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跨专业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 问题的提出
经管大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的获取外,更多的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时间能力的培养,故高等院校更多是通过实训或者实践等教学活动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但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部分按照专业课程或单一实训任务设置实训室,缺乏实训室间的内在联系和横向协作沟通;
(二)缺乏较长远规划,经费使用分散,场地设施浪费大,利用率低;
(三)校内不同专业课程实训软件、跨专业、不同学院之间的资源不能共享、互通、互联,教育资源不能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需求。
二、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体系建构
(一)硬件条件建设
重点围绕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特点,搭建“企业经营管理校内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包括: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端系统、学生端测评模块、教师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经营决策系统、企业财务及供应链管理系统、机构模块、数据账套、表单管理物料耗材等模块组成。
其次,规划相应的实训场地。根据跨专业实训的人数规模,在校内选择了400平米的空间作为实训场地,并按照6家制造公司(每组6人)、3家半成品公司(每组5人)和相应机构(例如:管委会、商业银行、客户、原材料、租赁、设备、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审计等)内部的人员组织形式,设定了105个具体仿真岗位供学生实习锻炼。
(二)实训内容的安排
可根据具体的实训要求,弹性安排实训时间:1-3周。下面列出实训1周的内容安排:
第一天:仿真动员会、 实习分组、小组讨论,决定职位分工、公司LOGO,名称设计,职务分析撰写,仿真业务系统使用讲解,K3系统使用讲解、公司战略讲解、一季度市场分析、企业经营战略会议(学生讨论)、公司年度预算制定、公司文化墙制作,公司介绍制作和1季度产品订货会讲解准备;第二天:一季度产品订货会:基本业务流程讲解、一季度订货会分析总结会、一月经营和财务专业培训;第三天:一月经营;第四天:二月经营;第五天:三月经营、一季度财务报表生成、一季度总结会,实结。
(三)实训的教学形式
体验式培训,老师引导,学生自由组队,根据创业项目开展经营。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头脑风暴,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能力。
(四)实训的组织形式
教师团队的组成: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各1名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来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其课时量按照每人16节/周进行核算。
学生实训组织形式:必修课自选模式,即本实训内容为相关专业必修课程,但考虑到打破了常规班级建制,故采取自选模式,即每一轮实训固定相关专业人数,由学生自由组队方式来报名实训,例如:财务管理专业:所需人数15人,拟安排岗位:财务部、财务咨询、机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需人数9人,拟安排岗位:行政部门;市场营销专业:所需人数12人,拟安排岗位:市场部、采购部、客户公示、广告公示、租赁公司;物流管理专业:所需人数6人,拟安排岗位:物流公司。实训时间的安排:根据相关规定,以24节/周为单位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
跨专业综合实训体系,对实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要能够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并对实习中出现的各类跨专业的问题进行解答,就需要指导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功底的同时,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积淀,才能保证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因此,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构建指导教师团队,由多名专业不同的教师组成,共同完成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师相关业务的培训,提升技能,确保实训指导到位。
(二)学生的组织问题
由于是跨专业综合实训,必然将打破现有的班级建制,往往出现多个班级学生一起实训的局面。一方面参与到实训的多专业学生,由谁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和通知。另一方面是未参加实训的其他学生该如何进行组织,这都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摸索和总结的。
总之,如何更好的构建实训体系,确保教学落实,使学生“乐学其中”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篇2
要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性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各种原因,让学生到企业中学习锻炼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高校需要提供多专业综合性的实验平台供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跨专业仿真实验课程依托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平台开展课程,该平台是一套仿真经济环境的经营模拟演练教学平台。它依托院校的基础硬件进行仿真环境设计,以企业经营与管理为主旨,采用信息技术建立软件对抗演练环境。同时进行多组织对抗、多人协同的模拟经营和业务运作,通过体验式综合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对产业环境、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竞争对抗、业务训练等专业技能的认知,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它能突破空间限制,最大程度的给予学生私人定制的体验。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将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将教学与当前的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让虚拟化的实验和网络化的教育平台在实验中得到体现。对于企业来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投入以及实验室的投入。
二、经管类专业人才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
高校引入跨专业仿真实验平台,要在实验教学功能和教学方法上重新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功能上应该是从教学设计到评价设计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驱动式的功能设计。同时实验教学方法也应该顺应教学功能的改变,建立“双主”教学模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多种专业背景、多种角色配合中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最终对接产业人才需求。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激发自主学习
对于这种综合性实验课程,一定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教师只负责规则的解读,由学生自主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学生由自己组织的团队进行经营策划、组织与实施,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起到教学设计、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的主导作用。这种“双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分别指导和因材施教,提高实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虚拟场景、体验式的教法”使学生学用结合
跨专业仿真实验平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仿真性”,平台通过构建模拟供应链下各企业运作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所学的各个专业知识进行企业运作的模拟演练和业务对抗。这种模拟场景让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环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形成探究式、讨论式、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体验式教学要先有理论基础,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的是理论的应用,而不是脱离理论的实践。二是教师一定要预先设计好教学内容,用体验的方式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三是创新考核制度,从实验过程、业绩到报告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三)“课后反思总结”强化实验成果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重点环节是体验后的分析和总结。只有体验,没有分析和总结,就像带着学生“做游戏”一样,无法达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更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总结环节也应分为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学生每天要做好工作日志,既要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分析,也要对下一天的业务开展进行规划。教师在学生的总结基础上再次进行全面总结。使学生形成总结经验教训的惯性思维,不断强化仿真实验的成果。
三、跨专业仿真实验的课程开发设计
跨专业仿真实验课有众多的先天优势,可以完成许多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体验式、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目的。但跨专业仿真实验课程不能只停留在软件设计者设计的固定类型的企业和数据资源上,还有更多的功能有待开发。笔者认为,跨专业仿真实验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完成和经管理专业教育的融合:
(一)跨专业仿真实验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
跨专业进行仿真实验需要建设一个更加有针对性的仿真平台,在建设的时候需要与本校所处的地方经济环境相结合,以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管理实际为案例建立实验数据库。以F高校为例,该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虚拟福建海西经济区、平潭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财税金融保险、玉融国际创业小镇和当地大型企业,建立真实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数据资源供学生实验。这种结合方式即可以解决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难题,也促进高校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事业,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及时的适应社会。
(二)跨专业仿真实验与专业群建设结合
篇3
1、 能从多渠道收集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行的业务流程。根据每天所了解的生产商渠道商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变更更适合生产商和渠道商的拍卖流程。
2、 拍卖业务流程较为详细具体,生产商渠道商能根据拍卖委托流程、竞买流程,明确的知道自身的拍卖业务安排和不同业务的具体办公时间点。节省他们拍卖、竞买时间。
3、 能把拍卖标的物的资料整理汇总,制定出方便操作的表单。生产商渠道商分别有属于自己的能拍卖的标的物表单,记录拍卖标的物原值、折旧年限、残值、成交价、最高一口价等相关信息。
4、 能积极协助银行工作,按学校的每日课程安排展开工作。
