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

篇1

二、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篇2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为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用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分析如下:

一、误认为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盛行。

二、违背教学规律,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

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储存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进去。在授课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样做极易导致学生导致学生视、听觉的疲劳和对图像、视频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意义构建途径获取知识。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建构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课堂表演的手段。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也难以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和压抑,也使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 它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三、违背教学媒体“低成本、高效能”的选择原则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在一些地区,一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四、用多媒体音频、视频代替学生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教学优势,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3

一、阅读中广泛积累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这些话语告诉我们,学生只有积累了广泛的语言材料,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阅读为本,让学生广泛而细致地去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细致地读,读出情感,读出味道,读出价值。教师要切记,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来,在感情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逐步达到训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广泛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交流中丰富积累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及语言积累方面,还可以在交流中丰富积累。我们所关注的是在交流中丰富积累语言,就是要求学生在语言交流中去丰富、去积累。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掌握好有利时机,设计好交流形式,让学生于交流中练习、积累,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材料,并丰富而积累。交流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交流时的情形而确定,可以创设故事描述、即兴表演、自我介绍等交流模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交流中丰富积累语言。

篇4

工作室的设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同时也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的负责人。工作室核心成员共有5人,分别是李奎艳、罗怡、孙爱萍、李平、于琮。他们都是学院的骨干教师,在学院里分别承担着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写作、书法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我把他们邀请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领域中来,就是让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观照小学语文教学,在本专业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交界处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增长点。比如,李奎艳老师是教现当代文学的硕士,在学院中承担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她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小学课文中的现当代作品解读”;于琮老师是教古代文学的硕士,在学院里主要承担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她在课程组中的主要研究任务就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罗怡、孙爱萍、李平三位老师则分别是从儿童文学、写作教学、书法的角度切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的。

另外,工作室的成员还有来自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他们大多是我校的优秀毕业生,现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是所在区县的骨干教师。我们常常去他们的课堂观课议课、学习研究,也常常邀请他们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师范生们进行教学指导。可以说,一线教师的加入,使我们的团队更有希望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二、在实用与审美的两端观照语文的核心素养

记者:您和工作室的核心成员都是师范院校的教师,虽然不直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察者、研究者。那么,你们对语文教学本身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或者说,你们在观察与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时秉持了怎样的语文态度、语文观?

林志芳:关于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呼唤中庸的语文教育哲学,主张语文教学在实用与审美的两端行走。当前,我们关注“核心素养”的讨论,我想,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至少包含了实用与审美两个层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实,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言语”,语文这门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也就在于它的言语性。王尚文先生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一文中比较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不仅要学习言语的内容,还要学习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

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位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再加上“综合性、实践性”,就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这种定位表现出的是一种清醒的课程边界意识,是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反思与审视,并最终指向语文教育的价值叩问。这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语言文字运用”,投向语言本身,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不要陷入“工具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纯理性窠臼。我们应该时刻提防一种非此即彼的怪圈:强调言语形式,就和内容说再见了;强调语文知识的回归,就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结构来构建语文的知识框架。其实,若是我们回头看看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我们的语文 教育没少在这上面吃苦头,摔跟头。

巢宗祺先生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运用与艺术化运用,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包括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强调“运用”,不是要将语文引入“实用主义”的樊篱,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而语文教育的主要材料,即我们的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是艺术化的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审美的运用。

我们要培养学生实用的语文运用能力与素养,也要培养学生审美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素养。

这里似乎隐含着一个矛盾:我们的教育材料是审美的,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如果仅仅是实用的,仅仅要把“教材做个例子”,就会出现实用与审美的纠结。仔细分析当前小语界课例,就会发现执教者面对文本的这种矛盾与纠结,以及这种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焦灼。

