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科护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2
1.2方法
1.2.1分析问题。组成专门儿科护理研究小组,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发生的55例投诉的细节,归纳其矛盾所在,并总结成几大类。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继续分析记录采取新的防范措施之后所产生的新的投诉案例矛盾所在,并补充到之前所总结的结果上。经分析归纳儿科医患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为:
(1)服务质量:包括护理态度、更换滴注点滴时间、技术的熟练程度。
(2)意外突发:包括患儿摔伤、烫伤、走丢等。
(3)其他:包括护理人员对患儿及监护人的医疗性质问题的回答、医疗人员对患儿信息的记录的全面性及时性等。
1.2.2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结合先前所总结的矛盾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针对儿科医患之间的措施。
(1)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经常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患儿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做好新生儿或患儿护理知识指导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每日深入了解家长需求、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疑问,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规避护患纠纷的风险。
(2)提高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制定防坠床、跌倒、窒息、烫伤等评分表,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各类危险因素的评分,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向患儿家长做好针对性的宣教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护士示范加护床栏正确使用方法并加强巡视,以防患儿坠床;将危险物品远高患儿如暖瓶、锐器等,以防烫伤或意外伤害;护士按分级护理的要求巡视病房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合理安排住院患儿床位,非感染和感染性患儿、新生儿和儿科患儿分开安置病房,儿科病房隔日1次、新生儿病房1次/d用人机共存的紫外线消毒车进行消毒并早晚各开窗通风30min,以保证病房空气的新鲜、流通。对出院病人及时做好终末消毒。
(4)建立全面的医护网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医患关系趋于缓和。
1.3效果评价
具体防范措施实施后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投诉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录用率表示,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投诉情况比较
对比组中责任心较差、技术失误是造成医患之间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技术失误是导致投诉的比例最大(30.9%),在采取防范性措施后总体上的投诉例数有了明显的下降,且投诉比例从13.8%下降到3.8%。采取措施后,观察组中的责任心差与技术失误依然是造成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但相较对比组来说,整改后有了很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满意程度比较
对比组中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84.7%,而在采取相对应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后,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95.6%的满意程度。经比较P<0.01,两组的数据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3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儿科常规基础护理,如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而观察组再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有些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不了解,甚至不参与,这可能导致实际护理质量下降,故家庭中心式护理要求家属共同参与患儿的护理及治疗,并对家属情绪进行管理[2],同时优化教养模式和家庭环境,使家属起到榜样作用。②疼痛的护理。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也需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疼痛的处理,如当患儿疼痛来临时,患儿家属首先需平静心态,再可通过向患儿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减少患儿体验疼痛的时间[3]。③其它。在脑瘫,肾病等其它慢性疾病的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可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护理,如何进行心理沟通,从而提高患儿家属的保护意识,以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1.3效果评价
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几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非常满意51例,满意31例,一般15例,不满意4例,非常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81.2%;对照组非常满意31例,满意21例,一般29例,不满意7例,非常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57.1%。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4
1.2.1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测算各专科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由护士长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对本病区住院患者1周所有操作项目进行测量。要求每名护士将所完成的操作项目的时间进行记录,填写于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护士长负责核查与监督。
1.2.2计算方法
1.2.2.1间接护理时间
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例•24h)”。如果护理项目不是每天执行,则用测得的总时间除以间隔天数,其平均值即是间接护理时间。
1.2.2.2直接护理时间
按照护理级别测量每例住院患者操作项目执行时间。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患者”。操作由1名护士执行,操作时间为实际花费时间;如果多名护士完成,操作时间则为实际花费时间乘以护士人数。
1.2.2.3以专科为单位计算各级别患者人均日护理工时
①各级别患者护理总工时(1周)=间接护理工时总和×该护理级别例数/患者例数(1周)+直接护理工时。②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工时=各级别护理总量(1周)/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
1.2.2.4以专科为单位计算护士日工作量
①日护理工作量=年护理工作量/365。②年护理工作量=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量×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1年)。
1.2.2.5护士人员配置
①护士人数=(日护理工作量/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数)×休息系数×机动系数(原卫生部人力编制常用计算公式)。休息系数=365/(365-休息天数)=1.4(休息天数=法定节日假+平均公休假);机动系数为1.2(原卫生部标准机动系数为1.2~1.4)。②护士人员配置=床位数/护士人数(计算所得)。
