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渴望春天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渴望春天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渴望春天教案

篇1

环节二:欢乐春天

1、女生独唱:stayhereforever

2、现场书法表演

3、合唱:《和你一样》(原唱李宇春)

4、游戏(考验信任的团队游戏)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大家感受进入春天的欢乐、祥和的气氛,完全释放自己的快乐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

环节三:春天里回望

1、重温“六心阁”班级文化。

以抢答和抽答的方式,让“六心阁”的口号、理念、精神、常规要求等等再次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灵。

2、回望过去。

由主持人调动同学的情绪去回顾、反思自己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包括自己的语言、行为、礼仪、态度、方法以及责任的担当和感恩的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全班得以分享,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督促,对其他同学的警示。

环节四:畅想春天

1、春天里的愿望

主持人给每个同学2~3分钟的时间,可以小组讨论,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在新学期的愿望,让部分同学与大家分享,产生共鸣,共享快乐。

2、春天里的故事

邀请曾经的学生,六心阁孩子们的学长,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与孩子们分享他在北山、以及后来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引领六心阁的孩子摆着希望,努力前行。(这个环节是临时加的,因为刚接到信息,那个学生明天来学校看我)

环节五:春天里的誓言

要求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誓言,部分分享。最后全体起立,共同宣读班级誓言。

【2019年七年级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二】教育目的:

1.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对自己和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感。

2. 通过表彰奖励一部分学生,激励其他学生在新学期确立目标,提升自己。

活动过程:

一、应对长假综合症。制定目标,努力奋斗。

1、又一个暑假过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2、你是否还渴望尽情地玩电脑、手机游戏?

3、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应该做两件事:应对长假综合症。制定目标,努力奋斗。

1、视觉疲劳症。由于长时间上网、打游戏、看电视、看碟,长时间面对屏幕,增加了眼睛和大脑的负担,导致眼睛红肿、全身酸痛、精神萎靡。

2、消化不良症。由于身体摄入过多的高脂肪或热量高的食物,加重了肠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3、上学恐惧症。与平时的快节奏生活相比,节日期间一旦彻底放松,生活规律就被打破,于是造成心理和生理的种种不适,产生失落厌倦和恐惧感。

4、旅游后遗症。旅途一族劳顿和饮食不规律,打破了身体的酸碱平衡,外加环境改变、水土不服,极易出现感冒发烧、角膜发炎、牙痛、口腔溃疡等各种疾病。

二、讲故事

1、对自己负责。

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一直在观察着,蝴蝶在艰难从那个小口中一点一点的挣扎出来……

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了。

看样子它似乎已竭尽全力了,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这个人实在看的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的把茧破开。蝴蝶很容易的挣扎出来。

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身体很小,翅膀紧紧的贴着身体……

他接着观察,期待着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开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切始终没有出现,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及其可怜地带着萎缩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远也没能飞起来。

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的小口挣扎出来,这是上天的安排,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奋斗乃至挣扎。如果生命没有障碍,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强健,我们将永远不能飞翔……

怎么才能对那个今后的你负责呢?答案只有一个:向今天负责,抓住今天的机会,为今后的你打好基础!

2、对集体负责。

研究发现,红杉的生长总是成群相伴而生,并没有单独生长的,这一大片红杉彼此之间的根缠绕在一起,紧紧相连。它们一株连着一株,形成一片壮观的红杉林,除非风大到掀起地皮,否则是无法撼动他们的。

红杉这样浅根密布的生长方式,正是它长的如此高大的秘密,它的根大范围密布于地表,方便快捷吸收赖以生长的水分与养分,并将向下扎根的能量全部用以向上生长。

加州红杉就这样,打破了一般植物的生长方式用根部相连,彼此相系,终能成就屹立不摇的大片红杉林。

每一个人都要生活在集体之中,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每个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与合作。个人与集体,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林一样。

三、新学期在每一个小细节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早自习……

上课铃响了……

走廊里……

眼操、间操……

操场游戏……

家庭作业……

(目的:规范要求,养成习惯)