其实,当我们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时,我们的态度是实用的,当试图将语文科学化时,我们的态度大抵在“求真”,当我们呼吁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时,我们主要在“求善”,我们不要忘了,在“真”与“善”的上面还有一层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美”。美,就是“无为而为的欣赏”,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朱光潜曾说过:“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语文学习的目标包括实用的目标,也包括审美的目标。也许,在这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的时代,对美的追求更为急需也更为可贵。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功能的局限,但是,我们仍要带着孩子们去追寻一种“胸无纤尘”的境界。

这样说来,倡导语文教育实用目标与审美目标的协调配置,倡导“无所为而为”的欣赏,既是一种出世的艺术化理想,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情怀。朱光潜先生说,“人,只有以出世的精神方能做入世的事业”,语文其实也一样。

三、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师范视角

记者: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情况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我关注到您做了许多的名师课例研究,并且在文本解读、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那么,“林志芳工作室”作为一个学术团队,它又有哪些研究视角?

林志芳:“林志芳工作室”是一个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核心的学术团队,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的一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是我们研究与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有自己的研究专题。

当代小学语文名师研究。我们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研究名师教学思想,以此为学生提供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大家熟悉的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薛法根等特级教师都是我们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当然,因为我和孙爱萍都是王崧舟老师的入室弟子,所以对王老师“诗意语文”的研究更多一些。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还把“聂在富语文教学思想”作为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聂老师是我校退休教师,他是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委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作者、老朋友。对聂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不仅仅是校本资源的开发,更是我们对百年师范传统的追慕与继承吧!

儿童阅读研究。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学会阅读。因此,我们把儿童阅读当作研究的一个专题。除了儿童阅读心理、儿童阅读习惯、少儿图书分级阅读指导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之外,我们还积极地参与到儿童阅读推广的活动中来。近两年来,我们与济南市图书馆、济南市全民学习中心、济南出版社、青岛书城、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等单位合作,举办儿童阅读指导、农村教师培训等公益活动30多场。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小学生课外散文阅读的图书编写工作,将与济南出版社合作出版《小学生小散文100课》。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渗透。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专题。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现实中,专业的传统文化师资严重缺乏,这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这种现状也倒逼师范教育的改革。我们试图在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希望能够培养可以兼任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小学语文师资。工作室派于琮老师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班,指导学生成立国学研究社团――“虚静国学研究会”,并积极开展茶艺、书法、吟诵等传统文化活动。国学研究会曾多次到各小学交流演出,并赴首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还密切关注中小学国学经典课程建设的相关情况,倡导国学经典课程建设的文化自觉。

记者:儿童阅读指导与传统文化或者国学经典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甚至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也正致力于这样的教育实践。请问在从事这个专题的研究与实践时,你们与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考有何不同?

林志芳:相对而言,我们可能会更关注和强调本体论层面的

研究。

就儿童阅读指导而言,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等方面着力,我们可能会首先关注“阅读的本质”“阅读对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意义”“儿童的学习心理与接受心理”等相对上位的问题。例如,在做一些阅读推广时,我都会跟家长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是一种精神的寻找与确证。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它是一个生命在静观另一个生命时所溢出的感动与狂喜。

在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教学方面,我们会更注重“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是先生于1997年提出的观点。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特色,并对其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它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创建。

目前,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教学都非常“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学者、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课程建设的动力与热情主要源于集体的文化乡愁。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里,工业现代化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成果,同时也造成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环境危机。随着片面强调科学技术与理性主义的现代化的弊端日显,以及后现代化反思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打量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试图在日益喧嚣浮躁的外在环境中找回人与自我生命对话的澄明与安宁。此时,注重“德性”、强调“内圣外王”“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人文传统恰好可以弥补工具理性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可能的救赎之途。

于是,带着“返乡”的冲动,社会上热闹地兴起了国学热。其间,有对传统文化真切的追寻,也不乏各种利益驱动下的政治或者商业的“炒作”。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课程的建设,也呈现出“一拥而上”“泥沙下”的状态。

