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基础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篇1

二、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

1.观察、探究农村的自然农村的自然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湛蓝的天空、璀璨的星月、缥缈的云雾、绚丽的彩虹、巍峨的高山、连绵的丘陵、广阔的平原、莽荒的高原、潺潺的溪水、奔腾的江河、清澈的水塘、壮阔的湖泊、浩瀚的海洋、苍茫的森林、青青的草原、鲜艳的花草、翠绿的树木,欢唱的飞鸟、忙碌的百虫、矫健的走兽、悠游的鱼虾等等,美不胜收。如果能将这些东西有机地加以利用,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进而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的品质都大有益处。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到农村大自然中去感受,通过深入的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其基本了解农村的大自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亲近农村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养成观察和探究自然的能力。

2.观察和适当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中国农业丰富多彩,相关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对增进学生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品质有重要作用。首先,要通过引导学生参观、观察,为学生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初步认识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初步认识萝卜、白菜等蔬菜作物;初步认识辣椒、花椒等调味作物;初步认识梨、苹果等果类作物,初步认识猪、牛等家禽、家畜等,初步了解这些农业方面的动植物的形态,生长变化的规律、基本功用。其次,引导学生通过亲手种植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养殖当地主要的家禽、家畜来初步获得参与农业生产的经验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养成热爱农业、农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情感或品质。

3.考察、学习农村的传统工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农村形成了很多技艺高超的传统的手工技术和艺术。如木工、金工、编织、刺绣、雕刻、制陶、泥塑、剪纸、绘画,等等。很多传统的技艺、艺术本身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但面临失传的危险。农村学校如果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等适当的时间对当地各种主要的手工技术、艺术做个普查,让学生学习少部分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与艺术,对于这些传统的技术和艺术的传承、学生本人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了解、研究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产业的现代化,而农村学生是未来农村产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为让学生未来真正能够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需要在学校时就初步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相关素养。如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先进典型、发展趋势而对农村产业现代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地的调查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当地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基本经验、现存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思考未来发展当地现代化产业的经验和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可养成学生初步的认识和参与农村产业现代化的相关素养。

4.探究农村的思想文化与风俗习惯农村在数百万年特别是近五千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很多良好的风俗习惯。如农村历史上的思想家的文集、农村宗规、族规、家规、乡约、村约、校规、方志等文本性文献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口耳相传、世代相沿的风俗习惯、基本观念,等等。其中的保护自然的思想,人际和谐的观念,勤劳朴素的品质,热爱生活的信念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请修养较高的老人讲他们的思想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到农村去采风,共同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等方式,使学生对当地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有基本的了解,对如何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有基本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思想文化方面的熏陶,相关能力方面的锻炼。

5.挖掘、整理与农村相关的文学与音乐舞蹈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与农村相关,如吟诵农村的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的诗文,与农村、农民有关的故事等。另一方面,各个地方也有许多民间的故事、传说,有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各地风情的民间歌谣、音乐、舞蹈。这些东西,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养成其良好的品性,发展其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可通过整理、研究相关文献,搜集整理不成文的故事、传说,传唱民间歌谣、弹奏民间器乐、表演民间舞蹈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锻炼,发展相关的素养。搜集、研讨农村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农村都有许多可歌可泣、可敬可效的先进人物。如历史上艰苦创业、乐善好施的先贤,勇抗邪恶和外敌的英雄;现实中勤劳致富的典型,带领民众实现一方共同富裕的先进,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访问相关人物、讨论相关问题来了解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与事迹,从中得到熏陶,逐步养成为农村和农村人作出贡献的志向与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等思想品质。

6.探究农村社会的问题农村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的社会问题很多,如完善农村各类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发展农村生产,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农村社会进行考察、访问等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农村社会的状况、现存的问题与原因,研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锻炼各种相关能力。总之,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村各地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善加利用,对发展学生的涉农素养和其他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体现或渗透农村特色要适当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应当体现农村特色,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适当。

