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篇1

1 产品标准的重要性

产品标准是阐明产品应符合的要求及其符合性判据等内容的文件,作为产品生产、检验、验收、使用、维护和贸易洽谈等方面的技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产品标准是法规的要求和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2 产品标准的来源

1) 产品标准是市场(顾客)需求的反映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组织经营战略的核心。组织之所以要花精力制定产品标准,完全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关键的就是要使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受顾客欢迎、令顾客满意。因此,组织必须始终关注顾客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反映市场(顾客)需求是产品标准的本质所在,只有正确反映市场(顾客)需求,组织开展的设计、生产和检验等活动才有意义。

2) 产品标准是市场(顾客)需求的信息转换

顾客对产品使用功能的需求往往是多样的、定性的、抽象的,顾客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时,不可能用专门的检测仪器去对产品的使用能够指标进行能够检测后再买,而是靠自己的感官检查,凭常识与经验判断。这些需求也是顾客发自内心的要求,是必须予以满足的。GJB9001B-2009标准7.1“产品实现的策划”要求组织应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明确表达产品的功能、性能特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简称“六性”);可生产性、装配型、可检验性;用于产品的零部件和材料的适宜性;产品功能实现所需的计算机软件的选择和开发;产品使用保障和退役后回收或最终报废处置。技术指标将顾客的需求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从而使组织上下都能标准理解、清楚表达、形成共识。

3 产品标准的作用

1) 产品标准是产品实现策划的依据

产品标准成为企业信息流当中最关键的信息源。这个处于源头的信息指挥并影响着企业的多项活动,这个信息越准确越可靠,企业中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才有意义。6.3“基础设施”要求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要求组织应使用与其产品特性精度要求相适应的设备,选择其测量精度能满足产品要求的设备;6.4“工作环境”要求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6.2.2“能力、培训和意识”要求组织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工作的人员所需的能力;确定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确定产品实现过程及其结果的记录。

2)产品标准是设计和开发的源头

设计和开发是一组过程,其输入是产品的要求,其输出是产品的规定特性或规范。设计输出文件是产品要求的进一步细化,体现了顾客需求。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及产品标准,即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要求,需验证设计输出,验证合格后批准放行。对顾客要求控制的项目应通知顾客参加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通过顾客对产品或样品的试用或模拟方式确认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产品试验大纲、制造与验收规范应得到顾客同意。确立质量是由顾客认定的思想有益于组织改进产品质量。

不仅产品本身要有标准,而且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料、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生产工艺工装等都应制定相互适应、相互配套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有序地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3) 产品标准是产品研制生产的质量保障

对产品而言,其质量的技术指标主要反映在产品的功能特性、性能指标、“六性”和外观等方面,产品标准不仅客观上反映了这些技术指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实现上述指标的要求所进行检验、试验方法、手段以及规则等作了统一的规定,为产品水平的评定提供了技术依据。GJB9001B-2009标准7.3.8“新产品试制”要求在产品试制完成后应进行产品质量评审。GJB907A-2006标准要求质量评审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产品经检验或试验符合规定要求。产品经设计定型试验后达到批准的研制总要求和规定的标准是产品设计定型(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GJB9001B-2009标准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要求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否则,未得到授权人和顾客顾客批准,不得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产品标准(型号产品的产品制造与验收规范)是进行产品质量评审、设计定型和产品交付必备的文件和检查评定依据。

4) 产品标准是验证纠正措施的依据

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期功能的事件或状态称之为故障,即产品未能实现其预定的技术要求。当产品发生故障时,应明确描述产品故障的发生部位和故障现象,查明故障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产品标准是判定采取措施有效性的依据。

5) 产品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核心

产品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产品标准名称、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其中产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是产品标准的核心内容。GJB1854 对产品标准的内容提出了详细要求。产品标准的构成要素和要求与GJB9001B标准要求的内容相辅相成,产品标准要求也是GJB9001B标准要求的核心所在。

4 结束语

产品标准是顾客需求的转录和翻译,是组织开展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检验、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源头和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是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过程的有机联系。以体系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以过程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组织以生产产品为主,其一切生产技术活动都为“产品”这个中心服务。没有产品这个作业对象,就没有产品的使用对象(顾客),就不可能实现顾客满意。产品标准的形成和实施贯穿于市场调研顾客需求产品要求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交付交付后活动之中。既要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各条款要求,更要重视产品要求。产品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GJB907A-2006 产品质量评审

[2] GJB1854-93 军械装备型号规范编写要求

[3] GJB1326A-2007 军工产品定型程序和要求

篇2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激烈性的不断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手段,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标准化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质量的关键,对质量管理体系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及应用进行探讨,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促进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标准化,就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企业标准化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它贯穿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试验验证、包装、贮存、运输、安装交付、售后服务以及有关的安全、卫生、能源、环保等各个环节,而标准则是进行这些环节工作的技术和管理的依据,也是衡量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尺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靠产品质量,而要提高产品质量最基本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就是推行标准化。只有推行标准化,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达到有序化,从而发挥质量管理体系显著的功效。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为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一些企业通过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和相关程序文件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内部沟通、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以支持企业提供的产品满足顾客要求。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先生曾多次强调: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它说明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实践证明,在质量管理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和管理知识,已越来越依赖于以标准化的手段去推广和实施。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2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重要基础

企业要想以质量求生存,立足于国内市场,竞争于国际市场,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质量方针和适宜的质量目标。围绕着质量目标的实现,企业就要在新产品开发的设想、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改造、工艺水平的提高、人员能力的培养、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分配与落实、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这些管理活动就是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的过程。GB/T19001-2008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的质量管理依据,它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各种技术、管理和人员要素提出了管理要求。

产品质量评判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在生产和验证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还需要各类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支持性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企业建立、完善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主要文件,它们在企业内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法律性,既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准则,也是企业必须遵循的质量标准文件。企业从开始编制这些质量体系文件时就应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先对体系文件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标准要求,结合实际编写,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体系结合好,横向与纵向文件之间得到相互关联。

不少企业的实践证明,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过程中,应用标准化的原理起到了简化、统一和优化的作用。使体系文件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之间得到有效的统一和简化。

篇3

ISO9000族标准是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实施ISO9000族标准对于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各施工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内部控制力,积极贯彻ISO9000 族标准,以确保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有些施工企业没有把贯标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确保其持续有效并不断提高其运行质量显得十分重要。施工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循序渐进、求真务实,不能仅仅依靠每年的一两次集中式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审核,还应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才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成果,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一、贯标认证的整体效用