我们提倡文化自觉,意在提醒参与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教学的老师们(包括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文化传统、现实境况要有清醒的自知,对课程的未来发展要有一定的思考,并对课程的文化建设要有自觉的创新。只有在历史的视域中,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中,我们才能看清中国文化的特点,清楚它的长处,也承认它的“短板”,不盲目自大或者自卑,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另外,当我们怀着重塑精神家园,乃至复兴中国文化的期待,深情满怀地进行传统文化或国学经典课程开发的时候,还必须直面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所带来的痛楚以及文化重塑的艰难。

四、致虚守静的语文人生

记者:我在照片上看到您的工作室在学校里有一个典雅洁净的实体空间,名为“虚静斋”,这样的命名包含了您与您的团队怎样的文化追求?工作室的墙壁上有一方中国印,我看到是篆体的“语文人生”四个字,这里面又蕴含了你们对语文教学怎样的理解?

林志芳:工作室建在我们学校的图书楼,面积不大,大概有30多平方米,但是我们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了布置与装修,使它成为一个洁净典雅的场所。工作室面山而居,室内备有古琴、笔墨、茶具等,工作室的成员可以在这里看书习字、品茗论道、抚琴吟诵。工作室命名为“虚静斋”,“虚静”二字取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寓意工作室的每位成员以澄净的心态、笃实的态度观照学科发展的规律,追求“一真在抱”“复见其天地之心”的生命境界。

篇5

①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是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综合的视听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适应了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规律,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信息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解决学习问题,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使学习更主动、有效,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③信息环境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 利用信息环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1.1 多媒体的使用力求简约有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力求简约,要以文字呈现为主,尽量少用图画加入媒体,因为文字给学生创造的想象空间远比图画要开阔得多。但部分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为了追求课件的华丽与有趣,教师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冲淡了教学主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一个误区是多媒体充斥整个课堂,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演变为“媒体满堂灌”,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光影世界里,不仅会产生视觉疲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课件多使文字力求简约应成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好教学程序。多媒体是帮助学生呈现和克服教学重难点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流程中教学内容的替代材料。

2.1.2 多媒体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媒体的展现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媒介,而不是单纯呈现教学程序或过程,更不能以媒体呈现代替对学生的训练与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媒体的呈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文中所指的天堂是什么地方?大榕树是为什么被作者称为“鸟的天堂”?读了这篇课文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被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间相互交流、释疑;二是在优美的媒体配乐下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作者的写作目的,谈阅读课文的体验。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环节,学生从鸟的天堂谈到人们居住的生存环境,谈到环境保护,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深化了课文主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2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信息环境的日益发达,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也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资源库及学习手段。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2.2.1 “微课”制作要体现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于教学的精短视频,对学生学习、回顾、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制作微课时,一是将微课时间严格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并且微课体现的重点难点要做到单一,不宜在精短的微课中设置重点太多;二是要设置提问、练习环节,在适当的地方要停下来,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进行答案的反馈;三是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微课视频可以应用于课堂,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巩固。微课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在课外预习、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方便。例如,笔者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别制作了以“常用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古诗鉴赏”、“语文中的修辞”等为题的微课视频,并且将这些视频上传学校网站或者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2.2.2 “翻转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6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语文,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精神产物,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不单单是一门学科,它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这也是语文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小学语文课本是具有灵性和情感特征的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课堂中应该充满活力,以学生为中心,真实的表达课文中主要人物情感的喜怒哀乐,真正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中来,切身体会作者的感受。

一、融入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小学的语文教学是一门沟通性很强的语言交流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平等”源自于一种潜意识,指的是师生双方互相尊重,师生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平等以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使命和未来。因此,师生间的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是良往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平等相待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拥有积极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2.真诚的沟通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小错误,这样可以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正确的引导他们。另外,宽容不代表着一味的忍让,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方向。与学生沟通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快的进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做到师生之间心灵相通,情感交融。

二、如何融入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启发、发展、维持认知能力的主要动力,是心理素质重要的构成因素。所谓情感教学,指的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美感、和高尚品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状态的好坏与学习的行为和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提高认识、增强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融入情感教育,正确认识情感因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好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1.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仔细研究所讲课文的教材,查找大量资料抓住文中最主要的情感线索,认真思考体会,小学教材的课文都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比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和国家的热爱等情感,始终贯穿于全文之中。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能忽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师只有把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后,才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课堂上,实时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的产生,使其在情感的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语文情感的教育。

