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与考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与考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与考试论文

篇1

(一)加强考试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的教育

考试管理工作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在整个考试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考试管理工作的质量密不可分。首先应从强化管理人员教育入手。在人类社会众多的考评中,考试被认为是相对最公平、公正的,这就要求考务管理人员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德素质。作为每次考试工作的组织者和执法者,考试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执法公正,必须制止考试中一切不良作弊行为,以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保证电大教育的声誉。考试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要避免出现报考、订卷的遗漏,避免因试卷保管不严而失密或丢失等。考试的每个环节一旦出现错误,后果往往难以挽回,因而要求考务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广大监考教师作为每场考试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只有在良好职业道德的引领下,监考教师才能在考场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懈怠,不会因为担心与学生起冲突而明哲保身,对考试违纪现象睁一眼闭一眼。

(二)提高考试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适应开放教育考试新趋势

开放教育考试工作由领导负责,考务人员具体组织安排考试,监考人员实施每场考试具体过程。考务人员是指负责考试报名、组织安排学生考试的教师。为提高综合素质,应依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对这两类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如考务人员在熟悉教务系统的同时应侧重其对教学计划的熟悉、课程性质的分类、考试方式的准确分类等方面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负责机考的考务人员还必须对报名系统、考试系统的操作流程与要求做到全面了解,能妥善、及时地解决机考中的突况。而对于广大监考教师,也要分两类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培训:一是纸质考试考场的监考工作,要强调的是监考工作的流程步骤、考生信息的核对和查证、试卷分发的时间点、门类的核对、人数的清点、缺考统计、试卷的安全回收等项目;二是针对采用计算机进行机考的课程,除常规的考生信息核查外,还要求监考教师必须善于处理计算机及考试系统的一般故障,以解决机考中出现的死机、系统错误、电脑故障等现象,保证考生正常完成考试。

(三)根据成人学生特点,改革考试方式和题型

有研究表明,15岁以前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15~25岁是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25岁以后是思维力最佳的阶段。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对象都是成人,已过了记忆的黄金年龄。对湖州电大2013秋和2014春的1631名学生入学年龄的统计显示:小于25周岁的650人,25~30周岁的473人,31~40周岁的400人,大于40周岁的108人,处于记忆力较好年龄的仅占39.8%。成人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记忆力日渐下降,而且他们还需要面对社会、工作、家庭等各种压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无法用大量的时间记忆所学知识,但他们有着较好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及实际工作经验,为适应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开放教育不仅在开设课程上要与时俱进,偏重实用型,更应在考试方式和考试题型方面进行有效改革,适应学生需求。

1.增加开卷考试数量。开卷考试形式是最适合成人考试的一种,增加开卷考试的比例,增加主观题量的比例,可以减少学生作弊现象,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升级半开卷考试形式。半开卷考试形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多数学生的支持,但相对来说这种方式能提供的信息量还是不够的,如果能从一张A4纸变成几张,对学生来说整理半开卷纸的过程蕴含了更多复习知识的意义。

3.适当采取研讨论文形式作为课程评估手段,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加强学与用的结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课程特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设计一些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题目,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用调研报告及论文形式作为考试形式。

4.加大机考和网络考试形式的力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搭建更完善的远距离教育平台已成为成人教育的热点,教育手段实现网络化的同时对于适宜网络考试的课程,应建立完善的试题库管理系统和考试系统,全面实现考试的无纸化和网络化。

(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监考教师队伍

近年来,电大的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传统单一的书面考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陆续推出了无纸化考试、基于网络考试;为适应成人教育自学能力强、记忆力相对较差的特点,推出开卷、半开卷、100%形考等多种形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实践报告、小论文等多种开放的形式。随着电大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人数增加明显,就湖州电大来说,近年来,在校生人数达4500余人,每学期各种考试考次达三万余人次,每次考试工作人员多达130余人。随着考试方式的多样化、考生对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工作也呈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学员年龄相差较大,从事工作行业复杂,思想社会化、复杂化,要处理工学矛盾,等等,势必影响到电大开放教育在教学、考试方面的管理。其中监考工作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事物。组建一支稳定性好、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全面的监考教师队伍,很有必要。在监考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建议采用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队伍年龄结构宜保持在2∶5∶3的比例,男女比例保持在1∶1,以便在监考安排时做到一男一女、一老一少的搭配,更好地实施监考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湖州电大近年来对监考教师的遴选就努力遵循这一原则,除了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外,还结合学校实际对参加期末监考的教师作了如下规定: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在本校工作时间一年以上;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有较好的亲和力和处事能力;身体健康,能保证期末考试期间4~5天的监考工作时间等。对湖州电大2013年秋100名和2014年春94名参加期末考试工作的监考教师年龄统计分析显示:30岁以下分别是19和24人、30~40岁的有53和44人、40岁以上的有28和26人;年龄比例2013年秋约为2∶5∶3,2014春为2.5∶4.7∶2.8。其中,男女比例分别是49∶51和49∶45,基本能实现考场人员配置合理化。由于我校与高职院合署共建,师资队伍充裕,学历层次也较高,参加考试工作的人员中仅3人是专科学历,且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79人均参加了二次监考,稳定率在84%。此举较好地消除了人员频繁变动对电大监考工作带来的隐患;对于新加入人员在安排上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更好地避免了监考过程可能发生的问题。

