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控技术培训学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rick Winslow Taylor)在《科学管理》一书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培训的重要性,当时针对的是工人操作技术的培训,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考量企业培训的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企业现代培训在关注技术培养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的个性因素。因此,对成人培训对象的学习研究,直接影响到培训的实施和效果。本文以成人学习理论为基础,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成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纵观世界的成人教育,以美国为代表的成人学习理论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系统化形成三个时期,成人教育已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术领域。以林德曼、桑代克、诺尔斯、梅基洛为代表的成人教育学家,对世界成人教育理论形成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至此,成人教育理论产生了三个学派,一是诺尔斯的成人教学思想;二是包括麦克卢斯的余力理论和诺尔斯的熟练理论在内的成人学习生活情境理论;三是梅基洛成人学习的观念转换论。其中,影响力最大、最为广泛的是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
1967年,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提出了“成人教育学”概念,他把成人教育学定义为“帮助成人学习的科学和艺术”,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新标志和新技术”。其理论的出发点是区分成人和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成人学习活动和青少年儿童学习活动的差别,诺尔斯提出了确立其理论的四个基本观点。
(一)学习倾向上,成人学习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人格向独立型人格转化
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者和青少年儿童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别。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决定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被动地依赖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成人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教师的依赖性。成熟的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有能力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虽然个别情况下仍然依赖教师的帮助,但是在主导的心理需要上,它们更倾向于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学习认知过程上,成人学习以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为主
诺尔斯认为,个体生活经验在对青少年儿童与成人的学习活动的影响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青少年儿童而言,生活经验主要来自成人(教师和家长),并且很不丰富、全面。因此,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对其学习活动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对成人而言,情况则大不相同,随着个体的成熟和实践活动的增加,成人的社会生活经验日益丰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学习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增大,成人的学习活动不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途径,而是更多地借助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学习任务上,成人学习与其社会角色任务密切相关
成人的学习任务已经由青少年时期的以身心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完成一定的社会职责为主。青少年的学习任务主要是促进其身心成熟与发展,他们必须按照社会的统一要求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对成人而言,学习的任务是促使其更有效地完成他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由于成人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他的社会角色任务,因而对学习的针对性要求很强。成人学习的这一特点要求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必须适应成人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即成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学习目的上,成人学习从为将来工作准备知识而学习向为当前直接应用知识而学习转变
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是指向未来的生活,而成人的学习目的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因而教育活动对成人而言应该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成人学习者能够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带有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
诺尔斯的学习理论主要依据成人与青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特点(主要是人格特点)上存在的质的差异,明确划分出现代成人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的区别。
二、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具有职业性
成人学习者的计划几乎都是结合他们的社会职责,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中心展开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是其学习的主要原因。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简称空管)担负着维护空中交通秩序、防止航空器相撞的职责,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空管技术人员学习是为了适应职业和工作的需要,会把学习和自己的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学习动机具有职业性特点。
(二)学习具有实用性
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之前都经历过专业学习,具备较系统的与民航空管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自学能力。他们重视与本职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加强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意识具有明显的定向性。
(三)学习具有自主性
成人都具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构成包括管制、气象观测与预报、通信导航监视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都是具有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的成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需求,具备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系统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有目的地接受知识。
(四)学习具有经验性
成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已经拥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坐标,对许多事物都有亲身的体验或间接的经历。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构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通常以个人经验作为指导,并且会根据相关经验,判断学习价值,制定学习计划并独立完成。
(五)学习具有终身性
随着民航运输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管理面临重大变革,空管新技术、新机型、新装备不断涌现。民航空管技术人员为了适应民航空管技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促进自己全面的发展。
三、成人学习中培训教师的角色
早在1924年,德国法兰克福工学院教师罗森斯托克认为,成人教育需要特别的教师、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观点,以一般教育的观点施之于成人是不适当的。诺尔斯把成人教师称作“成人教育工作者”,成人教育工作者是“一个负有某种帮助成人学习责任的人”。
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工作者一般行使如下六个职责:
一是诊断职能,帮助成人诊断具体的学习需求。
二是动机职能,创造某种条件,引起成人学习的兴趣。
三是计划职能,与成人共同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
四是资源职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从事最有效的学习。
五是组织职能,建立并管理一种组织结构,有效地制订和实施成人教育计划。
六是评价职能,帮助成人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根据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来说,培训教师的角色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
(一)培训教师是帮助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承担了全部责任,学习者的任务倾向于一种被动地接受教师教导的任务。诺尔斯认为,成人教师是一个促进者而不是一个教导员,是一个领路人而不是一个奇才。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教”,而是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学习,他的角色是向导(leader)、辅导者(mentor)和协助人(facilitator)。在师生关系上,培训教师与成人学习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建立学习者彼此接受的、和谐友好的、开放的学习气氛,双方是互动的学习过程。
(二)培训教师是学习者
在成人学习过程中,成人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时在专业上甚至比培训教师更强。在教和学的互动过程中,成人的实践经验可能对培训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冲击,培训教师不仅要从学习者的实践经验中吸收养分,而且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培训教师与成人学习者对话,从反馈的信息中建立反思意识,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培训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基德认为,如果一个成教教师失去了学习的愿望,那么他实际上就等于失去了继续与保持学习能力的人为伍的资格。因此,培训教师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从师生角色来看,只有培训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者的心态,实现与学员的良好合作与沟通。
(三)培训教师是参与者
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培训往往不同于其他成人,他们大多数都有来自实际工作的经验。培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当作是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培训教师参与的方式可以是交互式,也可以是同步式,及时了解学员所需,了解学员要解决哪些问题。
(四)培训教师是研究者
在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组织以及学员的个体差异等,目的是探索培训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和实施规律,以及指导学员的不同教学模式。特别是对教学材料的组织,教师既要精选教学案例,还要充分调动民航空管技术人员把自己的工作实例拿出来,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和编撰,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工作难题。
四、成人学习理论下的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策略
由于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显现出丰富的多元性,在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个性和优势,以空管技术人员学习者为中心,以空管技术人员学习需求为范畴,以学习过程为教学重点,构建适合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培训教学模式。
(一)以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需求为基点,确立明确的培训目标
民航空管技术人员是承担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责任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他们是带着“问题”来参加学习的,参与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职业能力,能够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决定了培训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而应当“因需施教”。这里的“需求”,不仅包括培训内容的需求,还包括培训教育形式的需求。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依据他们不同的起点、层次和专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内容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突出“学用结合”。因此,在培训目标的确立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以满足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目的为基本价值取向。例如,由于民航空管管制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强度、高风险、责任重大的特点,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神经系统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针对管制人员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锻炼。
(二)融合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将经验作为范例应用教材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拉赛费尔德认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领域建构自己的经验。”成人教育精神之父林德曼也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最有效的课本”。因此,强调在成人学习中高度重视成人的经验已成为一种共识。
成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再接受系统的学科知识。因此,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课程内容要选择那些能够直接提高适应其发展或者现实中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民航空管技术人员都有来自民航空管一线工作实践中的第一手经验资料,例如空管通信、导航和监视设备维护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设备维护经验,学习中非常重视对现场应急处置问题的解决和空管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因此,利用和开发空管专业技术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十分有必要,例如,将设备维护经验作为范例应用教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其“实用性”的学习需要。当然,不同性质的成人培训教育应有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如岗位培训,就要将民航空管的岗位规范、行业规范和标准作为培训内容选择的依据。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应根据空管发展和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需要,选择最新的、最有启发性的、最为关注的培训教学内容。
(三)创设问题情境,相互启发和合作指导,探索参与式的培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创设情境,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课程内容应当更多地设计一些真实教学情景,开展情景化教学。如设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故障案例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林德曼认为,成人教育是讨论式的协作活动。德国人库尔特・勒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指出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和讨论,有助于在个体和主体之间达成理解和认可,于是“小组学习”成为成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成人教育的“教学技巧重在经验――实验室经验的讨论、解决问题的个案研究、模拟联系、试析等,是常用的教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成人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如在空管通信、导航和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开展设备故障案例分析和讨论。由于每个民航空管技术人员拥有的知识阅历、设备维护经验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会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理解和判断。合作学习和相互启发,可以加强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的充分讨论;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可以促进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可以引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促进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共识的形成,以弥补单独学习的不足。
(四)建设民航空管远程教育培训中心,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民航空管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培训教育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以民航行业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建立民航空管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教育,给民航空管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解决工学矛盾。
参考文献
[1]赵亚红.二十世纪美国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轨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高志敏等.成人学习研究考略――基于梅里安的追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张维.世界成人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4][美]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耿金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影响[J].成人教育,2007,(9).
