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团发言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团发言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团发言稿

篇1

我是重庆68中和雅·风汉文化社团的成员,我叫张玉婷。非常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作为社团代表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沙区所有社团向各位领导老师一直以来对社团的关心和支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为了社团展的顺利举行而辛勤工作的各位师长们,您们辛苦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这样和谐融洽的环境下,所有人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温暖的阳光如音符一样灿烂的流动,和着青春的气息在此欢聚。我相信所有人此刻都与我一般,兴奋快乐。

从我进入社团起,我就听说了一年一度的社团展示活动。在学姐们的口中,这是一个全社团成员都争先恐后想要去参与的活动,而这,也成了我的梦。我为之努力、为之奋斗。而今天,我幸运的通过社团的层层选拔,站在了第三届红岩青少年文化艺术节“闪亮青春文明同行”社团风采展示活动的舞台上。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个社团成员也和我一样,有着对社团展的热爱与渴望。因为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全区的优秀社团都一一亮相,展示着他们社团独有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让每一个参与到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青春的力量,都能开阔眼界,学习到优秀的社团文化。

篇2

回首八年,“梦”志愿者社团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拥有了现在的辉煌成就,八年的历程,我们“梦”志愿者社团不断播撒爱的种子,如今已在文山大地生根发芽。爱心之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心海,点亮了世界。我们通过这次8周年庆典晚会,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了解“梦”,让更多的朋友们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更加懂得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同时增强“梦”志愿者与各社团的交流,增强各会员之间的友谊。让我们薪火相传,心手相牵!

志愿者,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们志愿者的宗旨,在志愿者的道路上我们收获的更多是友谊和快乐。在志愿者的路上我们成长了自己,因为我们知道怎么在行动中寻找快乐,体会真正的行动的快乐。我们社团积极开展公交车站点服务、环保、义捐活动,多次到康复村参加支教、修水池、农活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让我们面对生活会充满信心和勇气,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篇3

第一,社团种类多样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地,各高校社团的种类也不断丰富,以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目前,郑州大学共有学生社团89个,分为5大类:文学学术类,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营造厚重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实践服务类,利用节假日、周末、课余时间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艺术文化类,这些社团成员既大众化又带有专业成分,将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在社团活动中,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活动成果;此外,还有兴趣爱好类和体育运动类学生社团。

第二,社团发展差异性。由于高校社团的自发性,学校不能规划统一的发展要求,社团的发展主要由社团负责人的能力和意向所决定。目前,郑州大学89个社团的发展参差不齐,有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的马列主义研究会、环境保护者协会,有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的爱心站、农乡建设研究会等,也有目前运转起来比较困难的社团。发展好的社团,大多组织结构合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较高,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发展较差的社团,大多发展不规范,活动影响力有限,发展波动大。

第三,体制结构的松散性。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社团与其成员之间的维系仅凭兴趣爱好,出入自由,流动性大,因此从组织形式到社团成员、活动主题等都表现为随意、松散。很多社团因为自身欠缺中坚力量和凝聚力,或是活动难于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导致人员流失严重,最终社团也很快消失。

2.高校社团的功能

第一,社团是培养学生干部的摇篮。社团的自制性很强,从制度建设到资金支持,从新成员招募到活动组织,都要依靠社团成员自行解决。这就需要社团负责人具备较高的威信、较大的影响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热情。而这些也正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必备的素质。在郑州大学,很多从事社团的学生干部同时兼任学校或院系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的相关职务,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成为优秀学生干部。

第二,社团活动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目前的大学校园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接近学生生活,形式丰富多样,易于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在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郑州大学,各社团每学期都会举办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娱活动。

3.社团管理机构――社团联合会

作为社团管理机构,郑州大学社团联合会成立于2004年5月,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管理社团工作、服务社团发展的学生组织,目前管辖89个功能丰富、类型兼备的学生社团组织,下设理论科技类社团发展中心、实践服务类社团发展中心、艺术爱好类社团发展中心、运动休闲类社团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关于社团联合会各发展中心的职能,有80%的社团干部认为是在服务、指导社团发展,使社团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协调、加强和促进社团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客观性问题

第一,社团活动经费有限。资金是活动的保障,缺乏经费将直接影响社团的活动质量。在郑州大学,社团的活动经费有三个来源:成员缴纳的会费,主管部门拨款,接受奖励、赞助或赠予。学生社团为筹措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可在每学年初向成员收取会费,会费最高额度为每人20元。除收取会费外,不得再向成员收取其他费用。每年学校会下拨一些学生活动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既要用于学生会活动,又要用于社团活动。资金有限,平均到每个社团,活动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与各级学生会相比,一般的学生社团的宣传力度和活动影响都远远不够,因此很少有赞助商愿意与其合作,社团的活动经费很难得到满足。

第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除了经费,活动场地是制约社团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因素。在郑州大学,目前共有柳园大学生活动中心和松园大学生活动中心两个集中的学生活动阵地。这两个活动中心要供全校6万余名学生使用,一般的学生社团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学生社团一般都选择教室或室外场地举办活动,这些场地一方面要受到天气的影响,一方面还要经过保卫处的审批,极其不便,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效率。

第三,社团管理有待完善。郑州大学社团由校团委直接管理,社团联合会协助校团委处理各社团的日常工作。由于校团委本身事务繁杂,学生活动资金有限。而社团只是团委工作的一小部分,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很容易造成兼顾不好的局面。此外,每个社团要有一名指导老师,挂靠在一个固定的院系。但是,许多专业教师往往有课才来学校,平时根本见不着面,指导也就无从谈起。社团在院系的地位不高。院系领导对学生会的工作非常重视,缺乏对社团的关注和指导,造成社团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低,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管理模式也是造成社团松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主观性问题

