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缩印本1174页)

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大哭大怒,动辄鞭打士卒,被部下所杀。刘备为所谓义气所动,起倾国之兵要为两个结义兄弟报仇,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狼狈逃回白帝城,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临终前召见诸葛亮托孤,这便是著名的白帝托孤。在托孤前留下这封发自肺腑的(《诫子书》。

篇2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参考答案: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篇3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篇4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可描述为“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由于我校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单薄、情感体验匮乏,学习习惯欠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往往通过旁征博引等方法委婉细致、纤细入微地进行讲解,有时甚至是肢解文本。其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气氛沉闷。“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所强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且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网络信息成为形成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能力的教育资源,而教学媒体则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讨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仅引发了教师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其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各个程序的协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及合作探究意识逐渐形成。

二、任务驱动式是建构主义主要的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设定任务。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在和谐的气氛中进入角色,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有序地开展。我们创设的情境一般都与当前的学习任务相关,通过直观化和形象化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将学生带进真实的“任务”,让学生走进文本,在问题的发现中设定任务。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我在PPT演示文稿中插入部分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让学生在惊叹中走进文本的阅读,并设置框架问题提出预定的学习任务:文中记叙了贝聿铭的哪些建筑设计成就?文中哪些细节阐述了他的爱国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你还了解贝聿铭的哪些成就?你还能提供他的其他作品的图片资料吗?身为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如何才能既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同时又能走向世界?等等,以框架问题确定学生分层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有的是通过文本阅读就能解决的,有的是通过网络搜索等手段搜寻获得的,有的则必须通过研讨辩论才能完成。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置于主动的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信息技术的介入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实际上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往往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来提出问题的,并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的,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分解任务,组织分工。

任务下达后,有时学生会出现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的状况。因此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分解阐释任务,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与帮助就是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任务的传达时力求简洁明确,不够清晰明了的任务一定要重组或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同时,所设计的任务既要接近学生现有的能力,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成就感,又要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满足于高水平的学生。具体做法是:帮助学生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研究小组,每组由学生自行推选出小组长,负责任务的分工、整理,以及对组员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评价。针对小组成员的特点、能力,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由于教师的角色的变化,教师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关注那些不积极主动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免他们在课上因困惑而无事可做,产生消极情绪。例如:在完成《狼》专题学习研究中,我将“文学作品中人们对狼的理解”的研究任务分解为:查找出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查找与狼有关的故事、人对狼的认知有哪些误区等子任务,指定任务完成的对象,通过小组成员搜寻素材、整理素材、探讨研究以及组合,最终完成一份主题调查报告,使小组内每一名成员都能参与完成,形成自主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不但能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享,这也是形成能力的体现。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难度较高的任务,或较多学生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及时讲解演示。例如:在九年级上有关诸葛亮的两篇文章《隆中对》与《出师表》,由于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多限于草船借箭、空城计,以及电影《赤壁》中一些零星片段,对“隆中对策”及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而这些知识的储备对课文的学习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及时为学生提供以下网址,如省略/websamba/zgl/zhugl.htm,xf.省略/zgl/history/main.htm,省略/index.asp,以帮助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随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引入,原本较为枯燥的文言文阅读课变得趣味横生,学生分工合作,查阅了前后《出师表》,阅读了《诫子书》、《悼周瑜》,领略了《诸葛亮兵法》的原文精髓,也从多角度了解了这位历史评价相当高的智者的风采及其局限性。许多学生还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隆中对》与《出师表》的文本学习资料,相互交换网址,进行自主学习。

(四)提供平台,展示成果。

任务的完成,有时可以通过成果的展示,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因为成果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成果可以是一种见解、一幅绘画作品、一次绘声绘色的演讲、一场辩论、一份调查报告、一节PPT作品交流展示。教师应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体验成功,感受参与的乐趣、思想碰撞的激扬。最常见的就是语文专题研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整理了大量素材,如:荷文化专题学习完成后,制作了相关的调查报告,在班内张贴展示;鸟专题则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在班内展示交流;长城专题则以辩论会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无疑,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也很有满足感。这样充满生气的语文课堂是很有意思的。

(五)及时评价,形成习惯。