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级会计师考试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级会计师考试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级会计师考试总结

篇1

(一)基本条件

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具体条件

1、中级资格

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②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③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④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⑤取得博士学位。

上述有关学历(学位),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学位)。有关会计工作年限,是指报考人员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会计工作时间的总和,其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前。对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经济、统计、审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并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人员,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报考人员应根据相应级别报名条件规定,提交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学历或学位证书、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居民身份证明(香港、澳门居民应提交本人身份证明,台湾居民应提交《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证明材料。

2、高级资格

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①《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基本条件。②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4〕60号)中规定条件。

各地会计资格考试管理机构在组织考试报名工作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报名条件,认真负责地做好报名资格的审查工作。在报名资格审查中,应审查报考人员登记表(特别是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学历(或学位)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居民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的原件。不得以证件复印件代替原件进行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律不予报考。

(三)报名时间:全省中、高级资格报名时间统一为3月5日至3月27日,现场审核确认时间为3月15日至3月31日;具体审核确认时间及地点由各市(州)、贵安新区会计考办在上述时间范围内确定,并于报名前向社会公布。

(四)报名方式: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行网上报名。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陆贵州财政会计网kj.gzcz.gov.cn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名点确认报名信息,也可以直接到报名点进行现场网报。

(五)报名收费:按省物价局《关于调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批复》(黔价费〔2006〕294)号规定执行。

(六)各报名点应选派人员专门解答报名疑难问题,并审查报考人员报考序号、报考科目、档案号等,尤其是上一年度考试有合格科目的考生,必须按上一年度的档案号填写,对填写符合要求的“报名表”进行验收。

对于考试报名工作中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全国会计考办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如遇特殊问题,请及时向省考办反映,不得自作主张,自行处理。

二、考试科目

(一)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

(二)高级会计资格: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

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中级资格证书。参加高级会计资格考试的人员,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由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发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达到贵州省当年评审使用标准的,由贵州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发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省级合格证。

三、考试大纲

使用全国会计考办印发的2016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大纲。

四、考试时间及考试方式

(一)考试时间

中高级考试于2016年9月10日-12日举行。中级资格《财务管理》科目考试时长为2.5小时,《经济法》科目考试时长为2.5小时,《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长为3小时。高级资格《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长为3.5小时

中级资格各科目具体考试时间及批次如下: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及科目

考试批次

9月10日

(星期六)

9:00-11:30

财务管理

第一批次无纸化考试

14:00-16:30

经济法

9月11日

(星期日)

9:00—12:00

中级会计实务

14:00—16:30

财务管理

9月12日

(星期一)

9:00—11:30

经济法

第二批次无纸化考试

14:00—17:00

中级会计实务

高级资格《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日期为9月11日,考试时间为9:00—12:00。

(二)考试方式

2016年中级资格全部实行无纸化考试,高级资格仍实行纸笔考试。

五、考务日程

(一) 2016年3月5日前,各地考办向社会公布2016年度中、高级会计资格考试科目、考试方式、报名日期、现场审核确认缴费时间、报名地点及报名方法,3月31日前完成本地区中、高级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二)2016年8月20日至9月5日,考生自行登陆贵州财政会计网打印中、高级资格考试准考证。

(三)2016年9月10日-12日组织中、高级会计资格考试。

(四) 2016年10月30日前,在贵州财政会计网公布中、高级资格考试成绩。

(五)2016年11月30日前,各地考办将本地区考试工作情况总结报省考办。

六、其他要求

(一)各地考试管理机构应按统一规定的程序组织网上报名工作,严格把握报名条件,认真负责地做好报名资格的审查工作。

篇2

(一)应税收入的确定

纳税人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包括转让房地产取得的全部价款及有关的经济收益。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计算纳税。同时注意和征税范围相结合。

(二)扣除项目的确定

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对不同的纳税人,其扣除的内容是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开发房地产有5项费用可以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成本、期间费用、税金、加计扣除;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扣除前4项,但不能加计扣除;从事旧房交易的纳税人可以扣除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及转让环节的税金。具体包括:

1.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包括两方面内容: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地价款;纳税人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如登记、过户手续费。

2.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纳税人房地产开发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包括: (1)土地的征用及拆迁补偿费,(2)前期工程费,(3)建筑安装工程费,(4)基础设施费,(5)公共配套设施费,(6)开发间接费用等。

3.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关的三项期间费用,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开发费用在从转让收入中减除时,不是按实际发生额,而是按一定的标准扣除,标准的选择取决于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情况,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1)纳税人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并将能提供金融机构的贷款证明的利息支出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其他开发费用按地价款和房地产开发成本计算的金额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公式表示为:

房地产开发费用=利息+(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5%;

(2)纳税人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贷款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地价款和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公式表示为:

房地产开发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10%

房地产开发费用计算中还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利息的上浮幅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超过上浮幅度的部分不允许扣除;二是对于超过贷款期限的利息部分和加罚的利息不允许扣除。

4.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三税一费”,即: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1)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转让时缴纳的印花税因已纳入管理费用,因而不得在此扣除。(2)其他纳税人缴纳的印花税允许在此扣除(按产权转移书据所载金额的0.5‰贴花)。(3)外商投资企业由于不是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纳税人,所以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允许扣除的税金不包括这两项。

5.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此条优惠只适用于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其他纳税人不适用。加计20%的扣除,用公式表示: 加计扣除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20%

(三)其他需要掌握的问题

1.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与清算项目配套的居委会和派出所用房、会所、停车场(库)、物业管理场所、变电站、热力站、水厂、文体场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按以下原则处理:(1)建成后产权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2)建成后无偿移交给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用于非营利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其成本、费用可以扣除;(3)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成本、费用。

2.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已装修的房屋,其装修费用可以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提费用,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扣除。

3.属于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成本费用,应按清算项目可售建筑面积占多个项目可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或其他合理方法,计算确定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

4.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增值税;如果超过20%的,应就其全部增值额按规定计税。对于纳税人既建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普通标准住宅不能适用这一免税规定。

十三、企业所得税计算中收入总额确认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利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利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这会形成税法与会计的差异。

例1:假设2008年1月甲企业投资于乙企业,占40%的股权份额,2008年乙企业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2009年2月乙企业宣告分派股利400万元。

甲企业2008年底:

借:长期股权投资 4 000 000

贷:投资收益4 000 000

甲企业2009年2月份:

借:应收股利 1 6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 600 000

2008年做纳税调减基础之上2009年就要做纳税调增或者说确认股权投资收益240万元。

(二)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租金收入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例2:期限3年的债权投资,约定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不管采用实际利率法还是名义利率法都应该每年确认一次利息收入,而企业所得税法以合同的应付日期来确认的话,只有到债权投资到期日那一天来确认3年的利息收入。形成了税法与会计的差异。

(三)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四)特殊收入的确认

1.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例3:假设企业采取分期收款销售产品一批,分5年收取,约定合同价格1 000万元,该商品正常情况的售价为600万元。

借:长期应收款 10 0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 000 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 4 000 000

税法上规定要将1 000万元分5年分期确认收入。

2.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3.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4.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十四、企业所得税计算中必须掌握的扣除项目

