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 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上阶段试行课堂发展性语言评价的实验,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学。
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因此制定五个“W”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课题研究内容。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办校水平、师资力量、学生实际能力,确立了学校总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这五个“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学什么)
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理解所学的知识
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Know-why
(为什么要学)
从个人生活实际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提出所学知识有关含义与什么相关的推测
已有知识经验的推测引起争议
Know-how
(怎样学)
从各种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
从知识的意义出发寻求运用知识、经验与新知的关系
对怎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
Know-who
(与谁交流)
信息的交流(信息¬¬-筛选-获取),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Know-where
(何处搜集,用在何处)
搜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调查、电话、网络),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的交流
整个学习内容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课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生分别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堂师生交流--课堂生生讨论--课后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目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分别申报和实施子课题(见下表)。学校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建立在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科 课题 负责人
学校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 朱世文
数学科 整合农村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黎素清
语文科 勤积累 促写作 谭炳森
英语科 小学英语双自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李桂源
科学科 农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 吴小勇
三、课题研究目的
运用此模式,进行课前准备,课中体现,课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此模式相关的五个“W”,使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当然更要用于生活。因此,该模式的确立就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建立爱教乐学、和谐民主、互动发展的师生关系,并且创设一种多参与、多搜集、多交流、多探讨的乐学课堂情境。
四、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1、这个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与师生的互教互学,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不以教师意志而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这个教学模式建立,改变部分教师“教教材”的现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准备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终身。
3、课题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就是解决执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把握的两种偏差:
(1) 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过程。
(2) 只重视课堂形式,而忽视对知识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施全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理论,并以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补充完善。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能力培养的原则。本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活泼有序的学习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评价、勇于创新,实现“让知识走进生活,让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的目标。
3、师生互动和谐的原则。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4、个性原则。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点、语感基础、地区特性、学习环境的现实,适当调整课题的宽度和纵深度,以便更本质地进行课题研究。以实验班及其人员为典型例子,分阶段,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具体材料,包括课堂实施方法、步骤,整理分析个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不足,形成自己理论。
六、研究阶段步骤
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共识、明确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课题内容,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进行可行性审定,并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立项 。
2、实施研究阶段: 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为实施阶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意识和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五个“W”教学模式学习体系方案,学习计划,促进全员参与。开设试点班,选择实验教师,以“五个W”教学新模式为主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内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汇报,对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以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为主要手段,进行过程心得体会及小结。以此构建五个“W”教学模式体系,促进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自学,善于学习五个“W”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3、总结阶段: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为总结推广阶段。这阶段主要是整理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和各类活动记录情况,召开结题会议,分层结题,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优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学校特色办校的发展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全体行政人员均为课题小组成员,学校的总课题由主抓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落实。分管学科教学的行政领导分别担任学科子课题负责人,做到领导重视、全局规划、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我们选择的课题小组成员,从年龄上看,青壮年与青年的结合;从教科研业务水平上看,是经验型与探索、创造型的结合。
3、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个人教研成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从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响力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经费保障。学校从学校的经费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门保障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开展。
七、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
预期成果:撰写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教学设计等,各个学科并形成具有本科特点的五个“W”教学模式。
预期完成时间:2008年3月。
八、最终成果及其应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能自主地搜集知识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一批年青的教学骨干教师,特别是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将试点班教师的优秀课例制成VCD,进行交流,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情况表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专 业 工作单位 在本项目中的分工
刘少玲 女 43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负责人
总策划、监督
朱世文 男 34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织实施
(组长)
策划、监督
李醒群 女 39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李泳锋 男 33 小学高级教师 英语本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林小红 女 40 小学高级教师 中文专科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理论指导
黎素清 女 31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数学科)
谭炳深 男 32 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语文科)
李桂源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副组长