5、 主动与生产商渠道商联系,了解他们的业务流程,不仅仅局限于本行的工作,对整个模拟演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6、 在制定业务流程时,组员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对流程的见解,及时发现拍卖行运作系统的不足之处,向老师反应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7、 能根据老师地要求详细策划‘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品牌网站及网店设计大赛’和‘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CI设计大赛活动’,无论是参赛规则还是评选的方式都是经过集体商讨决定的,可行性强。
8、 当生产商渠道商来咨询拍卖相关事项时,能给出中肯意见,让生产商渠道商自己选择商品的处理方式。
9、 对书上的相关拍卖规则已比较熟悉,能比较灵活的处理拍卖业务。
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 拍卖业务流程的制定掺杂一些主观意志,难免会有点偏离现实。
2、 因为要按实际流程走,我们不能先购买商品在自行组织拍卖而且拍卖成功与否也要收取规定的收学费,所以相对委托我们拍卖的生产商渠道商很少。
3、 考虑到我们的运营年限才六年,一般生产商渠道商拍卖东西都要到后面几年,拍卖标的物折旧年限都有十几年那么到最后几年折余价还是很高的。那么即使买入二手专营店、仓库,折旧费用比每一年的租金要便宜,但谁会在最后几年发100多万流动资金去购买仓库、专营店,只能使用一两年,并且把流动现金变为固定资产呢?虽然总资产没有减少。
4、 生产商渠道商初始运作资本太少,导致他们大多只能是租用仓库、专营店等,因为他们现一直还是处于支大于出的状态,购买仓库、专营店的能力很低。并且租用的租用仓库、专营店又不能拍卖,所以我们的拍卖业务又少了一些,这不利于我行拍卖业务的操作。
5、 拍卖标的物限制太多,如:我们本来运营才六年,教科书上规定“生产线只允许转让或租赁一次,被转让方和承担方必须实际持有并使用该设备1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以折余价80%出售或退回原厂。”这样也会减少我们的拍卖业务。
6、 通常都是要拍卖的生产商渠道商比较多,购买的生产商渠道商很少即供需不均衡,这就造成拍卖另一个困境。
7、拍卖所需周期长,相对于拍卖这种方式,直接卖给信息中心能快速提现,解决企业现存资金问题。所以生产商渠道商更倾向于直接卖给信息中心。
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拍卖流程是很难与现实一摸一样的,我们只能尽量与现实流程相似。
2、 由于任何人对拍卖都是不太熟悉的,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对相关拍卖规则进行修改,如:柔性生产线、半自动生产线Ⅱ生产商只能卖给拍卖行,然后由拍卖行自行进行拍卖等。
3、 上面问题的三四点由于是不可抗因素未能找出解决对策。
4、 拍卖周期是不能缩短的,他有属于自己的流程,所以对于问题七不能提供解决对策。
四、第二年工作计划
1、进行拍卖宣传,尽快开展拍卖会,对上一年制定的拍卖流程做一个详细的检测,检验其可行性。发现不足时能及时根据生产商渠道商的运营情况进行修改。
2、对‘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品牌网站及网店设计大赛’和‘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CI设计大赛’做好前期宣传工作,提高生产商渠道商参赛的热情,保证比赛流程的通畅。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面临教育理念的改革,经济发展、产业调整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改革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法,增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高端技术性人才的实际研究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力,提高经管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经管类学科和专业特性,构建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1 大工程教育理念的解读
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科学,其核心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工程师的全面发展面临着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具有雄厚的理论知识,能够操作和解决基本的技术问题,而且要求在理论指导下,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创新,包括工程理论、工程设计视角、工程材料的新型化以及工程使用的牢固性等。
1.1 和谐是大工程教育理念的价值精髓
工程理念影响着工程计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支配着人们在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工程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从听天由命发展为征服自然,人们在刚开始依靠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地形来进行工程设计,这个阶段的建筑和作品比较粗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能够克服地形的障碍,材料的多元、工程教育与自然环境呈现出对抗的状态,生态环境受到迫害。大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综合是大工程教育理念方法论的核心
传统的工程教育更多关注技术的提高,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在研究地质结构、材料,整个思考过程单一地集中在工程方面,这样出现的一个后果是从工程方面考虑,理念是正确的,设计是合理的,规划是有序的,建设是有效率的,但如果考虑到综合方面,如环境、人员、经济等方面,却可能是不可行的。大工程教育理念的一个思想就是综合,需要综合考虑工程所涉及的大部分实践,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负面影响最低的处理方法,实现综合的最优化。
1.3 实践是大工程教育理念认识论的基础
工程教育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研究人员都要深入到实践中不断探讨和了解,这得到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同。但是,在传统的工程教育理念中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是相互割离的,学生在学校阶段学习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毕业学年通过实习进行实践。这种方式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出现裂缝,理论和实践没有相互促进,理论学习后是一个节点,而不是借助实践来发现学习问题。
2 经管类跨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关注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训练
经管类相关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看懂工程的原理,而且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的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然后系统完整地向学生呈现,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理论素养的接受和学习。在学校为数不多的实践课程中,以大多以技能性练习为主,缺乏综合性的实践项目。
2.2 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经管类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出来的,缺乏实践的经验,在课程的方向上把握不够明确,一些教师及时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也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刻板教学,不能够转却把握市场的脉搏,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也出现脱节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单一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采用权威性的满堂灌形式,学生像容器一样被动地进行接受。经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纯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学生是无法掌握技能的,需要依靠实物演示,学生体验,共同合作探究等,才能够将教师讲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 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研究
3.1 改革理论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理论的探讨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的状态,理论知识主要靠记忆来展开学习,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创新人才的培养急需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教师确立理论学习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具体的理论进行阅读,这样一方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于内容的自主选择性,确定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在学生自我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范围在组内展开交流,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以主题为核心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查找资料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完成新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小组将本小组的学习结果展示给学生,并对于其他小组没有学习到的新理论,进行补充解释,详细的解释自己对于该理论的理解,以及该理论的运用价值,同时,对于同一理论不同小组的理解产生分歧时,进行交流和互动,使该理论的学习更加清晰准确。
3.2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经管类专业的学习需要课堂上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也需要多样化层次化的实践探讨,需要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学习的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需要的不是由实践,而是实践和理论课程的吻合,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理论系统后就能够及时地进行巩固,得到巩固的机会,而不是在一个学年甚至整个大学阶段学习完毕后进行实践,这个时候学生的理论知识可能已经固化,没有灵活的思维,也就没有实践的成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建立跨专业的综合实训平台,提供丰富的实训机会,即以生产制造业为核心、以制造业各部门业务流程为驱动、以行政单位和金融单位等服务性机构为依托,生产业务链、流通业务链以及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交织、高度整合的网络状仿真综合运作体系。
3.3 跨专业实训课程的实施
在传统的实践课程中,实践主要安排在大学学年的最后一学期或者集中安排中一个学期,这种方式造成了实践活动的形式化,跨专业实训课程需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时间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实践不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主尝试,而是一种教育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为教师要制定实训课程的计划和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内容设计,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在日程安排上,由于跨专业实训课程涉及的学生非常广泛,在日程安排上,要保证学生的实训实践和指导教师的时间要吻合,并且每一个专业都能够获得平等并与专业相吻合的实训指导。实训场地、材料、平台的准备和设计,可以积极地吸收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增加学生的自主性。
4 结 语