三、农村特色的体现要切合各地实际

1.要切合各地农村或县域实际全国各地的农村或县域各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或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只能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主要教育资源,才能使相关的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切合学生实际各地农村或县域学生相互间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学生之间因年龄、经历等方面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教育需要讲究因材施教,因此,如何使体现农村特色的教育活动基本适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及其他教育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尽可能贯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有机渗透等原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锻炼,从而促成其各方面素养的顺利养成。

篇2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主要由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三种类型组成。其中部分贫困地区农村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相当部分的农村教师专业知识低,难以承担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差。公办教师中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欠缺,加之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上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都不能适应农村教育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专业展,降低了农村教育水平。

其一,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现象非常严重。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师偏多,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相对紧缺。虽然有的学科教师如此缺乏,但相关部门却没有大量招聘相关学科教师,其原因在于教师招聘受到人事编制和县可用财力的限制。其二,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对策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抓手,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1.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新教师队伍质量。在新教师招录上,对师范毕业生实行公开招考;在新教师配置上,在采用提供教师岗位与考生填报志愿相结合的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向农村学校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师范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对于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和硕士学历以上的研究生,要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本着引进人才的目的,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破格录用。

2.政策支持,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农村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大量学历不合格教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学校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优先安排学历不合格教师进行学历教育,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合格。

1.齐全各学科教师。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不齐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引进教师。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所缺学科教师;第二,“一师多能”。鼓励现有教师学习第二专业,培养多种技能,以适应多学科教学。

2.改善教师年龄结构,通过加强农村教师编制管理,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目前教师编制大多按师生比为准,一个地区内城市、乡镇、农村学校相同。但是城乡学校差异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核定编制时,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通过选派大量师范毕业生到学校,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另外,还要通过采取限期与脱离学校的办法,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和年龄较大的不合格教师。一是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公开面向全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

在录用新教师时,必须把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作为选聘教师的先决条件,并对应聘者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以确保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考核考试制度。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度,改一次性资格考核为每5年考核一次,探索教师资格分级认证制度。

篇3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从1985开始,经历了以“乡镇为主”的投资体制到“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的转变,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县级政府。2005年,山西省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维修资金等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分级分担投资体制。这一投资体制的建立对于本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条件特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基础教育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导致各县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1年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了县级政府。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地方的财政收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生均公用经费”调查为例:y市以资源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经济较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401548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p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185000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121.9元;s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且是贫困县,2004年gdp产值为92166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88.7元。这一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不同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农村税费改革使基础教育投资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县级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即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基础教育费附加,这两项教育经费来源的取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对于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无法保障。 

3.教师收入经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山西省各市县中小学不仅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而且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市际、县际教师由于津补贴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较大,教师工资收入的巨大悬殊给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与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9%,2000年这个数字为2.8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而用于教育的资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县乡财政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级财政,2000年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级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担的教育支出则占的比重较大。据2001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实行改革后,虽然投资主体由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但也只是将原来由乡镇负担的经费上移给了县级财政,并未改变县乡两级财政总体的负担比重,以少于20%的财政收入去负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这显然不符合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政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过分集中在县,但县财政薄弱,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各县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领导重视与否等人为因素影响外,还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教育的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滞后、总量不足、资源短缺是山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煤、铁、铝、盐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资源,但因历史社会原因和较差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县是山西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三、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相对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础教育费用更是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比重,以保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2.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的基础事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投入。应坚持“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分担体制。《义务教育法》中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强调义务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不再强调“以县为主”,而今后所谓“以县为主”,更多地指一种管理责任。这就要求今后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担体制。 

为了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分担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山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级财政为主,以县为辅,并在中央、省、地方和县之间规定一个具体的投资比例。2005年《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省级对“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重点补助,两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投资分担体制,确定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来保证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筹措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体制 

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条例,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4.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

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县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投资以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的职责。针对当前山西省农村办学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解决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怀银,焦佩婵.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建萍.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6,(8). 

[4]何玉静,高国普.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8). 

[5]田贤国.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j].理论界,2006,(9). 

