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验式学习论文

篇1

(一)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之中

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外在的约束力已经很弱了。因而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要往往缺乏动力,对体育锻炼也缺乏兴趣。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由于忽略了这一点而难以形成更为持续的吸引力。而体验式教学就能够首先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某一项体育运动能够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态度带来的激励和优化。比如在大学篮球课上,就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对NBA众球星的崇拜而激励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喜爱,继而促进篮球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证。通过让学生体验某一个具体的球星的特定的灌篮、盖帽、篮板、助攻、弹跳等特长和动作,让他们真正形成对篮球真真正正、爱不释手的兴趣。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和兴奋点,不需要外在的压力和约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

(二)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参加体验式教学所设计的各种培训性任务中,必然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因此不断的战胜自我、与自身的恐惧心理做斗争,才能最终完成任务。因而,在一个个任务串联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明确的认识到面对困难所要保持的平常的心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能力表示充分的自信,冷静处理,这对挖掘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效的。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来说,由于困难和磨练往往是身体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苦读,身体锻炼少之又少,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在相对充裕的时间里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体验式学习往往能够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对自身机体健康活力的珍爱和重视。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大学生对竞技体育中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赶超意识进行真实关切的体验,从而克服大学生固有的畏难、怠惰情绪,促进他们形成健康、励志、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体验式学习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对策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参与实践、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再援用单一的教学场景,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一)创造体育情景让大学生获得体验环境

体验需要一个明确而典型的情景,能够给体验提供对象、环境和主题。特定的情景设置,能够为大学生体验体育教学提供真实切身的环境,让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侧重于从教授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生活常识,现在的体育教学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推进体育运动日常化为目的的教学。现在的体育教学,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学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完成授课内容。只传授运动技巧和体育知识的教学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首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利用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带动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完成外在授课目标的同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从而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授课目的。总之,体验式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尝试,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强调学习反思的引导

学生经过教师讲解、分组练习,对课堂教授的运动技巧、体育战术以及各种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对自己的特长、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体会,并对生命的内涵与意义也有所反思,这种对授课的评价和对自身的感悟,就称之为学习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理性和感性层面的内容进行多番思考。对感性层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层层递进的模式进行,这种反思称之为“4C”模式,首先对感受的事物连续回忆,然后通过关联将它们衔接起来,再次运用思维对其进行挑战性反思,最后通过设想情境反思。当然,教师在学生反思过程中也要适时进行指导,因为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可能会有所阻碍,这时需要教师从旁指导。但是,指导不能过度,过度指导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限制学生思维发散。为此,教师可以采取检查学生笔记、布置论文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以加强学生反思。

篇2

1.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中心,学生只是在听讲、记笔记。但是,体验式学习就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变成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追求的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这种主动参与的精神,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育界孜孜追求的,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寓教于乐的乐应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用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用快乐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老师使用娱乐的教育方式,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寓教于乐提供了可能。寓教于乐,“乐”不仅是教师提出的乐趣更是学生主动体验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才是这种教育方式所追求的效果。

3.学以致用

传统教育的最大难题是怎么样学以致用,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少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所以,学习是一种实践,这种思想是学习者需要逐渐认识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地方,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僵硬的文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脑海中慢慢的流失。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优势是,一个运用知识的平台被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使用。

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需要一个情境,是把学习的过程移植于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形之中。最关键的是,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中应该具有的,认识到情境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死记硬背的表演。事实上,在学习的道路上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而忽略了创造。如果只是进行不断地模仿,一旦学生遇到实际情况,就会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这是因为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对真正应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整合理论与实践得出的,通过学生分析案例,来学习如何把营销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况之中。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收集案例;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最后,要对案例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以便发现其中的不足,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正。

2.任务教学

所谓的任务教学,就是老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隐含在旧的知识点当中,学生在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对任务深入的分析,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3.模拟教学

所谓的模拟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情景,结合实际的角色扮演,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体验式教学所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沙盘模拟教学,它具有很高的“模拟”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营销行业中,深入的进行市场研究、组织企业生产、进行企业管理,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

