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管理类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
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商务局领导十分重视,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执法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酒类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酒类管理工作和执法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酒类经营备案登记
1、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在年初开展酒类备案登记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心城区备案登记实行全面推开和对乡镇经营户逐步开展登记。目前为止,全县酒类批发零售企业已备案登记300余家,备案登记率达95%。
2、对已登记的酒类经营户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建立管理台帐制度,做到有据可查,对新增酒类经营户和改行停业经营者及时补办登记或注销手续,做到证照相符。
3、建立《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健全酒类流通管理的信息汇总和建档工作。为做好酒类消费的溯源工作,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都应有《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酒类经营者应在备案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随附单》制度,做到单随货走,单货相符。《随附单》一式三联,由县商务局统一购置提供。
(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酒类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加强了酒类流通监管行政执法力度,对销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的经营户进行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重点打击酒类经营户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超过保质期,未经qs认证等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酒类商品,共开展专项行动3次,在检查中没有发现违法违规情况。
(四)组织学习培训,提高酒类管理人员素质
从分管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平时都认真学习《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解读《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落实随附单制度,明确下一步全县酒类流通管理的要求:即以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酒类批发经营、零售经营规范为核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酒类市场,保证酒类消费安全,促进我县酒类流通经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酒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随附单制度执行难,由于随附单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没有统一规范使用,同样在本县经营户中很难推行,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二)执法人员和经费不足,存在酒类管理人员紧缺,经费紧张,影响了工作开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三、一是市场检查密度不够。由于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在日常工作中,难以统筹兼顾,在市场上的检查相对减少,特别是零售终端的检查相应减少。存在着工作布置多,督促检查少的问题,致使有些工作落实不到位。
2012年工作意见
进一步落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和流通随附单制度,增强全行业酒类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继续引导消费者从合法、正规的渠道购进酒类商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继续营造秩序规范、打假保真的良好氛围。2012年工作打算如下: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进一步提高对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认识,明确人员,落实责任,解决必要的专项管理经费和执法人员,并配备相应的工作设施,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流通和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作为全县流通管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年度进行总结表彰。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素质。
组织酒类管理人员培训,学习《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等相关文件资料,定期交流探讨,提高酒类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抓重点抓难点,开创管理工作新局面。
2012年,全县酒类批发、零售企业要全部纳入备案登记,酒类批发企业登记率达98%以上,零售企业登记率达98%以上,并全面实行随附单制度。酒类生产企业、酒类批发企业必须实施随附单。要把目前备案登记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的街道、乡镇酒类流通经营企业作为工作的难点,进一步加强宣传,服务到位,工作到位。
4、继续加强督查,全面推进此项工作。
篇2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近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处于供需两旺的情况,一方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物流行业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地掀起了建设城市物流区的热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受到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影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极大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但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物流高档人才缺失,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高等院校培养有较好理论知识的物流人才,还必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给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建好一流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虽然也可以把学生放在社会中去加以锻炼,但这种实践方式存在成本高、管理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可以部分通过做物流实验来完成。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高校实际来看,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资金还是在人力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投入,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具体来说,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以下重要意义:
1、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进行物流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现在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发展都很迅速,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容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物流新技术和新装备。例如,我们在讲授《物流学》时,学生对托盘、叉车等物流设备缺乏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践现场去参观考察,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除了可以看到实物模型,也可以进行实地操作,掌握这些物流装备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加强物流技术的讲解。现代物流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也曾经尝试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实践讲解,从效果上来看不是特别好,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培养学生的物流技术不是很重视,许多企业本身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导致学生难以从实践中学到新知识。
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的物流技术,这种教学具有针对性,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师生之间也容易沟通和交流,效果明显。
3、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现在一些地方物流企业愿意与地方高校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他们希望高校的实验室能够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单独建实验室成本又很高,这样,校企共建实验室不仅能够部分解决目前高校物流实验室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宗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管理规范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可以解决实验室资源紧缺的问题。在长江大学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验设备管理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制度、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等。除了这些制度,指导教师要和实验员共同商定具体实验内容,在每一次实验前,要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和难点。我们以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例,我们制定了将近10个管理制度文件,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实验室档案管理、贵重仪器运行维护记录、学生实验规则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规范。正是有了这些文件和制度,保证了实验室能够满足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效果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
2、加强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经过一项调查发现,高校中现有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现象。高校要加强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高校应该根据本专业建设的需要及学科发展交叉的要求,制定一套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让实验室技术人员有更多进行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
3、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投入。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所需要的资金更多,在硬件设备购买方面,要注意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并做好已购实验仪器的管理利用。在软件上,一定要在购买时,注意软件的实用性,此外,还要注意软件的能否有效升级,确保软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篇3
(二)教师现场教学与企业正常运转的矛盾
“厂中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工作现场身临其境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摩、操作来深刻领会相关理论,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现场教学需要有典型的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来支撑,现场教学通常安排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主题,每次教学围绕一个主题“模块化”地呈现。企业需要正常连续的运营,其运转规律与教学规律存在诸多不一致性,许多工作任务并没有教材上设计得如此典型,且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如在风神物流“厂中校”,某些工作并非发生在厂内,而是在客户指定的地点与时间出现,白班与夜班的交替和经常性加班作业的情景,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企业正常运营与现场教学的“模块化”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组织现场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工作的现状脱节