第一,内部组织建设存在缺陷。首先是制度不够完备。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学生自发组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备,缺乏凝聚力和约束力。其次是社团干部梯队建设不合理。目前,参加社团的学生低年级化现象较为明显,在郑州大学各个社团中,95%的社团负责人为大二学生,经验缺乏。

第二,社团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在对社团活动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回答“满意”的比例为32.92%;回答“不满意”的比例为41.93%;认为“一般”的比例为26.45%;在回答“参加社团活动频率”问题时,“经常参加”的比例为28.74%,“一般参加”的比例为26.38%,“偶尔参加”的比例为42.86%,“从未参加”的比例为2.02%。此外,目前郑州大学绝大部分社团的活动还是以组织会员听报告、开舞会等传统的形式为主。

第三,社团的传承与发展不够。不少社团上一届活动轰轰烈烈,到下一届就销声匿迹了,很大原因是社团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社团状况,而忽视了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和对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因此导致一些社团核心成员离开后,原本运转有序、红红火火的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发展不下去。

三、促进高校社团发展的建议

1.组织建设方面

第一,抓好骨干队伍建设。社团要想发展,就必须有素质高、能力强的社团骨干。通过对郑州大学社团的调查发现,凡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在工作能力、人际协调等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社团的兴衰与他们的素质高低密切相关。因此,要不断关注并着重培养社团骨干。

第二,打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特有的财富,它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并用来指导彼此行为的价值观系统。一种优良的组织文化对于改善沟通、促进达成共识、鼓励凝聚与合作、增强组织承诺与责任、提供非正式控制、提高决策与运作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社团是非正式组织,“天生具有人员流动性大、自发而非自觉等特点,它更需要通过社团文化来维持社团的相对稳定,通过社团文化的传承来规范和统一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并激励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2.社团管理方面

第一,社团管理要以人为本。社团成员永远都是社团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整个社团的主体。而许多社团却忽视了成员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时有活动就通知成员参加,没有活动就不理不问,没有把成员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成员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学生社团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意成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加大对社团的指导力度。要落实指导教师的责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作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基础差、理论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主动配合校团委以及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加强对理论型社团的指导。

3.社团运作方面

第一,举办高层次、有特色的活动。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风向标。一所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层次会影响到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氛围。因此,要想提升高校的校园文化品位,首先要从社团的活动层次抓起。大力开展以传播有关知识信息,能结合专业、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为主要目的的社团活动,大力发展格调较高的学术知识型社团,力求通过社团活动深化课堂教学、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技能培养。其次要巩固提高以普及文艺知识、提高艺木鉴赏力,掌握一定文艺知识和技巧,发展特长与爱好,以及强身健体为目标的文体型社团。

第二,多方筹资,争取经费。活动经费紧缺严重制约了社团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应从学生活动专项经费中划拨更高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社团活动,各院系也应划拨更多的经费用于院系级的社团活动,从而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充分结合社会上商家的需求,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

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促进学生社团发展是高校团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一项新任务。然而,社团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一些优秀社团的打造需要几代社团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只有依靠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社团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保证高校社团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春,苑帅民,赵庚.探析当今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及其创新性――以高校团委管理学生社团模式为例[J].文教资料,2008,(9).

[2]祝成林.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3]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C].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罗小林,汪行舟,肖修林.高校社团工作分析与社团改革的思考[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4).

[5]王春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问题分析[J].教育时空,2008,(2).

[6]伍力.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的互动[J].甘肃农业,2003,(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19-01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意识到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体育社团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研究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建设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基本内涵

社团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是国务院在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对社团的定义:社团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据此认为大学生社团归属地为学校,成员必须是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的群众性组织。高校体育社团具有促进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整个社会的体育文化建设等优势,对学生性格塑造、身体素质提高和生存能力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二、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物资条件有限。资源条件有限主要表现在场地和资金两方面。对于场地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建校时间早、校园面积小,再加上近年来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给予体育社团的经费支持少,一些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70%以上资金是由社团成员自主缴纳的,难以满足一整年或一整学期的社团活动经费需求。

(2)社团活动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活动开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举办的活动较多,但是活动的规模较小,而且80%以上的参与者是社团内部成员,学校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并且体育社团的比赛活动都是院级或校级的,很难参加市级或省级的大型比赛活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举办体育活动的频率多数是每周1次~2次,有20%左右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因为管理员精力有限、学生不积极和场地经费等原因,举办w育娱乐活动的频率是每月1次~2次,学生参加活动的效果不佳,很难促进体育社团的发展。

(3)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和指导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人才管理能力,难以控制整个社团的发展趋势;同时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对体育项目了解少,缺乏为学生服务的热情,不能获得社团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二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人员多数是体育老师或体育学院的行政管理者,受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影响,投入体育社团管理的精力也相对较少。此外,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缺乏考核机制,学生对老师具有畏惧心理,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并且体育社团开展活动也不邀请专业老师参与,因而也限制了专业老师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对策

(1)加强高校对学生体育社团的重视,完善其发展所需的客观条件。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对场地的要求较大,高校应整合内部资源,建立体育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馆的使用率。并且高校可以与周边的健身馆合作,建立微信公众号,使大学生通过微信了解体育馆是否有空闲位置,在微信上预定位置,避免场地浪费。在体育经费方面,高校可开辟多个经费来源渠道,如可以通过宣传、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学校体育社团的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部门的注意力和支持。

(2)转变高校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观念,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转变学生社团的管理理念,创新社团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团活力,促进其不断完善和成熟。传统高校体育社团成员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才能进入社团,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要简化社团成员筛选流程。同时,高校要为学生社团提供管理咨询和辅导,提升体育社团负责人的信心,为体育社团提供自由的发展环境。

(3)提高体育社团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促进活动有序开展。高校社团需要合理安排社团活动开展频率,活动内容要积极向上。举办活动前,高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活动需求,根据场地和体育社团现有的经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在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东东.北京市65所高校学生群众性体育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04).