4.实践教学

走出课堂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进行企业实践。在对市场营销进行教授的时候,学生要到企业中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现场观察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市场营销,这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篇3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没有任何理论是从天而降,体验式学习理论亦然,就其存在雏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体验式学习。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体验式学习的标准,而古希腊三圣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们一定要会做的事情而言,必须在能做之前,就应该通过做它来学习它。但体验式学习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主要内容是“直接经验+反思”。针对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间接经验及其广为诟病的弊端,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详细论述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改造。儿童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则是积累儿童的经验。爱玩、好动,即“做”是儿童的天性,并且这些经验都是具体、现实的,在这些体验中,儿童以及学员不但体验活动,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维”,通过活动结果来检验最初的假设和猜测,实现学习者对经验、体验的改造。杜威的理论后来被概括为“直接经验+反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核心内容是“直接经验+情意体验”。杜威的“直接经验+反思”模式曾风靡一时,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历经近十年研究未达到理想效果后,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强调个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在罗杰斯看来,学习绝对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认知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前者主要指理论知识,如文学、语法等;后者则是指知识应用,如计算机操作、学医等,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个性参与、内发动机、自我评价和渗透影响。由此可见,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比较强调个性的发现和培训,强调学习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将其模式概括为“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并没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组织的成立,这一阶段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被称为“户外运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分强调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体验学习模式之弊端持续显现,而课程本位教学活动逐渐回归。体验式教学的坚定支持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把重点从理论研究转向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一些以践行体验式教育为主旨的学会。1971年,“主题冒险”组织成立,同年,美国体验式教育学会成立,不久后,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些组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把体验式教育看作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旨在通过置学生于直接经验和反思中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期,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学方法的浪潮。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维库伯的努力下,创造体验式学习理论中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建构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学习。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备受学者关注。建构、主体间性、施动者、过程、嵌入等概念和视角引进学习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学习不能只是依靠体验和反思,这些方法与途径并不能使学习效果最佳化;学习被认为是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则来源于人们在互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经验转化成知识与行动的过程。库伯在综合杜威、罗杰斯等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具体体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嵌入在某特定环境中的人与物活动,产生感悟并获得特定知识。

第二,观察与反思。学生认真回顾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并独自或集体分析与反思。

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

第四,主动检验。学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动检验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的实质是综合学习,它包括上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代表最有效的四种学习方法: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贾维斯,提出情境学习模式。库伯的理论一开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应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发展与传播,但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学者发现,这个理论模型并不适合学科学习,因此,这一理论模型对学校教育影响极小。贾维斯在反思杜威和库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从原始经验中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体验完全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通过大量实验,贾维斯发现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过于关注互动与建构,而过滤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与变量。为此,他提出情境学习论,其核心内容如下:知识与具体、特定的社会环境即情境紧密相连,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他人、他物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或培训机构应通过社会互动或其他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即学校或培训机构应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真正完整的知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以及人与情境的互动和相互建构,这既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情感体验式

在有关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对人生或对特定情形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的目标、任务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体验式学习旨在打造团队精神、激发学员潜能;但在国民教育中,其目标则变得相对宽泛,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感体验式学习通常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开始,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获得表层知识,又发生深层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在此学习方式中,核心是要唤醒事件情绪。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绪唤醒功能,情感体验式学习的记忆效果越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一是选择典型的体验情境,即那些情绪足、情感冲击力强的情境;二是通过个人写体会或集体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并客观评价情感经历,加深学生情绪信息的编码和记忆。

(二)行动体验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与行为经验。语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实际操作是获得实用技能尤其是动手技能的基础,也是主要途径。很难想象,没有交流、没有实际行动能获得技术、提升能力。为提高实用技能,在行动体验式学习中,学者和专家设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行动体验式学习。当然,行动体验式有时候也包含情境式体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认知或情感,它的重点是行动。因为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获得并切实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质不是情感而是行动。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实验、不断操作,需要在不同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对试验中的操作进行反思、调整、完善,这是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一般而言,行动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实际操作、结果反思以及行动修正。

(三)认知体验式

顾名思义,认知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习主体的认知,获得第一手知识并提高认知技能。它对学习地点、学习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在社会实践还是在课堂情境中,无不适用,相较之下,前者较为普遍。在理论上,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有意无意地在现实世界中获取新知识。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实地调研,甚至是去水果园摘水果以及与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属于认知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固定过程可言,有时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它则可能是极其复杂的试验或研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四个常见步骤:感知和体验真实世界、进入实际;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经验;建构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启示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不论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学中,还是近现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的接收者、受动者。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成人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亦未能走出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的窠臼。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针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实现这个“历史大逆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基础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在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包括相关职能部门中树立学员是教学的主体这个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终真正实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其困难,个人有路径依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有路径依赖,对于中国这个人口近14亿的超级人口大国而言,要在教学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实现全民式的思想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在全国思想比较开放的城市率先进行,然后向全国推广。2.设置相关课程,这是关键步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课对象,要设置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设置一些以学生授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相互点评、学生相互打分的课程,既让学生适当扮演教师的角色,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等途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既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的印象,使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可以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这其实也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因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而异。同时,所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其本质是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形式而采取形式主义,最终忽视教学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学生重视学习情境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习情境,不论是在升学教育中,还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学习情境基本以课堂为主。近年来,实验、社会调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学升学教育中,学习情境仍然不被重视。成人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更应该重视学习情境。营造成人教育的学习情境,关键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把握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学习情境的获取与设置,绝对不能为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束缚,而是应该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换言之,就是要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及时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学习情境的核心标准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满足知识应用的条件以及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2.把握学习情境的悬疑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学习情境中设置悬疑。学习情境中的悬疑性并不是知识本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同时,教师也不会直接为他们提供答案。学生只有经过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终获得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现实内涵,并获得情感体验。

