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企业文化;职业教育;就业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要到大学毕业后才会进入职场,而企业文化则要等到工作之后才会有所接触,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并不以为然,许多院校也因此忽略了此项教育。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不少企业家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长久不衰、优秀的企业。笔者将通过本文分析企业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1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共同意识、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念。从企业文化构造方面考虑,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主要包括文体场所、设施环境、厂容厂貌等,作为实体的物质文化层;二是中间层,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关系以及各种厂规、厂旗、厂徽、厂歌等,主要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仪式典礼和人际交流方式等;三是核心层,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职业道德以及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精神文化形成于企业职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更多的是观念形态方面的。此外,企业文化具有多种特点,例如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创造性、地域性、效益性、指导性等。而企业文化性质的划分便是依据这些特点归纳的,首先企业文化需要是向上的文化,同时它的存在也是反映企业人格的文化,此外,企业文化是经济现象的反映,是意识化经济要素按一定顺序的组合,也是一种微观管理文化。
2 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的误区
作为职业学院的教师,笔者在经过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后发现,现在的毕业生步入社会往往出现适应能力很差的情况,在工作中受不得半点委屈,稍有不满就会离职,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基本都处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阶段,总觉得自己总会找到更好的。特别是在取得一些成绩以后,更是不能受到半点委屈。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
2.1 从就业观念方面探讨,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或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大多数学生在规划择业标准时过于功利化,更多地是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摆在第一位,一心追求去大城市、大企业发展,而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或是行业,或是二级城市都被毕业生“拒之门外”。毕业生对于自我定位有所欠妥,对于自我的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眼高手低导致就业困难。也有一些大学生更喜欢有福利、有保障、稳定、清闲的单位,一次求职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已根根深蒂固,不愿意四处奔波寻找工作,更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甚至不敢去自己创业。
2.2 从就业心理方面探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健康的表现。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焦虑心理使其产生消极情绪,这种表现是学生难以把握就业前景的一种不安的反应。毕业生对于即将面对的社会没有充分的认识,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新环境,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色单位、各种职业没有充足的认识,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些都是引起他们焦虑的原因。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表现便是自卑心理作怪。毕业于职业院校的他们只拥有专科学历,而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追求高学历,如此便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心理,过低的贬低自己,否定自己的水平能力,认为自己不能达到招聘单位的要求,缺乏勇气正视现实,过多的抱怨、贬低自我,这样下去反而不能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也是一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抱有“一举中的”的幻想,一心求速成,一旦遭遇一些挫折容易苦闷、焦虑,一蹶不振,陷入失望情绪中不能自拔。对求职中的挫折缺乏心理承受力,无法乐观调整自我心态,勇敢面对再一次的择业。
在择业过程中高职生不健康的心理还表现在盲目从众、攀比心理、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过分依赖等等。
3 企业文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广大企业,所以课程设置方面更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更多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共享资源、互补优势、互利互惠,这不仅是职业院校教学课程发展的必然,也是高职教育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途径,使得学生、学校、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岗位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课程教学方向。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关注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和道德规范理论过多实践太少,从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未来生存问题的思考。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更为开阔,学生不仅一直注视着国家的发展,更关注自我的成才。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更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坚持“以生为本”将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围绕企业文化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共赢。
篇2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和国家发展所需的综合技术人才,智育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方向。然而,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训只是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为社会服务的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艺术修养的道德修养。因为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艺术修养相关联的,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舞蹈素质教育以多种形式走向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所开设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训练两种。在课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舞蹈,将舞蹈的概念、发展、特点,以及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著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舞蹈的来源、历史、表达形式、艺术特点、文化背景、发展演变历程,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我国的一位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认为:“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通过舞蹈的表演教学,第一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体验不同的生活情感与情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他们通过舞蹈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心理状况,获得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情路历程。另一方面,通过舞蹈的创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创造能力。用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也是舞蹈教育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舞蹈素质对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舞蹈学习有利于人格的完善
舞蹈的语言就是肢体动作,也是其艺术的核心,不同的舞蹈类型所要表达的是舞蹈者对人生的不同的态度,将最优雅、具有魅力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对于舞者本身来说,每一次的舞蹈表演或者训练,都是对自己身体的超越与心灵的历练。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艰辛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身美、心美、神美的效果。舞蹈课从艰辛的学习训练到表演的过程是一个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过程。舞蹈课程严格的训练以及舞蹈表演可以锻炼舞蹈者“顽强坚韧”“勤奋刻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持之以恒”“果断自信”“知难而进”等这些优秀的人格品质。舞蹈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朔造人格、锻炼毅力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舞蹈艺术,循序渐进的接触和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舞蹈,感受不同的文化特点、人文精神,以及艺术美感,让学生在舞蹈艺术的海洋中无限徜徉,无限想象,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不仅如此,舞蹈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
二、舞蹈学习有利于智能的提高