ISO9000族标准为目前国际上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族标准如同巨大潮水影响着国际经济范围的每个方面,并且很快被中国业界接纳,纷纷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促进企业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1.贯标认证有利于提高单位市场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争夺越发猛烈。单位必须正规经营、提高品质、提升业务水准,才可以变成具备竞争能力的单位。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要求,铁路工程单位未完成ISO9001认证,就不能参加投标。ISO9000族标准的本质是,集结了现达国家长时间的先进理念,结合了目前很多优良的经营方式,指出了单位经营的根本程序;并且自身具备适当的弹性,允许所有单位依据自己特性进行最高程度的运行。通过ISO9000族标准的促进,单位能够接纳、引进外国最新经营方法与形式,同时融合单位经营的实际,完成经营创造,不停提升单位经营水准与品质保障技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2.贯标认证帮助提升单位的品质管理水准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需要单位创建既满足标准规范,又融合单位现实的、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将之规范化。依照进程管理的方式,针对各个品质管理“由谁来做、做什么、在哪里做、何时做、怎么做”等均确定得明明白白;针对施工品质的完成与达到、改造的进程里有关的各机构和全部担负品质责任的职员,均有很严的标准资料约束行动,产生了单位品质管理的“规则”。

3.贯标认证帮助提升人员的整体技能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进程为强调“以人为本,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进程。针对所有人员来讲,经过讲解实施品质标准与品质方法、目的,了解了进行岗位业务的关键性和在单位品质管理里的位置与效用,因此促进了品质职责感,推动了品质观念的提升;针对各个管理者来讲,不但需要参加,还需理解过程、能评议,所以加强了经营理念与改造理念;针对技能员工与品质规范员工来讲,经过确定与进行品质规划,实行全面的管理,促进了员工增强专业技能的练习,进而提升了自己的经营水准;对班组长和技能员工来讲,为达到业务引导文件的要求,需要具备达到品质管理需要的工作能力;针对进行关键业务的检测、度量与检验员工来讲,经过训练、考查,达标以后进入岗位,进而推动了他们监察检测、检验管理技能的提升。

4.贯标认证帮助保障施工品质的稳固与提升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看重管理体系、目标、进程与材料的组织经营和管控,实行预判防护的经营理念,从工程到业务进行全方面管控,按照PDCA标准,规范的实行质量管理标准审议、施工品质审议、进程品质审议工作,对不达标的质量管理标准因素与不好的进展方向实行适当地改正方法与防护方法并且进行品质完善,完全保障了品质的稳固并且使其不停提升,让单位进入良好发展的道路。

二、工程单位贯标认证里容易产生的失误

1.认知上的失误

某些单位人员针对规范研究不好,以为贯标是形式,不是重点;还有些以为ISO9000系列标准根本就是表面业务,没有意义;有些将创立实行质量管理体制单纯感觉是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编写质量管理体制标准是“耍笔头”,极大减小了体制规范的操控性与合理性;有些觉得贯标是单位提升经营水准的新式措施,然而范围太大,标准太严,出现畏惧心理。

2.实行上的失误

针对贯标目标认知不清,造成侧重管理体制的创建,忽视管理体制的审议、改进和运用,主要是:(1)不能积极地开展学习,组织质量管理体制合理运转,反而等着或者全靠领导来指挥;(2)采取经验性突然监察的方式替代合理的有效审议来检测体制的运转;(3)仅看“改正方法”的有无或是数量,忽略针对方法的效用进行检验,导致质量管理体制改正与防护功用失灵,让相同情况不断产生;(4)言行不一,“言”指有关过程资料或者业务标准,“行”指实际运行与操控行为;(5)只做不记,主要是在业务进程里不进行记录或是不注重保留原有资料,运行效用不能测定。

3.得到认证以后的失误

单位通过质量管理体制认证以后,有些认为证书已经得到,能够松气了;有些认为已经得到了认证,贯标程序已经完成;有些觉得运行标准资料、过程资料仅仅是认证时的要求,这些思维造成了在认证机构年度监督审核前突击查补资料的情况。

三、工程单位贯标认证需采用的完善方法

1.广泛调动,确实做好贯标认证过程

必须调整观点认知,提升所有员工针对贯标认证的认同。必须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指导讲解,理清ISO9000族标准的理论,弄明白贯标认证的目标、涵义、措施与过程,让全部人员完全了解贯标认证是单位进步的保证,进而很好地调整业务操作,让贯标认证过程变成所有人员的统一行为。必须增强学习,单位必须积极开展学习贯标认证的原理,唯有将资料里的要求化作自身的行为,并且全部弄懂单位的品质标准,清楚自身的责任、权利与必须的业务知识,在明白中操作,在业务中理解,抛弃以前所有不标准的操作,依照品质标准、过程资料严谨运行,贯标认证才可以得到最好效果。必须完全利用内审员的功用,努力地做好内部审议。

2.完全调整好两个关系

(1)准确处理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1标准的关系。全面质量管理是依据单位自己角度的一个经营形式,其目标是经过全部人员的工作,不停完善与提升产品品质。而ISO9001标准是依据客户角度的一个经营形式,寻求的是顾客满意。这两个经营形式并不冲突,而是互相支持的。贯标认证中,必须始终推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那些好的方法与措施,将两者很好地融合,一是必须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不停完善提升品质;一是必须保证客户提出的品质水准,让客户满足,保障完成针对客户的品质保证。

(2)准确处理贯标与认证的关系。贯标与认证是既有关系又有分别的两个理念。贯标是单位根据ISO9000全部规范,根据单位现实,确定质量管理体制资料,并且要求全部人员努力贯彻实行,进而完成管理方面规范化、过程化、合理化,提升产品品质与单位利益;而认证是与单位、客户缺乏所有经济与行政联系的第三方的一个评判方法,事实上是指根据质量管理体制规范,针对单位为保证产品达标而采用的方法和合理性完成检验查收,从而针对单位能否长久保障生产品质进行认同。认证不是单位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唯一目标。经过贯标增强单位内部管理,为客户供应优良的产品与很好的业务,才是单位要求的目的。

3.稳固与推动认证成果,维持与改进质量管理体制

(1)不停改进质量管理体制资料,让质量管理体制更有合理性、规范性。按国际规范创立的质量管理体制资料,既具有强制运行性,又非固定的。尤其是伴随我国市场体制的创立与不停改进,单位也要有某些适合的改变,这个改变有理念认知的改变,有体系结构的改变,也有运行组织技能的改变。面对此类改变,单位质量管理体制也要进行不停调整与改造,让资料化的质量管理体制更加具备合理性与规范性。

(2)努力实行质量管理体制内部审议与管理评议,保证质量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实行质量管理体制内部审议与管理评议,是保证与维护质量管理体制正常运行的方法。质量管理体制资料能否实行,实行能否起效,能否完成确定的质量目的,均要经过单位内部审议做出评测。单位必须确定内部审议规划,定期针对质量管理体制做出审议。并且单位最高领导必须依照确定时间与间隔进行管理评议,针对质量管理体制做出评审,来不停地改造、调整质量管理体制与质量管理过程。

四、结语

工程单位实行贯标认证过程,前提在认知,关键在管理,力量在职工,重点在操作,成果在实行。贯标认证过程必须不停地积累知识,寻找质量管理体制合理实行的关键点,不停进行改正与防护方法,并且不断完善。必须努力实行单位人员训练,获得既懂规范又懂单位质量管理的优秀人员。只有这样,单位实行质量管理体制规范的范围与程度才可以不断提升,实行规范的现实目标才可以完成。

