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了了解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成因,本课题分别对用人单位、学校本科教学管理人员、论文指导老师和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1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
全部被调查人员中,63.83%认为一般,21.27%认为较好,14.9%认为差。
2.2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作用的看法
被调査用人单位人员中,83.3%认为可反映本科生专业水平,77.8%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锻炼机会。被调查学生中,51.6%认为可检验所学专业知识,43.2%认为可训练和提高写作能力。
2.3 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被调查用人单位人员中,83.3%认为缺乏逻辑性和分析问题不深刻,66.7%认为抄袭现象严重,83.3%认为文字表达能力一般,16.7%认为很差。80%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是重结果、过程管理不到位。被调查指导教师认为是缺乏自己的观点(84.2%)、抄袭现象严重(68.4%)和缺乏数据和图表(63.2%)。68.4%认为是学生不重视,63.2%认为是学生写作训练太少,47.4%认为是资料数据搜集不充分。被调查学生中,89.5%引用比例超过20%,其中,引用比例30%-50%的占45.3%。92.1%表示写作能力不足;89.5%表示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84.7%表示难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67.9%表示外文资料难查。
2.4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改进建议
被调查用人单位人员建议选题联系实践和平时多练。被调查教学管理人员中,80%认为需加磕搐导环节;70%认为应对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实施全过程监控;70%认为应抽查,30%认为应普查。被调查指导教师中,68.4%认为需增设写作课程;78.9%认为毕业论文成绩评价体系应由教务处和专业教师制定;52.6%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成绩的权重;52.6%认为要建立科学的指导教师奖惩政策。被调查学生中,62.1%认为有问题就要请教导师;53.4%的认为应给本科生更多科研实践机会。
3.提高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3.1 提高毕业论文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修改培养计划,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权重,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二是加大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力度,激励学生写好毕业论文;三是严格答辩资格审核,对于不认真完成的不合格毕业论文不允许进人答辩环节。
3.2 增加写作学习和练习环节
一是在培养计划中增设写作课程,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二是鼓励学生根据专业课程内容撰写学术论文,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三是学校给本科生设置自主创新基金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和完成,激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
3.3 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指标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除了论文最终成果的质量,还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应采用百分制,由指导教师评分(40%)、评阅教师评分(10%)和答辩小组对答辩成绩评分(50%)三部分分数加权平均得到。评价指标应包括选题(符合专业目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文献阅读与综述(文献阅读充分,材料详实,列举的研究成果是最新的,与选题相关度高,具有权威性;引用规范;综述得当)、观点(有创新点或自己独特的见解)、科研能力(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计算无误)、逻辑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点突出,逻辑性强)、工作量(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写作水平(文理通顺,语言准确,无错别字)、答辩情况(陈述流利,回答问题正确)。
3.4 制定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和奖惩政策
应建立指导教师工作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政策,适当增加指导论文的折算工作量,约束和激励教师投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篇2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篇3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DIO,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不同点之一是:通过开设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并且让他们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东西。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对自己专业认识较少,甚至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何作用,导致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现有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引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相关核心工程学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同时,学生CDl0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能力发展也能有较早的起步。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出一条新路,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对导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的引导及激发学习兴趣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生入校时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教育。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项目制作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导论》课程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理论部分内容通过开设10次学科前沿及发展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及应用领域。讲座主要内容如下:机械工程发展简史、工程图学概论、工程材料概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概论、模具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械工程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在开展讲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专业。
项目制作实践内容的设计 项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体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过程及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对模具方向的学生引入模具结构测绘项目,让学生以模具实物为载体,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及测绘,完成简单模具二维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输出;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学生以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为载体,测量并绘制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这样,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工程语言——机械制图及零件测绘,直接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的识图、绘图能力,并对模具结构、常用的机械产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师生互动主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研究、项目训练等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实施教学和研究互动、课内和课外互动、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两类,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由研究型教学课程责任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经学院审批后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可以取得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鼓励学生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二是在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可优先获得去该类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其在企业中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团队、社会工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领导能力。
四是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自研究的课题,发表各自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 学生结合10次讲座所讲授的内容,独立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并制作讲授课件,参加课堂上模拟的“21世纪制造业前沿国际论坛”,对调研报告或论文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质量和课堂讲授的表现,以及平时教学活动全部环节的表现,确定此部分的分数。