篇5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活动特色鲜明、军旅氛围浓厚的国防军事类社团逐渐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定向越野协会为例,探究高校国防军事类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

一、发展国防军事类社团在高校中的重要意义

(一)传播国防文化,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

在我国,除了国防类学校以外,大学生很少能够全面地接受国防教育。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对外仍存在多种隐患,我们必须要紧固国防观念这根弦。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其国防观念会影响到未来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所以从长远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意义重大。国防军事类社团将国防教育融入各项社团活动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养成国防观念是高校传播国防文化的重要推手。

(二)营造军旅氛围,激励大学生参军入伍

不少学生初入大学时都有一个“军旅梦”,大学生参军入伍也是国家的号召,但多数有意向参军的学生在真正面临征兵时却因家庭、学业或者个人因素退缩。国防军事类社团作为高校中与“军旅”最贴切的组织,以其丰富的军事技能活动、军旅文化体验吸引了学生加入,让学生持续感受军旅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树立家国抱负,从而激励大学生参军入伍。

(三)创新课堂形式,优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第一课堂,但是,由于该课程专业性与理论性过强,授课方式过于教条化,学生掌握起来往往较为困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国防军事类社团作为国防教育培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军事活动能够丰富第一课堂的内容。

二、目前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乏力,缺乏长远规划

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成立之初,往往是几个社团成员因共同的兴趣组建起来,社员进入或退出都比较随意,社团活动也以几个人的决定为主导。当社团逐渐壮大,社团成员越来越多时,这种以几个人的意见为主,随意、无规划性的开展活动便不再适应社团发展。加之社团人员流动性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有限,导致社团往往缺乏长期的目标和规划,发展随意性很强,不利于社团长期发展。

(二)活动创新性不足,缺少吸引力

高校许多国防军事类社团在活动开展中往往仅限制在自己熟知的项目,缺少多元化探索;加之缺乏校内各社团间交流以及与校外同类型社团的联系、互动,使得国防军事类社团的活动形式较为单调,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社团在校内的影响力小。

(三)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与其他社团不同,其主管部门除团委外,也包括学校武装部。相较于其他社团,国防军事类社团往往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与人员支持。比如,国旗护卫队需要购买统一的制服、马靴;定向越野队需要购买定向设备,参与校外定向技能培训;许多国防军事类社团还需要配备专业的军事技能指导员。因此,社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有些主管部门却并不愿意在社团建设上投入过多精力,往往以经费紧张、人员有限等为由进行限制,导致社团发展停步不前。

三、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发展模式探究

(一)组织管理模式

一是疏通社团纵向管理渠道。一般情况下,高校国防军事类社团除受学校团委领导之外,也归属于学校武装部。此类社团比一般社团更需要上层主管部门的支持。所以,国防军事类社团在发展中有必要疏通纵向管理体制,明确从属关系,并与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在长期发展目标上与之保持一致,争取获得足够的平台支持、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达成双方共赢。二是建立科学的横向组织架构。国防军事类社团承担着丰富校园文化、普及国防意识的任务,而一切对外活动都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架构。要完善组织架构,首先,要把团队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相结合。其次,结合社团自身特点科学设置各个部门机构。最后,要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学生社团中的部门就像一个个齿轮,只有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使齿轮完美啮合,形成合力,推动团队向前发展。三是完善规章制度,进行半军事化管理。半军事化管理是非军事单位借鉴军事单位的管理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其实质是追求一种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工作境界。在国防军事类社团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符合国防军事类社团基本定位,也有利于统一思想,严明纪律,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而社团内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前提,各类工作管理条例为社团发展奠定了基础,评奖评优条例可以激励社员奋进,惩罚淘汰机制则使社员明确纪律性。我校定向越野协会注重“纵横”双向发展,纵向形成“主管部门-指导教师-协会”的三级管理体制。协会紧密团结武装部、团委两个主管部门,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并聘任“双指导教师”。其中,“训练导师”负责日常训练及赛事指导,“生活导师”负责协会管理及文化建设。协会内部横向设置五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协会发展。协会规章制度齐全,设有严格的训练制、请销假制及体能考核制等。“训练导师”每学期初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将训练方案细致到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定时、定点集体开展定向体能训练,学期末对全体成员进行体能考核。协会以会建队,设立《定向越野队队员选拔机制》《队员流动考核机制》,进一步从协会选拔优秀队员入队,为定向运动发展储备有生力量。“生活导师”在完善协会基本职能部署的基础上,指导协会在各个管理环节制定规范标准和要求,严明纪律,规范流程,按照社团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要求,制定了《北京化工大学定向越野协会章程》《定向越野协会器材使用规范》《定向越野协会财务报销说明》《定向越野协会人员考核机制》等规章制度。

(二)文化培育模式

一是培育社团“软文化”。如果把社团比做一个人,那么组织构架便是一个人的骨骼,规章制度是一个人的血脉,而社团文化则是一个人的灵魂。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团文化,由于国防军事类社团带有特殊军事化色彩,其社团文化也显得更加立体、明显。社团要建立由协会章程、社徽、社旗、社训、核心理念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以使社员在思想上统一。通过定期组织内部活动、联谊,交流会等方式构建稳定的“家”文化,营造社团归属感。社团“软文化”培育促进了社团凝聚,使社团变成一个有温度的集体,激励着社员不断为共同目标努力。二是多方位开展素质教育。国防军事类社团肩负着传播国防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有效宣传途径及后备力量,所以加强对社团成员国防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从社团文化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社团需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平台,多方面开展素质教育,以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我校定向越野协会以“爱定向、越人生”为社团精神,注重培养社团归属感,为会员送去生日祝福,为参军入伍会员举办欢送会,从细微处凝聚集体力量。同时,协会注重多方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会员全面发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定期组织会员开展爱国爱校教育,观看升旗仪式、走访红色基地,开展“聚焦两会”“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国防知识,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多方面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开展集体意识教育:协会通过日常活动开展锻炼学生集体意识,组织素质拓展活动,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积极开展定向知识普及与赛事体验服务,积极协助学校组织“12•9”长跑、荧光夜跑活动,参与星级社团评比,在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集体归属感。开展个人素质提升教育:协会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协会各部门定期开展如“新闻撰写”“看图识路”“摄影PS”等培训,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三)活动开展模式

