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语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1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所以,学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最佳渠道。学习汉语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文化,是学生了解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文化中带根本性的价值评判和思想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典故格言,修辞手法的了解,能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学习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也会学得更加感性和充实。
2.2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理论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各方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
3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
3.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成败靠教师。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方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力量,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深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3.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通过影音效果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整体感知,避免老师只是无谓的分析和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对作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
篇2
体验教育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就是让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参与的活动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敬重,对生活的倚重。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体验教育法中进行体验知识内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体验知识内化的依据。体验教育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模拟大学生现实中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通过场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分析原因,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完善自我、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我校组织的“六个一”系列活动——一首经典红歌、一个传统节目、一件身边小事、一份真情关爱、一项生活技能、一套民族歌舞,形成了在开展“三生教育”中“在课堂、在校园、在社区”的教育特色。
3学科渗透法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部分重叠的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等思政课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所以提出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三生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全部学科的教学中,其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教育,不使大学生明显意识到是在受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儒目染中,被熏陶和感化。学科渗透法的难点在于师资,所以我校除了选拔思政课教师进行“三生教育”教学培训,其余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辅导员也一起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熟悉“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涵,能自觉主动地将“三生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篇3
对此问题,同样将学生分成三组,分成高、中、低三组。在这一因子的研究上发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越高,他们对汉语普通话的地位价值维度评价就越高;而在亲和力维度评价上,民族认同感中等的学生对汉语普通话的评分最高,民族认同感高的学生对汉语普通话评分最低。在维语评价上,地位价值维度和亲和力维度评价上最高的均为民族认同感中等的学生,接着就是民族认同感高等的学生。在带有维语口音的汉语上,三组学生给出的地位价值维度评价相差不大;在亲和力维度上,民族认同感高的学生给出的评价最高,其次就是民族认同感中等的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越高,其对汉语普通话的评价就越低。汉语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官方标准语言,是每一个维吾尔族大学生都需要掌握的语言,而带维语口音的汉语则成为汉语普通话与维语之间的缓冲点,这样就使得维吾尔族大学生较容易接受。虽然各组学生对维语的评价都高于对汉语普通话的评价,但总体上来说,学生对汉语普通话的评价也不低,这反映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汉语的一种矛盾心理,即既对母语持有较高的忠诚度,也认可汉语。
三、高校加强语文语言教学的建议
前已述及,不同的背景会使得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产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为减少新疆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冲突,促进各民族的大繁荣,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对维吾尔族学生应采用更加贴近其民族的教学方式,尽量满足维吾尔族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民族情感,利用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汉语,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在社会交往中开展汉语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汉语交际的乐趣,让学生在体验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学习汉语,利用角色扮演、对话、情感交流、实地研究、文化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汉语能力。[3]最后,教师还要重视民族认同的引导工作,努力消除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汉语的认同障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新生入学教育、校内活动、心理咨询室、民族文化解读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增强其对汉语的适应能力,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篇4
一、大学语文教学人格教育的目标
人格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发掘潜能、探索自我并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启迪学生的智慧。人格发展健全就会具有以下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别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并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关于孟母》一文中所讲“能节制自己,能宽容别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不强求他人,既能体验到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大家相通或相同,又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并且对于未来有一种美好的憧憬,能面对和接受或许并不符合自己愿望的现实。一位教育者寄语他的学生: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有肚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一切,有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以上特质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而这些人格特质的培养要依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且要依靠具体的方法去实现。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法
