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南方建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南方建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南方建筑论文

篇1

1 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征

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达4~5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该地区早期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缺乏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2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

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早期的居民为适应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必然要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空间形态。 如西关大屋,三间两廊等民居形态。

如今随着各种节能受手段、材料的广泛运用,建筑形态也趋于自由化

3 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

现今南方夏季广泛使用空调系统,使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为了降低能耗,有效方法是加强外墙及窗户的隔热性能。根据建筑的隔热机理,太阳辐射投射到建筑外表面时一部分立刻被反射出去,另一部分被吸收。被建筑外表面吸收的热量一部分向室内传递,另一部分以长波辐射和空气对流的形式向室外散发。 投射到建筑外表的太阳辐射最终散发到室内和室外。显然,散发到室外的热量越多,传递到的热量就越少。因此增大建筑外表的反射有利于减少传向室内的热量。因此对于夏季高温时间长的中国南方地区建筑外墙体通常采用白色粉刷或浅色饰面来达到外墙反射隔热的效果。对于吸收部分热量,最终要使得传向室内的热量少,还应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即在护结构中设置隔热层或使用隔热性能好的外墙材料,隔离室外热量向室内传递,这样一来建筑外表吸收的热量将大量聚集在外表面,促使建筑外表面温度升高,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外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有利于向室外散热。

窗户的隔热性能问题一直是护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主要是怎样降低太阳的直接辐射热量进入室内,以及通过玻璃和窗框本身向室内传导的热量。并改善及防止空气渗透。要解决的是窗户隔热的问题。在夏季满足自然采光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使阳光高热量波段滞留在户外,常用的方法是采用low-e玻璃,使用中空玻璃和反射玻璃等。对于夏季南方地区来说,太阳热辐射的热量大约占总传热量的85%,Low-e玻璃能有效的降低太阳热辐射高能光波段进入室内,同时又有适量的其他波段光线进入室内,能满足室内采光要求的情况下,又能达到节能的要求。中空玻璃空气间层一般在12mm左右,空气间层目的,主要是降低由于玻璃室内外表面的温度差,导致的室外热量向室内传递。这部分传导的热量大约占总传热量的15%。所以在南方地区,使用low-e玻璃的效果要大大好于单纯使用中空玻璃。对于节能要求更高的建筑可以使用low-e中空玻璃,节能效果更好,造价也相对较高。反射玻璃由于造成的光污染较大,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4 建筑布局及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划分

在中国南方地区,为舒缓夏季酷热的气温。建筑的布局上就应该紧密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住宅建筑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生活的空间环境更加的重视,住宅设计中的"大厅小卧"的概念为适应现代住宅观的变化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住宅设计进步的一个象征。在布局上舒展开敞,有通透的大厅,房间居于一侧,有较大的窗洞开口,有利于自然通风。采用较深的门廊和遮阳板来导风,遮阳与降温。

5 构造设计学在中国南方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特征,构建一套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领域在不断追求的目标。其基本的思想是: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作品对该设计思想作了有利的注释。为解决干热气候的建筑和通风,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前者体现了有影阴的户外或半户外空间更适合于干热地区公共活动的信念;后者把烟囱抽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底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的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问题,并直接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根据冬季与夏季太阳的不同高度角来制定有效的利用阳光和遮阳措施。在住宅建筑中设置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冬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可以充分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住宅提供一定的热量,此时将遮阳百叶拉起,通风屋顶进风口和出风口封闭。夏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的百叶都是开放的可以遮挡阳光,双层屋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百叶在夜间和白天某些时刻是开启的,以带走空气间层中受热的空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此外,利用地下风管系统,冷却室外空气,并将其导入中心庭院。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在气候环境设计上寻找到一种继承文脉的理念思路,因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还与文化息息相关,应该贯彻"形式追随气候的"思想。尽可能的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追求与思考。

篇2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微微曲起的构架隐喻着闽南屋顶的特征;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塔"的联想。或许正是表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

广东,背靠五山,面向大海,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中原汉人的南迁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的介入,又使得广东地区的文化趋于开放和兼容,形成了多元化的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与本地区自然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独特的建筑类型,即广东地域建筑。

1.定义和类型

1.1 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 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 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 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 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 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 无可否认的是, 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 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琳. 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凌世穗. 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 建筑学报, 2002. (9).

篇3

一、建筑地域性

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区、地段、地点内的空间建造,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地区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

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气候与地形因素,这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南方气候闷热潮湿,要求建筑防潮、通风,而北方的气候风沙大,冬季严寒,这就要求建筑注重防风沙和保暖。从地形地貌来看也有平原与丘陵山地的区别,看重庆的吊脚楼与北京的四合院,其为了适应地形从建筑形态上就有明显的区别。另一个是当地的人文及历史传承,这是主观存在的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予人栖息之处,还承载了民族内涵和历史意义。纵观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某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建筑形态,这些建筑形态让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可以说,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二、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地域性特色体现

建筑地域性的存在,在培养建筑师的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地域性的印记。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根据当时的建筑风格把建筑学派分为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京派”、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海派”和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广派”。这些高校培养出的建筑学学生其设计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或者说本校自身的设计风格。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当地的传统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而位于广卅l的华南理工大学于1932年成立,在当时广州就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且岭南地区素有开放的商埠文化氛围,客观上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建校之初,建筑学科的发展就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之后到五、六十年代,随着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的加人,办学风格开始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为华南理工的建筑学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1953年,夏昌世教授设计的中山医学院采用了开敞自由式的布局,结合环境气候设计了多种遮阳格栅,不但在建筑外观上通透轻巧,还保证了建筑的遮阳,成为亚热带气候建筑的典范。到了现在,华南理工大学以何镜堂院士为代表,其建筑学教育延续了一贯的岭南派建筑风格,不单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此为主要研究领域,连在本科教育中都开设了岭南建筑与园林和广州城建发展史两门选修课。正是由于其这样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风格,使得华南理工大学轻易地通过了学科评估。而其培养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岭南,耳濡目染当地文化,教师义侧重于岭南建筑的教授,毕业之后,他们的设计风格都带上了浓厚的当地风格,成为广东地区岭南建筑风格的接班人,让建筑的地域性得以保持发展。

三、当代建筑学教育中建筑地域性发展的误区

我国目前已有80多所高校建立了建筑系科,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学生所受的环境熏陶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海外建筑设计的大量涌入让各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沦为一个技术性的人T产品聚集体。居住小区缺乏与周边的联系正沦为一个个封闭的城中村。城市街区形态与单体建筑之间丰富复杂的联系机制被简化为几个僵化的数据控制,人们缺少交流的地方,社会变得冷漠,地方文化特征也面临被消解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学教育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海外的建筑书籍和互联网让人们的眼界变得开阔,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世界建筑的大同;另一方面,我们过快的城市发展速度,忙碌的出图出方案使多数院校的教学不能深入的挖掘教学特色、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只是平平淡淡培养出能够快速出图的好手。建筑的地域性需要建筑设计师来完成延续,建筑学教育地域性的丧失将会使得我们的城市更进一步的丧失地域感,建筑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四、把握建筑学教育规律,挖掘、建设本校的建筑地域性

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中,地域性建筑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且值得肯定的探索方向,在建筑学教育中,建筑地域性的挖掘和建设也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去做的事情。像清华、同济、华南理工这些学校,保留其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策略,而那些还没有找到自己办学特色的学校则需要深入挖掘出当地特色。具体的方法可以包括:

