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篇3
一、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因为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它指导着行动,教育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纵观04年以来的全国部分省市课改的优秀教师的成果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数学教师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改新理念的同时,就是要对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等,进行全面地比较分析,把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中. 数学,对学生来讲,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 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中,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兴趣,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目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脱离实际的倾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新课改理念实施以来,数学教师面临很大的新的挑战,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中,“旧”的消亡出现阵痛,“新”的孕育与产生是否有被“旧”的习惯吞噬的危险?面对新理念,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大班额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调整知识结构?等等. 在新课标实施的教学中,我听了一位高一教师一节《充要条件》的课,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例如: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上课期间我们和同学之间该如何探讨,如何分享我们的个人见解?如何验证我们的见解正确与否?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具体情况,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陈述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并想听听其他同学是如何理解的,行吗?”教师赶紧让他上讲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之后还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不?”(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触很深. 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超出了教师!
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救世主”,最终只有靠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反思,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与对策. 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二、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只是单一的传授式、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的,现在要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考试与评价方面追求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多元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加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权,可以叫他们讲课,学生评课,教师点评,这样不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课堂换给了学生.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是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一个个空瓶,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瓶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
篇4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组成一帮二小组,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困生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分类知识树;撰写多篇教学经验类等论文。
四、认真参与班级管理,努力形成良好班风
通过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培养班干部,主动与家长沟通,虚心接受家长的见意,并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
我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注重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不但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而且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我虚心学习、大胆创新,跟班紧、认真负责、指导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使班级真正形成“团结向上,纪律严明,环境整洁,学习刻苦”的良好班气。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不深入。
2 、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 、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缺乏理论指导 .
4 、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 、教学反思不够。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 、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 、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 、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 、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教师的工作周而复始,我将好好反思一年来我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立足本职岗位把以后的工作做好,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我帮助和批评,让我的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深入,教师务必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而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务必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学生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最多的一个环节。当然,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将教学过程看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一个过程,鼓励学生更好、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精神的交流境界。同样,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对数函数时,往往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对数函数。对数函数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后,仍然不会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理解对数函数。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将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结合起来讲,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加强实 在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反思是否有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这一环节是否真正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说教师应当反思如何才能设计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围绕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的教学流程,并有效地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习方法的反思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学生是学习以及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往往成绩较为优秀,而学习方法不合适的学生,成绩就不尽如人意了,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采用不适当的学习方法时,及时地进行纠正,帮助学生迅速提升学习成绩,从而保持良好、自信的学习状态,进而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在高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往往喜欢采取题海战术,所以在课后进行疯狂的练题。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为学生指点迷津,建议学生合理地练题,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
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反思自己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加强对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的关注,此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及时地进行改正,从而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同学习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合作学习的反思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而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同时,其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也是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有部分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其合作学习的形式,导致合作的实质并没有体现。
例如,现阶段,很多教师只是追求合作的形式,诸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进行合作探究,但是并没有检验学生的合作成果,使得合作流于形式。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时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方法的转变。同时在面对合作学习质量的问题上,教师应当进行优化搭配,让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互补长短,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促进教师进步、学生进步的比较理想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过程,教会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改善,从而更好地通过反思来提升教学效率,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娟.试论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好家长,2015(11).
[2]李冰.浅谈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J].高考:综合版,2015(03).