大工程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不仅需要实践课程,而且需要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密切结合,实现相互促进,提高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亚柳,吴雪.地方本科院校VBSE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论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5(4).
篇5
1.平台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块,资金投入很大,因此对于平台系统开发商提供给校方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习平台模块,校方要根据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现有规模,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于平台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软件开发商的平台系统所面对的对象更符合本院教学实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免得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对于其平台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要求要符合学校所在经济区域的特点,否则在运行当中达不到最好的仿真模拟效果。
2.开发方完成平台调试安装之后,对于系统的维护使用,教学应用及授课流程,要有专业人员为校方提供全面的人员培训。可以采用上公开课的方式,使得校方实验室管理人员了解硬件设备的配置要件,服务器的部署规律,网络环境的搭建原则,以方便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并向教师示范教学应用的详细流程,使得校方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资源达到最好地实践教学效果。
3.平台的开发方要有实力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包括通讯热线和网络远程技术支持与现场服务相结合。要求其对平台系统能够提供版本升级,提供的备用数据库应该可以即时更新,而且应该采用开放的系统模式使得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调整相关数据。
(二)运行阶段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高职院校在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大的社会环境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和对其正常经营秩序的考虑,往往对接收人员培训并不积极,就算勉强接收下来也往往视作负担,导致接受培训人员大多只能在企业的服务性事务方面消磨宝贵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拿不出大量的办学资金用于人员下企业顶岗实习。不仅是学生找实习单位不容易,教师的顶岗实习机会也很有限,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还一直在打造之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此平台的建设使用,也能使教师队伍得到锻炼。所以院校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老师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运作模式,然后回过头来再积极参与平台实训课程的内容开发。院校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组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认真参加平台软件使用的培训,让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都能充分运作起来。老师们要自觉转换自身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成实践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和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在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应该做到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的失误,而且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法甚至是全新的思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风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平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专业、学科的界限,教师设计实验项目时要求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进行整合,所以指导老师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要能够突破所购平台原有的资料限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指导书。同时,学生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教授本课程的教师也应该是来自多个相关专业,一起组成一个专业全面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科学地分工协作来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及在实验中的综合应用。由于这些课程与学院传统的课程完全不同,需要打破日常规划,研究全新的适应教学实际的课程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
篇6
一、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内涵
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实施一个较具完整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以项目的形式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实际工作程序,对计划予以共同制定,协作完成学习任务①。通过小组成员分析与研究,共同创造性的完成项目任务与解决实际问题,在完成任务与实施项目中,学生主动、自觉构建了相关知识,参与了相关学习,从而掌握了技术、学会了新知识以及锻炼了技能
二、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
(一)项目导学教学活动开始
电工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认真介绍电工实训的要求、内容以及总体安排,再以自愿原则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挑选出一个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将任务平均分配给小组成员,以此制定具体的电工实训工作计划。
(二)项目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
根据所分配到的任务,由小组成员去研究问题、查找资料,同时认真记录每日的学习情况与具体研究结果,以便于可以根据计划具体实施,并及时和指导老师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具有辅作用,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比如,以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对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必须详细制定实训计划,从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实训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跨职业能力与基本职业能力,如图一所示。具体项目导学教学内容为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对其实训的最终目的就是:a.掌握电气设备安装接线规程和施工方法;b.掌握电气设备调整、试车的方法与步骤;c.正确设计电气控制线路,合理选取控制方案,准确选用电器元件。
(三)项目验收与学生成绩评估
由电工实训指导老师针对小组成员所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性评价,依照小组总体评价、实际工作量完成情况以及组员分工情况等来评价小组成员的实训成绩,此评价具有综合性,同时也是对项目导学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
(四)项目总结
在项目导学教学中,项目总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的方式具体实施,完成项目后,组织学生深入分析项目设计、进度、组织以及验收等各环节,对各项目标实现与否进行全面核对。
三、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中,以趣味性与实用性教学作为突破口,对学生电工实训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与激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同时不断引进目标激励和教育机制,在实训项目中,保证学生即存在合作关系,又具有就业理念与竞争意识,同时充分提高电工实训教学效率。有机融合职业资格考证和技能训练,为学生持证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工实训,从根本上将传统电工课程体系打破,实现了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一体化,进一步融“做、教、学”为一体,对培养学生能力予以不断强化②。运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对学生维护、安装设备操作能力与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交际能力、互助协作能力等进行培养,在具体电工实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四、电工实训中应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电工实训教师要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与跨学科、跨专业教学能力
通常情况下,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会涉及到各种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与跨专业、跨学科技能。比如,车床中电动机的位置控制中,教师必须了解车床工作台的实际运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相关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进而不断适应电工实训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一般一个项目会有多方面内容涉及,而个人精力又非常有限,所以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团队合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电工实训教师一定要有与同事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时适时关注电工实训发展情况。并于具体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协作与分工,为共同目标而努力,通常教师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有潜移默化功能③。所以,在电工实训中构建项目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的充实与探讨。
(三)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因为项目导学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是属于跨专业或者是跨学科,通常学习起来极为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指导学生对知识与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差异性的是,项目导学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潜能。在项目完成期间,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项目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项目。而项目设计必须做到目标明确,重视项目的趣味性与综合性,在电工实训中应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工实训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
【注释】
① 徐明川. 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大众科技,2008 (11):189-190.