(一)扣除项目的标准

1.工资、薪金支出: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准予扣除。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本条的规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作为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工资薪金支出,应该是企业已经实际支付给其职工的那部分工资薪金支出,尚未支付的所谓应付工资薪金支出,不能在其未支付的这个纳税年度内扣除,只有等到实际发生后,才准予税前扣除;工资薪金的发放对象是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工资薪金的标准应该限于合理的范围和幅度;工资薪金的表现形式包括所有现金和非现金形式;不管企业这类支出发放时的名目是什么,只要这类支出是因员工在企业任职或者受雇于企业所得,就属于工资薪金支出,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名称。

2.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标准的按标准扣除,没超过扣除标准的据实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3.利息费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利息费用,按下列规定扣除:

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可据实扣除。

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许扣除。

4.借款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利息,可在发生当期扣除。

5.业务招待费: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比较当期业务招待费的60%和当年销售收入的5‰,取其小。超标部分不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

6.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机关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7.租赁费: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按照下列方法扣除: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的,分期扣除。

8.公益性捐赠支出: 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9.有关资产的费用:企业转让各类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允许扣除。企业按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费,准予扣除。

10.资产损失:企业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盘亏、毁损净损失,由其提供清查盘存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等原因不得从销项税金中抵扣的进项税金,应视同企业财产损失,准予与存货损失一起在所得税前按规定扣除。

篇3

(一)题目类型、数量和分值(见表1)

《中级会计实务》考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以考核考生对《中级会计实务》一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考核考生对《中级会计实务》一书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往往是通过计算考核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例如,通过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计算测试考生是否熟练掌握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的会计处理;通过应付债券账面余额的计算测试考生是否熟练掌握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和利息的计算等。单项选择题中需要计算的题目有8个,占53.33%,考生必须用尽量少的时间审题、计算和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考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熟练掌握,除此没有其他途径。

2.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的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会计基本概念和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3.判断题

判断题主要考核的是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4.计算分析题

计算分析题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处理能力和熟练程度。例如,固定资产取得、计提折旧、减值、改良和出售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业务;应收债权取得时的计价、应收债权的出售和融资以及坏账准备的核算等与应收款项有关的经济业务等。

5.综合题

综合题的突出特点是每一题涉及多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以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涉及会计差错的各种业务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结合等。

(二)命题特点

从2005年《中级会计实务》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

试题体现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试题中,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为94分,熟悉的内容为3分,了解的内容为3分。

2.重点突出

虽然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的大部分内容,边边角角也出题,但重点内容仍非常突出。考试大纲中涉及的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和固定资产等章节内容在试题中所占的分值很高,约55分。

3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一般来说,考题必然体现知识更新的要求,2005年计算分析题中的“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内容是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内容,体现了考生应尽快完成知识更新的要求。

4.综合性较强

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要面对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会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试题中跨章节内容所占比重较高。综合题有两个题目,分值为33分,综合性较强。

5.题量和难度适中

试题体现了“会计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达到基本要求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并顺利通过考试。

二、如何学好《中级会计实务》

1订立学习计划

订立学习计划,就是订立复习时间表。从现在到考试一共看几遍书,每一遍到什么时间结束,每月、每周及每天学习什么内容,看多少页,复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自己心中要有数。没有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看书都只看前几页,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无获。

2.全面研读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之精髓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命题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考试大纲和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答案标准,考生必须按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回答试题中的问题,否则很难得到高分。会计考试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因此考生要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学习,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绝不能忽视,特别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但若时间不允许,可以有选择地放弃考试大纲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内容。

在看书时,要仔细做笔记,把重点、难点、疑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对于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如投资、收入等内容,考生一定要深刻把握,能够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研读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考生应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强调对教材的研读,是要真正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非常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可取。

研读教材主要是掌握教材内容的本质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研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近,一步一个脚印,不放过每个环节,并认认真真地作好笔记。对每章节内容,哪些问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哪些要点要熟练精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讲究学习方法,善于总结规律,掌握问题的关键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教材的很多章节都是根据准则、制度及相关法规编写的,其语言精炼、严密、逻辑性强,提高了教材的档次。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阅读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掌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关键点。如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核算,教材中文字的表述和公式的运用比较难理解,但只要掌握了问题的关键点,这部分内容也就很容易掌握。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关键点是,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当被投资企业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应得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的确定比较复杂,具体作法是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其差额即为累积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然后再根据

前期已累积冲减的投资成本计算本期应冲减或恢复的投资成本;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首先将尚未恢复数额全额恢复,然后再确认投资收益。举例说明如下:

甲企业2003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C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C公司于2003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2年度的现金股利100000元,C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

2003年5月2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投资持股比例计算的份额应冲减投资成本。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0000

(1)若2004年5月1日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0000元

应收股利=300000×10%=30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0×10%+300000×10%

=40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因应收股利累积数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所以应将原冲减的投资成本10000元恢复。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30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0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2)若C公司2004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450000元

应收股利=450000×10%=45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0×10%+450000×10%=55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15000(55000-40000)元,因已累积冲减投资成本10000元,所以本期应冲减投资成本5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4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5000

投资收益

40000

(3)若C公司2004年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60000元

应收股利=360000×10%=36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0×10%+360000×10%=46(IX)(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6000(46000-40000)元,因已累积冲减投资成本10000元,所以本期应恢复投资成本4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36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4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4)若2004年5月1日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0000元

应收股利=200000×10%=20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0×10%+20000×10%=30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400000×10%=40000(元)

因应收股利累积数小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所以应将原冲减的投资成本10000元恢复。注意这里只能恢复投资成本10000元,不能盲目代公式恢复投资成本2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20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0000

贷:投资收益

30000

4.加强练习

篇4

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考生对多选题和综合题普遍感觉有难度,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理解,要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特别是结合平时实务经验,仔细体会、理解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最好尝试用基本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路。这不仅仅有利于通过考试,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法律规定,许多决策和分析都要依靠决策者自己的职业判断。因此,对于综合性强的试题,教材上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积极的思考,有意培养思路,方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另外,笔者对今年《财务管理》试题做了分析和统计,发现指定教材的每章都有考点,覆盖面很广,考题的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如综合题一几乎把教材中有关涉及股票相关的计算做了较全面的测试,其命题点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附权优先认股权价值”、“留存收益筹资成本”、“股票股利”、“股票回购”等内容。因此,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能够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命题中,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但重点比较明确,难点也较突出,主要分布在第2、3、4、6、7、8、10、12等八章中。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考生有效地借鉴以前年度试题导向性,对于更好地把握该门课的知识结构和考试命题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且要对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情况和要求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准备,这才是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有力保障。

二、2008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总结

一是严格命题范围,主要集中在考试大纲和指定考试用书中。考试大纲是考核时的纲领性资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性,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用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考生最应该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考生应当以书为本,学透教材,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是考试命题重实务性,兼顾理论性且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重、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因此,考试的重点在于对实务方法的掌握,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不过近几年考试中,涉及到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关键是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这类题目综合性强,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是考核的知识点较全面,题量多、计算量多、综合性强,重点难点突出。

首先,《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广,理论和方法问题都比较多。按照“全面考核”的要求,历年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辅导教材的主要知识点。由于每门学科都有其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每年的考题对重要知识点的考察所占的分值都较高,为此考生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年考题,从中把握重要考点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其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前后的关联度较高,由于在实务上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比率预测法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的结合;第七章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现金净流量、净现值以及内含报酬率的结合;第七章综合资金成本或第二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式的计算折现率与第四章净现值、计算期统一法的结合运用;第二章风险衡量指标与第八章杠杆的综合计算;第九章剩余股利政策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法的计算、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与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综合计算;第九章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与第十二章上市公司财务比率的计算;第八章杠杆计算与第十二章因素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结合运用等。