[6]Edited by Peter Jarvis,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Education, London:Croom Helm,1987.
[7]卢维兰.成人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8]李天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6).
篇2
一、数控技术培训现状
因为目前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和其他方面很难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关学校在所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授权后,开展了中短期(时间从1周至3个月不等)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和以CAD/CAM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培训班,并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信赖。参加这种培训的对象,大部分是有关企业组织的在岗职工,目的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技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也有准备求职或跳槽的人员,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
而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目前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由于其实施难度大、硬件设施要求高、师资力量要求高等原因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长期以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基础又不扎实的结果。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培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强教学的时间性与操作性。但是在众多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培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数控技术掌握的关键与否,要在于是否能在实践中掌握技术的要领,在于是否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同时提高技术水准,在于是否可以真正提高数控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我国数控培训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存在问题
1.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大批跨国企业枪滩登陆在国内高起点设厂、将生产加工向中国转移;国内制造企业更是背水一战,大举通过信息化、广泛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必然对掌握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形成了巨大需求。
2.培训体系结构不能满足数控用人企业需求
在数控技术培训方面,很多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操作方面。事实上,作为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操作非常简单。用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精通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工程素质”。这些专业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课堂的灌输,而是要对学生“真刀真枪”地长期实训。各学校由于受到实训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这方面的培训远远不够,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
3.学校数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基本上每个学校的数控教学师资队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数和知识结构的缺乏。目前各级职校的师资队伍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偏低。现在各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是从各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数控专业的理论课没什么问题。但由于数控技术专业是一种新专业,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很少。即使有相应的教材,大部分教师也很难承担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机床维修等实践性环节很重要的一些课程,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和背景知识,本身缺乏数控“工程素质”,也对用人单位的数控人才知识结构缺乏了解,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已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4.数控实训设备条件严重不足
前几年,各学校对数控技术所归属的机械、机电专业的投入力度非常有限;各学校的数控实验室的数控培训设备非常有限。近年来,由于数控人才的需求拖动,各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的是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有的学校实训基地以纯工业加工设备配进口数控系统为主,有的学校以教学型数控设备为主。尽管实训基地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基太上包括或认为应包括以下数控设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以及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然而,由于所能购买的工业数控机床的价格昂贵,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机会少,反而制约了实训效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成本、安全性上考虑,都不适合用于学生的普及教学实验,只能给学生作“认识实验”,不足以给学生进行实训。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买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校期望这些工业数控机床能为培训中心承接对外加工,达到创收和良性循环的目的。但目前还没有哪所学校能较好地解决承接对外加工的市场开拓、数控刀具、工具的投入、培训和生产的矛盾等问题。
5.实践教学教材设计落后
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虽然部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已经逐步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已经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的教材设计上并没有摆脱过于传统的影子,很多教学设计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标准,甚至部分数控参数数据还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因此,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教材设计迫在眉睫。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
地方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地方政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训练条件、支持教师培训和课程教材开发等工作。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职业院校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等,在经费安排上要向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倾斜。
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委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将相关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轮训一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组织开发和编写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教材体系。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
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安排基础培训模块、专业培训模块、任选培训模块三个环节:
1.基础培训模块,加强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基础培训模块中,设置CAD基本技能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和电工电子基础实训。
2.专业培训模块,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训模块中,设置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可编程控制等实训。其中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要求达到初、中级数控车床操作工的技能要求,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在具体环节安排上,安排六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其中两周为课内学时,进行集中实训,四周安排分散实训,即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实训。数控实训不单单局限于课内教学,而是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有机地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课内总学时,而且增加了学生单人操作设备的时间,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任选培训模块,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个性发展。在任选培训模块中,设置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数控机床调试诊断与维护、机械CAD/CAM 等实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去向,可任选一项实训内容,参加相应的培训。整个教学组织完全在实训基地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在现场集中讲授,实训环节采取开放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而且为学生的求职、应聘、试工奠定了基础。
4.注重各课程及实训内容间的融会贯通。在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的安排上,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将各项教学内容贯穿于《数控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内。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刀具刃磨、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夹具设计等内容,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数控车床操作、编程与操作练习等内容均作为《数控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前续课程知识与后续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得以综合应用,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五、结语
我国的机械制造相关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在很多领域都处于学习和摸索的阶段。近些年来,由于PC机在数控领域的应用,及国家大力培养数控人才,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数控技术专业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模式的形成。因此,不断巩固与加强中职教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值得社会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实践教学上,学校与相关院系还要进一步统一意见、加强创新,在根本上提高整体专业能力与学校综合实力,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数控人才奠定充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荃,刘汝娟.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职教研究,2012,01
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同行业更加重视提高智能机械化水平,流水线或生产车间开始大量引入数控系统,体现出了强大的技术优越性。数控技术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以及统筹管理等专业学科知识,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当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注重加强人才专业素质与创新制造能力的培养。但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相比,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缺口较大,这表明开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的教学现状
企业引入并广泛应用数控系统后,劳动效率与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保障。数控系统的操作需要专业的数控技术人员,需要靠更多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依然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第一,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脱节。数控技术是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现实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懂得将理论完整全面地讲授给学生,并没有让学生有感受操作现场的机会,也不重视创造条件增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因而很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无法保持对应联系。看似满腹经纶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岗位后并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十分不利于职业发展。[1]第二,实训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并没有配套的实训基地,一方面是由于院校资金短缺,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周期延长;另一方面也由于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使得实训基地建成后并没有投入正常的运行与使用,失去了教育意义。[2]第三,指导教师的专业程度不高。数控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其中交叉渗透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因而使得整个学科的理论程度较高。想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还需要有一流的专业教师。目前一些高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并没有达到高要求、高标准,整体素质层次不齐,师资建设赶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只能使得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教学原地踏步。[3]
三、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教学的改革方案
第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受传统教育模式或理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教学还停留在教师主讲学生听的阶段。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课堂主体地位,很多学习需求也因此可能被忽视,不同个体的差异化特征也不能更好的挖掘和培养。与此同时,校企之间的沟通合作还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及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素质无法与真正的社会需求相适应。想要改变数控技术的教学现状,当务之急就是改革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积极调整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专业知识架构,并结合企业需求制定能力目标。可将数控技术课程分成四大板块:数控原理及系统板块、数控加工工艺板块、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板块、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板块。正提升来看,这四大板块彼此独立,但又能够形成必要的衔接。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可以由这四部分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师的教法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更有章法,整个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巨大提升。第二,专业实训条件的改革。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实训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数控技能。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应通过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高职院校要首先达成共识,认识到只有加强实践实验基地建设,完善数量并优化设备的性能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发展。当然增加实训机会的方式并不仅仅有一种,高职院校要始终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积极推荐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社会实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亲身体会数控岗位的工作要求与工作标准,了解到数控技术对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所创造的实训条件,在企业的数控岗位上留心学习,认真思考,积极适应岗位要求,也可以赢得未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头脑再聪明、手脚再灵活的学生也有可能最终学无所成。教师应该做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当然也可以做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能简单地将课堂当成一人讲堂,要懂得运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从择选教师之初就应该严加考核,择优聘请。在岗的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多组织观摩公开教学课程,多开设助学助教的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力求将数控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同现代社会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打造专业一流、素质一流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应坚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因素的优化变革,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实训条件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造就大批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发展需求的专业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志,董瑞宝.论综合数控技术——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纵横,2013(4):203-203.
