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绿色基础设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绿色基础设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绿色基础设施

篇1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natural,social”.

Key Words: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Life-support system;Plan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第46届IFLA大会主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高性能景观”,定义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意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进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尴尬境地。基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本文研究村庄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绿色基础设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概念辨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Gary Infrastructure,常规工程规划的道路、机场、桥梁)而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它的核心是由自然开放空间来控制城市形态,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凸显了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价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不断的“大拆大建”,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使得水土流失,乡野和自然开放空间不断减少。任其发展下去,将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乡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恰恰是破坏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真正基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它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在我们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框架

2.1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2010年底,国务院47号文件为促进乡村土地整治提出“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我国乡村的土地整治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2.2乡村水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公路等不透水区域的迅速蔓延,加上乡村绿色植被的减少,导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乡村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已经将乡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措施来保护乡村本底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借鉴。如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设计,日本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2.3乡村绿色空间网络建设

乡村绿色空间网络是由“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岸线等。网络中心为动植物提供源地,链接廊道用来连接网络中心,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网络。

3、结语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是乡村未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大背景之下,一旦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它所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篇2

1.1绿色基础设施概述。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人们为了寻求一种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不干扰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为GI)的定义,其目的是寻求一种土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模式。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体系的存在,是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由网络中心((hubs)、连接廊道(1inks)和节点(Sites)这三个结构性要素组成[1]。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因规划方式的限制,通常格局小,连通性差,功能不完整,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组织特性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特点有:系统性、连通性、复合性以及层级性等。1.2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下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2]。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并能维持其持久稳定运转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证明是从根本上对付全球挑战,实现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选择。随着2012年的“里约+20”峰会的召开,可持续发展被肯定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总钥匙”。

2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

2.1指导土地规划,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差,不能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在土地开发前,应首先对大区域进行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分析,从国家、省级、市级的战略视角,在大尺度、系统化和生态化视角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再从中观、微观层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规划设计,形成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绿地系统。2.2绿色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功的GI规划能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其中,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国家的生态安全、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效益方面,GI建设有利于提高地方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引进创新企业入驻,增加财政税收,同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最后,环境效益方面,优化雨水收集方式和雨洪管理,优化地方土壤、空气、水的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生态网络,并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3.1建设和完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1)建立城市绿色廊道。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系统的规划,建立城市绿化控制带,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生态廊道。(2)绿色枢纽。以城市住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态农田、经济林地等枢纽结构,利用这种生态恢复结构模式改善人居环境的质量。(3)绿地系统的整合。将现有的城市绿地进行有机连接而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开拓更多城市绿色空间的途径。3.2修复城市边缘废弃地。目前,城市化发展正向城市边缘地带扩张,城市边缘废弃地包括被过度开采的山体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等。这些边缘废弃地的修复可以依靠良好的风景规划,向城市废弃地和污染区域引入生态流,形成绿色斑块廊道结构模式,稳定区域土壤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进而改善区域气候环境。3.3对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化处理。(1)雨水系统:采用设置滞洪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对雨水进行过滤,再返还至接收区等途径,模拟自然状态,减慢和存储地表径流。(2)污水系统:从污水源开始减少污水的产生,并利用人工湿地和骨料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建筑和社区范围内采用生态技术对污水进行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再进行回收和利用。(3)能源系统:利用自然能和废弃物在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能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使资源保持可持续的循环利用。(4)交通通讯系统:减小社区服务半径,增加自行车和步行系统,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行低碳出行。

4结语

在新常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城镇化建设,传统的绿地规划理论必然不能满足现状。因此,当下更需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的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对国土进行全局的统筹策划,珍视每一寸土地。现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3

城市化的作用是给城市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它带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及其不良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化不仅形成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同时也占领了非常大面积的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我国生态保护措施在现阶段缺乏一定的规则,生态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来源于美国,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1999年8月,首次提出了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绿色基础设施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

因此,“绿色基础设施是有城市的周围、城市与地区之间、所有空间尺度上的一切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生态网络组合而成。”绿色基础设施使城镇规划、景观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从而从整体上维护城市内外的生态资源等等。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主要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与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的廊道及踏脚地概念接近,单其外部可能还有不同层级的缓冲区。

2.1网络中心

“网络中心是指大片的自然区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起源地或目的地。”主要包括;①大型的生态保护区域,比如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栖息地;②大型公共土地;如兼具资源开采价值,自然游憩价值的国家森林等;③农地;包括农场、林地、牧场等;④公园和开放空间;公园、自然区域,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等;⑤循环土地,指公众或私人过度使用和损害的土地,可重新修复或开垦;例如对矿地、垃圾填埋场等。

2.2连接廊道

“连接廊道是指线性的生态廊道,它将网络中心和小型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廊道包括,①景观连接廊道;是连接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公园,农地和为当地的动植物提供成长空间的开放性的空间。②保护廊道;指为野生生物提供通道,他是一种线性廊道,比如河流和河岸缓冲区等;③绿带;通过分离相邻的土地用途,缓冲使用冲击的影响和保护自然景观,同时也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农场或牧场的土地类型,例如农田保护区等。

2.3小型场地

“小型场地是尺度小于网络中心,是在网络中心或连接廊道无法连通的情况下,为动物迁徙或人类休憩而设立的生态节点,是对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的补充。”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肯定。

3.1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理论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规划理论。在城市不断扩张中,时代的主流理念已经变成追求形态的紧凑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增长。完整的区域开敞空间体系将在保护和恢复那些支撑城市、郊区和乡村村落的自然资源和公众空间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城市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对城乡各种绿地的整合以形成的网络化开敞空间结构,对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起着突出作用。”新城市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皮得·卡尔索普曾明确指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保护有助于为都市区定义发展边界,抑制城市蔓延,是区域集约发展的重要框架。”

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早已体现了对绿色基础理念的运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美国(USA)编制完成的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该规划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明确提出“3E”,即“经济”、“环境”与公正作为规划的核心要素。与之对应的是五大规划方略。居于首位的是绿地方略,其意在保护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流域、森林、河口和农田,并明确指出;应该以绿道网络连接,并且滋养城市和郊区和受保护的景观。