2.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促进情感的渲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规定的一项任务,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情感并培养自身的语感。例如:在朗读《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要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去进行情感的渗透,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真正融入其中,在把握情感的前提下用语言来表达。

3.创造良好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获取情感

情感的熏陶,需要一个传递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建设就是需要设计好情景。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涵,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渲染气氛,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备呈现出动态的画面、音乐的播放、深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中,在有感染力的气氛下,获取情感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在联想中体味情感的流露

在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时,学生常常喜欢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体会。在讲自然美景类的课文时,就能够通过想象来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比如,在讲《迷人的张家界》时,对于文中精彩的风景描写可以展开无限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和感叹大自然的可爱美丽,树立保护、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5.加强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对把握文章情感的脉络,启动学生情感的闸门有积极作用。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境界。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中,不能只限于课本教材中,应该让学生在完成课本任务后,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于情。”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失去了灵魂。语文课本中的大量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课文,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真善美的情感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情感课堂,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渗入,利用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互动交流,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情感和知识的交融。

参考文献:

篇7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突发的互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教学上的不断运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作文教学使传统的作文课不断开放,效果也很明显。作文课上,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媒介创设出一些生活情境,通过音乐、表演、图画等形式,使小学生在内心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与情感感悟。通过诸如听音乐描述、实物演示、看图写话、续写故事等情境,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最后使他们的作文富有情趣与创造力。

2.设计一定的游戏活动,在写作课上直接提供相应的写作材料。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见识相对浅陋,没有太多的生活积累,在写作材料上就相对很匮乏。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进行互动、交流,相互探讨,找出可利用的写作素材。在设计好游戏后,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完成游戏,让学生多观察和学习,然后通过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做。在进行游戏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通过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说、自己讨论,达到了互动的效果。最后要求学生把在整个游戏中做了什么按先后顺序罗列出来,写出自己对于活动的感受或收获。通过设计游戏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有效地把握住写作素材,顺利地完成了作文。

3.通过友情帮助来唤醒学生潜藏的生活情境,创设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的生活是很精彩、很丰富的,只是有时候在真正写作的时候,好多的生活化素材没有被激发和唤醒。激发学生潜藏的记忆,激活他们尘封的生活,能使他们有更多的写作素材。当然,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该活动当中,彼此配合,相互提醒,积极探讨,最后总结为自己的有效写作素材。通过友情帮助来唤醒学生潜藏的生活情境,可创设更多的写作素材。

4.协助合作,选定写作材料。目前来看,话题作文比较流行,这类作文的要求很宽泛,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去选材。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仍是一道难题。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开始写起,有些学生甚至希望给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作文题目来写,这种情况更多地源于小学生们的生活阅历较少,写作素材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协助合作的方式来选定写作材料。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全班学生每个人在黑板上至少写出一句与所给作文题目相关的话,话可长可短,随意进行“涂鸦”。这样从一个大的作文话题转化成几十个具体的小题目,由学生自己挑选出他们最想写、最想说的来写。这样的结果使学生们写出来的选材内容生动而丰富。

5.通过摘抄交流的形式,共同分享写作材料。摘抄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说,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己的摘抄本都是自己私用,外人很少染指,也就是说大家彼此分享的机会很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通过对照抄笔记进行观摩和评比,让大家的资源相互分享。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阅读活动,为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供条件。作文的选题除了来源于生活外,还要从生活之外去寻找和挖掘资源。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报告会、诗友会、朗诵比赛、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阅读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向深度、广度发展,通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小学生摆脱他们狭小的生活空间的束缚,使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以此来弥补他们直接生活材料的匮乏问题。

二、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互动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中小学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创新方法,不断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小学生作文教学提供更好的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建龙 王云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65-72。