(负责英语科)
吴小勇 男 29 小学一级教师 自然教育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负责科学科)
欧阳伯祥 男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徐小燕 女 28 小学一级教师 小教英语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欧阳志莺 女 25 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陈丽君 女 25 员级 小教数学 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组员
篇2
(2)以学论教,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3)灵动调整,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方面:
(1)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引导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让学生分享合作的喜悦。
(3)引导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乐于探求精彩的未知世界。
2、分专题研究、实验。
3、及时总结、撰课题研究论文。
(三)总结阶段(2005、10)完成课题的总结工作:形成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研究论文若干篇。
3、实验课教学设计若干份。
篇3
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根据环境和环境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贝尔格莱德》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之精神。将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如下。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环境责任感,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3.寻找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我园幼儿环保意识的现状;
2.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方式;
4.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等途径、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是: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
难点是:幼儿环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是:2.5—6岁幼儿
范围是: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小朋友群体。将在本园环境教育质量上综合一般的班级,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级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幼儿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幼儿实施环保培养程度及其影响,幼儿环保行为发展主要原因。为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行动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的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9月——.1月幼儿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a.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3月——6月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9月——.9月
a.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结题、验收
等待结题、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八、课题成果形式
篇4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
(3) 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英语课标中要求,低段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听、读的基础,可见情景教学中看图说话的教学方法,是听、说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达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学会说话的目的。
在课标语言技能中:一级要求:能看图识字,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依据: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了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原理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并揭示了其所依据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内外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智育理论又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一条最基本的智能发展的规律,就是当人们具有某种水平能力的时候其大脑中必有相应的分类知识的结构,即图式(schemata)。如果一个人大脑中确有某种水平的图式,他必能表现出相应水平的能力。这种图式主要由三种知识构成:⑴陈述性知识,即陈述、解释什么是什么的知识;⑵程序性知识,即面对什么问题怎么办的知识,经过练习可以转化为智力技能;⑶认知策略知识,即如何监控、指导自己思维的程序性知识,经过练习可转化为认知策略。
4.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能够制定出看图说话的策略。
(2)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
5. 研究对象及方法
5.1 研究对象: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
5.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比较典型的提问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或实践研究结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
(2)自然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不同提问方式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等。
(3)调查对比法:通过实验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和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的调查,收集一定的事实资料和依据,并加以整理。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5)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提问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些针对小学四年级有效提问的理论经验,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
6. 关键词的界定
小学英语 看图说话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7. 课题研究的内容
调查分析教材图片特点,看图说话的有效实施方法,以及方法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出现问题如何改进。
7.1 教材图片特点。
《新标准英语》是由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联合组织编写的完全符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一条龙”英语教材。a.教材体现了,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英语,都要遵循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 b.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NSE,强调“运用语言能力”,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跨文化教育”,以题材-功能-结构-任务为教材编写的基础; c.教材充分体现了美育渗透特点; d.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 e.教材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曾强调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幅图。”翻开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体描述,插图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小学生对新鲜的、生动的事物的刺激需要,还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对文章进行了重要的诊释和补充。利用课文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7.2 依据分析教材总结出的方法:
(1)要注意描述图片的正确步骤;
(2)把握看图说话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导之以“法”;
(3)借图引导,呈现新知;
(4)借图巧练,操练新知;
(5)借图巩固,拓展创新;
(6)借图升华,总结主题。
7.3 检测研究方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实施效果。(如表1)
表1
一年级“看图说话”不设场景或只是简单的场景,着重对于角色特征和角色行为的描述,通过孩子对图片的视觉认识,训练他们对图片中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名称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年级“看图说话”中角色相对单一一些,但是引入了比较复杂的场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看图说话”角色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角色行为也就多了,且图中的角色行为、动作比二年级难一些。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故事形式,把图片内容连接起来,场景多样,涉及的物品也较多。
四年级“看图说话”涵盖角色,场景,角色行为各方面,角色一般都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要求学生在把对话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变成有情节的小故事,从而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看图说话”通过形象有趣的画面和故事情节,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教师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教会孩子要学会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流畅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看图说话”为连环画的形式,在对整个故事情节中的角色,场景和角色行为进行识别和描述基础上,更要注意对故事情节的构思和陈述。要发挥想象,构思人物和心理活动。