3.2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了绿图计划(Maryland’s Green Print Program),“旨在以一个大型的生态型网络中心通过绿道或连接环节连接形成全州网络系统(图2),用于减少因发展带来的土地破碎化等消极影响。马里兰州逐渐发展了功能健全的庞大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绿色基础设施评估。”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在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并不多,相关实践就更屈指可数。尚未开展有关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也没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规范,从城市社区到整个城市缺少系统的技术和管理, 也出台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

篇4

缘起于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作为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自然绿地“华中之肺”神农架林区,其河域因建100座水电站而被肢解断流。造成这一恶果的直接原因是当地居民的贫穷[1]。这不由的令人重新审视人对自然保护与开发态度上的取舍亦或平衡的问题;更令人深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问题。

对于前一问题,可借鉴始于150年前美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运动。那场运动的肇始者是被誉为美国现代园林之父的奥穆斯特的。奥的突出贡献是一确立了美国执业园林师与建筑师平等的职业地位(189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学的园林专业(1901年);三竖立了保护与连接自然资源环境的生态财富观念,以波士顿“翡翠项链”项目为典范(也是现代城市GI概念孵化的温床)。那场环保运动的后续发展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奥的公园运动实践为发端,以梭罗等浪漫主义文学家宣扬热爱自然的呐喊声为催化剂,到缪尔(John Muir)组织民间社团把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广深入人心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自然功利性地保护即以谋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为理想;第二阶段是以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一书的畅销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为(60年代),以国家荒野法案的成立为标志,特点是对自然非功利性地保护,即只保护不开发。

从美国环保运动的历程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要挽救神农架林区的生命,如果想采取平衡“保护”与“开发”的方法,那是神话。必须只保护不开发。那么,在禁止开发的前提下,林区内相当于一乡镇人口的山民该怎么生存?这可借鉴北方城市鄂尔多斯市政府保护鄂尔多斯大草原成功的案例。草原的农民和牧民虽然失去了农田和牧群,但他们在城市里找到了就业机会,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弃牧长草、退耕还林确实能挽救正在衰亡的自然生境,但同时也增大了邻近城市的人口密度。那么在控制城市土地面积不扩张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容纳密度愈来愈大的人口呢?

以国外发达城市为鉴,加速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绿色基础设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功能

1 绿色基础设施的特点

作为一种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概念是相对于灰色基础设施(如水电管网和城市道路)提出的。所以与常规基础设施比较,更易理解GI的首要特点----连通性(connection)。如同单个水箱、水管不能称其为基础设施,只有在相互连通成为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网络的基础上才能被视为“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也只有在连接成网络时才能被称为基础设施而产生良好生态效益。GI网络从形态上通常包含3类区域:网络核心区(hubs)、连接廊道(links)和小型场地(site);核心区指大型的较少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生境,比如美国马里兰州的GI体系规定其面积不小于100公顷;而小型场地还具有游憩的功能。GI连通特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生态学方面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还在于能够提供城市居民方便贴身的绿色享受而不必依赖交通工具郊区远足或偶尔去趟公园。

GI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尺度性。GI的尺度可以从一棵树、一个屋顶、一盏路灯(近人尺度)到整个城市甚至跨省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区域尺度)。基于美国GI定义的提出(1999年8月):“GI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它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它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它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2],以及2005年英国Jane Heaton Associates的文章《为可持续社区的GI》的内容,可见英美的GI概念偏重于宏观区域尺度。而基于Sebastian Moffatt的《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的发表[3](2001年5月),尤其提到GI的一体化特点:起始于单个建筑这样小的尺度,然后根据需要向建筑之外延伸;在建筑的层面上,一体化可体现在墙、屋顶、入口和其它建筑的组成要素上。可见加拿大的GI概念侧重城市以内的小尺度。因为尺度的微小,所以容易深入到工程技术上的“绿色”化。

2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宏观层面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促成可持续的途径有二:一是低碳途径,一是生态途径。具体看低碳途径又分两方面,一是汇碳途径,一是减碳途径。具备汇碳功能是园林植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地中的植被、湿地和微生物来吸收和固定,所以增加绿地一定可以增加碳汇率。洛杉矶的模拟研究显示,一棵乔木每年吸收的碳有4.5~11kg,可节约能耗相当于每年少排18kg碳。纽约市的树木每年可吸收383亿吨CO2相当于燃烧153亿吨标志碳的排放。采用复层群落式种植,将不同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可使单位面积植物的碳汇量最大[4]。城市主要的汇碳设施是GI系统里的网络核心和连接廊道。但是即便城市的GI核心区及廊道区面积足够大,对改善整个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仍然微不足道,因为城市大约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由汽车造成。比如80年代的洛杉矶登记在册的车辆有300万辆,每天释放几千吨烟雾,其中大约600吨为碳氢化合物,400吨为氮氧化合物。所以低碳的另一途径是直接减碳,这意味着减少车辆通勤。通过研究比较,单位时间内私人汽车、工具车(如卡车、货车、工程车)和飞机的排碳量最高。尤其私人汽车的快速增长对城市空气带来的高碳量与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必须得到发展,这对矛盾何以解决?可以利用城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地以及建筑底层的地下空间开辟私车停车场并支持减免停车费的同时增加通勤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一矛盾。联合国人居中心某著作中有位学者指出超过20人/公顷密度的城市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才恰当,因为私车过多并不能增加通勤速度,甚至严重堵车时开车不如步行快。为了限制汽车通勤,相应的从园林设计角度应多设计绿色的自行车道、增加步行道宽度、缩小机动车道宽度。如新加坡,为了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和步行,国家公园局推出Park Connector项目以形成地区的自行车网络。另外,利用园林绿地发展都市农业也可一定程度上缩减货车通勤距离。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途径是生态途径。生态的核心就是循环。比如自然界水-汽循环过程相伴随的空气自净能力及相关的生态修复能力,在城市里失衡。原因是城市50%以上甚至90%的区域是非渗透地表即道路、广场、地面停车场等硬质铺装地和建筑物占据的部分,严重影响雨水通过地表渗透回流完成自然界水循环的方式。所以从园林规划角度,只有增加绿地面积才能增加城市自净力、减缓洪泛压力、避免地下水资源枯竭或变流从而减少人类城市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促进水-汽循环最有效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的面积以及地面袖珍绿地的面积,如日本东京规划2000~2015年市区将会建设1200公顷屋顶花园(同时还有减小市中心热岛效应的好处)。一个衡量可渗透地表密度的重要参数叫GPR(Green Plot Ratio)即“绿色容积率”。一般根据灌木覆盖密度认为合理的GPR可折算成31;而草坪的GPR是1,且养护费用高、氧气制造力低下、不支持鸟类和昆虫的栖息故“生态效益几乎等于零”[5] ;由浓密树冠的树木所覆盖的地块GPR高至61甚至101。同一地块有屋顶花园设施的GPR远大于没有屋顶花园的;且拓展型(expensive)屋顶花园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精密型(intensive)的,比如北京市政府通过园林局发放200元/m2资金用于老旧建筑屋顶增加拓展型绿化的做法值得学习。