1.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同一病区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弹性排班
各专科一级护理患者日均护理工时显著大于二级护理患者(均P<0.01),这与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护理项目和内容不同有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有关。而分级护理其定义则阐明了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实施的护理。随着患者自理能力的下降,护理需求量增加。就一级护理患者而言,患者多是要求严格卧床或病情随时变化需严密监测,并且其大多数客观配合能力较二级护理差,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相对耗时,相应增加了护理工时。针对此情况,病区护士长应每日了解患者动态,根据住院患者的数量、病情等,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一方面落实责任制护理,保证护理质量,如三级护士管理3~4例一级护理患者,二级护士管理6~8例二级护理患者;另一方面,护士长机动调派二线班护士,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2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不同,应根据专科进行人员配置
不同专科、同一护理级别工作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疾病种类有关,同一护理项目可因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而操作时间各异。有研究发现,同一护理操作在不同专科所需时间存在差异。此次研究根据一年各病区患者住院情况测算各病区日护理工作量,并测算出各专科标准人员配置。经比较,心内科、呼吸内科日护理工作量最大,妇科、心胸外科最小;妇科存在人员过剩现象,其余病区均人员相对不足。鉴此,若每个病区按照原卫生部颁布的床护比1∶0.4统一配备专科护理人力显然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动态调整”的原则。即根据各专科护理工作量,结合护理人员年资、学历、职称进行人员配置,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一方面,护理部根据各专科的实际特点、护理工作量统筹、机动调配不同数量及类型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各科室采用分层护理、“弹性排班”,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人员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
2.3各病区护士人员配置不足
除妇科外,其余病区护士标准人员配置低于实际人员配置。分析原因为:第一,护理工作量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护理工作的内涵延伸、功能扩大、范围拓展,护理工作量逐年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第二,护士辞职率高。由于重医轻护的观点普遍存在,护理工作虽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但护士的社会地位及薪酬与同等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过大,这种付出与得到不平衡也是护士辞职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人员晋升职称难。在本调查中,中专学历护理人员占了32.21%。而许多医院相关文件规定,“中专学历晋升护师需7年。学历只承认脱产学习取得的毕业证,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从而极大影响护理队伍中中专学历的人员晋升,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这种人员短缺,加重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荷,一方面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能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影响护理质量。对策:从医院方面,首先,管理者应切实考虑临床一线工作需要,根据临床实际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文关怀,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降低其精神紧张及压力;提高其待遇,尽可能消除付出与获得不相符导致的不平衡现象。其次,放宽对护理职称学历条件限制,取消“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的规定,考核重点放在业务技术水平上。这样有利于调动中专学历护士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护理队伍。教育部门应加强以高中为起点的高职及本科以上的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价值感,而且,有利于护理人员晋升,增加其薪酬及福利待遇,减少临床护理人员流失。
篇5
1.2方法对照组
患儿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根据医生的嘱咐对患儿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如打针、换药等。观察组患儿中除了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还要利用肢体语言,主要表现在医护人员在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时,要注重面部表情,面带微笑,对其充满关切之情;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与其沟通,做出善意的举动,注意患儿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安慰工作;要定期为患儿进行检查,在打针或是换药的时候,可以抚摸患儿的额头、脸庞,以消除其心中的畏惧,利用一些肢体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3疗效判断标准
在对患儿进行接受度调查的时候,可以利用4级标准来评分。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可将护理效果的评判标准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抵触和部分抵触。完全接受:患儿十分愿意接受医护人员的诊断和鼓励,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按时打针吃药;部分接受:患儿基本能听取医护人员的嘱咐,可接受部分的护理和治疗,较为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但对某些护理内容具有抵触情绪。不过在护理人员的心理安慰和鼓励下最终仍能接受;完全抵触: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反映强大,十分反感,对其具有害怕之情,完全无法接受和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部分抵触:患儿难以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其内心十分不愿接受治疗,具有抵触情绪,但又被强迫的必须接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述数据,利2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X分析计数数据。若P<0.05则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所选入的180例患儿进行分组比较,可得出:观察组中的患儿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为94.45%,而对照组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则为71.11%。据此,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听从医生嘱咐的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篇6
[2]刘娴.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2,1(5):813-814
[3]张英,牟宗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9):58—59.