四、小结

篇2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您把青春无私奉献的人们。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是您!老师!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您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而我们正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是谁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把调皮的我们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是您!老师!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谁 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把幼小的我们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是您!老师!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金秋九月,谷穗低头,满枝的硕果,给劳动者带来了丰收和喜悦。夏日的浪漫,灼烤的诗句,同在九月的烛光里化成颂歌,献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教师。黑暗大海里的一盏灯,指明方向,指明未来。教师是沙漠里的骆驼,驼着重载,驼着希望,驼着未来。沙漠里的绿洲,是教师耕耘的足迹。绿洲里每一朵鲜花的芳香,是教师悉心培植出来澄明的思想。沙漠一望无垠,教师义无反顾,如夸父,追逐光明。教师是沼泽地里的一条船。

在思想迷惘、灵魂落陷的时刻,教师就是那只“野渡”之舟。教师用心灵之火,亮起心空的烛照,照耀那跋涉之人,让其避开自身的深洞,一路好走。这就是教师的人生,这就是教师的风采。三江扬波,在为您的事业伴奏;翠屏松涛,在为您的成功祝福!人生的每个驿站,都悬挂着对您崇高的问候;漫天芬芳的桃李,无不浸渍着您的汗水!您从晨曦中走来,染一身霞光,映耀满天的彩霞,把鲜花般的朵朵笑脸,描绘成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您从春光中走来,披一缕春风,唤醒冬眠的思想者,让寂静的原野荡漾着春的交响。您从炎黄子孙的梦境中走来,捧一簇希冀,把黄河长江的向往,故宫、长城的期待,泰山、昆仑的执着,连同圆明园深深的渴望,庄重地放在下一代的肩上,刻在他们成材的日记中。

灵魂系着信念,系着追求,用情丝编织希冀,用热血谱写春秋,用自信开垦荒漠,用自强浇灌田园,默默地徜徉在这片神奇而圣洁的沃土上。您像小草,深深扎根,顽强生长;如蜡烛,无怨燃烧,发热发光;似春蚕,默默无闻,恪尽职守。一本本教案浓缩着您的心血,一堂堂讲授倾注着您的激情,一次次板书凝聚着您的智慧,一行行字迹凝结着您的艰辛。顶盛夏烈日,踏严冬霜雪,披风风雨雨,系千家万户。年年岁岁,周而复始;朝朝暮暮,循环往复。人民教师,没有耀眼的勋章,唯有无限的虔诚;没有显赫的权势,只有成功的喜悦。这便是您——人民教师,伟大的人格,平凡的写照;这便是您——人民教师,时代的风采,民族的骄傲!

篇3

为什么要做好教学反思?首先要搞清楚教学反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相信,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会说,教学反思是上级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的要求;有人会说,教学反思是院长用来做教师评定的依据,也有人会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的方法,是用来提高自身专业修养的手段。反思的目的不同,反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大不一样。

要使反思真正有效,首先就要使它成为教师们渴望去做和主动去做的一件事。使它成为一个贯穿日常教学过程的不可或缺的自然环节。反思对我们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更是一个新的实践。我们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自觉与不自觉的行动与反思的循环往复,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很多反思的经验,也经常有需要反思的动机。我们每天的教学其实都是在类似的“做决定——实施——反思——再决定”这样的循环中进行的。当然了,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好的循环过程是螺旋形上升的,而不是原地踏步走圆圈,总是回到同一个起点。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影响反思的效果

更现实、更经常也更有效的反思形式,应当是非正式的,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尤其如此。非正式的反思形式包括:教师之间的交谈、在教案上的相关内容旁做简要笔记、写教学卡片、默省等等。这些非正式的是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由于它简便及时,收效也就很好。反思的力度与反思的形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反思是否能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指导。举例:学期中间,班上插来很有个性的孩子,话不多,有什么事却都爱“上手”,小朋友都回避他不喜欢和他玩。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想办法帮助指导,使他能尽快融入到同伴和集体中去。利用反思来指导教学实践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实现。我们每教一课,哪怕是重复教过多次的课,不同的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之所以反思,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在以后的教学中适应他们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反思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影响反思效果

一提到教学反思,许多教师马上就会想到找缺点、提不足,在如何改进教学上下功夫。其实,我觉得反思的很大一部分,应当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这是因为,幼儿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时都会下功夫,努力使教案适应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寻找最佳教学切入点;我相信,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教案大多都会成功。假如教师能在教学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学得以成功的原因,今后教学成功的机会就更大。这是一种由积极向更加积极的递进。