其一,挖掘和依赖本地资源,教师本身提高对当地地域性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

其二,加强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在保证评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本地特色。例如北方的建筑御寒保暖技术、南方的防潮隔热技术等等。

其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参与到当地的实践项目或者科研项目中去,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更直接的体会到当地建筑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有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与美学精神,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技术条件,吸取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探索新的形式,这可能是寻找失去的灵魂。避免世界文化趋同,促进当代城乡环境丰富多彩的途径之一。”建筑学教育作为培养建筑师的摇篮,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点,挖掘出自身的地域性特点,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篇4

一、阳台的定义

阳台的定义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楼房上层的外延部分,围以栏杆或栏板。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阳台由悬挑的木、石托座支承……从古罗马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公共建筑上的阳台作为发表演说或会见群众的场所……中世纪较大厅堂中的阳台用以接待吟游诗人……”而在《辞海》中阳台却有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一源于典故“指男女合欢的处所”,其二才是“新式楼房房间外面的平台”。由此可以推测,“阳台”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它是到了近代,随着外来建筑的出现才在中国出现的。

二、中国传统住宅中阳台的形态

1.高台建筑

在中国早期建筑中,台是独立存在的,它最初的功能和巫术以及原始有着密切的联系,象征着女性生殖崇拜。也就是说在概念上它是阴性的,其意义是要“通天地”“交阴阳”(天为阳),在当时人们认为这样有助于促动或协调宇宙运转的流程,《辞海》中对阳台的第一个解释 “男女合欢的场所”意思大体与此吻合。到了汉朝以后,台逐渐脱离了上述观念的影响,开始作为游玩的场所,并且出现了一些单层的与建筑相关联的台,高台建筑日渐盛行,在这些高台建筑中,高台往往在宫殿的北面,这或许与工字形平面形成有着一定的关联,也或许依旧是受“通天台”的阴性属性影响。从整体来讲,台从早期的巫术色彩到后来演化为具有实际使用功能并与建筑密切关联的东西,从功能和心理上希望室内外有一定的缓冲和过渡空间,这一点与现代住宅中的阳台从本质上讲是相一致的。

2.干栏建筑及户外平台

干栏建筑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在建筑式样上它属于高脚式的一种,其主要特征为:高出地面的地板、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特有的外延空间即户外平台。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与南方特殊的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首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需要有一个户外空间来晾晒谷物;其次,席居制度、入门即入室的生活习惯也要求门口必须有一块缓冲空间来摆放雨具、换鞋等;最后,南方环境优美但气候闷热潮湿,因此也需要一个户外平台来欣赏风景、通风纳凉。干栏建筑的室外平台与现代住宅阳台在功能和形式上十分类似,虽然不能说现代阳台由此发源,但却可以揭示出阳台这类室内外过渡空间对居住生活的必要性以及它们在实质内涵上的相通。

3.宅院空间

宅院空间是我国传统住宅模式的主要形态,在北方主要表现为三合院、四合院,在南方主要表现为天井,它具有会客、起居、休闲等功能。宅院为人们的日常居家生活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它是居家生活的公共场所,通常宅院之中会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这又让宅院空间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之地。

由此可知宅院空间与上文提到的干栏建筑户外平台一样,都是待客、日常起居、娱乐休闲与一体的外延空间。虽然在形态上与现代住宅阳台有着差异,但是在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和过渡以及功能精神内涵上,两者还是相同的。

4.连廊空间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连廊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南方的街廊、外回廊,北方的四面回廊等。受中国传统封闭思想及外族入侵的防备需要,一般民居都是对外封闭的,而连廊作为整个内部空间中的开放性空间,它为居住者摆脱室内封闭压抑氛围的场所。就这一层面来讲,它与现代住宅建筑中阳台的空间内涵是一致的。

三、我国近现代住宅建筑阳台的阶段性发展概况

到了近现代,住宅阳台作为住宅的一部分,它的演变发展与住宅整体发展趋势一致,不仅与西方近现代住宅形式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深受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以前,西式住宅开始在我国出现,尤其是上海、青岛等地,此时住宅阳台的主要代表为上海里弄住宅。第二阶段到了解放初期,呈现出大批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多层住宅,受苏联建筑标准影响,多数住宅没有阳台,少数只有小阳台。第三阶段大致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宅标准非常低,建造的量又很少,出现了大批“干打垒”住宅,阳台不仅小而且形式单一、呆板。第四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商品住宅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阳台的数量和面积都明显增大,阳台开始以功能因素为主导进行分离设计。第五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后,商品房开始在市场上出现,阳台设计出现了突飞猛进的突破,出现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的概念,并且形式和功能都开始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当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各项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各色各样的阳台空间。首先,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住宅面积的增加,阳台面积也相应的随之增加,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气候潮湿对通风需求比较高的南方地区。其次,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紧张工作后释放压力的愿望使得居住生活的休闲化需求越来越强烈,阳台作为室内外过渡空间无疑成为各种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再次,不同的居住人群、不同的居住需求,必然要有多类型多层次的住宅相适应,多样化的住宅导致阳台的千差万别。此外,在商品住宅占市场主导的时代,开发商要实现超额利润,必须通过阳台多样化形成“卖点”,于是出现大量类阳台空间,如飘窗、通高阳台、一步台等。

四、影响我国阳台发展演变的因素

影响我国阳台发展演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居住面积及理念的变化

面积和功能两个因素既紧密联系又彼此制约。阳台面积随着住宅面积的增加而增长,某些新的功能也随之而出。如当阳台进深大于1.5米时,可以摆放桌椅,人们就能很好地进行休息和放松,甚至可以使得更为大尺度运动功能行为的产生与进行。此外,随着物质层次提高,经济与精神层次的内涵逐渐深化,生活价值观和生活理念逐渐细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与多元化的精神需要成为阳台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

2.结构技术的进步

结构技术对阳台设计成功与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阳台的进深、位置及造型。早期仅有的悬挑结构技术决定了凸阳台的进深只能控制在1.2米以内,而随着结构技术的进步,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普及使得异形阳台设计建造的灵活度与自由性都大大提高。

3.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里提到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地理气候环境和住区周边环境。地理气候决定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进而影响到阳台的具体形式;住区周边环境则决定了阳台的细节设计。地理气候环境对阳台的影响,以我国南北方建筑来讲,由于南方气候湿热,居住阳台一般面积较大,不封闭,这样便于自然通风。体现在建筑形态上就是大而开敞,使用率高。而北方住宅中阳台空间相对较小,在寒冷地区阳台多做封闭处理,形式一般比较规整以此来减小平面系数,提高保温性。

地理环境对阳台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地域性的表达处理,阳台设计在细部处理和材料的运用上体现当地建筑风格,融入整体的环境中。

4.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讲,住宅建设的实质是在满足我们舒适 合理的居住需求前提下,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措施来降低各种不可回收再生资源的浪费。阳台作为户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外空间过渡的节点,也是温度、能耗损失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应该加大新技术的投入和新材料的应用,真正做到高技术、高效率、低污染、低耗能,能够很好地利用阳台这一元素来改善生活的空间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鲁民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鲁民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2002