8. 研究过程
8.1 提出阶段:(2012.3-2012.4)
1)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3)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8.2 实施阶段:(2012.5-2015.4)
1) 初级阶段:低段年级的实施(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
2) 中级阶段:中段年级的实施(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
3) 高级阶段:高段年级的实施(2014年5月-2015年4月)
三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如下:
1)制定教研活动安排表
2)学生前测,分析学生成绩
3)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分阶段教材、图画特点,找规律
4)课堂观察,可行性方法的实施
5)对总结方法进行修改
6)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总结:
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后,尝试在同年级其他班推广。
8.3 结题阶段:(2015.5)
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3)申请结题
9.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 a.通过对新课题的研究,要求全体成员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新的教学 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把自己新的经验及时介绍给大家,以供成果共享。
b.撰写优秀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 综合成果:a. 搜集学生作品编写学生作品集
b. 搜集教师课件,完成教师音像作品集
c. 汇集、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论证 结题。
d.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 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 基础。
e.进行优秀研究成果评比。
本课题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应用的方式进行,力求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表达
10.1 提出阶段:问卷调查、实验前期测试及分析。
篇5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并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作文教学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_______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表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 ______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叔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______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 ______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篇6
总体上要围绕本课题思路及成果进“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核心任务,兼顾各部门承担专项规划的编制设想,研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一、本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架构,涉及其他部门的人员如何来组织和分工。
二、课题需设立或分解成哪些子课题,分别由哪些人或单位来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提纲和要点是哪些,拉出一个初步的框架或设想,以确立研究的大方向,这些内容在研究中还可以根据研究情况适当予以修正和调整。
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组织实施哪些调研活动,召开哪些会议,等等;其次是时间进度安排,以及其他工作要求。
四、其他需要在研究方案中予以明确的事宜。
说明:
篇7
该课题旨在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通过严谨有序的调研、论证、资料分析、实验等课题研究过程,和广大学校共同探索新世纪学校发展之路;同时,将契合学校发展之需,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干预研究和个性指导;并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活动和制度化的信息分享工作,为广大学校的发展建立一个教育思想传播、经验交流、实践探索的公共社区。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严谨求实、探索创新、分享争鸣”为特色,以“打造名校、培育名师;创建一流学术社区、塑造未来教育家”为目标,汇集当代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精粹,以迅捷的速度、便捷的方式传播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信息以及来自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使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实践深度结合,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学校建设提供理念、方法和操作手段的咨询和指导,提高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致力于帮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追求进步、渴望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功。
具体而言,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1、 促进学校管理者教育观念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2、 改善学校管理,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4、 提高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
5、 总结并提升优秀经验,树立学校品牌;
6、 增进与专家、同行间的交流,构建一流的、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学术社区。
三、 研究内容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系列研究:
1、 学校办学特色:真正的名校并不依托于外在,而是依托于其内在丰富且深刻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传统。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灵魂的体现,它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全面的调研和剖析,和学校一起探索、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并基于此构建学校的发展规划。
2、 学校管理:优质的管理是学校办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得以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学习型组织是近年来国际流行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它强调员工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团队、不断自我超越,在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下促进组织的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为先导,在学校管理中增进教师民主参与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改善学校管理,尝试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学校教科研: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调研、座谈的方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剖析学校已有的教科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以干预研究的方式,切实培养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的教科研制度。
4、 课程实施与建设: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新课程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将课程实施与建设地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总结、借鉴国外有关课程实施与建设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经验,帮助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形成反映时代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5、 教师专业化发展:每一次划时代的教育改革,都必须依据教师这支队伍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永远是教育研究中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分析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影响因素,并通过干预研究的方法,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为打造名校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6、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和现场评估,分析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干预研究中促进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7、 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状况最终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通过相关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干预研究,共同探讨和完善新时期下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之纳入规范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和运作之中。