当然了,再好的教学实践也可能有不足,因为孩子们千变万化,他们不断在成长、发展,而且每天都会由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对教学出现不同的反应,所以教学中时常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正常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实现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中班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一堂手工课,让他们剪剪帖帖做一幅春天的画,课上教师发现不少幼儿在用剪刀按纸上印好的图案剪纸时感到困难。于是教师把教学计划稍做改变,允许有困难的幼儿放下剪刀改用手撕纸,而且可以不按印好的图形来撕。孩子们的兴趣顿时大增,又撕又剪忙个不停。到下课时,一幅颇有创意的“美丽的春天”展示在大家面前。

如果一位教师课后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么这一经验很快就会在她脑海里淡化、消失,对今后的教学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假如她通过反思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中班的幼儿撕纸却不会用剪刀,她从此再设计中班手工剪贴课时就不会再包括剪刀了。这样的反思其实只是停留在暂时和表面的现象上,也许在短时间内对教学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很有可能误导教师对幼儿的发展需要与能力水平的理解。再如教师不但反思,而且将其经验提高到理论的层次上来分析,她就可能发现,一些中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完善,对手指运动的控制有困难,这是一个发展中的矛盾,可以通过逐步练习来解决。此外,把一个简单的教学经验提高到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这个层次上,还可以促使教师重温“适宜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实践”的观念,并把它引申到其他的教学领域中去。这是对幼儿教师更高的要求。

篇4

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与生活气息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力融入更多的生活场景,使得音乐的思想和内涵更准确、更自然地表达出来,更易于学生理解。让音乐回归到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具、多媒体教室等,营造最切合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都市变奏》一单元时,教学目的主要让学生们去观察家乡有哪些变化,说一说家乡小镇的都市化,教会孩子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为配合教学,我自带相机回老家拍了许多照片,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并一一向同学们介绍旧貌和新颜之间的变化。学生有感而发,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介绍自己老家发生的哪些变化。通过这样的深切感触,再结合歌曲教学和竖笛的吹奏,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跃起来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心不是学习枯燥无趣的乐理和识谱,不是通过音乐课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旨在让所有学生全面感受音乐的魅力,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对艺术的审美。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案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参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导入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舞蹈表演、音乐剧、朗诵、游戏,等等。只有这样,音乐课对于学生们才是每周盼之又盼的课时,而不是一想到音乐课就觉得了无生趣。学生们有兴趣参与学习,音乐课堂才能活泼,活跃,活力无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小鬼”当家》这个单元时,学习新歌《我来当老师》之前,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故事导入:森林里要举办联欢会,可是好多小动物们不会演节目,怎么办呢?同学们如果是老师,能教给她们什么节目呢?学完了歌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来表演音乐剧,每组两名学生来搭档表演。其中一个表演唱:“我教猫咪来弹琴。”搭档表演唱:“猫咪伸爪爪呀!”接着唱下去。

分组表演完毕,由老师打分评出本场“最佳小演员”和“最佳拍档”。学生通过这种合作表演,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角色,获得了乐趣,锻炼了胆量,发展了创造思维,真正成了学习的主导者。试问,有谁不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堂,不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四、师生沟通,打造优质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时代的我们多数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喜欢哪一科的老师,自然而然的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连带着这科的成绩就好。所以,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就会生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音乐课堂中,音乐便是师生的情感桥梁。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你的教学以及英语学科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所有学习上的障碍都会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与日俱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渠道可以通过生动的课前导入进行。比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步骤,特别是课前的导入。精妙的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将很快地让学生进入角色,畅游在神奇的知识海洋之中。一张张求知欲望强的可爱小脸仿佛是春天的花朵,努力地向着太阳,沐浴在阳光下,如饥似渴地吸取着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自己茁壮成长。也可以通过你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努力把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变得新鲜有趣,让学生对你的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对你的教学和学科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自尊心很强,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渴望老师、家长以及周围的人能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和信任,其实这种鼓励和信任也是他们争取进步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活动进行。譬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困难时,你可以提供一些提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再想想,或降低问题的难度,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能够回答你的问题时,哪怕是不够完整的回答,也应及时加以表扬。比如,你可以说:“You are very clever!”“Well done!”或“You are excellent!”老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位善于驾驭课堂教学的教师总会很好地利用语言这一武器使学生与你在心灵上进行非常好的交流。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作业的批改加以进行。譬如,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时,除了细心修正他们的错误外,在作业的批语中都要写一两句鼓励性的语句,如:“If you are more careful, you are sure to become an excellent student!”对书写较差的学生,可以写上:“If you insist on practicing handwriting for a time, your handwriting can be improved a lot.”只要学生得到你的激励,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就会很快建立起来。反过来,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得到落实。