[4]WHO,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2002:166-167.
[5]陈义柱,闫根兴.湖州市无偿献血反应调查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81-782.
[6]宋洪修,献血者体重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2,25(3)268-269.
[7]杨晓芬,赵凤绵.献血前水的摄入可减弱不良反应.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28(1)
[8]迈克尔.沃德(英).高山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6-28.
[9]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
[10]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4-145.
[11]温贤秀,张义辉.优质护理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12]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0.
[13]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66-367.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梁宇,黄双丽.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A):71-72.
[2]陆秀花,王新宇,潘岩,等.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8(3):97-99.
[3]赵世莉.多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125-127.
[4]李平.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41-142.
[5]王国权,范静,郭庆玲.几种临床护理教学方法介绍[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280-281
参考文献:
[1]邓行爱,郑耀珍.给予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
[2]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
[3]邵玉琴,宋静波,雍晓荣.实施标准化服务强化人文关怀[J].吉林医学,2004,25(3):7374.
[4]张菊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应对[J].天津护理,2005,13(1):41.
篇7
1.2患儿家庭因素或配合度不够:
儿科护理的特殊人群及年龄段导致护理工作中出现各种不可控因素,即家长参与护理工作。患儿行为能力有限需要家属照顾,使原本单纯的护患直接交流关系演变成患儿、医护人员和家长之间的三角关系。家长不安心理居多,在沟通过程中易出现表述不清或态度激烈等情况,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干预度都是制约护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家长习惯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过分要求护理人员而影响护患关系。
1.3医院因素:
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现象。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春冬季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特别是对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在抢救患儿时极有可能出现故障,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
2.针对儿科护理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2.1全面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①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护士职业素养:为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年轻护士轮转科室,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②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八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的证据收集和管理。
2.2改善医患关系:
加强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相互配合力度。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一般是直接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其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或操作方法等,通过护理人员和家长之间的配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以患儿为中心展开护理活动。及时观察和反馈患儿的各方面需求,解答家长对护理过程中的疑点。在与患儿直接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患儿的心理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态度亲和语气温柔。在患儿入院、治疗过程、康复过程及出院后各个时期进行适当的健康宣教,让患儿能够更加主动自愿的配合治疗过程,增加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在对待年龄稍大的患儿时,护理人员可以主动介绍同病房的小朋友认识,通过同龄人直接的交流,缓解患儿的不安情绪。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仪态和文明用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保证医疗安全,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2.3医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