篇5

文献标识码:A

1.公共空间景观界面概况

公共界面,在空间环境中讲述界面的含义,指某一个空间面形的要素。通常指作为空间实体和空间的一个交界面。界面在空间中又有特殊的特点。景观界面有其分类,主要分为软质界面与硬质界面。质界面是指水界面、木界面、光界面、镜面界面、绿化界面等,都是由软质材质组成的空间界面,软质界面具有自然、温暖、活泼、自由的特点。硬质界面一般为石质、金属、混凝土、砖块界面等,这类型的界面比较生硬、有结实的质感。

2.色彩感觉及认知

在底色背景上认知图形的色彩的程度我们称为色彩的认识性。色彩的认识性与环境的照明有关系,图形本身的颜色、造型、明暗程度具有差别,认识性又跟图形的大小、方向、难易程度以及人观察图形的角度、距离都有一定关系,这些关系中图形的明暗差异是影响认知性的最主要原因。总结认识性越高,图形和底色两者之间的色相就对比越强,认识性越低,基本分辨不出图形和底图的大小与颜色。

3.公共空间界面的色彩现状和影响原因

(1)公共空间界面色彩现状。公共空间界面色彩一般根据景观规划设计需求,根据人们日常行为、城市规划的趋势和现有城市景观整体色彩来设计规划,代表着城市的颜色,也代表着国家的颜色。一般对色彩主题鲜明的城市 来说,整体公共空间界面也会蕴含城 市的色彩,具有统一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造成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现状的原因。第一,自然景观日益减少。由于没有了自然景观的色调的调和作用,整个城市的色调因为各色的建筑物、交通道路、商业广告而混乱起来,环境设施的色彩也因此显得更加杂乱无章,导致人们眼中所获取的色彩过于杂乱。第二,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地方色彩受到严重的冲击,城市本身主色调丧失。第三,由于现今开发商、建筑师的个人审美取向,取代了居住者的审美情趣。建筑色彩基本不研究当地风土人情。杂乱无章的色彩影响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第四,立法不够健全,“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

4.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应用实例分析

(1)北京的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分析。北京是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地处平原,气候温润适宜人类居住,城市明清建筑、景观环境方面多以红、黄、灰色调来搭建建筑,建筑的红色城墙、黄色琉璃瓦、灰色屋顶,整体建筑中的柱、房、梁都以这几种颜色为主,表现着首都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整体色彩中金红色与黑灰色产生联系,城市有明显的色彩格局。北京的其他商业性空间的交通和环境,色彩的选择上灰色和高纯度的色彩比较明显,这些都不同于南方的空间设计,呈现鲜明的对比。

(2)杭州的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分析。南方代表性的城市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座具有文明历史 的古城,也是国际有名的旅游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建筑风格。杭州这座古城的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建筑中的木柱为棕黑色或红褐色,建筑的门、窗、梁为栗色,其中的空间立面上的砖雕、砖壁等均为青灰色。江南水乡的特点在这些颜色的混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风貌,让人流连忘返,与北京的北方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5.结论

公共空间景观界面的色彩是一种长期系统的存在,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的设计和把握,应从整体色彩构成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设计,注重色彩的主色和辅色的整体把握。公共空间是城市各部分之间的联接体,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处,因而成功的设计能够积极地鼓励人们增加在室外的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城市活力,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促成城市的良性发展。

篇6

盛行于秦汉时期采用土木混合结构的高台建筑中,高大的墩台、坚实的承重墙以及古代城市的城墙,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但经过夯筑垒砌的实体是相当不平整的,夯筑体的表面会留下夯杵凹凸不平的印记,而侧面则有模版层层提升留下的断面。所以高台建筑的夯土地面及墙面都需要进行二次装修处理,使其比较美观,同时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1. 北方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建筑室内地面的装饰手法非常多样,有的沿用早期在夯土层面上刷饰面层的做法,也有铺设地砖或地面石的做法,还有使用木地板及铺设地衣的做法。

室内地面采用铺设地砖的做法,主要出现在北方的宫殿,官署建筑之中。除了专门烧制的铺地砖外,还有使用石材铺设地面的。用于铺地的砖材和石材,都是需要进行专门加工的,要求具备较高的工艺水平,也比较费工费时。所以,除了宫殿、官署等一些比较重要的建筑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普通建筑的地面还是以粉刷为主。这种地面刷饰的色彩基调中,红色似乎仍然是被禁止的,而以白色地面居多。

以上是北朝社会对建筑地面进行初步加工与装饰所使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北朝宫殿建筑的室内地面装饰,还有更为华丽的做法,如以彩色艳丽的席或以锦褥等织物为地衣的做法。北方的宫廷出现的使用织物铺地的装饰方式,并不是汉族传统的做法,而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带来的新风格,是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体现。

2.南方地区

相比较北方而言,南方建筑的地面装饰方式,似乎较为统一。大多数建筑的室内地面装饰,以席荐地。此外,也有使用石材及地面贴金的做法。

南北最大的差异在于墓室内地面铺砖的方式。南方墓室内地面的贴砖方式,无论是帝陵还是中小型墓室,几乎都采用小条砖以细纹铺砌的方式。席纹的样式,或为直席纹,或为人字席纹。这种一致性在北方墓室地面处理上是不存在的,应是南方墓室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方面。

此外,南齐东昏侯还在宫殿地面上贴金莲花作为装饰,这种室内地面贴金的做法似乎只流行与南朝宫廷建筑中,应是以中国有别于北方的独特风格。

墙壁装饰

魏晋南北朝室内的墙壁装饰风格,总的来说,比较简洁,这是由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木构架的特征决定的。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墙壁多数只能称为柱间墙,窗间墙。因此无论是采用土木混合结构,还是全木结构,墙壁都以木框架进行划分,并留置出门窗洞口。木框架与门窗自然成为建筑装饰的重点,不遗余力地进行雕饰刻画。所以,墙面在整个室内环境艺术塑造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为烘托室内装饰的重点提供一个背景,有时在局部施绘画进行点缀,装修自然就相对平实简单些。

1. 墙壁的基本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方建筑,多数建筑室内的墙壁装饰采用抹白石灰或白土粉的方式,一些寺院、官署与贵族建筑的墙壁有涂朱的做法,还有个别实例使用在墙壁上刷青漆的做法。

除上述在室内墙壁上抹灰施色的做法外,南北朝宫廷建筑还有在墙上涂胡粉、麝香等香料的做法,室内空气的质量可能因此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居住环境更为宜人。

2. 墙壁的重点装饰

(1)壁画

壁画是墙面的重点装饰之一,它与屏风画及挂置的书画作品相似,一方面借助绘画的题材与内容反映主人的思想或精神风貌,烘托其室内环境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又通过画面本身的色彩及生动具体的形象,对室内环境起到装饰作用。而从壁画的布置方式上来看,一般较少满铺满盖是使用,而只是作为室内环境艺术的点睛之笔而存在。

(2)门窗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建筑的门,主要采用版门的形式,以双扇版门的做法居多。在外观上,门的装饰很丰富,一般在门扇上涂朱,并饰以金铺金钉,而在门柱两侧及门楣上方雕刻纹饰。早期的雕刻纹饰,多以群青做锁纹,称为“青锁”。北魏以后,“青锁”已经转而成为了窗的主要装饰,而门柱、门楣纹饰多涂朱。魏晋南北朝时期,窗的样式,比较常见是直棂窗。窗的装饰,除之前提及的分布于窗框四周的琐纹雕刻外,似还刻意雕琢窗的四个角部。