项目制作实践部分的考核方式 (1)项目制作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成果提交。项目制作实践时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项目制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课堂外执行;项目组内活动方式有:座谈式交流研讨,专题式讲解介绍,边做边探讨式互动,系统性总结等。组间活动主要采用总结介绍方式。项目完成后团队需提交的成果资料有:零件图,总装图,工作原理介绍,项目工作总结或课程论文等。(2)项目制作实践考评方式与标准。项目制作实践的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课程教学的成效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 “模具结构测绘”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后提交的资料有:项目工作报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装配简图等);全部零件(标准件除外)正式零件图;装配图(每人一张)。据统计,采用实践项目教学后,在学时与原来相同的情况下,45名学生共完成零件图119 张(A4~A1 不等),A1 装配图39张、A2装配图6张,比往届多绘制了装配图,并且零件的种类结构形式也有所增加;学生首次对典型模具机构进行了拆装和测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实践过程与工程实际接轨。虽然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项目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成绩明显提高。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项目制作实践在最后环节进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采用答辩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答辩时,回答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抢答或补充回答,以体现团队的真实水平。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首先是团队的成绩,然后是在此之下的个人成绩,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和自己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理念是通过项目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正好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根据每个项目组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会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各组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对学生讲解必须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原则,介绍一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技巧等。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别设置了模具结构测绘、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等项目实践,测量并绘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以课程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在项目制作实践部分,将学生的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由个人和团队两部分成绩组成,采用团队成员之间互评、团队之间互评及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3.
篇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erials Professional
Top Creative TalentTraining New Mode
——Taking "Pyramid" Cultivation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terials for example
TIAN Shi[1], WANG Fazhou[1], LI Xuwei[1], ZOU Xing[2]
([1] School of material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2]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Explore an effective mode of top creative talent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op innovation talents to stand out, is to build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history, is also practical and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aterials actively building a pyramid of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innovate, to the new material industry top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new period has important demonstrative significance and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new material; top cre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将创新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创新主要靠人才,谁掌握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钥匙,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关键命脉、掌握了未来发展的领跑权。①对我国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要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步伐,就必须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及特征
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是人才中的精英。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杰出创新成果的拔尖人才。②拔尖创新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对于高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综合素质、超强的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型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拔尖人才。
2 培养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我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我国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③新材料产业的腾飞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培养材料类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落后人才培养观念的束缚,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存在着教育方法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方法单一陈旧等问题。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围绕考试取得高分而进行。到了大学,尽管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改变,但学生认知活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学校长期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只有知识再现而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学生只是成为了知识的“容器”,其思维方式没有根本的变化,仍然沿袭求同思维,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3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办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材料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拥有众多学科创新团队和国际知名教授;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年度评估中,我校材料学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并列第五名;全球ESI学科2011-2012年度排名,我校材料学科名列第163名,进入全球前1%行列;2013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了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我校名列第58位,主要得益于材料学科发表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
近几年来,我院依托材料学科优势平台,紧密围绕“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立体构建了本科生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如图1)。它从专业认知、动手实践、创新训练、科学研究四个层次逐步推进,既重视打牢创新思想基础、倡导创新诚信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重视发展创新学院文化、完善创新竞赛机制、营造创新人文氛围,体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的渐进过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是一个立体而流动的体系。该体系的科学建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学生参与比例,以每届学生在本科四年内参与活动次数统计
图1 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模型图
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以专业基础入门熏陶为起点、以院级专业竞赛锻炼为依托、以校级自主创新项目提升为载体、以省部国家级竞赛为升华,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筑了一条卓越的通道。
3.1 以专业基础入门熏陶为起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专业基础入门熏陶由“材苑揽胜”、“博导论坛”、“专业素质拓展”和“本科生导师制”四部分组成,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材料学科历史文化、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追求卓越目标、献身材料事业。
材苑揽胜:邀请校内知名教授主讲,旨在向大学生全景展示材料领域科学进展。自2006年举办以来,先后有姜德生院士、赵修建、傅正义等知名教授担任主讲,举办了40余场。
博导论坛:邀请知名学者主讲,主要介绍材料各学科研究方向、方法及成果,拓展学生视野。先后有周玉、叶恒强等院士担任主讲,已经举办30余场。
专业素质拓展:通过组织第二届国际材料学术论坛、名企面对面、“参观实验室”、“材料学科创新型团队教学/研究成果展”、“材料类大型仪器设备操作证书培训”等活动,营造丰富的学科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导师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研究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培养。自2007年以来,先后有200余名知名教授、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担任本科生导师,20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技创新项目活动。
3.2 以院级专业竞赛锻炼为依托,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在材料学科有关科研基地、教授和赞助企业的支持下,学院举办了不同的专业科技竞赛活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1) “上海中技杯”先进混凝土技术竞赛。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资助2万元设立“上海中技”创新基金,依托无机非专业的学科科研基地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训练;(2) “CPIC杯”复合材料技术竞赛。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每年资助3万元设立“CPIC杯”创新基金,依托高分子与复合材料各实验平台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训练;(3)材料性能设计与制备大赛。此项竞赛由学院举办,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分陶瓷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三个主题进行。