篇4

一、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知识、学习音乐。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他们觉得不能创造财富,所以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由于学生家长的期望,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所以,学校一方面考虑升学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家长的“重望”之托,它们以抓学生成绩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升学率放弃,甚至牺牲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一些学校拿教学成绩作为老师的考核标准,一些老师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这一连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会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觉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课最重要。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去。

作为中小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学校讲升学率,家长期望他们跳出农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重视文化课。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通过电视、录音机等这样一些媒介,认识到的也基本都是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其实,对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乐器等,他们应该多了解、应该了解的知识却从未耳闻,更谈不上喜欢与否。

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等与城市相比较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二、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1.转变农村音乐教育的思想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所以,必须要改变长期以来影响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还不够好。要对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分数第一”的观念,树立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培养的思想。还要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一些社会艺术活动或民间艺术节,使家长切身体会到艺术的美和音乐的美,使他们明白音乐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塑造孩子心灵的重要作用。

在改变社会、学校、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随之改变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当各方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时,便不会再以单一文化课成绩来衡量学生和评价学校,这样会激发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需要投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对农村音乐教育进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种渠道,来筹措农村音乐教育经费机制,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教室,配置音乐教学器材,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样,一些音乐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音乐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

3.优化农村音乐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且目前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首先应该稳定在职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音乐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发展有音乐爱好的其他课程教师,鼓励他们加入音乐教师的队伍里,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壮大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当然,单靠农村音乐教师的自我补充和自我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高等师范、中等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专业教师到农村去作讲学、作兼职,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然后再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便不至于使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同时要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毕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少部分,城市学校所需的音乐教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到农村去的观念,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另外,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在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要保存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从农村入手。对于农村音乐教育来说更是便利,对传统音乐文化触手可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适合农村的特点,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共鸣。例如,淳朴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豪迈热烈的北方吹打等,这些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感染也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进行演出,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他们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要实现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科教兴国,一定要狠抓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这是物质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长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任永泽.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5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篇6

如今农村初级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普遍仍是以教为重心、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机械地抄录笔记,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大量的练习,完全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都是在教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应完全服从于教授活动,如此,教学就由双向交流变成了单向的活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低

农村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依赖参考书,缺少自己的思想。有些教师担心在备课中遗漏知识点,就完全按照参考书的框架和思路来备课。老师照本宣科地教学,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学生也难以发现书本之外的知识的魅力。此外,农村老师普遍疏于学习,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今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少年时期正是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多接触外界事物对其语文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所以,农村老师只是每年重复老旧的知识是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

3.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语文都是学生及家长容易忽视的学科。学生们总认为语文十分枯燥乏味,而且分数上升很缓慢,因此常常忽视语文学习。而农村家长则认为孩子在小学已有了语文基础,而且初中开设了许多理科课程,应将学习重点放在比较难学的学科上。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下,初中的语文教师也是相对不被看好的队伍,语文课堂更是缺少观众。

4.传统应试教育束缚了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没有消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照考试的形式、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有些农村老师甚至因为考试不涉及就直接删除了教材中的某些课文。在农村学校,教师评优主要以教学成绩为审核标准,这也影响了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的热情,所以语文课堂一般都死气沉沉,完全无法吸引学生。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对策

1.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说教师的个人素养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加强农村老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措施。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农村支教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大学生投身到农村教育工作中,让这些拥有丰富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的青年在基层发挥才能。另外,要定期为农村的语文教师提供业务培训。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多数城市学校坚持“培训才能上岗”的教师培训措施,相比之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获得同样的培训机会是非常难的,他们自然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因此农村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始终止步不前,也阻碍了教育改革创新在农村学校的推广。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称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本研究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居民不同收入层次,对辽宁省部分农民的收入消费支出情况做了入户调查,并设计了入户调查问卷。在问卷设计中,在农户抽样上考虑尽可能覆盖全面不同收入的农户。本研究在辽宁省共调查300个农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为96.7%。通过对300户农户的调查中把家庭收入分为3万元以下、3-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四个部分,不同收入的农户对消费支出的理解不同,需求层次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等,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安全需求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等。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现在社会中大多数农民在这两个层次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吃的饱穿得暖,生活和谐是人们最基础的生存条件。在调查过程中,不同收入的农民对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差异表现不明显。社交需求包括友情、交情等,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收入四个部分对这个层次需求程度不同,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社交活动相对频繁,而家庭收入3万元以下的农户相对社交活动较少,这些社交活动中涉及的消费支出包括休闲娱乐、人情往来等。总体而言,不同家庭收入农户在这三个层次的需求中表现出的消费支出差异不是很明显,因为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仍较为狭窄,这三个层次的消费需求都是生活最基本的消费支出方面,所以为了做进一步研究,我们要继续分析其它两个需求层次。