篇2

1.农民参加人数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学考试在农村的知名度不高

调查了400人,其中上王各庄村260人,于古庄村140人,调查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和少部分小学毕业的中青年。统计显示,只有3.5%的农民了解或者知道自学考试。

2.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农业生产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问卷调查显示,自学考试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农业生产有差距,不能理论结合实际。其他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湖南省,在理论教学方面,多为短线式的应试辅导,学生机械式学习,深度广度都不够。大多数课程内容未及时更新,忽视实践教学,忽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中缺乏必要的实验、实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造成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生实验能力和职业技能不高。

3.助学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农村考生只能到市里参加助学辅导,距离远、交通不便,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有农民表示,当初想参加自学考试时,不知道向哪里咨询,经多方打听才得知,但又需要到市里,还有后期参加助学辅导、考试等,因为太麻烦就取消了参加自学考试的打算。还有农民表示,前段时间给区自考办打电话询问报名事项,工作人员告诉他,需要上网报名,结果自己在网上尝试了好长时间也没能报名成功,现在都是信息化、网络化,这些东西以前没怎么接触过,一时半会儿还真弄不懂。农村大多助学辅导体系不健全,造成了考生咨询、参加辅导、毕业等环节的困难,加上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考试通过率极低,致使一些考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4.大学生就业难、农民个人自信心、厌学心理、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报名热情

近几年,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就业形势不乐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400名中青年农民中,有农民表示对于报名参加自学考试感到自己基础薄弱,担心学不好,不能毕业。有农民结合自己以前的上学经历,觉得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自己很不擅长学习,成绩也不好,因此,对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农民根本就不想继续学习,认为没有时间、学费等。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自学考试在农村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栏、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各种渠道全方位宣传,使农民了解自学考试的性质、助学服务、考核方式、毕业条件、政策、专业及课程设置等。同时,对于参加自学考试人数比较少的地区,干部可主动上门动员,耐心讲解,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规模。可聘用当地有威望的能人,经过岗前培训后作为村级联络员,专门负责宣传、咨询、动员等工作,联络员所需工资费用由政府负责协调解决。每村聘用一名,由乡镇自考办负责管理。大力宣传因自学考试而获得成功的先进人物事迹,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努力使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农民明白要持续地学习才能更有能力建设新农村、推动城镇化建设,以跟上正在不断变革的社会。

2.更新专业及课程设置

专业及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模式,考虑到实用性,因地制宜,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有些地区的农民大多以进城或村庄附近工业园区务工为生计,主考学校可以开设建筑、室内设计以及与园区产品生产相关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专业;在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地区,可以开设食品加工、水产养殖、鱼虾病防治等专业;在乡镇企业较多的地区,就可以开设一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可开设旅游管理等专业。在教学上应借鉴职业院校的经验,注重高等职业教育对考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手脑并用,让考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3.建立乡镇自学考试服务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助学体系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指出:“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关键措施是助学到农村,最好到乡镇。否则,面向农村将是一句空话。”1999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农村乡镇自学考试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建立农村自学考试服务体系纳入大教育的管理范畴。同时,明确了乡镇自学考试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因此,就目前助学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来看,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乡镇自学考试服务机构对于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来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经调查一些地区发现,有乡镇没有自学考试服务机构,如果需要助学辅导,必需到城里。农村相对城市,信息、交通、经济等较不发达,对农村考生很不利。因此,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务必提高认识,将自学考试服务机构建到乡镇上,有条件的可建到村上,做好协助报名、宣传、咨询服务、助学等,将上级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特殊情况下,没能建立乡镇自学考试服务机构的地区,可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学,如开办民办学校等,同时自学考试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2)采用分层教学法,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学。农村居民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对城市较低且参差不齐,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数据库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考生主体性作用,这样一方面缓解部分地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提高助学辅导的效率。同时还能培养考生的自学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对于师资建设,自学考试主管部门、主考学校要联手打造一支农村自学考试的专业队伍,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在种植或养殖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的农民为专兼职教师,认真研究自学考试的教学规律,形成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自学考试主管部门应牵头搭建专兼职教师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形成研讨教学、考核等的长效机制。

