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视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当代世界最不引人注目却又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是什么?电视.电视观众恐怕是当代世界最广泛的文化研究对象.研究电视,是理解与大众传播中心问题有关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进程的潜在的关键.因为,电视观众是今天人类日常生活中社会和文化的最主要的实体。
在当代世界,与电视有关的生产者的力量日益强大,而与之相应的消费者的力量也日益强大.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德国接受美学兴起时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其创始人敏锐地感受到了当时大众流行文化的兴起.后来,接受美学又突破了其早期读者中心论的藩篱,向COMMUNICATION转化.COMMUNICATION这个词既是交流,也是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及其传播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一刻或缺的生存手段.
按照传统的观念,消费的基本要素是其实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是说,购买一种产品,一定是于人有用的.而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的需求奠定了其效用的基础.但是从现代观念来看,人的需求是养成的.现代人的消费也在不断发明着\制造着\涵养着他们自身的需求,特别是人们的精神的和文化的需求.消费本身是一个构筑意义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内化",是文化的生成\漫漶\固化的过程.我们无法想象,30年前中国社会会对当代流行音乐有如此巨大而狂热的需求.10年前有位朋友从西方归来,谈及西方电视观众对某一电视主持人的喜爱和依赖.一位年长的时事政论主持人因度假,节目改由他人主持,竟然有几十万观众写信打电话要求他回来,他们声称无法忍受没有他的日子.当时对此深感不解.几年后我国电视也重演了这一活剧.使我们深骇于电视的力量:电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已经导致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实现了从文化手工业到现代文化大工业的深刻变革,直接导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作坊让位于文化工厂,社会化文化大生产取代个人化文化小生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
文化传播形式随着现代大众传媒从纸煤质到电媒质的创生变换,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媒体革命。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多媒本相继产生,不仅创造了崭新的文化工业--广播工业、电影工业、电视工业。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代替图书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并且在图书的基础上创造了电子报刊,新闻产业、广告产业等等相继诞生,文化不断经历创新扩容。文化的领土前所未有地猛烈扩张。
相对而言,如果说中国二十世纪初叶经历的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新旧置换,是一场具有中国历史意义的文化本体革命;那么,以电子媒质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的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使人类具有了崭新的现代文化,实现了文化本体的更新发展和创新扩容,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革命。
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学艺术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古代的游吟诗人就是通过不断的游走吟唱来传播艺术、故事和历史的。诗歌特别是史诗成了那个时代人类最主要的艺术方式。但是口耳相传的艺术是没有原本的艺术,是在传播中创作和加工的艺术。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的传播有了巨大的进步。阅读成了获得知识,展开想象力,享受艺术,开拓人类精神领域的最佳方式。正是纸媒质确立了文学在诸种艺术形式中的宗主地位。
从纸介质的传播媒体向广播电视等电子介质的传播媒体转化,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飞跃之一。电子传媒比印刷传媒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
今天科技对文化的渗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艺术的媒介化趋向。艺术的媒介化以越来越多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它表现为艺术的传播越来越受到媒介工业技术和体制的制约。借助媒介,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而且,媒介介入了艺术的创作过程,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传播媒介给艺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原初语境的分离,即所谓"取消语境"(decontextualization),在一个虚拟时间虚拟地点重构一个新语境,此所谓"重置语境"(recontextualization),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是媒介手段创造了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
如果说过去的艺术作品只有一个作者的话,现代的电子媒介艺术的作者则是一大群。这只要看看每一部电视剧后面长长的名单就了然了。当代电视艺术作品除了作者(编剧)外,还有导演、制作人、工程师,以及广告公司或传媒公司决策人员的介入。甚至作品的发行人员都可以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时尚潮流更多地影响艺术创作。
传统的神话已经远去,今天的神话是以电子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而电视就是当代大众文化的神话与象征系统。电视作为技术,为其使用者创造了一个空间,这是一个操作的空间,又是一个能够创造意义的空间,一个有着可能性及不确定性而有待填补有待扩展的空间.虽然没有绝对的分界,电视(以及其他信息与传播技术)区别于非交流性的家用电器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双重连接作用.它本身具有意义,同时,它还是意义的传送者.