尊重需求包括有能力、有信心的个人尊重,也包括有地位,有自信,收到别人的尊重。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家庭收入越多的农户在尊重需求方面表现的越明显,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在分配消费支出时帮助其他农户一起致富,或者购买私家车,修建更好的房屋,担任领导干部等,这类农户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收入相对较少的其它三类农户更多的消费支出表现在购买食品,家庭设备,储蓄等,其中家庭收入在5-10万元的农户倾向于追求更多的尊重,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四个部分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户中,表现差异最明显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例如收入多的农户会创办自己的企业,带动其它三个部分农户共同发展,各自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农村居民中这个观点同样适用。

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支出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层次需求,为了引导农村居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村居民对层次需求的理解。

首先,通过政府公益性培训,引导农村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加深农村居民对需求层次的理解,让农村居民不但得到尊重需求,更要达到自我实现。

篇8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篇9

首先,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教育和提高。每年一次的“迎五一,古诗词诵读会”和“庆元旦“我最棒”联欢活动。以及每周一开展的升国旗活动,主题班、队会,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爱家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等好的品格。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着提高。

其次,学校十分重视师生的安全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倡导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建立健全了系列安全制度、措施和预案。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电、防溺水、防震、交通等安全知识的教育,每天,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温馨提示。尤其关注学生的上、下学的交通安全。每月一次的安全演练。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和防灾,逃生的技能。确保了学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三、在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是教师的配置。近三年,我校共分配大中专毕业生11人,其中本科6人,研究生1人。为我校教师队伍增添了活力,强化了素质。新分配的教师,素质高,有能力,富有朝气,事业心强。他们在老教师的互帮互助下,投身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校为家,艰苦工作。不计报酬,勤奋忘我。作出了卓越贡献。甘新爱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获得河南省应用成果三等奖;甘新爱、来如意、徐秀娟、赵雪杰、李杰等研究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获得新乡市基础教育实验成果一等奖。张立平老师的论文“认识长方体”和多媒体课件“质数和合数”分别获得新乡市基础教育论文二等奖和卫辉市一等奖。来如意老师讲的“火场逃生”获卫辉市优质课二等奖。冀雪倩老师的英语课,获得乡优质课一等奖。徐秀娟娟老师的语文课获得乡优质课二等奖。

第四,学校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大,步子快。学校彻底消除危房, 720多平方教学楼建成后,又投入数万元硬化学校地面,配套升旗设施,安装校园广播系统,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学生,教师提供了良好了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新了一年即将到来,希望全体教师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刻苦专研业务,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为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作出自己的更大贡献。

相信在新的一届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各位家长的配合,我们的工作会做的更好,我们的老师是最棒的、我们的学生是最棒的,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篇10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305

国内刊号:43-1391/G4

邮发代号:上半月刊42-305;下半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教育论坛》(旬刊)创刊于2002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属全国教育科学类核心期刊。杂志每月三期,为宏观教育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校长教育研究。杂志创刊四年,就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文摘》等国家权威媒体上全文转载和摘要文章238篇,在全国1309种教育类杂志中排名第7位,在全国业界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篇11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篇12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建设“教育强县”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契机,在局党组的的正确领导及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正确指导下,以“强管理、抓质量、保均衡、促发展”为主线,狠抓学校内部管理、质量提高和学前教育建设,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XX年度建设计划,改扩建好武源、万水、土地、水东中心幼儿园等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0所村级附属幼儿园,确保适龄幼儿接受三年学前教育率达65%,接受一年学前教育率达99%以上。指导创建4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和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2、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推动建好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城镇达到75%,农村达到60%。