4.改进考核方式

在不降低标准的情况下,适度减少理论课考试或者将考核改为考查,增加实践课课程、过程性考核课程所占比重,降低考试难度。可以将考场设置在田间地头,特别是对果树修剪、拉枝整形等技术的考试,这样在现实的环境里考核,一方面更能检测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能引导考生平时学习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针对有些理论课考试,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考核,由自学考试主管部门、主考学校开发一套在线考试系统,这样学生就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考核,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效率。

5.完善激励机制

对于自学考试取得好成绩并顺利毕业的考生,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所需资金由地方政府协调解决。同时,自学考试主管部门、主考学校开表彰会,利用宣传栏、网络、电视、农村大喇叭广播等媒体宣传优秀考生先进事迹,以形成学习先进、崇尚自学的良好氛围。对于取得自学考试毕业证、学位证的考生,由地方政府协调,在自主创业、就业、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

篇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篇4

一、既要抓三科各自的思维特点,又要注重它们的共同点

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体现出考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试卷命题不仅考查识记性内容,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政史地不分家,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文化、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交织。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本学科内指导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研究各学科的思维共性,多学科切入知识点,形成多角度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特点是注重思维敏捷性,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如果一直是线性思维,一条思路走下去,就不能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准备一些综合三科知识的话题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树立综合意识。

三、根据社会热点、焦点指导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

篇5

(1)教学目标的现实性: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及适应性,所以高职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在目标上体现其现实性。

(2)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高职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上的“应用型”,决定了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包括理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等,都要突出其应用性。

(3)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这是高职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学的又一特点。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人员为主的专门学校,而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较少依靠系统的学科理论而更多地依赖工作技能和经验。比如,要生产一辆汽车,工程师设计出汽车和生产汽车所需的工艺装备,技术工人按规定的工艺路线,运用相应的工艺装备生产出汽车。相对而言,工程师主要是靠动脑来工作,而技术工人主要是靠动手来工作。这些都决定了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教育过程必须体现出劳动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4)能力培养的互动性:传统的能力培养或者大多数研究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都是单向性的,学生的实验操作等都是服务于理论学习的,其主动性较差。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突出。

高职教育教学的这些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反映出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能力上的综合性与适应性。所谓能力上的综合性与适应性,是指高职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指导、传授专业技能,发展学生合作、创新等专业品质的能力;教师不仅了解所任教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本专业及相关职业发展情况也有较为深人全面的认识;教师不仅在理论上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善于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更新。

(2)观念上的全民性与终身性。所谓观念上的全民性与终身性,是指职业教育首先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强调高职院校在实现社会公平,为每一个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目的在于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对于教师来讲具有这种观念有利于其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教师在不断实践中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体现出终身实践、终身提高、终身服务的理念。

(3)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与过程性。所谓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与过程性,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面向技术工人职业劳动过程的,反映职业劳动内容的,而不仅仅是学科体系,强调教师对“劳动过程”的完整认识和完整渗透与体现。

二、高职院院校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模式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附加模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比如丹麦、西班牙等国即采取这种模式。

第二种是整合模式。指专业性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进行,并力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的一体化,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荷兰、奥地利等。

第三种是结果导向模式。结果指的是教师职业标准,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方向。通过这种培训,达到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

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历达标继续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实现学历达标,适应办学要求;另一种是非学历专业继续教育,其目的不是获得学历,而是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其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的能力,实现专业自主发展,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

目前,这两种形式在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都存在,且任务都很艰巨。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本身很薄弱,大部分教师在学历和专业综合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比如,国家规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应达到30%,但目前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总数只有7%左右。再比如,国家规定高职院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课教师的80%,显然,高职院校在实际上还达不到这一要求,且相差甚远。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仍应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针,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本文所论“教师专业继续教育”是指基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非学历的专业继续教育。“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在职进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教师教育改革中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进修,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川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特点,我们认为其在职教师专业继续教育可以选择下列两种模式进行更为合适。

1。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sc俪1一based)是指以学校为本,它相对于以校外为本而言。校本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也称“以学校为定向”的在职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初衷在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在形式上强调任职学校所在的空间,以任职学校为载体。