先前的媒体研究认为,这一研究的核心论题应当是媒体节目的共同性与观众要求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是媒体的强制性压抑、消弭了观众主体的能动性,使观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但是,当前高科技传媒的发展告诉我们,今日的媒体是在一个日益复杂日益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运转和发展的,先前某一两种媒体如电视或某一两家电视霸世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媒体种类与数量的急剧增加,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功能与创造意义的功能逐渐合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选择性越来越高,主动性越来越强,某一种媒体或某一家媒体凭借一种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完全地直接地影响大众的时代即将过去。如果我们说当今世界媒体的力量在左右着人类的话,那么,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产生着消解其霸权的力量。媒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以及内容的极其丰富性,赋予受众更大的选择的能动性与自由度。竞争使媒体与接受者的关系由原来的教育、指导甚至命令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收费上网、有线电视使接受者白得免费午餐的受赠意识、传统形成的受教育、听报告的意识大为减弱,而代之以我作为一个消费者的个人购买与消费行为的意识。既然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就有权要求得到更合乎我的个人意愿的服务;既然可以有多种选择,我当然选择最符合我的个性特征的节目。
但是这些众多的选择,仍然只能在一种任何人也无法逃脱的文化语境和公共空间中展开,在一定的文化与经济的场域中实施。因而民族的、地域的、性别的、阶层的特征就凸现出来,观众由文化所囿定的主观倾向性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尽管这一显现仍然显得那么随意、漫漶、毫不经意。
[page_break]从媒体来看,其"服务"的多样性也是有条件和受制约的。尽管电视节目千变万化,它众多的表现类型叫人目眩神迷,但它本身实际上是一种"配方式媒介"。西方电视美学家赫拉斯.纽肯默指出,"成功的电视配方被广为模仿……能够存在下来的配方一定是广有观众的。""配方成了组织和界定世界的特殊方式。情景喜剧和电视所创造的其它形式的世界都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但是,我认为情景喜剧和电视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现实感。每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价值系统……打破这种现实也就是创造一种新的配方。在某些情况下,这也就创造出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
当然,媒体的伟大与可怕还在于它水滴石穿、有意无意地形塑观众的趣味、喜好之型,欣赏习惯、文化生活之模式乃至深层心理文化结构的功能。
对于观众的研究可以是相当抽象的,但世界上的任何观赏行为都是具体的,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展开的。至今为止的主体媒介电视主要是在家庭中观看的,它更多地带有一种小型的群体性质,观众之间有感应,有共鸣,有交流。正在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其观看行为则更加个人化或私人化。由于动态的互动关系,先前观者之间的感应交流已被网上的互动交流所代替,先前极为重要的此时此地的具体时空场景,现在已相形见绌,不再那么绝对重要了。
篇2
2.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学、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引导学生欣赏分辨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世界音乐,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音乐,感受东西方音乐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用“平等”与“差异”的人类学视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汉之争,古琴曲《广陵散》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的聂政刺杀韩相,这些作品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
3.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拓宽学生思维上文中提到,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世界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视野,从多元文化视角多维的去看待世界。聆听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在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在塑造过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学习与训练。音乐欣赏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人们对于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大脑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二胡曲《赛马》中具有许多对现实世界的音响模仿,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音型的听觉联想,进而展开创造思维。李岚清同志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给他们补上一课……使得这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应该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作为重点。教师能否融汇本学科前沿知识、能否将跨学科知识贯通与课堂,实现教学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较少。因此,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
2.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系统,从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更为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能够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活跃丰富教学气氛。
篇3
国家行政机关加强纪检廉政工作的监察职能,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相关工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以及促进经济转型等。因此,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行政效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强化监督检查是行政效能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1.加大纪检廉政监察力度,构建效能投诉网络。
国家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大纪检监察的服务力度和监管水平,构建投诉网络,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来铺就互动桥梁,促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同时,要加大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受理力度,组建各级联动网络,形成效能投诉问题的快速处理机制。相关机构及其领导班子,要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了解民情,加大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2.突出重点,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行政部门在开展纪检廉政工作时,要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工作方式,重点监察行政审批中的不规范问题、行政执法中滥用权力问题、行政不作为问题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以推进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为切入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以及建设领域中违纪违规问题,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情况等内容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3.拓宽渠道,形成效能监督合力。
针对效能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和重要部位,突出抓好效能监督。一方面,聘请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担任兼职监察员和联络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明察暗访活动,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纪检廉政建设方面的建议。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举报信箱、投诉电话、网上举报和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拓展监督渠道。
三、行政机关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是改进干部作风、加强纪律性、增强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的制度性保障,而且还是办事公开的主要手段,是为民服务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
1.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能够加强领导意识
提高对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要坚持把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防线前移”的预防意识,真抓实干,尤其要针对该工作的组织领导、措施保障、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进行专题研究,切实搞好绩效评估,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
2.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能够加强协作意识
整合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力量资源。建议行政部门成立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可以根据部门人员设置组长、副组长、成员,必要时可以在领导小组下设置办公室。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明确网络管理流程的节点和权限。
篇4
(1)教材设计更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