篇6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里面,都有自己的体育社团,只不过这些社团的组织形式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接近一半以上的高校的体育社团是学校学生会组织成立和管理的。这类社团组织是免费为全校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这类社团组织也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往往社团内部成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体育特长的,一些准备学习和已经在学习的学生因为对某一个体育项目感兴趣而加入这些体育社团,在体育特长学生的带动下共同提高体育技术动作的专业性。当然,除了这种组织形式之外,还有一部分高校的体育社团组织是由一些体育教师组织发起的,一些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一些是不需要支付费用的,有些高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活动的开展,鼓励和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来帮助一些专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这些工作的进行往往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教学奖励,另外一种组建形式是教学部门鼓励,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专项特点发起的体育社团组建,这类社团组建往往需要教师来承担学生的管理、讲授,甚至会外出参加一些公益或者比赛活动。从形式上来看,这类社团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而前两者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但是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逐步增强,这类社团组织形式逐步成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流趋势。在高校当中,还有一小部分体育社团是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给学生组建的,这类社团往往是这些部门为了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生活,从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外面聘请一些体育健身人员进入学校来为学生指导各类体育项目的健身特点和健身方法,当然,费用一般也是由这些部门所支付。总体而言,如果社团需要成员支付一定的费用往往在人数和开展周期上具有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针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所有经济来源都需要依靠父母,即便是一些学生有兼职打工赚钱贴补生活费用,但是相对于巨大的日常开销而言还是不能自给自足,再加上体育观念的差异性,使得很多学生面对缴纳费用的健身社团还是心有余悸,所以社团的开展时间和人数就容易受到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很难持续性开展下去。另外,学生在学习开始参加社团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到学期末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就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期末大多数学生需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考试上,所以很难有时间再参加体育活动。

二、对应的策略

(1)是重点培养社团中坚力量。在任何一个体育社团内部,都会有一些项目基本功比较扎实,从事该项目时间比较长的学生,作为有限的师资教学力量,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帮助这些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无形中就为教师培养了一批助手,在面对大面积的教授和管理中,这些有经验和技术动作过硬的学生就能成为教学的榜样和辅助指导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人数不足和精力有限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这些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毕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什么都不会但是又对某些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同学给与自己技术上的指导可能会更坦然,不会产生紧张情绪。(2)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开展多项目体育社团,对于高校而言,尽可能鼓励所有体育教师都能开设社团,这样学生可以选择的项目相对较多,学生人数相对就会比较分散,不会造成人数过于集中,活动难以进行的尴尬。(3)制定合理的社团训练计划是非常关键的,面对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与学校场地设施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有合理的培训计划才可以让所有学生有序的进行锻炼,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空间。(4)学校有关部门在学生社团参与和社团建立方面应该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给与经济上的支持,只有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逐步形成社团氛围,才能对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体育社团的发展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全面促进社团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体育人的努力和坚持。

参 考 文 献

[1]崔丽丽.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

[2]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2

篇7

在蓬勃发展的各类学生社团中,体育社团是一支最为活跃、最具有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了体育课堂的空间,在发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也丰富和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使得大学生对课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促使体育社团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管理知识缺乏、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缺乏有力的指导等原因,使得社团的发展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体育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关于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运作方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和文献做重点分析、整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292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96.2%。

2.3访谈法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学生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进一步获取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内容、活动的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2.4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后得出的结果通过SPSSIO,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1体育社团的规模及成员结构分析

(1)体育社团的规模

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我校师生的普遍认可。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的最新统计,目前我校注册的学生团体共102个,其中体育类社团24个,占到所有社团总数的23.5%,涉及到篮排足、乒羽网、武术、游泳、登山、轮滑、舞蹈等众多项目。

(2)体育社团的成员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表1),社团成员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招新的主要对象为新生,由于高年级的学生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在成员结构中,除了不同年级的差异之外,也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总体上男生比女生多。

3.1.2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及原因分析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在对体育社团参与者参与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明确且呈现多样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体育社团功能的多样性。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还是因为体育活动本身的魅力,在运动过程中体验乐趣,还有较多学生因为想丰富课余生活和缓解压力而参加体育社团。

3.1.3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

根据调查,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采用的是学生团体联合会和体育与运动学院共同管理的模式。与以往由学生团体联合会单独管理的模式相比,共同管理的模式更具合理性。学生团体联合会在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完善社团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社团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在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与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力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1.4体育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

体育社团工作具体体现在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方面,社团活动的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合理安排是社团良好运作的重要标志。

(1)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时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体育社团将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周末,每次活动时间在2―3小时的占46.8%,1-2小时的占31.3%。

(2)体育社团活动的频率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频率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表3):每周两次(36,3%)、每周一次(29,5%)、不固定(20.3%),活动频率在每周一到两次的占到了65.8%。值得注意的是20.3%的成员选择了不固定,说明有一部分社团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访谈中许多体育社团负责人也表示社团有学期的活动计划,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按计划落实的并不多。

(3)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的调查显示,目前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训练、辅导,基本能满足社团成员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需求;(2)社团内部的练习赛,内部练习赛为社团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3)校际间的友谊赛,在比赛交流的同时还能扩大社团的自身影响力,但是由于社团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校际间的友谊赛次数相对较少。总的来说,我校大部分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相对固定、单一,缺乏创新。

3.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调查显示(表4):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成员流动快、缺乏有力的指导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活动层次低、领导重视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社团的发展。