在材料学科众多教授和校外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得到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力得到不断激发,竞赛影响日益扩大,已经有120余名教师和2000多名学生参与。
3.3 以校级自主创新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校自主创新项目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材料学院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和“节能减排立项项目”的申报工作,形成了“管、选、育、助”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管: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引导,强化责任,规范管理;
选:做好政策宣讲,加强选拨和指导;
育:与学科基地协调,协同培育,加强本科生与各学科基地的联系;
助:对立项项目,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对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在这一机制的有效指导下,我院申报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和校节能减排项目的数量获得明显增加。2013年,校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经过初评,(下转第39页)(上接第37页)共有45组学生项目参与申报,比2012年增加17个,比2011年增加27个。2012年,校节能减排项目有54组项目参与申报,比2011年增加40个。
3.4 以省部国家级竞赛为舞台,展示学生创新成果
材料学院始终将省、部、国家级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的舞台,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竞赛,构建了“教师团队指导、基地分类孵化、典型榜样引路、学生广泛参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模式。
几年来,在这一模式的有力驱动下,学生参与的省部国家级科技竞赛获奖人次大幅提升,仅2012年,有85人次获得奖励,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8人次,并在重大竞赛中实现新的突破,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争相涌现。特别是我院2008级无机非专业赵云龙同学,他的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ano Letters》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并凭借其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荣获2012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光荣称号。
4 结论
我院针对材料类专业,通过对创新能力“金字塔”培养体系的构筑和实践,积极营造创新校园文化,重视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实践,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经过四年的实施,实现了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对新时期新材料产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教学研究项目:武汉理工大学重点项目“科技竞赛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示范应用”
注释
篇5
2.1选好教材,对教学内容把握得当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而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有用的知识,则需要在选择教材上费一番功夫。而生物技术更新快,不断有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出现,食品领域也有各种新的法律法规涌现,因此教材的选择更是上好一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合适的教材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最新动态[3]。我们选择的是罗云波主编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彭志英主编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和刘远主编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作为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这些都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规划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解释分析其中的原理。注意把握好教学内容,由于该门课程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涉及到多门课程相关的知识,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要减少与其他类似课程的重复,重点突出。例如讲授细胞工程及其应用这一章节时,微生物细胞的培养是《微生物学》课程中重点介绍的内容,所以就不必重复有关培养基组成,种类等知识。而在讲授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如PCR技术,细胞的重组与克隆等技术对于没有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的食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有难度,不宜讲得太深入,可以多介绍其在食品行业的相关应用。要把握全局,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课程相互联系,突出其承上启下、相互贯彻联通的特色,有效地安排完成教学内容。2.2教学手段多样化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和动画等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相应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很多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易懂,对于某些重要的新概念、新技术的讲解可以适当详尽,并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记忆深刻,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4]。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避免大篇幅的文字,文字应用不同的字体大小或颜色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词,并附上与内容相结合的具有创意的图片。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新知识,新概念,提高学习效率。2.3教学方法多样化(1)提问式教学法在讲解某些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熟悉的内容时,可以适当提问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回答,活跃课堂气氛[5]。例如在讲授细胞工程内容时,可以提问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讲授食品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时可以提问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哪些;讲授发酵工程及其应用时提问我们常见的食品中哪些是发酵食品,哪些是非发酵食品,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不算很陌生,要把问题回答好,也不至于让学生很为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思考一些常识问题,同时,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避免后续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点的反复强调,进而提高授课效率。(2)实例式教学法将食品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觉得食品生物技术随时在我们身边发挥作用,它并不是遥不可及,高深莫测的,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重视[6]。例如讲授酶工程及其应用这一章节时,由于涉及的内容与食品行业密切相关,更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兴趣比较浓厚,参与意识很强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以酶的应用为例,在果汁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果胶酶后,果汁黏度迅速下降,浑浊颗粒迅速凝聚,使得果汁得以快速澄清、易于过滤;在食品保鲜过程中,用一定黏度的对人体无害的溶菌酶溶液喷洒,可以对水产品起到防腐保鲜效果;在啤酒生产中添加蛋白酶可提高啤酒的稳定性,添加β-葡聚糖酶可提高啤酒的持泡性,加入α-乙酰乳酸脱羧酶可有效降低双乙酰含量,加快啤酒的成熟。实例可以采用相关的小实验、视频、事故、游戏、图片等方式,通过这些常见实例的讲解与分析,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将生物技术与食品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生物技术对于学好食品专业的重要性。(3)换位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可以提前布置好一两个题目,或者内容相对容易理解的某一章节,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讲解完以后老师提问,由讲解人解答,其他同学有意见或者建议,也可以做一定的补充,也可以提问,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才会真正用心、主动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分享所获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众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是最好的学!2.4考核方式多样化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学生缺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规划,凭一时兴趣或者纯粹是为修满学分而选课,并非出于自己的爱好,所以很少来上课,企图在考试时走捷径,所以把平时到课率纳入考核范围很有必要。要不定期的对学生到课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学生不迟到早退,建议平时到课情况占考试成绩的20~30%。平时上课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记录,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积极配合老师,提问时能够很好的回答,或者讨论问题时表现较佳的学生给予加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克服胆怯心理,同时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适度加分,给予奖励,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7]。考试可以采用撰写和专业知识相关的课程论文形式,或者卷面考核的形式。根据情况具体实施,也可以两者相结合。如果采取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则可以提前布置,使得学生课后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免得与其他必修课程的复习时间相冲突。学生可以自由选取感兴趣或者了解比较透彻的题目,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集相关知识,组织材料,构思成文。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又拓展了知识面,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知识、新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写作论文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2.5丰富课后实践活动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让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工作,或者作为老师的科研助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来[8]。也可指导有想法的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独立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定期对实验进展跟踪了解,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观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工厂或者实习单位参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课堂上学到的生物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啤酒生产过程中多种酶发挥的作用;奶制品、乳制品企业中,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油料作物在提高食用油的营养成分中所起到的作用等。
