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大肆推广,使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学生与我们共同进退、探索、交流的过程。我们还将移动平台加入到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解放我们教师本身时,也更加激发学生对我们这门课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动手实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移动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兴趣
在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老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学生自然会感到身心疲惫。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更加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加入了关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移动平台,利用这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为了提升课堂的张力,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致力于中职计算机微课教育的根本。
(二)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据不完全统计,每所中职学校的学生最少有五百人,而配备的计算机老师只有十人左右。因此,中职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由于师资紧张,每个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又差。计算机应用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是一种需要很强逻辑思维的文化基础的课程。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比较差,记忆理解比较差,因此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心理,又受到更多的外界诱惑。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又是大班教学,所以造成这种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三、学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传统教学理念下,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信任,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见面的机会就是在课上这几十分钟内,下课后也不会再去办公室进行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微课程这一先进理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首次提出的。微课堂的运用一般都是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所以我国是在美国普及几年后才引进的概念,就是将教学和学习混为一谈,将这个新型理念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我国一些专家认为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课程。它的主要优势有三点。首先,在时间上,节约了我们教学时间,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去给我们的学生交流讨论,一个微视频的时间一般只有5~10分钟,所以,我们老师讲课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他们可以去做更多的辅导工作。其次,我们可以用微课一大特性———内容上的精短来解决我们课堂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反映我们教学策略或者是主动活动。最后,微课教学可以集合多种理念,在我们的主题和配套的微课相结合,这是微课堂的微型化,也不是传统的教学视频,而是具有明确指向的教学片段的集合,省去了大量无意义的缀余。鉴于我国现在无线网络和有线光纤的覆盖,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网络资源创造无限的能量。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和学生交流,展开答疑,这样就实现了信息教育在中职中移动平台的试用。
四、利用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是我们对中职生教育的基础,夯实学生文化的基础,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差,而计算机操作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只记得第一步第二步,后面的就记不住。所以我们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十分有成就感,而喜欢上我们的计算机微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创造短而精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观看我们提供的资料的同时,认真学习,完成操作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利用移动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我们原始的课堂得到新的生命。移动微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学习。在我们这些中职学生中,提供更加完整的学习时间,利用学生们手不离手机这个特点,结合智能手机的优点,加上我校全网覆盖的便利条件,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而我们的微学习,主要体现在短而小的教学模式上,虽然说每节课我们只讲述一点点的内容和新的知识,但是我们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这样日积月累静水深流,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解决,充分地解决了我们现在教育资源不均匀的现状,十几名老师绝对有能力解决上百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这就是微课堂通过移动平台推广的好处,既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又让我们的老师解放了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五、结束语
我们作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以新的教学目标、新的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创造新式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树宝.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时代教育,2016(1):92-92.
篇2
在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教学用书,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来实施教学,实验证明效果很好,成绩不错。
一、改革前的课堂现状
1)内容:学科知识逻辑推演导向;2)教学:突出知识目标;3)载体:文字语言图形公式;4)考核:以知识记忆为主体;5)体系:理论实践分离;6)讲课:教师灌输;7)评价:教师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或者理论实践分离,老师是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说学生也没有兴趣参与。比如,课堂中提问题,学生要不是说不知道,要不就是干脆不说话,学生显然没有兴趣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虽然中职学生的素质确实是一届不如一届,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要改变的是自己,将学生吸引到我们这里来。
二、改革后的课堂实施
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改革后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授课对象】2012级营销专业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入校前都多多少少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计算机仅局限于qq聊天和玩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非常欠缺。
【授课内容】文档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
【授课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排版技巧
掌握表格的制作与编辑技巧
掌握图文混排技巧
【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
布置任务一:学校小报的编辑
布置任务二:毕业自我介绍的制作
教师按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
布置实训任务:加班通知的制作(含文本与表格)
实训指导(此过程让学生自愿组合相互讨论)
第二阶段:
布置任务三:房地产海报的制作(给出效果图)
学生讨论分析效果图的结构
教师讲授各部分的制作过程及运用的word处理技巧
布置实训任务:以五人为一组自行设计与完成某一种产品或某个商场的销售海报,要求对顾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较高的制作技巧。
第三阶段:对两项实训项目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在课堂上我们老师不再只是教书而是改为教课,让学生们由以前的“先学后做”改为“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也就是教无定法,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在做导演,采取开放式教学,由于先有了目标,而且与本专业联系很强,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以学生们显得很有兴趣,都跃跃欲试,这个班上有一个同学家里有私家公司,公司业务与本专业联系很强,这个同学因此提出很多实用性的问题,我们就让同学们来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下课以后到市场去调研,去图书馆查资料,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由以前的背动听课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