[2]王芳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2),11-14。

[3]陈建国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科学构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2),67-76。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首先,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发挥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语文内容。其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进行主动的阅读,并非被动式接受,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可促进小学生深入挖掘语文世界中的美,获得良好效果,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最后,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够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性[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建议

(一)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感培养,有必要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首先,在背诵时,不提倡机械式记忆,应引导小学生在背诵中融入情感,可加快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进程。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要求小学生进行全文背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小学生提取“小溪、细雨、小路”等意象,在激发小学生联想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更好更快的背诵。其次,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基于此,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使小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文章的基调,以感受文章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利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朗读。如在《村居》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朗读录音,使其感悟古诗意象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2]。

(二)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应注重从语言文字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视角着手。首先,语感培养,不应停留在言语直X、经验方面,而是应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小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对语文文本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深刻领悟,以增强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要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必须从语言文字进行语感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的重点语句。如,“文眼之语句、形容性语句、修辞手法的语句”等。通过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能够使小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并逐渐感知语感的艺术魅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将语言进行内化,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存储知识完成语感的培养。首先,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积极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在小学生识字过程中,应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识字体会,并尝试多元化识字方法。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小学生应根据已有认知、生活经验等,鼓励小学生产生联想,以不断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3]。

(四)在语境中挖掘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必要将其放置于语境中,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置于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情感有不同,所以应在语境中深入挖掘语感。例如,在学习《买木雕的少年》教学中,其中蕴含的“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具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如若能够在培养学生语感中,与语境相结合,则可以增强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如,其中的“洁白”,在课文中表面描写的是“牙齿”,但实际上是表达卖木雕少年拥有一颗纯洁的内心。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对文本字词的深入理解,可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在写作中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环节,只有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习惯,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素养。要在写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有助于其语感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促进其与他人交流。首先,引导小学生写作时,应激发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期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为写作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确保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至关重要,因而相关人员应提出语感培养的合理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二是在文字中构建语感桥梁;三是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四是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

篇9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落实德育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所谓的德育教育,指的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其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于:一是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二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面对诸多的教育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而有效的德育渗透,能完善德育内容,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1、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由于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很多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抑扭曲,不热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热爱生活。小学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把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效的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语文的热情。

2、联系实际,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有机地将德育引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实践,有效选择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习得德育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例如:小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在有效的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联系课外,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渗透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的联系课外,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或是通过演讲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之类的读物,以培养学生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总结,不断吸取教学经验,不断拓宽教学途径,德育教育就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广泛的阅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拓宽眼界认识,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通过阅读,学生逐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另外,作文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部分,作文是学生内在思想的一种外在表达形式,通过书面形式将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作文有助于推进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上的深度交流。可以说,阅读和写作可以有效是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读和写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然而经过调查我了解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将读和写紧密联系起来,两者割裂状态导致阅读和写作都未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教学质量始终难以取得质的突破。

二、“读悟写”相结合的策略探究

当下,人们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语文教师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作,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1.通览教材,制定课内外阅读写作训练计划和目标

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烂熟于心,并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章节目标、次重点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课内外的阅读和写作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来细化训练内容,确保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2.研究阅读范围,加强课内写作训练

借助课内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过去,语文教师较少将课内阅读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如今时生巨大的变化,教学改革是必然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阅读的范围,加强课内的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在课内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和交流,通过长期的练习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思路、体裁等,将阅读材料和写作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当堂作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写作训练,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文体把控能力的锻炼。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少注重不同的写作文体究竟该怎样写,教师只是给一个例文,导致学生的思路受到局限,写出来的文章显得不够严谨,缺乏创新和深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同一个写作题目用不同的文章体裁进行写作,每一个体裁的练习为一个周期,阶段性的文体训练将会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把控能力。当然,除了一些长篇的作文训练之外,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定期让学生写一些小的段落,结合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经过系统性的训练之后,教师不要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展开写作,慢慢地学生的文章将会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学生的文笔也会突飞猛进。

