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理学习发言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理学习发言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理学习发言稿

篇1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

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

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

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六、归纳法

归纳方法是经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为认识物理规律作辅垫。第二透过现象抓本质,将一定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性。完成这一归纳任务的方法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审慎地考察各种事例,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关系等一系列逻辑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物理学的普遍性结论。比较法返回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辩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七、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物理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设推理法

假设推理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研究对象,根据物理过程,灵活运用规律,大胆假设,突破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内容:

1、物理过程假设

2、物理线路假设

3、推理过程假设

4、临界状态假设

5、矢量方向假设。

高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攻略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通常,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统或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系统,宜采用整体法;在需讨论系统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宜采用隔离法;对于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的系统,应慎用整体法,有时不能用整体法。至于多个物体间的相互联系,通常可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寻找。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

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像中去挖掘。

4.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

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5.对于数学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寻找规律,熟练运用数学方法

耐心寻找规律、选取相应的数学方法是关键。求解物理问题,通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数列法、不等式法、函数极值法、微元分析法、图像法和几何法等,在众多数学方法的运用上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

6.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问题,要开拓思路避繁就简,合理选取最优解法

避繁就简、选取最优解法是顺利解题、争取高分的关键,特别是在受考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作出决断。当然,作为平时的解题训练,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解法,对于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高中物理学科五大特点(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面对这些特点,初上高中的同学要想学好它,我总结出了4字箴言,从“勤、恒、钻、活”上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勤”,高中物理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了解这些现象,掌握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多练不断积累。

“恒”,高中物理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篇2

一、选择实验必须做到:用心、用心、再用心。

当浮力=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浮力>重力时,物体上浮。

这样一个小实验既简单又方便,学生看着鸡蛋慢慢由下沉到上浮觉得很有意思。我演示完之后,立即有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做了一遍,相信一定有不少学生回到家里就就地取材开展“调研”活动。在小实验中探索出大道理,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棒的经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原来,物理可以如此简单。

二、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需要设计实验。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课程环节往往有课前导入、课中证明及课后巩固。这些实验如果做得成功,则会吸引学生进入物理世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亦会为课堂增色不少。

1.课前导入实验。一个成功的课前导入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如我在讲解大气压强的时候给学生演示了一个“试管向上爬”的导入实验:取一只大试管装满水,再取一只略小的小试管,口向上装填于大试管中。然后将两试管倒转,使试管口悬空向下,此时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流出,小试管中的水不断上升,看起来就像是小试管努力向上爬一样。

学生看得目瞪口呆,不断发问:“老师,小试管为什么不掉下来?”“老师,它怎么会往上爬呢?”我继续卖关子说:“给我半个小时,下课之前你们上来做这个实验并且说明原理。”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作用在小试管底部的压强:向上的大气压强大于向下的水压。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趣味实验,学生惊叹不已,可想而知,那一节课他们听得有多认真。

2.课中证明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物理教学中,学习一个新规律往往需要伴随实验证明。如讲解磁场时,为了说明磁场是真实存在的,我先用传统演示方法,把细铁屑放在玻璃板上,演示磁场的线状分布,之后我又设计了另外一个小型趣味实验。

①先将一个磁铁的N极和另一个磁铁的S极在铁屑中沾一下,再将两极靠近。

②把两个磁铁拉开一点距离,铁屑竟悬浮在空中了。

③再将磁铁的两个N极在铁屑中沾一下。这次,两极上的铁屑弯曲着相互远离。

一做实验,立即有学生推断这是因为磁体间的吸引和排斥,铁屑的聚集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师从旁引导启发,最后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规律,既培养“勤于动脑”,又促进“善于动手”,学生的综合素质便在这一来二去中逐步提高。

3.课后巩固实验。课后实验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最有效手段,却极易被忽略。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制作实验用具,然后进行演示,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学以致用,更在这个过程中坚定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可以说,课后巩固实验做得好,对一个班级形成良好学风和凝聚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讲完磁场一章后,我留给学生一个作业:分组玩益智玩具“磁悬浮”并整理出游戏原理。经过反复试验,同学们终于成功得出磁悬浮原理:作用在“小飞碟”上的磁场力与其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力平衡,“小飞碟”悬浮在半空中。这样的课后实验一方面生动地巩固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锻炼合作动手的能力,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利用实验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和启发深层次的思考。