在内容编排方面,每个知识点都能注意以生活实际或当前的技术应用问题作为背景予以介绍,强调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背景,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在介绍条件概率的定义时,教材几乎都能从掷硬币、掷骰子等简单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特殊到普遍地引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内容背景涉及较多的是产品质量分析模型(如质量、寿命、含量、误差等方面),教材一和教材三比教材二涉及应用背景的面更加广泛、量更大。在例题和习题设计方面,教材注重以解决有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方面实际背景的问题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所统计的三本教材中,具有应用背景的例题占总的例题数超过了50%,习题中有应用背景的题目在50%左右,特别是以自然科学为应用背景的题目占了绝大多数
(2)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统计计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理统计的内容,注重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增加了假设检验问题中的P值检验法和一些统计图的应用,还介绍了bootstrap方法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增加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概率统计的研究赋予更强大的工具,没有现代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概率统计问题的研究是不可想像的,在概率统计教材中适当引入统计软件的运用是必要的。虽然现在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很强大,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为适应概率统计的入门使用,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中就增加了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数理统计方面的运用,这对没有经过专业统计软件学习的学生和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概率统计教材数学文化元素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太少
呈现方式不明朗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因素。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是数学家们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锤炼后的完美逻辑体系,这种完美的形式忽略了曲折复杂的数学发现过程,但正是这种过程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如对概率定义的引入,三本概率统计教材几乎都是这样表达“历史上有人做过……其结果如表……”,然后在表格中列出历史上的几个有关频率的试验,甚至有些教材只是用简短的语言一带而过,然后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紧接着就给出概率的其他定义。这样的表达,学生缺乏对概率定义公理化过程的认识,也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概率统计兴趣与热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概率定义的形成本身就是数学抽象化过程的典型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抽象特性和方法。遗憾的是,目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实在太少了。据统计,教材一、教材二和教材三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仅有频率的定义中提到的德摩根、蒲丰和皮尔逊等人抛硬币试验的介绍或一些试验数据;教材二在引言中则对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介。三本教材中对数理统计的历史介绍等于0,其实概率统计教材中能出现数学史的地方比比皆是,教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呈现。
(2)应用背景相对薄弱
概率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当前高校教材都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社会科学的应用背景相对薄弱。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数学文化背景的方式是多样,如重要数学名人物传、数学发展事件记、重要数学成果和概率统计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等内容,这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从中获取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精神和体验数学美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3)多元文化缺失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体现这些领域的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篇幅,但与学生相关生活文化背景的联接方面显得不够,这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很多概率统计的知识与他们生活或工作相隔遥远甚至没有关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态度。
二、概率统计教材设计
中凸显数学文化的思考现行的概率统计教材的知识系统逻辑体系已经经过多年的验证,证明是可行的。数学文化视野下的教材设计目的是,如何在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元素,数学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内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把数学文化内隐的知识部分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里面去,而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概率统计外显的知识内容中去。下面谈几点构想。
1.关注数学史在教材中的作用
概率统计教材的内容安排要适当兼顾知识发现的历史,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内容发现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现过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如在介绍“概率”的定义时,教材的编排最好能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定义和公理化定义。使学生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能了解概率定义形成的历史,了解贝朗特悖论的意义,得到数学螺旋上升抽象过程的感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从而学会批判、质疑、独立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在学习DeMoivre-Laplace定理时可以介绍DeMoivre等人在二项分布正态逼近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也是概率统计思想的重要体现,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发现对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这个统计模型的应用,使统计学由统计描述时期进入了统计推断的时期,它促使一个严谨的统计学框架的形成,学习该知识点内容时,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回归与相关分析的产生历程。其实,概率统计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数学史介绍的,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浓厚的数学思维熏陶。
2.强调知识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部分呈现要以导引的形式出现,而不能把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中去,从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热情,使数学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去。如在“概率的基本概念”部分,有必要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但在具体的教材呈现中,没有必要把这些历史材料详细地罗列到教材中去,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史料添加到教材里面去,只能增加教材的容量,导致教材臃肿,变成数学史的堆积而已。而应该是在循序渐进介绍概率定义的同时,适当采用简洁和引导性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概率定义的发展历史,也能掌握如何通过查找资料来进一步验证和了解这种发展的详细情况的能力。又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可以介绍历史上威尔登检验骰子是否均匀的试验,但没必要陈述这个试验的详细过程,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威尔登与皮尔逊对试验结果的争论呈现出来,使学生既能了解假设检验产生的这段历史,也可以重温探索科学的过程。
篇5
城市形象的最大魅力在于差异,差异形成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每一座城市都位于一个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一地域中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经济水平以及历史变迁等因素构成了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设计基石的地域文化一般可分解为自然、人文、社会三个层面:
2.1自然层面
阜阳地处于安徽省西北部,中国南北方交界处.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平原地带,是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产区.古时,阜阳因水而兴,水运便捷,战国时《中都志》载“颍寿,古今舟车交迹之地”.淮河的重要支流沙颖河、汾泉河穿境而过,支流星罗棋布遍及全城.位于市区西北部的颖州西湖,是我国古代的四大西湖之一.发达的水系可以南下长江,东达大海,为淮河以北城市中所独有.可见自古以来就阜阳地区就与水紧密相连,同时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水文化.
2.2人文层面
阜阳自古就是“襟带长淮,东连三吴”的灵秀之地.在阜阳文化史上,最辉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教文化.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特色.阜阳城周围遍布管子,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刘福通等名人的故址.境内出大量文物,其中汉简为首的汉代文物居多.同时这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更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阜南嗨子戏、颍上花鼓灯、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等都以这一特色而享誉盛名.
2.3社会层面
阜阳地处南北要塞,由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古代的阜阳地区,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同时,历史上阜阳地区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淮河一直泛滥成灾.阜阳人经常流离失所,等灾难过后,人们又开始重建家园.这种敢于直面生存环境,以顽强的生命力拓展生存空间,成为阜阳人民极富于抗争精神的渊源.在新的时代,这种精神主要演化为王家坝精神和农民工精神.这种“忍辱负重、艰苦创业”的农民工精神,成为阜阳的城市精神之一.
