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学管理制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管理制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学管理制度

篇1

1、 坚持先备课后上课,不上无准备的课。

2、 熟悉教学大纲。

明确本学科在该学段课程计划中的地位、教学总目标、教学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改革概况与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或应注意的问题。

3、 通览教材。

一是通览该学段本学科全套教材;二是通读即将任教的全册教材。通过通览教材,一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全学段教材与前后学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二要明确并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的问题;三要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训练点与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四要明确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五要明确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与思维的激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 了解学情。

通过批改学生的假期作业,走访原任课教师与班主任,查看学生学籍表,以及平时的教学记录、作业、考核成绩和个别谈话,力求明了学生的知识底,认知心理,学习态度,可接受程度与环境影响,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对策。

5、 认识自我。

在熟悉教学大纲、通览教材与明了学情的基础上,反思自己从教经历与得失,教材的发展与学业专攻间的差异,教学观念与教学预见性间的矛盾,以正确的认识自我,勇挥所长,明确教学思路。

6、 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在学期开始前一周制订出来,其内容包括:本学期教学总的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学情认识、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安排(每周的教学内容与主要教学活动)。教学进度计划在各任课教师自订的基础上,通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交备课组长审查后,于预备周末交教务处。

7、 制定单元(章节)教学计划。

单元(章节)教学计划应在每单元(章节)教学之前制定,其内容包括:本单元(章节)的教学目的,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划分,教材的重、难、疑点,各课时的类型、教学方法,有关学科(如科学)单元(章节)的演示、实验操作及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等。

8、 精心设计课时计划(教案)。

课时计划是为上好每一节课而精心设计的,它必须同实际上课节数相吻合。因此,教师必须每节课都要有教案,即使是练习课、复习课、作业指导课、实验课、实习课和活动课,也应写出相应的简案。

课时计划的内容一般应有: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难、疑点)、课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准备教学、新课导入、进行新课、巩固练习与作业布置等,内含教学方法的选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下节课预习要求,板书计划等。提倡每节课后在教案上写教学后记。

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写简案,其他老师应写详案。简案应包含基本格式和教学主要内容,能反映教学主要过程,不可过于简单。

教案的书写要规范。正确使用教学参考资料,不要机械地照搬照抄,更不允许抄袭别人教案。

课时计划以至少提前一周为宜。

9、坚持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

备课应以个人钻研为主,但决不能忽视集体备课的作用。因此,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同教材,就要强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应实行三定,即定时间、地点与主备人。在集体备课中应着重讨论同年级、同教材老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方面保持基本一致的问题,研究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0、通过个人与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巧于诱导,妙于点拨,善于启发,使主导与主体、愤与启、悱与发,浑然一体。

二、上课

1、 做好课前准备

①坚持上课的头一天(最好是晚上)默述教学过程, 熟悉板书计划,力求对教学内容与过程达到娴熟的程度。

②做好教具准备。至少提前半天对将要运用的教具、课件、电教和实验设备进行最后一次检查,以确保上课使用无误。

③上课前3分钟进入讲台,随着一声上课口令,全班学生起立,教师目视全班,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唤起学生的上课意识,为新课进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 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的和内容

①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②课堂教学内容要正确,不得出现科学性错误,重点要突出,不平均使用力量;脉络要清晰,不能眉目不清,逻辑混乱。

③课堂教学要体现严密的计划性与组织性,既要备、教一致,反对随心所欲;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适时地调整内容与进度。

3、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相关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经验,执行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是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

① 导入技能。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与内容,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以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设疑置问,引起悬念;实验引思,激情引疑;借助事例,选讲故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置趣,促进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

② 讲解技能。这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表达思想的一类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顺知识结构之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性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结构;运用流畅、准确、明白的语言,启发性讲解,促进学习迁移的例证,恰到好处的强调;精选形成连贯的过度性短语,重视获取反馈,并予以及时调控,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③ 提问技能。这是教师用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的方式,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教师要把握一个完整提问的引入、介入与评点过程,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在教学过程的任何一环节,学生已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契机,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灵活穿插运用沉默、催促、提示、评议、追向与扩展等方法,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

④ 演示技能。教师要本着准确安全、简易明显,便于观察和理解本质的原则,围绕演示目的,选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影片、录像带与课件等,通过教师的实际表演与示范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综合,使之获得知识,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⑤ 结束技能。这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终了阶段的教学行为。教师要通过归纳总结,比较异同,领悟主题,画龙点睛.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的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⑥ 语言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是使课堂教学获得高效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出发,运用准确、鲜明、生动、严谨、简明、流畅而富有教育性与启发性的科学用语与通俗语言,并使之巧妙结合,以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智力素质。