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教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引导。中国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以前的“高考指挥棒”到现在重点提倡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出,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向培养“素质型人才”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个人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开发和提高,这不得不说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成就。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实验贯穿物理学习过程的始终,优秀的物理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就是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真正实践“探究―发现―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产生实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篇3

一、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调动物理学习积极性

若是之前物理基础不扎实,那么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便会感到吃力,进而丧失了物理学习兴趣,更加不愿意参与到自主探究当中,这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十分不利。为了保证高效的物理水平,必须要将学习观念与态度进行转变,消除内心中对于物理学习的障碍,深入分析每个物理知识点,以此才能提高物理学习水平,建立学习自信。

以《牛顿第二定律》一课为例,我们在学习这一课知识点时,需要首先对初中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巩固,随后再将其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划分,一般这一课的重难点在于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并对公式当中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解。在此引导下,坚定自身的学习意志,拟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对其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积极和教师、同学进行沟通,在实际沟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另外,我们也可以对生活中存在的力学现象进行留意,将这一课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以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效率的知识点预习

我们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必须要对学习时间进行分配,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有效率的课前预习。其中,以课前预习最为主要。我们在学习新的一课时,必须要对新课程进行预习,一方面是为了对新知识有一个新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则是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2]。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在对此课进行预习时,我们要注意预习的方式方法,先按照教材中的要求自主进行实验,了解自由落体运用内涵,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总结本课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自由结组,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演示,从实验中获悉相关知识点,以此极大的激发了自身的求知欲。

课前预习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为课堂知识的获取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将课堂中的知识提前了解,在课堂学习时做到胸有成竹,确定课堂学习的重难点知识,进而带着目的性听课,获取物理知识。同时,这也是提升自身独立思维、培养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基础。

(三)重点了解课程难重点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真听讲,全面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重难点,通过有关物理概念与公式的了解,自主进行学习内容的思考与探究。以《平抛运动》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必定是经过备课再进行讲述的,所以在课堂中必须要紧跟教师思路,对平抛运动的重难点进行了解,梳理学习思路,记录课堂笔记,以便日后复习。高中阶段诸多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方法的使用更为了解自身的学习与认知能力。所以,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其他我们共同交流与沟通,以此实现自身物理成绩的提升,并形成严谨的思维。

二、物理实验学习策略

(一)实验观察

1.实验准备

(1)计划阶段:以匀速直线运动实验为例展开讨论。在正式进行实验观察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实验观察的准备活动,了解观察的目的、内容、方法等[3]。这一过程策略一般分为以下三点,即确定实验观察的目的,即了解匀速直线运动,明确实验观察关键;根据观察目的制定实验观察具体方案;确定观察方法,可以选择部分观察法或是整体观察法。

(2)调整阶段:对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进行观察时,我们必须要观察自己所选择的方法与策略是否恰当,在观察的过程中随时对其进行调整。

(3)评价阶段:在完成观察之后,需要反思观察的整个过程,另外也要评估此次观察方案制定的合理性等。

2.实验观察方法

(1)该方法一般是对于设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实验物理现象进行观察,一般在观察方法上主要有重点观察法以及序列观察法等几种。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的动态观察策略的运用,主要是针对实验当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发生、物理现象形成的一系列过程或是规律而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初始状态到变化过程再到最终状态这一顺序进行。对匀速直线运动进行观察时,要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偶然现象进行记录。

(3)另外,信息获取策略则是进行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借助辅助仪器进行实验,从而获得更为准确与详尽的信息。

(二)实验操作

1.实验准备

(1)计划阶段:按照实验要求准备所需仪器、图表、实验报告册与记录工具等。

(2)调整阶段:在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操作时,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督,以免出现与实验现象不符的问题。

(3)评价阶段:完成操作后,反思实验操作过程。

2.实验操作方法

(1)进行实验设备的连接与调试,我们要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设备结构、原理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解,掌握实验设备的正确连接方式,对其进行检验与调整,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现象进行记录。

(3)结束实验之后,对用到的设备进行整理,进行实验设备拆卸,将设备调整到初始状态,并放回原位。

(三)实验设计

1.实验准备

①计划阶段:按照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的设计要求,对时间、操作过程进行设计,预估设计当中可能存在的重难点,分析自己在实验中的优劣势[4]。