南朝建筑的完全形象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窗的样式在南朝墓室中比较多见。约从东晋开始,墓室内墙面出现了直棂窗,窗上置灯龛。灯笼的样式,早期为凸字型,刘宋以后逐渐变为桃形龛。

木构架装饰

对建筑木构架外观进行美化,是建筑室内装饰的一个重点,它以梁、楣、柱、斗拱为主要装饰对象。木构架的装饰手法以雕刻和彩画为主。雕刻赋予了建筑构件造型以生动的形象。彩画既可以加强对建筑细部的深入刻画,又能表现人们喜爱的图案和反映时代的艺术成就,还可以起到保护木料、防虫蛀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1.梁、楣

在造型上,梁分直梁与虹梁。虹梁大概是北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中“月梁”的前身。呈曲线,两端做卷杀,刻斜项,梁肩呈弧形,梁底亦做卷杀,较直梁具有更强的装饰性。

楣,即阑额。本时期对楣进行装饰,南北方比较统一的方式是采用《营造法式》中称为“七朱八白”的做法。这一做法,还被用于梁楣上所承人字淼淖笆巍

2. 柱

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对建筑外观的描写往往称“朱柱素壁”,楹柱的色彩基本上以红色为基调。也有“紫柱”之称,颜色可能略深与朱柱。

柱子细部的刻画主要分为二类:一类是在柱中和上、下两端采用束莲,或在柱头使用珠宝、柱身使用连续缠绕的卷草纹等具有异域风格的装饰纹样。另一类,一般柱平面为八边形或方柱,在柱身的每一个带装平面上采用卷草纹。

前一种柱,其装饰风格演变,属于异域的装饰手法传入汉地以后,被吸收、改造而逐渐中国化,最终转变成为唐、宋建筑彩画的一种样式。后一种柱,可能是比较接近早期汉地固有装饰传统的做法。

3.斗

魏晋南北朝时期,早期斗淼男问奖冉霞虻ィ斗聿怀鎏或只是一跳华恚与柱、阑额等构件结合的构造方式也不是很统一,体现出木结构技术向成熟阶段过渡的特征。到北齐时,出现了双抄五铺作斗拱承檐的做法;另外,据学者对北齐仿木结构的研究推测,北齐“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已经基本形成,这标志着斗淼墓乖旒际蹩始走向成熟。该时期的装饰主要是雕镂与彩绘。

顶棚装饰

北朝早期,建筑室内顶棚的装饰,无论是使用彻上明造,还是安装藻井,都普遍在木构表面施以彩画。北朝后期,彩画的绘制由繁变简。彻上明造的椽,逐渐由早期的绘制彩画,演变为只刷饰色彩。相应地,在雕刻纹样上也趋于简化。

篇7

Keywords: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continuitynature;Appropriat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从古到今,人类的活动从未离开过建筑。远古的人类就常常就地取材,利用原始而实用的建造技术营造栖身之所.它们大多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慢慢地发展到现在形式各异的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合理的部分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被传承下来,从而使建筑带有浓厚的地域性。

建筑的特点总是与“地”紧密相连,它建于一个固定的场所属于一定的地域,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都对建筑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说,建筑的地域性来源于自然,源于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体现在建筑能够具有本土精神。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筑的独特之处往往和地方因素紧密相关。建筑师在设计时客观真实地积极与自然呼应,传承文化,体现当地风貌。这正体现了“一切建筑都是地域建筑”。

地域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任何一建筑都建于一个固定的场所,始终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环境,就建筑特点来讲,地域主义的建筑仍然立足于当地技术发展水平,在建筑空间组织及其形式上都与当地气候环境,地理状况和资源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建筑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和构造方法也普遍地反映出当地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例如,传统建筑中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来源于自然材料如:石、木、土、竹等等。无论是原始的地域建筑还是当代地域主义建筑,均能在技术水平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材料、地域资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状况、地域风俗等决定。

就我国而言:北方建筑比较厚重,南方建筑比较轻巧。在民居中,有皖南民居的马头墙,因为大量的徽居是密集建造的,相邻建筑之间用防火山墙分隔,这些墙的角部造型类似马头而称为马头墙,它主要起隔绝火焰、避免火灾蔓延的作用。还有湘西吊脚楼,福建土楼和傣族竹楼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我国的传统民居从南到北都有合院形态,但因地域气候差异,南方与北方院落形态还是有差异的。在南方地区,天井较狭窄,四面的房屋很紧凑,因为南方夏季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天井狭窄,有利于形成阴凉环境,而且在冬季也不致受到风沙雨雪影响。北方则表现为建筑南北向较长,院落空间开阔,以便得到充分日照。

二、地域性与文化延续的关系

地域性除在建筑中体现出地域气候特征之外,更多的是对城市文脉的回应。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的表达方式、宗教文化、社会思想以及自然条件等影响因素都使建筑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成为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西方天主教从哥特建筑上表现出神秘耸上的升腾之感,东正教堂从群穹顶式建筑中表现出教意的辉煌,而伊斯兰教拱券和高塔则表现出对真主的虔诚……这些都透出了宗教文化的特征。比如说形式各异的建筑,其建筑是各有特点,各自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方化,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性。中国的传统建筑较之西方古典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地域文化中找到答案。比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它提倡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文艺复兴就是在此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建筑风格讲究理性、极富条理性,如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它所显现的是以对称、规整、具有条理的美。而在中国,不少传统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比如北京的故宫,严格遵守中轴对称,它深刻地表达了君权至上的思想。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建筑受到地域性文化的强烈影响。

建筑师在创造某地的建筑时,通常需要充分考虑该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特征,并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对这种传统和特性加以体现。如印度的建筑师柯里亚在其设计中包含了大量的印度建筑语法,如伞形、百页、露台、水池等,都是从寺庙、宫殿凉廊住宅原型中提取的表现炎热气候特征的元素的组合。中国福建的民居土楼,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该地域的环境、气候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把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揉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形式。这跟一个地区的文化和环境是完全分不开的。所以说各个地区的建筑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建筑创作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性与适宜技术的应用

现代设计中,绿色建筑、生态建筑都为很多设计师所运用。其实,生态建筑根本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环境,它们都是扎根于所在的地域土壤,融合于地域环境之中的。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它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建筑设计要通过使用现在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物质的选用。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我们都知道建筑技术总是从十分具体的地方条件发展而来的,一定的建筑技术首先满足产生这个技术的地方的需求;而技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方化等方面的条件才能合理地加以利用。有些技术虽适用于一些地方,但并不一定适合于其他地方。又如,在设计中,要选用有地方特色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技术措施。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来做出安排。如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充足的地方,可以运用这些能源来减少照明和空调的负荷。运用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技术,可以体现地方传统。而这些地方性的适用技术也是我们今天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设计中提倡使用当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能源的浪费,更可以体现地方特色。

总之,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将思想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作为地域建筑追求的目标,对传统建筑形态和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地域条件,形成具有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地域建筑。

提倡建筑的地域性和本土性并不是说要排斥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结合自己的需要,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使其最终适合本地的建筑。因此,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这才能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马玉洁,多元文化下建筑创作的全球化与地域性[J],山西建筑,2007年25期

[2]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年04期

[3]王青,地域建筑文化与全球化语境[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篇8

G271 临床放射学杂志

Q908 临床肺科杂志

G501 临床肝胆病杂志

G291 临床骨科杂志

G664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G658 临床荟萃

G345 临床急诊杂志

G204 临床检验杂志

G3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881 临床军医杂志

G287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G222 临床麻醉学杂志

G3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230 临床皮肤科杂志

G309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G802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G423 临床肾脏病杂志