完善儿科病房的基础设施工作,可以在儿科病房中增加彩色图标以突显危险设备,保证性能完好的同时还能避免患儿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对于病房内危险器材或是电类器械进行合理的管理,防止小朋友因为好奇心驱使而出现毁坏电器或是医疗设备的事故发生。儿科专用药品,急救器材须安排专人管理,放置于固定位置,储存量足,用后要随时补充,及时检查药品过期失效事宜;定期维护、保养抢救仪器并及时维修,降低仪器故障率,延长仪器的寿命,确保急救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
篇8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如指标监测、症状观察、用药督导、饮食护理、卫生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1.2.2观察组
1.2.2.1护理标识
在对照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加用护理标识,采用腕带卡片,选用专门的防水软质塑料制成,表面光滑,对皮肤摩擦小,采用防脱落式设计,扣上后患儿不能轻易自己打开。腕带卡片上记录有患儿基本信息,包括住院号、病房号、床号、姓名、年龄、疾病类型、陪同者联系方式(主要为患儿父母)。由护士和患儿家属确认无误后,在家属的帮助下给患儿佩戴。
1.2.2.2建立患儿档案
为每位患儿建档,具体包括:①基本信息:除腕带上的信息外,还包括患儿性格、体质状态、病史(护士通过直接观察,与患儿交流,与患儿家属沟通等方式获得)。护理信息包括基本护理项目和重点护理项目;②基本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在何时实施何项护理,每落实一项,则记录一项;③重点护理:包括卫生护理、病菌感染和过敏患儿的护理,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这些患儿要避免交叉和继发感染,重点做好患儿个人卫生和病房环境卫生;④用药管理:用药种类较多或用药频繁的患儿,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特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药物不良反应;⑤其他护理:对性格活跃的患儿以及睡眠不安稳的患儿,输液治疗期间需特别注意防止输液管道受压或脱落、坠床、跌倒等意外。
1.2.2.3准确施护
①将基本护理信息制成表格,同时发放给患儿家属,以便在要对患儿实施护理时,家长能将患儿召唤至施护地点(主要为病房),护士能及时施护,减少护士寻找患儿的时间;②护士根据患儿档案和腕带,核对患儿姓名和病床号,以迅速确定施护对象;③根据档案上患儿的病情信息、当前状态、服用药物和相关检查,准确完成对症施护,提高护理效率;④护士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及其住院期间注意事项,如开水房、药房、食堂、相关的检查科室等,告知患儿在其年龄段可能具有的潜在住院风险,如跌倒、坠床、误食、误吸、乱跑等,让家属加强对患儿的防范。
1.3效果评价
统计两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每例患儿每天平均护理时间,家属满意度等。家属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4分为满意,3分为比较满意,2分为部分满意,1分为不满意,0分为非常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意外拔管1例(0.4%),及时发现后得到妥善处理;对照组发生护理意外8例(3.3%),其中3例意外拔管,2例采血错误,3例遗漏服药,均在当日核查中发现,并及时得到纠正。两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
2.2每例患儿每日护理时间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每例患儿每日平均护理时间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了更好的护理效果。
篇9
护士长以及相关护理人员应仔细对儿科病房中的护理资料实施研究,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制订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应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儿情况的不同而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有效制订相关的风险防范对策。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且患儿未出现并发症;有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且患儿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变化,患儿出现较为明显的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儿经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0%,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风险事件主要是指在进行护理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接触的时间较多,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转变与维权意识的增强,患儿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护理人员也将背负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责任。儿科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在治疗过程中很难积极配合,因此在进行儿科护理过程中,为降低护理的风险发生率,并儿科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应足够重视护理管理,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护理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0%,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篇10
作者:石小毛 胡余明 阳秀春