最后,《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计算分析,课程内容的这一特点反映在考试中,表现为考题的计算量较多。从历年的考试情况看,试题中与计算有关的内容大体上占50%以上。并且,不管是计算分析题还是综合题,其计算量都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试题的这些特点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将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原理作为学习的重点。

需要强调的是,考生要学好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总体上要掌握三个基本项:第一,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特点,如时间价值、风险、最佳资金结构等。这些内容是掌握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忆和理解。第二,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如债券价值评估、财务分析体系等这些内容会涉及到一些较深奥的数学知识,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考生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三,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系统掌握其计算前提、步骤及注意点,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公式的演变、数据的来源、方法的选择、理论的获取以及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公式一案例练习一总结公式,不断反复,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对2009年《财务管理》考生应试的几点启示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中级职称考试科目知识层次更高级、更复杂,学习难度更大一些,因此,考生们在学习时要注意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个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现将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建议如下:

其一,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员们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1)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如第2章、第3章、第4章,后期侧重记忆章节,如第1章、第5章、第9章等;(2)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因为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当年一般都要考到。

其二,教材至少看三遍。第一遍粗读,不求甚解,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融会贯通,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应快速看书,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反复演练习题,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才是考试制胜的法宝。具体时间可安排如下:

第一轮(12、1月份):教材看完第一遍,要求看完就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不做题目。

第二轮(2、3月份):开始做题,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精选题库》,每门课程一本,此外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

第三轮(4月份):融会贯通,教材第三遍。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精做研做,彻底搞懂,举一反三。

第四轮(5月一考试前):补缺拾差,教材第四遍。要求做模拟题,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回顾历年真题,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其三,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并熟悉近三年的考题。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对于应试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历年考题)演练,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考前一般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两天一套,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即安排在上午做,一直持续到考前,做完试题后,可针对做题的情况再将教材浏览一遍,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验自己的综合应试能力,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

篇5

1.国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美国:长期以来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提出了会计教育目标改革的两点变化:一是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将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重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作预备”。

(2)日本:日本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重理论、轻实务,将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基本会计理论的学习和一般知识能力的培养。

(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ACCA)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一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

2.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对我国国内会计专业排名前22的高校(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1)培养目标表述较为笼统,普遍在培养目标中使用“能力强”、“素质高”等词。(2)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3)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4)忽视经济全球化所需能力的培养。

3.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塑分析

本科生毕业后能否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取决于其实际工作能力、职称评定情况等,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会计人才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已成为必然要求。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应用型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可表述为:主要培养中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及会计拓展能力,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具备必要的外语沟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证券、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专业工作。

二、会计人才知识结构

基于财政部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的要求及应用型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会计人才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现分述如下:

(1)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原理、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相关知识,这是实践工作岗位的一项基本业务素质。熟悉税收法规,只有熟悉了税收法规后才能对税收有一种认知能力,便于在处理每笔会计业务的同时兼顾税收法规,通盘处理单位的经济业务。

(2)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和必要的外语知识。包括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的应用等。

(3)财经法律、法规等知识作为业务素质的支撑,提高会计人的专业鉴别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4)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的知识,一般会计人员都只注重了业务素质的提高,习惯用会计思维来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和单位的其他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会计人才能力结构

根据中国人才热线网站上的会计人才招聘信息,选取一个月内新的一般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的招聘信息各50条,对各招聘职位的能力及其他要求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明,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的要求较高。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同时,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个别单位还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挑战性,从事一些非财务工作。可见,我国实务界会计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科会计教育应力争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会计处理、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及分析能力。

(2)协调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外语沟通能力: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篇6

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会计专业,曾经幼稚地认为它就像古代账房先生算算账那么简单,可真正接触到这个专业却感觉并非所想。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工作。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我国原来的会计模式是建国初期为克服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局面,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和决算的编审为主要内容。1978年党的的以后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正是紧密结合经济体制的转换稳步推进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作更艰苦。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 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在中国对会计的解释有“管理活动论”、“工具方法论”和“经济信息系统论”等三种主要不同观点。按照“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就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按照“工具方法论”,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会计学应当视为一门为经济管理服务的方法学或方法论的科学;按照“经济信息系统沦”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应当既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又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篇7

我们说人才和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学生成不成材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的问题。今天的职业教育大多由传统应试教育转型而来,一直以来都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会计专业尤其如此。经济的发展、国际的竞争让职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与现实环境相适应,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在会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新形式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一段时期以来,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甚明了,或与文字描述不甚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对现实环境认识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左右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的会计教育。重新审视新的形势,不难发现现实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中级会计人才不是中职学校的定位标准。现实环境要求中职学校能够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人格健全、会计基本功扎实的具备综合工作能力初级会计人才,具体包括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考察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出纳员、会计员、报税员、统计员、财会文员、仓管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教师在会计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中要围绕职业能力开展教学,比如说:学生要有较好会计操作能力,包括手工会计操作能力和电算化会计操作能力,这些职业能力会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下逐步实现。

二 新形式下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正确认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揭示新形式下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逐渐明晰起来。以就业需要为前提,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从以下两个方面:专业能力目标和其他能力目标加以概括。

1.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业务的处理能力。包括:

(1)基本职业技能。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必要的会计基本知识。如一定的珠算能力和必要的会计书法,以及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所必须的计算机水平。其中,书写的整洁、规范,保证基本账务处理的正确是基本技能也是良好职业修养的表现。

(2)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达到的与财会岗位相适应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包括出纳工作、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相关业务。应熟练掌握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两方面的能力。学生毕业前拿到各地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证是学生就业的资格保证。

(3)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在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一要求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会计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职业,经济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会计产生影响;其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职, 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不是单纯的会计工作,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要求他们既要懂会计,又要会统计;既会核算,又要会管理;既能跑银行,又能跑税务;既能对内协调,又能对外公关等等。其三,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比如职务晋升、职称聘任、拓展专业等。这些要求势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

2.其他能力目标

其他能力是指跨越会计职业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会计职业素养等。

一般其他能力在学生初次就业时非常抢眼,因为言语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人的职业素养这时候来得非常直接,烙印深刻。况且,会计职业的政策性、原则性以及严肃性要求学生必须重视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虽然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毫无疑问,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往往与社会、家庭环境及自身性格特征相关,具有先天的成分,但修养好会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

三 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了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保障:

1.加强理论教学

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就业偏重于中小企业,从企业节约人工成本角度来看,反而使得学生要具有更为综合一点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参考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可以看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三门;初级职称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中级职称为《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三门,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要遵循一个原则:实用、够用,不贪多求深。课程设置应主要包括:财经基本技能(珠算、点钞及计算器的使用)、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基本的职业技能;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经济法(侧重税法部分)、财政与金融、税收基础、审计基础与实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管理学、统计学、财务报表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单位会计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能力。

2.提高实践教学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模块。

(1)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训练。包括外语(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地域可开设英语、韩国语、日语等)、计算机操作、珠算、点钞与验钞、中文大写数字及阿拉伯数码字手写体的训练等、基本的账簿书写训练,其中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实现。其余内容可以与基础会计的凭证填写、账簿登记、错账更正和账务处理程序等组成基础会计的综合实训。

(2)专业技能训练。校内,专业技能训练可以与教学同步或在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比如:基础会计的单项模拟实习、整套会计业务综合模拟实习等。校外,为了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可以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或借助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训练。实训中,资料的选择非常重要,近年我国的会计制度变化较大,选用实训教材时必须采用最新的内容,最典型的案例。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筛选,不是简单的浓缩与简化、知识点的减少与难度的降低,而是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兼顾用人单位一线岗位从业者素质要求所作的有意义的尝试。