然而,学校不是“校本”实质意义,它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就其本义而言,“校本”首先表现为一种理念闭,体现了对学校内在价值的尊重,对学校主体性的重视。其理论假设是高等院校为教育理论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教师任职学校则为教学实践的培养负责。校本培训模式体现了教师任职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因为校本培训实际上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利用任职学校教育资源,以实际情境中经常性问题与教学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种培训,所以,它主要不是以理论培训为主,而重在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因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而这种培训效果很明显,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有关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大多是指向中小学及中小学教师,而有关高校教师校本培训问题则较少论及。在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中,校本培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在实践中,管理者和教师普遍看重的是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的在职培训,如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而把校本教师培训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或疏于组织,或消极应对。”闭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更是司空见惯,不仅如此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本来就很差,学校管理者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也很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与规范,但它的理论基础并不是来自教师专业化而只是教学评价。这时,教师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发展。从校本培训的内容来看,它并不否定理论培训的必要性,但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点出发,校本培训更应侧重发现并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其内容从理论上讲,应侧重于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教学方法的培训。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使教师更像一个教师,使其教育教学行为更多一些理论支持,从而唤醒自身教育专业发展的自觉。其内容从实践上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归纳、提升,再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进行指导培训,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课堂研究意识。“教育一向是个艰巨和复杂的任务,而情况总是在变化,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能够诊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生和整个情况。虽然求助于校外的顾问有时对问题的解决是可取的办法,但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图根据校本培训的内容(理论和实践)来分析,这种培训可以选择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现场观摩法、问题探究法、自发演说法、身临其境法、自我训练法、小组互动法、共享信息法等困。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已被证实是可行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在各国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实践中表现是不同的。

在高校中,人们更看重教师的学术素养而不是教学素养,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场所,却不是为自身培养师资的地方。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教师似乎不需要专门的训练。”闭于是,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校本培训自然不能引起教师与学校的重视。综合国内外校本培训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对象与主题。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师个人申请,确定教师的培训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区分培训对象。培训对象的划分可以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是以入职年限长短来划分,主要有新教师(入职一年左右)、青年教师(人职二年至五年)、中年教师(五年至十年)、老教师(人职十年以上)。第二种是以职称为标准的,可分为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第三种是以教研室或相关专业为单位来分。第四种是根据教师培训需求来分,具有相同培训需求的教师可以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不论是以哪种方式来确定培训对象,都要反映出对象的需求。然后由培训组织机构与辅导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并最终确定培训对象与主题。

第二阶段:问题诊断与把握。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小组交流、观摩、听课等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和把握。现有的研究表明:“理想的做法是由教师相互听课,并在一种非评估性的气氛下讨论他们的感想—这样,教师不仅受益于参观他人的实际教学,也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受益。”阁这一阶段取得实效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之间要有真诚的交流与合作。在高校,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比较广泛的,但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甚至有相互封闭的倾向。但“教师职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是与同事合作,要成长为一个专业人员,教师必须想办法克服课堂上和学校中存在的隔离状态。”

第三阶段:问题解决与主题升华。这一阶段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培训专家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理论上和技术上提出解决的办法;二是专家根据问题分析,提出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方向,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

第四阶段:总结交流与反馈提高。教师和专家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培训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活动到效果等做全面总结、意见反馈,进一步强化受训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形成教师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这是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由于校本培训是基于教师任职学校,在教师任职学校中,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所以它也会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比如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校本培训的理解、支持;教师培训需求的经验化;问题诊断的主观性;交流、听课等活动的形式化等。这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定会影响到校本培训的效果。

2。学校社区企业综合模式

在有关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研究中,我们尚未发现“校企结合”的教师专业继续教育模式。但根据我们对高职院校教师及教学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校企结合进行在职教师专业继续教育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

所谓校企结合模式,是指在职教师通过学校、社区和企业,并在学校、社区和企业中交替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达到继续教育目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而建立的,它的主要依据表现在:首先,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指根据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和学制形式等主要特征划分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运行方式。综观国内外各种形式、种类的职业教育,基本模式有四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模式,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以社会为本位的模式和“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职业教育的这些模式的形成和选择,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它们给我们以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启示。尤其是“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对高职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国的工读交替等都属于该模式。它们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职业教育的最优模式。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实践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它包括实验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能力、仪器设备及生产工具的维修能力、与产学结合的科研能力,其中技能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如何使“双师型”教师获得实践能力?校企结合是很重要的。职教教师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其素质构成更具复杂性。在国外非常重视职教教师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其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启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DP学校,它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合作协助与临床经验上。DPS学校的经验表明了教师任职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教师发展不是传统意义的学历培训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而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发展,是一个教师从幼稚到成熟,以及水平能力、知识建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人的一般发展和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化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养成来说,“企业”就是其“专业发展学校”,企业和学校的结合,就具有了DPS的功能。再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社区模式的借鉴。社区模式是指以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利用社区资源,对中学教师实施的以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社会问题意识,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使工作与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教师群体积极参与本地区的各种活动,了解本地产业结构和经济情况,了解社区内不同群体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感受,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背景知识与过程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服务的水平取决于其所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的适应性,而这又与教师对当地产业结构和状况的了解有很大关系。