篇4

有着广泛影响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新版,即ISO9001:2015版已于2015年9月。与ISO9001:2008版标准相比,2015版新标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配合ISO标准变化,确保新版标准顺利过渡,IAF国际认可论坛(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Forum)早在2015年1月就已经了《ISO9001:2015版转换实施指南》。其中,介绍了新版标准的主要变化情况,提出了组织、认证机构及认可机构应对标准变化的相关建议,并给出了指导意见。此外,在IAF的《ISO9001:2015版转换实施指南》中,还明确了新版标准转换期限为,在ISO9001:2015版正式日后三年内转换完毕。

对于正在使用ISO9001:2008的组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分析新老标准在组织内应用的差异;建立适当的转换实施方案;对所有涉及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部门进行培训,告知其标准变化;按照新版标准更新现有管理体系,确保体系持续符合新标准的要求,并保持有效性。

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一)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在总结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分别于1986了8402《质量――术语》,1987年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求――指南》共6项国际标准,通称1987版:ISO系列国际标准。

由于系列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标准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纷纷采用,反应强烈、影响深远,可以说,1987版系列标准在整个ISO9000标准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1994版ISO9000版标准

1990年,在采纳1987版标准提出的修订战略的基础上,国际组织对系列标准进行了修订,即保留1987版标准的基本结构,只对标准内容作技术性局部修改。也正因如此,1994版ISO9000族标准只是过渡性产物,1987版系列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突出。

(三)2000版ISO9000版标准

2000版ISO9000族标准是在充分的总结了前两个版本标准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标准的结构、技术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彻底性”修改,也是一次战略性换版。即使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水平中,这一版本仍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使用者深化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深度,探究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2008版ISO版标准

鉴于2000版质量体系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的良好效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08版标准中只做了修正性版本变化,为增加新的要求。目的就是改进原有标准,更明了并易于理解和使用,进一步提高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兼容性。

(五)2015版9000版标准

ISO9001:2015版标准于2015年9月23日正式,标准别提出了组织战略方向、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重视组织的风险识别、管控;交更识别,管控;最高管理者在体系中的作用等方面,均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2015版9000版标准的,能够帮助组织在经济不断下行环境中,识别风险,识别交更,全过程进行风险和交更管控,使标准更好的为组织服务,而不是使组织生搬硬套标准的条文。

三、2015版与2008版ISO9001标准的主要变化

2015版标准的术语也发生了一变化,与2008版区别如表1所示。

四、体系文件的层次和具体内容

本院的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及其他文件,其承载媒介为经过加密的“只读”网络版电子文件和印刷版的书面文件。

(一)第一层次:《管理手册》

为了确保本院在向顾客提供合格产品,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承担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的社会责任并确保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本院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基础上,依据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建立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根据自身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完成了《院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以及相应的程序文件和管理文件修订改版。

《管理手册》及其相应的文件体现了本院最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大体系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表述,是本院的纲领性、法规性文件,是本院向顾客、社会和员工三方展示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承诺,是本院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体化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纲领和行动准则,全体员工须遵照执行。

《管理手册》及其相应的文件用于规范本院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同时也是本院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

(二)第二层次:《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用来描述“做什么”,针对特定的质量流程,规定何人、何时、何地、利用什么方式来做何事及其要求。规定了质量管理中的主要过程、环境管理中重要环境因素、运行控制和检查改进要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危险源、\行控制和检查改进要素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三)第三层次:《部门文件》

《部门文件》即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体系文件的三层文件,规定了本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具体内容。《部门文件》由各部门、各中心、专业室(所)编写、控制,是对《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起支持作用的细化文件。包括部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程序等。

其他相应文件包括:《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文件清单》由各专业中心、室(所)统计,发展安监部组织进行统一汇总整理。

(四)第四层次:记录

按照三标要求和本院的实际需要建立的记录,为过程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及其控制结果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证据。

(五)其他

除了院体系管理最基本的四层文件外,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还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院重大风险危险源控制措施表》、《执行法规清单》由各部门、专业中心、室(所)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情况辨识统计,完成初稿编制工作,再由院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统一汇总整理。

五、结语

篇5

公司希望广大员工在保存各自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接受行业系统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主动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通过每一堂课,不仅使员工个人有所思有所得,更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点滴成就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得“全员培训提升工程”成为看得见成果,经得起检验的质量信得过工程,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而在《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6.2.1中也明确“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表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着教育、培训的义务。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程序文件,对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也据此明确提出了有关培训工作的程序性要求。

所以,从制订培训计划这个环节开始,就引入了标准化运作的要求。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得各级管理人员,经过理论化的系统培训和交流互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各级操作人员,经过分级化的技能培训和实际演练,熟练掌握并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精心搭建平台,严格规范实施

企业培训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有时难免会为了培训而培训,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当培训成为一项管理措施,特别是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时,就必须从计划、组织、实施、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去思考。

实践中,配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全员培训提升工程”的实施,也按照相关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要求,在可控范围内标准化地规范实施,这不仅符合公司管理工作提档升级的初衷,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6.2.2“能力、培训和意识”中要求的“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

从编制计划开始,由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权限和幅度,提交针对不同类别人员、不同受训方向的《教育培训申请表》;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部门的教育培训申请,结合公司年度工作思路及措施,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计划的时间、课程安排,由责任部门组织具体实施。这个起始过程要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3关于文件控制的要求,比如“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展”等等。

实施中,责任部门首先要填写《培训开班审批表》,就培训时间、课程安排、授课老师、参培人员、培训费用等内容进行申报,经人力资源部和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开始实施。培训中的签到、培训记录、试卷等,都必须由责任部门统一整理,交人力资源部归档保存。对于参加社会或行业系统适宜性教育、培训的,也要按照相应流程报批,培训结束撰写培训体会,形成完整的培训档案。整个起始过程符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性要求,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4“记录控制”的相关要求。

貌似繁琐的流程,标准化规范运作后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使得各项活动更易于受控。严格来说,培训计划提供了一个目标,但是目标不能保证必要的行动,所谓“变化要比计划快”,不仅是一种现象也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所以一个可控的有效实施,更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三、及时组织评价, 反馈培训效果

纵观整个培训过程,最重要的是培训有效性的评价,这也是最难以衡量的。

篇6

近年来,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文件,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一法两规”[1-3]就是最好的例子。法规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2,3]。但以什么标准建立,如何建立,文件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很多血站都在积极探索,努力寻找一种适合自身血站定位、业务发展、社会认可的质量管理模式。笔者认为以ISO9000为框架,以“一法两规”为标准,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无疑就是适合其选用的管理手段,从组织、机构和法律等最基础层面为血站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奠定基础,对确保血液质量意义重大。

1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现有模式

依据“一法两规”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体系。

依据ISO9000和“一法两规”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体系。①以“一法两规”为主,以ISO9000为补充;②以ISO9000为主,以“一法两规”为补充。

依据ISO9000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体系。

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2.1先进的管理标准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吸取世界各国各行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结合现代管理理念进行归纳、补充、完善而形成的包括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两方面的质量体系标准。特别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以质量管理原则为设计思想,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组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因而具有很强的先进性。