8、 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国外大量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和学校一起探索如何避免简单、误用的“电灌”现象,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9、 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和需要整个社会参与的大事。因此,新时代要求学校走出象牙塔,注意吸纳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人士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在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分析该校协同教育的现状,并挖掘可能的家长及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和研究成果,设计、规划新时期下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
四、 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研究,促进学校的专业化发展。研究拟分为前期调研、干预研究、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以确保实验学校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专业支持。
在各个研究阶段,“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的研究方式主要遵循“标准模版+个案研究”的原则。即,通过科学、标准的研究程序,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各研究内容开展研究的标准模版,以确保研究在不同实验学校进行的科学性与标准化;同时,在模版中留有适应不同学校发展需求的选择与调整空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无论在前期调研,还是干预研究、成果展示阶段,开展个案研究。
(一)前期调研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课题组专家将以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资料分析、现场观察、情境测验等不同的方式,围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的内容,深入课题实验校展开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并结合课题实验校的具体需求和现实条件,给出详细且有针对性的诊断评估报告。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诊断评估报告可以是围绕学校发展形成的全方位报告,也可以是围绕某一内容形成的专题性报告。报告中还包括相对应的学校发展建议,供学校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时参照。发展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并应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各研究内容的调研方案及工具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二)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主要是指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在对学校发展诊断评估的基础上,课题组专家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地制定干预计划,并根据干预计划以课题研讨、现场指导、在线交流、模拟训练、实验基地、校际协作、挂职流动等不同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咨询、指导、培训等专业支持服务,并以内部通讯、期刊杂志、图书资料、光盘录象、会议纪要等不同的方式,提供各类研究动态、优秀实践经验、国内外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信息服务,帮助学校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在干预研究中,课题组专家主要负责制定干预计划,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监督并随时调控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计划的实施效果等专业指导环节。
干预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不是强化或形成学校对专家的依赖,而是通过寻找并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校建立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即帮助学校建立自身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学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自主权。
各研究内容的干预研究方案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三)成果展示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将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跟进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课题实验校的发展状况,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系列学术研讨和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通过展示各项课题研究的成果与进展,创设信息高度集中的合作交流平台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学术研讨社区。成果展示的目的,旨在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和专业支持与参与,从而增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持久的生命力,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创建“新时期,新教育”的品牌创造条件,进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
成果展示的主要方式有:
以年会的方式,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大型研讨会,内容包括:
对一所课题实验校进行全方位或专题性诊断评估;
围绕诊断评估专题,遍邀国内外教育名家针对最新教育学术进展进行专题报告;
获得理事课题实验校荣誉的学校优先。
每两年举办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国际研讨会,内容包括:
聚集国内外教育界学术权威、教育行政官员、媒体精英和知名校长等人士,交流不同国家学校发展动态和趋势,研讨热点问题,探求学校发展最佳途径,促进学校向多元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促进校长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分专题,每两年进行一次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与评比。评比结果将专门结集出版。
把握改革动态,不定期举办有关“新课程与学校发展”的专题讲座或培训。
推荐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之光明网》、《新课程》、《学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大参考》、《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核心教育期刊、杂志和媒体上公开发表。
此外,“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将根据课题实验校的实际需要,支持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发起校长沙龙、校长论坛、举办课题研讨、校际互访、送教育下乡、论文评比、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并提供必要的策划、组织和学术报告等专业支持。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拟将编辑出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丛书,收录课题实验校的优秀学术论文、学校管理案例、校长访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活动选集等精华内容,并请教育名家、名师予以点评。
五、 研究课题成员
“新世纪学校发展”研究课题成员主要由专家组和课题实验校构成,还可酌情包括一些个人成员。
1、“新世纪学校发展”专家组:
主要包括来自全国十五所高校中教育部下设的各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及各高校、科研机构中教育管理、教育与心理、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一批全国知名的名校校长。
其中,专家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制和实施工作,现均为各课程改革综合项目组或学科标准研制组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对于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有着深刻的见解。
2、“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
为确保课题实验校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同时为促进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形成专业互助团队,建立可持续的内在发展机制,原则上每地级市3-5所实验校。
3、“新世纪学校发展”个人课题组成员:
除学校以外,可酌情考虑一些有志于以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学校校长个人、有潜质的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以及部分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地方学科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等,以“个人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加。
所有的课题实验校和个人课题组成员,原则上必须经过课题申报程序,经“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批准,正式颁发项目通知书。之后,实验校或个人成员将享受课题组成员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六、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均可享有本课题研究的所有内部资料和信息,并分享本课题组的各项研究成果。此外,课题实验校有权参与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支持;个人成员主要参加面向个体的专业化培训、教科研指导、学术交流等专业服务。具体权利如下:
享有“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提供的各类诸如在线交流、内部通讯、研究资料、会议纪要、图书资料信息,以及校际参观、与国际国内名校名师互访、评优活动等系列综合;
优先参与“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织的各项交流、研讨活动,包括考察互访、专题培训、课题研讨、现场观摩、模拟训练、校际协作、挂职流动、教学互助、评优竞赛等,获得理念提升、方法引领,增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篇8