3、高中教育:高一招收新生1400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3000人;推动普通高中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确保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年检合格以上。

4、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小学生100%、中学生达99%,学生犯罪率为零。

5、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体质健康合格率城镇中学生98%,农村中学生96%,城镇小学生96%,农村中心小学93%,村级小学92%。

6、教育质量:小学合格率98%,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一次性合格率95%,7a人数达到1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90%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狠抓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按规定开齐所有课程,力争体艺活动参加市级竞赛参赛项目和获奖人次有所增加。

三、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紧抓机遇,促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

1、学前教育要有新举措

一是搞好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学前教育XX年度建设计划。做强公办幼儿园,力争改建好武源、万水、土地、水东中心幼儿园和禾鱼完小附属幼儿园等31所村级附属幼儿园,努力提高学前三年普及率。召开学前教育现场会,全面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学习资兴、苏仙安仁县、宜章县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中好的经验,创建4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二是规范幼儿园日常管理。推进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按照《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和《湖南省简易幼儿园基本条件》等要求,建立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指导、检查、考核与评估机制。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保教水平。对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分别进行量化评估检查。对于办园、办班不合格的幼儿园、幼儿班进行整顿,限期整改到位,以达到端正办园思想,规范办园行为,改善办园条件的目的。建立幼儿教师用书及教育教学资源审查制度,全县所有学前教育机构都要使用省教育厅推荐的幼儿教材。充分利用郴州市幼儿园网上管理系统构建覆盖全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办事效率。尝试幼儿园划片招生,杜绝恶性竞争。入园年龄不低于3岁,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小学以及今年改扩建的村级附属幼儿园逐步取消附设的学前班。三是积极扶持与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努力争取资金用于扶持和奖励民办幼儿园,着力提高硬件设施好的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力争新批规范化民办幼儿园4所。四是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延伸。探索0—1岁以医为主、教支援医,1—3岁以教为主、医支援教的医教结合新模式,尝试构建3周岁以下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成立县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中心和县婴幼儿保健指导中心,为婴幼儿早期教养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早教指导站可依托幼儿园成立,保健指导站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

2、义务教育要有大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突出解决农村学校资源配套问题,积极推动城乡骨干教师均衡配置,因地制宜,区域推进,逐步提高;优先扶持薄弱学校,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权益;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其入学保障和教育管理;探索进城务工和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三是巩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真学习外地课改经验,努力培养课改样板校,打造有效课堂。四是推进中考制度、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五是加强学籍管理,启动学籍管理系统,严格控制学生非正常流动,加快缓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启动扩容提质工程,努力增加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学位,实行划片招生,确保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就学权利。严格控制城区学校班额,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严格把关学生入学年龄,不准留级,确保不浪费义务教育资源。六是努力建成覆盖面广使用便捷的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管理。

6、开展“6.26”禁毒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7、组织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毕业证验证;

8、召开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会议;

9、组织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工作;

10、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11、参加“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市级征文和演讲比赛。

七月

1、组织参加郴州市第十四届中小学幼儿园(英东杯)艺术节和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选;

2、组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补考工作;

3、组织参加市举办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班;

4、开展农村骨干体育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5、幼儿园改扩建建设督查。

八月

1、初中毕业考试生、地补考(上报组考方案);

2、组织参加郴州市第18届中小学生(英东杯)第一阶段运动会篮球、举重、健美操比赛;

3、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秋季招生工作;

4、开展国防教育,组织高中新生军训;

5、指导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秋季招生工作。

6、开展全县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论文评审活动;

7、督促学平险理赔。

九月

1、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

2、开展中小学生“爱牙日”活动;

3、开展防近宣传周活动;

4、安全隐患排查;

5、开展XX年秋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情况检查,做好开学情况数据汇总上报工作;

6、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7、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考试生、地补考;

8、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和饮用水专项检查;