1.认知法。这种教学法主要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1)阅读经典。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的篇目十分有限,所讲授的篇目只能是个例子,正所谓要举一反三,通过课堂讲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阅读。例如:教材中选有沈从文的《萧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其他的作品,从而领略其笔下的“湘西世界”;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传》,了解沈从文在特定时代的文学理想以及人生选择。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读书讨论,交换读书心得,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优秀的读物。(2)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有针对性的录像、电影等营造一种人文环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人格教育的作用。(3)联想活动。通过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还可以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例如:把一些不连贯的词语或画面联想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把表面并无关联的几段话串联成一个故事。
2.操作法。这种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的言语及动作来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1)讲演。在课前5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演。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例如:在开学之初就告诉学生这一课堂惯例,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不超过5分钟的讲演,教师当场打分并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笔者曾在所教授的学生中使用过这种方法,学生热情很高,课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他们将此看做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取得了良好效果。(2)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发挥这种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讲到大家都较为熟悉的篇目时,可以安排一两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代替”教师主讲。因为要当“教师”,学生通常会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其他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一种新颖的上课形式,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3.集体讨论法。(1)专题讨论。在学到某些涉及学生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普遍面临的问题的篇目时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学习教材中所选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就可以对“大学的性质”以及“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进行专题讨论,学习鲁迅先生唯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伤逝》时,可以专题讨论“爱情观”的问题。大学语文课通常是给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开设的,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总免不了带着憧憬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虚此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而爱情观大抵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因此,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有很多收获。也可以针对理想、健康、幸福、财富、成功等人生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展开专题讨论,通过学生对人生中想得到的东西及其原因的自我阐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价值取向。(2)辩论。给出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后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种不同意见。(3)分组讨论。要求每组5~6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每人发言1分钟。在发言之前,让学生对讨论话题静思几分钟。这样,人人都参与到讨论当中,并且通过思考和语言的锤炼之后,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采用配对讨论法,针对一个题目,两人先讨论得出结果;然后与另外两个人讨论的意见交流,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之后再与另外4个人一起商量,得到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效果非常好,但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事实上,集体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促进问题更好地解决,同时也沟通了讨论者相互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从而起到了人格教育的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
个性化是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显现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人格特征,而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举措使个人形成社会所规定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个性化与社会化作为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理应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应当协调好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共同性人格,另一方面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经过高考的程式化训练的大学生,对于具有标准答案的高中语文应试教育存在着心理上的抗拒,正因为这样,大学语文课堂上的自由与开放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有着极高的兴趣。要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观点,鼓励他们个性化的人格发展。
2.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人格特征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知与行紧密联系的综合。因此,要促使这种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一方面要进行内在心理的认知训练,另一方面要开展外在的行为训练,从而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同时,作为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理应以知行统一来要求自己,重视身教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3.全面渗透的原则
人格教育是一个长时间、全方位的熏陶、训练和教育的过程,因此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来定位教育者、教育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例如:对教育者的重新考量与定位,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书匠”,而应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自身人格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格教育的成败。作为一名教育者,尤其是作为一名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应当自觉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在课程的具体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人格教育的内容。总之,要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教育也处在迅速转变与发展的时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明确了人格教育的目标之后,我们试图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自身优势以及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格特征,使青年学生的人格平衡发展,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5
2.民族精神流失。
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意识低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普遍不强,有的学生甚至说不出中国四大名著。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对于西方文化无理性热烈追捧,成为了欧美日韩文化侵略的主要目标。