2.2完整的体系结构

ISO9000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系统性原理,强调各部门、各工作程序间的协调性。明确提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层次框架结构,结构采取4大板块结构的过程方法模式: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和改进4大过程,体现了P-D-C-A[4]的循环过程,体系的策划更科学,更易于与其他管理体系兼容。

2.3通用性和创新性

ISO9000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标准,通用性极强,适用于各个行业和各种规模的组织。但又只提供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要求和实施指南,组织可以按照其自身特点和要求,创造性地进行质量体系设计,建立具有自己组织特色的体系文件并加以实施,从而有助于自身组织文化的发展。

2.4持续改进

ISO9000提供了不合格品控制、内审和管理评审、纠正预防措施等方法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 ISO9000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关系

见表1。

表1 ISO9000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关系

4以ISO9000为框架以“一法两规”为标准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ISO9000作为一种先进的体系化管理理论,其要素的严密性、结构的完整性、标准的通用性、先进性、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性,都是非体系化质量管理无法比拟的,内在的思想、方法对血站质量管理意义重大[5]。其宗旨和目标与“一法两规”完全一致,通过对过程控制,确保最终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最主要的是“一法两规”颁布之前,许多的血站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获得社会认可,使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主动寻找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机制,已按照ISO9000的2000版通用标准建立并实施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法两规”也是参考ISO9000的2000版和GMP等标准,结合血站行业特点建立的行业标准。因此笔者认为血站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全可以以ISO9000为框架以“一法两规”为标准,将规范中新要求新内容充实到原体系中,使内容更加符合规范要求,而对结构不做大的修改,这样即可节省成本,又可节约时间,将大量精力用在人员培训、体系运行、测量、分析和改进上,通过定期内审和管理评审,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持续改进。在建立实施质量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4.1领导亲抓全员参与

“一法两规”和ISO9000的2000版标准,都特别强调领导者的管理职责。规范中明确指出:法定代表人为血站质量第一责任人,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监控和改进。国内外长期实践证明:领导者只有直接参与到体系的策划、批准和颁布,制订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定期听取质量汇报,切实履行职责,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体系文件,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岗前技能等方面培训,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和参与到体系建设中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体系的贯彻和实施。

4.2制订采供血过程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是以文件化的形式列出有效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程序,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指导工作人员、设备和信息的协调活动,从而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6]。由于血液的特殊性,其产品和服务不同与一般产品,不能逐袋检验,只能通过程序或体系文件严格控制其流程,并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规范化方式去完成每一项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确保全过程受控,才能确保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储存、发放等过程不发生质量差错,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7]。编写文件最好成立专门小组,理想的人员应为该流程的主管、熟悉业务的技术专家、骨干等。这些人不仅熟悉采供血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而且清楚接口与接口的衔接中薄弱环节。重要的是编制文件能做到有的放失、抓大放小。对标准中要求做到的、影响采供血过程质量的,一定会写到,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做到的,就留有一定余地。否则,写一套做一套,形成“两张皮”,失去了实施质量体系的目的。

4.3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自身竞争力

我国的采供血机构,长期以来基本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建立质量体系使职工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但自觉性和持续性较差。对此应充分利用血站工作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75学时的岗位继续教育的规定[1],开展持续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新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岗位职责和各类规章制度及相应岗位SOP,安全卫生与职业暴露等培训,增强自身业务技能,加强体系实施约束力,使体系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4.4加强监督评估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评估是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一种方法,通过评估可发现体系运行中过程、程序、资源配置等状况能否满足工作需求,员工是否能够按照SOP要求严格完成各项工作。因此,要定期对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环各环节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对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同时还应通过日常监督和现场质控对实施效果进行验证,特别是质量记录的检查,促使职工明白记录可以证实特定标准已被采用,证明血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临床要求,自觉养成严格执行SOP,及时填写质量记录的好习惯。最后还要通过考核巩固成绩,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主动寻找采供血生产和服务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真正做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机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蒋鸿章.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21-31.

[5]张丽.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对血站质量管理的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4):299-300.

[6]崔宝荣,郭文瑞.以认证为载体推动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44-45.

篇7

一、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论探究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9001由ISO/TC176/SC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委员会制定,该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本标准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随着世界性应用ISO9001浪潮的兴起和不断地发展,一些国家的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学习和贯彻ISO9001的热潮,很多高等院校以及中等学校积极推广和应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因为以ISO9001系列标准为基础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质量。此外,ISO9001系列标准还改善了IS09000系列标准与IS014000系列标准的兼容性,在产品/服务质量、环境因素管理控制中把过程模式与PDCA循环方法结合到一起,提出了测量、监测、分析与改进等作为管理活动的支持要素,这样能够使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增强。如果说不管是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本身的适用性来说,还是从整个教育领域的需求来说,高职院校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可行的。

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下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构成

(一)高层管理。高层管理是高层领导质量管理职能的一种体现,包含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制定以及各岗位、职能部门间的关系确定,质量体系运行管理部门的设置等。高层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过程,需要真正做到权责一致、关系清晰。

(二)资源管理。学校所具备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信息资料等的组织、协调改进等就是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的目的是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包含采购控制管理、信息资料管理等内容。教育教学服务最基本的关系是输入与输出资源,资源管理根本目的就是提供教学服务。

(三)监测改进。监测改进就是对体系的一种监视、分析与测量过程,是对教育教学服务是否会合理的评审,确保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包含了测量管理、客户调查管理等过程。

在以上几个过程中,高层管理作为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指挥系统,其中,最核心的是资源支持,然后是监测改进,以确保三个过程是可持续改进的循环。

三、高职院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存在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管理体系必须是高效的,但是很多高校在编制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过程中会使流程变得繁琐,额外增加了管理上的压力,还会使管理成本增加。出于这种情况,如果学校培训不到位,不能构建文件内部公共平台,将使职工对体系运行有效性产生怀疑。

学校质量管理有效性关键在于领导质量意识与管理策略。如果高校领导具备管理决心或者质量意识就会在IS09001质量管理培训上更加到位,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即使认证通过,也会在管理上产生两个层面,认证管理系统与学校管理系统,造成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形式化。

四、高职院校特色质量管理体系管理策略

(一)编制符合实际特色的体系文件。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前提是编制体系文件。通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包含四个等级,分别是程序文件、作业标准以及质量手册、表单、记录。在文件编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如下:确保语言通俗,设计过程符合单位实际体系文件,尽量选择学校教职工容易理解的语言编写。在教育教学服务设计上,要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在编写质量手册上,必须参考单位实际来制定,总得来说是在继承的基础再提升。

(二)突出领导作用,坚持全员参与。为了防止出现管理“两张皮”现象的产生,使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化,就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在于正确地领导与高效地管理。此外,还要坚持全体职工的参与,学校质量管理不仅需要领导者的决策,还要各级职工的共同参与,由此,需要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使其加深对ISO9001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文件的了解。定期对体系文件进行审批、修改。最后,为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必须加强评审,管理评审最高领导者要确保管理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能够对策划间隔时间进行系统性评价。

本文在结合当今人才培养质量形势,分析了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存在的问题,且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从而使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的,并且对规范院校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破局之策。

