不了什么,男子汉一定要勇敢、坚强。”就这样,在邹燕的教育引导下,丁丁逐渐成为康复治疗中心里最坚强的孩子,“别的小朋友都是嚎啕大哭,但他一直很坚强。”

让邹燕欣慰的是,丁丁小时候吃药一直很顺利,“每天都是大把大把地吃药,或许是他自己已感觉到,只有吃了那些药丸,自己才能好起来吧。”

当时,邹燕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窘迫。三代四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遇上雨天,屋外大雨室内小雨,床头床尾摆满接漏的盆桶,窗台上经常长出蘑菇。为了养家糊口和给丁丁治病,她在教学之余,跑遍全省做礼仪培训,还兼职卖过5年保险。

艰苦的治疗过程不堪回首,医生从未承诺丁丁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只说治疗一定比不治好。为了给儿子一个尽可能安然的将来,她拼尽了全力:白天上班,晚上带儿子看病,风雨无阻;把自己训练成按摩师,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按摩;午间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儿子玩撕纸游戏,开发智力。

“我留下孩子,就会陪他到底。孩子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迈步,第一次叫‘妈妈’,都是上苍给我的礼物,老天待我不薄。”邹燕满怀感恩,所有不幸都被她过滤掉了。

在别人眼里,邹燕有时候是一个“狠心”的母亲。丁丁运动不协调,用筷子这种小事对他来说难如登天。别人看不下去,劝邹燕别让他学了。“以后一桌人吃饭,就他一个人不用筷子,别人就会好奇。他必须要跟每个人解释自己脑瘫,那会极大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我坚持让他学。”邹燕说。打过、骂过,过了一年多,丁丁终于学会了用筷子。

“我不想让他因为身体疾病自惭形秽。就是因为他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我对他的要求才更高,让他更努力。”从丁丁一岁起,她每天坚持带他读书,不到两岁,孩子就认识了100多个汉字。

因丁丁的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一岁了手还不会捏握,两岁才会站立,三岁才会走路,六岁才能跳……在丁丁比同龄人慢几拍的童年里,倾注着邹燕比其他母亲多数倍的努力!

丁丁上学后,邹燕从不辅导他的功课,也从不逼他上培训班。“你就当妈妈是文盲,不要对我存有任何依赖,我不会教你的。”她对丁丁撂下狠话说。只是在儿子写作业时,身为教师的她也会在一旁批改学生作业,或看书写字。她知道,潜移默化的教育最有效。

后来,邹燕又以要批改作业为由,让儿子帮她看新闻联播,然后“转播”给她。第一天,丁丁只能说一件事;一周后,丁丁能说两条新闻;几个月后,丁丁能将新闻联播复述下来。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冷不丁地给别人说一个时事,这让大人惊讶不已。来自他人的肯定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妈妈不再让他“转播”后,他仍坚持每天晚上准时看新闻联播,然后将国际国内大事向大人们“显摆”。

邹燕说,孩子的能量是无穷的,开始她只想锻炼儿子的记忆力,没想到成了他的一个爱好。直到现在,丁丁对历史和政治都充满兴趣。

丈夫弃她而去,

用坚韧母爱送儿进哈佛

自从儿子降生后,邹燕和丈夫的感情就产生了裂痕,因为她的“顽固坚持”让他很生气。平时,丈夫不是忙工作,就是在外面喝酒应酬,对这个家已经产生了疲惫和厌倦感。邹燕曾期待丈夫能和自己一起尽心教育孩子,但实际上并未如愿。两人在1998年和平离婚,10岁的丁丁跟随妈妈生活。

令这位单亲妈妈欣慰的是,丁丁上学后成绩一直挺优异。“因为他在运动方面发育迟缓,就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我感觉也是件好事。”生性乐观的邹燕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谈到家教,邹燕认为身教胜于言传,方法重于结果,“我跟他说,你的重点是学习,我的重点是赚钱养家,咱们到期末来比一比,看谁取得的成绩好。”

2000年,12岁的丁丁被楚才中学奥赛班录取,因为成绩优异,学费全免!可就在邹燕为儿子取得的骄人成绩满心欢喜时,波折降临了。因为丁丁军训时总比别人慢半拍,连抬腿、正步走这些基本军训动作都做不标准,班上一些调皮孩子就编顺口溜骂他:“丁丁是个苕(武汉方言‘傻’的意思),正步变成跑……”

当时,邹燕正在贵州学习,却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他不想上学了!邹燕坐了30个小时火车,连夜赶到儿子的学校。课间10分钟,她走到讲台上,跟孩子们说了丁丁的情况,“……如果上天不眷顾你,让你身患疾病,你已经很痛苦了,还遭到辱骂,你不难受吗?”这位单亲妈妈的声音有些哽咽,全班寂静无声。末了,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黑板上,“如果丁丁做错事了,你们打电话给我,我会对他严加管教。”

临走时,邹燕对儿子说,你怎么证明自己不是个苕?退学能证明吗?不行,你只能靠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此后,丁丁与同学们的相处开始和睦起来,他的成绩也一直都在年级上游。

丁丁升入高三后,邹燕告诉他:“当年妈妈读书不认真,没能考上北大,你能不能帮我实现这个愿望?”丁丁认真地点头。儿子参加高考时,显得有些紧张,深怕自己考砸了。这时,邹燕又给儿子宽心说:“努力了就好,考不上北大还有武大和江大,再不济还能考我的学校,妈妈张开双臂欢迎你!”

“高考前一天晚上,我为了让他放松,洗碗的规定动作都没让他落下。”邹燕说着,笑出声来。正是这样的开放心态,让丁丁在高考时轻装上阵,最终以660分被北大录取。

2007年夏,捧着那张白底红字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邹燕泪流满面。丁丁懂事地搂着母亲,轻拍着她的肩膀说:“妈妈,我也算帮您圆梦了吧?”邹燕拼命点头,激动的泪水洒满儿子越加宽厚的肩膀。

2011年修完本科课程,丁丁又被保送到北大国际法学院读研。2014年硕士毕业后,他成为杭州一家互联网巨头的法务。期间,懂事的丁丁拿到工资后,只留出一点零花钱,其余的悉数交给母亲。

丁丁虽工作繁忙,但周末是双休。见儿子总爱把周末时光用来睡懒觉,邹燕笑着对他说:“你可以找个女朋友谈恋爱,或者继续学业呀,把大好时光浪费在床上,是不是有点可惜了?”上班一年后的丁丁,此时正感觉法务职位太边缘,想继续读书深造,于是就在母亲的鼓励下,申请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LLM(相当于国内的法学硕士),课程只需一年。

2016年3月,通过远程笔试和面试,丁丁以出众的学识和不凡的人生经历,打动了哈佛,对方顺利批准了他申请的免托福就读。

在美国留学期间,丁丁利用课余时间到中资机构当翻译赚钱,每到母亲节、妈妈的生日等重要节日,都会给邹燕寄回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并附上一封亲笔信。每逢此时,邹燕心里都溢满了幸福和骄傲:不健全的儿子终于长大了,现在他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甚至还比一般的孩子更孝顺!这时,邹燕总会想到当年曾和丁丁一起做按摩的那个小男孩,因为太疼,他坚持了一个多月,就没有再去了。后来碰到他的家长,说那孩子只能躺在家里,行动依旧不便。

穿风过雨地陪伴自己29年的妈妈,在丁丁眼里是自己的“精神导师”,而邹燕则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挚友。

2017年7月,丁丁就要从哈佛大学毕业了。关于儿子的未来,邹燕说,不管他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自己都会支持他。“孩子就是母亲手中的风筝,可以牵挂,但不能限制。下一个目标,我会建议他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喽。”说到这里,邹燕一脸幸福的笑容。

有人说,母爱如水温暖生命,父爱如山扛起责任。邹燕这位伟大的单亲妈妈,用她的温暖和坚韧,为丁丁撑起了一切,用深沉的母爱一路托举脑瘫儿子考取北大,进入哈佛!同时,她自己也拼成了大学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全礼仪师资培训班特聘教授、武昌区优秀政协委员。

如今,有很多家长慕名联系到邹燕,他们的孩子有脑瘫和脑积水的,有语言发育不好的。虽不懂医学,但邹燕会用丁丁的成功经历,向大家输出正能量,鼓舞家长们坚持为孩子治疗,并向他们分享自己的教子经验。

生活从来都不简单,命运也从来都不公平,有的人生来健康父母双全,有的人生来残疾无依无靠。如今已经54岁的邹燕,用她29年将脑瘫儿打造成哈佛骄子的奇迹告诉我们:只要你敢,人定胜天!

篇7

2011年9月,我开车送儿子浩去北京理工大学报到,他妈妈因为单位紧急事务没有同往,我们父子俩聊得一路开心。我和前妻的婚姻结束于11年前,当时浩9岁,协议离婚后,孩子和前妻生活。

前妻非常善良,当年我因婚外情导致离异,伤害了她,但她从没阻断我和儿子的联系。离婚后,我虽已再婚生女,可我们父子亲情从未改变,浩阳光灿烂地成长,并未像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那样内心纠结。

儿子高考前一年,得知前妻为儿子在学校门口租房陪读,我给她的卡上汇款一万,作为支持基金,无论出于亲情还是责任,我都应该这么做。儿子顺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给儿子交完学费,我继续履行承诺:大学阶段的学费和其他投资,由我“全额承包”。

每逢父亲节、我的生日,都会收到儿子的礼物,优秀的儿子非常尊敬孝顺我,我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他的电脑桌面上有两行字:“感恩父爱,感恩母爱”,令我眼眶湿热。自幼物质生活优越的儿子,已开始假期打工、开网店、到厂家找货源,暑假两个月,赚了八千多元,儿子告诉我说:“我争取从大三以后就自己解决学费。”我非常感动,我和前妻收入都很不错,儿子的奋斗精神,令我们欣慰和骄傲。

总结离异后再婚父母面对子女人生大事时,我有如下感悟:

1.要想孩子不纠结,首先父母不纠结,分手后互相尊重不记仇,对子女的爱保持不变。

2.“亲情预热”很重要,关键时刻,比如带孩子的一方遇到经济困难、孩子生病等事件,另一方(特别是当初的过错方)力所能及时,应尽力相助。有助于温暖和弥合亲情。这样,在孩子成人后,才不至于显得父爱或母爱“突然袭来”。

3.建议再婚父母在子女上大学等人生大事件时,应该出场,如果离异后,亲情早已退场多年,突然出场会颇费周折,“亲情无力”时,物质支持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请征求养育孩子一方的意见,多多弥补和温暖孩子的心。

在女儿的婚礼上打开心结

讲述者:再婚妈妈高秀凤演员55岁

子女结婚典礼上,究竟该谁佩戴“父亲”、“母亲”的胸花,上台接受新人一拜?面对各自再婚的父母,婚礼上若将他们全部请上台,该如何安顿?