3阜阳城市视觉形象系统构建
阜阳的城市视觉形象塑造应以深刻理解与尊重地域文化为前提,塑造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形象.根据城市视觉形象系统的内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
3.1以城市标志凸显城市特色
城市标志和城市色彩是城市形象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设计系统的核心.阜阳城市形象标志的设计,在图形构思上,可以从城市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城市精神等方面挖掘图形设计资源.以体现道家文化、南北兼容地域文化为基础,从中提炼设计元素.标准字的设计可以结合楚文化、汉简等进行字体设计.把文化层面的概念转化为形态、色彩、造型等要素来构成视觉符号.公众通过这一鲜明、独特、易于识别而又内涵丰富的标志识别阜阳.
3.2以城市色彩营造适宜环境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色彩,生活的常用色彩等人文色彩,建筑物、广告、交通工具等人工色.”城市色彩是城市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色调,是城市给人们最为直观的视觉印象.已经有很多城市根据地域特色确立了不同的城市色彩.例如,北京的城市色调是灰色,来源于建筑的灰瓦、灰墙和绿树.城内的新建建筑和翻新建筑都必须遵循着一色彩原则.前几年的前门大街改造中,从垃圾筒到商业店面再到临街建筑外立面都以灰色为主色调.这一灰色的沿用透出了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衬托出紫禁城的金碧辉煌.阜阳的城市色彩根据植被与不同时期的建筑色彩,将城市色彩的主调定为“青、绿、灰”这三种朴实的色调.老城区以古商城为中心,资福寺等一系列的文物古迹延续了徽派建筑色调,以淡雅的青色为主,而东城河、西城河沿线为绿色覆盖.阜阳的主要街道,颍州路、颍上路的一些欧式建筑色多为米白色,即浅灰色调.在灰色的基础上,也可以加入一些亮色进行点缀.比如在一些商业街区,可以采用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明快的颜色来烘托商业气氛.
3.3以视觉导视系统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的导视系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如识别公共设施、寻找道路、提供警示等功能.城市导视系统一般包括交通视觉导视、公园视觉导视等.交通导向系统在遵循法规性管制的基础上,应该融入人性化设计和地域特色.如在公交站亭的视觉导视系统不仅要具有识别与导向功能,更应该集城市文化和艺术美感于一身,特别强调导视符号的地域性特征,在其形态、材质、色彩等方面加以体现.阜阳的交通导视系统可以在遵循简洁明快的基础上,融合当地优秀的美术资源进行设计,让人们透过标识产生联想,领悟城市文化.公园视觉导视系统同样以此为理念进行设计.阜阳有青颖公园、文峰公园、生态园、尤家花园、刘琦公园、迪沟公园、张庄公园等十几个公园,还有西三角、南三角、东三角等几个城市街心花园.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阜阳公园的导视标识大多破落不堪、严重缺失或各自为政,没有实现指引的基本功能,更谈不上视觉效果的美观.因而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统计需求数量、合理设置和精心设计,让它成为展示城市文化与特色的窗口.它的设计可以从当地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景观化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这样既凸显了标识的识别作用,给人们带来舒适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化.
3.4以标识物强化城市特色
城市标识物是城市给人的第一视觉和第一印象,是这个城市的标识性符号.北京的故宫和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都是各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象征的意义.目前阜阳的标识建筑是什么?文峰塔、奎星楼?这些古建筑随着周围新兴建筑大规模发展,逐渐被淹没,标识作用已经逐渐退化.一截老城墙、一条古沟渠、一段老护城河、一幢古建筑只要保护起来,以标识的方式予以突出,就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独特的标识物.阜阳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滨水城市,“襟带淮河,怀抱西湖”水自古以来就是一大特色.历史上阜阳因水而建,水路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就是到了今天,水依然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孕育了阜阳的城市精神“王家坝精神”.阜阳的城市发展首先要做好水的文章,按照水清河畅、岸青柳绿的思路,精心整治每一条河道.在打通阜十八条河流连接为一条水系的基础上,再适当添建凉亭、石凳、小游园等设施,贯以道家三子文化,建立以水系为载体的文化河流.同时应对被誉为阜阳城市后花园的西湖水域进行景观改造,形成曲水流觞、人文浓郁,城水相依的城市特色景观.因而“水系”这一地域存在物是阜阳城市的象征和符号,是城市独一无二的名片.