3.人格心理不够健全。
传统善恶与雅俗定义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产生混乱现象,不少学生行为与生活品位低下,盲目追求个性自由,对于集体主义与公共秩序全然抛到脑后;再就是对于人生意义认知十分浅薄,对于事物丑美分辨能力低下。最近阶段,有关大学生刑事犯罪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长久以来的人文素养教育结果发生冲突,需要及时引起高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重视。
4.人文基础常识过于贫乏。
我国小学、中学阶段普遍实施应试教育,基本上高中阶段已经产生分科现象,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大学阶段又存在明显的专业细致划分要求,人文教育引导功能自此薄弱,学生最终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部分学生在论文书写上文理形式混乱,错别字连篇。须知提升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能够辅助他们自行修缮知识储备结构,各类教学规划人员在强化理工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前提下更应合理安排人文教学任务,加大必要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培养力度,为国家输送即懂专业技能,又具备人文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细化引导策略解析
1.全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为了有效发挥专业语文课程在多元人才培养方面的功效,就必须确保师资队伍素质,让专业语文教师学者化特征得到加强和提高。实际上任何课程专业化改造,不是单纯是凭借课程布置方式展现,更是需要教师保留专业分析能力,懂得依靠独特审美标准进行优秀文章筛选,做好深入浅出的引导工作,令参与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文学特征辨析规则,借此学习领会更多人生哲理。实际上语文教师专业化特征就是长期从事大学语文课程讲解的教师,需要透过文学各个层面进行细致拆解,这类人员包括承担语文教学任务的著名学者或是朝着这方面目标努力改进的专业语文教师。另外,作为创新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时刻鼓励自身进行道德修养的完善,透过严谨工作作风与高尚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再就是打造一批又一批学者化的优秀大学教师队伍,这是稳固大学语文教学成就的前提和保障。
2.深入挖掘教材内部人文指导因素。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透过教师、学生以及教材资料实施无缝衔接,为了全面贯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巩固学生个体情操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需要科学依托教材资料与生活经验开发创新更多人文因素,使得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崇善、尚美等全方位教育能效。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在有效的时间内稳固课外词句等基础内容的灌输效率,确保学生能够联合生活实际现象掌握作品内部深层人文精神内涵,使得心灵接受更加完整的洗礼。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篇章所强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标准解析,学生应该从中提炼更多走好自己人生道路的方法和经验,为今后适应特殊岗位规则,遵守社会秩序夯实基础。
3.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引导方式。
过往陈旧的教学理念表现为应试教育准则的过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学生主观地位遭受忽视,实际真正学习应该透过主动发现过程进行不同角色担当,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旁侧予以高效指导和验证。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其实就是大力推行学生的讨论与辩论式教学,鼓励其发挥自由想象空间,竭尽全力创造轻松且生动活泼的课堂交流氛围,以此激发学生长远研习兴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稚嫩、一脸迷惑的大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传道、授业、解惑,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大学语文》教材中“孔孟语录”虽然文字不多,却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强调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告诫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美好的德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高风亮节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
4.合理改进考评体制。
高校语文教学改革任务,需要及时发挥考核节点的激励引导功效,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综合发展道路上不断提醒自己,切勿骄傲自满,牢牢把握改善人生境遇的重大机遇。现下,大多数高校在考试环节上仍旧沿用传统闭卷考试规则,注重基础知识验证功能,涉及学生自我意见表述的题目设置过少,经常出现凭借一张考卷决定学生终身命运的行为,这类结果明显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人文素养全面培养的功能,由此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发挥深受限制。实际上教师可以考虑在课程结束时运用考卷验证,加上平时读书心得分享以及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其间注重学生对于创新规范理念的理解与读写规范能力的培养,使得考试真正过渡成为人文素质强化的有利工具。
篇6
想起之前在伏在案桌上埋头于那些试卷和习题的间隙里,奋笔写下的青春,换来的这四年时光,现在却被我们耗之殆尽,而站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年纪,在命运的抉择中我们徘徊不定时,却转眼已经慢慢的融合进现实的潮流里,如此,便走向了成熟。
回想起之前的日子,当我们把诸如“梦想,奋进,幸福,爱恋,悲情和宿命“等一系列生活的姿态恰如其分的融入于自己的青春光阴里的时候,就应该明白这样的青春一开始就是不平凡的,因为它的意义从一开始就带着方向性,无论是光与影以及光影之下将阴影远抛在身后的欢欣,雾与雪以及雾雪之中孤独享受远行的风霜,书与本以及书本之间海阔天空无尽的知识,欢与笑以及欢笑之后其乐融融的调侃,这些都是我们从一开始走向的生命的轴线,而正因为这些的存在,才让我们像是一颗半生不熟的鸡蛋似的岁月以成熟的姿态展现,而这些时光慢慢的像落潮一样慢慢的退去,这怎么不让我们悲叹呢?当拖着那个灰色行李箱站在这所大学的门口时,那一瞬间我内心的为之兴奋与难过,前者是为那些伏案与课桌前在应急灯下日日夜夜做试卷有所交付的结果而欣慰,后者却是为之前那些岁月缅怀与流逝的感叹,一如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一样。回想之后的那些的日子,也无非与是我和这些小伙伴一起成长的历程而已。
1.关于理想。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依稀记得在那些照明灯暗淡下去的时候,我们各自躺在床上调侃,那时候我们各自怀揣梦想,每个人的热情在骄阳似火的九月蠢蠢欲动,恨不得在这一片天空一展抱负,因而在大一的那些时光里,我们每晚都待在自习室里,时间随着笔尖与纸张沙沙的摩擦中慢慢的流逝,但是那些日子其实很充实,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目标,而现在所做的正好就是为之奋笔疾书。记得林语堂说:“梦想无论怎么样模糊,总是潜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知道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是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而当时的我们一如那种子一样,带着自己的梦想蛰伏,然后在白炽灯下埋头于习题的间隙中,在别人的欢声笑语中,慢慢的沉寂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殊不知,那时候左手是深不可测的夜,右手边是执手偕老的年华,现在都慢慢的被时光遗忘,但是我们依旧在努力,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梦想,只是现在羽翼还为丰满,我们想要学会的不仅仅是飞的概念,更想的是高飞的节奏。
2.关于过去
普希金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记得就在昨晚伟哥说其实我不想写这个论文,这将要我回忆过去的事情,与我而言,这不是一个好事态,因为有些事情不回忆最好。
写下关于过去的时候,许多事情一下子在脑好里浮现。
站在521门口和这帮傻帽打招呼,然后一个定然的相识里共渡四年时光,那些日子也无非与一起起床,上课,吃饭,玩游戏,调侃,然后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出去小酌几杯,借着小小醉意大谈一下,然后在杜康清晰分析言论起步,之后在周世兴侃侃而谈的言辞里进入好的轨迹,接下是伟哥对当下的岁月和之前的时光的差别分析,而后在盼的幽默风趣的中进入,最后普普也说上几句感言,那时候有争论,有赞同,然后各持自己的观点,活在小的世界里,这样的日子在以后每每出现,尽管在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过普普的感言,但是在那些言论中我们还是会不经意的提到他,尽管某些伤感的话题不提也罢,只是在记忆里,这些无非与是我们做过的事情,现在拿出来说,仅仅只是想起来,然后写在文字罢了。
大学,宝贵的一段时光,只是当它成为过去的时候,缅怀下也无可厚非吧。