篇8

一、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

1.基本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业机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先后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1)、《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ISO9004)。国际上通常将这6项标准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2.主要特点

ISO9000族标准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⑴坚持采用过程模式,通用性、兼容性好。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自身以及各种管理体系的兼容性,ISO9000标准选择在公共基础上的“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主体内容,运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可通过相同管理要素的“连带效应”,实现其他管理体系的运作。此外,ISO9000标准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它已完全没有某个行业的色彩,更具通用性,也更加强调体系的有效性,顾客需求的满足和持续改进。

⑵坚持强调组织“满足顾客需求”。ISO9000族标准列出的第一项质量管理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出“组织依存于顾客”的理念。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期望。在ISO9001标准要求中有12个条款直接涉及到“顾客”。

⑶坚持“持续改进环”,强调自我改进机制。ISO9001标准将“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和监视”和“数据分析”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确定提供顾客可接受产品的过程,以及保持这些过程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用于持续改进的框架,以使顾客满意。

二、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重要意义

1.实验教学及其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相互协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环节是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实现循序渐进。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必须具备的、相互关联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

2.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与改进。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准备必要的资源条件(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教学媒体等资源),然后通过设置教学组织机构,分析确定需要开发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活动(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活动的职责和接口,通过程序的制定给出从事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的工作方法,使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过程)能够经济、有效、协调地进行,这样组成的有机整体就是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意义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参照了 ISO9000 族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⑵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验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⑶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学校可以向家长、社会各界和政府展示自己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齐备,并且教学质量处于受控之中,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同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了解学校的组织是否健全、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否齐备、工作机制是否健全,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并进而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提供可靠的依据。

⑷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依法治校而不是以人治校,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基本思想。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借鉴企业按 ISO9001 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方法和成功经验,吸收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以环节、活动及因素实施有效地控制,确保高校“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使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促进高校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目标。教学质量目标是对教学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教学质量目标。①教学质量特性,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特性,如师生比、骨干教师比率、服务态度、学校特色、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②比较特性,与同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③质量改进特性,反映学校教学进步的指标;④时间特性,规定目标实现的时间限度,比如一所基础薄弱学校确定的目标是三年内在教学质量上达到本地区中等水平。

3.构成要素。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通常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和相应的文件要求;

⑵实验教学管理职责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括管理承诺、质量方针、方案策划以及管理评审;

⑶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力资源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⑷实验教学产品实现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和方向、学科专业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设置、科研等。

4.模式设计。

对于高等学校这一组织而言,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管理工作的目标,通过进一步分析和引用ISO9000 标准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见图1,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是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现,包括实验教学过程输入、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输出效果,第二个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的要素构成由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监控与改进四个部分组成,与ISO9000标准中规定的四大板块内容:管理职责;资源;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动态过程的不断运动,以及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联、交叉和作用,构成了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运动过程,可见,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动过程实现的。

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是必要的。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是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目的。

四、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适应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构建规范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因而值得我国高度重视。

1.认识不充分,致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实际。

有些高校在没有真正了解ISO9000标准的作用和意义的情况下,就盲目效仿企业引入ISO9000标准,机械地按照模板进行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计和编写,在短时间内,堆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事实上,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无非是一堆形成文字的文件,难以与实际情况衔接和挂钩,无法增值和有效运行,很多环节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因此,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要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管理问题,解决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质量问题。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必须到位,领导要带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办事,切忌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出懂ISO9000标准的内部管理人员,结合实验教学管理特点灵活把握,充分识别过程,对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精心策划,构建符合本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缺乏全员参与,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

在应用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嘴上倡导“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多数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在文件编写和修改时,部分人员考虑的不是怎样提高质量问题,而是尽量想办法“避责”;在内部自查、审核过程中,也是在一夜之间造一些“假”记录,应付检查;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时,也是应付草草了事,整改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抓质量教育工作,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现代质量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和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质量教育。因为人才培养是双向行为,学生是高校“产品”的载体。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教育工作,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3.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注重形式而非实质

在引入 ISO9000 标准时,机械地制定了大量的程序文件、规章制度和记录表格。这样的结果是,在实际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每一项工作,不管大小、有无必要,都要进行记录,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缺乏灵活性,不仅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把教师、管理人员限制得太死,因此不满情绪和反感情绪在教师队伍中滋生,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应用 ISO9000 标准的实践中,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现行实验教学及其管理的实际情况,只要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文件应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发现某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反复出现,在需要修改补充相关的规定,甚至增加新的质量体系文件。

参考文献:

[1]李漪.引入IS09000标准模式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98-99.

[2]薛梅,张学军.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63-65.

[3]严思明,卿大咏.基于过程方法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9,(2):56-57.

[4]汤志军.基于过程监控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05-107.

[5]辜竹筠,李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22-24.

作者简介:

篇9

企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初衷应是:识别并满足其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组织内人员、供方、所有者、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收益,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实现;实现、保持并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和能力。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在贯标过程中并未完全体现这一初衷,其目的仅仅是“获取证书、通过审核”,使贯标流于形式。

2.企业内部组织贯标的部门或内审员未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组织机构中应设有“质保部”或“质检部”,该类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检验产品质量,维护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不断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部门中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系统的管理知识,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内审员除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应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熟悉内审工作流程。而一般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质保部和内审员并不能达到以上要求,使得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将企业贯标引向形式主义的误区。

3.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与建筑施工企业行业特点不相符,可操作性差,与实际管理工作脱节

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能否获得最终的成功,主要是看所编写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适合于我们的企业,是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只有员工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变得轻松自然的时候,我们的质量管理才真正可以说“迈上了新台阶”。而不是只注意把质量手册、程序、规程等文件“合格保存”或束之高阁,专等下次监督审核时向审核员提供。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在咨询师指导下或干脆是由咨询师一手包办编写的,而咨询师不了解建筑施工行业特点和规范要求,一味套用样本式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使得文件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与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艺文件有效的整合,形成两本账。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只是留给外审专家看,而真正的质量管理组织仍执行行业技术规范、部门规定和本组织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严重的两层皮现象,将贯彻ISO9001标准引向了只是获取认证证书的误区。

4.贯标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贯标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质量目标内容空泛,缺乏挑战性,或者不切实际,甚至无法实现。举例说明:某勘察施工单位所确定的质量目标为:勘察科研报告合格率为100%,优良率大于60%;而另一施工单位的质量目标确定为产品合格率100%,对优良率则无要求。对于上述勘察单位的质量目标,由于近年来,行业不组织报告评优,所以制定的质量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也无法进行考核,形同虚设。就工程施工单位而言,仅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则明显偏低,缺乏挑战性。因为向顾客提供满足法律法规的产品是对组织的最低要求,是必须达到的。同时,行业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分部、分项工程是有评优标准的。

(2)质量目标分解不合理,不能确保组织的质量目标完成。ISO9000族标准要求,组织的质量目标“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其目的是通过将组织的质量目标按照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和承担的项目进行逐级分解,使其确保组织的质量目标的完成。而笔者所见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不是按照各职能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和项目部所承担的建筑施工项目去制定其质量目标,而是简单的将组织的质量目标肢解给各下属单位。如将产品合格率100%作为各项目部的质量目标,将顾客满意率大于90%作为经营部门的质量目标等。