篇6
作者:李云鹏 相昌庆 单位:漳州师范学院体育系
据统计仅永春白鹤拳门派在世界各国开设的武馆有近百家,门徒数万众,而太祖拳和五祖拳在东南亚、日本及世界各地的武馆和练习者更是不计其数。福建的地缘性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带动了福建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并进一步丰富了福建传统武术的内容。政策优势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区”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标志着海峡经济区建设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福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扶持优势。多渠道交流平台提供优势近年来在福建省成功地举办了聚集国际资本与财富的全球投资盛会——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中国海峡基础上成果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各类金融文化节/世界福建同乡恳亲会,还有专门为福建武术南少林文化举办的中国(莆田)南北少林公演盛会和“武会两岸友、共牵海峡情”两岸青年海西行洛江联欢会。这些盛会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还为福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层次、面对面、轻松灵活的交流平台。福建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武术产业所占比重小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日益高科技化,已逐步呈现了集团化、规模化和跨国化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文化产业增长迅速,其增速在第三产业12个行业中跃居第3位,仅次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社会服务业。但文化产业的主要成绩中广播电视电影业、新闻出版业、音像电子出版物稳居前3位。而福建武术文化产业所占的份量却不容乐观。武术产业发展速度慢福建传统武术产业随着体育产业化的进程逐渐起步,虽然近年来有些武术项目开展的不错,产生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仍处于一个无序的、无组织的、无领导、不专业、不规范的发展状态。这不能代表福建武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其发展规模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远不能适应武术产业部的发展。
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从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福建武术产业的处于产品观念阶段,没有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潜在消费者。因此,应该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即以满足需求为中心开展一些活动,谋求消费者满意、社会发展和经营者利益三者间的最佳平衡。完善福建武术产业链福建武术文化产业市场分类(1)武术技能培训市场,指省域内的不同类型的武术馆校、武术培训班、俱乐部等;(2)经营性比赛市场,指靠武术之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化比赛活动;(3)武术产品市场,指以武术纪念品、器材、服装等产品生产活动等;(4)商业表演市场,指以商业化手段运作的武术演出或表演活动,如泉州少林武僧表演的大型舞台剧“风中少林“表演等;(5)影视产业市场,指以武术为主题开发武打影视片为目的经营活动,如1996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南少林》等;(6)武术金融市场,指以武术为名的专项募捐活动和民间集募等;(7)武术软件市场,指以武术为题材开发的电子游戏软件和产品等;(8)大型活动市场,指地方政府组织的以武术与商贸相结合的国内外活动,如莆田举办过3届的“南少林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整合资源优势福建武术产业的开发也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来完善整个产业链,更需要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将福建武术市场同别的市场区别开来。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旅游资源、教育和演出市场的优势。发展福建武术文化产业建设中唯有结合各种资源的优势及特点,完善武术文化产业链,形成以武术文化产品为主导的各种市场。制定合理的武术产品价格体系福建省武术产品还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武术产业相关产品的定价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案。从一些景区门票上来说,莆田少林寺原收取门票5元/人,现无门票,目前也没有收取门票;从武术赛事来说,自2003年以来,福建省举办过各种各样的武术比赛,武术节期间举办的经贸洽谈会暨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泉州第8届元宵侨乡商品交易大会等,汇集了3000家企业的价值3亿多元的商品,吸引了海内外1000多家客户前来洽谈订货,开幕第一天成交额就达2000多万元。可见定价对于武术产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特别是福建武术与本土的其他经济产业相结合制定一系列的价格策略。例如,福建武术表演市场可采取折扣与折让策略,福建武术旅游市场可采取地区定价策略,武术技术培训市场采取差别定价策略等。福建武术产业中大多数产品可以采取一种比较全面的定价策略——产品组合定价,有利于武术产业价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注重品牌传播与推广品牌定位福建武术品牌定位应立足于现状,根据福建省武术的特点,应突出重点项目,强化项目特点,明确目标人群,加强项目定位,寻求切合实际的市场切入点。依据以上的受众目标分析和福建武术的特色以及全国武术市场的竞争状况,将福建武术品牌定位为以南拳和南少林为代表的福建特色武术。
品牌传播品牌的形成是一个运作、经营的过程,需要专门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只有在对福建武术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吸引投资、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区域经济为依托促进武术旅游业、表演业等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水平上的结合与发展。如泉州、莆田、福清三地已投入巨资建成“南少林寺”。福建武术品牌的传播应把握好以下三点,首先福建武术品牌传播应选择结合网络化的途径,强大的网络传播功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福建武术产业坚持武术网络传播产业化的模式具有前景光明大有发展余地;其次坚持福建武术品牌传播手段多样化,选择多样的传播手段是成功进行武术品牌营销的保证。在福建武术推广过程中进利用服装、鞋帽、饰物和口号等品牌衍生品、事件公关、企业文化和忠诚度培养等手段是武术推广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途径。借鉴和利用国内外品牌传播成功案例,找到适合福建武术的营销方式,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扶持”的海外营销新机制。例如,利用明星效应,对福建武术产品的代言或者通过广告宣传片等;最后强调福建武术品牌传播的规范化,随着福建武术品牌传播效应不断扩大,要进一步突出品牌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起品牌忠诚度,健全福建武术文化品牌的定位和传播途径。发挥福建武术具有地缘、政策以及多平台交流的优势,这对福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三大优势为福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福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不足,武术产业所占比重小,武术产业发展缓慢等。营销视角下,福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主要是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完善福建武术产业链,形成以武术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福建武术文化品牌,逐渐扩大市场影响力的策略。
篇7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 环境 、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 语言 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 法律 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 指导 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 财务 风险、 市场 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 管理 理论 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总结 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 历史 传承、 文化 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 药 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 企业战略 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 发展战略 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 语言 ,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篇8
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区分
通常,人们把公益性、非营利的文化活动称为文化事业,而把通过资本运营达到利益诉求的文化活动称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文化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而体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事实上就是精神的载体,人们享受文化产品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因而,从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角度讲,文化产业永远都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就文化的事业属性来说,它是一种公益性、非营利性、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面向广大百姓、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公共产品;就其产业属性来说,文化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其运营主体能够在自身投入产出的核算和循环中变化发展。2004年我国首次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核心层、层、相关服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从文化产业分类来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化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密切配合、共同存在和发展,也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互为载体,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助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具有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涵之后,才会获得受众的青睐,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