舞蹈的训练过程是从手、眼、身、法、步等方面着手的,通过训练过程中对肢体的把控,不断的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模仿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能力。伴随着曼妙的音乐和优雅的肢体动作,学生会在舞蹈训练中不自觉的提升着自身的智能,而且智能提高的效果比较好。佩里博士曾提到过:“右脑富于情感,主要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活动,其主要负责形式、空间和非口头活动;左脑擅长理智,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活动,其主要支配语言、文字、运算等。”当前我国的教育主要以语言和文字形式为主,这就导致我国学生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伟大的贡献和发明绝大多数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于丰富的想象中产生的,由此可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重视舞蹈艺术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左右脑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舞蹈相关的艺术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右脑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的理智、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比翼齐飞,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舞蹈学习有利于形体的健美
舞蹈所涉及的肢体运动非常多,舞蹈能够实现在娱乐的过程中起到健身的效果,舞蹈训练能够促使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从而达到形体健美的效果。例如,经过舞蹈课程的基础舞步训练,可以使学生在灵活性、控制性以及身体柔韧性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身体曲线的优美舒展。尤其重要的是,舞蹈课程训练在矫正不良体态方面具有其他形式课程不可比拟的效果。舞蹈训练主要是依靠肌肉对形体的修饰,从而使形体修长挺拔。在训练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简单的动作作为基本训练。与此同时,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基本体态举止和站立行走坐卧纳入形体训练的项目。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在舞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的进行分组教学,因人而异的制定教学目标。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形体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让形体变得匀称协调,举止端庄优雅,而且逐渐克服了自身的自卑心理,学生的自信心也越来越高。
四、舞蹈学习有利于提升亲和力
在不同舞蹈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尝尽人间百味,舞蹈是对生活态度、生活状况的描写,一些舞蹈述说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一些舞蹈表现对亲人的思恋,也有一些舞蹈演绎出人间的凄美爱情,当然,也有一些舞蹈是表演者对自己内心的告白等等,通过对不同舞蹈风格的欣赏与学习,学生体验了自己生活中不曾出现的情感历程,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这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亲和能力,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迅速的融入社会。学生在舞蹈演出比赛中都会对不同的舞蹈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对舞蹈进行再创造,一些学生在舞蹈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五、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舞蹈表演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独特艺术,整体一致的队形,刚柔并济的动作展示,会使人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而不愿离去。在表演的过程中,大家的团队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任何一个人的失误或者动作错误,就会直接影响整体画面的和谐,从而使舞蹈的艺术性大打折扣。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体团队意识在无形中得以提升,时间久了,就养成了良好的团队意识的习惯,自觉的摒弃一些不利于团队发展的习惯,自觉地维护团队的利益,对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生涯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六、舞蹈学习能够抚慰心灵,有利于艺术修养的提升
舞蹈的振奋与激励作用是其他艺术不能相比的。相关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抒感,净化心灵,而肢体的运动也是宣泄压力的最佳途径,对于舞蹈,是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参加舞蹈的表演,多学习别人的艺术形式,试着去欣赏、鉴赏,进而创作,不仅能够提高其专业水准,还能够提升其艺术情操,培养艺术情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多收集一些古典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韵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高职学校中进行舞蹈教育,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舞蹈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舞蹈知识、技能和鉴赏水平,即便不能上台表演,也应该能够胜任管理、教育、研究、传媒、文化交流等领域,成为舞蹈艺术的高水平的欣赏者、传播者。就算毕业后没有选择与舞蹈相关的职业,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能够给予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理解艺术的美感,让他们健康、快乐,有品质的生活,这样来说,舞蹈艺术的教育也是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之一。
七、结语
篇3
在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国际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要求现代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给予跨国交际以语言保证的素质。市场需要导向着中职学校办学的人才培塑技能目标,专业教育必须适应就业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一体化国际大环境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其中,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对外英语交际与借鉴学习和使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的任务,因此,突显着这一学科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一、影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主要因素的分析
(一)英语教学特色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在于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具有职业综合能力,工作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水平专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与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观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衡量学生成才的标准。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决定着英语教学的特色,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英语沟通能力和具有专业英语知识,能够适应于职业跨文化交际需要和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人员需要的英语素养。这就表明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与普通中学英语教学与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
(二)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
毋庸置疑,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是由专业课教师承担着的,英语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质量。职业教师的素质更重要的方面是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的采用。目前的情况是,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欠缺敬业精神,对职业教育的特色认识模糊,往往沿袭于初高中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对学生重在灌输基础性的知识,仍以老一套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主要表现是:在讲解单词、短语的用法上下功夫,教师的讲授实践几乎占用着课节中的所有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地跟随着教师,听课量大,记笔记量大,“听”得疲劳,“反思”不够,其结果是教师讲解的内容都听到了,但理解不够,与专业应用联系不够;或者是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但实际应用则显得不足。或是只学会了英语的书面语言,掌握的是“哑巴英语”,不会利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
(三)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与英语基础偏低
职业学校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都没有打好底子,英语基础知识普遍掌握得不好,而且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有消极思想或抵触情绪,没有适当的学习方法。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英语,让他们产生着既然过去都没学好,现在再努力也不可能学得怎样的思想。思想上的消极和抵触,带来的是学习中的消极和应付,不求学得怎么好,只是跟着听课,在考试时能够混个及格也就达到学习目的了。也还有一些同学因为英语底子薄,不愿意上英语课,逃课者、考试不及格者大有人在。
二、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质量不容忽视