后来学生们反馈回来说,现在的项目化教学让我们觉得每天都很忙碌,几乎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三楼的资料室经常是被我们班级的学生包了,和项目相关的那些资料几乎被我们翻了个遍,好像自从初中毕业后就没看过那么多的书、那么厚的书,随着项目的深入,难度的增加,我们甚至觉得图书馆里的那些书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了。我们老师也感觉到在学生的各种能力未形成前,指导量大,非常辛苦;在学生的能力基本形成后指导难度大,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都要增强。
2、学生们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所提高
改革实施后,我们用改革后考核体系来验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同学们不管是合作交流能力还是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经过发放的学生调查表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养成属于正态分布,得4、5分的学生占大多数,表明学生的职业核心各能力比改革前还是有所提高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非常优秀,但是比较谦虚,自我评价给自己打出的分比较低,类似的评价在每个分数段都有,学生们都比较谨慎,所以高分段人数比较少。
这种谨慎让我们老师很高兴,在课程改革前同学们对待这种打分都没有兴趣,要么就是默然的,要么就是嘻嘻哈哈的随便打分,有时候老师们对学生呆滞的表情特别急,其实是孩子们没兴趣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学这些做这些干什么,老师要求做,那就做吧,现在同学们在打分时那种认真谨慎的态度是多么的可喜啊,其实,这是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升的表现。
三、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教学改革至此,我们在2012级学生中进行了随即问卷调查,通过对500名学生调查结果分析,80%的同学表示对本门课程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69%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标是用好、管好电脑,让电脑成为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帮手;5%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不是通过国家计算机相关的考试;60%的学生希望本门课程的讲授时间缩短,增加项目实训时间;对于机房讲授与上机一体化的授课方式,有85%的同学认为很好,3%认为—般,8%认为不习惯;39%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在学校期间的计算机水平可以达到解决专业问题;对于现在的教学模式69%认为很好,9%认为一般,26%不习惯;对于教师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学生最喜欢的是主体式教学方法。
篇3
1“互联网+教育”背景作用下的MOOC内涵及特点
1.1MOOC的内涵
所谓的MOOC即为“开放式大型网络课程”的英文缩写。而这种开放式大型化的网络课程从其本质上讲属于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尤其是在课程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丰富性。MOOC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盛行一时的“MOOC热”过后,人们开始冷静反思慕课带来的教育改革和新教学模式,远远比加入慕课要重要得多,开始寻找探索行之有效开展慕课的途径和方法,寻求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1]。使用慕课,高校可以“翻转课堂”,将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翻转课堂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它不仅能够实现两者的衔接,而且可以将两者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1.2MOOC特点
MOOC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它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殊教育的学习模式[1]: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由上述说明,并结合目前存在的课程案例,可知MOOC具有以下特征。1.2.1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的课程信息和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式的,它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学习没有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多种工具或平台参与学习。1.2.2教学资源足够充分针对MOOC而言,其在教学资源上可以说是较为丰富,同时这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实现了共享,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学习者可以根据本身学习的需要学习不同学校的课程教学资源,而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优秀高校的著名教授或者是著名讲师,课程的实际内容更是涉及不同专业的方方面面。1.2.3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MOOC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因此具有非常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这是一般网络主题讨论没有的;它是一种成性的课程,初时仅提供少量的学习材料,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种领域的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来实现。
2当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
2.1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不突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更直接地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同时,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2]。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好几个教学班合在一起同时授课。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所有的课程内容全面讲授,往往在课堂中教师讲授会占取大部分课时,学生学习时间缩短,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去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学习主体不突出。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2差异化教学的缺乏
每个学习个体具有的基础水平是不同的,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在现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是统一讲授的,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屑一顾”,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很难跟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习的两极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样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将会起到阻碍作用[3]。
2.3教学资源单一,教学质量提高较困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在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资源单一,在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单一的教学资源影响学生质量的培养,每个专业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差,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3MOOC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
3.1应用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探究关联主义网络学习观、最近发展区理论、成果导向的评价方法在MOOC课程设计中的作用,提出问题导向式MOOC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方案。关联主义倡导“关注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网络学习观”,它强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不断设计“节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衔接学习[4];“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恰当;成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则更加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而反馈调整整个课程设计过程[5]。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问题导向式的MOOC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教学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课堂的参与度,并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弥补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作出改善。
3.2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践,笔者将探索依据怎样的方式将共享的教学资源校本化,问题导向式MOOC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开展,如何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间大规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等。本次的实践探究力求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从长远角度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法,以期在不增加教师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最终造福全体师生。
3.3应用目标