那时候我们课堂上有过专注听课神、睡眼惺忪、快乐着的、忧郁着的各种表情,但是如今课堂已经离我们远去。那时候我们在图书馆中沉思,在自习室中苦读,在操场上疯狂的奔跑,在篮球场上挥汗,但是现在也慢慢离我们远去。那时候我们在宿舍里谈天说地,在食堂里喧闹喜语,军训时的喜悦与苦难,现在这些日子也慢慢的被耗尽了。喜与悲的结合,将是个完整的青春片段,我们将用一生去纪念。
谢谢,过去留住了我的念想。
3.关于现在
法国小说家加缪说:对于未来真正的慷概,是一切都奉献给现在。
说起奉献的时候,之前我或许会嗤之以鼻,但是现在却再也没有那种理由了,不说奉献与否,但是重要的青春却被耗尽了。而现在未曾获得任何的关于毕业喜庆,想想走过来的岁月,大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那些让人缅怀的过去,更好的是教会我怎么样的活在当下,然后去承担自己该有的责任,去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而这些我都是在我入学之前的幸喜与难过中,在之后奋笔学习中,在军训应有的刚毅中,在实习的历练中,在考试前的忙碌中,在得到某种成功的喜悦中在独自一人的寂寥中,在失意的彷徨中,以及在某些念想中慢慢的学会的,它使我明白一个人活着,不仅仅只是活着,应该在活之前加个生字,因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不仅是活,还有生活,这不是一个悖论,这客观上一个命题,而想要这个命题成真,我的得亲自去辩证它,去自己求证,这便是人生的道理,现在大学教会我的仅仅是在这段路程里应该属于它的道理,而我还将要带着这些道理,走今后的路程,可是,我大学却招手已经和再见了,但是幸好的是,在属于他的日子我们学到的东西还在。
谢谢,现在留住了我的奋斗。
4.关于未来
当大学提起裤子从你身上起来,冷冷说,走吧,把青春留下!这时候你会觉得是大学上了你,而不是你上了大学。当看到这么幽默带着却带着悲情的短信的时候,我离毕业仅仅在60天,对于未来,这将是一个飘渺的字眼,因为活在现在,却想未知的未来,与我个人而言,这将不是一个好想法,未来太遥远,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事情太多,我们缅怀去过去,活在当下,再去想那些未曾到来的未来,这太累,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的往后都是未来,有自己目标,理想,活在现在去做现在该做的事情,将它做好,才是最重要的,像之前所写对于未来真正的慷概,是一切都奉献给现在。
谢谢,未来留住了我的目标。
篇7
(二)体育产业发展对就业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活动的运行状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规范情况。比如,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存在各类乱收费现象和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向法制化迈进的步伐。同时,体育产业发展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制约,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调控,这种状况不能为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中提供法律保护,并且影响了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的积极性。
(三)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摄取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参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等提高个体在沟通、组织、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产业应能够洞悉市场变化,引领产业发展,具有满足行业需求的和较强专业背景的全方位人才,这是体育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出的要求。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迎来了机遇,更是面对着挑战,如何为自身赢得机遇,是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建立良好舆论导向,保障就业公平原则
落实到位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形式,其起步晚、发展快,民众对体育产业不甚了解,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体育产业的概念,积极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就业排除观念障碍。就业公平原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体育产业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各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明确,面对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为了使本单位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制定远远高于求职岗位要求的求职意向,令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用人单位选聘合适的岗位人选,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最终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进行合理监管,切实保障就业公平原则落实到位。
(二)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发挥体育产业市场的调控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担任的角色呈现出从无需负责大学生就业、到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再到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变化过程,显示出高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高校和大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在教育范围之内,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高校就业率对高校招生的直接影响的增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已经开始足够重视。体育产业对于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直接效果显而易见,高校应该抓住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高校应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渴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明方向。同时,针对体育产业市场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混杂性,进行甄别和筛选,为大学生提供属实、合法的就业信息。
(三)大学生要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培养就业的科学观念
当前,随着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对于就业危机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的现实情况,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面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就业机会,大学生必须树立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观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和生存地位等问题。面对高校大众化教育时代来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发掘自身在体育产业就业的潜力,为自身就业谋求出路。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种职业的存在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把能够提高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作为考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对所从事的体育产业行业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进而热爱体育产业工作。
篇8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
所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在学生公寓特定的环境中,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客观条件,参与各种可能的活动,所表现出来思想观念、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载体,以物质、意识、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它是一个具有多元素、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文明养成,提升学生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公寓文化能激励大学生自觉培养重集体、讲道德的高尚情操,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塑造完美的人格,保持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2.建设优良校风,维护校园稳定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学生公寓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通过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严格规范的校纪校规、典型的正面示范、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力的奖惩措施等手段,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并增强集体主义信念、对公寓寝室、学校和社会产生归属感,在思想和行为上与集体成员相一致。因此,建设好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是创建优良校风的必要前提。