②调整阶段:进行设计时,要对整个设计的过程进行调试,如分析设计材料、判断实验计划的合理性以及实验设备是否与要求相符等。

③评价阶段:完成实验设计之后,需要评估设计实验,重点分析本次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2.实验解析

①纸带打完之要立即切断电源;②要对计时器所打轨迹点和人为选取计数点进行区分,一般是每隔4个轨迹点选取一个计数点;③不能对各段位移进行分段测量,将各个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距离进行统一测量;④如果电压加大,那么打点则更加清晰,如果频率增加,那么打点的周期则会缩短;⑤如果打出短线,则会加大振针和复写纸之间的距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必须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对物理知识与公式进行理解。另外,实验学习策略的总结也是提高我们物理学习水平的一个重点,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为日后物理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昱鑫.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122.

篇4

从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来看,实验仪器设备与教师、学生构成了三元教学系统,其中演示实验仪器设备起到了建立物理情景的作用。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解释实验现象的欲望。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起了主导作用。学生在物理情景和物理情感的作用下,主动参与观察实验,在活动中使智力、技能和品格都得到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演示实验教学从全方位的角度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境界,我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经验。

1.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物理课本中有许多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可以利用多媒体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定律等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例如,对于“LC电磁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分析,教师可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现了随着电容充放电的进行,LC回路中的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周期性变化,振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全过程,安全逼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

2.发挥教学艺术,以“艺”增强兴趣

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惊奇情景,激发思维兴趣

以“惊”、“奇”为诱因设计实验,创设“动人心弦”的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创造惊奇气氛,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譬如,在讲单摆的振幅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实验:将一个大铅球用钢丝悬挂起来,把球拉开一个角度放在教师的鼻尖前,然后放开,让学生观察球的摆动。当球向教师头部摆回来时,学生高喊“躲开”,但教师纹丝不动却安然无恙,球又摆回去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有惊无险”的结局必然会使学生惊讶,“为什么”的念头就油然而生,求知的渴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再如,“用鸡蛋做惯性实验”、“用鸡蛋做冲量实验”、“保险丝熔断实验”、“尖端放电实验”等,都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惊奇的心态创设思维的情境。

4.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推理兴趣

“思维起于疑问”,疑问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思维的开始。设计诱发性问题,拓宽思维领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恰当的点拨、启发,或运用变式,或“借题发挥”,或激发灵感,有意识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生成功的中添加新的刺激,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新的未知境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5.创设思维环境,诱发设计兴趣

突出生动性,设计新鲜、别致的实验。新鲜的事物,独特的实验,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学生看之动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能够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在讲向心力一节课时,教师一上课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我来表演一个小杂技,叫做‘水流星’。大家要认真看,仔细想,考虑其中的奥妙。”于是,将水灌满塑料杯,使劲的转动起来。水流星上下左右飞舞,而杯中的水却一点也不洒落。同学们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情此景,学生真想马上就得到问题的答案,从上课的开始就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再如,“运动合成”一节中的“枪打落猴”实验,热传递中的“试管煮鱼煮不死”、“纸盒烧开水”等,逼真、生动、形象、有趣,学生会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趣中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立足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有趣实验。把物理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学生会感到亲近、新鲜、有趣,他们会在愉快的情趣中不知不觉地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进入物理世界,提高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加强物理学教育,增强素质兴趣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运用生动、直观的物理演示实验,结合巧妙的构思,能够设置出多种多样的思维情境,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持学生长久的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就需要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注入更新的血液和活力,使学生走进科学,站的更高而勤奋学习。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联系,充分利用实验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积极开展物理演示实验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到愉快。变“应试教育”教学活动为“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从而使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让学生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感受愉悦,最终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效果。

篇5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严格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基础上。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手拍打桌子手感觉疼说明力的相互作用;把易拉罐侧壁钻一个孔,在其中盛满水后让其自由下落,水不流出,演示完全失重现象。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把中学物理的42个学生实验、700多个演示实验逐一研究,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每一个实验都作一些趣味性的改进。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三、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1.理想化法

影响物理现象的因素往往复杂多变,实验中常可采用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或假设一些理想条件的办法,以突出现象的本质因素,便于深入研究,从而取得实际情况下合理的近似结果(通俗地说就是抓大放小)。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假设悬线不可伸长,悬点的摩擦和小球在摆动过程的空气阻力不计;在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等实际都采用了理想化法。