G797 临床输血与检验

G256 临床外科杂志

G942 临床误诊误治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Q909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G26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G293 临床血液学杂志

Q913 临床眼科杂志

G673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G27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Q910 临床肿瘤学杂志

T231 磷肥与复肥

G491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N023 流体机械

H748 麦类作物学报

T060 煤化工

K504 煤矿开采

K038 煤炭工程

K005 煤炭科学技术

K017 煤炭学报

D027 煤炭转化

K009 煤田地质与勘探

H037 棉花学报

G056 免疫学杂志

B017 模糊系统与数学

N087 模具工业

N107 模具技术

S015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T077 膜科学与技术

N084 摩擦学学报

U533 木材工业

M655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J050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A013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G047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R117 南方电网技术

V089 南方建筑

H069 南方农业学报

H068 南方水产科学

篇9

1.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广泛应用。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包含了建筑风水的因素。无论是皇宫建设、皇陵规划,还是普通民宅和村落,各式建筑都包含有风水学的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风水学开始传入西方,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风水文化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大量的外国建筑在设计中都受到我国风水文化的影响,开始融入风水元素。建筑风水学和现代房地产进行有机结合,既体现了风水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区南端,海尔大道的东侧沿线。工程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区域内商业价值较高,项目以高起点的商业天街定位进行打造,预计建立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商业圈。工程地块狭长,在建筑平面图上呈现出两排沿着城市干道一字排开、两排建筑形成一条商业街的模式。建筑由商业群房、五栋点式高层住宅和地下架空层商业建筑组成,周边无较大型的绿化用地,建筑绿化基本上都只能在建筑架空上进行种植。(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3.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

3.1.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概述。

建筑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我国的风水文化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到今一致沿袭下来,通常人们都认为是趋吉避凶的术数或是一种民俗、一种人与自然环节的学问。建筑的风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所在,通过建筑风水和造园学、营造学等其他科学,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建筑的风水是研究地理磁场和生命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所处的磁场,来提供有利于人体的环境。众所周知,地球具有磁场,各个生命体也存在磁场。地球的磁场影响着人类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对人类的“运气”造成影响。各类建筑工程中,达到城市规划,小到个人家庭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人体同地球磁场相协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普遍认为地球的磁场主要是通过位置来对人体产生影响,一般对住宅区和办公区等人类生活的主要区域影响较大,地球磁场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业主的情绪,重者会损坏人类的身体健康。

3.2.建筑主体结构形状和建筑风水。

(1)五行。

1)水形建筑。水形建筑的主体呈曲形,通常外墙颜色有浅土色、咖啡色。因咖啡色同黄色皆属木,而曲形的建筑物在五行中属“水”,水具有周流不息及源远流长的寓意。水形建筑外形好似波浪,其造型较为新颖,显得较为时尚,但由于整栋楼的中心点通常不在楼宇内部,即风水学上所说的没在中宫之位,一般不适合做居住住宅。但由于五行属“木”的建筑物是适合建筑和人体,由于水生木,因此该建筑可以作为住宅。

2)木形建筑。木形建筑多位廋直高的长方形的木形建筑。在风水学中,木代表树木和草,代表的生命中生的根源及功能,木形建筑一般事宜从事文艺、研发、教育、服侍、创意等工作或相关行业,其主体颜色为浅黄色。风水中为,黄色属土,而土可生木。在建筑风水中,火生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为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人和物。由于长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而不会缺失任何乙方的卦象,所以一般认为木形建筑比较适合居住。

3)火形建筑。在建筑物中,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建筑在五行上都属“火”。建筑风水中,三角形是非常不好的形状,而不规则的形状又容易造成缺角或失去多方卦象容易引来祸事。若建筑下部为方形,符合高直瘦的特点,可称之为“火形建筑”。

4)土形建筑。土形建筑的外形较矮,通常都是厚实而宽阔,形状方厚而稳重。由于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卦象的缺失,磁场较为稳定,此种建筑通常适合从事政治或用于办公。

5)金形建筑。因金主方,因此外形无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为金形楼盘。金形楼盘适宜从事金融行业。

3.3.建筑环境及建筑风水。

(1)建筑外部格局及建筑风水。

在建筑的外部环境中,存在三种情况,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如果存在类似情况,需要考虑各个建筑平面关系并采取避免措施。

1)外部环境煞气。外部环境煞气主要是指在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对建筑或人体所不利的磁场。外部环境煞气主要包括:刀煞、光煞、天斩煞、路冲煞、磁电煞、反弓煞、孤阳煞等。

2)外部环境阴气。所谓外部环境阴气,是指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容易造成悲伤、凄惨的心情等不利人体健康的磁场,通常由于阳气不见,所以阴气较盛。建筑若位于低洼之地,则阴气和湿气较重,容易滋生细菌,长久居住必然有损身体健康;建筑位于殡仪馆、墓区、庙宇附件时,由于悲凉的气氛,容易造成建筑内部的人体健康出现问题。

3)外环境秽气。外环境秽气主要是指臭气熏天、瘴气连天,对人体产生不利磁场的环境。垃圾场、贫民区、烟囱、排水沟等容易造成人体郁闷自闭,导致人缘缺失。

(2)建筑内部格局和建筑风水设计。

1)大门的格局。建筑中,大门的磁场在建筑风水中代表事业,大门对内的区域称之为内名堂,即所谓的玄关;大门对外的空间区域称之为外明堂。建筑的大门内外要保持明亮,要增强阳性磁场。大门的外明堂宽敞,而内明堂则较为狭窄,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气流运行不畅,造成气不聚。在建筑风水中,通常为宅大门大,而宅小则门小,需要搭配和谐,要注意阴阳平衡。

2)客厅格局。一般情况下,客厅都将客厅置于房间的最前面,而将卧室放在后面。在建筑设计中,存在某些开发商为了营销效益及需要突出与众不同,往往设计为最前面为卧室,而将客厅放置于卧室的后侧,此种结构在风水上称之为退财之所,由于将内明堂放置在后,造成纳气不畅。建筑风水认为,明厅暗房,要求客厅要保持明亮宽敞,这样才能纳气催旺,但有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气散,面积过小,则不利于聚气。除此之外,客厅要具有足够的阳光,由于阳光具有驱暗智利,能助长阳宅生旺之气,才能让人生机勃勃。

3)厨房格局。住宅厨房一般不适合布置在西方、北方或西北方。由于厨房属火,而西方和北方都属金,其方位受制于火,因此不适宜布置厨房。在进行厨房格局布置时,要注意厨房要和房间相配合,根据房间大小,来合理分配厨房的大小。另外,厨房要保持方正的空间,要利于气流的稳定及通行顺畅。对于复式住宅,在厨房上不要设置成为卧室,也不要在将厨房放置在卧室和卧室之间,在厨房旁边,不要设置小孩的房间,更不要将床依靠在卧室和厨房相邻的墙壁上,避免布局造成火气太重,影响小孩的性格养成。厨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这样才能造成磁场良好,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4)卫浴格局。

《易经》有云,乾为天,为西北,为尊贵之所。建筑卫浴在风水中属于坑脏之所,因此不适宜布置在西北方或南方。在设计卫浴面积时,要根据房间面积来进行合理配套,若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安排较大的卫浴面积,房间较小时,卫浴面积也较小。卫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利用阳台的辐射来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有利于室内的清洁卫生。