⑦ 板书功能。精心设计的板书,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纲要、表解、表格、图示、运算、网络等样式,以布局合理、书写规范,具有启发性、简洁性的板书,揭示教学内容,体现教材结构和教学程序;展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层次的逻辑性;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凝聚注意、启发思维、增强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① 教师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让学生思维在其间纵横驰骋。

② 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思维为核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惑;以训练为主线,尽可能让学生手脑并用,给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承认差异,分类指导,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空。

③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动情感,进入角色,深刻体验。

④ 教师要使自己的主导作用全时空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在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寻求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传授知识与学法指导等最佳结合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生动、活泼地学。

⑤ 见微知著,驾驭课堂气氛,甚至呼风唤雨,冰释一触即发的矛盾,以创造出课堂教学所需的氛围。理解学生,熟悉其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以适当的宽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于细微处获取反馈,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控,以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严禁在课堂上出现师生顶牛的僵局。

5、严格课堂教学纪律

教师应:

① 严格按课程表上课,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私自调课,不得随意安排自习或请别人看堂、代课。

② 在上课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上下课,不迟到、早退,一般不拖堂。

③ 上课时不坐讲,不喝水,不会客,不说与教学无关的废话,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得随便离开课堂,不得把手机带进课堂。

④ 上课应衣着整洁,举止端正,教态自然大方,教容朴素无华。

⑤ 妥善处理好课内发生的一切情况,正确处理违纪学生,不得把学生赶出课堂。

⑥ 英语课用英语组织教学,其他学科用普通话。

6、抓住教学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重要的是:

① 抓住课堂教学核心,致力于四基教学。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应用,较集中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② 抓住教学进程的中心,指导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按照一定章节和单元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概括,帮助学生理线串点,理清思路,把握规律,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网络,是掌握整体学科内容,帮助记忆学科知识,促进技能迁移,优化认识新知的前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从体系的高度上来掌握知识。

③ 抓住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抓住这一根本目的,遵照学校关于加强学风建设与学生实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强化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形成。

7、努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校园的创建,特别是现代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开通,为运用现代媒体与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流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应充分运用这一现代化教学环境,努力探索,及时总结,改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必要的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认真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作业布置:

① 内容要科学,目的要明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本要求,不要随意增加和删除大纲、教材中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作业的安排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掌握自学方法。要注意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② 难易应有序,梯度要适中。作业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梯度应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③ 形式要多样,题型应多变。作业形式:一是书面作业,如书面练习,演算习题,作文,绘画等;二是口头作业,如朗读、阅读、背诵等;三是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测量、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等。具体形式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题型应多变,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对用机械模仿和不必要的重复来加重学生作业负担,严禁以抄作业的方式惩罚学生。

④ 份量要适中,时间总量要控制。一般地,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五年级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

⑤ 要承认差异,区别对待。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不同,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

⑥ 要加强指导。督促学生按作业的规范化要求,按时按质按量独立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品质。

3、作业的批改

① 要认真搞好作业的批改。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批改方式以教师全收全改为主,辅以学生互改、自改;对于互改、自改的作业也要及时检查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

② 作业批改要正确,批改符号要统一,格式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批语不要覆盖学生字迹。作文批改要仔细,错字、错句要及时订正。对于学生订正的作业也要及时检查、批改。

③ 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集体讲评;对作业中出现的个性问题,要进行个别辅导或面批。作业讲评应及时。

四、辅导

1、课外辅导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它包括解惑答疑、补缺补漏、培优辅困,指导学法、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等。教师应把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之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辅导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 认知辅导是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运用科学方法。

② 坚持个别性。以个别辅导为主,不带普遍性的问题不得用整班上大课的形式。

③ 增强针对性。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与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分类指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辅导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扩展和独立思维的培养上,发展他们的特长,鼓励和支持他们拔尖,让他们的专长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补缺补差,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对学习基础薄弱与学习困难较多的学生,教师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对这类学生以特别的关注,热情而耐心地加以系列辅导。

3、提倡分层教学,实施课内辅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于巡视中应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4、开展课外活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活动的内容要符合课程计划的要求,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为重点。活动中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主,教师予以指导、帮助,不包办代替。

五、考试与评价

学生学业的考核及其他方面的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基本要求是:

篇2

1.教学管理方法陈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科技要创新、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要创新,并且教学管理方法同样也应该加强创新力度,在教学管理中不能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不能总是一层不变的,这样不仅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并且教学管理自身就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如果在教学管理方法上不注意,则很容易造成命令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倾向,严重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1]。比如从人才培养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多数学校存在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呆板,单一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学管理方法陈旧,受到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从而造成与现代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存在的差距。

2.教学管理目标存在局限性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教育学校的管理目标都是比较偏重于层次的划分和外部显示的局限性,这种管理目标很容易造成由于低估教学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现象,而仅仅依靠外显的行为特征而造成教学管理的深刻性体现不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在能力、技能以及获取知识的程度没有统一性,并且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多种方面造成他们的成长速率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如果将教学管理目标整齐规划,则会造成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2]。(2)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所以造成影响学校管理的因素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随机性,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根据 教学实际的变化而迅速调整管理对策,如果教学管理目标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则就会造成在教学管理的弹性不足,存在僵硬的状况,从而造成不能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形式的变化。

3.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束缚学生发展

在目前由于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教学管理制度存在弊端,从而严重影响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作者郭冬生先生在分析教学管理制度时指出[3]:目前我国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三个中心’和‘三个不足’.其中“三个中心”主要是指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主要以学校为中心,以控制为中心,以管理者为中心;“三个不足”主要是指院校教学管理自不足,教师教学的自和学生学习的自不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平等性和服务性体现不足等,比如,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单一的以考试成绩做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为标准,过于死板的教学管理制度等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发展,从而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4.教学管理的评估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估是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教学评估不仅能够起到教学管理部门对课堂教学的监控的作用,而且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虽然我国在1990年制定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使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具有规范化,以促进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在学校广泛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教学管理的评估体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评估模式和功能不足,教学评估具有管理、导向、研究、改进以及激励等作用,但是目前由于教学管理评估的模式和功能比较单一,所以造成评估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甚至有些功能的发挥出现扭曲的现象。

(2)评估技术水平不高,教学管理评估的效率和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对评估手段技术的运用和准确把握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并且教学评估涉及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技术运用,不同的评估技术具有不同的作用,目前在教学评估中常用的教学评估技术为量化技术,但是由于评估人员对如何保证可信度,如何制定量化表等缺少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造成量化评估存在盲目量化的现象。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研究

1.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机构设置的调整,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首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将教学管理的下移,不断建立健全的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还可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以吸引不同的群体参与学校决策,从而充分体现出学校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的特征。然后应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并在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的同时,树立“管理是生产力、管理是科学、管理是生产力”观念,并且在完善教学管理 体制中,还应该遵循学习型组织设计的原则,从而不断 让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获得专业化知识能力体系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管理的专业化,不断使教学管理体制规范化。

2.以学习型组织为教学管理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社会和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也造成组织自身的要素和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众多的组织理论和实践下,使学习型组织脱颖而出。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以学习型组织为教学管理目标,更加能体现出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学习为前提,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够适应社会对未来人才发展的要求[4]。所以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中,以学习型组织为教学管理目标,才能使教学管理组织取得最大的成效,真正实现教学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教学管理制度应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不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学生学习的自和决策权,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的要求,并且在教学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在现代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以及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制度,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高,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将监控制剂整体教学观念引入教学管理中,不仅关注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并且也注重结果性评价,在教学管理中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认识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并认识到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对提高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根厚.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46—47

[2]熊劲峰,张玉柯主编.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1023—1024

篇3

教学制度;管理文化;构建方法

文化是一种内涵。当文化渗透进教学管理的条例中,有了文化情怀就能让管理者在使用感到得心应手。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要充满人文色彩,尊重每个人,把人性化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管理制度中,通过规章制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然后转化为对制度的拥护。

一、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在执行教学管理时最好将运用文化的内涵、道德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传递给被管理者,让他们自己约束自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有五个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一定要注意:老师在学校中有追求物质利益关于生存的需求还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中有希望得到友情的社交需求和老师的尊重需求,可能还会有希望突破自己学到更多知识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学校在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怎么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人在需要的情况下是愿意努力争取满足自己的。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取决于被满足和被需要的,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更是取决于工作环境的优劣,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管理制度是冷冰冰的,但是在实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情味。师生关系看起来是服从的,但是在实际中一定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有被尊重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制造那种互相交流和互相信任的同事情感、师生情感和同学情感,让每个人在规章制度下服从并得到满足。制度就是让所有关系都保持平衡,保证相对公平,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平等对话,互相尊敬。当教学管理制度被赋予文化的内涵的时候,也能触碰到管理者的内心,成为学校中的一种信念存在[1]。