这种情况在当今并不少见。

婚礼是人生最幸福最重要的时刻,再婚父母应多考虑儿女感受,以儿女婚礼为重,不能让儿女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否则,为人父母的也会一辈子后悔。

2009年,已故著名演员高秀敏的“模仿秀”高秀凤赶赴深圳参加女儿甜甜的婚礼。高秀凤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于上世纪90年代,原因是前夫当年的婚外情。高秀凤带着女儿顺利读完高中后,女儿回到前夫的家庭里生活。她和前夫都各自再婚多年。

高秀凤曾知道一个故事:邻居小玲婚礼很不开心,父母均已再婚,由于母亲对父亲当初出轨耿耿于怀,坚持“有他没我”,父亲则坚持要亲自将女儿的手交给女婿,互不让步。小玲和丈夫最终放弃奉行婚礼仪式。

为了不让女儿作难,征求女儿意见后,高秀凤带着爱人鹿和奎参加了婚礼。依照女儿愿望,前夫的爱人和高秀凤的爱人坐在父母席上不发言,高秀凤和前夫站在一起发言。

多年后重逢皆已两鬓霜染,婚礼主持人的讲述极富感染力,前夫表示了“感谢孩子母亲付出更多辛苦”的真诚谢意,高秀凤潸然落泪,看着女儿披着婚纱幸福地走来的一瞬,她放下了对于前夫的怨责。女儿的整个婚礼温馨而令人感动……

回顾总结让女儿婚礼皆大欢喜的经验,高秀凤说:

1.婚礼细节和女儿、女婿商量,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2.和孩子一起向婚庆公司请教应对方案:婚礼当中,拜谢高堂一项,由新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理应由亲生父母上台。不过,在安排两对父母座次上有讲究。也可取消父母同时上台环节,改由请一位父母代表发言祝福。

女儿甜甜的话:做儿女的,面对终身大事,也要顾及父母的感受。一家人好好商量,彼此以诚相待,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旅行结婚;或者大大方方地全部介绍;若是教堂婚礼,就显得更为简单。婚礼只是个形式,即便不在身边那些年,父母也始终爱我们,我期望结婚的时候,母亲能来,两对父母到场并没有什么。儿女最怕父母较劲,希望父母宽容和睦相处。那些一意孤行,“立志离婚后也要掐一辈子”的父母,还是不来参加婚礼为好。

“天降亲妈”呵护女儿坐月子也幸福

讲述者:离异再婚母亲肖怡医生58岁

当年离异,前夫阻断我和3岁的女儿小楠见面,之后,他搬家到别的城市,隔断了我和女儿的联系。直到去年,我才找到20年不见的女儿,但小楠对我这个“从天而降的亲妈”非常冷漠。看到将为人母的女儿微微隆起的肚子,我心中万般滋味。

此后,我五次拜访女儿的姑姑,我在她病床前流着泪说:“大姐,我少年丧母,知道没有妈妈照顾月子的滋味,小楠在外地的婆婆年迈,他们小夫妻俩生活不易,我想尽心弥补迟来的母爱,错过了女儿的童年,我希望能有给外孙陪伴童年的机会……”我的坚持感动了她,女儿在姑姑的说服下,接受了我。

我是妇产科大夫,手脚也麻利,女儿的月子坐得可谓科学又享福,营养配餐由我一手打造,清淡而营养,让她躲过油腻的猪蹄汤,也能奶水充足质量好。除了要照顾女儿和宝宝,家里一切全由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夜里要起来几次照顾宝宝。

阳光灿烂的午后,我抱着外孙女,无限幸福地说:“小楠啊,当初,妈就是这么抱着你啊,疼不够!宝宝小美人坯子,一笑,姥姥心都醉了,长大了嫁个好女婿,不嫁暴力的男人……”看着我一个月下来瘦掉了10多斤,眼睛都熬得凹了进去;看着我此刻幸福的表情,小楠眼圈红了,喊出了我等了二十多年的一声“妈”,我们母女相拥泪流不止。

初为人母的女儿终于理解了我的苦心,也谅解了我当年不堪忍受前夫暴力而爱上他人的情非得已。

而今,享受着女儿的孝心和含饴弄孙之乐的我有如下感受:1.作为有生活经验的过来人,女儿坐月子这等人生大事,父母应做他们心理和生活上的后援,疏于付出母爱或父爱多年的一方,更应当尽心。

2.爱,需要勇气。再婚父母应主动联系儿女,诚意表明心愿,和儿女一起迎接小宝宝到来。

3.爱,需要坚持。遇到子女暂时想不通,做父母的应坚持努力想办法。

4.爱,需要方法。努力受阻时,应寻求助力,以真情打动子女的其他亲人,寻求支持,帮子女走过情绪过渡期。

篇8

考得不好要奖励,母亲减压出奇招

黄贵远是成都市青羊区苏坡乡培风村的农民,整天操劳于繁忙的农活和家务,她无暇顾及女儿李娜的学习。

李娜在村里学校读完小学,考入离家不远的一所普通中学。李娜上初二时,在一次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结束后,老师叫住了黄贵远,表情有些诧异地问:“我看几十个家长,只有你没有做笔记吧?”

黄贵远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她说:“我读的书太少,做不来笔记呀!”“我看可能还是你对孩子的学习不够上心吧!李娜这几次考试都考了全班第一名,这孩子很有潜力,多在孩子身上花点心思呀!”说完,老师轻轻地摇摇头,走了。

黄贵远愣在那里,有些尴尬,但更多的是难受和自责,自己的确对女儿的学习用心太少了。

又到周末,吃完早饭,李娜照例骑自行车去书城看书。黄贵远说:“妈今天陪你去吧!”

到了书城,李娜捧起书,读得入迷。黄贵远却无所事事,两个小时下来,她便有些吃不消,但看到身边有那么多“陪读”的家长,她又好生惭愧,咬牙坚持了下来。

那天,在回家路上,黄贵远郑重其事地对女儿说:“现在你的学习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妈向你保证,从今天起,妈一定舍得在你身上花时间、花钱!咱家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就指望你了……”望着有些激动的母亲,李娜欲言又止。

接着,黄贵远一口气给女儿报了两个补习班。一到周末,农活再忙,她也会挤出时间陪女儿去上课;晚上无论女儿学习到多晚,她都会在一旁耐心地陪着;三天两头还会问问:“最近考试了吗?”

一个月后,一连几天,黄贵远都发现女儿情绪低落。她细心地追问女儿,李娜小心翼翼地道出压抑在心里的话:“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我觉得对不起你,都不敢给你说这事……”

黄贵远也有些失望:“怎么回事啊?我以前不管你的学习,你回回拿第一。这段时间我没为你少操心,你学习不升反降了。你好好想想吧!”说完,她有些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本来说好了全家去一个亲戚家,李娜却无精打采:“考成这样,我哪有心思去玩啊?我要在家学习!”

女儿如此争强好胜,黄贵远觉得很欣慰。

在亲戚家,黄贵远无意间听到两个孩子聊起第一次冲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足球队。一个说:“其实,米卢并没有真正给中国足球带来多么高明的技战术,他最大的成功是让中国队有了一个好的心态,该赢的球总算能赢了……”黄贵远突然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心态好就能赢球?”想想女儿这次考试的反常,是不是自己和女儿的心态出了问题?

黄贵远一下来了兴趣,她详细打听,才知米卢是谁,并知道了米卢那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这让黄贵远豁然开朗,她再也坐不住了,午饭都没吃就赶回家。见女儿还郁闷着,她哈哈地笑着说:“不就是一次小考没考好吗?天也没塌下来。”见母亲突然变得如此轻松,李娜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天,黄贵远带女儿进城吃了一顿“肯德基”,还给她买了一双运动鞋。李娜一脸疑惑:“你不是说我考了第一名才奖励我这些吗?我考得不好,你怎么还要奖励我?”

黄贵远认真地说:“就因为你考得不好,妈才要奖励你!”李娜更是一头雾水了。

黄贵远便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天下雨,她发愁大儿子不能晒布了;天放晴,她又发愁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有个邻居对她说:“为什么你不反过来想想呢?天一下雨,你该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该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

“小娜,你看,同样一件事,你换个心态来看,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这次考试,幸亏你考得不好,才知道你还有学得不扎实的地方,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庆贺一番吗?”

母亲这番别出心裁的引导,让李娜的心情一下明媚起来。

那天,黄贵远和女儿长谈了一次。李娜向她敞开了心扉:“妈,你以前不管我的学习,我学得轻松又自在。现在看你为我忙前忙后的,我感觉压力好大呀!”

黄贵远有些激动地对女儿说:“都怪妈,太想你考个好大学了,妈的心态不好,把你也感染了。你的学习妈本来就帮不上什么忙,妈以后就不操这份闲心了……”李娜如释重负。

一次,李娜在报上看到两个高三学生因高考前心理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的新闻。那天吃饭时,她突然放下碗筷,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将来我考不上名牌大学,你们会不会怪我不争气呀!”

黄贵远爽朗地笑道:“你能考个成都的大学,也是咱家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妈一样会为你感到骄傲。即使考不上大学,就跟你哥开出租车去,也不比大学生挣得少!”“妈,你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没追求了?”李娜调皮地笑着问。

打这以后,黄贵远很少过问女儿学习,也从不提什么计划或目标,在这种宽松环境下,李娜学习得非常轻松、愉快,她的个性也变得更阳光了。

“故事疗法”妙处多,女儿有颗平常心

2003年夏天,李娜考入以高考升学率高著称的成都七中。但她的成绩,只能算是“中等生”,加上特长不明显,她没进入学校两个尖子生、特长生云集的实验班。

从一个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下成为一所重点中学的“中等生”,没有了老师的特别青睐,没有了同学的推崇,李娜感到很失落。那段时间,她非常用功地学习,想重新找回昔日那种做“尖子生”的美好感觉。

李娜常常学习到深夜,因为睡眠严重不足,一次上课时,她居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在电话里告诉黄贵远这件事时,老师带着一种颇为欣慰的语气:“李娜这么用功,成绩一定会很快赶上来的。所以,我今天没有批评她。”

事后,黄贵远问女儿:“你为什么这么用功啊?”“我要在一个学期里,冲进班上的前三名。”

“要是你拼尽全力,仍进不了前三名呢?”

“那证明我以前那些成绩只是一个假

象,我其实是一个平庸的人!”李娜犹豫了一下,缓缓地吐出了这句话。这时,黄贵远心里已没有半点高兴了,倒是充满了忧虑。

“但我总不能劝女儿不要如此刻苦吧?”那几天,黄贵远心里一直矛盾着。那天,电视播发的一条新闻,深深地刺痛了她:一个24岁的大学生,居然因为考研失利就跳楼自杀了。

黄贵远心想,如今的孩子,怎么一个比一个心理脆弱啊!

黄贵远心里堵堵的,她走进女儿的房间,说:“你先放下书,陪妈去菜地看看吧!”

到了一块番茄地,黄贵远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棵小番茄秧,有人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小番茄秧拼命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故事讲完了,面对眼前的番茄,女儿陷入沉思。黄贵远又和女儿聊起了让她沉重的那则新闻,最后说:“俗话说,一口不能吃出一个大胖子。妈是担心你这么急着把成绩提上去,一是容易拖垮身体,二是万一你没达到目标,你或许会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你们学校考进七中的,就你一个人哪,足够说明你出类拔萃了!你又何必急于证明自己呢?来日方长嘛,有颗平常心最好!”

望着母亲充满信任和疼爱的眼神,李娜被深深的感动和折服了,她又惊又喜:“妈,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善于做思想工作了?”

黄贵远笑道:“妈读的书不多,但从小你姥姥就爱跟我讲故事,有时一个小小的故事,就是一个大大的人生道理。妈准备把这叫‘故事疗法’!”

之后,李娜在学习上稳扎稳打,成绩一点点在进步。有时成绩不理想,她也会乐呵呵地说:“下次我准行!”看着女儿心态如此平和、积极、乐观,黄贵远也安心了。

李娜高二时,物理老师打来电话:“李娜物理不错,我想让她拿出更多的时间专攻物理,说不定能拿全国大奖,将来就有保送进名牌大学的资格。”

黄贵远有些动心了,这可是学习并不拔尖的女儿进名校的一条捷径啊!