篇6
3.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例跟踪审计探究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石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6.对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的探讨
7.陇南永兴王塄饮水安全工程自检补救分析
8.浅谈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分析
10.基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
11.高校新生《安全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实践
12.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
13.PBL教学模式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课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14.独立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肥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探析
16.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材建设及改革对策研究
17.安全工程专业化工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18.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9.浅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20.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2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
22.对应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思考
23.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初探
24.工程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5.浅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26.交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建设的积极作用
27.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8.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与水源保护措施
30.创建“土壤安全工程”
31.特色专业建设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作用
32.宣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讨
33.宣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讨
34.做好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及管理的意义
35.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与探索
36.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对责任追究
37.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38.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9.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0.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研究
41.安全工程专业《环境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禄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探究及对策
43.乡镇集镇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研究
44.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
45.浅谈信息化技术在交通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46.基于从业能力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47.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8.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49.3D虚拟仿真技术在“化工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0.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道故障影响因素及排除对策
52.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53.浅谈东昌府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5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5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蓄水池设计浅议
56.灵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消毒设备应用
57.浅谈如何解决灵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
58.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59.安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0.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现状分析及改革模式探讨
61.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综合性人才培养分析与评价
62.安全工程专业《空气调节》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研究
63.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连通海原县
64.产学研结合培养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65.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66.如何因地制宜设计农村人饮安全工程
67.建筑方向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68.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69.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问题的探讨
70.浅析高寒山区公路的安全工程管理
71.陆良县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
72.对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立项的认识
73.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思考
75.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机制
76.陆良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索
77.浅析福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措施
78.突出行业特色的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79.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80.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8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82.太康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办法
83.假期兼职对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84.沈阳质监加快部署电梯安全工程工作
85.基于MOOC资源的弹药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8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87.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88.解读《消防安全工程》系列标准
89.安全工程材料在重大灾害事故防治中的开发与应用
90.高职院校安全工程类专业校内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91.安全工程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
92.晋中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分析和探讨
93.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94.《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95.浅析煤矿安全工程监控发展走势
96.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9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篇8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国家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应当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1] [2]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社会各界没有足够的重视等多种因素,难以突破创新活动的瓶颈,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国家各级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并给予了很大的经费支持。众多高校也纷纷设立科技创新项目,扩大学生参与面。虽然资金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在实际的高校实行及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学生虽然有科技创新的意愿,却不知道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常常为了申报项目而四处寻找课题,甚至直接使用指导教师的课题或成果作为项目申报和验收。显然,这些违背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学生不但没有从这项活动中学到本领、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反而助长了学术不诚信、盗用他人成果等有违科研道德的行为。