一般来讲,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稳定、延续和发展,起着基础的、能动的促进作用。文化事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要通过和借助于市场或产业化的载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国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了相当数量的产业集团,这些产业集团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无不借助于现代产业运作机制积极组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据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加大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3 文化事业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强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大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文化的客观世界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纵横联系。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无论是艺术文化、历史文化、物质文化还是观念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其自身相对的稳定性,正是这种纵横联系起的作用。它能使每一种文化内容的价值不断成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又把其他文化反馈到这种文化中来,使内部不断调整,这就形成了社会文化群的自动调节机制。但这种自动控制和调节性能还不是文化调控,只有通过政府行为把这种性能社会化,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社会调控。社会文化调控的本质是在异文化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时,能够作出极为敏感的反应,并且能够运用社会力量消除异文化的影响;基本法则是培育群体文化的自控能力和群体内聚力的规范,以此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主要方法是经过政府主导文化的中枢调节作用,如决策、指导、信息、咨询、监督等途径,对社会产生控制作用;社会文化调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文化发展总体的平衡,从客观总体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必须在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实现调控机能。
发展文化事业有一个发展观的问题。文化事业的发展观是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回答什么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谁发展文化事业和怎样发展文化事业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首要的问题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谁是发展的价值主体的问题。毫无疑问,人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客体,离开人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文化事业领域要特别注意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价值主体。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即让其价值主体――人的发展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动力的终极源泉。如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遵循社会的、历史的规律。文化事业的发展只有面向公众、面向市场才能繁荣。
发展文化事业第一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文化活动。积极保护、挖掘、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第二,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和规范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制度,实施分类管理。要加强社会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培训,使文化事业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提高。第三,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文化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要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巩固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第四,要大力发展少儿文化事业,加强少儿文化工作的行业管理,完善监督保障机制。第五,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单位的核心和辐射作用,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事业与产业互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赢机制。大力开拓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等社会扶持力量,为文化事业长足健康发展建立良性运营机制。
4 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不但已经形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今天,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很难找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很难找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文化产业日益深刻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整体。
文化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的。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它要求文化产业进入市场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但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定夺。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层次。文化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较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兴产业,而且文化产业作为联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其发展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刚刚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没有特色的文化,必然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第一,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开发性的文化资源,选准重点突破口,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第二,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到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规。第四,在文化产业中,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人的作用,以促进文化产品的市场转化。要发挥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华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第五,在有效保护丰厚资源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文化产品在传承创新中发挥其功能,增强其活力。牢牢把握住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保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步伐,使其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开放型、多层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通过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重点发展项目,尽快实现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的有效整合。对政府主持的有关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制度。
篇9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篇10
2.企业文化的产生
企业文化很早就已经产生,中国的企业文化经过长久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理念,在企业文化的精神部分上,注重的是企业群体所达成的共识。在企业的价值观念上,侧重的是企业所有人员的创新观念,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文化长久发展所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精髓。目前,企业文化已经被各行各业普遍认可,近年来,企业文化更是迎来了新的浪潮。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电视台发展的重要影响
企业电视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电视台能够很好的反应员工的生活和共工作情况,能够宣传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良好的企业电视台节目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观念,总之企业电视台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宣传和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在员工和家属之间形成良好的氛围。企业电视台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合理的使用企业的资源,把企业的资源充分的利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企业电视台在的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改革上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工作和任务。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企业电视台不仅是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传播媒介,也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平台。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反映了企业成员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凝聚力越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企业电视台办得越好,企业凝聚力就越强。因为企业电视台的显著特点是在心理上与企业员工非常接近,我们共同属于一个企业,利益相同,荣辱与共,目标一致。电视企业要想在行业站住脚,就必须努力的打造自己的特色形象,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播出让观众满意的电视节目。然后,企业电视台要为观众提供完美的服务,做好电视台的节目服务,提高电视台的节目收视率,做好电视台的技术信息服务,让观众能够看到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企业电视全可以借鉴产品的的“三包”政策,最大限度的给观众和社会做出承诺和保障。