篇4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在“十三五”规划中还将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从而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利于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建议,促进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职业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建设思路
依托苏州高新区政府的支持,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苏州2030”,同时打造一支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1],整合数控技术专业群优质教育资源、“十三五”期间建成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全省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设目标
在专业群建设思路的框架下,从围绕专业群建设工作的“专业群构建”“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运行”5个方面进行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逐步实现以下建设目标。
(一)加强合理化专业群构建
专业群建设规划对接苏州高新区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完善,推动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高端制造业和自动化产业。
学校机电工程系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控技术专业群的构建,数控技术专业群共设数控技术(省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3个专业,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专业专业关联度高。
(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专业群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机电工程系制订科学、规范的专业群各方向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在未来5年,培养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全面发展与多路径成才、终身发展搭建“立交桥”。
(三)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与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调研基础上,以制造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装备制造业技术知识为主,兼顾新兴产业的基础平台共享、核心课程独立、先进技术类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四)建立教练型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和苏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按照“校企合作、大赛引领、国际合作、专兼职结合”的思路,加强专业群、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打造专业群教练型教学团队,形成优质的教练型教学团队。
(五)建设先进的现代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技能教学、技能竞赛、过程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互享教学资源。建立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企业技术为核心内容,通过录像、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技术标准、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等,形成校企、师师、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平台。
三、具体建设内容
根据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专业群构建
构建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主要面向苏州经济产业特点的高端的现代制造业。进一步细化数控技术专业群3个专业专门化方向,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
加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中德职业合作培养机制,完善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校企合作,与日本沓泽株式会社增建2个工业机器人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群组织体系。
信息化手段充分渗透课程教学,各门课程均建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技能考核、实验实训、技能大赛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作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网络共享率,积极与同类院校实现资源互补。
(二)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富有特色的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群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及方法中始终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依托专业群中德及中日合作的优势,建成“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数控技术专业群人才标准、优质实训资源,完善国际IHK职业资格认证、微课、慕课、数字化教材,搭建专业教学、企业培训资源库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进一步加强技能竞赛成果的转化工作。
篇5
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工短缺多达60万。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南方较发达地区,对数控应用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许多企业纷纷高薪聘请数控专业人才。面对当前职场对数控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职业学校无论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都没有理由不去培养数控技能型人才,大量职业学校开设数控专业也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的事情。但几乎没有几所培训机构开设数控多轴加工的培训这样的培训课程。如何在学校当中开展培训是急需攻关和探究的问题。而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如何培养数控多轴加工的高技能人才也是长期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何实施和培训以及教学方法上更应值得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国内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其技术和装备水平,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实现产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
目前二轴和三轴的数控技术的研究和教学都处在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四轴、五轴等多轴数控技术的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原因是:(1)成本高,场地大。(2)对参加教学和培训的教师或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非常高。(3)目前,国内对多轴数控技术的教学还不是很多或者说还不是很系统和规范。特别是目前国内的大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数控多轴加工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依靠外企或国外的设备提供者提供的培训。
笔者针对上海目前的数控培训,特别是多轴以上的培训作了一些调查。主要是在一些有较高知名度和国家级重点学校以及一些大型企业进行调查。具体调研的学校有:大众工业技术学校、工业技术学院、第二工业大学、石化工业技术学校、李斌技师学院等。企业:上海汽车制造厂、上海烟草机械厂、上海机床厂等。
一 数控专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1.数控专业的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高职、中职等教育机构中,针对数控方面的专业主要有机床数控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等。而这些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数控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原理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D/CAM、UG)等。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一般包括: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上机实习、数控编程实习、数控机床加工实训、CAD/CAM应用软件实训、毕业设计等。我国机械、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近几年虽有所改进,但仍相当陈旧。学生所学知识并不是用人企业所需要的,而用人企业所需要的课程学生又没有学习。例如,机械专业的金属切削机床、机械设计、机械零件课程,至今仍在讲授传统的“三箱”和齿轮设计。而数控机床已广泛采用滚珠丝杠、滚动导轨、换刀机械手和伺服系统,“三箱”和齿轮已降为次要位置。又如,机械专业开设的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目前仍然是讲授传统刀具和传统加工工艺。而在数控加工上,一次装夹,即可完成粗精加工。因此,数控加工的刀具和工艺不同于传统刀具和工艺。又如,机械专业学生的金工实习,其主要内容至今仍集中在传统的车、铣、刨、钳操作方面,而企业急需的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的培训,因无实验条件,只能依靠讲授理论,效果很差。
在数控培训方面,很多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操作方面。事实上,作为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操作非常简单。用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精通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工程素质”。这些专业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课堂的灌输,而是要对学生“真刀真枪”地长期实训。各学校由于受到实训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这方面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
2.数控技术培训班
目前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和其他方面很难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关学校在所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授权后,开展了中短期(时间从1周至3个月不等)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和CAD/CAM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培训班,并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信赖。
参加这种培训的对象,大部分是有关企业组织的在岗职工,目的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技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也有准备求职或跳槽的人员,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从这些参加培训的人员结构上不难发现,他们主要是为今后能更好地找到一份工作或者是为了能在以后不被企业所淘汰。而数控加工的高端人才的培训就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学校或单位有这样的培训。
3.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基本上每个学校的数控教学师资队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数和知识结构的缺乏。
目前,各级职校的师资队伍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偏低。据统计,我国高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高职教师比例只有7%。现在各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是从各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数控专业的理论课没有问题。但由于数控技术专业是一种新专业,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教师很少。特别是能承担数控多轴加工的教学、实训指导工作的老师就更少了。
为了尽快提高高职、高专数控教育教师的工程素质,希望由教育部组织,委托有能力的单位来承办“机械工程领域(现代数控技术方向)骨干师资工程硕士班”,以弥补这类人才的严重不足。
4.数控实训设备条件严重不足
前几年,各学校对数控技术所归属的机械、机电专业的投入力度非常有限,各学校的数控实验室的数控培训设备非常有限。近年来,由于数控人才的需求推动,各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的是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但在数控多轴(四轴、五轴)的设备上的投入就相对较少了。一方面,这些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这些设备如引进后还要组织人员去国外进行培训,企业或学校花了人力和财力还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而数控多轴加工的教学和培训,需要有一定的数控专业知识、数控专业英语、编程软件的应用等,又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因为多轴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加工的刀具等,要应用编程软件自动编程。
二 对策
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轴加工的数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只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的“蓝领层”人才的比例将逐渐下降,而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CAD/CAM、MasterCAM、Pro-Engineer、UG等自动编程技术,具有一定的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技能的人才需求将会日益旺盛。
第一,在如何进行数控教学方面,应从目前的教学对象上加以调整,如在大学、高职等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教学,进行一些有关多轴数控技术的理论教学,因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专业知识也比较扎实。在这些学生中开设这类课程既弥补了目前这类专业教学内容上的单一化,又为社会和企业增加新的技术能手。
第二,在教学培训中也应该从目前的数控基础教学中,增加数控多轴加工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
第三,在多轴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在数控专业的编程能力上,加强自动化编程及编程软件的应用。(2)特别是模具专业更应注重零件的造型设计与加工,这就更应从数控多轴加工培训方面着手。(3)整合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各个学校和大型企业现有的设备。(4)也可利用目前发达的网络进行网络教学。(5)应尽量联合大型企业进行产学教研的合作。(6)在软件方面应注重老师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在数控多轴的教学上更应该加强编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第四,还应该有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即在教学经费上、设备上、教学软件等,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6
综上所述,数控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开实践,就谈不上素质,实践是知识转化并升华为素质的根本条件。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仅在课堂上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考虑到前面谈到的数控设备价格的因素,我们选定了一种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并能动态模拟加工轨迹、与数控机床有良好数据接口的MasterCAM软件。利用该系统,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利用MasterCAM进行手工编程,并进行程序校验
数控程序的手工编制是计算机自动数控编程的墓础,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控加工自动编程最终也还要经过后置处理转换成NC程序代码。作为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是数控技术的应用者,更应该是数控技术的开发者。因此要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手动编程是学生熟悉并掌握NC程序基本原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数控指令枯燥、不易记忆,编写的程序又不能得到实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也得不到应有的实际动手的训练。同时对同一零件编程,学生编写的程序会有多种,老师批改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也十分困难。这一难题在MasterCAM系统中就迎刃而解了:只要将NC代码输入该系统,通过加工轨迹校验,NC程序的结果就非常直观地仿真出来了。