(1)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去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约束了学生实践操作,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的首要目标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2)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MOOC是在线教育平台最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对MOOC的课程模式进行探索,借鉴MOOC课程模式的优势,并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制定出适合该种校本大规模线上线下结合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并找到一种适合该类课程的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同类院校实施同类课程提供借鉴。(4)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
3.4研究内容
(1)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狭义工具论”、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脱节、应试型教学等不良现象[6]。课题深入分析实际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重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间的契合点,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素质教育的改革成果,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2)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导向的MOOC课程模式框架构建。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理论支持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模式推广性较差等问题,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为指导,以课程模式的主题、功能、环境3个要素为切入点,依次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评价设计、模式实施建构5个方面,对当前的MOOC课程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结合现有的优秀的MOOC资源及MOOC的原理与方法,建设和整合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4)利用本校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MOOC有效、深度融合,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变革,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5)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无线互联科技•数字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征宇,化美艳.MOOC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17-18.
[2]杨美浓.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6(7):179-180.
[3]王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8):137-138.
[4]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篇4
目前,一些中专院校只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性和知识性,所选教材和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但是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教材的压缩版,导致学生学习时,所有方面知识都了解一些但是所有知识都学不精、学不深,根本不能深入理解,无法体现中专教育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特色。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应该加强机房实践练习,但是目前一些中专院校由于机房紧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比例很难达到1:1,更不用说整体采取实践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虽然了解和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偏弱,独自面对一个项目或者案例时,往往束手无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招聘时重点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大学和高中的扩大招生,现在的中专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很差、对阅读文字资料不感兴趣、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问题。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只会照搬课本上的解题方法,或者是模仿老师的操作解决问题,缺乏自主探索精神,更缺乏创意。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有的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摸过电脑。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的措施
(一)以兴趣为导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根据中专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知识,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把学习变成充满乐趣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从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教师都会认为计算机教学应该是比较活泼多样化的,殊不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同样要与大量枯燥无味的概念理论打交道,存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新颖的导入,引入主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注意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中专教学中,要牢牢抓紧课堂前二十分钟,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突出教学的重点与要点。
(二)课程目标设定。
以往中专课程目标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经过多次课改后,现在的课程目标已逐步转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将学习与应用、理论与操作、价值观与感情观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提升能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技能水平,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身发展。具体目标设定如下:第一,知识技能掌握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计算机网络术语及概念、计算机硬件等知识的掌握为知识技能学习目标;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的基础操作应用能力及信息分析及管理能力,并培养信息表达素养。第二,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营造计算机应用氛围,以活泼的方式将枯燥的计算机知识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好奇心为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强化自学意识和能力。第三,情感目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欲望和态度思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逐步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职业中专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跟不上,计算机机房严重不足,教师只能在教室内给学生上理论,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发挥聪明才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纯理论知识枯燥,教师可采用比喻法、故事法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事物。比如在建立多层计算机文件夹,可将文件夹比作平时我们见到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是一个文件盘,里面的书籍要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先按大类分,再进一步按细类分,这样我们购书时才能做到“畅通无阻”,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基础知识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软件的功能,是操作的技巧,这时大量做一些模仿性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不能停留在模仿别人的操作技巧这个层面上,必须强调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做出作品。实践证明,让学生多做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计算机教学也如此。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计算机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广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同时,熟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作工具。在现代人当中,“不懂电脑,就等于不懂写字”,这并不无道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倘若教师讲课呆板、生硬、照本宣科,学生将容易失去兴趣。所以,要想学生学得好,就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笔者在讲解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一些媒体上查找到最近一年来职校生的就业信息,特别是与所教班级专业相关的信息,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职校生的就业前景,树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其次,再列举一些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先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让学生看看这些数据,再设问:“你们看这种表示方法直观性如何?有没有更直观的表现方法?”从而,引入图表的课程讲解。又如,笔者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选择了感恩班刊的制作,先使用对比法,展示两幅不同效果的我校校刊的封面,让学生去鉴赏,这样学生就非常明显地看出效果,从而引入图文混排的内容。再从我校平时开展感恩活动的图片中,选取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感恩的心》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