(3)质量记录过于繁杂,员工产生厌对情绪。受咨询师关于“写你所做的,记你所写的,做了就必须留有记录,不留记录等于没做”提法的影响,凡是从事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都要填写大量的记录表格,不仅浪费了纸张,影响了工作效率,更引起了人们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误解,认为质量管理工作就是填记录表格。事实上,如此记录,仅仅是做给外审专家看,没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还存在缺少记录而“造假”的现象。这就使一些员工对贯标工作存有厌烦心理。严重阻碍了贯标工作的发展。

(4)数据分析应用不够,不会对已经发生的不符合项、不合格品进行数据分析,以找出对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工艺过程在何处实施改进。因而,在外审过程中专家往往都会指出数据分析是薄弱环节。

二、建筑施工组织存在的上述问题,由以下原因所致

1.对顾客的识别不够充分,没有或者没有完全识别过程的特性,以及对现状分析不够

有些企业为了满足ISO9000族标准要求而规定并分解目标,完全是为了获证的需要,没有考虑企业的贯标情况(人员、规模、产品特性等因素)。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唯恐外审专家开具不符合项,所谓的质量目标实际上早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如此方法制定的目标起不到任何激励和促进作用,毫无价值;或者是为了企业宣传需要,认为越高越好,制定的质量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也无从考核。

2.没有处理好质量方针与经营方针的关系,以质量方针取代或冲淡了经营方针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质量手册中均制定了质量方针,强调了质量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没有注意将质量方针融入经营方针,并注意质量方针应与经营方针协调一致。这本身就是没有深入理解ISO9001标准的表现。作为一个企业,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合法利润,而不是不顾一切成本,去追求产品的质量。否则就是错误的理解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原则。

3.没有正确的理解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对记录的要求。标准换版,但旧的烙印还没有清除干净

“写你所做的、记你所写的、做什么都要留下记录、没有记录等于没做”这种提法是94版ISO9001标准对记录的要求,一些咨询师经常这样倡导企业。而ISO9001-2000标准对记录的要求则是“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只要能证明符合产品的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即可,并且仅限定了21种必需的记录。而且有些规定是“适当的记录”。产生记录过多、过滥的原因主要是对ISO9001标准理解不够,又完全相信了咨询师的误导,认为记录越多证明工作越好。

4.误把数据分析等同于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是一个过程,而统计技术是一种方法。在ISO9001-1994中, 4.20章为统计技术,而ISO9001-2000中8.4明确规定了数据分析。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仍抱着94版标准的要求不放,以为统计技术就是数据分析,而统计技术要求样本量较大,且有些方法要求一定的数量基础,导致一些人产生畏难情绪,不知如何着手进行数据分析,因而形成了所谓的薄弱环节。

5.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识别不充分,生搬硬套ISO9001标准,没有实现质量管理手册(文件)与企业现行的有效管理经验相结合

由于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按照ISO9001-2000标准4.1条款的要求,对过程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只是盲从咨询师的指导,按照标准条款的顺序写质量管理手册。只是考虑如何适应审核专家的要求,没有考虑如何用ISO9001标准规范本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自身的管理工作符合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没有很好地将ISO9001标准各条款的要求融入到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去。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两层皮”现象。导致员工按照质量手册的要求记一些记录,专门留给外审专家检查,而实际按照行业技术规范和组织的质量管理制度另搞一套记录,留等主管行业或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归档使用。

三、解决对策

对策一:加强对ISO9001:2000版标准的培训,深刻领会标准要求的实质。究其质量体系运行存在问题之根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对ISO9001标准理解不到位所致。如质量记录过于繁琐,数据分析不够、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不到位等等均是如此。所以企业要重新组织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及管理人员重新培训ISO9001:2000版标准。最好是聘请既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咨询师或审核员,又是本系统本行业的专家讲解ISO9001:2000版标准,杜绝不结合本行业实际,空对空宣贯的做法。

对策二: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目前,建筑施工行业仍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几十年一贯制,仍处于封闭、保守的状态,急需加以改变。首先,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要做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不断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如质量方面的6δ管理,生产管理中的5S管理法、清洁生产法、3A管理模式、TMS管理法等等,提升管理档次,实现“跳起来摘苹果”。这样也可以解决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内部沟通等方面不协调问题。

对策三: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自立、自强,积极探索和创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组织行为等理论(系统的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即五项修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积极倡导、精心设计、大力培训优秀的文化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动文化的更新,在搞好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组织成功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分析研究现有“文化理念”及其适应性,认清组织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障碍等,指正进行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根据单位的事业领域和战略目标确定基本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经营方针、管理理念及人才观,搞好职业道德和员工行为准则,以及文化形象定位等。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形成激励机制,使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乐于为组织积极奉献。做到这些,就能解决质量方针与经营方针(宗旨)的不协调。质量目标与经营目标及企业质量目标与各职能、层次、人员质量目标相脱节的问题。

对策四: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应该深刻领会、灵活运用ISO9000族标准。对检测仪器实行分类管理。

篇10

(1)管理对象相同,管理要求基本一致的内容可以进行文件的合并。 如文件控制、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预防和纠正措施等,三个标准条款的控制对象及要求基本一致,按此原则,文件都可以合并。

(2)整合后的管理要求应覆盖三个标准要求的内容,就高不就低,以三个标准中的最高要求为准。如GB/T24001、GB/T28001标准对管理体系文件没有明确要求编制管理手册,而GB/T19001中明确要求编制管理手册,按照本条原则就要求变只满足三个标准要求的综合管理手册。其他如“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设备管理”和计量要求,三个标准要求均有差别,按最高要求编制控制程序文件。

(3)整合后的管理体系文件应就有可操作性。当在同一级别的文件中不能完全描述其全部具体要求时,应考虑引用下一层次文件进行描述的方式,使之条理清楚,可操作性强。

(4)体系整合应有利于减少文件数量,便于文件使用;有利于同一活动的策划、运行与监视测量,实现资源共享。

(5)在进行管理体系整合策划时,要从机构设置、定编定岗、资源配置、职能分配、运行控制、监视测量等方面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有机整合。

2.整合管理体系的方法

2.1分析整合的内容

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整合时,可以按照5W1H对两个标准中具有对应关系的活动要求进行分析。

(1)三个标准要求同一方面的事都可由同一人来做的可整合。如两个标准都要求设立“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可以只设立一个管理者代表,统一负责体系整合、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要求管理者代表具有三个体系的综合管理能力。

(2)原来几个不同部门作相同的事,就可以合并由一个部门来做。

2.2文件整合的方法

综合管理体系的特点是: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完全融合在一本《管理手册》;三个体系共有的程序和分别专有的程序;将三个体系要求融合在一起的操作文件。整合管理体系中各管理体系的有机的结合不是指多种管理体系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系统化原则形成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才会发挥一体化的整体效益和效率。这种有机结合的原则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策划和编写体系文件时应得到充分考虑。

