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自我成长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制约着教学效果。而教师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教学业务水平就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不断提高的。
善做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有心人,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加速自己成长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进行自我反省,不仅能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弥补不足。这样,自己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会逐步提高,教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也会日益增长。
其次,有利于教学的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一艘远航的轮船,不仅要有一个先进的罗盘,更要有一位不断更正航向的舵手。一位敬业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有一双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的慧眼,“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同样有益于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即使拥有过硬的本领,也难免在上课时有些纰漏,甚至出现有失水准的拙课。通过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检查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到教学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处,不仅可以发扬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寻求补救措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就是这个道理。久而久之,业务水平自然得到了提高。
第三,有利于复习借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生物课程设置和考核的特点,决定了复习时间紧、知识容量大,所以要求教师要精讲精练。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借鉴平时笔录的授后教学总结,从中可以判断出那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平时授课中落实得很好,那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复习辅导时心中有数,就能做到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抓重点、克难点,迅速提高学生成绩。
我们常常把刚从事某一学科教学的教师称为“新手”。作为“新手”,有的是热情,缺的是经验。我们更应当把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坚持经常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的反省、总结,自我鞭策,永不自满。
我教过三个学科,常常作为“新手”教师,把这方面的感受反复体会、揣摩之后,我感觉到,要做好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得”和“失”的关系。经验、心得要记下来,失误、不足也要找出来;“得”越多,进步越大,“失”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具有双倍的作用;“得”勿夸大,“失”勿怕丑。
篇2
1、综观我园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重视对教师具体工作的评价和考核,忽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评价功能,最后造成评价过于功利性。
2、评价主体较单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虽然有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但主要是幼儿园领导者的评价,不仅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而且也忽视了幼儿和家长的参与评价。
3、评价方法单一、呆板,主要是运用总结性的评价而忽视形成性的评价,这就很容易使教师只知道自己工作的结果而不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为了正确使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增强我园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决定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二、建档内容
教师成长档案是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材料。根据我园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园教师成长档案收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个人基本信息。
个人基本信息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要求教师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必须包括:所学专业、最后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专业技术资格级别及相应聘书、教育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从教年限、工作经历、个人特长和喜好等。
(二)个人成长系列。
我园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多,设置教师成长系列发展目标是我园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的重要环节:有专业成长系列、教育教学技能成长系列、个性化发展系列等内容。
(三)评价系列。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我园根据每一阶段园里所开展的工作,对教师的阶段成长都进行评价并收入到教师成长档案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对上述内容加以完善并设置细化栏目。每学期我们还要求并指导每位教师将成长档案中的资料分类归档,并组织展示交流。
三、评价运用
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后如果不加以运用,这项工作就会失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倘若运用不科学,将会伤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园教师成长档案的评价方法主要:
1、自我评价。教师是自己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教师在收集整理成长档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否定自我,随时调整充实记录袋内容,总结成绩,发扬优势,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予以弥。教师自我评价将成为教师成长档案内容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同事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可放在教研组进行,并同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之间的评价针对性比较强,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家长评价。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是否爱孩子,家长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工作的评价往往能切中要害。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家长会、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方式,让家长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评价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长评价教师是社会参与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体现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上述三种评价的结果以文字形式进行描述,纳入教师成长档案之中,从而为最终形成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提供真实依据。
4、幼儿园综合评价。幼儿园综合评价属于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总结性评价,体现明确的导向性和终结性。幼儿园综合评价由幼儿园组织专门的评价小组对成长档案的各项内容进行审核,并对各项内容进行评分;对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简要而明确的文字描述,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利于教师今后的发展。幼儿园综合评价结果也要纳入教师成长档案中。
四、管理措施
我园对教师成长档案的管理一般是以教师个人为主进行收集整理,由
所在教研组进行经常性的指导督促和评价,实行个人保管与专人保管相结合的方式,并定期安排检查、评价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具体的管理措施有:
1、成长档案中的内容由教师自己填写,平时由教师自己管理;学年结束时交幼儿园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成长档案中的内容满了之后由学校档案室统一存档,并配给新的成长档案袋。
2、在期中和期末分别展示每位教师的成长档案的内容。期中展示教师的成长档案,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照其他同事的成绩而有利于取长补短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期末展示教师的成长档案,其目的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3、不管是期中还是期末展示教师的成长档案,都注意分类别、分专题展示。五、建档感悟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尽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认为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1、教师成长档案的建立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内在潜能。
2、教师成长档案的建立提高了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
3、教师成长档案的建立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
篇3
1.关注群体,关注自我。关注群体,就是要关注自己所处的组织、团体和社区,研究自己周围的职业文化、职业伦理、职业生态和职业成长,积极融入其中,成为其中一份子,并从中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使自己成长为群体中合格的一员;关注自我,就是把自己放在群体中的同时,审视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自我以及从属于群体中的自我。就教师而言,关注群体就是要关注自己学校的单位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同事关系,尤其是要关注直接组织(如,教研室、系部)群体。关注群体不是关注他人的课时、收入、家庭、人脉等隐私或者个人事务,不是拉帮结派、散播谣言、打小报告或者恶言攻击,而是在熟知群体运作机制尤其是人事政策的前提下,在了解身边成员学术水平、教学特点、性格特征、成长背景的基础上,寻求自我的主动融入,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周围大环境之中,将个人的职业成长同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相结合,将个人的学术素质同人文素质相结合,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就高职教师而言,关注群体还包括对整个高职教育的关注,关注高职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高职的生存状况、未来发展,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同整个高职教育结合起来,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实时调整自我,主动适应高职未来的发展需要。