二、领导营造互相信任的环境,实现人性化管理

领导在团队中十分重要,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各司其职,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工作完成得更有效率。每个人在配合工作的时候有共同目标,为了目标一起努力,分工协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感受,因为教学过程中参与度最高的不是领导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该注意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教师和学生。我国正处于言论自由的过渡期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注重“民主”,听取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再做出决定。前苏联的学者阿法纳西耶夫曾说:“对人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的主体应当始终从这一点出发:人本身。”表明了人的价值其实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但是要让人完成自我实现,会更有热情投身到工作和学习中。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文化。这个就是硬性管理,每个人必须遵从学校精神。比如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军规,非常刚硬,但是很多人都是奉为个人信条去执行,并且传递到全世界成了一个学校的代名词。其实学校的主要管理制度就是“关注人”和“帮助发展”。在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学校制定那些硬性的约束条款是为了约束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人发展。但是为了表示学校的尊重和鼓励的因素,有时候要把硬性规定变得软化一点,让其化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一种自律,成为本身的规范和修养[2]。在管理上面,应该让教师参与其中,因为最了解学生的当属朝夕相处的老师。还有经常和老师和学生交流,解决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制度存在“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让管理制度下的老师和学生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他们会更爱护和相信学校,也会从心底信服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有时候面对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体现制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但是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面对突发事件也要有应变能力,让制度及时更新,让制度更加健全,这样被处理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变得柔和,制度不断创新和时代保持敏感度,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有好处的。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发展

学校的核心人物是老师。学校的选拔聘任和岗位设置都应该以人为核心理念。比如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不再是以学历和分数一锤定音,组织一场专家选拔会,让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把关和选拔,或者让他们发现优秀人才予以举荐,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在老师评教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设置,加入对老师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测评,而不能知识注重老师带班的成绩,同时要给教师设立丰厚的精神文明奖和物质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老师工作尽心了,学生的成绩会相应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双赢[3]。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会把教师和学生当做参与者,而不是夹在条条框框不得发挥自主性的傀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会让教师在工作中凸显“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学生会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养分,人性化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让老师和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最终实现个人发展。

作者:孙建立 单位: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0引言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对欧美教育管理体系的学习与借鉴,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采用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在选课制背景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修读课程,通过课程则取得相应课程学分,以学分为单位统计学生的学习量,以GPA(GradePointAverage,平均成绩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在弹性学制内修满所有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才可以申请毕业。①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思想。在学分制背景下,为保证高等教学质量,重修成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学分制的建立和完善,各高校的重修教学管理制度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②③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相关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重修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修又称重新学习,一般是指某门课程学习结束后,未达到该课程最低考核标准的学生可通过重修的方式再次学习该门课程以取得相应的学分。④各高校关于重修的教学管理规定基本相似,即学生如果所学课程期末考核不及格,可在下学期开学初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补考,补考仍不及格,必须要重修该课程,成绩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学分修满后方可毕业。重修一般是为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途径,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出国深造或读研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这部分学生也选择重修来提高课程成绩绩点,在重修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显著增加,相应地,重修人数和重修课程门次也显著增加,重修主体由单一的学业困难学生变成由学业困难学生和出国深造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构成,这就导致了现行重修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监管考核体系,教务管理实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重修教学组织形式及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重修教学组织形式大同小异,主要采取跟班重修、组班重修和辅导重修三种教学形式。⑤⑥

(1)跟班重修:当学期教学计划内正常开设的课程安排学生跟班重修,即随低年级参加平时课堂学习与期末考试。跟班重修能较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难度,但容易出现重修课程与本年级正常的上课时间冲突的情况,重修上课时间难以保证。由于学生的重修课程考试也跟班进行,考试时间也会与本年级正常的考试安排产生冲突。

(2)组班重修:当学期教学计划未开设的课程且重修人数超过10人则单独组班授课,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和批改重修考试试卷;组班重修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集中上课,虽不会与正常上课冲突,但因在周末或晚上上课,缺乏教学监督。

(3)辅导重修:当学期教学计划未开设的课程且重修人数少于10人则安排辅导重修,学生和教师联系,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对课程进行辅导答疑,由指导教师单独命题和批改重修考试试卷;参加辅导重修的学生主要以自学为主,一般来说学习体系和计划不完善,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对于重修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各高校大都是依据重修人数和课程开设情况来确定重修形式,没有考虑重修主体对象的差异。现阶段下,重修主体对象主要有两类:学业困难学生和出国深造学生。这两类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和先修课程基础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形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对待。