二、设置工艺参数,定义零件加工工艺
利用MasterCAM系统中的CAD绘图建模功能绘制生成三维零件模型,或利用该系统提供的数据接口将在其它CAD系统中做好的零件模型,然后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如《机制工艺》、《金属切削机床》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方法,安排零件的加工工序,确定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所对应的不同加工表面的刀具、切削用量、进退刀路径、主轴转速等参数后,该系统便自动计算出机加工余量,并动态显示出和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所对应的不同加工表面的刀位轨迹和机床代码,省去了人为编制NC程序的烦恼。这一过程将数控编程、制造工艺、刀具、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等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不再孤立、枯燥,在数控技术课程中达到了融汇贯通,并在计算机上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巩固了学生的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强化了利用Mastercam系统数控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MasterCAM系统,对计算机计算的刀具轨迹进行模拟仿真
MasterCAM特有的模拟仿真功能,可以进行三维动态仿真加工,每个学生都有模拟加工的机会,省时间、省材料、省投人。在仿真过程中,刀具沿着所定义的加工轨迹进行动态加工,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数控加工的过程,判断刀具轨迹的连续性、合理性,是否存在刀具干涉、撞刀等情况,计算机计算是否正确,加深了学生对加工工艺的理解和对刀具轨迹的认识。通过对照加工后的结果,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刀位轨迹,其加工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实质上,加工刀具轨迹定义的合理与否,与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对不满意的加工结果重新进行零件建模或重新定义刀位轨迹,实现虚拟设汁与虚拟加工。
四、利用MasterCAM系统将刀具轨迹转换成数控加工程序,通过计算机机床接口传送,并控制数控机床进行实际加工
前面所做的工作均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学生还很难将NC程序和实际的加工联系起来,总的理解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感性认识不足,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环节很不够。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将零件的NC程序通过数据接口传至数控机床,控制机床进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NC程序、数控系统、数据接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数控技术人才,应该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据通讯、接口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并得到相应的动手能力的训练.
数控实验室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进行科研项目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为生产科研服务,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及承接加工任务等,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以改善实验室的条件、促进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
参考文献
[1]白钰枝.MasterCAM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11.
[2]隆丽.MasterCAM在数控机床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0,1.
[3]魏国前,范勤,张公平.MasterCAM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49-04
1 前言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广泛应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迫切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人才需求缺口日益增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量和质的需求,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不足。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做保证,因此必须加大力量建立起先进、系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培养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设备、技术、师资和项目资源支持,高职学院如何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建设一个“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实训师资队伍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的生产性实训基地[2],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点,也是高职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
2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基础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基地紧紧围绕数控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进行规划、建设,已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防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航工业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工种(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技能实训基地、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航空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张家界市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控技术专业是湖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湖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湖南省专业评估“优秀”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新校区已建成7600 m2的标准厂房,学院欧元贷款项目购置了3000余万元的数控类设备及软件,包括五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五轴数控磨床、三轴加工中心、数控车、数控铣、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设备等50多台设备,并配套了UG、宇龙多轴仿真软件、VERICUT等CAD/CAM及数控仿真软件,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硬件环境支持。
3 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以学院为主体,以数控技术专业及所属专业群为依托,通过“引企入校”“筑巢引凤”“来料加工”“技术推广”等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先进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
采用“引企入校”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张家界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提供设备、人员、技术、产品,校企合作共同新建张航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改建校内现有数控实训中心,成立张航先进制造有限公司,采用“筑巢引凤”模式,由学院提供生产场地、设备,由张家界天成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飞机起落架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青岛前哨风动工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等提供人员、技术、产品,分别成立天成叶轮制造部、飞机起落架零件制造部、青岛风动工具制造部。
采用“来料加工”模式,成立外协生产部,承接区域内中小型企业产品零件的加工。
采用“技术推广”模式,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技术大师,成立CAD/CAM工作室、逆向与精密测量工作室。
校企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明确配置资源、核算成本、分配收益、管理财产、实训教学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建成后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框架如图1所示。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基地内校内企业、张航先进制造有限公司成立相应董事会,学院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进行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确定不同企业运作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基地产品生产和教学案例的调研分析,协调生产计划和实训计划的组织和实施,最后完成产品生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根据市场对产品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调整产品生产和教学案例。实施学院统一管理下的“专业(群)+基地”运作模式,按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进行布局,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统筹发挥基地的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在学院统一管理下,通过校企合作董事会,构建校企一体化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系,确立管理的方针及目标,明确校企双方的管理职责,实施过程管理控制,严格执行内部审核、质量跟踪和管理评审等制度。
1)校企共同制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市场运作管理标准、生产性教学管理标准、生产过程控制工作标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工作标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工作标准、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使用规程、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标准等管理制度文件,生产教学全面推行中航工业“6S”管理。
2)按照企业生产、管理和运行标准,完善现有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数控特种加工等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培训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五坐标数控车、五坐标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加工实训项目以及逆向工程、精密测量、CAD/CAM实训项目的教学培训标准,校企共同评定教学培训质量。
3)公司与系部共同制订生产计划及培训计划,根据生产计划中开工期、日产量、工位数的要求,安排生产性实训任务。实训过程采用班组管理的模式,教师、技师根据生产项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组织实施生产任务和教学任务,使实训过程不但满足生产要求,同时满足教学、实训的要求。学生既能学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真实的生产,掌握实际职业技能,领略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4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按照“生产导向、能力为本、校企互动”的原则,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生产流程为导向,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德国DMG多轴数控培训标准,校企共同构建“四层次、六模块”的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就业的需要[3]。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和培训体系如图2所示。
5 基地功能建设和内涵建设
基地满足技能培养要求,突出生产性实训
1)承担学院的数控实训及技能鉴定教学任务,突出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现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2)营造生产环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熟悉职场规范,顺利实现零距离上岗。
3)基地承接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任务。
4)实现与区域内中高职院校共享共用,接纳区域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与培训。
基地成为产、教、研结合的平台
1)通过基地的张家界市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先进制造企业、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开展与中南大学、吉首大学等高等学校的联合研究,充分发挥基地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技术服务团队的建设,共同开展和承担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并针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技术诊断,推动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实现协同创新[4]。
2)数控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基地的有利条件,在实训基地的各项实际工作环境中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基地成为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摇篮。
3)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实习实训教材,并开发相应实训项目题库,校企合作开发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仿真教学软件、数控编程教学软件、实践教学微课等,构建校企共享的学生、职工培训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案例库。
基地为学生提供自身发展的平台
1)成立数控兴趣小组,给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场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同时为学院参加省、市数控技术技能竞赛储备人才。
2)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创业活动提供场所。
3)为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岗位。
基地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
1)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引入企业产品生产,在生产计划、生产组织、工艺流程制定、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产品制造,从而成为校企合作的坚实纽带[5]。
2)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培训项目。
3)紧贴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与湖南装备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展装备高端人才研修培训项目,推动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
6 结语
校企合作是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关键,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和受企业欢迎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面对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在于创新机制,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在于基地的功能和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仁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及其管理改革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1-55.