篇7
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上学期呼叫专业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呼叫坐席基础知识,性格活泼,求知欲强 ,善于运用各种网络资源,但普遍知识面较窄,文化内涵不足,缺乏沟通技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们确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为掌握异议的类型和产生原因分析。能力目标为掌握异议处理的步骤及处理技巧。素质目标为树立正确的服务态度,提升与客户沟通的技巧。其中,教学重点是处理异议的步骤,教学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异议的话术技巧。
二、教学策略
针对电话营销中话术知识繁杂,课程团队按照呼叫中心工作流程,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重新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在线共享教学资源库。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沟通技巧,但爱玩游戏、善于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特点,课程团队选择微信、Teambition团队协作平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基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自创交互式游戏和映客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
针对学生仿真模拟和对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不足,课程团队将我院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基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和我院校企合作单位――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合肥天骋电子商务公司北城分公司的真实电话营销工作任务引入课程,通过课堂角色扮演、实训平台模拟经营和顶岗实习三管齐下,使学生掌握处理电话营销业务流程和沟通技巧。
针对学习效果难以监督和量化的难题,课程团队将课堂教师考核、学生互评、行业专家考核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业绩整合成全方位过程化考核方案,不仅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通过大数据的追踪暴露差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三、教学过程
本次课程设计分为课前翻转课堂――辨异议,课中课中技能实训――话异议,课后顶岗实习提升职业迁移力――战异议三个步骤,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辨异议――课前翻转课堂
(1)课前教师通过Teambition团队协作平台检查学生上传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产品推]和介绍”环节的作业视频,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微信让学生投票,选出在给客户推荐产品的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客户的回应。
(2)课前教师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醒学生登录Teambition认领课程任务单,观看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料进行课前翻转学习,在Teambition平台学生可以共享“电话营销”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内容,包括:电话营销课程设计工作页、电话营销课程PPT、电话营销单项技能微课视频、电话营销案例库、电话营销图表库、电话营销课程实训技能训练、电话营销课程技能测试、学生技能实训录音、学生顶岗实习录音、企业连线仿真操作、电话营销课程讲座等内容。
2.话异议――课中技能实训
(1)创设情境。课上,先对学生提交的产品介绍环节的实训视频进行点评,并对上周顶岗实习的业绩进行公布,对业绩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然后,教师进行课前翻转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打开Teambition显示,全班有两位学生没有认领任务。于此同时,在微信投票结果显示“暂时不需要”是在向客户产品介绍环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客户异议。由此引出本次课的技能任务――异议类型的辨析、异议原因的探究及运用不同话术解决异议。教师播放阿里巴巴业务员阿力的情景短片――《阿力的生死存亡》。
(2)案例讨论。视频第一段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业务员阿力,你该如何应对?导出本次课的任务。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对处理异议的步骤已经完全掌握,共性问题出在“在处理异议的方法选择和话术技巧”等方面。
(3)攻克难题。①面对不同异议场景,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的顺口溜:揭示长处3F,应对短处换概念,转移话题下下选。②教师总结话术技巧。在需求方面可采用请求帮忙法、以退为进法、最后期限法、利益引导法、同行刺激法等。在价格方面可采用投资回报法、价格分解法、重新定义法、竞品比较法、价格让步法等。
(4)技能操练。在理清思路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阿力的生死存亡》进行操练,实行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方法。教师给出示范动画。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异议处理策略和话术。
篇8
实训资源从规划到建成,以及后续的管理与使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一个涉及资金、规划、发展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建成后的实训资源能否获得相应的教学效益,以及如何运营、改进和整合,需要高职院校和财政部门在实训资源投用后仔细地总结[3]。然而,实训资源在建成验收合格后,鲜见有其运营方式的评估与报道。本文对天津市高职院校的部分已建成实训资源的运营方式和特点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对同类实训资源的建设与运营提供实践支持。
一、调查方法与重点
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与近年资料查找的方法,对天津市二十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其中文献资料主要是近三年的《天津教育年鉴》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与部分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的立项与结题文件[4]。通过实地考察与对实训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访谈,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调查主要涉及工程类专业,所调查专业均有自己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装置。
调查的重点是实训资源承建时的立项目的、实训装置运营形式和实训效果。目的是为得出高职院校实训资源合理的运营方式,并提出提高实训资源利用率的有效运营模式。
二、调查内容
(一)实训资源立项调查与分析
课题组共调取了35份实训室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29份实训室建设立项书,并针对性地与部分实训室管理人员、实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调查发现,实训设施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一般包括仪器设备概况、建设的必要性、效益预测、风险分析、安装及使用条件、管理方案等内容。单从论证报告的内容上,几乎所有的实训装置都从教学、科研、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等角度详述了建设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而实训装置的安装及使用条件,管理方案等方面,一般也认为已具备或改善现有条件后可以很好地实施,同时所存在的风险是可规避的。实训建设立项书则更详尽地补充了论证报告,并把拟建实训设施的先进性作为考量指标。对服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乃至课时数都做了仔细的规划,并对使用安装与后续的维护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参与人员身上。就单一的立项书而言,可认为实训设施的建设是紧迫的、必要的,且在建成后,会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调查中同一建设单位不同装置的立项书,所配备的人员一般为同一批人,即很多教师先后或同时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立项,从而在人员配置上,不能保证项目后期的人员工作量的落实。针对这个问题,课题组咨询了部分实训管理人员,并就其中的困惑与实训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得出,对学校而言,增加实训项目显然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实训资产的多少往往是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所以在有机会获得国家财政投入和地方财政投入时,高职院校一般会创造条件争取项目。同时,参与实训资源的立项与建设一般可认定为专业教师的工作量或科研业绩,因此对教师而言,也尽可能会参与到实训资源建设中去。然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为1∶25~1∶47,教师配置普遍处于严重短缺中。为申请到立项,往往所有的专业教师被罗列到项目执行名单上,这不仅不能很好地保证项目的实施,而且还会对实训资源的后期管理带来人员短缺的隐患。
(二)实训装置运营形式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实训中心负责人的访谈,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一般以系或院为中心构建;各专业实训装置使用相对独立。实训资源的使用大致方式为,教师制订实训计划并编制实训指导书;在学期初,实训计划被集中至实训管理部门,并由管理部门根据实训装置的情况安排实训时间,由教师和实训管理人员按既定程序实施教学。考虑到安全和教学人员短缺的情况,除教学外,实训室一般不对外开放。
为进一步了解实训的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参训学生和实训教师。受访学生认为,受装置台套数和指导教师数量的制约,一般实训方式为班级内分小组实训,即有的同学在实训,而更多的同学在等待。这样尽管实训的课时比较长,但接受实训的时间并不能完全满足掌握技能的要求。受访实训教师认为,由于缺少人手和资金,实训设施的维护、保养、检修以及耗材不能及时跟上,且在实训前,指导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训效果,这需要在实训设施建成后予以更好的重视。
三、调查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影响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人员和资金的短缺,这与文献[1]的结论是一致的。过高的师生比例与有限教师编制之间的矛盾,从项目立项开始已经显现。至于后期的维护、保养与实训准备的不足,则是这个问题深层次的表现。文献[5]在实训资源运营管理模式上提出来吸纳除社会上有经验人员和部分学生参与的观点,以期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受有限的教师编制和资金的制约,吸纳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方式并没有可操作性;而单纯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也难以很好地满足实训教学的计划、实施与评价,且由于勤工助学人员的流动性,更难以实现辅助实训指导人员技术的连续与衔接。
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科技社团对不同实训设施的运行、维修和保养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而由于实训装置的使用规则,学生在课外难以有接触实训设施的机会。部分实训指导教师则缺少合适的助手,需要花很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重复和简单的操作程序。因此,若能由指导教师与社团学生一起参与实训教学,一方面可减少指导教师的重复简单工作,一方面可使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实训装置获得跨专业的实操技能。