9、开展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10、征订家长读本,长学校;

11、迎接省项目园建设督查。

十月

1、组队参加郴州市第18届(英东杯)中小学、中职生运动会第二阶段(田径、健美操、乒乓球)比赛;

2、组织学习、贯彻幼儿园日常管理常规和教学常规,开展幼儿教育教学送教下乡活动;

3、开展学校体育、艺术、卫生专项工作督查;

4、开展示范性家长学校评估验收工作和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及百名优秀家长评选、推广工作;

5、举办xx县第28届中小学生运动会;

6、开展庆祝“建队节”活动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

7、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8、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查;

9、开展中小学学校管理视导。

十一月

1、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以及体卫艺与国防教育年终总结、报表上报等工作;

2、组织学前教育年终专项检查,开展农村示范性中心幼儿园评审工作;

3、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查;

4、指导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德育特色示范校、优秀德育案例评选;

5、迎接市级示范家长学校验收。

十二月

1、总结XX年度工作,拟定XX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开展年终考评;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3、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上报考核(9.1-12.31)。

基础教育的工作计划二

教育时刻需要不断的变化,适应不断的形势的变化,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向,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努力的目标,这些都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实在必行,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大踏步前进的动力。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深化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提倡素质教育,希望国家教育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基础教育办公室已经就201X年的工作做好了准备。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魂”,坚持“自主创新”,启动并实施以“百堂新课改探索课”、“百项特色校本教研活动”为重要载体的“携手行动计划”,注重聚焦课堂,重视常态课建设、课程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积极效应,合力打造上虞课改品牌,积极推进我市课改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类培训、二次评比、三项研究、四大建设。

1、一类培训

做好面向教师的学科培训,面向教研组长的主题教研培训。

2、二次评比

(1)以“科学地教、有效地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上下半年分二期开展“上虞市中小学百堂新课改探索课评比活动”。

(2)坚持“以校为本 以效为本”的教研理念,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百项特色校本教研评比活动”

3、三项研究

(1)认真做好对课改实验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全市不同层面学校课改实验进展工作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和评估,及时总结、培育和推广成功经验;对出现的问公文频道题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并提出整改措施。

(2)课堂教学策略和基本规范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索课评选的方式,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样式进行探讨,为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提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3)继续开展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探索全面提高教师“常态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

4、四大建设

(1)课程建设。合理应用好地方专题课程教材,着力完善教材建设。有效地引导学校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2)制度建设。重点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通过“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主题论坛等活动,推行10大措施做实校本教研,改变教研和培训的工作方式,以朴实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3)队伍建设。通过培育、挖掘、宣传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提高上虞教育在绍兴市乃至浙江省的影响力。

(4)资源建设。合理规划,积极组织开发对教师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资源,加强“课改在线”网站建设和利用,高质量地编印《上虞课改》。探索和研究促进城乡课改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工作安排

一月:中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满师及第四届师徒结对启动仪式

二月:《上虞课改》09年通讯员工作会议

三月: 分段进行新课程主题式调研;

四月: 省06规划课题《农村完、村小新课程实施策略》部分成果共享

五月:“科学地教 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探索课评比(一)

六月:“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

七月:“推进校本教研”主题论坛

八月:“网上教研”的工作规律和模式探索

九月: 有效备课行动研究——各学科利用学区学科教研基地开展

十月:“科学地教 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探索课评比(二)

篇13

很多老师在从教较长时间以后教学慢慢变成一种单调的活动,在日复一日的传统教学中,有些老师的好奇心、追求事物本真的原动力消磨殆尽。他们不读书,不看报,甚至很少去思考教育问题,长期埋头于教材与作业之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研究的意识。

另外,教师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习惯、教法习惯、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习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习惯几乎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在自觉不自觉中带动教师每天的生活。缺乏研究意识与习惯,使教师的工作陷入常规工作的重复而无法自拔,科研变成领导强加给部分“积极分子”的任务,而不是全体教师的内在需要了。