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偏向形象思维的,过深过多的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大胆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在课堂上纯理论的教学,改为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习就是工作,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来实现有效学习。把原来以教师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小组讨论法、生本教育等方法,使学生从过去一味依赖教师过渡到靠自己或小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改革,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现在粤北许多学校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都采用“理论+上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弊端,就是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因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练习,很容易忘记,如果理论课与上机课相隔的时间长一些的话,几乎都忘记了。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直接在机房完成理论与实践任务。教师可采用每次课花二十至二十五分钟的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也可以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在讲解过程中,学生都可能听懂了,但是真正操作起来时,往往有些学生就会忘记。只有不断地练习,反复地练习,学生掌握得才够牢固。
另外,还可以采用分组学习,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人数以每组6—8人较为合适,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而组长必须是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这样便于指导同组的成员,期末对表现优秀的组长及小组进行加分奖励。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从而也减轻了教师上机时辅导学生的负担。经过多年的尝试,这一教学方法效果明显。这也是我校提出的“生本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逐步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合理设置课程,强化操作能力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体现。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结合每年十二月份由省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而有许多学校都是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开设这一门课,对于现在职校的招生情况来看,每年两季都进行招生,故有春季班和秋季班,对于春季班的学生。可从第一学期开始,这样一到秋季恰好完成教学任务,学完就考证,以考证成绩作为学生该科成绩。而对于秋季班,则可从第一或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若是第一学期开设,则第二年秋季还必须增加考证复习课时,否则,学生难以通过等级考证,以考证成绩作为学生期末成绩,实现“教” “考”分离。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考验,对老师也是一种考验,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改变职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对于计算机的教学,还应该侧重操作能力的训练。因为计算机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对于职校的学生,必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搞软件开发,更不是搞科学研究,而是能利用计算机熟练地处理一些办公事务。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须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与教学。比如,对于会计专业类的学生,应该侧重于电子表格的制作与数据库的应用;对于文秘专业类的学生,应该侧重于文字处理软件的制作与排版;对理科类的学生,则侧重于电子表格与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因此,选好教学内容后,就应着手设计教学过程了,这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备的一课,精心设计实操的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设计不同的实操题目,深浅难易要把握准确。既有普遍性更要有特殊性,在大部分是基础题上适当设置一些难题,不能让学生学得过于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篇6
以能力为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1关于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研究现状分析
1.1大一新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具有差异性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因此,其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各不相同,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却无法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连做基本的开机都不会。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无法一视同仁,因为这些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提升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无法学习到真正的计算机知识[1]。
1.2教学方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据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状况的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理论性的知识,而缺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无法积极主动操作计算机,与此同时,这就教学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致使计算机的教学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1.3选择的案例不符合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讲授案例,让学生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却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案例都不具有真实性,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负面教学,致使学生对计算机无法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1.4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立,能让教师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教学,这样教师就能将重要的教学内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前都没有明确教学目标,而是直接对学生授课,从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混乱,致使教师无法维持课堂秩序。
1.5计算机考核过于形式化许多高职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并是十分重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考核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基础的教学知识就可以,这样就使得计算机考核的方式过于形式化,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
2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仍有许多教师不能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的形式,这时学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使自身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如果教师依旧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那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会降低。
2.3计算机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导致计算机课程每周只有一节,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快速的掌握计算机教学技巧。由于计算机课程间隔时间太长,学生又缺乏对计算机操作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就会遗忘,在学习新课程时,教师就要不断的让学生进行复习,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新课程。由于计算机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不合理,从而导致教师要浪费许多课堂时间,而这也非常不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