(3)综合技能训练。中职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难度最大。本人以为可以从会计业务综合训练、假期社会实践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三方面来分解综合技能训练的难度。从校内的会计业务综合训练入手,熟练会计业务处理技巧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倾学校全力和学生家长独特的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之所以说难度较大是因为现如今好像没有那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处理现实会计业务,并且会计资料本身就具有保密性,种种困难都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克服。这种情形之下,校内完善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实习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不能忽视的是,模拟实让学生在处理实际会计业务时有一种陌生感,比如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填写一张现金支票或转账支票,在模拟工具上(复印或打印的支票)学生技术、技巧非常娴熟,百填不错。一旦有机会动真格的第一次填写真实的支票,错误就会发生。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作祟,心虚、怕错影响了学生技术、技巧的稳定发挥,因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心里训练。计算机电算化有赖于手工操作下的会计理论,会计综合实训要在手工与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完成全部过程。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总结和综合训练能让学生完成该专业各课程间知识点的融合和衔接,实现专业课程在实务中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既能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又能让学生提前体会社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3.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具有灵敏的嗅觉,随时洞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有益于对专业发展前瞻性的认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应与社会脱节,而是应根据教学需要,重点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首先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者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身心健康、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终身学习本领并适应复杂工作环境,能从事会计实务、财务分析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规定。有些学校也尝试自己提出培养目标,但大意都是如此。例如,作为财政部选定的会计教学改革试点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要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学研究工作。”(“三位一体”式目标要求)。

硕士研究生:目前,大多院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看,现有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会计教育的重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因此,在理解上随意性或者说任意性比较强。

第二,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界限模糊。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各层次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还不清楚。

第三,中、高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中、高级会计人才的概念区分始于80年代初,当时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大学,其中大学教育的规模尚小,研究生教育几乎还是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队伍中有学历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1高。(1)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

第四,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各层次目标表述中,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过于强调会计科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大学会计教育,综合性、人文性等通才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得到必要的保证。

第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比如,把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三位一体”,是80年代初会计教育结构层次偏低的产物。如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展望21世纪,会计研究生教育会有更大发展。并且,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二、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变及其启示

大多数西方国家会计职业发达,对注册会计师申请资格和报名考试所规定的条件都是要求达到大学或专科毕业,这一条已成为衡量各国注册会计师素质和质量的一个标准。据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对62个国家的调查,成为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平均专业教育时间为4年。并且在这些国家,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参与力度也较大。如美国,1989年成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其经费主要是由全美最大的6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有鉴于此,高等会计教育一直把将未来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目标。比如在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历来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会计实务日趋复杂,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将难以应付更多的新变化。因此,从80年代后期开始,AECC着手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确立会计教育的新目标,并重新制定会计课程体系和会计教学方法。在会计教育目标方面,主要变化有两点:

第一,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AECC认为,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会计职业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这种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从事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当性及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2)按照上述主张,美国扬·布雷格汉姆大学提出其会计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第二,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在1991年7月发表的第2号问题公报中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指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建议“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

AECC将会计教育的新目标重新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作准备”。并给“会计

职业”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包括大中小型会计公司从业的会计工作,公司会计(包括财

务管理、主计管理、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成本会计、内部审计、系统设计、税务及一般会计)和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AECC的目标新定义,对我们定位会计教育目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首先,这个定义适应了会计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环境适应”原则。

其次,这个定义具体明确地表述了会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内容,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再次,这个定义将以大专和本科为结构的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职业界”,不同于我们的“三位一体”模式,符合“层次差异”原则。我们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时,也应当遵循这三个原则。

三、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

1.会计教育的功能差异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功用各不相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有人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因此会计人才主要应当是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会计学与会计人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会计学在性质上虽可归属于应用经济科学之列,但会计活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研究和揭示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推动会计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会计教育的“产品”——会计人才,在功能上仍可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分。

在我国现有会计教育结构中,两类人才教育的分工差异应当是:中专、大专和大学三个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硕士研究生介于二者之间,兼具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重功能,但以教学科研型为主。

有人认为,“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用型。”(3)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偏离我国国情,依此会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现实看,近年来确有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正常、合理,实际上是在教师“不吃香”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在现阶段我国会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因而急待改善提高的情况下,应当鼓励硕士毕业生走上会计教学岗位,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教育质量的尽快提高。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分配导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甚高,会计实务工作还没有达到非要硕士生从事的程度,大量的会计硕士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要么造成能力过剩,人才闲置,要么改行他业,学非所用。

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原定“三位一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研究生教育应有较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大量中等、专科会计教育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计本科毕业生还要部分地流向中等、专科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因此,现阶段本科会计教育的功能应当定为:以应用型为主,教学型为辅。

2.会计毕业生的流向差异

会计毕业生的功能决定了其流向。学术型的会计人才(博士生),应当主要流向会计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以教学与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的会计人才(硕士生),应当主要流向大学和专科学校,一些财会工作难度较大的单位和岗位,也可吸纳一些会计硕士生;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人才(本科),主要流向会计职业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财会工作和中等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大专、中专),应全部流向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部分素质较高的会计专科生可流向会计师事务所。

以上只是会计毕业生流向的理论或理想模型,会计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如比较利益、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权力资本、发展条件等,因此实际的选择结果总是与理想模型存在偏离。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能放任那种导致人才流费的不合理流动,应当在不断优化人才流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会计毕业生流到最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的地方去。

3.会计教育的等级差异

确立各类会计教育分别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至少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会计教育体系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如,在“大学——大专——中专”和“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两类不同的会计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和等级是不同的。二是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及其对学历的要求。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档”与初级(会计员、助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高师)“三级”。根据国家规定的职务评审条件,不难发现,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是把培养初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大学本科是以培养中级和高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高级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综合这两个因素便得出结论:中专和大专中级会计教育是初级会计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中级(或准高级)会计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高级教育。

4.会计教育能力结构差异

(1)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系

会计教育不是生产文凭和学历,而是“生产”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一致认为,衡量会计教育质量的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板的规则,而在于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会计教育的天职就在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即在于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其能力的结构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专业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199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将专业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二是辩认、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概言之就是我国会计界常说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专业能力应当包括:①获取应用性专业知识的能力,(它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②应用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③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成功的应用型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全面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为使目标定位更加明确,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专业”一词的基本含义。从理论上说,“专业”的范围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关,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概念是不同的。但从教育角度来理解专业,必须适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在多数企业单位,“财、会、审”三位一体而不是“分灶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专业”范围就应当完整地包括: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制度设计;财务规划与预算;管理预测和决策;日常营运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

第二,品质能力。具体包括:①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②人际交往和商业公共关系能力;③组织领导能力;④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⑤职业道德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等。(2)能力的层次差异

各层次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其专业能力和品质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总体情况是:

第一,中专、大专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一些人认为,中专和大专会计教育是职业培训,主要培养初级会计人员,因此是专才教育。我们同意这个观点。在这两个层次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意培养获取和应用基本会计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最低的中专会计教育层次上,要侧重“二懂、三会、四好”(4)的培训。

第二,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是通才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会计人员,与初级会计人员相比,中高级会计人员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范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范围上,除获取与应用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训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高难度财务会计审计问题的教学,如制度设计、合并报表、租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期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财务与管理决策等。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初级会计教学侧重操作方法,但大学会计教育还应深入到系统分析与设计层次。