经过校企协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6门课程安排在“厂中校”进行现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相应的困难。首先,每一门课程都相对系统,自成体系,而具体工作则显得杂乱无章。初到企业,学生在工作现场看到的是一堆碎片式的印象,很难将之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我们提倡教师在“校中厂”因工作场景而灵活施教,但是一个周期下来,仍然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在工作中出现。造成了知识点或技能点传授的疏漏。其次,企业的工作过程有其连续性与自身的节奏,课程教学的节奏与工作过程的节奏很难相互匹配。这要求任课教师因应企业的工作计划及时变更,灵活组织与选取现场教学的内容,这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
难以兼顾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内在要求看,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一些操作及流程,还要充分领悟工作表象背后的管理内涵,教学环节必需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去才能实现。从企业的角度看,出于对保密的需要及对经营管理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或者拒绝如此深度的合作。从学生的角度看,限于高职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人生经验,他们对管理的理解非常有限,也无法达到课程的要求。由于理工类专业一般仅仅是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中去,实习学生往往在生产线上进行具体的操作,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管理,一般来说其管理风险较低,所以比较容易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主要侧重于心智培养,操作与管理的难度较大,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面临各种困境,校企合作在较低层次进行。一方面学生在经济管理类岗位上实习不容易很快上手,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小,不能接受成建制的班级进行实习,担心正常的生产管理受到影响。导致校企合作流于粗放和形式,学生沦为企业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背离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初衷。此外,“厂中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学校需要在企业另外建设教室等教学资源。由于距离学校较远,一般在“厂中校”建设有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学生在“厂中校”学习期间需要住厂,学校的学生宿舍等资源存在着闲置浪费现象。由于受合作企业的运行模式的影响较深,学生毕业后一旦改行,或者到其他单位就业,其习得技能是否能有效迁移也令人担忧。
二、“厂中校”建设的路径探索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5年,成立以来即在校企合作与“厂中校”建设上进行了持续而深入地探索。我们认为要解决“厂中校”建设中存在的上述共性问题,需要在合作企业的选择、订单培养及持续完善合作机制上进行努力。
(一)“厂中校”合作企业的选择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我们从企业的资质、行业代表性、合作关系、未来发展机会等诸多方面拟定条件,考察企业,最终在众多候选物流企业中确定了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首先,合作企业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襄阳市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其产值占到了全市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物流则是保证本市汽车制造产业顺利运行的保障,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物流与汽车整车物流,包括整车仓储、线边集配、物流技术咨询、物流规划、管理、工位器具设计等服务,公司与国内外多家物流公司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物流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正与国际汽车物流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的供应链整合与优化能力。在本地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其次,合作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实力。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00余人,目前为东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优质客户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是鄂西北地区惟一一家大型综合保税物流业务供应商。公司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合作创办了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物流理论与实践、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汽车物流人才培养以及汽车物流公用平台的搭建工作。最后,合作企业要有长期稳定的生源需求,并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轮岗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岗位。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各类物流岗位,如仓管员、集配员、包装员、单证员、信息员等岗位,可以容纳一个班至少50名学生同时进行岗位实习与现场教学。
(二)建设“厂中校”与订单培养相结合
“厂中校”的建设只有为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带来持续不断的收益,才能够保证“厂中校”建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现实中有些企业凭着一时的用人需求而找高校“救急”,一旦用人需求满足后,就不打算再合作下去,校企合作呈现出“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将“厂中校”建设与订单班有机结合,可有效预防这一现象发生。我院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2011级103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纳入到订单班,并每年续签协议。通过协议规范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企业负有提供实习场所的义务,为“厂中校”建设创造优良的条件,学校则通过组建订单班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从而保证了双方的积极性。
(三)“厂中校”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深化建设内容的过程建设
“厂中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往往始于企业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企业始终停留在这一合作层面而再无进展,少部分企业从使用毕业生开始走上与学校长期合作之路,企业与学校则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企业有意识地与学校商议培养合乎企业需求的毕业生,于是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参与程度逐步加深。企业方从给学生做讲座,到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再到提供兼职教师,最后双方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室搬至企业工作现场,建设“厂中校”,进行系统培养;学校方从安排毕业生至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到轮岗实训,到教师至企业进行考察与实践锻炼,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再到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培训企业员工,合作攻克技术难关等,直到双方互兼互聘,深度融合,建设“厂中校”,就人力资源的系统培养展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经过多年的合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已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协商,于2011年在企业建设“厂中校”,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一直保持顺利运转。
三、“厂中校”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一)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运行机制“厂中校”的顺利运行
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保障。目前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厂中校”运作情况不是很到位,往往只是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校企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实习效果堪忧。为了确保“厂中校”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双方在生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完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
(二)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需要安排专门人员,经过认真的学习、研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安排“厂中校”学习环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实训项目的建设。将“厂中校”教学安排的全过程有机“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
篇4
2、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只注重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或实施等具体条款的签订。院校一方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把最常见的“放羊式”项岗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再加之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后改行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积累的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因而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朝更高、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物流企业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总是狭隘的认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物流服务,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天经地义份内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企业没有必要花较大的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院校”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称明显偏低,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师资结构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由于校企业合作制度上缺失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跟本请不动,只有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物流专业人员在其主管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做兼职教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碍于人情面子让其业务不精干的手下做兼职教师,这样从质量和数量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院校经费有限,培训机会少,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专业教师没机会和时间参加培训,不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实践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进入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不多,影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二、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校企业合作问题的途径