1.2重修教学监管体系松散,成绩评定标准单一化

对于正常的教学来说,教学管理部门及学工部门会定期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如不定期听课,抽查教案、试卷等。而针对重修课程的教学管理则较为松散,周末或晚上开课的重修班管理容易成为教学管理的盲区。重修成绩的评定标准也存在以下弊端:一些高校的重修成绩构成包括三部分:平时、作业和考试,这样的成绩构成体系对增加重修课堂出勤率和提高重修课程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但对于因出国深造而选择重修课程的学生而言,缺乏灵活性,出国深造的学生一般先修课程基础较好,对课程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内容理解和掌握不好,他们在重修的同时经常还要准备出国外语类考试。另一些高校的重修成绩只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例如我校,容易造成大量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或上课玩游戏打瞌睡等。学生较低的出勤率和不良的上课表现容易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为“985”和“211”高校,学生生源质量较好,但在我校也曾多次出现,组班重修某门课程的人数六十多人,实际每次上课人数只有几个人的现象,担任组班重修课程的任课教师颇有怨言,很多教师不愿意为重修班授课。

1.3加重教务管理负担

重修的报名、排课、排考和成绩录入工作一般都由教务管理人员执行。教务人员通知重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报名重修,报名结束后统计重修课程门次及人数,根据重修报名情况设置课程的教学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在排课的过程中,教务人员要注意避免学生重修课程与正常教学课程时间冲突的问题。同一门课程的重修班可能遇到有两三个年级的学生重修,各个年级学生又有多门正常教学课程,要做到无冲突地安排重修课程的上课时间就变得特别困难。重修课程的排考也涉及到考试时间与其正常教学课程考试时间冲突的情况,特别是在重修门次无限制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一个学期重修课程甚至高达十多门次,协调重修课程和正常教学课程的考试时间变得尤为艰难。仅靠人为地对重修排课和排考进行冲突检测,而不辅以智能化的信息化的重修教学管理系统,不仅大大加重教务管理负担,而且易增加出错概率。

1.4重修次数和课程门次没有限制

重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达到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重修机会,每学期可选择的重修课程门数较多。目前很多高校都不限制学生重修的总次数和每学期重修课程的门次。由于参加重修的学生群体多为课程不及格人群,这些学生学习底子一般较差,学习正课的同时重修多门课程会导致时间精力不够,影响重新学习效果甚至正课的学习质量。对重修总次数的无限制,易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形成,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会抱着“学不好还可以重修”的心理,使重修成为了提高正常教学质量的一个掣肘,违背了重修的目的。

2对高校重修教学管理制度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2.1灵活选择重修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在重修教学组织形式的选取上应考虑重修主体对象的差异性,“因人而异”选择教学形式。对课程不及格的重修学生,为保证教学质量,只允许选择跟班重修或组班重修的教学形式。若某重修课程当学期教学计划内不开设或重修该课程的人数不足10人,无法达到跟班重修和组班重修的开设条件,则重修学生须顺延到下一学期重修该课程;对因出国深造而选择重修来提高成绩绩点的学生,这类学生相对而言,学习基础较好,若其正考课程成绩已及格,允许学生选择辅导重修的教学形式,便于出国学生灵活支配学习时间。重修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选取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2重视重修教学管理,合理设置成绩评定标准

借鉴正常教学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重修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对重修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提高重修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整体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加大课程重修监管力度,提高重修教学地位。成立重修教学督导组,组织教学督导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召开重修学生座谈会,反馈交流重修教学中的问题。成绩的评定标准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一面旗帜,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依据。学校在重修成绩的评定标准上,应坚持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教师认真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跟班重修和组班重修的成绩评定,考虑计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内容,可以较好地保证出勤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对于辅导重修的成绩评定,因平时和作业不好度量,只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定标准,即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重修的总成绩。任课教师命题重修试卷时候,不应有“重修考试就是让学生通过”的思想,命题时不应刻意降低难度,在试卷难度上应保持和正常教学考试难度一致。在试卷批改时,教师不应放松阅卷标准,应实事求是,避免人人及格,有失公平,助长学生对重修学习敷衍了事之风。