(三)要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与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仅强调要对理论进行检验,还强调要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点。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同样适用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生活无处不是学习。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历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训也会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样可以是反思的好对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坚持在日记中反思。2.在教学中形成反思思维。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种自觉的、习惯性的反思,而课堂上的反思,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反思———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思维上的反思。相比之下,这种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学色彩,同时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通常需要教师学生的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6(6):40-42.

篇4

新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进实验室前做好预习报告,课堂上随机抽查几名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进行讲解,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也请同学进行演示,最后由指导教师有针对性总结。通过这种透明的检查方式有利于指导教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仅仅是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现象与结果采用常规实验报告的形式书写,同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讨论;综合性实验的考核主要是对实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现象进行逐一分解与分析,对结果进行详细的阐述;对于创新设计型实验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采用科研论文的方式,包括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及参考文献等内容[7]。

量化考核评分标准

篇5

中国的科技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兴起,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条件。目前来看,中国的创新力度不够,在于学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要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在教育中实现创新,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而不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和既有的教学模式上。只有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不断地实现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的现实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验室都是重要的基地。构建实验室开放体系,就是打破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试验设计和试验操作,目的在于将学生的试验积极性激发起来。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就是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对于驾驭而言,这种实验室开放体系的构建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有所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得以高效利用,而且生物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有所提高。

4构建分子生物实验室开放体系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其中需要强调的内容就是创新教学,以培养适合于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教育而言,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在能力,随着创新精神体现出来,教学改革的步伐就会不断加快。

4.1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需要发挥开放体系的作用

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将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对年来的人才培养中,都是面对所有的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在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在人才培养获得成效。分子生物的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是重要的环节。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实验室教学、生物试验竞赛等等,使得创新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基于开放式实验室的特点,生物教师可以设立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研究,并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工作[3]。还可以根据需要进入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接受技术能力培训,针对课题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使得生物实验室教学实现了创新,为后续的生物学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4.2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的构建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就是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以提高学生的生物试验素质。学生在进行分子生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还要提高各种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运用科学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随着知识探索精神被激发起来,学生就会对各种分析生物问题积极地研究,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知识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当学生进入到职业领域中后,就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1)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课程内容的开放,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所不懂得知识进行探索、研究[4]。学生主要参与的是综合性试验,如果学生在试验中无法完成实验任务,就可以要求重新试验,并将实验的内容仅有必须可扩展,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2)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课外实验室开放,就是通过开展课外试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校的科技实验室活动项目可以让学生自主申请参与,主持研究项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参与项目研究活动,并将所获得的成绩记入到学期考核成绩中。学校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对于学生申请的项目审定之后,就可以提供必要的资助,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对学生整个实验过程都给予必要的帮助。(3)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大型仪器培训,就是对学生开展大型仪器培训工作。培养的内容是对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技术能力进行培训,诸如聚合酶链式反应仪、凝胶成像系统等等,都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5]。经过培训之后,学生还要接受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发放技能证明书。(4)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之实验报告的设计。分子生物学开放式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物知识学习平台。当学生完成实验之后,要制作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操作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使生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当这种教学方式落实到实践中,依然会存在诸多小完善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以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萃 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

参考文献:

[1]吕海英.植物生物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79~82.

[2]焦子伟,张维,努尔买买提•依力亚斯,吾尔恩.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生开放创新生物实验室建设初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02):74~86.

篇6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心和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说,教学评价主要由两个目的:一个是提高教师的效能,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明确目标、衡量结果、评判等级、奖优罚劣或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个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供给教师自身的优缺点信息和建议,协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与上述两种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评价直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导致教师的积极参与度不高;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教学思想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不论是奖惩性教师评价还是发展性教师评价,都需要评价主体来评价。教育评价具有多元主体性。而作为教育评价的子系统—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性也存在其合理性。“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领导)、同行、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评价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主体需要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方式和结果不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是要考核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工作要求,主要是考核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同事、领导;教师个人对评价的需求是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使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时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教师自己,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最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并将经济、效率等因素考虑在内,力求评价的最优化。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分析与探讨

1.管理者(领导)评价

管理者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来执行,学校领导评价中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存,其中大部分学校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教学评价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尤其是以升学率作为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且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但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师教学,这也是学校领导疏忽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原因。