1、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校企合作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合作只是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的动力问题、教师的动力问题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利互惠、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4、认真审核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合作双方的可能性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能性审核。首先,院校一方要审核本身专业性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如果物流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性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即所谓的强强联合;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的放矢的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院校和企业要根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同时,还要根据双方合作的基础,对合作协议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寻求其他合作项目,力争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要从如下方面建立一支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或“注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在物流岗位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生机。
三、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了保证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校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编制了校企合作标准协议,规定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经管系认真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使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数量达到30多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立真实或仿真的物流企业环境。学校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合作共建了仓储管理等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8处,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5
起止年月:2010-09 ~ 2011-01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担任职位: 网管
工作描述: 负责大厅机器的维护与故障的排除
离职原因: 私人原因
**公司
起止年月:2010-04 ~ 2010-06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安装工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简历里社会实践经验范文(二)
*公司
起止年月:2011-03 ~ 2014-03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中介服务(公证,,信息服务)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1.给原始凭证分类,填制会计凭证;
2.登记会计账簿,记账凭证汇总,登记总账;
3.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每月的纳税申报,报送会计报表 ;
4.装订凭证、存档;整理及保管进项发票抵扣联、财务文件、合同、档案等;
5.开具国地税发票、购买发票,进项税发票认证等有关发票管理工作;
6.记录应收应付账务处理,现金管理,公司日常费用报销;
7.负责员工社保增减员、申报及汇缴;
8.办理营业执照代码年审、企业变更;
9.管理公司库存,登记出入库
10.完成上级领导交予的工作任务;
离职原因:
简历里社会实践经验范文(三)
**公司
起止年月:2010-05 ~ 2012-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云南分公司副总经理
工作描述: 工作类别:经营管理
工作内容:1、据总部年度经营目标,制定本子公司年度、季度(含月度)经营指标及月工作计划。
2、营销团队业务管理。
3、政府事务联宜。
物料筹备,设备维护、产品工艺工程管理、品质管理、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人员绩效考核生产人员工资核算、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人事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
职务职能:人员需求分析、物控管理、设备需求、设备维护人员管理、生产计划编制与进度控制、生产效率控制分析、人员绩效考核、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人员招聘、人员培训、财务管理等。
综合平衡年度生产任务,制定下达月度生产计划,做到均衡生产;
组织制定并执行公司生产战略计划,组织、管理、控制和监督生产系统,以实现公司生产目标;
负责组织落实、监督调控生产过程各项工艺、质量、设备、成本、产量指标等;
产品对象:数控铣床组装制造及销售。
离职原因: 另谋职
**公司
起止年月:2006-03 ~ 2010-05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担任职位: 车间主任
工作描述: 工作类别:经营管理类
职务:油漆车间主任(分厂厂长,自负盈亏);产品对象:中纤板木工制作、油漆高光喷涂、产品表现抛光。
工作内容:人员培训、人员调度、物料筹备,设备维护、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控制及人员绩效考核生产人员工资核算等。自负盈亏。
离职原因: 另谋职
**公司
起止年月:1998-10 ~ 2005-1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担任职位: 管理部经理
工作描述: 订单管理、IE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物流管理、供应商及协力厂商生产计划跟进控制;供应商制造能力稽核;
产品对象:CDT显示器、PDP电视机生产组装、音箱生产装配、DVD、 功放机生产装配等。
行业对象:电子、五金、塑胶、化工等。
曾任职务职能:IE助工、IE工程师、生产管理调度课长、生产管理部部长、生产管理部经理。
备注:管理系统软件:SAP
离职原因: 另谋职
看过“简历里社会实践经验范文”的人还看了: 1.简历中的社会实践怎么写
2.个人简历中的社会实践经验怎么写
篇6
一、加强采购环节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采购环节是食堂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加强其管理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通过改善采购策略、优化采购流程、规范采购管理,可以预防采购过程中各种弊端,从而达成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的目标。采购环节主要包括供应商的确定、采购流程管理、配送模式和监督管理。1.供应商的确定先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最终每类商品确定两家以上供应商;2.采购流程管理采用集中上报、集中采购形式,减少或避免零星采购,杜绝私自采购;3.配送模式选用供货商统一配送形式,压缩单位采购配送机构,降低采购成本;4.为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必须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执行定期询价制。定期对供应商服务、采购价格、质量进行评定,依照评定结果择优选择供应商。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原材料,通过市场调查、网络询价、高校间询价等形式,及时调整采购单价,并公示询价信息,做到采购的透明化。
二、规范出入库管理,控制财务成本
随着网络时代来临,学校食堂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物流管理平台,将采购、仓储、餐厅、核算等节点联接起来,完成信息的空间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突出提高效率、数据及时传输、远程实时监督的作用。建立物流平台,应以《财务核算制度》、《食品原材料索证索票制度》等相关规定为依据,采取详细的供应商信息台账和原材料分类台账,采取逐日登记的方式,让库存台账全面、真实、准确的反映食堂物资进、出、存情况。建立相互制约的出入库管理机制。物资采购、验收由采购组、保管组、食堂管理者三方组成,入库时三方对所购物资的质量、数量、价格进行检查核实,并在送货单上签字确认。物资出库由食堂各部门提出,管理员根据当日成品出品量审核原材料出库单,控制出库成本。库房严格遵循无联合验收的物资不能入库,无审批签字的货物不能出库。科学控制库存,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库存存量;对生鲜食材采取直达、零库存管理;及时清理临近保质期及不常用物资;每周对库存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三、强化内部控制,健全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可降低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违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纠正错误、防止弊端。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人员控制、组织控制、财务控制和实物控制。高校可根据食堂规模合理设置管理岗位、配备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对不相容岗位予以分离(即餐厅管理员、保管员与采购员岗位分离;核算员、出纳员与保管员、采购员岗位分离);建立统一采购制度,执行集中采购、统一保管和结算;制定详细的采购、出入库及资金结算流程;严格执行的供应商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双人采购、换人验收、定期轮岗制度;严格执行定期盘点不定期抽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各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监督机制,从而显著降低食堂的经营风险。
四、完善管理资料,规避管理风险
食堂资料的建立是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前提,为提高食堂精细化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资料来源于食堂每一部门与生产环节,贯穿于食品采购、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全面、完整、准确、系统的收集食堂资料,确保整个经营生产过程得到有效的记录。食堂资料大致可分为:1.政策法规类。如上级文件;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安全协议;管理机构组成人员名单等;2.原料采购类。如中标通知书;供应商相关资质;原材料索证索票资料;询价记录;出入库单据;盘点表等。3.生产销售类。食堂每餐的食谱、价格确定的方案;成本核算记录;各项安全检查记录;每月销售结算清单等。4.人员档案类。如个人履历、健康档案、鉴定及考核材料,奖惩材料,人员工资表,培训情况等。5.日常管理类。工作计划、报告、总结、会议记录;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的会议记录;食堂获得的荣誉证书、奖励等材料;上级领导视察照片及指示材料等。全面收集、有效整理和完善资料,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合理规避管理风险。
五、规范核销票据,降低财务风险
规范食堂票据管理,是完善食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食堂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为正确、完整、真实地反映食堂经营活动,核销票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购物资必须索取正规发票,印章要齐全,有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发票监制章,并加盖开票单位发票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2.发票内容要齐全:单位名称、日期、品名、单价、数量、金额等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金额正确,大、小写相符,票据不能涂改;3.原材料采购报销时须附有入库单和购货清单,按照各校审批程序进行签字报销,购货清单上须有两个以上采购员签字确认;4.所有款项支付采用转账付款、电子支付等非现金形式,付款单位必须与发票及购货清单印章相符;5.尽量减少或不使用采购周转金,如必须使用的,建议半学期归还一次;6.与委托经营食堂结算时,必须打入对方对公账户,并索取正规发票。总之,在高校后勤改革背景下,只有加强食堂财务管理,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解决管理问题,创建高素质的食堂管理队伍,才能保障高校食堂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改变。从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除了与“应试教育”存在共性之外,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参与;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实训等弊端,造成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而从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设置往往是在工科专业之后,其工科专业往往具有更长的办学历史以及更强的优势。因此,有意识地推动工科专业,反哺后设立的管理类专业,并加强管理类专业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对于有效扭转该种局面有其重要意义。
1 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
1.1 教学内容划分过细
在教学内容的划分上,工科院校管理类教学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少跨学科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忽视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
工科院校普遍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培养计划,而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单一化,没有融合一定工科知识,忽略社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1]。同时,统一的课程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容易使个体之间的差异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2]。