(一)模式的实践
我们以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的纯净水装置、污水处理设施为研究对象,以实现教学计划为目标,由该装置的指导教师和“奇客思维”科技社团一起参与实训装置的运营与教学。课题组首先在设备管理部门申请试点,使管理部门允许该装置在教学计划外开放相关设施,然后指导教师从生产运行、设备制造、维护保养、质量控制和安全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培训,在考核合格后,社团的学生与指导教师一起,参与到实训教学和装置的勤工助学岗位中去。
“奇客思维”科技社团是由包括化工工艺、化工设备、工业分析、安全技术、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社团学生专业的不同,可实现辅助实训团队具有跨专业的思维并实现技能的互补,而不同年级的组成,则能保证参与辅助实训教学学生团队的稳定和水平的传承。
(二)该模式的追踪与调查
课题组历时4年,跟踪由勤工助学组织和学生科技社团辅助实训指导教师实现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结果发现,采用本模式,两套实训装置的稳定开车率达100%,这与之前由于缺少维护与保养,实训设备只能做演示性教学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纯净水装置为例,其实训项目由仅有“生产过程实训”1项发展到包括“自动控制、无菌生产、水样分析、设备检修、安全生产”等5项,大大提高了实训装置的使用效率。
对参与辅助实训教学学生团队,因其在校期间的工作与专业紧密结合,且具备多个专业的技能,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从学生的求职情况来看,其简历更能引起招聘单位的重视,其拥有的跨专业技能往往使学生获得了更广的职业提升空间。
四、结论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高职院校实训设施的教学效果不能完全满足掌握技能的要求,表现为设施维护、实训准备不足和学生接受实训时间过短,而这个问题在实训设施立项之初就已经显现。问题的核心是实训指导教师因编制等原因而造成了数量严重不足。
篇9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于2015年7月份引入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V2.0ps1,平台中的仿真组织有8家核心制造企业、4家供应商、4家客户,(其中1家客户为连锁经营企业,1家客户为进出口企业)、1家物流公司、1家会计师事务所、1家服务公司,另加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该实训平台可同时容纳170名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其中核心制造业设有企管部、采购部、仓储部、生产计划部、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等部门,包含企业实际运营所需的所有管理部门。“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针对大三学生在第五学期开设,一共为64课时,其中8课时用于团队组建,24课时用于手工业务处理,16课时用于信息化业务处理,12课时用于自主经营业务处理,4课时用于实训总结。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一、目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角色转变较慢
该实训要实现从校园走入企业,要求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由学生身份转变为员工身份,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关服务环境中,体验所应聘岗位在社会供应链中的位置,完成所负责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角色转变太慢,甚至出现需要花费总实训课程的一半时间才能找到 “职业角色”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工作中遇到问题不会自己去思考和解决,而是习惯性地问老师,有时甚至还没弄清楚出现了什么问题;其次是做事没有规划,不能积极主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最后是对公司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表现为不按时值日,工作时间玩游戏等。
2.所学课程知识运用能力较差
该实训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涉及的课程既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也包括“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综合素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多理论知识都还记得,但是却不会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学生对取得什么样的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能够一一背出;但是当工作中真正取得相应的发票时却忘记了去抵扣。再比如,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时,都按照操作步骤操作过“记账”功能,但当实际工作中查询科目明细账没有发生额时,却不知道其中原因。种种现象无一不在说明当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会运用到实践中去,甚至对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做到真正地知其所以然。
3.表达和沟通能力较差
该实训具有高度仿真的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不管担任实训中的哪一岗位,都需要与相关内部部门或外部机构进行业务沟通,这就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远远是不够的,例如,常常让老师帮忙去给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解释;有的甚至连需要老师沟通什么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二、课程的教学对策探讨
经过8期的学生实训课程的指导, 结合职业院校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情况,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1.加强实训室文化建设
实训室是各大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它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室的文化建设大体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的规章制度,例如,工作纪律、工作卫生以及企业的奖罚机制等,并将这些企业规章制度悬挂于企业内部相应位置;精神文化建设是一种隐性文化,如何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精神真正融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这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就需要实训老师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到员工会议、团队游戏等日常工作中,让企业文化慢慢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里。通过实训室文化的建设,最终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员工的角色,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来上班的,而不是来上课的。
2.完善学生的考核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很后悔当时没好好学习,现在晚上都睡不着,一想到因为自己一个人没有干好、干完工作,导致整个公司都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就着急。这让笔者感触很深,禁不住要问:当初学基础课程打基础的时候,学生为什么没有这种压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以往教学中,不存在对团队的考核,甚至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考核也不能面面俱到,自己学不好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这就要求日常课程教学中,必须完善学生的考核机制,组建团队或者小组,形成团队间的对抗,实现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并且要做到实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3.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所有课程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似乎只在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个个满腹经纶,走入职场,却缺少了对职业人必备的专业以外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什么才是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我们称为职业核心能力,它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需要长时间地去培养才能养成。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课程的整体设计当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我们的课程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一体,培养出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进一步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的理论学习方式,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真正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参考文献:
篇10
一、协同实训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近年来,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制约经管类专业发展的“瓶颈”。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企业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要求是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并具备较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我们现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协同实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二、协同实训模式的基本构成
“协同实训”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岗位间的协同实训和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协同实训之“协同”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探讨学习氛围。
2.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经管类专业尽可能按功能组建综合实验室,而不主张按专业尤其是按专业课程组建实验室。采取多专业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构建“实验、实训、实践”为重点“三位一体”的团队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经管类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2.岗位协同的三种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提出了实训的三种特色教学方法:
(1)基于项目的教学:以从现场收集的综合实训模块为目标,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有针对性选择与项目生产岗位相关的学习模块。(2)基于讲练结合的课堂讨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3)基于分层次递进实训的教学:通过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完成各项实训,全方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建成完全开放式的、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实践环境。在模拟实训中,一种设计思路是每个学生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是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但这种设计思想也有缺憾。企业中的各项经济事项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且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运行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的协同合作下完成的。不同的角色定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有着特定的工作内容。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3.专业协同的方法
以辽东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现有四个经管类专业为例,首先,立足现有的工商企业管理、营销与策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设置四个专业实践课程互认学分的跨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依靠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以综合实训课程、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业大赛为载体,实施多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跨专业构建创业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联动工程、计算机、广告设计等其他专业参与开展创业项目策划、企业形象设计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创业能力;其次,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入手,突出了实践教学内容,在2008版的教学计划中设置适当创新学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既高度重视基础理论又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必要的实践(实验、实训)内容,使两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执行的教学计划中,我们设计了以创新、实践为重点的全新课程体系,并设置“创新学分”,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晓文.浅谈高职教育中“双实训空间环境”模式的组织与运作[J].商情,2009.
[2]曾宪达.管理类教学的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
篇11
一、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概述
高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区域经济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准确把握商贸物流专业群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商贸服务类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建立商贸物流专业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在整体课程体系下提升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依赖程度是建设专业群的首要任务。
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ERP产业正以全球平均增长率三四倍的速度发展。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国ERP市场在2008年左右成熟,市场总量约为5.5亿美元,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应用ERP。伴随着ERP的迅速推广,对ERP应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高校经管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会计等都相继开设ERP课程,但各专业之间相互独立进行ERP课程教学。ERP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涉及职业岗位相当多,岗位间既涉及不同专业知识,又有跨专业的知识应用,因此建立商贸物流专业群的《ERP》共享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节约资源,而且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从而使培养各种层次的复合型ERP人才成为可能。
二、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课程教学体系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专业群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ERP》课程教学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各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共享课程,按照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模块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群各专业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的《ERP》课程体系。
(二)目前ERP课程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孤立的特点
由于ERP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一种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管理理念和思想,ERP应用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企业基层员工必须对ERP有基本的理解并掌握与岗位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鉴于此,对高职人才培养而言,学习应用ERP已不仅限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经贸类专业学生而言,理解ERP理论,应用ERP技术,已成为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应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当前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ERP课程建设,但各专业只建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模块,如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等只学个别财务核算模块,而对于ERP系统最具管理效率的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供应链模块则通常只在相关课程中做理论介绍,极少能在统一ERP系统平台上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相反,物流管理等专业只学习供应链模块而忽略财务核算模块,使当前ERP课程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孤立的特点。由于缺乏对ERP管理平台全面系统的认识,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体会ERP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无法掌握ERP软件的基本特点和操作方法。可以说,当前ERP教学现状与日益发展完善的企业ERP信息技术形成相当强烈的反差,直接导致高职商贸物流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状况与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ERP技能要求落差的日益扩大。
(三)ERP共享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信息化化环境下ERP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商贸物流专业群思考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ERP教学体系,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企业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三、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教学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ERP平台的商贸物流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
(一)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共享课程,就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由于专业群各专业就业ERP需求点不同,因此共享课程要体现专业间课程的差异性。因此本课题以就业需求为目标,以内容模块化为纽带进行共享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即各专业通过选学对应需求能力的模块实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下表所示。
(二)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模式体系
本文结合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四维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1.理实一体教学
这部分教学开设于大二第一学期,即各专业学生已经学习相应的前导课程,本课程是基于ERP软件的模块化教学,专业群中不同专业选择需要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其他作为学生自学选修模块课下自主学习。模块教学以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形式展开,在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ERP业务流程的操作应用。课堂一般以任务布置――任务讨论――任务完成――老师答疑、总结的形式进行。该课程考虑到软件应用和师资力量,适合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校老师会安排到客户企业跟进项目进行学习挂职,企业老师和工程师会定期走进课堂,带来ERP前沿的东西和企业真实应用案例。在学期末,各专业安排一周实训课程,各专业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相应案例进行模拟运作。
2.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
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该举措结合各专业教学需求及ERP系统本身的需求,体现具有职业特色和零距离企业真实任务体验的特点。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逐步完成实训教学项目开发与完善,使学生通过校内模拟实训与仿真性实训取得比校外顶岗实习更好的实训实习效果,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这部分教学开设于大二第二学期,属于大综合实训,需要各专业学生共同搭建小团队,实现企业整体运作的模拟训练。