三、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老师预先设计的教案可能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其实,我们平时编写的教案应该是动态的,要预留一定的空间,灵活把握教学尺度,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加以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以迎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人们经常说“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教案,或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编写教案时,既要考虑到教材的难度,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保证学生对你所教授的知识做到有效掌握,学生的双基才能得到夯实。

另外,在教学新的知识之前,还应以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为导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人们常说的“温故知新”。比如,当我们教授“独立主格结构”时,应复习一下分词作原因状语的用法,然后再开始学习“独立主格结构”的用法。例如:

1.因为他病了,所以昨天他没来。

Being ill, he didn’t come yesterday. (分词短语作原因状语)

=As he was ill, he didn’t come yesterday.

说明:当从句中的主语和主句中的主语一致时,可以删掉从句的连词和主语,并把从句的谓语动词改为分词或分词短语。

2.因为今天是星期天,所以我们没有上课。

It being Sunday today, we have no classes. (独立主格结构作原因状语)

=As it is Sunday today, we have no classes.

说明:当从句中的主语和主句中的主语不一致时,可以删掉从句的连词,从句的主语使用人称代词的主格,并把从句的谓语动词改为分词或分词短语。

这样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且牢固地掌握。

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篇6

一、课堂预设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优化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引导学生列举描摹春天的诗句,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师生平等互动 ,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教师先要用心去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和谐之花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自然感受”可能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人文熏陶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情境演绎,激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

我在上《散步》时,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以一组又一组人类的亲情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导入课文,画面、音乐同时欣赏,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景观,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

篇7

精心的课堂预设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当然也会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不至于形散神也散。可是再精心的预设也决定不了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对课堂教学案进行优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需求和动态课堂的生成过程,给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空间,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真正活化课堂留余地,同时也为学生灵活发挥留有空间。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重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这是一个辩证性的双重质疑,也我们对动态生成课堂最有效的基本定位,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基本规划。预设既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它也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以往的教案、教学设计大都注重教学方法、方式,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及学生学习情感的忽略。重教案而轻视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这也是我们生发新型动态课堂所面临的困境,任务艰巨,却也迫在眉睫。

新课标下的预设,这是教师生发新型动态课堂的第一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目标下的课堂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与掌握学习方法相一致。教师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臬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再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第二步,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作为动态的课堂,还会出现一些我们很难估计到的情况,这就是生成性;很多时候,这些难以预料的生成性情况,会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注意根据学情,即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反应等实际情形,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案,来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如我们上《夜宿山寺》这一课,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课后我们可以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第三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为生成留空间的弹性化预设,要着眼教学的多个要素。例如设定教学目标要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而且要兼顾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灵活确定其侧重点,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余下时间和空间,切不可教师一讲到底;练习作业的设计也应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任务有收获,因此课堂预设要为学生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 教师巧设情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动态生成“孕育”了课堂崭新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要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重难点的成功突破,提供了一种可能氛围。情境设置的巧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把握内容,理解主旨;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激发学生本能的学习热情和潜在的思维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的重要手段[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敏锐捕捉富语文教学论文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语文教学论文个性。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而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将一位学生的眼睛蒙住,让他在另一个学生的掺扶下越过障碍行走,再由现场同学采访他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时的感受,并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体验一下。接下来的阅读中,同学们会很入境,对光明和爱的渴望,就能感同深受。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也很让同学们感动,当问及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从盲孩子和影子的遭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同学们就纷纷大胆而投入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给他人帮助就是帮助自己;有的说:虽然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但眼前的世界并不只有黑暗;有的说:我们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有的说:人不管遇到何种灾难,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潜在的思维力量,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巧妙设置情境,除了可以通过活动,还可以借助媒体、图片、音乐,甚至角色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获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三、教师掌握互动 在动态沟通中对话

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一种“共享”式的对话过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堂机智,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思维亮点,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以形成燎原的思维热潮。如前段时间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研讨课交流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爱?”