但李娜冷静地说了一席话,真让黄贵远既意外又惊喜:“妈,你不是常让我保持平常心吗?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每门课都学扎实,也许我真的考不上名牌大学,但我至少可以坦然地走进考场。如果我把宝全押在这一门课上,万一竞赛失手了,我怕是连进考场的勇气都没有。”看着女儿稚气而镇定的眼神,黄贵远心里一阵激荡:看来,自己的“心态教育”初见成效了!

但过了一阵子,女儿却对自己的选择有些动摇了。

那次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在年级并不突出,按以往经验,这个成绩考名校很难。李娜患得患失起来:“妈,反正我现在这成绩考好大学有难度,我为什么不去参加竞赛,赌一把呢?”

过了两天,黄贵远给女儿讲了一段她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一个乡亲家失火,那对夫妻逃出火海后,突然想起要抢出些财物,他们最先想到的是放在楼上的存折,虽然当时火势已很猛烈,丈夫还是冲了进去,最后却没出来。她那天就在现场救火。那惨烈的一幕让所有人唏嘘不已。过了很久,还有人在感叹:“他就是要抢救财物,也该抢救一楼的东西,那里离逃生的门口最近哪!”

母亲这个意蕴深长的故事,让李娜震撼了。黄贵远动情地说:“小娜啊,有舍才有得。北大、清华虽然人人向往,但你想,那么多学生参加竞赛,拿大奖的又有几个?如果你孤注一掷,可能会输得很惨。人在有些时候,不是取最好的,而是取离你的手最近的……”李娜豁然开朗,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轻声说:“妈,我知道该如何取舍了。”

李娜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高。到高三时,她的成绩已不知不觉排在年级前列,这让许多老师和同学大感意外。

化解教育缺陷:女儿潇洒进北大

2006年6月,李娜以良好的状态走进高考考场,考出理科660分的不俗成绩。

该填高考志愿了,李娜的班主任建议她填北大。但大家心里又在打鼓,这个成绩并无上北大的十足把握!万一填北大却没被录取,按惯例,考生的高考成绩将被降低30分左右重新投档,这意味着她可能会被差一个档次的学校录取。所以,许多学生填高考志愿,都本着一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为这事,一向默契的母女出现了少有的分歧。黄贵远主张“冒险”填北大,而李娜则主张“稳妥”地报考录取线低一档的学校。许多亲朋也纷纷打来电话,支持李娜的选择:“一个农村孩子,考个人大、浙大就不错了。”很少对女儿的学习发表意见的父亲,也站在了女儿一边。

黄贵远却有些不甘心。她找到几个她认识的对高校招生情况颇为内行的亲朋,让他们分析李娜的志愿究竟该如何填报。他们的话却让她心里更没底:660分,谁也不能保证这分数超过今年北大的投档线!

黄贵远有些无奈地回到家,李娜迎上来劝慰她:“妈,你不是一直让我保持一颗平常心吗?怎么反倒是你沉不住气了,我真的不想为这事瞎折腾。”

黄贵远虽然觉得遗憾,但转念一想,女儿如今有了这等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她应该感到欣慰才对呀!于是,她没再勉强女儿。

一个电话让黄贵远的心又动荡了起来。

电话是一个外侄打来的,外侄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在电话里,他直言不讳地对李娜说:“660分,对你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就像一个运动员不参加奥运会是一种遗憾,一个中国学子,不到北大、复旦这样一流的大学读书,同样是一种遗憾!”

李娜表情复杂起来。外侄还现身说法,当初他放弃不算差的事业跳槽到这家外企时,并不被亲朋所看好。但他后来的发展证明,他这个险冒得有价值。“如今人才竞争如此激烈,我担心你一味地求稳妥,会错过很多机会!”

这个电话让黄贵远失眠了。这几年对女儿心态的培养,不能说不成功。如今,女儿的心理素质似乎又少了什么,究竟少了什么呢,她一时也说不清。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黄贵远决定帮女儿跨出这一步。

那天,她郑重其事地和女儿谈了一次。她问女儿:“要是你发现将来你的分数过了北大的录取线,你会不会为自己今天过于谨慎后悔终身?”

女儿一下子被问住了,她脸一阵红一阵白的,不知如何回答母亲的诘问。

“妈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不对,应该是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黄贵远自然是有备而来。

10多年前,黄贵远一个在外地做生意的亲戚给她汇来一大笔钱,让她和他合伙做一笔生意:收购苎麻。当时,四川的苎麻价格正一路飙升。为这事,她和家人商量了整整两天,最后决定不做。因为她觉得苎麻的价格已升到头了,极有可能大跌,他们会赔得血本无归。几个月后,他们却后悔万分:苎麻的价格升到了一个让人咋舌的数字。她也因此错失了一个发家的大好机会。

母亲娓娓道来的这个故事,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李娜有些坐立不安了。

“小娜,这几天,妈在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态?光有平常心够吗?人总还得有点冒险精神吧!如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时,你却瞻前顾后,迟迟不出手!这种心态就有问题。将来,找工作,谈婚论嫁,比这更难的选择还多着呢。”

李娜终于有些心动了,答应再考虑考虑。

第二天,黄贵远给女儿吃了一颗定心丸。她告诉李娜,她的一个亲戚在一家私立学校当校长。她昨天找过他,他承诺如果李娜没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他将给她一个免费复读的机会。

篇9

2D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谌遇到了在美容医院做分院院长的刘茜。刘茜比李谌小3岁。儿子8岁那年,她的丈夫突患肺癌去世。刘茜不得不将年幼的儿子寄养在亲友家,独自来深圳打工。能干的她,通过几年打拼,靠着自己的双手,从基层员工升上了分院院长的位置。

相似的命运,将两颗受伤的心捆绑在一起。于是,李谌鼓足勇气把再婚的想法告诉了女儿:“晓宇,爸爸想再给你找个妈妈,你可能还会有个比你小3岁的弟弟。”谁料,满心期待换来的竟是女儿不悦的叫嚷:“我不想再有继母更不想有一个年龄相近、没血缘关系的弟弟!”“砰”,女儿重重一甩,关上房门。李谌知道,女儿关上的不仅是她的房门,还有她的心门,更阻塞了他的再婚之路。

不久后,李谌因腰椎椎弓断裂进了医院。医生告诉他,如果不立即手术,可能会有下肢瘫痪的危险。可当时是高考前夕,李谌的女儿正在积极备考,而李谌的父母又远在千里之外,且年事已高。十几万元的手术费,对于他这个积蓄无多的中学体育老师来说,更是无力承担。

得知消息后,刘茜赶往医院。一路上,她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丢下他不管!看着刘茜为自己忙里忙外,李谌阻止道“不要忙了,我没钱开刀。”刘茜笑着说:“没钱也要开!我会想办法。”

一周后,刘茜终于筹齐了手术费。手术并不顺利,七天后又要动第二次手术。为免影响女儿高考,李谌没有告诉她。

守在静静的手术室外,刘茜焦虑地来回踱步。整整12小时过去了,李谌仍然躺在冰凉的手术台上,情况不明。一时间,辛酸、苦楚一齐涌上她的心头,强烈的不安感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她颤抖着掏出手机,忍不住拔通了刚刚结束高考的李谌女儿的电话:“晓宇,我是刘阿姨。你能不能来医院一趟?你爸爸正在动手术。”

“什么手术?爸爸怎么了?”两个女人,第一次在电话里为同一个男人痛哭失声。

也许是她们的哭声感动了上苍,李谌第二次手术取得了成功。见到死里逃生的爸爸,看到了刘茜为父亲所做的一切,晓宇对刘茜的态度有了明显的缓和,对父亲和刘茜的婚事也不再像从前那么反对。

2007年年初,李谌和刘茜在儿女们的默认下,拍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合影――结婚照。照完相后的第三天,他们在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半月后,李谌满心欢喜地将多年的积蓄悉数交给刘茜,让她张罗办几桌酒席,他要风光地将她迎娶进门。可刘茜将办酒席的钱连同自己的积蓄共计18万元交到李谌的手里,郑重地说:“你用这钱,将原先那辆矮小的吉利车换成商务车,免得腰伤复发。”妻子体恤的话语,让李谌久久不能平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后半生尽心呵护妻子,守好这个家。

母女“交战”冲突不断:非亲不教也是过

婚后的日子温馨而甜蜜,李谌和刘茜都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新家庭。为此,夫妻俩约法三章:一、家里的经济和一切事务都要公开透明;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统一思想;三、处理问题应相互配合。但尽管如此,李谌的心中仍不无担忧――要女儿真正接受继母和弟弟并非易事。很快,李谌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晓宇自小受娇宠,很任性,花钱大手大脚。而李谌为了弥补女儿离开生母的亏欠,对她有求必应。晓宇进大学后,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半个月就被她花光了,对此李谌敢怒不敢言。

刘茜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头。朋友劝她说:“女儿不是你亲生的,你说轻了她不听,说重了,她又会认为你舍不得钱。别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刘茜却觉得女儿虽不是自己亲生,但非亲不教也是过;作为一个重组家庭,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份责任。

于是,刘茜拨通了晓宇的电话,直言不讳地对她说:

“从下月起,除了生活费,我和你爸不会多给你一分钱。你是一个女孩子,将来总要嫁人,必须学会持家,我不能任由你再这样发展下去。”“你凭什么单方面做决定?”面对女儿气愤的质问,刘茜坚定地说:“这事你爸也是支持的!”“我不信!”女儿愤恨地挂断了电话。

当晚,李谌接到女儿的哭诉电话。听完女儿的委屈,李谌很惊讶,他想不到刘茜竟会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上挺身而出。李谌安抚女儿说:“这是我和你阿姨的共同决定。我们这样做是对你的将来负责。”对于李谌的解释,晓宇难以接受:这么多年来,这是父亲第一次选择放弃自己,和另一个女人站在一起。从那以后,晓宇的话少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就在晓宇和新家庭“渐行渐远”的时候,一天,她突然收到家里汇来的7D00元汇款。拿到汇款单的那刻,附言栏上清晰而娟秀的字跃入她的眼帘:“晓宇,这钱是给你买电脑的。你用它买一台配置最好的电脑吧。刘茜。”是想求和,还是想讨好?晓宇一边想着,一边不情愿地给刘茜打去电话:“这钱是怎么回事?”刘茜从容地解释道:“从我和你爸结婚那天起,家里的开支就都是透明的,也欢迎你监督。我只希望你明白,不该花的钱,我们不会多给一分;但该花的钱,再多我们都会给。”“希望如此。“虽然晓宇嘴上不服软,但她的心还是被刘茜的坦诚动摇了。

刘茜烧得一手好菜,每次女儿回家,她都会做女儿最爱的“红烧猪蹄”。为了尽快修复母女间的感情,她借机向女儿建言说:“将来你自己成了家,怎么也得做几样拿手菜,不如我教你?” “这个主意好像还行。”看着女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刘茜高兴极了。一连几天,女儿都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刘茜后面,一口一个“师傅”的叫。

一周后,刘茜下班刚进家门,女儿就忙不迭地把她拉到餐桌旁坐下,然后从厨房里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猪蹄说:“这是我亲手做的红烧猪蹄,请‘师傅’品尝。”刘茜夹起一块放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品味,“怎么样?”女儿已迫不及待地问了。“你想听好听的,还是不好听的?”刘茜笑着逗女儿。“我想听真话!”女儿认真地回答。“那我告诉你,可以打70分了。再努力一把你就能出师了。”“真的?谢谢阿姨!”女儿高兴得一下子跳起来,她立刻拨通朋友的电话:“我会烧菜了!我阿姨说我的‘红烧猪蹄’很快就可以出师了。下周你来我家尝尝我的手艺j”母女俩的笑声多了,感情也增进了不少。

晓宇大学毕业后回到深圳工作,很快就陷入热恋,常常玩到半夜才回家。这让李谌很担心。那段时间,刘茜恰逢身体不适,在家休养。她知道,自己和女儿的感情好不容易有所进展,如果此时贸然出面,很有可能“功

亏一篑”。但如果任由女儿发展下去,一旦出了差错,自己又如何面对丈夫,如何面对这个家?夜里,刘茜辗转反侧。等丈夫睡下后,她撑着病中的身体,悄悄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夜半时分,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身影踮着脚尖走进了屋内。黑暗中,刘茜缓缓起身,关切地问:“你回来了,饿了没?冰箱里有吃的,要不要我去热一下?”晓宇先是一愣,随口道:“我不饿。你这么晚还没睡啊!”“我是特地在这儿等你的。一个女孩子,这么晚回家,既不安全,又伤身体。从明天起,你要在晚上11点以前回家,别让你爸担心了。”突如其来的“门禁”让女儿原本大好的心情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她一把将钥匙扔在了茶几上,微怒道:“为什么?”刘茜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门:“这是为你好!”“我爸都没管我,你管我?”