[2]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通知(湘教通〔2014〕176号)[Z].长沙:2014.
篇8
数控车床的身价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一般都是企业中关键产品、关键工序的关键设备,一旦故障停机,其影响和损失往往很大。但是,人们对这样的设备往往更多地是看重其效能,而不仅对合理地使用不够重视,更对其保养及维修工作关注太少,日常忽视对保养与维修工作条件的创造和投入,故障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很是普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控车床的效益,我们一定要重视日常维护工作,创造出良好的维修条件。
1.1人员条件
数控车床电气维修工作的快速性、优质性关键取决于电气维修人员的素质条件。
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要广,要学习并基本掌握有关数控车床的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技术、模拟与数字电路技术、自动控制与拖动理论、控制技术、加工工艺以及机械传动技术,当然还包括基本数控知识;应经过良好的技术培训,数控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针对具体数控车床的技术培训,首先是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和车床安装现场的实际培训,然后向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学习,而更重要且更长时间的是自学;勇于实践,要积极投入数控车床的维修与操作的工作中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要做好维修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提高,从中提炼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学习并掌握各种电气维修中常用的仪器、仪表和工具。
1.2物质条件
准备好通用的和专用的数控车床电气备件;常备电器元件应做到采购渠道快速畅通;必要的维修工具、仪器仪表等,最好配有笔记本电脑并装有必要的维修软件;要有完整的数控车床技术图样和资料;数控车床使用、维修技术资料档案。
1.3关于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故障率,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要分配专门的操作人员、工艺人员和维修人员,所有人员都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建档针对每台车床的具体性能和加工对象制定操作规章,建立工作与维修档案,要经常检查、总结、改进;建立日常维护保养计划,保养内容包括坐标轴传动系统的、磨损情况,主轴等,油、水、气路,各项温度控制,平衡系统,冷却系统,传动带的松紧,继电器、接触器触头清洁,各插头、接线端是否松动,电气柜通风状况等等,及各功能部件和元件的保养周期。
2.数控车床维护保养工作内容
数控车床具有集机、电、液为一体的自动化机床,经各部分的执行功能最后共同完成机械执行机构的移动、转动、夹紧、松开、变速和换刀等各种动作,可见做好数控车床的日常维护保养将直接影响机床性能。数控车床日常维护主要包括机床本体、主轴部件、滚珠丝杠螺母副、导轨副、电气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等维护。
2.1外观保养
每天做好机床清扫卫生,清扫铁屑,擦干净导轨部位的冷却液。下班时所有的加工面抹上机油,防止生锈;每天注意检查导轨、机床防护罩是否齐全有效;每天检查机床内外有无磕、碰、拉伤现象;定期清除各部件切屑、油垢,做到无死角,保持内外清洁,无锈蚀。
2.2主轴的维护
在数控车床中,主轴是最关键的部件,对机床的加工精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的回转精度影响到工件的加工精度,功率大小和回转速度影响到加工效率。主轴部件机械结构的维护主要包括主轴支撑、传动、等。
定期检查主轴支撑轴承:轴承预紧力不够,或预紧螺钉松动,游隙过大,会使主轴产生轴向窜动,应及时调整;轴承拉毛或损坏应及时更换;定期检查主轴恒温油箱,及时清洗过滤器,更换油等,保证主轴有良好的;定期检查齿轮,若有严重损坏,或齿轮啮合间隙过大,应及时更换齿轮和调整啮合间隙;定期检查主轴驱动皮带,应及时调整皮带松紧程度或更换皮带。
2.3滚珠丝杠螺母副的维护
滚珠丝杠传动由于其有传动效率高、精度高、运动平稳、寿命长以及可预紧消隙等优点,因此在数控车床使用广泛。其日常维护保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定期检查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轴向间隙: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控制系统自动补偿来消除间隙;当间隙过大,可以通过调整滚珠丝杠螺母副来保证,数控车床滚珠丝杠螺母副多数采用双螺母结构,可以通过双螺母预紧消除间隙;定期检查丝杠防护罩:以防止尘埃和磨粒黏结在丝杠表面,影响丝杠使用寿命和精度,发现丝杠防护罩破损应及时维修和更换;定期检查滚珠丝杠螺母副的:滚珠丝杠螺母副剂可以分为脂和油两种。脂每半年更换一次,清洗丝杠上的旧脂,涂上新的脂;用油的滚轴丝杠螺母副,可在每次机床工作前加油一次。
2.4导轨副的维护
导轨副是数控车床的重要的执行部件,常见的有滑动导轨和滚动导轨。导轨副的维护一般是不定期,主要内容包括:
检查各轴导轨上镶条、压紧滚轮,保证导轨面之间有合理间隙。根据机床说明书调整松紧状态,间隙调整方法有压板间隙调整间隙、镶条调整间隙和压板镶条调整间隙等;注意导轨副的:导轨面上进行后,可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并且可以防止导轨生锈。根据导轨状况及时调整导轨油量,保证油压力,保证导轨良好;经常检查导轨防护罩:以防止切屑、磨粒或冷却液散落在导轨面上引起的磨损、擦伤和锈蚀。发现防护罩破损应及时维修和更换。
2.5电气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
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是机床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伺服与检测装置、PLC、电源和电气部件等,其日常维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检查电气部件,检查各插头、插座、电缆、各继电器触点是否出现接触不良,短路故障;检查各印制电路板是否干净;检查主电源变压器、各电机绝缘电路是否在1MΩ以上。平时尽量少开电气柜门,保持电气柜内清洁。
(2)伺服电动机的维护。
应用于进给驱动的伺服电动机多采用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其特点是磁极是转子,定子的电枢绕组与三相交流电枢绕组一样,但它有三相逆变器供电,通过转子位置检测其产生的信号去控制定子绕组的开关器件,使其有序轮流导通,实现换流作用,从而使转子连续不断地旋转。转子位置检测器与转子同轴安装,用于转子的位置检测,检测装置一般为霍尔开关或具有相位检测的光电脉冲编码器。
【参考文献】
篇9
1.“蓝领层”——“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
数控编程工艺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能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金领层”人员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7.89%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职及以下学历,63.16%为高职学历,仅有13.16%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15%。可以看出,企业对中职和高职学
历的人才需求量最大,故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从人才市场招聘的员工的占18.42%,网上招聘占13.1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55.26%,通过中介机构招聘的占13.16%。这说明:
1. 职业院校是企业招收对口专业员工的主要渠道,所以职业院校应该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也要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2.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四、对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关注度为60.53%,对职业素养的关注度为65.79%,对学习能力的关注度为60.53%,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关注度为21%,对创新能力的关注度为50%,数据表明,企业最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在业务方面和专业技术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具体而言要思想积极,政治素质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造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善于钻研,谦虚谨慎,勤学好问,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业务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生活作风正派,人格健全,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整体观念强,有团队协作精神。
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准确了解我校往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利用此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整体情况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综合评价为60.53%满意,34.21%一般,5.26%不满意。数据说明数控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反应良好,基本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较为认可,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数控专业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总体来讲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企业的要求有距离;
3、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距离;
4、学生专业面不宽,造成就业口径过窄。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紧扣两个环节。要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决定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架构必须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把岗位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充分“对接”。
2、完善和加强数控专业的实训室建设