三、企业电视台做好企业文化的若干建议
面对新的挑战,企业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加快开拓与创新的步伐,确定新的产业经济新闻理念,体现强烈的服务受众意识。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发展后劲。摆脱程式化的工作方式,摒弃模式化的思想观念,下功夫提高企业电视宣传工作的质量,充分展现企业电视宣传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1.企业电视台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与新技术融合
在企业电视行业,要想充分地发挥作用,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纳入企业文化之中。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电视台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建立和优化自己的企业网站,借助网站来宣传自己的企业电视台的节目。可以通过视频,信息等方式进行宣传。为了很好的做好宣传工作,企业要做到电视节目和企业网站相结合,这样企业的精神,企业生产的新产品等信息及时的得到了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不但是对外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企业内部的信息也可以在企业网站上进行。信息和视频及时的上传到企业内部网站,这样可以方便员工查看的同时,做好企业内部的宣传工作。
2.用新闻规律来指导企业电视宣传工作,积极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引导水平
企业电视的主体最终还是企业员工和企业自身,员工在企业电视节目享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在对其作出选择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上的反应。企业要想制定出有新意的策划方案,就要充分的把员工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等新鲜元素融入其中,在方案的制定上要做到创新,不能照搬以前的旧方案。创新宣传技巧。不论是在企业的宣传和企业电视台节目的方案的制定上都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为电视节目的制定注入新鲜的血液。具体的要做好一下两个方面:第一,电视的制作项目要做好技术和宣传手段上的工作;第二,电视节目组要规范工作思路,做好日常的节目制作工作,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新闻稿和新闻节目录制的方式和播出方式。这样不断的给企业电视台节目增添新鲜的元素,增加节目的收视率。
篇11
1.2安全物质文化
各类先进的安全设施设备配备到位,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先进有效,这就形成了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处于安全文化体系的最外层,展示了是安全文化的外部形象。
1.3安全制度文化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就是安全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外在表现出了安全精神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表现出了改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1.4安全行为文化
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安全规范,充分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就是安全行为文化的主要工作。这样能够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这是控制事故的有效途径。
2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安全生产关乎企业所有人员,同样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关乎所有职工尤其是关乎企业领导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各种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瞬变性使企业领导面临极大的风险,导致部分领导思维跟不上节奏。企业领导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清以及重视程度的不够都会对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2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素质薄弱
多数石油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其职工的安全意识薄弱和安全技术素养不足具有直接的关系。企业职工若是具有的安全意识淡薄就不能形成保护意识。更甚者有的职工不顾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进行违章操作。这些都是安全意识薄弱引起的,都会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形成阻碍。
2.3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安全技术管理团队。不过部分企业安全技术队伍能力不过硬,专业素养不高。安全技术队伍若是不能对安全隐患彻底查清并消除,不能充分预见事故的发生并采取有效措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就不能有效推进。
2.4安全教育不足
现如今企业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很多的安全教育的活动都是停留在表面,职工并不能有效的学习到知识和技能,也就达不到实际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最新的工艺和材料在石油生产中的应用。这对石油企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更高挑战。
3推进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议
3.1构建核心理念
企业需要不断确立并实现安全文化目标,用理念指导行动,用文化指导方向。企业建设安全文化,必须从全局上战略把握,提出企业安全生产核心理念,构筑安全生产精神层面防线。一是树立“安全是企业的立根之本,安全是企业的最大效益,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的先进理念。企业安全生产才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安全生产才能保障职工人身健康的根本利益。企业需将以上三者结合在一起,确立“安全第一”的重要思想。二是确立“安全工作每时每刻新起点”的安全管理观念。这种安全管理的理念,就是不以过去的成绩为傲,牢记安全生产不以过去论成败,不能放松一分一毫,时刻保持紧迫感。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为建设安全型石油企业不懈努力。三是确立“安全源自于危机感和责任感”理念。企业在忧患中发展才能壮大。尤其是安全方面,不能大意,时刻谨记危机感和责任感。
3.2贯彻理念构建制度
安全理念发挥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作用。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基础就是拥有健全完备的安全制度。一是贯彻实行安全目标责任制。建立安全目标三级考核制度。企业需要为每个领导制定相应的安全目标责任,不管是企业经理和党委书记,还是单位负责人、科室主管以及大小队班组长,都应相应地肩负起各自的责任。构建成“全员、全面、责任到人”责任管理系统。二是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严格监督审查生产规程中各个环节,包括编制、审批、贯彻、执行在内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安全设施必须与改造、新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3贯彻制度构建机制
一是构建安全理念传递机制。石油企业职工能否最大限度的接受安全理念,与安全理念传递机制的建立息息相关。石油企业可以开展各种活动用来传递安全理念。包括制定安全标语,安全警句和理念汇编成册,定期不定期的对制动进行讲解,并开展专题讲座等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加深职工对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二是构建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安全培训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职工的安全素养和安全防护意识。石油企业工作者的安全素质得到有效的教育能够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三是构建安全测评机制。安全测评机制则是检验职工学习成果的最好途径。可以采用问卷和谈话等形式,对企业职工进行测评;企业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安全检查组织,对企业日常执行规章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四是构建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先进的安全措施与设备能够有效阻碍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广先进高效安全设施,淘汰落后低效安全设备,为做好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3.4必须坚持的几项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企业应时时刻刻把生命放在首要位置。安全文化落实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实现安全生产。二是严格要求。从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到安全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一切安全文化推进的活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严格要求。三是求真务实。形式主义必须得杜绝和禁止,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做到求实务实,力求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四是持之以恒。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依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做到持之以恒。五是全员参与。“大安全”的企业安全文化格局,必须依托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
篇12
俗话说: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能挖掘潜力,发挥潜力才有了高效率和高回报。本田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把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注入于企业的竞争机制之中,使本田人自觉地勤奋学习,不断开拓创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一、本田的两大基本理念
1.“人间尊重”理念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人为本。本田公司的“人间尊重”理念即尊重每一个人。本田文化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而激发员工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本田的所有员工没有职务称呼,一律用“さん”相称,也不需要员工对公司有任何承诺,也无派系之争,让员工在一个和谐轻松环境之中工作。本田宗一郎的名言“为自己工作”就是高度尊重个人精神的具体表现。本田公司用“自我申请制”来安排、调动人员,使每个人有自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方向的权利。
2.“三つの喜び”理念