“学校社区企业”综合模式的实施涉及包括学校、社区、企业在内的多个方面,相比较校本培训模式,综合模式更为复杂,投人更多,但对于注重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高职院校来说,又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教师在社区、企业进行调研、学习,不仅可以获得自己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社区工作、企业学习进行运用,帮助社区和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也通过自己对社区、企业情况的了解,提高自己的社区认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觉性。

篇6

1.相关技术基于B/S的三层体系结构。基于网络的预约考试系统不断改革和创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由早期的C/S模式逐渐发展为成熟的B/S模式。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客户端不需要额外安装任何软件,利用浏览器即可完成考试。启动下载到浏览器的ActiveX控件,可实时控制考生的考试时间以及交卷等操作,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若需要更新或升级系统,操作服务器即可完成,实现了系统正常维护的极简化和较好的可移植性。基于B/S的在线考试系统开发一般多采用ASP.NET和SQLServer等技术。ASP开发技术是在线考试系统的核心。ASP.NET是基于.NET的环境,是建立动态网站和WEB应用程序的最佳选择。ASP.NET有利于实现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并提供平台的互用性以及可伸缩的数据访问,通过数据控件中的封装功能,可以灵活地控制数据。SQL,全称为StructuredQueryLanguage,是介于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之间的结构化查询语言。它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查询,还包括定义、修改以及控制等。作为一种功能超强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如下优点:第一,允许直接在高层的数据结构的执行操作,而不需要指定和了解数据的存放方法;第二,可用于任何用户的DB活动模型,比如数据库管理员、应用程序员、系统管理员、决策支持系统人员等类型的终端用户;第三,SQL是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用SQL编写的任何程序都是可以移植的。2.预约考试业务流程设计预约考试的过程中,考试组织者是为考生考试提供服务,而不再是考试的主导方。考试组织者首先要制订预约考试的整体计划,包括考试科目对应的题库、考核方式、时间周期、考点设置,通过各种平台渠道向社会公布考试信息。考生在考试计划成功后,通过预约考试相关平台进行预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考试地点、考试时间以及场次。考生报名预约结束后,考试组织部门根据报名情况,进行考场编排和考试具体事项准备。考试组织者在考试结束后,回收答卷数据,组织评阅,生成成绩,并将成绩对外,考生可以通过查询系统进行查询。3.预约考试系统功能模块设计预约考试系统功能模块分为:预约报考子系统、网络缴费子系统、题库子系统以及考试子系统[4]。实现考生自助预约报考是预约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系统要提供简单方便的用户登录界面、预约考试资源设置情况查询和合理高效的报考资格审查等操作。网上缴费子系统通过实现网上支付,方便学生预约考试费用的缴纳。题库子系统是预约考试得以多批次进行的重要前提,主要对各考试科目的试题进行管理,根据组卷策略和要求,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题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管理、试题管理、组卷策略、试卷合成、试卷。考试子系统是预约考试的最终实现平台。按功能需求不同,该系统应包括考试管理与组织、考生考试答题、考试阅卷组织、数据统计管理等模块。主要完成考试过程控制,组织教师阅卷,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考生数据的存储、导出,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

篇7

完善校内实验平台:校内是学生学习动画实践操作经验的地方,加强对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关键,校方应该完善校内的实践场地,将实践教学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搭建实践学习基地:实践学习基地是模拟现实动画操作实践的平台,因为校外实习以及实验平台的范围有限,搭建实践学习平台能够满足更多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这是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在这里可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画设计实践操作技能。

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有自身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四步教学法:四步教学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了模仿、联系、讲解、举例四个环节,以实践为基础,学生将学到的动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篇8

二、应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洋溢着开拓进取的气息,最厌恶老生常谈、干巴巴的说教及消磨时间的繁重课业负担。此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承受能力问题。教学时,应该熟悉教材,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锤炼语言、说话艺术,尽量做到说文讲课解义释意之精当、事例切题生动可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则。教师的“原始职责”就是充分地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上述学习“要素”,使他们乐意学习,情愿接受教育,如此,效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了。

三、应针对学生伙伴归属心理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代的学生“伙伴归属意识”或朋友聚集意念很强,在一起时常常喜欢有较统一的举动,戴同样的服式鞋帽,做同样的游戏等,甚至出现类似于“小团伙、哥儿们义气”等现象,这都是他们伙伴归属心理的自然流露。若花点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就不会认为他们在一起就是搞“小团伙”与教师对抗或斥责为“哥儿们义气”作祟,要加强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交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障碍。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请法制干部进行法制讲座,还可邀请与他们同龄的在押“少年犯”来“现身说法”。