3.2.1社团经费缺乏保障

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收取社员费,这是社团经费比较固定的来源但是收取的社员费极其有限,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规定社员费缴纳额度为每人lO元,其中还有部分需上交学联:二是申请拨款,对于校园内学生的活动,拨款针对的主要是学生会组织的校内大型的、全院型的活动,而对社团提供的资金支持很少;三是拉赞助,由于社团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内,活动的规模小、层次不高,影响力小,获得社会赞助的机会极少或根本没有:四是自筹经费,学生是无经济收入群体,如果靠自筹经费举办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的参与,不利于体育社团开展全民性的活动。

3.2.2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体育社团的活动对场地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缺少这一

条件体育社团的活动将难以展开。调查显示:除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地。我校的场地设施相对紧张,能提供给社团活动的场地受学校正常教学、训练比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上学校部分场地开展经营活动,能提供给体育社团的场地就更少了,这给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3社团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校体育社团坚持“学生体育学生办”的原则,自主策划、组织社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活泼的运动锻炼氛围,但是与此同时也对社团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前提,然而很多社团组织不当,管理散漫,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的约束成员的行为,导致整个社团秩序混乱。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2)规章制度不健全。(3)社团活动不规范。

3.2.4社团成员流动快

社团成员流动快是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社团存在,其它社团也普遍存在,这也比较符合社团具有松散性的特征。造成成员流动快的首要原因是,社团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造成社团成员感到乏味,积极性降低甚至失去兴趣,使得社团成员流失:其次是,社团活动时间上的冲突,、使得成员无法正常参加社团的活动。成员的流动快、不稳定,不但使社团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严重影响社团凝聚力、阻碍社团规模的扩大。

3.2.5社团活动缺乏有力的指导

目前,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都配有专业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但是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未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定期或很少指导社团的相关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任务繁重或不想过多干预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指导任务就落在骨干成员身上,学生的实践能力、经验毕竟有限,社团的健康发展,社团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是离不开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的。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呈现多样性。体育社团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同时也带动了全校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但是,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有力的指导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因此,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我校体育社团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建议

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其发展取决于多个部门的协作,只有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团自身互相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

4.2.1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和支持

活动经费缺乏、场地不足是影响我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供社团活动必要的场地、器材,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科学管理和指导力量,确保体育社团的正常运作,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体育社团走出校门,利用社会资源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促进学生体育社团健康、稳定地发展。

4.2.2加强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指导

篇8

教育部学生司关于学生社团的解读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当前,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本文立足某外语院校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专业的学生社团,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活动,积极探索社团内部建设工作,谋求从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巩固学社国际视野、使命意识、语言并重的立足基点,明确兴趣组合、专业导向、学术品位的学社定位,实现知识输入、实践承载、技能输出、思想升华的活动理念,贯彻参与性、专业性、学术性的活动宗旨。

二、高校学生社团现存问题分析

以该学生社团为例,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形成了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特色活动。但是由于平台相对单一,参与人员较少,交流欠缺,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管理松散。首先,学社不仅是社员们交流放松的平台,更应该是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团。但在日常工作中,学生干部并没有在社员入社时进行统一学习管理制度,由此出现社员懒散怠慢,任务不清,状况不明。其次,各小组没有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相关的组内制度,对于工作任务分配也没有很好的执行标准,使社员难以对学社有责任感,这直接导致了执行力的缺失。最后,由于学社目前机制中缺少专门机构对管理制度实行监督,使对社员的管理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

(二)特色缺失。学生社团承担了院系大部分学术方向的交流合作的活动,社员也因此可以接触到第一手学术信息。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组员针对组内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够,小组集训和讨论的时间很少,无法达到学社强调在学术性上得到提升的目标,也没有实现最初根据兴趣进行分组的意义,导致社员被动组织和完成活动,无法体现特色和吸引力。同时,作为外语院校的学生社团,学院一直强调专业融合趋势,但掌握和突破语言的难度,导致难以凸显外事外交方面的国际特色。

(三)宣传不足。一方面由于社团专业性偏强,给非本专业同学一种望而却步的感觉。另一方面是招新宣传时未能深入的介绍各组的特点,社员不能确切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组别,导致缺乏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在活动宣传方面,学社宣传的主要方式还是纸质宣传,模式传统单一,范围过于局限,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法使举办的活动达到预期影响力。

(四)交流欠缺。虽然该学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内活动平台、校内活动平台与国家级活动平台三位一体的设置,但是缺乏与同类社团的常态化交流,使得难以广泛地提供交流的机会与提升的平台。同时,在和其他部门如学生会的合作中的衔接问题,社员之间沟通较少的问题,导致人员之间配合不协调,无默契,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三、高校学生社团改革方案

(一)强化管理。强化主席团的领导,将组员细化分配到组长手下,有利于组内成员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的调动。内部制度进一步细化,各组可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组内制度,增强组员责任感,提高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对于社外大型活动,可由主席团成立项目组,调查大家意愿,全社范围内招募参与者。同时制定社员考核表和完善的奖惩机制,对社员的档案管理包括个人简历、工作记录和心得体会等。还要定期召开例会,总结得失,鼓励社员对学社开展的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表彰工作出色的社员。

(二)突出特色。建立社团内的学术资料共享库,使成员感受到学社作为学术平台的价值,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同时,活动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应增加趣味性,可多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除了学社内定期开展的活动外,各组可根据自己的职能举办相关活动,形式需新颖脱俗,比如礼宾组举办外交接待、餐桌礼仪等模拟活动,公关组可以举办模拟中国代表团在国外的活动宣传等。在学科融合方面,可推行全英文的论坛、辩论或情景模拟。

篇9

一、前言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融合大学生生活与教育一体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方式,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广泛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高校体育社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社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西省南昌市15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体育社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参考有关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并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文献资料,了解、掌握国内研究的动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期全面地获得信息,为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计科学合理、全面的调查问卷对江西高校的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三、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