2.2 微观层面

把GI放在微观的语境里,它可以是一棵树、一排路灯、一条街的排水沟盖子和树篦、公园里的休息长凳或广场的喷泉水池。所有这些城市设施都可以严格遵循3R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某一环节上有利于生态循环。从利于循环的角度,它们被认为是“绿色”涵义的,这不同于宏观层面GIS影像下视觉色彩的“绿色”。

例如,德国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4个图形代表不同材质垃圾,以便于垃圾的分类投放,在Recycle(回收)的环节上体现了环卫设施的“绿色”。

照明设施的“绿色”可通过利用洁净零碳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据报道,深圳盐田公园8000m2的照明面积,仅采用太阳能每年可节电8万多度,相当于减排2.2万吨碳。

建筑周边的树木可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据报道,亚特兰大CBD区的树木提供的遮荫,每年可为城市节省280万美元的电费;爱丁堡的防风林可使办公建筑的供暖能耗减少16%~42%。

园林设施在不能地表渗透排水的硬质铺装上如广场,首要考虑的是收集雨水,预防洪泛。比如阿尔芳(Alphand)设计的巴黎Monceau公园的地漏盖子,可以精确地引导雨水通过它的狭槽,用最经济的方式收集并排走雨水;再如意大利Campo广场边缘的石质座凳,是最受人们赞赏的园林设施,因为在干燥的季节它只是座位和空间边界,而在雨季它可以迅速的收集降水量达60cm深的倾盆暴雨雨水。其次要考虑雨水的循环使用,作为园林设施观赏用水和园林植物灌溉用水。比如高迪设计的居尔公园架空广场边沿的座椅靠背到地面的蜥蜴头喷嘴,是雨水从天空到地面的“长途旅行”路线;再如英国伦敦80年代的交流广场喷泉,利用雨水、台阶、蓄水池、喷泉喷嘴、水泵的组织,展示了水流运动产生的视觉魅力;异曲同工的现代作品还有哈弗大学的泰纳喷泉。

三 结语: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从游牧生活的原始部落,到定居生活的农业乡村,再到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城市,最后到以商业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这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而建造聚居环境的本能驱动。最终,城市成为最高级的聚居方式;而在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里几乎都有“工业革命”的插曲,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恶化城市环境卫生,更糟糕的是由环境恶化引起的普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在文艺形态上表现为鼓吹“高尚的野蛮人”回归旧社会的浪漫主义幻想;在社会学意义上表现为两极分化,即有钱人向往中世纪城堡庄园主生活而离弃城市,选择郊区建造自己的别墅花园“王国”,城市则成为穷人的“集中营”。后者是霍华德提出城市改良模型的直接原因,但他的理论错误在于目的是为了疏散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

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的集中,是城市的第一特征且是必须的。只有集中,才能活跃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前述神农架山民的生存问题;只有集中,才能避免城市无限扩张,控制普世城占地球总陆地面积之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可持续。现在面临的现实是灰色基础设施日益老化,而绿色基础设施的比率,从而减少城市对自然的影响;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的收集垃圾,促进消纳垃圾产生新能源的绿色产业;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地建立卫生和用水用电系统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率。综上,城市的发展命运,要么是死亡,要么是可持续。热爱并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人们理所当然地选择“可持续”,那么支撑城市实体的基建设明显落后。所以提高GI建设的速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勇,王昱晔.一百座小水电站肢解神农架河流[N].楚天都市报,2011-8-15(A1~3)

[2] 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24)

篇5

1.1 绿色经济的基本概念

绿色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是黄色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是黑色

经济而言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绿色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绿色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向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线性特征转向反馈特征。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开展的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外。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可能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绿色经济战略。

实际上,绿色经济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战略。一个理想的绿色经济系统通常包括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他们之间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

2.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2.1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ocity、ecological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1980年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

3.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相关内容

3.1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生态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MAB的研究推动了生态城市研究在全球内的进展,它提出的五项原则也奠定了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这里生态基础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此后,有西方学者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表示栖息地网络、自然政策规划等方面,都是从环境资源及生物的保护角度加以引用。

3.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结构,由关键性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它保障为城市和居民持续地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并使我们的后代能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保障了城市的生态安全,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卫生,也在城市生态产业代谢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城市生态景观整合,培养社会各阶层的生态意识。

4.生态城设计策略

生态城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把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使多种多样的自然和文化过程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融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多样、便捷的服务,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提供引导。

(1)用以水为主的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沿现存水系和地形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比如莲花、茭白、荸荠 、菱角和竹芋。

(2)将公共空间与生态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设计三种不同级别的绿色廊道或河道廊道:主廊道宽120到150米,它能够在强降水时吸收来自整个区域中的径流;次级廊道宽60到90米,它能够在中等强度降水时吸收来自分水岭支流的径流;三级廊道宽20到30米,可吸收小强度的降水。