“三つの喜び”(買う喜び売る喜び創る喜び)理念即购买之喜悦、销售之喜悦、创造之喜悦三大理念。通过企业的各种活动,使购买商品的人感受到购买之喜悦,从事商品销售的人感受到销售之喜悦,从事开发新产品及一系列企业活动的人感受到创造之喜悦。这三大理念体现的就是让顾客满意、高兴。与此同时,也让企业员工把工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做,使每位员工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本田公司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一个强势品牌,正是因为这种购买之喜悦、销售之喜悦、创造之喜悦三位一体的文化交融,使本田公司赢得了顾客、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每个本田员工的心。
二、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
1.注入忧患意识,增强企业活力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本田高层领导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工作长期固定不变,企业中有些员工多少会产生惰性,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必要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如果维持这种消极状态,就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其实这些员工并非是庸才,只是在疲劳期时缺乏一定的活力。所以本田公司每年会从外部“中途录用”一些年轻有为、实力强的人才,实施让这些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学识,来调动一般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只有外来的压力,才能让员工感受到竞争气氛,才会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才能使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积极调动员工学习各种技能的主动性,使员工洋溢在学习干劲足、创新意识强的工作氛围中。
2.建立各种有效机制,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日本是个资源极其贫乏,并时常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威协的岛国。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日本人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才能获得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这种不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团队精神和创造性。
本田公司为了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了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1)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
经营者是靠人来进行,所以经营者要信任员工,实践“新的人道”。本田公司自1953年起就制定了合理化建议制度,凡优秀的合理化建议,本田公司不仅在精神上得到鼓励,还给予免费出国旅游的物质奖励。(2)设立员工设想工作室
本田公司鼓励员工可以“异想天开”,而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创造环境,其中员工设想工作室就是给普通员工提供了一个把设想具体化的平台。员工在不违背公司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发、创新,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许员工犯错。
(3)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团队
现代化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发挥员工最大限度能力,公司不仅给创新员工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还为创新员工提供必要的人手,同心协力共同去开拓创新。
本田倡导“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活动理念,让员工在思想上精神上感受挑战梦想的最高境界。
三、本田企业文化的借鉴意义
本田文化一直强调“喜び”(快乐、喜悦之意),本田文化赋予个人的是更多的职责和信心,这种方式有助于本田公司保持年轻和富有活力。同时在全球战略、产品概念以及可持续使用的资源等方面本田公司坚持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一些中国企业已进军国际市场。但是相比之下,由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起步较晚,在企业文化定位和经营策略等方面还十分模糊,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理论根据和规范实证方面缺乏必要的研究。员工还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与实践的能力,因此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加入WTO之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企业生存、要发展一定要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借鉴优秀企业的文化的意义十分重大。
1.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时,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员工的创造环境,全面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管理者要抓住多种机会,利用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去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员工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应该努力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让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把学习当作是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此外,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来加强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合作意识,以便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创新欲,形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合力,尽可能把员工培养成一专多能的、适合于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13
(一)企业文化难以推广
施工单位是以承接工程施工项目为目的,以这种方式实现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需要物资、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这为施工单位建设企业文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施工单位特殊的建设特点也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除此之外,施工单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基本是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的人群,在接受企业文化上有一定难度,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也就造成企业文化无法深入人心的局面,增加了企业文化全面推广和建设的难度。
(二)诚信,是是施工单位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
诚信是中华五千年累计下来的优良传统,很多企业也把“诚信”二字作为自己企业的文化,也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不仅是维护企业社会形象的需要,也是企业在发展中遵从市场基本原则的表现。在施工单位这一行业中,不讲诚信,会受到社会的舆论、员工的消极工作态度、市场基本原则的谴责、行业的淘汰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施工单位里,承接建筑工程是企业的基本形式,在进行建筑工程实施活动中,施工人员保证工程的质量合格,确保建筑工程的期限不超过合同规定的时间,所实施的工程安全检查达标,施工单位保证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这都是施工单位诚信经营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有很多令人失望的失败建筑,2009年6月27日凌晨上海一座13层在建的住宅楼全部倒塌,造成巨大的损失,被人们戏称为“楼脆脆”。这样的事故还有不少,目前人们对建筑施工单位存在着质疑,这种现状是建筑施工单位面临的艰难困境,施工单位要想破茧重生就必须注重诚信的建设,用诚信重塑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风险让施工单位在建设企业文化时难上加难
风险无处不在,往往不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且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施工单位不同于其他企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无处不在,无论哪一步错了,都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对施工人员和建筑工程造成伤害,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施工单位必须将安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心。如何更好的规避风险,是施工单位工作的目标。所以,施工单位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考虑风险因素,风险也是施工单位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为了企业的发展,就必须把提高风险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牢记于施工单位中没一个人的心里。
三、加强施工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发展采用的最有效方法,每个企业都有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施工单位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出适合的途径。
(一)制定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参照,所以,建设企业文化就要把适应企业长期生存经营发展的文化写进规章制度里,以此约束领导者和施工单位员工的行为规范,让员工在工作中时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同时,进行企业文化的深入贯彻。
(二)施工单位建设企业文化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
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施工单位相比其他企业更要重视人才的作用,为了企业的发展要激发人才的潜力。施工单位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以注重施工人员安全为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适合施工行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
(三)施工单位要将企业文化和宏观政策相结合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要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和国家宏观政策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违背国家宏观政策,建设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企业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的发证引导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和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