2.3采用信息网络重修管理系统,限制重修门次和次数

依赖教务人员的人工管理操作模式来执行重修报名、排课、排考等工作,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容易出错,难以准确地对重修课程和正常教学课程进行冲突检测。建议采用信息网络手段的重修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从个人的门户系统网上报名重修,教务管理人员在网上提交重修课程的开课安排,学生可通过个人门户系统查看重修课程及考试的安排。借助教务管理系统,有助于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有利于学生快速方便准确地获取重修的相关信息,避免遗漏。借助重修教务管理系统,还可以智能地限制学生的重修次数和当学期重修课程的门次。对重修次数进行限制,例如规定同一门课程重修次数不得超过3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对待正常教学和重修学习,避免滋生懒惰和拖延心理;对当学期重修课程的门次进行限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真制定自己的重修课程计划,合理分配学习精力,同时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过度浪费。我校从2012年采用重修教务管理系统,学生重修报名、选课和重修听课证打印均在网上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人员排课也在网上进行操作,从实施过程和结果来看,较大地减轻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保证了重修教学信息渠道的畅通,简化了重修报名等手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4选派优秀教师从事重修课教学

重修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或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知识面掌握不够全面。对同一个重修教学班的学生或者是同一门课程辅导重修的学生而言,理解能力和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才能在教学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情况,提高重修教学效果,保证重修课的教学质量。高校中,优秀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如何调动这部分教师来承担重修课的教学任务,是重修工作中面临的难题。我校在实施过程中,从薪酬和工作量考核两方面来调动优秀教师承担重修课的积极性。在薪酬上提高重修教学环节的酬金分配比例,在工作量考核时提高重修课时相对正常教学课时的权重。

2.5规范重修教学文档

教学文档的规范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规范重修教学文档,加强教案讲稿和试题两方面教学文档的管理和检查。在重修开课初期,学院组织相关教学督导人员检修课的教案和讲稿。对教案讲稿存在问题的重修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整改,整改后再次对其审核。对教案和讲稿的规范化要求可以促使重修任课教师重视教学,认真备课。对重修试卷,可采取命题试做审题机制并设置对应的命题说明文档。任课教师命题后先由课程组其他教师试做题,以判断题量、难度和考点等设置是否合适,命题教师和试做教师在命题说明上共同签字确认后,再交由系主任或教学副院长审核,审核通过方可制卷。同时,命题教师还应提交重修试题的答案及评分标准。重修考试结束后,命题教师批阅完试题后,将试题和学生成绩单交院系教务部门备案待查。学校在每学期初,对上学期的重修考试的试卷进行抽查。对重修试卷的规范化要求,可以保证重修试卷的难度和成绩评定的公正透明度。

3结束语

重修制度是学分制背景下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重修教学,加强和完善重修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重修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张金龙.学分制下提高课程重修质量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41-44.

②王金兰,刘培生,李宇辉.高校重修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7):116-118.

③李秀美.加强高等学校课程重修教学管理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42-44.

④赵国臻.谈现阶段高校学生重修的教学管理改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5):285-286.

篇5

1、学期开始各年级各学科都要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并努力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课时划分科学,教学进度清楚,时间分配合理,个人教研教学计划,于开学第一周上交教学教研处。

2、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做到学科教学目的清楚,教材结构清楚,学科特点清楚,重点难点清楚,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清楚。

二、备课

1、个人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教具,备能力培养措施,备德育美育的熏陶。

2、上课前必须写好教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教案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实验操作、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3、不得使用旧教案或以参考资料代替教案。

三、上课

1、教师必须按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2、坚持上课第一次铃前教师到位,上课期间不能离开教室、不能坐着上课,下课不拖堂。

3、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做到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注意演示与示范,充分利用板书、录音、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辅助教学。

5、重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科学要按质量完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做实验。

6、教学过程要组织严密,安排紧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无知识性错误,做到精讲精练,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教师上课必须坚持使用普通话,写字规范,语言文明规范,板书设计合理,口头表达自然流畅,亲切生动,教态自然大方,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8、未经教学处允许不得私自调课或换课,发现有此类现象者追究双方教师的责任。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要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内容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时间要控制,杜绝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

2、课内作业要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当堂完成,家庭作业要适量,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不得超过1小时。课堂作业要全收全改,课后作业原则上坚持全批全改,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面批面改。

3、严禁让学生批改课堂作业。

4、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错误要记录,原因要分析,讲评要严格,错题要重做,作业要达到规定次数(数学、低年级语文每天一次,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次)。

5、作业写清批改日期,忌粗放式的批改,多鼓励性批语。

6.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在微信里留作业、不得在微信群里完成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批改作业。