②拓展专业应用知识的研究能力。会计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两个基本层次,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对应用性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解决各种会计实际问题。

③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研究生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主要方向和特点是: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各种对实际工作有直接指导的专业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②具备较高的应用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③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一些尚未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业新知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质量会计、金融工具会计、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会计等,硕士研究生应能较全面、熟练的掌握,并在条件具备时,有能力应用于实际。

会计学博士和博士后,应在具备硕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坚实、宽广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有较强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美国L.威尔逊教授把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归纳为三条:一是彻底掌握本学科某一专门化方向的知识;二是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熟悉相关领域;三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博士。

四、会计毕业生的质量特征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有所不同。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一般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

1.实用性。即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使会计毕业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教育应做到:(1)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2)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有效地安排和利用实习时间,让学生有“真刀真枪”实干的经历;(4)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要互相渗透,使矗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厚墙不再成为一个障碍。

篇9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12-03

引言

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楼继伟,2014)。要推进管理会计建设,人才培养为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只有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壮大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才能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

一、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一)数量层面

截至2014年6月30日,我国已有超过1600多万会计人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个人会员数量突破20万人;拥有CMA资格的有2100人,培养会计领军人才1132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我国有828.7万个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小微企业,这些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效益的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更离不开管理会计。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会计人员供不应求,管理会计人才更为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质量层面

我国虽然有1600多万会计人员,是会计人才大国,但还不是强国,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其中能够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人才力量比较薄弱(胡静,2014)。具体表现在:

1.会计人才培养偏重财务会计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企业中有90%的财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职位,70%以上的时间用于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工作。日本松下公司财会部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而在我国,有85%以上的会计人员中从事财务会计职位,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90%以上的会计人员没有很好地发挥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财务会计,造成管理会计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缺口高达300万,需要1000万“账房先生”转型(《指导意见》,20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离一些发达市场经济体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缺乏能够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

2.管理会计人才出现“高端人才荒”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企业如神华集团、华润集团、海尔集团等逐渐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价值和重要性,吸收、培育和锻造一支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管理人才队伍,探索管理会计的应用之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仍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真正”作用,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不够,目前部分企业已逐渐品尝到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苦果。如在波音、空客等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采购招标上,一向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中国企业并未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了竞标失败。笔者认为中国企业竞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缺乏成本管控人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会计人才,造成成本预测不准确,竞标时产品报价比别人高,以失败告终。

二、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匮乏,难以有效支持单位管理高层的经营决策,难以为管理会计其他各项建设提供人才储备,难以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落到实处。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单位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单位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管理会计有助于单位推进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升治理能力。但是对管理会计的作用认识仍未到位,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仍不足。主要表现在:(1)单位管理层只重视财务会计,将财务会计看成是正业,关注的是如何做账、算账、报账;将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的管理会计看成是副业,由于管理者的理念影响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也就惰于学习和应用,长此以往,管理会计人才就会出现严重匮乏现象,不利于单位的持续发展。(2)会计人员缺乏话语权。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会计人员只要会算账、报账就行了,故单位的业务会议根本不让会计人员参加,缺乏话语权。由于会计人员对决策者的信息要求不了解,对非财务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使会计人员缺乏施展拳脚的土壤,影响了会计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开拓性不足,工作效率不高,财务分析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3)缺乏要求和培养。对本来掌握了一定管理会计知识的人才和招聘到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人才,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缺乏要求和培养,使他们在单位失去了应用知识的机会,长此以往,自然难以获得发展和进步,更不能发挥他们更好地为单位服务的优势。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不到位

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指出:“中国尤其缺乏能够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离英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体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⑴部分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匮乏,没有进行财会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对会计知识一知半解,更不可能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⑵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存在重视财务会计而轻管理会计的思想,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在财务会计方面,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加之管理会计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会计人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如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惰于去学习、钻研。长此以往,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滞后

1.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目前我国大部分相关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及相关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财务会计为主,注重核算,涉及管理会计的内容很少又不系统,这导致会计及相关专业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内容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应用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造成我国各相关高校既缺乏精通管理会计的讲师,又缺乏完善而深入的理论知识讲授体系,更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桎梏了相关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缺口。

2.人才评价体系滞后。我国于1992年开始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进行系统完善,构建了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级次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截至2013年底,累计有484万人通过考试(考评结合)取得了资格证书,其中,高级近12万人,中级146万人,初级326万人。这一考试选拔评价了一大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专业人才,开创了我国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使会计人才的评价、界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今后我国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然而已有考试和人才能力框架中,以财务会计为主,涉及管理会计内容很少,造成完全能够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相对不足。同时,由于管理会计缺乏科学且明确的人才能力框架和人才评价标准,很难培养出一大批高端的管理会计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

三、加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笔者认为要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

(一)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单位、财政部门、科研院校、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和广大会计人员等相关各方,是各方的共同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要将管理会计送到“千家万户”,必须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1.单位管理层。单位管理层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就能顺利地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与发展,反之则阻碍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单位管理层应做到:(1)加强管理会计意识。单位管理层要深入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精神,提高自身管理会计知识、素质和应用水平,把管理会计嵌入自身管理和发展中,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将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满足单位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列入议事日程。(2)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和考核。管理会计人员入职并非一劳永逸,要通过聘请业内优秀人士对管理会计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实战操作,外出培训、定期考核等方式,这样才能对管理会计人才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新塑造和提升,才能协助单位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市场中抓住关键机遇期,乘风破浪。(3)采取轮岗制度。轮岗能让会计人员在各个不同的业务岗位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塑造优秀管理会计人才。如在日本,管理会计人员需要5~10年的时间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了解各个部门的运作,把握企业运作规律,只有这样,做出的预测、决策、规划才能做到“精”、“准”。(4)让会计人员有“话语权”。让会计人员参加各种经营会议,参与企业决策,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市场定位、战略方向和经营模式等,真正享有“话语权”,才能提高会计人员参与单位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出的财务分析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作为国家层面的会计管理层,有义务和责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财政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继续做好后续教育工作。财政部增加投入,继续抓好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后续教育和提升工程的内容,逐步推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全面贯彻落实,力争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2)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考试应增加不同的内容,具体为: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内容;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的内容;高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战略决策能力等管理会计综合应用能力的内容;注册会计师考试应增加为单位提供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所需能力的内容。通过上述全面布局、分层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专业能力和会计管理工作胜任能力,培养能够为单位创造价值的合格会计人才。(3)建立专家库。建立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库,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智库资源作用。(4)增加管理会计师考试。为培养一批既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笔者建议增加管理会计师考试。

3.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秉承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与实践需求对接,适应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各相关高校应按照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能够真正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课程,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有效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2)探索和完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管理会计学术人才的培养,打造专业精湛、联系实际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和研究团队。(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训基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使高校培养的管理会计学生更好地满足单位实际需要,同时也为单位提供大量潜在管理会计人才,帮助单位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双赢。(4)大力推进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端的管理会计人才。

4.会计人员自身。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践行者。管理会计的大发展为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会计人员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将管理会计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应做到:(1)加强学习。通过继续教育、单位内外培训、主动学习等多种方式,将管理会计的核心思想注入思维中,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2)立足本职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理会计源于实践,重在实践,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在实务工作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将管理会计理念和工具方法运用到单位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水平,推动单位管理会计发。(3)勇于创新。作为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勇于创新、勤于思索,注重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探索客观规律,推动管理会计实践创新;(4)做好“传、帮、带”工作。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要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发挥好引导、带动、组织、培养作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本单位会计人员创造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为会计人员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单位和财政部门应以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对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平台。笔者认为,我国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应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方式,可广泛参与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环境,掌握国际规则,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结语