篇6
人总是带着历史的沉淀走向未来,教师也不例外。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以往的经验视作标准答案,从而拒绝和修改已有的教法。许多老师有教条主义或抄写以前教案的习惯,这样极易造成过分依赖多年的教学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备课时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反思,对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例如我在讲授“平行与垂直”这一节课时,在集备时,有的老师对“如何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垂直线”不理解,认为不重要或很简单,根据教材螺旋式上升这一特点,组内老师重新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本学期会在方格纸中作平行线和垂直线。于是同组教师商量使用此法教给学生。寒假参加课改培训,有幸听到某教师提及使用x×y的数格方式教授,立即在课后反思中记下,已备下次使用。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大多关注教后反思。其实,教前反思即对以前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改,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用好教材,以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选择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不圉于教材。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对教材中应用题的授课顺序作了适当调整,并补充了许多典型例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如何用好教材是进行教学前反思的重要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自我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带者三个问题理清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反思: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课堂突然事件?课后习题是否都适合学生?经过反思做以调整,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方案,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
三、对学生的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许是有点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四、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五、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等。
六、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篇7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出现的问题
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应充分利用并发挥其课堂作用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虽然知道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很容易把课堂当作自我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部分。一些教师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努力改正,但是产生“满堂提问”的课堂现象,这样无针对性的提问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太大的提升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课堂交流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更是常见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然而,部分教师盲目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成为每节课每个知识点必须采用的方法,一些无价值的讨论都要浪费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而部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进行问题的讨论。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异分母分数,然后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讨论是异分母加法吗?学生回答“是”,教师会鼓励学生,这样根本没有实质效果的讨论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因此,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量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一些数字游戏、数学道具等,轻视了对数学知识的讲解、评价和示范,使得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学,教师只让学生自己做出结果,却不给学生讲解做题的过程和其中的捷径,使得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学习效率低。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反思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期,心智也尚处于发展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提升课堂学习的活跃气氛,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从语言、肢体、教学情境等多方面融入新鲜有趣的因素,先从感官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样。”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学生的思路,让形象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丰富教学方式,运用小组讨论、做游戏、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家庭游戏等等,将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
针对创设教学情境来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中。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图形,并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图案,随之提问学生怎样的图形才是长方形,让学生从自己的课桌上找长方形,学生便开始议论纷纷,最后找学生回答。这样,学生就在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到了数学知识。
3.教学要根植于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的基本方向,深入探究教学目的和培养思路
因为教材和大纲是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才确定的教学依据,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充分研究教材和大纲,加强数学教学实践工作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详细剖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调查,及时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动态的修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教师设计教案时,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哪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布置让学生在家里同父母一起认识人民币并购物,通过亲自实践,加深学生对各种人民币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打下基础。
2.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日积月累,对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有很大的好处。
3.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例如:对某个问题阐述的不够清楚;对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处理不当;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或者是由于教师的个人情绪影响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因此,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是每一位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篇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89―01
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它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启发教师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秀的地方,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教学得失审视反思
“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学习方法是否适当,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等。
“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各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F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组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同步进行。
二、以教学评价促进反思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也应该不一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目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笔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中的个性化评价。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如,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很好!”送给外向型的学生,将“你讲得很好,声音非常洪亮。”送给内向型的学生,将“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送给创新型的学生,将“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这种方法值得学习!”送给不善言辞的学生,将“善于倾听,乐于思考,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送给思维缓慢但虚心好学的学生等。这样的评价,能激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篇10
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评卷中、答疑解难时,我们往往以为自己讲得已经够仔细、够清楚明白了,板书也设计好了,表面上看起来几乎天衣无缝,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了,但教学后的反思才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这一点从学生的作业中就能够反映出来,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学生的作业做得十分的差,这也许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作为数学实践活动,反思型数学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的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上的反思;反思性数学教学要求做到两个“学会”: 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与主体间相互性融合起来。反思性数学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们“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的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直至成为学者型数学教师
对学数学的反思
篇11
反思性教学实践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1 什么是教学反思
我说的反思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我理解的反思是:
1.1 反思自己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新教材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转变教师观念,改变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2 反思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方法都要为学生服务。 新教材要求教师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同时使他们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充分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重、自尊、自信,使他们充满希望和成功,而不是自卑、焦虑、失望,数学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通过数学学习,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1.3 反思教材
教材设计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培养什么样学生? 新教材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要注意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且能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1.4 反思教学策略和手段
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同时它也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一切教学策略和手段其最终目的为学生服务。
2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2.1 时展的要求
我国正处在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必将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那么我们就要培养出知识渊博,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教师应该经常反问自己,他的教学试图使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学的每一部分是否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需要相适应;每一项教学活动是否与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联系;是否灵活而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旧有教学理念以及不适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2 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2.3 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实践证明,凡善于教学反思,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步伐也会加快。教学反思还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进步辉煌的过程。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旦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而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3 反思的常用方法