另一方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客观需要。稳定压倒一切,纵观我国高校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高校通常是各种思潮与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一些社会思潮往往是首先在高校中敏感地表现出来。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然而他们社会经验少,对事物的认识和自身的情绪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和感染,好多“集体创意”都直接或间接的出自于学生公寓。因此建设好大学生公寓文化对维护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安定秩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凸显其育人功能。新形势下,主动占领学生公寓这块育人阵地,大力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意义重大。在长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中,我校从学生公寓工作体制的创新入手,突出学生公寓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制度文化的约束力、行为文化的示范力、环境文化的熏陶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初显成效。
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创新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为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进一步理顺学生公寓管理体制,我校学生公寓主要采取的是学生工作处传统管理模式与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对公寓园区学生的养成教育、常规管理、床位管理、开展一系列公寓文化活动,并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考核等;社会化物业管理主要负责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修等服务性项目。
为了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组织领导,我校贯彻执行分管校领导、学工处副处长负责制,直属于学生工作处的职能部门宿管办代表学校行使学生公寓管理职能。我校学生公寓管理规范、科学、高效,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积极倡导“服务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更注重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我校学生公寓分为两个公寓园区,宿管办干事分工明确,一名负责a公寓区女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区男生教育和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考核,一名负责b公寓园区女生教育、全校床位管理、公寓文化建设。
同时,健全了公寓学生管理组织,拓宽了民主管理渠道。成立了校宿管部,并下设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各楼栋有栋长,各楼层有层长。在宿管办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安全隐患查处、文化氛围营造、学生宿舍联谊、公寓信息传达、学生意见反映、先进典型建树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宿舍的民主管理与服务的热情、积极性,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学生的家园,学生成为公寓的主人。
2.推进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我校公寓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道路,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大胆的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因素有力的糅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提高公寓文化的品位,使公寓文化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陶冶情操、锤炼品德,为早日成才打下基础。
①推进优秀文明寝室建设,创建节约型公寓
为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步伐,加强学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工处宿管科自2007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共建节约型公寓”主题教育活动。此类活动以推进学生公寓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充分体现学生寝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为主要内容,积极发扬优良传统,增强节约意识,共创节约型公寓。
“优秀文明寝室”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宿管科对全校学生寝室进行全面检查,对内务卫生优秀、学习风气良好、晚就寝按时熄灯、不使用大功率电器、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公物的寝室进行通报表扬并予以“优秀文明寝室”挂牌;对一学年度连续3次以上被评为“优秀文明寝室”的寝室评为“五星级寝室”;在“优秀文明寝室”、“五星级寝室”的寝室长中评选出“十佳优秀寝室长”等。
为了保证评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工处宿管科制定了《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和《优秀文明寝室评比细则》,严格规范宿舍检查程序和考核标准,并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②建设“示范性”公寓,打造环境友好家园
园区“示范性楼栋”创建活动,即先选择一栋公寓作为试点,继而全面铺开。活动旨在加强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每个宿舍每天自行将生活垃圾带出公寓,放在指定地点,杜绝乱扔、乱丢、乱吐现象的发生,共同打造和谐、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所有同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乱扔、乱丢、乱吐行为的出现,并请大家相互监督。(设有举报电话)
(2)请寝室长安排好卫生值日表,每天由值日生将各寝室的生活垃圾带出公寓,丢在指定的垃圾桶内。
(3)请劳动课任务区分在各楼栋的同学按质按量地完成每一次劳动任务。
(4)请各寝室的同学自觉维护好宿舍门口的卫生,勤扫勤拖,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洁净、和谐的美好家园。
活动的宣传方式:
(1)学工处宿管办在各公寓园区利用橱窗进行了前期活动宣传,并统一制作精美的宣传标语张贴在各个公寓楼层。
(2)经过前期多层次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向各系宿管干部、学生公寓自治管理委员会干部将活动的宗旨和意义宣讲透彻,通过干部向每一个寝室宣传。
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各楼栋的同学们正在逐步适应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我校学生公寓的楼道(尤其是女生公寓)呈现出干净、明亮的局面,公寓公共环境明显好转,生活垃圾基本已经带下楼。
3.举办“寝室文化节”,丰富寝室文化生活
大学生寝室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寝室集体作为大学生基本群体组织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影响。寝室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寝室文明建设,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校学工处、宿管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寝室文化节,更好地加强我校学生的文明修养,提高宿舍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创造绿色环境,营造温馨气氛,营造健康、活泼、文明的生活氛围,丰富大学生寝室文化生活。
迄今为止,我校已成功举办三届“寝室文化节”,均由学工处主办,宿管办承办,各系协办。第一届“寝室文化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第二届以“温馨、和谐、个性”为主题,第三届以“弘扬美德、增进团结、美化环境、展现自我”为主题。通过开展动员大会、寝室形象设计大赛、寝室文化生活作品征集大赛、寝室趣味运动会、“红色之星”党员先进模范寝室创建活动、“十佳宿管干部”评选、“优秀寝室长”评选、“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寝室文化节颁奖晚会等九个涉及文化、体育、娱乐、艺术、生活等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寝室文明建设。
总之,当前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给公寓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地构建新型高校公寓文化,进一步发挥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志猛,张显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8(5).