“你亲妈不在你身边,你爸有些话又不便对你说,我这是在代他们和你谈话。你如果不服,可以打电话问你亲妈。如果她认为我做错了,我向你道歉!”刘茜深沉而有力的话语,让晓宇无言以对。其实,这些年的生活,早已让晓宇从内心敬佩这个心直口快、敢说敢为的继母阿姨,只是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嘴上不肯认输罢了。

第二天晚上,刘茜照例坐守在客厅,回想起昨晚的不欢而散,她心里忐忑不安:究竟女儿会不会将她的话放在心上?11点不到,楼道里突然传来了一阵轻缓的脚步声。刘茜紧张地起身从冰箱里拿出女儿最爱吃的榴莲,放在了茶几上。脚步声一点点近了,她的心也一点点地提了起来,她害怕到头来只是自己空欢喜一场。直到“咔咔一

・”的开门声响起,刘茜这才松了口气。女儿一进门,就发现了黑暗中的刘茜,轻声道:“我回来了。”说完,便)4中着“香味”凑了过来。刘茜“啪”的一下打在女儿的手背上,嗔怪道:

“快去洗手!”“好!”听着女儿带笑的口气,刘茜一颗久悬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信任有度温情无限:重组家庭合家欢

相比起女儿的个性化,刘茜的儿子则显得乖巧、听话许多。但在感情上,对于新爸爸的抵触情绪,他一点儿也不会比姐姐来得少。记得搬进新家的那天,一家人第一次聚在饭桌上,李谌高兴地猛给儿子夹菜:“儿子多吃点,千万别跟爸爸客气。”可儿子淡淡地说了句“谢谢”,埋头只是扒白饭。感觉到儿子的情绪后,李谌并没有埋怨,而是加倍关心儿子。

有一段时间,儿子上洗手间老是忘记掀坐便器的座板,常把坐便器弄脏。一天,李谌把儿子叫到洗手间,当着他的面清理了坐便器,并对他说:“儿子,这个家里不止是我们两个男人,还有妈妈和姐姐。男人应当学会尊重和保护女人,事事都要为她们着想。”“我知道了。”看着儿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李谌一把搂过儿子的肩,笑着说:“好儿子,知道了就好。这没什么丢人的。”

儿子生日,李谌特意买了一台数千元的苹果手机,而他自己用的只是几百元的“山寨机”。为了不让儿子有心理负担,他调侃地对儿子说:“爸爸这是在‘支持民族工业发展’,是不是很爱国?”儿子“扑哧”一声笑了,而在他的心里,对这个继父除了感激,也渐渐生出一股不一样的感情。

李谌的付出,刘茜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她私下跟儿子说:“你不能拿亲爸爸的标准去要求继父。如果你想要妈妈好,就应该把他当作自己的长辈来尊重。他好,妈妈就好;妈妈好,你才能好。”

听完刘茜的话,儿子郑重说:“妈,我明白了。”刘茜知道,儿子的承诺,不仅意味着他卸下了心防,也意味着儿子已经从心底找到了接受继父的理由。

在没与刘茜结婚前,李谌是深圳球友俱乐部有名的“老大”――为人豪爽仗义,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带着一帮“弟兄”打球、吃饭、玩麻将,整天到处跑。可结婚后,他不仅出去少了,还戒掉了20多年的麻将。为了顾及刘茜的身体,有时他宁愿一个人中午在家煮碗面条,也不让妻子来回奔波为自己烧饭。朋友们邀他出游,这样的“老大”竟成天把“老婆不去我也不去”挂在嘴边,成了实打实的居家好男人。

2011年1月,晓宇出嫁在即。晓宇的生母,带着晓宇年过七旬的外公、外婆以及舅舅、舅妈等,从老家赶来深圳。为此,李谌主动将自己的两套房子腾出了一套,让前妻一家住。细心的刘茜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主动向李谌提出每天中午和晚上,接其前妻一家来家中吃饭。为了既不影响工作又能保证“一家人”的正常伙食,她每晚都提前将一些荤菜做成半成品,常常忙到深夜才休息。李谌怕她辛劳,劝她不要操持这两顿饭,她笑着说:“这没什么,就把他们当自己的公婆和家人一样对待就好。”

女儿婚礼当天,李谌和刘茜一大早就换好了礼服准备出门。可刚走到门边,刘茜却停下了脚步,犹豫着对李谌说:

篇10

2008年12月初,一部以这个特殊故事为原型的电视剧正在积极筹拍中……

嫁给绝症初恋情人,爱你就要完成你的愿望

肖洁茹1962年出生于山东莱芜市,父母都是公务员。高中时,与肖洁茹与同班的张幸宇相爱了。但肖洁茹的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交往,他们提出条件,张幸宇只有考上大学,才有资格和他们的女儿恋爱。

高中毕业那年,肖洁茹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可张幸宇名落孙山。羞愧之余,他报名去了青海当兵。退伍后又与当地姑娘张海英结了婚,开了一家皮货店。1988年,他们有了儿子张毅。

肖洁茹大学毕业后分到泰安一所中学教书,多年来始终忘不掉初恋情人,工作后虽然有很多人追求她,可她一直单身。

2000年3月,在一次同学会上,肖洁茹又遇到了张幸宇,得知他带着妻儿已经在六年前从青海回到莱芜,现在经营着一家铁矿厂。

张幸宇得知初恋情人竟然因为他而多年来未婚,生活孤苦,心里非常愧疚。

此后,张幸宇偶尔会打电话问候肖洁茹。张海英对丈夫的初恋曾有耳闻,所以对他和肖洁茹来往非常警惕,还经常因此和张幸宇争吵,张毅因此对肖洁茹这个名字心生仇恨,他认为她是想抢走爸爸的第三者。

2000年5月的一天上午,张海英发现丈夫又给肖洁茹打电话,两人再次发生争吵。后来,张海英因精神恍惚,出门时不幸被一辆卡车撞倒,猝然去世。

妻子的突然离世,给了张幸宇极大的打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幸宇都靠酒精来麻醉自己。自从母亲死后,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张毅,心灵也承受了巨大的打击,成绩很快一落千丈。

张幸宇很为儿子学习下滑忧虑,有时一着急,就忍不住打骂儿子。这在12岁的张毅心里更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2004年1月的一天早上,张幸宇再次动手打了儿子。当晚,张毅离家出走,出门时留下一张字条:“爸,我恨你,还有那个我没见过面的女人,我这辈子都恨你们,是你们让我失去了妈妈。我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张幸宇急坏了,放下一切工作,动用了一切社会关系找儿子,可是儿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似的。

2004年5月的一天晚上,张幸宇突然昏倒。经医院检查,他患了肝癌,且已经到了晚期。

得知消息,肖洁茹心急如焚地从泰安市赶到莱芜市人民医院。看到昔日高大魁梧的张幸宇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分外憔悴的模样,她“哇”的一声失声痛哭起来……

张幸宇满怀愧疚地说:“今生你我无缘,来世再续吧。”他顿了顿,又说,“现在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张毅,没找回他,我死不瞑目啊!”

肖洁茹托哥哥等亲人帮忙寻找张毅,她自己则天天在医院陪着张幸宇,两人每天都聊一些早年在校园里的往事,有时张幸宇听得双目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一个星期后,医生给张幸宇复查完,悄悄告诉肖洁茹说,张幸宇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有些出乎医生的意料,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心情好转有关系。医生建议肖洁茹多抽时间陪一陪张幸宇,如果病人心情好,或许存活的时间就会久一些。

听了医生的建议,肖洁茹一个人走到医院外面思考了很久。她想到美好的初恋岁月,想到自己工作十几年来,从没有与张幸宇在一起这几天那么快乐……

一周后,42岁的肖洁茹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举动:她辞去做了19年的教师工作,专门照顾张幸宇,而且还要嫁给他。

肖洁茹的举动一再在亲戚朋友中引起震动,肖洁茹对父母哭着说:“我一辈子都只爱这个男人,现在他快要离开我了,我要多守他一段日子,还要帮他找到儿子,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不瞑目啊!”

2004年6月10日,尽管张幸宇一再谢绝初恋情人的深情厚意,可肖洁茹还是说服了他,他们领了结婚证。令人感动的是,肖洁茹在婚前逼着张幸宇写下遗嘱,注明他的财产在张幸宇去世后她绝不动用一分,如果将来找到儿子张毅,就全部送给他;如果没有找到,就捐赠给慈善机构。

婚礼上,肖洁茹深情地向丈夫及亲友们说:“我之所以要在幸宇重病时嫁给他,就是因为我爱他!我要替他完成没有做完的事!我会以继母的名义,会用我的下半辈子找到儿子,照顾他!”

张幸宇在妻子的细心照料下,竟然奇迹般地活过了一年之久。连医生都感叹是爱创造了医学奇迹!

一年后,张幸宇带着找不到儿子的遗憾离世,但妻子的承诺让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料理完丈夫的后事,肖洁茹继续想尽一切办法查找张毅的下落。

寻回儿子继母疯了,

人间真爱难道如此结局

2005年10月,肖洁茹在北京市司法局工作的表哥打来电话说,东城区派出所的朋友告诉他,曾经抓过一个叫张毅的小偷,年龄和相貌与她说的差不多,劳教了一阵子又放了。

肖洁茹兴冲冲赶去,却又因时间过了太久,线索无从查起。她不甘心,决定留在北京四处奔波查找。她的行为感动了她所到之处认识的人们――招待所老板、员工,派出所民警以及社区居委会的大妈们……都主动留下肖洁茹的联系方式,承诺一有张毅的消息就通知她。

也许是肖洁茹的伟大母爱感动了老天。2005年11月底,当肖洁茹回到莱芜时,张毅的一个同学,一个名叫谢志伟的男孩悄悄找到她,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说张毅用一个手机号码一直与他有联系,但张毅一再叮嘱同学,别告诉他爸爸和继母。得知肖洁茹在苦苦寻找张毅时,谢志伟犹豫了一段时间,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出卖”朋友。但他耳闻目睹了肖洁茹寻子付出的诸多艰辛努力,深受感动,鼓足勇气找到了肖洁茹……

2005年12月,肖洁茹再次返回北京,她的表哥开着车又一起陪她去找张毅。

那是家私人旅店,又脏又暗。肖洁茹走进张毅所住的房间一看,心都碎了,只见里面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几个年纪都差不多大的男孩,个个都脏得像乞丐,但肖洁茹一眼就认出了张毅,他和张幸宇长得太像了。

“张毅!我是你妈妈,我找得你好苦啊!!”肖洁茹激动地喊了一声。

张毅站起来满怀敌意地看了肖洁茹一会儿,说:“你来干什么?”肖洁茹一愣,脱口而出:“我来找你 回去啊,我和你爸爸结婚了,我就是你继母啊!我有这个责任!”