教学反思本身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反思只能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而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的模式。一般教学反思按反思类型来分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现在我把反思方法作简要介绍。
3.1 纵向反思法
把教学实践放在自己的教学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3.2 横向反思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教学技巧、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3.3 个体反思法
根据时间长短的有多种形式,“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学生家长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为对象进行宏观的教学反思。
3.4 集体反思法
集体反思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集体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4 提升反思的内涵
现代教育家们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教学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教学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所以我们不仅要反思教学,而且同时也要提高教学反思的内涵。
可从三方面着手:
1、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
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的教学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2、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教师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3、对比反思,大部分教师都同时教授几个班,因此根据前后几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反思,经常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优化教学过程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没有反思,就不能对暴露的问题即时改正;没有反思,就不能将成功经验得以升华.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学也就停滞不前。只有不断反思,你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我们的民族才能繁荣强盛。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也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教学反思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篇12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不足
1.对“反思教学”的认识不足
初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升学率,因此与小学相比,初中学校更容易偏向于应试教育,而数学是升学考试的主科之一,更是“提分”“保分”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对反思教学的漠视。有的教师裸地称“数学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好基础,考好升学考试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反思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单调,生硬刻板地套用公式和模仿技巧,没有体现初中生应有的活力。从单方面说,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从长远来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扼杀,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以讲授课本中的题、课后作业练习为主要方式,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联系解题技巧去介绍、分析和评价某年的升学真题,而忽视了分析研究适合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上升状态,但目前有许多数学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作为学生,必须要懂得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反思能力更为重要。
三、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1.立足实际,创设培养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教师需创设有效的反思教学情境,即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反思潜能的激发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多媒体等新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方法的利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编故事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数学教学的内容,将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进行思维的挑战,在不断的思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数学教学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最终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愉悦情感。比如,在初中九年级中的“相似”一节中,为提高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水平,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黑板外形与内形之间的区别、联系、观察是否相似。在学生观察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提醒、指导工作,进而推动情境的深入,让学生动手画画、量量,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方法的改进
(1)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在遇到问题时难以正确表达,此时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提前预习,并在此过程中对进行认真的反思,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还是盲区。实际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自己是否听懂、哪些是难点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与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包括收获、不足,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其提问能力。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进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树,即知识框架,对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知。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反思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对所学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者不足,为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供重要的支持。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加强教师的引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真正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提高反思的自觉性。
(4)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相互反思活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反思能力培养,需要采用多种反思方法,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相互反思,即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反思;其次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即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问,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很容易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立刻给予否定,而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进而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在不断的反思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方法,实现反思能力的提高。例如,同一平面内有四点,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很多同学会得出四条,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这四个点可以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要先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点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四、总结
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
篇13
第一,认真学习课标,吃透课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凡是课标有要求的都千方百计让学生弄通弄透,做到一丝不苟。现在看来,课标太熟并不是好事,因为命题者有时并不按课标和课本命题。
第二、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因为今年中考最后一道压轴题的一些知识没有考课标。
第三、深入备课。常言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 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课自然而然成了上课的前提。备课时,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组织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学得到,理解透,用得上,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第四、注重方法的指导。一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每一章节内容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理解、记忆方法,使之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亲身体验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
第五、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考能力,精选了大量习题(并且这些习题几乎是少有重复的)让学生做。通过强化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考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上学期,学生对一般的问题(相当于试卷的最后两题的)都做不了,而现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相当于试卷的压轴题)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或通过讨论后完成。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知识点当中应当加强的地方
首先,二次根式的教学反思
在二次根式这一章的学习中,重点是是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教学的关键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这块教学内容是在实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二次根式。在本章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着对学情分析不足,主要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每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经常一节课结束后还有不少内容没有完成,另一方面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工作做的不够,导致后续的新知识的学习遇到不少麻烦。如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应用时,考虑到以前已经学过,自以为学生不存在困难,就没有重点分析,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在二次根式的化简过程中因此而出错。
2、九年级数学是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有时对新老教材的区别关注不够,从而导致教学不到位。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中,老教材比较重视对具体数的化简,对字母的要求不高,一般都确保二次根式有意义,而新教材特别要求引导学生注意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推断字母取值范围的能力。刚开始对这一要求理解不到位,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也没有重视对典型错误的分析。
3、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和有效学习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这方面的引导。在本章中,其实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判断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选取有理化因式、选择不同的运算途径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归纳。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加减运算时利用公式,乘除时利用公式和,结果大部分学生并不接受。若能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方法,学习的效果会提高很多,学习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其次,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定理,由于他涉及到的条件结论比较多学生容易搞混肴,本节课采取了讲练结合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课前布置所有同学制作一张圆形纸片,课上利用此纸片探索、体验圆是轴对称图形,并进一步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探究垂径定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方法。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课堂上,实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渠道。我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从实物演示的过程,让学生先观察: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感性材料。但是,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说明。过后我觉得有几点可取之处。
(1)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以数量关系去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是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从“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充分地揭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