3针对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提出的策略
3.1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高职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然后,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其教学过程更具有规范性,这样教师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对教学方法创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只有教师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素养。
3.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教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PPT”时,首先教师让学生熟悉PPT的基本功能,再帮助学生使用PPT。学生在刚学习PPT时会感觉很困难,这时,教师要耐心对其进行指导,让学生大胆的研究教学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教学问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对PPT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3.3采用层次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分层教学方法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时,充分的考虑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学习水平就会得到良好的提升,并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而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要明确分层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含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分层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教学知识的范围较广,对实践教学是是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有层次的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领者,更要采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
1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本技术领域的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和能力培养的起点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使用互联网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基础,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2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中职单独考试考生和普通高考考生。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中小学时均已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但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科,也没有纳入中、高考范围,所以往往得不到各中小学的重视。从入学抽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多因上网、聊天、网游等娱乐功能,而非中小学课堂所得。而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办公处理软件等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总的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有限,甚至有厌学情绪;大部分同学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但好奇心、动手能力比较强。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以上特点以及高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已经落后,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3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为主线,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四个步骤,达到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以“做”为中心“,教”和“学”都围绕着做展开,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课程具体改革措施
4.1明确课程目标该课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及相关性能指标、Windows的基本操作方法、网络常用工具及网络安全、Word排版的基本知识、Excel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及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良好职业道德。该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能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系统环境设置、Internet信息查询;学会应用Word排版的各种技术,并能对具有复杂结构的长文档进行排版;学会利用Excel进行较复杂的数据分析处理;学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艺术性较高的专业演示文稿。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顺利起步。
4.2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点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通过项目和任务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项目任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设计出不同的项目,在设计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还要关注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既不能设计的“高精尖”,也不能设计的过于简单,更不能脱离知识目标。
4.3教学方法的改革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由教师先进行理论授课,而后学生上机练习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具有讲课效率高,进度快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学生的掌握基础知识不平衡,实践操作又不扎实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学习内容过于简单,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进而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应把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并行使用。首先应用案例教学,引用与项目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对做的项目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接着先讲后做、做后再讲、边讲边做;一边进行演示教学、一边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并启发学生针对项目或任务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不仅在课内要有基本训练项目,课外还要增加拓展训练项目,双线并行。
4.4考核方式的改革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可将考试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平时成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以项目为载体,考察每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和结果,以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分别为20%、30%和50%按照各项目考核标准考核;平时成绩是考核学生在各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期末考核推行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实行随机抽题、自动判分,提高考试效率和公正性。认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获得相应的证书。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需对高职教育性质及其培养对象应具的知能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对课程总体设计进行初步开发后,要落实到新高职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观念的转变,从教学法规上严格管理,把高职课程改革与开发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李鹰,张喜春.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操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篇8