3.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读悟写”三者的有机结合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切忌盲目随意,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受到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有所区别,有的学生喜欢写散文诗歌,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写逻辑严谨的议论文。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让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读悟写”的三者的有机结合。

4.学生生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

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是我们写作的重要素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事情多思考多总结,学会灵活地将学生生活和写作联系起来。善于观察生活并从生活现象中获得感悟是学生重要素养之一,生活就像一本大的教科书,可以说感悟生活,并通过书面写作的形式将生活升华是写作的一大乐趣。

新课改的发展对当前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笔者通过个案研究、行动研究、调查、文献等多种方法对当前小学阅读和写作教学展开了深入的了解,我们看到当前教育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完善。在未来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交流,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多参加教学座谈等活动,大胆创新,敢于实践,真正将小学语文“读悟写”三者相结合。

参考文献:

篇11

过去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注重书面表述的训练,忽视了口语表达的训练。人教版教材不仅在理惫上强调要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而且在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为教师留下了口语表达训练的广阔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此加以充分的利用,多给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与别人交往的能力,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能够在培养小学45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从语文课堂入手。学生口语能力不高,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不受重视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母语这一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听和说的本质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活动信息、情绪、情感等活动,所以从小学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口语交际能力强弱也是衡量小学生综合素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要着眼于整体,追求一种综合效应。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口语训练都应当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淡化了其交际性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说话、听话训练取代了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交流。在口语交际课上,经常出现一人讲,众人听的场面。教师关注的是说者是否说得完整、清楚;听者是否听得专心,忽视了交际双方的交流。这一做法将动态的、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活动置于了一种静态的、单向式的个体性的语言实践。

(2)忽视了情景的创设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一个和小学生现实生活、认知实际相似的交际情景,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交际内容的剖析上,忽视了交际情景的创设。这一做法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

(3)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发现,在家里经常活蹦乱跳、能说会道的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很少说话,到了课堂上更是一言不发,这是明显的对语言接触、口语交际的恐惧心理,这也导致了他们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加大,久而久之,他们越发不愿意张口说话,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海通交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出现在考试中表现好、成绩高,但平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高的现象。

4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乐于交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很多:实物演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交际的话题应来自生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积极参与,突出交际主体

在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全体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了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训练的目的。

(3)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①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在课堂合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势必作用于学生的心理。②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口语交际训练生动化。毕竟学生和老师一起的时间多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有时无法创设情境。但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将教师无法描述,学生没看过的东西或景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足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更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课往往空洞、乏味,因为学生的语占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思维能力都不完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巾,无拘无束地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常小珂.小学语文El语交际教学探究.语文教育,2009.8

篇12

一、特教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其心理和生理上都和平常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群特殊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自理能力差,能力有限,极少参与社会活动,他们需要依靠老师家长的帮助,这些孩子的内心更渴望关爱。在他们的世界里,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因此教师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教给他们理解语言的能力。从特殊儿童的情感出发,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特殊儿童对语言和阅读的理解能力,使其具备自我独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以后的实际生活。

二、当前特教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对于目前的特殊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突出表现为以下这三方面的问题:教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想法、忽视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忽视对智障学生知识的渗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特教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下面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师资力量缺乏,专业能力不强

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里,专业教师的力量不足,师资结构与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量严重失调,远远达不到这类学校发展的需要。加上智障儿童的群体文化标志就是智慧程度严重低于平常的孩子,而有些教师因为他们的智力迟缓,交流起来十分费劲,失去足够的耐心,影响了师生的沟通,使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思维达不到平衡,在教与学之间出现了断层,理解的知识侧重点有所偏颇,教学效率受到影响。与普通教育进行攀比,有效教师进行拔高教学,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特殊教育对象因为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多样化,感知迟钝、缓慢的生活节奏,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心理上不敢与外人交流,对自身的特殊性和个性不了解。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有80%以上的学生小学毕业时,仍然写不出通顺的语句,发音困难,且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语言病句屡见不鲜,阅读普通报刊的能力极差,难以实现完整地说出、阅读所表达的语言情感。