四、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常出现这样的“热”、那样的“族”,诸如迷恋网吧、玩游戏、看武打言情小说、集邮票、追星等行为。教师若一律简单地不加分析引导就斥责为不务正业,妨碍学习,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期间的学生有喜欢收集纪念物品和崇尚偶像的热切愿望,是好奇、兴趣、欲望所涌动之时,不能一味责怪他们。只要不是“丧志”,便可放心。当然,为了朝“德智体美劳”兴趣方面引导,可举办名人伟人、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等讲座,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组织春游、秋游,领略祖国风光,收集动植物标本等,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一系列的课外、户外活动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素质教育”的要求方面发展,将减少低级趣味的萌发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超级秘书网

篇9

地方县一级政府负担着农村发展和减贫的重任,这些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为了可以顺利执行这重要的职责,强化县级政府的管理是加强农村服务的关键。农村教育服务的分配以县为主的改革,加上农村税费改革,从2001年开始农村基础教育的责任也从乡镇一级转移到县一级。还有许多职能部门的“垂直化管理”正在进行中,将农村教育服务从乡镇归到县级政府管理。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和行政村开始大幅合并。尽管这些改革有助于减少农村教育经常性开支,但在短期内却可能对服务的供给产生不利影响。县一级政府对农村教育服务起着决定作用,主要负责制订计划和预算,对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的任命和评估、教师的聘任及晋职进行监督,还有学校设施的维护和建设,监督义务教育入学率目标是否达到等。当然,具体的实施执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取决于上一级政府如何对下一级政府进行职能分配。

篇10

一、小组讨论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式学习,形式较为单一,更缺少完全意义上的自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兴趣,力图使课堂自主,小组讨论式学习,常常缺乏详细的讨论指导方案和有效组织与引领,任由不发一言的学生退出讨论活动,也或者难以控制组内学生的发言无序、无重点和无中心的现象,使学生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而非学习上的自主。也有很多学生课前没有预喜,对讨论的内容不熟悉,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去讨论,分工不明确等等,导致讨论走向低质、低效。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功能

小组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思考、主动设疑,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讨论、质疑,并加强合作交流,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现,彰显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能激活主体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在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语文课堂实效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小组讨论式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针对于给定的主题,自由的提问和辩论,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解决阅读困惑、获得阅读见解、完成阅读任务,激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一个还课堂、还学习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应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及经历一番深刻、紧密的思维,建立自己对于讨论主题的认识,在此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长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就能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使学生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三、小组讨论式教学改进的策略

1.设计问题

讨论问题的设计,是能否运用“讨论式教学”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课前教师要针对每课时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富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问题,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就为学生的课堂讨论提供了充分的材料,使课堂讨论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达到课堂讨论的最佳效果。

2.明确分工

要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关键是要合理建构讨论学习小组,每组选一位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际间差距不大,并给小组成员分配明确的任务,提出要求:在小组讨论时,每个组员都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发言,与同伴相互交换意见。在其他同学发言时,小组成员要认真听,并适当记录,如果发现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可以随时进行争论、辩驳。同时,小组长负责监督和调控小组内讨论活动。

3.教师引导

由于学生的理解力的不同,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别,讨论往往可能会形成少数同学发言的平台。因此,在活动中,为了保证讨论的质量,教师还应扮演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重视与学生情感交流。一方面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调整、反思,进一步提高讨论的效果。

5、反馈评价

没有讨论的总结是空洞的,没有总结的讨论是无效的。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提炼能力以及总结能力较弱,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老师要及时对学生激烈的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分析,及时捕捉学生语文学习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同时,要将学生的认识加以自觉地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方式、行为等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调节,对课堂学习内容加以提炼,促进知识的升华,促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和多向发展,深入思考,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以讨论为手段,深入开展师生、生生间的真诚对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11

1 论文选题及答辩中的问题分析

某高校2008级化学教育硕士共有20位学员,另有上一届答辩未通过学员4位,24位学员分成A、B两组参加了论文集中答辩。每一答辩组设答辩主席1人、答辩委员4人,答辩专家主要由全国知名化学学科教学法教授、本校教师和中学化学教学及教研一线特级教师组成。24位学员的24篇论文涉及到中学化学教学与教研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及化学教学法研究3个方面,24位学员的论文选题及答辩结果见表1。

无论是学员论文的答辩过程,还是学员的论文选题及撰写,都还是让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论文的答辩结果有直接的关联。现以“基本合格”和“不合格”2种等次的5篇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情况为例,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