(一)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相应的英语水准,才能适合职业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且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不断增多,国内各类企业不断开辟国外市场的占有份额,企业的招商引资、域外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均离不开英语的介入和使用,而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和英语交际能力的人力资源大量的要依靠着职业学校的输送。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英语水平与社会的需要不对称,导致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有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6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近75%的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适合岗位需要,但是其中只有不到7%的人员具有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都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这方面的能力不达标,而招不到自己想要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从职业学校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也常常会因为英语水平的限制而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二)只有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具有进取的竞争实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最基本的语言功能即听和说。听得懂、说得清、写得出是职业学校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中的基本内容。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专业技术能力相对制衡的情况下,有着明显差异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奠定着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竞争实力强弱的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与弱者在岗位竞争中的起跑线不同,弱者如不奋发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于这方面的强者,因为在能力素质方面有着明显的缺陷。
在职业实践中也还显现着这样的问题,即显示需要检验着学校英语教育的质量。学校英语教学的“教”、学生的“学”与岗位的“用”是否紧密联系着。这种检验表现实际需要,实践是检验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如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接触或必须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可能来源于对国外的技术引进与设备引进,有着与辨别这些设备使用性能和技术要求的英文知识,操作起来会得心应手,没有与之适应的英文知识,只能是束手无策。其中尤其需要英文阅读能力,用来熟悉设备的操作说明、了解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况且,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不仅仅是会简单的设备操作,更需要在设备运行中对不合理或可改进的地方予以创新与发明。有了创新的成果后,还需要对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国内的企业可用中文操作,外企与合资企业的总结汇报将必须使用英文,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英文书写能力。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人有我有,人人平等;人有我无,势必落后;我有人无,我必踞先”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的形成。
三、在充分认识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搞好英语教学
(一)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上下功夫
职业学校要立足于自身所具备的英语教学特色,提升专业课程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积淀与提高,在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组织一些实践性的英语活动,如组织英语朗诵比赛、英语辩论活动、英文原音电影观赏等,尽量多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使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英语听、说能力。
(二)强化学生对英语基础词汇的记忆
学习英语知识,最终的结果是将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扎实地保存在记忆中,为使用做好知识储备。那么,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训练学生多掌握和扎实掌握英语词汇。词汇是英语的基础,词、句、对话、文章都是由一定量的词汇组成的,学生的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为提高听和说的能力奠定物质基础。
(三)将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
随着现代人力资源需求环境的变化,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策略也必须改革和创新。现代人力资源需求调查以及有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都显示出,复合型的英语专业技术人才是首选,而且必将是社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方向和社会需要的取向。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培养,使学生能够从自我做起,端正学生对英语学习在日后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地加强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目标明确地从提高听说能力的全方位着眼,多学习、多时间、多锻炼、多提高。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既能够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水平,还具有相应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成长为现代企业迫切需要的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惠.现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调查[J].人力资源信息,2008,12.
篇4
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当代教育中的关键角色。职业学校是一个培养和输送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它不仅培养学生的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校内实训课和酒店实习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操作课和酒店实习是指组织学生到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从而获得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巩固并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虽然在校内可通过课堂知识讲授、专业技能动手训练等达到教学目的,但实习工作,能更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以便在毕业后能顺利的适应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实训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一、实训是创新职业教育方式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长久以来,受传统教育办学模式和规章制度的影响,照搬照抄普通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从而忽略了让学生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广大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育观念,僵化的管理体制和封闭的办学形式等等。实现由传统的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将实训作为创新教学形式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与行业、企业多方面、多角度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意识。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逐渐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同时,作为职业院校的我们也应当主动地面向市场,对企业、行业进行相关的了解和调查。合理调整学校自身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的安排学生参与实习,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赢、多赢的美好局面。
二、实训是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实践课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更是培养社会合格技能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校外实习实践的过程。可以说这两个部分无论是在职业学校还是在普通高校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所不同的是,我们所针对的教育对象大都是一些厌烦文化课,厌烦像你讲我听5这样的基础教育模式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要想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必然要掌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本领。由此可见,只有通过“边做边学”、“边学边做”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地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信心,努力克服在理论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也是在逐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
三、实训是促进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
学生实训是实现教产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有利合作的重要手段。所谓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其主要内容便是体现在有企业能够接收学生在校期间去参加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学生能够带动学校的整体教育,另一方面带动着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学生实训便成为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桥梁。当学生进入到企业当中,学习最实际、最根本的技能,同时企业也可以提高效率并且在学生当中挖掘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学校、企业还是学生都是共赢的选择。
四、实训是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有力武器
篇5