篇4
通过对新教师的调查和了解,笔者发现,新教师虚心、热情、积极性高,拥有较强的创造性,对自己专业成长有所要求;但考虑事情片面化,缺乏工作经验,怕苦、怕累、玩心大,工作缺乏目标,理论、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做事不能持之以恒。为了帮助新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中心幼儿园针对新教师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需要开展了业务培训。
1.新教师培训内容
新教师对幼儿园常规及一日活动安排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如何面对孩子,所以首先要对新教师进行一日常规的培训,讲解各个环节教师做什么,幼儿做什么;然后让新教师进行实践。通过上岗培训新教师很快就能够熟悉一日流程,并能有效地组织幼儿活动,完成一日的基本工作。
由于80后、90后教师的思想观点和想法各异,对于新教师的培训还应超出以前教师培训的“老四样”――如何带班的培训、理论纲要的学习、听说课、外出参观,从新教师的现状和特点出发,选择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培训。教育“以人文本”,对于新教师的培训也应从这一理念出发。为此,中心幼儿园除组织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增添了新教师们感兴趣的才艺培训、说话艺术培训、网络应用培训、漫画培训、街舞培训等,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是主人”“角色互换活动”“制订个人一年的发展计划”“放飞心情”“新教师风采报刊”“拿手活动大展示”等。在这些活动中,新教师成为幼儿园和自己的主人,通过自我展示提高了责任心和自信心。这些从兴趣出发、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活动,帮助了新教师更好地彰显自我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中不断成长,在专业上得到不断的发展。
2.在培训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切忌盲目性培训,应对新教师上岗前的专业能力进行调查。
(2)针对新教师兴趣设计专业技能学习内容。
(3)培训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如网络应用培训、仪容仪表培训、现代舞蹈的培训、才艺展示的培训等。
(4)培训内容应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5)切忌目标定位过高,要从完成常规工作入手。
(6)培训要多采用“一对一、手把手”式教学,让新教师经历“模仿―学习―领会―理解―创新”的过程。
(7)指导教师应与新教师多交流,观看他们组织的活动,与新教师一起制作环境和区域材料、一起备课等。
(8)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发展应有持续性评价,要了解新教师的最新发展,对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达到引领无痕。
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新教师要想有效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认识自己的现状和不足,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只有发现自己的实际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促进专业成长。自我反思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中心幼儿园的新教师对这一点有较深的感触。
一位教师在反思中说:“作为新教师,反思更是课后必做的事情。通过半年的独立带班,我深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新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方面中都有欠缺,所以这半年中我坚持每次课后都写反思记录,现在我发现自己带班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教学反思的重点在“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这才是写教学反思的真正意义所在。通过写教学反思,新教师们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们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三、各种交流活动
1.一对一交流
对于新教师来说,统一的课堂传授有时不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领悟,因为他们的工作经验少,对一些口述内容难以理解,指导教师只能一对一地进行展示,再逐步讲解。这样,新教师学到的才是适合实际的有用的经验,而不是空洞的难以利用的泛泛而谈。此外,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慢慢思考和感悟、成长与发展,切勿急于求成。
2.共同学习
学习不是新教师自己的事情,要想让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其他教师必须与他们共同学习,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仅仅是因为能力不足和任务要求,而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自我追求。如在中心幼儿园中,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互相交流是每周五的“保留节目”,新教师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吸取他人的有效经验,学习他人看待问题与事物的角度,在专业上慢慢地成长起来。
3.行动研究
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开展家长助教的研究,有效地利用家长的资源,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充分利用每一位家长的资源,帮助新教师在活动中与家长、幼儿共同成长也是促进新建园发展的有效策略。家长来园与幼儿一起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这一方面促使教师每天精心准备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家长的经验对于新教师的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新教师的培训以及各项促进教师成长的活动,中心幼儿园的新教师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笔者对新教师入职一年前后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比研究,发现新教师的带班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随机教育能力、专业技巧、教学能力等在整体上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反思中积累 积累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公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从中得到一个结论: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课后反思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回味,它既记录着曾经的失败,也见证了教师洒下的汗水。反思中,蕴含着自我诊测和自我提升的功效。因此,我们要将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记得笔者在一次的公开课上,教学的是“直退后滚翻”的内容。学习中,教师的讲解很到位,学生练习的参与兴致也很高。可是,到了让学生分组训练时,学生兴趣高涨,个各争先恐后,挤成一团,场面特别混乱,课堂近乎失控。笔者很是尴尬,下课后大声训斥学生不配合,煞了课堂的“风景”。其实,这样情形在平时的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后,为了避免活动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教师必须及时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这样才不会导致“乱成一锅粥”的情形。最后总结出,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经验的总结和积累,遇到这种情况手足无措,结果造成课堂局面的失控,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的升华。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将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及时总结、升华,上升为经验。它能使教师在形象、直观、具体地教学中发现长处,摒弃短处,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重新审视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如耐久跑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令体育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项目。因此我在进行耐久跑的教学时发现,如果让学生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中进行练习,学生的兴趣便很浓厚,运动的持久性也变得很强。于是,我将这一发现进行了整理、完善,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自己也收获了一定的心得。
反思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心得,但是教师如果对这些经验不善于总结,提炼,这些宝贵的心得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经验上。而如果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注重对经验的积累,能及时将其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则会大幅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比如,我们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发现,体育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利用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于是就提出了德育体育,通过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内容,不仅发挥了体育课堂的德育效果,还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如果教师不注重对这些经验加以归纳,那么将会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得到推广和运用,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二、反思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既是学生获取体验,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有效地进行反思,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不强,评价水平也较低,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因此,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将其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建立良性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使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完善和改进自己。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写课后反思是为了发现课的长处,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以求更大的进步,千万不能将它流于形式或将其看做负担。相反,教师更应将其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心灵感悟的记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记录问题时要言之有据、客观真实,切忌东拉西扯,言之无物。另外,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对待课堂中的亮点和缺失。