4.1生态城市的构建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发

4.1.1生态城市的构建有赖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建设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理念,认为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先行考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前瞻性,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蓝宝石项链”――由波斯顿的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被连接起来的绿地系统,这个早在一百多年前规划时仍在郊区的一块绿地,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也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4.1.2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注重“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和建设,就能够在优化城市结构、整合城市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根源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5]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不健全不到位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建设优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从而整合城市结构,可保留必要的天然或人工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绿肺或绿心,或以河流、铁路、公路、农田防护林为载体建立城乡连续的生物廊道网络,给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新鲜的“氧气”,这在优化城市结构、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5.结语

在中国,对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探讨不断出现,主要集中在对于城市湿地系统、森林生态网络等方面,一些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也提出了和生态基础设施相关的概念。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轰轰烈烈进程中对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标志着人类在追求生态城市道路上的又一大进步。

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中国正火热开展。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效果。而运用生态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条新思路。我国关于生态保护的研究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全面,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完全具备了进行系统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研究的条件。总之,运用生态基础设施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我们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篇6

一、绿色服装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就是服装面料的研发和设计以生态为指导,绿色为主旋律。它主要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的设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设计师很早就提出了绿色设计的概念。即在不影响设计对象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体的设计观念。绿色设计的特点是安全、节能和生态环保。绿色设计的主要原则是研究本企业及产品的环境对策,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避免污染,减少资源的使用或消除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再开发提升产品潜在的使用价值,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

绿色设计理念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社会普世价值观和表达载体的影响。它是对传统设计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并反思的结果。绿色设计包含了生态环保意识,舒适健康的着装意识,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思想。服装的绿色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变化,更重要的是对观念进行变革。绿色设计就是要在实用与美感、环保与发展之间达到一种最优的平衡。绿色服装设计会向人们呈现出极具生态美学价值的艺术形象。

二、绿色服装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绿色服装的材料一定要是绿色环保的。选择材料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基本条件和可开发性能,还要了解材料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这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关键和前提。只有通过筛选的材料才能确保绿色产品的品质。

(二)在设计服装的初期,要充分考虑其材料的回收性、价值大小、处理方法及进行再利用的结构工艺性等。

(三)在设计之前必须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如此才能设计出可控的最低成本的绿色服装产品。

(四)在服装制造中要保证清洁环保的生产过程,要尽力降低所有生产环节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必要条件。

(五)设计自然健康的服装效果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必要手段。设计师可以灵活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对服装的各个方面进行设计。

(六)推行绿色包装理念。一般包装结构都会选用易处理、可以回收利用或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它不仅使服装产品的绿色形象更加丰满,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七)建立绿色营销策略,提倡并引导大众绿色进行消费,充分拓展消费市场,促进绿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其中要包括产品中一切技术对策等相关数据与知识,例如服装的材料成分对环境的影响,服装在制造、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绿色服装产品的评判标准和经验教训等。

三、绿色设计的策略

(一)色彩可以对人产生从表面到深层的巨大影响力。绿色设计的色彩当然就是绿色,它是大自然的本色,能直接表现出自然的纯洁美好,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为此,在服装的色彩设计上,设计师在注重色彩配置寻求美感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生态服装色彩环境,满足人们崇尚大自然的心理需求,加强服装的个性情感作用,达到诠译时尚的目的。

(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保健性面料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纺织品开发的主要方向,这为实现绿色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主要材料选择纤维,它在生长过程中未受污染,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成品可回收再利用或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具有一定保健功能。设计者可以在设计中强调材质的天然特性,发挥材质的自然魅力以避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三)保证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严格按国际环保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首先要做到质量合格,其次在生产环节中符合绿色标准,严格控制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必要条件。服装的包装材料多种多样,在确定方案和结构时,应选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它可提升产品绿色环保的整体形象,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废弃后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绿色服装设计的特点

(一)绿色设计要从材料来源上减少废弃物,优先提倡环境保护,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二)绿色设计要综合考虑使用结束后的回收与再利用,这样有助与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三)绿色设计的产品能得以充分使用,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无形中保护了自然资源。

(四)绿色设计能最大程度的保护使用者的健康,贯彻用户至上的商业理念,提升品牌效益。

(五)绿色设计有效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同时解决了污染与治理的两重矛盾。

五、绿色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

(一)简约主义。现代设计中商业化倾向严重成为资源消耗过度的主要原因。要提倡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材料的浪费。在设计中倡导节约为美的观念。设计者在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力的同时,要做到最简洁,最准确,最凝练的风格。既能有效提升服饰美感,又能使产品独具一格不落俗套,用最少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益。

(二)环保主义。这种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运用上,利用废弃物作为材料来源进行创作,通过构思重新利用,既凸显出一种怀旧风格,有符合节约的先进理念。或者使用新型材料来展示设计,可重点表现服装的强烈时尚感。要以维护生态平衡为首要任务,考虑环境因素,在设计中出现了大量使用各种仿制服饰来替代真实野生材料,是设计者对环保做出的最有力的回应,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

(三)自然主义。自然简约,是绿色设计的新兴风格。这种设计很恰当的表达了当今社会对于自然生活的追求。其自然朴素的设计语言,通过对服装的重新塑造而生动表达出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设计者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愿望。

六、绿色服装设计的方法

绿色设计的围绕着服装的各方面应用与要求而展开。其前提一定是设计理念的绿色环保。设计风格可以是多元化类型丰富以表现服装的时尚感和潮流性。其次要以穿着舒适为目标,打造符合人体美学的环保服装。不过分追求新颖奇异的造型,重点表现自然形态的美感。以小见大,在细节设计上体现设计者对服装风格的把握以及自我创新和自我突破。提高服装本身的使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不同穿着的和谐感,在自由搭配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表现出服装的独有特点,既给设计者保留一定的发挥才能的空间,又使消费者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种方式体现了绿色服装不同与传统服装的自主性,也表现了人们希望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深层探求人性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本质,从而对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影响,有利于服装的推广畅销。设计者可以不同用户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搭配,不仅有利于加强服装自身的特色,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进而表现出绿色服装对人体的健康作用。

七、结语

绿色服装设计就是要创造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人类健康的商业环境,具有清新朴素的特殊时尚感。它的诞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理解,它必将成为主流文化,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绿色设计所倡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及全新设计理念,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符合。它是适应时展变迁的高端产品。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产品的不断探索,绿色服装设计将会更加完美,为提高服装行业的整体实力打下坚实基础,对绿色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沈雷.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初探[J].毛纺科技, 2009(2).