我校数控专业虽然有了多个实训室,但是在设备数量上和设备先进性上还有差距。还应该建立数控综合实训室,包括数控线切割机、数控雕铣机、快速成型机等设备,以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体系,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 虽然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实训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实训设备条件也相对较好,但是和企业的真实环境总是有距离的,作为学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我们可以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中坚持学校走出去,老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课程要走出去。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作高层次的学术报告,也可以请有公司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我们的学生讲学,一些课程也请外面工程师来上,甚至可以让企业办到学校来。
篇10
一、数控的含义
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运动轨迹和外设的操作时序逻辑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操作指令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处理生成的微观指令传送给伺服驱动装置驱动电机或液压执行元件带动设备运行。它是实现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基础,是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技术的一个典型范例。
二、中职机械数控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数控专业都是由传统机械专业改变过来的,大部分沿用传统机械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再增加数控原理和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等课程,毕业之前考一个数控机床操作等级证,基本还是传统地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体系。理论课的学科本位体系,存在理论教学内容深而多的弊病;专业基础知识多而散,有些与数控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之间关系不大;课程管理模式单一呆板。
当前我国中职数控教学滞后于社会及市场需要,主要是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就导致数控专业学生的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例如缺乏工艺意识,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其次,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例如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典型数控设备,对设备的硬件结构和数控系统的原理缺乏了解,难以胜任设备的维护工作;最后,学生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例如对部分常用操作软件的应用不够熟练,缺乏高速切削技术概念。
由于数控专业学生存在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引出了当前,中职学校数控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专业师资严重短缺,相关课程开设不足;二是实习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类型单一,且往往落后于企业;三是相关教学软件少,没有适用的高质量教材,教学模式各异。从国家相关部门对中职学校的数控技术类职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发现,虽然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但始终不能满足我国数控人才的需求。
三、机械数控加工的基本内容
比起普通机床加工,机械数控加工技术使用自动化的管理技术,是一种具备高效率、高精度等优点的机械加工手段,是现代加工制造业的主要技术手段。现代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联结自动化系统和通信传感技术,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与传统机械加工手段比较,实现加工制造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减少和操作人员的操作方式的简化和高效,迎合了F代加工制造业的社会生产需要。
四、中职机械数控教学方法改革
(一)在课程内容上,采取“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
(二)理论与实践并举,培养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需要理论进行指导的。数控教学更是如此,只有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在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可以接触生产式的技术培训。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在实训中对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了培养学生在理论方面的能力而忽略了实践操作将是决定因素。所以,在讲述数控技术这样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和技术的时候,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的更新。凡是学生不需要的,就是应该考虑放弃的,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就是应该考虑要加强的。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应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数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 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学校根据公司提出的培养目标,针对企业实际需要培养毕业生,在毕业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后,最后的一段时间双方在师资、教学资源上进行共享,学生全方位接触公司的数控产品,进行实际操作。这样这部分学生进入公司工作后,上手很快,立即可走上工作岗位,显示出较强的适应性。
(四)在教学方法上,以项目教学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将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加大对机械制造业的需求。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是实现较复杂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的一种技术,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整个制造业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49-03
当前,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走在民族地区的前面,面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民族地区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加大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力度,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做法,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进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探讨民族地区数控技术专业建设。
一、课程建设
目前,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如数控专业教学大纲按照普通课、专门课、实践课和毕业设计四个传统的教学环节来进行,学生在校学的东西到企业用得很少,甚至用不上。为此,需要开发现代数控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进行专业建设的调研,其中调研包括两个方面:产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调研。
(一)产业背景调研
根据五年及中长期建设计划、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以及广西重点产业进行产业背景调研。
1.汽车产业:重点建设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东风柳汽商用车、一汽柳特卡车、桂客集团中高档大型客车及纯电动公交车、柳州运力专用汽车等,以及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轮胎、轮毂等零部件产品。扶持柳州五菱集团、方盛实业组建超大型零部件集团,桂林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
2.有色金属产业:重点建设平果铝结构调整、金川防城港有色金属原料深加工、有色集团梧州30万吨再生铜和30万吨再生铝、桂中铝深加工基地、百色新山铝工业园铝深加工产业群、华银铝结构调整、南南铝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桂东电子铝光箔、河池南方有色铅锌联合冶炼、河池金山100万吨多金属回收等工程。
3.机械产业:重点建设柳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玉柴新一代高效节能系列柴油机、桂林数控机床及铸锻件、上汽通用五菱高效节能小排量汽油发动机、桂林多功能系列农林机械、梧州海洋起重机械、贵港船舶机械装备制造等工程。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为依据来定位是否专业要新办,专业建设是否要调整。
理顺产业关系链,核心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关联产业有原材料制造业、零部件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服务业有生产、广告服务、咨询服务、维修服务、展览服务、金融服务。
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及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汽车和船舶;电站、输变电设备及电子设备;工程设备及起重输送设备;农用机械设备;环保设备及绿色制造业;机械加工设备;化工建设设备;轻工食品机械与设备。
关注几点:制造业产品结构提升,如汽轮机、柴油机(欧Ⅳ)、风电设备;产品特征变化,如大型、复杂、有色(金属);技术领域转移,如加工对象、加工材料、加工设备;企业需求细分,专业方向变化课程内容调整;订单班课程更换;技术服务解决工艺问题;品牌宣传合作课程和教材。
由以上得出:已办专业如何调整?专业领域内未来是否会产生新岗位?