一、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职位,同时也给那些即将毕业的致力于中职计算机能力应用的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在社会上人们对中职学生的印象并不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了中职。但是其实这一说法是片面的、错误的,现在社会中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都来自中职学校,因为他们受到的是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培训,是符合岗位要求及工作能力的培训。而且现在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中职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教育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在接触到计算机时就沉迷于其中,利用教学的计算机上网追剧、刷视频、听音乐、聊天,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计算机资源,因此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毕业时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更谈不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科技的进步,正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他们中的一些人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走向社会而一无所获。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自主学习能力差,并且自控自律能力也比较低,到了社会中也不能及时地适应社会,很难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当探索一些积极有效的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其次,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学校要联系在一起,加强对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的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最后,中职学生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并且应当坚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并且自己学校相比其他院校有更多动手实践机会,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本领,扎实肯干。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促使更多岗位的诞生,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需要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的中职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和劳动力,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由此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使国家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我看来,就业是毕业生踏进社会的第一个步骤,并且还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关键一步。而且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就业是毕业生将在学校学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步。所以提高就业率尤其是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是必须的,他们是有能力的一代,所以我觉得社会应该给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电脑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拥有一定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是当代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尤其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职。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将所学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更多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以此来推动国家和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就是一些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企业的工作需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计算机科研人才,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校的实力。中职学校为了给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有计算机能力的人才,应当着力解决在中职计算机课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就是现如今一些中职计算机课程的上课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也比较全面和广泛,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但是由于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使中职学校毕业后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且由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更新慢,教学大纲的变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从而导致现在日新月异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一些新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地出现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中,所以导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以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匹配、不适应。[2]其次,由于老师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缺乏创新能力,所以导致课堂较为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而且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把计算机课程内容系统化,简单地讲给学生,并没有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以致学生在毕业后仅仅学到了一点皮毛。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接受,最终就会产生对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恐惧感和排斥感。教师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授对象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不乐于学习,而且对学习有抵触。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教授学生喜欢的内容,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还存在部分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陈旧,不能适应新事物的发展需求。教学模式就是简简单单地照本宣科,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模块,学生简单死板地记录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然后等待中职计算机课程结束后就去参加考试,参加笔试或者是计算机上机考试,往往会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基础差、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率高。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在上课时难以教导学生,学生在上课听讲时很难理解。难以接受并理解,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重点不突出,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职学校开设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课堂越来越讨厌、不喜欢。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老师在授课时应当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开设学生喜欢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积极探索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的情况,并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以此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改变,开设学生喜欢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其次,应当引导一些在中职学校任职并且开设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转变一下他们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模式,在课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的发展。最后,学校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中职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提供给社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并且中职学校在开设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应当注重教学研究,这样才能教导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荷清.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的思考[J].学苑教育,2021(4):69-70.
篇9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采用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采取相同的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法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融入自身所学的专业中去,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和学生专业的结合性较差。由于市场经济下需要的人才来自各个行业,并且还要求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到社会中的各个角落。这种背景下,计算机的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培养能够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