高校专业教师也很希望从在校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中尽早发现具有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好苗子,从项目申报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常利用休息时间做实验、找资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甚至研究生的推选工作结合起来,那么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质量,另一方面能使广大教师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从而开展学生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互动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工作。[3]
因此,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参与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为例,从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互动关系,使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同时为其他专业学生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信息类专业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其设置包括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电气信息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等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具有高科技性、国际通用性、快速更新、重视实践和综合能力等特点,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较高。[4]通过长期的教学积累,我们在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有了一定积累,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教师只是满足于课堂授课和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根据专业的发展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没有顾及学生对知识更新的渴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类专业学生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上都在不断提高。单有书本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屡屡碰壁。这些都要求我们从教学大纲、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满足学生科技创新需求,更好地将所学发挥出来,服务社会。
三、构建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专业教学模式
(一)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课程内容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才能经久常新。通过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加入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所需知识内容,使学生将之前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尽快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近几年,我们在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根据专业发展快、前沿多、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等特点,把信息类专业的基础内容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相结合,在教学中积极引入课题实例、案例讲解,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组织学生拟定科技创新课题,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撰写课题申报书等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5]以往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活动联系起来,经过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课程的紧密结合,以及学生课题组的艰苦努力,不少课题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服务社会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信息类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类专业、对科学研究的热爱,锻炼和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二)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相关实践课程内容
传统的专业课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或实验员在实验室先给学生讲解有关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然后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测试、记录,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实际上仅仅是让学生动手验证、演示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独立进行研究性实验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上也存在不足。[6]由此,我们建立并完善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研究性实验的能力,从而锻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作为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部分,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建设,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使之更适合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上,鼓励学生不仅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更需结合工程实际应用问题,自行设计实践课题内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突破原有内容及方法,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地开展实践课程,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工程经历的教师指导下,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研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也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场地及物资保障方面,充分利用好现有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基础资源,尽可能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科技创新需求,使学生从设计、制作、安装、调试的过程都能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完成。[7]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作为学生科技创新培育摇篮。
(三)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是考核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参与方案制订、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等科技创新性和制造性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现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结合信息工程专业特点,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应与社会生产和研究实践相结合,一人一题,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8]此外,课题和实践项目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兴趣,跨学科、跨专业,实现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同时,遴选出好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使之成为毕业设计或完成后等同毕业设计学分。这样学生就能够安心且全力以赴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研究,同时由于选题切实来源于学生自身,是学生乐于参与的科学研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毕业设计实施的质量。
(四)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普及性的科技讲座和针对性的创新性科技竞赛培训教育,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专业缺乏认识,对科技创新活动更是一知半解。通过在信息专业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第二课堂”,邀请知名专业学者、企业知名人士举行“专家讲座”“杰出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科技价值观。通过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队,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传授经验,引导更多学生深入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而对于有强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愿及一定参与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竞赛专项培训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经验积累,我们积极探索了一套较适用于信息专业的创新教育体系,立足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研究性学习积极性,培养专业创新,使学生在专业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热爱专业。
四、结语
结合上述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内容、科技创新活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以及专业教育工作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科技创新活动和专业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通过专业课教学优化研究,并结合定期的调查科研创新活动和科技立项活动,学生对信息类专业的兴趣更加深厚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认知度和认同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也得到了逐年提升,并营造了良好的学风、班风,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注 释 ]
[1] 陈丽丽,王松涛,邓小莉.园林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93-95.