(二)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的目的获得毕业生就业岗位、岗位上具体工作项目、岗位升迁的完整准确信息。人才需求调研四步走:
1.拟定调研方案,调研对象:企业人事经理、毕业生本人、车间(部门)领导、公司领导。企业分类方式:按规模(销售额),按性质(国企、民企、私企等)调研样本选择。企业类别构成与就业企业类别构成相符。约20%毕业生。方法:以信函调研为辅,以实地访谈为主。
2.获得就业岗位及岗位的升迁,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信息。发出信函向人事经理获得岗位名称、级别、人数、岗位职责。就业岗位规范化处理:按国家标准和企业共识处理获得规范化岗位汇总表。岗位升迁情况:实地走访毕业生,获得岗位升迁路径图。
3.细化工作岗位项目,实地调研毕业生、车间管理人员,获得具体到对象、设备、软件、产品、工作部位等的几十个工作项目。
4.征询企业毕业生的整体意见,企业对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建议。
人才需求调研成果一:就业岗位、就业面向上,面向东盟先进制造业,重点是广西地区能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主要就业岗位――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员、数控程序员。次要就业岗位――三坐标测量工、数控机床维修工、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工。成果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先进制造业需要,初始就业数控机床操作(中级)等岗位,2~3年后胜任数控程序员、工艺员、三坐标测量工等岗位,顺利迁移向数控机床维修工、数控机床装配工、数控机床调试工等岗位,具备数控技术相应工作经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果三:企业要求企业对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一是学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要关注诚信、敬业教育,肯吃苦、善沟通的职业素养比专业能力培养更为重要。二是就业时要有工作经验,减少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时间。成果四:毕业生建议,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建议。一是入学一年,基础课内容深,专业还没入门。二是学校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真实的生产、制度环境差距大。希望增加校外实习次数。三是课程内容对就业岗位工作帮助不大,理论过多,对工作直接帮助的内容少。四是实训机会偏少,实训机床与企业使用的机床在先进性方面差距较大。成果五:岗位工作项目。具体见表1。
调研结果最突出的问题,75%以上的企业都希望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关联度过低,这是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两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岗位工作项目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课程体系框架。
第一方面,一是成立课程开发组,由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二是分析工作项目四要素:对象,通过工作过程使之按要求发生改变,形成成果;工具,劳动工具;规范,工作的规范;要求,对工作成果的要求。三是归纳并形成技术课程,将四要素相同的工作项归纳在一起,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四是提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数学是一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要引入计算机、模拟与思维判断技术,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入学初期的“看企业,讲专业”认识学习;二年级期间4个月顶岗实习;三年级的毕业顶岗实习;车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机床实训、有利于双证书制的专业技能实训。通过这样系统化设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工作经验,获得了职业素养的系统化培养。
第二方面,一是确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入门学习阶段课程与新学徒特点相对应;专项学习阶段课程与普通技工特点相对应;综合学习阶段课程与高技能人才特点相对应。二是对专业课程按阶段分类,入门学习阶段课程:专门知识、基础技能训练;专项学习阶段课程:专业基础理论、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学习阶段课程:综合技术及技能训练。三是整体调整,同一阶段课程排序原则: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及均衡使用;针对专业教学要求,调整基础课程的安排。具体见表2。
课程体系特点:人才成长课程体系框架结构;校外实习职业素养阶段深化、全程贯穿;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基础课程。三个阶段中相互融合。
二、师资队伍建设
许多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师资短缺,素质参差不齐,具备“双师型”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特别是广西有些数控专业教师是由其他专业再上岗培训转过来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有待提高。还有现阶段突出问题是“双师”素质难提高,兼职教师难到位,使得“双师”结构难形成,成为制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所以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围绕三项核心能力培养,即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理论上并非每位成员全面优秀,而是校内外各具特色成员的融合形成整体的优势;操作中并非每位成员经历各类教学科研工作,而是通过沟通与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启动双专业带头人运行机制,在类似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流动工作站。学校方可通过工作站,在运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暂行规定》、《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暂行规定》、《双师素质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轮流选派专任教师到工作站顶岗实习,从而培养专任教师的工程素质。企业方则可利用工作站与学校合作,邀请技术能力强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技术培训项目等,为企业推广CAD/CAE/CAPP/CAM/
PDM等新技术的应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另外,建立数控技术专业理事分会,成员单位应该是有用人需求的企业,由企业推荐工程技术员、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更贴近企业要求。将专业团队建设成为:拥有1名高水平的专任专业带头人、1名来自行业或企业的数控技术专家兼职担任的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人才库资源在30名以上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优质教学团队,确保兼职教师能承担50%以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学校由于现有的体制和政策规的限制,很难引进高技能的数控人才,为此,应打破人才所有制局限,积极引进各级各类人才。由于物质条件无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引进外地各种人才尚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首先应秉承务实灵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实施智力引进战略,通过人才短期服务的智力引进方式,以借调、返聘、兼职、聘请咨询指导、参加技术攻关或技术入股等形式,把引人和用人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人才资源开发渠道。其次要大胆走出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骨干去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接受教育,通过实地考察、锻炼、短期培训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的技术骨干。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来民族地区投资,这就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引进急需、短缺的各种优秀人才的契机。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按照现代先进制造企业生产型车间的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采用了6S管理模式,使之既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同时又是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类工种岗前培训或售后服务培训中心,为企业解决企业岗前培训成本过高或售后技术服务的问题,开展校企合作,形成双赢的长效态势。
比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技术制造中心由于建设理念新,技术基础雄厚,实训中心所涵盖的数控技术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主动提出与学校合作,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现有资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赠送数控系统软件,免费培训教师、免费派工程技术员到学校做技术指导等,共建西门子数控技术应用培训中心,承担西门子公司西南片区数控系统的售后服务及培训任务。还有,连续三年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为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开设“订单班”,主要对该公司员工进行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维护维修及安装调试的岗前培训。这一合作项目,为企业有效降低了岗前培训成本,深受企业欢迎。再有,与上海特略精密机床有限公司合作,为其培养能熟练使用本公司生产的中走丝数控线切割机床、熟练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操作工和售后服务技术员,完成其“销售机床的同时配送熟练操作工”的捆绑销售策略。这一合作项目,帮助企业有效提高了销售量,也为买设备方解决了后顾之忧,更为学校每年就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三方共赢。
建设实训基地的新思路,既要具有培训、生产、科研等基本功能,又要按就业岗位职业环境特征构建职业教育环境,体现专业能力集成化训练要求;参照全国技能大赛的现场布局,建成集讲授、信息收集、讨论、实施等一体的新型教室,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前准职业性训练。用开放性思路引入企业资源,解决部分难以承受的高投入高维护问题。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赢得企业支持,共建校内实训室。将企业品牌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赢得企业出设备,学校出场地,改善专业实训室条件。
四、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
大中专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对学生进行两年的素质教育之后,利用第三年的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层次浅,再加上学校设备的匮乏又没能掌握专业技巧,最后推荐到社会上受到了一些企业的排斥,以致最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只能转行或从最基层做起。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不局限于一家企业,也不局限于一种形式。“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广西常见的校企业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
顶岗生产实习模式。这是最传统的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接收能力,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生产是实习。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
学校和企业办厂模式。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产品和原材料等,学校提供厂房和提供顶岗学生,这样获得双赢,企业免了厂房租金和获得廉价劳力;学校不用投入设备和实训耗材就能完成学生顶岗实训。另一种就是企业租赁学校的设备进行生产,师生可以参与其中,但参与度不高。
学校投资企业合作模式。例如,学校投资购买的大型数控设备放到有这方面要求,而自身加工能力不足的企业。这样既企业解决了对自身产品加工能力不足,追加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大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花了大价钱,因揽不到活做,而实训耗材又昂贵,只能当展品见人就摆“阔”的境地。设备投到企业去学校师生都能见识这大家伙在实际的生产中威力,同时也为学校创造收入。
企业来料加工模式。企业提供图纸、原材料;学校用自己的设备,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加工。这种方式涉及面较小,真正的零件只能由技术很熟练的几个学生来加工,如果大面积铺开的话学生做废的零件远远比做好的多,学校赔不起,而且企业产品零件是有生产期限的,使用的设备又有可能与教学任务有冲突。
”订单“模式。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岗位要求的知识结构及岗位要求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需求人数进行编班,有针对性以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进行学习培训。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上汽通用五菱班就是这种性质。但是,同上海特略的“订单式”合作是一个较深有着持续性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除服务上海特略公司外,还为其他的客户服务,因上海特略公司自己生产制造的数控中走丝线切割机床有着自身的市场优势和生产特点,当客户买其机床后还派送熟练的操作工,客户不再需要新设备投入时还要派人熟悉才能生产。一般的“订单”式合作,用人企业到一定规模后不再招人。而上海特略的做法,不但是机床产品销出去,而且人也送去服务了,因而用人是源源不断,也是有持续性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就业,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12
1.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及其专业群主要服务产业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而江苏省的机械装备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具有较强的制造和配套能力。目前,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的主导产业发展重点高端装备制造业。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旺盛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7.4%。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持续投入,且力度加大,每年重大专项将带动资金投入100亿以上。不仅带动了我国国产数控机床及其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的市场发展,也为国内数控系统生产厂商不断发展自己的技术,扩大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为此,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正是适应了全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2.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我省未来制造业将日趋国际化,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基本特征,新产品的制造将会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技能人才的技能适应性也必须从简单工种到复杂工种、从单一工种到交叉复合工种、从单一的机械化到机电一体化、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为了迎战电子时代的到来,我市的许多企业正在逐步引进一流的先进设备,如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要驾驭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要求技能人才具有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工艺设备能力、CAD、CAM操作技术、外语水平等。