篇7

新型城市化建设推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涌现,大量资金主要来源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平台的融资。而这两个方向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首先政府负债问题会越来越大,将来偿还会越来越难,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只会拖延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其次,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使得项目运行效率比较低,从而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由此可见,项目股东的多元化有利于改进生产技术和提升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政府投资体制的改革。另外,中国正面临着能源和环境两大灾难性的危机,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使得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解决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绿色增长”的可持续范式,作为可持m发展的前沿理论,对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PPP模式对促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意义

(1)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减轻债务负担。政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中,政府既是项目直接投资者也是项目的借款人,不能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由此建立城市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并以此为主体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进行商业贷款。但这种做法项目成本高且风险大,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PPP模式的核心为以项目的经营收益为保证,引入私人投资者参与,通过适当的政府优惠政策进行的一种融资模式。它既为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庞大的资金需求,同时又大大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改善财政收支状况。

(2)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合理分担项目风险。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参与者众多,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是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分配与收入结构相匹配。在PPP模式中,根据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不同特点,把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处理该风险的一方,从而使整个项目的系统风险最小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3)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约束政府行为,打破政府垄断的局面。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私人投资者的引入,由政府垄断的局面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转变,给社会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2 绿色增长演化历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学者研究视角由不可持续轨道向良性发展轨道转变,绿色增长作为典型的研究理论经历了四段式演进历程,如图1所示。

3 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

绿色增长不是单一性的技术改革,而是要求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角度上转变。技术创新、投资方式和政府政策是实现绿色增长的三个重要来源。技术变革涉及一系列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对传统技术的替代;投资方式主要指由单一的政府投资向政企合作的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有利于提高项目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监督水平。绿色增长的实现不仅需要结构性变革和技术效率的提升,还需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要点,传统的绿色增长政策主要包括研发补助和污染定价,随着实践的推进,诸多学者已经开始从市场、技术和环境三个领域对绿色增长政策进行探讨:(1)市场政策主要围绕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原材料价格低、质量差不利于绿色化转型展开;(2)技术政策是指提高环保产业科技水平,保护知识产权,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3)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公众参与监督的地位。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快速绿色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增长为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快、稳、高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矛盾的重要手段。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应关注如下问题:(1)绿色增长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运动,需要社会公众共同监管,构建客观评价体系也成为实践必须解决的问题;(2)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通过制度体制的设计,有效地推进绿色增长的实施;(3)PPP模式在实践中有盲目发展的趋势,对待PPP模式需要冷静的态度与科学的分析。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福利水平仍有待提高,绿色增长是科学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篇8

1 室内环境绿色设计的内涵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等。在设计领域中出现的“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用绿色标志的产品,标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环境或危害程度极小,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回收利用。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绿色标志”。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绿色不仅是局部的生态环保设计,其核心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整个设计系统,也是室内环境的绿色设计的内涵。

2 室内环境“绿色设计”的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由早期喜欢烦琐复杂的装饰转为欣赏简洁明快的风格。在现有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情况下,在设计中要争取对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设计中最重要一点就是:绿色设计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要遵守科学、实用、节约、回归自然、建立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

在室内设计中要强调自然色彩和自然材质的应用,让居住者可以放松紧张的工作状态,在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室内环境中,使其感知自然,回归自然,与绿色自然环境同在,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中我们可看出室内“绿色设计”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设计”在室内环境设计的构思和实施

绿色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争取对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节制地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寻求创造出适宜于人类生存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设计途径和方法。绿色设计的设计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居住者感知自然,回归自然,最终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1 绿色装饰材料的选择

“绿色装饰材料”是指在满足设计的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按“绿色”的要求,室内设计选材上应充分注重建材的原生态,选择无毒无害、防火防尘、防蛀防污染、可降解的建材,加大室内空间设计中自然要素的比重,使室内装饰更贴近自然。世界各地使用生态材料的建筑及建筑室内空间不胜枚举,如印尼巴厘岛的一个学校,主要建筑材料为当地盛产的竹子,使用竹子作为主要的建材,体现出设计师对绿色装饰材料的钟爱和永续生存的设计理念。

室内空间的装饰要尽量简化,不要重复装修。室内空间装修单纯靠装饰材料的堆积是不能够体现出空间的品位与特色,所以在选择装饰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特点,根据使用功能进行选择。如家庭装修中墙体涂料要尽量选择环保乳胶漆,像多乐士二代净味五合一,特别采用创新环保净味配方;多乐士金装全效,具有高效覆盖细微裂纹、耐擦洗等功能,令产品更环保,气味更清新。另外,喜欢墙面装饰复杂的房主,可使用能拆卸、清洗的耐用墙布,从而避免含有化学成分、有毒复合胶漆对环境的影响。

家居室内装饰材料的主要材料――地板,是需要慎重考虑的,由于装饰面积大,质量差的地板甲醛含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选用时以环保为主,环保复合实木地板其硬度、强度、耐磨度、抗变形、阻燃、防水等指标虽然均超过原木地板,与实木地板相比有许多缺欠,但比较经济实惠。

装饰板材要选择环保无毒,国家认定企业的产品。目前,环保材料不仅局限于装修主材中,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装饰材料的需要和追求,企业也不断新开发出新型绿色环保石材、瓷砖,黏结剂、填缝剂、地板胶、免钉胶等,国家环保部门也严格规范使用绿色环保装饰材料产品标识的监管工作。