对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分层次管理具体内容是:对就诊患者的病情初步评估,作出判断,按危、急程度分为3个层次并分别对待。第一层次:患者有生命危险,处于垂危状态,必须立即进行抢救者。如:心脏骤停、惊厥、昏迷、重度脱水、心衰、呼衰、休克等;急救处理:直接进入抢救室,通知医护人员急救。第二层次:病情急,不能等候,必须迅速给予诊治者。如:高热(T>39.5℃以上)、新生儿及早产儿、外院转来的急诊病人、哮喘及哮喘持续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腹泻,次数较多,有脱水症状者;急救处理:优先就诊,立即给予对症治疗。第三层次:轻症患者,可以看门诊也可以看急诊的病人。如:疾病恢复期需复诊的病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低于39℃等;处理:按照先后顺序就诊。护理人员在各个环节均应及时、随时评估就诊患者的病情,按照上述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墙壁悬挂儿科急诊救治的范围,让患者家属同时关注病情,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维持诊疗秩序候诊厅安装电子显示叫号系统,让病人在候诊期间随时了解就诊动态;分诊护士在做病情评估的同时,给病人做健康宣教,病人安心候诊;分诊护士主动维护诊室就诊秩序,保持诊室的安静,让医生一心诊查患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患者及家属信任度。建立门急诊输液中心(OUIVA)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对留观输液流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6]。其流程是:患者从药房取药后在护士站登记(护士核对药)、安排床位(座位)并取号(标有姓名、登记时间、输液序号、床号),患者等候;护士打印输液标签并核对;配药(静脉配置室内);通过电子显示呼叫系统呼叫病人,双号核对后穿刺;送病人至指定的位置输液,输液完毕根据病情复诊。设计简洁、便于操作的工作台设计并使用分诊台、注射台、接待站、静脉配药室、静脉穿刺台等;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核对药物、配药、静脉穿刺等工作时面对患者,减少站立,增加了舒适度;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分工,减少人员的来回走动(分区巡视)。
新管理方式执行前2009年、执行后2011年工作量。2009年和2011年护士人数均为32人,但接诊人次、留观人次等后者均多于前者,年、日接诊人次增加13.4%,年、日留观人次增加32.9%,抢救人次增加32.9%。抢救成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009年为94.0%(346/368)和1.7/万(20/120536);2011年为98.9%(484/489)和0.5/万(7/13654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8.04,P均<0.01)。患者家属满意和投诉抽样调查患者家属就诊、留观满意度2009年为85.6%(1712/2000),2011年为95.2%(1903/2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5,P<0.01);投诉发生率2009年为0.3/10万(35/120356),2011年为0.1/10万(7/1365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5,P<0.01)。2.4患者就诊、输液等候时间抽样调查患者2009年和2011年各120例,就诊等候时间,2009年平均为(46±4)min,2011年为(31±3)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6,P<0.01);输液等候时间2009年平均为(34±3)min,2011年为(18±2)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1,P<0.01)。护士工作满意度抽样调查护士工作满意度,2009年和2011年各抽32例,2009年满意度为68.65%(22/32),2011年为93.75%(30/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必要性急诊儿科环境嘈杂、纠纷投诉不断,这一现状与现代医院管理的目标—“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相违背;因此,必须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合理的流程。让患者在整个诊治的过程中感到安全、满意。同时,急诊儿科病人病情复杂、特殊,而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让急危重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得到有效救治,对患者进行分层次管理尤为重要。结果显示,执行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由原来的16.7/万下降至4.6/万。
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有效性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在急诊儿科应用以后的有效性。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科学性流程管理的核心是以流程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目标进行科学管理[7]。良好的诊疗、输液、治疗秩序,各种显示屏屏幕系统滚动叫号,患者据此可估计自己要等候的时间并做好就诊、输液准备,改变了以往患者在诊室、治疗室等待时拥挤及秩序混乱,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医疗失误;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信任度。患者分层保障了急危重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同样护理人员以这种工作思路来处理各种事情能避免各种纠纷的发生;OUIVA的建立一方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输液流程;另一方面保证了配药环境的安全性,配药为输液流程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过去的配药室为开放环境,医务人员可随意进出,扬起的尘埃微粒会在配药的同时进入输液瓶,从而输入人体[6]增加了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机会。