有学生回答说:“皇帝最可爱。”师问:“为什么皇帝最可爱呢?”生说:“我觉得他蠢得可爱。”这个时候,教师很机智的捕捉到学生的一个思维亮点,“哦,你认为他蠢得可爱,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皇帝还很感兴趣,那我们来个现场采访,哪位同学有勇气来扮演一下皇帝?”于是一场别开生面,贴近人物性格的采访开始了。教师趁热打铁,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大臣还有记者,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可见,如果能及时迅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思维主体的,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

四、教师启发点拨 引领课堂智慧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问题意识是让思维运转的不竭动力,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但目前还是有许多课堂用教师的问题代替学生问题,出现了“满堂问”这样的被动教学局面。尽管教师将一堂课设计得天衣无缝,讲起来滔滔不绝。但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教学应该从情感体验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启发才能让教师应该创设好课堂的情境?是为了教学而创设情景呢,还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也就是教师是否有“童心”。只有有“童心”的教师,他们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让自己、让学生真正融“情”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气氛,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表达,支持学生寻求答案。这或许是给了学生人生的一个支点。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就是要把个体精神同生命的发展主动权交给他们,为他们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个性的舞台,让他们的鲜明个性、生命之光永远亮丽。因此,弘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富有个性地表述,创造性地想象,还学生个性的解放,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上述案例,由于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铺设了求异创新的土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一个个独具智慧而又不失现代经济思维的想法“喷薄而出”。如果我们唯本是瞻,固守老一套的教法,一味地理性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能被激发吗?学生能有如此独到而又精辟的个性化表述吗?

以上所述,是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通过上述各种途径的努力,活化语文课堂,以化解语文教学的僵局,实现教学双赢。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倡导的是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也是我们教育的改革双赢之道。

参考文献:

篇8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如果只凭借课文的介绍,以他们小小的年纪,是很难理解文章中浓郁的父子之情的,即便是教师读得再生动,学生背得再认真,他们也只会觉得那是与他们无关的文字,无法真正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体会不到作者所反映的那种深沉的爱。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好的领悟,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制作了一组关于背影的幻灯片,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触动心灵、发人深省的图片,给学生观看。同时,我还给这些图片配上了二胡独奏《牵手》《父亲》等曲子。在出示这些图片的时候,音乐缓缓响起,原来还有些窃窃私语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学生都盯着屏幕,屏住呼吸,去看那些图片。在图片依次展示完之后,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整个教室都安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亲人的关爱是那样的多,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长大后,再看看父母的背影,那略有些驼背、夹杂着许多白发的背影,里面承载了多少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起来,不仅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深切体会,也在心底涌起了很多的感动。这时我利用幻灯片出示图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面的典型句子,快速、直观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将情感思绪作为铺垫,然后开始课堂教学,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想要了解其中的内容,这样教学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

二、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都渴望能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内学习,教师如果总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不愿意与学生交流,那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会使师生之间出现一道鸿沟,产生距离感。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看到课本中的材料,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却无法收束统一起来。如果教师能够统一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学习,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全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多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使他们主动与老师亲近,主动进行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事物和具体场面更加翔实地描述出来,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在大屏幕上播放三味书屋的画面,让学生看一看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播放泉城济南的四季风光,让学生感受济南的景色。这些内容都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能引导学生体验美感

篇9

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生本”

初次接触“生本”一词,我是欢欣的,从听周一贯先生的讲座《语文课堂的求本之道》开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为这样的一阵改革风是抓住了根本的,听到生本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在凤台的讲座,我觉得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学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师,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称呼。在对待学生上,我当然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了。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我享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对课题进行解读时,有孩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既然作者访问的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为什么不给‘访友’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呢?”孩子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已经把这山中的一切当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这些景物已经融为一体,因而不用打引号。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提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关键点呢!问题即学习,这是我一向的主张。但是,孩子们的问题太多了,我经常用一节课也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带着遗憾下课。这样我的课常常上不走。有老师提醒我,六年级了,还是要抓住关键期,他们是要迎接考试的。是啊,面对我的这一群学生,我有几多无奈在心头。我还是惊喜地看到了生本课堂发生的变化,有许多孩子乐意展示自己,小芳是个文静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课堂上总是默默不语,现在,她也经常来谈自己的观点;小钟是个调皮的孩子,课堂上经常管不住自己,现在的他,常常拿着自己的小发现找到我,告诉我他发现的乐趣;林是个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他的质疑,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这样改变着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丛的村落》,在写字环节,我请上了青桐,平时爱龙飞凤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写字。当他写完“烘烤”这个词后,同学们进行检查,发现了他的火字旁的点写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过来了。我也认为没有错误了,这时,有孩子的声音传来,老师,“烤”字的右下边写错了。“错了?哪里错了?”我惊奇不已,我请那个孩子上台板书,其余的孩子和我一样认真地看着,当这个孩子写完后,一阵争论声传来,有认为写对的,有认为写错的,我让孩子们打开书进行对照,原来,那个孩子真的写对了。我也一阵汗颜,告诉同学们:原来,马老师这么多年来也是在错误地书写“考”字,今天这位同学可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写对的孩子们可得意了。回到办公室,我告诉我的同事,让他们也来写写这个字,六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写对,看来,很多时候,孩子们也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呢!