(一)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现状

通过访谈得知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负责人,了解到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有两种:(1)高校党委-团委―高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体育社团总会―大学生体育社团;(2)高校党委-高校体育部―各体育教研室会―大学生体育社团。(如下图)

(二)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指导老师现状

通过对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有46.5%的高校在每个大学生体育社团中都有指导老师,51.3%的高校在部分大学生体育社团设有指导老师,2.2%的高校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没有指派指导老师。

(三)江西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动机的情况

通过对江西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动机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43%的学生把 “娱乐、消遣”作为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有37%的学生把“兴趣、爱好”作为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有20%的学生把 “增强体质”作为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

四、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教师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社团大部分是隶属于高校团委下设的学生社团联合会主管,高校团委和体育院系没有安排专业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阻碍了体育社团的发展。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比较缺乏

通过访谈得知,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会费,高校团委不会下拨相关经费,由于一些体育社团的影响力比较小,很难拉大商家的赞助,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经费不足。

(三)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江西省许多高校体育社团没有制定社团管理章程,社团组织机构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也比较乱,开展活动多是形式主义。

五、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建议

(一)加强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

江西省高校主管体育社团的领导应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对社团的负责人和成员进行培训,提高体育社团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应开展有特色的活动

由于江西省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高校人文特点不同,体育社团可开展具有本高校特色和充分利用高校地理位置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活动越新奇、越刺激,越能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也越有特色。

(三)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方向

体育社团不同于高校其他社团,体育社团有特殊性,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存进人际交往能力。

篇10

1 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组成部分,具有社团最基本的属性,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目前,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建军和何建华在《大学体育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定义为: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以大学生体育活动为活动内容的群众性的团体,它不但是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点,也是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大学生余暇生活的乐园,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2 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功能

2.1 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

2.1.1 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环境

学生体育社团因为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体现出鲜明的优越性,成为学生取代班级而参加体育活动的载体,使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成为可能,它增加了在校园体育活动中承担的比重,学生更多地在体育社团中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2.1.2 营造社会化的终身体育环境

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是人生中学生与社会人的连接点,大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的“准社会人”。学生体育社团不同于体育课,完全是学生自我参与,自主管理,没有强制的管束,培养了自我体育意识与行为能力,为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1.3 促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构成大学体育社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团里,教师的权威不能靠考试评分的强制性,也不能靠教学规章制度的约束性,而完全靠自身的调控力、亲和力和指导艺术。体育社团的发展无疑能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2.1.4 发挥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潜力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临问题的不光是建设,还有使用与管理。只重建设,不重视使用与管理,场地设施是体育社团的硬件条件,体育社团的发展必会向学校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2.2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2.2.1 对学生的功能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成员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表达成员的情感、能力,为成员寻求体育机会,以获取社会承认,实现自我,这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社团吸引成员的基本原因。

2.2.2 对学校的功能

大学生体育社团超越了体育课堂,延伸体育课堂的空间,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发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丰富和推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2.3 对社会的功能

学生体育社团有较大的社会容量,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参与的较好形式。可以说,体育社团的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鉴标之一。

3 高校体育社团形成背景简析

卢元镇先生将体育社团从性质和构成主体的角度对体育社团分为五类,其中高校体育社团就属于第二类即社会体育类社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出现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体育资源的有限势必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在占有有限体育教育资源上的竞争。而代表集体利益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社团成员的利益,从而使得社团内成员在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方面变得更加理性、有序和高效。从社团的本质分析,出现高校体育社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4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各类体育社团组织中,绝大部分是男性社团,其活动项目与内容主要是篮球、足球、健身、乒乓球,部分社团(约14%)则无固定项目与内容的随意性组织。女性只占总数的7%,主要以健美、健身操、羽毛球和现代舞为基本活动内容,且组织活动不确定,存在时间较短;在这些体育社团中绝大多数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女性体育社团尤为明显;组织活动层次低,对高年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社团成员到大学高年级脱离社团的比例普遍较高。

4.2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趋势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与实践衔接等特点。近年来,各高校学生社团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主观努力,工作优势日趋明显,并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4.2.1 高校体育发展方向

高校体育社团应该发展体育营销的观念,培养现代经济意识,要有敢于与企业联合办体育社团的勇气,我们为商家提供这样的舞台,应该很具吸引力,吸引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社团,可以说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大胆尝试。

4.2.2 让全校教职工都融入到体育社团中

这种办法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教职工的身体素质薄弱的问题,改善广大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职工的交际能力,扩展经济来源,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让教职工和学生搞对抗赛的形式。

4.2.3 大学社团将取代大学体育课

这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最大胆设想,也是体育社团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社会的发展到一定的层次,也需要中小学的配套改革的支持,对于能否实施,怎样评定学生的成绩,什么时候能具体实施?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管理部门、专家和各位学者的继续研究和总结。

4.2.4 数量增多,学科覆盖面广

在当今高校校园内,学生社团少则十余个,多则近百个,几乎涵盖文、理、工、医、农等所有学科门类,而且科技类的社团逐渐增多,专业化更加明显。

5 结语

在当今高校体育的发展,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功能,使高校体育工作走全面化、多样化的健康发展之路。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要系统的将体育类社团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同时学生体育社团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团活动筑牢经济基础。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技术指导,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团成员的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参考文献】

篇11

(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GDGZ12 Z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2-0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能力锻炼、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活动为纽带而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田,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高校社团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社团不仅数量增多,类型也多种多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了其实践经验。

作为学生社团中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科技创新社团,立足于相关专业、涉及学科发展和科研、通过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等开展社团工作,实现社团宗旨。科技创新型社团不仅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科研气氛,有助于广大同学增强对学术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人才,[2]其社团成员在组织和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加强了自身对相关学术科研主题的深入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很少动脑筋思考的状况,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依靠兴趣而建立,社团发展不均衡