2.平衡法

“物理学中常常利用一个量的作用与另一个(或几个)量的作用相同、相当或相反来设计实验,制作仪器,进行测量。例如测量中的基本工具弹簧秤的设计是利用了力的平衡,天平的设计是根据力矩的平衡;温度计是利用了热的平衡。

3.放大法

“在现象、变化、待测物理量十分微小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放大法。根据实验的性质和放大对象的不同,放大所使用的物理方法也各异。例如:在《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中所便用的螺旋测微器:主尺上前进(或后退)0.5毫米,对应副尺上有5n个等分,实际上是对长度的机械放大;许多电表如电流表、电压表是利用一根较长的指针把通电后线圈的偏转角显示出来。

4.累积法

将微量累积后测量求平均的方法,能减小相对误差。实验中也经常涉及这一方法。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需要测定单摆周期,用秒表测一次全振动的时间误差很大,于是采用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从而求出单摆的周期T=t/n(n为全振动次数)。

5.控制变量法

在高中物理中的许多实验,往往存在着多种变化的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控制一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是《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实验,我们研究的方法是: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外力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当然本实验还涉及到各种系统误差的产生,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四、加强试验后的复习

实验的复习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绝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集中复习,而是要把复习活动穿插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在平时的知识复习中穿去一些实验复习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得实验内容与相关知识实现复习的同步,使得头脑中孤立的知识片段在实验的串联之下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实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支持也能够实现实验能力层次的提升;其次,在每次单元知识学习结束以后,要对本单元的实验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复习。

篇6

而我在这次实习中,收获最大的是,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最真实的感受。这段日子里,我经历过了了实习的酸甜苦辣,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上、第一次面对学生说了很多话、第一次有人甜甜的叫我老师。。。这些第一次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经历。将是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一笔财富。

对我来说,实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去上好一节课了!虽然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学校里试讲过很多次,但面对即将到来的真正的课堂,我还是免不了出现紧张。在前两位实习老师出现课时掌握不够好时,我就更加紧张了,于是在我讲课的前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个人在楼顶上试讲了两遍。总算是把课时掌握好了,而且到了课堂教学时,发现原来不熟悉的教案,已经记在脑海里了,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与学生交流。我可以更加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了!这也算是一点点经验吧,熟能生巧嘛!

由于我并不是第一个讲课,为了吸收经验,以取百家之长,我先去听了两节其他实习老师的课,我努力想要从他们的教学中学习优秀之处,应用到我即将到来的教学中去。两节课下来,我发现,我原来备好的课全被他们打乱了,原因是我准备的还不够充分,我想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但越是想学,就越是混乱!为了不影响到我已备好的课,最后我没有再去听更多实习老师的课,而是专心备好自己的课。结果,在我的课上,有一部分内容讲得不好,讲得不精!原因就是我没有去听更多其他实习老师的课,没有从中学习。在这点上,我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上要认真吸取教训了!

实习中,我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们的很大帮助。备课的时候,我们几个讲相同课程的同学一齐备课,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吸收好的,抛弃坏的。这样使得我们的备课更另充分、更加精炼。而冯老师总是在听完我们的课后,第一时间给我们提出改进意见,并且肯定了我们做得好的地方,给予我们最大的信心。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走到讲台上,显得紧张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信心不足。冯老师对我们的肯定、给予我们的鼓励,使我们每一节课都可以拥有十足的信心走上讲台,开始我们的授课。

在实习中,我始终认为在课堂上的老师应该投以他最大的热情,以最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用老师的热情营造出生动的课堂,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参与老师的教学。我们面对着学生,是给他们授课,而不是与他们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用我们的语调、用我们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能放得开,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还有部分的实习老师是做得不够的。

篇7

一、引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某些知识点教师自认为讲的很清楚了,但是还是有些学生不明白。询问学生会发现,学生能够听懂老师的讲解思路,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些知识并没有全懂,并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想构建起这方面的知识。为了能够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在小组内讨论题目的做法(学习的内容),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错误观点就会浮现出来,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也可以使学生构建起正确的知识框架。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问题及早的暴露出来,能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改正错误的观点,建立正确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形式