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楼继伟)。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4+1体系的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为此,必须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笔者提出上述措施希望能改变现状,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9.21

[2] 余蔚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引全面推进会计人才建设工作[N].中国会计报,2014.1.10(002)

[3]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国会计报,2014.2.14(004)

[4] 楼继伟.打造会计工作“升级版”重在发展管理会计[N].中国财经报网,2014.3,1

[5] 财政部.人才培养是关键,提升核心竞争力――《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四[EB/OL],2015.1.12

[6] 余蔚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EB/OL],2015.8.18

篇10

对于初学者来说,成本法核算的上面两段文字,无异于天书,很难理解。对于初始投资成本转回金额的公式就更难理解。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四句话,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通常当年股利分配的是上年的利润,当年分得股利部分记应收股利,上年利润应分得部分记投资收益,两者的差额部分用初始投资成本来调整。”

现举例说明如下:

(1) 新新公司2007年1月1日用银行存款150000元购入一年内不准备变现的B公司普通股100000股,每股面值1元,占B公司总股本的10%。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2)2007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6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元,共200000元。假设B公司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合计为1800000元,其中:股本1000000元,资本公积600000元,未分配利润2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7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新新公司应收股利=100000*0.2=20000(元)

由于这部分股利不属于新新公司购入B公司股票后产生的净利润的分配额, 当年分得股利部分借记应收股利,新新公司投资后未产生利润,因此也就没有投资收益,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_B公司 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_ B公司 20000

(3)2007年度B公司实现净利润500000元,2008年3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元,共30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500000*10%=50000(元)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

=300000*10%=3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0000-30000=20000

借:应收股利_B公司 3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20000

贷 :投资收益: 50000

(4)假设上述B公司于2008年3月20日宣告发放2007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55元,共550000元,则新新公司2008年3月20日的会计处理如下:

应收股利=当年分派的现金股利*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50000*10%

=55000(元)

投资收益=上年度实现的净利润*新新公司的持股比例=500000*10%

=50000(元)

二者差额即为冲减或者转回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55000-50000

=5000(元)

借:应收股利_B公司 55000

篇11

(二)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题主要突出了财务成本管理的重点,如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财务分析、流动资金管理、财务预测、企业价值评估、期权估价和成本计算等。

(三)试题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体现在试题的设计跨章节,知识的融合上具有一定的广泛度,这对非会计专业考生有较大难度。如2005年综合题第1题有关各类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分配和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等融合在一起;2007年综合题第1题把第三章预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第二章会计报表的改进,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中实体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和经济利润的计算,实体现金流量法、股权现金流量法和经济利润法下的股权价值的计算等结合在一起出题。

(四)试题在考核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测试考核实务操作能力,减少了对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重视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能力的测试。在财务成本管理以及其他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试卷上已经出现越来越多根本平时在教材上见不到的陌生题目,表明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方向已经越来越贴近考查一种真正的能力,一种从书本提升到实际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而不是以往靠背书的能力。

(五)注重考查教材的新增和新变化内容。从财务成本管理考试以往命题的规律来看,凡是新增加的内容,历来是考试出题的重点内容。所以考生应加强对教材新增加和变化部分的理解和运用,这对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有很大的影响。如2003年教材第4章新增的关于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值的计算作为当年的考试重点考了两个计算分析题;2004年教材第10章新增企业价值评估一章中,考了3个计算分析题和3个客观题共计22.5分;2007年教材第2章新增改进的综合财务分析体系,考了1个计算分析题;2007年教材新增第11章期权估价考了2个判断题和1个综合题共计19分。

(六)试题总体难度降低,但主观题题量增加。2007年主观题题量(计算分析题由2006年的4个题增加到2007年的5个题)增加,题量增加要求考生对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进一步提高,没有非常熟练的答题速度根本做不完。

(七)题目的条件更具有隐蔽性并充满陷阱。近几年的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试题中给出的条件,越来越侧重变形,主要是运用一种考生平时未见过的表达方法,将某一考点表示出来,所以大家要跟上出题者的思路,不能学死。这种出题思路,在2003年的考题中能非常充分的体现出来。例如多项选择题中的可持续增长率公式的变形;判断题中的赎回条款的考查;计算分析题第1题的“平均在15天后付款”,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我们假设存货是均匀购入,款项也是均匀支付,所以,当期购货只需付现50%,下月付现50%。这些都是对原来解题思维模式的一种变化,如果学的不灵活就很难适应。大家要充分注意,其关键点还是要基础扎实,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学习。

二、学习方法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朋友问如何学好财务成本管理,我的经验就是要把书本学透,把知识学活,达到一个较高的认知和思考水平。通过考试有3个要素很重要:毅力、方法、智慧。毅力就是强调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沉淀靠日积月累,不可一蹴而就,尤其是大家戏称的“注会魔鬼考试”,你一脚迈进魔鬼大门,就要准备打持久战,就要摸着黑一路勇敢坚毅地走下去;方法是强调学习方法要得当,如果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当然好的方法没有定论,因人而异;智慧是指是否具备注会考试应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或者说你是否适合这种考试,不是说人定可以胜天,你花了8年的时间考过去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考过注会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但考虑更多的是希望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走适合自己的路,这是一个方向问题,否则会耽误宝贵的时间和青春。

财务成本管理的学习,重要的是把它学活,要从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做过的习题中,概括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见解,能够独立解决财务问题。要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进入到有自己认知的主动状态。不能永远停留在只会做你见过的试题,而要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对。要想获得上述活学活用、应对考卷的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就是刻苦学习。一些合理巧妙并且适合自己的方法与经验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绝不可以本末倒置,所有考生都在苦苦追寻一条最通畅、最快捷、最有效的捷径,但最捷径的路还是脚踏实地地看书、做题和思考。就具体的学习来说,下面的几个环节很关键。

(一)熟知教材内容,排除疑难问题阶段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首先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教材看一遍,不用太记忆,只是把书中内容都看到,不一定都看懂。通过第一遍看书主要是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教材中讲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估计对自己有难度,如果自学而不参加培训是否能够啃下来。这一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有:

1.对章节知识的整体把握。在对教材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手头的辅导用书了解本章历年考试情况,对考试重点和相应分值进行把握,将本章在全书中所占的分量做到心中有数,全章内容框架、逻辑架构、总体脉络有个更感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2.划分层次,以点带面。教材内容中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但绝没有考和不考的区别,针对教材中不同的考点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重点采取集中时间彻底攻破,就是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针对难点采取迂回曲折中循序渐进,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针对热点采取反复阅读中慢慢掌握,每次反复中不断加强;在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强化热点的过程中,对于承前启后的基础点已经渐渐渗透,以点带面地将全书的内容串连起来,对全书进行回顾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体知识基本尽收眼底,重点难点层次清晰。

学会做题,众所周知,CPA考试以其题量大、难度高、通过率极低而著称,为更好地适应这一考试现状,平常一定强度的训练必不可少。选择一些质量高、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反复演练是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在不同阶段要分别进行不同层面的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章节同步训练。在复习当中,看书是基础,但要想将本章考点深刻掌握,并在考场上灵活应用,必须做一些习题。看完一章后配合着做一些章节同步习题,在做题中掌握和记忆有关的内容,攻克有关难点,不要成为下一步学习的拦路虎。完成本章节习题后还要有针对性再看一遍书,通过这样的反复,把看书过程中许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考点具体化。做题既检验了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又避免了因看书不细造成的漏洞。