2.同行评价

从理论角度出发,教师教学评价应由其同事和学校教学负责人(如教导主任)来具体操作,他们在教室里听课、检查教学,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一作为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因素如利益关系、个人主观态度等会影响同行与领导对教学工作评价的投人,以致影响对其评价的客观性,无法了解评价者的真实想法。某校在对1985年以来的“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分析中得出,同行评价主要或只能作为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要么全优要么全差要么弃权的评价结果存在着相当大的普遍性。

3.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注重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教学自评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开展有效的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的活动。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我们的自我评价充满着危险。作为教师,我们工作中都有盲点,有时我们看不清它们,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近。”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人夸大自己的绩效。人们有把自己不良的绩效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倾向。

4.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方式属于直观评价范畴,是以评价者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专家评价由于专家本身的特殊身份和独特的视角,评价着眼点更多的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上。充分发扬专家的鉴赏加评价方式,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建议,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理想变化,因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最有发言权。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章立早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所谓“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主要解决是好还是差的问题。教师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被聘任和能否晋升职务等切身利益,必须以严肃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意图不一定全部都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只能具有“事实判断”的资格,也就是说只能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没有资格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没有资格评价是好还是差。

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师生共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规范和制度,是中小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保障。

6.家长评价

从已有的研究看,家长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校管理、学校规划上,而较少地对教师具体教学做出评价。家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以获得知识的多寡、班级升学率为评判标准,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从教学结果而非教育过程来关注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教师对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是排斥和反对的,他们认为家长参与会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家长对参与教学评价亦不积极,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存有敬畏心态,家长会是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单向的家长—学校交流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讨论话题,即使这种家长会的交流方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学评价,将是一个长期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建立以自我评价为主,多元主体的参评体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自我更新自我调控,更多的从自我接受的角度评价教学工作。在评价方式上讲究自我评价为主,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判断反思和分析,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统一和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要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关键。学校的管理者和上级行政负责人要组织教师与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具体说来,教师自评的标准采用半开放式评价,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但不过分细化各项指标,留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同时,指导教师采用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尺度,如现今流行于教师群体中间的博客日志、反思日记,引导教师详细具体的分析自我,并发现不足自我改进。再如通过教师学习者的经历和教学自传获得教学洞察力,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等等。为了使自评的内容更加真实、客观,避免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出现不顾实际地抬高自己、文过饰非的现象,必须将自我评价与教师的晋升、提拔、奖惩等各种个人利害关系脱钩,使教学自我评价的教育性原则得以正确地体现,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二)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建立合理的规范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建立一种规范学生参评制度是合理科学评价的必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的行动,易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学生依照参评标准对教师教学评价,更能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教师的优势和特点。当然,学生参评工作需要学校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以避免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参评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篇7

多种教学媒体的选用,便于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文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神经,又使课堂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把传统教学媒体(如模型、挂图等)与现代化教学媒体(如语言实验室、网络资源等)有机结合,或以音乐渲染,或以图片展示,或以表演再现……深入阅读文本,还原阅读情境,必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先展示兰亭的图片,再播放Flash制作的动画“流觞曲水”,让学生切身感受“茂林修竹”的清幽高雅、“流觞曲水”的灵动纯净。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体会到山水竹林相互辉映,文人雅士饮酒作乐的宴游意境。真实生动的场景再现远远胜过枯燥无趣的文言翻译,而文本内容也就更容易植入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二.预留阅读空间,尊重体验差异

传统的“认知性语文”过多地强调作品的“原意”,强调习得的统一性,忽视了理解的差异性,导致语文教学的机械化操作。体验式学习理论则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个体,因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这种不同影响着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显的行为习惯,决定了学生对同一个阅读文本、同一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思考、质疑,获得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鸿门宴》时,有人欣赏刘邦,有人欣赏项羽,这种差异是可以共存的。我们没有必要忌讳阅读时的理解差异,相反,要引导学生捕捉对作品的个性感悟,发表不同见解,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如素质、修养、经历等的不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比较明确的体现。

三.鼓励交流探究,内化体验感受

文本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文本这一浅层面,而应有更深入的体验,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氛围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师生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有了探究,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品质,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出来,真正发挥阅读在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

例如,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能感受到自然的自由自在性,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是作者的原意并不止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观察自然时反复使用的一句话“躺在那儿”中的“躺”字所折射的深刻含义,可以发现“躺”不仅是一个观察动作、观察角度,更是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平等。文章的深意是让大家抛弃人类作为“人”的优越性,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澄怀虑思”。这种体验又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思考并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篇8

例1已知x>0,求y=x+(1/x)的最小值.