4.本工程建筑设计及风水分析。

本工程西南位置较高,学校在外,有堡坎;东北位置较低,门前即为道路,呈左高右低分布。工程整个用地的地块为狭长形,沿着公路一字排开。在建筑设计取向时,设计为巽山乾向。由于八运当旺,为财官两旺,而且本工程有依靠有朝向,工程位置缺点为气散不聚,容易造成先富后贫、始吉终衰。为了避开不利影响,要将大门开在“乾方”。在民俗传统中,通常认为“乾”为极贵之位,正所谓乾方贵气太盛,常人不敌,虽然大门开在“乾方”,但要经过调整才可使用。大门位于“乾”位,同时也是驿马之位,言外之意为贵人驾马而来,所以可在大门外设置铜制麒麟一对。工程大门方向为巨门,而公路的高差所形成的斜角也从立交处延伸而来,因此大门的门柱要设计为下方上圆的形式,大门要保证方正、阔大。

各房屋呈一字排开,其背后有坎,而坎上有建筑,在建筑前面的主入口处面临大路,故:虽主入口位置气不聚,方位为财位,少贵,必须要调整方位才可纳财。改变的具体做法为将内明堂要设计为尽量阔大的面积,在平台下面的外明堂入口处,要设置引导,引导方法为:从路边开始,按照左右两侧的楼房外观造型,来排布雕像,并在其中种植玉兰、银杏及桂花等,种植花草要排列整齐,合理利用对仗方式,以迎财气、贵气。

工程东部和南部位置均有圆形建筑,同时也是小区的车辆出入口,意味破军星飞临此方,要在圆形建筑的顶部位置树立旗杆造型来化解,否则不利车辆出入通行。工程东部为农贸市场入口,其对冲的位置建筑基础要有石敢当,避免造成意外之伤。西南方向为武曲吉位,同时也是最利出口。小区内B区2号和1号楼的入口都在背靠坡的一侧,中间的间距较为狭窄,为避免从背后出入造成意外,虽小区无景可借,可以通过利用套景法,利用玻璃或反射化煞,或动静相套、石水相套来化解。(附:工程方位分布图)

5.结束语:

建筑风水和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高品质建筑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将传统的建筑风水等中国元素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精品建筑工程,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其锋 基于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探析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1年11期

篇10

一、前言

近些年来 ,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行业取得辉煌的发展成果,不仅仅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行业,也为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缺乏,别墅已经成为人们财富升值的首选,购买别墅的也是高端人群,别墅屋顶常规均为斜屋面,所以控制好斜屋面的防水质量也成为了施工中的重点,对保障住宅建筑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施工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关系到了建筑物使用的期限,并且还会影响建筑物在使用功能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斜屋面防水施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斜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技术也是斜屋面防水工程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也会给屋面的防水系统造成障碍,错误的设计甚至会导致负面效果。例如,排水坡度设计如果过于平缓,就会使排水系统效率变低。当南方地区降雨量偏多时,会造成废水的堆积,则会腐蚀屋面建筑物,使得渗水、漏水的现象发生。斜屋面的设计坡度建议≥45°。

2.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优良度是防水施工技术能够顺利实施、并且产生实效的最好保障。首先,施工方必须对防水工程相当重视,特别是节点部位的做法。

如图1就一个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节点施工。阴阳角施工具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处理好节点问题,防水施工便难以取得其施工效果。

图1 阴阳角防水施工示意图

因为防水技术在我国是比较落后的,施工质量如果又不能达到标准,将严重影响防水工程的实施和进展。其次,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施工质量无法维持在同一个较高的标准,这也不利于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的提高。

3.我国日前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防水材料虽然有所改进,质量上有所提高,却仍然没有符合屋面防水的标准,性能相对比较差。好的防水材料应该可以在低温条件下不会产生裂痕,高温条件下又可以保持原状,不易融化。而目前我国的防水材料并不具备这样优良的性能,低温易脆裂,高温易融化,会导致抗水防水能力变差,剪短使用寿命。在南方的建筑中,由于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对于防水材料的要求也特别高,因此,建筑中屋面的材料选用问题也是屋面防水建筑施工别突出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建筑斜屋面防水建筑施工质量的探讨

对于斜屋面在防水质量上的保障,主要就是在施工质量上做好全面的监管工作,要保证防水材料在质量和性能以及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性都需要进行专业的评估。在建筑屋面施工过程中,斜屋面渗漏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但是只要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抓好每个防水的施工细节,屋面的渗漏问题还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解决的。为了确保建筑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屋面防水施工质量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笔者将从下面几个角度对加强住宅建筑斜屋面的防水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作出探讨。

1. 节点及细部构造做法

改进节点做法.加强成品保护。由于节点构造的不合理或施工粗糙,常常是导致节点渗漏的主要原因。在节点部分应采取刚、柔结合的办法,各节点均应用密封材料填充密封。如图2是屋面防水施工过程中屋面卷材收头节点,而图3是屋面卷材节点的施工示意图。

这一点对刚性防水层特别重要。刚性防水层与天沟,檐沟的交接处应留凹槽,并且用密封膏封严。

刚性防水层与变形缝两侧墙体交接处应留30mm的缝,用密封材料嵌填。泛水处应辅设卷材或涂膜防水层,伸出屋面的管道与防水层的交接处应留缝隙,先用护坡,再用密封材料嵌填密实。

2.模板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屋面模板采用多层板作面板,用方木作面板的肋骨和支承。屋面梁采用多层板侧包底进行安装,梁模板的定位采用柱模板直接开口定位和通过用线锤引测相结合,梁侧底部压骨及顶部压骨均选用50xl00MM方木压条,通长布设;支撑梁底格栅为50xl0OMM方木、间距300MM,梁侧模采用圆钢为对拉螺栓,上下共设置两道;面板安装时,根据计算的标高在次梁模板的两侧外弹水平线,钉上托木,托模上口与水平线相齐,将搁栅等分摆上,最后在搁栅上铺钉模板;在模板铺设时,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屋面坡度。模板整个支撑体系为碗扣支撑系统,控制好水平拉杆、剪刀撑的设置和受力立杆的传力途径,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刚度。屋面模板铺完后,认真检查支架是否牢固。截面尺寸是否准确。模板梁面、板面清扫干净,均匀刷土隔离剂。

3.加强屋面防水施工关键程序的控制

(一)防水基层要抹平压光,不允许有凹凸不平、松动和起砂掉灰等缺陷存在,浇水坡度按设计要求,排水口或地漏部位应低于整个防水层,以便排除积水,阴角部位应作小圆角,以便涂膜或卷材施工。

(二)涂膜或卷材防水施工前,将基层表面杂物清扫干净,对阴阳角、管道根部、地漏及排水口等部位重点清理,做到牢固, 干净,无明水。

(三)所有管道、地漏或排水口等部件应安装牢固,接缝严密,收头圆滑,不得有任何松动现象。

(四) 涂刷要求平直、均匀、满涂、无起泡翘边、气孔和破损,不可过薄或过厚,漏刷露底,每遍涂刷方向应与前一次垂直。在天沟檐口处应顺一方向涂刮,尽量减少搭接。涂刷最后一遍前,应先在伸缩缝、落水口、女儿墙泛水、透气管、排气道等细部节点铺设无防布增强材料,进行密封防水处理,搭接长度按规范要求,搭接缝相互错开,收头处理应多遍涂刷或用油膏密封。