比如在体育课时,因为防护措施的不当导致了学生的意外伤害,教师就应客观实在的反思自己的失误,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纠正,避免重复发生;反之,对存在的失误回避或轻描淡写,不但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而且更易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
建立反思档案。定期重温和整理反思档案,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汲取以往课堂上的得失,及时补救,另一方面,更能使教师练就发现的慧眼,从而使教师捕获每一节课的闪光点和不足。因而,适时回味,不断总结反思档案,意义重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真正内涵,这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体育教学反思可以是教师的个人反思,也可以是集体反思,可以是自己教学常态工作的后续,也可以是优质公开学习后的经验总结、学习体会……有人说:“一个人工作20 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 次重复。”可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反思,就没有发展,没有反思,就没有升华。在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认知过程中的探索者和思想者的教师,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地方,只能坚持、一如既往的继续,经常利用教学实践及时思考,有效反思,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然性
(一)教师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
Freeman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是外语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目标是提高自身素质。这说明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自主发展。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指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觉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行为。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由两方面内容组成: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外因,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内因,内因起根本作用,是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青年外语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状况,自觉设置专业发展相关规划,进行专业学习,同时不断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增强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责任感,促使青年外语教师自身对外语专业的发展保持自觉主动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调整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发展,让自身的专业发展达到要求。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从当前国内外语教育情况看,外语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是外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教育改革的成败与青年教师密切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外语教师师资队伍也存在年轻化问题。新入职的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很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年轻化的特征是可塑性强,其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可预料性。因此,很有必要探讨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主的概念成为外语教育领域的热词。教师自主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过程、有效实施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自主地进行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即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自己监控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自己评价自己专业发展的状况,把外在的要求同自己的发展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反思,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结构进行分析,认清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运用必要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专业素质和完善信念系统的动态过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在内容上包括专业道德和精神、教学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理念等方面的意识,时间上包括对过去自身专业发展状况的总结意识、对现阶段自身专业发展态势的意识以及对未来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三方面内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是指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语言能力以及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等与外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能力。
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自主意识
篇7
1、理论学习制度是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必备条件。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概念、新方法的有效保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添加剂”,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学理论新动态,转变教学理念,获取教学新信息,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改理论水平。
2、教研教改制度学校可以根据开学初的教研教改计划,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实效性,开展上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或开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并从中吸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已之所短,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自我提升。
3、教学反思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我课堂活动的经验总结与成败反思。不断审视自我的教学行为,及时记下自已教学中的亮点,问题分析,理性思考与改进措施,培养教师自我反思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二、名师名家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教师多处农村学校,农村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新课程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相对滞后。借助名师名家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引领我们专业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取得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效果。
1、名师名家的专题论纸学习。为了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家名师的专题培训,读名师专家的专题理论著作,如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让老师接受各级业务培训,从培训学习中学到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专家名师的课例品析。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展示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厚重的文化积淀、驾轻就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听取、观看名师名家的优秀课例,学习名师名家的做法,吸取名师名家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驾驭能力,使教师在学习中感受名师名家身上折射出的专业素养。
3、课题引领。走科研兴校之路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发展的共识。学校可以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勇于承担各级课题,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课题教研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先模仿他人做法,从扶到放、从学到创,走科研之路。
篇8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1.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发展,老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3]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按教学的进程来划分,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师才能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可。