由于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也正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普职平衡分流的压力较大,很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意去选择中职教育,他们更愿意去进入大学深造,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很困难;二是近年来,高中生源逐渐减少,高职院校招生压力日渐加大,与普通高校争抢生源时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和家长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时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然更倾向于普通高校。而职业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读不起大学或者说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就读的,他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难以向上层社会流动。不过,当今的社会就业趋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竞争中,学历文凭几乎成为了好就业的首要前提,所以学生和家长更加倾向于普通大学,而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1.2稳定难
现在的高职院校常常会出现有不少学生退学的现象,这些学生退学并不是因为读不起,因为现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补贴日益加大,经济原因已经不再是辍学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退学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对就业前景感到不满意。这就恰好反映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学习、生活、行为各方面的突变使很多学生难以立即接受;还反映出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由此造成了学生感到疲劳、心理压力大、学业失败率高、课堂违纪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随之而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
1.3就业难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某项或某类职业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职业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是,由于众多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混完学业,其实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又用的知识,也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有些不接轨,这也是导致其社会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
2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路径选择
2.1观念衔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轻德倾向
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注重升学率,渐渐忽视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发扬重德轻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样片面强调认知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对“技术理性”的推崇,职业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视通识教育,忽视社会知识与技能、职业倾向与态度等职业人格领域的教育的倾向。职校学生知识视野狭隘、文化素质低下、职业人格教育缺位,相当多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让个体形成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无论是职业人格还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脉相承的。
2.2课程衔接——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业预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初中与普通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广泛认识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职业学校教育应该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实际出发,注重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评价方法要全面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具体做法就是在传统的中学教育课程中纳入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边进行学术知识传授,一边提供职业技能指导。
2.3教学衔接——搭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交流平台在教学内容上,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有关基础教育后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毕业分流前对职业教育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而职业院校应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学术性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院校的过渡。
3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保障机制
3.1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案
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但是在经过了17年后,社会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落实《职业教育法》了。无论是办学体制还是评价方法,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这套法规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一部新的政策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3.2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与下移
教育是通过传授蕴含着人类的创造的精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将职业教育下移,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况且,初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要比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弱,尤其在初职地位获得过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应需要通过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现出来。职业教育下移至何种层次,只能说因人而异。
3.3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面对职业学校招生难,有些学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问题是,在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学生不会被骗来或哄来,而是靠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他们吸引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即是要求学生在职业学校留得住、学得好、用得到、走得高。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吸引力。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还要面向产业集群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的专业。
篇6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是由政府牵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活动,提供一个让职业院校与企业面对面的平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着眼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组织教学时应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1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
职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是企业一线最常见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技能,考核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它的确立核心就是要达成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技能大赛搭建了职业学校与企业交流的一个平台,职业学校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技能大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引导科学的课程目标的制定。
2.2开展双证融合的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它以全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命题比赛,侧重考核学生对本专业综合理论和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是技术型、应用型。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实践教学,缺乏学生应变能力和应用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技能比赛多是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进行的,注重对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接触,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参照专业特点,结合行业需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选择载体,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融入课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序化,突出实践性。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搭建了阶梯。