OUIVA保证静脉药品的配置在万级的房间内、局部百级的环境下进行。在药品的使用过程中采用全封闭软袋输液系统,避免输液时空气环境的污染。这样,从最初药品的生产到最后输入病人体内,所有药物配制统一在洁净工作台(生物柜内)完成。能减少和避免微粒的产生,保证配制药物的无菌性,提高输液的安全性[8]。在分析本院急诊儿科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管理方式,制定出科学、规范、有效的流程服务并统一工作思路,并使之制度化,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流程,不仅大大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病人满意度,而且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取得满意的效果。
篇11
1.2方法
1.2.1实行新颖有效的管理框架模式
实行护士长—责任护士—轮班护士—辅助护士四层立体管理框架模式。儿科1护理单元设33张床位,划分成3个责护组,每个责护组分管11张床位;儿科2护理单元设30张床,每个责护组分管10张床位。每3个责护组设1名护士长,主管护师或副主任护师职称。每组责任护士1名,护师职称;轮班护士2名和辅助护士1名,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
1.2.2改变护士责任意识与护理理念
培训责任护士,转变护理理念。要求责任护士一定要改变以治疗、处置为主的传统护理模式,把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从患儿入院起,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交流,语言通俗易懂,文明礼貌,绝不能出现冷、硬、推现象。强调细节护理与个案护理,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对于性格偏激或多疑的家属护士要有耐性,多解释、多关心,学会换位思考,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护,消除家长的不信任心理,尽最大努力得到患儿家属的满意。
1.2.3熟练护理技能与知识
加强全体护士专科及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熟练掌握三基知识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护士长提前安排每周护士要掌握的护理知识,同时安排责任护士利用空闲时间组织护士学习。每日晨会后护士长抽查护士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未掌握者及时整改直到掌握为止。儿科护理操作中小儿静脉穿刺最难也是最容易引起护患纠纷的操作,要求年轻护士要多向高年资护士学习穿刺技巧,穿刺时面对患儿恐惧、哭闹、家长焦虑等状况,护士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安抚,对患儿操作动作轻柔,细心地呵护,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避免纠纷发生。
1.2.4增强督查力度
不断督促检查,护士长每日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对护理工作的建议与意见,指导护理要点,发现不足及时整改。科室每周1次护理查房及讲座,每月进行1次三基知识和技术操作考试。护理部每月进行1次质控考核及满意度调查,每季进行1次三基知识和技术操作考核。通过层层把关来提高护理质量。
1.2.5创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改善病区环境,病房内挂粉色卡通窗帘,走廊墙壁悬挂儿童喜爱的各种动物壁画及为家长准备的育儿知识宣传栏。设立3个特色病房,备有电视机、饮水机,每个护理单元备有微波炉为患儿热奶热饭。为患儿的安全着想每个床都增设活动床挡,以防患儿坠床。同时在每个床头都悬挂有温馨提示。
2结果
儿科开展优质护理后,护士的三基知识考核合格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调查达到95%以上,护理连续2年达到零投诉的满意效果。
3体会
3.1责任制护理推进了优质护理的开展
责任护士对每名自己所管辖患儿的全程护理,使患儿家属感到面对一个陌生环境,陌生人群有了依靠,有困难找责任护士,有疑问找责任护士;同时责任护士也利用为患儿治疗、处置、生活护理时与患儿及家属多沟通,讲解一些与患儿疾病有关的知识,不仅融洽了护患关系,更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3.2重视细节,保障安全优质服务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责任护士不仅贴近了每个患儿家庭,更能从细微之处观察患儿的病情,及早发现潜在的并发症,给医生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同时指导家属给患儿正确用药(口服药),教会家属如何避免呛奶,婴幼儿喂药技巧,确保患儿的安全、健康。
篇12
1.2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医院儿科门诊与住院护理管理办法,按照病种执行相关护理路径,主要内容包括接待、辅助诊断、门诊用药、对症护理、体征监护等。
1.2.2观察组
强调人文关怀,在门诊观察室、输液区、病区等区域划定人文关怀区。事前组织护士进行培训,组关怀护理小组,学习掌握基本的人文关怀方法,对象为患儿及其家属,针对护理路径制定相应的人文关怀策略,主要内容如下。(1)转变观念,以患儿为中心开展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做好舒适护理,关注细节,如伴有发热,预见性采取抗发热措施,而不是先办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如候诊区患儿已入睡,可安排至角落休息,待排号后由护士专门提醒;做好区域管理,如安排护士做好候诊区管理,逐一记录患儿症状表现,询问病史,提供热水、保温袋;培养护士高度责任感,护士应感同身受,以对待晚辈而非对待患者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2)做好技术性操作人文关怀:许多患儿害怕扎针、输液、吃药、住院,开展临床技术性护理时,应注重手法,尽量减轻患儿痛苦,同时给予言语关怀、抚触,采用言语激励促患儿配合;鼓励家属陪护,传授家属基本的护理技巧,如伴有消化道不适患儿,应做好护理、温度护理,减轻肠道刺激。(3)做好家属人文关怀:陪护家属多为父母、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关心则乱,护士应换位思考,给予多方面支持,包括:具有预见性及早发现、处理急重症;客观真实的阐述患儿情况,不拖沓;热情接待患者,以自信的言语、真诚的态度促家属镇定、镇静,以达到有效沟通,及时掌握患儿病情;及时处理诊治期间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患儿突然哭闹、自述疼痛刺激等,不推卸责任,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满足患儿及其家属合理需求,如部分家属觉得候诊室较冷,可给予适当保暖措施,部分家属觉得等候时间过长,可安排医师给予预处理;纠正家属错误行为、认知,护士应从职业角度出发,纠正家属错误行为、认知,如部分患儿病情相对较轻,并无输液需要,但家属仍要求输液,不应敷衍了事,随意答应,应有理有据的阐述药物治疗可行性、输液可能带来的风险等,若家属仍执意要求输液,再通知医师进行宣教,若仍要求需要,才考虑输液。