科技创新型社团在创建伊始,作为一个群体性社团集结了一批对某专业领域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共同的专业兴趣增加了彼此的交集,增进了相互的沟通交流。然而其也存在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它是完全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科技创新社团,当其成员的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时容易发生兴趣转移,容易导致社团失去凝聚力;其次,科技创新型社团本身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往往令专业不相关的同学望而却步,因此其招新范围比其他类型社团相对较小,又很难保证每年都有足够数量的优秀的低年级同学对该社团产生兴趣,一旦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发展再好的社团也会后继无力,甚至出现断层的现象,这就导致科技创新型社团极易发展不均衡,出现“大小年”的状况。

2.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发展缺乏积累

科技创新型社团与高校其他社团一样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缺乏精品意识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一是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不够,很难使社团活动达到较高的水平;二是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社团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等没有有效监督;三是经费支持不够,社团的经费往往靠会员的会费维持,但这对于科技创新型社团是远远不够的。

(2)指导老师绝大部分都是校内教师义务或兼职指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校团委老师或辅导员负责指导,缺乏专业性强、科研能力强的指导老师,尤其是缺乏与企业密切联系,即既有专业前沿信息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3]

(3)科技创新型社团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力,一些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随意性强,导致社团管理过于松散,容易失去凝聚力。

3.科技创新活动不稳定,社团缺乏生命力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型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和内容都缺乏计划性,因此往往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翻版,没有把握会员真正的需求。其实,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逐渐增多,如“挑战杯”、“发明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比赛。但学校没有把科技创新型社团与诸多技能竞赛有效结合,负责指导各类竞赛的老师往往直接从相关专业中选拔学生,而没有依托已有的科技创新型社团,同时,科技创新型社团也没有以各类竞赛为发展平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

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型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探索

1.规范管理,建立持续性发展机制

由于科技创新社团单凭共同喜好吸收入会,可谓“零门槛”,往往导致社团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树立精品化建设的理念,形成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在保证社团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对社团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管理。[4]并在社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实行会员准入机制,通过自愿报名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吸收一批自主参与社团建设发展、富有主人翁精神、凝练科技创新型社团特色的会员,从而有效提高会员的素质,保证社团活动质量,增强整个社团的建设水平。

此外,为实现社团的优化发展,校方还应制订一定的标准对科技创新型社团进行发展评估,对其组织机构、活动质量、社团影响等进行逐项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社团采取措施实施整改,借此强化科技创新型社团的整体活力。

2.采用实践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科技创兴社团应采用实践性教学,加强校企联合、工学结合,以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开展社团活动,邀请企业的科技人才、工厂的“大师傅”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5]同时,让同学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知行循环,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社团核心,发挥“传、帮、带”作用

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要求每个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即重视个体的发展,重视兴趣的培养,重视个体素质的提高。如图1所示,各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自立课题,并形成申报、立项、开发、评审和结题等一系列规范的运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培养出一批社团的核心成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社团核心成员的“传、帮、带”作用,让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社团内培训工作,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其他成员,从而把创新理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不断积累,确保科技创新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4.依托科技创新社团,开展各类学术竞赛

科技创新大赛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试验场、演习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发明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比赛。他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通过各类竞赛中发现,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竞赛的自主性并不高。一方面经常出现“为比赛而比赛”等现象,比赛结束又缺乏有效的总结、积累和传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型社团的不断发展又急需一个成长的平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社团发展相结合,成为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有效推动力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将科技创新型社团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工作联系起来,除了筹备各类省、国家级大赛,还应定期开展校级技能大比武,让社团内的成员自由组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彼此激励,以此提高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这样,既为社团的活动与发展提供了“战场”又使得各类竞赛有了立足点和传承发展的基石。

5.发挥榜样教育,建立社团归属感

科技创新社团成员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的他育,同时,还应该实现社团成员的自我教育。其中,他育是自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反过来自育又促进团员青年自觉接受他育,实现自育是他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自我教育在团员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创新社团在培养社团成员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成员中的先进典型,通过邀请这些优秀的成员在团校教学过程中开设讲座、举办沙龙以及带头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发辉榜样教育的作用,同时建立自我教育的体系,使这些先进典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用优秀成员的先进事迹感染其他成员,带动其他成员,从而推动所有社团成员的自我教育,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科技创新社团的团员由最初的因兴趣加入社团转变为因自身发展需要而留在社团,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型社团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与模式,促使科技创新社团实现健康、有序、蓬勃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继维,秦伟.浅谈大学生科研型社团的现状和思考[J].科教文汇,2006,(12):31-32.

[2]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大学化学,2000,15(4):1-5.

篇12

从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的现状看,各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面对这种高校间的社团发展良莠不齐的状况,我们必须要革新思维抓机遇,齐抓共管破好题,因此要做写好社团发展文章首先应要有好的工作思路,思路至关重要,思路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坚持好推动高校社团发展的工作思路(简称“一二三”社团工作思路),也即深化“一项改革”,加强“两大建设”,落实“三化要求”,努力实现高校社团科学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一、切实深化一项改革。

一项改革,就是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学生干部选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对于社团发展来说,人才是重中之重,切实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机制体制,促进人才培养,构建精英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应是破解社团发展难题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社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社团精英人才的延续性就决定了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储备,应摆在社团发展目标的首位。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突出加强社团干部特别是社团负责人培训工作。二是更加重视对会员的培养锻炼。三是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

二、着力加强两大建设。

两大建设,就是制度建设、活动载体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在社团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以及社团章程等这些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在高校社团管理上的制度建设问题而言,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应从总体和水平上着力开展好制度建设:从总体上而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各项社团管理制度,确保社团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都有制度管理和制约,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社团健康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社团发展;从水平上来说,要进一步提高制度的质量,把制度的制定要与社团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决立足社团发展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以服务社团方便会员为宗旨,开展好创制制度各项工作。