3加速推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要面向企业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就要积极致力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既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关键,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职业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学工作岗位,从学校走向学校,不熟悉行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职业技能比赛的题目大多来自于企业行业的生产实际,更注重考核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因此指导教师便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深入企业顶岗,结合企业行业实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主动适应就业岗位即职业技能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时更要强化技能训练,将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对接。总的来说,指导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和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殊素质,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注重身教言传,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职业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资格,在教学中更是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教学者深入企业行业锻炼反复循环,职业教学者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越来越强,教学质量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大赛也取得了更高的成绩。“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受到企业行业的欢迎,实现校企共赢的目的。
4培养职业精神
4.1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职业技能大赛的淘汰机制为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社会中充满竞争,为了让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我们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学生在职业比赛中,体会到竞争,体会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和失败后的挫败,经历扬起航帆的心理成长。
4.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学习积极性较差,但他们绝非智力不足和能力不足。职校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大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动机。从选拔开始,教师就要多多鼓励学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自信是首先要具有的心理素质,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好地完成大赛任务,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自信心更加强大了。
4.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现代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老师的答疑解惑,学生学会充分调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一次次的观察、模拟而获得具体经验;通过内在的反思再实践,获得职业技能。因此,在备战职业技能大赛时,结合教师指点,通过反复训练摸索,学生们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备赛时,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5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条件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职业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但在建设中往往受到诸多问题制约,而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加快职业院校对实训条件建设。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但在良好的先进的实训条件下,职业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可操作的实践项目,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时,为了获取更好的成绩,必须参照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了解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并按照职业标准,设计实训项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配备合理的实践条件资源,开发或购进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实现车间、实训、课堂一体化,方便学生进行知识自主学习。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薛香菊 张雅楠 姜颖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1.语文地位日渐没落,语文教学作用缺失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管理、建设、服务、制造等具备高等职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社会上对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性、技术性的特点,高职院校纷纷加强了自身的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却都忽视了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性教育的作用。甚至有些学校认为专业课和实践课任务过重、而学习时间又不充足,以此为理由取消了语文课程,令其让位于其他课程。尽管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学校和社会的轻视,他们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挫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中语文教材并不统一,教材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教材的内容、结构都不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缺乏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教材,这些更加重了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缺失状况。
2.高职学生语文功底薄弱,存在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
与本科、专科等高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学校在校生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普遍较低,其语文功底薄弱。而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与中学时代教育都是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够适应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学习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加剧了对高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制约。
二、语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在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之一。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水平都普遍较为薄弱,对他们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其听说读写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倒可高职院校,任何专业学科都应如此。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且,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合作、创新等精神都离不开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是任何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所无法替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平、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创新、想象和发散能力,并对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等高尚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育的这些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使他们受益终生。另外,高职学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之上,不需要再附加额外的内容。
三、如何为高职语文教学定位
1.准确定位语文教育的地位,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师必须准确定位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并要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明确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学生学学习的需要。而且,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突出语文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在语文教育中教给学生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这一点是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既需要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又需要他们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发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有着高职教育就是为了学习专业职能的片面认识,对语文教学不屑一顾。学校和教师必须引导他们修正这一片面观点,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教师要重新整合语文教材,准确定位课堂教学
篇8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33-01