(一)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大部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很多学校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
(二)课程体系存在着随意性倾向
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思想上,大多按照“两个系统”理论进行,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但是在对两者之间的度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颇,具体实施时往往出现厚此薄彼或随意取消、整合课程的现象,有的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重实践、轻基础,有的重结论、轻过程,有的重理性、轻感性,有的甚至随意取消基础课程,轻率整合专业核心课程。
(三)部分通识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以《高等数学》为例,现行的数学教材,大多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真正贯彻“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淡化数学基本技巧的训练,删去不必要的逻辑推导,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同时,高等数学教学中与专业的联系不太紧密,有些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在各专业的实际应用也不甚明了,与不同专业内容的融合、衔接不够,从而无法满足各专业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整体实施方案
(一)确立基于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就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工作任务优化设计学习内容,提出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的建议,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基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课程改革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二)建立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以新的观念为指导,运用不同于传统的新方法和新步骤,建设符合当代高职发展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应当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基础,强调专业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应当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课程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安排必须做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一体化。
改造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对全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论证,其专业设置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因此,首先要对本地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科学的预测,所以,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深度整合、彻底改造或重新建构。改变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从“知识理论导向”转变为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单纯重视智力训练的专业技术知识理论的学习,转变为以做事和做人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从突出知识目标转变为突出能力目标。改变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强调实用,强调全过程,强调由粗到细,强调做事与做人结合,强调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最终改变的是教学效果,是以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三)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保证,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目前来说,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来源于本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专业实践技能相对比较薄弱。针对此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多创造机会让新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出台相关规定,要求新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并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业务考核和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要让专业教师重视实践能力,督促其通过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为以后教学提供保障。同时也要引进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企业能工巧匠地参与教学工作。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
项目化教学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实践技能的项目,根据项目的要求实施教学和考核,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应该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实践性,项目要来源于真实的实践环境,符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第二是相关性,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划分,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第三是思考性,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而不能是单一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
参考文献:
篇9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篇10
(一)学生方面
1、选项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最好的方式。
首先选项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其次选项教学可以更加系统的对学生运动技能加以提升,随着运动技能水平和兴趣的不断提高,从而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项目。
2、选项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绝大多数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很快从过去那种“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3、选项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由于选项教学不再是以原有行政班为单位上课的制度,而是以几个班通过兴趣项目重新组合成班级的形式,这种新的班级形式就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学生通过新的学习团队可以有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从而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
(二)教师方面
1、选项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
现有师范教育都是以专业为主其它项目为辅的教育方式,这样培养出的教师队伍就必然是专业项目相对较好,而其它项目则相对一般。但在传统的中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并不是只教自己的专业项目,而必须是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都要涉及,这就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压力,在教学中如果是自己专业项目虽然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但由于教学时数有限所以感觉施展不开;而当遇到其它项目时,特别是相对“弱项”时,就会显得信心不足,能力不一定够用。这两种模式的脱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利,而选项教学模式却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教师都是教自己的专业项目,在教学中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更能充分的发挥示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2、选项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由于选项教学的时数相对较长通常是以学期为单位,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在长时间的学习后不断提高,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时候,学生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就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教师会自觉的加强业务学习,在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方法中提升自己。
二、选项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
1、教学组织效率更高。
由于选项教学是以学生兴趣为单位的,学生在学习中相对更主动,这样就减少了教师的课堂组织的难度。
2、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安排更加合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安排的但不管怎样调剂都会在场地安排中出现冲突和在器材使用出现不够用的现象。但选项教学则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这述现象,使学校场地安排和器材使用上更加合理,保障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安全管理更加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由于教学内容的安排,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在这个场地练习这个项目,而其他学生在其它场地练习另一项的情况,教师在安全管理上很难做到万全,而选项教学上课的场地和内容都比较一致,在安全管理上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学校在高中阶段实行体育选项教学是非常有必要和大势所趋的!