张毅说的话让肖洁茹大吃一惊:“我知道你就是我爸爸后来找的那个女人,但我恨你们,是你们害死了我妈妈!”

肖洁茹见这个孩子对自己还是有如此深的误解,眼泪顿时就下来了,她说:“你爸爸走了,临了,他跟我说一定要找到你,让你回学校读书啊!”张毅哭了。

肖洁茹那位穿警服的表哥不由分说拉上张毅就走。坐在车上,肖洁茹轻声哭泣着说:“孩子,我知道你对我有很多误会,可不管咋说,你现在都得跟我回去,你爸生前留下的钱我都给你存着呢!”

张毅听她说父亲的钱竟然还留给自己时,心中顿时一软,而且他也想回去祭拜父亲,于是冷着脸勉强答应跟肖洁茹回家。

2006年初,张毅重新走进了以前的学校,从高二开始学习。

然而,重新走进课堂后,张毅一点也不让肖洁茹省心。他总是隔三差五来个突然消失,直到肖洁茹急得快要报案时,他又突然在深更半夜回家,又敲门又踢门,像是来了强盗。肖洁茹每天都提心吊胆的。一大早,她就要出门做服装生意,中午和傍晚还要抽空去学校看看,晚上一个人在家,连睡觉都常常半睡半醒,就怕张毅哪天又跑了,让她愧对去世的丈夫。时间长了,她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

有一次,张毅又不见了,她去学校找时,有个同学实在不忍心看到一位母亲为儿子这样操心劳累,就悄悄告诉她:“我听张毅说,他不来上课就是为了故意气您,让您着急!您干脆别找他了,反正他自己会回来的!”

2007年元旦学校放假,可晚上10点多了,肖洁茹发现张毅还没回家,打他电话也不接听。肖洁茹又着急了,披件衣服就去了学校。她找遍了整所学校也没看见张毅的影子。

“这次难道真的出走了?”肖洁茹急急忙忙跑到街上找。街上黑漆漆的空无一人。

“站住!留下买命钱!”

突然,从她身后传来一个嘶哑的声音,一只大手猛地搭上她的肩头,肖洁茹魂都吓飞了,腿顿时一软蹲在了地上,背对黑影连声哀求:“求求你,别碰我,求求你……”

“哈哈哈”一阵狂笑中,张毅站到了她跟前:“看把你吓得,是我!”

长期的抑郁和精神紧张,加上那天晚上受的惊吓,肖洁茹明显出了精神问题:买菜时,她竟然常常少收别人找的钱都不知道;去学校看张毅时,竟然忘了他在哪个班……

2007年春节前一天,肖洁茹说要给张毅买衣服,两人高高兴兴地上了街,刚走到贵和购物中心的拐角,一群人在吵架。张毅好奇跑去看,肖洁茹突然发疯似的抱住他:“求求你,小毅,不要打架,我求求你……”她哭喊着。

“我没有打架啊。”可肖洁茹好像没有听见,跪在地上喃喃着:“求求你,别打架……”

张毅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给肖洁茹在济南的家人打了电话。当天下午,肖洁茹的哥哥开车到了莱芜。看到妹妹憔悴不堪、双目呆滞的样子,哥哥心痛得当场掉泪,打算第二天带妹妹去济南的医院检查。

当晚,张毅在帮肖洁茹的哥哥收拾继母的物品时,发现了继母的日记本。晚上,张毅一个人躺在房里开始翻这本日记。他以为能从中找到继母“别用有心”的证据。可是,看着看着,他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原来,这本日记是肖洁茹在丈夫去世后开始写的:

“幸宇,我的腿都肿三天了,走路好痛啊!可你放心,我会坚持去找小毅,因为我答应了你,只要活一天都不会放弃……我一定把儿子找回来!”

“幸宇,小毅开始读书了,他现在很高很帅了,虽然他到现在都不肯叫我一声‘妈’,但我一定会供他上学,让他将来有个好前途,让你放心!……”

这一夜,张毅内心犹如翻江倒海……

第二天,张毅和舅舅一起陪继母去济南。医生检查完说,她的症状像间歇性精神病。

刚走出医院大门,肖洁茹神情恍惚地突然对张毅说:“儿子,你咋没去上课?你不要再跑啊,不然我对不起你爸爸!”

张毅见继母都病成这样了,竟然还惦记着自己,再也忍不住了,搂着继母,“哇”一声痛哭起来:“妈妈,我错了,我对不起您!我以后好好听您的话。”

一声“妈妈”把肖洁茹飘远了的意识又拉了回来,她一激灵,托住张毅哭道:“小毅,你叫我妈妈了?再叫一次,再叫一次!”“妈――”张毅紧紧搂住肖洁茹。肖洁茹哭着说:“小毅,你长大了,好好学习,我对你爸爸就有交代了。”

继母啊!我的亲娘,

懵懂少年真情反哺

2007年3月,舅舅和张毅商量送她去北京治病。舅舅工作很忙,在帮他们租了房子后就回济南上班了。张毅一边陪妈妈治病,一边努力自学。

一次,肖洁茹吃完药睡了,张毅守在她床边,看着妈妈熟睡的脸庞。才短短几个月,妈妈明显老了很多,往日光洁的脸上长了很多黑斑,头发也花白了。张毅眼圈红了,悄悄地去厨房想给妈妈熬点粥。

放米的时候,张毅笨手笨脚,被开水烫了一下,他不自觉地“啊”了一声。肖洁茹霍地跳下地跑进厨房问:“小毅,你怎么了?”

张毅笑着说:“妈,您这些日子吃得很少,我想给您做点粥!”

那一刻,肖洁茹的神智竟然恢复了正常。她紧紧地抱住张毅,激动得泪流满面欣喜地说:“儿子,你有这分心,妈就满足了!”

这种久违的亲情,让少年张毅一时间像长大了很多似的,他在继母的脸上亲了一下。肖洁茹闭上眼,一脸的幸福,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然而,像这天这样的幸福时刻,在这对母子间却少有出现。肖洁茹的病情反复性特别强,状况时好时坏,在北京看了三个多月,肖洁茹还是没什么明显的起色,张毅有些急,到处托人打听能治继母病的好医生。一次,肖洁茹的姑姑打听到离北京不远的三河县有个中医很厉害,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张毅当天就带着妈妈去了。

中医叫李申,在三河县城开了家私人诊所,兼推拿、足疗。诊治了肖洁茹的脉后,李医生说她不完全是精神病,更多是思虑抑郁、心脾气结严重损伤了脾脏,导致精神失控。李医生帮肖洁茹做了足疗,开了中药,并建议她每天做一次足部按摩。三周后,肖洁茹明显有了起色,她对外界的恐惧感大大减小了,每天与儿子说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北京离三河虽然不是很远,但每天去也太浪费时间,而且来回坐车,肖洁茹身体也吃不消。张毅就悄悄地问李医生能不能把按摩的部位告诉他,他在家帮着继母做,然后一周来这里复查一次。李医生为他们的母子情感动,很大方地教给了张毅。

每天,张毅在学习时,就给爱好文学的妈妈找一些世界名著让她在旁边看。每隔几个小时,他就给妈妈按摩一会儿。一边按摩,一边给妈妈讲一些当年他“闯荡江湖”的趣事,他的快意豪情逗得肖洁茹忍不住哈哈大笑。在母子俩良好的交流氛围中,肖洁茹的病情恢复得很快。

2007年高考前,张毅带着妈妈回到莱芜。他竟然一举考取了青岛理工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来家里贺喜的人络绎不绝,肖洁茹心情显得格外好。很快,这对母子的特殊故事经人们广为传播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莱芜团市委和市妇联领导得知后,几次上门看望他们母子。

2008年12月,记者采访张毅时,他说,为了不影响学业,他上大学后,继母就由舅舅接到济南,继续接受巩固治疗。

篇11

这样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每日在巴掌大的天地里,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时间在变,气候在变,而这里却没有丝毫改变。

我心中憧憬着自己的天空,但却不敢贸然离开,我想多陪陪父亲。高考前一个月,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正因如此,我才在高考时交了白卷。如果不这么做,父亲会把所有的药费用来做我的学费。

我知道这样做有点冒失,但我还年轻,以后的机会多得是。比如,来到窑场的第二天,我就发现了一个机会――仓库里那堆积如山的,居然都是古瓷瓷片。

业内的人都会用瓷片来考练眼力,在鬼市上,一个大有年头的瓷片,价格不菲。我没想过要偷卖瓷片,是不想浪费了这成堆破碎的古物。我悄悄地买了大量关于古瓷的书,每天借着工作之便,躲在仓库里慢慢揣摩。

来这里的时间长了,我知道这个窑场的主人叫唐哲,是个古董商。我想,既然古董商会在山沟里建窑场,里面肯定有猫腻。果不其然,那天,在给唐哲送样品时,我看见,前段时间他亲自烧制的高仿清代粉彩故事图盘被当做真品卖给了一个日本游客。

我极力想掩饰自己的惊讶,但还是被唐哲看出了端倪。他笑着说,早就知道我在研究古瓷,但要想在这个行业里混出名声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最后他承诺,很快会把我调到古董行做事。我很知趣地对他千恩万谢。我知道,他是想堵住我的嘴,但是我更想得到一个向上攀爬的机会。

回到窑场,我向老陶工们打听,所有人都知道唐哲是个烧瓷好手。这里最好的陶工,都不及他的一半。但是像唐哲这种有钱人,烧瓷仅是个爱好。每次烧制的成品,他都会一个不留地敲碎,他只是享受“化泥为宝”的过程。

当然,这些仅是陶工看到的假象,唐哲敲掉的,只是那些纰漏百出的残次品。要知道,千挑万选留下来的那一个精品,会被偷偷带出窑场堂而皇之地按真品卖给那些冤大头。

其实,那个盘子也是我在唐哲车里放样品时无意间发现的。

2

唐哲并没有食言,几天后,他要我到古董店上班,并找几个有经验的老师傅专门教我鉴别瓷器,并对外宣称,我是他的入室弟子。我一直觉得唐哲有点言过其实,他说我天赋极高,稍加点拨,就个名副其实的“玲珑眼”,正因如此,他才会收我为徒。我自己也很努力,这里和窑场有天壤之别,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正是我所向往的。最重要的是,我还可以多挣点钱给父亲看病。

唐哲有了我这个“得意门生”,时常会拿出来显摆,他带我参见各个拍卖会,古玩鉴赏会。他嘴上说要让我张见识,开眼界。事实上,在这种场合,他经常拿我当枪使。

那次,在一个鉴赏会上,我公然指出吉林斋送来的一个唐三彩的侍女像是赝品。在这个行业里,虽然造假、卖假货不是什么新鲜事,开张做生意的古董店,哪个没有点猫腻,但谁不怕当众被人戳穿?!唐哲满脸“愠色”地骂我,像是没头苍蝇,仗着自己的“玲珑眼”,在长辈面前满嘴跑火车。

古林斋的老板廖翠翠,皮笑肉不笑的,看着唐哲“很生气”地教训徒弟,对赝品一说不置可否。事实证明,那真的是件高仿,只是仿制的技术很高超,瞒过了不少人的眼睛。或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没有人愿意破坏圈内的“平衡”。