2.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计算机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客观因素,同时还有学生自身能力所造成的主观因素。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便可以接触计算机,在入学之前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等基本能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条件有限,其对于计算机的掌握水平处于零起点。而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还不够重视,使用统一的模式教学,这样就无法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无法照顾到起点较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该问题高度的重视。
3.动手能力较差
因为在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且中职学校学生数量较多,同时由于教师数量十分有限,进行课程教学的时间较少。另外,教师以及学校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而学生往往为了分数以及考证去学习,往往于重视书本的知识,而忽视了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由于中职学校在教学设备设施上还不够完善,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较差。而计算机知识属于应用型较强的知识,因此,教师更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等级考试的问题所在
1.过于重视通过率
其实开展等级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考查应试人员对于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水平并提高其应用能力,但是所有考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完全衡量出来。并且,如今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计算机的等级考试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过于重视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对于计算机知识持续性的学习通常不太重视。
2.测试结构与考试内容存在的问题
等级考试的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它更新的速度较慢,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有些关于计算机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在等级考试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等级考试的内容必须要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等级考试中所涉及的编程语言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涉及,因此应该适当地减少编程所占的比重。另外,还应该加强上机考试这方面的比重。
三、等级考试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合实践
1.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结构教师应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且应针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革。依照社会生活变化将考试的内容更新,这样使考试的内容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将等级考试积极引导以及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提升上机考试所占的比重,且应对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实践能力加以重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操作计算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在教学改革方面应该将应用作为向导,并且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手段和课程设计这几方面进行全面且系统的改革。由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突出实用性,而对于那些具备较强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主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要求,开设一些课程,使学生能依照自己的爱好以及需求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起点以及基础差距较大的学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可以使其感受到对自身的关注,从而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它对于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平时制作的计算机教学课件、微课放在网络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络选择性地下载资源进行自学,这样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进一步地加强,想要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进行衡量,只能通过学生实践能力的衡量。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将思想解放,改变应试教育这一思维模式,尽可能地提高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将实践能力作为向导,进而开展计
篇10
Key words: the ba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198-02
0 引言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更好地应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信息和解决相关问题。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极其必要的。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到社会实践环境中,这就关系到高校教师如何把教学教的更好,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内容与各自专业知识相结合而奠定良好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实操性强,如何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实操技能,在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革和实践。
1 教学模式
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并实施了“实践导学,因材实教”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实践导学”是用大量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中有实验任务、知识点提示、具体的实验步骤、问题及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自己按照引导和提示完成实验,以此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采用实例教学、边讲边练,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实例教学中教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实例教学中的每一步都采用与学生一起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中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突出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课后都能掌握所学知识点,并且会应用知识点完成实际操作。这就必须课前备课要充分,每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要明确,知识点要讲透,使学生能应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以举个案例说明。
案例1:在Excel2003软件中,“分页符”的应用。
在Excel中,有时数据表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按不同类别或项目内容显示或打印,这时用Excel中的“分页符”命令就可起到按需分页的作用。
2.1 插入分页符 插入分页符的方法是:选择某个单元格,单击菜单“插入分页符”,Excel将在该单元格的上方和左侧插入水平分页符和垂直分页符。这时一页的内容就被水平分页符和垂直分页符分成4页显示,并可打印出4页的内容。如果一页的内容要分成左右或上下两页显示,就可在要插入水平或垂直分页符的位置下边或右边选择行标或列标,然后单击菜单“插入分页符”,这时在相应位置即插入了分页符。
2.2 查看分页符
2.2.1 在“普通视图”中查看分页符 单击菜单“视图普通”,在“普通视图”中可看到插入的分页符是虚线表示,无数点表示的是自动分页符号。
2.2.2 在“分页预览视图”中查看分页符 单击菜单“视图分页预览”,在“分页预览视图”中可看到手动插入的分页符显示为蓝色粗实线,蓝色粗虚线是Excel在此处的自动分页,外框蓝色粗实线是打印区域,表示可打印的范围。
篇11
1.2采用项目实践法“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那么实践也是帮助同学们学习、进步的方法。现如今,大部分的教育理论家都提倡让同学们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而所谓的项目实践法就是以赋予同学们一个身份为前提,让同学们按照特定的身份去参加项目的设计、研究以及管理,设身处地至于这个项目之中,那么,同学们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是不断完成实践的过程。例如:将同学们的身份设定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要通过互联网搜索某个公司的相关信息以及招聘信息,并对该公司发生应聘信息,网上应聘等,或者将同学们的身份设定为一个文秘,完成经理所布置的相关档案整理、职员工资管理等任务。这种方法可以使职高院校的同学们提前适应日后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出自身的不足,发扬优点,弥补缺漏,老师们也要对其弊端进行指导,使同学们在下次做得更加完美,更加无懈可击。