在我的课堂上,我有时会感到自己的多余。学生之间探讨一个问题,我常常隐身在后面,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上台的孩子鼓励并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再不见我那精心的引导,再不见我动情的演说,再不见我精彩的设计……我有时感到自己再没有精彩而言,而学生是不是就是如此的精彩呢?或许我的期望高了一些,作为儿童,他们总是探讨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时会跑到另一个方向去,我常常会费力地往这个正道上拉一拉,可效果却不甚理想。我又想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就海阔天空地说,无限地发展他们的语言,当我再次细查时,发现课堂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课堂,十多个小组中,有的孩子想上台,可还有的孩子不想上来,互相责备之声传来;有的小组孩子们合作好,每节课他们都举着小手,可是这样的组也是屈指可数的。依然有许许多多沉默的面孔,那么照这样发展,也就只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能力了,我感到很是迷茫。我听到的课中,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表达,那么,生本教案该如何写呢?是不是我只需要设计前置小研究就行了呢?看了“生本教育网”后,我依葫芦画瓢,写了一节课的设计,一点儿也不满意。成立小组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在里边,可主人翁的意识他们还没有,每个人不尽责,该如何落实呢?相关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学生无所谓: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什么时候,我才能看到林立的小手,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不是资料的堆积,不是自我的表述,应该有思维碰撞的火花飞舞。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生本课堂,我该如何走近你?

篇10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一点诗意,让学生在诗意的学习生活中精神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而要达到这样诗意的教学效果,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付出相应的努力。

一、教学激情――首先自己要燃烧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指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在教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逐步引入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做到以情激情。教学激情完全出自教师的责任感,不能仅仅看成是什么“技巧”和“方法”,更不应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想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李镇西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

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语文教师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

于漪老师曾这样谈她的教学体会:“我教《,你在哪里》时,课堂上哀思如潮,学生难以自控,这是因为我自己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出来的。我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放射出的火光与热量才会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巨大的美感力量。”

也曾听到两位老师讲授当代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位老师在一堂课中花了大量时间重点讲这首诗的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等,之后还再三地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直到所有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他才放心地在下课铃声中走出课堂……学生是否真的学懂了这首诗呢?答案可想而知。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正如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教师本身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有什么效果的。”相反地,另一位老师在上这首诗时,只是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最后大家一起流泪,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魏巍的小学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 “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二、创设情境――营造诗意氛围

卢梭在他的《爱弥尔》里曾谆谆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同年轻人干巴巴地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夸美纽斯也说过:“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要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受到熏陶。

在课程起始阶段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望满足的心理。如于漪老师上《春夜的回忆》时,引用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这样的诗句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设定的情境,升腾起对开国总理的思念。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于漪老师以沈德伦的水彩画《海燕》为出发点,让学生观画想象。画意与“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的诗意相合。于漪老师要求学生想象雨前景象,推想雨后景象,想象天空和大海的变化,想象海燕的形象,使静画动起来,从而身临其境地在壮美的意境中神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重点语句、重点字词所表达出来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并通过这样的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余映潮老师上的一节题为《近体诗二首》的教学示范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用描述来表现诗境。他先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边读边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完之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有一学生当堂对《山居秋暝》作了如下描述:“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凉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时光如水,春芳已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缈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可见学生通过想象,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

在课的收束阶段,教师也可以创设诗境,让语文课堂诗意萦绕。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当学生在笔者