三、高中体育选项课实施管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目标
1、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意识,形成学生终身运动项目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让学生具备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以及专项知识
4、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及保健常识,发展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对象
高中年级 原因:学生相对成熟,已经接触过很多运动项目,运动的兴趣也相对固定。
(三)课堂内容及教学目标设置及学习周期
1、身体素质与体质健康测试项目。
2、专项知识,基本体育常识,保健常识。
3、专项技能水平的提升。
4、教学内容及目标设置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能的话要考虑学生的技能屋次,做到分层
次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
5、学习周期;一学期为一学习周期。
(四)选项(专项)设置的依据
1、根据学生兴趣。
2、根据学校场地和器材。
3、根据师资力量专项技能水平。
(五)考核内容(百分制)
1、身体素质与体质健康。
2、专项知识、体育及保健常识。
3、专项技能水平。
4、学生出勤及参与态度。
(六)选项教学实施步骤与方法
1、召开所在年级学生会议,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选项课的含义、目标、及实施方法。
2、根据师资水平和学校条件确定选项范围。
3、问卷调查法,统计各项大致人数。
4、根据调研结果、场地器材、教师专业最终确定项目。
5、教师和场地安排。
6、正式选项与调剂。
如年级人数少,则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选项,如年级班较多,则可以分成两到三个段进行选项。
7、排课的相关工作;A不能和其它体育课上课时间冲突;B如年级分段上课,则这几个段的上课时间应相连以便于场地和器材安排。
8、上课地点确定和调剂。
(七)教学计划的制定
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制定好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计划要求是动态的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加以修改和调整。
(八)实施与管理
1、加强对学生的考勤,有违纪情况要及时处理并将情况反馈给教研组、班级、年级。
2、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建立完善考核制度。
3、加强教师专项技能提升,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技能提升活动。
4、定期召开备课组管理会议。
(九)安全问题
篇11
二、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课改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作为乡镇中学,结合本镇教育现状,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我深切的体会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学生阅读面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不高,亟需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拓宽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而大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实施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有的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更有一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追求学生的应考成绩,根本不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不能立足于学生终生素养的形成,不能立足发展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悖于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有悖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有悖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有悖于教师的职业职责。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区教研室的引领下着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研究,期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系。
三、理论依据
崔峦在《《/SPAN>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文中指出:“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是超越学科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植根于语文学科的、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习,和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突出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重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因为是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它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综合。要完成综合性学习,起码应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资料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伴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探究性论文的写作能力、汇报展示能力和资料分类积累能力。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二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内,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四、课题界定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五、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初步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体系。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研究建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地开掘本地潜在的本土资源,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注重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角度去研究,使项目设计及过程实施体现语文学习的有序性、阶段性和渐进性。
3、研究建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案,改善现行教育范式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让成绩成为改造教学过程的自然结果。
六、研究对象
七——九年级的学生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喜欢探索、乐于实践,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综合性学习以其新颖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学习环境、多样的实践机会,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亲历问题的提出、设计、操作、成果表达和检验等探究过程,体验过程、积累经验,掌握问题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并通过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炼,提高语文素养。
2、师资条件
2011年,我校顺利通过了省级课题的结题,语文组陈允红校长、王孝珍老师参与其中,积累了课题实践的宝贵经验,为本课题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允红校长作为我校语文学科的包组领导,对此课题的实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能保证研究经费的投入。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曾获得过历城区教学能手的称号,陈允红校长是济南市语文中心组成员,各年级的备课组长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组内成员有课题实验的激情和精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环境条件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得到了区教研室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课时保证。校图书室比较丰富的藏书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资料搜集。学校附近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四门塔、九顶塔、涌泉以及丰富的乡土资源,社会资源比较广阔。
八、研究内容(课题设计)
1、主题设计思路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立足于“语文味”和“综合性”两个特点,我校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家乡·社会·文明”为总课题,根据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历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本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下设三个主题,分别是:走进美丽的家乡、走进广阔的社会、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开阔语文视野,关注身边的语文元素,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篇1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尤其IT产业,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骨干、技术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专业学生理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应用性、实践性又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配置管理等技术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本文将通过自身教学体验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就《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1.1教学条件的准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基础上需要改善实训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工具等教学硬件资源,充分运用一些演示软件、模拟软件、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网站等组织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应为专任教师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也可聘用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项目的兼职教师。
1.2课程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组长负责制,并明确规范组长职责及成员间的协调关系。组长应全面负责该课程,既要抓好授课又要组织好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精心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制定实训课程质量标准和编写实训指导书。该组其他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协助组长不断完善该课程设计开发。
1.3课程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把课程设计为十三个项目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项目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项目序号