1.3观察指标
患儿不依从率(如皮下注射时哭闹、拒绝服药等),门诊患儿病情加重、恶化转住院率,输液率。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儿不依从率15.5%(31/200)、门诊转住院率10.56%(15/142)、输液率41.0%(82/200)高于观察组6.5%(13/200)、门诊转住院率3.5%(5/140)、输液率35.0%(70/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3
1.1.2针对调查表所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我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针对加床患者多、环境差问题。积极向院相关管理方反映,要求门、急诊严格把握住院标准,控制入院人数;科室内合理制订治疗方案,尽量加快床位周转,有效控制加床人数。并且在走廊增设垃圾筐,减少了地上随意丢弃的垃圾。②针对卫生间卫生环境差问题。与总务科联系,对便池及冲水阀门进行维修;与保洁公司沟通,要求增加清扫次数,尤其夜间下班后要有巡视人员再根据情况进行清扫。③针对病室空气、陪侍人多等问题。因收治患儿年龄偏小,家长对开窗通风大都持抵触态度,因此,我们将开窗通风的相关知识及必要性加入健康宣教内容,要求每位责护对所负责的病室家长做好沟通,不必固定时间,但必须做到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半小时。与保卫科联系,请其协助做好陪侍人员的管理。④针对尿布、衣物乱搭、乱放问题。首先,我们制订了健康宣教手册,说明尿布乱搭会导致交叉感染等问题,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住院期间尽量使用纸尿裤。其次,在走廊后面安置了晾衣架,使清洗后的衣物有固定的晾晒地方。
1.2时间管理工具———面对有限时间进行自我管理的工具,针对满意度调查表中不满意项次位居第二的护理技术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我科从业3年以内的护士9人,占科室总人数的41%。年轻护士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沟通能力差、操作技术差。为了使年轻护士快速成长,使护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科室病种需要,对相关理论、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进行罗列,制订年轻护士培训《时间管理手册》。
1.2.1实施步骤①明确目标,制订计划。对在规定时间内年轻护士在理论、操作方面应达到的效果进行规划。②列出培训、学习项目清单,运用ABCD时间分类方法进行分类。③按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④参加培训的护士做好记录和自我总结。
1.2.2实施过程在《时间管理手册》使用过程中,各带教老师及时对所负责的年轻护士进行帮助、指导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每月对每位年轻护士逐项进行考核、评价,每月护士长检查落实情况1次。
1.2.3结果通过对年轻护士培训运用《时间管理手册》深刻体会到,其不仅能够使带教老师及年轻护士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保证了计划的有效落实,适用于各层级护士的培训。
1.3因果图———分析原因采取对策的工具,又称鱼骨图。
1.3.1在对护士技术不满意的调查中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静脉穿刺,除了加强年轻护士培训,使其尽快成长外,又对我科2013年1月—6月50例住院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情况调查发现,留置针的平均使用天数为(2.41±0.76)d,低于留置针使用规范的72h~96h。频繁更换留置针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增加护患纠纷,也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虽然经过调查发现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和患儿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还有提高的空间,召集科内所有护士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1.3.2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了如下措施:①请相关老师授课,讲解留置针使用注意事项,并进行考核,直至合格为止。②根据收治患儿情况,申请购置了多种型号的留置针,贴膜由4cm×4cm的更换为6cm×7cm,穿刺时根据患儿年龄选用合适的留置针。③对于在头部穿刺,哭闹、出汗多不易固定的患儿,加用弹性网帽固定。④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写明留置针使用的注意事项,指导家长更好的护理。
1.3.3经过整改,对2013年8月—2014年2月50例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情况进行汇总。
2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工具应注意的问题
①管理工具的应用要先学后用,熟练掌握每一种工具的特点,准确使用。宁可不用,不可错用。②要恰当使用,能用简单的就不要复杂的。③要有效使用,使用工具后要达到预期效果。④要灵活性使用,在护理管理的各阶段,管理工具可交叉应用,每个阶段可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应用不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