从那以后,那个被廖翠翠称赞为“镇店之宝”的三彩侍女,在她的店里彻底消失了,店也着实萧条了很久,没有顾客愿意光顾一个信誉有问题的店铺。

这样的结果正是唐哲想要的。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古林斋正是唐哲最大的“冤家”。

谁都知道,我敢这么放肆地打别人的七寸是因为有唐哲在给我撑腰。但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那个赝品三彩侍女,是唐哲花了一年的时间仿造出来的。这个圈套,他设下好久了,现在的我,正好做他阴谋里的一颗棋子。

类似的事情,明里暗里发生了好几次,不少人都开始对唐哲敬而远之。唐哲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常常得意地说,置别人于死地,才是生存之道。

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唐哲郑重其事地把我逐出“师门”。说实话,我的名声并不好,之前,很多人骂我是唐哲的走狗,现在,我更是丧家之犬。

但我并不恨唐哲,他给的遣散费,让父亲在高级病房里安稳地走完了最后一程路。父亲一辈子辛劳,在这个时候,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3

离开唐哲的古董店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跟着唐哲混迹的那段时间,除了骂名之外,我还多少积攒了些人气。人常说不骂不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从中也是获益不小,最起码,很多人都知道,我有一双“玲珑眼”。

其实,名气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有了新的老板――廖翠翠。

廖翠翠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举止优雅,身材勉强还算说得过去。当然,她要是再年轻一点,会更有魅力。

我很清楚,像廖翠翠这种女人,根本不会看上我,她会让我爬上她的床,肯定另有所图。但是在这落魄之时,能有人收留我,还管那么多干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先这样得过且过吧。

几天后,当翠翠借我的口,把唐哲古董店的情况了解清楚后,又拿我的“玲珑眼”做起了文章。世界上真的有“玲珑眼”吗?我不确定,但是我敢肯定自己不是。但是世事就是如此,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

廖翠翠为我在古董街的胡同口,租下了一处平房,凑合着立起一个古董店店面,而后让我专门替别人鉴定的真假。我从中可以得到鉴定费,翠翠则想趁这个机会,多笼络一些藏品。翠翠说,在这个行业里,再也没有什么比“玲珑眼”更有吸引力的了。

我很清楚,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唐哲给我套上的那些“光环”,终究会成为束缚我的网。这么久以来,窑场里的古瓷瓷片,我早已经把玩了许多遍。到现在,我闭着眼睛,仅凭手感,就能把瓷片的年代和窑口猜得八九不离十。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不过,我并不担心会判断错误,在这里,我只是个幌子,真正决定古玩生死的人,不是我,而是藏在店面里间的老师傅们。说通俗点,我就是那张脸。

这样的生活,虽然惬意,但总归不是长久之计。我旁敲侧击地提过离开,但廖翠翠却把其中利弊有条有理地给我分析了一遍。我自己也知道,离开这里,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我,就只能靠帮人打零工过活了。

我想,那样的生活,我过不了。

4

在这里工作得时间长了,我发现,原来在这里工作也是好处多多。不少古瓷收藏者,会带着淘来的瓷器,找我做鉴定,还有人干脆只买我认可的东西。渐渐地,我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虽然,说这话有些大言不惭,但是很多人确实是冲着我的名声来的。

除此之外,我背地里也开始为自己做打算。我常常偷偷留下客户的电话,凡是那些被老师傅们鉴定为真品物件,我都会记下来。而后主动上门,找客户周旋,再出面把东西卖给其他古董商,我从中赚取一个

价差,这样我又有一份收入。

这些廖翠翠是知道的,但是她从来不拆穿我。她笑着调侃我是个三流的个人中介,我只能硬着头皮傻笑。等翠翠离开后,我身上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卖掉的是翠翠看上的珍品,她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我的。

那天,有人让我鉴定一件清代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瓶,这个瓶纹饰富丽多彩,釉面发色纯正鲜艳,真真的是件难得珍品。送瓶的人很聪明,她没有到店里找我,而是直接把我约到了咖啡馆里。

送瓶的是个女人,名叫孙淼,她说,是我之前的客人介绍来的。看装束,孙淼算不上有钱人,她的眉宇间,有说不出的凄凉和落寞。既然没钱,手里能有这样的东西,肯定有“故事”。要么是偷来的,要么祖传,要么家道中落。

正如我所猜想的一样,我遇上的是个落泊户。曾经的奢华,终究阻挡不了命运的多舛,到现在,孙淼想筹集母亲的药费,迫不得已,才拿出这件满带岁月痕迹的藏品。

孙淼说,她早就查过市价,这样的瓶轻而易举就能卖到百万。她承诺,百万是底线,多卖出的钱,是我的。当然,前提是明天就要把钱送过去,她等着钱为母亲做手术。

这件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这个瓶绝对不能卖给廖翠翠,要是这个女人知道我揽私活,不知道又会有什么结果。

思来想去,我把瓶拿给了唐哲,最终,我以一百三十万的价格卖给了他。

我喜不自禁,这是我拿到的最大的一笔“中介费”。

5

尝到甜头,我有点刹不住车的感觉。我想,既然是家道中落,孙淼家肯定还会有别的藏品。其实,除了古玩,我更感兴趣的是孙淼的人。

打定主意后,我开始追求孙淼,人在脆弱寡助的时候,是最容易得手的。没几日,孙淼就答应做我的女朋友。孙淼和廖翠翠不同,她温柔恬静,却又个性十足,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我曾经把廖翠翠和孙淼相比。如果说,孙淼是沉睡千年的稀世古瓷的话,那么廖翠翠充其量是个手工拙劣的仿造品。其中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我发誓要对孙淼好一些,至于怎么个好法,我能想到的,只是帮她多卖掉几件藏品。

廖翠翠常常在我耳边打着哑谜说,被人迷乱了眼,小心进了棺材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我不想理她,我过够了被人摆布的生活。等赚够了钱,我就自立门户,或者干脆带着孙淼退出这个圈子。有时候,我觉得或许做窑工都会比这轻松快乐得多。

在我“蜜糖炮弹”的攻击下,孙淼终于同意再卖掉一件宋代汝窑观音。她说,卖掉的钱,会在婚后,给我当做生意的本钱。我有种被幸福冲昏头的感觉,要知道这样的珍品,市价会在千万以上。

我仔细检查过这尊观音,高25.6厘米,天青色,观音神态安详,色泽饱满,莹润如玉,在灯光下,散发出淡淡的光晕。我觉得,这次我真的要发财了。

有了这样的珍品,我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唐哲。他财大气粗,收藏古董近乎于痴狂地步,找他,肯定可以卖个好价钱。当然,这一切都不能让廖翠翠知道,拿到钱后,我就会立刻从她的眼前消失。

在这笔交易中,我又从中得到了一笔钱,而后决绝地离开了廖翠翠。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准备和孙淼结婚了。

篇12

王海竟然爱上了一个离异“打工妹”。

得知消息的母亲气得浑身哆嗦。儿子离婚后,她四处托人给他介绍对象,他一个都看不上,可如今……

母亲觉得热血直冲脑门,她叫回王海,老泪纵横地说:“你快40岁的人啦,怎么不知擦亮眼睛,妈不能看你被人骗,你和她不要来往了!”王海说:“妈,阿梅不是那种人,我们是真心相爱。”

见儿子执迷不悟,母亲召开了家庭会议,让全家表决。全家人都劝王海不要糊涂,到头来落得人财两空。王海有些气恼:“我的事,不用你们操心!我寻找的是一个适合我的人,你们怎么会明白呢?”说完,他起身摔门而去……

王海的妹妹不甘心,径直找到“打工妹”刘向梅,上下打量一番后,冷冷地说:“我知道你惦记着我哥的财产,但我们不是好骗的,希望你尽快离开他。”刘向梅正想辩解,王海的妹妹轻蔑一笑:“你是一个没工作没身份的离异女人,不要妄想攀高枝,好自为之吧。”

刘向梅顿时怔在那儿,委屈的泪水在眼里直打转。是啊,她与王海的差距太大,难有结果。

身为河南市南阳市海旺毛衣编织厂经理的王海有着百万资产,而刘向梅则是一个从四川大山里走出来的女人。她命运多舛,高考前被邻村女人骗至南阳市大河屯,卖给了一个名叫赵博的男子。儿子乐乐3岁时,刘向梅跟丈夫到南阳市宛城区打工。丈夫做泥瓦工,她开了一家川味面馆。1999年初,5岁的儿子乐乐不幸被电击,全身70%高度灼伤,被送到南阳中心医院抢救,需进行3次植皮手术。刘向梅转让了小吃店,一心照料儿子。不久,她到火车站做了一名清洁工。

2000年底的一天,王海在火车站的候车厅看到动人一幕:一个衣着朴素的漂亮女子,一会儿打扫卫生,一会儿帮客人拎东西……酷爱摄影的王海赶忙举起相机,将这一温馨的画面定格下来。

被王海摄入镜头里的女人就是刘向梅。

当时,38岁的王海已于6年前与妻子协议离婚,离婚后的王海忙生意、忙摄影,没再贸然谈感情。

在候车厅拍下那张照片后不久,王海将照片发给南阳报社,发表于春运专刊。他回南阳后,有朋友告诉他,28岁的刘向梅是个“有经历、有故事的人”。

王海兴趣顿生,托火车站工作的朋友邀请她一起聊天,从而了解到刘向梅的一些情况。当听说刘向梅的儿子需要做最后一次植皮手术,3万元费用没有着落时,王海慷慨相借,这让刘向梅很是感激。

之后,两人很久没联系。一晃到了2001年6月,王海突然想起刘向梅,便拨打她的电话,没想到已关机。王海又找到在车站工作的朋友,朋友告诉他:刘向梅很多天没上班了。王海觉得蹊跷,放下手头工作,叫上朋友一起去了刘向梅的住处,看到刘向梅蜷缩在床上,面容憔悴……

原来,儿子乐乐的手术做完后,刘向梅病倒了,嗓子又肿又疼,水都咽不下去,到医院检查诊断为食道癌!她的丈夫吓坏了,提出离婚。绝望之极的刘向梅不想拖累丈夫和儿子,便办理了离婚手续。此后,前夫带儿子回了老家,而刘向梅关掉手机,在出租屋等死。

那天,王海将刘向梅送到南阳市中心医院复诊,结果让人惊喜交加:刘向梅患的是胃病,不是癌症!一场虚惊,刘向梅喜极而泣。

出院后,刘向梅继续回到火车站打工,有空就去王海家帮忙做些家务,并照顾患有严重脂肪肝的王海。慢慢地,相濡以沫的感情在两个人的心里蔓延开来。

但两个人的交往却受到王海家人的一致反对。甚至王海的前妻得知后,也怕王海被骗、财产旁落(她有50%股份),坚决要求收回针织厂股权,否则夺回儿子的抚养权。该如何取舍?王海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中。

一天,王海跟一个朋友喝酒,两杯烈酒下肚后他酩酊大醉,拨通了刘向梅的电话。刘向梅一听他喝了不少酒,担心他的肝脏出问题,忙打车过去。到饭店后,刘向梅刚想推门而入,却听到里面有一个声音说:“王兄,天涯何处无芳草,为一个女人,你何苦呢?”接着是王海醉醺醺的声音:“与阿梅在一起,我觉得格外温馨,家人为什么都不理解我呢?”说完,王海呜呜哭了。