1.2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一个成功的、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借助反思,教师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1.3能改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方式。教师的职业成长,就其途径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无疑地,后一种成长方式是更为常规和有效的。它有两大优势:一是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要求。二是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学反思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反思强调批判与发展的自觉性和深刻性,自主发展则强调批判与发展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两者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样,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愿望就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研究者的地位,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因此,成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专家,就意味着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要通过自己自觉不断的“反思”和“审察”,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工作及经验进行反思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4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要想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应付自如,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经验展开不断的反思,从而找到走进学生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路径。
2.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2.1要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教师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2.2要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向导。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新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新的教育理念激发课堂活力,以新的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转变教育理念,用陈旧的教学思想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不但害人害己不说,还会误人子弟。因此,要多多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是否自觉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一边搞教学,一边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身体力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3要多方沟通,提高反思能力。也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通过专家的引领,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的互助,或者以以老带新等形式,走出去或请进来,主动邀请教学同行一起进行反思,对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请教同行,认真听取同行的意见,进行深度的反思分析和研讨交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反思。这是加强与其它院校和同行沟通、交流与学习的难得的好机会,要好好珍惜。但是,在一般条件下,教学反思尤其要注意与两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其一,与同事之间的探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通过交流与探讨,也许会受到启发或者得到更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好办法。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既有不同的个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奇思妙想无不出自于个体的灵光一闪。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亲自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才不会平淡,才显得异彩纷呈,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篇9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
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它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
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篇10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发展,老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按教学的进程来划分,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师才能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可。
1.2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一个成功的、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借助反思,教师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1.3能改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方式。教师的职业成长,就其途径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无疑地,后一种成长方式是更为常规和有效的。它有两大优势:一是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要求。二是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学反思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反思强调批判与发展的自觉性和深刻性,自主发展则强调批判与发展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两者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样,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愿望就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研究者的地位,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因此,成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专家,就意味着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要通过自己自觉不断的“反思”和“审察”,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工作及经验进行反思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4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要想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应付自如,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经验展开不断的反思,从而找到走进学生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路径。
二、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2.1要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教师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2.2要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向导。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新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新的教育理念激发课堂活力,以新的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转变教育理念,用陈旧的教学思想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不但害人害己不说,还会误人子弟。因此,要多多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是否自觉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一边搞教学,一边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身体力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3要多方沟通,提高反思能力。也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通过专家的引领,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的互助,或者以以老带新等形式,走出去或请进来,主动邀请教学同行一起进行反思,对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请教同行,认真听取同行的意见,进行深度的反思分析和研讨交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反思。这是加强与其它院校和同行沟通、交流与学习的难得的好机会,要好好珍惜。但是,在一般条件下,教学反思尤其要注意与两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其一,与同事之间的探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通过交流与探讨,也许会受到启发或者得到更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好办法。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既有不同的个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奇思妙想无不出自于个体的灵光一闪。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亲自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才不会平淡,才显得异彩纷呈,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篇11