(五) 加强成品保护,在涂膜未干前不得在防水层上进行其它作业,涂膜层上不得直接堆放物品,涂膜防水材料完全干固成膜后,按规范进行淋雨或浇水试验,检查涂膜厚度及防水质量,合格后,再进入泡沫挤塑板及屋面瓦铺设工序的施工。

4.对于目前的建筑防水保修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保修同样是屋面防水工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地做好保修工作能够在第一时间最大限度降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由于漏水而对建筑物造成的腐蚀和伤害。因此,对于保修制度应该加强对于施工方的约束力,延长保修期限,同样这也有利于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更长的保修期也就需要施工方在首次设计屋面时,必须全力投入,不能偷工减料,一定要百分之百保质保量,才能避兔由于后期出问题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更大经济损失。

5.对屋面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设计

屋面的排水系统设计直接关系到积水是否可以顺利排出,减少对建筑物的腐蚀,因此,对屋面排水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必然可以改进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及时排走污水,保证建筑物不被污水腐蚀,从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屋面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是提高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而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对于稳定人们的生活,促进建设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合理设计屋面排水系统,是提高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的直接影响因素。只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才能够有效的排除积水,为保证建筑物的质量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达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也更好的促进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

6.选用性能好的防水材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屋面建筑的防水技术也有了较好的改进,防水材料的性能也越来越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这对于提升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性能较好的防水材料,对于积水的腐蚀可以有效的进行抵抗,从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防止漏水、渗水问题的发生。同时,性能较好的防水材料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腐蚀能力,对屋面建筑物进行有效的保护,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7.建立健全防水建筑施工技术质量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对施工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只有建立健全关于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监管体系,对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严格要求,才能够保证防水技术符合质量标准,才能够防止漏水、渗水等关乎建筑物质量的问题发生。对屋面防水工程施工严格的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符合质量要求,提高建筑物质量,保证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健全的防水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监管体系,必将提升防水工程建设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为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加强对建筑斜屋面防水施工,可以有效的保障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屋面渗漏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又可以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证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只有保证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才能够更好的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纯 大坡度薄板斜屋面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05年10期

[2]傅关水 斜屋面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4期

[3]张晓春 大型斜屋面防水施工探讨 [期刊论文] 《科学与财富》 -2010年4期

篇11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节能建筑大量涌现, 墙体保温作为建筑新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目前,在建筑中应用的外墙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国内建筑墙体保温做法较多地选用外墙外保温技术,下面就在我国北方较常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方法进行论述。

一、外墙外保温技术分析

1.适用范围广。外保温不仅适用于北方需冬季采暖的建筑,也适用于南方需夏季隔热的空调建筑。即适用于砖混结构建筑砌体外墙的保温,也适用于剪力墙结构砼外墙的保温。免费论文参考网。既适用于新建建筑,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2.保温效果好。因为保温材料置于建筑物外墙的外侧,基本上可以消除建筑物各个部位的“冷、热桥”影响。能充分发挥轻新型质高效保温材料的保温效能,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和夹心保温墙体,在使用相同保温材料情况下,需要保温材料的厚度较小,达到较高的节能效果。

3.保护主体结构。置于建筑物外侧的保温层,大大减少了自然界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对主体结构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温度对结构的影响,建筑物外围的热胀冷缩可能引起建筑物部分非结构构件的开裂,外墙采用外保温技术可以降低温度在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

4.改善室内环境。论文参考网。外保温提高了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室内热能的传导损失,增加了室内的热稳定性。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风霜雨雪等对外围墙体的浸湿,提高了墙体的防潮性能,避免了室内的霉斑、结露、透寒等现象。进而创造了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另外因保温材料铺贴于墙体外侧,避免了保温材料中的挥发性有害物质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5.然而,由于外保温隔热体系置于外墙外侧,直接承受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影响。仅就太阳辐射及环境温度变化对其影响来说,由于保温层之上的抗裂防护层较薄只有3mm~10mm,且保温材料具有较大的热阻,因此在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外保温抗裂保护层的温度变化速度比无保温主体外墙外侧温度变化速度提高约10~30倍。因此考虑其它环境因素对抗裂防护层的柔韧性和耐候性等抗裂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外墙外保温体系材料的选择

1.保温材料的选择。在现阶段施工的建筑中,外墙外保温材料的使用以挤塑板、聚苯板为主。挤塑板具有密度大,导热系数小等优点,它的导热系数为0.029W(m.K),是抗裂砂浆(导热系数为0.93W(m.K))的32倍。聚苯板的导热系数为0.042W(m.K),是抗裂砂浆的22倍。因此挤塑板与聚苯板相比,抗裂能力弱于聚苯板。论文参考网。

2.增强网的选择。玻纤网格布作为抗裂保护层的关键增强材料在外墙外保温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它能有效的增加保护层的拉伸强度;另一方面有效分散应力,将原本可以产生的裂缝分散成许多较细裂缝,从而形成抗裂作用。再则由于保温层的外保护开裂砂浆为碱性,而玻纤网格布的长期耐碱性能就决定了其在对抗裂缝中的广泛应用。

3.外保护层材料的选择。由于传统水泥砂浆的强度高、收缩大、柔韧性变形不够,如直接作用在保温层外面,不仅耐候性差,易引起开裂,而且还有可能脱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采用专用的抗裂砂浆并辅以合理的增强网,并在砂浆中加入适量的纤维。抗裂砂浆的压折比小于3。如外饰面为面砖,在抗裂砂浆中也可以加入钢丝网片。钢丝网片孔距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到大。面砖的短边应至少覆盖在两个以上网孔上,钢丝网应采用防腐好的热镀锌钢丝网。

三、外墙保温施工要点

当基层墙体验收合格后,就可进行保温层施工。其具体施工工艺为:清理、找平基层→弹、挂控制线→安装、找平底端托板檐→材料工具准备→配粘结胶浆→粘贴翻包网格布→粘贴苯板→检查校平→填塞板缝→打磨找平→安装装饰线条(用苯板制成)或分格缝→钉锚固钉→保温层验收。

1.粘贴聚苯板的施工要点。免费论文参考网。粘贴翻包网:在以下部位粘贴翻包网,并进行密封防水处理。门窗洞口周边、预留洞口、女儿墙、勒脚、阳台、雨棚等,变形缝及基层不同构造不同材料结合处。以上部位称为系统终端。翻包网格布要求压入聚苯板两面均不少于100mm。

点框法粘贴聚苯板:用抹子将拌好的浆料均匀的涂布于聚苯板四周,空白处均匀的涂布若干灰饼,然后将聚苯板按预定的位置对位,并均匀用力按压,随时检测垂直度、平整度,使聚苯板与基底粘结牢固、平整。压平后聚苯板四周浆料宽度约60mm,最窄处不少于60mm,灰饼直径不少于100mm,厚度5mm,且粘结面积不少于聚苯板面积的30%。免费论文参考网。

拼缝及细部要求:聚苯板粘贴时应自下而上,错缝粘贴,转角咬槎。每层错缝1/2板长不少于200mm。对下料尺寸偏差造成板间缝隙大于2mm的,应将聚苯板裁成合适的小片塞入缝中。门窗洞口四角的聚苯板应采用整板切割成形,不得拼接。接缝距洞口四角不少于200mm。聚苯板粘贴完成静置24h后将板缝不平处用砂纸打磨平整再进行下道工序。安装锚固件聚苯板粘贴牢固后安装锚固件。按要求位置用冲击钻钻孔,锚固深度不少于25mm。