[2]陈益飞.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
篇9
(二)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逐渐淡薄
现如今,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薄,传统的理想主义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的取代,甚至部分大学生无法对社会中所产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与判断,无法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进而从根本上忽略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开始盛行,对国家以及社会事件比较漠视,这种情况在影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三)传统文化丢失,道德修养滑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髓,不仅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并且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本应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但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丢失,沾染的社会不良风气逐渐增多。甚至部分大学生道德修养呈现出滑坡现象,在各项考试中作弊,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情感冷漠,不尊老爱幼,打架斗殴、偷盗他人物品等,该现象的发生不仅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众传媒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需采取切合学生实际,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代进步的标志,以网络、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思维价值选择产生多元化现象。面对这种发展现状,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重视多元化价值选择,在采取一元与多元方式中,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多元价值选项进行分析,使其能够在多项价值观念选项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2.加强媒介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念所谓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个体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解读的基本能力。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被各种传媒产品所包围,大学生作为媒介化群体,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现象越来越频繁。虽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但是,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加强自身与媒介的结合。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设置媒介素养课程,让大学生对媒介的基本属性、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其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传播道德,大众传媒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交互性能够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欠缺,对大众传媒所的不良信息无法及时判断,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错误的引导。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基本规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遵守信息法规的良好习惯。最后,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媒介活动之中,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比如,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一系列媒介产品,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信息采编工作之中,了解传媒的功能,增强对媒介的了解,提高媒介素养。
(二)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促使大众传媒的正面发展大众传媒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以正面宣传中,将各种热点问题、社会事件融入其中,积极传播正能量,避免出现虚假报道现象。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要加强对社会监督角色的认识,当好社会的“安全阀”,加强对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力,避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弘扬社会正气,增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力,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2.加强对媒介管理,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想从根本上使大众传媒发挥出正面影响力,需要依靠政府、高校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避免不良信息流入高校之中。学校可以删减相应的不良信息,设置关键词,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大众传媒所宣传的错误信息以及有害信息,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纠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制约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篇10
二、关怀价值观的道德研究
除了公正价值观的道德取向,我们是否应该有更为宽容的道德价值倾向呢?吉利根(C.Gilligan),美国心理学家,吉利根对于发展女性主义心理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男女在道德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提出另外一种道德判断的价值倾向——关怀价值观倾向。她提出了关系意象是进行道德判断的关键,关系意象就是在面对道德冲突时,个体头脑里面思考的主要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原则。她提出了,关怀价值观倾向的道德判断标准。该价值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往往是考虑如何做才能维护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或者为了和谐可以合作甚至是妥协。关怀价值观的道德判断取向,更多的是考虑他人的幸福健康和利益,逻辑的出发点是我要如何去做才能避免让他人痛苦,或者如何帮助他人减轻痛苦、负担和伤害。道德判断的标准往往是站在事件主人公的角度和处境,然后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判断。因此,在这种价值观倾向中别人是否该受到惩罚不再是考虑的重点,而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怎么做才可以杜绝继续犯错。因此,她提出公正的价值观基于独立的个体,而关怀的价值观则求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关怀的价值观取向不仅关注他人,而是更容易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进行联系。在关怀的价值观体系里,如何与他人的关系不破裂,如何避免去伤害别人是考虑的关键。同时,考虑自我关注,特别考虑在关怀他人时如何关怀自己。这种价值观在考虑解决道德冲突的方式时,会考虑:如何恢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进行关怀活动时相信好运会降临到其他人的身上,或者相信他人或自己的痛苦将会消失无踪的这种积极心理。
三、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发
首先,公正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因为这是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观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判断上有强烈的法治观念,这是一个国家是否安全和安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四中全会提倡的“依法治国”能很好的说明进行公正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项基础教育,因此进行公正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从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到前年的复旦大学林森浩的向室友的投毒事件,我们能够深深感觉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这一块有大大的缺失。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构建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程度。功利心的追求是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忽视的重要原因,以至于在学校教育中出现重智轻德的情况。在完全学位任务的同时,如何贯彻实施好公正价值观的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建立好清晰的是否对错观念,有错就罚,有奖必赏的教学评估模式,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寻。
篇11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经历,积累相关学生评价数据,主要分为四大块:教务系统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布置作业《自我心理成长报告》收集学生课程学习后的感悟,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累的学生评价,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经过对采集数据的梳理分析,发现教务系统中90%教师的学生评价分数在90分以上(满分95分),近70%教师在各下属学院教师学生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列。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课程总体是满意的。
(一)对课程内容的评价