引申1x∈R,函数y=x+(1/x)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x>0,求y=x+(2/x)的最小值;

引申3函数y=(x2+3)/的最小值为2吗?

由该例题及三个引申的解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为定理的正确使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例2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振幅、周期、单调区间及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是一个研究函数性质的典型习题,利用和差化积公式可化为f(x)=cos((2x/3)-(π/3)),从而可求出所要的结论.现把本例作如下引申:

引申1求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对称轴方程、对称中心及相邻两条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引申2函数f(x)=sin(2x/3)+cos((2x/3)-(π/6))的图象与y=cosx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上两个引申的结论都是在相同的题干下进行的,引申的出现较为自然,它能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图象的变换规律及和积互化公式进行全面的复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引申要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引申题目的解决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并且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如在新授定理“a,b∈R+,(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的应用时,把引申3改为:求函数y=(x2+3)/的最小值,则显得有些不妥.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不等式的应用,而解答引申3不但要指出函数的最小值不是2,而且还要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出最小值,这样本堂课就要用不少时间去证明单调性,“干扰”了“不等式应用”这一“主干”知识的传授;但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去讨论,则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

3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如在新授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代数》(非实验修订本)课本给出了例题: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1/2)n(n-1).在证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f(k)与f(k+1)的关系有f(k+1)-f(k)=k,从而给出:

引申1平面内有条n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n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此引申自然恰当,变证明为探索,使学生在探索f(k)与f(k+1)的关系的过程中得了答案,而且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类似地还可以给出

引申2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则f(n+1)=f(n)+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个区域,求f(n).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生解决起来就非常困难,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不利的,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提倡让学生参与题目的引申

引申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配合,交流互动,只要是学生能够引申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引申有困难的,可在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下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

如在学习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化简++.

(试验修订本下册P.103习题5.2的第6小题)在引导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提出如下思考:

①你能用文字叙述该题吗?

通过讨论,畅所欲言、补充完善,会有:

引申1如果三个向量首尾连接可以构成三角形,且这三个向量的方向顺序一致(顺时针或逆时针),则这三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②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只对三角形适合?

通过讨论学生首先想到对四边形适合,从而有

引申2+++=0.

③大家再想一想或动笔画一画满足引申2的这四个向量是否一定可构成四边形?

在教师的启发下不难得到结论:四个向量首尾相连不论是否可形成四边形,只要它们的方向顺序一致,则这四个向量的代数和为零.

④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就可得出n条封闭折线的一个性质:

引申3+++…++=0.

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若把++=0改为任意的三个向量a+b+c=0,则这三个向量是否还可以构成三角形?这就是P.103习题5.2的第7小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至此,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5引申题目的数量要有“度”

引申过多,不但会造成题海,会增加无效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一次听课时,有位青年教师对一道例题连续给出了10个引申,而且在难度上逐渐加大,最后引申的题目与例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解题方法上都相关不大,这样的引申不仅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篇9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知识获得、能力提高以及品德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一个研究小组对1600名学生下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约30%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约10%的学生不愿意上学。厌学这一现象逐渐成为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厌学逐渐成为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生活和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并持冷漠等心理态度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厌学行为是学生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学生经常表现出三种逃避:逃避学校,常常无故旷课或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学;逃避课堂,躲在寝室甚至是厕所里或者人在教室心在外、趴在桌子上睡觉、玩手机看其他和课堂无关的书;远离学习任务,不听讲、不做笔记、抄袭或者不完成作业[2]。厌学现象可导致学生辍学的发生。因此,帮助中学生走出厌学泥沼是中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中,将个体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微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这一系统是指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4]。

对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能够为解决厌学问题提供有效的、可靠的支持。中学生产生厌学的成因非常复杂,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能够对中学生厌学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

二、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1、学生个体原因

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长期处于落后状况而慢慢产生厌学情绪。中学生在入学时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较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中学阶段的繁重学习压力。随着学习内容的日增月累、学习节奏逐渐加快,他们感到力不从心,这加重了他们的厌烦心理,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另外,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受外部动机的影响,缺乏“我要学”的内部动机,处于一种“要我学”的学习状态中。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还有少数学生甚至从来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只是在学校漫无目的地“混”日子。再则,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和思想不稳定,过于关注自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较差,容易出现学习考试焦虑。他们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偶然的失利,便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此外,因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络游戏、黄色书刊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厌学、拒学心理的产生。