练习题到底做多少为宜,这是好多朋友关心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基础较好、领悟能力较强、而又报考科目较多没有太多时间的朋友,那只能有选择地做一些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题目,以达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便于归纳出规律和方法的目的。但在教学中发现至少80%以上的朋友是非会计专业或在职学习的,因此要尽快把握财务成本管理的精髓,必须要保证相当数量的练习,通过强化练习可以增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把原来没有理解的内容理解了;增加知识点,把原来不了解的内容了解了;增强记忆力,把一些过去没有记忆下来的重点内容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增强归纳总结能力,强化练习有利于系统地归纳和总结题型或专项问题,大部分总结都需要习题来验证;增加熟练性,平时的强化练习临场才会解题迅速,争取时间,适应变化。

通过两遍看书和做题或者通过参加培训以后,将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了,重点问题明确了,但这仅仅还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这是学习的第1阶段。

(二)总结提高,融会贯通阶段

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学得灵活、擅于变化,要前后各章节联系起来,刻舟求剑肯定是行不通的。对书中内容与基本习题有了基础学习之后,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先看每一章都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总结为几个大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涉及哪几个公式、哪几种方法、有几大块理论等等。每一块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熟知。如果尚有欠缺,就要重新认真阅读此章,直到清楚了解为止,如第4章财务估价涉及投资组合标准差的分析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A、B完全负相关,组合的风险被完全抵消,如果A、B完全正相关,组合的风险不减少也不扩大”,实际上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即A、B标准差相同,投资比例相同,如果放在一般情况下,这层意思应这样表述:完全负相关(r=-1)的两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并不是全部抵消,风险(标准差)等于两种证券标准差加权之差的绝对值;完全正相关(r=1)没有任何抵消作用,风险不减少也不扩大,注意这个不减少也不扩大是相对于加权平均标准差来说的(r=1时组合标准差等于加权平均标准差),相对于A、B来讲,并不是不减少也不扩大,而是比低者高,比高者低,这层意思要注意理解。到了这一程度,解题应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应该是对基本知识已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可以从整体上有自己的处理主张的阶段。这一阶段要从机械地学习书上的知识点转到可以有自己的熟练思考、分析、判断和运用。当然开始很吃力,但慢慢就会好很多,慢慢就能在不断完善之中建立起广阔的思考模式,能够融会贯通。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跨章节习题训练,通过做跨章节综合性大题,将大章化为小节,将一本书当做一章来重新贯穿一下,不断刷新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从整本书以自己灵活的思路来把握每一道题,而不只是以见过的题型往上套。这是学习的第2阶段。

(三)进行模拟测试,考证历年试题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以后,第3阶段就需要进行模拟测试,考证历年试题,然后对专项问题、重点题型进行归纳和总结。这阶段应在把教材内容学透、学扎实、前后融会贯通的基础功底牢固之后,系统而快速地提高学习效率。

1.考前模拟测试。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全书整体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解题技巧,此时进行考前模拟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进行模拟测试时要注意:一是闭卷,不借助教材,不翻阅参考答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计时,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卷首做记录;三是完全模拟考试状态,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每一个题目做完;四是记录成绩,通过核对答案和解析对测试进行评分并记录,以便做横向比较;五是测试总结,着重是分析错误找出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拾遗补缺。

篇12

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应用、再学习,实践、认识、再实践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每一次提高的过程都深深鼓舞和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挑战和机遇对于个人进步的重要性。有了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没有机遇,要努力创造机遇。

我这次报名参加内外勤副主任岗位的竞争,主要理由是:第一,我热爱这份工作,愿意为这项工作付出本人最大的努力;第二,我认为自已充分具备担当这一职务的能力与水平,并愿意通过担任这一职务使自身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三,我认为这次参加竞聘是锻炼自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不管能否受聘,对自己都是一个提高。

竞争这一岗位,我认为本人具有以下优势:

一、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从年跨入农行大门以来的9年时间里,我先后在不老屯营业所、溪翁庄分理处、檀洲储蓄所工作过,分别从事银行会计、储蓄等项工作。期间经历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虽然工作程序和技术不断推除出新,但是在每一次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我都能够很快地接受和适应。此外,通过长期与顾客打交道,我掌握了许多单纯依靠学习而得不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使我能够针对不同顾客,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保证以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9年的工作经历也使我逐渐能够跳出会计和储蓄等具体工作范畴,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工作,开展工作。我认为,有9年扎实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我一定会很好地担负起这一职务所赋予的各项任务。

二、充分具备这一职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实事求是地讲,我来农行的9年是不断学习的9年。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根据工作需要,我先后学习了计算机、英语、会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我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通过学习,我圆满完成了财会专业本科的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其中我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入世后将面临的形势和对策”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优秀论文;通过学习,我拿下了具有较高难度的全国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会计师考试,取得了中级会计师职称;同样通过学习,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英语三级考试。在财会本科学习的三年多时间内,无论风吹雨打,只要工作允许,每周的周六周日我都坚持乘车去北京学习。

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的过程,在这一艰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享受着每一次进步所带给我的信心与喜悦。学习使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我越来越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坚持就是胜利,工作需要就是动力。

三、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通过技巧服务,协助领导真正抓好了20%客户的80%存款;通过大力宣传中间业务,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通过对银行资金来源和增减变化情况的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的节奏,为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合理运营做出了一点贡献。同时我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处理本职工作与其它工作之间的关系,内外勤工作之间的关系,积极帮助同事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努力,我先后被评为年度规范服务标兵和出席支行的先进工作者。

四、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我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业务能力同等重要,尤其对于我们金融服务行业,更是如此。所以我在工作中一直坚持“以顾客为本”的思想,认真解决顾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顾客的青睐。

在认清自己所具备的上述优势的同时,我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在把理论工作更深入、更紧密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本职工作开展方面做得还不够;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待进一步创新;业务熟练程度虽然较高,但深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巩固并更加充分地发挥以上优势,尽快弥补自身的不足,争取使自已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果我竞争到这一岗位,我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服务型行业,主要依靠服务求发展、依靠服务求生存。认真地研究如何更好地提供一流的服务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并把这种意识形态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让每个人牢记在心,不断地用这种凝聚着企业精神的文字强化大家的服务意识,牢记服务的宗旨。第二,要提高服务质量,坚决避免把企业文化停留在嘴皮子上,停留在泛泛的文字上。我将严格要求每个下属在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顾客面带笑容,提供微笑服务;二是耐心回答顾客所问的每一个问题;三是通过自身努力能为顾客解决的问题必须给予解决;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每一个首先得知问题的工作人员必须负责解决或协调解决,不能相互推诿。第三,推广使用行业文明用语,要根据分管部门工作特点,制定出一定数量的文明用语,如:您好,请您输入密码。您收好,请慢走。请不要着急,我们会尽力为您解决等等,要求每个人在遇到类似工作场合时,必须使用文明用语。第四,建立健全储户投诉制度,及时了解顾客反馈意见,对照意见改进服务。第五,结合用户投诉制度,定期召开分管人员会议,要求大家不断地用企业精神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差距、找不足。同时进行服务测评,奖优罚劣。通过以上措施,力争使大家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二、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从我们金融系统来讲,操作软件不断升级,新技术更是不断出现。而且随着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新形势,金融服务的领域必将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系统必将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行的许多同志,包括我自已,离这一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保证熟练完成现有业务的同时,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预见性,超前学习一些将来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外语、外币业务知识等,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从现起提高对员工业务水平的要求,在内部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学习考评制度,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学习对我行发展的重要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一定要充分做好表率,特别是要团结同事加强对一些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与讨论,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争取跟上时展的步伐,走在全行业务学习的前列。通过强化学习,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让储户感觉到,我们的工作质量更好,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更强。同时加强知识储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树立团队精神,提高整体凝聚力。一个国家的振兴靠团结,一个民族的进步靠团结,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靠团结。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所以要从我做起,塑造一流的团队。首先要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自已,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多为他人着想,多做换位思考,争取与每个人都建立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好纽带作用。同时,强化大局意识,对不利于团结的人要严肃批评,不利于团结的事,要坚决制止。使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平级之间,都能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队伍内部形成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大家能够愉快地开展工作,激发内在潜力,释放出更大的工作能量与热情。在加强团结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团结协作”与“一群合气”之间的关系,在维系良好关系的同时,绝不当老好人,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到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波。