1.3 实践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理工专业的实验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般都是综合性质的实验,并需要辅以一定性能与数量的实验设备。然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会由于不同专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分学科部门设置不同的管理系统与管理平台。可是,如此分学科部门地独立性设置容易造成重视专业内容,弱化学科综合知识运用等问题。如此一来,难以融合管理类与工科学科知识,是实践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根源。
1.4 校企联系过于薄弱
对于多数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案。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工科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对于某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而言,比会计、金融等专业的操作性强,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帮助,因此,相对工科院校中的工科专业而言,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或部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相对较难。概括而言,工科院校的管理类专业难以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主要是管理类教学的单面性,难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与不同的实习岗位相匹配。
2 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内涵
管工融合,是指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在日趋完善的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科院校可通过构建与优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结合项目实施教学,建立“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克服上述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以此进一步提升以下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内涵。
2.1 培养良好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即把管理与工科知识渗透交融,合成一种综合知识,或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其重新联合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的能力。
工科院校通过“管工融合”教育理念,将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的创新教学氛围和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有益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2.2 培养扎实的综合理论应用能力
管工融合导向下的教学体系,既使得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交叉学科知识的广泛学习,又使得学生提升了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管工融合教学体系在工科院校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论运用能力的提升,使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既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2.3 培养突出的综合职业素养
为企业培养各级管理人才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但行业较强的实践性以及此前单纯的管理类知识的学习,使得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如管理类中工商管理类的毕业生会因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不足受到就业竞争冲击[3]。“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要求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不仅要完成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还要具备有一定的工科知识,并需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实践。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了培育,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职业行为得到了规范化与标准化,职业意识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就业的“高位对接”。
3 创新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
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应强调依托工科院校原有的工科优势,实现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与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同时,综合运用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实践教学平台,突出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内涵,淡化学科本位意识,强调管工学科交叉与渗透。
由上述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可知,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在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校企联合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构建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首先应以“能力链接”为导向,即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为导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培养方案的“四化”——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化、教学效果评价多维化、校企联合方式多样化。
通过培养方案的“四化”,可淡化学科本位意识,强调管工学科交叉、渗透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各学科知识、技能相互迁移,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接”与“知识树”的整体网络。
4 创新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方案设计
遵循上述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及“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今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工科院校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校企联合方式四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教学方案可设计如下。
4.1 教学内容方案设计
4.1.1 改革“3+1”人才培养模式
在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段梯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行一、二年级“按学科类培养”,三、四年级“按需分流、方向选择”的基础上,尝试“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本科教育水平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兼顾行业实际,在实验区完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工程技术课的学习。第四年的教学设计根据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制造业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
4.1.2 建设四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含科学人文与基本技能工具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主干理论课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围绕先进制造业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设置;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含实务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以管理体验和实践为基本特色,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1.3 开发“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
在基于RFID的综合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融合管理类学科知识,开发“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集教学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料管理等为一体,实现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技能的训练。
4.2 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4.2.1 设置“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在“管工融合”导向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通过与工科知识的结合,构建知识、实训与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设计下图所示。
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科学,围绕专业课程展开教学。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群的纽带,专业基础课要注重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做前期预备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做中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之中,将多门课程关联起来做课程设计。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工程技术实训,分组做综合设计项目,培养专业知识运用和团队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校企合一实践则为最终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4.2.2 构建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方法,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应该不同程度地安排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具软件的教学,例如Excel、Mindmanager、SPSS等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4]。
4.3 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设计
教学效果的好坏,应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评价。传统上的管理类专业教学重视基本管理理论的掌握,因此通常评价方式为考试、考查方式。在“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当结合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除却考试与考查外,还要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量水平、制图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将考试、考查与实践、实验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效果评价多维化,更有利于充分、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变化。
4.4 校企联合方案设计
4.4.1 结合企业项目实施教学
有目的地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渗入实践教学,可使得行业较强的实践性弥补单纯的管理类知识学习的不足,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职业行为得到规范化与标准化,综合职业素养得以形成。
4.4.2 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产业发展,整合学校和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市场“零距离”接轨。
5 结 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工融合”导向下的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教学体系适应时代要求,是区别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该创新教学体系突出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不可一蹴而就,需院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机制等保障,也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磨玉峰,王文辉.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225.