2、微系统因素

(1)家庭的不良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家庭结构正向规模小、结构简单、形式多样的趋势发展变化。家庭结构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常的家庭结构――即指父母均未发生离异――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格、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养成,而与之相对的异常结构家庭主要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隔代家庭,这类结构家庭中,学生情绪浮动大,甚至对其心理健康情况有负面作用,这些都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父母吵架、争执,甚至拿孩子作为发泄对象,导致孩子变得忧虑,对人、对事麻木冷漠,他们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失从父母亲处得到的关爱,在性格上大多内向、自卑、抑郁、敏感、执拗,久而久之,没有精力去学习,长时间积累下来,这类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学习成绩不佳,进而更加重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的单亲家庭或是隔代家庭子女由祖辈看管,大部分祖辈只关心孩子生活上的问题,对于教育和学习缺乏关心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长此以往,对自我要求低的孩子变得不热爱学习,甚至厌弃学习。

此外,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原因。父母教养方式是指抚养、教育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的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综合体现,也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自由平等,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发挥特长,进而激发起孩子的学习热情。反之,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甚至不顾及孩子的实际能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度期盼使孩子不堪重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感觉希望渺茫而导致厌学。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度关照,百般疼爱,甚至是溺爱,这种始终生活在家庭溺爱环境里的孩子承受不了挫折,在学校和社会中遇见困难,则紧张、恐惧、空虚、无所依靠、不思进取,在学习压力下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态度,甚至对教育者产生敌视心理,对一切都看不惯,厌学厌世。

(2)教育者的问题。在如今现代化的社会,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而且教学评价方式不当。他们仍旧按照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照本宣科地把知识“灌”给学生,教学过程和课堂气氛难免沉闷、毫无生气,学生便对学习失去了新鲜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欲望,长久以往容易产生厌学问题。

(3)学校机制的欠缺。由于素质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实,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真正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仍然占据教育的一线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肆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作业量过大、教学进度加快、考试次数过多等,慢慢消磨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单一枯燥,促使一些中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

3、宏系统因素

虽然中学生主要接触的环境是家庭和学校,但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着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现今社会,由于网络的高度发展,各类观点、论调的传播十分迅速,其间不乏“读书无用论”、“书读得多不如钱挣得多”的错误言论。作为心理不成熟、尚缺乏正确判断力的中学生,面对社会上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目睹现实生活中一些学历不高,甚至小学都未毕业的人如今却成了“爆发户”,一些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却还在为着生活发愁,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容易引起他们对学习本身价值问题的思考,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等媒体在给中学生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容易沉迷于黄色书籍或网络游戏等一系列不良活动中,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作者单位:银川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秀菊.初中学生厌学情况调查分析及矫正――滕西中学学生厌学调查报告.学周刊,2010(4).

篇10

二、学习共同体概述

1、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2、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3、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策略

1、构造学习共同体的基石:使命与愿景

2、构造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学习机制与团队学习

3、构造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民主与开放

4、构造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校长与管理团队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以民星中学与复旦附中为例

具体论述与内容

参考题目:

民星中学信息化工作平台使用的研究与实践

民星中学语文网络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研究

提高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教学行动与策略的研究

谈材料作文的审题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化学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众多国家普遍重视并呈现以下趋势:实验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直观手段来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成为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途径。由先前为主的教师演示实验逐渐演变成学生实验占主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设计相关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并观察、由所得的数据通过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主体性。与此同时,化学实验的设备、条件和仪器也日趋完善,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为实验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了优化实验教学的模式,在人们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当中,一种用来指导实验的理论――化学实验教学论,便应运而生了。

一、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论”体系发展至今,虽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依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由于多数师范院校的目标是要把师范院校建设成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鼓励学生考研,对专业课尤其重视,却对教学论课程另眼相看,虽然同是专业必修课,并且还能够体现师范生的特色,很多老师把它当做副课,非常不重视。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近些年来,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此时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论教材内容便显得老化,所选实验都是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或大学无机、有机实验的照搬照抄,过分强调学术化,强调实验技能的训练,验证实验偏多,没有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生产、生活、社会联系较少。而且,关于实验教学论中的理论部分偏少,市面上的“化学实验教学论”教材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大部分的基础实验操作作补充,这样就与普通的实验教材没有了区别。我们需要更详尽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验教学。

第三,在教学方式方面,传统的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一般采用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或演示实验、学生进行具体实验操作的方式,这种模式不能体现师范生的特色,也不利于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能力的提高。化学教学论实验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探究潜力,培养作为未来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四,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现有的以及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基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前的化学教学论的实验成绩主要通过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而平时成绩一般是由实验报告来评分。因为学生的不重视,最后的实验报告也是毫无创新、毫无特色,给评价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误差,也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期末考核也只是通过一次性的实验操作来定论,只注重结果,没有关注过程。以上这些评价都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的迫切性