关于课程内容,学生有这样的评价:“总体很好,感觉很放松,不必拘谨”;“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生活中会想起课堂上老师教过的知识,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有关建议,学生提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多地分析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度,能突出重点,传授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建议在大三时候再增设心理课”。综上所述,学生对心理课程是比较欢迎的,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有趣、丰富,与现实生活有联系,但希望在课程内容安排的时间、层次、与生活的紧密性方面能有所改进。
(二)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对教学模式的评价中,学生提到最喜欢上活动课,理论课对心理测试、互动游戏和心理电影等更感兴趣,有学生提到教师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个人成长经历,对自己启发很深;有学生评价教师单纯教授心理学知识时,学生容易走神、玩手机等,对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更不喜欢教师道德说教式地教导学生。学生对心理课程的期望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希望在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掌握更多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技能。
(三)对师资队伍的评价
在分析学生评价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谈及对教师的印象比较多。有提到“遇到最好的心理课老师,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有人格魅力,上课很有趣”;“老师幽默、自信、大度、温柔,我们喜欢”;“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对我们有耐心”。在学生的评语中,基本都是对教师的积极评价,授课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三、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基于以上学生评价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心理课程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们期望经过课程学习,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笔者借鉴现有文献成果,结合自身研究,对课程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目标注重发展性
心理课程初衷是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及疾病,课程目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设置。实际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是正常的,但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比如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失控、人际冲突等。心理课程目标应从传统的预防性模式转向发展性模式,重点在于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目的应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统一:在知识层面,学生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学生要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自我认知技能、压力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学生要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内容注重针对性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安排应减少对问题人格和人格形成消极因素的关注,加强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的研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的力量都运用到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构建心理课程的内容,总原则是以多元学科背景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做一个懂得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人。在具体内容安排时,要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等;要和学生分享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和技能,如养成读书习惯、坚持运动锻炼、旅行增长见识等;要结合学校实际生活展现典型人物故事,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启发学生。课程内容要有理论的指引,更要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鲜活实例来将理论具体化,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课程模式注重主体性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心理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性,所以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情绪体验受到启示,具体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应用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最终实现积极改变。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采用双向的、互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尝试把课堂模拟成团体咨询的场景,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中积极改变认知;丰富课程内容展现形式,通过案例、视频、心理测试、时事新闻等传递信息,将微信、微博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带进课堂;增加活动课的比例,活动课的场地可以安排在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也可以设在室外,在自然环境下,学生通过肢体、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特别有助于人际交往、团队建设、恋爱等教学专题的教学效果。
篇12
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1]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其对学生进行讲授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使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文学经典作品来说,除了其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外,其中包含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思想乃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专业人才方面,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着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对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其所重视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而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素养又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一)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
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之一,是要尽量考虑他人和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在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多学生形成了只顾短期利益的拜金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对很多大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斤斤计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私自利,势利刻薄。不仅不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的尊重关心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也直接同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的美德背道而驰。这些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的大学生,必然因为其自私冷漠而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和指责,从而不利于其对社会的适应,从根本上影响其学习和今后的发展。
(二)对待自己不思进取,怕苦畏难
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环境的改变对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其必须面临着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更大的竞争,以及必须为自己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的挑战,此时其迫切需要吸取大学语文教育中提供的榜样力量,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不少大学生却由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而无所适从,遭遇几次困难之后即自抛自弃,意识不到困难的暂时性及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而且因为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都需要艰苦的付出,他们同样得过且过,怕苦畏难,不愿意通过暂时的付出而取得相应的进步。其结果是陷入一事无成、难以取得任何成绩的不利处境。