刘向梅不忍再听,悄悄离开饭店,眼泪被风吹干了又湿了。那一夜,她辗转难眠,最终下定决心跟王海分手。

刘向梅决定回四川。走在人群熙攘的火车站,刘向梅犹豫许久,最终还是给王海发了条短信:“我走了,你要好好生活、善待家人。”发完,刘向梅的眼泪再次流出……

然而,就在她检票进站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她扭头看到王海一边喊着,一边拨开人群跑到自己面前,气喘吁吁地说:“别离开我!他们不懂我,我跟你一起走吧!”刘向梅极力反对:“胡说,你的厂子谁管呢?”王海说:“其实我早已厌倦商场的尔虞我诈……”拗不过他,刘向梅答应带他去自己的老家看看,好让他知难而退。

层层障碍相爱多难,

归隐深山打造幸福桃源

两人下了火车,又坐汽车,一路辗转,终于到了县城,之后又是3个小时的盘山公路和七八里山路。刘向梅指着前方:“这是我家。”王海放眼望去,天空清澈碧蓝,能映出大地的影子,清澈的溪水潺潺地流着,羊儿悠闲地啃着绿油油的草……深吸一口气后,王海的心豁然开朗。但随即,他的心又揪起来了:刘向梅的家太贫寒了!两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门口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窗户像是窟窿,用一块塑料布糊着……

刘向梅瘫痪的父亲无法起床,母亲颤巍巍地迎了过来。

“现在你知道了,我家条件这么差、负担这么重,你就放弃吧。”见王海眼里似有泪光,刘向梅幽幽地说着,然后侧身偷偷抹泪。

住了一周后,王海要回河南。刘向梅以为他“想通了”,强颜欢笑送他:“海哥,相爱不一定相守,我们下辈子做夫妻吧!”王海笑笑,没作声。

刘向梅做梦也没想到,几个月后,王海背着包又回来了。原来,王海回到南阳转让了公司,决定走进大山,与刘向梅长相厮守。

刘向梅惊呆了。

听说村里来了个有钱人,小村子沸腾了。但更多的人觉得,王海是看中了刘向梅的年轻漂亮,感情长久不了。

王海从刘向梅母亲的眼中也看出了疑虑,他知道,哪个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受伤害,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

刘家的事儿不多,每天打扫猪圈、喂猪食。王海见刘向梅的母亲喂猪艰难,便接过扫把和猪食。可他养尊处优多年,哪里干过这活儿,刚跳进猪圈,就被猪拱翻在地……刘向梅心疼不让他干,他却干脆脱掉外裤,继续清扫。

一次,刘向梅的父亲忽然发高烧,家离诊所有近一公里路程,又没有车,刘向梅和母亲急得直掉泪。王海想都没想,背起老人就往村外跑。两个小时后,他背着老人回到家里。老人注射了退烧药,已无大碍,可王海的大腿上却多出了一条血口子。去诊所的路上,他一脚踩到长满青苔的岩石差点滑倒,为保护老人,他顺势调整重心,右腿擦到锋利的石壁边缘……

慢慢地,刘向梅的父母开始从心里接受这个“上门”女婿。

2003年春节,王海与刘向梅办理了结婚手续,并举行了婚礼。乡亲们带了青稞酒、腊肉、苕酥糖,纷纷前来道贺。

婚后,为让一家人生活得舒适些,王海开始修新房、搬新居、改厕所……整整花了20多万元。他扎根深山的决心,让妻子和岳父母感动不已。

2004年7月,王海和刘向梅有了爱情结晶,女儿王茜出生了。刘向梅一直心疼丈夫,生怕他因为生活不便、无法适应而感到委屈。一次,她和王海到山上割猪草,见丈夫干活时的认真劲,想到原本衣食无忧的他竟然变成了裤脚裹泥的村夫,不禁一阵心酸:“你放下好日子不过,却到这儿受罪,真傻啊!”王海呵呵笑了:“这里空气好,没污染,再加上有你这漂亮老婆相伴,我很幸福啊!”刘向梅听后,呜呜哭起来。王海帮妻子擦干泪水,说:“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会让你过上好日子。”

其实,王海也曾问过自己:抛弃一切来到与世隔绝的大山值吗?最终,一件事情的发生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那是2004年11月的一天,王海接到电话,他的好友、餐饮店老板周宇因不堪竞争压力,跳楼自杀了。回老家参加葬礼时,王海看到了心碎的一幕:好友的女儿年仅4岁,不相信父亲已逝,哭求他叫醒爸爸;好友年迈的父母不堪打击,双双病倒……

王海深受触动,名和利不过是套在人身上的枷锁,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快乐啊!王海默默地回到深山,扎根深山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村里还没通车,出门得花半个小时翻山越岭,再徒步两个小时到镇上……王海决定,先买一辆摩托车。于是,王海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骑回村里,有些歉意地告诉妻子:“钱要先留着,准备做些事情。等咱们有了经济来源,再考虑买辆越野车……”善解人意的刘向梅点了点头。

趟过人间流言蜚语,

山林深处我们爱的天堂

每天晚上,王海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香甜睡去。第二天一觉醒来时,阳光已洒满房间,鸟儿在窗外唧唧喳喳地叫着。王海感觉心情愉悦极了,想起以前在城市起早贪黑梦魇般的日子,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王海喜欢垂钓,县城有一个水库,里面有许多鱼,闲暇时,王海便骑摩托带妻子一起到那里钓鱼。运气好时,他们能钓到十多条鱼,然后支起烧烤架,围坐在草地上,把钓来的鱼烤着吃。

在王海眼中,山村生活虽然有很多不便,却同时有着许多让他沉醉的东西。当小羊从妈妈肚子里出来,颤抖着叫出第一声尖细的“咩”时,他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赶羊累了的时候,他可以无所顾忌,倒地就歇。妻子抱过一只刚满月的小羊让他看,他第一次发现,小羊竟有着又长又弯的睫毛,漂亮极了。此后,他为每只刚出生的小羊都取了名字:长睫毛、大眼妹、帅毛毛……

一次暴雨,正赶着羊群的王海夫妇因为脚下湿滑从山坡滚落,他紧紧抱住妻子,以至于自己身上多处擦伤。刘向梅哽咽着:“我自己吃惯苦了,却不忍心看你这个样子,你为我付出太多了,要不你再考虑一下吧。”谁知,王海扮个鬼脸,俏皮却又认真地说:“你这辈子都别想赶我走,我的心里真的只有你。”

这个赶不走的男人啊,让她如此心疼。

王海一直没有忘记让妻子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小县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适宜发展种植养殖业,王海敏锐地嗅到这一商机。

2006年3月,一直找项目的王海承包了两千亩荒山,种植了雪梨。他搭建了个小屋和妻子住下,又买了几百只山羊、几千只土鸡……解放鞋、粗布衣、满手老茧,以前想都没想的生活,却被王海过得有滋有味。

山上没有灌溉设备,王海虽然雇了人,但自己也用扁担挑水。从山上到山下空手也要40多分钟的路程,更何况负重前行。刚开始的时候,王海挑着满满两桶水经常摔倒,到达山顶时,桶中的水几乎洒完了,身上也满是淤青。刘向梅抢过扁担:“我从小干惯体力活,还是我来吧。”王海又夺过去:“你是女人,这种活要男人来做。”一段时间后,王海肩上磨出了老茧,但能坚持担着满满两桶水到达山顶。

一次,王海挑水浇地,没干多久就感到累了。这时,村里60多岁的倪大爷也在地里干活儿,只见他肩扛手提,步伐稳健有力,丝毫没有疲倦的感觉。那一刻,王海忽然觉得,自己还需要锻炼,身体才能像倪大爷那样硬朗。

王海决定爬山锻炼身体。刘向梅听说后,很支持。为督促丈夫,她每天陪他一起爬山。山上就像一个大花园,不知名的野花自由开放,看着那些美丽的花儿爬山,王海心情愉悦。当他累了的时候,刘向梅就会在一旁高兴叫着:“快啊,山上野生的葡萄、猕猴桃、石榴、板栗,还等着我们去采摘呢!”王海儿时的童趣被激发起来,他加快了步伐。

从前,王海出门就是开车,稍微有闲空也是跟朋友吃饭打牌,哪想过锻炼身体。但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王海竟把健身运动坚持了下来。他觉得干起活儿来不再像以前那么累,而且精神还很充沛。

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后,王海的体重由90公斤降到60多公斤,体重降了,身体却结实了。刘向梅以米为主食,而来自河南的王海则以面食为主,偶尔会想念家乡的面食。为此,妻子收了绿豆后,费了两天工夫把绿豆磨成粉,又托人弄了些面粉掺在一起,给他做绿豆面条吃……每次,王海都吃得心里暖烘烘的。

篇13

随着女星嫁豪门的悲喜剧愈演愈烈,一场关于新时代女性身家和身价的探讨蔓延开来。身家意指一个人财产状况,身价指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多引申指一个人的身份或在社会中的地位。那么,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女性,你更愿意拼身家还是搏身价?《东方女性》杂志来跟你一起探讨。

【正方观点:聪明女人选自尊,拼身家更有底气】

正方代表:黄安琪小姐

年龄:29岁

职业:媒体公司法人

自身说法:有了身家的女人才更有资格去挑剔男人

说起自己那场豪门惊梦,黄安琪似乎还是心有余悸,那是五年前的一次偶遇,作为媒体公司的策划兼职,她和本市最知名的富二代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对方对她一见钟情,遂展开追求,跟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情节如出一辙,玫瑰和钻石交相辉映,尽管对方比她大了10岁还离过婚,但黄安琪还是被打动了,她说:“别说我现实,试问这世上哪个女人能对玫瑰和钻石不动心呢?更何况,他还是赫赫有名的富二代,嫁给他别说这辈子,就算下辈子也吃穿不尽呢。”最打动她的还是富二代的一个承诺,给她父母送套别墅,为她唯一的哥哥开家公司,有了这些承诺,黄安琪觉得这段豪门之恋不仅幸福了自己,更为家人创造了幸福,所以她同意了跟对方正式交往,两人同居了。起初的两个月还算甜蜜,对方温柔多情,对她的物质要求一概应承,就在黄安琪觉得自己掉进了蜜罐里的时候,未来公婆的一次现身却让她大感羞耻。

为了迎合富二代,黄安琪把工作辞了,每天待在家里研习糕点和菜式,期待着某天进豪门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媳妇,那天,她正在厨房里忙活,却听见家里大门被人打开了,是两位陌生长者,没等她开口,浑身珠光宝气的女人先开了口,因为之前富二代从不提带她去见父母,所以她并不知道这两位就是对方的父母,得知是准公婆,黄安琪紧张得不知如何应对,却听到对方毫不客气地批评:“想进我们家门的女人多了去了,别以为住进我儿子的家,你就是未来女主人,女人呐,还是自己懂得努力才让人尊重。还有,别天天跟我儿子讨钱,我们家的家底也是辛苦打拼得来的,那些苦你没吃过,怎么懂得我们的艰难?对了,你知道什么人才讨钱吗?乞丐!”一席话说得黄安琪进退两难,脸色青了红,红了青,这才记起来,昨天确实跟富二代提过,那是因为哥哥开的公司运营不良,资金断链,可当时说好是借的,如今在公婆嘴里却成了讨钱,这份屈辱令她眼泪不由得打起旋转,这番羞辱是她二十四年来从未受到过的,然而,令她想不到的是,这还仅仅是开始。未来公婆起身告辞的时候,依然嘴不留情,似有意还无意地抛下一句“搬进来的女人多了,看她能住多久!”这话听得黄安琪心生悲愤。

和富二代吵了打,打了吵,起初对方还能哄上几句,再后来,富二代竟然连家也不回了,同居第四个月时,黄安琪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以为这是结婚的契机,却不料,富二代第一反应就是“打掉!坚决打掉!”那种坚决,让黄安琪突然意识到,未来公婆说的没错,在对方家人眼里,在富二代眼里,自己真的只是个过客,从来就不是那个可以嫁进豪门改变命运的好命女人。

最终,在同居五个月之后,黄安琪彻底和富二代告别。尽管对方开出了20万的分手费,但她没有要,不仅如此,送给父母的别墅以及哥哥的公司,她统统还了回去。她说:“我不能被他的父母当成乞丐,有他我能生活,没他照样能过。”一下子成熟起来的她,带着说不清是恨还是报复的力量,和哥哥重新吸纳资金,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媒体公司,每天起早贪黑的跟客户周旋,完全成了职场女强人,经过五年打拼,如今已经有了一家总公司,两家分公司,资产过百万。尽管这点钱对于富二代来说只算一点小零头,但黄安琪却表示“一分一毛的赚钱,卖力又踏实,这份身家是我自己打拼来的,跟别人一点关系没有,我自豪!”