“通过实验学化学”这样的趋势在化学改革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化学实验主要作为化学课的辅助手段和认知基础,通过改革,它已经在化学课程中变得无处不在,从始至终,不仅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而且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了解方法、领悟思想的重要平台和媒介。达到学生获取实验事实,了解化学概念,构建知识框架,提高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的目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从理念到内容、形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第一,实验教学目标方面,从基础知识掌握和培养基本技能到全面的学生科学素养转变,突出了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充分展示了创造性和探究性的教育思维,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为关注;第二,实验内容方面,从注重学科知识向联系生活、贴近社会、体现STSE思想的方向转变,呈现实验内容微型化、生活化、绿色化等特点;第三,实验方式方面,探究性实验逐渐代替验证性实验,通过探究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手段方面,从以前的玻璃仪器向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红外光谱等现代化实验手段发展。不但提高了化学实验的形象性和准确度,还能够与时代接轨,了解最前沿的科技;

实验评价方面,从单纯的关注实验结果转变为注重实验过程,提倡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由于实验教学的发展改革,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个有效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实验教学论体系就应该优化,以便让师生们更加容易去适应化学实验教学的变化。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现行的化学实验教学论体系根本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验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我国,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师资、认知度等方面的原因,化学实验教学论的推广程度更有待提高。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出现行的实验教学论的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实地调研,探究其具体的实践操作情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最后通过实践来实现对现有化学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建峰.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蔡亚萍.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篇12

化学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对所得晶体或固体残渣进行洗涤,洗涤大有讲究,要考虑几个方面,如:为什么要洗涤?用什么洗涤?怎样洗涤?怎样证明已经洗涤干净?等等。

一、关于洗涤的目的

关于晶体或残渣为什么要洗涤,即洗涤的目的,常见有:①除去杂质:除去晶体表面的可溶性杂质。②提高产率:洗涤过滤所得到的残渣,把有用的物质,如目标产物尽可能洗出来。③防止污染环境:如果滤渣表面有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或CN-,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往往对残渣进行洗涤。

例1(2009北京卷改编)以富含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液为原料生产氧化铁的工艺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

I从废液中提纯并结晶处FeSO47H2O;II将FeSO4溶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得到含FeCO3的浊液;Ⅲ将浊液过滤;Ⅳ用90℃热水洗涤沉淀,干燥后得到FeCO3固体;V煅烧FeCO3,得到Fe2O3固体。已知:NH4HCO3在热水中分解。

问题:IV中为什么要用热水洗涤?

解析:FeSO4溶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在得到FeCO3的浊液里含有杂质离子SO42-和过量的NH4HCO3化学论文化工论文,由于NH4HCO3在热水中会分解,这样就除去了NH4HCO3,另外也可除去SO42-。所以,答案为:可以除去可溶性的杂质SO42-和NH4HCO3。

例2(2010江苏第16题):钡盐行业生产中排出大量的钡泥[主要含有BaCO3、BaSiO3、BaSO3、Ba(FeO2)2]等。某主要生产BaCl2、、BaCO3、BaSO4的化工厂利用钡泥制取Ba(NO3)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问题:上述流程中洗涤的目的是 。

解析:钡泥加入稀硝酸后BaCO3、BaSiO3变为Ba2+、CO2气体、H4SiO4(或H2SiO3)沉淀,BaSO3转化为BaSO4,Ba(FeO2)2转化为Ba2+和Fe3+,加入沉淀如BaCO3,可控制溶液的PH=4~5,把Fe3+转化为Fe(OH)3沉淀,接着加入Ba(OH)2可把少量的HNO3转化为Ba(NO3)2,这里洗涤的目的是把滤渣表面的硝酸钡除去,防止污染环境,这是标准答案。笔者认为把洗涤液又加入到初始的溶液中,相当于残液又被利用,提高了原料钡泥的利用率。所以,最佳答案为:减少废渣中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原料钡泥的利用率。

二、关于洗涤的试剂

对于用什么洗涤,我们经常可以用以下几种:①蒸馏水;②冷水;③有机溶剂,如酒精、丙酮等;④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一般经常用的洗涤剂是蒸馏水,如果用其他的洗涤剂,必有其“独特”之处。用冷水可适当降低晶体因为溶解而造成损失。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洗涤的好处常见有:可以降低晶体因溶解而造成损失,可以除去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和水分;酒精易挥发,晶体易干燥。注意:有特殊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可以采用热蒸馏水洗涤。用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可以使因为溶解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例1(2005江苏高考试题):硫酸亚铁(Fe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论文的格式。实验室通过下列实验由废铁屑制备FeSO47H2O晶体:

①将5%Na2CO3溶液加入到盛有一定量废铁屑的烧杯中,加热数分钟,用倾析法除去Na2CO3溶液,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3遍;

②向洗涤过的废铁屑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控制温度50~80℃之间至铁屑耗尽;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静置、冷却结晶;