篇8
首先,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完善了有关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学院的统一要求下,详细的完成了部门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制作,设计了相应的登记表。新增补了多个管理制度和登记表,通过这些制度和登记表,一方面可以用来跟踪中心各项工作的质量,以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并投入人力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规范员工的日常工作,比如:对设备维护必须登记每一台维护设备的详细信息和处理办法;对低值易耗材料的使用填写“耗材使用登记表”,对高值耗材实行更换登记制度,同时集中保存更换下来的材料两年以备检查;对固定资产的办理,加强了各类信息的审核登记制度,对回收资产也必须进行移交,从而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管理。
其次,为了提高中心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且互通有无、互补互学,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全员学习、训练与交流活动。尤其是在业务学习与交流方面,除了定期组织中心工作会议,安排重要工作,解决工作中的分歧,统一工作思想外,期间“组织过网络设备管理”、“311多功能实验室复杂设备使用、维护训练”等多次不同主题的技能学习和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大家较前更加团结,协作更为默契,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再次,“安全无小事”,认真做好各个辖区的各项安防工作。ups机房、主干交换机机房和服务器机房是实验中心三个重要的设备集中管理区域,这些设备的运行状况将直接影响我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为此管理这些设备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艺。为了将这种意外的损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安防工作,具体包括:每天3次记录ups的工作电压值;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对重要设备的运行进行登记管理;对每台服务器的操作进行登记管理;对服务器机群的普遍操作进行登记管理等。
二、稳步推进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根据学院有关安排,积极参与学院24培养方案的制定,逐步完善学院教学实验课程体系。为了保证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不断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环境、积累实验教学软件,构建适应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先后开设了“运筹学”、“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应用”、“会计模拟实验”、“电算化财务”、“资产评估”、“应用统计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实验。同时,为本科生、专业学位和硕士研究生的“实验管理学”、“高级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设施规划、生产计划”、“数据库”、“组织设计实践”、“企业竞争模拟”等课程实验部分提供服务。这学期,开展了实验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探索性的开设了“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开放性实验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维护方面,积极申报各种实验教学建设项目,或认真完成已经审批的实验教学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实验室建设条件,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全面完成了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2006年立项)“管理学院教学实验及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完成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项目:“交通大学管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已被确定为第四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了大力推动高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及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真实剖析企业运营过程,切实提高就业实践能力,于今年10月份组织本院学生参加了第二届“金蝶杯”全国高校企业经营实战模拟精英赛组织金蝶大赛的初赛和复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验教学硬件环境维护上,主要是对教学实验基地的网络系统及计算机设备进行了更新及重整,包括加装内存、更新还原卡、添加服务器、重整网络系统配置等多项具体工作,大大提高了该实验室设备的运行效率,使设备完好率和开机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三、切实做好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工作
1、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投入的不断增加,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工作较之以往已需要提上议程。在软件资源的管理上,为了保障实验中心服务器软件正版软件运行环境正常,中心组织人员逐个编写了新购软件安装使用说明,并在使用过程中多方与厂商沟通,解决环境中出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具体工作有:国泰安数据库应用与更新,解决ilog软件认证和sas软件认证问题;接受师生正版软件申请及安装工作,为所有符合要求的师生提供国泰安数据库、spss、sas、ilog软件的安装工作;购置创新软件cbt、eviews、crytralreports、maple、lingo、arena、英时考试系统软件服务器及客户端的安装及其使用;
2、完成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网络信息社会的安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中子项目“网络信息社会安全的管理研究”的减灾/救灾物流管理研究实验室(568)、311多功能综合实验室的装修及设备进行规划和建设工作,组织设备的市场价格调研、准备招标的各种文件、建设后期的设备验收、以及财务报账工作,并成功接待了多次专家的访问参观。
3、为保护多媒体教室及公共机房电脑系统的安全,给所有多媒体教室、会议室及公共机房流动机位电脑安装了还原卡,首次在流动极为上安装的先进的智能“噢易free”还原卡,实现了流动机位使用与示范教学管理的快速切换,解决的前期两者应用之间的矛盾。
四、精心做好网络与技术服务工作
为全院师生员工及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做好网络与技术服务,是实验中心最为频繁和最为基础的工作。不谦虚地说,中心人员几近有求必应,能够热情主动、及时高效、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应对各种技术故障与难题,工作得到了师生包括外国专家的肯定。具体包括:
1、学院所有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用pc、行政人员用pc、打印机、投影仪等各种pc机及多媒体设备的日常维护。
2、维护学院大楼内的网络布线,确保网络通畅;
3、所有pc机及网络打印机的ip管理。中心记录了所有pc机的主机编号、显示器编号、网卡编号,并与ip及机器所在位置一一对应,以数据库表的形式存放。若遇机器位置变动,随时更新数据库表。若出现盗用ip现象,可立即追查出盗用人;为了减少病毒对网络的侵害,对学院主干交换机进行的全面的规划,按区域、功能划分了vlan,对学院一楼到五楼的ip重新分配,并完成ip地址迁移工作。
五、扎实做好图书资料信息的服务工作
目前,资料室人员编制仅为1人,工作量相当之大。一年来,在中心的合理协调与统筹安排下,资料室逐步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读者,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服务宗旨,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
1、创新工作:与本中心的人员研发教师获奖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124份相关证书,其系统基础数据库已初具规模。
2、创新工作:主动收集本院教师编著的书籍、发表的外文资料,开设教师科研橱窗展示;
3、创新工作:主动收集管院举办的专业会议资料、学院的简介、简章等文献资源,扩大业务范围,以充分发挥管院灰色文献的利用率。
4、成功举办2次经济管理类“proquest数据库”;“emerald数据库”使用培训讲座。为师生提供了多层次的网络资源的检索平台。
5、耐心接待3700余名师生借阅查询图书、期刊、论文;同时,友善接待公管学院的师生查询资料,并为来院图书馆的外校、外院读者提供检索阅览信息的服务,以达资源共享。坚守岗位,最大限度保证院图书馆的正常开放。
6、咨询、答疑了820余名学生对论文进行分类号的查询确认工作,为论文的归档及发表进行先期分类;
7、开展了馆藏图书的咨询、文献信息的查询、过期期刊的检索、资料扫描的服务项目,尽力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料的需求,提高文献利用率。
8、完成了管院945篇硕博论文的资料编目及信管系统中的论文数据库的输入工作,缩短了硕博论文的检索时间,保证了论文及时进入流通阅览阶段。
9、完成管院教师年314篇科技论文整理、扫描及转换成电子版pdf格式,对管院科技络检索系统,进行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
10、配合管院教务中心完成49人博士生学位论文与研究成果公示,建立《博士生学位论文与科研成果公示登记表》,接待了近90余人次对公示材料的阅览,保证博士生论文答辩环节的公正。
11、完成年89种期刊、13种报纸、年3册统计年鉴的订购工作。
12、完成每周定期去收发室领取年订阅的86种期刊、12种报纸、信件并对其登记、上架的工作,加快文献资料流通。