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高等职业教育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转站,通过技能型的专业培训,把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理念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球工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国依靠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承接了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工作,成为世界性的加工中心,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这一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我们国家从事技术工作的技能劳动者,大约占到整个劳动者大军(不包括农民工)的三分之一,在三分之一的技能劳动者当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才占到百分之五左右,如果加上高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三类人算作高技能人才),三者总数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左右,这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还差得很远。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上升。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化人才,要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就要求我国继续采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
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渠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矛盾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是人们所熟知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准确说是在校率),一般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面临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迈进的阶段。发达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时,高等职业教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提前达到17%,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面军。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已形成了五类办学机构,即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改善公民就业条件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篇9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在德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保证--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1 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实现。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革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的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确,职业技术教育正好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即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2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是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职业技术学校(院)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 职业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恩格斯曾经提出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即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这里提出的“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职业技术革新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此最能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描述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总和。”这本身就包含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中。舒尔茨还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样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4 职业技术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与生产创新。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能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四,职业技术教育能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现代企业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现代管理的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篇10
1.2 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中内心很渴望与人交往、交流情感,但缺乏主动性和基本的交往知识与技巧,在实际交往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别人高标准,对自己低要求,经常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强加给他人,不能认同他人的优点,不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他们希望得到学校和教师给予的“温暖”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尊重,获得教师的赞赏和与教师建立友谊,但是他们平时的行为又无法得到教师和社会的认可,因此,这些学生会时常感到抑郁、迷茫。因此在情感体验上如何加以正确疏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响应,获得真切的体验,以对他们施加有效的情感影响,是职业教育应重视的一个主要课题。
1.3 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心。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因此社会上很多人对职业学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学校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严重缺乏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本来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便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或完成音乐。所以音乐教师的主题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其过程中找回自信。
2 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
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音乐可以较好地开发学生身心潜在能力,将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启示和净化,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如欣赏歌曲《老家》,这首歌曲是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老家母亲吃苦耐劳、养育子女的精神,以此表达对老家的思念之情。经常给学生欣赏这种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老人的辛酸,体会到老人为了孩子上学所付出的一切,从而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的熏陶、感染和启示,在感受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3 音乐教育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自信心
针对以上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内心缺乏自信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激发人奋进的歌曲,从介绍作者的经历或者遭遇,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从这些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然后再听歌曲,让歌曲中奋进的旋律打动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歌曲《水手》是由残疾歌手郑智化演唱的,郑智化的经历加上歌曲中所表达的令人奋进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不断奋进;歌曲《你是我的眼》是由台湾著名残疾歌手萧煌奇演唱的,萧煌奇双目失明,而歌曲名字就是你是我的眼,内容表达了失明者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给学生欣赏这种歌曲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意境,从而被打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些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跟好地学习,取得优秀的成绩。
4 音乐教育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智能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可以使职业学校学生在对音乐形象性、情感性的体验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可以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这种美感就变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从而客观上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增强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为智力活动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智能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重视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全面提高,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篇11
一、职业素质对于物流行业和企业的作用