一、校本教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发明了行动研究法,将实验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半个多世纪以来,行动研究法也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修正,根本目的在于明确教学研究会对实际教育过程产生怎样的效果,从而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对实践活动进行改进。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只有教育专家、学者和教授才会进行教学研究,而教师只要接受教学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了。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校本教研成为新课改的内化方向。也就是强调教师是研究者,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进行落实。传统的教育研究过于艰深,偏重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不紧密,难以真正改进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大量的教学一手资料,充分地了解了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能够通过行动研究将合适的情境教学理论构建出来,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校本课程是行动研究的一种衍生,是行动研究的本土化模式,当前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形态。校本教研就是要以学校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要将学校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将一线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实践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探索规律,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的特点在于其核心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以教师群体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在当今社会中,由于行业和工作的分化,每一个行业都具有特殊的规范、态度、技能和知识,我们称其为专业,例如教师、律师、医师等。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五个具体的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获得机会,能够参与专业成长活动;第二阶段,教师积极参与了专业成长活动;第三阶段,教师在专业成长活动中获益;第四阶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第五阶段,教师利用反思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专业成长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而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一项专业化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实现专业成长。教师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教育家,通过教育专业成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教师要突破“教书匠”的桎梏,成为教学的反思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三、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通过校本教研,教师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否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和探寻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了解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包括当前的效果和将来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自行自觉地和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研究。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对教育教学行为中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使教师具备理性化、显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难以模仿和言传,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行为中,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的学识修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独特个性都会影响到其教育教学中的智慧、价值观、信念、洞察力、教学灵感和直觉。通过校本教研,可以使用实践经验总结、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方式,把这种隐性的知识和技能显性化。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应细化的专业知识进行转化,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可以充分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自觉的理性化和显性化,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改进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进行反思,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就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省,了解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为根据来矫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理性。通过校本教研,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本质、教师的社会职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地方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方针等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有意义的改革建议。
4.使教师走向教育自觉
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化成长,教师不仅可以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能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职业价值,获得职业幸福感。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能够通过理念和方法,超越教育本能,获得理性上的升华。教师可以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和精神境界,进行自我成长、自主发展。校本教研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学校中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使教师内在的成长需求得到激发,从而学会自觉地研究、学习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
校本教研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连续的、全面的、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自觉地进行理论研究。校本教研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学习、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经验总结等活动来获得专业成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实践证明,我国中小学的校本教研遍地开花、成绩斐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66-03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
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它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
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篇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正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入注重内涵提升阶段,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科研型、专家型教学名师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部分省市启动了“中职名师培养培训工程”,为中职名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名师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自主完善和主动发展,而校本研究是中职名师成长的必由路径。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实践重点
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以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究应倡导“立足课堂,回归实践,行为跟进”的理念。
立足课堂:凸显教师为研究主体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华东师范大学顾泠沅教授曾说: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教师们选择最多的是: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占72.4%)。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近年来,随着中职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学生差异日益突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质量低下,这是目前各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未能深入扎根课堂,难以凸显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作用,因此研究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自我反思流于形式,同伴进入课堂情非所愿,专家进入课堂来去匆匆。而相对于专业研究人员,一线教师更了解课堂,更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刻的体验。“回归课堂,关注课堂,研究课堂”,这是校本研究的基点。校本研究只有立足于课堂,解决目前中职课堂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回归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靠实践性知识作保障。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及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行动性、情境性、反思性与个体化等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等。教师作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实践性研究理应是其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向。部分教师并不能清晰认识中职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好高骛远,跨界进入本该属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而忽视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放弃了丰富的实践研究资源。校本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亲历体验,中职教师既要置身于教学实践情境中,又要注入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以实践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中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