我们组织力量实地走访了省内地区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分别调研了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无锡海天机械有限公司、卡特彼勒(中国)机械部件有限公司、铁姆肯(无锡)轴承有限公司、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太仓直塘通港机械厂、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高迈特精密刀具(太仓)有限公司、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无锡德士玛射机械有限公司、无锡五洋赛德压缩机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通过对职业素质方面、能力结构方面、专业技能结构方面等的调研,获悉数控技术人才今后还会有较大需求。高层次技术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对社会需求现代制造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前景十分看好。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或修改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控加工现代制造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企业生产需要,面向数控设备操作、数控程序编制、加工质量检验、现场技术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此应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数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学校根据公司提出的培养目标,针对企业实际需要培养毕业生,在毕业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后,最后半学年双方在师资、教学资源上进行共享,学生全方位接触公司的数控产品,进行实际操作。这部分学生在公司工作后,上手很快,立即可走上工作岗位,很快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
2.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1)理论课程综合化
设置综合课程,将平行的理论学科、实验学科和实训学科的有关内容相互关联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在进度上、相关内容上能密切配合,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综合为机械制造概述、钳工技术基础、车工技术基础、铣工技术基础、其他机械加工常识、机械装配常识、机械制造综合训练等7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配套进行相关工种的技能培训;减少学科数量,对利用有限的学时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采取综合学科可以密切几门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大大压缩理论课讲授学时,由于课时少,学科的有关内容揉合在一起,该课程的应用专业进一步拓宽。
(2)实践课程模块化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中的“活模块”是在课程结构最后阶段提供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上强调要面向数控加工技术职业群,根据一个或几个实际需要强化技能知识作为主要参考设置模块。如设置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数控加工中心模块、CAD/CAM模块。每个模块都项目化,包含了数控机床操作、工量刃具的使用、相关图样识读、加工工艺编制、材料特性检测等项目,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从而保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操作平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含公共课和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选修课、企业实习三部分。
3.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在经历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变革、课程标准修订之后,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确定、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受制于班级学生数、教师教学能力、实验实训条件等多种因素,目前应进入实质性推进措施。应进一步扩大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设比例,实施项目教学法、实行模块化教学法。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完善相应地教学评价体系,健全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探索“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目前本专业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教师个体之间能力发展不平衡,骨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培训、产学研等专业发展重点方向的需要;专业教师职称建设不能满足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的需要;专业教师数量,特别是实训教师数量不足。
因此应借助名师工作室、导师制、教学科研团队、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提高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效率,提升专业教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科研、产学研能力;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搞好“工程师、教师”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高新设备的操作、工艺分析、设备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知识和技能,使教师构建实实在在的“四新”能力结构;积极引进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组织能力较强的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方法、知识和工艺带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从而确保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确保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先进性。
5.对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的建议
各学校实训资源配置情况有所不同,一些学校的数控加工实训还是以数控车床为主,铣床为辅,其比例大约是10比1~2左右,随着先进制造方法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受到挑战。数控车削加工将不再是金属切削的主要方法,而适合模具制造的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会越来越多。再次,CAD/CAM的发展使三维设计广泛应用于实际加工,特别是应用于模具制造中,数控铣床与CAD/CAM的无缝对接把模具制造推向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企业对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需求量明显上升,熟练其操作、能编程、懂调试、会维修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鉴于以上原因,作为培养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应逐步加大数控铣床在数控实训设备中的比例,将实训重点由原来的数控车床为主的两轴联动加工,逐步过渡到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为主的三轴联动加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篇13
2007年8月,本人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是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地点是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数控培训中心,该中心引进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具特色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培训者一方面在职业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这种模式重在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才。在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培训中心,数控专业每年只招收6名学员,由1名培训老师专门负责教授这6名学员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样既能使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员,又能保证每位学员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训,大大提高了数控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重视数控实训教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控实训教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教学、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数控专业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数控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在教师数量和实践能力上有待增强。
首先,师资数量不足。各中职学校每年不断扩招,要进行数控实训的学生也随之增加,师生比例逐年降低,造成部分专业课教师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不少青年教师刚刚毕业,虽然有较高的理论讲授水平,但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正规的数控技能培训和实践。这样在教授学生技能时,他们无法结合实际的机台讲授不同的实践技能。
2.学校数控实训设备有限,实训条件相对较差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操作需求。虽然有些学校已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但是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各学校在实训设备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工业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而且这些设备往往以进口为主,但其价格比较昂贵,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相当有限,使得每个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无法保证每位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实训,学生便较难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训效果差。
3.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时间有限
相关调查表明,数控专业的学生至少要有8周(2个月)独立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的实训时间,才能满足企业的基本上岗要求。而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数控实训课程只有2~4周时间,只够完成简单零件的编程及实际加工,时间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很难达到数控实训教学计划的要求。
三、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数控实践技能的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借鉴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加工中心的培训体制,要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数控实践技能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而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正如林德(中国)叉车公司的培训老师,每个老师都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身,即教授数控加工理论知识,同时也教授如何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对数控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并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
(2)深入到企业和生产一线进行实境培训。各学校可以鼓励数控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对口企业和生产一线,了解目前企业常用的数控加工设备和最先进数控加工工艺技术,并积极参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锻炼教师们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可提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更好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2.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各个学校的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加工设备。在数控实训中心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实训要求,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技术实训设备,包括数控模拟培训软件,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受数控加工技能基本训练。
(2)利用数控基地展开实践教学。学校拥有了相应的实训基地,就可以变单一“灌输式”教学为现场教学,边讲边练。比如在林德(中国)叉车公司数控培训中心,数控实训场地就设置在教室隔壁,当老师讲完数控机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到机床实践,遇到问题时可以现场解决并加强指导,这样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形象化地理解和消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数控专业的理论课程所占的学时偏多,而实训所占的学时偏少,学生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数控机床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中职学校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数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多安排一些学时让学生们学习数控编程,通过软件反复模拟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数控工艺方法,并积累编程经验。学会编程后,还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控机床,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加工零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控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编程、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学员的身份参加本次数控加工技术培训,亲身体验了双元制授课方式的优点,认识到目前我们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明确了今后实训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取长补短,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数控人才,符合企业工业生产,将数控专业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