物流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诟病。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的开放,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有理论、懂管理、技术精,具备一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企业甚至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物流活动的诸多工作评价要素,如加快物资周转效率、降低物流运营成本、降低物资破损率、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等都需要依赖人工去实现。为实现这些要素,需要物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即合格的操作技能、规范的管理手段以及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此外,物流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强调各个作业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企业内部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各人员技术精湛,而且人员之间要诚恳待人、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发展本行业、服务本企业。事实证明,物流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高的企业,其运营效率往往较高,企业因此能够产生较好的效益,而好的效益反过来又推动本企业的发展。
2.物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有助于维护和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一个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对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受信任程度密切相关。物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物流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受信任程度,提升企业信誉主要靠物流服务质量,而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物流企业员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则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效保证;如果企业员工职业素质不高,则很难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是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良好的职业素质观念有助于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物流行业中的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这个素质包含物流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即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岗位、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客户,同时也是从业人员自身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良好的职业素质观念会促使物流从业人员努力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技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对待职业、岗位、工作及客户。另外,良好的职业素质观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扩展性和感染性。如果一个物流企业内部人员集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那么这个传统和风气会不断地感染企业的新进员工,甚至会扩展到整个物流行业。
二、物流职业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反映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标签,它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物流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拥有良好的物流职业技能,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全面人才。
1.加强物流职业素质教育首先须加强物流职业技能教育。加强物流职业素质教育,首先须强化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教育。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有这样的思维定式,以为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是两回事,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于是,在物流经营活动中,客户在感叹物流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低下的时候,往往大而化之,忽略了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差这一因素。如人为造成的物资错发漏发、货物保管不当、拖延配送、账单遗漏……这样的职业技能,其服务和工作质量怎么会令人满意?职业技能不过关,就谈不上所谓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所以,职业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把物流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把物流职业技能水平作为衡量职业素质的主要标准之一,要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必须先强化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物流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流从业人员要想做到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己的物流职业技能。如果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不敬业,只满足于现状,即使以前非常熟练的技能,由于时展了,机器设备淘汰了、更换了,不学习、不更新,也会落后于时代。相反,如果职业道德素质较高,始终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宗旨,那么也会不断促使物流从业者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物流职业教育也要适应时展,适应企业的需要就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全面建设。
3.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需要企业、学校双方共同作用。应该认真看待物流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需要物流企业、学校二者共同作用。物流企业要帮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规范以及具体职业要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风尚;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情感,只有双方形成合力,职业素质教育才会卓有成效。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物流职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让学生与现实中的物流从业人员、客户打交道,熟悉行业规范,接触物流经营的方方面面,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物流职业的具体规范要求。总之,物流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职业素质教育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在制度层面建立合理的职业素质教育机制,在具体实施方面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中重物流知识教育而轻职业素质教育的不良局面。
参考文献
[1] 方一新,熊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76-78.
篇12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重视科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人文教育的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没有认识清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信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够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知识。
篇13
据调查,中职生的构成主要有三多,即贫困家庭的学生多、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学生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多,这样一个群体再加上他们中考失利,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
1.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心理严重。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很差,甚至对考试和某些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厌学情绪明显;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对这样的孩子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直接导致这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混一混的想法。就此而言,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教育和调试是有必要的。
2.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卑心理严重,逆反消极心理强烈。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他们同样有着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同样有着同龄人的特点,比如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冲动性强、理智性差,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职校生表现更为突出,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再加上家长也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在这双重的压力下,他们感到身心疲惫,严重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对职校生有必要进行及时的心理教育和调试,使他们能很快走出心理的误区。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表现;还有一些学生是习惯了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基于此。一些学生就故意通过一些逆反的言行来突出表现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的关注,以此来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心理引导和调试,很可能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对学生、对学校和对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