2.保护层施工要求。用镘刀将拌好的砂浆均匀的涂布在聚苯板表面上。将预先裁制好的网格布对正位置用镘刀压入抹面砂浆中,逐行抹压,避免网格布褶皱。网格布横向铺设、自上而下逐行铺贴,沿外墙转角处依次铺贴;遇门窗洞口时在洞口四角加贴一块长300mm,宽200mm的45。斜向网格布。在下列部位须铺设加强网:底层距室外地面高度2米范围的部位;可能遭受冲击力部位。加强网格布的铺贴方法:先贴加强网,再贴标准网,加强网与标准网之间必须加抹一层抹面砂浆。网格布的搭接:标准网格布的搭接宽度≥100mm;加强网格布不得搭接及弯折,网边须对接。转角处网格布要连续铺设,包转宽度≥200mm。接槎的处理:不能连续施工的工作面预留搭接宽度≥100mm的网格布在抹面砂浆外,并注意保持网格布的平整与清洁以便后续施工。抹平修整:用抹子将砂浆抹压平整。

3.注意事项。首先每个分格单元必须一次性施工完成。禁止在一个分格内出现接槎。其次接近分格条边缘施工时,要加细处理。新抹砂浆不要抹到邻近板块,打磨时,避免对已完板块进行二次打磨。论文参考网。第三水平分格缝位置距离每步脚手架高度不少于0.3m。第四施工墙面应采取遮阳和防风措施。最后施工完成后24小时内避免雨水冲刷。

四、结语

篇12

2.建筑整体设计性能和生态建筑成本

建筑设计充分融入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等直接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器和冷却,降低建筑照明,采暖,空调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北方寒冷地区建设的建筑保温材料,多输入,应该花更多的钱;而南方的一个热点地区遮阳考虑的方向和角度,即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眩光,科学使用当地的建筑环境。构建一个健康、无污染、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中包括利用专门设计的对人体没有害的生活用品,禁止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威胁的天然气、有辐射的日用品,满足人体对健康的要求,创建舒适的室内环境,例如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达到人体需要的最佳,房间采光满足人的眼部需要。房间中的隔音效果也很重要,运用对应的技术减少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把新的节能环保的技术融入到生态建筑中去。运用高科技使室内的照明工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光照强度自动进行调节,室内还应有节水的新系统,节约水资源。对废旧物品也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能源通常较厚的墙壁,供暖和空调,用来减低能源的损耗,节约资源,减少生态建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使生态建筑的各方面与周围环境都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筑与生态的平衡。

二、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生态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生态建设的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其核心内容是基于对自然环境、使用的建筑、生态、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自律,并拥有土地、水资源,减少污染、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研究不平衡的生态建设系统,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别很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学科大多局限在较发达的城市,在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生态、能源、科学学科的大多数研究虽然内容更加丰富,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特别是如何将一个特定区域会生活环境和植物环境工程相结合,也是未来研究要加以解决的问题。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应在中国建筑业生态建设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宣传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建筑和生态指导原则和理论、先进的生态建设经验上,缺乏实际的工程实践模型、计算机模拟、测试环境的影响分析。

三、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措施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生态建筑设计,设计者应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节能技术应用到建设生态建设之间,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改善生态建筑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设和生态建设,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的生态建设,进一步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施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生态建设,最终建立一个全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中排出的废物对环境的生态建筑,因此,生态建设的设计应尽可能不要占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回收再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将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环境不受影响,实现和谐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提高其能源效率的生态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运用了顺风和逆风的特点,减少了建设过程中的机械通风的依赖。

篇13

如今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面临的是,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有些人可能会把园林建筑和其它的建筑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无论在情趣、构图原则、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处理以及立体造型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和彼此独特的风格。 为了使人们对中国园林建筑有一个更加理性、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论文阐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相关内容。

一、园林建筑的重要性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依水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作山水之情趣,亭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从广义来讲,只要是修建于园林场所之中,例如风景区、公园、小游园、建筑庭园等,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的小型建筑都可以称作园林建筑。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一般上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以及游艇码头、小卖部、售票亭等功能和具有相当美观要求的建筑,而不是把功能比较复杂、体量较大的建筑,例如公园中的餐厅、茶室、展览馆等也包含在内。

二、中国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征

常见的园林建筑从建筑文化背景和风格上可以分为:中式、西式、现代三类;若是按建筑的形式来分则有:亭、廊、榭、花架、棚架、装饰构架等。其中,(现代的园林建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它几乎不受任何形式的制约,只要材料、技术上可以满足要求,设计者便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形式来。中式或西式的园林建筑一般应用于相应的园林中,设计、修建这两种类型的园林建筑,其根本要求就是要做得“地道”。

就中国园林建筑而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和地位各不相同的作用下,产生许多不同艺术风格的园林建筑。它们包括:皇家园林建筑、私家园林建筑、寺观园林建筑和自然风景园林建筑。接下来我们看看北方皇家园林建筑和南方私家园林建筑。

1、南方皇家园林建筑:

南方皇家园林建筑主要集中于北京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建筑多为中国园林建筑发展鼎盛时期所建,大多建于优美的自然风景之地,其面积在园林中所占的比例都教低,空间上多去取外向、或内外向结合的处理手法,表现出和自然景观的相融。园林建筑多为南北向,教少随意布置,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官式,但苑中的宫殿建筑也与城中有别,很少用琉璃瓦而多用灭瓦卷棚顶,斗拱的尺度较小,出檐深度较少,不用柱的生起、倒脚和收杀,梁、枋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翼角起翘教缓。墙体厚重,隔扇、挂落、栏杆等各种不装折,图案严谨,体形粗壮,这些都形成了北方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因气候及生活习惯的原因,园林建筑的内、外空间界限分明,较为封闭,园林建筑整体尺度通常较大。此外,皇家园林中还有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铜狮、影壁等,它们对皇家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的作用。

2、江南私家园林建筑: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是说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如扬州、苏州、无锡、上海、南京、杭州、常熟、吴兴等地,江南自古资源丰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多处于市井之地,周围一般没有开阔的视野。由于园林占地面积狭小,园林建筑布局必须顺应地形,蜿蜒曲折。园林建筑外观上,屋面较陡,线条跷曲,流畅轻盈。由于江南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越,建筑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木构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外墙为较薄的空斗墙;屋顶构造也较薄。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罩、隔扇、屏风等自由分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素雅明净,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三、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的关系

我们谈中国园林建筑绝对离不开中国园林,否则就会把它和中国其他建筑类型混同对待。何谓园林呢?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

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园林艺术同出一炉、同时产生、同时发展。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始终表现出以人为本,景为人用的基本特点。这就使得中国的园林建筑既能很好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又能与人的使用需要相统一,且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灵活性、通用性。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的关系是水融的。园林中因为有了精巧、典雅的园林建筑的点染而更加优美,更适合人们游玩、观赏的需要。

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如同我国的文化传统一样,具有浓重的民族特征。

中国的园林建筑,由于与自然环境及人的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建筑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表现得十分自由和灵活,其基本的布局法则与建筑处理手法和西方建筑相比较,有许多相通之处。

四、中国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