3.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普及信息化,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知名ERP软件开发企业联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对掌握ERP相关知识并会应用ERP的人员颁发此证书。该证书的获得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ERP。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加强ERP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拥有ERP职业证书,无疑会使学生走出校门时拥有就业优势。在设计ERP课程教学模式时,应充分满足学生职业证书的考核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教育,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信息化应用大赛
杭州新中大总裁石钟韶曾说:“事实上,ERP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大白菜。ERP在企业中的成功嫁接需要供应商与企业长时间、精细而密切的配合。”大赛要求学生熟悉企业各个部门及部门间的管控风险,熟悉企业全流程,企业信息化的程度、问题及优化意见等。通过大赛,学生更了解企业的协调运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从教学效果和质量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置有模块分解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部分ERP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最难理解,也是老师最难讲的问题,因此上课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ERP;采购、存货、销售、物料需求计划、厂内生产/委外、工艺、财务等分模块采用情景教学法,如×年×月×日仓管部的×××接到供应商×××的送货通知,根据合同进行验收入库。进销存各部分学习完毕后的厂内供应链,以及整个企业包括生产、供应链在内的练习课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实现,实施过程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分配角色并明确分工任务、根据角色进行操作、反馈信息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等几个步骤。
合适的、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题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另一部分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采用多元化过程体系,打破传统结果评价模式和学生被动式的评价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习小组甚至企业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途径,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种客观的多元评价模式,
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毕业生评价和企业评价。统计毕业生从事ERP相关岗位的比例,调查了解学校课程对其工作的影响程度,通过鉴定表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打分及对学校ERP课程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包忠明.高职专业群平台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为例[J].职教论坛,2014(21):60-61.
[2]王琦峰.行业需求对接的物流管理专业ERP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软件导刊,2015(6):191-193.
篇12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诞生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覆盖专业广泛,将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仓储物流、资本运作等26个专业有效整合,形成网状仿真综合模拟实验。学生在仿真商业环境中,感性而相对自主地构建上、下游行业协同,促进供应链、生产链、流通链高度整合。通过体验式综合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对产业环境、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竞争对抗、业务训练等专业技能的认知,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2]。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即“虚拟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平台、仿真教学场所平台和自制实验教具平台。首先,“虚拟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平台,该平台模拟真实的商业社会,将制造业与服务业、供应链、生产链、流通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协同,高度整合。在这个仿真社会中,学生将遵守政府与市场规则,履行标准工作流程,发挥专业技能与创新潜能,实现个人、组织、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其次,仿真教学场所平台,该平台是开展跨专业综合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这里与其说是教室,不如说是学生角色扮演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在自己组织的办公区一起办公,也可以穿梭于不同组织之间,办理业务或开展商务合作,还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集中召开对内、对外会议。最后,自制实验教具平台,该平台是西南经济大学实验教学团队共同研制的各种系列教具,这些教具陪伴学生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始终,这里不仅有标配办公用品,还有业务推进所需的各种文书、证明、单据、账薄,以及验钞机、练功钞、工作胸牌……学生在仿真模拟运营期间,也会自制更多个性化的实验教具,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的课程建设,起步于2014年春季学期,教学团队由实验教师、行业专业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学生实验助理共同构成。课程建设初期,以选修课的形式推行与完善,期间经历了实验平台的多次优化与升级;教师团队的若干次选拔、培训与再提升;一批批学生建议的积累与践行;一场场行业交流会的研讨、探索与提高,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成为该校各专业创新创业必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2 创新的实验教学课程,需要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不再以传统的“验证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而是强调“任务驱动性、体验性”综合仿真模拟实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重体验过程、重反思总结”的全新实验教学理念。
2.1“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全面颠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
首先,教师需要积极适应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需要努力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景的创造者、学习热情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学习过程的帮扶者角色,为学生搭建能力提升的“脚手架”。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行为。再者,学生需要积极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自我控制的学习者。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内模拟经营体验环节,每个学生扮演企业管理中的不同角色来完成实训任务,通过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发现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制定完成任务的策略和计划,确定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协作方式,从而达到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的目标[3]。
2.2“重体验过程”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彻底革新学生学业考核模式
“重体验过程”的核心是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模拟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将知识性考核转变成态度、能力、业务知识应用等多维度考核。比如,在课程动员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教师会通过人才招聘会的课程设计完成分组管理。首先,鼓励学生自荐成为政府机关、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制造企业、贸易企业等行业的负责人,通过即兴限时制作招聘海报和求职简历,随堂开展人才招聘会。招聘会结束意味着分组任务完成。此教学组织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创作海报能力、撰写简历与面试技巧的能力,学生在招聘与求职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现状。再如,在行课中,模拟经营是跨专业综合实验的核心环节,每位学生,在8-12个季度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都有特定的职业角色,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教师将每个季度的成果给予及时、全面的评价和奖励,如季度利润奖、季度大富豪、季度生产大亨、季度销售大亨、季度纳税先锋、季度纳税大户、季度信用评优、季度福利最优组织等。最后,在课程总结期,教师会安排学生在小组内部匿名打分、开展感动人心小故事会分享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控、反思与总结。“重体验过程”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创新实验,参与创业活动,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全面发展,在团队中荣辱与共。
2.3“重反思总结”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深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提升
“重反思总结”的核心是每个关键实验环节都会要求学生书写活动体验和反思总结,通过反思感悟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提升。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养成撰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参与综合模拟实验过程中的经历的困难、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就、收获的感情,强化学以致用,干中学、学中用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也会组织优秀日志分享、“同行”业务交流会、明星“员工”经验分享会、期末“工作”总结展示等活动,将学生的反思总结多渠道、多形式地展示和分享出来。“重反思总结”的实验教学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更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文字表达、逻辑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