[2] 刘淑艳,陈光.浅谈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8):179-180.
[3] 刘正远,段玉玺,吕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8):71-73.
[4] 兰红,李淑芝.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4):48-51.
[5] 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篇9
(1)从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谈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王冰 王世仪 张成鸿 周万春 黄敏 刘佳
实验技术
(4)履带式双人休闲运动车的研制 张印 李小昱 王为 向德虎 冀牧野
(8)6-甲基尿嘧啶的绿色合成 耿静漪 姜文清 贾定先
(11)fe/cu-edta络合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探索 王新红 戴兢陶
(14)自噬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初探 金岳心子 高超 李婷
(17)基于fpga的立体停车场控制程序设计 韩延义 尹睿涵 徐帅 李岳
(21)带式输送机从动轴的疲劳分析 周立彬 陈焕国
(24)换热器性能参数实验台自动测试系统的改进 王亚辉 田瑞 冯志诚 王召阳
(27)基于gsm技术的温度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周曦国 陶薇薇
实验研究
(30)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map65s体外对微管聚合影响的研究 马爱珍 韩榕
(34)几种生物质活性炭处理有机实验室废水的研究 屈军艳 胡成 殷明义
(38)试管比色法检测淀粉酶值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探讨 杨萍萍 徐瑞雪 刘美 崔言顺
(41)bifeo3及其掺杂体系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吕平 宋涛 张曰理 闫宁
(45)茶叶渣负载羟基氧化铁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黄秋香 张庆乐 李娜 李敏 葛海燕
无
(49)参考文献 无
实验研究
(50)絮凝固液分离技术处理废弃泥浆试验研究 杨春英 白晨光 马庆松
无
(53)如何写科技论文的“结果与讨论” 无
实验教学
(54)基于matlab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 陈宏
(58)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物理实验教改与实践 李景庆 郑俊萍 崔振铎 原续波 沈永涛 王玮 冯奕钰
(62)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段祖安
(65)基于cdio模式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珍香 李全福
(69)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于专妮 王强
(7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在生物专业的实践 洪军 胡建业 王福梅
(74)“公能”素质教育与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艺 孙桂玲 李晓晨
(77)地方理工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于洪飞 龚红梅
(80)地球物理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郑晶 彭苏萍 朱国维
何登科
(83)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进 陈武
(86)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液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韩克镇 刘军营 王勇 刘同义 许同乐
(89)测试技术实验教学的特色创新实践 袁庆丹 刘军 唐东炜
(9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王晓迪 孙建国 武俊鹏 张国印
(95)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改革 王华 周孝琼
(98)虚拟实验在医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刘慧中 周金娥 李月琴 蔡玉兴 金玉杰 方敏
计算机应用
(101)高校校园网网络系统安全隐患防范对策探讨 姜贵平 时鑫 秦羽丰 孙海龙
(104)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联想教学法研究 陈美芳 毛淑娟
(108)使用excel软件求取反应级数的快速方法 葛华才 朱明丽
(111)基于校园网的统一威胁管理研究与应用 孙恒
(115)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 王良成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18)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 王玉法 梅兰兰
无
(121)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介绍 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22)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厂供电实验室建设 刘燕 鲁明丽 秦维勇
(125)基于局域网的金属材料热处理虚拟实验室构建 包俊成 王志奇 毕大森 高新树
无
(128)如何写科技论文的“实验方法” 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29)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彭儒武 徐海花
(133)大类专业招生制下的实验室构建 严家斌
(137)浅谈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王永会
(140)电气控制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赵亚范
(143)独立学院建立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思考 熊小芬
实习与实训
(146)以基础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绿色化意识与技能 林晓辉 董建 陈震 葛燕青 姜洪丽 曹晓群
(150)研究型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衣华鹏 张鹏宴
(153)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杨永良 李增华 侯世松 左树勋
(156)基于知识网络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共建与共享 郭广航
(159)基于协同模式的中药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方法 毕建杰 祝丽香 张明忠 霍学慧 叶宝兴 孙印石
(162)船用柴油机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欧大生 陈萍 王悦民 张剑平
&
nbsp; (166)面向实践的“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探索 刘迎澍 金文 陈曦 张慧群
(169)探析独立学院手工会计实务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李淑芳