3.2 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中的陈设

室内陈设是指对室内空间中的各种物品进行陈列与摆设,包括功能性为主的陈设的家具装饰和灯具装饰,还有观赏性的装饰陈设,另外织物、日用品、工艺品、纪念品及个人收藏品、观赏性动植物也属于陈列品范围。室内陈设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起到两个功能作用,一是实用功能,如家具、灯饰、床饰、窗饰等,二是起室内美化作用,如花木、特色挂物等,花木同时起到净化室内空气作用。由于花木本身带有天然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所以作为装饰性的陈设,它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命力和魅力。植物的陈设不仅是绿色生机的象征,也是自然环保元素在室内应用的常见手法。

家具的绿色设计也是环保的主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绿色家具”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衡量标准。所谓绿色家具应是“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即“五绿”技术的综合体现。在家具材料选用上,遵循材料利用绿色化的3R或4R(减量利用reduce、重复利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再生资源利用re-grow)原则,实现家具用材的天然化、绿色化、环保化。绿色家具主要类型有:原木家具、科技木家具、高纤板家具、纸家具系列;不含损害人体的有毒成分,未经漂染的牛、羊、猪等皮张制作的家具;以藤、竹等天然材料制作的椅、沙发、茶几等家具;以不锈钢、玻璃、钛金属板等材料制作的家具。

篇9

篇10

一 绿色设计解读

绿色室内设计要求环境要实现 “社会-环境-人”的统一协调。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的人性化,艺术化治疗,以及注重室内空气品质几个方面合理结合,创造出科学、舒适、高情感的室内环境。

二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空间是功能的物化,研究空间的功能要从使用者行为和心里需求开始。在医院空间设计中我们应该对主要空间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具体的设计。

门诊大厅空间特性:大空间动区。医院需求:通透大气,树立一种权威感,让患者充满信心。患者需求:空间通透,有秩序,人性化导视系统。设有休闲空间,大厅实现多功能化。设计原则:空间需有秩序性引导,采用自然光线。设计手法:立面和顶面材质便于采光。地面铺装注重秩序感和方向感。可加入室内景观及休闲空间。

候诊区空间特性:中空间亚静区。医院需求:希望建立良好的秩序,候诊空间结合走廊和诊室设计。患者需求:安静有序,希望尽快就诊,环境中有设施减缓焦虑情绪。设计原则:空间结构整齐,运动流线通畅。设计手法:使用隔音材料,空间处理手法简洁多呈规则的几何形,并结合建筑空间结构设计。

各诊室空间特性:小空间静区。医院需求:安静卫生整洁的装修,便于清理。利用自然光。患者需求:干净卫生整洁的环境,具有相对私密性。设计原则:在某些需要的科室要有次空间。应注意空间和家具设施的关系。设计手法:家具设施的尺寸保证舒适。在妇科诊室需要建立次空间。

各病房及病区辅助空间特性:小空间静区。医院需求:低能耗设计采用自然光线及机械通风,便于清理干净整洁。患者需求:有私密的空间,通风采光好,有储物空间温馨舒适。有希望早日康复回家的愿望。设计原则:安全舒适人性化的空间。注重空间氛围的创造。设计手法:创造次空间,保证私密性。家具设施尺寸合理,空间多为暖色调。

三 借鉴艺术化治疗的设计

艺术治疗是把艺术形象做为媒介进行心理治疗,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有极大的感染力,作为视觉形象的艺术,可是帮助患者进入到自己的无意识,使患者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治疗或者帮助治疗的效果。艺术治疗种类很多,但将其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通过色彩和艺术品的装饰。

3.1 医院室内的色彩设计

色彩对于提升空间的品质有着美学作用,例如英国的艾金芭拉医院的走廊就是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了走廊一种清新的感觉。

色彩的还有其心里功能,美国色彩问题专家吉伯指出:“色彩治疗的复杂系统和方法被各科医生利用,对色彩的选择使用来治疗疾病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颜色的对患者身心的影响,德国慕尼黑市医学试验证明浅蓝色对高热病人有退热作用,紫色可使孕妇精神放松,橙色可以增加胃口欠佳患者的食欲,淡绿色对烦躁型病人有镇静作用。

德国·杰达瓦医院手术室就采用了蓝绿色,淡绿色也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而医生长时间面对血液的颜色,利用补色也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良好的医疗环境应该重视颜色的心理作用帮助患者康复。

3.2 医院室内的艺术品陈设

对艺术品的欣赏能使人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有利于人的情绪转移。而艺术与医学之间的结合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画家彼得·斯内亚在曼彻斯特医院里的画展便开始了。艺术是情感的表达,积极向上的艺术品对患者有着很好的心里暗示作用,通过环境使患者充满希望,从而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四 注重室内空气品质的设计

4.1 医院室内空气的污染

我们室内空气的污染主要有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的污染。对于医院化学性的污染主要控制好建材质量可以很大程度的祛除。常见的则是物理性生物性的污染。

室内空气的品质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室内环境的良好与否对疾病患者更是重要。对于我们现代的室内空间而言,密闭性太强弱化了空气的自净能力,是加重室内空气污染是一大弊端。因此增加新风量是关键所在,设计灵活的开窗自然通风对空气净化是最佳选择。

4.2 减少生物性污染的设计

减少室内生物性污染的细节设计。一是空调回风口的设计不要对着室内的座椅或者床位,还要高度适中便于清洗。二病房内高于人体高度的家具设施顶面要做成向下的斜坡式这样便于及时清理灰尘。三 踢脚线不要突出墙面以免灰尘堆积。

通过空间色彩划分。生物性污染主要来源是医院内的医用垃圾和人体自身释放的病原菌和微生物,以及生活用水和污水。可以利用空间划分或者使用色彩使医院内的污染区和清洁区分开,预防交叉感染。卫生间的地面和细节处理做到不积水,使污水迅速流走。

加入绿化设计。在大厅和候诊空间以及走廊摆放合适的植物,采用绿色植物净化空气。柑橘、迷迭香、吊兰可以大大的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是最理想的控制室内生物污染的办法。

五 结语

当下是医院改革和发展的时期加之新医学模式的出现对医院室内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绿色室内设计注重室内空气品质,关注使用者的身心健康,重视“社会-环境-人”的统一协调发展势必成为医院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篇11