五、辅导

1、课外辅导要做到四点:(1)制定潜能生转化记录;(2)对成绩优秀和智力较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学习难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3)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学习方法指导;(4)组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培养学生合格加特长方面下功夫,五六年级学生建立阅读笔记及图书角。

2、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优秀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分析原因,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个别指导或有计划的补课,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对他们的特长予以鼓励和培养。

3、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帮扶。

4、加强学生课后服务指导,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六、考试

篇6

1、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缺陷

1.1 制度设计缺少必要的程序

制度的设计应该是有其规范和要求的,这种规范和要求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在笔者所熟知的一些独立学院中,均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或制度负责统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或其他各种制度)的制修订工作。设计一项制度时,缺乏具体的设计程序。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往往是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借鉴一些学校成熟的做法,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撰写并出台实施的。各部门之间、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较少的沟通和协调,往往导致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诸如人事制度、后勤制度和财务制度等的协调和配合不够,其促进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的作用则受到制约。更有甚者,制度间出现冲突或真空,给日常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事实上,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它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序:调研可行性论证拟初稿公开征询意见修改审核定稿评审报批施行,施行后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对制度进行修订。其中某些相邻程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来回反复,但是这些程序最好要跨越,否则其程序就不够规范。

1.2 制度设计缺乏系统考虑

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之一,这种设计应站在独立学院的高度上,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为了满足评估或其他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有意无意忽视了校情,结果导致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过于独立,不成系统,因而效果不佳。比如,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教学“质量工程”的战略部署,各院校相继出台了相关启动文件,但这些文件大部分沿用国家或地方的建设标准,切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处于缺失状态,结果导致教学“质量工程”很难有效推进。事实上,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不纯粹是教务部门的事情,教学虽然是独立学院的中心工作,但是,教学中心工作的保障除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外,还需要其他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的支撑,因而,在设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时,从学校制度体系来说,要充分注意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与独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的衔接和协调,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参与部门来说,可以采取以教务部门为主体,由教务部门联合人事部门、实验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所有二级教学单位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共同研制,各相关部门既要相互配合,又要明确各自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严格避免乱管和不管的乱象出现。同时,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的不同现实语境,要预留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机制,让教学管理制度在实际情况发生改变时能适时启动修订程序。

1.3 制度设计目的欠合理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虽然体制上不同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但它作为我国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目标也同样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本科人才,因而其教学管理制度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大同小异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目的都旨在通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各项制度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制度上得到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是约束性过强,更多的是要防止教职员工出现某类错误,为了控制并确保教职员工按既定的路线实施教学及教学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激励性过弱,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不利于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创新教学管理手段的产生。因此,要想使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趋向合理,则需要兼顾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和激励性,使二者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度。

2、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原则初探

2.1 遵循本科教学规律原则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需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循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时还要特别注重考察和分析独立学院及其教学与教学管理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状态”,要以此为基础,遵循相应的现实条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合法。制度设计要合乎国家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合乎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符合举办部门相关的教学管理条例。第二,要适合学校内部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学院发展战略导向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师资、学生及投入等的实际情况,设计和改造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可行性。第三,稳定和动态相统一。一方面,为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在既定的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在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制度的修订及补充要及时到位,适应学院发展需要。

2.2 系统性原则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原则从宏观上看来,需要注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相一致,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各类管理制度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相配套,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与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应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严谨的脉络结构,不仅要避免脱节、冲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合力,以达成制度间的和谐原则;从微观上来看,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定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管理制度内部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避免出现制度内部之间的矛盾,这样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3 科学原则

所谓科学原则,是指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普适性、确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第一,制度应具有普适性。制度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规范和约束都是一样的。第二,制度的确定性。一方面,制度的表述上要注意定量及定性关系的处理,该定量的,不含糊其辞,该定性的,要准确表述,易于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制定的制度要有明确的执行、操作程序和目标指向。第三,制度的开放性,初始设计的制度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设计人员的局限及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而存在不足,再者,制度所处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调整,什么情况下需要弃除,否则,将降低制度的效率,甚至与既定目标相背离。第四,要注意管理制度称谓的规范性。要明确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工作条例等的名称内涵,并用于规范不同的层次管理制度的名称。

3、结语

篇7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要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社会中的作用,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加强对职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即使面对没有操作过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其思维分析能力顺利解决问题。第二,对于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及时的考核与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其内容滞后于社会,使得在这种制度下培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在毕业后被社会所淘汰。

2.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抹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课题展示等方式进行,摒弃传统的教师单一陈述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职业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生,其社会经验相对丰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应结合实际工作,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讯。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制度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教师会议,教师之间就其各自的课程安排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提出更好的教学安排;此外,还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和考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其次,对学生来说,需要建立新型的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综合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更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篇8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9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篇10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篇11