(173)案例教学法在智能仪器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陈颖 林育兹
仪器、设备、技术
(176)离心泵综合演示装置的研制 曹亚鹏 袁中凯 任少锋 杜恪听
(179)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台设计方案探讨 崔四齐 杨晓明
(184)硅mems陀螺教学实验平台搭建 郭占社 曹乐 王显波 韩景轩
实验物资购、供、管
(187)高校可共用资源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武向侠 落巨福 王惟远 白垅 梁宏 张月琪
无
(189)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无
研讨与交流
(190)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取材途径 刘清波 黄红梅 陈智勇 覃静萍 赵燕 黄丽华
(19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何荣华 王一鹏
(196)谈物理化学实验的有效数字问题 任聚杰 郭子成
(199)巧妙利用生物化学实验中的错误 冯俊荣
(202)物理实验与基础力学实验承继和衔接问题探索与实践 王润永 杜宁 王琳 张敬东
无
(206)如何写论文摘要 无
研讨与交流
(207)颁获 无
篇10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
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
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 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篇11
1.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突出矛盾
自从1980年文化部、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各院校开始思考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重新制定了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并成批选送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访问、考察,到国内著名艺术院校进修、培训、观摩,举办各类展览会、研讨会等学术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普及化和制度化,催生了新时期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特长生的多层次教育体制,增设了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动画制作、视觉传达、包装设计等现代艺术学科,招生人数也逐年成倍增长。
2.高校美术教育水平亟待提高
(1)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在学科设置上主要有三部分:基础美术教育、设计类专业和纯美术教育,这些学科以设计类专业最为普及,因为此类专业毕业生能更好的找到工作,在就业率日益成为考评学校、学科成绩的重要因素的大背景下,各个院校教育理念自觉不自觉的偏向专业技能而忽视基础和综合素质的训练。
(2)艺术教育成为大众教育项目之一,一方面是国家富强、文化繁荣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艺术教育特殊要求的忽视。僵化的招生模式催生了应试性培训机构的繁荣,对基础文化素质要求过低使学习美术、考入美术院校成为了各地高中追求升学率的“避风港”,生源火爆的背后是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进而使高校美术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逐渐趋向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无法保证综合素质的提高。
(3)高校美术教育的核心在师资,而目前各美术院校尤其是非传统美术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配备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的现实问题。由于社会需求的激增和教育产业化的冲击,美术专业在各地高校大面积上马,随之而来的就是师资的严重不足,许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走上美术讲台,将自己接受的并不科学的艺术教育成果转而传授给新的年轻学生,循环往复,缺乏创新。
二、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建议
1.优化学科组合,重视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美术教育也应该是开放的。面对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拥有扎实的基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并不是平时专业课成绩好就一定能够适应工作要求,反倒是那些基础扎实并且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业绩更突出。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学科设置进行改良,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地适应专业方向的特点而有所侧重。除此之外,应将下列内容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当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始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把教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以及课堂里本来要先传授的所谓技巧、技法等教学内容放在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之中进行。
(2)在最初的基础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尊重自己心灵的感受,逐步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自愿地投入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提倡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把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
2.科学配备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美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要求不是流于俗套而是现实反映,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被视为“师者”的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严于律己。许多年轻教师,工作时间不长但是“老师”的架子却端得很足,对学生极不客气,一副居高临下之势,下了课根本不与学生交流,责任心不足,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而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对学生要求进步的诉求态度冷淡,应付敷衍,缺乏为人师者的胸怀和气度。