如今,高校化学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和学生人数较多,实验所需的试剂、化学溶剂种类多、量大,大多实验都会产生废液、废气、废弃物,如果不进行妥善和科学的处理,对实验室及校园的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可能危害全校师生的健康。长期的实验教学,使老师和学生养成了一种实验—污染—再实验的思维模式,大家都认为化学实验理所当然会产生污染。虽然每次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并不多,但化学实验是基础实验,高校学生的人口基数庞大,每一个实验室都是一个污染源,以少积多,产生了很大的污染效应。探讨如何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把化学实验室建设成绿色化学实验室具有重要意义[1]。

2 构建绿色化学实验室

2.1 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基本理念

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创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要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到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和具体运行中。绿色化学的研究就是以系统的科学方法为基础,以预防化学污染为基本思想,综合考虑化学实验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源于这一理念,全年建设一个绿色化模式(从原料到产品,再到产品的终结,即一种化学物品在环境中存在所有的形态,包括环境在内的大得封闭系统)。它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从源头防止污染的产生,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试剂、溶剂、产物等应最大可能的减少使用和生产,或者研究一种相应的处理方法消除这种污染。绿色化学实验室应体现出节约资源的原则,废弃物的无害化与最小量化原则[1]。在绿色化学实验建设过程中,要培养师生的绿色化学的理念,从而制定绿色实验假设的体系或模式。

2.2 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上,应加大资金投入,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安全及设备要求来配备安全设施(如:通风、防火、电源)和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并且改进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2]。(2)在教学中要培养绿色化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绿色化学的理念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节约资源、循环使用、减少三废排放,并运用相关化学原理来治理环境污染。(3)教师要重点讲授有毒性的化学试剂和实验产物,以及排放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危害,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毒有害物质处理的原理和方法。高校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能节约实验试剂药品,降低实验成本,并且能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及创新思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及师生的身心健康[1]。绿色化学的研究原则:一是化学实验设计项目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害的试剂。人文历史论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二是实验应选择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催化剂、溶剂)下进行,即尽量选择水作溶剂,或者无溶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减少任一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环节;三是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即在化学实验设计应尽量选择生成物无害的实验;四是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产生极少的副产物,争取实现“零排放”[2]。

3 实验室的“三废”问题

3.1 实验室处理“三废”现状

长期以来,实验室“三废”问题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大多高校对于“废气、废液、废物”的处理都没有一个统一制定的规章制度,只有简单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实验室操作规则。由于每次实验产生的废液并不多,大都是采用自来水稀释或直接排放的方法,排进了下水道。实验中生成的固体产物即废渣也都是按照普通的校园垃圾处理,放入学校的垃圾桶。长此以往,大家对这种处理方法对环境的危害视而不见[3]。

3.2 加强“三废”处理

废气的处理:实验室所用的各种气体钢瓶一定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和使用规则,要有专人看管,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并且气体钢瓶存放的位置在阴凉通风、空气流通的地方,应远离热源、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包括实验过程中试剂的挥发和生成的废气,如果不经常有效地处理,会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污染实验室环境、减少实验仪器的寿命。实验室应配制通风橱或通风管道,有毒的气体可经这些通风设备稀释排出,避免师生在实验过程中吸收。实验室的卫生要求应严格遵守,避免室内过多的粉尘污染实验的环境[4]。

废液的处理:实验室的有机溶剂应分类存放,并且选择合适的存放容器和存放地点,容器应标明种类、时间等。废液包括清洗容器用的洗涤水、多余的样品、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等。几乎所有的化学实验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而废液中大多含有有机物、金属离子甚至有毒的成分,若不加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会造成环境污染。绿色实验室的构建其中一条就是可以研究新的实验设计来使生成的废液进行中和反应,减少污染。有些乙醇、酸碱废液可以经水稀释排出。有毒有害溶液实验室应配置废液瓶或废液桶,封闭桶口,放在阴凉处,远离热源、火源。这些废液桶应统一交给相关部门集体处理[5]。

废渣的处理:实验室中应对现存的试剂、溶剂、药品定时进行清点,一些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应标明,避免因处理不慎而污染环境。实验室中的剩余样品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实验人员的一次性制品如工作服、帽子、手套、口罩等都不能随意丢弃在垃圾桶内,应放入指定的袋子里,送到上级废物处理中心焚烧。可以循环使用的玻璃器材可以洗涤后继续使用,还有一些耐高温的容器如搪瓷、塑料等可煮沸或高压灭菌。

4 化学毒性试剂的处理

剧毒的化学试剂氰化物、砷、磷、硒、铊等,应单放在剧毒药品柜,标明试剂名称写上剧毒标志,标签要贴在醒目处。不得与其他样品混放,并交给专人看管和负责使用登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必须穿大衣、带帽子、口罩、手套,缺一不可,对有毒试剂操作时还应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睛,以及在适合的操作台上操作。有毒的化学试剂必须有专用的量器和容器,使用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破损造成毒性试剂流出,操作完毕应清洗使用所用器材,且把有毒试剂的残留或生成物都应放在专有的废液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5]。

5 结语

把绿色化学的思想融入到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化学试剂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师生们的身体健康和校园环境保护。加强“三废”的处理是绿色实验室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合理地制定绿色化学实验室体系,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余训爽.浅谈高校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学,2010,8(3):162-165.