(一)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和形式

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全员参与、分组合理、内容适宜、评价机制健全和教师引导规范的基本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有部分人参加,那就没有办法展现班级的集体智慧,也就没有办法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小组的存在就是无用的了;高度重视分组工作,只有小组分配合理才能够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如果小组内的同学成绩都不好的,即使进行讨论,可能也没有太大的效果,因此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均衡各个类型的学生。教师在制定小组学习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科学,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会使学生丧失讨论的积极性,而太难的内容又会使学生自信心受创,同时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而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奋进学习,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颇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东西。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

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形式有:第一种、组长主导,组员协同合作。在这种学习形式中,通常是教师布置下问题后,组长在组内进行分配,根据组内同学的具体情况分配不同的任务;第二种、组员共同攻克。即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发挥全组人的力量,共同解答该题;第三种、课堂为主,课外补充。这种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布置得问题,遗留的问题或者教师要求课下讨论的问题就在课外进行组内讨论;第四种、组内完成、组外讨论。在组内讨论出老师布置的问题后,与其他组进行意见交换,查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哪种合作方式,目的都是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重(存)在的问题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有良好的作用,但是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可程度不高,认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太过浪费时间,其二、高中学生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认同度不高,学生高考在即,时间比较紧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其三、在高中屋里(物理)课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为督促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增添了难度,其四、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兴趣保证,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的重要保证。

(二)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学习兴趣存在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高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都不太大,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物理比较难、学习起来比较费劲,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比较差,一旦遇到物理难题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逃避,这主要是由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物理知识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更加抽象,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高中物理合作学习课堂行为状态存在问题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学业压力大,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然而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的讲解,即使出现不能理解的问题,也不能够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这也就导致了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积聚,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题目过难的情况,使得学生无论依靠个人力量还是小组力量都无法解答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高中物理小组效果的策略

(一)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为了能够均衡各个小组的力量,在分组之前应该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爱好、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了解,同时允许学生进行自由结组,了解学生的结组意图,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意愿,同时兼顾小组分配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规范合作小组的规模

为了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对小组规模进行规范,将每组人数控制到6人左右,这样既可以保证汇聚组内人员的智慧,又可以保证不会出现由于组内人数较多,使得部分同学没有发言机会。在划分组别的时候最好可以把同组的同学安排成前后座,这样更加便利组内同学进行沟通、教学。

(三)进行合理的角色划分

在进行小组划分后,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小组的作用,应该设置一名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工作,团结组内同学、营造组内学习氛围,在出现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由组长带领大家共同探讨,组员之间形成互助互爱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伍锐锋.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8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发现学习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定量演绎推导)和逻辑推理(定性判断选择)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物理定律、物理规律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是要求学生发现未知的定律,而是让学生通过老师及相关教辅资料,通过推理和演算得出相应结论。

发现学习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首先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贮备,物理发现学习并不是原始的观察和实验,而是在系统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从一个知识层次向另一个知识层次渗透的过程,如果基础知识层次不清楚、不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那么便没有向下一个层次深入的可能。其次,物理发现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掌控。发现学习不是让学生大海捞针似的发现,而是老师有意地引导并营造一种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掌控进程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及时反馈。

发现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减少对老师和课本的依赖性,从而加深对物理定律、物理规律的理解,达到自主运用的目的。

二、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通过系统传授,让学生接受现在已经存在的知识是一种陈述性的教学,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传播对象,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学习。接受学习有高效率、增进师生间感情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接受学习过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强硬地灌溉知识,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制约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者之间存在互补互助的关系。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虽然成效显著,印象深刻,但是效率较低,而这一点接受学习刚好可弥补不足。发现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相应的理论和概念的准备,在基础层次的理解下才能对下一层次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接受学习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概念和理论。物理世界宽广而博大,短时间内的“发现”对学生而言过于困难,在学生阶段,物理学习更趋向定向性、定量性,即使在发现学习过程中,也要对学习方向和学习范围进行掌控,教师也要在必要时给予帮助,也就是接受性学习。

就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而言,发现学习较接受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就接受效率而言,接受学习是优于发现学习的。

物理规律所指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理论规律、实验规律和理想规律三大类。其中理论规律是指经过大量的实验,不断推理,抓住主要因素,在理想环境下可以实现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向学生展示各种规律的具体含义,如探索、演示、验证等方法。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讲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了解不同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地讲解规律的意义,清晰各种规律的使用范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融会贯通。