三、特教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教学态度

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语文教师耐心地进行训导,对同一个问题要进行反复地解答,要比普通教育对象的教育责任感更强,耐心细致的程度更好,对受教者的观察要更加的体贴入微,对语言的解说次数频度更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运用游戏或多交谈等教学方式,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准,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的特殊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学生待亲人般地关爱、呵护,避免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感,使顺畅轻松的教学课堂形成。所以,加强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师专业水平,改善教师的教学态度,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是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为特殊受教者的生理条件受限,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很弱,但他们对声音及图像的敏感度。机械记忆的能力还是可以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课文进行精心的电子处理,图文并茂,声形合一,使学生通过听和看,来体味语文学科的精髓,欣赏到语文文学的魅力,快速掌握到语文教学的内容知识。通过引发学生更深的接收语言的欲望,利用自我的优势和本能,对语文课堂的内容进行自我消化和筛选,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法。语文材料也为智力障碍的学生量身定制一定量的语言词汇及蕴含语法的课堂内容,通过练习教材中的词汇和语法表达,结合多媒体的应用,缩小发展的差异性。

3.引入生活化教学,拓宽学习空间

在当前倡导的“大语文观”环境下,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来,例如,学生买饭、购物、看病时与医生进行和谐的交谈。语文教材密切结合课堂与生活应用原则,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多开展游戏活动,指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要贴近特殊受教者的生活,充分开发和发挥他们的长处,提升他们的智能和用语文交往能力,促使特殊受教者吸取生活中的精华,阅读到生活化的精品,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素材,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养成富有理想、敢于发展自我的习惯,进而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延伸和拓展。

4.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培养学习自信

培智班的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缺陷,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达到同龄人的标准,可以根据他们的条件适当降低标准。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逐渐找回自信,慢慢进步。

结语

总之,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开展,许多学校和教师都逐渐落实了教学改革,特教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注重深入分析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学过程要讲究艺术,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特教小学语文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1):58-59. 

[2]叶廷.特教小学语文教學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80-81. 

篇13

人本精神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要求,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素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合格、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因此“人本精神”的弘扬也成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人本精神”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本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能够使学生耳濡目染,接受更多正能量的教育,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弘扬“人本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蓬勃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本教育”策略

1.小学语文课堂要深层次挖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小学生情感道德的主要教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观、人生观的树立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爱好和平的精神、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团结同学的精神等。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本教材人文内涵的挖掘。例如:在学习《三个伙伴》时,可以让学生体会浓浓的友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榜样,在学习《岳飞练字》这一课时可以体会岳飞刻苦的学习精神,让学生学习岳飞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美丽的祖国》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热情的种子。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材内容,采用自主化程度较高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基于课本教材,对教材的深层次思想内容进行挖掘。

2.小学语文课堂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教师在上课时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较多地采用积极、鼓励、赏识性语言来鼓励学生,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话语讽刺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的氛围。例如,在口语交际“办年货”中,可以培养学生物品交易的能力,还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向伙伴介绍自己”这一活动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班会活动等形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我在讲授这一活动内容时是采取班会形式进行的,一开始大家都比较害羞,都不敢上台介绍自己。后来,我率先做示范,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学生都积极与我交朋友,接下来学生就积极踊跃地参与这一活动。这次班会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美文的认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通俗易懂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可以使小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带给学生一种文字欣赏的美感,能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古诗的作者和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进行句子翻译,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读者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和浓浓的思念之情。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章作者写作情感的深层次把握。

4.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和编撰内容大多是简单易懂的,也是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和生活的真切感受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强大内涵和深刻魅力。例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相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和赞美词。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5.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弘扬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基于小学语文课本教材内容,还要适当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课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例如,通过《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自立、勇敢、独立的优秀品质。

小学语文中弘扬和发展“人本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更能够让学生树立基础的良好道德品质。“人本教育”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中心理念,在这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学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从个人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本精神”的弘扬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