(三)人文素养的基本知识积累的缺乏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主要知识是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则更多地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获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由于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忽视,缺乏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中国设立民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不知道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哪里,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不知道中国四大发明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运动到底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其在进入社会后,不仅会使其很难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而且很容易使人对其产生浅薄、见识浅陋的印象,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文学知识的教育,使文学知识中包含的各种人文思想和知识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使其对大学生在上述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到处闪耀着尊重关怀他人,团结友爱,注重集体荣誉的思想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精神,以及忠义孝悌的美德,都是强调对长辈朋友兄弟等自己周边的人群的爱护关怀以及尊重和照顾等。相关的描述以及事例,在中国的各种儒家经典文学中比比皆是。而现代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更是强调各种以人为本,对他人要尊重和宽容,崇尚和平,讲究平等和自由的可贵。因此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对势利贪婪的鄙视,对残酷冷血的厌恶,以及对他人不幸的悲悯和同情。因此,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这些文学经典的讲授和学习,大学生可以从中吸收相应的思想精华,逐渐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二)养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精神
作为大学语文素材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对各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精神的歌颂和赞美。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表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所表达的不畏困难、不怕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浪漫主义激情;东晋祖逖为了北伐中原,光复故土,从小“闻鸡起舞”、行军时中流击楫的豪迈;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大轰炸的艰难时刻,发表战斗到底、决不妥协的宣言。都会使人闻之精神振奋,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颓废、不向命运低头,坚持不懈,为自己今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大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积累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同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的人文知识相联系,大学语文中的各种文学经典,往往是同时期历史在文学上的最强音。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想真正理解相应的文学作品包含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相应的了解和学习。[2]因此,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如学习唐朝的诗歌,就必须对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当时的地理、军事情况、思想变迁有着基本的认识。学习司马迁的《史记》,就必须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司马迁本身的家世经历以及特长等有着初步的了解。而学习的《可爱的祖国》,则需要对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与近代的百年屈辱互相对照,才能真正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的崛起、为人民的安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豪和悲壮之情。因此,大学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养成尊重关怀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对待自己能形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能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加其对人文知识的积累,从而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虽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上述的一系列作用,但要使这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这些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一)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其重要的前提是大学语文教师能对学生起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的功能。假如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人文主义精髓不能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储备,其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能起到的指引作用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高校必须通过专业知识考试以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相关素质进行考核,以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达到这样那样的道德情操标准,而自己在具体行为时却与之背道而驰,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质疑乃至逆反情绪,从而严重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榜样。
(二)提高大学语文中包含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的比例
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取,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仅仅是语言艺术的高低,而应尽量注意其中是否包含有相应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包含人文精神的程度。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瑰宝之一的宋词,就包含了以家国情怀为基调的豪迈派和以日常情绪变动为基本描述素材的婉约派。很显然,在语言运用艺术方面两者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对大学生能够产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3]婉约派宋词除了能使大学生充分欣赏到这一流派的语言艺术之外,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应主要以豪迈派而不是婉约派诗词作为宋词文学作品教学的主流。只有提高包含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中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三)课堂讲授中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进行充分的讲解。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一方面由于其对大学语文承担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也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而经常将大学语文上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背景知识往往对大学生增加其人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 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应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篇13
为防止大学生受到极端错误言论的影响,必须健全网络社会管理机制。及时全面掌握网络舆论,正确疏导负面舆论。高校要积极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学生在学校上的最集中的网站就是校园网,因此校园网要做到提高吸引力,努力摸索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要及时关注像贴吧之类的公共平台,了解他们的舆论兴趣点和思想方向。建立学校自己的微信平台,吸引学生参与这些公共平台。
(三)结合专业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大学生课上课下手机不离身,24小时随时随地用手机上网。然而这种行为大多数无目的性,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意识的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是被随便什么信息牵着视线走。所以,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使用手机上网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网上的某些有益资源,经常给学生推荐网上的文字视频图像,或者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搜索网上关于某个话题的信息资源。这样把学生从混乱无意义的八卦焦点中抽出身来,养成主动寻找有意义的网络话题的习惯。
(四)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
教师可通过结合思政理论,解读网络舆论事件,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生活化,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实际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连串的网络相关事件,启发学生用客观的方法理性地观察社会,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不被一些错误思潮所误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梳理各种信息,拓宽知识视野
每天海量的网络舆论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他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网络舆论中一些横向的、孤立的事件拿来,告诉学生们这些事件共同的历史脉络,使学生的视野向纵深拓展最终于生活中、实践中和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实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
(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挖掘参与网络舆论时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