四、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水平决定工作效率和效益,美国经济学家斯诺曾经说过:“抛开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样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作为一个分理处,怎样面对管理创新这一问题,如何做好管理创新。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对金融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在这方面,我本身也应进一步加强。第二,要加强横向沟通,积极借鉴其它分理处在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第三,在管理上要敢于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比如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要根据部门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改进旧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弥补管理上存在的空白。同时,在管理中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概念,争取实现由制度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由硬性管理向软管理转变。通过这两个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每一个工作要素的使用效率,力争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

篇13

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应用、再学习,实践、认识、再实践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每一次提高的过程都深深鼓舞和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挑战和机遇对于个人进步的重要性。有了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没有机遇,要努力创造机遇。

我这次报名参加内外勤副主任岗位的竞争,主要理由是:第一,我热爱这份工作,愿意为这项工作付出本人最大的努力;第二,我认为自已充分具备担当这一职务的能力与水平,并愿意通过担任这一职务使自身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三,我认为这次参加竞聘是锻炼自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不管能否受聘,对自己都是一个提高。

竞争这一岗位,我认为本人具有以下优势:

一、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从93年跨入农行大门以来的9年时间里,我先后在不老屯营业所、溪翁庄分理处、檀洲储蓄所工作过,分别从事银行会计、储蓄等项工作。期间经历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虽然工作程序和技术不断推除出新,但是在每一次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我都能够很快地接受和适应。此外,通过长期与顾客打交道,我掌握了许多单纯依靠学习而得不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使我能够针对不同顾客,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保证以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9年的工作经历也使我逐渐能够跳出会计和储蓄等具体工作范畴,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工作,开展工作。我认为,有9年扎实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我一定会很好地担负起这一职务所赋予的各项任务。

二、充分具备这一职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实事求是地讲,我来农行的9年是不断学习的9年。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根据工作需要,我先后学习了计算机、英语、会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我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通过学习,我圆满完成了财会专业本科的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其中我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入世后将面临的形势和对策"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优秀论文;通过学习,我拿下了具有较高难度的全国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会计师考试,取得了中级会计师职称;同样通过学习,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英语三级考试。在财会本科学习的三年多时间内,无论风吹雨打,只要工作允许,每周的周六周日我都坚持乘车去北京学习。

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的过程,在这一艰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享受着每一次进步所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带给我的信心与喜悦。学习使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我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来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坚持就是胜利,工作需要就是动力。

三、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通过技巧服务,协助领导真正抓好了20%客户的80%存款;通过大力宣传中间业务,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通过对银行资金来源和增减变化情况的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工作的节奏,为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合理运营做出了一点贡献。同时我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处理本职工作与其它工作之间的关系,内外勤工作之间的关系,积极帮助同事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努力,我先后被评为2001年度规范服务标兵和出席支行的先进工作者。

四、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我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业务能力同等重要,尤其对于我们金融服务行业,更是如此。所以我在工作中一直坚持"以顾客为本"的思想,认真解决顾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顾客的青睐。

在认清自己所具备的上述优势的同时,我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在把理论工作更深入、更紧密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本职工作开展方面做得还不够;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待进一步创新;业务熟练程度虽然较高,但深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巩固并更加充分地发挥以上优势,尽快弥补自身的不足,争取使自已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果我竞争到这一岗位,我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服务型行业,主要依靠服务求发展、依靠服务求生存。认真地研究如何更好地提供一流的服务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并把这种意识形态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让每个人牢记在心,不断地用这种凝聚着企业精神的文字强化大家的服务意识,牢记服务的宗旨。第二,要提高服务质量,坚决避免把企业文化停留在嘴皮子上,停留在泛泛的文字上。我将严格要求每个下属在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顾客面带笑容,提供微笑服务;二是耐心回答顾客所问的每一个问题;三是通过自身努力能为顾客解决的问题必须给予解决;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每一个首先得知问题的工作人员必须负责解决或协调解决,不能相互推诿。第三,推广使用行业文明用语,要根据分管部门工作特点,制定出一定数量的文明用语,如:您好,请您输入密码。您收好,请慢走。请不要着急,我们会尽力为您解决等等,要求每个人在遇到类似工作场合时,必须使用文明用语。第四,建立健全储户投诉制度,及时了解顾客反馈意见,对照意见改进服务。第五,结合用户投诉制度,定期召开分管人员会议,要求大家不断地用企业精神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差距、找不足。同时进行服务测评,奖优罚劣。通过以上措施,力争使大家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二、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从我们金融系统来讲,操作软件不断升级,新技术更是不断出现。而且随着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新形势,金融服务的领域必将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系统必将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行的许多同志,包括我自已,离这一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保证熟练完成现有业务的同时,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预见性,超前学习一些将来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外语、外币业务知识等,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从现起提高对员工业务水平的要求,在内部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学习考评制度,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学习对我行发展的重要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一定要充分做好表率,特别是要团结同事加强对一些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与讨论,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争取跟上时展的步伐,走在全行业务学习的前列。通过强化学习,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让储户感觉到,我们的工作质量更好,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更强。同时加强知识储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树立团队精神,提高整体凝聚力。一个国家的振兴靠团结,一个民族的进步靠团结,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靠团结。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所以要从我做起,塑造一流的团队。首先要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自已,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多为他人着想,多做换位思考,争取与每个人都建立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好纽带作用。同时,强化大局意识,对不利于团结的人要严肃批评,不利于团结的事,要坚决制止。使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平级之间,都能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队伍内部形成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大家能够愉快地开展工作,激发内在潜力,释放出更大的工作能量与热情。在加强团结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团结协作"与"一群合气"之间的关系,在维系良好关系的同时,绝不当老好人,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到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波。

四、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水平决定工作效率和效益,美国经济学家斯诺曾经说过:"抛开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样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作为一个分理处,怎样面对管理创新这一问题,如何做好管理创新。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对金融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在这方面,我本身也应进一步加强。第二,要加强横向沟通,积极借鉴其它分理处在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第三,在管理上要敢于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比如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要根据部门工作特点和工作实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改进旧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弥补管理上存在的空白。同时,在管理中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概念,争取实现由制度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由硬性管理向软管理转变。通过这两个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每一个工作要素的使用效率,力争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