行为跟进: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教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不同的回应学习及工作环境的行动方式是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关键性区别。问卷调查“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统计结果显示,教师选择最多的是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再听课、评课、指导改进(占57.7%)。目前,中职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经历培训后,尽管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并对教学改革有着强烈的探索愿望,但一到课堂,教学改革就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如何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行为上,仍是许多中职教师的困惑,这也是中职教师在职教育的现实诉求。校本研究正是立足于中职一线教师的内在需求,着力解决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落差。要实现从理念的认同到教学行为的改进,把职教新理念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要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差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差距、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差距。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如图1所示。
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深度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 J 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经历、学生的反馈、同事的评价以及理论文献的解读中对自己的理念、知识、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使自己的专业成长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才得以真正的落实和实施。自我反思贯穿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自我反思的形式有:课堂观察(包括自我的课堂观察与他人的课堂观察)、与同行或专家的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包括成功的、失败的或困惑的案例)、教学摄像、学生反馈、教学日记、阅读教育文献等。自我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如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及策略、课堂文化等)、学生发展(如兴趣及爱好、知识及技能、策略及方法、心理及人格等)、教师发展(如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人格魅力与自我形象等)等方方面面。
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校本研究是围绕各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进行的,但它不能仅依靠校内的力量,还要依靠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由于中职的扩招,大多数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终日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且,各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因而导致教育理论知识匮乏,以至在教研科研过程中往往仅凭个人兴趣、习惯或固有经验进行,这既影响了教研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于中职学校的一线教师而言,专业研究人员有更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及更丰富的教研科研实践经验,因而专业引领就是既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专业引领包括课堂层面的合作和科研层面的合作,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课题研究指导等。通过课堂研究合作,促进一线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跟进,为一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提供专业帮助。通过科研合作,专业研究人员能给一线教师以课题研究策略、方法、过程等深入指导,促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学会思考、主动反思,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对话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能力。
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孤独”或“孤立”的。教师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使绝大多数教师常是孤军作战,很少有相互交流分享、相互切磋的机会。尽管各中职学校普遍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但教师们的参与往往是出于行政压力或功利诱惑,普遍存在拒绝合作、表面合作、不合而作等“合作性缺失”现象,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其专业价值。校本研究尤其强调集体智慧,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加强相互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互动互促、成果共享、共同发展。只有建立教师同行组成的专业合作共同体,校本研究的同伴互助才成为可能。专业合作共同体的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元素的真实合作。教师的教学际遇、困惑、得意和迷茫,通过同伴互助才得以相互分享;专业合作共同体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对话、实践反思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行动教育合作研究,校本研究才能变得更充实而富有意义。
中职教师校本研究的实践形式
校本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课例研究、课题研究、集体叙事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实践形式,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课例研究:促进理念与行为的重构 课例是校本研究中教师学习及反思的“支架”,也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能够为教师创设一个安全、可信任、允许“犯错”的氛围,围绕课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态度等不可观察的因素视为重要资源。实践智慧大多数是默会的,存贮于个人经验里,镶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而课例能将实践智慧显性化、具体化。课例研究贯穿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各个环节,重点在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课例的选择可基于三点:一是关系师生成长且又难以处理的“教学事件”或“教学困境”;二是符合专业合作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三是适合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准备状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课例研究可以采取“一个课例,三次观课,四次会议”的方式。具体实施可分四个步骤进行:课前会议(讨论)——原行为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讨论新课设计)——新设计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讨论教学行为改进)——新行为阶段观课及课后会议(分析比较三阶段课堂教学的差异和变化)。教师借助课例,能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在专业合作共同体的相互对话中,不断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理念与行为的重构,实现理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进。
课题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课题研究是名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路径。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往往存在思想不重视、时间不允许、能力不支持、方法不得当等现实问题。即便部分教师有参与课题研究的强烈愿望,但“如何选题”、“如何研究”、“成果如何转化”等问题仍困扰着他们。由此可见,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已是当务之急,而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问题即课题”,中职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自己的、个性化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因此,中职教师需要“自下而上提出问题”,但在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还需要有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持,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还要善于“自上而下输入学理”,力图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沟通融合。因此,中职教师,一方面,要细心观察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逐步积累,善于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课题研究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中职教师只有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才能提高自身素质,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乃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集体叙事:实现认知到情感的升华 教育叙事是记录教师职业生涯及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集体教育叙事可理解为“我们一起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的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认为:教育叙事基本特征是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教师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集体教育叙事可按照下列路径进行:进入特定情境(确定叙事主题)——分别叙述故事(自我表达观点)——归纳共性问题(再现叙事主题)——重新讲述故事(重新组合编码)——形成叙事文本(确认评估研究)。教育叙事聚焦于教师个体经历,表述个体经验,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自我反思为媒介,并且参与者全程合作。教师通过再现教育故事而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相互支持、彼此分享,从而将教育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教师通过对自己讲述的或他人讲述的故事进行再评论和解释,在叙述教育故事过程中对个人的认知及情感进行反思、梳理,对个人的理念及行为进行解构、重构,从而实现认知的优化及情感的升华。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主完善的过程,成长的路径有很多,但个性化的校本研究是促进中职名师成长的根本支撑和内在动力,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校本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回归实践,在专业引领及同伴互助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才能成长为教学名师。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3(1).
[2]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