有了身家的黄安琪不仅为父母换了大房子,而且还接触了更多上层人士,如今属于她的爱情春天也来了,新男友是标准的上进男,目前也开着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很是欣赏她的创业精神,两人感情甚好。收获了事业和爱情的她,不止一次地对身边的女性朋友说:“身家是一个女人最好的面子,而且永远不会背叛你,况且,有了身家的女人才更有资格去挑剔男人!”

【相关链接:拼身家的明星代表】

李冰冰:素有影视圈“拼命一姐”之称的李冰冰,被爆身家过亿,但据知情网友透露,其实在多年前她的身家已经不止过亿,北京上海多处房产也绝对不止这个数。尽管多次爆出其婚事,但本人一致对外否认,同时也有媒体坦言,作为亿万富婆的她想找身家对等的男人确实不易,更何况,还是一位美艳富婆。

《东方女性》箴言:

女人有钱不是错。至少,钱能带给女人一定的安全感,身家即是女人的保命钱,有了身家的女人,就算没有完美爱情没有可以呵护扶持自己的男人,至少生活无忧,靠自己的力量拼来一份好生活的女人,有自尊,有底气,终究是值得人尊敬的。

【反方:利用男人提身价才算极品女人】

反方代表:Lisa小姐

年龄:26岁

职业:模特

自身说法:想有好身价,就要学会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男人

Lisa确实漂亮,魔鬼身材配上一张天使的脸,走到哪儿都是男人眼中的尤物。在众人称赞上天厚爱她时,她却撇下嘴颇为无奈地叹气:“唉,再漂亮也老了,26了,再不赶紧风光大嫁就只能委屈下嫁了。”26岁的年纪在模特界里确实不再年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叫“为了嫁了,我依然死撑。”张口闭口谈嫁人,Lisa的恨嫁之心可见一斑,然而当谈成什么样的男人才是女人的幸福归宿时,她却语出惊人的表示“嫁给能提身价的男人,那才叫爽!”

嫁一个能提身价的男人,话里的意思不言自明,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豪门可嫁?Lisa一脸苦笑:“所以才要寻找啊!”

其实,不管是明星还是模特,因为职业关系,遇上有钱人不算稀罕事,但能真正嫁个有钱人却着实不是易事。尽管也有姐妹在风华正茂时嫁给了有钱人,但那也只是二流或是三流的小富人家,想嫁进真正的亿万豪门对于Lisa这种微小名气的模特的还只能说是个梦而已。

但Lisa却极不服输,她以自己的人生路程为例,说出了心事道出了不易,一路听来,对她这种非豪门不嫁的勇气竟没有半点瞧不起,反而被她身上那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劲儿所深深折服。

Lisa出生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打小生得漂亮却学习成绩一团糟,没受过一天专业的文艺训练,却因为一次偶然被选进了模特队,那年她刚好16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因为热爱表演,模特这个行业又能为她带来良好的收入,所以做得很用心,大大小小的训练和比赛她也总是争着去参加,偶尔也获过奖,但都是小奖,开始以为是自己不够优秀,后来一次偶尔的发现让她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极大转折。一次国内比赛中,Lisa本来一路领先,所有人都看好她得冠的时候,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打败,她不服,却依然只得了最佳气质奖,连三甲都未进,后来媒体爆出前三甲都有背景支撑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出头的,女人想要成功,身后必须有个得力的男人。

很快,Lisa找到了能够支撑自己的那个男人,是模特队的负责人,尽管对方比她大了十多岁,但她还是对外公开他是自己的第一任男朋友,那年Lisa正是18岁的花季。有了男朋友的支持,她一路从小城杀进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到了北京,却发现自己像根浮萍一样,根本找不准方向,而小城里的男友再也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很快就找到了第二任男友,对方帮她找了关系,并安了一家知名模特公司,很快,Lisa凭借自身的条件和男友的帮忙,在北京小红了一把。接着,各类赛事以及出国表演机会的增加,让Lisa又觉得第二任男友帮了大忙,特别是眼见着身边的女伴有幸嫁进小豪门,过起了富足的豪门太太的生活,她更加明白了,女人自己打拼累,找不准男人更累,要想过好日子,就得找准有身价的男人,那样自己才会有身价。

就这样,一场北京之行彻底改变了Lisa的人生观,嫁豪门成为她提身价的唯一目标,奔着这样的目标,她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相亲,连入门费上万的富豪相亲会也参加了,虽然捞了几个豪门男人,但爱情只开花未见结果,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就熬到了26岁。26岁在普通女子看来正是好年纪,可对于一个模特,对于一个想进豪门的女人来说,不算年轻了,这时候的Lisa真的累了。恰在这时,她遇上了一位台湾富商,尽管对方是做马桶生意的,儿子比她还要年长1岁,但Lisa还是嫁了。这一嫁,她的身价直接提了上来,工作辞了,却依然每月有10万元的零花钱,这是许多女人羡慕也得不来的。

如今,有着豪门太太称呼的Lisa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过去的女伴眼里,物质充足的她也算找到了幸福,尽管也有姐妹质疑她没得到真正的爱情,但Lisa却一脸骄傲地反击,“爱情能当饭吃吗?爱情能为你提身价吗?找准男人才有准幸福,你们不懂!”

Lisa坦言,自己最喜欢的感觉就是在商场随便刷卡时被服务员羡慕的那一刻,或许,在她的心里,幸福只是物质充足的生活,在物质面前,爱情反而渺小了。人生观不同,不能说她对或不对,只能说,生活教会了女人现实。

【相关链接:拼身价的明星代表】

李嘉欣:说起她,不得不说她的一个采访,被问及终嫁豪门的感想时,她那句“其实也很不容易”一语道尽嫁豪门之辛酸!对于口口相传的“豪门小三”的称呼,她用尽气力去摆脱,却还是有迹可寻,从刘姓富豪开始到李姓富豪结束,中间有多少别的富豪介入,怕是已经数不清。但本着“非豪门不嫁”的信念,李大美人还是如愿以偿,一进豪门鸡犬升天,娘家也得了亿万彩礼,可谓风光无限,这份身价拼得真是用尽全力啊!

《东方女性》箴言:

想要好身价,必有好买家。嫁豪门尽管不是明星专利,但普通女人想拥有这样的机会,那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想依靠男人搏得一份好身价,着实不易。

【中立方:给身价重新定位】

中立方代表:刘昔颜小姐

年龄:30岁

职业:中学教师

自身说法:身家不够厚,那就为自己攒身价

刘小姐是受访者当中外表最普通、说话最朴实的一位,年龄也最长,面对这样的“劣势”,她却坦然一笑,表示自己没有丝毫的压力,女性教师特有的优雅以及那份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自信,为她加分不少,但知道她经历的人都明白,这份自信更是来自于她刚刚收获的爱情。

尽管身为教师,但刘老师学历并不高,只是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而且是从小学教师投考进了当地最有名的重点中学,那时的她凭借自身努力,不仅自学拿下了本科和研究生双学历,而且还用自创的一套语文教学法教出了无数优秀的学生,在她进入中学第一年,就拿下了全班综合成绩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对于这样的成绩,刘老师只是淡然一笑,这笑容看似从容,却只有她自己明白,自己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付出。

刘老师出身于教师世家,高考前父亲的突然离世令一向学习优异的她发挥不够好,分数只够进普通专科,母亲建议她重读,想到家庭情况她拒绝了,于是进了一所普通师范,毕业后听从了母亲的建议,进入一所小学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后来本市重点中学招聘教师,她毫不犹豫的报名投考,尽管自身条件不算最好,但她精彩的试听课还是打动了评委,破例将她吸纳进了中学,刚进中学那会,因为学历不高经常受到同行排挤,已经接近30岁剩女年龄的她咬着牙关闭了爱情大门,用了三年时间边工作边学习,一举拿下了研究生学历,加上她精彩的教学成绩,一时之间刘老师成为了学校红人。

和现在男朋友的相识,说起来也颇有缘分,对方是她学生的舅舅,因为学生家长一时缺席,舅舅就代为出马,本来对方对她并无特别好感,但在听了刘老师几句中肯的建议之后,感觉这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心里存下了几分好感。后来,对方隔三差五来学校找刘老师,而且还介绍自己朋友的孩子让她课外辅导,几个孩子的成绩都大幅提高,这令对方对她的教学能力颇为赞叹,加上朋友们对刘老师人品的肯定,对方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敬佩和好感,这时候刘老师才知道,原来对方是本市知名企业的接班人,身价不菲。

起初,对于男友的求爱,刘老师是抗拒的,因为她觉得自己这样普通的女子怕配不上物质条件丰沛的对方,再加上她对有钱人特有的抗拒,所以还是拒绝了。不料,越是拒绝,对方追得越紧,并坦言“看上的是你的努力和才华,绝不是外表,外表易变,一个人的内在却是永远不变的”,这样豪迈的表达很是用心了,加上几位朋友的撮合,刘老师最终点头,愿意给对方恋爱的机会。

后来,刘老师在男友朋友那里得知,之所以对自己穷追不舍,是因为男友及他的家人都想找个人品好的贤惠女人做妻子,从校长那里得知刘老师不仅教学成绩突出,对学生极尽耐心,而且私下资助了两名贫困学生,所以尽管她没什么身家,长得也不够漂亮,但在男友和他家人那里,一个女人高贵的灵魂赛过一切,正是她身上表现出来的上进以及对学生那种负责任的态度,令男朋友一家相当满意,并认定她就是未来的准儿媳。

说起自己的这番爱情奇迹,尽管男朋友已经求婚,但刘老师却有种依然在梦里的感觉,她笑着说:“身边好多女伴都想找有钱人嫁了,她们漂亮还能说会道,比我有条件多了,真没想到这种好运气会让我遇上,或许老天爷是厚爱瞎家雀的吧,我相信努力善良的女孩子总有一天会被命运眷顾的,身家我们没有,但可以用好名声为自己攒一份好身价!”

【相关链接:攒足身价再嫁人的明星代表】

舒淇:将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起来,这是她的“改过”宣言,如今正一步步被实现,对于这样的女人,你不能说她就是错的,更不能一棍子将她归入不良女子的行列。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能看到过错并愿意改正,就是可取的,更何况这些年她正努力的攒足身价,以努力上进的品格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东方女性》箴言:

属于女人身价的东西很多,比如长相,比如学识,比如家世,但最重要的还是为人。过去凭着漂亮外表就足以嫁豪门的女人,如今要搏的是真个性和好名声,甚至就连是否善良是否有旺夫相也被纳入身价之选,由此看来,搏身价比拼身家还要难上几倍!但只要你攒足了这些优秀品质,爱情和幸福就不再遥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