(二)教育理论和实践分离的后果

长期以来已形成的一种局面是:理论工作者追求理论构建和创造,实践工作者从事和发展实践。导致的结果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实践基础教育,坐在书斋闭门造车,形成的理论对实践者缺少具体的指导价值;实践着基础教育的教师不研究教育理论,缺乏成为研究者的自觉和能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学校教师没能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切合实际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的指导,因而无法提升自己的实践境界,从而学校也难以通过教科研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果有教育科研的理论工作者“扎根”于学校,与教师们一同努力,相信会有双赢的效果。

(三)科研观念和操作中的误区

教师们习惯性地认为写论文就是科研能力的表现,认为科研一定就要有课题,就是著书立说,写成果报告;认为科研是面子工程,对校长而言是“政绩”,对教师而言则是额外的负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影响中考、升学率等。

教科研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也不愿“屈尊”,认为教科研是“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要求教师要像专业教育理论研究者一样,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科研活动,并以此衡量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师们无法完全用一些自己并不熟悉和擅长的操作程序来实践,也无法用一些高深而陌生的学术话语系统来总结自己的实践,于是就只得敬而远之了。

(四)复杂任务和局限能力的困难

我们农村基础教育担负的担子太多太杂,受外力的影响太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受国家或主管部门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政策法规的影响太大,加在教育、学校的任务、功能太复杂,太不确定。改革开放后,教育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教育观念、教育研究方法及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令人难以选取,难以认清本质性的东西。而目前,新课程改革又风起云涌,理念和理论已先行一步,然而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办学体制、观念调适、教育教学策略却是滞后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在改革大潮中承担的内外部压力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重,学校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复杂,学校教科研面对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

但农村多数教师是“历史”培养出来的教师,无论视野、眼界、学识都有局限性。当初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中,政治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占主导地位。工作以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习惯的形成又限制了教师们的与时俱进,以至于胜任教育科研的教师远远落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们农村教师对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是严重不足的,开展教育研究确有明显的现实困难。

(五)现行组织结构的制约

农村学校的科研如不与教研紧密结合,就失去了先导的意义,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现行组织结构的设立却使教研和科研形成了“两张皮”,严重影响学校科研功能的发挥。教学研究归属省、市、区教研室领导,科研则归属各级科研所(处)的管辖。对应到学校,教研和科研也二元化了。

(六)真正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缺乏

与升学实绩相比,教育科研成果是不易在短时间内显现的隐性劳动成果,这种成果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勇气,更多的表现在老师的素养、学识、思考能力、方式方法等一些难以量化、物化的方面的提高。因此往往难以衡量,也得不到相应的认同、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二、理想中的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科研应具备的特点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科研应该是充满生动的学习气氛、充满思想和基于学校现实问题基础上的创造,应是充满内在的激情和热情的。因此,笔者认为“理想中的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科研”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思考、研究是教师工作的习惯方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角色的多重性,尤其是社会对教师巨大的期望值,使教师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职业倦怠。而发动、组织全体教师共同进行教育科研,在同一目标下各自承担任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研究中遇有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学校组织进行专题研讨,营造出促人学习和思考、使人上进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学习之风、思考之风、务实之风。

(二)教育改革实践有意义、有前沿性

学校的教育科研,应立足于学校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及学校整体改革的全局来进行,选定的课题应站在教育科研的前沿,面向新世纪对学校教育的挑战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科研的突破口找得准,从关系全局而又较容易突破的方面入手;科研的重点抓得准,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学校个性特色进行;科研重点更是基于解决学校现实中产生和发展中将产生的实际问题。

(三)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

只有研究型教师队伍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科研,只有教师富有研究精神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而且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能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科研,主要就是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围绕自身教育实践所开展,是一种“原生态研究”。教师既是教科研的实践者,又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要让教师最广泛、最直接、最主动地参与教育科研,让基础教育呈现出真实、生动、有效的局面。

(四)形成学习型教师团体

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容易导致无序、无效。阅读教育名著、专著、高质量教育论文是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富有人文思想的著作,学习教育理论名著,学习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信息的文章。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品味。还可以请一流的专家来校讲学,让教师直接与大师、名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