《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激励策略研究》是24篇学位论文中唯一的基本合格的论文,答辩主席宣布这篇论文基本合格,也就意味着这篇论文必须经过学员的补充、修改、完善,并再次通过专家答辩委员会审查,学员才能拿到学位证书。显然,从论文的选题可以看出,这篇论文需要在充分调研和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困成因进行分析梳理,根据有关理论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的具体办法。然而,这篇论文却缺少大量而真实的调查,大量地引用有关理论,更多地根据想象去设计方法与策略,直接导致了论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给人的感觉是基于想象中的学困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

《诺贝尔科学精神在高中课程标准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多媒体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研究》等是被答辩专家定为不合格等次的4篇学位论文,这就意味着这4篇学位论文必须在选题、开题、撰写、送审、答辩等环节上,一切从零开始,并在下一年的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经过重新答辩获得合格以上等次,否则学员将不可能取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4篇不合格论文基本上都是在选题环节出现了问题。《诺贝尔科学精神在高中课程标准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从论题的语法结构上就存在重大缺陷,从研究内容来看,该论文是运用诺贝尔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论题的关键词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却被挂上了诺贝尔科学精神和高中新课程的名头,同时,诺贝尔科学精神是什么?诺贝尔科学精神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从论题的结构上来看,《多媒体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显然是由多媒体的应用和化学生态课堂2个命题组合而成的,在论文的文本中,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2个命题相互粘贴的痕迹,而且还让我们感觉到,只要把“化学”替换为其他学科,并添加一些相关的学科元素,就可以成为各个学科都普适的论文。《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是一个十分热门的选题,很多人做过相关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中以“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5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还不包括一些学位论文,所检索到文献大部分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由此可见选择这样一个论题来进行研究,没有独到的视角与研究思路,是很难写出原创性学位论文来的。《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研究》选择安徽省高考的一类主观题型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论题,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高考的命题思路与特点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沉重及敏感的话题,更何况把一类题型作为研究对象,不仅研究的着眼点选择不当,而且撰写出的论文一点学术价值都没有。

同时,我们也看到3篇优秀论文之所以优秀的3个方面的共性:(1)选题新颖,3篇论文的选题都非常新,都是从独到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2)论文质量高,3篇论文的质量都非常高,折射出3位作者的科学精神、研究态度,以及科研水平。(3)答辩流畅,3位学员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的流畅的语言、机智的应变能力、缜密的思维都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肯定。

综上可见,当前化学教育硕士在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显而已见的,如果不能有效而及时地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可能会影响到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而且还可能会对以后的教育硕士的学风与研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关于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必须要引起学位管理部门及教育硕士培养部门及攻读教育硕士的广大学员们的高度重视。

2 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相关问题的思考

通过仔细研究24位学员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必然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一是如何选题,并进行充分的论证,从最为原始的阶段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与学术价值;二是如何加强对学员撰写论文过程的监管与指导,避免步入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导师指导模式;三是如何有准备地答辩,通过最为科学、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学员学位论文的全貌及研究成果。

2.1论文选题的取向问题

很多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或机构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往往为普通化学硕士与化学教育硕士所提供的是同一份学位论文选题参考“菜单”,从而忽视了化学教育硕士身份特殊所决定的学位论文选题的取向性问题,也即化学教育硕士是基于学科理论、文献研究的学位论文选题,还是基于学科实践、行动研究的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不同于一般普通化学硕士的化学教育硕士,因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来自于教学一线、集中学习时间短、科研条件有限等特点,决定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也应该有其特殊的一面,在选题时应尽可能取向于:(1)化学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及教学改革行动研究;(2)化学教学及教育科学理论的应用模式及创新研究;(3)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及困惑、对策研究等。作为学员的推送单位最期待的选题是基于学科问题解决模式及基于学科实践探索模式的研究,都希望学员带着平时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困惑和所发现的问题入学,经过2~3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并以所在学校班级或学生为教学实践的实验样本,再带着通过以学位论文形式所呈现的问题解决模式、思路和方法等回到学校。当然,学员在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员自身所占有的学科资源,以及所具有的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及科研条件等。

2.2论文撰写的规范问题

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过程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书写规范问题。目前,我们在答辩过程中所发现的学位论文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1)论文格式不规范,如,有些学员不按培养单位关于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去撰写,而是自行其事。(2)文字表述不规范,如,论文中使用的图、表及量与单位符号不规范,英文摘要与写作不规范,存在语法错误。当然,也存在极个别学员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标点符号错用的问题。(3)文献采用或引用不规范。如,引用参考文献格式不符合科技文献格式要求,根据参考文献找不到论文引用的文章,个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在章、节标题上等。

2.3论文的开题论证问题

开题论证是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甚至比论文答辩过程还要重要。论文开题论证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选题的科学性、学员的撰写思路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如果忽视了开题论证这一环节,无论在论文送审时发现了问题,还是在论文答辩时发现了问题,都是难以补救的。因此,当学员选定论题及导师以后,一定要参加有关单位组织的开题论证会议,汇报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预期的成果与突破,广泛听取导师及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作为培养单位,这个环节绝不能省,必须做实做到位,作为学员,这一关必须认真过,早发现问题,早补救!