1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含

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属于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内容。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管理,高职学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培养人才目标角度出发,普通大学重视培养学术性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培养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相比于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普通大学的学生分数成绩更好,更遵守纪律,管理更为方便。在普通大学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培养方向偏向技术型人才,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分数成绩不高,纪律性不高,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我国涉及高职院校的有关制度规范,结合本校的特征进行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院校类型、培养目标、学科分类、院校风气、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教师的综合素质等。

2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序组织教师的教学活动,保障学生的正常教学课程,使高职院校的各项条例能够正常实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工作的效率,从而保障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良好教学制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综合性,即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各项条例的紧密性、逻辑性,通过各项条例的有序秩序,保障各项条例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条例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各项条例可行性强,必须明确定义,不能设置模糊的条例,容易使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错误理解条例含义,导致教学管理活动出现无序现象。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制度条例的运行效果,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可以高效工作。从管理教师的层面出发,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知识传播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技能型发展,为高职院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师地位。在建立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使教师明确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学课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定义,在教学活动中,将高职学生视为主体地位,尊重高职学生的人格,坚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辅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有效检测学生技术水平的主要方法为考试,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日常的考试活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后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对进行课程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涉及学生考核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学生出勤制度等,这些条例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出勤率低,导致高职院校校风下降,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制度有关学生出勤率的条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增加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从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偏向实践技术方面。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职学生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保障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国家资助、企业筹资、院校合作建设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质量,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优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保障各项条例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符合高职院校正常的发展规律,切记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容易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各院系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组成内容,通过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作用,可以保障高职院校的综合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保障部门之间能够各司其职,落实好自身部门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给各部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资源分配的有序性与合理性,例如: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与高职院校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教学课程部门专门负责监管与教师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发展部门专门进行协调与学生能力发展的一切技术活动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属于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内容涵盖了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活动、教师教学活动、院校合作活动等,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保障内容的精简度,便于教师、学生记忆。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校园资源,对传统的制度条例进行改进创新,提高高职院校的运行效率,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

篇12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

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全民阅读权与教师的教学自。学校应跨越自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

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约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不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其一,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院系对各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院系的教学管理为本,学校要合理放权,促进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宽院系管理的权限。教学管理的整体重心要下放到院系,当然,重心下移不是单纯地强调放权,也不是主张削弱学校教务处(部)等部门的应有作用,而是让校级职能部门注意角色调整。高校应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潜力,激发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低重心的权力下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

其二,坚持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本理念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要服务于管理客体。作者针对以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化的问题,提出大学管理要尽可能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平衡。作者在书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构建大学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落实人本教学理念,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同时,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尽可能弹性化,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能充分发挥“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优势,并避免二者的劣势。教学制度的弹性化还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则要从教学的自、教学的弹性、负面制度的减少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学自由的更好实现。

其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体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务”的命题在当前更凸显其时代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从教育沟通、资源使用、学习顾问、信息服务等服务制度的构建入手,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简介汇集成册,编成教学指导书或教学一览,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了解和修习相关课程。

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大学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构成,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将院系、师生、服务作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时,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弹性化、平等化、服务化建设促使制度规则的实现。此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要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保证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实,拓展师生发展的自主空间,构建服务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根厚.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篇13

当前,随着国际人力资源的交流,产业技术更新周期的加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种类比以往更加繁多,企业对技工学校毕业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态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创新尤为关键。要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和市场的需要,技工学校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管理上推陈出新,建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探索出企业和学生认可的教学培养模式,创建品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壮大。近年来,技工学校学业评价方式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不符合技工学校学生实际,所暴露出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为此,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创新,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体育能力为核心,建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技能钻研、自主学习、才艺才能展示、参与学校服务管理、身体素质达标方面不断进行提高,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第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放在重要位置。在自主开展的各类评价活动中,要调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因素,建立导向机制,创造和谐的评价氛围,共同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反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第二,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灵活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等。自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的有力措施。要通过相关手段让学生敢于亮明自己的优缺点,找出不足,积极改进,从而发挥潜力,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互评就是学生之间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主线互相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为榜样,激励学生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形成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他评就是引进社会力量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中。由企业现身说法,因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突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教育和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完美过渡。第三,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集体意识全面关注。在教学管理创新中,既要做到不能忽视学生的笔试成绩,又达到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技工学校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搭建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发展的平台十分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挖掘和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