3 创新的实验教学课程,需要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以学生为中心、重体验过程、重反思总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逐步探索出“丰富教学资源、畅通师生交流、全面考核评价”的全新实验教学方法。
3.1“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灵活、自主学习的需求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资源,现已覆盖了网上实验平台、教学场所、实物教具、课外微视频教程、网上开放教学、课外学习小组多种形式。丰富、灵活的实验教学资源,很好地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能够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与移动场景之间无缝切换,既能满足学生系统化的长时间学习需求,又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课堂内,学生通过网上实验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场所、实物教具,积极开展协同业务合作,以时间进度为单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职业技能的理解,拓宽学生学习、工作的专业视野;课堂外,学生会受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的影响,利用微视频教程、网上开放教学、课外学习小组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向,为下一次课堂内的创新创业表现做出积极、充分准备。这种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非常利于提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和质量。
3.2“畅通师生交流”,强化学生互动、反馈学习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非常重视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畅通交流”成为必要的教学保障。为保障“畅通交流”,可以做出如下设计:首先,重构教室,让教室桌椅摆放形式更加人性化,学生重构后的教室里自然形成互动,使讲座报告、小组合作、混合学习,自由交流,灵活穿梭。再者,可以为每个班级建立一个QQ群,群主由助教担任,负责课堂外布置任务,解答疑惑,收集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改进。学生可以在群中自主安排工作、协调任务、开展合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等。第三,对每阶段教学活动和作业,教师应给予及时、正式、公开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的努力方向,启发学生更多的创意来源。最后,教学设计可以增设组织文化建设活动。长期教学实践和课程调查显示,这些组织文化建设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提振学生学习、工作的动机和态度[4]。
3.3“全面考核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细节、全面发展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全面评价”的考核方式是“五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个人表现考核与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履行岗位职责考核与特别贡献考核相结合。通过评价指标库建立评价方案,从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与沟通交流、经营决策、经营业绩、管理制度、业务完成情况、公司绩效、资料管理、部门或公司经营报告、实习报告、业务处理情况、出勤率、提交书面材料等多点、多方位进行评价。
参加跨专业实习课程的学生成绩由团队业绩考核评分和个人业绩考核评分两部分构成,其中团队业绩得分占40%,个人业务得分占60%。团队业绩满分100分,根据团队业绩考核指标各项得分计算加权平均数,每个团队的考核得分乘以40%为团队成员的团队业绩得分。团队业绩得分转化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成绩,应根据个人在团队中的综合表现、贡献大小等确定个人分配比例,据此计算团队业绩的个人得分。根据个人业绩考核指标各项得分计算加权平均数,即为个人业绩考核得分,满分为100分。个人业绩考核得分乘以60%即为个人业绩得分。最后计算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即个人实习成绩=团队业绩考核得分*40%*个人分配比例+个人业绩考核得分*60%。
篇13
2.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精深。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是在深入学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后才能开设的实训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和领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核心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业务流程再造和ERP的相关原理。而上述知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整体的在校时间较短(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五个学期),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全部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以点带面的略讲一遍,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这就给ERP沙盘模拟造成了先天的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本身的素质原因,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学习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这也是ERP沙盘模拟在开设过程中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的的原因。
3.师资队伍问题。ERP沙盘模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ERP沙盘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掌握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不易量化,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部分教师对ERP沙盘课程的兴趣不高。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ERP沙盘模拟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在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因此对ERP沙盘及其原理本身缺乏深入的了解。
4.沙盘模式实训室的问题。ERP沙盘模拟对实训室的硬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而言,ERP沙盘模拟要求在专门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室除了沙盘教具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实验实训室中至少应配备投影仪、黑板或白板、打印机、6~12台计算机,共同组成一个局域网环境,同时还至少要有6张能容纳4~8人的桌子,可供30~60人同时使用,因此ERP实验室面积要比较大。由于实验室的投入比较大,而且对教室要求比较高,因此,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建设及实训室的建立必须要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没有较高的投资是难以维系下去的。
5.开课时数严重不足,学时难以安排。ERP沙盘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时较少,而实践课时多,由于ERP实验的设置较复杂,模拟订单招标会议、制作并分析财务报表等需要较多的时间,在模拟企业经营时又具有连续性,因此最好安排连续学时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中课时安排一般较分散,一周最多5个学时,这种学时安排使得学生产生的浓厚兴趣在一个星期的冷却期后有所减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经营企业时也不能连续进行,这些都限制了ERP沙盘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
6.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没有把沙盘作为桥梁,也没有对沙盘相关职位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自以为已经完全了解企业,却没有透过沙盘去全方位地认知、研究、深入企业,完全没有达到ERP沙盘模拟课程所提出的“学习—实践—体会—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沙盘缺乏持久兴趣。接触过沙盘的学生刚开始一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ERP沙盘模拟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1.积极完善实验室建设,为ERP沙盘模拟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环境。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除了沙盘教具外,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如专用教学实验室、沙盘专用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实验实训室初期建设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后期软件需要不断更新,资金的保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积极引进复合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在ERP沙盘模拟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单单是讲解者,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同时,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及跨学科、跨专业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如果只单纯掌握本专业知识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就业导向观,强化柔性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只有在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有独立意识,并敢于大胆提出想法、表达思想,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ERP沙盘模拟课程应配备复合型师资。
3.选取ERP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考资料。而ERP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企业管理涉及的范畴更广,管理学科的知识点繁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面对沙盘,面对实践经营中的诸多决策问题一筹莫展,无法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我们有必要选择或编写一套更有针对性的ERP优秀教材。根据学校开设ERP课程的目的以及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ERP教材除了应该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的操作规则之外,还应该有四部分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一是ERP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论;二是市场营销理论;三是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四是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