2.4论文的送审答辩问题

篇12

1完善学校基础建设,创造优良的专业教育大环境

基于目前各大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力扩招、低质办学的现状,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应发挥自身审验权力,严格审查办学资质,科学、完善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对违规办学、资质不足的院校坚决取缔,以强有力的执行来使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有一定的秩序,形成良好的办学风气,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当然,院校也应重视自身建设,从基础专业教育抓起,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和校风建设,举办国内外专业教育交流活动,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讲学,以拓宽校内教师的视野,拓展教学思维,提升教学格局,有效汲取行业先进教学理念,打造现代、高效的专业教育模式。

2改革专业教育,拓展专业发展渠道

目前,国内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深造困难(相关专业硕、博点资源有限)的现状。对此,应大力推动行业改革,为播音主持教育创造合理的培养途径,找准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市场需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发展竞争力,使学生的就业选择面更宽,自主选择性更强。例如,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不局限于本专业就业范围,还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教育工作者,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这也是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促进播音主持专业师资不足的状况得到改善。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强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播音主持专业素质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发音标准、播音技巧、主持功力、配音技能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播音知识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另外,在专业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专业知识,应有勇气打破专业的束缚,注重电视采访、节目制作、节目编辑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训的操作中,了解电视节目的采、编、播过程,对电视节目的整个制作流程有深刻的了解,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播音主持功力,提高对电视节目的掌控能力,为观众呈现优秀的电视节目。

3开发多元课程,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都是具有独特的、鲜明特性的个体。每个学生的风格迥异,个性十足,这就要求教学应具多元性、层次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针对性地开拓课程,研发教学内容,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另外,还要结合专业本身的特色需求,使主持节目特色鲜明,突出节目主题。需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综合素养的培养,将专业学科与跨界学科有效整合,实现学科间的互通互融,拓展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节目创作、策划与主持能力。还应结合学校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互助学习,增加学生的见识,实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专业知识学习,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提升主持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4结语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环境条件不断更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必须从满足社会需要出发,深度挖掘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坚定专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为新时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注入活力,提升专业教育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3,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4,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5,中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6,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

7,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研究

8,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9,中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及减轻负担的对策

10,中学生分化的所谓"危险期"研究

11,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实效性研究

12,中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研究

13,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14,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15,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16,因特网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17,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状况的研究

18,中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

19,促进"后进生"转化诸因素分析

20,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教师工作研究

2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2,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23,学生流失情况及防止流失的建议

24,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25,中学第二课堂的研究

26,课外科技活动与中学生成长

27,体育教学与以"达标"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

28,学生文化素养的调查及提高途径

29,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二,中学教师研究

1,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调查

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探讨

3,实习学校教师队伍的个案分析

4,教师的心理挫折问题研究

5,中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6,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7,中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8,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思考

9,当前教师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

10,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状况及需求研究

11,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2,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特点与难点

13,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

14,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新课改研究

1,新课改下家长的教育影响力

2,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3,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4,新课改下教师观(学生观)的更新以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5,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

6,新课改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7,新课改中教师地位与作用

8,新课程环境下班级建设浅谈

9,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分析

10,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

11,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12,中学学科新课程的新理念研究

四,家庭教育研究

1,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2,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3,家庭氛围对教育(中学,小学)的影响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

5,独生子女人格特点分析

五,实习体会与反思

1,实习中学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调查

2,历届校友在实习中学任教情况及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

3,从教育实习看,本专业中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做哪些改革与改进

4,实习中学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

5,双重角色的自我体会

6,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品格结构研究

7,五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教学素质区域调查

8,师范生的素质教育研究

9,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建设

六,综合研究

1,从教师现状看师范生的招生,就业

2,中学办学失范现象的成因

3,隐性课程的潜在价值研究

4,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中等教育的发展

5,从中等教育的发展看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

6,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及其物化形式的研究

7,中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研究

8,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

9,社会环境与中学生成长

10,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学校管理

11,浅议教育产业化问题

12,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问题研究

13,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通过实习,谈谈你对师范大学有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