13、完成:每2周定期对论文从2004年-年进行整序工作、随时分类整理归还图书的上架流通工作。
14、及时为900余离校学生进行清理、审查、盖章办理手续的工作。
篇9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或中心地位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由于统计公式繁杂、术语抽象、数据枯燥,经常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摸不清头绪,所以学习起来毫无兴趣,很难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学基础课程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确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实施教学改革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从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因此,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总结为以下方面。专业能力目标:会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能利用各种调查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开展调查,搜集所需数据资料;学会进行恰当的统计分组整理资料;能够运用数据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逻辑思维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学习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不断积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习意识及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育中的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的情境设计应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求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能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因此,课程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并在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改变学生单个、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组建4~6人学习小组,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①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例如,针对“统计工作”这一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从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的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在统计教学中,按四个步骤实施教学,第一,资讯: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讲解调查程序、方法及调查方案、资料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内容及技巧。学生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第二,计划、决策:项目团队进行人员分配,讨论调查事宜,策划工作思路、步骤,制定工作计划。第三,实施:团队分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撰写调查方案,执行调查,整理、分析各项工作,撰写调查报告。第四,检查、评价:每个团队选1~2名代表汇报团队项目的调查策划、调查实施和调研结果及感受。回答同学与教师的提问。在开展项目教学法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②思维导图教学法。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是一种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例如在设计调查方案的任务中,首先下发卡片、彩笔等材料给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讨论“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这个中心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然后各组上台展示并解释思维结果。最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卡片归类,整理成一个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③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为配合静态及动态指标计算分析项目任务,设计了“从统计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这一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组织及安排如下:①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师选择好案例后,准备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提前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讨论的问题、基本要求告诉学生。二是学生,学生根据老师预先布置的案例,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小组主要观点,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②课堂讨论。课堂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完毕之后小组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做出解释,期间可进行必要的辩论。小组集中讨论的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并控制学生的发言时间。第二,然后由教师总结并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③点评与总结。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表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重视其见解和观点。在学生发言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同时归纳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利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挑起争论的“事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者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具有独到之处,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环节等。④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时,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不必要立刻对某一个同学的观点加以评价、讨论或提出批评,所以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头脑风暴法教学应在一个开放、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时间较短,所以可以在学习情境中的很多地方使用。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步骤如表2所示。⑤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抽样推断的学习单元中,给各组布置如下任务:以上课班级全体学生作为总体,抽取样本单位;调查月生活费、月伙食费支出标准;资料整理;计算以下指标:平均月生活费■、标准差σ;平均月伙食费支出■、标准差σ;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月伙食费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进行抽样推断(由样本推断总体)。
3.考核方式改革。对于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统计学基础的考核,不应只限于期末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对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统计学基础期末考核改革中,尝试摒弃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等题型。侧重使用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型,考试内容不应再以客观题为主,要尽可能具有灵活性,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余地。具体的考核方法如表3所示。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1.赏识教学法能得以充分应用。赏识教学法是在情感教学论指导下以情促学的主体式教学法。在高职低年级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法有利于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是适合高职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有效教学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资讯前加任务期待和总结前加赏识性评价。这样,使学生在获得完整行动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心理。