(2)改革美术教师评价体系。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乃至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教师的评价只重所谓学历程度和科研成果,轻视乃至忽视对教学能力的评测。老师的天职应该是教学,出成果的基础应立足于教学实践而非脱离教学,现在却大多数教师为了评职称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跑课题、找项目、发论文上,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固然有自身责任心不足的原因,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关于教师职称评定的改革是一个范畴更广的话题,在此不予详论,笔者只是建议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针对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对美术专业的教师采取更为灵活的评价体系。
3.全面改善现代教学硬件设施
(1)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媒体教学手段融入美术课堂已成为必然。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以教师初步讲解、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再予修改的模式进行的,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限制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时代在发展,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通过利用现代媒体形、声、色并茂的传达方式,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美术教育应以实践为主,基础理论也是为实践服务,现代化的美术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而应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创作实践,只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体现美术教育的本旨。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篇12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篇13
公共关系包括了社会上任何一种组织与公众的关系。除企业外,公共关系还涉及政府、学校、医院等各种组织。正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广,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公关活动,如时装秀、新品会、新闻会、各行业的剪裁仪式、大型晚会、名流宴会、慈善公益活动等。
千万别认为这个被简称为“公关”的专业是陪人喝喝酒、侃大山的,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是传播管理,所以具备一种更高级别的管理思维才可能有大的突破。公共关系学的本质是沟通,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沟通传播都是组织运转的剂。
大多数同学高考选专业时都是迷茫的,我也不例外,不过四年大学本科读下来,我觉得我不后悔选择这个专业,这个专业除了给我带来能力的提高,还有许多有趣的课程,如演讲与辩论、社会调查、媒介社会学、广告学、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等。
这些课程设置,虽然像“大杂烩”,不过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选择的机会,因为很多课程都会涉及诸如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在一个学术氛围开放的学校,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深入研究。
青春修炼手册
大一的课程主要是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社会科学,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行综合运用。在大一课程安排比较轻松的情况下,很多同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一来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拓展人脉,二来可以接触到一些社会问题,增强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二的课程包括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网络传播、数学媒体导论、社会调查、公关写作、演讲与辩论、市场营销、媒介经营管理等。大二的课程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专业的特色,及早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有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多以小组讨论、“实践+论文”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课程考核的形式不是冷冰冰的试卷,不同科目的老师会根据执教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一些计划目标或题目让同学们分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专业知识来解答问题。比如社会调查的课程,每个小组都需要完成一个具体的调查任务,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了,才能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
大二的课余时间,除参加社团活动外,一些同学开始陆续参加大大小小不同的比赛,可能是策划营销比赛,也可能是社会实践调查,总之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关系学有个“奥斯卡”级别的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是公共关系学专业同学操练专业技能、增强综合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到了大三,除要学习一部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外,主要是学习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危机传播与管理、公共关系伦理与法规、传播学研究方法、公共关系案例与实践、公共关系评估、广告策划与策略等。大三这一年应该说是专业课程最多的阶段。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促使大家产生一些做研究的想法,可以自主地完成一部分学习。到了大四,除了论文,同学们就要思考出路,为读研或求职做准备了。
虽然文史哲、社会科学类专业多多少少都有点“虚”,毕竟学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公式计算、材料合成等,但是经过公共关系学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活,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
第一类是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的公关宣传部门工作。会设立公关部的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例如宝洁、西门子、阿里巴巴等。
第二类是成为专业的公关人员。较为出名的公关公司有伟达公关、万博宣伟、蓝色光标、奥美咨询、安可顾问、中国环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