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学积累,用古诗文概括并描述文中的画面之后,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在同学们诗情画意的描述下,我们都被这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了,被同学们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了,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了。春,已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下面我们不说诗人的诗,我们来说自己的‘诗’,你们能不能自拟一句略带诗意的话表达出春天的景物带给你的启示呢?如:春草告诉我,只要有一股钻劲,就一定能成功。”片刻之后,学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生1:春草告诉我,只要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就一定能钻出岩层。

生2:春花告诉我,只要敢于开放,就会绚丽多彩。

生3:春风告诉我,要把温暖、芳香献给大地。

生4:春雨告诉我,“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你给别人带来快乐,你就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生5:春柳告诉我,只有春天勤生绿叶,夏天勤送浓阴,才能感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

这个教学片断用诗歌诗化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诗情洋溢,促成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碰撞,使他们频闪智慧的灵光,燃烧起发现的渴望,让语文真正成为“诗意语文”!

三、激发爱憎――用美去塑造诗意心灵

好的语文课是一种“点燃的艺术”,是用那些优秀诗文蕴藏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情趣来点燃学生心头的火焰,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圣火照亮人间一样。而语文教师,就是为学生高擎这火把的前行者和领路人。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情感世界的心弦调拨得十分敏感、坚韧,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从而为他们整个生命航程确定好方向和目标。

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最科学合理的动情点。讲课时,悲的地方要让学生潸然泪下;喜的地方要让学生开怀大笑;乐的地方要让学生忍俊不禁;怒的地方要让学生义愤填膺;美的地方要让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让学生嫌恶讨厌。从而使教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教师成为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引导学生们演奏出一曲曲爱和恨的交响乐。

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孔乙己那种好喝懒做、不发挥自己特长来谋生的做法对我们不是一个警醒吗?酒店老板和那些酒客们对孔乙己这个可怜的人的无情嘲笑和奚落不昭示我们对弱势群体要多一些关爱吗?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路瓦栽夫人那种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做法对我们不也是一个教训吗?而她绝境中不消沉、不耍赖、不逃避、不出走,勇敢地面对厄运,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命运的精神,对我们不也是一种鼓舞吗?

于漪老师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会和她一样对小女孩产生深深的同情;讲《孔乙己》时,学生辛酸得直把眼泪往肚里咽;讲《过零丁洋》时,学生胸间油然而生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讲《多收了三五斗》时,平时腼腆温和的女学生竟怒不可遏地站起来,脸气得通红,猛击一下桌子:“于老师,米我们不卖了,运回去自己吃。”看,于漪老师已经把爱与憎的情感深深植入学生纯真的心灵,使美的种子结出善的果实,这样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塑造了美的心灵。

篇11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 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 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 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 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 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 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 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 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 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 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 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 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 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 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 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 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 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 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 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 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篇12

刚参加工作时确实抱着极大的热情,可是,一天学生在课堂上的瞌睡惊醒了我,一定是我没有感染力的语言使人昏昏欲睡。我开始反省自己,我的热情哪去了?作为小学科教师,我经常重复一个教案,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录音机。一味的重复让自己麻木,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热情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变得混乱。

我开始反思教师的热情可以点燃他们,同样教师的麻木也会传染给他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慢慢觉得用心教学生,做到用真心、爱心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老师,您能在下节课将男女生分开上吗?”“老师,我下节课能不听吗,我想请假!”这是我在讲初一生物《人的生殖》时学生对我说的话。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时期,他们既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又对未知的知识感到恐惧。所以,很多同学在学习时往往感到好奇、排斥、兴奋、不好意思。怎样消除学生们的顾虑?难道用老师的威严去压制学生的不良情绪?关于这节课我设计了好多开场白,直到后来我发现可以先将八年级《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中关于米勒的实验介绍一下。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最初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是小小的受精卵。”“对,我们人类是由小小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胎儿、婴儿,最后长大成人,那你们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的起源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起源?老师,我不知道。”“老师,我知道,我们一直说生命离不开水,我觉得生命的起源与水有关。”“非常好,同学们畅所欲言,其实,科学家们推测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起源与原始大气有关,其中,还有一位科学家――米勒做了一个模拟原始生命形成的实验,他先设计了一套装置,里面盛满了与原始大气相同的气体,并用电极模拟原始的闪电,结果,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了构成生命的有机物,于是,科学家们推测,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中的有机物可能来自原始大气。并且,由原始生命演变成现在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很多同学听完后感到非常神奇,并且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甚至有的学生问:“老师,如果地球发生像电影《2012》那样的灾难,大自然能否重新创造出类似人类的生物吗?”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我马上提出疑问:“地球生命的起源如此神奇,那你们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又了解多少呢?为了更好的探究生命的起源,下面,我们学习本节内容《人的生殖》,我们只有了解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起源。”