2.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主动学习的占10%、愿意学习的占35%、厌烦学习的占50%、放弃学习的占5%。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学习小组前要调查了解所有的学生,合理搭配,使得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在主动学习、愿意学习的学生带动下,小组成员为了完成组内分配的工作任务,不给本组丢脸,积极参与分工协作,有一种缺了谁都不行的感觉,使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3.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中,很多工作任务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因此在完成时间及质量方面会设置一些精神奖励,如国家统计局权威奖、工作报告总理奖、统计奇兵奖、最佳发言人奖等。小组之间为了争取奖励,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争取本小组的胜利。
4.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执教水平。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执教水平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并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分解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情境。第二,要设计好学习情境中的各个具体任务,而且要与实际工作相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资料收集筛选及研究设计工作。第三,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对课堂要能全局掌控,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效率,还要把握好效果。否则课堂上的项目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0-76.
[2]陈斯卫.基于行动导向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09,(8).
篇10
2、针对客服部管理制度空白的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起草和修订。制度建设共七则:例会制度、投诉处理规定、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制度、维修处理规定、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巡楼制度、前台管理制度。并将应用表格重新按照统一标准制作,并下发使用。
3、加强员工精神风貌建设,实行每日晨会制度,及时传达公司相关文件精神,把工作落实到到实处。
4、定期召开客服部全体人员会议,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整改,完善和提高部门员工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
5、有针对性地开展部门培训工作,组织学习《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6、对B区新进员工的招聘培训工作。
二、 收费管理
1、对前期因房屋质量问题而要求物业公司赔偿的52户进行沟通,经过客服部管理员、主管、经理直至物业总经理的多次艰难协商沟通,现已经集团批准同意已妥善解决35户。
2、对2015上半年到期物业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清缴工作,收缴率达92%,收缴金额为370,214.65元.不含前期因赔偿未成而拒交物业费的17户,并将物业费、采暖费收取及赔偿金额进行统计整理上报,明细附后。
3、家政创收收入2015年计划为10万元,截止至7月末共收入7410元,于计划相距很大,主要原因首先为物业公司今年准备开展一些创收项目,如配送,为业户接送小孩等,但上半年一直未实行;其次是保洁人员数量精减一半,调整流动性比较大,造成计划完成率比较低。下半年由于二期开始交屋也是家政服务开展的时机,力争创收达2万元。
4、下半年收费分三部分,一是对2015年6月30日到期因各种原因迟迟不交的21户进
行清缴;二是进行2015年7月末到期物业费的收取工作,针对公寓多为出租户的特点,主要以电话通知辅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催缴;三是对前期索赔未达成协议的16户进行跟进,尤其是重点解决一直未来协商的5户,力争2015年底前将此项遗留问题妥善解决。物业费收缴率力争达99%以上,采暖费收缴率达100%。
三、 服务管理
1、 对前期物业档案和资料进行整理,并规范档案借用制度,安排专人管理,实行借用登记制。
① 对客户基本信息进行重新整理;重点对4号、5号公寓分布情况汇总成平面图,将业主与租赁住户分开,方便查阅和日常管理;
② 对业主及各外协单位的联系方式进行更新整理;
③ 对维保厂家资料进行统计整理,联系地产办公室确定验收合格日期,为客户维修提供有利依据;
④ 将前期信报箱钥匙、电磁炉、门禁卡领用情况逐一进行情况统计,核实剩余数量,查找缺损原因,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⑤ 对现有空房钥匙及室内设施设备进行整理,安排联系维修及室内清洁工作,为销售做好准备,并实行定期空房巡视制。
2、对客户前期房间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修缮,重点处理了防水、门槛石、墙面裂纹、水浸维修、地板裂纹、淋浴屏漏水、卫生间渗水及卫生间地砖倒坡、更换室内门锁、维修入户门、维修洗水盆下水等问题。
3、对4#807因洗衣机水龙头在未关的情况下断裂造成漏水导致地板、墙面等受损要求赔偿进行处理,多次沟通业主及相关责任单位,在未果的情况下致函要求责任单位限期答复,现已做出书面承诺于7月底对业主进行地板进行恢复处理。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责任单位进行不同处理,如5#506同样的原因业主因漏水受损后,由物业公司将业主及责任单位约见面谈,双方达成维修意向,即为业户尽到了责任,也维护了物业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失。
4、加强走动式管理,规范日常大堂岗位及巡楼工作,组织多次集体巡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近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拍照统一整理以书面的形式,转相关部门处理,并进行回访跟进。
5、管理小区内养犬问题,一是下发“小区内加强管理养犬规定”的通知,并公示举报电话;二是请民主广场派出所配合,清理整顿违反养犬规定的业主并下发清理通知;三是专门设一部电梯,通知引导携带宠物者乘坐货梯并做电梯指示,以免人、犬冲突等问题的发生。
6、针对前期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并加大检查公寓业主二次装修情况,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要求业主停工并到物业公司办理相关装修手续,方可开工,同时请安管部在班后及夜间按公司对装修业户的规定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四、 B区工作准备
1、与地产集团销售中心沟通联络,取得B区所有业主祥细资料及户型图,提前做好交屋准备,提高工作效率。
2、对B区交屋需要的程序、资料进行思考准备,改进完善制定A区交屋程序,避免产生同样的错误及失误。根据A区资料参考《物权法》等法规对B区所需文件进行整理准备,并请示集团后准备印刷。
3、进入B区施工现场,了解进度,对已完工项目进行初验,为正式接管开始准备工作,为10月1日顺利交屋做好准备。
4、下半年进行B区全面交屋入伙工作,安排交屋后需要维修项目工作,做好回访。
5、B区交屋入伙资料的存档工作,钥匙的保管借用管理。
五、 保洁管理
1、接管管业部后,针对之前存在的问题,立即对工作情况进行整体安排。一是对人员分工、工作范围、工作标准、作息时间、工作周期和频率等内容统计进行布置,对重组的保洁班进行内部选拔,目前已选出试用班长两名;公寓实行二班制,保证早8点前将公寓大堂全部清理完毕,给业主留下清洁明亮的视觉享受。二是对公寓及商街工作标准进行提高及细化,加强清洁质量;三是对费用计划进行掌握,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新思路,节支增效;四是协助仓库管理员合理储存和使用保管保洁用具,用品,进行建帐,入库、领用严格实行登记,并由领用人、班长及经理签字后方可出库,并控制其合理的使用,并进行月底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2、日常保洁管理。一是对保洁班目前工作依照考核标准进行每日巡查,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二是组织班长召开工作布置会议,对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事后有总结;三是定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进行阶段性总结,将新标准、新要求在班组内进行贯彻落实提升班组精神面貌。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保洁工作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从工作质量标准上均有明显的改观,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及表扬。
3、B区商铺及公寓的保洁开荒工作。
综上所述,这段时间我虽然在负责客服部全面工作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时间所限,有一部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中,我的想法是将前期未完成的工作全部整理并理顺完毕。后期工作安排主要为B区的筹备工作,同时在制定落实公司、部门现有规章制度,提升部门工作作风,在努力完成经济效益指标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完善小区的房屋公共设施和综合服务管理。以身作则,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
物业客服经理半年个人工作总结二一、全力配合本集团地产开发