第二、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对一个社团来说,结合自身社团性质和学校社团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定位这可以说是学生社团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学生社团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的,性质迥异的学生社团,但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的方式和空间却大同小异,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重复单一,不具独特性和创新性,都以开展讲座、组织旅游、举办舞会等活动为主旋律,缺少特色,缺乏新意,根本形不成品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应结合系科专业特点,以社团性质为立足点,以院系专业特色为结合点,合理定位,立足实际,做出特色,打造出好的活动载体,走一条项目特色化品牌化道路。

三、贯彻落实三化要求。

三化要求,就是继续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重点活动品牌化、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的要求。就具体要求而言: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高校社团发展缺乏长效的机制,工作的连贯性不够;从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说,社团发展畸形,整体实力不强。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自然开展不起来等,这些是导致社团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可以说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要求就是要切实建立起一个长效、稳定的外部政策机制,为广大社团公平分享各种发展资源创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创建一个良性的外部资源分配机制,引导各种资源在各类别社团之间科学合理均衡的分配。

第二、贯彻落实好‘重点活动品牌化’的要求。对于一个社团来说,要成为一个有生命力与影响力的社团就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打造出品牌文化,创造出属于有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首先要求要树品牌意识,建精品活动,创社团品牌,应在自身的一些有发展前途和发掘潜力的重点活动上动脑筋,要勇于在特色上下硬功,要敢于在活动质量上下苦功,以品牌活动去提升社团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更大的关注与发展。正如企业一样,一年成功靠机遇,十年成功靠管理,百年成功靠品牌,对社团而言要打造出社团的品牌活动,让品牌形象持久地推动社团的发展。

第三、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因此,在一个社团经过艰辛与长期努力形成了有自身的特色品牌活动后,社团人在社团品牌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就务必谨慎行事,切勿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标新立异’‘急功近利想出成绩’,要妥善处理好创新,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把社团工作做实,把品牌活动做大做强,要把品牌活动一届一届地办下去,力争踏实办好努力做实重点强化,也就是说要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

纵观全国高校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团真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当前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出现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因素,现实性的原因,还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新时期,进一步破解社团发展难题,加快社团改革步伐,推动社团实现跨越式发展仍是我们必须努力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社团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按照“一二三”社团工作新思路,紧密结合高校社团发展实际,围绕高校社团工作发展这个中心,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社团各项改革,把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傅强,李铭霞.论高校学生社团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2]邢存海.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2003.12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陈泮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5.2

[5]张慧.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N].安康日报 安康学院

篇13

二、数据分析

对本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1025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呈现出清晰的四维结构,分别为文化熏陶功能(Q01、Q10、Q14、Q15)、职业发展功能(Q02、Q05、Q08、Q13)、人际体验功能(Q03、Q07、Q09、Q12)和心理保健功能(Q04、Q06、Q11、Q16),方差解释率为 60.330%。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其中文化熏陶功能和心理保健功能是隐性的功能,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职业发展功能和人际体验功能是显性的功能,在社团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为进入社会步入职场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问卷每条项目的作用值见表2。

三、实践建议

基于本课题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结论,应从学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培养职业发展助推器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实践。

(一)重视社团功能,纳入学校就业工作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高职院校除专业能力培养以外,还应通过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教育与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具有合理的职业规划理念及适应职业变迁的调整能力,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课堂教育,社团、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均应发挥积极作用,而在实践中,社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团管理和就业工作管理归口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学生社团联合会”,它对全校各级各类学生社团进行管理、指导、扶持和监督,并定期进行评估,学生社团联合会隶属于校团委的管理与指导。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咨询服务、信息统计等工作归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机构设置中隶属于招生就业处(办)。因为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社团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并不充分,社团简单地将功能局限于吸引学生关注、增强学生兴趣,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渗透影响力不够。

对此,我们应重视社团的职业发展功能,纳入学校就业工作体系。一方面,传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以走出课堂,依托社团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本身就有诸如就业促进协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这样与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推动紧密相关的社团,通过他们服务的招聘会、举办的生涯规划大赛、开展的职业发展咨询等活动,让社团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普通的社团成员,甚至是辐射到全体学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思考,提升就业技能,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将社团实践的成果纳入到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工作评价体系,学生的就业实践通过社团提前完成,也是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并实现社团多样化发展的积极尝试。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社团多采用分类指导的管理方法,通过社团活动、社团实践课、项目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引导社团健康发展。从社团的类型上讲,学生参加学习学术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初衷本身就因为它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是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是社团实践课程的教学,都有可能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都为学生的职场生涯做着积极的准备,对就业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社团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社团发展规模日益庞大,数量动辄上百,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然而,社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社团本身的应有之义。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组织。社团发展必须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年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仅仅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具备综合的职业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历练正好契合青年学生的这种迫切需求。

因此,社团发展必须实现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转变,挖掘社团内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应通过参与或管理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从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做好择业之前的心理准备;其次,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短板,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将特长变为专长,从而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增强求职获胜的砝码。尤其是学习学术型等专业类社团,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应通过专业讲座、沙龙、技能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就业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还应通过社团成员与外界的接触,增强社会认知,进一步开阔自身视野,积累社会经验,结识社会关系,增强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重视社团文化,培养职业发展助推器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将来能够更好地立业创业,关键在于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围绕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应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助推学生职业发展。

首先,营造自由、宽松的社团准入和社员进出环境,通过社团选择和不同社团的尝试,挖掘自己潜在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更合理的定位和规划,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引导每个学生把社团作为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团文化熏陶,增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体验。尤其是参与到音乐、体育、文学等兴趣爱好型社团中,既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强健体魄,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余,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兴趣变成特长,为将来开创事业打下基础。再次,通过精品社团的建设,树立标杆,引领其他社团健康发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