项目内容
学时
地点
一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参观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二
数据通信、OSI的物理层/标准网线制作
6
三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组建
8
四
网络层/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及网络地址规划
6
五
传输层及应用层/常见命令使用
6
六
交换机的原理及配置
6
七
子网规划/VLAN子网的划分
6
八
路由器的原理及配置
6
九
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基本设置及用户管理
6
十
Windows Server2003环境下服务器配置及应用
6
十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命令及管理软件的使用
4
十二
网络安全知识、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配置
4
篇13
一、“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讲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不少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仍处于“表象”阶段,认为只要加强了实践教学,就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单纯按“实践”的量来衡量,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危险的导向,其谬误是重视了“应用”的培养,而轻视了“素质”的培养。
我们提出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普通的应用型人才有本质的不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可见人才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动手能力”。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一般说来,普通高校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而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这是当前不少高校所着力培养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与技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专深的专门知识,属于人才的中端。
我们提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相比,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可塑性,适应面更广,属于人才的高端。
二、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1.牛津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学院制、导师制(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独特的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学科、两个学科齐头并进或一个学科,但必须修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外,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但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加起来要到八门,三个学科齐头并进者,修习三个领域的五门核心课和三门选修课;而选择两个学科者,则选择两领域中的四门核心课、外加两个领域内的四门选修课。)可见其课程设置特点鼓励学生知识交叉和融合。
2.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独特的培养理念
哈佛人常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成立于1636年,比美国的形成早一个半世纪。370多年来,哈佛大学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国际教育界独树一帜。
1642年,邓斯特(Henry Dunster)校长,确立了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逻辑、修辞、希腊语、伦理学等。19世纪后期,为了培养实干家(doer)和能够做出成就的人(achiever),艾略特校长在哈佛全面推行选课制,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但同时造成了缺乏系统性和过分专业化的弊端。1909,劳威尔校长,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行“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集中与分配制”。本科生毕业要修满16门全年课程(full course),其中六门必须是专业课(concentration),以保证学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六门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选2门,保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其余课程由学生任选。科学的培养理念,为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1979年,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en and women)哈佛大学开始实施核心课程计划形成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规定,本科四年必须修满32门学期课程(halfcourse),其中,核心课程八门(从11个领域挑选8门,每个领域至少1门,和所修专业最近的三个领域免修),专业课大多要求12门学期课程,其余为选修课程。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理念注重知识面的“博”与“深”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培养理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成培养“有教养的人”。
三、“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坚持“高起点、重实用、可持续”的原则。方案的具体制订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符合本校实际;二是要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科学地安排理论、实践、自学之间的课时比例。三是课程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杨叔子院士(机械)认为,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核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没有知识,就没有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当然也不会有强大的能力。
因此,课程的设置应涵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主要有四大模块构成:(1)基础类课程(核心课程应增加跨学科的课程的门数)、(2)专业类课程(含专业基础课)、(3)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加重是综合型实验的比重)、(4)选修课程。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各模块教学应有所侧重。比如:
哲学、数学、外语等基础类课程,要根据新的培养理念,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远见力和预见能力,数学、逻辑学类课程则应强调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语文及逻辑学等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实用能力。
专业课外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力度,选修课主要分三类:(1)基础类:哲学、心理学、外语、法学、经济、中文;(2)应用类:计算机、逻辑学、管理艺术等;(3)学科前沿类(提高类)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选修课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既是对主课的一种有机补充,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可盲目跟风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国情、校情来制定,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科学、理性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可盲目跟风。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都与其良好的人才培养理念密不可分。
牛(津、)剑(桥)大学(Oxbridge)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开创了“teaching university”(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河,为英国国家的强盛,成为日不落帝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1620年五月花号船(Mayflower)驶入美国,美国继承并发扬了牛剑大学(Oxbridge University)这一理念,并把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美国所推行的通识教育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人才,使美国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目前,国际上人才培养主要有美国体系和德国体系两大体系。
美国的培养体系,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到30%左右),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由用人企业通过培训去解决;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培养理念影响,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德国大学一般强调专业对口,毕业后直接上岗。就目前德国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世界上鲜有大学校能与之比肩。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提出的whole-person(全人)教育正是基于洪堡的培养理念。目前,国内不少高校纷纷仿效美国强调基础和通识教育,但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忽略了美国的国情:(1)美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2)美国的本科生大都可以进入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可以放在更高层次;(3)美国有较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本科生如果直接就业,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可见,对于我国学校来说,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行不同的。但仅仅照搬德国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同样也有困难。因为德国小学四年,中学六年,在中学就打好了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我国教育体制和资源都不足于照搬德国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既非美国的通识教育,也非德国的“专才”教育,而应取其各自的合理内核,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良好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注释:1810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大学新时代的开始,科研成了大学的重要职能。19世纪前的大学被称为1815年哈佛派人赴德国留学,把德国大学的理念介绍给哈佛,并以德国大学为样板对哈佛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2010
[2]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卓志望.素质个性化教育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