三、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适切性探讨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适切性是指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协调统一程度。这种协调统一程度是指教学方法能否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当今中国,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高考取得良好的成绩,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相应的教学内容,接受学习是现在学生学习的主要状态。但是接受学习相对发现学习来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概念,使物理课堂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不同特点,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即在进行一定的接受教育之后,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然后进行发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当物理现象在可达到的条件下可以清晰表现时,具备进行物理实验的条件,在教师确定基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之后,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现学习,通过自己的实验结果观察推理出相应的物理规律,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加深记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灵活运用。有些物理定律,如浮力、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等规律,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现学习。

篇9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着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一,我想说的是,初二物理是一门新课程,可能好多的家长也听说过这们学科比较难学.确实是这样的,物理是整个中学阶段(包括高中)学生们最难搞定的一门学科,但物理又是中考当中拉分大、特容易形成跛腿的学科之一,希望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第二,我简单的介绍下初二物理的特点:上学期,主要学习声、光、热等基础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物理现象相对多一些,要记忆的概念会比较多,与数学几乎没什么关联性,有比较浓的文科特点,可以说是理科中的文科,就本学期而言,智力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考试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于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以及学习习惯;本学期,物理规律性的内容相对要增多一些,主要集中在力学,物理学科的这种理科性质也就开始显现,难度也会大一些的,到那个时候会比较容易出现分化现象(本学期内容可以说两年中的难点,也是考试重点).

结合本次考试具体分析一下:2班比较让人放心的王建、刘晨晨、杨东晓;比较优秀的:李康达、朱颖、王欢、刘亚洁、孟令涛、刘海新、高敏、吕浩、牛冬梅、王静等,比较好学,也比较努力,但成绩不是一流.

3班:比较优秀的朱连泽、曹梦硕、刘金赢、杨忠雨、纪香云、陈帅、杜冬梅、王晓雅、李晓东等,但没有一个让人很放心的.

篇11

1.“假说―演绎法”概述

1.1“假设―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地位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努力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践验证等。“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2“假说―演绎法”的概念

“假说―演绎法”是科学发现的一种方式。一种从创立假说演绎出推论,到实验检验和修正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是科学认识从经验水平向理论水平上升所必需的工具,它肯定了理性和演绎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强调了由假说演绎得出的结论须用实验来检验,以及假说的最后标准是与经验事实的对应。

2.“假设―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例析

2.1利用课本经典素材充分展现假说演绎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揭示过程就是需要精心组织教学的“假说―演绎法”的经典范例,并让学生以“假设―演绎法”模式为书本标题立副标题,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框架。

2.2用“假设―演绎法”重组、重演教材

在复习“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时,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

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假说是什么?为什么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背景知识:

①萨顿的染色体学说

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③格里菲思提出了“转化因子”

④遗传物质应具有的基本特性

基于事实引领学生形成假说:遗传物质是DNA(或蛋白质),如果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研究它们的作用,其中之一必将体现遗传物质应具有的基本特性。

艾弗里的实验为什么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R型肺炎双球菌 S型肺炎双球菌 S型肺炎双球菌。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使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体现了遗传物质的特性。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什么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亲代噬菌体 子代噬菌体;保持了前后代的连续性。

这种模式可用于多个知识模块的复习,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等。

2.3“假设―演绎法”在解题时的迁移应用案例及简要说明。

(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作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该题当年得分率很低,原因很多,但学生没有掌握“假设―演绎法”是关键;

根据显隐性和染色体的类型搭配,可能的遗传方式(假设)有:

先假设显隐性关系和所在染色体,再通过遗传图解演绎推断出每种遗传方式下正反交的预期结果。

(1)假设1:若灰色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正交: 灰色雌蝇?摇 ?摇?摇黄色雄蝇

?摇?摇?摇?摇?摇AAXX

?摇?摇?摇?摇?摇?摇?摇P:?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AaXX?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aaXY

?摇?摇?摇?摇?摇?摇?摇F■

反交: 黄色雌蝇 灰色雄蝇

?摇?摇?摇?摇?摇?摇?摇P: aaXX?摇 ?摇 × ?摇?摇AAXY

?摇?摇?摇?摇?摇AaXY

?摇?摇?摇?摇?摇?摇?摇F1

可见,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F1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余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灰色是显性,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他假设限于篇幅不作详述。另如2008四川30Ⅱ题等都体现了假说演绎。