2.2.1《管理手册》的整合

《管理手册》的章节一般顺应GB/T19001标准章节号,各章节充分描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要求。三大体系标准的4.1条款相似,但要分别描述各自体系覆盖的范围。GB/T和 GB/T28001中的4.2、4.3条款与GB/T19001第五章合写。GB/T24001\GB/T28001中的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条款与GB/T19001第七章“产品实现的策划”合写,GB/T24001\GB/T28001中的4.5“监视和测量”与GB/T19001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合写。总之,统一章节中应充分描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方面的所有要求,特别注意不要遗漏小条款。

2.2.2《程序文件》的整合

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管理过程均涉及: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纠正与预防措施、培训意识和能力、日常检查机制等。这些过程涉及到三个标准的要求基本相同,可以实现完全整合。对于具有独立性的管理活动可以单独写。

2.2.3作业文件的整合

“过程方法”是GB/T19001,GB/T24001\GB/T28001三个标准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建立和整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产品实现和提供过程几乎都涉及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应对每一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体系的要求加以整合。结合公司的实际,在相应的体系文件中统一做出规定,在体系运行中按一体化的要求来实施。

3.整合管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3.1确保整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3.1.1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组织建立综合管理体系的基础。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依靠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建立、保持、完善整合的体系。

3.1.2合理配备资源

综合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才能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比如虽然三个体系标准没有强制要求企业的绩效达到多高程度,但是要求企业通过体系运行,不断改进自身的绩效,以满足社会和相关方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投入相应的资金、人力、环保和安全设备设施。

3.1.3认真做好各种运行记录

记录是证实体系是否正常运行的客观证据,同时也是实施体系改进的依据。

3.1.4管理部门应具有强有力的管控和指挥能力

一个高度整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如果管理部门资源不足、能力不强、权威性不高、信息系统不畅,不仅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反而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率降低。

3.2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管理体系永恒的主题,没有持续改进机制的管理体系是没有生命力的。持续改进要求组织不断寻求改进管理体系过程的机会,以实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改进措施包括日常渐进的改进活动及重大的改进活动。

3.2.1定期或适时评审和调整组织管理方针

3.2.2建立日常检查机制

在三个体系的整合中,检查可分为公司级和部门级。监察对象包括产品、过程、体系及质量等。检查记录可以统一。

3.2.3定期组织内部审核

三个体系的审核方法是相同的,例如:询问和交谈,查阅文件与记录,现场观察,必要的测量测试等。三个体系的审核也有不同之处,通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对发现的不符合的要求按就近的原则找出违反的标准对应条款,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则要求对发现的不符合按追溯目标的思路和方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后,再开出与其原因对应的标准条款。对三个体系的不符合报告分别编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不符合报告可以合写。

篇11

第一、安全质量标准化采取强制原则,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取自愿原则。

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企业具有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并通过实施严格管理,使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工作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的要求,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从业人员对自身安全和文明生产的愿望。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并印发了《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和《机械制造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机械行业企业要按照此标准要求,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要求的重要体现。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循环,即“计划、行动、监察、改进”活动,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它要求组织在实施管理体系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损失的目标。组织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取决于组织自身的意愿。

第二、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管理标准,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方法。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一个标准,它分为基础管理评价、设备设施安全评价、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评价三部分,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的评价都有明确的量值规定,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它表达了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是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的三大管理体系之一,这种体系是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而且与组织的其它活动及整体的管理是相容的。

第三、安全质量标准化有起点要求,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没有起点要求。

安全质量标准化适用于各类机械制造企业,采用千分制考核,分为三个等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900分的为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800分的为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600分的为三级。也就是说,考核分不到规定的分值就不能达到相应的安全质量等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用于所有行业,旨在使用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绩效,它并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作出设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规定,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企业是事故低发单位,还是事故高发、频发单位,都可以建立体系。

二、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联系

第一、都是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及动态管理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和动态管理,可进一步明确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通过持续改进,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整改,降低职业安全风险,不断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

安全质量标准化中通过“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管理,以及对重要危险源制定应急预案”,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职业风险的管理,采用动态管理方式,降低了事故事件的发生概率,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第二、都是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我国已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对于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标准中所列的考评条款是根据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以及安全健康的有关规定编制的,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就是以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底线,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预测、度量系统的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依据,是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一条最基本的保障线。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也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通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等活动的实施确保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并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进行监视检查。这与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精神完全吻合。

第三、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篇12

一、 引言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教研室作为直接组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层单元,在把好教学质量关、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完善的教研室管理体系,并在教科研活动中加以应用,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研室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当前教研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调查手段,对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一)教研室工作过程缺乏统一的制度和规范。

目前,很多专业教研室工作往往依靠经验,对相关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界定,缺少对工作流程的规范,缺乏对工作实施过程的监控,也忽视了对工作效果的评价,对工作的持续改进也存在监管不力甚至没有监管的状态。同时还存在专业教研室各自为政,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研室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工作标准都相差很大的现象。

(二)教研室工作文档管理水平有待改进。

教研室文档资料反映了教研室活动的各个方面,应该包括:教研室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术科研建设;教研室历史沿革;上级下发文件、制度规定;教研室制定的规划、具体制度、落实措施;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等。通过文档建设,可以看出教研室全面建设的概况。但一些教研室对文档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文档涵盖的范围认识不全面,对文档管理缺少必要的规范章程。因此常常出现资料遗漏,借阅不归还,归档不合理导致用时找不到,或是资料重复等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化办公的普及,很多工作趋于电子化、网络化,如Email、IM工具、手机短信等手段,如何将电子工作成果以固有文档的方式留存下来,也是教研室文档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研室活动流于形式。

教研室活动缺乏相应的活动经费,活动场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活动时间与院部例会等时间常有冲突,因此在讨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教研室工作时往往草草收场,导致教研室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学校与教研室之间缺乏沟通。

虽然大部分学校每学期都会召开专业教研室的座谈会,但在教学日常工作中,学校管理层与专业教研室之间的工作模式,更多的是前者下达命令、后者执行任务,而专业教研室的工作状态和反馈意见不能很及时的反映到学校层面。这就导致了教研室管理的单向性,不利于教研室工作的开展。

上述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导致教研室管理水平停滞不前,教研室工作受阻,严重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学科、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师自身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寻找对策。

三、ISO9000质量标准应用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提升教研室管理水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机制将教科研活动从无序状态调整到有序状态,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集合了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强调质量管理控制过程中的全员参与、全程化、全面性,强调服务第一、消费者至上和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ISO9000管理体系中的ISO9002国际标准强调“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以文件化的形式规范所有质量的各个环节”,这恰好符合教研室教研工作的活动规律。教研室管理可以借助ISO9000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原则,对工作实施过程管理,保证过程内部或过程间的紧密链接,使得教研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过程的质量,进而保证目标的质量(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因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过程管理角度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教研室的管理体系是可行的。