我发现,通过这样的引入,削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排斥和不好意思,激起了学生对生命起源探究的浓厚兴趣。为了将心真正用到钻研教学上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而小小的改变一下子解决了课堂上的难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面对学生有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有温和的态度;面对家长有真诚的交流;面对教研有高涨的热情;面对发展有阳光般的能量。我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工作真谛――热情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幸福的工作。

二、欣赏教育,爱心震颤

什么是“爱心”,如何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爱心”就是用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

篇13

幼儿学习语言表达始终是伴随着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的,他们对具体事物感兴趣,易理解形象,记忆力较强。尤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具有愿意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生活中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幼儿亲自去看、去听,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比如,在下午吃点心时,我会即兴提问:“小朋友们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点心啊?”孩子们纷纷回答:“奶油味道的”、“苹果味的”、“香蕉味的”、……我接着会问:除了点心,还有什么也是香喷喷的?这个问题也会勾起孩子们的兴趣,回答也五花八门。“妈妈用的香水”、“奶奶做的肉粽”、“奶油蛋糕”、 ……

还可以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创造一些条件和“意外”,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课,一个小女孩被窗外的蝴蝶吸引,眼光一直追随着蝴蝶远去的方向。我看见之后,立刻将孩子们带到操场上,让大家观察四周已经开放的野花,和五颜六色的蝴蝶。“大家看看操场上的花都有什么颜色呀?”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红的”、“黄的”、“粉的”、 ……

我继续问:“那大家再看看在花上飞舞的蝴蝶都是什么颜色啊?”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继续认真观察,认真的回答:“粉色和蓝色”、“花的”、“身子是蓝色”……这种活动往往能激发幼儿们观察的兴趣,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春天的时候,我会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四处转转,观察幼儿园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许多小孩子渴望表现自己,借此引起老师或者同龄人的注意。所以,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以往学过的知识拿出来交流,教室的气氛也会变得热烈起来。而我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耐心的倾听,并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孩子进行表扬,无论是重复的答案,还是有些偏颇略有偏颇的回答。

除了活动,我还可以创造即兴话题让孩子们讨论。比如,“我最高兴的事情”,“我最爱的人”,“今天看到的新鲜事”……这时,孩子们就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家里的趣事,有些表达并不清楚,有些词语的用法有错误,有些总是将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我会认真倾听每位同学的回答,然后适时渗透,进行引导。

二、通过游戏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如果总是坐在椅子上读书、识字,很快就会厌倦。笔者听课的时候,经常发现孩子们因为无聊而在下面打瞌睡或玩手指,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对语言学习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为了鼓励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好能够安排一些游戏和竞赛。

比如,我会带领孩子们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一轮轮角色互换中,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女孩子很喜欢玩洋娃娃,做护士,当明星等;男孩子则更喜欢玩运动游戏,学军人,当运动员等。在游戏中,幼儿自己处理角色的分工,互相提议以及要求角色形象如何,该怎么把故事继续下去。一般,在同伴的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孩子还可以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这个游戏让平常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小朋友,也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提议。

比如,我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需要协作的游戏,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们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互相帮助、互相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让孩子们给小朋友开商店、当老师、模仿一些运动场上的比赛之类的游戏,以发展幼儿语言,幼儿在愉快和谐、轻松的气氛中,通过模仿一些角色,学会一些日常的生活用语和礼貌用语,如“谢谢你的帮助。”“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祝你生日快乐。”“非常感谢你给过生日。”还可以让他们学一些固定词汇和短句子,如“请某某小朋友表演唱歌。”“这这场比赛我是裁判。”“希望双方与动员遵守比赛规则。”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即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又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幼儿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的语言意识逐渐增强,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思维也会变得敏捷,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以表演的形式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幼儿通过引导,就很快进入角色进行有趣的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发孩子交流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