3.结语

“假说演绎”不仅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是普通高中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走入社会普遍需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是高中学生学好高中生物的重要学科思维方法之一。假设不是无端的猜想,要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基于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分析,演绎是严密推理的表现。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加深领悟“假说演绎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甚至达到自如运用的良机。用“假设―演绎法”重组、重演教材内容,不仅能引领学生加深对核心基础知识的理解、领悟核心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得到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训练、形成生物学基本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这样的课堂经过精心预设,其实是“假设―演绎法”这种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的应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师生收获良多。

篇12

当前中国仍然采用的是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实验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未能给学生创造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很难加深同学们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进行的实验操作也都是根据课本的指示和案例来进行,缺乏创造性和新奇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设计环节没有得到重视

从物理的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的物理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而当前我国的物理教学方式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只是一味将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传授给学生,未能将实验设计的环节应用到物理教学课程中,这也是很多学生讨厌物理的原因之一。实验设计环节是物理授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理解物理理论,更加有效学习。

1.3 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课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越来越少,甚至很多教师在课上只是一味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或者引导学生在下边模仿,没有给学生更大空间发挥,进行实验设计,这一做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实验设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创新的进程和发展。

1.4 仍然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评价方式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另一种能力,即实验能力。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认为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可以,没有必要在进行实验设计的学习和探索,只要卷面考试取得高分就可以,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做这些与卷面考试无关的事情,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只着眼于书本上的理论,

而实验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发展阻力。这种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很难正确科学反映一名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对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创新的措施

2.1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实验设计的重视

现在大多数的高中院校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进行应试教育,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课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效率,简化了教学过程,减少或者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要尽快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重视实验设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逐渐转变在教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时,学会自主思考,主动接受知识,在实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某些实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对物理理论有更深一步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2.3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发挥实验设计的作用,必须调动教师资源,需要教师的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想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需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培养教师树立实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这对物理教师的要求有了极大提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责任意识和认真的教学态度。

篇13

头孢地嗪是德国赫斯特公司和法国罗塞尔公司共同开发的第三代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免疫增强功能的第三代头孢菌素,1990年首次在日本上市。与头孢三嗪、头孢氨噻肟等头孢菌素相似,在7位上具有一个含氨基噻唑结构(亚氨甲氧基氨噻唑)的侧链,这一结构使其不仅保持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而且对G-菌也有效,并对β-内酰氨酶稳定。此外,在3'位上的巯基噻唑结构,使头孢地嗪不易被酶降解,在动物和人体中的半衰期明显延长,由于此基团赋予化合物独特的性质,使得头孢地嗪在广谱抗菌的同时,还具有其他头孢类药物所不具备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测定方法,国内外已有许多报道,主要的方法是色谱法。其中,以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为基础的凝胶色谱分析方法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头孢类聚合物检查方法中普遍采用。本文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分子排阻色谱法的相关要求,对头孢地嗪钠聚合物的检查方法进行研究。

1.试验仪器及试验材料

1.1仪器

LC-10AT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Sephadex G-10柱,柱内径1.5cm,柱高度40cm。

1.2供试品、对照品与试剂

头孢地嗪钠来源于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S081205);蓝色葡聚糖2000来自sigma公司;头孢地嗪对照品(批号:130520-200501),含量为88.6%,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试验方法

2.1 流动相选择

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头孢类聚合物检查方法,以pH7.0的0.3mol/L磷酸盐缓冲液〔0.3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0.3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61:3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对样品进行测定,见色谱图1,聚合物峰分裂。因此,将流动相盐的浓度降低,以pH7.0的0.2mol/L磷酸盐缓冲液〔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61:39)〕为流动相对样品进行测定,见色谱图2,聚合物峰峰形好。