四、 ISO9000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ISO9000在国外高校中的应用。

英国是率先应用ISO9000标准以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国家,早在1987年就颁布了BS5750国家标准,将ISO9001标准完全移植到教育领域的认证规则,并且在几十所英国高校得到应用。美国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该标准,其中包括哈佛、哥伦比亚等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1998年秋美国宾西法尼亚洲有19所公立学校按照该标准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美国全国私立学校认可委员会主席认为:“采用国际质量认证的方式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

(二)ISO9000在国外高校中的应用。

目前全球通过ISO9000认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已达500多所,在我国仅有几十所,其中高等学校大约有十多所。1996年以后,我国也有一些教育和培训机构移植和应用了ISO 9001标准。通过ISO 9000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各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较少。目前,依据ISO 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主要有:大连海事大学、汕头大学、上海海运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山西国际商贸学院等。

五、基于ISO9000教研室管理机制的构建

从ISO9000质量标准出发,建立和实施教研室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教研室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的质量方针及目标,明确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或工作职责,并建立明确的验证检测体系,确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教研活动的工作程序,从而形成一套过程间紧密链接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ISO标准,结合教研室工作的实际过程,我们制定了持续改进的教研室管理体系(见图1),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实施:

图1

(一)制定教研室管理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根据ISO900质量管理体系和教育教学要求,教研室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为例,质量方针是,“科学管理、严格控制、面向应用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质量目标是,“创建管理高效、理念先进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服务型教学单位”。

(二)全员参与、落实质量权责。

结合教研室工作过程的活动,组织人员对教研室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设计与策划,对管理、执行、审核人员明确规定了质量职责。制定了《质量职责分配方案》,将质量职责层层分解、细化,落实质量活动,规范质量记录。

(三)建立层次化的质量文件体系。

找出教学过程与ISO 9000质量标准的对应点,制订出教研室工作过程中各个活动对应的质量文件,然后汇总形成较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体系的文件层次结构见图2。再按职责或所熟悉的工作分头修改补充,不断完善,最后组织专家组和骨干人员审定编印出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新体系,颁布实施。

图2 基于ISO的教研室文件体系层次图

1、第一层,即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为教研室管理体系中的指导性文件。

2、第二层为教研室工作质量手册,是教科研活动有效运行的纲领性文件,包括:学校颁布的各种管理文件和工作规范,教研室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的实现、分析和改进等相关文件。

3、第三层为程序文件,是对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它详细介绍了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和活动,明确规定了各要素中部门所承担的职责权限。依据教研室自身情况,可灵活建立具体的程序文件,如: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管理评审程序、内部审核程序、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教学不合格控制程序、教学质量评估规范、学生补考控制程序、专业建设和开发控制程序、教学管理控制程序、教材订购控制程序、科研过程控制程序、文献管理规范等。

4、第四层,作业指导书,是即时信息的传递载体,可以作为客观事实的证据,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组成成分之一。经过整合汇编,包括以下六个子汇编:岗位职责汇编、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汇编、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汇编、教师手册、学生手册。

5、第五层,质量记录,该层文件是对已完成的活动提供客观证据的历史记录文件。该记录文件描述教科研活动状况和结果的一种特殊轨迹文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添加补充,但不允许删、改。

(四)方案实施。

基于ISO的教研室管理机制建立以后,可按照以下方案进行实施和应用。

1、成立专门的质量监控小组作为管理者,负责质量体系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事宜。

2、实行边培训边试运行的方式,加大对质量标准体系的培训力度,系统学习ISO9000标准与过程持续改进的知识,了解ISO9000标准的基本概况与教研室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各自的职责,以保证体系向着既定的管理目标有序、协调地运行。

3、在教研室内部按照PDCA模型进行工作的持续改进。当体系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在部门进行内部审查的基础上,对体系运行以来的状况进行评价,以验证该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加以落实,整个过程都应当体现在质量记录文件中。

六、结语

通过构建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的教研室管理体系,建立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从而促进教研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发挥每位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从软件上完善和规范教研室管理,保持其责任的可追溯性,增加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为学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提供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源海. ISO 9000标准2000版对高校教育的借鉴价值[J]. 航海教育研究. 2007(03)

[2]吴霓. 引入ISO9000族标准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J].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10(00)

[3]欧阳美和.关于高校教研室建设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0)

[4]谭泽晶.论ISO9000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关系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08)

篇13

1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安全生产管理是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系统安全的观点,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并且把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纳入企业发展系统过程中,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思维方式、认知观念、管理方法能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虽然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到2016年上半年,已经产生出超过数十种的管理方法,根据每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容,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 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想要实现质量标准化生产就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划分,通过对阶段进行精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使质量监管功能可以更有效的展开。其中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PDCA循环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PDCA循环内容契合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需求。

1.2 安全生产对象管理的方法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尽量详细列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包括生产企业的制度、生产设备、生产人员、生产的材料、生产的环境等等,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纵向内容全覆盖。在安全生产对象管理中经常用的方法有目标管理法、安全评价体系、OHSMS管理体系等等。

1.3 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方法

安全生产关键点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国的特定的阶段和特点内容,对保证安全生产的质量起到至关作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键点管理方法是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内容管理的辅助方法,经常用到的方法有,抽样技术、风险分析方法、危险点控制方法等等。

2 目前生产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生产企业质量标准化的内容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是正式开始是在2011年国家质监局对企业的要求下实行的,企业需要与当地政府配合,全力开展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从而达到提升质量监管效能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时间尚短,因此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主要依据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与《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其中对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建设。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和评定标准对质量标准化的规定或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质量标准化管理进行改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健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标准化在企业中实行的效果,不利于企业之间统一标准化模式,影响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建设。

2.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今的企业中并没有完善的、统一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由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探索阶段,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没有合适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使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在发展中遇到一定的阻碍。

2.3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工作人员、机器设备、材料、环境等,由此可见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在管理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企业内各个部门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这也使管理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料。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全面,在生产管理工作中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难度,在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都会有一定的增加,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的效率下降,影响企业质量监管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3 优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效能的措施

3.1 优化政府监管机制

在我国质监局提出质量标准化管理后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需要政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从而使质量监管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虽然现有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对质量标准化管理内容有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其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通过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质量标准化管理可以持续的发展;其次,利用相应的政策对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引导,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对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使国家政策可以在企业中落到实处;最后,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水平,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标准化管理中的科技内容,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与优化高科技设备,提高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程度,保证其可以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2 建立完善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

在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中,需要有完善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对标准化管理内容进行审核评价。在质量监管工作中,可以利用监管分治的方法对监督部门与管理部门进行分别的指导评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评审工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通过将这二者分管的方法对企业质量监管进行合理控制,使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3.3 建立完善的自律实施机制

目前在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对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有着明确的规定,而PDCA循环方式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企业在进行质量标准化管理时通过利用PDCA循环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利用PDCA循环所具有的科学原理解决在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PDCA循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不嗟亩约喙芄ぷ鹘行完善,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对PDCA循环的周期进行确定,从而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促进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完善。

综上所述,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为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可以满足企业在生产中对效率与质量的需要,从而提升质量监管的效能。目前在生产企业中质量标准化管理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本,从源头上优化质量标准管理工作,使其在质量监管体系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满足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一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