篇12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of College Architecture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WEI Xiao, CUI Lul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the global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thought university training. The impact of green building trends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hould be timely relative 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s and reform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core main course; you ca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green concept layout, graphic design, facade and design, choice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aspects.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lleg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1 绿色建筑思潮的兴起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条件,按科学法则和审美要求,并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组织和完善所形成的人为物质环境。它是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场所。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些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比如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气候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对人们的发展产生了大的威胁。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

2 绿色建筑思潮给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特别关注建筑的“环境”属性,它强调利用一切可行措施来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不局限于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是一种更易为普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的概念。

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绿色建筑的兴起是绿色设计观念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要求的同时,优先考虑建筑物的环境属性,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二是设计时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建筑的前期策划、设计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报废后对废弃物的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环节。

3 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设计的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等。它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图1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实践课的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学专业基于绿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学调整和应对策略。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实践类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了解不同类型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各种流线的关系,学习建筑体型处理技巧和方案设计的表现方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绿色设计的技术与手段。

图1 传统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课程构架

3.1 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建筑应选址在远离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的地方,并应考虑使城市在现有的区域以内沿着已有的运输线路集中发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过多功能建筑的开发和保持开发密度来减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状态。为了达到节地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旧建筑改造、城镇废弃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镇中修建绿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开阔地带栽种密集的防护林以保护城市边缘不受不利气候条件的侵蚀。因此,在制定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指导教师就应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题目的训练目标,合理地选择基地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所有场地、场所、场景的特征。

规划布局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规划设计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采暖地区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减少热损失;使炎热地区建筑夏季最大限度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防热。在平面布局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构图与形式,指导教师应提醒他们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建筑朝向与间距、建筑采光与通风等因素。

3.2 平面设计与形体组合

建筑平面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通过墙壁、屋顶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减少建筑结构的热量损失。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组合应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炎热地区建筑平面宜舒展开敞以利于加大通风量;采暖地区平面应集中布置,以减少外墙面积有利于节约采暖能耗。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的丰富感,可能会处理很多凹凸进退转折分割的体形,造成建筑外墙表面积增加,建筑传热耗热量增大。这一过程中,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造型与节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造型的美观与创意,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需求。

设计中建筑的进深不要太大,必要时增设天井,并利用天井来促进以烟囱效应为基础的自然通风。栽种植物来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气候。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园、绿化带等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载了一定的技术功能。

3.3 立面设计与材料的选用

在立面与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常因缺乏对窗地比、建筑遮阳、外门窗节能等概念的理解,为了追求建筑的纯净感、轻盈感、通透感,过度地选择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指导教师应给他们补充这些相关方面的材料与构造知识,有助于他们利用开窗形式、幕墙形式、遮阳构件等技术手段,找到进行立面和造型设计的有效方法。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外墙保温层、外墙材料构造方式等因素可能会对立面造型带来的影响。

3.4 材料与能源

虽然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最后图纸深度通常只要求达到方案深度,但老师亦可在设计过程之中,指导学生综合考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因为材料与能源的选择一定程度要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与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不论结构材料或表皮装饰材料,应选用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选用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庆地区常见的砾石、条石、鹅卵石等进行立面设计的创作与探索。

4 结语

绿色建筑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从人类凿穴为居开始,人类的修建行为与自然环境就一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博弈状态。合理地改造自然环境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肆意地开发与掠夺必定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全人类的发展带来隐患。绿色建筑不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是无论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都应该树立与提高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培养绿色建筑人才迫在眉睫,及时修订与调整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亦可成为对此全球思潮的回应。

参考文献

篇13

2当前雾霾治理的方法

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其主要成分是粉尘。其次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其他有害物质在酸化后形成的颗粒状化学物质。

当下治理雾霾的途径可概括为“开源”和“节流”两种。“开源”,即增加能够吸附、降低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媒介;“节流”,即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1]。前文中所述治理雾霾的方法多属于“节流”,本文将从“开源”的角度入手,以绿色建筑为导向,探讨在建筑中能够吸附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相关媒介。

3以绿色建筑为导向的雾霾治理策略

3.1绿植

将绿色植物用于建筑设计中起到节能目的的做法现如今已普遍被设计师所采用,其主要作用有:①保温隔热,降低采暖空调能耗;②拓展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③维持碳氧平衡,缓解温室效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除此之外,绿色植被由于叶片表面的特殊构造可以吸附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而后借由下雨、浇水或者早上的露珠使附着物随着水的流动流向地面,从而起到空气净化的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绿植可用于建筑屋顶和建筑垂直墙面。在建筑屋顶布置屋顶绿化时,可结合建筑功能,形成屋顶休憩花园。植被以草皮、低矮灌木为主,起到给室内降温以及美化环境、丰富第五立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治理雾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而在建筑垂直墙面中运用绿色植物的实践中,“植生墙”的概念是比较新型的做法,建筑师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扶、固定、贴植及垂吊形成附加于建筑外界面的绿色缓冲空间,不仅能改善视觉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而且能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据研究:对建筑面积约5 000m2的外墙应用植被绿色幕墙,初步估算能减少CO排放量达66.32 t[2]。

3.2水体

水体是建筑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绿色建筑的角度出发,在炎热的夏季,大面积的水面在蒸发的过程中可以带走大量热量,从而降低温度,增加湿度,改变建筑周边的微气候。

同时,水体还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灰尘从空中飘落下来,沾上水,就不会再飘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是,吸附了灰尘的水放久了会滋养细菌,因此,水体的净化也十分重要。实际工程中经常采用炉渣、稻壳等来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体中的杂质。

2014年,水雾除尘净化空气系统,经过多方的论证和改良终于发明成功。其首先用于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通风除尘,效果良好。期望这种新型的技术也能很快的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为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3.3墙体及表面装饰材料

墙体外表面可直接接触雾霾空气,因此,如能采用吸附性强的墙体及外表面装饰材料对于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将起到直接的作用。例如;作为工业废弃物的粉煤灰是吸收CO2的良好材料[3],且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在节能减排和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目前虽然粉煤灰的高吸附性能已被人们所重视,但仍主要集中在废水处理上,在废气处理等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4],至于作为墙体媒介中的一种有益元素吸附PM2.5中的有害物质,在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起步。

除此之外,在2010上海世博会葡萄牙馆的设计中反复使用的软木材料,在体现绿色理念、治理雾霾方面建立了典范。软木作为一种百分之百的天然产品,具有完全可再生性,可生物降解,在隔热、隔音、抗振、防火等方面表现优秀,且在制作过程中,配件,粘合剂都不含甲醛,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最为重要的是软木制成的板材可以吸附灰尘,还可以抵抗细菌和真菌的不良影响,这个优点对于雾霾天气严重的今天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如图1深褐色的葡萄牙馆外墙面就是用当地的特产软木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