图1 0.3mol/L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聚合物峰分裂图谱

图20.2mol/L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聚合物峰相图谱

2.2 色谱条件

照分子排阻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V H)测定。

用葡聚糖凝胶G-10(40~120μm)为填充剂;柱内径1.5cm,柱高度40cm。以pH7.0的0.2mol/L磷酸盐缓冲液〔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61:39)〕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流速约为每分钟1.0ml,检测波长为254nm。分别以流动相A、B为流动相,取0.1mg/ml蓝色葡聚糖2000溶液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板数以蓝色葡聚糖2000峰计算均不得低于700。拖尾因子均应小于2.0。在两种流动相系统中蓝色葡聚糖2000峰保留时间的比值应在0.93~1.07之间,对照溶液主峰和供试品溶液中聚合物峰与相应色谱系统中蓝色葡聚糖2000峰的保留时间的比值应在0.93~1.07之间。另以流动相B为流动相,精密量取对照溶液200μl,连续进样5次,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5.0%。

2.3 进样量及溶剂的选择

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头孢类聚合物检查时所采用的进样浓度,取样品约0.2g,精密称定,置10ml的量瓶中,加流动相A使溶解并稀释到刻度,摇匀,立即精密量取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流动相A为流动相进行测定,见色谱图2,由图谱可知,进样量过高,检测器过载,为达到进样的准确性,将取样量分别更改为0.04g,0.02g,按照上述方法同法测定,见色谱图3、4,由图谱可见,当取样量为0.02g时,聚合物峰峰形好,聚合物峰结束点高度约为5000,聚合物峰高为13485,与主峰分离度约为2.6。另取样品以水为溶剂制成相同浓度的供试品,同法进行测定,见色谱图5,与用流动相A溶解的样品色谱峰相比,聚合物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水或是流动相为溶剂不影响测定结果。

图3进样量为0.04g时图谱图4进样量为0.02g时图谱图5以水为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时图谱

2.4 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头孢地嗪钠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以流动相B为流动相,精密量取200μl,连续进样5次, 结果见下表。

分别以流动相B、A为流动相,取0.1mg/ml蓝色葡聚糖2000溶液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板数以蓝色葡聚糖2000峰计算在流动相A中为1140,在流动相B中为1182;拖尾因子在流动相A中为1.497,在流动相B中为1.209,均小于2.0;保留时间在流动相A中为7.940,在流动相B中为7.548,保留时间的比值为0.95。

取样品约0.02g,精密称定,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至刻度,摇匀,立即精密量取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流动相A为流动相进行测定,样品聚合物峰保留时间为8.040。

流动相B中对照溶液主峰与蓝色葡聚糖2000峰的保留时间的比值为1.02,流动相A中供试品溶液聚合物峰与蓝色葡聚糖2000峰的保留时间的比值均为1.01。

2.5 线性关系考察

考察对照品溶液浓度在规定浓度的20%~200%范围内的线性关系。取头孢地嗪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浓溶液,分别精密量取适量,用水定量稀释制成浓度分别为20μg/ml,10μg/ml,5μg/ml,2μg/ml,1μg/ml的对照品溶液,以流动相B为流动相,精密量取上述对照溶液各20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每个浓度分别重复进样两次,测定数据见下表。

根据以上测定的数据,以两次测得峰面积的平均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作图

图10.4.6-23

线性方程为y=508968x+49027 R2=0.9991

结果表明,头孢地嗪钠在浓度1~20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6 重复性试验

取样品约0.02g,置10ml量瓶中,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至刻度,摇匀,立即精密量取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流动相A进行测定,同批样品重复测定6次,另取头孢地嗪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精密量取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流动相B为流动相进行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聚合物含量,结果见下表。

结果表明,连续测定6次的重复性良好。

2.7 溶液稳定性

取样品约0. 2g,置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至刻度,摇匀,室温放置,分别于0h,1.5h,3h,4.5h,6h精密量取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流动相A进行测定,记录色谱图, 0~6h聚合物峰面积分别为:569895、676157、1552240、1802178、2121692,由以上数据可知,随供试品放置时间延长,聚合物峰面积增大,在进行聚合物测定时,供试品溶解后应立即进样。

2.8 检测限与定量限

配制不同浓度的头孢地嗪钠供试品溶液,测定相应聚合物的峰高,同时测定相同条件下的色谱基线噪音,取基线噪音约10倍值的量作为头孢地嗪钠的定量限,求得其定量限为2μg;取基线噪音约3倍值的量作为头孢地嗪钠的最低检测限,求得其最低检测限为0.8μg。

2.9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方法的筛选及方法学验证数据结果,采用所选择的检测方法,专属性强,能有效检出头孢地嗪所产生的聚合物,适合于对头孢地嗪钠进行聚合物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