④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化学论文化工论文,用少量冰水2~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⑤将制得的FeSO47H2O晶体放在一个小广口瓶中,密闭保存。

问题:实验步骤④中用少量冰水洗涤晶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冰水作为洗涤剂,应该从两方面来说明。首先它是水,可以将某些可溶性的杂质溶解而除去;其次,要说明作为冰水温度低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为: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用冰水洗涤可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47H2O的损耗。

例2(2011苏州高三调研)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按下列流程进行制取摩尔盐[(NH4)2SO4FeSO46H2O]的实验:

问题:反应Ⅱ后的溶液经蒸发等操作所得固体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

解析:由于莫尔盐属于无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在乙醇中,用乙醇洗涤可以降低莫尔盐因为溶解而造成损失;其次,由于水易溶于乙醇,用乙醇可以除去水,并把可晶体表面的杂质“冲走”;另外,酒精易挥发,很容易使晶体保持干燥。参考答案为:可降低莫尔盐因为溶解而造成损失;可除去表面的水分和一些杂质;酒精易挥发,晶体容易干燥。

三、关于洗涤的方法

洗涤的正确方法是:让过滤后的晶体继续留在过滤器中,加洗涤剂浸没过晶体,让洗涤剂自然流下,重复2-3次即可。注意点:在洗涤过程中不能搅拌,因为滤纸已经很润湿,如果搅拌就很容易搅破滤纸,这样晶体会淋失,从而造成晶体损失。

例题(2010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

A.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1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

B.制备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

C.洗涤沉淀时(见图2),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

D.用广泛PH试纸测得0.10molL-1NH4Cl溶液的PH=5.2

解析:此题易选C,其实C是错误的,因为洗涤沉淀时是不能搅拌的。A中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A错;D中广泛PH试纸只能测到整数,D错;正确答案为B。

四、关于洗净的标志

对于洗涤干净的标志,可以采用物理方法,也可以化学方法。如果可溶性的杂质的水溶液有颜色,可以直接通过观看最后一次洗涤液是否有颜色化学论文化工论文,如果显无色,说明已洗涤干净,反之没有洗涤干净;对于含Na+、K+的可溶性杂质可以通过焰色反应来鉴别,从而判断有无洗涤干净;对于用物理方法无法判断的,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来判断。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来做实验。

例1(2011南京高三一模):富马酸亚铁(分子式C4H2O4Fe,结构简式是

一种可限量使用的铁强化剂。下图为实验室模拟工业制取富马酸亚铁的流程图:

问题:操作Y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判断该操作中“洗涤”富马酸亚铁产品已洗净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篇13

1.作好课前准备工作

首先要求教师做好实验的预试。与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的预试相比,对学生实验课的预试实验的要求应更高一些。除掌握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注意事项,并作好课中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的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路线等。

其次,应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仪器,药品等放置有序,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最后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尽量照顾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防止造成某些同学只能作“观察员”或“记录员”的机会,还要拟订实验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教材和学习有关章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作到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内容,并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包括操作、仪器的使用和安装、药品用量、观察现象、废物处理,安全防护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扼要地作好笔记,为能自觉地、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

2.加强上课时的组织指导

实验课开始时先要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时还要进行课前讨论和个别操作示范,然后挂出事先写好了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小黑板,待学生检查实验用品齐全后,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检查时间不宜过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即在重点指导的学生中发现问题,立即普遍巡视,如发现某个问题具有共同性,则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应着重从下面两个方面巡视指导。

2.1 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在中学里,学生违反操作的情况是存在的。例:未垫上石棉网,就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杯,不按需要量取药品,常将剩余的药品倒回原瓶,不是用手腕而是用整个胳膊的活动来振荡试管;手握试剂瓶倾倒液体药品时,瓶上的标签不是向着手心,而是向着下方,面部靠近瓶口去闻气体,用同一支滴管吸取一种液体试剂后,未经冲洗清洁,又去吸另一种液体药品等。指导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是一项必须坚持不懈进行的重要工作,指导中既应重视使学生明确每一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更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和熟练的技巧。不能代替学生操作如需教师示范,示范后也要求学生重做,在纠正错误中向学生分析说明原理。

2.2 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情况给学生恰当地揭示观察要点。例如,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某些特征性质,反应中发生的某些特殊现象等。要善于对学生恰当地启发提问。例如,在讲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黑色粉未逐渐变为亮红色,证明有铜生成,同时试管口有水珠,证明反应后有水生成,概括出发生的现象,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例如,当学生观察到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而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提示,或从理论方面,或从仪器装置方面,或从操作方面去仔细检查,找出原因,使之重新做实验并获得成功。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2.3 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实验题目,所用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对现象的分析解释和结论。四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应随时记下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并作为小结中讲评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