小区管理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为了配合本集团的物业发展,公司调整了发展战略,奉行“先品牌、后规模”、“把工作重心放在改进集团开发物业的服务品质”的思路,适度放慢对外拓展速度,集中优势资源确保为集团开发的精品楼盘提供配套的精品物业管理。为此,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首先强化了领导分工,由总经理直接分管、各副总协助参与集团开发物业的管理服务工作,并专门设立了集团开发物业周工作例会制度,缩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周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换部分管理处负责人;收支实行“取之于集团物业,用之于集团物业”的政策,作为整体不提利润要求。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抓好制度建设。制定“封闭式管理规范标准”,以集团开发物业小区为试点,并向各全委小区全面推广封闭式管理;加强对各小区的安全评估,对小区内易攀爬部位实施安全防范,采取各项防攀爬措施;实行管理处主任-安全主管-分队长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安全总监-安全管理部-安全主管垂直领导,通过测评考核确定安全主管人选 34 人;通过理论考核和现场实操,从114名保安骨干中确定分队长人选76人;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合理调整,分流保安骨干18人,为安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调整保安培训重点,强调保安的敬业精神和纪律性,以及对值班时各类事件的处理规范,特别是外来人员车辆管理及各种异常情况的处理办法。全年保安培训时间达126小时/人。
第三,加强对保安工作和生活的关心。对保安工资实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解决了保安的社会保险问题,平均增幅达200元/人·月;同时投入20余万元资金,完善保安宿舍物品的配置工作;开设公司职工食堂,解决队员的吃饭问题;配置了报纸、金地期刊、金地物业报、金地保安园地等报刊杂志,极大地丰富了保安员的业余生活。
第四、严肃纪律和检查处罚。坚决执行请销假制度,防止私自外出;实行严格的查岗查哨和晚点名制度;加大检查督导的力度,查处睡岗26人,脱岗13人,其它违纪31人;增大处罚力度,受处罚70人次。
今年,公司全面强化“以业主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率先在深圳业内提出并推行“7x24”服务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业户需求;推出入户维修免费服务,集团开发物业全年上门维修4107次,得到业主的好评,大大提高了业主对小区服务的满意程度。公司全年组织了15次有关职业技能和行为规范培训,共28项内容,培训课时达56小时/人。据集团公司三季度对开发物业进行的调查,业主对我们维修服务的满意程度达到了100%。
在销售配合方面,筹备成立上海、武汉分公司和深圳管理部,克服非典困难及异地资源短缺问题,全力投入深圳翠堤湾、北京格林小镇和国际花园、上海格林春晓和春岸等项目的前期介入和销售配合工作,全面展示金地物业管理良好形象,满足集团地产销售配合工作的需要。
今年,针对北京格林小镇存在的问题,公司先后从深圳总部抽调2名工程师、2名客服主管、15名维修人员及2名客服人员充实到管理处,给予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派出客服人员参与和组建应急维修队,在地产客服中心统一调度下统一工作,全力参与地产维修整改工作,使小区工作各项管理步入正轨。海景方面,积极配合地产公司做好业户走访工作,“黄牌”数量从高峰时期的130户270块,减少到目前的2块(字朝里放置于阳台内),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在社会上形成的负面影响,减弱和抑制了对翠堤湾的销售工作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力地配合了地产公司的品牌策划和销售工作。翠堤湾方面,面对销售、入伙、装修、业主生活同时并存的环境条件,公司全力以赴提供一流的销售现场管理、入伙前与业主的主动沟通及规范的入伙手续办理、服务导向的装修管理,尤其是超前做好复杂环境下的封闭式管理和快速反应的维修服务,使已入伙业主的生活成为潜在客户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促销样板,使得翠堤湾在5月份便基本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
今年以来,翠盈嘉园、芳邻等6个小区先后成立了业主业委会,金地花园业委会完成改选。金海湾、金地花园、金地翠园等9个管理处完成了物业管理合同的续签工作。金地海景顺利通过安全文明小区的复检工作;翠堤湾、彩世界、太阳新城小区通过市级安全文明标兵小区的考评;彩世界通过深圳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考评;嘉多利花园通过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考评;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复审,同时被沙头办评为环卫工作标兵单位。太阳新城、嘉多利花园两个小区清洁工作实施外包;碧华庭居、金地翠园消防系统进行了外包。金海湾花园电梯签订了外包协议。为公司相关外包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品牌宣传效应显现
今年,为配合公司市场营销工作,公司切实加大了品牌宣传。根据“管理项目树品牌,顾问项目创效益”的思路,以开发商、中介公司和物业管理同行为重点宣传对象,一方面打造塑造精品小区,通过让客户参观小区以及接受业务培训等方式,亲身感受金地物业的管理,达到业务拓展的目的,仅金海湾花园,全年共接待公司、地产、集团、置业的参观超过一百批次,参观人数近千人次,同时接待了来自西安、桂林、洛阳、南京、武汉、石堰等全国各地顾问单位物业公司人员的实习。另一方面,我们以报纸、广告、参展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品牌宣传。XX年公司共出版《金地物业管理》报12期,平均发行数量为11000份/期,发行范围遍及27个省市。公司内外部网站在今年也进行了改版,全年共上传各类文章616篇,在报道公司重大新闻和重要信息、展现公司业务规模和市场拓展步伐、宣传公司业务类型和服务特色、反映员工思想动态和改进建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金地物业管理信息》也于今年下半年面世,以每10天为一期的频度对外免费推出,目前阅读人次节节升高,反应热烈,要求订阅的与日俱增,公司的品牌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在11月底举行的住交会期间,我们接待了来自全国28个城市的43批客户,为明年市场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市场拓展频创佳绩
XX年,在抓好集团开发物业管理品质提升的同时,我们还按照集团领导的要求,丰富公司的物业管理类型,延伸产品线。自去年实现写字楼顾问管理市场突破后,今年再接再厉,取得了写字楼(万基大厦)、酒店式公寓(白领公寓)、学生类公寓(重庆学府大道69号)以及中心区顶级豪宅(熙园)等业务的拓展,尤其是万基大厦与白领公寓的接管,实现了该业务市场零的突破,标志着公司产品结构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调整。
今年,公司以品牌求发展,将精力投入到中高档市场的开拓上,注重项目的投入产出,理性选择合作伙伴,全年新签22个项目,其中:全委项目 6 个,顾问项目 16 个。新拓展项目的管理面积243 万平方米,其中:全委项目 64.2 万平方米,顾问项目 178.8 万平方米。目前,公司共接管项目 118 个。其中:全委项目 34 个、顾问项目 84 个;管理总面积 1648.6 万平方米,其中:全委项目 389.4 万平方米,顾问项目 1259.2 万平方米。
至此,公司管理项目已发展到全国 31 个城市,其中今年新拓展城市 8 个,分别为洛阳、厦门、佛山、宜兴、烟台、潍坊、海口、镇江。
四、管理工作改进明显
进一步强化清单式管理,推行月度工作计划考核网上填报和考核,网上工作日记填报、顾问项目管理信息填报等,规范提升了管理的力度和效率。
完善顾问运作工作指引,强化前方项目经理,后方专家顾问团的运作,保障并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品质。
积极搭建金地物业管理网上办公平台,先后开发包括计划考核、项目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十余个模块,为公司办公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公司形象和管理效率。
加强分支机构财务核算、稽核、审计管理力度,建立了公司经济效益测算模式、对分支机构业务管理及指导的体系,改变了财务部原简单的核算职能,确立了财务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品质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作业操作文件体系的修订、品质检查方法的改进、质量问题的整改跟踪督导,逐步形成兼顾、覆盖各地管理的管理体系建设。
完成会所移交工作,改进会所经营管理,有效的改变各会所长期亏损的局面,逐步形成良性运作。
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提高,保安人才的建设、小区封闭式管理的实施、安全管理垂直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尝试,保安员社保、工资改革、居住伙食条件的改善,推动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小区设备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实施,工程部在业务管理地位的明确,强化了各小区的设备日常维护工作,改善了设备运行效果。
狠抓制度执行落实,通过月度工作计划和考核、工作日记、着装、劳动纪律等的检查,确保公司各项制度得以执行。
分公司基础管理工作的强化及区域运作模式的总结。
五、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显著
今年以来,公司就人才引进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了探讨,人员招聘组织、管理的改进,为公司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引进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立足业绩考核和能力评估,不拘一格,积极选拔内部人才,共晋职晋级169人。另一方面大胆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加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信息等手段,共招聘管理层员工 96人,本科以上占 31.2 %,其中硕士生1人,本科生 29 人;主办以上占 48%,其中主管11人,主办35人。同时加大对项目管理人才和保安骨干的招聘力度,共招聘项目管理人员24人,保安骨干20 人。
推进保安招聘与基地化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与多个学校、人才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保安的基地化建设,共招聘518余名保安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