1.3采用网络协作教学法网络协作教学法是在打破原本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以“校园网”作为根源,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教学信息、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课后练习题等存放在网络媒介上,从而建立起课外多渠道学习的方法,可以是E-mail、QQ群、微信群等其他渠道。在此学习过程中,老师由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辅助同学们学习的角色,而学生之间进行自评以及互评,有助于建立开放、和谐的共享学习环境,更好地协调同学间的关系,让同学们在另外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下共同学习,感受学习中带来的乐趣。
篇12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第一次进机房的时候,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各有道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的计算机学科应当担起这个重任。
篇13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育里,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是技工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课程,也是就业的重要技能之一。近年来, 由于受大学扩招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初中毕业生选择升入了普通高中,更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考大学,只有部分无法升入普高大门或读大学无望的学生,才无奈地选择就读技工学校。,由此造成技工学校学生素质偏低、基础薄弱、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兴趣不高,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较为困难。本文主要以技工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为研究内容,对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1.编写案例。在编写案例时,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意识地选取典型案例:平时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作为案例。例如在讲解WORD软件的邮件合并功能时,笔者选择了发送生日PARTY邀请函作为教学案例,精美的图片加上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案例课堂展示。课堂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本人上word第一堂课时,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想不想将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告诉父母?想不想把入学的新照片让他们看一下?”这个提问不但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带出了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接下来便可以顺利地按预设程序完成教学:如何书写一封家书,如何设置格式、添加图片、设置艺术边框,以及文件的预览和打印操作等等,教学效果很理想。
3.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明确了案例的目标后,首先会思考如何去完成案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了完成案例,他们会想方设法查阅教材、互相交流或者请教老师,此时老师让他们边学边练,始终保持他们的主动性,辅以适当的指导即可。经过不断努力,学生最终完成案例,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案例的完成标志着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他们也体验到了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总结评价。课堂上及时合理的交流和评价,可以突现案例中隐藏的知识点与操作技巧。教师在总结评价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操作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过程要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围绕一个或几个任务进行学习操作,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注重任务教学,理论精讲少讲。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讲得比较细,往往是各种应用软件启动和退出的方法要讲三、四种,认为讲得多、学生学得多就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重点、难点不明确,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例如WORD、EXCEL、PPT这些软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操作方法也基本一致;重点讲授WORD软件的使用,其它几个软件的教学就可以一带而过,重点在于分析几个软件的不同之处。以EXCEL为例,基本操作可以一带而过,把重点放在讲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关系,条件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的应用上,突出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易错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务驱动法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讲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准备好的案例,告诉他们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这样就会引出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会想:这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这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讲解它的制作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有显著的提高。例如在教授WORD图文混排时,本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为你参加学生会成员竞选,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个人宣传材料。”这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文件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文档格式化,图文混排中的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边框底纹、背景、表格制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按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把这些内容设计成“个人简介”任务。老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个人简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任务,找出完成任务必需的知识,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对艺术字、文本框或自选图形等理论知识复习和深化记忆的过程,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教与学都在愉快与和谐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3.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在EXCEL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应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校文艺晚会分数的统计、名次的排序,班会费的收支等等。现实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自己的成绩,因此我在Excel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成绩统计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也想知道别人的成绩,更想知道自己的排名,于是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首先提出问题:“怎样知道总分及排名呢?一个一个加起来比较是个笨办法,四十多位同学哪,算到什么时候!”引出第一个任务――创建Excel表格并录入成绩。数据输入完毕,但排序仍然是零乱的,及格与不及格怎样迅速作出区别?然后引出修饰表格、条件格式应用;修饰完毕后,总分多少?平均分多少?排名情况?优秀和良好率怎么样?于是函数出场,利用公式、函数完成上述任务。每门科目不及格人数有多少?哪些同学需要参加补考?要把不及格的同学从中找出来,提醒作好补考准备,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看数字容易让人眼花,有没有一种很明了地看出全班成绩情况的办法?于是漂亮、直观的图表露面了,巧妙地利用教学内容,把德育融入其中,一举两得。
4.总结评价。当学生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可将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给全班,让学生发表见解、互相交流,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包容的心胸,这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
总得来说,任务驱动法的运用,目的就是在一系列的“实际任务”中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了应有的引导、帮助、释疑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诸方面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动手、相互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子平 廖端明《计算机应用基础》.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陈万仙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